|
||||||
如果將人生以每十年來區分,二十幾歲應是職涯的「播種期」,三十幾歲是「養成期」,四十幾歲則是「收穫期」;四十歲可謂職涯成敗的關鍵時刻。四十歲面臨的 機會、挑戰和轉折,你該如何脫穎而出?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幫你認清四十歲前該做好的準備,讓你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順利迎戰人生的下半場。 黃慧珠不斷檢視志向、職能和跨界能力台灣IBM新總座靠自我盤點攀高峰今年七月才被IBM延攬擔任台灣區總經理的黃慧珠,早在三十七歲時,就被拔擢為IBM工商事業群總經理,憑著不斷盤點自己職涯上欠缺的專業,讓她在四十歲前締造事業亮點。 撰文‧李建興、梁任瑋 身為資深上班族,工作幾年後,你會為了興趣和理想,勇於跳脫原本的行業,開創一條新路?還是寧願遺憾,留在雖然穩定但平淡無味、缺乏熱忱的老本行?好不容 易在專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你可曾攤開履歷,看看還欠缺什麼能力,願意到別的單位歷練?抑或不願放下老鳥的身段,把自己當菜鳥從頭學起?而就算再怎麼經驗 老到,你會習慣回頭檢視上一份工作或專案時自己的缺點?或者刻意忽略自己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一連串的問題是許多年近四十歲的人,在職場闖蕩十多年後,所面臨共通的選擇與課題;然而,這也是台灣IBM總經理黃慧珠能從一般上班族中,出類拔萃的關鍵分水嶺。 頂著一頭學生短髮、踏著平底鞋,乍見黃慧珠,其爽朗的笑聲、充滿能量的氣息總是令人印象深刻。外表嬌柔甜美的她,是今年七月台灣IBM剛剛誕生的新科總經 理。然而,一談起這位統領三百多位員工的職場女豪傑,最令一般上班族折服的,不僅這是IBM來台近一甲子以來第二位女性CEO,更因為她早在一九九九年、 三十七歲時就已經被公司拔擢為工商事業群的總經理。當時她進入IBM不過短短的十年,論升遷快速至今仍是外商圈最為津津樂道的美事。 一位自台灣基層爬升的年輕女子,如何在人才濟濟,甚至以外國人掛帥、男人為尊的跨國集團裡脫穎而出?雖然黃慧珠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比一般上班族更常問 自己要什麼、有什麼、缺什麼以及該補什麼!」但也由於這項最必要、卻也最容易忽略的小動作,黃慧珠多年來從不間斷的「自我盤點」,道出了在職場成功的簡單 哲學。 盤點職涯目標 認清志趣,問自己想要什麼? 事實上,在成為IBM員工之前,黃慧珠原本是國中老師,但執了幾年教鞭,具有雄心壯志的她,卻不甘埋首於千篇一律的工作中,反而對於每天得接觸各式各樣的人、面臨各種狀況的業務工作興趣十足。 雖然在當時世俗的觀感,女人在學校教書是再好不過的職業,既高尚又穩定;但黃慧珠告訴自己,惟有忠於自己的志趣,早點調整自己的職涯,才是長久之計。於是在二十七歲那年,毅然決然轉職到民間企業,從IBM基層業務員做起。 從發號施令的老師變成鞠躬哈腰的業務,原本個性靦腆的黃慧珠,面對人生的大轉彎也下足了工夫。她勤讀資料,用最短的時間熟悉外人眼中硬邦邦的科技術語;放 下身段,用最快的速度讓所有的客戶認識她,甚至還克服障礙學習業務須隱忍的挫折。因此,短短幾年,選對路線並堅持所選的黃慧珠,很快地成為IBM的超級業 務員,然而越做越起勁的她也告訴自己:「有一天我要當上IBM的總經理!」不過黃慧珠的成功,並不僅於完美的轉職,而是來自於其完整的職場閱歷,和無可取 代的專業職能。曾經與黃慧珠在同一部門共事過的台灣IBM經銷事業處副總經理薛淑菁表示:「Jennifer︵黃慧珠的英文名字︶這名字就等於IBM各部 門的代名詞!」自從立志要當上總經理,為了這項遠程目標,三十出頭的她,就給自己定下一門功課,就是學習當稱職的CEO。 盤點工作歷練 補職涯拼圖,問自己缺什麼? 和一般資深老鳥想的不一樣,黃慧珠深知,想要在職場上出人頭地,千萬不能墨守單一技能,畢竟職能只要多累積幾年,人人都可以成專家,但真正能讓專業加值的 則是能跨界整合的能力。因此在進入IBM後,她從不拒絕職務以外的新任務,甚至還主動爭取到別的部門歷練。例如,黃慧珠剛進IBM的那幾年,公司的大型客 戶幾乎十之八九都在金融業,是同事眼中業務穩定、較容易創造績效的好方向;但黃慧珠偏偏自告奮勇去挑戰當時還是處女市場的工商界客戶。憑著「為自己增加歷 練」的決心,她也拚出成績,因此後來被拔擢為工商事業群總經理。 值得一提的是,當上事業群最高主管後的黃慧珠,並未停止職涯的拼圖。相對於許多企業裡戰功彪炳的戰將,總認為憑著自己的專業經驗就足以橫行天下;但黃慧珠 的思惟不同,反而認為經驗越老、瓶頸越大,惟有跳出原有框框才能成長。二○○五年,黃慧珠居然再度放棄自己最得心應手也立下不少戰績的工商事業群總經理, 願意轉任亞太區行銷總監,負責執行IBM亞太地區行銷事務。 儘管在一般人眼中,從總經理變成總監,對職涯並無加分,但她認為,亞太區總監不但可以跨界學習行銷專業,並能從市場和全亞太的高度重新觀察IBM的運作。 也正因為這些歷練,四十出頭的黃慧珠,成了IBM裡少數既懂業務又懂行銷,同時又在海外歷練過的人才,而成了集團內部積極栽培的總經理人選。 但即使閱歷已經夠豐富了,黃慧珠卻不躁進。她認為,自己雖然在第一線的實戰經驗十足,但還缺「統領和管理」整個企業大軍的火候。為了補足這塊拼圖,她發 現,若要快速地了解企業用人、選才、帶人的藝術,就得要待在人資部門,於是○七年,黃慧珠竟然又勇敢地轉任台灣IBM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九年甚至還甘 心拋下在IBM累積多年的資源和光環,跑到信義房屋擔任人資長,為的就是要藉由待在人力更為密集,人才需求更為多元的房仲業,把人事管理的職能摸得更透 徹。 雖然許多人不明瞭,向來專精於業務行銷的黃慧珠,為何還花好幾年時間,去歷練與自己專業領域相去十萬八千里的人資領域。但後來事實證明,她這項職涯投資果 然是對的!黃慧珠在人資部門的歷練,除了學習到在人事上領導統御的技能外,她進而體認到,原來從一家公司徵才和員工教育訓練的角度,可以洞悉整個企業的策 略方向,「這是在第一線所看不到的高度!」黃慧珠得意地說。 盤點思惟模式 調整角度,問自己該想什麼? 更重要的是,隨著接觸到更多層級和單位,黃慧珠深深地感受到,身為管理者須拋開本位主義以及專業上的執拗,要懂得跨部門溝通協調。因此後來黃慧珠每每在執 行一件任務,或做一項決策,都會養成試著用不同的頭腦和面向看待事情,甚至在結束一件專案就會提醒自己停下腳步,回頭檢視過程中,別人的批評和自己的缺 失。 對於黃慧珠「自我檢視」的功夫,黃慧珠的特助、IBM電子商業資訊服務中心經理莊士逸就印象深刻。他表示,有別於一般外商CEO的高姿態與避諱媒體,黃慧 珠一上任就主動要求親自拜訪各大媒體,她的理由是:「從媒體的角度,企業才能發覺外界的看法,也才能知道該怎麼調整。」誠如知名企管顧問公司︱︱標竿學院 營運長陳威伸所言,一位好的CEO,須兼具專業技能、領導統御和決策高度三大職能。而在各大領域都走過一回的黃慧珠,功力如虎添翼,也難怪,IBM總部在 今年七月會決定延攬她回任,並賦予台灣區總經理之大任。只能說,在四十歲前後不斷歷練修正的黃慧珠,早已用自己的「盤點哲學」,詮釋了職場勝出的箇中奧 妙。 ︵本專題分兩次刊出︶ 黃慧珠 出生:1962年 現職:台灣IBM總經理 經歷:信義房屋人資長、 IBM工商事業群總經理學歷:交大資訊工程所碩士、師範大學數學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9成上班族有職涯危機感,多集中在35至45歲8成6上班族對目前的職涯有危機感或不確定感對於你職涯發展,或工作的穩定性,你的感受是? 49% ˙雖然不致有危機感,但仍有不確定感。 37%˙具有深切危機感,隨時有失業或被取代的恐懼。 10%˙沒太多的想法 4%˙感覺前途光明,並且非常有自信。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目前有高達8成6的上班族對於自己的職涯有危機感或不確定感,而其中《今周刊》走訪多位企業人資長,皆認為35至45歲的人是最具危機感的年齡。 對此,美商韜睿惠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王伯松分析,40歲左右的職場人之所以沒安全感,主要是這個年紀所面臨的各項挑戰最大:在公司,往往 同時兼任部屬和上司的角色,除了向上經營還得向下管理;而在家庭,又普遍是孩子出世,要栽培小孩,開銷最大的時期,無法像年輕時能率性地離職。 而104獵才顧問中心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指出,40歲上班族多為資深員工,對公司而言薪資成本最高,因此只要能力不夠,很容易被同事或新人取代;因此這個年紀的上班族對工作最會患得患失。 另1111人力銀行調查,上班族認為自己現階段最急需補齊的能力,以專業技能、跨界整合能力和人脈為首要。一般而言,40歲左右的上班族,在基本職能和領 導統御能力,本就該比20、30歲的人強,假使到了40歲職場上該有的能力還不能水到渠成,恐將面臨淘汰;因此,對於還沒到40歲的人來說,及時培養足夠 的經驗和能力,才能免於在人生下半場埋下失敗的伏筆。 |
|
||||||
如果將人生以每十年來區分,二十幾歲應是職涯的「播種期」,三十幾歲是「養成期」,四十幾歲則是「收穫期」;四十歲可謂職涯成敗的關鍵時刻。四十歲面臨的 機會、挑戰和轉折,你該如何脫穎而出?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幫你認清四十歲前該做好的準備,讓你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順利迎戰人生的下半場。 Discovery北亞區總經理用LV哲學攀上高峰永遠挑戰一二○分 為職涯存摺累積資本曾經是連續落榜兩年的重考生,在職場上總是做得比老闆要求還多、準備比同儕充分的林東民,以做到一二○分的精神,在職場平步青雲,也為公司締造前所未有的佳績。 撰文‧李建興 思考一下這幾道情境題:在職場,除了分內的工作,遇到對公司有幫助的事,你會奉勸自己少找麻煩,能閃就閃,或者願意承擔更多的案子?被挖角到一家新公司擔 任主管,到職時才赫然發覺組織只有你一個人,你會認為自己被騙了,飆下一句國罵轉頭就走,還是很認分地從零開始,接下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再假設,都當上總 經理了,公司只要你蕭規曹隨,照著既有的模式運作就好,你會涼涼地等退休,抑或堅持開展一些額外的業務,為公司創造新局? 這些都是全球知名頻道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資深副總裁暨北亞區總經理林東民在二十多年的職涯中,曾經面臨過的選擇題。然而在這些關鍵時刻,他的抉 擇是,多承攬職務以外的工作。在沒有任何資源的狀況下,赤手空拳打出天下,以及放下「在職退休」的涼缺,自告奮勇扛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正因為他想的很不一樣,這位曾經在大專聯考連續落榜兩年的重考生,獲得Discovery集團賞識,把統領北亞市場的軍符交給他。連向來在影視產業執牛耳的香港人及韓國人,都得聽命於這位台味十足、說著一口破英語的台灣人。 求學時期 到日本學習最先進的傳播知識誠如Discovery行銷公關部經理江明穎所言,「看在同事的眼中,Tommy(林東民英文名)永遠不會給自己好日子過,面 對集團的要求更總是『要五毛給一塊』!」因為林東民堅信,只要當上班族的一天,就算職位再高,也休想貪圖有「在職退休」或「涼缺」這種美事,他始終以 「Learning & Visioning!」(從不間斷地學習和擴展視野)來鞭策自己。這套獨有的職場「LV哲學」,也為其扶搖直上的職涯下了最佳的注解。 其實,小時候的林東民只愛打球,不愛讀書。台北中正高中畢業後考不上大學,只好轉考三專,卻連續落榜兩年,最後以吊車尾的成績上了世界新專(現為世新大學)編採科。沒想到專科三年開啟了他讀書的興趣,決心把傳播當成一生的事業。 在他即將踏入社會的八○、九○年代交會期,正逢國內媒體大解禁,需才孔急。但林東民十分清楚,「要在百家爭鳴的傳播界出人頭地,就得想辦法比別人更出 色。」即使一畢業就有好幾個工作可以選擇,林東民寧願先到日本以傳播設計科系聞名的日本工學院多讀幾年書,以習得上乘的基本功。 儘管在日本深造的幾年,早些入行的同儕都接連當上小主管,但林東民並不躁進,他有個堅定的信念惕厲著自己,「當及格的分數是六十分,就要儲備到八十分,因 為許多意想不到的風險,會消耗掉你的戰力;當滿分是一百分時,就得想盡辦法做到一二○分,畢竟時代的浪潮,會折損你的戰績。要在職場上勝出,就得比別人多 準備一些。」林東民從日本學成歸國後,當時國內最大的廣告集團──台灣廣告正和日商要執行一系列的活動。但本土傳播界缺乏懂日文與日本市場的人才,因此林 東民立即成了台廣眼中的「好咖」,破格讓他帶領一個團隊,承攬豐田汽車、日野商用車和MILD SEVEN香菸等廣告活動。 當時台廣交付的任務,其實只要他運用日語能力和日商接洽,林東民卻主動包下企畫、公關和活動規畫。表面上,他平白多做累人的差事,實際上卻是默默練功。果 不其然,在廣告界才幾年,一九九四年,緯來日本台要成立,急欲延攬懂節目、行銷,又曾和日商有實務接觸經驗的人,剛滿三十一歲的林東民立即被挖角,坐上緯 來節目總監。 緯來原本只希望林東民幫忙到日本談定幾個節目代理,但他不甘心自己只是個業務員,心想「要做,就要做到不一樣!」於是當其他頻道還在播日本武士劇時,他主 動向公司提議引進偶像劇和綜藝節目。由於日本人不熟悉台灣市場,對此心存懷疑,林東民主動向富士電視台叩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富士高層願意授權。 憑著市場眼光,林東民幫公司拿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節目如「東京愛情故事」、「上岡異言堂」、「料理東西軍」等,奠定了緯來的地位。甚至進一步與日亞航和日本觀光協會談合作,找來藝人林葉亭主持日本旅遊節目「多彩日本行」,成為國內赴日製作行腳節目的濫觴。 基層時期 多承擔業務 儲備技能和人脈林東民的開創力,在兩年後被當時要成立JET TV的幾位大股東相中,重金禮聘他執掌開台大策。 不過,當他在九六年九月走馬上任時,竟然發現辦公室空空如也,「連一張辦公桌、一支電話、一個人都沒有,但公司要求四個月後,也就是隔年元旦正式開播。」林東民憶述。 「我除了『傻眼』兩字,很難形容自己的感受!」林東民坦白說。那時很多人都覺得他被騙了,要他趕緊脫身;但他一轉念,自問「公司找我來,不就因為看中我解 決問題的本事嗎?」他沉住氣,回顧經驗,列出電視台從人事、行銷、廣告、硬體、節目代理等需要完成的事務,「從零開始」一一張羅。 沒想到短短四個月,林東民憑著比一般人多累積出的經驗、人脈和能耐,奇蹟式地讓JET如期開播。「過程中沒人敢相信JET能夠誕生,因為在上線的前一小 時,工作人員還在驚險地追著第一支要播出的帶子!」一位JET開台時期的員工回憶。正因如此,同年,才三十四歲的林東民就被升為JET台灣區負責人,地位 已不可同日而語。 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後,林東民的聲名在電視圈更響亮,連國外來的知名頻道Discovey,也在二○○二年邀他執掌台灣區總經理。 林東民的跳槽令很多人不解,因為Discovey從語言到運作方式,都迥異於本土頻道,林東民連英文都講不好,幹麼放下自己打下的江山,跑去一個完全陌生 的企業?在圈內堪稱日本電視通的他,又怎麼願意捨棄自己建立的獨門資產,從頭再來?但林東民雲淡風輕地說:「職場上最大的危機,就是無法再突破了!」他毅 然離開舒適圈,挑戰下一個職涯高峰。 其實,初到Discovey的林東民,除了語言以外,並沒有感受太大的壓力。因為當時總部只要求他跟隨總部腳步,好好地把做好的影片照時程播出就好。但生性愛突破創新的林東民,就是不甘蕭規曹隨。 高階時期 拒絕安逸 離開舒適圈再出發他認為,Discovery以往製播的內容都是介紹國外的文明、科學、醫學等,和國內觀眾距離太遠,很難在台灣有爆炸性的回響。於是他數度在總部慷慨陳詞,力主自製節目,在幾次被回絕後,總部抝不過他的堅持,勉為其難答應。 ○三年,台灣Discovery和中華汽車合作,開拍首部本土節目「太魯閣的祕密」,沒想到成品送到新加坡的亞洲總部審核時,被認為取景、運鏡、剪接都不 具備Discovery的製作水準,下令「停止這個案子」。但不屈不撓的林東民,仍繼續請國外製作人飛來台灣補拍鏡頭,硬是完成這部片子。 「許多人都想不通,我放著一個涼涼的總經理缺養老不做,偏偏要給自己找這麼多麻煩!」林東民表示,當時總部擔心台灣分公司會壞了全集團的口碑,因此他們不僅得做出質感和差異化,甚至在有限的預算下,還要自籌財源。 但林東民一一解決這些難題。經費部分,他挾Discovery全球放送的優勢為籌碼,找政府單位合作,如拍攝「台灣人物誌」、「謎樣台灣」系列和「建築奇觀:台灣雪山隧道」,分別取得新聞局和交通部贊助。 至於要製作出「有點台,又不能太台」的差異化節目,林東民親自走訪台灣各地尋找題材,如「台灣人物誌」許多精采人物中的西瓜大王,就是他探訪而來。他還特 意找兼具本土和國際特質的人主持節目,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瘋台灣」,他在○六年大膽起用中文不太流利的Janet主持,最後讓人和節目雙雙暴紅。 經過林東民的改革,Discovery脫胎換骨,原本曲高和寡成了老少咸宜,在台頻道數由一個暴增為七個,廣告收入十年間增加了十倍,就連印度、中國等 Discovery都來台取經,在全球掀起本土化熱潮。「和Tommy工作的樂趣,來自於他突如其來的機智,和追根究柢、不屈不撓的精神!」在 Discovery待了十多年,目睹台灣Discovery一路成長的行銷公關部總監洪韻淇與有榮焉地說。 ○八年Discovery總部決定,將港澳和韓國都納入台灣管轄,而林東民則從台灣區總經理被拔擢為北亞區總座。 永遠挑戰一二○分的林東民,為台灣的Discovery寫下預期之外的成績。回首來時路,他有感而發地說:「你現在多做的每一件事,看起都像是吃虧,但職 場就彷彿是一本存摺,多歷練的,等於為自己多添一分實力,讓職涯實力帳冊多添一分籌碼!」在職涯存摺裡,林東民無疑是財力雄厚的富豪。 林東民 出生:1963年 現職: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資深副總裁暨北亞區總經理經歷:台灣廣告、汎太廣告、緯來電視網、JET TV 學歷:世新三專編採科、日本工學院、台大EMBA 婚姻:已婚,育有2子職場哲學:堅持做對的事情林東民想法不一樣 讓職涯屢攀高峰 林東民的想法 只要在職場的一天,就不要想退休。 越是資源不足,越是自己的舞台,成長越快! 大環境的改變讓你連「守成」的空間都沒有,惟有主動脫離舒適圈,才能拿回發球權。 職涯的價值和成就,就是比老闆先一步創造新局! 沒有資源的單位才能讓我嘗試所有的領域,備齊所有的職能! 一般人的積習 都當到高階主管了,該是養老、在職退休的時候了! 公司給我多少資源,我就做多少事! 這工作做十多年了,不變最好,我拒絕更換工作內容,別給自己找麻煩! 老闆沒交代的,就算對公司有利,也別給自己找事做! 一個連人事和資源都還沒到位的單位,風險太大,最好別去! |
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為獲得像高盛這樣的金融機構的實習機會興奮,同時又為如何將實習的機會轉化為一份讓人豔羨的工作offer而犯愁。高盛證券部門副總裁Stratford Dennis談論了他對於這件事情的一些看法。
他首先提到:
實習生們在實習期間犯的最重大的錯誤就是很多實習生會聚成一團,卻沒有去努力融入到資深從業者的圈子當中。儘管喧囂交易大廳會讓初出茅廬的實習生感到有些怯懦,但是如果只是縮在一邊是無法讓其他資深從業者看到你身上的潛力。這對於能否通過實習來獲得一份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Dennis本人就曾在大學期間到高盛實習。他據此談了實習生如何才能打動他,而想要打動他又需要做一些什麼樣的準備。Dennis首先介紹了一下的他的背景:
我來自康涅狄格州,從一所男校高中畢業之後,我去了賓大主修哲學,政治和經濟,主要是經濟學。我在大二到大三期間在另外一家銀行實習,之後在大三到大四期間來到高盛實習。從2004年開始我就一直在高盛。最初是從交易標準普爾股票期權開始做起,隨後的四年裡我一直在做新興市場股票期權交易。
關於證券部門所從事的工作,Dennis談到:
證券交易是一個非常大的部門,詳細的介紹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大致的可以分為銷售,交易和其他部門。銷售部門整天都在和職業的資產管理人,養老基金,對沖基金,共同基金等等的基金經理打交道。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幫助這些人獲得更好的業績。而交易部門的工作是管理這些公司的風險以及為客戶提供流動性。而其他部門工作則細緻一些,主要是為這兩個主要部門提供一些支持。
其所在部門實習生的主要工作和職責也是根據所處的不同部門都有所區別。但是由於實習生權限往往不夠,所以他們一般都不會獨立的承擔起銷售和交易的工作。他們要在正式員工基本開始上班時也準時上班協助正式員工完成工作,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當他們的能力有所增長之後,他們可以開始參與一些分析工作。
但是給實習生的工作難度應該循序漸進從一些相對簡單一些的工作開始,漸漸增加難度。這樣可以摸索到他們的能力範圍,其實和正式員工是一樣的。
根據以往帶實習生的經驗Dennis給出一些他自己的建議:
作為一個實習生,最重要的工作有兩個,一個是展現態度,另一個就是展現能力。實習生的能力在選拔的過程中已經能夠證明,所遺留給實習生最關鍵的是展現他們的果敢,渴望和飢餓感,只有這樣才能在交易大廳這樣的環境中有良好的表現。
另外好的成績是必須的,但是豐富的經歷可以幫你脫穎而出。一個簡單的辦法是向人們講出你的故事,講出那些你所做過的非凡的事,向人們展示你的能力和對成功的渴望足以勝任這樣的一個工作。我想說的一點是:直接一點就好,沒必要委婉。要展現出你渴望得到這份工作的強烈慾望,特別是想要在這家公司為你的老闆工作的強烈慾望。這是非常關鍵的,否則即便你在實習期間展現出了非常強的工作能力,也可能不會得到這份工作。
“我對我們的達摩院充滿信心。不僅僅因為我們要投入一千億,不僅僅因為我們有資源,更是因為我們有太多問題要解決、要跨過去。”
2017年10月11日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阿里巴巴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與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預計3年內投資1000億人民幣用於技術研發。在會中馬雲發表了演講,表達了自己建立達摩院的想法以及對它未來的展望。馬雲表示,阿里巴巴未來二十年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為世界提供一億就業機會,服務跨國界的二十億人。並且,達摩院一定要“活得比阿里巴巴長”,他希望在未來,阿里巴巴設立的研究院、湖畔大學以及公益基金會成為它留給全世界的財富。
阿里巴巴研發技術的出發點是能解決什麽社會問題
在公司剛剛成立七八年的時候,我是堅決反對公司有任何研究室、實驗室的。前面十年誰都不能跟我談實驗室,絕對不能跟我談微軟研發部門、IBM研發部門,我認為這些研發部門走不長。
因為當時我們是一個初創公司。盡管我們很強調技術,但是公司在還沒有立足之前就考慮研發是大災難。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公司是研而不發,就是Researchfor fun,不可能走久;Researchfor profit,更不可能走久。那時候我去一家國外大公司,工程師跟我講這個產品怎麽賺錢,而不是告訴我將解決客戶什麽問題,我就覺得這個問題出大了。
此前我知道阿里巴巴還沒有Ready,我只希望通過技術解決很多問題,而不是一下子提升到實驗室。而且微軟也好、貝爾也好、IBM也好,這些工業時代實驗室為主的模式,在當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實在前十年已經越來越萎縮了,它不是未來。什麽是實驗室的未來,在沒想明白之前以及自己公司沒有站穩腳跟之前,不得輕舉妄動。
阿里巴巴那時候的利潤很低,這點錢說不定搞一次就沒了。但是今天的阿里十八歲了,我們要有擔當精神;今天的阿里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大家知道阿里是一個電商,其實電商只是阿里巴巴20%的東西,我們以電商出名,以電商作為切入口,但本質上我們不是一家電商公司,九年以前已經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家數據驅動的公司,九年間阿里巴巴成為當今少數幾個能夠處理豐富數據源的公司。
今天就規模效應來講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商,其實亞馬遜、eBay,以及後面五個的量全部加起來,沒有阿里巴巴大。做到這個,背後是阿里巴巴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撐。就光一個雙11,技術含量之高,也超過很多人的想象。
因此我很感謝阿里巴巴有一批前赴後繼努力的工程師。我是不懂技術的,但是正因為我不懂技術,我比誰都支持技術,我老是覺得不懂的東西要出事。相反BAT里面,騰訊也好、百度也好,都是工程師出身。他們的判斷基於這件事情技術能不能完成;我的判斷基於這件事情不完成明天會不會死人,如果這件事情我們不這麽做下去,明天一定會倒黴,明天我們公司跨不過去,哪怕做不到,也得想辦法做到。正因為這樣,阿里巴巴九年以前全面進入雲計算。
我們是以解決問題來判斷,而不是想當然去解決未來,更不以昨天的思路去解決未來。這是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地方。
阿里巴巴技術研發的擔當是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未來
阿里巴巴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我們在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擔當有巨大的責任。十年以前我就在阿里巴巴講:中國電商發展得好,跟阿里巴巴沒有關系;但是中國電商發展得不好,跟阿里巴巴有關系。因為那時候90%的中國電子商務人才在我們公司,我們做得不對,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做得不對。
思考到最後,我覺得阿里巴巴必須是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
我們必須是一家創新的公司,我們要成為國家創新的發動機,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創新;我們必須是一家時代的公司,Thecompany of the century;我們必須是全球化的公司,我們必須代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十年以來我從來沒有改變這個觀點。你只有這樣思考,這家公司的立意才會第一天就跟其他公司不一樣。
有人挑戰說阿里巴巴還有什麽不做的,你到處都在。但我覺得阿里巴巴本身就不應該只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國家和社會乃至於世界創新的發動機。就像電是沒有邊界的,你不能說工業可以用電,農業不能用電,我們各行各業都要用互聯網的技術、思想去影響和改變。阿里巴巴必須擔當起這個責任。
創立“達摩院”是為了支撐第五大經濟體、服務世界經濟
正因為貫徹了這個思考,也因為我們對於技術的欣賞和敬畏,阿里巴巴可能是跨界做得最好的公司,是商業和科技結合最好的公司。
到今天,賺錢對阿里巴巴來講不難。十八年來,我考慮的、召集的會議,關於討論賺錢的,沒有超過三個小時。我認為前面的事情做對了,錢自然多;事情沒做對,錢最終都會走。阿里巴巴現在有了錢,就要考慮未來的問題。阿里巴巴把自己定位為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就必須為未來思考問題。
我們這個實驗室定位是什麽?我覺得不應該是Researchfor fun(為快樂研究),也不應該Researchfor profit(為利潤研究),而是Research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解決問題研究並帶來利潤和快樂)。二十一世紀的公司,只有解決社會問題才能活下來,不解決問題活不下來的。
For fun走得太遠,forprofit走得太近,都走不長。一個企業做得多大,在於企業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責任就越大,利益也就來得更多。這是阿里巴巴思考的邏輯。
今天阿里巴巴的規模已經等於全世界第二十一大經濟體,我們有五億多的月活躍用戶,有巨大的數據,無數的消費者,每天的麻煩遠遠超過大家想象。但是這些麻煩都是科學家們的機會。十年以前我就提出來,阿里巴巴缺的不是工程師,缺的是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計算機專家等等。我們要孕育的是一個社會,而不是一個Company。
阿里巴巴未來二十年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不是我們狂妄,而是世界需要這麽一個經濟體,也一定會有這麽一個經濟體。今天的阿里巴巴有錢,有資源,有人才,有影響力,還有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數據寶庫。這些資源、人才、數據不應該只為阿里所用,應該為世界所用,為未來所用,這是我們真心的想法。
我們建立這個經濟體要完成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讓世界經濟更加Inclusive,第二讓世界經濟更加Sustainable,第三讓世界經濟更加Happy和Healthy。達到這三個目標將為世界解決一億就業機會,服務跨國界的二十億人,為一千萬家企業創造盈利的平臺。
這樣的第五大經濟體需要技術支撐,這中間有太多的技術問題要處理,所以這個實驗室是為未來二十年的經濟體打造的。經濟體不是屬於阿里巴巴的經濟體,實驗室也不是屬於阿里巴巴的實驗室。我不想把它變成阿里巴巴的實驗室,阿里巴巴的工程師解決自己的問題難是難,但是問題還不是太大。
“達摩院”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長
我希望阿里巴巴有三樣東西可以傳承下去。我個人希望第一是阿里巴巴留下這個實驗室,它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長;第二留下一所湖畔大學,培養企業家,把自己所有的得失告訴人家;再一個,阿里巴巴的公益基金會活得很長。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在了,這三樣就是我們留給世界最好的東西。
但是要活得長,就未必活得好。蠟燭要燒得亮,那一定燒得很快;你要燒得時間長,一定是沒有那麽亮的。我直截了當跟王堅(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講過,這個實驗室絕對不能等資金,這個錢給你就是創業基金,這個實驗室是要掙錢的。要有掙錢的意識,才能活下去,靠撥款的話,那公司有錢你就活,沒錢你就死了,我要的是公司死了,實驗室還活著。這是可以找出好模式出來的,我希望不僅僅靠論文活下來,90%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只在實驗室里面,必須在市場上。只有這樣,這個實驗室才能走得長。
在成立實驗室方面,我考慮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才遲遲推出。真正的科學家和真正的企業家是共性的。第一我們都是樂觀主義者,我們是因為相信才看到的,絕大部分人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如果不相信這個事情會發生,不可能Researchfor fun;第二我們有擔當精神,我們敢冒風險;第三必須有創新、創造、創意,必須走不同的路。在阿里巴巴做一件事情,我都會問:你有什麽辦法做得跟別人不一樣,如果做得一模一樣,憑什麽你做呢?
兩個禮拜以前我接到童文紅(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的電話,討論實驗室的名字。我說幹嘛一定要研究院、實驗室這樣的說法,幹嘛不能創造一個自己的名字,我覺得達摩院就很好。她說達摩什麽意思,英文怎麽翻譯,我說就叫Damo,叫著叫著就順了。Google一開始聽著也很奇怪,慢慢就叫出來了;英特爾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麽意思,叫著叫著就習慣了。就叫達摩院這個名字好了,叫著叫著,養著養著,愛著愛著,就會越來越喜歡。
十八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決定成立這個實驗室,很多人說什麽才是你們的未來,學微軟的模式、還是貝爾實驗室的模式,這個問題探討了不少。上一個世紀的企業,抓住一次機會或者兩次機會,就會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但在二十一世紀,要成為了不起的企業,必須解決了不起的問題,想成為偉大的企業,必須解決偉大的問題。
所以阿里巴巴希望走出自己的模式,我們會學習IBM,學習微軟,學習貝爾實驗室,學習在過去人類歷史科技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經驗和教訓,但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中國很多的思考要填補世界什麽空白,美國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蘇聯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幹嘛這樣?為什麽中國人不能自己走一套出來?以今天中國的資源,中國的擔當、人材、資本,我們完全可以在科技領域走出自己路,打造自己的一流。我們必須思考達摩院一定也必須要超越英特爾,必須超越微軟,必須超越IBM,因為我們生於二十一世紀,我們是有機會後發優勢的。
以前看社會經濟發展好不好,看電力指數,未來我們是看計算指數;以前我們是否通電、是否通道路,今後我們是要看是否通數據,看互聯網覆蓋能力。我想未來的三十年,各行各業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將不屬於互聯網公司,未來將屬於利用好互聯網公司最好的公司。
現在對未來擔心的人也越來越多,擔心技術將會取代人類,技術將會消滅就業,技術將會拉大財富貧富差異。我相信這全是空擔心,因為技術、科技一定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對技術的擔心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自信,也缺乏對未來的想象力。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確實對傳統工業、對傳統技術、對傳統就業帶來沖擊,但是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帶來了新的就業。
IT時代是讓自己越來越強大,而DT技術是讓別人越來越強大,讓世界越來越共享。所以IT時代是28理論,DT時代是82理論。DT時代必須強調普惠、必須強調可持久發展,DT時代必須講究個性化,因為只有個性化,才有可能有Happy & Healthy,才有真正的快樂,電子商務將會變成真正的E-Business,將來的中小企業都是跨國企業,將來沒有中國制造、美國制造,只有Made INInternet。達摩院要做的,就是真正要把技術進行普惠。如果不能把技術做得普惠,讓更多人分享、享受技術的紅利,我相信第一是一定走不久,第二走久了也會被推翻。
我希望這個實驗室的領導,要有強大的Businesssense。我們的CTO(張建鋒)就有強大的BusinessSense,他輪崗了很多部門,純技術忽悠他沒用,純商業忽悠他也沒用。一個科學家要有創業者的意識,一個企業家要有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未來。
五年內,我們對達摩院投入會超過1000億。阿里巴巴不指望靠它賺錢,但是它自己要去掙錢。當然掙錢是靠解決問題,我們有的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對研究院定位的思考。
根據以上這些思考,我對我們的達摩院充滿信心。不僅僅因為我們要投入一千億,不僅僅因為我們有資源,更是因為我們有太多問題要解決、要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