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 A& F肌肉男的真正用心

1 : GS(14)@2012-08-17 11:58: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7/16611999
美國時裝品牌 Abercrombie& Fitch( A&F)旗艦店在中環登陸,按其一向的宣傳策略,找來百名肌肉男巡遊,令全城女士失儀尖叫,引發種種港男港女的討論。 A&F固然廣收宣傳之效,但如果以為它的真正目的,是單單利用暈浪港女製造起鬨效應,便捉錯用神了,猛男攻城的色誘對象,其實是敢睇唔敢認的男士。
Martin Lindstrom是著名的品牌顧問,為不少大公司度橋,以科學化的方式研究消費者行為,以找出某產品的成功方程式,其策略專門攻心,屈機處恍如另類洗腦。在他的新作《 Brandwashed》(圖),便有相當篇幅提到 A&F的肌肉男廣告策略。
當全城均聚焦旗艦店外的女士人龍時, Lindstrom卻提到, A&F以性感肌肉男來推廣男裝牛仔褲及內褲,既然目標是男性,而且多是直男,為何不是用性感的女性做廣告,而是用雄糾糾的男模?
近乎赤裸男 同性有反應
這種以同性性感胴體來吸引同性消費者的廣告手法,早有淵源,90年代初 Calvin Klein的內褲系列,便是以超模來作為一系列廣告的模特兒,結果令銷售增長35%,證明了用同性的性魅力去吸引同性的做法行得通,其他時裝品牌 American Apparel及 D&G均有樣學樣,而且手法越見露骨。
問題是,即使在美國,要一個直男去讚美另一位男性的身體,無論如何也是頗尷尬的事。那為何一個接近赤裸的男性影像,竟能影響一個直男消費者?
Lindstrom運用了近年大行其道的神經科學,進行了一項實驗,他邀請了16名年屆18至25歲的男性,當中一半直一半攣,讓他們觀看一些只穿著緊身內褲的性感男模照片,同時間掃瞄他們腦部的情況。最有趣的發現,是實驗對象除了視覺部份受到刺激外,一個通常在說謊或揑造事實時才特別活躍的部份也有異常反應,而且無論是異性戀或同性戀,反應水平均相近,意味男性其實對同性胴體有反應,但只是有意識地抗拒承認!
查實以性來作為搶眼球的廣告手法,早已是不少營銷策略的指定動作,聯合利華( Unilever)的營銷隊伍,曾做了非常廣泛的客戶調查,發現一個男性平均每天的性聯想有32次,即每週有224次。幾年前,他們為了刺激旗下一系列男性護理產品的銷售,嘗試運用性暗示作為撒手鐧。他們首先向全球萬二名年輕男性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問卷調查,話題觸及結交異性以至性幻想的敏感地帶,再分階段安排逾百名男性受訪者在深夜到酒吧,觀察他們約會女性的過程,從中分出六型人格,再針對當中最缺乏自信及經驗的兩類型,設計了一系列滿足其性幻想的廣告,結果贏到開巷,銷售遠遠拋離競爭對手。
本書充斥著無數的營銷實例,如超市應播甚麼音樂或用甚麼顏色燈光,會最刺激購買慾等等。我看到,這些大企業的市場調查,取樣樣本隨時過萬人,無異於做小型人口普查,更會出動到腦掃瞄、實地考察等科學化的手段來測度消費者的情緒波動、慾念漣漪,幾乎一切盡在其計算掌握之中。明乎這種消費洗腦教育的厲害,或許我們不應再對 A&F掀起的各種大驚小怪,再大驚小怪。
余大千
余大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82

影視通識樂園 - 陳龍超 無記用心良苦,為銀髮族提供最佳節目

1 : GS(14)@2013-11-13 14:06:53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80926
某天被蚊叮致天未光便起床,港人自然反應就是拿起遙控亂按,亞記最大特色就是跳脫了跟友台競爭的經營模式,以往都會就著時段派片、布陣,曾幾何時,大醉俠的《天殘變》跟黃元申的《絕代雙驕》鬥藝,劉翁的《大地恩情》KO了秋官的《輪流轉》,《城市追擊》追住《今日睇真D》抄考,同時段鬥個你死我活。

今天亞記勁處就是把黃金時段(Prime Time)概念昇華,進取點而言,就是廿四小時都是黃金時段,早午晚的節目鋪排滾筒式,沒有太大異樣,成功把時空扭曲,配合後現代的風潮,一切以非線性(Non-Linear)呈現,因此一大清早更無趣觀看亞記,反而無記保留了上世紀現代精神,早午晚布陣明顯花上心思,讓人仍然相信在職人士晚上放工回家,就會即時開著電視觀看重頭連續劇送飯,而中午家庭主婦就會看都市來閒情一番,跟著大廚煮兩味,慰勞丈夫、孩子,要知道中上產家庭廚房坐鎮不再是印印就是賓賓……

面對早上起床的銀髮一族,反正他們不屬主消費群,未有廣告商看上,一直把陳年舊作未經修復足版播放,有恃無恐的的潛台詞或許就是:「難道班老餅會夜晚搭兩蚊地鐵到政總撐港視發牌麼?」要知道亞記透過歲月留聲頻道成功留住銀髮一群芳心,早上無記還以集體回憶為擋箭牌大播舊作,就是欺侮一群多年來撐住慣性收視的忠心粉絲,就是不義;以儒家思想作規範,把次等的供給昔日的衣食父母,就是不孝。無記為要保持流水作業的電視工廠運作,連續劇存積了一大堆,為何不發發慈心,把他們早日重見天日,說不定解放了另一齣像《天與地》的神劇,紅了還可說把優質貨留給優質觀眾,為TVB BUDDY儲積分。另外,早日出街,讓演出的幕前幕後人員感覺良好,不會跟相同處境的港視員工,拉近距離生發共鳴,影響軍心,破壞愛回家的大計;一邊按著遙控,一邊想著如何為鮮有製作經驗、專長為股東計數的大台李當家獻計……

當稍作留心,看看無記清晨播放的處境劇《都市方程式》,發覺節目編排並非如筆者想像簡單,只是一味市場主導,員工其實心思細密,主角是黃日華華哥太座梁潔華,似乎告訴大家性情火爆的華哥,今天能組成美好家庭全因無綫一手作媒撮合,還有年輕的陳嘉輝,日後跟梁小冰當上銀幕夫婦,也拜無綫劇集引線,默默大數當年背後動之以情,在大氣電波軟性叫昔日部眾回歸大家庭,飲水思源,而飾演梁潔華、陳嘉輝的老竇胡楓,多年效忠也有十足回報,除了搞了次慶大壽的節目,最近還夥拍四哥及Junior,度身訂造一個長者旅行團,說明無記果真童叟無欺,捱得住巨輪,叫得維基也終像維基百科網站般只能紅上一陣子,始終大台才是不老傳說;而觀乎節目內容質素,更感錯怪了無記,處境劇敢罵、敢取笑當年地鐵在大幅盈餘下,加繁忙時間附加費,花上心思用故事、比喻說明地鐵政策弊處、荒謬點,為小市民出聲,履行了社會公義、傳媒責任,不讓商台皇牌節目18樓C座比下去,看得筆者心花怒放,因發覺今天地鐵私有化後,只有變本加厲,惡魔不是一天變成的,處境劇就是最好紀錄。反觀處境劇《愛回家》,以上產家庭為背景,單是主景就有成千尺,除了設定,內容更是跟現實脫節,搔不著本地癢處,同步率低……
原來無記一直把最好的留給一早起床的銀髮一族,罪過罪過。


陳龍超~紀錄片導演、喜愛以「喱民」形式看電影、搞吓電影「吹水」小組
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08

郭基煇:收緊按揭用心良苦

1 : GS(14)@2015-03-02 11:08:2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02/news/eb_ebc1.htm

【明報專訊】新地(0016)執行董事郭基煇昨出席活動時點評新辣招,認為金管局收緊按揭,對首次置業人士有影響,但相信政府是「用心良苦」。

郭基煇坦言,近期細價樓升勢急, 因此認為政府的逆周期行動合理,儘管措施對樓市有衝擊,但只是兩害取其一。長期來講,郭基煇認為首次置業家庭,對中小型單位的需求仍大。

另外,郭指出,新年期間有到監獄探望父親郭炳江,他表示父親的身體還好,希望他父親可以盡快出獄,還他一個公道。

他又稱,父親正經歷人生中的逆境,入獄是不幸的事。但另一方面,父親可以在獄中靜修,閱讀《聖經》及其他書,相信父親會有更多得。至於涉及郭炳江貪賄案的上訴日期,他則表示要等待法庭的安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12

也說亮話:別說廢話 用心關顧

1 : GS(14)@2016-03-11 12:57:04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東」應該是飽歷滄桑成年人的感慨,為甚麼我們的年輕人,一個又一個的寧願選擇死亡也不要面對生命?青春彷彿變得彷徨、沉重,不堪承擔。「人該為一張履歷表,還是為離開人世時親友的悼辭而活呢?」著名專欄作家David Brooks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放在履歷表上的技能經驗,只是要顯示一個人外在的市場價值,人離世時悼辭中提到的為人作風,如勇氣、善良與忠誠等才是我們的內在本質。可惜即使大部份人認同悼辭中的德行較為重要,市場經濟的文化、教育和恐懼卻讓人聚焦於學業、職場上的競爭,知易行難。人生難道就只是為了活出一份讓別人評頭品足的履歷表嗎?筆者的朋友小時候因父母離異,遭人白眼而自尋短見,幸好「要好好照顧妹妹」的信念,把他從死神手中拉回來。他分享,無論人因為甚麼原因想自殺,共通點是覺得人生已經沒有「支撐點」。要幫助身邊的人,千萬不要再說「你既然連死嘅勇氣都有,點解無勇氣活落去!」「你死咗都唔會解決個問題㗎!」「生命滿希望!」之類說話!重要的是,用我們的耳朵和心去聆聽,用我們的靈魂和愛去擁抱,「一人猶如拉了一條線,交錯編織成一片安全網。所以,別吝嗇一通默默聆聽的電話、一個擁抱、一句鼓勵。我們不知道,就是那麼一句,剛巧成為安全網上關鍵的一條線,就救了一個生命」。
William Henley在26歲寫的詩《Invictus》在歲月和黑暗中飽受折磨,但是靈魂和意志不屈不撓,結語「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我是自己靈魂的主宰」(I am the master of my fate,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Henley12歲罹患骨結核病,25歲疾病蔓延到腿部需要截肢保命,儘管殘疾了,他仍然相信生命有選擇!「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借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安撫情緒,希望在樂章演繹不可避免的死亡中找出生命的一點靈光。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11/195245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551

【用心品嚐】睇真啲摸清楚 相機食先變用心食先

1 : GS(14)@2016-09-13 08:05:00

三文魚茄茸有機意粉,有機意粉的麥味較重而且口感粗糙,與坊間的意粉不同,$68(包一杯飲品)。@Cafe330



如果問你昨天晚飯吃了甚麼,卻不讓你偷看手機的照片,你能立即回答嗎?我們平日無論吃午飯還是和朋友聚餐,很多時候都是機不離手。雖然偶爾是忙着公事,但更多時候只是沒意識的看facebook,卻無視眼前的食物。因此有些餐廳卻大搞Mindful Eating,好拯救那些沈淪「機海」的食客。



深水埗明愛醫院這間Cafe330,雖然未有禁止客人使用手機,卻嘗試用聲音導航來進行Mindful Eating。「現在請你拿起食物,它是甚麼顏色?試試觸碰它,看看有甚麼觸感。」耳筒傳來的是一段緩慢的錄音,卻是一步一步的教你怎樣欣賞眼前的食物。我定睛看着面前的鴨胸肉,彷彿把每一道紋理都刻進腦中。油脂還留在拇指的指頭,感覺有點嘔心。但觸碰後,才發覺鴨胸與炸雞的油脂原來是不一樣的。雖然食物沒有因放慢而變得美味,但我到現在仍然記得那碟意粉的味道(似乎這只適用於美味的食物,難吃的你倒不希望記一輩子吧。)「其實我們也不反對相機食先,這只是現在的飲食文化。我們只是希望客人留點時間給自己,靜心欣賞眼前的食物吧。」餐廳的高級經理潘詠霞說。然而我環顧餐廳內其它客人,多半是趕午飯的醫護人員和探病的訪客,卻甚少人會停下來戴上耳筒,或是留意到桌上的提示。不少人只把這裏當成普通的餐廳,依然故我的邊看手機邊吃飯,彷彿我才是異類。看來餐廳還需要多加宣傳這個概念。中環的Alchemy in the Dark反而相對成功。這間餐廳開業兩年,卻是第一間把Mindful Eating這概念帶入香港的餐廳,希望食客能放下電子器材,用心品嚐食物。客人用餐前要硬性收起手機、相機等的發光物體,而視障人士卻會充當你的導航員。「他們會覺得要摸黑找食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譬如我們會鼓勵客人用餐具,但他們很快就會放棄。」失明導航員陳偉新笑說,很多客人經歷過摸黑用餐,才發現視力是這麼重要。餐廳的菜單每星期就會更改一次,如果客人對某種食物敏感,他們就會另外再調配餐廳。但若客人只是討厭某種食物,他們則不會理會客人的要求,「試過有客人討厭吃紅菜頭,但摸黑吃過後,卻又覺得紅菜頭其實也不難接受。」餐廳的客戶服務經理陳月桂說。現在餐廳的客量變得穩定,月入大約25萬,而且也有不少客人會帶朋友來用餐。說到底,Mindful Eating除了想提供另一種用餐經歷外,其實只是想食客尊重眼前的食物,以及用心準備食物的廚師而已。記者:黃映嫚攝影:王國輝、徐振國


朱古力慕斯(左),夾心朱古力蛋糕(右),朱古力味夠濃卻不會太甜,但夾心朱古力蛋糕卻比較膩,$22。@Cafe330

店內有不少提示提醒客人放慢腳步,這個「零字」的記號就要停在特定位置才看得到。

但食客只把這裏當成普通的餐廳,依然故我的邊看手機邊吃飯。


Alchemy in the Dark的失明導航員陳偉新笑說,很多客人摸黑用餐時,最後都會放棄使用餐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13/197688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945

陳美齡 教育要用心 2017-01-13

1 : GS(14)@2017-01-15 09:47:15

https://www.am730.com.hk/news/%E ... 4%a8%e5%bf%83-11016

提起在七十年代紅遍全日本的香港女歌手,會想到陳美齡(Agnes)這名字的,大概不是新生代。或許,年輕人對Agnes感陌生,但移居日本逾30年的她,仍然心繫香港,尤其關注莘莘學子所面對的壓力,談到本地的教育制策,語調溫和的她,肉緊地反覆提問後,語重心長地說:「做教育一定要很熱心。」昔日的玉女偶像,如今已是大學教授兼博士級作家,主攻兒童心理和教育學,首本中文版著作《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說的不只是教養兒子的秘訣,更提出對教育目標的反思。曾經在八十年代唱頌《香港·香港》的Agnes,縱形容香港是有點危機,卻不動搖她對「香港永遠是尋夢鄉」的信念,她語氣肯定地說:「我相信下一代能帶香港走向更美好的未來。」不知忙於外訪公幹、因嘉許義工的「公務」而缺席探討學童自殺問題的半場公聽會的教育局局長,可聽得懂嗎?文:許惠敏 圖:蘇文傑





教育工作 要愛孩子
沒想到跟在日本落地生根的Agnes,會聊到這城的教育政策和前景,身為三子之母,她為香港學生面對的壓力感憂心,作為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她強調應以培育廿年不會被淘汰的孩子為教育方針,香港最大的資源是人,首要是收集整全數據作深入研究,「香港有多少學生無法讀大學?當中有多少是已中學畢業?或是未畢業便工作?若連這些數字也不齊全,我們真的重視教育嗎?這些是制定未來十年教育政策的重要數據,我不知你們是否喜歡現任的教育部長(局長),但我覺得他可以做得更好!」筆者報以苦笑,對於吳局長發表「學生自殺與教育系統並無明顯和直接關係」的言論,Agnes聞之色變,「那與甚麼有關?」接著,緊張地追問防止自殺報告的研究方法、數據、得出結論的理據等,暫無法深究報告的內容,她肉緊地說:「若不愛孩子,真的不能做教育部,要像我般發神經地喜歡他們,才適合。」筆者忽發奇想,若由她代替現任局長,市民少聽一點涼薄話,感覺不那麼灰,Agnes聽罷只是微笑搖頭。



身份危機
Agnes對本港教育制度的見解,皆是源自她與學生接觸的體驗。除了擁有逾20年在美國及日本的大學教書經驗之外,自兩年多前開始,她應浸會大學邀請,以特別教授的身份回港任教傳理系的「異文化交流論」。她認為,相對於追求平均水準的日本學生和強調個人特質的美國學生,香港學生自幼便要面對劇烈競爭,「學生的壓力很大,往往不是為自己讀書,而是要滿足父母期望,個人價值只建基於考試分數、有些學生可能無法承擔考試失敗,自覺永遠是失敗者。」全球經濟衰退,Agnes指出,年輕一代的收入比不上父母輩,是世界性現象,香港主權移交,年輕人容易陷入身份危機,看不到個人的價值,對前景較灰心,「我們常常說國家身份,其實,現已沒有太多boundaries,要立體地看自己,別要因香港人或甚麼身份,stereotype自己。」意即別糾纏於國族身份?Agnes認為,尋根乃是人的基本,要認清回歸前後的歷史,承傳文化遺產,但她強調,「最重要是找到讓自己感自豪的身份,看看自己對世界的貢獻。」Agnes在香港土生土長,婚後在日本定居,歌手出身卻闖進教育界擔任大學教授,更是博士級作家,談到不囿於身份限制,她算是最佳示範。



不要標準答案
曾於1973至75年間,連續3年殺入日本樂壇殿堂的《紅白歌合戰》,紅透半邊天的Agnes,突然於76年宣布暫別娛樂界,先後在日本及加拿大升學,重返校園是父親的意見,選讀冷門的社會兒童心理學,則源於Agnes中學做義工時,接觸家貧、失明或殘障的小孩子,「有些孩子心理有點問題,因為我很喜歡小朋友,若能了解他們,定會有更好的溝通,所以便立志若有機會讀大學,一定要選這科。」
從此,Agnes便走往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不但在史丹福大學取得教育學博士,也把3名兒子送進這間美國著名學府,更將教養兒子的經驗歸納為50個「Agnes式教育法」,著書立說,別以為這是「虎媽」如何讓兒子贏在起跑線的讀物,更不是考讀世界名校的攻略,而是結合教育理念的實戰分享,為要培育將來能夠活躍於世界舞台的年輕人,「就是要讓他們的腦袋更有彈性,容許不同的答案。」Agnes望望枱上一杯檸檬水,嘗試解釋,「同一片檸檬,可引發不同聯想,有人覺得含豐富維他命、有人想到它的細胞構造、基因改造,或是如何減低成本,每個角度都是對的,視乎你如何組織以說服別人,並繼續追尋下去。」多角度思考,不一定是課堂的訓練,家長掌握黃金的教育時刻,孩子更能活學活用。



學生的壓力很大,往往不是為自己讀書,而是要滿足父母期望,個人價值只建基於考試分數、有些學生可能無法承擔考試失敗,自覺永遠是失敗者。



學以致用
Agnes的教育法,著重培育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香港有不少幼稚園或補習社,教導幼童學習艱澀的英文生字,以提升英語水平,筆者帶了一些樣本給Agnes看,她大皺眉頭,「excavator(挖掘機)?我也是看到才識,還有wax apple(蓮霧)?我不贊成,是生活常見的嗎?為甚麼不學生活常見的water、wind?為增加生字庫而學習,是很痛苦的事!」溫婉的語氣逐漸勞氣起來,「要讓小朋友對學習有興趣,必須要學以致用,他們感興奮,才有推動力主動求知識。」她認同,8歲之前是孩童的關鍵學習期,但補習班未必適合所有孩子,其實,家長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已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可訓練集中力、解讀力、學習英文生字等,接著,Agnes即場示範,「例如在咖啡室飲Latte,以實物教孩子,然後下次請他代你點Latte,這樣才有意思嘛!」Agnes認為,與其忙於工作買樓,為孩子將來鋪路,倒不如陪伴度過童年,發掘其獨特性,「讓他們有高的自我肯定能力,活得快樂,便不至於行差踏錯,無論喜歡或不喜歡讀書,最緊要將來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始終,家長不能陪伴孩子一世。



親子相處 全心全意
Agnes強調,父母要讓子女自覺有價值,而這價值不應該建立在錢財之上。Agnes的3個兒子在高中之前,除了元旦和春節之外,基本上都沒有零用錢,為要讓孩子學習不追求物質需要。她不諱言,曾經遇過其他家長的質疑,「有位家長對我說:『你的兒子沒錢嗎?這會令到我的兒子放學也不敢買雪糕,因為你的兒子沒錢!你可否給他們零用錢。』」當時,Agnes的答案,盡顯智者風範:「可以來我家裡吃,有很多雪糕。其實你可以告訴兒子,世界有些人是無錢的,要顧及別人的感受。」她強調,要讓小朋友知道,不吃雪糕不花錢也可以活得開心!對於這位在職母親而言,最開心是與孩子一起的時光,「當打開家門,孩子湧上來叫『媽咪,我畫了一幅畫給你!』便疲累盡洗!」她形容這是magic moment,每天只要花15至30分鐘,全心全意跟孩子相處,他們會為父母和他們的子女作同樣付出,成為一種承傳,「我記得患癌(07年)的低潮期,服藥有很多副作用,只能睡在床上,幼子見我不開心,某一天,在我睡覺前跟我說:『媽咪,今日的笑話!』原來他每晚要講一個笑話給我聽,這給我勇氣戰勝病魔。」Agnes憶起當時情景,笑得特別甜。



兩代不同 必有矛盾
Agnes口中盡是家人融洽相處的片段,但不代表兩代之間沒有矛盾,「人總有不同意見,難免有衝突,我的政策是今天爭吵今天完結,若自己錯了,也要當面道歉。」Agnes認為,每個年代都有兩代矛盾,「若兩代完全明白,代表下一代完全沒有進步,應該接受他們跟自己不同,也要接受他們會超越自己。」教育既是承傳,也是開創,經過整合的過程,自會創出意想不到的東西,她深信,下一代能帶香港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成年人只需鼓勵和同行,必要時予以指正,給予適當裝備以提升他們的自信,香港仍是永遠的尋夢鄉。




news-images
2015年,剛滿60歲的陳美齡在日本推出新歌《求婚》,紀念與丈夫結婚30周年,本打算推出廣東話版本,惜工作忙碌仍未有時間籌備。
news-images
和平曾埋怨母親在他讀高中時,沒有出席學校舉辦的活動,事後Agnes心感歉疚,本來要往外地工作的她,漏夜駕車往兒子的宿舍,當面道歉。
news-images
陳美齡的3個兒子感情要好,昇平(中)在史丹福畢業的大日子,哥哥和平(右)和弟弟協平(左)齊來祝賀。
news-images
陳美齡很享受五口子共聚的時光。她與丈夫金子力(中)、三子協平(右下)、二子昇平(左上)和長子和平(右上)合照。
news-images
news-images
6年前,陳美齡在武道館舉行演唱會。
news-imag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