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整軍抗外敵 中化生醫總經理李宗勇

2010-07-1  TNM





中化生醫是中國化學製藥集團裡最 小的公司,賣的卻是老牌的百齡牙膏、綠的藥皂。

台灣牙膏市場7成由外商主導,台灣藥廠越賣越無力。李宗勇卻逆向思考,緊追國外廠商腳步,推 出功能性牙膏,要與國外品牌的舒酸定來場土洋對決。

在國際資本才玩得起的局裡,李宗勇肩負老品牌變身重責,從整軍做起,以小搏大,設局迎 戰。

午飯時間才過,家樂福汐止店牙膏區貨架上,各品牌涇渭分明,橫著豎著據守戰備位置,通明燈火照映下,燙金的線條像磨利的刀刃,閃著 光芒。

李宗勇取下自家產品百齡護牙周到牙膏說:「對手要打到我們沒那麼容易,但市場千息萬變,我得把它看成嚴重的事。」 以小搏大 拼外商

四月底,GSK(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繼舒酸定抗敏感系列商品後,推出牙周適牙齦護理牙膏,對去年才開闢牙周病牙膏市場的百齡造 成威脅。

「GSK是國際公司,資源砸下去時很恐怖。我立刻訂定作戰計畫,雖然沒錢像他這樣打(廣告),但我們將電視廣告縮成十秒,增加頻 率,強調是牙周病牙膏首選。」

早年好來化工生產的黑人牙膏在台灣一枝獨秀,吃下七成市場,一九八五年政府開放日用品市場,美商高露潔進軍台 灣,買下好來化工一半股權。二○○一年,GSK從嬌生公司手上取回舒酸定代理權,找牙醫師代言,銷量竄升,與黑人、高露潔鼎足而立。現在外商主導的牙膏品 牌占有七成市場,其餘三成則由德恩奈、白人、百齡等品牌分食。

百齡是有近四十年歷史的品牌,以鹹性牙膏著稱,由台灣最早上市的藥廠中國化學 生產銷售。李宗勇說:「老一輩的人用鹽刷牙的,創辦人(王民寧)於是用鹽調出牙膏成分。他想,有一口健康的牙,人會吃到一百歲,才取了百齡這個名字。」

百 齡牙膏誕生時,李宗勇還是國中生。二○○九年,由他帶領的中化生醫,由於百齡牙膏和綠的藥皂二大主力商品業績成長,營業額達二億九千萬元,較二○○八年成 長了三八%。

爭取自立 惹身腥

一九八四年,二十七歲的李宗勇進入中化財務部門,歷經王民寧、王致權、王 勳聖三任董事長,一路爬升。一九九五年,全民健保上路,藥廠獲利削減,為因應變局,二○○四年中化實施產銷分離,成立中化裕民健康事業,李宗勇調任中化裕 民副總。

中化裕民負責百齡牙膏等日化用品行銷,然而藥廠行銷保守,「賣牙膏和清潔用品,一天到晚要跟高露潔、舒酸定、依必朗、沙威隆作 戰。」李宗勇說:「思考邏輯、行銷訓練和賣藥品根本不一樣,戰力抵消不少。」

那幾年,非藥品部門營業額在中化裕民不到一成,員工私下說,在 公司裡簡直像個小媳婦。

「我跟董事長(王勳聖)報告,非藥品部分應該另外成立一家公司。」他大膽建言,卻招惹了一身腥,有人說:「李宗勇只 是想自己當頭頭吧?」 這是中化成立五十年以來,頭一回有員工提案另立公司,王勳聖一度搖頭。王勳聖說:「李宗勇要帶品牌出去,很多人認為多此一舉。但我觀察他多年,知道他是能 完全授權的人。」

二○○六年,中化生醫終於從中化裕民獨立出來,李宗勇立刻對陋習開刀。

禁搬倉庫 清庫存

過去業務員要業績要獎金,難免搞「搬倉庫」的小動作,銷量二箱,卻跟公司要十箱貨,沒賣掉的成了經銷商庫存,業務員照樣領獎金。

「後 來我嚴格規定,業務員每個月跟我要產品時,也要報告客戶那邊的庫存量。要退貨,我會要求倉庫拍照,查明退貨原因,我沒批准,貨不能退。」李宗勇說,「我告 訴他們,有困難可以溝通,不要騙我,不要跟我玩搬倉庫遊戲!」

健康事業處處長江鴻彰說:「頭二年非常苦,都在清庫存,獲利也不好看。」許多 主管也因為承受不了壓力求去,「除了三位老主管外,其他都是新人,李總得帶著我們重頭教起。」本來得租用倉庫擺放的退貨問題,處理二年才改善。

廝 殺激烈的牙膏市場,是他的最大挑戰。「舒酸定和高露潔找牙醫師拍廣告,把專業形象打出來,我認為百齡是老品牌,有藥廠的背景,不需要跟黑人這些化工廠拚, 應該強調功能性。」

牙膏分為單純美白功能的一般性牙膏,以及抗過敏?防牙周病的功能性牙膏,根據模範市場研究公司調查,二○○七至二○○九 年,每家戶一年平均花費在牙膏上的支出,從四百五十八元竄高到四百九十二元,顯示高價位的功能牙膏需求持續成長。

二○○二年,GSK推出舒 酸定抗敏感牙膏,連續幾年砸重資做廣告,牙膏一度賣到缺貨。二○○八年李宗勇決定跟進,卻避開抗敏感牙膏市場,將中化的牙周病牙膏改名為護牙周到。鹹性牙 膏一支五十元,但護牙周到牙膏拉高至一百三十元,緊追賣到一百八十多元的舒酸定和高露潔。

其實,中國化學研發出牙周病牙膏已十幾年,但因行 銷資源都放在鹹性牙膏,能見度不高,等舒酸定點燃功能性牙膏戰火才急起直追,優勢已拱手讓人。

先機既失,李宗勇必須更靈活。他在賣場緊盯對 手,一點風吹草動,立刻出招。

功能牙膏 拉毛利

「除正常貨架外,還要爭取第二、三層,這一檔被搶走,下 一檔一定要搶回來。」李宗勇說:「初期行銷資源不足,我買一送一,把市場打開。」「有舒酸定和高露潔在前面打,我價格貴一點沒關係,以前一年虧幾千萬元, 去年毛利從三○%拉到五○%,已損益兩平。」

目前牙膏業績占中化生醫營業額四五%,經過這一年廣告狂轟猛炸,功能性牙膏已超越一般性牙 膏,比重達七成。包含藥皂、沐浴乳和乾洗手的綠的系列商品,營業額與牙膏不相上下。手上有五個品牌,資源要平均分配,但往往也捉襟見肘,他無奈地說:「目 前在忙百齡,綠的沐浴乳得拖到七月才能上廣告。」

二個多月來,我們跟著李宗勇跑了三、四場演講,講題都和居家照顧有關,這是他著力很深的事 業。中化生醫向全球最大居家照護機構Home Instead,取得大中華區市場授權,訓練一批居家照顧員,提供在家照顧陪伴、陪同就醫等服務,預計五年內在台灣設立三十個加盟據點。 遊子遺憾 攻照護

李宗勇說:「我跟董事長說,這不是安養機構,不必買地蓋樓,不會有存貨和閒置資產,最大成本是照顧員的薪水,停損點算得出來,且 中化也可從老人的回饋中找到醫藥開發方向。」

李宗勇執著這件事,背後夾藏了遊子的無奈心情。他是嘉義朴子人,輔大畢業後留在北部就業。朴子 成了遙遠的家鄉,父母成了每日放不下的惦掛。

「回去探望老人家,離開時他們都站著目送我的車,我沿巷子開,好遠了他們都還守在門口,我的淚 珠常忍不住就掉了下來。」他想接父母到台北住,但老人家不肯,牽掛好幾年,父親走了,母親隨後離世,數不完的告別,卻成彌補不來的遺憾。

書 林出版社總經理劉森雨是李宗勇的好友,他說了一件事:「李宗勇喜歡聽日本演歌天王森進一唱歌,每回聽,眼淚都情不自禁地流。原來,李老先生最愛的歌手,就 是森進一。」

這天,我們和李宗勇參加完一場讀書會後,到天母圓環附近吃蚵仔麵線,太太李陳素娥也一道去了。她說:「他有兩個面,柔軟時超級 軟,堅持時好堅持,有時會妥協啦,但繞一個彎,他還會走同一個路。」

蚵仔麵線攤這天休息,他無奈地帶我們吃了一旁的自助餐,邊吃還沒忘了 說:「下回一定還要帶你們來吃蚵仔麵線。」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學歷:輔仁大學企管系

經 歷:中國化學製藥協理、中化裕民副總經理

興趣:閱讀,尤其是推理小說

家庭:太太李陳素娥,育有2子

最 喜歡吃烤玉米:最討厭與沒熱情的人共同工作

經營哲學:築夢踏實 後記

父母親都受日本教育,李宗勇聽森進一的 歌,喜歡寺尾聰編劇主演的影集,也讀完松本清張寫的所有推理小說。

李宗勇是個情感收斂的父親,總和他父親一樣,含蓄地處理與孩子間的關係。 朋友說,他愛孩子,但和孩子間卻隔了道他察覺不出的牆。

他收藏了很多布袋戲偶,最愛的卻是2個孩子從天母河洛坊買來送他的關公布偶。

他 和父親之間的濃厚情感,一直到父親年邁後才釋放。商戰征逐,他胸有成竹,但和孩子間的情感和互動分際如何拿捏,卻苦了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41

光寶集團卡位生醫 廖學福當業務員拚開發


2013-08-05  TWM
 
 

 

在光碟機市場逐漸萎縮的壓力下,光寶集團旗下子公司建興電子自二○一一年以來便亟思轉型方向;為加速集團資源整合與轉型,光寶科技董事會已於六月間通過原建興電子執行長廖學福出任光寶集團新事業執行長一職。

在建興跨足的新事業裡,生醫業務已展露成果。為了這個全然陌生的新事業,研發出身的廖學福放下身段,積極扛起「陌生開發」的業務員角色。

建興電在七月底發布台灣第一台自研、自製、自產的寵物專用生化分析儀,打上自有品牌──Skyla,這是光寶集團跨入生技醫療的第一步。然而,這套用於分析寵物血液的新產品,客戶群畢竟和光碟機大不相同,廖學福和建興生技醫療事業部研發中心總監林玉娟這段時間跑遍了台灣、大陸,四處拜訪獸醫院、寵物協會等單位,了解市場客戶需求。對此,廖學福說,以往洽談代工業務,必須專注在和客戶的議價溝通;但寵物市場不一樣,重要的是品牌、服務,以寵物生化分析儀為例,就像印表機一樣,除了主機銷售之外,後續還會有耗材需求,這樣的生意才會有持續性。

廖學福曾經說過,一三年轉型陣痛仍在,到了一四、一五年在新發展事業的帶領下,可望繳出營收、獲利的高峰成績。

(李洵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7

三十年公司轉型 變成保健食品的台積電 大江生醫隱身第二線 悄占十一億市場


2013-08-19 TWM
 
 

 

現在看來,大江生醫做對了每一件事:在市場未成形就搶先卡位,早期投入的研發動能帶給它無限機會,也給投資人無限想像。但時間倒轉十四年,大江的決定,絕對讓人跌破眼鏡……。

撰文‧楊卓翰

這家公司喜歡靜悄悄地把市場吃掉。它小心保護那些國際大客戶的名字,默默地躲在第二線。你在市面上看不到這家公司,不過去年它安靜地做到十一億新台幣的營收。

機能產品界的隱形王者

這個隱形的冠軍叫作大江生醫。在台灣的機能飲品、保養品到直銷產品,有超過三分之一是這家公司生產;台灣每年進口的膠原蛋白,要被它消耗掉四分之三。從統一、黑松到味丹,全都是它的客戶;花太郎的茶花綠茶,陳妍希代言的蜂王膠原飲,都是大江生醫的產品。而且,台灣市場只占大江營收的二○%。

大江生醫的董事長楊武男,靦腆地坐在大江新裝潢好的會議室裡,他身後的展示櫃裡,有大江生產的上百種保健產品,包括中國、日本、香港、新加坡、還有歐洲等地的品牌,都是大江的版圖。

這不意外,因為,楊武男看的從來不是台灣而已,他的目標是世界第一。今年七十歲的他,在跨入生技產業前,在全世界跑了大半輩子的業務,與生醫產業一點關係也沒有。但現在,有人說他是「機能飲品界的張忠謀」,因為他專門幫國際一線大廠代工設計(ODM)各種保健食品,從飲品、面膜到膠囊全都包。

「我們投入時真的是一片空白……但總要冒險嘛。」一九八○年,楊武男剛從新光紡織的國貿業務部跳出來,自己成立國際貿易公司,也就是大江的前身,專門出口紡織與建材。一九九九年,大江的貿易遇到瓶頸,他開始想轉型。

「那時候,很多人都跳電子業,但是那時已經成熟了。所以就要找一個不明朗的行業。」因為業務關係,楊武男常跑日本,「那裡的保健食品產業,相對比較成熟,而在台灣預防醫學還沒人聽過。我們覺得可以從這邊發展。」他說。

這個決定,卻讓大江連續虧損長達八年。

大江轉型生技後,第一支產品是增加免疫力的膠囊「安克留」。「創業嘛,一開始就想自己賣品牌。但是卻沒考慮到沒市場、沒經驗、沒技術。」楊武男說。

「我們也抱著非常美好的幻想,就自己跑醫院、去向醫生推銷。」大江生醫副總廖偉傑描述當時的慘狀:「在相關雜誌登廣告一個月要七萬元,但是我們一個月都賣不到七萬元!」楊武男很快地發現自己不擅長通路與行銷,但他仍相信生機食品的市場會起來。「當時電子廠有很多都是ODM,但是生技產業沒有;所以我們就轉換路線,要來幫客戶做研發、做設計。」他說。二○○一年,大江捨棄掉品牌,正式邁向代工設計的路。

廖偉傑解釋,當時食品業者還不了解保健食品,而大藥廠又覺得這塊產業技術需求太低,「一邊是不懂、另一邊是不屑,所以剛好這塊是真空的。」從日本市場預測需求,又看到供給短缺,楊武男決心要走ODM,從香港的客戶開始接訂單。

「這真的沒有奇蹟,都是一步步慢慢累積。」楊武男說。「我們投入ODM也是辛苦了五、六年,六年後才改善。」終於,他撐到了。

○八年金融海嘯,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都是大風浪,但那年反而是台灣保健食品的成長年。「○八年市場反轉,但是人們對保健食品的需求,絲毫不減,大家也比較能接受預防性保健了,所以整個規模反而是成長的。」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淑芳分析。

不只是台灣,香港的需求也好不容易起來,而在海嘯中楊武男因為沒有財務槓桿,穩健的財務反而能夠向銀行貸款,先後在五股與屏東擴廠。大江的業績,就在危機中一飛沖天。

專注研發 瞄準中國市場現在,大江共有七個產品中心,四座實驗室。大江的產品需要驗過七種微生物、三種防腐劑、九種重金屬、八十項農藥殘毒等百餘項檢測才能出廠。而楊武男更把重心放在研發,一年要研究超過五、六百種商品品項。

「我們開發了一大堆東西,例如青花菜、香蕉皮、花生膜的萃取,這些東西哪一天會成功,我們一點概念都沒有。」廖偉傑說。「但是,你就是得做。」如今大江有一半的營收來自中國,也在上海開設新廠,預計明年上線;屆時機能飲品的產能將達到每個月一千萬瓶以上,是現在的二倍,楊武男也希望這樣的產能,可以有更多談判籌碼。

「過去我們的小客戶很多,就是像一個軍火商,不管客人拿去怎麼賣。」廖偉傑說得保守,但他指的就是許多電視上成效誇張的保健食品。「不過,現在我們已與國際品牌等客戶談訂單,我們也在挑,會慢慢把這種客戶剔掉。」顯然,大江正在第二階段的轉型。此外,大江也已通過上櫃審議,預定將在九月掛牌上櫃,公司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四.五六元,今年第一季一.二一元。

雖然是家半甲子的老公司,但大江現在的員工平均年齡才三十歲,大部分都是生技碩士,被業界稱作「童子軍」。而老董事長也固定每周與年輕人吃午飯,交換意見:「與年輕人交流,讓我也變年輕了!」楊武男說。雖然白髮,但他就像大江:心,是年輕的。

楊武男

出生:1944年

現職:大江生醫董事長暨創辦人經歷:新光紡織國際貿易業務、大江興業董事長

學歷:台大經濟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72

打入中國生醫、汽車材料新領域 大動作更名 長興材料啟動創新開關(078-080)

2014-08-18  TWM
 
 

 

老牌化工大廠長興宣佈更名為「長興材料」,不僅是產品革新,連管理腦袋、商業模式都一併翻新;愛騎重機的董事長高國倫,更大膽喊出明年營收要成長一○%,一向低調的長興,是什麼關鍵轉變,讓他們敢站在市場前面?

撰文‧鄧 寧

從油漆、三夾板黏合劑起家,做到亞洲第一大樹脂供應商,以及全球最大乾膜光阻(印刷電路板製程的感光材料)供應商,細數「長興化學工業」五十年來的沿革史,與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密不可分;而這家鮮少在媒體前曝光的老牌上市公司,卻在七月中旬大動作宣佈更名為「長興材料工業」,股價也隨之上漲,並創四年又三個月來的新高,最高達三十七.四元。

資深投資人觀察,每當上市櫃公司更改名稱,股價幾乎都會有所表現,因為伴隨更名而來的,通常都是營運績效好轉的跡象。

檢視長興材料今年上半年財報,累計前六月營收一九二.七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八%,稅後淨利九.八四億元,年增率近三成,績效確實明顯改善。

長興材料董事長高國倫坦言,在二○一○年他接任董事長後不久,就有更名的想法,當時長興內部正在進行一場關鍵的變革,公司企圖從追隨歐美日大廠規格的材料「改良者」,變身為主動引領市場的「創新者」,長期擔任長興研發研究所所長的黃舜仁下定義:「我們以前是『me two',現在要做『me one'。」看好明年營收 拚十%成長率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這番改革終於有些眉目,外傳長興打入台積電供應鏈,高國倫笑著卻不願證實,只說:「今年以來我已經簽了二十幾個保密協定,真的不能說,但都很令人興奮。」有了實質的轉變支撐,高國倫才敢在今年將父親高英士一手創辦的「長興化工」更名為「長興材料」,更大膽喊出明年起年營收成長一成的目標。

合成樹脂、電子材料、特殊化學品是長興的三大事業部門,佔營收比重約為五五%、二七%、一七%,雖然長興近來的變革主要向電子業靠攏,但仍不放棄最大宗的合成樹脂市場,高國倫表示:「數量與質量我們都要,低附加價值、低利潤的大宗貨要做,高附加價值的材料也要做。」高國倫強調,合成樹脂是化工業發展的基礎,舉凡建築塗料、汽車修補漆、接著劑,小自鈕釦、大至遊艇,來自各行各業的樹脂需求仍十分可觀,「老狗耍不出新把戲,但是老狗忠心耿耿。」長興工廠內更給合成樹脂和電子材料兩大產品群各起了個綽號,樹脂是「老婆」、電子材料是「情婦」,高國倫打趣地說:「老婆又老又醜,可是每天都做早餐給你吃;情婦年輕漂亮,但什麼時候把你踢下床都不知道。」這比喻說明了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短,隨時有抽單、換單的可能性,傳統樹脂則非常穩定,在經濟環境起伏時,也能帶來一定的營業額,公司不怕沒飯吃。

盤點關鍵技術 強化敏感度過去,長興各事業部門長期來皆各自為政,很少互相交換意見;直到十年前長興接獲一筆訂單,為因應產品研發需求而讓三大事業群有了對話機會,當時還是總經理的高國倫這才發現:「不能總是由產品來導出技術,應該藉由技術整合來做新產品。」但這個想法到五年前才真正落實,高國倫要求旗下合成樹脂、聚酯樹脂、電路基板、光阻、膜材料、特殊材料、封裝材料等事業部一一盤點自己的關鍵技術,接著又花了兩年時間將之整合成一個技術平台,這才啟動「me one」的創新開關。

「原來將長興的關鍵技術整合後,能開發出新產品!這不是研發人員想到的,而是開發人員發現的。」高國倫說。

事實上,研發一直都是長興的強項,不僅設立研發研究所,每年投入的研究經費更達公司年度總營收的三%,研發人員多達五百多名,其中擁有博士學歷的就佔七、八十位,「只要客戶提出來,我們什麼材料都能做,但長久以來關在研發的象牙塔裡,就缺乏對市場的敏感度。」高國倫不諱言地直指長興過去最大的缺點。

研發出身的黃舜仁也坦言,有時候實驗室做出一項新產品,研發團隊很振奮,但卻沒人知道該怎麼賣給客戶;甚至拿到客戶端還得經過兩、三年的認證調整期,「如果是電子產品,生命週期早就換了,我們會永遠追不上變化的速度,跟不上就等著被淘汰!」在盤點、整合關鍵技術後,長興投入更多資源與人力在開發部門,且從下游各產業挖角資深人才,由懂產業的人來幫研發部門「挑題目」,「我們不再找化工本行的人,而是從半導體、電路板、觸控面板、晶圓代工這些產業找專才,一旦『題目』商業化,有資格成為一個事業部,我就會讓開發者下部隊當領導人。」簡單說,以前長興不需瞭解半導體製程,只要做出材料交件就好,現在卻花大工夫瞭解製程與終端應用,就是為了能在做出成品前找到市場。

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李仁芳分析,長興材料這番顛覆傳統的作為,並不是從管理學理論中學來,而是受到市場的啟蒙,「長興要制定產品規格,就一定得與下游產業密切對話,所以它從客戶端挖角,這很特別,但也絕對有利於收編市場需求。」觀察政策風向 專走中國規格高國倫很清楚,像長興這樣穩定的傳產行業,想要再次步上高成長軌道,就必須借助新市場、新產業、新產品,「亞洲現在可謂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一方面累積了足夠的製造能量,也開始有能力制定規格,而不必看先進國家臉色,尤其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最有資格當老大。」長興從九六年在崑山設廠後,在中國已建置十三座工廠,「我們在中國並不以台商自居,而是視自己為本地材料製造商。」高國倫認為,所有企業在中國都應該要懂得觀察政策風向,「中國政府鐵了心要走自己的路,那我們就該做中國規格的生意!」在中國,長興材料還跨入生醫、汽車材料等新領域。看到中國政府重視老齡化醫療問題,長興開發團隊就結合樹脂合成與精密塗布技術,生產血糖試片、繃帶等體外敷料,「中國地方大,從國外進口醫材緩不濟急,醫療院所也無法一下子普及,所以簡單好用的醫材很有市場。」更有賣點的是汽車材料,原本長興就有生產汽車修補漆,但現在更看準原廠漆市場,「我們不奢望打入通用、福斯這些大車廠,而是看準一汽、長春、吉利這些中國本土車廠,一旦他們想走『中國規格』,要更換原廠漆,我們就有機會。」李仁芳認為,長興利用中國市場的想法十分聰明,「低層次的台商只看到中國的勞動力,但高階的台商就懂得善用台灣的技術打進中國市場。」從只會低頭拉車的化工廠轉型為善觀風向的材料大廠,這一步,長興走了十年,卻也是高國倫從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高國倫笑著說:「我喜歡騎重機,因為人在汽車內永遠不知道外面的變化,但騎著機車,我能聞到泥土的味道,能感覺到風向,下雨也躲不了,這才是人生。」下個月,高國倫還要赴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科技哲學」博士班,當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學弟,他的下一段學習,會為長興材料帶來何種衝擊,也值得注意。

高國倫

出生:1955年

現職:長興材料董事長

經歷:長興材料總經理

學歷:南加州大學企管碩士家庭:已婚,育有3子興趣:駕駛飛機、騎重型機車

長興材料

成立時間:1964年

創辦人:高英士

資本額:99.24億元

主要業務:合成樹脂、

電子材料、

特殊化學品

2014上半年財報數字

合併營收 稅後淨利 EPS 192.7億元 9.84億元 0.99元

從傳統化工到電子材料

—長興的轉型

1964年 樹脂及特用化學品

1985年 電子材料

2000年 半導體材料

2004年 光電及顯示器材料2009年 LED及太陽能材料

2011年觸控面板材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04

他的研發力 做出LVMH說讚的面膜從一人單位做到大江生醫四百人團隊

2015-10-26  TCW

十三年前林詠翔加入大江,外界好奇他能做出什麼成績;如今,他率領四百多名年輕人研發出六十多種原 料,連蔡依林自創品牌的指甲油與LVMH面膜都是他的客戶。他主導大江二度轉型,堅信「善用年輕人的創新,才能殺出血路。」失戀,心情鬱悶吃香蕉皮?」這 不再是安慰人的話,因為市面上出現一盒三十三公克、售價一九八○元的保健食品,用的材料就是大家常丟棄的香蕉皮!大江生醫從香蕉皮中萃取出使心情愉悅、有 助眠效果的成分,並以「快樂香蕉」研發出IBD原料,奪得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牌。

九月,年營收超過七百億元新台幣的日商蝶理,更與大江生醫簽策略合作意向書,代理兩支大江的IBD原料。大江生醫總經理林詠翔興奮地表示:「日本是最艱鉅 的市場,如果在日本可以成功,全球都有機會。」身著黑色襯衫搭配藍灰色休閒西裝外套,戴著一副黑色粗框眼鏡的林詠翔,是進入大江生醫十三年,主導公司二度變身的關鍵人物。

三大優勢 讓大江代工接不完大學念的是植物系,但林詠翔最崇拜的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念大學時,就閱讀上千本財經書籍。第一份工作做蘭花銷售,老闆捲款潛逃,接著擔任生技公司總經理特助,又因老闆不願將成果與員工分享,年薪高達二二○萬元的他,毅然離去。二○○二年, 二十六歲的林詠翔來到以貿易為主的大江興業︵大江生醫前身︶面試,當時生物部門剛成立,董事長楊武男的誠懇打動了他,「生物部門只有我一人,占公司整體業績僅一%。」環境孤絕讓林詠翔鬥志更強,「我看到廣達代工成績優異,說服老闆將貿易業務由代理轉為代工。」他還向公司同仁喊話:「大江要當生技代工霸主!」「當年外面都不看好這個團隊,都說是『童子軍治國』,會壞事。」林詠翔的弟弟、大江現任執行副總經理林詠皓說。

果然「童子軍」一出招就踢到鐵板,當林詠翔高興地拿下第一筆香港訂單「減肥膠囊」時,外包的代工廠卻忽略製程出現「膠囊的粉末顏色不一」的狀況。「我當時 的作法就是全數回收重做,虧損達六、七十萬元,是當時我們半個月的營收!」但林詠翔以誠懇的態度打動對方,讓這家香港客戶成為大江早期的大客戶之一。

○二年到○五年,大江生物部門的貢獻營收從一%暴增到九○%,楊武男決定將大江興業更名為大江生醫,並轉型為保健食品、美妝品代工廠。林詠翔透露,大江生 醫從○七年起,每年營收都翻倍,關鍵在於一位客戶曾對他說:「代工廠只是比價的工具,我為什麼要跟你下單?」林詠翔苦思之後,為大江歸納三大優勢:品質有 保證、出貨比別人的兩個月還快與提供最小訂購量。大江也靠著這三大優勢,客戶從統一、黑松到味丹,甚至蔡依林自創品牌「Oops!J」指甲油、陳妍希代言 的蜂王膠原飲,也都曾由大江代工。

一二年,準備興櫃的大江又面臨另一個挑戰,因為代工原料取得與價格操之在上游廠商,雖然大江穩坐生技代工的寶座,但林詠翔心裡仍不踏實。當時他到巴黎旅 行,發現滿街的法國車,豐田的Prius是少數生存的日本品牌,當地友人告訴他:「因為油電混合車我們法國人做不出來。」二度轉型 創意讓LVMH買單「要做出別人無法取代的原料,才能生存!」林詠翔在巴黎悟出,要擺脫代工命運就要研發出關鍵原料。他決定帶領大江二度轉型,由保健食品 代工轉型成原料開發商。「日本的原料貴、製程慢,韓國發展重心在美妝,中、越不夠好,台灣是有機會的!」他認為大家愛去日本買藥妝,若是「台灣原料、日本 製造」多好?

他翻出四百多頁的報告,皆是與學術單位的合作計畫。

「我們要做世界級的產品,在海中游泳,非在水池裡。」認識他超過十年的動力科技副總經理陳偉群這樣形容:「林詠翔是個創新、不怕失敗性格的人。」一四年大 江投入的研發費用達七二○○萬元,占整體營收五%,在業界相當高。IBD原料滲透率高達五成,每兩件代工產品,就有一件使用自家原料。

法國LVMH旗下著名的美妝通路SEPHORA進軍中國的面膜,本有不少競爭者爭搶代工訂單,其他的團隊以添加玻尿酸、左旋C為訴求,大江卻主打東方氣息的兩款IBD原料:蘭花幹細胞、天山雪蓮萃取,頗受LVMH青睞,最後拿下LVMH的代工訂單。

如今,大江與LVMH合作面膜已達十款,從人參原料到白玫瑰等,去年起這款產品還因為賣太好,首度進軍歐洲,貢獻大江收入估計為二.九億元、近兩成業績。也因此,今年大江前兩季營收達九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四成五,這個數字甚至是轉型前、一一年的整年業績。

十三年前進入大江,林詠翔從一人單位到如今管理兩岸超過四百名員工,他最自豪的是旗下員工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出頭。「用年輕人的好處就是願意嘗試創新。」面對另一個世代的挑戰,林詠翔仍是不減初衷。

大江生醫小檔案

成立時間:1980年

董事長:楊武男

總經理:林詠翔

資本額:5.6億元

銷售產品:多功能性保健食品、

保養品等代工

近三年營收與EPS:

西元年 營收(億元) EPS(元)2012年 11.5 4.59 2013年 14.0 3.55 2014年 14.6 3.08 2015年* 9.04 1.62 註:2015年數字累計至第二季

資料來源:大江生醫

製表:黃家慧

投入高額研發費用,大江力拚二度轉型。

新聞辭典

IBD原料

IBD(Integrated Bioscience Design,生物整合設計),是指將農作物開發成創新原料。添用於保健食品、美妝產品等。以日商蝶理剛簽下的IBD原料「SugarLock」為例,大 江生醫將北港花生沒有食用價值的花生膜提煉,可用於餅乾或保健食品,具有抑製澱粉吸收的功效。目前大江已有超過60種IBD產品,獲79項國際發明獎。

撰文 /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90

「非典」醫師闖生技路 未演先轟動 心悅生醫獲美FDA突破性療法資格

2016-02-01  TWM

心悅生醫,一家從事精神疾病新藥開發的生技公司,為什麼能吸引創投公司國碩丶健亞丶益鼎的大力支持?未上市股價就已飆到兩百元,甚至遠遠超越生技股王浩鼎未上市的股價?

「這,是鋼琴家之手,影片中彈奏的曲子,是蕭邦之曲。」站在台上的主講者,以一首蕭邦的(革命練習曲)樂章,為他的簡報拉開序幕。乍聽之下,這彷彿是堂藝術欣賞課程,但殊不知,坐在台下的並非藝術系學生,而是來自各大投資機構代表與分析師。

這場吸引三百位法人、分析師,在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冒雨前來參加的,是預計一月底登錄興櫃的生技公司︱︱心悅生醫首次舉辦的法人說明會。

因為有陣容堅強的大股東健亞、國碩、益鼎創投加持,心悅未上市,股價早已「未演先轟動」,被追捧至兩百元,遠比生技股王浩鼎未上市時,約五十元的股價高得多。

「其實,國碩會決定投資與本業毫不相關的生技公司,主要是因為他。」國碩副總經理李朝欽口中的「他」,就是在法說會上,以解說蕭邦之曲開場的心悅創辦人,曾任哈佛助理教授,目前擔任加州大學(UCLA)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教授的蔡果荃;而他也是新竹市前市長蔡仁堅的弟弟。

放棄當「憲法學者」

選擇進入腦神經科學領域

不同於一般創辦人依循著既定格式介紹公司,蔡果荃用蕭邦的音樂,讓大家了解腦部發展的無限可能;用孟克、梵谷與畢卡索的畫解釋精神疾病,接著才談起心悅在精神疾病新藥發展進程。這種「非典型」風格早已是他的寫照,「當初會選精神科,就是因為它『非典(型)』。」蔡果荃說。

其實,念完陽明醫學院的蔡果荃,原本不想從醫,反而夢想成為一名「憲法學者」。所以他自醫學院畢業後,白天在榮總擔任精神科住院醫師,晚上則到台大念法律系二、三年級的課程。

但在榮總的兩年,蔡果荃在第一線接觸了各種精神疾病患者與家屬,「很多奇怪的症狀與異常的行為,讓我很有興趣,但也了解整個治療的選項很有限。」所以他在法律與醫學做出了抉擇,選擇進一步探索腦部的發展,也因為這樣,蔡果荃正式進入神經科學領域。

研究與應用並進

研發憂鬱症、失智症新藥

拿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及商學院碩士學位後,蔡果荃申請到全美最好的哈佛麻省總院,擔任住院醫師,「他們有系統的思考與做事方式,讓我在臨床上又大開眼界。」蔡果荃說,擔任住院醫師第二年起,他就回頭做起研究。

「蔡教授有很好的神經科學經歷背景,同時有人脈、學生等資源。」李朝欽說。大學時代就與蔡果荃相識,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也讚賞:「他是醫師、學者,還拿了商學院學位,是台灣之前沒有的。」全心投入研究領域的蔡果荃一面進行基因轉殖實驗,透過改變動物基因觀察結果,一面從事轉譯醫學(將基礎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結合);也就是一邊延續世界最尖端的神經科學基礎研究,一邊想著這些藥物要能馬上應用看看,是否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些實驗一做就是十多年,我們都笑說自己很偏執、有強迫症。」蔡果荃笑了,但當自己在實驗老鼠上看到了新藥物機轉有效的訊號,「那是非常興奮的。」靠著尖端研究與應用之路並進,蔡果荃研發出與傳統精神疾病完全不同的全新用藥,在治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與失智症見到曙光。

然而,促使蔡果荃進一步將實驗成果商品化,並成立生技公司的關鍵,其實來自六年前一通命運般的電話。「一○年,我在UCLA的辦公室接到了一通電話,電話那頭是一位家長,他問我願不願意看(診斷)他女兒。」蔡果荃回憶起多年前那一天。

研發進度明確

吸引投資圈大力支持

原來,這名父親的女兒得了罕見的精神疾病,看遍了UCLA的醫師,甚至吃了六、七種抗精神疾病用藥卻毫無成效,「我的女兒在醫院住了兩個月,有一天,她敲著她的腦袋告訴我:『爸爸,我想出院,他們不知道在我腦袋裝了什麼。』」這位父親透過朋友介紹,找上蔡果荃。而蔡果荃開的研究用藥,竟然讓這名病患的症狀在兩天內大幅度好轉。

也因為這樣,這名父親不斷鼓勵蔡果荃:「你這個一定要拿出來幫助人,一定要讓它成為更多病人買得到的藥。」並且還成了蔡果荃的天使投資人,因而催生了心悅生醫。

四年下來,心悅在一般精神分裂病患,以及難治型精神分裂症的最後一線合併治療用藥,都已取得美國FDA(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突破性治療資格,這意味著認定治療的重要性與可望加速取得藥證,也是台灣第一家獲得突破性治療資格的生技公司。

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用藥上,心悅開發用藥也被認定為是孤兒藥(指用於治療罕見疾病的特效藥物),同樣可望加速取得藥證。「 心悅除了精神分裂症新藥開發進度明確外,同時有多項新藥研發進度,因而受投資圈看中。」 分析師指出,開發新藥當然有風險,心悅新藥的有效性是否如預期顯著,會不會因而延後獲取藥證的時間,必須密切觀察。

對此,蔡果荃倒是顯得很有信心,「我已經把研發、管理甚至是市場的風險降到最低。」進入資本市場後,獲得更多資金挹注的心悅,能否達到蔡果荃最初設下「成為中樞神經科學領域最頂尖的公司」的目標,無論是生技業還是投資圈都拭目以待。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