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精神状态不错,家人未筹钱”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8/1477272.shtml
每经记者 尚希 郎振 发自北京
一位知情人士:
现在的黄光裕“精神状态还不错”,“体态没有什么变化,没胖也没瘦”。
一位“黄系”核心人物:
“现在我们并没有专门做资金准备,就公司而言,拿出这些钱还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黄家与国美董事会的争端,近日已被媒体爆炒。目前看守所中的黄光裕是什么情况?
“说不着急是假,但黄总整体的精神面貌还是挺好的。”昨日(8月17日),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黄光裕每天通过电视来了解国美争端的进展。
一位“黄系”核心人物昨日还告诉记者,坊间流传黄光裕家族正在四处调动资金,实际上,黄家并没有专门去筹钱,目前黄家所掌握公司的钱就已经够用了。
黄光裕现状:体态无变化 精神还不错
2008年11月19日,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至今已在铁窗生活了一年零八个多月。
曾有消息称,接受调查期间,这位中国前首富曾在北京看守所自杀,幸被警员及时发现。
不过,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的黄光裕“精神状态还不错”。
“体态没有什么变化,没胖也没瘦”,该知情人士透露了黄光裕的更多细节。
据媒体报道,黄光裕被拘后律师可以会见,条件是必须经过专案组允许,看守所进行全程录像。黄光裕甚至还可以在看守所内签署公司文件,且会见被允许不限时间和次数。一位黄光裕亲属证实,黄光裕代理律师可经常去看望他,并说黄光裕的整体状态很不错。
黄家筹资金?“没有专门做资金准备”
关于国美争端,近日的舆论焦点是增发。“黄光裕家族正四处调动资金备战”,“原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有意出手相助”,“黄光裕家族需筹措20多亿港元以防备股权被摊薄”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
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一旦走到这一步,他相信黄光裕筹备这些资金并不难。
“现在我们并没有专门为了这件事情而做资金准备,就公司而言,拿出这些钱还是没有问题的。”上述“黄系”核心人物说。
至于张大中是否“伸出援手”,该核心人士表示,由于其并未直接与张大中接触,所以对于这件事情是否确凿还无法评定。
曾经管理过国美电器决策委员会发展战略研究室、经营管理研究室和总裁办公室的胡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这位前中国 首富的实力,黄氏家族成员每个人都拥有巨大财富,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如果真需要钱,相信这些人一定会出手相助。
国美要增发?“黄肯定会申请禁制令”
国美电器5月29日公告称,公司有意授权董事配发、发行以及处置不超过国美电器在2008年5月20日已发行股本面值总额20%的新股,但该项决议需要周年股东大会表决通过。
8月16日国美电器又发布澄清公告称,暂无股权配售计划。但有国美知情人士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国美董事会放弃了增发计划。
“一旦国美作出这样的决定,黄光裕肯定会申请禁制令。”上述“黄系”核心人物表示,目前还未通过正规渠道得到这一消息,“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现在增发并不是一个好时机。”
有分析人士曾表示,根据香港地区法律,黄光裕有权向香港法院申请禁制令,禁止增发。如果强行增发,董事会将面临法律风险,相关董事也将产生法律责任。
“早在5月11日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国美就曾提过增发事项,当时提出还有情可原,现在提出就欠妥,毕竟目前国美的现金流十分丰厚。”上述分析人士说。
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8月12日,国美获摩根大通场内增持1643.1795万股,持股由9.93%升至10.04%。8月6日,富达基金场内减持1.792亿股,持股由5.57%降至4.37%。
後馬云時代:阿里巴巴的的理想狀態是沒有CEO?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29146.html
微博上曾經有個討論很火熱:假如李彥宏、馬云、馬化騰都退休了,百度、阿里、騰訊三家公司哪一家最亂?很多人的答案是阿里巴巴。理由諸如阿里價值觀體系由馬云設立、電商行業依然在亂戰中、阿里巴巴江湖氣息略濃等等。
阿里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彭蕾面對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沒發生的事情,就不要妄加猜測,發生以後再看。」但相對於百度和騰訊,似乎阿里巴巴最接近「發生」這一時間點:近期行蹤隱秘的馬云已經很少過問具體事務。
但實際上,阿里巴巴現在考慮的並不僅僅是馬云退休後,應該由誰來接班的問題,而是後馬云時代,整個集團的新管理模式——沒有公司,只有組織存在,所
有業務都通過一個共同目標協同努力,最理想的狀態是沒有CEO,即使有CEO也能夠用最大程度降低CEO的壓力,不過當然這種超前的創新並不會馬上實現,
而是阿里努力推進的方向。
馬云式混搭交流和管理
在曾鳴眼裡,馬云是一個愛熱鬧的人。從最早的西湖論劍到後來每年一度的網商大會,就可以看出馬云社交範圍的廣泛:他的嘉賓朋友從李連杰到施瓦辛格乃至巴菲特,這不僅反映出馬云很會交朋友,更重要的是給馬云提供了混搭管理的思路。
近一兩年中馬云常在美國或者世界的其他地方,只在迫不得已需要他現身的如支付寶股權轉移、淘寶商城遭攻擊事件時,才會趕回中國「救火」。為何馬云選
擇隱身在美國?馬云的助理、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俊凌認為,美國相對環境沒有那麼浮躁,整個社會會平靜一些,對馬云「會有一些幫助」。
不少外界言論認為,馬云頻繁的美國之旅與雅虎回購、籌資有關,據阿里巴巴內部人士透露,雖然馬云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但事實上他將更多的籌資事宜交給CFO蔡崇信負責,「馬云去美國很重要的原因,是思考未來真正互聯網時代文明的主旋律是什麼。」曾鳴說。
阿里巴巴是讓曾鳴最為自在的公司,原因在於中西方文化相對融合的比較自然,而這一套價值觀體系源於馬云:一方面從創業開始就從高盛、軟銀融資,普華永道的審計,並引入GE為代表的管理體系、嚴格的董事會制度,用最標準的成長方式和世界對接,另一方面則推行傳統文化哲學,如武俠、小二、太極等。
「馬云強調的是世界公民的感覺,他一直講阿里巴巴不是一家中國公司,而是一家中國人創辦的世界公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斷的去跟外界接觸、碰撞和交流,和馬云配合這麼多年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他每年的思想都有提升,能從不同人身上學到不同東西。」曾鳴說。
比如馬云可能和導演馮小剛吃了一頓飯,就會從中有所啟發,並和阿里高層分享:公司總監叫Director,電影導演也叫Director,這兩個Director應該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應該用怎樣的電影導演方法來做好公司總監的工作。
「馬云現在跟任何人接觸,我覺得都不會奇怪,他就是好這一口,而且很願意有這樣一個交流和互動。」曾鳴說,「不管哪一行哪一派,當你見到頂尖高手時,會產生敬畏、會更容易產生共鳴,而這種混搭的交流跟學習,對一個企業家來說幫助更大。」
後馬云時代管理模型
在2010年9月的網商大會上,馬云就曾公開談及「接班人」問題,他期望有繼任者來接位,並能超越自己更好的經營阿里巴巴。據彭蕾透露,事實上馬云從2008年之後就不太過問集團各個業務具體的事務,而阿里巴巴「培養高管這個事情從來沒有停止過」。
「培養接班人,肯定要看下一代,下一代就是總裁和副總裁,再下一層就是總監和資深總監,沒有一個人能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就算再幹二十甚至三十年,總得要退,我們要做102年的公司,不在人才梯隊建設和早準備的話,會很危險。」彭蕾說。
事實上,阿里內部獨特的高層大輪崗制度,就被外界看成是培養接班人的手段。「大輪崗輪的全是組織部的人,到一定層次上他的戲路不能侷限於某個領域,放在平台上調到起來,能夠發展其他的潛力和機會。」彭蕾說。
有輪崗必有變動,這也成為微博那個假設「馬云退休阿里最亂」的佐證之一。曾鳴卻不認同這一看法,「經常得小病的人,反而不容易得大病,天天看起來很健康的人,反而容易得大病,阿里巴巴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是我們在折騰自己。」
彭蕾也認為,阿里對於組織、人才和文化的堅持,下了非常多的功夫,這些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在公司發生改變之後,也不會一朝一夕就被推翻和顛覆。
曾鳴指出,目前阿里思考的問題,不僅僅是馬云之後誰接班的問題,而是後馬云時代,整個集團一定要有個新管理模式。
「我有個很極端的判斷,可能未來公司是不存在的,CEO是不存在的,但組織存在,我們做很多事情,無論輪崗還是業務,都用網格化的分佈方式讓他們去
協同,過去一年我在公司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協同,而不是協調,這其中的差別是,協同是一群人用網絡化方法,自組織朝一個共同目標努力,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指
令,這是未來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曾鳴說。
這只是一種設想和有意識的探索創新,放在現實來說,曾鳴並不覺得阿里巴巴未來5年就會沒有CEO,但他認為應該往「自組織」的方式努力,這個方向的
最大結果,是很大程度上降低一個CEO的壓力。「我們不指望未來馬云接班人會是另外一個天才型的選手,我們更多是通過一種創新組織方式,把CEO決策失誤
風險降到最低。」
不久前阿里巴巴首席風險官邵曉鋒接受採訪時,不斷傳達馬云的一個意見:一定會繼續不斷把員工授權往前推,但同時也要把阿里巴巴、淘寶市場化的東西往前推,這看起來是一些相互衝突的事情,但阿里認為只有解決這些挑戰,才能找到新管理方式,讓公司未來的發展更加平穩和健康。
就目前來說,曾鳴並沒有感覺馬云離公司有多遠,雖然馬云對日常管理逐步後退,但他還是會抓住公司發展最要害的問題給公司把脈,如淘寶運營思路轉變、集團輪崗、價值觀提升等等。
阿里高管層也在努力幫助馬云往這個方向走,曾鳴說,「只要我能處理的事情,我都不會推到他的層面,這樣他才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他應該想的問題。現在大家感覺阿里巴巴相對好像亂一點,因為我們真的在折騰自己,現在如果我們太舒服了,過兩三年就會是市場來折騰我們。」
無聊狀態 是創意思考催化劑
|
|
唯有正確的思考,也就是深度思考,才能使你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再與創意點子結合,就成為推動世界前進的一股力量。深度思考是策略規畫、科學發現與藝術創造所必備的,也是嚴謹、聚焦、審慎、熟慮、獨立、原創、充滿想像、開闊、寬廣、寧靜、鬆弛、專注、深思與反躬自省的思考,資訊的流動受限且和媒體息息相關,或許你會稱它「慢速流」,但不是淺薄、狹隘、匆促、粗略、破碎或錯亂。 然而,在倉卒之中無法做到深度思考,身旁充斥各種干擾也不能,書寫一百四十個字無法表達深度思考,一心多用的混亂心緒也不能。當我們從不曾好好端坐不動或者完全靜下心,我們的思考品質會是如何呢?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考品質,但唯有保持距離或從中抽離才能認清這個事實。 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重要,但它確實很重要。過去的知識革命用腦力取代勞力,成為經濟生產的主要工具,今日最重要的智慧資本財也是人類心智的產品,而我們正處在另一次革命的浪頭上,未來人類的心智將與聰明的機器爭工作甚至爭寵,機器將越來越精於將儲存的知識與人類行為模式配對,於是我們的世界將從付錢給人累積與散播知識到流動的創新經濟,人們因為概念性思考而得到獎賞,然而這種思考形態正遭到衝擊。 我們需要做少一點、思考多一點,需要偶爾放慢速度,不要再混淆變動與進步,別再認為溝通與決策都得立刻進行。 離開辦公室,腦袋更靈光 一年來詢問上百人在哪裡腦袋最靈光,只有一、兩人提到在辦公室,一人則回答當辦公室不用來辦公的時候。沒有人回答「當然是在辦公室」,也沒有人回答在學校。 某知名的跑車公司老闆摩根(Charles Morgan)答得很乾脆:「在馬爾文山丘散步時。」我想他是指獨自一人,至少不是帶著公司的管理團隊走在他後兩步的地方,一面做筆記一面對跑車製程提出建議。 我們花幾百萬美元設計辦公室,花數十萬美元請顧問主持創意發想與策略討論會,但大部分的人腦袋最靈光的時候,卻是在工作場所之外的地方。 人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會產生好點子,是因為腦子需要在輕鬆、非工作狀態下才能靈活轉動。換言之,唯有停止思考,點子才會跑出來。過去二十五年,我參加過無數次腦力激盪,雖然盪出一堆點子,但通常都很膚淺,跟同事友人出去吃中飯反倒更有效。 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創了「第三地」(third place)一詞,是指我們在家和辦公室以外習慣待的「中間地帶」。星巴克(Starbucks)是其一,小酒館或公共圖書館也是,都是可以供人思考、聊天和醞釀點子的地方。 話說回來,你最近有試著坐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嗎?或許你會發現每張桌子都是筆電跟計算紙,不然就是準備開會。咖啡辦公室(Coffee Office)是加拿大的連鎖咖啡館,為了行動工作者提供去處,外表看似一般的咖啡館,店內提供免費的無線上網和很多插頭,付費會員還可以使用工作站、會議室、會面的空間,並提供充電打盹的睡眠艙。基本上,咖啡辦公室就是一台咖啡機跟幾間辦公室,而不是一間辦公室加上幾台咖啡機。 對沒有辦公室或必須隨時待命的人來說,類似地方成了他們的代用辦公室,而不是放鬆、恢復精神跟交談的地方。另一個流行語「貝都因工作者」(Bedouin worker)描述的一群人則有摧毀第三地之虞,他們要將這些地方變回人們一開始想逃離的第二地。 不幸的是,組織扁平化與精簡化等趨勢可能持續,導致更多人將陷入白天無處可去的狀態。不過這種情形不會永遠存在,禁止攜帶筆電以及談生意的地方將發動反擊,目前已經有書店和熟食店禁止使用手機,此時此刻的顧客似乎還不怎麼在意,但終究會的。火車的安靜車廂跟飛機的安靜座位區只是開頭,最終我們會看到餐廳開闢無手機座位區,以及禁止兒童玩Sony PSP 和任天堂DS的特定公共區域。 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 無聊是件美好的事,反芻是創造的前奏曲,﹁什麼都不做﹂不僅是人生僅存的少數奢侈事情,也是一種心情的狀態,容許我們放下外界的一切來探索內心深處。但是,如果十個人不斷傳來他們中午吃什麼,或者對你新西裝的剪裁發表評論,你是沒辦法無聊的。省思讓心靈澄淨,赫洛威爾醫師說,省思是發揮想像力的前奏曲,是一種有用的情緒,自古以來促成許多深度的洞見。 一開始無聊讓人不舒服,但是當你通過心靈的苦惱,就能在正確的脈絡下了解事情,看清樣貌。但數位科技,尤其是行動科技剛好相反,這年頭當你試圖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就會因為數位科技而分神,但只要堅持,就會發現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當你無須面對任何事,就會發明做事的新方法,藝術家在面對空白的畫布時多半什麼都不想,兒童也是如此,他們無聊時會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最後會找到事情做。 然而,這年頭想要無聊也難以實現,我們不給孩子空想與做夢的時間和空間,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表示,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當中,四五%僅花二%的時間獨處,此外學童的自由時間(上學、做功課、睡覺和吃東西之外的時間)從四五%減少到二五%,孩子的每日作息排得井然有序且許多事情假手他人,以至於沒有如紐約大學教授威克菲爾德(Jerome Wakefield)所說「認識自己」的機會。成年人也是,我們很少拂拭自己的心,於是塵埃便堆積到再也無法認清事情的本質。 不僅難以無聊,我們甚至無法做好一件事情。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察路波(Leo Chalupa)表示,一心多用加上密集的聲音與視覺資訊(與偽資訊),對腦部造成潛在的永久性傷害。另一個相關的概念叫作「連續性局部注意力」(Constant Partial Attention,簡稱CPA),曾在蘋果和微軟研究實驗室工作過的史東(Linda Stone)了解高科技產品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於是創了CPA一詞來描述人不斷掃視數位環境尋找機會與威脅的樣子。跟上最新資訊成為一種癮頭,一旦沒有就覺得焦慮。 從某方面來說這不是新鮮事,四萬年前的人類在大草原上生活就是如此,一面大口吃著新鮮的肉,又得隨時留意掠奪者,但是數位化加上網路連線增加了資訊量,現代人消耗的資訊量之大,以致我們的注意力永遠都處在破碎的狀態。 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也不能時時處在高度警戒的戰或逃狀態。保持警覺會帶來身心壓力,因此一定要偶爾停止或減少資訊的接收《慢活》作者歐諾黑說:「現代人的本能不是深度思考,也不是讓思想浸潤在內心深處,而是觸及最靠近自己的媒體音頻。」換言之,現代人放鬆的方式是把更多資訊塞進腦袋裡。 蓋茲一年兩次,隱居找點子 察路波認為,每個人每年都該騰出一整天什麼事都不做。不跟任何人做任何形式的接觸、不交談、不打電話、不收發電郵、不發簡訊、不看書、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聽音樂、不與其他人的內心接觸,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錄影錄音。 你是否曾經二十四小時什麼都不做?試試看吧,會讓你的腦袋清醒一陣子。全然的孤寂、寂靜或心靈不受打擾,能消除你的自我覺知,時間變得毫無意義,最近的記憶逐漸消失,有種抽離一切的感覺,同時又和宇宙萬物深度連結,既神奇又讓人害怕。 看看比爾‧蓋茲怎麼做。十五年來榮登世界首富的蓋茲每年兩次會到一個無人知曉的濱水區隱居七天,在這週當中思索未來並想出讓微軟耳目一新的點子,也就是閱讀「東西」而非「人」。蓋茲為現代辦公生活的設計帶來許多幫助,我們會以為他應該是到虛擬世界去隱居而不是遠走他地。(本文摘錄自第五、六章) |
無聊狀態 是創意思考催化劑
|
|
唯有正確的思考,也就是深度思考,才能使你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再與創意點子結合,就成為推動世界前進的一股力量。深度思考是策略規畫、科學發現與藝術創造所必備的,也是嚴謹、聚焦、審慎、熟慮、獨立、原創、充滿想像、開闊、寬廣、寧靜、鬆弛、專注、深思與反躬自省的思考,資訊的流動受限且和媒體息息相關,或許你會稱它「慢速流」,但不是淺薄、狹隘、匆促、粗略、破碎或錯亂。 然而,在倉卒之中無法做到深度思考,身旁充斥各種干擾也不能,書寫一百四十個字無法表達深度思考,一心多用的混亂心緒也不能。當我們從不曾好好端坐不動或者完全靜下心,我們的思考品質會是如何呢?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考品質,但唯有保持距離或從中抽離才能認清這個事實。 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重要,但它確實很重要。過去的知識革命用腦力取代勞力,成為經濟生產的主要工具,今日最重要的智慧資本財也是人類心智的產品,而我們正處在另一次革命的浪頭上,未來人類的心智將與聰明的機器爭工作甚至爭寵,機器將越來越精於將儲存的知識與人類行為模式配對,於是我們的世界將從付錢給人累積與散播知識到流動的創新經濟,人們因為概念性思考而得到獎賞,然而這種思考形態正遭到衝擊。 我們需要做少一點、思考多一點,需要偶爾放慢速度,不要再混淆變動與進步,別再認為溝通與決策都得立刻進行。 離開辦公室,腦袋更靈光 一年來詢問上百人在哪裡腦袋最靈光,只有一、兩人提到在辦公室,一人則回答當辦公室不用來辦公的時候。沒有人回答「當然是在辦公室」,也沒有人回答在學校。 某知名的跑車公司老闆摩根(Charles Morgan)答得很乾脆:「在馬爾文山丘散步時。」我想他是指獨自一人,至少不是帶著公司的管理團隊走在他後兩步的地方,一面做筆記一面對跑車製程提出建議。 我們花幾百萬美元設計辦公室,花數十萬美元請顧問主持創意發想與策略討論會,但大部分的人腦袋最靈光的時候,卻是在工作場所之外的地方。 人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會產生好點子,是因為腦子需要在輕鬆、非工作狀態下才能靈活轉動。換言之,唯有停止思考,點子才會跑出來。過去二十五年,我參加過無數次腦力激盪,雖然盪出一堆點子,但通常都很膚淺,跟同事友人出去吃中飯反倒更有效。 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創了「第三地」(third place)一詞,是指我們在家和辦公室以外習慣待的「中間地帶」。星巴克(Starbucks)是其一,小酒館或公共圖書館也是,都是可以供人思考、聊天和醞釀點子的地方。 話說回來,你最近有試著坐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嗎?或許你會發現每張桌子都是筆電跟計算紙,不然就是準備開會。咖啡辦公室(Coffee Office)是加拿大的連鎖咖啡館,為了行動工作者提供去處,外表看似一般的咖啡館,店內提供免費的無線上網和很多插頭,付費會員還可以使用工作站、會議室、會面的空間,並提供充電打盹的睡眠艙。基本上,咖啡辦公室就是一台咖啡機跟幾間辦公室,而不是一間辦公室加上幾台咖啡機。 對沒有辦公室或必須隨時待命的人來說,類似地方成了他們的代用辦公室,而不是放鬆、恢復精神跟交談的地方。另一個流行語「貝都因工作者」(Bedouin worker)描述的一群人則有摧毀第三地之虞,他們要將這些地方變回人們一開始想逃離的第二地。 不幸的是,組織扁平化與精簡化等趨勢可能持續,導致更多人將陷入白天無處可去的狀態。不過這種情形不會永遠存在,禁止攜帶筆電以及談生意的地方將發動反擊,目前已經有書店和熟食店禁止使用手機,此時此刻的顧客似乎還不怎麼在意,但終究會的。火車的安靜車廂跟飛機的安靜座位區只是開頭,最終我們會看到餐廳開闢無手機座位區,以及禁止兒童玩Sony PSP 和任天堂DS的特定公共區域。 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 無聊是件美好的事,反芻是創造的前奏曲,﹁什麼都不做﹂不僅是人生僅存的少數奢侈事情,也是一種心情的狀態,容許我們放下外界的一切來探索內心深處。但是,如果十個人不斷傳來他們中午吃什麼,或者對你新西裝的剪裁發表評論,你是沒辦法無聊的。省思讓心靈澄淨,赫洛威爾醫師說,省思是發揮想像力的前奏曲,是一種有用的情緒,自古以來促成許多深度的洞見。 一開始無聊讓人不舒服,但是當你通過心靈的苦惱,就能在正確的脈絡下了解事情,看清樣貌。但數位科技,尤其是行動科技剛好相反,這年頭當你試圖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就會因為數位科技而分神,但只要堅持,就會發現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當你無須面對任何事,就會發明做事的新方法,藝術家在面對空白的畫布時多半什麼都不想,兒童也是如此,他們無聊時會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最後會找到事情做。 然而,這年頭想要無聊也難以實現,我們不給孩子空想與做夢的時間和空間,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表示,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當中,四五%僅花二%的時間獨處,此外學童的自由時間(上學、做功課、睡覺和吃東西之外的時間)從四五%減少到二五%,孩子的每日作息排得井然有序且許多事情假手他人,以至於沒有如紐約大學教授威克菲爾德(Jerome Wakefield)所說「認識自己」的機會。成年人也是,我們很少拂拭自己的心,於是塵埃便堆積到再也無法認清事情的本質。 不僅難以無聊,我們甚至無法做好一件事情。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察路波(Leo Chalupa)表示,一心多用加上密集的聲音與視覺資訊(與偽資訊),對腦部造成潛在的永久性傷害。另一個相關的概念叫作「連續性局部注意力」(Constant Partial Attention,簡稱CPA),曾在蘋果和微軟研究實驗室工作過的史東(Linda Stone)了解高科技產品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於是創了CPA一詞來描述人不斷掃視數位環境尋找機會與威脅的樣子。跟上最新資訊成為一種癮頭,一旦沒有就覺得焦慮。 從某方面來說這不是新鮮事,四萬年前的人類在大草原上生活就是如此,一面大口吃著新鮮的肉,又得隨時留意掠奪者,但是數位化加上網路連線增加了資訊量,現代人消耗的資訊量之大,以致我們的注意力永遠都處在破碎的狀態。 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也不能時時處在高度警戒的戰或逃狀態。保持警覺會帶來身心壓力,因此一定要偶爾停止或減少資訊的接收《慢活》作者歐諾黑說:「現代人的本能不是深度思考,也不是讓思想浸潤在內心深處,而是觸及最靠近自己的媒體音頻。」換言之,現代人放鬆的方式是把更多資訊塞進腦袋裡。 蓋茲一年兩次,隱居找點子 察路波認為,每個人每年都該騰出一整天什麼事都不做。不跟任何人做任何形式的接觸、不交談、不打電話、不收發電郵、不發簡訊、不看書、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聽音樂、不與其他人的內心接觸,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錄影錄音。 你是否曾經二十四小時什麼都不做?試試看吧,會讓你的腦袋清醒一陣子。全然的孤寂、寂靜或心靈不受打擾,能消除你的自我覺知,時間變得毫無意義,最近的記憶逐漸消失,有種抽離一切的感覺,同時又和宇宙萬物深度連結,既神奇又讓人害怕。 看看比爾‧蓋茲怎麼做。十五年來榮登世界首富的蓋茲每年兩次會到一個無人知曉的濱水區隱居七天,在這週當中思索未來並想出讓微軟耳目一新的點子,也就是閱讀「東西」而非「人」。蓋茲為現代辦公生活的設計帶來許多幫助,我們會以為他應該是到虛擬世界去隱居而不是遠走他地。(本文摘錄自第五、六章) |
公募,私募——競技狀態對比 深圳零存整取
http://xueqiu.com/7102683784/24629749最近忙碌著發行我們的森瑞「獨立景氣」證券基金,在挨個拜訪朋友和客戶時,才發現「基金」二字有多臭了,朋友們不是搞不清楚什麼是基金,就是都有吃虧上當的經歷,所以現在只要一聽基金二字,根本不由分說,都搖頭說NO WAY!
本文,跟不懂的老百姓普及下知識,不一定嚴密,有點野段子的味道,但儘可能把我們知道的分享給大家。
一,什麼是公募,什麼是私募? 所謂證券公募,就是發行主體是獲得公募牌照的證券基金管理公司,然後由銀行和證券等代其推廣吸收客戶(付他們銷售費用),之後坐收管理費為根本利潤來源,通常為1.5%左右,請注意,坐收的意義就是不論炒股輸贏都收取,只是贏了相對的計提規模更大,反之更小。
所謂證券私募,發行主體是信託公司,或者是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發行一個用於投資證券的理財產品,這個產品聯合某投資機構進行證券投資管理,這個機構的法律地位是該產品的投資顧問或者基金經理,但實質就是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收取2種費用,一方面照收1.5%管理費,另一方面對業績回報抽取20%做績效提成。為什麼會有2種費?因為私募基金不是發行主體,那1.5%管理費基本支付給信託公司等做發行費了,還有銀行的資金監管費要支付,所以,管理費絕大部分都開銷了,跟私募公司都沒關了。所以,私募基金的利潤來源,主要寄望努力賺取絕對收益來分成。
二,公募,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差別 都聽說公募基金經理收入高,究竟有多高呢?
最近和一個千多億的基金公司高管親口請教了下他們公司的薪酬水平(這個公司每年收入大概20億,工資相對是個中上水平),大致是這樣的:
底薪:
一個相對資深的基金經理(幹過2-3年以上的),年薪基本70-100以下,相當於月5-8萬。資歷淺的,30-50萬年薪。
獎金:是更大頭,但要業績考核,考核不是看你給公司賺多少錢,因為熊市下絕大部分基金都是虧的,那就考核在千餘隻基金裡的相對排名吧。
排在前三分之一或者進入前30名次的,一般有150-200萬獎金。
排在中間三分之一的,大概可分80-150萬獎金。
排在後三分之一的,大概只有象徵性的,10-30萬獎金,1年排名這麼後,相對容忍,2年則下崗換人。
基金總監級的,年薪加獎金,300-500萬。。。
私募:
不盈利狀態下:
大型私募公司,有10幾億以上的,扣除剛才所說的發行費,託管費後,如果僅靠管理費勉強一年有幾百萬收入就不容易,再扣除工資,場地,稅務,差旅費,基本都是虧損狀態。
所以,私募基金經理,如果是打工一族的,基本混個高級白領而已。年薪很難過50萬!
小型私募公司,幾千萬到1-2億的,如果淨值不盈利,就沒有分紅,靠管理費是基本養不起基金經理的,所以,老闆通常兼任基金經理,能維持公司運營就相當不容易。
盈利狀態下:
即使是1億規模的小公司,如果一年給客戶盈利30%,那3000萬的20%已是600萬收入!發展成10個億規模,再每年盈利30%呢?那每年是很恐怖的天文數字了!
所以結論非常簡單,基民們把公募基金和公募的基金經理養得很肥!而私募基金生存狀況則非常艱難,除非他本事大,總是逆天賺錢!
三,公募,私募的心理狀態 公募基金的嘴上,總是掛著和風險相關的術語,什麼回撤率,倉位控制,貝塔係數,配置方法,,,
但越是這樣的,越不賺錢,還屢屢虧損,虧了以後還永遠賺不回來,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公募基金基本是個分散配置策略,在熊市下,大部分行業都玩完,所以他必然受傷挨刀,所以,他就強調控制倉位,甚至越來越消極,因為只要少虧點,讓別的基金多虧點,他自己的相對排名就高了,,,甚至完全不干事的,經常可以排到前三分之一去,就可以坐享高年終獎了!
而喜歡幹事的,越來越不受待見,因為一旦錯了,公司領導罵,渠道罵,自己獎金少,還隨時下崗。下崗一換人,該基金產品的淨值更回不去,因為本來就是虧的,誰接手都是混,做好了也看不出來厲害,反倒是接近淨值地平線了,9毛,1元的時候,會遭遇大量贖回,公司才不會表揚他。混唄,反正客戶找不見基金經理,誰愛罵就罵。。。
私募,現在沾染公募的壞習慣也越來越多,虧損後混的,放棄的也不在少數。但總體而言,我們從比例上看,無論是業績的平均回報率,還是風險控制力,彈性係數,都遠遠好於公募很多!
為什麼呢,因為私募基金的淨值,就是私募老闆的生意家當,不給客戶賺錢自己也沒錢可分,所以不勵精圖治根本說不過去。而一旦出了好成績,公司信譽和規模都會成倍放大。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很多私募的客戶是私募基金老闆的朋友,業績不好的時候,這些客戶直接就對私募翻臉了,除非跑路,否則就得聽著罵,甚至挨打,這種事情發生很多次了,某某大牌私募辦公室就給砸過。
所以,私募,既是發財手段,也是一種責任,根本沒法迴避!必須奮鬥!!
而公募,橫豎見不著客戶,聽不到客戶的訴求,不會挨罵挨打,自然懈怠!
四,公募,私募的資源差別,決策體系和奮鬥精神 不可否認的說,公募的研究能力及運作資源,私募是望塵莫及,但這取決於巨大的收入差距和資源配置。
一個中大型公募基金,僅研究團隊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每個行業每個上市公司都有專人負責跟蹤,而且各個券商爭相為基金服務,從提供賣方報告,到拉皮條,打秋風,樣樣都有人伺候。基金經理甚至研究員出門開會調研,動不動都是五星級酒店,機票從來不預訂,什麼時候到機場什麼時候買票。
而囊中羞澀的私募,根本沒那麼好的條件,屢屢看到私募「蹭」研究報告,「蹭」策略會,「蹭」調研團,甚至沒門路調研的時候,跟小散一起去開股東會。
但往往出活兒的,竟然是私募!
因為公募的決策體系太費勁了,從發現公司,再討論爭論,再入選買入名單池,再由各個基金經理選配,經常費了半天勁,就輕描淡寫買了2-3%點,大盤一波動,又以控制倉位為藉口給減掉了。
私募則不然,越來越多的私募喜歡重倉突擊!而不是均衡配置,還長期死捂!這看起來有點賭,但偏偏是賭的人多數賭贏了,混得人根本沒戲。
五,利益輸送,屢屢發生的老鼠倉 還有個不得不說的事情,就是公募屢屢發生利益輸送的老鼠倉行為,實際上被抓到的恐怕1%都不到!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公募基金體量大,他未必能把整個基金的淨值搞上去,但卻很容易把一個股票搞上去,或者搞下來。
特別是在基金經理,對自己前途沒什麼信心的時候,反而更容易發生,因為他只要自己買好了一個股票,再用基民的錢去拉高,很快自己就富有了;甚至他可以拉抬或者打壓,配合別人的炒股票,然後去人家那領上一筆回扣,不顯山不露水,太容易就發財了!
而私募就很少很少這樣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第一私募體量小,控制不了盤面;第2,多數私募老闆有跟投基金,絕不可能拿自己的錢送人;第3,私募往往去策劃和共謀某個項目,這樣的結果往往卻是對私募的淨值增長更有好處!
總之,公募現在有點象蔣介石的國軍了,坐擁精良裝備,戰鬥力卻越來越弱!私募,現在雖然仍然不是很成氣候,但小米加**,孜孜不倦,卻越來越有希望掌握未來市場的話語權!
且再看三年五年,看城頭變換誰的霸王旗!
深圳森瑞投資 總經理 林存
流動性收緊!全球投資者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86

由於擔憂QE結束後廉價貨幣消失引發四季度金融市場動蕩,全球投資者開始從股市中撤資。
隨著三季度的謝幕,市場突然轉向。9月底10月初,全球主要股市都開始明顯下跌,無論是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俄羅斯、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無不如此(當然,中國A股除外)。
就在兩周前,標普500指數突破2000點大關,創下歷史新高。當時就有投資者擔心,從各種衡量指標上來看,美股都有點太貴了。果然,自9月19日的峰值之後,標普已經累計下跌了近4%。
路透援引歐洲最大的獨立投資公司Schroders的基金經理Remi Ajewole的評論稱:“過去三年里炒股實在太容易了,但如今卻變得越來越難。很不幸,你現在投資的時候不得不系好安全帶……你必須接受更大的波動性,我們預計未來六個月將會是個很大的挑戰。”
素有恐慌指數支撐的VIX指數也回到了17的水平,較今年的低點反彈了近100%。
市場已經開始對美聯儲退出長達5年的寬松政策做準備。為金融系統註入大量流動性的QE將在今年10月正式結束,保持了多年的超低利率也將在1年內結束。
近幾周,對於美元流動性相對稀缺的預期不斷推升美元,美元對歐元、日元、英鎊不斷創下新高。對於美國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的國際購買力提升,但對於金融市場和美國經濟來說,這卻是一場災難。
在新一輪的美元牛市中,由於擔心海外資產貶值,投資者會將大量的資金撤回美國。而對於美國公司來說,他們的以美元計價的海外利潤將會減少,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也將受到打擊。
匯豐全球資產管理絕對收益部門主管Charles Morris表示:“幾乎所有的非美貨幣都在下滑,只有美元向火箭一樣躥升。”
Morris稱,自己從上個季度開始為此做準備,他縮減了股市和高收益的企業債持倉,拋售新興市場債券,大量增持美元資產。他覺得這是“你最先要做的事情”。
路透9月30日公布的一個全球投資經理調查顯示,投資者們從今年3月開始就押註債市,以抵禦市場的波動。
不過,另外一些投資者認為整體經濟前景依然看好,聯儲加息正是經濟增長強勁的體現。而且歐洲央行也將推出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對全球的流動性也是很大的推動。(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讀書劄記141106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06%e6%94%bf%e6%b2%bb%e7%a7%a9%e5%ba%8f%e7%9a%84%e8%b5%b7%e6%ba%90%e4%b8%80%e8%87%aa%e7%84%b6%e7%8b%80%e6%85%8b-%e8%88%87-%e7%a4%be%e6%9c%83%e5%bd%a2%e6%88%90/
讀書劄記141106
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掌門執筆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的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據說在美國好評如潮。 未出版的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註非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受到西方制度的牽引,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由是觀之,下卷才是奧義所在。
福山,Hungtinton之高足也,成名甚早, 其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1992)當年洛陽紙貴,風靡一時。作者自言繼承先師比較政治學餘緒, 而滿懷邁越前賢之壯誌.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Hungtinton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出現了「政治衰退」潮, 約1/5第三波國家走上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作者舉
〈楔子〉巴布亞新畿內亞為例.
巴國擁有超過900種互不通用的語言,幾乎佔世界現存語種的1/6. 其社會按“分支世系制segmentary lineage”組成部落, 每個部落的成員都系出同一祖先,即都是血緣親屬, 人數少者數十,多者數千. 這些群體在當地稱作“一語部落wantok”, 意為操同一種語言的人群.
一語部落接受「大佬」的指揮領導,而與鄰部作生存競爭. 大佬由族人信任的人擔任,但非世襲, 以其人分配資源(豬肉和貝殼貨幣等物) 的能力為推選基準. 大佬不易做,覬覦者眾, 一旦沒法籌集可供分派的資源,就有可能被逐下臺.
上世紀末葉,澳洲許其獨立, 行英式多黨制,選舉議會成員. 惟其國民仍舊自視為部落民,並無國家觀念, 選舉之時,完全不會在意政綱,只看候選人是否屬於同族.更有甚者,當選的議員事必竭盡全力, 將國家資源轉移作所屬部落的福利用途. 這在外國看來是政治腐敗的明証; 但從內部觀點來看,議員們不正在做好“大佬”的份內工作嗎?
新瓶舊酒,醉人者是酒不是瓶, 政治衰退不過是舊酒未能調適新瓶而矣. 所以,欲知政治之虛實,必須從歷史入手. 以下是作者對政治秩序起源諸家學說的梳理和質疑.
〈自然狀態〉
自有人類就有社會衝突,因為他們天生就是既群居又競爭的動物. 社會之所以建立秩序,事必出於生活之需要. 古典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主張人類天生是政治動物;三位早期現代哲學家則反之, 提出社會只是一種手段, 使人類得以實現個人能力無法做到的生活境況. 既然如此,理論上即有需要探討社會出現之前,人類的生活狀況如何?此種設想中的境況稱為「自然狀態」.
霍布斯在《利維坦Leviathan》中把自然狀態描述為充滿暴力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人類為了脫離險境,同意放棄部分自由,以換取生命保障. 國家,也就是利維坦(傳說中大海怪的名字),以「社會契約」的形式執行此一承諾, 創造和平秩序來保障生命權.***
洛克《政府論次篇》的自然狀態溫和得多, 人類在意的是生產而不是打鬥, 需要保障的主要是財產權.*** 人民交出部分權利以保障財產權和剩餘的權利, 國家是“必要之惡”, 所以“愈小愈好”. 此說的偉大之處是看到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衝突,****成為現代自由民主制度之濫觴.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描述的自然狀態又有所不同, 人民膽小而溫馴,為物質欲望所驅動而過活, 因為社會複雜化而遭受有力者的奴役. 這一觀點下開馬克思思想的源頭,十分利害.
自然狀態理論與其說是歷史敘述, 倒不如說是揭示人性和推論政治行為的工具,是一種比喻.**** 三家之論有一共通之處:視自然狀態下的人為獨立隔離的個體, 而社會則是“非自然的”, 衍生出來的.***** 盧梭說得精彩:“性是自然的,但家庭卻不是.” 人類社會隨著歷史進程發展出來,人與人互相妥協,從而放棄自然的自由.這裡隱藏著極深沈的“個人主義”前設, 是西方文化的內核.
作者認為無論三大家的理論何等創意和精妙,卻是錯誤的!他把原始個人主義的前設名之為「霍布斯謬誤」:人類一開始時各行其是, 在發展的較後階段才進入社會. 因為人們作出理性推論,社會合作是達到個人目標的最佳方法.*******
這謬誤卻成為自由主義政治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基石, 美國獨立宣言的支柱.
〈社會形成〉
亞里士多德反而是對的, 証諸歷史,逐漸發展出來的是個人主義, 而不是社會性.**** 社會古遠,不知其源,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隔離時期, 因此, 社會才是“自然的”. 而所謂“社會形成”只能是“社會複雜化和結構化”的意思.
所有社會都曾經歷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組織的階段, 後來才逐漸複雜化,發展出國家制度和非人格化管理方式.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成為學界共識。 族團和部落社會以親屬關係為基礎,成員之間相對平等;酋邦和國家則等級分明,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幹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族團社會以核心家庭為單位而建立, 按父系中心行外婚制. 族外通婚有減輕族際衝突的作用, 群體之間有關資源和領土的爭執可通過交換婦女獲得解決.***
由於空間廣闊,生活方式習於流動,領土爭執不會激烈, 劣勢者遁走,不會發生持續戰爭. 但這一切,定居生活開始之時便會改變.
讀書劄記141106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06%E6%94%BF%E6%B2%BB%E7%A7%A9%E5%BA%8F%E7%9A%84%E8%B5%B7%E6%BA%90%E4%B8%80%E8%87%AA%E7%84%B6%E7%8B%80%E6%85%8B-%E8%88%87-%E7%A4%BE%E6%9C%83%E5%BD%A2%E6%88%90/
讀書劄記141106
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掌門執筆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的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據說在美國好評如潮。 未出版的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註非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受到西方制度的牽引,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由是觀之,下卷才是奧義所在。
福山,Hungtinton之高足也,成名甚早, 其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1992)當年洛陽紙貴,風靡一時。作者自言繼承先師比較政治學餘緒, 而滿懷邁越前賢之壯誌.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Hungtinton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出現了「政治衰退」潮, 約1/5第三波國家走上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作者舉
〈楔子〉巴布亞新畿內亞為例.
巴國擁有超過900種互不通用的語言,幾乎佔世界現存語種的1/6. 其社會按“分支世系制segmentary lineage”組成部落, 每個部落的成員都系出同一祖先,即都是血緣親屬, 人數少者數十,多者數千. 這些群體在當地稱作“一語部落wantok”, 意為操同一種語言的人群.
一語部落接受「大佬」的指揮領導,而與鄰部作生存競爭. 大佬由族人信任的人擔任,但非世襲, 以其人分配資源(豬肉和貝殼貨幣等物) 的能力為推選基準. 大佬不易做,覬覦者眾, 一旦沒法籌集可供分派的資源,就有可能被逐下臺.
上世紀末葉,澳洲許其獨立, 行英式多黨制,選舉議會成員. 惟其國民仍舊自視為部落民,並無國家觀念, 選舉之時,完全不會在意政綱,只看候選人是否屬於同族.更有甚者,當選的議員事必竭盡全力, 將國家資源轉移作所屬部落的福利用途. 這在外國看來是政治腐敗的明証; 但從內部觀點來看,議員們不正在做好“大佬”的份內工作嗎?
新瓶舊酒,醉人者是酒不是瓶, 政治衰退不過是舊酒未能調適新瓶而矣. 所以,欲知政治之虛實,必須從歷史入手. 以下是作者對政治秩序起源諸家學說的梳理和質疑.
〈自然狀態〉
自有人類就有社會衝突,因為他們天生就是既群居又競爭的動物. 社會之所以建立秩序,事必出於生活之需要. 古典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主張人類天生是政治動物;三位早期現代哲學家則反之, 提出社會只是一種手段, 使人類得以實現個人能力無法做到的生活境況. 既然如此,理論上即有需要探討社會出現之前,人類的生活狀況如何?此種設想中的境況稱為「自然狀態」.
霍布斯在《利維坦Leviathan》中把自然狀態描述為充滿暴力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人類為了脫離險境,同意放棄部分自由,以換取生命保障. 國家,也就是利維坦(傳說中大海怪的名字),以「社會契約」的形式執行此一承諾, 創造和平秩序來保障生命權.***
洛克《政府論次篇》的自然狀態溫和得多, 人類在意的是生產而不是打鬥, 需要保障的主要是財產權.*** 人民交出部分權利以保障財產權和剩餘的權利, 國家是“必要之惡”, 所以“愈小愈好”. 此說的偉大之處是看到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衝突,****成為現代自由民主制度之濫觴.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描述的自然狀態又有所不同, 人民膽小而溫馴,為物質欲望所驅動而過活, 因為社會複雜化而遭受有力者的奴役. 這一觀點下開馬克思思想的源頭,十分利害.
自然狀態理論與其說是歷史敘述, 倒不如說是揭示人性和推論政治行為的工具,是一種比喻.**** 三家之論有一共通之處:視自然狀態下的人為獨立隔離的個體, 而社會則是“非自然的”, 衍生出來的.***** 盧梭說得精彩:“性是自然的,但家庭卻不是.” 人類社會隨著歷史進程發展出來,人與人互相妥協,從而放棄自然的自由.這裡隱藏著極深沈的“個人主義”前設, 是西方文化的內核.
作者認為無論三大家的理論何等創意和精妙,卻是錯誤的!他把原始個人主義的前設名之為「霍布斯謬誤」:人類一開始時各行其是, 在發展的較後階段才進入社會. 因為人們作出理性推論,社會合作是達到個人目標的最佳方法.*******
這謬誤卻成為自由主義政治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基石, 美國獨立宣言的支柱.
〈社會形成〉
亞里士多德反而是對的, 証諸歷史,逐漸發展出來的是個人主義, 而不是社會性.**** 社會古遠,不知其源,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隔離時期, 因此, 社會才是“自然的”. 而所謂“社會形成”只能是“社會複雜化和結構化”的意思.
所有社會都曾經歷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組織的階段, 後來才逐漸複雜化,發展出國家制度和非人格化管理方式.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成為學界共識。 族團和部落社會以親屬關係為基礎,成員之間相對平等;酋邦和國家則等級分明,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幹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族團社會以核心家庭為單位而建立, 按父系中心行外婚制. 族外通婚有減輕族際衝突的作用, 群體之間有關資源和領土的爭執可通過交換婦女獲得解決.***
由於空間廣闊,生活方式習於流動,領土爭執不會激烈, 劣勢者遁走,不會發生持續戰爭. 但這一切,定居生活開始之時便會改變.
旦恩創投淩代鴻:有一種創業狀態叫“湧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6/147966.html
本文是旦恩創投創始人淩代鴻對於一種創業狀態的思考,他提出有一種狀態叫做--“湧動”是一種忘我,一種泉湧般意識流,勢如破竹,噴薄而出,創業者你曾留意和體驗過嗎? 以下是全文:
我平時晚上吃的很少,十點多就會饑腸轆轆,我喜歡處於半饑餓狀態,十二點多昏昏欲睡。
今晚請朋友吃飯,一不小心就吃多了點,我這人就是這樣,胃里有貨,很難入睡。
不如就此寧靜夜晚發發呆,聊聊一種狀態,叫“湧動”。
創業朋友們,你是不是時常處於一種忘我態?什麽情境下你會出現這種狀態?
若要問我嘛,往往三種情況下可以迅速進入這種狀態。
一是跑步或暴走;二是遇到投緣的創業者,神聊海吹;三就是此時此刻,睡不著覺,胡思亂想。
這種狀態又叫“湧動態”!是一種忘我,一種泉湧般意識流,勢如破竹,噴薄而出。
當然,一個人能進入“湧動”狀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也是三十多歲才有這種體驗的,我少時不更事,也就無所心得(很多人非常幸運,年輕時就有這種狀態)。
不同的人在不同場景下出現“湧動態”,有的人喜歡垂釣,只要釣竿抽出來,一桿甩出去,幾分鐘就能有一種寧靜感,進入一種忘我狀態,一坐就是半天;有的人喜歡棋牌,玩上幾把,立即就會消除幾天的煩惱---
運動普遍容易讓人進入這種狀態,我的一個科學家朋友,他告訴我很多想法都是在泳池里奮力擊水時萌生的,這也是無數人癡迷運動的原因。
處於“湧動”狀態,你一定會產生常態下無法想象的意識流,不管你做什麽,內心寧靜,一定會有極其出色的表現,第二天,當你再看看自己“作品”,或者回味這種狀態時,很難想象出自己的表現。
無數優秀運動員,當他們離開賽場,別人為他們的成績歡呼時,他們甚至不相信那種成績是他們創造的。
偉大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時而會處於這種狀態,否則,幾乎不可能有流芳千古的成就。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舒伯特的小夜曲,梵高的向日葵,李白的偉大詩篇,一定都是他們處於“湧動”狀態時的傑作。
創業也會產生“湧動”狀態,只要你全情投入,專心致誌,孜孜以求,一心想贏,你的意識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你也會毫不在乎,最終一定能克服。
處於“湧動”狀態的人,對負面信息不敏感,旁觀者總是為他們捏一把汗,但他自己渾然不知。
當“湧動”狀態來臨時,要順水推舟,悉心呵護,讓自己沈浸其中,並設法延長這種狀態。
一個有“湧動”狀態的人,是一種喜悅,一種心醉。
當然,這完全不是一廂情願或強求得來的,“湧動態”是一種自然流,來時如行雲流水,去也悄無聲息。
無數心理學家研究這種狀態,但很少人說得清道得明,卻真真實實,無數人都有這種體會。
“湧動”是創造源泉,靈感的火花,一種上帝的恩賜,一種靜思冥想的超現實境界。
一起擁抱“湧動”,享受“湧動”,感恩“湧動”吧!
六間房劉巖:創業狀態就是最佳的管理丨黑馬課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123/152886.shtml
導讀 : 2005年和2006年是中國視頻網站成立的集中期,在這兩年間,土豆、優酷、六間房、PPS等網站相繼成立。十年過去,各自都有新的發展來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其中,六間房開展的在線演藝業務成為耀眼的創新力量。下面來自劉巖在黑馬營課堂分享的一些自己在管理互聯網公司過程中的經驗和思考。

嘉賓:六間房CEO 劉巖
來源:黑馬營十一期4課現場分享
2006年開始做六間房時,我們只有五個人,業務跟今天大家在6.cn上看到的不一樣,那時是做視頻分享。在談管理前,我想先聊聊影響一個公司成功的因素,看看已經成功的那些公司,他們很多都有一個強依賴的單一因素,比如說優酷,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合適的時機運用合適的資本,之後其它的問題都可以用資本解決;還有的公司是靠HR,比如阿里巴巴,馬雲當時的COO Savior是原美國GE醫療中國的總經理,GE是全球管理培訓的黃埔軍校,Savior幫助阿里巴巴總結形成了一套核心價值觀系統,然後用這套體系去管理,最後生產出了今天巨大的業務群。
下面我們說管理,其實我本人是淡化管理的,非常反感過分的管理,如果你的員工把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各種的申請、匯報、批示和往複的公文流程中,買個鉛筆還要一大串的簽字,這絕不是創業公司的效率。
在科技型的創業公司的管理中,我看中這幾個層次:
第一層:信
團隊相信他們的領導者,信仰大家共同的事業,我覺得這是讓很多公司沒有管理,但依然蓬勃發展,井然有序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在開始一個新的業務時,從不會去強迫我的團隊成員參加,但是會把我的信心充分地表達給大家,如果你信,我就邀請你加入,你不信,我不會做更多的說服工作。當你的團隊能夠跟你以及大家的業務目標建立這樣的信任時,我覺得管理這件事挺容易的,你不用說你看誰今天又遲到了,誰什麽事沒做好,其實他自己有內在的動力在里面,那個內核產生的能量相當強大。
第二層:發展
我自己的切身經驗,當一個企業在從財務收入、用戶數據,和市場影響力等各方面都在高速上升的時候,其實不需要什麽管理,大家的情緒和狀態都在服務那個可能勝利的未來,目標清晰,同時這個過程中,工作會越來越多,也沒什麽時間產生矛盾,鬥來鬥去的。最怕的就是一個企業進入平衡期、或者走下坡路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管理了,當需要管理的時候多數是出事的時候。
比如說你們今天看曾經如日中天的諾基亞中國,我猜他們現在每天都在開會,還在各種流程中繞呢,為什麽?大家的心勁不在了,能做的所有事都是很悲觀的,所有東西都是在救火。
當公司在走上坡路的時候,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每發布一個功能,每多100個用戶時,後臺支撐的開發工作量都會成倍放大?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你在發展,用戶量在漲,人就越不夠,工作越做越多,這種時候大家哪有時間勾心鬥角?誰把活辦了,誰將來就有前途,多拿股票、多掙錢,其實挺簡單。
而一旦發展進入瓶頸期,大家每天上班也沒什麽事幹,有大把的時間,然後就互相琢磨。我覺得在六間房,我們沒什麽公司政治,沒什麽可爭的,也沒有說誰去踩誰才能向上爬這樣的級別感,公司每天都有幹不完的事。我們很少開會,我覺得一個公司一旦不停地開會,一定是有問題的。開會要盡量少。
第三層:創業文化
這個文化要總結的話,我認為是體制的扁平化,但不適用所有公司,適用以產品為驅動的公司,如果你認為你是互聯網公司,或者是以產品內核為驅動的公司,我建議你可以嘗試用扁平化的管理。
六間房就是典型的扁平化管理,從我到公司到前臺之間其實是沒有層級的,他們誰都可以隨便來找我談事情,只是他要說得簡短,我們寫Email也是這樣。我們公司也沒有整天說誰要升級了,誰從經理到總監,總監又到VP了,沒有,這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公司。但這個公司又像一個互聯網社區一樣,每個人都有他們超越行政職位的榮譽,只是這是個地位,不是一個職位。
我們公司文化是產品經理文化,產品經理是無冕之王,這里的產品經理也未必是那個現實的角色,而是所有具備產品思維模式和服務用戶思想的人,這里的用戶包括內部用戶,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財務人員也可能是這個文化下的英雄,本質上這是一種對智慧、能力、態度和價值的尊重。
當然這種扁平化對老板要求高一點,你需要一個系統的視野,能看到所有的人工作,要能夠盡可能的不遺漏同誌們的閃光點,當然也有錯誤,還需要跟團隊成員實時反饋,哪怕就是過去拍拍肩膀或踢一腳屁股,這點是需要做到的。如果人家做出好成績了,你卻沒看到,這種東西在扁平化管理的模式下,是對員工積極性比較大的傷害。
還有一點在管理方面的補充是,我推崇結果驅動,把結果給我拿回來,告訴我這件事辦成了,一句廢話沒有,你牛逼,分錢、分榮譽的時候,全是你的;你沒拿結果回來,給我各種合理的理由,只能證明你是一個有很多理由和借口的人,這樣的人下次繼續犯錯的還是他。
和大家一樣,我是一個在路上的創業者,所以我不敢以老師的姿態來講什麽理論。上述內容是本人九年來的一點點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