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退休大調查》起步晚、活太長、存不夠三大迫切危機沒有閒錢四成青壯族未準備退休金

2013-11-18  TWM
 
 

 

多數人對存退休金抱持「還早」的心態,偏偏退休這檔事,時間到了,肯定來不及。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對全台二十二縣市青壯族群所進行的「二○一三年台灣退休趨勢大調查」,可以看出,台灣人正面臨三大迫切的退休金危機。

撰文‧劉育菁

十五年前,到科學園區找一份好工作,認真上進、存十年股票,人生想在四十五歲輕鬆退休過好日子,並非絕無可能;但也不過十年的光景,二○○八年一場金融海嘯,打碎了提前退休的美夢,更因全球進入低利率超過十年以上,國家也面臨退休金準備不足的窘境,只好把法定退休年齡往後延。

「延退」手段,只是把退休危機向後遞延,但台灣卻不能喘息,因為不婚、不生的少子化氛圍,讓台灣晉升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根據經建會今年的統計數字,二五年台灣即步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將達全民二○%。

「台灣人面臨的是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夾擊。」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子江語重心長地說,並呼籲對於退休金的準備,政府、家庭或個人及企業三方面同等重要,且缺一不可。

因此,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與政大商學院民意調查中心,在今年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七日,針對全台二十二縣市,年滿三十歲至六十歲且仍未退休民眾,進行「二○一三台灣退休趨勢大調查」的電話訪問,透過分層系統抽樣並以縣市為分層單位,取得一○六九份樣本。從調查結果中,可清楚觀察出支撐台灣的青壯年族群,在面對退休規畫時出現三大難題。

難題一:開支壓縮﹁未來財﹂

計畫退休年齡往後遞延

究竟該幾歲退休?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國人平均退休年齡為五十七.三歲,較七年前延後近二.五歲;本刊一○年與德盛安聯資產管理公司的退休調查中,計畫五十六至六十歲退休的比率最高,約二三%。

若對比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最新二○一三年退休趨勢調查,打算退休的平均年齡六十一歲,比去年全台實際的退休年齡多出四歲,也高於本刊在一○年的調查結果,凸顯國人對於計畫退休年齡向後遞延的趨勢。

對自己的工作年齡向後拉長,背後的意涵,是國人對於退休財務規畫的缺乏信心。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的調查,高達四四%受訪者目前尚未開始準備退休金,沒有準備原因是手上沒有多餘的錢,占了七八%,比率遠遠高於不知如何準備、認為子女會奉養或目前還不需要的選項。

這二年台灣人對退休金的準備,有種「生吃都不夠了,哪還能曬乾?」的無奈。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發起人陳登源表示,台灣的物價雖然不高,但卻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在台北市中心就算不買房子,租金負擔也不低;把居住地向南位移,到中南部租房子很容易,但找工作卻大不易,就算找到了,薪水卻不動如山。

要把「未來」會花用的錢,「現在」就存下來的確不容易,這對於剛成家立業的三十至四十歲族群更是難上加難,在調查中,四十歲以下受訪者當中,已開始準備退休金的不到一半。

值得慶幸的是,在過去幾年產官學積極的宣導之下,國人都有「愈早準備愈好」的概念,三六%受訪者認為,最慢也該在二十五歲時開始準備退休金,也就是第一份薪水就要開始存退休金。

然而,理想與現實終究存在差距,根據調查,實際上真正開始存退休金的平均年齡落在三十三歲,至於尚未存退休金者,多半計畫在四十五歲開始準備,但距離預計退休的年齡六十一歲,只剩十六年時間準備。

全美首席理財大師大衛.巴哈在《起步晚,照樣致富》一書中說,與其把自己放在「早知道??」的懊悔裡,還不如現在開始下定決心改頭換面,開始行動。楊子江說,在求學階段只有商學院學生建立較佳的基本財經知識,理財教育扎根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對尚未起步者,他建議,從現在開始做好理財三大基本功。

第一,開始記帳,記錄每日收支項目;經過半年後,進入「檢視」階段,重新檢視消費習慣,找出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絕對可以找到省下二分之一開銷的方法。在關掉漏水龍頭後,則要開始學習編列預算,導入「收入-儲蓄=支出」的觀念,一定能存下退休金。

難題二:低估生命長度

忽略長壽風險隱憂

究竟要存多少退休金才足夠?澳洲公認最成功的理財規畫大師、安睿理財顧問集團(ipac)總裁艾貝(Arun Abey)在《多少才夠》書中指出,理財的目標就是管理生活。退休後究竟需要多少錢?取決於能活多久、以及想要過什麼生活。

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調查,國人對自己壽命的平均想像是七十七歲,男性比女性略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年齡層中,三十五歲至三十九歲對於壽命的長度預期最短,僅七十四歲,低於平均值三歲。

若對比日前內政部公布的去年國人平均壽命七十九.五歲,再考慮長壽化趨勢,那麼,三十五至三十九歲族群對自己的「長壽風險」顯然嚴重低估。

低估自己的生命長度,可能會有哪些風險?楊子江認為,隨著年齡增加,活太久且活得不夠健康,需要的醫療費用會增加,倘若退休金準備不足,沉重壓力就得由下一代撐起來,可能拖垮年輕人。

究竟該如何因應活太久的風險?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建議,除了政府在長期照護制度的政策制訂要加把勁之外,個人對於購買長照險的風險意識也應加強,年紀已過了四十歲的彭金隆,已經開始認真評估長照險的需求。

至於退休後的生活費用,根據這份調查,受訪者對於退休後平均每人每月生活費需二萬四六八一元,比退休前生活開銷高出一成六。除了生活費之外,醫療費用成為最主要的支出,進一步用性別分析,女性比男性更擔心醫療費不足。

難題三:退休金仰賴政府

理財工具過度保守

對於退休金的來源,根據調查,把政府及雇主退休金當成主要來源者占六一%,其中軍警公教占八成以上,而金融保險業占四三%。陳登源表示,在歐美國家,政府與企業原是退休金來源的二大支柱,台灣人對政府退休金「有感」,最主要的關鍵是○九年政府修改勞工退休金制度,把勞保年金化。

楊子江認為,歐美福利社會國家的退休制度,政府與企業責無旁貸,然而金融海嘯後,金融市場面臨的風險加劇,政府退休金朝向「晚退少領」的趨勢改革,因此不妨把退休規畫的主動權拿回自己手上,透過積極的準備,讓自己沒有退休後顧之憂。

但很不幸地,國人對退休金規畫主要來源,除了靠政府之外,也有四六%受訪者會利用最保守的「儲蓄」作法,但仰賴「個人投資所得」者則只有一五%。換句話說,台灣人對存退休金的理財工具的選擇,似乎有過度保守的隱憂。

從理財規畫的角度來說,「準備退休金」必須依照生命週期的風險承受度,進行積極或保守的布局調整,如果一味傾向於利用「最保守」的低報酬率工具,在起步太晚又低估長壽風險的情況下,可想而知,要在退休前存到足夠退休金,恐比登天還難,這一點,從將近五成民眾沒信心在退休前備妥退休金,也可略窺一二。

退休雖然是人生重要的最後關卡,但想要過好的生活,其實並不難。

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的估算,以六十一歲退休、活到八十歲為例,每月生活費二萬五千元,以年報酬率二%計算,四十五歲才開始起步,每月約存二萬五千元;提早到三十三歲準備,每月約存一萬三千元;若從最理想的二十五歲開始,每月約需九千元。

其實只要把握二十五歲不嫌早,四十歲也不嫌晚的心態,踏出第一步,不僅能確保退休基本保障,甚至還能繼續追求人生夢想。

沒有閒錢,是尚未啟動退休規畫的主因逾四成尚未開始準備退休金Q:請問您是否已經開始準備退休金了?單位:%

開始準備56

還沒準備44

近八成是因沒有閒錢,未開始退休準備單位:%Q:還沒開始準備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手邊沒有多餘的錢78

覺得目前還不需要9

不知道該怎麼準備4

沒有時間準備3

認為子女會奉養3

退休後每月生活費高於現在,

但理財動作卻極度保守

退休後預計生活費較退休前高一成六Q:你預估退休前和退休後,你個人每月生活費大約需要多少錢?

現在21184元

退休後24681元

規畫退休金,普遍傾向低報酬率的保守工具Q:預估退休金的主要來源為何?單位:%政府及雇主提供的退休金61

個人儲蓄46

保險18

個人投資所得15

親人奉養3

房租租金2

不知道7

近一半的人沒把握能在退休前備妥退休金Q:是否有信心在退休前準備好足夠的退休金?單位:%

沒信心48

有信心39

不知道13

退休準備應及早起跑

35-39歲族群,明顯低估長壽風險Q:請問你想活到幾歲?

30-34歲76

35-39歲74

40-44歲76

45-49歲77

50-54歲79

55-59歲82

準備退休金愈早愈好,但知易行難…Q:你覺得應該幾歲開始準備退休金最理想?

25歲以前36%

26-30歲15%

31-35歲9%

36-40歲11%

41-45歲7%

46歲-50歲5%

51歲以後7%

不知道10%

及早準備與尚未準備者啟動時間落差12年Q:你從幾歲開始(計畫在幾歲才要開始)準備退休金?

25歲開始準備的理想起點

33歲已準備退休金者

平均在33歲開始規畫

45歲尚未準備退休金者

平均打算在45歲開始

61歲預計退休年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42

若曾心律不整,最好戒菸、戒過量運動 運動員和青壯年 反易心臟病猝死



2015-10-12 TCW

英俊多金、熱愛運動的杜拜王子,突傳心臟病猝死,為何身強體健的年輕男性,仍會因心臟病突然病故?猝死防不勝防,日常生活應該如何預防?

心臟病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臟驟停。大部分患者是在事前沒有預期或任何警訊情況下,發生心律不整異常,常是心跳過快,少數是跳得過慢,導致心臟忽然停止工作,病人將失去意識、心跳、血壓而需要積極急救的情況,但能夠成功救回來的機率,僅不到一成。

令人吃驚的是,運動員的心臟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心律不整,中壯年族群也比年長者發生猝死的機會高。本期由專攻心律不整診治的劉言彬醫師,分享心跳日常保養關鍵之道。

早晚、運動後量脈搏:跳動規律跟次數一樣重要

每分鐘跳六十到一百下的心臟,每天平均要持續跳上十萬次左右,才能把提供氧氣及營養素的血液,順利送到全身器官及組織。但要怎麼知道心臟跳得好不好?規不規則?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測量手腕橈動脈的脈搏。

當心臟收縮輸出血液時,會產生心跳,並讓動脈血管壁搏動,產生脈搏。早上醒來,把左手的手腕放在桌面上,用右手的食指及中指,輕壓位於手腕近大拇指側的橈動脈,量三十秒的脈搏跳動次數,再乘以二,或是直接量六十秒的脈搏跳動次數,就可約略算出每分鐘心跳數。同時,也要留意脈搏與脈搏間是否跳動得很規則,若是心跳不規則,部分脈搏有可能太小無法被察覺,所以,脈搏有時候不見得就等於心跳。

目前坊間常見的運動穿戴裝置,不少有脈搏量測設計,雖可記錄每分鐘的平均脈搏數,但不見得有監控脈搏規律與否的設計。

一般而言,脈搏跟血壓一樣,會有日夜變化。如果一天中脈搏沒有明顯變化,代表心律變異降低,這並不是個好現象。同時,脈搏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年長,越跳越慢。若年長後,脈搏越跳越快,也是異常現象。如果覺得很虛弱、暈眩,建議可再多量一次脈搏,了解次數、規律性是否有變化。

此外,運動後的脈搏,應該比休息狀態的脈搏快。如果運動後的脈搏跟休息狀態的脈搏數差不多,或是運動後,脈搏跳得很不規律、亂七八糟亂跳,也是要特別留意的里異常。

誘發心臟驟停因素:

忙、累、情緒激動或抽菸心室震顫會讓心臟喪失搏血功能,是目前醫學上確知會導致心臟驟停的重要因素,若未及時急救,猝死機會極高。盡快以心肺復甦術及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恢復正常的心臟節律,較有機會捥回生命。平時,最好能熟知居家、公司附近AED的所在位置。

三大會誘發心室震顫的高危險因素,包括:一、心臟的冠狀動脈有血管狹窄,或血管痙攣突然狹窄,造成心肌缺氧。二、有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像是心臟擴大、心肌肥厚、心臟衰竭等。三、自律神經不平衡,尤其是很忙、很累、情緒很激動時,讓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讓動脈血管的斑塊剝離,也是發病的重要因子。

認真控制高血壓及血脂異常、適度減輕體重、採取健康飲食,對減少心室震顫有幫忙。而菸、酒、咖啡、茶雖然都會增加心跳次數,但其中,最容易引起致命性心律不整的嗜好是抽菸,積極戒除菸癮,是減緩心律不整的關鍵。

曾經心肌梗塞患者:更要在醫師監控下規律運動如何改善自律神經的不平衡,避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目前最有證據的日常保健是規律運動,日走萬步是不錯的運動保健方式。美國心臟醫學會則建議,每週至少五天,每次至少三十分鐘,共一百五十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遛狗),或是每週至少三天,每次至少二十五分鐘,共七十五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如:跑步)及兩天的肌力運動(如:瑜伽)。

若是曾經心肌梗塞的患者,絕不可因為怕心臟病再度發作而完全不運動,反而是更需要在專業復健科醫師的監控下,規律的做漸進式心臟復健運動,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建議以緩和的有氧運動為佳,高衝擊性的舉重等無氧運動,則較不合適。

但千萬別誤以為專業運動員,心臟一定很強健,不需要擔心猝死。

事實上,擅長馬拉松長跑的年輕運動員,雖然因為每次心臟可打出的血液量較多,每分鐘的心跳數,往往比正常人少,但是長時間持續運動,也會讓心肌產生損傷,發生心律不整的可能性反而比較高。規律,但不過量、不過勞的運動,才是正確的健心之道。

(整理黃秀美)

心跳保健3要訣

健康成人每分鐘心跳數約茌六十次至一百次。使用運動穿戴裝置,可量測脈搏敷,但無法得知心跳規律性。做好心跳保健三要訣,有肋降低猝死風險。

1用食指及中指輕壓位於手腕近大拇指側的橈動脈,正確測量脈搏數及規律性。

2規律運動可減緩血壓升高及血脂異常,改善自律神經的不平衡,避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

3熟知居家附近AED所在位置,因心臟驟停三分鐘內,使用AED存活率最高。

值班醫師劉言彬

經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副秘書長現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

副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

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心律

醫學會理事專長:心律不整的診斷及治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89

聽力障礙提早報到 元凶是耳機! 青壯年聽覺損傷 十年增兩成

2016-05-02  TWM

如果你常戴耳機大聲聽音樂,可要小心了,因為這樣的行為,會損害聽力。 近來耳鼻喉科門診也發現,年輕病患比十幾年前約增加一、二成,主要元凶就是耳機。

別以為戴耳機聽音樂很紓壓,在捷運上聽上課錄音很省時,其實,你的聽力都正因這些行為而被蠶食!

根據以往研究,「年紀」是造成聽力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性大於四十五歲,女性大於五十五歲(由於荷爾蒙保護關係),聽力往往就開始衰退。但現在醫院的耳鼻喉科門診卻發現,三、四十歲聽力損傷患者已有增加的趨勢,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就說,比起十幾年前,大約增加一、二成。這樣的結果是由很多原因所造成,但主要元凶就是耳機。

耳朵一般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其中對聽覺最重要的是內耳毛細胞,當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音量,持續刺激內耳毛細胞,導致內耳細胞被破壞或死亡時,聽力就會受損。

耳罩型耳機 傷害較小

一名四十多歲客服人員Amy,上班時間都在戴著耳機講電話,有一天發現右耳聽不清楚,就醫發現,聽力已損失三十分貝;相較於女性五十五歲開始聽力退化,且聽力損失應小於二十五分貝的經驗值,Amy的聽覺障礙不但提早報到,而且程度更加嚴重。

不過Amy不是特例,醫師指出,他還遇過一位高中生,每天在捷運上聽上課錄音,萬萬沒想到,當聽不見就醫時,聽力損傷已達四十分貝。

力博宏解釋,捷運本身的噪音約六十分貝,若要聽得見錄音,耳機音量至少要多十幾、二十分貝,也就是該學生長期暴露在七、八十分貝的音量下,聽力勢必受影響,這種情況,由於已經拖很久沒就醫,服用藥物不見得會有效。

如果非得用耳機,根據振興醫院和國外的研究顯示,耳罩型耳機對聽力傷害會比耳塞型耳機小。

力博宏解釋,耳塞型耳機等於把音量都塞在耳道裡;耳罩型耳機則和耳道有些許距離,聲音能量能適度發散出去。

但如果非得使用耳塞型耳機,力博宏建議,可以做咀嚼的動作,因為外耳道三分之一是軟骨,咀嚼動作會讓外耳軟骨變形,耳道跟耳機間緊密程度減少,聲音會漏出去,就會減少聽力傷害。

坊間許多推銷員會說,使用某品牌耳機,聽力不會受傷害。力博宏強調,聽到這樣的說法,民眾一定要抱持存疑的態度,聽力是否損傷是多因的,時間與強度也是重要因子。

聽不清高頻 就是警訊

一般民眾如何知道聽力可能已經開始受損?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葉瑞銘解釋,聽力損傷不會一下就發生,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這不好辨識,聽不清楚高頻的聲音就是警訊。

葉瑞銘建議,民眾也可以將音量調小,使用一邊耳朵聽,看能聽到什麼程度,一段時間做比較,就可以簡單知道聽力有無變化。

除了耳機,現在流行的演場會與夜店跑趴,也是年輕人的聽力殺手。有兩名表兄弟都是大學生,參加韓國樂團演唱會後,一個單純耳鳴,休息幾天後恢復;但另一個卻沒那麼幸運,右耳聽力下降,聽力損傷達六十分貝,儘管服藥治療後,聽力仍跟正常標準相差五分貝。

葉瑞銘呼籲,除了跑趴、聽演唱會外,參加廟會的民眾,「過程中記得出來上個廁所,讓耳朵休息一下,以免聽力受到傷害。」必須注意的是,聽力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來,失去時大多數人都很無感,醫師建議,有耳鳴、耳悶和耳塞(進水感覺)等不尋常狀況,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而工作環境吵雜者,可每年做聽力檢查,以免聽力受損而不自知。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63

“透視東北人口”之一 :青壯勞力全國占比持續下降

習近平主席9月4日在G20杭州峰會的主旨演講中談及世界形勢時說,“主要經濟體先後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增長率下降,給各國經濟社會帶來壓力。”這一對世界人口形勢的判斷可謂精辟到位。就國內來說,東北就是一個代表性地區,老齡化嚴重,人口增長率低。第一財經從即日起陸續推出透視東北人口系列報道,從經濟、文化等層面透析東北人口的核心問題,探求東北振興的人口對策。

 

筆者上個月去哈爾濱參加東北振興論壇,在街頭采訪了幾位普通市民,從他們的家族樹中可以窺見東北人口狀況的一斑。

三棵家族樹

家族樹一:老朱,出租車司機,1958年出生,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曾經是利稅大戶哈爾濱電纜廠的技術員,1998年下崗。其父親兄弟姐妹五個,老朱自己兄弟姐妹四個,目前四家全都是只有一個孩子。老朱的兒子今年30歲,未婚。

雖然老朱盼望獨子早點結婚,但兒子堅持要事業有成再結婚,戀愛了好幾年的女友也是同樣的態度。老朱內心有點著急,他希望兒子快點結婚,婚後最好能生兩個孩子,但是他自己心里也明白,這只是自己的想法,兒子媳婦不一定會聽自己的。

家族樹二:小陳,公司員工,1980年生,哈爾濱人。他有一個弟弟,1989年出生,屬超生,當年陳家曾因此被罰款,幸虧父親在集體企業工作,未被開除。“要是在國企,鐵定開除了,那我估計他們可能也不敢生了。”父親兄弟姐妹五個,除了小陳家,各家也是只有一個孩子。小陳有一個女兒,弟弟還沒結婚。

小陳覺得有個弟弟很好,今年父親腦溢血住院,哥倆輪流照顧父親,讓小陳覺得還算應付得過來。他不敢想象,如果只有他一個,父母生病該如何照顧。盡管如此,盡管按照今年放開的全面二孩政策,小陳可以再生一個,但是他和妻子都很堅決,一定不能要第二胎。

“不想生,也養不起。光說教育吧,補課費一個小時最低也得50元。再生一個,老婆又得幾年不工作,一個人養兩個人都夠嗆,再生一個的話,養仨,怎麽可能?人這一生,不能總為孩子活對吧。”小陳說。

家族樹三:小趙,公司員工,1991年出生,獨子。父親兄弟姐妹四人,四家都是只有一個孩子。小趙有女朋友,但是最近兩年並沒有結婚的打算。

“怎麽也得等到30歲再結吧?一結了婚,我的幸福日子就到頭了。生幾個孩子?要我說啊,一個都是多的!現在養個孩子多難啊。再說了,不是有養老保險嗎?交養老保險總比養個孩子輕松吧?”

隨機采訪的三位市民為我們描畫了三棵高度相似的家族樹:第一代生育數量4到5個,第二代以1個為主,極少數2個,第三代普遍晚婚,且生育意願不到一個。

東北人口:更老vs更小

個案如此,東北總體人口情況如何呢?概況來說就是家庭規模更小,老人更多,孩子更少。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黑龍江省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85人,明顯低於全國3.1的水平。

從老齡化程度看,東北2015年的中位年齡為43歲,比全國的38歲高5歲,相當於全國2027年的水平。這導致東北養老負擔沈重。據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介紹,2015年全國的中位年齡38歲,東北43歲,相當於全國2027年的水平。2015年東北地區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參保職工與領取養老保險人數之比)為1.55,遠低於2.88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遼寧為1.79,吉林為1.53,黑龍江省為1.33,全國最低。

再看生育率情況。東北由於國企多,獨生子女政策執行到位,違規超生的現象比較少。老朱介紹,當時人們都以進國企大廠為榮,在大集體工作的連對象都不好找。在國企里,只要是超生就開除,所以他的同事同學親朋,沒有一個超生的。

即使是在農村,由於國有林場眾多,為保住鐵飯碗,很少人敢於違規生育。

有人口學者計算,東北生育率在1980年就開始低於2.1的世代更替水平,比全國要早11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東北的總和生育率只有0.75。

低生育帶來了嚴重的少子化。有人口學者統計,東北20-39歲青壯年勞動力占全國比例已經從1982年的10.0%下降到2010年的8.1%。而2010年的0-19歲人口只占全國的6.0%,這意味著到2030年東北的20-39歲青壯年勞動力只占全國的6.0%。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天勇認為,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屬於經濟主力人口,這部分人口數量的減少將從勞動力供應、消費、投資等方面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目前東北正在想法設法實現再振興,在諸多對策當中,如何改善人口結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要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1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