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歷程就是一場財富的循環往複之旅:你的財富會消失,然後會有更多財富回來,然後又會消失,又會回來....
本文為矽谷頂級加速器500Startups第18屆加速器路演日上Dave McClure與Tim Draper的爐邊談話翻譯整理。內容系500Startups(微信ID:fivehundredStartups)授權i黑馬網發布。
Tim Draper德豐傑(DFJ)投資基金的創辦合夥人,是Hotmail、百度、Skype、特斯拉等著名企業的領投人。
Dave McClure500 Startups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曾投資Twilio, Credit Karma, Lyft等著名企業。
1、投資歷程就是一場財富的循環往複之旅
“你的財富會消失,然後會有更多財富回來,然後又會消失,又會回來,循環往複,這是你必須經歷的一趟旅程。
Dave: 作為矽谷最有名的投資人之一,先給大家講講你的投資歷程吧?
Tim: 那真是一個漫長的歷程。1985年我接手了我父親創立的SBIC(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y,是由其父親Bill Draper在1979年建立的投資公司——編者weiming-angels註),那時SBIC做得一般,但尚有一些資產,於是我向政府貸款了600萬美元希望重整河山。然而三年以後,我幾乎虧掉了全部的600萬,並且接到通知說我已在政府的監控名單上。我問他們:“監控名單是什麽意思?”他們說:“沒什麽,只是需要觀察你。”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告訴我:“你在我們的汙點名單上。”我又問他們:“汙點名單是什麽意思?”他們說:“我們要收回貸款。”我驚慌失措地飛回華盛頓,懇求他們說:“不,請你們再寬限一小段日子,我覺得有一些好事情可能即將發生。”但其實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麽,那時候可不像現在,在矽谷找些人就可以融到錢。但不管怎樣,他們同意了。
然後,1991年,IPO窗口突然開放了,我一夜之間有了6家上市公司,還有一家成了獨角獸。於是我再回到SBIC中看看,發現我已經從“汙點名單”變成了“年度最佳投資人”,我的照片和那些功成名就的投資人照片放在一起。你的財富會消失,然後會有更多財富回來,然後又會消失,又會回來,循環往複,這是你必須經歷的一趟旅程。
2、國際投資就是不斷開疆拓土
“那時候說要在美國以外搞投資,無異於現在說“我要在火星上建公司”。我們在中國最早投資的幾個公司都號稱自己和政府關系深厚,然而這些投資最後全都虧了。那之後我想:“也許我們的方式錯了,或許我們應該和在矽谷一樣做。”
Dave: 我們知道,你大概是全美國最早開始在國際投資的投資人?你為什麽會對國際市場感興趣呢?又是怎樣建立了自己的全球投資網絡的?
Tim: 那時候在SBIC,我們做得不太好,而且看起來還欠著600萬美元的債。那時每個風投都會看到一則廣告“快來阿拉斯加,展示風投實力”。那時候阿拉斯加在大力發展創業,於是我們就在阿拉斯加設了一個基金。我說:“不如我們一半的錢放在阿拉斯加,一半的錢放在矽谷吧。”阿拉斯加那邊同意了。最後阿拉斯加的公司只有一家給我們賺了錢,但矽谷的公司卻有兩家賣給了AOL,你知道那時候AOL有多麽風光,這一舉就讓我們賺了不少。我對他們說:“你們看,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遠程做這些事。”於是我們就在全美都設了辦公室。
那之後,我就想擴張到全球。那時候說要在美國以外搞投資,無異於現在說“我要在火星上建公司”。我在烏克蘭的投資虧得一分錢不剩,大概以後我再不會想在那里投資了。但中國的投資卻非常成功。我們最早投資的幾個公司都號稱自己和政府關系深厚,然而這些投資最後全都虧了。那之後我想:“也許我們的方式錯了,或許我們應該和在矽谷一樣做。”於是我們投資了一些很有雄心壯誌,想要改變現狀的企業家,於是我們有了百度,他們後來都成為了中國的巨頭。然後我們也在歐洲發現了skype。跨國投資的確成果豐厚,特別是在那種其他風投都偃旗息鼓、手足無措的時候。
Dave: 那麽你是怎麽發掘中國的市場的呢?
Tim: 我的父親曾經是聯合國發展署的官員,80年代末我曾經和他第一次去中國。那時候我們坐著唯一一輛車開在唯一一條鋪好的大路上,從第一家國際機場到第一家國際賓館,叫做“友誼賓館”。那時候人人都騎自行車,處處塵土飛揚,人們做生意的方式不像是“買賣”,而更像是“交換”。那時我就想,天啊,也許這里會有一些事情將要發生。因為我的確很喜歡我遇見的中國人,而且我感到那里有很多機會,所以我想在海外投資。1999年,美國互聯網的泡沫破了,我很慶幸自己能在那之前就向美國以外擴張。
3、看人是看一種態度
“我在投資百度、skype,hotmail和特斯拉中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在pitch中用了同一個詞:愉悅(delight)。這種對顧客的態度往往就決定了你是獨角獸還是犀牛。
Dave: 你投資了這麽多家巨頭公司,在投資中你如何看出有潛力的創始人呢?
Tim: 這是投資中最有意思的問題。我有一個非常巧的發現,就是在投資百度、skype,hotmail和特斯拉時,他們都在pitch中用了同一個詞:愉悅(delight)。他們都說:“我們想讓我們的顧客感到愉悅”。當企業家有這樣的態度的時候,我發現一切就會不一樣。當然現在我告訴你們了,所以你們不能再用這個詞pitch我了。不過我覺得,這種對顧客的態度往往就決定了你是獨角獸還是犀牛。當然犀牛也有一支角,不過就比較難看了。
Tim Draper和Dave McClure兩人各自扮上後,一本正經地在500 Startups 18屆加速器的路演日(萬聖節主題的Demo-Ween)上展開爐邊談話。
4、媒體營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和媒體合作的過程往往是,他們給你寫的第一篇文章總是洋溢著溢美之詞,而之後就是各種變著法兒黑你。如果你習慣了,這倒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營銷手段。
Dave: 你在投資界的名氣如雷貫耳,堪稱“網紅”投資人。那麽你對投資人的自我營銷有什麽看法呢?你會有意識地宣傳自己嗎?
Tim: 說起來也挺奇怪的,我大概是全世界第一個給自己做廣告、第二個和媒體合作的投資人。那時候我的廣告登在Upside雜誌上,因為我投資了這家雜誌。和媒體合作的過程往往是,他們給你寫的第一篇文章總是洋溢著溢美之詞,而之後就是各種變著法兒黑你。我的合夥人Fisher看到這種文章總會跟我說:“天哪,你為什麽要和這些人打交道?”我說:“沒事兒。”因為之後你大概就會明白這種平衡,你會被擡舉一點兒,然後又會被黑。如果你習慣了,這倒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營銷手段。不過不管讓媒體寫得好還是壞,本質上都應該還原事實。即使一開始說錯了,也不要害怕承認。這也許是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做錯,但伊隆-馬斯克做得對的地方。
Dave: 伊麗莎白和伊隆現在都是話題不斷,作為他們的投資人,你怎麽看?(註:伊麗莎白-霍爾姆斯(Elizebeth Holmes)是血檢公司 Theranos創始人,曾估值百億,後被爆出信息造假,被迫關閉公司。伊隆-馬斯克,電動汽車特斯拉創始人。Draper是這兩家公司的投資人。——編者weiming-angels註)
Tim:關於企業家和媒體的關系,伊麗莎白和伊隆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他們做的事情都關乎人的生命安全,本意上都是希望替代現有技術,實現更美好的願景,但實際上都被許多媒體大加攻擊,因為他們破壞了很多傳統行業的利益。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相反的,因為他們對媒體采取的策略完全不一樣。
特斯拉剛出來的時候,紐約時報就聲稱電池會造成爆炸,伊隆覺得這篇報道失實,於是他第二天就找到記者,請他開特斯拉試驗,反駁他的觀點。無論媒體有多少關於特斯拉的負面報道,他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反駁,並且告訴他們特斯拉是如何改進的。但伊麗莎白在這件事上卻並沒有采取明智的策略,因為對她的攻擊過於廣泛,她就選擇了沈默,最終導致了最後的無力還擊。所以,對於企業家來說,我覺得對於負面新聞,一定要及時還擊。在這樣來回的鬥爭中,其實對於公司本身也是一種營銷。比如特斯拉就已經形成了一套營銷系統,每一次對負面新聞的說明其實都讓消費者更加了解這個產品。
5、創投界全民狂熱的時代已經過去
“那時候人們只顧著狂歡而並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了。但現在不一樣了,那種全民狂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Dave: 現在人們有一個很大的擔憂,就是現在的創投界是否有新一輪的泡沫?你覺得現在的環境和90年代相像嗎?
Tim: 在我開始投資的時候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風險投資是什麽,泡沫開始的時候就是所有東西都叫某某軟件,然後泡沫破了。現在的情況有些相似,是因為我們又開始有了很高的流量,因此大家更加謹慎。但現在和以前不同的是,現在沒有那種上市的狂熱了。那時候只要有5000萬的市場,就可以上市了,但現在,上市的公司大多是些沒勁的公司。那時候上市催生狂熱,人們很興奮,一支股票可以今天50塊,明天500塊,人們只顧著狂歡而並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了。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我們沒有那樣的股票交易市場了,各種政策法規也對股市采取了更多管制,不可能再有那種瘋狂的買賣了。現在的公司上市必須已經很成熟了,那種全民狂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最近,因為一篇評論,“灰犀牛”一詞大熱。
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應該是人民日報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1、比黑天鵝更可怕,“灰犀牛”是什麽?
8年前,一本超級暢銷書《黑天鵝》讓大家熟知了“黑天鵝”這個詞匯。所有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都擁有了一個絕佳的代言詞。那麽,人民日報提到的“灰犀牛”指的又是什麽呢?
據資料,“灰犀牛”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古根海姆學者獎得主米歇爾·渥克(MicheleWucker)於2013年1月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提出的。根據他所著《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憨直的路線、爆發性的攻擊力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所以危險並不都來源於突如其來的災難、或者太過微小的問題,更多只是因為我們長久地視而不見。
換句說,同為會造成金融系統崩潰的重大問題,“黑天鵝”突如其來,而“灰犀牛”則厚積薄發。當你正面臨一頭兩噸重的猛獸,憤怒地噴著氣,直直地盯著你,隨時準備向你撲來,將你撞翻在地的時候,為什麽要去害怕一只奇怪的鳥兒呢?
2、誰曾經被“灰犀牛”撞翻?
“灰犀牛”是一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上演。很多危機事件,與其說是“黑天鵝”,其實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忽視。
比如,2007年至2008年那一場金融風暴,對某些人來說是“黑天鵝”性質的事件,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風暴是眾多“灰犀牛”匯聚的結果,早期的警示信號就擺在那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在危機發生前,不斷發出警告;
2004年,一份聯邦調查局(FBI)的報告提醒人們提防抵押欺詐的大範圍爆發;
2008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的風險報告指出,預期的房地產市場衰退、流動性資金緊縮和居高不下的油價都實實在在地發生著,推高了經濟崩潰的風險性。
再比如柯達的衰落。膠卷時代,柯達曾占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幾乎成為攝影的同義詞,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谷歌。但作為傳統膠卷領域的霸主,柯達守著既得的利益,“固步自封”,經歷過種種,最終沒落。
而現在,不平等問題可能也是一只“灰犀牛”。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卻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複蘇持續疲軟,中產和貧民階層生活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最終成為觸發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誘因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帆指出,未來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收入不平等,這是懸在全球經濟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3、房地產泡沫是中國最大的“灰犀牛”
當下的中國經濟,誰是“灰犀牛”?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認為,房地產泡沫是毫無疑問的最大“灰犀牛”:一方面,對於中國房價的泡沫化已經沒有爭議,但另一方面房價調控卻陷入“空調”的境地,不斷逼空,導致很多人產生“房價永遠不會跌”的錯覺。
環視全球的房地產泡沫,都符合兩個特征:一是周期長,一輪大牛市超過10年並不稀奇;二是泡沫破裂時地動山搖,猶如雪崩和泥石流,逃生非常困難。
第二只“灰犀牛”是“貨幣貶值、資金外流”引發類似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金融動蕩。最近兩年,受國內資產價格高企、經濟增速放緩、經濟轉型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形成了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下降至3萬億美元。盡管最近外匯儲備趨穩,但主要是外匯管制加強的結果,人民幣貶值預期仍未消除。
第三只灰犀牛是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目前,官方公布的銀行不良資產率在2%左右,這是非常好的數字。但從銀行股的股價表現看,不良率可能低估了。很多銀行股的PE(股票市值與凈利潤之比)在5倍左右(A股市盈率中位數70倍);PB在1倍以下(即股價低於每股凈資產)。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覃漢則認為,中國“灰犀牛”風險點主要體現在:
1)銀行仍面臨縮表壓力,下半年非標資產清理、資管委外贖回壓力仍然艱巨,第一輪自查結束後,第二輪還會有監管細則出臺對具體業務的沖擊。尤其不少銀行更依賴同業理財、同業存單融資,剛性資產續接的流動性壓力更大,委外集中贖回引發的拋盤加重和流動性壓力仍未完全消退。
2)目前正處在海外流動性最寬松階段,美債利率已下行16年11月加息之前位置2.15%左右,但事實上,到目前位置美聯儲加息節奏還沒有轉向變慢的預期,仍然是維持2019年基準利率到3%的預測,甚至縮表進程上更加提前,美聯儲仍堅持鷹派緊縮的基調,歐日央行也有寬松退出的預期。當前全球極度寬松的流動性預期和風險偏好存在逆轉風險,意味著海外流動性將開始收緊,美元中期強勢可能再獲支撐。
4、灰犀牛還有多遠?
對於被普遍認為是最大的“灰犀牛”——房地產泡沫,天風證券宏觀分析團隊以美國次貸危機為鑒,分析了中國房價安全墊的厚度。
美國家庭平均房貸支出與收入比從2000年之後快速上升,2000年時該指標為65%,但2006年時已經是99%,無限接近房價的壓力極限。當家庭的全部收入只能用於房貸支出時,崩盤是早晚的事情。2007年美國家庭平均房貸收入比達到了101%,突破極限後旋即爆發危機。
2006-2016年間中國家庭房貸支出與收入比從33%上升到了67%。2013-2016年,中國居民房貸收入比和房價增速大幅上升,類似於美國2001-2004年居民主動加杠桿的過程。
從家庭部門的債務來看,2016年的中國類似2004年的美國:貨幣政策開始發生轉向,資產價格迎來拐點,家庭部門的債務和杠桿仍將上升,隨著2016年下半年中國收緊了貨幣政策和出臺房地產限購政策,中國家庭部門也將經歷從主動加杠桿轉向被動加杠桿,但房貸收入比可能還會繼續上升。
天風證券認為,這不是一個善意的信號,中國的灰犀牛可能開始動起來了。幸好,中國現在的房貸收入比相比美國爆發危機時的水平,還處於相對安全的區間,我們離灰犀牛還有一段安全距離,這給了我們平穩跨越債務周期的空間。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也表示,居民部門杠桿率和房地產市場泡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居民部門的杠桿極限看,Cecchettietal在2011年利用18個OECD國家1980年到2010年的數據進行估計,給出了居民部門杠桿率警戒值是85%,我國目前44.85%還遠未達到這個閾值,低於韓國91.6%和日本62.2%。
5、如何應對灰犀牛風險?
在每一次、每一組黑天鵝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灰犀牛危機。米歇爾·渥克在書中給出了灰犀牛風險(危機)的應對策略:
首先,要承認危機的存在。
其次,要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
第三,不要靜止不動,也就是不要在沖擊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
第五,要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緊盯住遠方,準確預測遠處看似遙遠的風險,摒除猶疑心態,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第六,成為發現灰犀牛風險的人,就能成為控制灰犀牛風險的人。
具體到中國市場,劉勝軍建議,在“灰犀牛”日益臨近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當保持謹慎,盡量保持手中的流動性,不要急於做房地產市場的"接盤俠",且要遠離負債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銀行股。
具體來說:第一,樹立堅定的風險意識,保持充足的流動性,資產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第二,踏空房地產大牛市的朋友們,這麽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過來了,再繼續堅持幾年吧,千萬別在泡沫破滅前沖進去當“接盤俠”。第三,遠離那些“債多不壓身”的大戶,警惕龐氏融資陷阱,遠離銀行股。(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位宇祥)
延伸閱讀
“灰犀牛”這個詞從哪里來?
這兩天,“灰犀牛”這個詞火了。比如,《人民日報》日前在頭版刊發題為“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評論員文章中寫道:“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今年3月,新華社就關註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在一篇題為“透視逆全球化表象”的文章中,新華社記者提出,“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可怕,更值得關註。
那麽“灰犀牛”一詞從何而來?多年前,一本暢銷書《黑天鵝》讓大家熟知了“黑天鵝”這個詞,如今也是一本書讓大家認識了“灰犀牛”。
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撰寫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讓“灰犀牛”為世界所知。類似“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灰犀牛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它並不神秘,卻更危險。可以說,“灰犀牛”是一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上演。很多危機事件,與其說是“黑天鵝”,其實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忽視。
新華社記者在文章中列舉了“灰犀牛”的例子,比如觸發本輪全球化逆潮和民粹主義崛起的深層次問題——不平等問題。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卻一直沒引起足夠重視。直到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複蘇持續疲軟,中產和貧民階層生活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最終成為觸發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誘因之一。
當下,中國經濟金融領域也存在“灰犀牛”。中國領導層正是認識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及其危險性,將防風險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日前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而這無疑是應對金融領域“灰犀牛”的正確姿態。
應對經濟金融領域的“灰犀牛”,中國有思路,更有行動。一方面,中國經濟苦練內功,做好自己的事情。從各項經濟指標看,經濟結構、企業效益不斷改善,人民獲得感和市場信心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
渥克在書中提出,應對“灰犀牛”風險,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從美國次貸危機到歐洲債務危機,可以說,每一次危機背後都隱藏著巨大的“灰犀牛”風險。
次貸危機中,美國房地產泡沫、信貸過度膨脹等跡象早已顯現;歐債危機中,歐洲多國債臺高築、財赤超標問題也遠非一日之寒。在這些危機中,“灰犀牛”風險被忽視,得不到妥善應對,最終釀成危機。
從全球視角看,當前全球化、氣候變化、難民等全球性問題正面臨巨大的“灰犀牛”風險。應對這些風險,各國唯有同舟共濟,攜手前行。(來源:7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記者杜靜)
原標題:比“黑天鵝”更可怕的“灰犀牛”到底是什麽?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最近都在說
原創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8月17日
最近“灰犀牛”這個詞很火。這個詞是美國經濟學家米歇爾·渥克在2013年1月達沃斯全球論壇上首次提出,而在她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呈現出來的。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其體型笨重、反應遲緩。當你能看見它在遠處時,可能毫不在意,而它一旦向你狂奔而來時,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把你撲倒在地。它並不神秘,卻更危險。
渥克將灰犀牛比喻為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相對於黑天鵝事件的難以預見性和偶發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隨機突發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後出現的大概率事件。比如,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集中爆發以及在此之前的諸多泡沫破裂。如果黑天鵝是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那麽灰犀牛則是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它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人忽視。
柯達就是被灰犀牛撞倒的典型案例。柯達曾占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幾乎是攝影的代名詞,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谷歌。1990年代中期,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數碼技術,但卻始終不相信數碼技術會替代傳統膠卷。2000年底,膠卷需求出現停滯,柯達傳統業務的收入也出現萎縮,與此同時數碼相機卻日漸得到普及。到它終於開始正視危機時,卻已經來不及了,最終只好申請破產保護。
當我們把“灰犀牛”概念引入投資領域時,發現在投資領域里,灰犀牛同樣頻繁地出現,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損失。
2017年3月24日,輝山乳業(6863.HK)突然跳水,半小時內暴跌了90%,抹去了300多億市值。輝山乳業暴跌前沒有一點跡象嗎?若如此,那就是黑天鵝事件,但它顯然不是。這是一起典型的灰犀牛事件。輝山乳業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被稱為中國乳業第一股。按照輝山乳業的說法,它擁有國內最大的苜蓿草生產基地,2014財年收割了14萬噸的苜蓿草,每噸的成本只有92美元,比進口價格的1/4還少。對此渾水強烈質疑,先後發表兩份報告。
在第一份報告中,渾水質疑輝山長期從第三方購買大量苜蓿,卻謊稱苜蓿飼料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經過長達數月的明察暗訪之後,渾水發現輝山其實一直從一家名為AndersonHay &Grain的公司大量進口苜蓿草。這里就有個問題,既然苜蓿草是進口的,那麽如何遠超同行業利潤?渾水的答案是,輝山存在財務欺詐行為,利潤造假。按照渾水的說法,輝山乳業通過虛增牧場的資本支出,從而將高額的運營支出移出利潤表,涉及金額高達9至16億人民幣。
在第二份報告中,渾水直指三個問題:①輝山的乳牛單產故事是虛假的;②輝山的銷售額因產品售價提升而有所增加純屬造假;③輝山聲稱其原奶平均售價高於市場整體平均售價是造假等。輝山對此皆予以回擊。此後數月,輝山表面上一路平穩,而深層里卻不斷發酵,最終大爆發。有意思的是,連渾水公司的CarsonBlock也表示意外,“我絕對沒有預計到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首次發布報告後,這支股票數月來走勢平穩,(今天)沒有任何苗頭就暴跌,我是第一次見到。”
如果說黑天鵝事件是我們無法預知的事件,那麽灰犀牛事件就是我們本來應該看到但卻沒看到的危險,或者是我們有意忽視了的危險。渾水兩次的報告顯然為其投資者所知,其巨大危險的整體輪廓就擺在投資者面前,讓投資者無法忽視,但許多投資者就是忽視了。其表面原因可能是覺得公司已經出來澄清解釋了,大概已經安然無恙了,於是就心安理得地繼續持有或者買進。但是,廚房里的蟑螂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只。
而深層的原因則是屬於行為金融學的問題。金融體制的設置助長了一種行為的滋生:一片大好時樂觀,極端局面時恐懼。總是高估積極事件的可能性,而低估無視消極事件的可能性。行為金融學已經一再證明,很多錯誤的偏差會阻礙我們保護自己最大的利益。無法應對灰犀牛事件來自錯誤的思想和偏差:
■樂觀偏見,認為樂觀主義能夠戰勝一切,特別是,高估自己在專業領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而低估各種消極事件的可能性。
■共識偏見,大多數人傾向於思考同一些事情,形成所謂的一致性,但是在投資領域能夠賺到錢的一般都是非共識的想法。
■集體思維,狹隘的群體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對其期待視域之外的任何危機信號都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種思維相當隱蔽。
■實證傾向性,共同相信同一件事,與公眾保持步調一致,無論其想法是對還是錯,於是就不太可能去接受其他的可能性。
■源頭效應,傾向於重視專家的意見,並且不加追問質疑和思考就直接采納專家建議的行為,扭曲了對信息的接受態度和應對方式。
■逆反效應,在聽到與自己想法相左的觀點時,會堅定自己的立場,並且會更加牢固地堅持自己的固有想法。
■易得傾向,在處理最先躍入頭腦中的事例時,那些能讓我們覺得自己無限強大的事例會左右我們決定的傾向。
此外,還有拒絕(低估可能的損失)、理想化(認為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自我膨脹(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阻止危機發生)、推卸責任(把責任推到他人或公司身上)、自以為是(降低可能性)、盲目(想象損失會很有限)等等,這些都是走向愚昧的自我保護機制。
當所有這些認知上的傾向性和自我保護機制合而為一時,就把會我們同預言的關系和應對潛力危機的能力,變得更加複雜了。他們有機會逃離危險,但他們就是不相信事情真的會變化,變得無可往回。他們都擁有太多,不想輕易放棄,否則損失太慘重。他們都經歷過風雨,而且堅信這一次他們仍然能夠挺過來,能夠化險為夷。這種任性的執念是非常危險的。
灰犀牛是高概率的事件,但是高概率的風險同樣也會給投資者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未雨綢繆就非常重要,這其中也包括防範認知偏差和克服錯誤思想。渥克的灰犀牛思維教給我們的,就是應對忽略最明顯的事實。對於這樣的事實,越早著手,就越容易解決問題,而且成本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