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8 NM
自從去年底政府實施特別印花稅為樓市降溫,住宅成交頓時萎縮,相反鋪位市場卻有價有市,今年首季買賣宗數,更創九七年來同期新高,其中摸貨比率更大幅上揚。
鋪位炒風熾熱,但銀碼動輒千萬元以上,並非人人可上車沾手。但有一班牙醫一邊披上白袍替病人剝牙、補牙;另一邊廂就揸起鑊鏟密密炒鋪,大型連鎖牙醫診所恒 健的創辦人冼仲彥及朱啟裕,自爆組成為數八十人的團隊,集資籌旗連環短炒鋪位,單單去年至今已炒賣逾十個鋪位,賺近三千萬元。
本月中,香港大學公布去年畢業生的薪酬報告,平均月薪約為一萬七千多元;但若撇除最高薪的兩大學科醫生及牙醫,平均月薪僅一萬五千元。
有資深牙醫表示,畢業生甫踏出校門到連鎖牙醫診所工作,只要勤力密密做,月薪隨時達四萬元,「開牙科診所,需要買好多昂貴儀器,成本唔平,請多幾個新仔,星期日照樣開門做生意就最划算。」
新進牙醫人工已高人一截,作為全港最大牙醫集團恒健的創辦人,畢業已十八年的冼仲彥更加豬籠入水。事關他除了本業外,近年還密密炒鋪,每次皆有斬獲。去年 開始,至今已出動十一次炒鋪,除了仍然持有的尖東港晶中心地鋪外,其餘皆閃電摸出,當中尤以買入自己租用的上水龍豐花園診所獲利最豐厚,去年九月以一千二 百五十萬元買入,持貨僅半年,以二千四百萬摸出,勁賺逾一千一百萬元。
記者首次到其上水診所,以客人身份約見冼仲彥,護士表明必須預約才可見冼醫生,而且費用較其他醫生貴,更不做洗牙等濕碎功夫。兩日後,記者終於約到冼仲 彥,他起初不斷讚自己的專長是植牙,九成時間也是處理這種收費昂貴的手術,費用動輒四萬元,「喺上水呢間診所先咁平,若果你要去我外邊的診所做手術,要收 多幾千元,因為其餘診所有其他股東,要用公司資源,所以收得貴啲。」(記者後來到其他牙醫診所,表示要進行相同的植牙手術,費用僅一萬五千元。)
拍檔爆合作模式
後來記者道明來意邀請採訪,冼仲彥即耍手擰頭拒絕多談,「我買鋪只係初哥,唔值得訪問,你搵其他人啦。」記者遂找跟他聯手創辦恒健兼炒鋪拍檔朱啟裕牙醫, 朱啟裕在其位於大圍村屋地鋪診所內,禮貌地簡單回答了記者的問題,但他強調投資鋪位銀碼很大,絕非他們二人合力便可成事。「我們集合咗一班專業人士,人數 由最初七個人,慢慢愈來愈多人加入,變到依家八十人,有一半係牙醫同醫生,其餘有律師、會計師等等。總之大家志同道合想投資,所以夾份買鋪。」由於團友眾 多,未必每個鋪位皆符合各人心水,為了簡化程序,他們每次買鋪,事先皆成立一間全新公司,董事名義只有朱啟裕和冼仲彥,「冼醫生先係牽頭人,四圍去搵鋪, 我就負責處理文書工作。」為保障其他股東利益,朱啟裕指落實交易之前,必定與股東們簽了協議,「通常事先講定目標鋪位喺邊區,預算呎價多少,價錢上限係幾 多,俾其他人諗清楚有冇興趣。否則睇啱鋪先問齊咁多人,肯定趕唔切交易,到正式簽約才夾錢俾訂金。」由於買賣頻密,他笑言亦忘記最近買了什麼鋪位,「我要 睇番資料先答到你。」但他強調每次拍板買鋪位之前,例必與冼醫生在返工前或下班後,跑到目標鋪位觀察人流,「雖然唔係黃金時間出巡,但點都有指標作用。」
長揸回報更高
記者問他如何結聚八十人合力炒鋪,他倒過來說組織其實很鬆散,很多戰友是朋友一個拉攏一個加入,彼此未必認識。他指這種合作方式勝在集腋成裘,「專業人士 通常工作好忙,係賺到啲錢,不過冇時間投資,好似我咁,以前買住宅物業多數損手,有啲朋友更試過遇到租霸。相反買鋪雖然銀碼較大,但相對穩陣好多。」惟朱 啟裕承認人多容易手腳亂,故此早有共識,專揀數千萬元以下的細價鋪位,而且專跑短途,貪其只須付一成訂金,便可趕在成交期內獲利摸出。就以上月斥資三千四 百萬元買入的大角咀鋪位為例,假設有十人合資出擊,每人首期只需三十四萬元,但持貨一個月,每人已獲利四十萬,回報相當和味。有鋪位經紀更指冼仲彥是地產 常客,由於出入頻繁,因此佣金特平,甚至只收對手單邊佣。雖然短炒賺了不少,但朱啟裕內心卻充滿矛盾,認為長揸利潤更高,「最衰上會造按揭,起碼要俾四至 五成首期,相當犯本,未必個個partner願意攞咁多錢出嚟,但如果肯長線持有的話,回報隨時數以倍計。」原來冼仲彥的妻子馮漢琴,○九年底與親友合作 買入廟街一個實用面積僅三百多呎的地鋪,作價六百五十萬元,三個月後成功摸出,賺了一百三十多萬元;惟該鋪自她買入後,一年內竟轉了六次手,最終升值至一 千三百多萬元。事後冼仲彥得悉該鋪位價值極速翻了一番,也表示後悔太早離場。
曾開地產鋪
據一名曾跟冼仲彥合作炒鋪的牙醫表示,冼很貼近市場,經常閱讀有關鋪位的報導,對鋪位價錢亦能瑯瑯上口。起初他僅與太太聯手炒住宅物業,最初於九五年買入 大埔中心單位,持貨一年多小賺四萬元離場,轉而殺入加州花園,九六年中以四百六十八萬買入一單位,持貨不到一年,食盡九七樓市升浪,一鋪賺近一千萬元;嘗 到甜頭後,九七年先後買入上水中心、馬鞍山聽濤雅苑、大埔新峰花園三個住宅單位,可惜金融風暴掩至,全軍覆沒,共蝕六百多萬,最終在數年前轉炒街鋪;惟後 來買入的鋪位,銀碼愈來愈大,才夥拍其他牙醫,藉以減低風險,其他人熟知冼投資屢有斬獲,亦願意以他馬首是瞻,齊齊合作搵快錢。冼仲彥早年更曾與另一牙醫 袁川辰合作,在上水開設黃河物業從事代理生意,最終在○五年結業。「我以前幫佢(冼仲彥)打工,的確一齊開過地產鋪,不過依家冇任何瓜葛。」袁川辰說罷便 着記者離開醫務所。
太太也是牙醫
事實上,冼仲彥很懂得分散風險,他與太太馮漢琴同為九三年港大畢業的牙醫,卻選擇獨自出外拼搏開私人診所,太座至今仍留守衞生署工作,無風無浪薪高糧準。 據悉冼仲彥畢業了數年,便拉攏兩名港大的牙醫師弟,亦即朱啟裕及周家華,聯手在柴灣區開設牙醫診所。朱啟裕憶起,也不禁指昔日非常辛苦,「我哋從零開始, 晚晚不停接病人,做完之後才做其他工作,捱到三、四點先有得走。」
夥拍查懋成大搞
直至九八年,他們終於捱出頭來,上市公司香港興業老闆查懋成有意發展醫療生意,而當時香港連鎖牙醫診所不多,他們最終被查家睇中,入股牙醫診所,條件是他 們須要以合夥人的身份,繼繼留在恒健工作一段時間。有大水喉作後盾,恒建作風更進取,○一年,冼仲彥及朱啟裕曾被牙醫管理委員會開名譴責,指他倆展示面積 過大的招牌,並以「兒童牙科保健計劃」作招徠,不適當招攬生意,違反專業行為。但恒健的生意,未有被譴責影響,生意更愈做愈大,至今在香港開了十四間診 所,當中有不少更是駐紮在香港興業旗下的物業,除了接街客外,還接了不少大公司的生意,替僱員做牙科保健,甚至衝出香港,跑到澳門開了兩間診所。據一名認 識三名恒健創辦人的牙醫表示,自從恒健生意上了軌道後,其餘兩名創辦人朱啟裕及周家華,已退下恒健的前線,各自開了一間私人診所睇症,但冼仲彥除了在上水 開設私人診所外,還在中環、旺角及澳門的恒健收症,除了假日閒時與家人坐自己的遊艇出海外,每日便忙個不停做生意。就連拍檔朱啟裕亦笑他屬驛馬星動,「佢 唔停得,一定要四圍去搏命搵錢,我早就頂唔順停下來。」
摸 鋪 使 費 輕
政府為打擊樓市炒風,去年十一月推出物業額外印花稅,由於商鋪不受此限,大批住宅炒家轉型買賣商鋪,導致鋪位成交激增。再者,炒家購入鋪位後,如在完成交易限期前成功轉售,便是成功「摸售」,摸貨者毋須繳交釐印費,變相令交易成本大減。
冼仲彥短炒鋪位全賺
恒健股權變化
2012-1-9 TWM
Dii國際植牙醫學中心創辦人陳俊龍,獨創「五合一快速植牙法」,他年輕成名,少不了同業攻訐,但他的技術 最終還是獲得病人與醫界認同,從一個彰化小孩,到全球知名牙醫,陳俊龍成名之路也是一段辛苦歲月。
撰文•鄭淳予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陳醫師在十分鐘之內,就把患者蛀壞的牙齒拔了下來,他神奇的魔術才要開始
。
陳醫師先是利用水壓墊高與口腔有層薄膜之隔的鼻竇,然後用專利鉆頭撐開牙床形成一個種植窩,再置入新植牙 體,並從容補上人造骨粉,填平牙齦間空隙,最後把假牙和已深植牙床的植牙體黏合。
好醫術 吸引政商名流 患者從手術台上起身,不敢相信牆上的分針只轉了一圈,更讓他驚訝的是,困擾大半生的「宿疾」居然徹底被解
決了,當場感動得直謝陳醫師。
這位自行改造手術刀,又獨步全球發明「五合一快速植牙法」,取得超過三十件專利的陳醫師,就是來自台灣彰 化的陳俊龍。
帶著這身好「手藝」、好「工夫」,陳俊龍在全球擁有八家連鎖牙醫診所,政商名流如拉斯維加斯市長奧斯卡
.高德曼等人都放心地把牙齒交給他,國際巨星麥可.傑克森的父親也因陳俊龍一次幫他植好十四顆牙,高興地把
收藏多年、價值連城的畢卡索真跡送給他。
陳俊龍在台灣也掀起牙醫界討論,他在台灣舉辦的論壇座無虛席,甚至有牙醫專程跑到美國找他學植牙技術;陳 俊龍在兩岸華人圈已打出名號,不少企業名人都指定找他植牙,他在中國的上海、深圳也成立診所。
媚登峰集團董事長莊雅清說,為了解決困擾多年的這個「舊疾」,她特地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口氣讓陳俊龍 植了十七顆牙,整個手術的過程比她等待登機的時間還要快。「中國有位石油大亨,我幫他植完一口二十六顆的牙 齒後,他說,這比他發現石油礦的那天還要高興。」陳俊龍淡淡說著,眉宇間卻難掩得意。
留學密西根 夢想差點中斷「我覺得我真的是被(上天)派下來當牙醫的。」自小喜歡動手做模型的陳俊龍在五 歲時就對牙醫萌生興趣,但陳爸爸可不這麼認為;提出想當牙醫念頭的陳俊龍,永遠記得當天換來一頓痛揍:「他 說,牙醫根本就是木工,整天在那裡叩!叩!叩!哪有前途。」陳俊龍出身醫師世家,全家族有三十多位醫師,就 是沒人當牙醫。
陳俊龍悄悄把牙醫夢放在心裡。國小他是念資優班的天才兒童,直到十二歲那年,陳俊龍穿著一身西裝,離開家 鄉一圓父親的「留學夢」。
陳俊龍出國那天,全家族的親戚以及彰化的厝邊好友包下遊覽車到台北松山機場為他送行。「被人風光送出國
,但卻是去賣魚。」陳爸爸為幫陳俊龍辦移民,買下洛杉磯一家魚店。
半年後,魚店經營不善,陳家損失慘重,希望陳俊龍返台,但他想起出國時親友為他風光送行的場面,好勝的他
,說什麼也不願狼狽返台。
陳爸爸找遍每一位親戚,試過各種管道,最後終於在美國密西根找到一個安息日教會家庭願意收留陳俊龍。父子 兩人轉了兩次飛機,來到Saginaw這個小鎮,眼前只有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陳爸爸對陳俊龍說:「暫時在這裡住一陣 子吧,爸爸跟芝加哥的親戚安排好,再接你過去。」但最後親戚都沒有伸出援手,陳俊龍就在玉米田環繞的小鎮裡 過了六年,過著安息日教會沒有葷食、沒有電視的生活。盼不到家人帶他離開,他最後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放在參 加運動比賽,同學多半是農夫或工匠之子,他甚至一度忘記小時候的志願,連父母也覺得失望,只期盼他不要變壞 就好。
後來陳俊龍的國小同學申請到美國賓州大學,讓原本只想念小鎮社區大學的他深受刺激,自此發憤讀書,「我來 美國一年,就能補上別的小孩十三年的英文程度,六年的空白也該補得起來。」小學同窗刺激 重拾牙醫夢陳俊龍 在高中的最後三個月苦讀,以全額獎學金考上密西根大學,又繼續苦讀,隔年參加DAT(牙醫資格考試),獲得 全美十年來最高分,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牙醫學院就讀,跳級攻讀博士學位,原本對牙醫懷有偏見的父親,至此 也只能成全。
人生際遇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連父母也不可置信,陳俊龍笑著說:「他們來參加哈佛的畢業典禮,爸爸還 嚴肅問我,身上的畢業服是不是租來照相用的,直到看到我和老師同學們拍照,才相信我真的讀了哈佛。」若不是從小離鄉背井到美國扎根成長,陳俊龍也許不會有後來的傲人成就,但想起那段離開原生家庭的歲月,他內心仍充 滿遺憾,覺得是個「兩敗俱傷」的決定。「好好一個小孩本來可以陪在你身邊玩到他十八、九歲,但我九歲辦完護 照,十二歲就出國了,所以他們也失去我最可愛、好玩的時候。」現在,陳俊龍和韓裔妻子生了五個小孩,他坦言
,或許就是基於補償心態才這麼渴望兒女成群,把當初缺少的溫暖全灌注給孩子。當陳俊龍看到大女兒九歲時新辦 好的護照,不禁又溼了眼眶:「我想起當初爸爸的心情應該和我一樣,昨天還在包尿布的孩子,轉眼竟然就要離開 了。」陳俊龍在成長過程,曾一度不諒解父親,但回首來時路,若不是當初父親苦心安排,也不見得能達到今日成 就。在人生得失之間,陳俊龍謹記父親教誨,要回饋台灣社會,這幾年他回台辦論壇,希望可以造福民眾,對陳俊 龍來講,這條回鄉的路程才剛開始。
陳俊龍 出生:1966 年 現職:Dii國際植牙醫學中心董事長暨院長經歷: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內華達州牙周學會第一任會長、國際植牙學
會講師學歷:哈佛大學牙醫系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女三子
7年來,台灣牙醫曾育弘每個月都會飛赴上海,在藍華口腔診所看診。他是這間診所的創始人,也是台灣國維牙醫(Dr.Wells)的創始人。
國維牙醫最初創辦於1992年,2005年開始連鎖化經營。目前在台灣地區,國維牙醫擁有86家連鎖門店,是最大的牙醫連鎖機構;而在內地,國維牙醫僅擁有3家門店。對於一度有志拓展內地市場的曾育弘來說,這個速度有些保守。
近幾年,隨著內地醫療市場的不斷開放,吸引了好些台灣醫藥人的進入,較受關注的有長庚醫院、明基醫院的興建,但和國維牙醫一樣,成長較為波折。在台灣地區受歡迎的醫療模式能否成功複製到內地,曾育弘和他的台灣同行們還在觀察及摸索之中。
二線城市有潛質
「有點奔波,但開了就該撐下來。」中午12點半,曾育弘結束看診,回到不足十平方米的辦公室。每個月這幾天,他都是這間診所最忙碌的醫生。7年的堅持,他為這間診所積累了穩定的台商客戶群。
在台灣地區,曾育弘是植牙業的一位權威醫生,曾經培訓過多位牙醫。7年前,他跟隨其台灣病人來到內地,當時藍華診所正在籌備,於是參股建立藍華醫院。藍華醫院的另一大股東來自傳統產業,旗下另有3家診所。診所後來分家,曾育弘及其帶起來的醫生接手了藍華,另三家診所被其他人接手,但之後經營情況並不好,後來再找到曾育弘,曾接手了其中靠近地鐵的兩家。
藍華診所也在地鐵旁,有4張牙椅,中等規模。因為醫師資源的穩定及曾育弘的定期看診,診所的台商客戶群很穩定,經營情況很好,另兩家後來收入旗下的診所經營情況則時好時壞。
在上海之外,國維牙醫曾嘗試過拓展北京市場。通過朋友的介紹,國維在辟才胡同及公主墳等地嘗試開設了2家門店,之後很快退出。對於這兩次的失敗,曾歸因於對內地市場的不瞭解。之後,北京著名的購物中心新光天地開幕時,同為台灣人的新光董事長為曾育弘在附近物色了一個門面,但曾最終放棄了。
「從上海到北京,戰線太長。我還蠻保守的,不想擴張太快。」每個月的兩地飛行讓曾感到很疲憊。最近一次從福州去上海,因為飛機故障,曾育弘花費了6個小時才到達上海,這種時間上的浪費讓他無法承受。
在上海,國維還曾嘗試過與一家醫院合作,這次是幾個台灣醫生希望與曾育弘合作,以國維的名義進行經營管理。但這次合作也很快結束。曾退出的理由是對方財務不公開,這與國維牙醫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規範不相符。他希望尋求到更規範、正式的合作管道。
「內地開診所沒有預期的好。」曾育弘說,算起來「台灣的診所更賺錢」。曾覺得是市場問題。台灣有比較成熟的健保體系,洗牙、補牙、根管治療等普通牙周疾病治療都由健保系統付費,個人看牙花費通常不過百元。只有美容牙科、正畸等服務需要自費。而在內地,診所都是贏利性質,這固然適合開連鎖,但內地的成本很高。
「上海物價、房價及各種費用,加起來的成本和台灣差不多,甚至有過之。」曾育弘說。以藍華門店為例,其坐落在華山路某公寓的二樓,房租佔到經營成本的1/5,甚至近1/4。而在台灣地區,房租通常不到經營成本的1/10。「羊毛出在羊身上,收費高,不然沒辦法維持基本開銷。」
在對一線城市進行多年摸索後,曾育弘逐漸將目光轉向二線城市。「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在曾育弘看來,醫療資源需求有一定容量,北京、上海等地有很多好的診所及醫療資源,沒必要錦上添花。「我希望診所開的地方對當地有一些幫忙,將台灣好的醫療管理帶入這些二三線城市。」
儘管之前的速度相對保守,但曾育弘依然看好內地醫療市場。「內地太大了,機會很多。」他還在謹慎地選擇可能的合作方。最近一段時間,曾育弘在大連、福州等地做了一些交流,考慮到兩岸的飛行,他首選可以直航的城市開設診所。在他看來,如果不能直飛,會影響台灣醫生來內地看診的積極性。而好的醫師資源是牙科診所的核心競爭力。
醫生培養是關鍵
國維牙醫的成長正是依靠於對醫師資源的培養。
1992,曾育弘紐約大學畢業,回到台灣開設牙科診所,並很快取得健保資質。在台灣地區,類似的牙科診所有大約6000家,大部分是牙醫主導的獨立診所,很少有連鎖品牌。起初幾年,曾育弘並沒有想過連鎖,但其診所內培訓的醫生日益成熟,之後離開並獨立開設新診所。曾育弘開始參股這些新診所,並與這些診所逐漸聯合在一起,希望通過聯合採購等削減成本,增加利潤。
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國維牙醫也逐漸發現了其在植牙、美容牙科等服務上的優勢,不同於洗牙、補牙等普通牙科診療服務,美容牙科、正畸等服務不納入醫保,而需要自費。而當時台灣很多30-50歲的主力牙醫在受教育的階段沒有學習過植牙,無法提供這一服務。
2000年後,隨著植牙技術的成熟,植牙市場快速成長。作為台灣地區植牙業的先行者,曾育弘將其母校紐約大學的課程引入到了台灣,成立了維瀚牙醫再教育中心。這是一個很實在的需求。在此之前,一位牙醫如果去紐約大學完成這一課程,需要兩年的脫產學習,這意味著將損失兩年的看診收入。而在維瀚接受培訓,每年只需在紐約完成一星期的課程,不影響診所日常的經營。
維瀚牙醫再教育中心很快吸引了中國台灣及菲律賓等地醫生的加入,為國維牙醫連鎖化奠定了人才基礎。2005年,國維牙醫正式成立牙科連鎖公司,開始連鎖化經營,並將診所拓展到了菲律賓。
「診所都是受訓醫生開設的,大家理念認同就在一起了。牙醫擁有診所,我們用設備租賃等方式,經營管理公司。」曾育弘說。後來這種完全加盟發展成特許加盟,牙醫及國維對診所共同入股,通常國維佔診所大股;此外,國維總部也會放一些股份給診所的牙醫,兩條線並行,大家互相交叉持有股份。
成立十年,維瀚已培育出近500位具有國際認證的植牙專科醫師。而在國維,來自健保體系及自費的營收各佔一半。
不同於台灣地區先有醫師後有診所,在內地,國維先有診所後培訓醫師,曾育弘每月的定期飛行,除了看診,還肩負著培訓醫生的責任。「我們有在培訓,但內地醫生層次不齊。」曾育弘說,如何選擇醫師,是件很困擾的事情,不同醫生間的資質、能力相差很大,一些醫生甚至要從頭來帶。
如今曾育弘試圖將台灣維瀚牙醫再教育中心的模式帶入內地,在上海設立了國維牙醫再教育中心,希望培養更多的牙醫人才。在具體培訓上,引入台灣醫師資源同時,將內地醫師送到台灣地區受訓。
如何培養及留住好的醫師,這不僅是國維牙醫所面對的問題,也是國內連鎖齒科診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培養人才是我們的重點,他們是我們的核心資產。」瑞爾齒科創始人鄒其芳說。開設新分店時,鄒其芳通常會選用瑞爾培養的牙醫擔任分店負責人。2006年起,瑞爾齒科開始進行校園招聘,自己做醫師培訓,並對外開展牙科教育,如與新加坡最大的一站式牙科中心「T32」合作建立牙科培訓中心,讓受訓的醫生在新加坡牙科專科醫生的監督下做牙科手術。此外,瑞爾齒科還與鄒其芳的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合作,邀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醫學教授來講課同時,定期將學員送到賓夕法尼亞法學深造。完成融資後的瑞爾,計劃拿出一部分股權作為對人才的激勵。
「開診所不是幾何級成長,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擴張。」曾育弘說。
醫師們聚集在一起,不僅為國維找到了合作夥伴,也拓展了國維的業務。在連鎖平台之外,國維還代理研發骨粉、人工植體等產品。購買一定量的產品,可成為國維牙醫的策略聯盟夥伴,享受國維牙醫提供的相關行銷、技師等服務。在國維的連鎖體系裡,有直營、加盟及策略聯盟三種模式。
「課程在先,產品在後,通過培訓,建立了體系裡的信任感。」曾在維瀚再教育中心工作過6年的賴慧璐女士說。她半年前開始常駐上海,現在的身份是總經理特別助理。
坐在上海的診所,曾育弘打開電腦,透過ERP系統,可以清楚地看到台灣地區國維各門店實時經營情況,這其中既有材料的出貨、進貨,也包括病人就診及牙醫看診的各項記錄,這套成熟的IT系統,為國維連鎖化經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無論是醫師的培養,還是ERP體系,內地都還不能與台灣地區很好接軌。「內地一套、台灣一套,希望未來兩地能採用同樣的系統。」賴慧璐說。
據賴慧璐介紹,在台灣地區,國維如今正在嘗試通過對專門行政人員的培訓,將診所院長真正從行政及經營中解放出來,而專注於帶領醫療團隊,對醫療品質負責。
圍繞國內牙醫人群這個及其細分的領域,寄生於醫考在線培訓,依托於牙醫社群潛在變現價值,打造一個服務牙醫群體的垂直平臺有多大市場?
口腔之家創建於2008年,是一個做醫考在線培訓的平臺。創始人宋士岐,牙醫出身,在醫考在線培訓領域深耕6年,如今將方向定位為牙醫服務垂直平臺。
采訪當天,宋士岐的朋友圈狀態是這樣,“從今天開始要忘掉口腔之家之前的一切,我們從零起步。所有的方向、態度,目標都將重新規劃。再次感謝一直鼓勵我們的朋友!”
“之所以發這樣的朋友圈,原因是目前口腔之家的模式正在調整。面對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我們必須轉型。”采訪前,宋士岐這樣回答記者拋出的朋友圈疑問。
以下為宋士岐口述:
2008年,我從醫院進修出來,想要找一份合適的口腔醫院工作,但需要考一個行醫資格證,即口腔執業證。因為備考過程中有很多難點想要與人溝通,就加了幾個牙醫QQ群,起初就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問題,比如看哪些教材、視頻教程,以及怎樣押題等。深接觸後發現,原來有很多人面對醫考跟我有同樣的需求,因此萌發了創建一個牙醫交流平臺的想法,就是後來的口腔之家。
口腔之家致力於醫考在線培訓,所承擔的角色是橋梁式的,一邊是需要考試和課程的學生,一邊是資深牙醫群體。中專生和大專生是主要用戶群,具體操作是,為學生提供資料和講師資源,幫助他們通過考試,拿下口腔執業證。為資深牙醫講師們提供授課機會,提升其知名度。
因為當時口腔之家定義為公益組織,所以剛開始都是免費的,包括請老師講課。起初這些老師會以案例的形式發到群里,但沒有互動和交流 。
QQ群交流主要是打字,很麻煩,後來有了YY語音平臺,我們就開始導流,但這並不容易,我們花錢買一些課程和資料,免費共享,以此來吸引牙醫,經過導流,短時間吸引了大量的牙醫資源。
團購火起來後,我們就按照團購的模式運營,線上授課,線下組織活動、培訓。起初,大家一起籌錢買一個大的課程、資料等,那時還沒有眾籌這個詞。雖然當年只盈利兩三萬,但幾乎沒有投入多大人力和財力。
2013年是一個轉折,因為從那年的3月到9月,我們創收翻了幾十倍,而這些都是利用業余時間做的。
團隊短板
經過這些年的運營我發現,技術一直是我們的短板。雖然口腔之家已經是一個圍繞8萬多牙醫人群提供服務的平臺,但是我們一直沒有專業的技術團隊,這要追溯到創建之初。
2008年,口腔之家項目推出後,幾天時間就從兩三個QQ群發展到五六個QQ群,匯集幾千名牙醫,而真正運營QQ群的只有不到十個人。
2009年,一個懂網站技術的牙醫朋友加入進來,彼時,口腔之家以論壇、網站形式為主,我負責運營,他負責網站,主要收集一些資料上傳網站給學員免費共享,包括請老師講課。
我是網站的主要負責人,運營的費用主要由我承擔,我這個朋友主要負責網站架構,當時團隊規模13個人,大家都是牙醫,彼此為了同一個興趣經營著口腔之家。
後來,因為各種信息不對稱,經營思路出現分歧,2011年我這個朋友從團隊分流出去。
自此,技術一直是我們團隊的短板,加上這些年我們一直是一種草根模式運作,沒有形成公司規模運營,這導致我們團隊不健全,也影響了我們的發展。
類O2O模式
口腔之家現在以微信、微社區為主要運營渠道,授課渠道在YY語音平臺,線下不定期組織活動和培訓。2013年我們開始做一些個性化教學,所謂個性,就是讓學員互動起來,讓老師和學生產生交流。2014年,我們真正推出了自己的課程,並改成一站式服務。眼下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跟材料商對接,在微信、QQ群里幫其推廣產品。
我們的模式這兩年在不斷改進,醫考培訓這塊市場在未來會越來越小,我們現在需要以醫考為跳板,將來服務整個中國牙醫群體。
近期目標是,對接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從醫考報名開始,利用口腔之家平臺,為其提供個性化複習,直至學員考下證件之後找到工作,以及今後在工作中的技術上的進修,我們可以推出一些線上的視頻課程,線下培訓收費。醫考培訓我們關註的是最底層的學生,這個模式其實類似於O2O。
遠期目標是,幫助學員聯系門診找工作,我們希望從最底層開始慢慢往上延伸,做一些牙醫周邊的服務,這個服務包括門診的運營,耗材的引進,以及後期幫助他們開門診等等。
目前,我們在醫考培訓基礎上做了一個小的延伸,主要是對接學生和門診。因為有好多學員為了考證在家學習,但是有一個現象是,學員考完試後,門診招不到人,學員找不著合適工作,因為中間沒有一個對接平臺。
我們做了這個對接,發現還是很有市場的,2014年一年我們的營收達到百萬左右,雖然大部分還是來自醫考付費課程,接下來就是把醫考這塊跳板站穩,做更廣的延伸。
用戶體驗
做醫考培訓,體驗式的課堂是最好的,先讓用戶聽聽你的課,跟著課程走一下,然後再做付費的模式。還有一種是抓用戶痛點,就是要了解用戶需要什麽。線下我們做過很多小的活動,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個“龍虎榜”,在學員考完試後,我們拿出一些小的獎品給學生以資鼓勵,大概有200多人參與,20天的時間就達到約50萬的點擊。
2014年,騰訊舉辦第九屆互聯網創業大賽,我們在微社區做了一個“我是牙醫我為口腔之家代言”的活動,點擊量也從2萬漲到50萬,得到了那次商業大賽最具人氣獎。彼時,我們在微社區做的活動已經得到了240萬錦旗。
一個隱患是,每年考試後我們運營的QQ群就會“死掉”,不再有人活躍,因此,2012年我們開始做微信公眾號,當時只是把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個廣告平臺。2013年底,我們請了網絡管理員,專門負責推送內容,把QQ群導流到微信。到2014年初,平臺上已經有8萬多牙醫。有時候一篇好的文章的閱讀量能到近10萬左右,平時則是一兩萬,最低也有1000閱讀量。
因為有強大的牙醫人群,我們就有巨大的變現潛力。
屢次“引狼入室”
創建口腔之家的過程給我帶來了使命感和榮譽感,但也經歷了很多挫折。口腔市場是有潛力的,因為好多學生考完試之後還需要一些技術提升,而我們平臺是最好的對接。
2013年,我們找到一個比較知名的老師,與其合作,輕易就幫他做了50萬的業績,結果是,他把學生資源挖走之後另立了門戶。
包括之前想和一個圈內人合作,做一個“口腔類”的APP,結果他拿了我們的創意自己去研發了。
像這樣引狼入室的事情不止一次,但是吃虧難免,因為互聯網是很開放的。最大的遺憾是自己曾經很看重的一個講師分流出去了,我培養了很多年的講師,出去自立門戶,這個是我最大的遺憾。
夾縫中求生存
目前,醫考培訓仍然是口腔之家的主要營收來源,但是隨著各種大型在線教育平臺的出現,口腔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要不斷推出新的東西來吸引用戶,但是因為公司小,資金有限,害怕被很多大的公司模仿超越。
目前,最為擔心的是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改變。中專生和大專生是我們主要用戶群,2012年以後就不再有口腔中專了,這對我們是一個大的沖擊。我們平臺垂直性太強,所以受沖擊也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必須要轉型,今年和明年,會是我們的轉折點。
我們給自己定位,一個是做互聯網的醫醫交互,另一個是醫患交互。醫患交互我們暫時不想進入,因為利用微信或微社區加強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雖然國內也有很多大的網站在做醫考培訓及相關業務,比如說像中域、醫考網、張博士、文都、金英傑等,但是我調查過他們在口腔這塊的牙醫資源,結果是還沒有我們多。任何平臺里只要做在線直播,目前來說都沒有我們擁有的用戶群多。
我們最新YY在線數據是七八百人,每天都會在線,大型的公開課2000多人,平均下來每天應該在七百人左右在線,這個數據是保持上升的。我們運營的QQ群里大約有十幾萬用戶,除去一些患者,至少有十萬左右的牙醫,但未來怎麽能做大這個服務項目,我們也在找突破點。
醫考培訓競爭各有所長,我們處於夾縫中,不會被淘汰,甚至可能會活的很好,因為我們足夠垂直。
未來的未來
口腔市場很大,有很多人都在做,包括醫考、培訓、耗材、加工等,但是沒有一家平臺能把這些全部聯系起來,系統化,能為牙醫提供一個全面的服務。
口腔之家未來希望能做成類似於口腔學院的網站,從學生走出校園那一刻就開始服務他,包括他想學技術,我們可以為其提供在線培訓;想開門診,我們可以幫忙選址;想買什麽材料可以給他發貨,繞過中間商。
我們希望將來整個行業能活躍起來,能有資本介入。有一個良性的循環,形成一個生態圈,讓這些醫生不再盲目,因為口腔醫生比較特殊,每天都在重複一樣的事情,做兩年就沒有職業方向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現狀。
未來最重要的方向是做垂直的牙醫平臺,以醫考作為切入點增強牙醫之間的交互,因為像春雨,阿里健康這樣的網站,他們做的是輕問診與藥品的介入,即使是丁香園這樣的大社區,其牙醫交流占比也非常小,所以我認為專註於牙醫的交流平臺還是有生存空間的。
我的觀念是服務好中國牙醫才能服務好患者,增強牙醫之間的交互才能更好的實現醫患交互。
其實這些年做網站一直在燒錢,也遇到過很多挫折,曾經一度想放棄,但還是堅持了下來,現在又有了新的方向。我希望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能把整個行業帶動起來,讓最基層的牙醫被認可,醫生的技術能提升,這是我們最大的願景。
|
||||||
從牙醫開始,或許未來有許多延伸性的醫療服務可逐一開展,比如在家復健等,雖然需要社會環境與法規的整體配合,仍值得相關行業從現在就開始思考。 在台北,即使牙醫診所林立,想看牙也不容易,預約日期至少在一周後,醫療資源相對稀缺的偏鄉,又該怎麼辦?比台灣大上十倍的日本,全國牙醫診所多達六萬八千間,比便利商店的五萬四千間還要多,但仍有許多行動不便的高齡者難以親赴醫療院所看病。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病患全都擠到大醫院求診,日本立法規定,凡住家距離醫療診所十六公里之外,病患須全額自費,但這也造成都會與鄉鎮的醫療資源不對等。 在此種困境下,日本發展出「支援到府診斷」的私人企業,企圖打破醫療資源不對等的情況,病患提出診斷需求後,由公司聯絡配合的牙醫師,並備妥所有醫療器材、設備,甚至有合格的護理師以及車輛載送到府,牙醫師只要人出現即可,其他全由支援公司包辦。 這家企業叫作「Dental Support」,在一九八九年成立,事業內容除了診療協助,還提供齒科技工、開業支援、辦理研討會、居家照護支援、老人安養院醫療支援等,創辦人寒竹郁 夫本身是牙醫師,創業理念為「小醫治病,中醫治人,大醫治國」,迄今員工已逼近七百人,年營業額達四十八億日圓。 簡單地說,Dental Support可以說是「牙醫的助理公司」;出診時,由公司所屬的支援人員與配合的牙醫師共同前往患者家中,支援人員熟知整套診療程序,會負責準備診療空間,為醫師掌燈、遞器材,連心理層面都顧及,會與患者溝通、溫柔地為患者打氣,讓牙醫師能專心治療。 Dental Support出現後,許多高齡者互相告知:「原來社會上有這麼好的服務啊!不必大老遠跑一趟到醫院了。」這種方便性,其實就是現代社會、高齡社會的需求所在。 在台灣,養老院的老人們生病,還得整批帶到醫院看診,一群坐輪椅的老人家一樣得在醫院苦苦等候;未來「到府診療」勢必愈來愈多,分工也愈來愈細,如Dental Support就以老人療養院為據點,定期提供檢查服務。 仔細想想,戰後嬰兒潮的這一代,有許多都是在家裡由助產士所接生,青壯年時期醫療設施開始普及,看病可以自己去醫院,但等到白髮蒼蒼之時,又會需要有人能到家中服務。 從牙醫開始,或許未來有許多延伸性的醫療服務可逐一開展,比如在家復健等,雖然需要社會環境與法規的整體配合,仍值得相關行業從現在就開始思考。
撰文 / 徐重仁 |
4樓提及
唔通呢D就係香港精神?
唔好話牙醫, 就算其他醫生, 律師, 會計師及教師都係諗住打份工者...
說實話, 他做了很多人一路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