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煉金異象:中國炒家 香港市場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7%85%89%E9%87%91%E7%95%B0%E8%B1%A1-%E4%B8%AD%E5%9C%8B%E7%82%92%E5%AE%B6-%E9%A6%99%E6%B8%AF%E5%B8%82%E5%A0%B4/

中國渡邊太太需要面對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艱難處境。她們無法像渡邊太太那樣賣掉人民幣改買其他高息貨幣。她們如何辨別黃金買賣真偽?

從香港上環地鐵站出口,沿著德輔道中往西港城方向,這一段短短幾百米的路程裡,兩邊的寫字樓中約有20%至30%都是經營現貨黃金生意的公司。客戶只要繳納保證金,就能以超過10倍保證金的槓桿進行黃金投資交易。它們當中很多公司在中國內地開設二級代理,吸引內地投資客。

40歲的江西人黃娟就像是中國的渡邊太太,她有一些閒錢,如果把錢投入銀行儲蓄,就要接受負利率的現實。抵不過誘惑,她於2012年透過一家香港黃金公司設在內地的二級代理商簽訂了委託黃金交易合約。她交了40萬元保證金,建立了最高額度400萬的黃金交易頭寸,這意味著,合約漲個10個點,利潤就是本金;一旦跌10個點,本金也就沒了。現在,她投進去的資金真的血本無歸了。「我該到哪裡去投訴?香港金管局還是警署?他們說資金是安全的,收益是有保障的,遠高於銀行利息,」黃娟焦急地問道。

黃娟的遭遇,讓人想到20多年前日本的渡邊太太。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陷入失落十年,經濟增長乏力,利率幾乎為零。一些勇敢的女性將櫥櫃儲蓄(Tansu Savings)投入外匯市場。不管是澳元、南非的蘭特(Rand)還是土耳其里拉(Lira),都是她們進行套利的對象(賣出貶值的日元,買進高息的新興市場貨幣)。人們稱她們為渡邊太太(這是日本最常見的姓氏),在本世紀前幾年,她們在全球建立了至少高達7.5萬億美元的外匯投資頭寸,成為全球流動性氾濫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

中國渡邊太太們的遭遇全然不同,她們面對的是: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艱難處境,無法像渡邊太太那樣賣掉人民幣買其他高息貨幣。中國資本項目下的管製造成的這種奇特貨幣現象,加上大陸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健全,可供散戶投資者選擇的投資管道和產品有限,讓一些人開始鋌而走險。她們覺得黃金是安全的,就像買房子那樣,不管房價漲跌總有個房子在那樣,黃金也是實物。

過去十年,黃金最高在2011年一度漲到1900美元每盎司。黃金投資在內地興起,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的吳燕生表示,僅在廣州市天河區註冊的涉嫌從事網絡炒金、炒匯的公司就有2000多家。但問題是,這些交易都是不合法的。

目前大陸炒金炒匯的監管普遍涉及多個監管主體,如中國黃金協會、上海黃金交易所只負責行業自律,證監會只管理黃金期貨業務,中國人民銀行只管理黃金現貨業務等。多頭監管下,對於如在香港進行現貨金交易等相關行為的認定涉及的相關管轄單位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於是,黃娟這樣的渡邊太太即便想維權,也往往投訴無門。

一、
香港市場是內地炒金資金出海的首選。「嚴格來講,所有現貨黃金的交易,目前在中國大陸都屬於灰色地帶,」香港北方證券副總裁,同時也經營黃金代理業務的黃嘉俊說,「唯一可以起到監管作用的,只有香港金銀業貿易場。」

像黃娟這樣的大陸投資客並不知道那些繁瑣的資本管制,她只是對處境不滿意。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國內人民幣存款總額為80.14萬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總額為37.03萬億元。銀行儲蓄利率,活期只有0.385%,整存整取一年期儲蓄利率是3.3%,與最高時超過5%的通脹相比錢不值錢了。

負利率推動了跨境投資需求。「保守估計,這幾年國內來香港黃金市場的投機活動增長超過5倍,」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張德熙表示。

在內地香港沒有開設投資直通車前,香港黃金公司發展內地業務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授權代理吸引客戶開拓市場,二是直接去內地招攬客戶。考慮地域、成本等條件限制,很大部份黃金公司都會選擇通過代理的方式發展客戶。

王強最近剛剛辭去在深圳某金融公司的工作,打算全職做香港黃金公司在國內的代理生意。「加盟門檻低,收入又處於高速增長期,值得一試,」王強說。

成為香港黃金公司內地代理,門檻幾乎等於零。部份黃金公司要求代理只要手上的客戶資源的投資資金總額能達到600萬港元。更多的公司連此資金限制都不存在,允許代理「零基礎」,公司只負責監察新的客戶和實際的交易狀況。

香港北方證券副總裁黃嘉俊目前管理著超過20人的內地客戶,年交易量可達三至四萬張標準黃金交易合約(一張合約等於100盎司)。代理分區域各自開展業務,可同時代理經營多家香港黃金公司的業務。黃嘉俊的一位重慶代理,去年一年僅從北方金銀業獲得的代理收益就達700萬元人民幣。

二、
零門檻、高競爭,催生了代理公司眾多不合規問題。為了迎合客戶心理,多數正規的香港黃金公司,會簽訂對賭協議招攬客戶,承諾客戶輸錢時會由公司進行賠償,造成代理公司將對客戶的損失兜底的假象。

黃娟也簽訂了類似的協議:若她在試操盤期間及正式操盤的一個結算期內發生虧損時,公司方將賠償虧損的50%;若她直接授權黃金公司進行操盤,黃金公司承諾在試操盤期間將她的資金翻倍,並在一個結算期內,將操盤收益按5:5比例在投資者和黃金公司之間分成。

目前內地黃金代理公司的收入來源主要分為兩部份,一是通過客戶交易賺取經紀佣金,二是以代理繳納的保證金比例為基礎進行利益分成。第二種,代理與投資者之間出現利益衝突。王強介紹說,黃金公司與代理若利益共擔,則雙方會商量一定的保證金額度,由代理預繳給黃金公司,從1:9至9:1不等,在客戶繳納相同保證金的情況下,黃金公司所佔的比例越大,客戶可槓桿的炒金金額就可以越大,相應的承擔的風險也越高。

例如代理與黃金公司協定的保證金比例是2:8,則代理承擔的風險為20%,若實際向黃金公司繳納的保證金為20萬港元,客戶的資金池頭寸可以達到300至400萬。若協商的保證金比例為8:2,同樣20萬的保證金,客戶的入資金額只有40萬港元左右。

近7年來涉及黃金投資的相關案件在內地頻頻發生,涉案金額一路飆升。2006年8月12日,上海聯泰黃金製品有限公司因涉及參與變相保證金交易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涉及總交易金額108億元人民幣。2007年11月30日,浙江世紀黃金製品有限公司和世紀黃金網涉嫌非法經營罪,涉案合同交易金額近600億元。

最近的大案是中天黃金地下炒金案。自2009年4月起,中天黃金以中天香港集團有限公司、中天黃金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名義,向全國各地發展公司代理和個人代理6000多個,發展客戶4萬餘人,客戶遍佈全國。至案發時,累計涉及交易金額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累計收取保證金15億元人民幣,案件主謀非法獲利近10億元。

三、
面對多年的積蓄血本無歸,黃娟束手無策。現貨黃金交易是利用資金槓桿原理進行的一種合約式買賣。根據國際黃金保證金的交易標準,利用一盎司的價格買一百盎司的黃金的交易權。「現貨黃金市場的監管相對比較困難,這幾年來
我們也推出了很多新的制度,以規範市場,」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張德熙表示。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是香港目前唯一進行實貨黃金買賣的交易所,現有以公開喊價形式交易的九九金及公斤條合約,及以電子形式交易的倫敦金、倫敦銀合約、人民幣公斤條黃金合約等,同時提供「場外交易登記服務」。這些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複雜,若非專業機構很難能瞭解風險在哪裡。

香港黃金公司與內地客戶簽訂投資協議時,最後都會註明「本協議受香港法律管轄並按香港法律予以詮釋」,造成了一旦雙方發生法律糾紛,內地投資者再到香港進行維權成本高昂,而若想在內地解決糾紛,則面臨監管真空的尷尬。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實行會員制度,目前共有171家行員,分類由AA級至S級共七個等級。由於金銀業貿易場不再批准新增會員牌照,要取得行員資格需通過購買牌照並進行會籍轉讓獲得。

2010年博信金銀業成立時,從市場上購買金銀業貿易場A類會員牌照的費用為約600萬港元,時隔三年,金銀業貿易場A類會員牌照轉讓費的市價已逾千萬。

但市場上有更多非正規代理平台。內地黃金公司雖以香港金銀業貿易場行員的名義經營業務,在開戶時要求客戶將資金直接存入個人帳號,而非公司帳號,從而實現挪用客戶個人資金的目的。黑平台通常會採用延時報盤的方法造成客戶在交易出現了虧損的假象。

張德熙表示,金銀業貿易場目前已推出了電子交易編碼,編碼內容包括成交即時價格、成交量、所經手的經營業貿易場行員等,方便投資者檢驗交易的真實性。

「中天黃金事件也給了金銀業貿易場很大的教訓,」張德熙表示。在中天事件發生後,金銀業貿易場將對行員的審查由原本的一年兩次增加至一年四次,同時對於行員也增加了更多拜訪行程,希望能更瞭解行員的運作模式以及財務狀況等。

四、
金銀業貿易場正逐步收緊行員以金銀業貿易場名義在內地經營的權限。「行員若想以金銀業貿易場行員的身份在內地經營業務,需要向我們彙報他們的經營模式,財政狀況、買賣透明度等,必須通過各項相關核查,」張德熙表示。

為了規範金銀業貿易場行員的從業活動,2010年,金銀業貿易場推出了「從業員註冊制度」。負責審查各從業人員資格的「註冊委員會」共有15位人士組成,其中一人為辦事處代表,七人是由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向金銀業貿易場推介的獨立人士,另七名則由金銀業貿易場指派的金銀業貿易場理監事會代表。

根據現行註冊制度,每個金銀業貿易場行員需制定一名註冊司理人,作為公司合規監管的主要負責人。除此之外,一旦投資者發現行員在交易過程中有不合規行為或自身權益受到損害,也可直接向金銀業貿易場投訴,啟動仲裁程式。

「中天黃金公司事件發生至今,金銀業貿易場基本沒有再收到過大型投訴,」張德熙表示。

與香港投資者相比,內地投資者更缺乏接觸高槓桿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機會,又對黃金投資存在誤解。「內地黃金投資者一方面較少有機會接觸衍生品工具,另一方面在傳統上對黃金情有獨鍾,」香港博信金銀業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費雲青說,「通過實體黃金的方式擁有黃金似乎在投資獲益之外,還可對投資者產生額外的心理價值,國內黃金投資者在投資的理性上仍有提高的餘地。」

很多相關法律糾紛案件的發生,多是因為投資者缺乏對現貨黃金的基本認識。「內地投資者在本質上多喜歡追求穩健性投資,要求提供保本的保證等,」黃嘉俊表示,「未來要規範此市場,投資者教育依然是最主要的,現在的很多案例理論上法律都無能為力。」

金銀業貿易場此前已聯合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證券專業協會製作完成《金銀市場證書課程自學手冊》。「只有告訴投資者什麼是黃金投資、風險如何、作為客戶的權利等,才能讓他們更好的認識市場,」張德熙表示。

國內資金參與香港市場現貨黃金交易的資金總規模還很難統計,但並非無跡可循。資金主要是通過非正規管道,如地下錢莊匯款。可以印證的例子是,2013年5月初,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發佈的數據顯示,在涉及非法金融業務案件中,將近一半的案子是關於非法經營黃金的。

張德熙認為,「雖然現行框架下內地方面無法監管金銀業貿易場,但可以將內地監察到的異常情況通報給貿易場,我們可以啟動程式監管自己的行員,推進兩地聯手辦案。」

對於投資者如何防範風險,王強建議,在與代理簽訂協議前,首先檢驗公司客戶服務電話的真實性,「若提供的材料並不一致,投資者就要多加小心。」市場的規範,最終仍要靠國內相關投資平台和投資管道的放開。「只有在內地發展出現貨黃金交易的透明公開的交易平台,目前的情況才有可能在根本上得到改善,」黃嘉俊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33

堅持國際化的物流地產 不畏股東質疑 永聯少東荒地煉金 讓國壽60億買單

2014-02-03  TWM
 
 

 

去年商用不動產市場一片不景氣,但國泰人壽卻以重金買進新北市瑞芳物流園區的土地,並鎖定物流倉儲經營,究竟背後打的是什麼算盤?

撰文‧梁任瑋

在亞洲房地產市場風起雲湧的「物流地產」熱潮,也開始吹向台灣了。

去年商用不動產市場一片不景氣,十二月十日,國泰人壽卻砸下六十億元買進新北市瑞芳物流園區土地。一向只鎖定辦公大樓的國壽,這次逆勢投入巨資在偏僻瑞芳獵地,並且鎖定從未經營過的物流地產。國壽這樁生意究竟如何盤算?

「物流地產的優勢是擁有很穩定的收益,舉例來說,單一客戶一次就可承租六千坪樓地板面積,租期又長達六到十年,租金收入非常穩定,不像辦公大樓租客每三年換約一次。」世邦魏理仕投資部總監陳俊逸一語點出國壽心中的盤算。

這塊土地面積高達十四.九萬坪。國泰人壽副總林昭廷表示,在開發期四年內,將打造建物面積超過七.三萬坪的現代化物流園區,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物流倉儲園區。而國泰預估年化租金報酬率將近四%,超過金管會要求壽險業者的二.八七五%規定,是一件難得的投資標的。

而這樁台灣最大物流地產交易案,不僅因買主是國壽而引人注目,土地的賣方也令人好奇。尤其,這塊土地已經閒置三十年,直到永聯開發轉型物流,才得以讓這塊土地解套。

沿著六二快速道路,來到瑞芳永聯物流共和國,一棟主體建築矗立在山上,明亮乾淨的環境、深淺兩色浪板帶出的未來感外觀,打破一般人對傳統倉儲的刻板印象,「我將園區定位為綠建築園區,並申請銀級綠建築指標,是台灣第一座符合環保規範的物流倉儲園區,現在外商公司都很重視節能減碳,若是倉儲也能達到環保標準,更可提高廠商進駐的意願。」賣土地給國壽的地主永聯開發總經理張建泰侃侃而談。

熱潮吹進台灣

三十年荒地終解套

「這裡是存放巧克力、紅酒、香檳的區域,除了冷藏空調,屋頂還有自然換氣功能,可以調節溼度。」走進室內,挑高四層樓,一望無際的無樑柱空間排滿貨架。

張建泰所代表的永聯開發,背後是北台灣老牌營造廠三星營造,持有瑞芳這塊十五萬坪土地已三十年。一直到五年前,這裡仍然是一座被荒煙蔓草包圍的山頭,連一條道路都沒有,由於定位不清、回收遙遙無期,讓股東們一度想放棄。

三十年前,基隆港是全球第七大貨櫃港,當時貨櫃吞吐量大到廠商必須拿現金排隊才能進駐,看好市場需求,張建泰的父親三星營造董事長張登金和幾位股東買下緊鄰基隆港的瑞芳十五萬坪土地。其中,三星營造是單一最大股東,擁有四十%土地持分。

沒想到當初的美夢最後卻成為一場噩夢。原本,三星規畫要經營貨櫃集散場,一九九一年開始申請變更土地,但變更程序長達七、八年,直到一九九九年才變更為工商綜合區。等到變更程序完成,沒想到基隆港卻開始蕭條,貨櫃需求銳減。這一蹉跎已經過了二十年。

十二年前,張登金將土地交棒給一九七三年出生的兒子張建泰接手管理,這塊土地才開始重燃生機。

「所有你想像得到的開發用途都考慮過了,outlet商場、殯葬業,甚至還想過與政府合作蓋監獄。」張建泰說,一開始,只想幫父執輩順利出場,但有興趣的建商一次最多只敢買幾千坪,雖然土地面積夠大,但怕一分割就破壞了土地完整性,讓他陷入兩難。

曾經替永聯銷售過瑞芳物流園區的高力國際協理蘇明俊透露,由於工商綜合區的買方比較少,當初也曾評估引進迪士尼樂園,但最後都無疾而終。

到處吃閉門羹的張建泰發現,聚集大量廠房的瑞芳,倉庫設置卻非常簡陋。沒有專業倉儲觀念的廠商,為了節省成本,將貨物隨便堆放在鐵皮屋倉庫,這類倉庫沒有工廠登記,環境髒亂、欠缺規畫且衛生條件不足,消防公安措施也不盡周全,這樣的倉儲條件,不僅無法符合法令規範,也無法提高價值。

重回校園

赴美攻讀哈佛MBA

他估計,台灣至今仍有八五%的物流廠房及土地不合法,「許多外商物流業者到台灣找倉儲用地,都很驚訝台灣雖然被譽為科技島,卻沒有國際級的專業倉儲場地。」張建泰說,台灣倉儲物流比中國大陸還落後。

香港利豐物流香港及台灣地區前執行副總裁、現任佰事達物流執行長王潤達說,台灣製造業很強,但倉儲空間的水準跟不上,國際大廠的物流配送講究經濟規模,發送地點往往是跨國、跨區域型的配送,特別需要大面積廠房。現有台灣倉儲多集中在桃園,但早年缺乏整體規畫,土地切割零散,地主各自為政,對於大型國際物流廠商來說,無法將經營效率發揮極致。

市場的需求讓張建泰看見商機,就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中瞥見一道曙光,原本已經擁有國外營建管理碩士學位的他,為了開發這十五萬坪土地為倉儲園區,二○○七年,已三十四歲的他,又重回校園,到美國申請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商學院念了MBA與建築碩士。

○九年,學成歸國的張建泰,為了證明他的想法有可行性,到處去國外參觀物流地產,也去上海拜訪國際物流開發商普洛斯,這才了解,要吸引外商物流業者進駐,首先要與國際接軌、統一標準規格,大至樓地板載重、大跨距空間,小至倉庫的溫度與溼度,一樣都不能少。

根據高力國際一三年全球工業物業重點報告指出,各國對倉儲地產及現代化分銷中心的需求強勁,全球工業貨倉租金最高的五個城市有三個在亞洲,香港及新加坡的貨倉每坪租金都可達一千八百元至一千九百元。

要做台灣最大的物流地產開發商,這個過程走得很辛苦。不僅建造成本高,而且這樣的營運模式,台灣幾乎沒有人做過。

砸三十億元整地

瑞芳物流園區轉型求生

永聯前後投資三十億元整地興建,還得花很大心力向股東解釋。有股東質疑他做得起來嗎?甚至直接嗆他,「不過是活化一塊土地,有必要搞得那麼國際化嗎?」「我當時的想法是,一定要先蓋一棟出來給大家看,這樣才能讓人了解我要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一三年一月,永聯開發結合三星豐富的營造經驗,只用了五個月時間就完成第一棟倉儲大樓,並順利吸引香港利豐集團進駐,一口氣吃下六千坪樓地板面積。

利豐集團的進駐,替默默耕耘物流地產市場十二年的張建泰注入一劑強心針,有了國際第三方物流集團背書保證,去年六月,這十五萬坪土地的轉型升級,也被壽險龍頭國泰人壽看見。

張建泰說,在與國壽接觸的過程中,有幾次機會直接與國壽副總蔡宗翰簡報,「蔡宗翰國際視野廣,他一下子就理解我們的規畫是什麼。」這讓張建泰彷彿遇見伯樂賞識。蔡宗翰親自到瑞芳看過基地後,很快就確認這是他們想要的產品,雙方一拍即合,採「售後租回」方式合作,順利在十二月簽約。

「現在我已經在規畫菸酒倉、恆溫精品倉了。」張建泰難掩興奮地分享藍圖。事實上,瑞芳物流園區轉型求生的故事,靠的不是張建泰的背景,而是他十二年來堅持國際標準的要求,大膽實現夢想,不僅替荒地找到新出路,同時也正悄悄改變台灣物流地產的生態與樣貌。

永聯物流共和國

成立:2013年

負責人:張建泰

資本額:490萬元

基地面積:15萬坪

主要業務:專業倉儲物流園區

主要客戶:香港利豐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69

參加讀書會、跑飯局、看趨勢 善用零碎時間 名人的下班煉金術(204-206)

2014-05-05  TWM
 
 

 

下班後或空檔時間,你在做什麼?有錢人在下班後養成的好習慣,

以學習與養人脈為主軸,無形中讓他們比一般人更能為白天的工作加分。

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

每天花10分鐘

看100個數字

打開StockQ國際股市指數網站,睡前,林寶珠習慣把包括全球主要股市的漲跌幅、債券殖利率的變化、匯率的升貶、黃金及其他貴金屬價格的走勢,全部檢查一遍。「看完一百個數字,可以安心去睡覺了。」林寶珠在臉書上說。

其實,瀏覽一百個數字,不是偶一為之的功課,而是她每天下班後,必做的一件事。「因為這是每天下班後一定會做的事情,而這樣的動作已經做了十幾、二十年了,所以一百個數字檢查完畢,只需要十分鐘,卻能掌握八成的趨勢走向。」

對於林寶珠來說,上下班的差異不大,她隨時都在「感受」市場的變化,「這不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興趣。見到市場的起起落落,滿刺激、好玩的。」但因為如此貼近市場,所以她坦承有嚴重的資訊焦慮症,「我很擔心自己沒有跟上某些資訊,『黃掉』了。」因此,她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每個月必讀十三本財經雜誌,以及三、四本與總經、貨幣、趨勢相關的叢書,凱因斯、克魯曼、宋鴻兵等財經大師和專家的書,更是絕對不錯過。

林寶珠分享近來下班後觀察一百個數字後的心得,「股債走勢完全到了不正常的地步,雖然貴,但也還不到賣出的時候,因為沒見到噴出行情。最佳策略是分散標的,然後像打地鼠一樣,哪一個市場有賺錢就獲利了結,一定要滾動,才不會套在歷史高點。」

(施禔盈)

首都飯店董事林家昌

一週跑5攤飯局

吃出好生意

「我不是在別的飯店與朋友吃飯,就是在自家飯店請吃飯。」六十五年次的首都飯店董事林家昌,套用知名的廣告詞幽默地說。由於上下班時間區隔並不大,白天的重心在管理飯店,提高獲利;而下了班後,林家昌最常做的事,也脫離不了飯店。

事實上,三年多前林家昌也是在另一場飯局,找到投資飯店的機會,「吃飯,其實可以吃出好生意。」從投資圈起家的林家昌表示,這些年因為經營飯店後,飯局增加了,沒想到因此在不同產業找到投資機會。目前,他的事業版圖橫跨投資顧問、上櫃科技、飯店及文創等產業。

林家昌表示,從飯局裡可觀察到人的一舉一動,如個性、品味、偏好,能深入瞭解一個人。如今每週平均有五場飯局,碰到年底則有十二場,等於週一至週六的午晚餐都被包走了。固定聚餐的組織,包括扶輪社、獅子會、上市櫃老闆的九陽會等;此外,還有不固定的「同好」,包括投資圈、年輕創業族群、政治圈好友等不定期的聚會。 (劉育菁)

滙豐商業銀行資深副總裁莊懷德

利用通勤1小時,

進行「頭腦風暴」

自二○○七年起,莊懷德的下班變得很不一樣,原因是他從台北市搬遷至台中市居住,而如此一來,他必須天天花一個小時搭高鐵回台中。「但我卻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上下班變得很有區隔。」原來高鐵行駛時,經常會收訊不佳,所以莊懷德絕對不會在這段期間安排conference call(會議電話),於是一小時的高鐵車程,變成他最「自我」的時刻,可以不受打擾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

利用搭高鐵的時間,莊懷德每二、三天就可以讀完一本書,「投資理財看雜誌、看網路汲取的資訊,終究與看書不同。」莊懷德認為,看書需要深層思考,而這段通勤時間,讓他天天都能進行「頭腦風暴」,是過去住台北時不曾有過的享受。

此外,莊懷德每週固定會撥一、二個晚上到健身房做運動,邊運動邊收看財經新聞,「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雷曼倒閉的前一天,剛好在健身房裡看到一群華爾街專家在議論雷曼會不會倒閉,促使我思考如果雷曼真的倒閉,該如何因應。」沒想到隔天雷曼真的宣佈走入歷史,接著金融海嘯來襲,而莊懷德下班後的習慣,讓他早一天準備好隔天的劇本,從容因應這個金融史上的大風暴。

(施禔盈)

台灣金蜂總經理林世昌

參與社團,

激發營運新思惟

「只要不是重要出國行程,我每個月一定把讀書會時間先騰出來。」國際知名沙灘車大廠台灣金蜂總經理林世昌認為,世界變化太快,與其抱怨,不如更新自己的思惟。

林世昌在中山大學EMBA畢業後,與同學們組成每月一次的讀書會。因為同學來自各行各業,讀書會討論的主題也很廣泛,彼此聚在一起除了聯繫感情,也像是在腦力激盪。以四月為例,他們討論的就是很多企業都會遇到的智慧財產權問題。

他記得那天在會中,有一個同學忽然對他說:「金蜂都已經花這麼多年力氣建立TGB(台灣金蜂)這個品牌,是不是也要在其他領域提早做商標登記?」這句話讓他想起過去台塑加油站「FORMOSA」英文商標的爭議事件,「有時候只是忽然迸出一句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也曾邀請讀書會夥伴參與台灣金蜂內部的腦力激盪會議,就像知名的「鯰魚效應」(編按:指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一樣,幫公司帶來另類思考。很多讀書會經常會無疾而終,不過他們的讀書會經過口耳相傳,現在規模反而比以前更大。

(何佩珊)

撰文?施禔盈、劉育菁、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0

今年日本最賺的煉金師 孫正義

2014-12-22  TWM

 

單靠阿里巴巴上市,就讓軟體銀行社長孫正義有了豐收一年;但他的企圖沒完沒了,全球購併繼續,那個會讀人心的機器人,也將正式量產。

撰文‧孫蓉萍

「各位,軟銀是一隻天鵝。這隻天鵝會一直產金蛋。」十一月四日,日本軟體銀行公布二○一四年度上半年(四月到九月)業績,軟銀社長孫正義開心地對在場法人說故事。

他把軟銀比喻為童話中那一隻「會生金蛋的天鵝」。「大家會把天鵝殺了取出牠的蛋嗎?這樣牠就再也沒辦法產卵了。還是應該餵飼料給這隻鵝,讓牠繼續生蛋呢?」他接著說:「我正在設法讓牠再產金蛋,也就是,我要尋找第二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今年九月十九日於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掛牌後軟銀仍持有三二.四%股權。靠著高價掛牌,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的市值,不僅暴增至二兆元新台幣以上,孫正義也再度成為日本首富。

不過,軟銀股價卻在阿里巴巴上市後立即暴跌,各界以「利多出盡」解讀,在十一月四日的業績發表會前,法人對軟銀的未來普遍存在「不知道下一個題材是什麼」的質疑。

說故事》總在尋找生金蛋的天鵝直到孫正義站上講台,用極具煽惑力的言詞說出了「金蛋的故事」,瞬時,孫正義獲得在場投資機構的熱情掌聲。

「孫正義的說故事能力的確很能打動人心。」日本知名策略專家大前研一隨後發表評論,他指出,軟銀在國內外投資阿里巴巴、芬蘭的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等網路企業,成本約三八○○億日圓,投資報酬率約三十倍,但他的評價卻不如巴菲特等其他投資家,原因是「他有錢了以後,不知道會買什麼東西回來。」但只靠著一席熱血談話,至少在那個當下,他化解了許多質疑。

無論外界的批評如何,孫正義只是忠於自己的夢想。

一九八一年,他二十四歲成立軟銀時,只有兩位兼差的員工。他站在裝橘子的木箱上,花了一個小時宣示:「接下來我要利用電腦,靠電腦的力量引爆數位資訊革命!三十年後我的企業規模要以兆日圓來計算!」結果一個禮拜之後,兩位員工都離職了。

孫正義日後回想時自我嘲諷:「在福岡這種小地方,一個只有電扇、又熱得要命的房間裡,聽這種熱血的發言,他們一定覺得遇到瘋子。」訂目標》一定達成兆日圓規模不過就算只剩自己一人,他還是不改初衷。他認為「夢想要數字化,而且要訂出期限。只要有具體的目標,就等於達成一半。」三十八年前、他十九歲,便為夢想訂了目標:三十歲前闖出名號,四十歲前至少存一千億日圓當作執行計畫的資金,五十歲前決定勝負,六十歲前完成事業,七十歲前交棒。

孫正義認為軟銀和其他通訊業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成長的強烈渴望」,為達到「兆日圓」規模的目標,各階段的軟銀,都有各自不同的狩獵對象。九○年代他強攻美國網路相關企業;二○○○年代,他在日本通訊市場打下江山;二○一○年後放眼全球。

繼去年收購美國通訊業者Sprint公司,今年購併更是馬不停蹄,例如十月對印度電子商務巨擘Snapdeal投資六七七億日圓,成為最大股東;十二月對總部在新加坡的行動叫車服務業者GrabTaxi投資三百億日圓等,動作頻頻。

為了實現夢想,孫正義今年還有一個創舉,就是推出能理解人的感情、和人對話的機器人Pepper,而且預定售價不到二十萬日圓。孫正義從小就喜歡看《原子小金剛》,希望能開發出有一顆「心」的機器人,據說,還為此成立了特別調查小組,調查全球的機器人公司,顯見他實現夢想的執著。

購併這麼多企業,過程中如何談判?曾擔任軟銀社長室長的三木雄信指出,他會提出極有利的條件,讓對方覺得「我最好答應這個交易」。日本入口網站活力門(Livedoor)創辦人堀江貴文指出,除了資金力,孫正義的決斷力和說服力也是一流。「其實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當時相信自己也能成功,不需要軟銀那麼多援助,但孫正義成功說服馬雲接受軟銀的二十億日圓。」

善溝通》

就算被嘲笑,也能機智回應事實上,孫正義的「溝通」能力在日本企業中無人能及。他的推特追隨人數多達二二八.四萬人,排名日本第四,前十名中除了他之外,全數是藝人。他的溝通力展現於「因事制宜」的發文用詞,例如軟銀棒球隊贏球時,他像個興奮過頭的尋常球迷說:「我們辦到了,謝謝大家;秋山教練辛苦了,選手表現都很棒喔!」如果有人嘲弄他的頭頂無毛,他則會用絕對的機智和高度回應,「不是我的髮際線後退,而是我一直在前進。」

懂市場》

看透市場起伏,用平常心面對至十二月十五日,軟銀總市值約八.七兆日圓,排名日本第三。他的身家據彭博估算是一三一億美元,全球第八十名。他在二○○○年網路全盛時期,曾有三天身家超過全球首富比爾蓋茲,不過二年後軟銀的市值就慘跌九八%,他的個人資產也少了七兆日圓以上,因此比任何人都了解市場的起伏,更能以平常心看待。相對於財富,孫正義更在意的是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

日本產業能率大學每年舉行「社長票選的最佳社長」調查,今年由孫正義蟬聯冠軍,一位企業主指出:「我想學習他經常否定現狀、向前邁進的態度。」從沒人願意跟他做事,到現在子公司七五六家、集團員工人數超過七萬人,孫正義接下來還要朝目標全速前進,改變現狀,達成帶給全人類幸福的目標。

孫正義

出生:1957年

現職:軟體銀行社長

經歷:軟體銀行創辦人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200

今年日本最賺的煉金師 孫正義

2014-12-22  TWM

 

單靠阿里巴巴上市,就讓軟體銀行社長孫正義有了豐收一年;但他的企圖沒完沒了,全球購併繼續,那個會讀人心的機器人,也將正式量產。

撰文‧孫蓉萍

「各位,軟銀是一隻天鵝。這隻天鵝會一直產金蛋。」十一月四日,日本軟體銀行公布二○一四年度上半年(四月到九月)業績,軟銀社長孫正義開心地對在場法人說故事。

他把軟銀比喻為童話中那一隻「會生金蛋的天鵝」。「大家會把天鵝殺了取出牠的蛋嗎?這樣牠就再也沒辦法產卵了。還是應該餵飼料給這隻鵝,讓牠繼續生蛋呢?」他接著說:「我正在設法讓牠再產金蛋,也就是,我要尋找第二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今年九月十九日於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掛牌後軟銀仍持有三二.四%股權。靠著高價掛牌,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的市值,不僅暴增至二兆元新台幣以上,孫正義也再度成為日本首富。

不過,軟銀股價卻在阿里巴巴上市後立即暴跌,各界以「利多出盡」解讀,在十一月四日的業績發表會前,法人對軟銀的未來普遍存在「不知道下一個題材是什麼」的質疑。

說故事》總在尋找生金蛋的天鵝直到孫正義站上講台,用極具煽惑力的言詞說出了「金蛋的故事」,瞬時,孫正義獲得在場投資機構的熱情掌聲。

「孫正義的說故事能力的確很能打動人心。」日本知名策略專家大前研一隨後發表評論,他指出,軟銀在國內外投資阿里巴巴、芬蘭的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等網路企業,成本約三八○○億日圓,投資報酬率約三十倍,但他的評價卻不如巴菲特等其他投資家,原因是「他有錢了以後,不知道會買什麼東西回來。」但只靠著一席熱血談話,至少在那個當下,他化解了許多質疑。

無論外界的批評如何,孫正義只是忠於自己的夢想。

一九八一年,他二十四歲成立軟銀時,只有兩位兼差的員工。他站在裝橘子的木箱上,花了一個小時宣示:「接下來我要利用電腦,靠電腦的力量引爆數位資訊革命!三十年後我的企業規模要以兆日圓來計算!」結果一個禮拜之後,兩位員工都離職了。

孫正義日後回想時自我嘲諷:「在福岡這種小地方,一個只有電扇、又熱得要命的房間裡,聽這種熱血的發言,他們一定覺得遇到瘋子。」訂目標》一定達成兆日圓規模不過就算只剩自己一人,他還是不改初衷。他認為「夢想要數字化,而且要訂出期限。只要有具體的目標,就等於達成一半。」三十八年前、他十九歲,便為夢想訂了目標:三十歲前闖出名號,四十歲前至少存一千億日圓當作執行計畫的資金,五十歲前決定勝負,六十歲前完成事業,七十歲前交棒。

孫正義認為軟銀和其他通訊業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成長的強烈渴望」,為達到「兆日圓」規模的目標,各階段的軟銀,都有各自不同的狩獵對象。九○年代他強攻美國網路相關企業;二○○○年代,他在日本通訊市場打下江山;二○一○年後放眼全球。

繼去年收購美國通訊業者Sprint公司,今年購併更是馬不停蹄,例如十月對印度電子商務巨擘Snapdeal投資六七七億日圓,成為最大股東;十二月對總部在新加坡的行動叫車服務業者GrabTaxi投資三百億日圓等,動作頻頻。

為了實現夢想,孫正義今年還有一個創舉,就是推出能理解人的感情、和人對話的機器人Pepper,而且預定售價不到二十萬日圓。孫正義從小就喜歡看《原子小金剛》,希望能開發出有一顆「心」的機器人,據說,還為此成立了特別調查小組,調查全球的機器人公司,顯見他實現夢想的執著。

購併這麼多企業,過程中如何談判?曾擔任軟銀社長室長的三木雄信指出,他會提出極有利的條件,讓對方覺得「我最好答應這個交易」。日本入口網站活力門(Livedoor)創辦人堀江貴文指出,除了資金力,孫正義的決斷力和說服力也是一流。「其實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當時相信自己也能成功,不需要軟銀那麼多援助,但孫正義成功說服馬雲接受軟銀的二十億日圓。」

善溝通》

就算被嘲笑,也能機智回應事實上,孫正義的「溝通」能力在日本企業中無人能及。他的推特追隨人數多達二二八.四萬人,排名日本第四,前十名中除了他之外,全數是藝人。他的溝通力展現於「因事制宜」的發文用詞,例如軟銀棒球隊贏球時,他像個興奮過頭的尋常球迷說:「我們辦到了,謝謝大家;秋山教練辛苦了,選手表現都很棒喔!」如果有人嘲弄他的頭頂無毛,他則會用絕對的機智和高度回應,「不是我的髮際線後退,而是我一直在前進。」

懂市場》

看透市場起伏,用平常心面對至十二月十五日,軟銀總市值約八.七兆日圓,排名日本第三。他的身家據彭博估算是一三一億美元,全球第八十名。他在二○○○年網路全盛時期,曾有三天身家超過全球首富比爾蓋茲,不過二年後軟銀的市值就慘跌九八%,他的個人資產也少了七兆日圓以上,因此比任何人都了解市場的起伏,更能以平常心看待。相對於財富,孫正義更在意的是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

日本產業能率大學每年舉行「社長票選的最佳社長」調查,今年由孫正義蟬聯冠軍,一位企業主指出:「我想學習他經常否定現狀、向前邁進的態度。」從沒人願意跟他做事,到現在子公司七五六家、集團員工人數超過七萬人,孫正義接下來還要朝目標全速前進,改變現狀,達成帶給全人類幸福的目標。

孫正義

出生:1957年

現職:軟體銀行社長

經歷:軟體銀行創辦人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201

【澤平宏觀】新金融煉金術:如何從宏觀視角抓住大牛市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3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6 18:35 編輯

【澤平宏觀】新金融煉金術:如何從宏觀視角抓住大牛市
作者:任澤平,黃燕銘


本文由黃燕銘和任澤平聯訣,探討證券投資研究方法,並以此輪牛市為案例,推演其來龍去脈。金融市場是檢驗假說的實驗室,成功的投資是一種煉金術,致敬索羅斯。


摘要:


樹上的花和心里的花——證券投資研究方法論。研究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時所采用的方法論要有所區別,研究社會現象應是“心”、“物”結合,社會經濟體本身就是由“人”和“物”共同組成的。煉金術不能改變自然界物質的屬性,但卻可以改變人的思維和金融市場運行。2014年啟動的中國A股市場牛市可以成為補入證券投資教科書的經典案例,樹上的花還沒有開(經濟還未複蘇,改革紅利尚未釋放),但人們心中的花卻開了(改革重振人們信心,對過度悲觀的預期進行修複,人們憧憬並貼現美好未來)。


此輪改革牛的來龍去脈。近年,中國宏觀經濟、公共政策和資本市場領域存在三大爭論:此輪經濟下行的原因主要是結構性還是周期性?政策取向應主要是改革還是刺激?此輪牛市是改革牛還是周期牛?作為2014年最早最堅定提出“大牛市論”的團隊,我們的回答非常明確:此輪經濟下行主要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政策取向應主要是改革而非刺激。過去幾年的熊市是對改革遲緩挫傷社會信心的評分,此輪牛市是對改革提速重振信心的估值修複和溢價,所以,叫改革牛。


2014年改革提速後,改革堵住資金黑洞收縮無效融資需求並為政策寬松創造條件從而引導無風險利率下降,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風險偏好重振社會信心引導增量資金入市,宏觀經濟領域不再討論“明斯基時刻”,股市出現大牛市。


無論是周期牛還是改革牛,牛市均源於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周期牛源於政策刺激複蘇經濟,改革牛源於改革提速重塑未來。



經濟和股市是什麽關系?本輪牛市跟分子驅動的“周期牛”(2002-2007年)有很大不同,屬於分母驅動的“轉型牛”“改革牛”,它對應的分析框架是“轉型時鐘”和“轉型宏觀”。


兩杯水的故事。做證券研究本質上是內心的修煉,保持自己的內心清澈透明、寬廣無邊,你才能看清並包容這個世界。


正文:


1. 引言:樹上的花和心里的花——證券投資研究方法論


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區別在於,人無法改變自然規律,但是,人的思維能夠改變社會運行,因為人自身就是社會活動的參與者。這就使得我們在研究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時所采用的方法論要有所區別(但當研究自然科學之量子物理時,可能區別又不大了),研究社會現象應是“心”、“物”結合,研究“心”並不是指研究生理學上的“心”,而是指認知、意識、思想、欲望乃至證券投資中被談論最多的預期,證券研究既要重視對客觀世界的研究,也要重視對人們內心世界的認知,探究內心世界的過程即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和認知的過程,社會經濟體本身就是由“人”和“物”共同組成的。


煉金術不能改變自然界物質的屬性,但卻可以改變人的思維和金融市場運行。索羅斯認為,金融市場可以看成檢驗假說的實驗室,成功的投資是一種煉金術。


2014年啟動的中國A股市場牛市可以成為補入證券投資教科書的經典案例,樹上的花還沒有開(經濟還未複蘇,改革紅利尚未釋放),但人們心中的花卻開了(改革重振人們信心,對過度悲觀的預期進行修複,人們憧憬並貼現美好未來)。


近年,中國宏觀經濟、公共政策和資本市場領域存在三大爭論:此輪經濟下行的原因主要是結構性還是周期性?政策取向應主要是改革還是刺激?此輪牛市是改革牛還是周期牛?


作為2014年最早最堅定提出“大牛市論”的團隊(《新5%比舊8%好》2014年7月19日、《不要倒在黎明前》2014年8月25日、《論對熊市的最後一戰》2014年9月2日),我們的回答非常明確:此輪經濟下行主要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政策取向應主要是改革而非刺激。過去幾年的熊市是對改革遲緩挫傷社會信心的評分,此輪牛市是對改革提速重振信心的估值修複和溢價,所以,叫改革牛。


無論是周期牛還是改革牛,牛市均源於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周期牛源於政策刺激複蘇經濟,改革牛源於改革提速重塑未來。


2. 此輪經濟下行主要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


近年,關於此輪經濟減速的原因及其政策應對在宏觀經濟研究領域產生了廣泛的爭論,大致分化為兩大陣營:第一種觀點認為是外部性和周期性減速,出路在於刺激;第二種觀點認為是結構性和體制性減速,出路在於改革。


第一種觀點認為,此輪經濟減速的原因主要是金融危機以來的全球經濟衰退,以及國內周期性調整所致。如果未來全球經濟複蘇,國內周期性出清調整結束,中國經濟將周期性複蘇且還能重回8%-10%高增長軌道。持外部性和周期性論者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平臺和動力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只是由於2002-2007年高速增長堆積了大量低效產能、全球經濟危機、政府大規模刺激誤操作、信用加速器等原因,導致了產能過剩和金融過度杠桿,隨後的去產能和去杠桿行為引發了經濟減速。


但是,2013年以來世界經濟持續緩慢複蘇,但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同時,2010年以來的這一輪經濟減速超出了各類產能和存貨周期所能解釋的範疇,出現了“穿越周期”現象,市場上各種周期誤判層出不窮,比如,2011年前後的設備投資“新周期”誤判和2012年的存貨周期誤判,傳統的周期宏觀框架在做大勢研判時失效。


第二種觀點認為,中國此輪經濟減速的原因主要是支撐原先高增長的動力結構發生變化所致,劉易斯拐點到來導致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削弱,房地產長周期峰值到來導致投資需求下降,部分領域技術進步接近前沿面導致需要從模仿向原始創新轉變。


更為重要的是,市場本該結構性出清,卻由於體制性障礙難以實現,刺激多、改革少,舊增長模式拒絕退出,隱性擔保泛濫導致資金錯配,形成三大資金黑洞(即舊增長模式的鐵三角: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和產能過剩重化工業),無效融資需求膨脹推高無風險利率,新增長模式因融資難貴被抑制。


無論從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可以廣泛地觀察到,中國此輪經濟減速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


從宏觀層面,中國經濟在2008年前後越過了劉易斯拐點,並且在2014年到達房地產長周期峰值。


圖1 國際經驗:德日韓臺平均增速換擋至4.5%



圖2 中國未來:房地產長周期峰值到來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國家統計局、WIND、CEIC


工業化率達到峰值,城鎮化進程放緩,用鋼量達到峰值。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升。


從中觀層面,近年產業結構內部出現了結構性的衰退與成長,以房地產、重化工業和土地財政支撐基建為主的舊增長模式正在退潮,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增長模式正在崛起,這從產能投資、銷售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均可觀察到:在重化工業去產能的情況下,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能投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在重化工業銷售利潤率下滑的情況下,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銷售利潤快速增長;在重化工業資產負債率上升的情況下,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資產負債率大幅下降。


圖3 地產和制造業投資下滑,服務業投資高增長



圖4 三產比重超二產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CEIC


3. 政策取向應主要是改革而非刺激


如果經濟減速主要是外部性和周期性,增長平臺和動力結構不變,應通過反周期性寬松政策刺激經濟回歸增長中樞。比如,2004-2005年是周期性減速,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使得中國勞動密集型工業品行銷世界,居民快速的住行消費升級帶動大量住房和基建投資需求,因此政策適度放松後,2006-2007年經濟重回周期性繁榮。


如果經濟減速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增長平臺和動力發生了深刻變化,體制性因素阻礙了結構性出清,固化了原有經濟結構,只刺激不改革實際上是延緩舊增長模式出清和鼓勵加杠桿,是金融危機的節奏。


2010年以來的此輪減速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的,改革是唯一出路。但是,由於2010-2013年刺激多、改革少、出清慢、加杠桿、利率高、大熊市,宏觀經濟領域熱議中國“明斯基時刻”即將到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4年改革提速後,改革堵住資金黑洞收縮無效融資需求並為政策寬松創造條件從而引導無風險利率下降,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風險偏好重振社會信心引導增量資金入市,宏觀經濟領域不再討論“明斯基時刻”,股票市場出現了大牛市。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最重要的背景是增速換擋,更準確地說,表面上是增速換擋,實質上是結構升級,根本上靠改革轉型。


2011年任澤平原來所在的國研中心團隊在國內最早提出了“增長階段轉換”(後來中央采納為“增速換擋”)的判斷,並向社會進行了廣泛的思想啟蒙。


2014年任澤平加盟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以後,在資本市場上嘗試建立“轉型宏觀”框架來分析和預測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未來,提出“新5%比舊8%好:未來通過改革構築的5%新增長平臺,比過去靠刺激勉強維持的7%-8%舊增長平臺要好,改革破舊立新了,利率下降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刺激醞釀危機,改革造就牛市”“經濟增速到5%,無風險收益率降一半,股市走出大牛市”、“改革提速的跡象已越來越明朗,將有效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新一輪改革發起了對熊市的最後一戰”、“這是改革牛,不是周期牛”。


4. 此輪牛市是改革牛而非周期牛


4.1. 中國此輪熊牛轉換的演進軌跡


德日韓臺經驗表明,在增速換擋初期,各國政府沒有意識到增速換擋的客觀性和必然性,一開始拒絕減速,刺激加杠桿,延緩舊增長模式出清,膨脹無效融資需求,推升無風險利率,股債雙熊。一旦由於危機倒逼、房地產長周期拐點、政府換屆等因素導致改革提速,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將會出現經濟增速往下走,股市往上走,可稱為分母驅動的“改革牛”。


采取“改革牛”的邏輯框架,可以較好地解釋中國此輪熊牛轉換的演進軌跡:


2010-2013年中國在增速換擋初期的經濟和資本市場表現:刺激多、改革少、加杠桿、出清慢、利率高、大熊市。


2010-2013年處於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由於缺少對增速換擋必然性和改革必要性的足夠認識,改革進展遲緩,舊增長模式(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產能過剩重化工業)因體制性障礙拒絕出清,形成了三大資金黑洞,加杠桿負債循環,膨脹無效資金需求,推升無風險利率。


無風險利率過高產生了兩個負面效果,一是抑制企業利潤和新增長模式成長(估值層面),二是沒有增量資金來到股市(資產配置層面),居民通過購買信托和理財向舊增長模式輸血,股市陷入存量博弈困境,常年熊市。


圖5 信托規模2010-2013年快速增長,2014年放緩



圖6 城投債收益率2010-2013年上升,2014年下降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國家統計局、WIND


三大資金黑洞中的地方融資平臺和國企作為體制內部門,存在財務軟約束,難以通過市場化方式出清,必須通過改革破舊立新,才能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


2014年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銳意推動改革,市場風險偏好明顯提升。二季度以來,三大資金黑洞中市場化程度高的房地產部門率先展開了長周期出清,並倒逼體制內兩大領域的出清:重化工業去產能,地方債務收縮。財稅、國企等改革提速堵住三大資金黑洞,收縮無效融資需求,為政策寬松創造條件,引導無風險利率下降,提升風險偏好。無風險利率下降使得影子銀行產品收益率趨降,風險偏好提升使得社會各界對中國未來信心恢複並開始配置代表未來的資產——股票,資金從房地產和影子銀行流入股市,股市擺脫存量博弈困境,邁向增量博弈新時代。


2014年啟動的“轉型牛”、“改革牛”類似1996-2001年中國、日本1970-1980年、中國臺灣1983-1992年、韓國1992-2002年,具備以下邏輯條件:改革提速、政策寬松、利率下降、經濟軟著陸、金融風險化解、估值偏低、政策呵護。


圖7 日本增速換擋期的股指和無風險利率

圖8 日本增速換擋期的股指和GDP增速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WIND、CEIC


在重估中國未來的大背景下, 被低估的藍籌出現了估值修複行情,並主導了“改革牛”第一波。


可以說,2010-2013年的熊市是對過去幾年改革遲緩挫傷社會信心的評分,2014年的牛市是對習李新政推動改革的溢價。


2014年啟動的此輪牛市可以概括為:改革堵住資金黑洞收縮無效融資需求並為政策寬松創造條件從而引導無風險利率下降,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風險偏好重振社會信心引導增量資金入市。


從一個更加廣泛的視野來觀察,2014年以來,隨著改革提速,宏觀經濟領域不再議論“明斯基時刻”,財富凈值人士不再考慮“移民”國外做草民,知識精英開始重新為國出謀劃策,大家覺得中國有未來了,全民高呼牛市來了。


4.2. 對其他競爭性解釋的討論和辨析


邏輯是重要的,邏輯決定了市場的高度、節奏和風格。邏輯在,牛市在,邏輯被破壞,牛市終結。


近期,對此輪牛市出現了一些競爭性的解釋,比如:


(1)資金牛市論


顯然,任何牛市都是資金推動的,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是什麽驅動了資金入市?為什麽資金是2014年二季度以來入市,而不是以前?


如果不是改革降低無風險利率、提升風險偏好,增量資金會入市嗎?


(2)居民大類資產配置論


我們要反思的是,居民大類資產配置可以多樣化,難道一定要炒股嗎?


當居民對未來缺乏信心、風險厭惡時,居民不太可能配置風險資產——股票,有可能會增加債券或存款的配置,出現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3)政策放松論


我們要反思的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和體制性,而非周期性和外部性,僅靠政策放松能走出困局造就牛市嗎?


我們認為,改革是唯一出路,只刺激不改革將是金融危機的節奏,短期政策放松只能推動股市一時的反彈,而不能造就大牛市。


(4)估值偏低論


我們要反思的是,如果中國經濟改革轉型遲緩,沒有未來,估值有沒有可能會更低呢?


(5)政策牛市論


新華社連續發文就能直接唱響大牛市嗎?


我們認為,如果不跟進改革的落地,政策的寬松,我們的投資者都是很聰明的,也不會相信大牛市。


(6)基本面牛市論


實際情況是基本面很一般,經濟還在下行,物價通縮,企業利潤下滑。


……


作為一輪改革牛:改革在,信心在,牛市在。改革是重要的前提。


4.3. 未來改革牛走向


中期視角,從宏觀角度看,此輪“改革牛”有三波(《2015年的十大猜想和三大風險》2014年12月4日、《這輪大牛市的邏輯是什麽?向何處去?》2014年12月5日、《大分岔-從快牛到慢牛》2014年12月24日、《牛兒你慢些走:等等改革和實體經濟》2015年1月17日》):


第一波,從2014年7月-12月,是快牛階段,驅動力來自改革提速降低無風險利率下降,提升風險偏好,政策寬松,過度悲觀的預期和估值修複,居民大類資產配置變化,增量資金從影子銀行和房市流入股市;


第二波,2015年初,快牛進入慢牛階段,波動加大。改革提速被市場確認,紅利釋放尚需時日;增速換擋的底部區間逐步探明,經濟失速尾部風險消失,去產能去杠桿仍在進行;估值修複進入合理區間,中樞上移尚待利率下降、風險偏好提升和盈利改善的進一步驅動;監管層從呵護牛市到期待慢牛,監管兩融和委托貸款,投資者有去杠桿意願,增量資金流入減少;國際市場黑天鵝亂舞,美聯儲中期加息,大宗商品暴跌,歐洲QE,新興經濟債務危機擔憂,擾動國際市場並傳導至國內。


第三波,15年下半年以後,牛市可能進入第三波,可能有一波大行情。經濟探底,物價擺脫通縮,企業迎來盈利曙光;國企改革、十三五規劃等重磅政策落地;政策寬松,利率進一步下降,風險偏好進一步提升,估值中樞上移;監管層釋放利好以推出註冊制,IPO供給增加擔憂被前期消化和緩解。


4.4. 對此輪牛市的四大反思


國內有一位宏觀領域的頂級前輩,他有句話:每逢大事有靜氣。


我們的理解是:你是世界的中心,你根本不存在,你無處不在。這樣就解放了自己。


反思1:


美國這輪牛市是什麽時候開始的?是2009年。當時美國經濟怎麽樣?基本面一塌糊塗。


2012年底以來,當大多數人確認了美國經濟複蘇的時候,現在華爾街在討論什麽?在討論美股是否已經出現了泡沫。


所以,市場是聰明的,要敬畏市場。預期是重要的,提前預判是重要的,預期差是重要的。


反思2:


2008年底,市場認為出現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極度悲觀。當時任澤平大幅看多市場,30萬億的GDP放了10萬億的信貸。


經濟一直到2009年2季度見底,可是股市最大波的行情走完了。股市和基本面究竟是什麽關系?


反思3:


2009年中,當市場熱議中國經濟將迎來新的黃金十年時,任澤平選擇退出了這個市場。


靠刺激而不是靠改革和市場自身力量推起來的泡沫能持續嗎?


反思4:


2014年5月底,市場極度悲觀,股市在2000點上掙紮。任澤平選擇來到這個市場,預判改革提速將提振預期造就牛市。


如今大盤屢創新高,市場熱議大牛市夢。那麽經濟基本面怎麽樣?相當一般,長期底部仍未探明。


我們預計,當未來某個時點,經濟構築了新的增長平臺和動力結構,改革基本完成,那時股市的行情可能已基本走完了。


這是我們對市場的反思和尊敬,也謹以此四大反思向索羅斯致敬!


5. 分析框架:轉型宏觀和周期宏觀


2014年啟動的牛市出現了經濟基本面往下走,股市往上走。這不禁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經濟和股市是什麽關系?經濟增速往下走,股市能否往上走?


實際上這樣的案例很多,比如1975-1980年的日本、1986-1990年的臺灣、1999-2006年的韓國,中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比如1996-2001年。這些牛市跟分子驅動的“周期牛”有很大不同,屬於分母驅動的“轉型牛”“改革牛”,它對應的分析框架是“轉型時鐘”和“轉型宏觀”。


經濟時鐘是業界做大勢研判和資產配置的基礎方法。根據我們研究全球和中國經濟史發現,經濟時鐘有兩類:轉型時鐘和周期時鐘,其所適用的環境、對應的大類資產配置邏輯是不同的。


“周期時鐘”描述的是潛在增長率(增長平臺)和動力結構不變時,比如2003-2007年,處於改革紅利釋放期,高增長低通脹。


“周期宏觀”重點觀察快變量(存貨、產能利用率、貨幣政策)。


傳統“周期宏觀”下的大類資產配置邏輯是:產能過剩、經濟蕭條→產能出清、貨幣政策衰退寬松、利率下降→債牛→經濟複蘇、股牛。


“周期牛”的演進規律是政策底→市場底→經濟底。


“轉型時鐘”描述的是潛在增長率或動力結構改變時,比如中國1996-2001年、2010—2017年,處於改革攻堅期和轉型陣痛期。國外的例子有日本1970-1980年,中國臺灣1983-1992年,韓國1992-2002年等。


“轉型宏觀”需要綜合觀察快變量和慢變量(人口和房地產周期),到達拐點後,慢變量變快了。


“轉型宏觀”的大類資產配置邏輯是:舊增長模式拒絕出清,加杠桿負債循環,經濟增速往下走但無風險利率往上走,股債雙熊→改革破舊立新,政策放松,無風險利率下降,風險偏好提升,股債雙牛。


“轉型牛”“改革牛”演進規律是改革底、無風險利率頂→市場底→經濟底。


沒有最好的分析框架,只有最適合的分析框架。經濟轉型期,“轉型宏觀”系統地回答了增速換擋期的經濟形勢、結構性衰退與成長、改革宏調取向、大牛市催化劑、資產配置策略等關鍵性問題。“轉型宏觀”框架需要把長期與短期、改革與經濟、宏觀與中觀、實體與貨幣等進行打通。


2014年屬於典型的“轉型宏觀”和“轉型牛”“改革牛”。其它經典案例還有中國1996-1999年、日本1975-1980年、中國臺灣1986-1990年、韓國1999-2006年,等。這些時間段均出現了經濟增速下降但股市大幅走牛的情況,核心在分母驅動,而非分子驅動。“轉型牛”“改革牛”的典型事實是:經濟轉型、結構巨變、出清加快、改革提速、政策放松、利率下降、金融風險拆彈、估值修複。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周期宏觀”和“轉型宏觀”實際上都屬於完整宏觀分析框架的重要部分,只是不同發展階段其觀察重點不同。由於市場對2003-2007年的“周期宏觀”印象過於深刻,而忽視了“轉型宏觀”。


圖9 “轉型宏觀”:適用於經濟轉型時期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6. 結語:兩杯水的故事


2014上半年,國泰君安率先提出大牛市論,然而招來了一堆的市場人士質疑。有一天在工作之余,分析師們與研究所所長黃燕銘先生坐在一起聊天。黃所長說:“我手上有杯水,你手上也一杯水,你透過你的那杯水來看我手上的這杯水;如果你看到我的水是清澈的,那說明我的水是清澈的而你的水也是清澈的;但是如果你看到我的水是混濁的,那麽請問,究竟是你的水是混濁的還是我的水是混濁的?”聽到這里,有人插話道:“有可能是我清澈而你混濁,也可能是我混濁而你清澈,還有可能是你我都混濁!”黃所長笑答道:“是的,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說別人清澈,則說明你自己的內心也清澈;可是說別人混濁,則有很大的可能是你自己的內心混濁所致。你以一顆混濁的心,如何能夠看到我清澈的內心世界?”黃所長又補充道:“做證券研究本質上是內心的修煉,保持自己的內心清澈透明寬廣無邊,你才能看清並包容這個世界。”






來源:澤平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126

聯合光伏的金融煉金術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6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1 18:42 編輯

聯合光伏的金融煉金術
作者:Haris Huang

重要提示: 本人在寫作期間持有聯合光伏(0686.HK)股票,本文不是股票推薦,僅為研究分享,以及借此向辛勤勞動的管理層致敬!


落筆前,我又聽了一遍《加州旅館》。“在午夜的宴會上,粉色的香檳,鏡面的天花板,在四射的燈光下我們不停地旋轉,歡迎來到加州旅館,這里或許是地獄,也可能是天堂……”。

老鷹樂隊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用一首歌描繪了毒癮患者的世界,但此刻聽著,我卻聞到了A股市場的味道。在這個瘋狂的年代里,上市公司也是享受著高估值帶來的並購盛宴,在一堆充滿希望的華麗辭藻里,不停地跳著圓舞曲。他們可以盡情歡愉,唯獨不可以停歇,就像歌里唱的,“我們心甘情願成為了自己的奴隸”。

在這場資本盛宴里,就連光伏這朵昔日黃花也粉飾登場了。許多企業不想錯過這場午夜派對,憑著光伏發電的入場券,開始登臺獻唱,贏得了掌聲和鮮花。而在香江的另一頭,沒有“都市”里的喧囂,這里更像個寧靜的“鄉村”,許多光伏企業卻在此埋頭兢兢業業,期待著出頭的那一天,我想聯合光伏就是其中一家。

一個獨特的行業

中國光伏設備的銷售長年霸占了全球近70%的市場份額,近年來也引發了美國和歐洲反傾銷制裁。這一方面顯示了中國制造的強大,另一方面也將我們大批光伏企業的生死和大面積的就業,交給了其他國家。歐洲自08年以來的財政危機,就給我國光伏行業帶來了一場嚴冷的寒冬,這場災難至今仍在威脅著我們,先是尚德破產、接著是賽維、現在輪到英利岌岌可危……發展我們自己的光伏發電行業,拉動上遊電池企業的生存,已成了一項毋庸置疑的國家戰略。

2014年,我國的新增光伏裝機高達10.6GW,雖不及計劃,也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累計裝機達28GW,占到了世界的15%。2015年,中國更是提出了17.8GW的新增裝機目標,依舊引領著世界光伏業的潮頭,也激發了許多國內企業的再創業熱情。於是有了A股的上市公司里大量轉型做光伏發電的企業,華北高速、林洋電子、通威股份、愛康科技、億晶光電、彩虹精化、東方日升、科陸電子、科華恒盛、森源電氣等紛紛湧入光伏行業。而在“村子”里,則出現了像聯合光伏、順風清潔能源、協鑫新能源、協和新能源等純光伏運營公司。

然而,兩邊的市場對於同個行業的選手卻抱著兩種不同的態度,一邊被捧成了明星,一邊被遺忘在角落



光伏發電的商業模式其實非常簡單,無論是主業轉型還是初創企業,並不具備多大的技術和專業經驗門檻。它並不需要很強的營銷能力和品牌效應去獲取很大的市場份額,也不需要出眾的研發實力去不斷地超越競爭對手,更不需要擔心像火電和水電一樣,隨著煤價和來水量會上下波動而陰晴圓缺。它是一個太陽為你每天免費打工的生意,只要有把面板鋪上,電網打通,就可以穩定收錢的買賣。

所以這筆生意更像是一款金融產品,一張有息債券,而這些經營著電站的企業則更像是金融機構,最重要的能力是能拿到債券的供給(路條),以及長期的便宜的資金

通常,投資1GW的地面電站需要80億人民幣,有能力的企業能獲得銀行70%也就是56億的貸款。順利的話3個月完工並網發電。我國從東到西,年有效光照小時從1000小時到1800小時不等,平均按1400小時計算,一年發電14億度。按照目前國家和地方補貼之後平均1元的電費上網計算,除去增值稅後,一年下來的收入大概有13億元,利潤約4.6億元,凈利率35%。項目的IRR約15%,ROE大約為19%



這張1GW的“債券”,價格80億元,期限25年,期間投資回報高達15%。怪不得巴菲特在這兩年利用低成本的保險浮存金,在美國到處收購光伏電廠。但這些“債券”的“質量”也是會參差不齊的。發電小時數、電費、貸款比例、貸款年限、利率等因素都會嚴重地影響到它的回報率。如果企業沒有能力從銀行貸到這70%的投資款,那麽回報將從15%,下降到只有11%。


老巴的保險資金成本大約只有3%,那他手中的電站IRR則高達19%。這對於股神來講是真真切切的高回報。但對於二級市場的投資人,我們可能更關心的是經營這些債券的“金融企業”,關系其利潤增長的速度以及對應的市值。

聯合光伏,自借殼上市以來公告了約16次可轉債的發行,這成了市場一直以來所詬病的地方。投資人希望發電企業能夠像其他行業一樣,僅僅依靠企業的內在現金流去擴張和發展,但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一般的企業,利潤的增長,無非來源於銷量的上升,價格的上漲,毛利率的改善或費用的下滑,這其中許多部分都是可以擺脫固定資產的約束,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更是像活在一個沒有地心引力的星球一樣。

而電力企業,尤其是光伏發電行業,這是一個可以用數學公式計算的線性投入產出的生意,要增長就必須有投入。如果僅僅利用經營現金流去發展企業,那麽增速也就只有10%到20%,了無生趣!

然而,光伏資產所具備的特性,給了企業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光伏電站可以在投產後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穩定效益的,同時也因為透明的收益預期,一級市場的光伏資產收購價格,也僅略高於其凈資產。這便給了經營光伏電廠的上市公司一個絕佳的模式,使用上市平臺的高PE股票去收購一級市場的低PE資產,迅速達到預期收益,藉此加快企業增長速度

我們假設第一年投資了100MW的電站,帶來了4600萬利潤。第二年我們增發10%進行再投資,假設20倍PE融資9200萬,則可以帶來47MW的新增裝機,使利潤上升至6800萬,漲幅高達47%。而市值也由原來的9.2億上升到13.5億,剔除攤薄後,老股東的權益也增厚了34%。而如果沒有增發,第三年靠著內在現金流,增速又回到10%的增長水平。


這讓我想起了文章開頭的歌曲和國內目前在玩的資本遊戲,這在其他行業或許玩不久。天亮了所有編制的美夢都會散去,並購的企業80%都會半死不活,新研發的產品80%都打不開銷路,熙熙攘攘的行業里80%的競爭者也都將死去

但這在光伏行業里,只要公司的估值不至於太低(一般19%ROE的話,PE不應低於5.3倍),這個遊戲就可以成為常態。觀察A股上市的幾大電力集團,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些集團無一例外都是直接融資的大戶。


因此,挑選光伏運營企業這個金融煉金術師,最重要的是他們獲得優良項目的能力,以及他們在銀行和資本市場吸金的能力,這兩項是挑選王者的主要標準!

門內的玩家

光伏發電企業的吸金能力這一條標準,將許多非上市的電站運營企業擋在了這個世紀派對的大門外,也是我至今堅持持有686的原因。

聯合光伏作為招商局下屬的新能源平臺,承擔了為招商局尋找穩定回報項目的責任,也得到了整個招商資本和其他產業的資金和項目的支持。而作為一家央企,在市場上也發揮了其他競爭者不可比擬的名譽優勢,吸引了包括複星國際、郭廣昌、惠理基金、中國人保、中國人壽等股東,也引來了許多行業巨頭如平安、中信資本、瑞士信貸的資金支持,同時得到了海潤光伏、國家電網、中利科技等光伏行業巨頭的項目支持。


在所有經營光伏發電的上市公司中,686的融資能力無疑是最強的。2015年,公司總共完成了7單可轉債的發行,融資額度達36億元人民幣。按照30%資本金的規模(CB被銀行接受為資本金範疇),可以滿足1.5GW的裝機需求。此外,已經公布的但尚未完成的CB總額高達41億元,則對應1.7GW 的裝機。加上近日公布的兩年內與華夏人壽共同開發80億元1GW的光伏項目,聯合光伏所擁有的資金,將滿足公司在兩年內完成4.2GW的新增光伏裝機。


與此同時,聯合光伏的電站收購能力也是行業內最強的。截至2014年末,聯合光伏總共投資了58億港幣,並網了507兆瓦的電站,全年發電6.2億度電,收入達5.2億元。每一個收購的電站,聯合光伏均要求其無杠桿IRR在9%以上,保證了投資的收益率


根據公司目前在手合同,預計686今年年末總裝機容量將至少達到1.85GW,新增1.25GW。假設1.85GW的電站均能夠正常發電,一年將為公司帶來24億元收入和8.4億元的凈利潤,相當於支撐209億港幣的市值(20倍PE)。即使考慮目前發行在外的CB全部轉股,市值約為144億港幣,仍存在45%的上漲空間。


如果按照目前公布的融資和收購方案,到2016年末公司的裝機或將達到4.8GW。正常發電滿一年將為公司帶來21.7億凈利潤,可以支撐542億港幣的市值,即使CB全部轉股,市值大約在193億港幣,存在180%的空間。




除了聯合光伏,“村子”里的另外兩位選手,對於未來的雄心壯誌,也同樣讓熱鬧“都市”里的幾位玩家顯得那麽地弱不禁風。借殼上市的順風光電和協鑫新能源,這兩個背靠民營大財團的重量級選手,在2017年的裝機目標分別設在了6GW和8GW;而相對之下,A股市場的幾家上市企業皆為主業轉型,在短期內的發展目標速度較慢,雖然在估值上一點也遜色。目前僅有聯合光伏和順風光電在2014年創造了5億港幣的電費收入。


黎明

聯合光伏的CB融資之路,預計也到一段落了。在4.8GW裝機完成之前,借著CB轉股後降低的資本負債率,公司應該會重點開拓海外的融資渠道,借以降低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提高項目回報率和凈利率。

就像另一首歌里唱的,“所有的夢都會在黎明里散去,太陽依舊會每日準時升起。”無論股市怎樣漲漲跌跌,故事里如何翻來覆去,最終股價還是得交由企業自身實實在在的價值來決定


格隆匯聲明:文章系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場和看法,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67

联合光伏的金融炼金术 Haris_Huang

http://xueqiu.com/7724837100/46414107

作者:Haris Huang

(提示: 本人在写作期间持有$联合光伏(00686)$股票,本文不做股票推荐,仅为公司的信息跟踪分享,并借此向辛勤的管理层致敬!)



落笔前,我又听了一遍《加州旅馆》。“在午夜的宴会上,粉色的香槟,镜面的天花板,在四射的灯光下我们不停地旋转,欢迎来到加州旅馆,这里或许是地狱,也可能是天堂……”。

老 鹰乐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用一首歌描绘了毒瘾患者的世界,但此刻听着,我却闻到了A股市场的味道。在这个疯狂的年代里,上市公司也是享受着高估值带来的 并购盛宴,在一堆充满希望的华丽辞藻里,不停地跳着圆舞曲。他们可以尽情欢愉,唯独不可以停歇,就像歌里唱的,“我们心甘情愿成为了自己的奴隶”。



在 这场“都市”的资本盛宴里,就连光伏这朵昔日黄花也粉饰登场了。许多企业不想错过这场午夜派对,凭着光伏发电的入场券,开始登台献唱,赢得了掌声和鲜花。 而在香江的另一头,没有“都市”里的喧嚣,这里更像个宁静的“乡村”,许多光伏企业却在此埋头兢兢业业,期待着出头的那一天。

一个独特的行业
中 国光伏设备的销售长年霸占了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也引发了美国和欧洲反倾销制裁。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另一方面也将我们大批光伏企业 的生死和大面积的就业,交给了其他国家。欧洲自08年以来的财政危机,就给我国光伏行业带来了一场严冷的寒冬,这场灾难至今仍在威胁着我们,先是尚德破 产、接着是赛维、现在轮到英利岌岌可危……发展我们自己的光伏发电行业,拉动上游电池企业的生存,已成了一项毋庸置疑的国家战略。

2014 年,我国的新增光伏装机高达10.6GW,虽不及计划,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累计装机达28GW,占到了世界的15%。2015年,中国更是提出了 17.8GW的新增装机目标,依旧引领着世界光伏业的潮头,也激发了许多国内企业的再创业热情。于是有了A股的上市公司里大量转型做光伏发电的企业,华北 高速、林洋电子、通威股份、爱康科技、亿晶光电、彩虹精化、东方日升、科陆电子、科华恒盛、森源电气等纷纷涌入光伏行业。而在“村子”里,则出现了像联合 光伏、顺风清洁能源、协鑫新能源、协和新能源等纯光伏运营公司。然而,两边的市场对于同个行业的选手却抱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边被捧成了明星,一边被遗忘 在角落。


光 伏发电的商业模式其实非常简单,无论是主业转型还是初创企业,并不具备多大的技术和专业经验门槛。它并不需要很强的营销能力和品牌效应去获取很大的市场份 额,也不需要出众的研发实力去不断地超越竞争对手,更不需要担心像火电和水电一样,随着煤价和来水量会上下波动而阴晴圆缺。它是一个太阳为你每天免费打工 的生意,只要有把面板铺上,电网打通,就可以稳定收钱的买卖。所以这笔生意更像是一款金融产品,一张有息债券,而这些经营着电站的企业则更像是金融机构, 最重要的能力是能拿到债券的供给(路条),以及长期的便宜的资金。

通常,投资1GW的地面电站需要80亿人民币,有能力的企业能获得银行 70%也就是56亿的贷款。顺利的话3个月完工并网发电。我国从东到西,年有效光照小时从1000小时到1800小时不等,平均按1400小时计算,一年 发电14亿度。按照目前国家和地方补贴之后平均1元的电费上网计算,除去增值税后,一年下来的收入大概有13亿元,利润约4.6亿元,净利率35%。项目 的IRR约15%,ROE大约为19%。



这 张1GW的“债券”,价格80亿元,期限25年,期间投资回报高达15%。怪不得巴菲特在这两年利用低成本的保险浮存金,在美国到处收购光伏电厂。但这些 “债券”的“质量”也是会参差不齐的。发电小时数、电费、贷款比例、贷款年限、利率等因素都会严重地影响到它的回报率。如果企业没有能力从银行贷到这 70%的投资款,那么回报将从15%,下降到只有11%。


老巴的保险资金成本大约只有3%,那他手中的电站IRR则高达19%。这对于股神来讲是真真切切的高回报。但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我们可能更关心的是经营这些债券的“金融企业”,关系其利润增长的速度以及对应的市值。

联合光伏,自借壳上市以来公告了约16次可转债的发行,这成了市场一直以来所诟病的地方。投资人希望发电企业能够像其他行业一样,仅仅依靠企业的内在现金流去扩张和发展,但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一般的企业,利润的增长,无非来源于销量的上升,价格的上涨,毛利率的改善或费用的下滑,这其中许多部分都是可以摆脱固定资产的约束,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更是像活在一个没有地心引力的星球一样。

而电力企业,尤其是光伏发电行业,这是一个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的线性投入产出的生意,要增长就必须有投入。如果仅仅利用经营现金流去发展企业,那么增速也就只有10%到20%,了无生趣!

然 而,光伏资产所具备的特性,给了企业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光伏电站可以在投产后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稳定效益的,同时也因为透明的收益预期,一级市场的光伏资产 收购价格,也仅略高于其净资产。这便给了经营光伏电厂的上市公司一个绝佳的模式,使用上市平台的高PE股票去收购一级市场的低PE资产,迅速达到预期收 益,藉此加快企业增长速度。

我们假设第一年投资了100MW的电站,带来了4600万利润。第二年我们增发10%进行在投资,假设20倍 PE融资9200万,则可以带来47MW的新增装机,使利润上升至6800万,涨幅高达47%。而市值也由原来的9.2亿上升到13.5亿,剔除摊薄后, 老股东的权益也增厚了34%。而如果没有增发,第三年靠着内在现金流,增速又回到10%的增长水平。


这让我想起了文章开头的歌曲和国内目前在玩的资本游戏,这在其他行业或许玩不久。天亮了所有编制的美梦都会散去,并购的企业80%都会半死不活,新研发的产品80%都打不开销路,熙熙攘攘的行业里80%的
竞争者也都将死去。但这在光伏行业里,只要公司的估值不至于太低(一般19%ROE的话,PE不应低于5.3倍),只要这个游戏就可以成为常态。观察A股上市的几大电力集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集团无一例外都是直接融资的大户。


因此,挑选光伏运营企业这个金融炼金术师,最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优良项目的能力,以及他们在银行和资本市场吸金的能力,这两项是挑选王者的主要标准。



门内的玩家
光伏发电企业的吸金能力这一条标准,将许多非上市的电站运营企业挡在了这个世纪派对的大门外,也是我至今坚持持有686的原因。

联 合光伏作为招商局下属的新能源平台,承担了为招商局寻找稳定回报项目的责任,也得到了整个招商资本和其他产业的资金和项目的支持。而作为一家央企,在市场 上也发挥了其他竞争者不可比拟的名誉优势,吸引了包括复星国际、郭广昌、惠理基金、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股东,也引来了许多行业巨头如平安、中信资本、瑞 士信贷的资金支持,同时得到了海润光伏、国家电网、中利科技等光伏行业巨头的项目支持。




在 所有经营光伏发电的上市公司中,686的融资能力无疑是最强的。2015年,公司总共完成了7单可转债的发行,融资额度达36亿元人民币。按照30%资本 金的规模(CB被银行接受为资本金范畴),可以满足1.5GW的装机需求。此外,已经公布的但尚未完成的CB总额高达41亿元,则对应1.7GW 的装机。加上近日公布的两年内与华夏人寿共同开发80亿元1GW的光伏项目,联合光伏所拥有的资金,将满足公司在两年内完成4.2GW的新增光伏装机。


与此同时,联合光伏的电站收购能力也是行业内最强的。截至2014年末,联合光伏总共投资了58亿港币,并网了507兆瓦的电站,全年发电6.2亿度电,收入达5.2亿元。每一个收购的电站,联合光伏均要求其无杠杆IRR在9%以上,保证了投资的收益率。


根 据公司目前在手合同,预计686今年年末总装机容量将至少达到1.85GW,新增1.25GW。假设1.85GW的电站均能够正常发电,一年将为公司带来 24亿元收入和8.4亿元的净利润,相当于支撑209亿港币的市值(20倍PE)。即使考虑目前发行在外的CB全部转股,市值约为144亿港币,仍存在 45%的上涨空间。


如果按照目前公布的融资和收购方案,到2016年末公司的装机或将达到4.8GW。正常发电满一年将为公司带来21.7亿净利润,可以支撑542亿港币的市值,即使CB全部转股,市值大约在193亿港币,存在180%的空间。




除 了联合光伏,“村子”里的另外两位选手,对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也同样让热闹“都市”里的几位玩家显得那么地弱不禁风。借壳上市的顺风光电和协鑫新能源,这 两个背靠民营大财团的重量级选手,在2017年的装机目标分别设在了6GW和8GW;而相对之下,A股市场的几家上市企业皆为主业转型,在短期内的发展目 标速度较慢,虽然在估值上一点也逊色。目前仅有联合光伏和顺风光电在2014年创造了5亿港币的电费收入。
查看原图

黎明
联合光伏的CB融资之路,预计也到一段落了。在4.8GW装机完成之前,借着CB转股后降低的资本负债率,公司应该会重点开拓海外的融资渠道,借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提高项目回报率和净利率。

 就像另一首歌里唱的,“所有的梦都会在黎明里散去,太阳依旧会每日准时升起。”无论股市怎样涨涨跌跌,故事里如何翻来覆去,最终股价还是得交由企业自身实实在在的价值来决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25

天津爆炸案中有“氰化鈉” 大量企業用其低成本“煉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0376.html

天津爆炸案中有“氰化鈉” 大量企業用其低成本“煉金”

一財網 黎雨 2015-08-15 23:11:00

巨量的氰化鈉,一個重要用途便是提供給黃金礦公司用於提煉黃金。紫金礦業一位內部管理層8月15日晚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該公司就使用氰化鈉作為提取黃金的方式之一,“這是國際通用的做法”。

8月15日上午10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的第四次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安監局副局長高懷友說,8月14日、15日,安監部門對各部門及人員做了調研詢問,並調出天津市交通委信息系統、海關、報關數據,以及企業人員回憶所掌握的數據資料,初步認為事故危化品主要集中在裝箱區和運抵區。裝箱區的危險化學品可能有鉀、鈉、氯酸鈉、硝酸鉀、燒堿,硫化堿、矽化鈣、三氯乙烯、氯碘酸等。運抵區的危險化學品可能有環己胺、二甲基二硫、甲酸、硝酸銨、氰化鈉、四六二硝基、鄰仲丁基等。

這一表態與此前媒體報道的“天津爆炸地點附近有危險品氰化鈉”一致。不過對於外界所傳聞的“總量高達700噸”這一數字,官方未確認。那麽,這批危險的化學品一般又會用在何處、是否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這一系列的問題還無法一一解答,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國內低品位礦山中的黃金,有不少都是通過氰化鈉的“堆浸法”來提煉的。

8月15日11時許,北京衛戍區某防化團在前期監測、取樣基礎上,進入爆炸核心區展開生命大搜索

氰化鈉存放天津港

據其他媒體的報道稱,2015年8月14日下午3時許,河北一家化工企業的老板帶著一群技術人員急匆匆地趕到天津港,找到了公安部“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的現場指揮部。他們告訴指揮部工作人員,自己公司還有700噸氰化鈉,在發生爆炸的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下稱“瑞海物流”)倉庫里。

巨量的氰化鈉,一個重要用途便是提供給黃金礦公司用於提煉黃金。紫金礦業(02899.HK,601899.SH)一位內部管理層8月15日晚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確認,該公司就使用氰化鈉作為提取黃金的方式之一,“這是國際通用的做法”。

他否認河北公司是供貨商,也否認這批天津的氰化鈉供應給紫金礦業,“我們有自己的供應渠道。從氰化鈉的運輸到儲存、使用等都有非常嚴格的制度,公安部門也會跟蹤。氰化鈉並不那麽可怕,主要用雙氧水或者漂白粉做降解,分解為二氧化氮等。”對於天津當地發生爆炸後氰化鈉這一物質可能產生的後果,他表示不是特別清楚,“這需要問專業人士”。

氰化鈉為一種立方晶系,白色結晶顆粒或粉末,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氣味,它能溶於水、氨、乙醇和甲醇中。我國大量黃金公司使用的黃金提取方式,也加入了氰化鈉。

19世紀的淘金熱潮中,人們無需使用氰化鈉,而是拿著一個篩盤,在小溪邊用水浸,就可以篩出金子。淘金熱過後,淺層的黃金已消失不見,不少黃金都深埋在幾百米的地方,必須要有技術手段才可能獲得。

堆浸法鑄造“紫金礦業”

在我國,黃金礦山的品位並不高,而且黃金企業中的75%都是小型礦山,資源利用率很低,國內礦山的綜合成本在380美元/盎司以上,與國際綜合成本337美元/盎司有不小的差距。

但是,福建的紫金礦業卻在多年前就降低了黃金的開采成本,超越美國、加拿大及南非等多個公司。

據公開資料,2006年起,紫金礦業的黃金生產綜合成本為290美元/盎司,相當於72.93元每克,相比加拿大的Barrick Gold、美國的Newmont Mining、南非的Gold Fields成本(分別高達90.2元/克、76.38元/克、110.05元/克)都要低。

紫金礦業的低成本開采奧秘在哪呢?原來,與其董事長陳景河密不可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報道,國內最著名的礦山企業---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就從使用氰化鈉溶液、成功提煉出黃金起步的。

上世紀80年代,陳景河從福州大學地質專業畢業後進入福建省的閩西地質大隊工作,開始進行紫金山金銅礦普查項目。11年後,陳景河赴國有性質的上杭縣礦產公司工作,這家公司也是那時更名為福建省上杭縣紫金礦業總公司,隨後再改制。

陳景河冒險地將傳統上只在北方幹旱地區使用的“堆浸法”黃金提煉工藝引入濕潤多雨的紫金山區,用氰化鈉溶液對礦堆進行噴淋,使礦石中的擬提取組分溶解進入溶液,然後從溶液中回收黃金。

運用氰化鈉這一提取方式,讓原來並沒有什麽開采價值的低品位礦“活色生香”了起來,不僅大幅降低了金礦的開采成本,而且也奠定了紫金礦業在行業中的地位。紫金礦業對此毫不諱言的表示:“本公司通過技術創新,不斷降低入選地質的品位。”

2003年12月,紫金礦業在香港H股上市;2008年4月回歸國內A股上市,2008年3月,核心企業——紫金山金(銅)礦被中國黃金協會評為“中國第一大金礦”。

氰化鈉方式引爭議

然而,這種國內普遍的黃金提煉方式,並沒有得到世人的高評價。一位來自同濟大學的化學專家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氰化鈉的管理難度仍然不小。

有說法稱,其口服的致死量為0.05~0.25克,所以國家對於這一危險品有著嚴格的管控。作為劇毒的有機化合物,在堿性環境中較穩定,酸性環境中容易揮發,在大自然中容易分解為無毒物質。紫金礦業自己也承認,在采礦過程中需使用爆炸物和氰化鈉,若在儲存和使用該等物料過程中管理不當,可能發生人員傷亡的危險。

假設一家企業沒有任何的經營銷售許可,而非法買賣並使用它,就會觸犯我國《刑法》的相關條例。2009年10月27日,因涉嫌非法買賣危險物質罪(氰化鈉),湖南省桃源縣牯牛山鄉煌山村村民高建斌被湖南省沅陵縣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就在最近的2015年2月21日19時58分,河南嵩縣的大章鎮三人場村有群眾被困硐內,經過一天兩夜的連續施救,3人被救出,經搶救無效死亡;6名群眾在自行施救過程中吸入氰化鈉氣體出現不同程度中毒癥狀並送往醫院。原來有人使用“氰化鈉洗硐”(即用氰化鈉藥劑噴淋廢棄硐壁、回收黃金的非法行為),經公安部門初步調查,這是一起非法鑿開廢棄封閉礦井、非法使用氰化鈉的刑事案件。

此外,由於國內的礦源成份並不純粹,金精礦中的鉛、銅及鐵等貴金屬含量有的甚至高達6%,因此所需的氰化鈉消耗量也不小,雖然部分地區將每噸金精礦消耗的氰化鈉從9公斤這一數字大幅降低,但國內黃金的總體產量和需求量並不低,使得實際的氰化鈉需求量仍較高。

第三,用氰化鈉的“堆浸法”提煉黃金,產生含氰化鈉的劇毒廢水、含其他重金屬的有毒汙水也妥善處理,否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法制日報》曾報道稱,2000年8月,山洪沖垮了紫金礦業攔截廢礦渣的大壩,帶有氰化鈉殘留液的礦渣呼嘯而下,沖毀當地農民的莊稼。10月,一輛載有10余噸氰化鈉的汽車傾覆在紫金山山澗並泄漏,造成102名村民中毒,飲用水源被嚴重汙染。

不過,盡管氰化鈉工藝存在不少非議,但並不影響中國黃金產量的繼續增加。2015年上半年,全國累計生產黃金228.735噸,比2014年同期產量增長8.37%;黃金的消費量達561.35噸,與2014年同期相比減少8.1噸,下降1.42%。2014年,國內的黃金產量約為460噸,遠遠高於第2位的澳大利亞(約270噸),連續8年位居首位。俄羅斯和美國分別以260噸和210噸位列3、4位,秘魯以170噸排在第5位。

盡管氰化物是公認的浸金劑,但其“劇毒”的物質屬性仍會讓人覺得有些忐忑不安。而且,氰化廢渣對於環境也有嚴重的破壞,因而我國在氰化尾渣處理方面也有包括氯化、酸化及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等多種方式。而最好的提金做法,還是使用無氰和微氰等替代產品。

中國黃金集團副總經理杜海清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他們公司現在會更多的使用無氰產品來降低對環境的汙染。

而在世界各國,也會運用例如氯化法、硫脲法、硫代硫酸鹽法、溴化法等來提煉黃金等金屬。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55

三大投資高手 公開P2P煉金術 網貸平台崛起》拿閒錢賺20%高利?風險也要顧

2016-07-18  TWM

P2P網路借貸平台掀風潮,面對這個新金融商品,投資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科技浪潮帶來金融業質變,高風險標的暗藏擋不住的吸引「利」,挑貨要有兩把子。

長期擔任科技業人資顧問的蕭賓怡,笑起來甜甜的,說起話語調柔軟,但話題轉到理財,她的溫婉會忽然收斂,眼神瞬間精明起來。

理財積極、嗅覺敏銳的蕭賓怡,時時都在注意市場是否有新動向;最近,一項新形態的金融理財商品,吸引了她的目光——P2P網路借貸平台(peer to peer network lending),「我告訴業務,只要有高評級的貸款上線,一定要馬上通知我!」P2P網路借貸平台,就是提供媒合個人借貸的網路平台。白話的說,缺錢的人可以利用這個網路平台,廣泛尋找願意借錢給他的人,借款利率則由平台業者評估訂定。反過來講,有閒錢的人也可以透過這個平台,挑選自己願意出手相助的對象,好處是,有機會賺取不錯的利息收入。於是,P2P平台等於提供這群人一個新的理財管道。

媒合》找網貸平台

借錢給網友 賺取利息

雖然業務有點像銀行,但P2P業者畢竟不是銀行,過去一段時間,各界不斷討論是否該由金管會訂定專法來管理這類業者。六月底,金管會宣布決定「不立專法」,「這類平台沒有違法,但不隸屬金管會管轄。」金管會的說法,等於宣告P2P平台業者再無適法性的問題。

在台灣,目前較具規模的平台包括LnB信用市集、鄉民貸、哇借貸等,檢視各個平台狀況,網站所列的「投資標的」年利率少則二.五%、多則二○%。

看到這些明白列出的「固定孳息」數字,一時之間,的確容易讓人立刻與銀行定存聯想比較,但,它真的應該和定存比嗎?

某金融業者指出,透過P2P平台進行理財的本質,「就像你要借錢給陌生人,只不過,中間有個未受金融監管的第三方,提供一些關於這位陌生人的基本資訊與信用評價。那麼,你願意借嗎?」P2P平台上的投資機會,牽涉到的「未知」太多,風險絕對遠高於定存,無論如何都不該與銀行定存相比。這就是投資人必須記住的第一件事:別把P2P借貸當成定存替代品。

延續上面的問題,若再補問一句:「在怎麼樣的情況底下,你才會願意借呢?」答案除了牽涉利率條件之外,擔任第三方角色的平台業者是否足以信賴?,也是考量重點。

台灣有三個主要平台的營運模式略有出入,哇借貸無論信評等級,利率一律一九.九八%,LnB信用市集依信評等級收取不同貸款利率,同時是唯一一間提供七○%到一○○%保本服務的業者。

逐利》年息上看20%

債權可切割 供會員認購

鄉民貸亦有不同利率區間,雖無保本服務,但它特別建立一套「債權次級市場」機制。將會員分為進階會員與一般會員,進階會員需繳納手續費一千元,之後可以優先「選購」商品,額外對貸款人收取一%手續費,接著,進階會員可將這筆債務「自由切割」,供多位「一般會員」認購,藉此降低風險。舉例而言,當某進階會員買了十萬債權,他可以選擇切割任意百分比給一般會員;假設他選擇切割一半,一般會員可以購買這一半中的任意比例,而最低購買單位是一千元。

值得一提的是,金管會雖不打算立法管理,但政策上將鼓勵P2P業者與銀行「聯姻」合作;玉山銀行鍾德明協理對此表示,「銀行不排斥合作,且風險控管是銀行強項,已有足夠數據資料建立可靠的信用模型,再者銀行可從聯合徵信中心調閱貸款人信用資料,但P2P平台無此權限。」如果未來銀行擔任金融顧問,確實可以加強貸款徵信的安全強度。

只是截至目前,尚未有銀行業者加入P2P的行列,投資人看待這些機會時,也仍應把「控制風險」列為優先考量,事實上,《今周刊》特別詢問三位資深投資族,他們投資於各類資產的總額均逾千萬,同時,他們也都是P2P的「早鳥玩家」,三人想法的交會處,就是「控制風險為先」。

其中,蕭賓怡偏好LnB信用市集,並且只挑信用評級高的標的下手,「這類商品上架都是秒殺。」她笑著解釋,雖然高評級的利率約僅有二.五%至二.九%,報酬率不高,「但對我來說,我的房貸利率約二.三%,我對這類商品的要求就是高過我的房貸利率就好。」儘管已是鎖定風險較低的高評級標的,但她目前投注於P2P平台的部位,僅占投資總額的一%。

易先生(化名)為LnB信用市集投資者,也是資深台股玩家,「我的投資目標是要超越股市殖利率,現在台股殖利率大約三%多,我會買不同評級的債,目前組合起來的整體平均報酬率為五%至六%;我的長期目標是要調整到三%到四%。」陳荃鋒是鄉民貸的進階會員,正職為中古車買賣商的他,常遇顧客需要車貸,對於仲介貸款事務相當熟稔,也因此他一見台灣出現P2P網路借貸平台,立即躍躍欲試,「我在市場打滾久了,憑經驗我就知道哪種人還得出貸款,哪種無法;只要年收入八○萬台幣以上,借貸金額不到收入的三分之一,我就願意借啦!」他對自己的「識人之明」頗為自豪,手筆玩得最大,「我最近購買的債款是三十.九萬元台幣,利率一四%,但我全額分割供一般會員購買,如果全數轉手成功,雖然賺不到利息,但也有大約三千元手續費入帳。」

挑貨》看投資評級

當成配息商品的替代選項

這三位理財老手雖然投資策略各自不同,但他們資產配置的方式卻相當一致,對P2P網路借貸平台的投資上限都設定在一百萬台幣,占他們投資總額三%以內。對他們而言,這不是拿來冒險致富的市場,而是塞牙縫的「小額投資」。

也就是,絕對不用會影響未來生活的資金部位押注其中。他們也幾乎異口同聲表示,「還不出來也無所謂」、「沒了就算了」,心底都做好了這筆錢「有去無回」的準備。

陳荃鋒更直言,很多會找上這些平台的人,多半是無法從銀行體系借到錢,「信用多少有些瑕疵」,這或許不代表他們必定還不出款項,但是「的確存在一定風險」。

投資人可先問自己,「為何不去賭一個有可能在短期內價格飆漲的機會?」畢竟P2P商品沒有價差空間。較適當的定位,或許是「風險較高的收益型投資商品」,可作為高收債基金或是配息穩定產業龍頭股的替代選項。

在適當資產配置下,這類投資仍然有降低波動風險的功能,當然,借貸人多半急需周轉,個人在投資之虞,其實還可用閒錢,扛起幫人應急的使命,「助人為快樂之本」,或許也可算是這類投資的附加價值。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