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2015年互聯網行業投資:電商三劍客還會繼續火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03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30 18:59 編輯

關於2015年互聯網行業投資:電商三劍客還會繼續火嗎?
格隆

2015年互聯網:龍頭公司,還是中小公司?

如果讓格隆對15年的互聯網投資機會做一個基本的判斷的話,粗線條應該是如下兩個層次的結論:
1、中小市值的互聯網公司很難比龍頭公司有更好的收益。所以15年的互聯網投資應該以配置大市值公司為主,輔以中小市值公司的波段操作。
2、在主流互聯網公司中,大市值的公司基本上集中在搜索、電商、社交和在線旅遊四個行業。搜索龍頭百度和社交龍頭騰訊應該是確配品種。而在線旅遊行業由於攜程和去哪兒在今年激烈的競爭導致旅遊行業毛利率整體下滑,卻沒有帶來行業格局的實質性的變化,基本上是一個雙輸的局面。在這種非良性競爭緩和之前,可能適當回避在線旅遊更穩妥一些。


電商板塊:2015年會繼續火嗎?

對於電商板塊,今年京東、阿里兩巨頭先後上市。中國電商三巨頭阿里、京東、唯品會已經齊聚美國。這對電商板塊是一件比較正面的事情。電商上市公司形成了互聯網行業的一個子板塊之後,更容易吸引到資金的關註。尤其是中國電商公司,相對於美國的電商公司有很多先天的優勢。比如中國沒有沃爾瑪這樣的傳統零售的巨頭與電商競爭。沒有UPS這樣的物流巨頭,所以中國的電商公司可以自己整合物流。中國的高人口密度和低人力成本都有利於降低配送成本等等。這些因素綜合下來,形成了中國電商成長的沃土。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國電商公司的財務狀況普遍優於美國同行,因此更加受到投資者追捧。因此在15年,電商仍然是一個很好的投資主題。
對於電商行業一個比較穩妥的方式是用阿里巴巴、京東和唯品會三家公司做一個組合。這樣的操作既可以抓住電商行業的增長,有可以對沖掉單一公司的經營風險。三家公司每家都有自己的獨特定位與核心競爭力,雖然存在競爭關系但不是攜程、去哪和藝龍那樣的貼身肉搏,競爭還是保持在一個比較良性的層面。這是電商行業明顯好於在線旅遊行業的地方。

既然阿里巴巴這麽好,為什麽不是只持有阿里巴巴?

即使在世界範圍來看,阿里巴巴也是毋庸置疑的電商龍頭。無論從市值、GMV規模、利潤率水平行業之內無出其右。但這並不代表阿里巴巴在電商公司的競爭中能夠處處壓倒對手。雖然互聯網行業贏者通吃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但是對於電商平臺而言卻並非如此。一個大的電商平臺固然可以為賣家提供更多的流量,但是對於賣家而言也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就是小的賣家很難在買家的搜索結果中排到前面。這樣一來再多的流量也與小賣家無緣,因為很少有買家會選擇排名在後面的賣家。所以如果有其他的平臺出現時,這些小的賣家一定願意嘗試新的平臺。這也是為什麽京東和唯品會的平臺型電商業務都可以快速發展的原因。另外要提示一個阿里巴巴面臨的一個政策風險,就是對於C2C業務的稅收問題。一旦國家決定對C2C業務征稅,對於淘寶平臺短期會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而對C2C征稅會使得B2C的價格更具吸引力,因此對B2C的業務是一個利好。這也是為什麽買入一個電商組合可以對沖風險的原因。
京東和唯品會都有著非常清晰的市場定位。京東做3C的直銷起家,主打男性客戶。唯品會做服裝特賣起家,主打女性客戶。京東電商平臺經營的品類是唯品會直銷的品類,而唯品會電商平臺上經營的品類是京東直銷的品類,因此二者的競爭並沒有激烈的貼身肉搏的程度,基本上還算是比較良性的競爭。

京東和唯品會距離天花板還有多遠?

京東和唯品會的魅力在於營收的高速增長。隨著基數變大,營收增速放緩是必然的趨勢但投資者更關心的問題是公司增長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我們就來粗略估算一下市場的空間有多大。對於3C市場,我們只簡單計算幾個大的品類。中國每年智能手機出貨量估計在3.5億部左右,假設平均售價為1000元人民幣,就有3500億的市場。PC的出貨量大概在9000萬部左右,假設平均售價為2000元人民幣,就有1800億的市場。電視機的出貨量大概在4000萬臺左右,假設平均售價為2000元人民幣,就有800億的市場。這三類商品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6000億人民幣,而京東13年3C品類的GMV只有800億。因此還有很高的增長空間。
全國服裝市場規模為2萬億人民幣,其中尾貨市場為4000億人民幣。唯品會管理層表示服裝尾貨在線銷售滲透率已經高達80%,也就是3200億人民幣,這可能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其實淘寶上的小賣家賣得服裝很多都屬於尾貨商品。以3200億的總市場規模計算,唯品會目前的市場份額也只是個位數而已,距離天花板還有很遠。京東和唯品會最近兩個季度的GMV如下圖所示。


移動互聯網對電商影響幾何?

移動互聯網對於電商的影響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很多低收入人群只用手機上網,移動互聯網擴大了電商的潛在客戶群。而且移動互聯網增長了用戶的在線時長,互聯網公司有更多機會從用戶身上賺到錢。移動電商對於平臺型電商的不利影響是移動流量的廣告現在還不如PC端的流量值錢,而且移動端展示的廣告位也不如PC端那麽多。不過阿里巴巴已經用連續兩個季度的移動端貨幣化率的提升告訴市場他們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階段。對於直銷型電商而言,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是客單價的降低,這會導致配送成本的升高。從移動端的GMV占比來看,目前唯品會的占比是最高的,14年的三季度已經達到了57%。我們可以認為唯品會基本上已經完成了PC電商到移動電商的過渡。


對中國電商三劍客的分項比較

客單價變化

可以看到京東的客單價水平是高於唯品會的,但是趨勢是在不斷下降。唯品會剛好相反,客單價的趨勢是提升。這個變化很好理解。京東原來賣的電子產品單價都比較貴,擴展到其他品類的時候客單價必然會下降。另外一個使京東客單價下降的因素就是渠道下沈。而唯品會是從比較便宜的服裝品類擴展到單價比較高的其他品類,所以客單價的趨勢是提升。另外唯品會並沒有向下拓展渠道,唯品會目前65%左右的營收都是來自二、三線城市。客單價下滑對於京東最的不利影響就是配送成本將會升高。


毛利率

唯品會的毛利率較高,因為主營的服裝品類屬於非標準品,上遊渠道分散,唯品會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強。在服裝品類上面唯品會可以獲得25%左右的毛利率。但是擴展到其他品類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毛利率下降。比如美妝品類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但是我們看到唯品會的總體毛利率還是向上的,是因為平臺業務是以凈收入來計入營收的,平臺收入拉高了整體的毛利率水平。而京東是從毛利率較低的3C產品拓展到其他品類,毛利率自然上升。另外京東毛利率也受益於來自平臺業務的營收。


運營開支占收比

對於兩家直銷電商而言,物流配送的費用占比都是最大的一塊。對於京東來說,因為客單價的降低和渠道下沈的影響,配送成本短期很難改變上升的趨勢。對於唯品會而言,隨著客單價的提升,配送成本有下降的空間。而且唯品會在自建物流的時候都會評估當地的訂單密度是否能讓配送體系在短期內打平,只有這樣才會考慮自建物流。因此物流建設方面的開支也沒有京東那麽激進。但是對於唯品會需要註意的是公司為了爭取新客戶,未來會加大營銷的開支。移動端的研發和大數據廣告的研發也會導致研發的費用開支上升。公司管理層的指引是費用的增速不會超過營收的增速,因此運營利潤率基本還是平穩的。


三劍客的估值比較

因為公司之間盈利能力不同,因此格隆選用了三種不同的估值法方法進行比較。京東的盈利能力是最弱的,所以用EV/Sales這個指標來看最便宜。根據一致預期,京東15、16年的EBITDA為負值,因此無法比較EV/EBITDA和PE。雖然以EV/Sales和EV/EBITDA來衡量,唯品會比另外兩家公司要貴。但是由於唯品會的高利潤率水平,以PE的角度來衡量卻是三者中最便宜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40

微信要推的公眾號付費訂閱會很火嗎?不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46.shtml

微信要推的公眾號付費訂閱會很火嗎?不會
小馬宋 小馬宋

微信要推的公眾號付費訂閱會很火嗎?不會

即使微信付費訂閱開通,其他內容平臺也不會有太大沖擊。

本文由小馬宋(微信 ID: zhongguowenlian)授權i黑馬發布。

知名互聯網觀察者keso老師宣布去36氪做付費專欄的同時,引出了馬化騰在其微信朋友圈下留言說:應該等微信公號付費訂閱啊。並指出付費訂閱會盡快反饋,因此有人推測,微信公號付費訂閱會很快推出。

進而有人覺得,以羅輯思維的“得到”為首的內容收費可能會遭微信截胡,開始為羅胖們的創業前途擔心起來。其實,我個人的觀點是,不會,這個肯定系數達到99%。

我在去年8月份就寫過一篇文章,那個時候微信的付費訂閱據說就已經內測一年有余了,至今還沒有推出,而得到它們已經奔跑一年多了。

在森林中,大象固然有巨大的優勢,但螞蟻卻比大象的種族要堅強得多。鑒於小程序推出後的三天熱度,我對微信付費訂閱持懷疑態度。

半年過去了,我的觀點依然沒有變,我當時的觀點依然適用,如下是去年8月份寫的文章,我略作了一些修改。

微信“付費訂閱”悄悄內測,內容平臺會遭截胡嗎?

這幾天討論微信“付費訂閱”功能的突然多了起來,其實微信這個功能據說已經內測(或者說猶豫吧)快一年了。

有人會聯想到,當年騰訊推出微信,直接幹掉了微信的前輩“米聊”,微信“付費訂閱”會不會截胡了其他內容平臺呢?

我個人覺得不會,因為付費內容的本質與社交應用是兩回事。社交應用是一種商業模式,它遵循的規律是冪次定律,也就是說你的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你用戶越多越有價值。

微信截胡米聊,其實就是靠它快速獲得用戶的能力,這一方面得益於QQ多年的用戶積累,另一方面也是微信在互動上推出了新玩法。

付費內容則不是這樣的。內容就像是一部電影,理論上來說,電影是不屬於任何平臺的,優酷買了版權,大家就在優酷看,奇藝買了版權,大家就在奇藝看。所以微信付費訂閱的推出,只會讓優質內容的生產者獲得更多變現的渠道,但不會對現有內容平臺有多大沖擊。

而且,微信付費訂閱的內容交付,還是有其形式的限制。比如喜馬拉雅的內容是聲音,我可以連續收聽,對內容的訂閱、搜索和使用都會比微信方便。微信公號的內容交付,到目前看,依然是圖文形式為主流,這個形態如果不變,那優勢不會太明顯。

所以,即使微信付費訂閱開通,其他內容平臺也不會有太大沖擊。

首先是內容形式的不同,讓各個平臺產生了天然的壁壘。比如得到的內容是以聲音為主,知乎、分答是問答,優酷奇藝是視頻,社群其實也可以算是付費內容,但形式更加複雜,kindle和多看是電子圖書。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在線教育內容,這些傳統上就一直收費,而且使用的工具更加複雜,微信不可能一夜之間做到如此大的改變。

其次,各家的對內容的定位也不同。優酷奇藝、喜馬拉雅,原則只是內容的分發平臺,自己生產的內容占很小一部分,而且以娛樂節目為主。

知乎和分答,則是問答形式的UGC,更強調回答問題人的身份和專業性。研習社、插座學院的在線課程,則是聚焦在主題學習上。

得到的內容,主要由內容由專業編輯和聲優組織生產,其付費訂閱則是通過專業編輯和行業專家共同打造,不僅是一種日更的產品,還是一個逐漸成型的社群運營。相信各位也可以想見,微信的付費訂閱內容會是什麽樣的產品。

第三,微信的付費訂閱僅僅是一種內容的交付形式而不是創造了一種新內容。之前微信的公號大V很多通過寫書變現,其實就是一種交付形式的不同,如果我把書里的內容連載,那就是一本每日一更的訂閱書。

如果不用微信交付,那我就用別的形式去交付。所以,應該擔心的人,是現在他的內容形式可以用微信訂閱的方式交付的那些內容,因為那才是真的搶了別人的生意。

比如文學的連載,會不會日後被微信蠶食?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用戶的遷移還是有一定成本的。

那麽,微信的付費訂閱難道沒有那麽大威力?

其實可能看起來威力很大。我只是說,可能不會對其他平臺產生影響,但是公號的付費訂閱這種習慣,一旦被發掘出來,就像微信紅包讓中國人的移動支付活躍起來一樣,成為一個巨大的機會。

這將是優質內容生產者的春天。

但不要激動,這個機會並不屬於絕大多數人,不要開心地以為,微信開放了付費訂閱,你就要趕緊去做內容創業了。內容付費的機會是給那些常年堅持學習和寫作,具備內容創作能力的人準備的。既然我們老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你在這方面又沒有任何準備,湊啥熱鬧呢?

付費訂閱有問題嗎?

還是有些問題需要解決。

比如,很多內容生產者,是很在意自己的內容影響力的。付費訂閱之後,閱讀量是一定會成級數下降的,這是內容生產者直接用內容收割利益要付出的代價。

你看和菜頭在“得到”開付費訂閱專欄後,還是會隔三差五在自己公號里更新文章,因為他還是放不下自己的影響力。所以這里面臨一個選擇,究竟是直接用內容變現,還是通過內容擴大影響力,然後找別的途徑變現?

比如,盜版的問題,按照我國創業者的習慣,付費內容一出,由於其盜版的難度極低,內容生產者又不具備系統的反盜版能力,即使你內心知道這是內容收費必須要接受的事實,絕大多數內容生產者還是內心很憤怒的。

微信的原創保護無法完成這個使命,畢竟盜版者可以通過郵件、群組、圖片等各種手段出售。不要低估我國盜版者的智商,他們在如何耍小聰明這件事上還是很有水平的。

比如,在用戶的時間和註意力極度稀缺的情況下,付費訂閱會帶來一些別的後果。付費訂閱如果火了,將會是一個流量殺手,每篇文章的閱讀會給用戶帶來極大壓力。

以前的免費訂閱,可以一目十行讀一篇文章,但這也算是一個閱讀量,現在付費訂閱後,免費訂閱的閱讀只能排在後面,那麽微信的流量會不會大幅降低?這會考驗微信的產品設計智慧。當然這個也不用太擔心,使用免費的自然比付費的要多很多。

再比如,以目前微信公號的內容來說,還都遠未達到收費內容的標準。這不僅僅是原創與否,因為搜集和精選資訊本身也是有價值的。也不在於,這個內容的精彩與否,精彩的內容未必就適合付費。四六級補課其實一定不精彩,但是依然有人付費聽課,天才小熊貓的廣告很精彩,但未必有人樂意付費觀看。

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一個可以收費的內容,看起來不是現在公號文章的樣子。收費內容需要很多另外的條件,為什麽一本書可以收費呢?為什麽一個四六級試題匯編也能收費?但是公號文章卻不能收費?這個需要仔細研究,我不展開講了。

所以說如果目前的公號作者想要去做收費內容,那一定是另起爐竈再去設計自己的付費訂閱內容。

文章的最後,表達我對內容付費的幾個觀點:

1、為內容付費其實從來就是存在的,比如雜誌、書籍、有線電視月費、電影、培訓等等各種內容就一直是收費的。如果你要為別人生產付費內容,那就要借鑒此前這些收費內容的一些形式和方法。

2、微信的付費訂閱短期內不太可能有很大進展。畢竟讀者和作者都需要一個適應,而且很明顯,大部分作者是無法靠目前的文章形態收費的,內容產品的打磨和設計都是一個問題。但如果有人能夠提前做準備,就會收獲紅利。本人曾經試著開過一個公號叫“小馬宋的創意課”,日更,只講案例。看起來是有收費的可能的,這種。但是因精力所限,目前停更。

3、付費訂閱絕對不會一統天下。這就像360免費之前的收費殺毒軟件一樣,早就明白過這些商業邏輯的人們,也會明白免費也有它的邏輯和道理。而且有些公號作者,靠廣告可能比靠收費還要舒服,他就會更關註做流量,而不是關註付費訂閱。

4、微信付費訂閱,只是一種內容的交付方式,就像是我買一個蘋果手機,你是在天貓賣還是在專賣店賣,這個方式不是最重要的,蘋果手機其實是最重要的。所以好內容不會被渠道綁架。

5、公號文章的打賞功能,跟付費訂閱是兩個邏輯。打賞是閱後付費,基於個人的欣賞和啟發感,文章要想獲得打賞,更在乎單篇的精彩程度和啟發感;付費訂閱是提前付費,基於消費者對未來交付產品的預期,更在乎整體產品的設計和規劃。

微信付費閱讀 內容平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59

烤全羊也加入“零售化”行列 ,能比小龍蝦更火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5/165155.shtml

烤全羊也加入“零售化”行列 ,能比小龍蝦更火嗎?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烤全羊也加入“零售化”行列 ,能比小龍蝦更火嗎?

特色餐飲單品為什麽能異軍突起?

文 |  張乘輔

2016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突破3.5萬億元,但只有20%的餐廳賺錢,剩下80%的餐廳日子並不好過。今年,廣州“大同酒店”、濟南 “凈雅”、上海“茶香書香”等一批傳統餐廳接連倒閉。然而,西少爺、遇見小面、信良記等一批爆款單品餐飲企業不僅活得很好,而且還得到了資本青睞。

相比於之前小龍蝦、肉夾饃等小的單品爆款,烤全羊這類“龐然大物”現在也開始闖入這塊領域。野草新消費最近接觸的“來一頭烤全羊”,專做上門烤全羊服務,成立初期,就獲得了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湧等投資人的投資。一年後,憑借著高客單價和50%以上的毛利率,已經開始盈利。

那麽,在傳統餐飲不景氣的境況下,特色餐飲單品為什麽能異軍突起?“來一頭烤全羊”又是如何將一個新興品類切入大眾消費場景?上門烤全羊的想象空間到底有多大?

本文為【餐飲+新零售】專題第四篇,野草新消費專訪了“來一頭烤全羊”創始人羅煒巍,讓我們來看看一個新單品的產生與演進。

選擇再創業

“來一頭烤全羊”創始人羅煒巍此前在阿里巴巴工作,極強的目標感與勤奮的付出,讓他在工作第一年就獲得了北方市場銷售冠軍,三年後開始負責整個北京的B2B業務。

在阿里巴巴蟄伏了六年後,羅煒巍覺得時機已經成熟,開始了自主創業。

不巧的是,此後接連兩次的跨境電商創業試水,羅煒巍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回憶起創業失敗經歷,羅煒巍認識到,此前在阿里巴巴主要鍛煉的是銷售管理能力,自己雖然強於戰術跟執行,但弱在於戰略判斷,缺乏對流量、產品、資本等市場條件的敏銳感知,因此在創業過程中屢次折戟。

另一方面,電商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新入局者最終敵不過阿里、亞馬遜等巨頭的圍剿,“當時1000多萬就開始搭建平臺了,但其實做電商平臺,至少要1個億啟動資金才有勝算”,羅煒巍回憶道。

“很多跨境電商都不像一兩年前那麽火了”,羅煒巍並認為,面對商家和用戶很厚的阿里、京東,後入局者很難逃得了被擠壓或者吞並的魔咒。

做跨境電商項目羅煒巍覺得已經無望,但是之前的成敗經驗積累,加上無法割舍創業的諸多可能性,他選擇了再出發,並進入此前未涉足過的餐飲行業,創立了上門烤羊服務O2O餐飲平臺——“來一頭烤全羊”。

為何切入烤全羊?

羅煒巍告訴野草新消費,目前“來一頭烤全羊”主要采取的是線上預訂,線下送貨上門模式,並根據客戶是否有場地,提供“上門烤全羊”和“烤好送上門”兩類服務。同時,“來一頭烤全羊”的產品分為兩種規格:大份25斤左右,供20-25人享用,售價2188元,小份20斤左右,供15-20人享用,客單價1888元。

相比於日常聚會的消費品,烤全羊算得上是客單價很高的一類,那消費者接受程度如何呢?

羅煒巍認為,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飲食,對於價格的承受能力也在加強。在南方的北方人渴望吃到質量好的羊肉,這說明對很多羊肉重度消費者來說,願意為更高質量的產品付費,同時,其實人們也能接受客單價2000元左右的產品。

“分攤到每個人身上,只需50-100元,並且每一份套餐還贈送六到八個涼菜,一壺奶茶和烤饢五個”。

其次,在羅煒巍看來,消費者也“求異存同”,在追求個性化。烤全羊本身不是大眾食品,不用去草原就能吃到正宗烤全羊,這件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加上來一頭烤全羊在外賣產品上,增添了蒙古儀式,讓它具備了文化屬性,能夠增加消費欲望。

如何打造爆款單品?

可接受程度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何打開市場與品牌,讓這門生變得可持續。羅煒巍喜歡琢磨方法論,認為創業成功必須要有好產品與好品牌。

在羅煒巍看來,做餐飲最關鍵的要素還是產品本身。在之前去牧區考察的過程中,他發現,牧民吃羊肉都是清水一煮,蔥姜一放,撒一把鹽,沒有其他調料,關鍵是吃食材。

為此,“來一頭烤全羊”食材選用了寧夏鹽池灘羊,這也是杭州G20峰會的特供食材。鹽池作為甘草之鄉,它的鹽堿地上植被豐富,有176種中草藥成分的草,灘羊被稱為“吃中草藥,喝弱堿水”長大的,肉質鮮美的同時還沒有膻味。這其實是在產品上保證了“來一頭烤全羊”的品質,同時也為後續打開品牌知名度提供了引擎。

除了食材本身,在運送過程中保證產品新鮮和美味也很重要。“來一頭烤全羊”選好的羊在寧夏屠宰後,直接通過第三方冷鏈運往各個城市。在完成上門服務時,會利用像貨拉拉等一些物流車進行配送。對於上門服務,“來一頭烤全羊”則是自制了炭火保溫6個小時的保溫箱,將產品打封閉,在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同時保證口味。

“來一頭烤全羊”為了形成產品口碑,在制作工藝上也下了很大功夫。羅煒巍介紹,羊在燒烤之前,會先用純中草藥進行腌制,之後還有一整套嚴格的操作流程,七步綁羊、十步烤羊、改刀逼油、剪羊裝盤……。

為了將正宗的手藝在“來一頭烤全羊”的傳承與創新,羅煒巍還邀請了內蒙古廚委會、大學里的專家作為指導顧問,推進研發產品口味並在內蒙古建立培訓學校,對團隊員工進行統一培訓,將烤全羊廚藝輸送到年輕人手中。

品牌認知是下一站

不可置否,在上門烤全羊出來前,其實線下門店的烤全羊餐廳已經存在很多,其中不少也提供送餐服務,那麽如何讓消費者將“來一頭烤全羊”區分開來,產生深度認同呢?

羅煒巍認為首先要確立自己品牌,人們普遍有上門和烤全羊的認知,但還沒有上門烤全羊的認知,“來一頭烤全羊”就是要在前期不斷強化上門烤全羊這個概念,讓大家想到上門烤全羊就能聯系到來一頭烤全羊。

同時,“來一頭烤全羊”也在通過文化賦能,來提升附加值。比如它設計了“十全十美”、“三羊開泰”等套餐,還會在開餐前舉行敬天、敬地、獻哈達、喝酒等一整套蒙古儀式。“‘來一頭烤全羊’像江小白的團建酒一樣,在構建的消費場景下享受它的概念和精神,之後再驅動用戶自傳播,形成品牌勢能。”

具體來講,目前“來一頭烤全羊”主打的是B端市場,偏重運營。所以在宣傳方式上,它采用更多的是體驗式的場景營銷,借助頭部資源擴展品牌影響力。

比如說,免費提供給頭部企業和明星CEO體驗試吃。借助KOL的影響力,在社交平臺上完成用戶觸達。另外,“來一頭烤全羊”也會贊助音樂節、德州撲克比賽、湖畔大學等大型活動,借助活動本身的熱度,來完成品牌推廣。

對於市場的下一步擴展,羅煒巍並不擔憂,“如果以公司為用戶主體,在北京就有幾百萬的公司,杭州也有四五十萬家公司,布局20個城市,一天30個訂單,一單毛利率50%,一年銷售額就能達到5個億”。

而在接下來一年,“來一頭烤全羊”將會下沈到二三線城市,爭取拓展20個城市,並準備往供應鏈上擴展。

* 本文作者為野草新消費特約作者谷承文。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18710037601)。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野草新消費 烤全羊 消費升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