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國是所有人的敵人 台灣是所有人的朋友 施振榮:聯日抗韓是台灣應走的路

2011-1-10  TWM




韓國三星以不正當手段打壓台灣科技業者,引起科技業反彈,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不滿地指出,韓國在商界的確是又奸又詐,但光有奸跟詐是無法讓一家企業永續經營。他認為,韓國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大」,而是他們長期對人才的訓練!

口 述‧施振榮 整理‧林宏文、賴筱凡編按:韓國三星接連以自首、告密方式,讓台灣面板廠陸續遭到美國、歐盟重罰,連鴻海郭台銘都身受其害。身為宏碁集團創辦 人、台灣科技界領袖,施振榮重批韓國企業又奸又詐,「奸詐不是核心競爭力,光只有奸詐是無法讓一家企業永續經營的!」他認為,韓國人是所有人的敵人,與日 本連手抗韓,是台灣企業應該走的路。以下是施振榮接受《今周刊》專訪的第一人稱口述精要內容。

其實我們與韓國是很不一樣的,我們講究的是永續經營,希望讓我們的企業理念能夠延續下去,所以我們很不屑用不正規的手法來取勝。韓國在商界的確是又奸又詐,但奸跟詐不是核心能力,光有奸跟詐是無法讓一個企業永續的。

經營一個企業,與競爭對手爭千秋,是一定要爭的,但不能用這樣的方式。

韓拍「商道」卻無商道

「商道」是韓國的片,他們也只是講講而已。「商」講的是共創價值,是買賣雙方之間都有創造價值,買方把東西賣掉創造價值,賣方買到東西獲得價值;「道」則是講誠信、多贏。這樣看來,韓國確實沒有「商道」。所以,我覺得韓國不足以學,韓國的方法不會是我們的方法。

要如何抗韓?與日本合作是個方法。

像PC(個人電腦),就是台美合作打敗了韓國。韓國是獨大思惟,他們有很多很大的財團,像三星、LG(樂金電子)跟現代汽車,這是因為他們從日本學到了財閥的制度。日本絕對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而大陸是所有人的機會,韓國是所有人的敵人,台灣則是所有人的朋友。

我們與韓國其實是有條件可以跟他們抗衡的,兩邊競爭實力看起來是五五波;但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兩邊的企業經營模式是非常不一樣的,韓國有很多大企業,可是台灣卻有很多中小企業,這是很有活力的。

有一次Tom Peters(彼得斯,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學大師之一,是後現代企業之父,著有《追求卓越》一書)來台灣,他就說,如果有機會讓他選擇當韓國或台灣的總統,他一定不喜歡當韓國總統,因為很有可能睡一覺醒來,隔天起床哪個企業倒了,整個韓國就垮了。

過去在科技業裡大家一直強調垂直整合,後來變垂直分工,到最後就會變水平整合整併。可是像PC再整合也是有限。同時,你看面板已經整併為這四大(指三星、樂金LGD、奇美電與友達),即使再整合,效益也不顯著。

應學習人才訓練與資源分配但有些產業不一樣。我講這些話可能會得罪人,像DRAM現有模式就不值得投資,本來就應該要改變,做生意只要你經營模式錯,就很難回收,還是要日台聯軍、美台聯軍才會有希望。

最近有一些新的制度很好,因為有了TDR(台灣存託憑證),外國公司可以來台灣發TDR,台灣公司與外國公司合作,這樣就能一體。所以我講「王道」,就是要共存共榮。

韓國其實不可怕,韓國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大」,而是他們長期對人才的訓練、對設備的投資。一九八九年時,我有幸與史欽泰(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一起去三星參觀,他們對先端設備的積極投資及對人才的訓練,尤其是三星人才訓練所都讓我們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我說「大」不可怕,重點在他們對資源的分配,把資源用在人才上,投資在設備上。

其實三星長期追求第一,追求卓越,我們也有很多一樣的科技廠,但用的方法不一定要和他們(指韓國)一樣。不一定要跟他們(指三星)比大,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把足夠的資源投資在人才跟設備上。

其 實台灣擁有那麼多技術,重要的是設計一個架構,建立一個平台來整合這些技術;可是,整合是台灣科技業最缺的,第一受制於文化,台灣公司比較不願被整合;其 次則是台灣整合的機會很少,所以我才講說台灣應該多加強無形的基礎建設,像民主素養及法治精神,都比有形的基礎建設有助於資源的有效整合。

台 灣要生存就要創新,其實台灣如果要創新,首先要借重的就是台灣條件。台灣很小,科技產業有群聚效應,所以台灣科技廠可以把time to market(產品上市)的時間縮短,交貨時間很有彈性,但是空有這些條件,要是你不做品牌、不了解市場需求,能創造的價值會受限制。

我很擔心大家都只忙著現在,只忙著眼前的事情,而沒看到未來,沒時間想未來。其實對未來投資,時間拉得越長,風險就越小,如果沒有把眼界拉到未來,風險就會很大,這就是零存整取的概念,要先想到未來。

台 灣如果要進步,就應該找一個自己新的定位,像我小時不了,大還不錯!這是因為我在過程中不斷找到自己該做的事,別人已經做的事,我再去做就沒價值。應該要 專做能挑戰困難的事,所以台灣要多創新,多強調創新整合能力,不要怕犯錯,創新本來就會犯錯,如果當年大公司都不容許員工犯錯的話,那早就沒有今天的宏碁 了。所以我覺得台灣應該要形成一種文化,就是容許員工犯錯,然後創新整合,台灣才會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2

中國製信心破產 香港水貨價飆四成 陸客全球奶粉狂掃貨 台灣是下一波?

2013-02-11  TWM  
 

 

嬰兒奶粉缺貨在香港引爆民怨,其實從德國、荷蘭到澳洲,陸客收購奶粉已成普遍現象;在國產乳製品安全問題解決之前,這股中國消費者購買舶來品風潮恐難停止,台灣必須及早準備因應。

撰文‧周岐原

槍砲彈藥,是戰略物資,必須嚴格管制出口;白米和麵粉,是戰略物資,必須隨時核對儲備量。那麼,嬰兒奶粉算不算是一種戰略物資?

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面臨的最新難題。中國旅客和跑單幫為業的水貨族,在香港四處掃貨、收購嬰兒奶粉,每天下午,拖著數箱「戰利品」的水貨族北上通關,一返回廣東深圳,立即將奶粉分拆出售。

經營這一行的利潤極為可觀,記者向一位每天賣出三十罐奶粉的網路業者查價,發現美贊臣(台譯:美強生)「安嬰兒A+」一號奶粉,在香港原價二九四元港幣(約一一二四元新台幣),但在中國,網路價竟飆到三三五元人民幣(約一五九六元新台幣),等於狂漲四○%!

物資被搶奪 香港人怒了這種「自由貿易」的副作用顯而易見:香港父母得四處奔波,才能買到孩子非吃不可的奶粉。「往往在附近沒有地鐵站的藥局或超市,才有機會買到,超市還限量四罐!」一位香港人抱怨:「簡直是千辛萬苦!」「這數年間,一直有人將香港物資運返大陸,造成香港物資短缺,到了今年一月, 奶粉供應突然更趨緊張,身為香港人,眼見屬於香港人的事物一一被搶奪,而政府卻坐視不理,只有民間自發行動才可迫政府面對。」在臉書發起「拒絕香港大陸化」活動的網友,接受《今周刊》訪問時匿名回答。

一月二十七日,他和另外數十人在香港旺角車站參與「光復香港,還我奶粉」遊行,他們高喊口號、要求政府提出明確對策。

另一方面,也有網友出奇招,在白宮網頁發起連署,要求美國官方回應,短短三天就有近二萬人參加。

香港民眾透過種種行動自力救濟,終於換來特區政府的改革:食品環境署長高永文二月一日宣布,香港將正式修改進出口規定,每人出境限帶二罐奶粉,上限一.八公斤;奶粉品牌也擴大進口,在春節期間增加一百萬罐奶粉,以因應長假需求。

別以為只有和中國一海之隔的香港,會受到陸客大買奶粉影響,德國大報《圖片報》,就在一月中撰文指「中國人掃光德國嬰兒奶粉」;從歐洲到大洋洲,陸客狂買奶粉的效應,正在全球多國發酵。

在德國黑森州,Milupa公司生產的愛他美(Aptamil)奶粉,在中國是頗受歡迎的舶來品,公司去年下半年雖將奶粉產量提升三成,仍供不應求。

Milupa發言人史托爾(Stefan Stohl)分析:「我們沒有中國客戶,也不打算將奶粉出口,所以是中國人透過管道在德國買,然後寄回去。」在該公司總裁賈蘭德眼裡,業績水漲船高似乎不是個好消息,他說得更直接:「我們只為德國寶寶生產產品。」面對搶購風潮,德國超市只能以每人限購五公斤奶粉來暫時因應。到了荷蘭,超市的限購更嚴,除了每人限購四罐、已購物者禁止再消費,貨架上還貼著以荷蘭文寫的告示牌,上頭寫著:「出口中國的兒童食品暴增,全國存貨短缺,很遺憾執行限購政策。」防止將奶粉囤積或出口至中國的意味相當明顯。連澳洲、紐西蘭,地方政府也陸續推出類似管制。

乳品頻出包 中國父母怕了其實,中國並不缺少嬰兒奶粉,缺的是「信心」。過去五年,中國奶粉年消耗量雖由九十五萬噸增加至一六一萬噸,然而,去年中國奶粉產量也達一三六萬噸,只要適度增加進口、擴大畜牧業生產規模,供不應求的情況應該可以得到控制。問題就出在,有能力花錢的消費者,根本不敢買中國本土的乳製品。

繼○八年三鹿奶粉因含有三聚氰胺毒素,造成三十萬名幼童洗腎、腎結石等嚴重副作用之後,近年又有多家乳製品業者爆出產品含汞、提前腐敗、含有黃麴毒素等「五花八門」醜聞,正是問題產品層出不窮,中國父母已經被嚇怕了,即使多花一點錢,也要買絕對放心的奶粉。可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一日不解決,全球奶粉被陸客狂掃的現象就不會消失。

連德國、澳洲也感受到奶粉持續外流的威脅,已有立委示警奶粉出口問題,更不能掉以輕心。一旦台灣也出現「奶粉荒」情況,該如何保障本地嬰兒權益?

香港《信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向本刊分析:「管制奶粉攜帶出境,同時又不能太死板,開徵離境稅可免這個麻煩;有人還是要帶的話,也可以,繳重稅便是。徵收離境稅的行政手續不難,稅務局行政效率很高,完全可以應付。」這個課徵「離境稅」的建議,或許可作為當局的預備政策。

保護本國嬰兒權益

——陸客搶購奶粉,各國應對方案

香港

每人出境限帶2罐、總重1.8公斤

荷蘭

超市每次限購4罐、不得重複消費

德國

超市每次限購5公斤

澳洲

每人每次限購2罐

紐西蘭

超市每次限購4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8

樓市短打(9):浪澄灣是一個謎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2321

浪澄灣已起好多年,只賣出703個單位,即係仲有成1126個一手單位擺係度養老鼠。

最近發展商突然將浪澄灣的樓書擺上網,事後聲稱為左俾人重新認識樓盤,咁究竟賣定唔賣仍然係一個謎。

中價樓受到金管局的按揭指引規範,700萬以上的樓做唔倒七成按揭,投資者買又要打孖俾印花稅,首期連雜費條數分分鐘夠買一間細價樓,所以西九一帶的中價樓基本上到2011年已見頂。

浪澄灣擺左咁多年,又過晒保用期,維修成本只會不斷增加,樓價又有見頂跡象,發展商點解寧願賣商場賣商廈都keep住呢千零個單位?係睇好樓市仲有得升定係另有內情?呢個真係一個謎!

延伸閱讀:

http://hk.finance.yahoo.com/blogs/tokuhon/

 

ytm2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57

機器人世代 台灣是A咖或C咖?

2014-05-05  TCW
 
 

 

一趟發那科之旅,讓我們看到製造業與自動化結合時,可以發展的極致。

但,你可能沒想過,它,還將翻轉全球經濟勢力版圖,以下五大關鍵問題,你必須瞭解。

Q1:你手上的蘋果何時會Made in USA?動用國防資源發展,機器人接手下一波革命

這問題其實也將牽連「美國製造」何時再起?美國何時能重登製造業第一大國?

眾所皆知,全球的世界工廠都在中國,美國因為人力成本,自一九八○年起將製造業大量外包。目前,製造業之於美國GDP比重不到一五%,中國則約三○%,中國製造業總產值也在二○一○年超越前者,終結美國超過百年的製造業龍頭地位。

但現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喊出製造業回流口號,目標在二○一六年前創造百萬個工作機會。此趨勢若成真,《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鮑伯.鮑爾(Bob Baur)指出,這將讓中國經濟奇蹟不再,全球勢力鐘擺從中國盪回美國。

別小看美國的決心。

「美國最聰明的地方,就是用國防、軍事來培植機器人產業,」早稻田大學人型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高西淳夫分析。第一波,一九六○年代,全球網路技術就是從美國國防部的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開始,這讓美國在IT產業持續領先四十年,從一九九六到二○○○年間的全盛時期,美國生產力成長率從每年一.四%增加到二.五%,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由IT業貢獻。

這一次,接手的就是機器人。

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已經派出超過千台無人機、軍事機器人進行掃雷或攻擊,很快,這些機器人經過調整、商品化,就能從戰場進入工廠,終至家庭。

這些戰爭,其實已經幫美國養出大量的機器人供應商。Google於去年下半年收購的八家機器人公司中,擅長研發能克服各類地形、自由行動的機器人Boston Dynamics,其最大客戶就是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

而美國現在需求量每年成長九%、全球第三大的機器人市場,就是最好的練兵場所。

「可以說,機器人就是美國要推動的下一波工業革命!」台大電機系教授羅仁權說,從掌握能源(頁岩氣),到生產方式改變,可以看出,為使製造業回流美國,達成歐巴馬「讓蘋果產品回美國生產」的夢想,政府已經做好準備。

Q2:王者日本只剩下十年優勢?過於謹慎小心,讓龍頭企業走向死胡同

在日本,我們看到了發那科的奇蹟。但是,在後續美國炒熱的機器人大戰中,做為產業先行者的日本,還能夠繼續贏嗎?

「日本的好光景,大概再十、十五年!」羅仁權分析,日本目前最大的優勢在國內擁有完整供應鏈,也就是說,全球唯有日本可以不用進口任何零組件,就自給自足完成國產機器人,如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減速機,目前便由日本兩家廠商壟斷,全球自動化產線都要看他們臉色。

但其實一手好牌的日本,現在正站在尷尬的十字路口。

原本,日本在服務業與製造業使用的機器人領域,都是第一。現在,眼見工業機器人市場逐漸成熟,各國加入競逐行列,日本的下一個機會,理應是用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優勢,轉進和高齡化社會息息相關的農業、看護、物流用服務型機器人;日本產業經濟省甚至預估,到二○二五年,全球的服務型機器人產值將超越工業型機器人。

但,日本人的謹慎性格,卻可能讓他們錯失戰局。

看看日本唯一的服務型機器人企業天目時科(tmsuk)的故事。

在日本媒體眼中,天目時科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專業公司,丹麥大使館、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沙烏地阿拉伯學界都指名合作。但從二○○○年起,其竟慘賠近十年,去年才進入損益兩平階段,今年還要在丹麥首賣輪椅機器人。但估計,前十年的債務,起碼要二十年才能還清。

連很有競爭力的公司,都虧損連連?天目時科社長高本陽一說,日本人民族性保守,對服務型機器人這類新崛起的商品,不敢嘗試,還沒有發生問題前就先設好嚴密法律防堵,這讓服務型機器人光要過檢核,就必須花上超過一年時間,是工業機器人的兩倍。

從本田(Honda)、松下(Panasonic)、豐田(Toyota)等大型企業的經營角度看來,服務型機器人這樣高風險的商品,必須有高獲利來補償,但若無法普及、量產,就會放棄開發。環環相扣,讓日本服務型機器人走向死胡同。

發明穿戴式機器人、可減輕農作負擔智慧型作業服(Power Assistant suit)的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遠山茂樹也說,今年至今不過三個月,但為了和台灣工研院洽談合作,他已經跑了台北三次,只因「台灣法律沒有那麼嚴格,比在日本更有機會普及。」

獲二○一三年日本機器人大賞最大獎的Panasonic機器人實驗室,就是因為看不見未來,發展七年仍選擇暫時關門熄燈。

「日本真的很可惜!」是我在採訪中最常聽到的感嘆。從目前全球普及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是美國iRobot的打掃機器人Roomba,而不是日本商品看來,日本人當初應該沒有料到,自己落後的關鍵,竟在於「太小心」。

Q3:中國還保得住世界工廠招牌?躍升機器人最大消費國,以維持製造優勢

美國政府推動「Made in USA」重返市場,影響最大的,除了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外,美國最大宿敵——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也將受到嚴重考驗。

從國際機器人協會公佈的二○一二年數據顯示,中國自行購入的機器人台數,成長幅度達二五%,為各國之最,預計將在今年躍升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國。

現在,外銷佔中國GDP約二七%,中國透過大量購入機器人,減少工資每年調漲約一○%的衝擊,維持中國製造的優勢,同時扶植具國企色彩的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不放棄自製機器人的可能。

飛利浦首席執行長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說:「只要中國人開始用機器人,製造業重返西方的夢想就不一定能成真。」

最起碼,單要在中國目前佔GDP三五%、約新台幣九十六兆元的龐大內需市場裡競爭,便足以構成各廠投入自動化的誘因。中國產業研究機構中研普華指出,若能透過機器人解決缺工問題,將大幅提升勞動生產力達三○%,釋放大量人力轉向服務業,加速中國產業轉型。七年間,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已提升四倍,未來十年將再成長八倍。

只是,中國機器人供應鏈切入時間較晚,機器人製造技術已幾乎被歐、日廠壟斷,二○一二年中國市場市佔率前十大製造商,只有新松勉強擠入第七。因此,若中國想阻止美國發動機器人革命,目前看來仍是力有未逮。後續,中國還有一場硬戰。

然而,對於多數在中國的台商而言,卻已直接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大上海地區擁有三千家台商客戶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表示,投入自動化等於新增資本支出,這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從實務來看,外銷導向的台商,公司毛利率在二○%至二五%以上,才有投入自動化的財務實力;如果毛利率只有八%或一○%,除非接單量大如鴻海,投入自動化反而會加速滅亡。

當中國缺工與工資問題上漲趨勢未歇,而客戶又無法順利轉入自動化,劉芳榮都會建議對方考慮撤出中國,搬遷到越南等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地區。其實,國安會出具的報告就表示,二○一二年底中國的台商因為整體獲利負成長,已經有三成面臨倒閉,三成仍在苦撐或是倒閉。

Q4:韓國憑什麼成為最大黑馬?傾力投入汽車業,帶動機器人強大需求

在科技業,韓國始終是台灣最強的對手。但在未來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戰爭呢?

國際機器人協會年報直指,二○一○年起,韓國泛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甚至首度超越日本,達每一萬名工人,就有三百九十六台的人機比(編按:因各國製造業規模不同,故採人數與機器台數比計算機器人的配置密度,為普及化指標),排名全球第一,台灣則勉強排入第十。

自動化指以機器取代人力作業的生產方式,採用可模擬人類行為、自動執行任務的工業用機器人(如機器手臂)為其中一種方法,因此,自動化程度,等同製造業的先進程度。羅仁權分析,因南韓工業政策齊頭並進,造船、車業、電子業、機械業產值佔比都各約整體工業的二○%至三○%間,分攤風險。製造業高度自動化,也牽動GDP成長,二○一三年,南韓GDP成長率達三%,便被認為與製造業成長、出口強勁有絕對關係。

工研院IEK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分析師黃仲宏指出,雖然目前韓國機器人產值僅二兆一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一十億元),但因汽車業需求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只要一個國家的車業實力強,機器人就沒有弱的理由。而且從二○一二年韓國現代(Hyundai)擠進中國機器人市場第十名的成績來看,象徵隨現代汽車的全球市佔率逼近一○%,韓國機器人產業也已經小有成績,成為最大的黑馬。

Q5:七十分的台灣機會在哪裡?錯失核心技術先機,需關稅優勢打中國市場

IT世代,台灣扮演重要代工角色,讓電腦普及,快速改變全球至少二十七億人的生活。那麼,機器人世代呢?

多次以機器人球隊在國際賽奪得前三名的台大資工系副教授王傑智認為,機器人的構造包括控制關節的馬達、外觀的塑膠開模沖壓等技術,雖然台灣業者都具備,但要讓機器人蒐集外部大量數據、即時做出適切反應的關鍵──高階感測器,卻是台灣業者還沒有的技術,目前多掌握在日本、德國業者手上。

以參加球賽的機器人為例,一個感測器要價近新台幣二十萬元,比一整個機器人還貴,但只有日本業者能夠供應,「台灣現在發展機器人有兩個問題,就是『成本』跟『技術成熟度』,」王傑智表示。

黃仲宏分析,台灣缺乏具規模的汽車工業,造成機器人產業發展先天不良,的確是台灣最大的限制。

「我們的機會在市場,」他認為,因中國將躍起成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市場,只要能分到一杯羹,都有活的機會。而台灣因有ECFA保護,和歐、日大廠相比具關稅優勢,將是上銀、台達電等台廠的機會。「雖然別人的機器人可以做到九十分,我們只能做到七十分,但便宜、夠用,將是台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機會。」

當各國已經為新一波的競逐展開軍備賽,台灣若已經失去掌握核心技術的先機,接下來,精準想清楚自我定位,已是不能迴避的功課。

【延伸閱讀】機器人佈局競賽,亞洲仍佔上風

機器人製造市佔,日本遙遙領先第1名 日本 2011年全球市佔率約40% 代表企業:發那科、安川電機、川崎重工、不二越等

第2名 瑞士 2011年全球市佔率16.1% 代表企業:ABB

第3名 德國 2011年全球市佔率7.5% 代表企業:KUKA

車業自動化日本遠勝歐美第1名 日本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562 第2名 法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7 第3名 德國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3 第4名 美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1 第5名 義大利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0

機器人消費力,中國正急起直追第1名 日本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8,700 第2名 中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3,000* 第3名 美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2,414 第4名 韓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9,400 第5名 德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7,500

工業自動化韓國高居第一第1名 韓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96 第2名 日本 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32 第3名 德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273 第4名 瑞典 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64 第5名 加拿大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3

資料來源:國際機器人協會、工研院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96

第一波受害業者:美國認為台灣是幫兇

2014-08-11  TCW
 
 

 

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台灣卻被牽連,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正是近來為「反傾銷」稅所苦的太陽能產業。

一旦美國判定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反傾銷」成定局,恐怕會讓好不容易復甦的太陽能產業,再度摔到谷底。

七月二十六日,美國商務部初步判定,從中國、台灣銷售至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模組有傾銷行為,將課徵台灣業者二七.五九%至四四.一八%的反傾銷稅,稅率幾乎和中國業者不相上下,遠高於業者預期的二○%以下。

受害多大?悲觀效應浮現,第三季虧損恐重現

「哪ㄟ安捏?」判決出來,台灣太陽能業者驚呼。「一時搞不清楚狀況,都很混亂,我們還在想對策。」此次反傾銷訴訟應訴代表之一的昱晶能源總經理潘文輝說。

太陽能業者七月底幾乎總動員,緊密與經濟部聯繫,希望能跟美國重新談判、協商。面對此一判決,除了驚訝,台灣業者更感到無奈。

一位太陽能大廠高層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談起這次被捲入中美貿易糾紛的心情,「只能說大家之前普遍太樂觀。」他認為,中美兩強相爭,台灣受害,主要因為太陽能產業發展長期集中在中游電池端,台灣淪為替中國、美國代工的「打工仔」,只能任人擺佈,幾乎是許多台灣代工業的縮影。

以下是這位太陽能業者的口述告白:

二○一二年,先是美國對中國實施「雙反」,中國的電池很難賣到美國,只好向台灣採購,因為我們價格低嘛,沒想到,這一次美國也把台灣納入反傾銷範圍,有些廠商課的稅還比中國高,我們原本有的價格優勢不在了,突然變成劣勢,要怎麼再和其他國家競爭?

其實,台灣根本沒有意圖傾銷,我們只是想做生意而已,價格幾乎也都掌握在中國客戶手裡,任人宰割,但美國卻認為台灣是幫兇,認為我們和中國是一國的,但我們認為自己才是一國啊!

雖然判決現在才確定,但早在六月就可以看到影響,中國廠商開始砍單,接著美國也不能賣,以後更不用想了,這次短期三個月到六個月一定有衝擊,大家都還在想應對方式,要嘛你放棄美國市場,賣到歐洲、日本;如果你覺得美國市場還是很重要,那只好快點到海外設廠,部分生產線外移吧。

過去我們賣電池給中國大陸,幫它代工,它利用你的產能、技術,但是一有什麼風吹草動,或產能供過於求,第一個先砍你的單。沒辦法,台灣內需市場不夠大,很難往下游模組、系統端走,做不起來自己的品牌。

從結果來看,這可能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無奈吧。只能說之前大家普遍太樂觀了,以為美國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讓自己的成本提高,但這也只是台灣過度期待而已,最後還是成為中美之間被犧牲的角色。」

除了台灣廠商有苦難言,反傾銷判決一出,七月二十八日,國碩、碩禾、昇陽科等太陽能股跌停板,該類股市值一天蒸發逾一百億,去年第二季才轉虧為盈的太陽能電池廠,彷彿再回到「四大慘業」窘境。

為何台灣業者會被美國盯上?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研究經理胥嘉政分析,由於太陽能產業不像其他科技業,最重要,比的不是技術,而是成本控管和產能規模,一直以來,台灣電池廠在這兩方面表現突出,價格比他國業者低,因此成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產地,更佔美國市佔率六成以上。但,貿易戰卻讓台灣的價格優勢,淪為危害產業的關鍵。

原本可望「撥雲見日」的太陽能產業,這次受害究竟有多大?

回顧上一次太陽能產業景氣最低迷時,是從二○一一年開始,當時因為中國廠商大幅擴產,導致全球產能供過於求,上游材料、產品售價一度暴跌超過五成,新日光、茂迪等八家大廠,全年總計虧損更高達一百三十五億元,創下歷史紀錄,更傳出有廠商停工、開始放無薪假。

而根據勞委會截至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統計,該年度共有一百家企業實施無薪假,多集中在太陽能等四大慘業,同意休假的員工更逾一萬人。

對比先前慘況,雖然現在全球景氣好轉、產業供需逐漸平衡,但凱基證券分析師梁姿?僈﹛A這一次反傾銷判決來得又快又急,業者事前太過樂觀、來不及因應,手邊至少囤積了超過半個月的庫存,原先佔台灣電池廠總出口量近五成中國、美國訂單瞬間落空,業者連一週後的銷售狀況都無法掌握。另一位長期觀察太陽能產業的分析師也補充,若今年十月以後,甚至明年第一、二季轉銷至其他市場的狀況依然不佳,不排除有廠商可能重啟無薪假。

雖然反傾銷終判結果還沒確定,但光是初判,效應卻已顯現。據瞭解,除了停止擴產,原先接近產能滿載的廠房,也開始彈性生產、限制員工加班,更有廠商產能利用率僅剩五成。然而,隨著調查進行,廠商報價、庫存都還在波動,具體損失金額難以估計,不過,考慮庫存與現貨降價求售影響,梁姿?僊w估,才走出谷底的太陽能電池廠,恐在今年第三季重陷虧損。

中美貿易戰波及的不只是各國產業,更與員工生計息息相關。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陳博志舉例,其實,二○一二年隨著歐盟、美國先後對中國課徵反傾銷、反補貼稅,中國電池廠難以外銷,加上產能過剩問題,多家廠商接連破產、倒閉。根據中國媒體報導,當時有三分之一的中國太陽能廠停產,連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大廠都開始裁員,直接、間接影響中國太陽能產業百萬人生計。

前車之鑑!歐巴馬要輪胎業回流,10萬中國人失業

然而,不只太陽能產業,二○○九年,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第一次對中國出手,瞄準的正是輪胎業。

有鑑於二○○四年到二○○八年間,中國輪胎進口到美國數量增加了超過兩倍,美方便對中國進口美國的小轎車、輕型卡車輪胎採取為期三年的「特殊保障措施」,在原有四%的關稅基礎上,分別加徵達五五%、四五%至三五%的附加關稅。當時,還引發中美隔空交火,最後得由「世界貿易組織」(WTO)出面仲裁,結果是中方敗訴。

之後,雖然中國外銷美國輪胎數量明顯降低,但裁罰實施後,從上游橡膠業到下游輪胎銷售、運輸等環節,卻有近十萬中國員工面臨失業。不過,歐巴馬讓製造業重回美國的意志甚堅,更曾在國情咨文中表示,唯有靠阻止中國輪胎進入美國市場,才能保住逾一千名本國勞工工作,今年七月,美國宣佈再對中國輪胎業發動新一波雙反調查,看來這場仗還有得打。

「以前日本跟俄國打日俄戰爭,跑到清朝的土地上打,中國莫名被牽連,這次台灣有點類似這樣,兩強爭地盤,我們弱的被陪葬。」胥嘉政看待台灣太陽能產業夾在中美之間的處境形容。

一旦貿易戰升溫,未來,難保台灣不會出現下一個遭殃的產業。

【延伸閱讀】貿易制裁大刀揮下,傷經濟又傷就業——近年國際貿易制裁案例與後果

●2006年10月貿易制裁》日本製裁北韓:禁北韓船隻停泊和貨物進口影響》日本鳥取縣境港市,1年水產加工產值減少60億日圓,1,000名員工失業

●2009年9月貿易制裁》美反制中國輪胎:對中國輪胎業課徵35%至55%附加關稅影響》中國輸美輪胎數量連3年降低,相關產業10萬名勞工失業

●2012年6月貿易制裁》美、歐盟制裁伊朗:禁止石油進口影響》2013年上半年,伊朗石油收入較前1年同期減少58%,國內失業率達30%

●2012年11月貿易制裁》美反制中國太陽能業:對廠商課徵平均30%的反傾銷、反補貼稅影響》中國太陽能產業倒閉潮,無錫尚德等大廠破產,影響員工百萬人

●2013年3月貿易制裁》中美反北韓核武:達成協議,中、韓不和北韓金融機構交易影響》北韓金融機構被斷絕合作,國際人道救援機構無法獲得資金

●2014年3月貿易制裁》美、歐盟抗俄羅斯:禁止能源、國防、軍用與民生產品進口影響》德國恐有超過2萬名汽車產業勞工失業,法國數千名軍用品勞工失業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41

李登輝:稱釣島屬台灣是無知

1 : GS(14)@2016-02-18 00:36:56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出版新書(圖),當中提到釣魚島爭議,他指「釣魚台列嶼不歸屬台灣,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他又批評堅稱釣魚台列島是台灣領土的人都是無知、沒常識;台總統府回應稱這是喪權辱國的言行,不能接受。



新書狂踩馬英九


93歲的李登輝推出新書,直指釣魚台列島並不屬於台灣,把釣魚台列入宜蘭縣頭城鎮管轄是「再也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事了」。他又將現任副總統吳敦義作舉例,「那些盲從說出『釣魚台列嶼是台灣領土』的人,都是無知又沒常識的台灣政客們。」總統府發言人昨午稱,中華民國政府擁有釣魚台列島主權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否認這一主張的都是喪權辱國的言行,不能接受。吳敦義辦公室則回應「是非自有公論」。該書是將李登輝前年在日本出版的《李登輝送給日本的話》繙譯成中文後,重新在台灣上市。書中亦指日本與台灣是「命運共同體」,只要日本能重生,台灣一定也能煥然一新。李還稱雖然中國崛起已說了很久,但他認為「除了日本之外,沒有其他國家有資格做為亞洲的領導者」。李在書中批評總統馬英九:「一想到馬總統完全只有考慮到『黨』和『中國』,就深感遺憾。」又指因為馬的執政忽視民意,公平正義蕩然無存,終引發「太陽花學運」,亦使民進黨再次取得執政。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7/194940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097

【2014年訪問】齊柏林:記錄台灣是我這輩子的使命

1 : GS(14)@2017-06-11 16:09:41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山區今早發生墜機事件,當中憑《看見台灣》,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墜機身亡,機上其餘二人亦宣罹難。據當地傳媒報道,當時齊正拍攝《看見台灣》續集。



2010年,齊柏林毅然辭去台灣交通部高層工作,並抵押家房,花三年時間及9,000萬台幣(約232萬港元),每天用數小時乘直升機作高空拍攝,為的是記錄台灣如何遭受人為傷害。最後,該片不僅奪得金馬獎,更促成當地政府承諾以後不在高山上開設公路。三年前我們曾訪問齊,就《看見台灣》一片,他曾指﹕「我用比較溫和的方式來敍述環境的問題,沒有批判。」當時他亦曾表示,自己會繼續拍下去,「不管它有沒有第二部,記錄台灣是我這輩子的使命感,我要做的事情。」



齊柏林空中攝影作品之一。

他憑《看見台灣》,榮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願齊柏林導演一路好走。記者﹕湯珮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1/200518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