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資青睞績優“稀缺貨” 但這幾只“偽深港通概念股”要小心!(名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8-20/1032211.html

對於有些所謂的深港通概念股,在華麗外表之下真實的受益情況並不顯著,甚至完全扯不上關系,它們可能也是香港投資者眼中的稀缺標的,但稀缺並不能與港資流入劃等號。事實上,香港機構投資者對軍工股基本不感興趣,他們偏向於業績優良的大盤藍籌股。

Qq__20160820103443.thumb_head

 

繼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後,市場期待已久的深港通終於靴子落地,8月16日獲得國務院批準,並預期在4個月內開通。利好消息兌現影響,A股市場“理智”度過了獲批後的首個交易日。那麽,深港通的開啟對市場影響幾何?

短期帶來的增量資金有限

回顧過去一年多以來,滬港通開通後,從香港市場到A股市場,大起大落猶如過山車。但此次深港通的推出,市場氣氛明顯不及當年。對於深港通落地能否再次啟動一輪牛市行情的疑問,增量資金的動向成為左右大盤的重要因素,而2014年11月開通的滬港通為深港通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模板。從歷史數據來看,滬港通推出後帶來的增量資金並不顯著。

截至2016年8月1日,滬股通剩余總額度為1543億元,考慮到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這意味著滬港通開通後1年半多的時間,滬股通已使用的額度還不到一半。從單日使用額度情況來看,除了開通日當天滬股通用滿了130億元上限外,再無單日用滿額度的情況出現。事實上,自開通至今滬股通平均每日使用額度不足6億元。

而在深港通細則中,最大的亮點就是不再設立投資總額度上限,這對市場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有不少市場人士表示,深港通還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有機構估算,深港通開通將為A股帶來750~1500億元的增量資金,對A股的推動作用不大。

與滬港通相比,深港通在基因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深市的市盈率遠高於滬市和港股,這有可能導致國際資金短期內不會過深介入深市。遙想當年,從2014年11月滬港通啟動之後,指數在多種因素合力下由2400點展開牛市直到2015年6月見頂。但業內人士指出,考慮到當前和滬港通推出時的市場環境的區別,深港通、滬港通的受益邏輯不能完全比照。

在機構眼中,深港通更多地是一種象征意義,是為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是A股加入MSCI指數的主要推進步驟之一。廣發證券認為,在經濟不斷下行的壓力之下,僅憑一個深港通是很難撬動大盤進入上升通道的。

深市稀缺標的將受益深港通

根據滬港通的經驗,相對港股而言,深市稀缺標的將是關註的重點。深港通開通後,港資會重點選擇那些業績好、市值大、估值合理的行業龍頭股(見附表)。

滬港通開啟至今,滬股通累計買入金額排名靠前的股票中,大秦鐵路和上海機場是僅有的兩家上榜的交運企業。在交運板塊中,高速公路行業的周期性較弱,現金流充沛。記者梳理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發現,高股息率且未在香港上市的粵高速A和東莞控股,以4.57%和3.27%的股息率水平位居前列。

從滬港通及QFII的投資偏好看,海外資金一向以價值投資為主,所以重倉個股給投資者布局深港通提供了參考。在已經公布中報的公司中,海康威視頗受QFII偏愛。二季度末,共有3家QFII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合計持有1.56億股,占流通股比例為3.32%。除了海康威視,老板電器、歌爾股份、雙匯發展等前十大流通股東中也都有2家以上QFII現身。

而對於尚未公布中報的上市公司,可以參考一季度被QFII重倉的深股通標的,其中也不乏一些資質不錯的白馬股。上市公司一季報顯示,美的集團被4家QFII紮堆持有,深圳機場、格力電器、燕京啤酒、五糧液均有3只QFII集體現身。從QFII持股量占流通股比例看,QFII對寧波銀行的持股比例超過15%,對蘇泊爾、美的集團的持有比例在5%以上。

小心偽深港通概念股

對於有些所謂的深港通概念股,在華麗外表之下真實的受益情況並不顯著,甚至完全扯不上關系,它們可能也是香港投資者眼中的稀缺標的,但稀缺並不能與港資流入劃等號。

對於軍工、有色和農業板塊來說,在深港通的光環下,一度被認為是香港投資者眼中的“稀缺貨”。事實上,香港機構投資者對軍工股基本不感興趣,他們偏向於業績優良的大盤藍籌股。這從滬股通開通後港資實際配置情況就能看出來,港資主要配置在食品飲料、非銀金融、銀行、汽車、公用事業等領域,在國防軍工領域配置很少。

而近期大盤藍籌股表現亮眼帶動市場成交金額回升,疊加深港通利好預期,券商股也有一定程度的估值修複。但分析人士認為,深港通的開通將吸引海外增量資金入場,直接為券商帶來業績增長,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上半年券商業績大幅下滑,利潤同比腰斬的公司比比皆是。

而從滬股通的經驗來看,把深港通的投資機會放在AH折價股上並非良策。深港通獲批的當天,AH折價股已僅存4只,且無一為深市標的。反過來,AH溢價最高的港股標的,本來會被炒家青睞而推高股價。但諷刺的是,反倒是A股的浙江世寶、山東墨龍、東北電氣、新華制藥、海信科龍幾乎全部漲停,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溢價率在100%以上且是深市個股,這樣進一步拉開兩地的差價,上演了“水往高處流”的反物理現象。

雪球資深投資者騎行夜幕的統計客指出,這“柏林墻”只是獲準推倒,現在境外的水遠未到來,就算來也不可能被打了雞血去購買溢價最高的股票。所以,近日溢價最高的這5只深港通概念股,只是境內搏傻資金在興風作浪。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
  • 何劍嶺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92

實業難做 港資品牌服飾為何不再流行?

由中國香港“針織大王”羅定邦創辦的服飾品牌堡獅龍Bossini(00592.HK)在經歷了上世紀末的輝煌後,如今已是風光不再。

按照這家公司最新發布的盈利預警來看,即將發布的2015/2016財年業績可不太樂觀。堡獅龍預計,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公司服飾業務的利潤將比去年同期暴跌75%至85%。

而事實上,不止堡獅龍一家,諸如班尼路、佐丹奴這樣的港資服飾品牌也失去了早前的光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逐漸沒落。

受市場所累

今年3月,堡獅龍訂立臨時買賣協議,以總代價3.5億出售中國澳門一項商鋪物業,預期獲得收入約3.35億元。這讓堡獅龍截至6月底的利潤將同比增長147%至157%。雖然如此,如果按照扣除出售物業的收入來折算,該公司主營的服飾業務的利潤將比去年同期暴跌75%至85%。

第一財經記者在梳理堡獅龍的財報時發現,雖然其早已進軍中國內地,但堡獅龍的業務多半集中在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

中國香港的銷售在堡獅龍占大頭,而目前這一市場的蕭條讓主要業務在該地的零售商頭痛不已。堡獅龍將此次公司利潤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歸咎於遊客數量下降及強勢的港元導致旅客在中國香港的消費減少以及公司所經營的多個核心市場業績低迷;另外,冬季氣候異常偏暖和市場競爭激烈也是公司利潤下跌的主要原因。

法巴亞太區消費品行業研究主管陳亞雷則表示,國內零售增長幅度一直都快過GDP增幅,即便現在經濟放緩,零售增幅仍可保持在10%以上,可見內地居民的消費能力依然存在。

事實上,堡獅龍的業績近年來一直處於低迷的狀態。今年3月公布的上半年業績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公司的營業額為11.46億元,同比下跌13.13%;毛利5.43億元,同比去年下滑18.35%,期內營業利潤同比下跌75.79%至2526萬元。彼時,堡獅龍解釋,亦是主要由於部分核心市場銷售表現未如理想所致。

堡獅龍於1987年在中國香港開設第一間專賣店。1993年,堡獅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上市,成為當時香港最大的服裝零售集團。

上世紀90年代,不少消費者將堡獅龍視為“流行”、“名牌”的代名詞。不過如今,堡獅龍幾乎在中國內地的一線城市見不到蹤影。

港資品牌光環不再

顯然,如今這些港資品牌想要搶奪市場已經不是那麽容易。

除了面臨本土崛起的定位相同服飾品牌的圍攻,海外國際品牌的不斷進入也無法忽視。優衣庫早已於2001年就在中國開了合資公司,幾年後從中國合作夥伴的手里收回股權獨資運營中國業務。而H&M和ZARA則於2007年一年里先後進入中國,到了2010年,美國的國民品牌GAP也在中國開始設點。這些快時尚品牌在主品牌迅速打開市場後,陸續將旗下的子品牌也引入,並獲得了相當多的擁躉。

不止堡獅龍,諸如班尼路、佐丹奴這樣的港資品牌如今幾乎面臨了一樣的問題。

那個當年由劉德華代言的班尼路一度是內地年輕人心目中的流行品牌,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班尼路的母公司——中國香港德永佳集團有限公司(00321.HK)因該品牌的“沒落”而急於擺脫這一“包袱”,在今年年初宣布以2.5億元的價格出售旗下附屬子公司上海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而另一家佐丹奴亦是如此。

記者采訪了解到,相對於堡獅龍,佐丹奴的主要市場已經移至中國內地。從2011年開始,佐丹奴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銷售額就開始出現下滑。2014年年初,佐丹奴曾考慮在品牌上做調整,希望通過多品牌戰略進行自救。當年第二季度,佐丹奴推出了廉價品牌Beau Monde(BM),並將其作為2015年發展的重點。之後又推出主打高端百貨公司的休閑女裝品牌EULA。在過去兩年,佐丹奴陸續開設有九間EULA店鋪。但市場並不賣這個“老將”的面子,由於表現不佳,佐丹奴已經將EULA相關經營結束。而另一個新品牌BM目前還處於虧損狀態。根據今年3月公布的財報數據,截至2015年底,佐丹奴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為891家,相比2014年年底的961家凈減少了70家。

服裝行業資深觀察人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認為,上述這些港資品牌業績確實受到了整個服裝行業大環境蕭條的影響,但公司自身的產品體系也缺乏創新。雖然公司也在不斷調整,“但核心問題是這些大部分或許只是為了滿足投資者利益的一些救贖,沒有更多中長期規劃”。

服裝界流傳著一句名言,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時尚服飾業零售專家閔光亞則表示,如今像班尼路這樣的是跟不上潮流了。店里的貨品款式更新慢,爆款少。“雖然一些中國內地的服飾牌子也是被快時尚打得不行,但至少還是在求轉變,比如積極做電商什麽的,而你回過頭來看這些港資品牌,也不見它們有什麽大動作。”

這些老牌港資品牌依舊對後續發展仍舊充滿希望。比如佐丹奴除了將繼續發展BM品牌,其還在考慮於越南市場設立分公司。“我們將考慮於2016年在越南設立分公司,為這一新興市場的穩步增長戰略提供支持。”佐丹奴主席劉國權此前表示。

但無疑,當年紅極一時的幾個港資服飾品牌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89

深港通漸行漸近 港資券商急赴內地“攬生意”

有滬港通的經驗之後,內地與香港證券市場監管層在深港通的推進速度上快馬加鞭。9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互聯互通的若幹規定,深、港交易所發布配套細則;10月11日,交易所及結算公司在深圳簽署《四方協議》。10月13日,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與深交所副總經理王紅在香港正式舉行首次推介會,並表示深港通有望在11月份推出。

深港通的快速推進也讓基金、券商等機構加速布局。目前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或深港通購買香港股票,都需要經過內地券商以人民幣購買。不過,新機制對港股的帶動以及越來越多資金出海,也讓港資券商看到了機會。

近日香港持牌機構富途證券赴京路演,同時配以免費LV2行情等產品優惠為吸引,希望在境內外激烈的券商競爭中博取生存空間。“聯通機制開通之後,內地投資者可以很方便的通過內地券商投資港股,這實際上對一大批投資者完成了‘投資者教育’。”富途證券董事長、創始人李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瞄準內地投資者

“香港有720萬人,有550多家持有1號牌的券商以及銀行服務,客戶已經被開發的非常充分,香港本地的券商市場空間是非常窄的,而且現在大量內地券商還到香港去開分公司。”富途證券CEO鄔必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內地市場的對外開放,未來在香港的內資和港資券商,都會非常重視中國大陸的投資者,因為這里的客戶足夠多。

在券商看來,港股與A股相比也在多個方面具有吸引力。國都證券(香港)將兩地市場對比後發現,恒生指數市盈率和市凈率均低於A股主要指數,恒生指數市盈率11.52倍、市凈率1.1倍,均低於中位數13.19倍和1.73倍,在整體市場估值對比中,港股比A股更具有吸引力。

內地龐大的潛在客戶群體一直都在,這一次之所以讓李華興奮起來,是因為經歷滬港通和未來開通深港通,意味著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了解將有質的提升。“比如看股票行情需要收費,這對內地投資者而言就是很不適應的問題。”李華表示,當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聯通機制、依托內地券商投資港股之後,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文化會有更深入的認知和認同。

除此之外,深港通可能給潛在標的帶來的機會也是港資券商興奮的一個動因。根據9月30日發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港股通標的股票的範圍包括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中型股指數成份股,以及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且成份股定期調整考察截止日前十二個月港股平均月末市值不低於港幣50億元。還有A+H股上市公司在聯交所上市的H股。

根據安信國際策略研究的計算,深港通下新增港股通股票約100只。對於標的股票,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內地券商直接購買港股通股票。不過,深港通對港股市場的輻射作用也讓港資券商看到了機會。

“根據規則,要成為深港通的標的需要在過去12個月當中的月末市值平均50億以上,這對於市值在30億到50億市值的股票來說,可能就會成為投資者關註的潛在對象。”鄔必偉認為,基於投資慣性,港股市場可能兩類股票會受到內地投資者關註。一類是與A股對標,在A股遭遇爆炒的板塊;另一類是互聯網企業,類似螞蟻金服等擬上市公司也會吸引資金青睞。

跨境臨更嚴格監管

內地與香港的互聯互通機制當中,雙方跨境監管是一個重要協同內容。跨境交易在安全性、穩定性、信息對稱性方面都更加複雜,中國證監會在這一方面表現十分謹慎。

在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中,兩地券商都受到嚴格監管。香港投資者購買A股,需要經由香港聯合交易所在深圳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深交所進行申報,進行交易;內地投資者購買港股,需要委托內地證券公司,經由深交所在香港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進行申報,進行買賣股票。

中國證監會對內地券商進行監管,規定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和證券公司或經紀商不得自行撮合投資者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買賣股票的訂單成交,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在證券交易所以外的場所對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買賣的股票提供轉讓服務。

今年7月,由於投資者詢問“老虎證券”、“富途網絡”、“積木股票”等提供美股、港股等境外證券交易服務的網站或客戶端是否可以參與,中國證監會回應稱“請勿參與”。

證監會解釋稱,境內投資者通過境內互聯網公司的平臺網站或移動客戶端參與境外證券市場交易,由於沒有相應的法律保障,且證券投資賬戶及資金均在境外,一旦發生糾紛,投資者權益將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同時提醒境內投資者通過購買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基金產品份額、參與“滬港通”交易等合法渠道投資境外證券市場。

“被點名的富途網絡是沒有證券牌照的,但是富途證券是有牌照的,”李華對本報表示,富途網絡在深圳,負責技術和產品研發,是富途證券的技術和產品的提供方;富途證券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是持有香港證監會下發證券牌照的證券公司,持有1、2、4、9類四個牌照。

對港資券商而言,內地券商直接接觸客戶、鎖定固有客戶的優勢不可比擬。為了在競爭中博取市場,富途證券基於騰訊的跨境基礎設施優勢,在跨境傳輸、硬件設施、技術安全等方面集中發力,試圖以開戶體驗、出入境安全性、交易速度方面的優勢在內地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面對嚴格的市場監管,在沒有內地券商牌照的情況下,港資券商還需要嚴格限制業務範圍。“我們不參與、不協助投資者(資金出境),”李華告訴記者,對於非滬港通、深港通的港股投資,目前對內地客戶而言,開戶、交易、結算仍然需要在境外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41

18家券商待產高峰 “港資+民資”模式雙打

我國128家券商中,合資券商不過10余家,勢單力薄、業績墊底。但近兩年由於政策鼓勵,國內掀起了一股合資券商熱。據本報統計,截止到1月13日共有18家在申請的券商,其中過半券商有外資背景。在這股券商成立潮中,民資成為了主力軍,此次18家待產券商是90年代以來又一波券商成立高峰期。

1月17日下午,國務院發文要求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放寬外資準入限制,這其中包括證券公司。在這18家待產券商中外資背景廣泛,有純港資、東南亞等海外資本,亦有臺灣資本涉足其中,市場人士分析,這顯示出外資對我國證券業發展的信心,但國內政策對外資的吸引力依舊有限,合資券商的“春天”還為時尚早。有非銀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合資券商之所以生存困難,主要原因在於牌照不齊全,以及合資券商的主打業務——投行業務在國內也無法與國內其他大型券商相抗衡。

在18家在申請的券商中,背後多數有民資身影,甚至有部分民資搭乘CEPA協議“出口轉內銷”,資本借道香港再轉至內地成立證券公司成為一大主要途徑。

港資來襲

截止到1月13日,共有18家在申請的券商,分別是匯豐前海證券、大華繼顯證券、溫州眾鑫證券、雲峰證券、東亞前海證券、廣東粵港證券、橫琴海牛證券、百富證券、陽光證券、粵港證券、金港證券、豪康證券、聯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嘉實證券和珠江證券。

根據本報不完全統計,涉及港資的有7家券商。東亞前海證券股東方中有香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東亞銀行;瀚華證券的一大股東方是香港上市公司新華匯富金融,新華匯富金融背後的控股股東則是香港大型綜合企業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金港證券背後的股東之一為香港上市公司匯盈控股;恒盈證券的發起方之一的萬贏證券系香港持牌券商,其母公司為香港上市公司威華達控股;粵港證券的發起方包括三家香港券商。值得註意的是,有港資背景的券商資金設立較為複雜,其資本方更為廣泛。

譬如,匯豐前海證券的股東方中有匯豐銀行;廣東粵港證券背後是香港尚乘集團,這一集團背後有建基在加拿大的瓴睿資本和戰略股東摩根士丹利。 除了港資現身,臺資也位列其中。金圓統一證券的股東方之一包括臺灣企業----統一集團。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東南亞的資本。大華繼顯陸金證券的外方股東來自於新加坡最大的證券公司大華繼顯控股有限公司,該券商主要經營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及中國香港地區的股票和投行業務。

“越來越多的外資進駐國內,表明他們對中國證券業的未來充滿了期待。”某資深券商人對本報表示:“自1995年摩根士丹利入股中金公司共同組建我國首家合資券商以來,外資投行借合資形式在國內已走過21年。但過去21年,相比於港澳資本,純外資背景的股東不能成為控股股東,近年來外資在券商界的監管有所松動。”

2012年8月中國將金融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從33%提高到了49%,近5年內沒有外資能夠提高持股。2016年11月11日,財政部重申,中方將逐步提高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參股證券公司的持股比例上限,但未給出具體時期。1月17日,國務院發文要求放寬多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其中包括證券行業。近期,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正在商洽提升他們分別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以及瑞銀證券的持股比例至49%。

不能否認的是,在合資券商中, 外資僅是“配角”。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告訴本報記者,此次監管層放寬外資進駐證券公司的旗號,從長遠來說,對外資吸引力較大。然而,短期而言吸引力有限,當前外資券商有能力進入想要進駐的領域,譬如投行領域、資產管理業務、銀行間市場等。唯一要突破的是控股權的問題。國內的證券行業已經形成較為穩定的競爭格局,前十大券商地位相對穩固,如今即使開放相對控股權或絕對控股權,業務格局並不會有太大改變。

(截至時間2017年1月13日 資料來源:證監會官網)

民資尋路

在這次券商成立潮中,國內資本依舊占據主角地位。在18家待產的券商中,盡管有外資涉足,但第一大股東絕大多數為內資,有的甚至是國資。以粵港證券為例,其第一大股東中粵財控股認購14億股,持股占比40%,為國有獨資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要服務廣東自貿區建設。 更需要提出的是,在待產的18家券商中,民營資本占據了“半壁江山”。溫州眾鑫證券和方圓證券有可能是民營資本。前者將由溫州當地的企業家設立而成;後者第一大股東為蘇州柯利達集團有限公司。

甚至有民資甚至借道香港,再轉戰內地。譬如,雲鋒證券股東方之一是馬雲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瑞東集團。再如,2016年4月成立的華菁證券,其的股東之一是華興資本的附屬公司——萬誠證券,其以港資股東身份參與,出資比例為49%。

業內人士指出,民資轉到香港,再回歸境內設立券商,主要是為了搭乘此前的CEPA協議。2013年8月內地與香港、澳門地區簽署的CEPA協議,允許符合設立外資參股證券公司條件的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分別按照內地有關規定在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各設立一家兩地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其中港資、澳資合並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內地股東不限於證券公司。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表示:“對於華菁和雲峰這類券商,他們實際控制方仍然在大陸,只是出資實體是從香港、澳門來的,所以這種模式未來可能成為民營資本申請證券牌照的方式之一。”

民資越加成為券商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長期以來,券商牌照一直以特許經營的方式而處於相對壟斷地位,享受著相對的壟斷利潤,境內民營資本和私人資本則很難涉足其中。本報記者了解到,2002年民生銀行的大股東控股民生證券,成為彼時少有的民營類券商。

前述某資深券商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此前金融準入尤為嚴格,過去券商的設立一類是以財政部、央行、銀行、保險為主體的國資類券商;一類是地方政府借助融資平臺設立的地方性券商;經過十多年發展有超過100余家券商,但2010年以前,券商發展過快而問題頻出,因此遭受嚴厲整頓,在這樣的背景下,監管層不會設立新的券商公司,民營資本也不願進駐其中。”

2010年以後證券行業開始創新業務,2012年召開了第一次創新大會,自此各項創新業務陸續開展,各路資本也越加註意到金融牌照的重要性。2014年證監會表示將明確新設證券公司的審批政策,支持民營資本、專業人員等各類符合條件的投資主體出資設立證券公司,這是監管層首次提出鼓勵民資設立券商。截止到2014年國內至少有11家民營券商,分別是渤海證券、第一創業、方正證券、國金證券、宏信證券、民生證券、太平洋、新時代證券、中山證券、眾成證券、德邦證券。

“此次18家待產券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又一波券商成立高峰期。”王劍輝說。

橫琴海牛證券、豪康證券、珠江證券並未公布股東方構成。

合資券商路在何方

根據本報不完全統計,當前合資券商有11家,分別為中金公司、中銀國際、高盛高華、瑞銀證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東方花旗和摩根士丹利華鑫。加之去年設立的申港證券和華菁證券。

2016年,非港資澳資、純外資背景的券商有7家,他們的業績並不顯著———瑞銀證券、中德證券、東方花旗、摩根士丹利華鑫、高盛高華、一創摩根和瑞信方正無論是在凈資產、總資產還是營業收入均排在126家券商中的中後位。

2016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最高為瑞銀方正3.69億元,最低為瑞信方正0.32億元。其總資產最高為高盛高華30.71億元,最低為摩根士丹利華鑫9.25億元;凈資本最高為高盛高華22.12億元,最低為摩根士丹利華鑫6.79億元。

而在過去合資券商的業績也並不顯著,有不少外資股東退出。本報記者統計,作為日本在華成立的第一家合資投行海際大和自2004年11月成立以來連續9年業績少有起色,2014年日方股東退出,股權由上海證券接手;湘財證券與里昂證券合資的華歐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財富里昂的前身)於2003年4月成立,在2011年、2012年經營連續兩年虧損,2013年被中信證券收購。華英證券自2011年成立以來連續兩年虧損,2015年蘇格蘭皇家銀行退出,股權由交通銀行接手。2016年12月16日,另一家國際投行摩根大通公司正與其中國合資夥伴分道揚鑣:第一創業發布公告稱,擬3.07億元收購摩根大通持有的全部股份。

2012年8月6日, 東方花旗由東方證券和花旗環球金融亞洲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成立當年便虧近5600萬元。2011年6月,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成立,成立兩年累計虧損2.56億元,一度在券商中墊底。

北京某非銀分析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合資券商之所以生存困難,主要原因在於牌照不齊全,同時中外股東文化、理念難以磨合。合資券商的主打業務------投行業務在國內也無法與國內其他大型券商相抗衡。

王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諸多外資券商在設立之初就瞄準了投行業務,在其他業務領域準備並不充分;同時,諸多外資不是控股股東,他們不願耗費過多的人力財力為他人作嫁衣裳;加之部分合資券商為中國大陸券商的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不能有同業競爭,多種因素促使外資券商的業務單一,多限於投行業務。中國資本市場熊長牛短,在投行業務不景氣的年份里,無其他業務對沖,致使合資券商業績落後。”

1月17日,監管層發出放寬多領域外資準入限制的口號,外資控股合資券商成為可能。

“突破51%的控股權其可能性很大,因為外資成為合資券商的控股股東不構成不可逾越的門檻。現在我們也在追求混改。原來我國市場環境不成熟,金融機構較為弱小,監管層多防範過於強大的外部競爭;但現在前兩者已相對成熟,這一障礙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予以突破。”某券商研究部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從長遠而言,隨著對外資控股權的放松,外資在中國證券業中的發展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王劍輝認為,合資券商未來的發展前景也越加廣闊,尤其是在國際化業務發展中,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國內外資本雙向流動越加頻發,合資券商在市場拓展、產品開發、市場份額中占據先天優勢,而在特殊領域,譬如在高端人群的國際化財富管理、中國地方政府在國際市場上融資等業務上,合資券商將更加有用武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61

你在關註“獨角獸”,港資卻在買入“三駕馬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1/1198031.html

Upload_1520755067194.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

來源:道達號(微信號:daoda1997)

最近一兩周,“獨角獸”概念股炒作如火如荼。不過,從港資的動向來看,港資對家居行業的偏愛由來已久,同時家居行業的慢牛行情也讓這一板塊備受關註。

在本周(3月5日至11日),雖然家居板塊不像其他熱門板塊那麽出眾,但是港資的持續流入,卻值得投資者關註。

港資持續增持家居“三駕馬車”

從近期港資持股(本文均指通過滬深港通進入A股的港資)的情況來看,港資持股較多的家居股有三家:顧家家居(603816.SH)、歐派家居(603833,SH)和索菲亞(002572,SZ)。而其中歐派家居和索菲亞的股價走勢備受市場關註。關註道達號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道達號”或“daoda1997”,為你呈現主力動向。

而在本周,港資通過滬深港通,再度加倉上述家居行業中的“三駕馬車”。

本周,港資增持了86萬股顧家家居,持股占流通股本的比例從14.38%提高到了15.35%;同時增持了歐派家居和索菲亞約21萬股及約165萬股,持股比例也都相應的提高。


港資對家居行業的持續關註,也表明他們看好該行業的前景。

華泰證券認為,預計精裝修交付比例將加速提升,從而帶動家居工裝渠道放量,到2020年,預計精裝修比例有望達到50%左右,一二線城市精裝修市場空間將近3000億元。

此外,該券商還指出,目前一線城市的精裝房交付比例已經達到80%左右;二線城市精裝房交付比例預計在40%左右,三四線城市的精裝房竣工比例為個位數。隨著精裝修交付政策的持續推進,二線及三四線城市精裝修交付比例有較大提升空間。

海能達要逆襲?

此前海能達(002583,SZ)由於業績不及預期,股價大跌,港資也在大幅撤出,不過,隨著股價的企穩,港資殺了個“回馬槍”。關註道達號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道達號”或“daoda1997”,為你呈現主力動向。

在本周初,海能達的港資持股比例為4.6%,然而周末時,港資持股便提升到了5.08%,同時,海能達的股價在本周上漲了3.17%,而從周K線來看,已經是五連陽。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75

港資高檔幼稚園 獨孩商機一條龍

1 : GS(14)@2011-03-11 21:54:44

2011-3-5 iM

教育不應為了賺錢,但教育倒是一門很賺錢的事業。

一孩社會下的中國家長,為了家中只得一個的心肝寶貝,不但高價搶購香港奶粉,連港資教育機構也成了搶手名牌。

多間香港的大學北上開課開學,尖子精英爭着報讀;早前湖南長沙一家港資幼稚園,月學費7,000元(人民幣,下同)仍大排長龍。

從沒在港辦過幼兒園、家住麗港城的港商謝燕川,十多年來斥資過億到內地興建貴價幼稚園,帶着「港資」旗幟展開她的教育集團,如今在全國有逾50間幼兒園,學生人數逾1.3萬,料想她必賺得盤滿缽滿,她卻說︰「我們目標不是賺孩子的學費錢」,以為她只是說句陳腔濫調的客套話,怎料她的目標原來更遠大︰「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有逾30萬學生消費群的教育品牌,提供一條龍的玩具、文具、教具,賺更長遠的錢。」

記者認識經營逾50間內地幼稚園的港人謝燕川,是在福建省會福州一個由貿發局主辦的洽商會,當時她正在那裏尋求對投資幼稚園有興趣的投資者,雄心勃勃。

原籍福建的她,在當地師範畢業後曾做幼兒園老師,及後移居香港,跟丈夫從事鐘錶首飾生意,收入豐厚,直至1999年興起念頭「重操故業」,到福建廈門辦了第一間幼兒園「小金星」。

港資吃香 每3人收1個

「我本身讀幼兒教育,其後在香港做生意和品牌管理,所以很想用香港的經商經驗,回來內地做幼兒園。」說話時仍帶着一口濃濃福建口音的謝燕川指,「港資」兩字的確成為幼兒園賣點之一,收生推廣時都會說明自己是港資幼兒園,「因為港人素來精密,講求服務質量,香港這國際城市,教育理念先進。」姑勿論港人對香港本身教育制度有多少牢騷,港資興辦的幼稚園在內地總是吃香。

小金星目前全國有51間,主要在福州、廈門一帶,亦擴展到北京、武漢、江西等城市;最近又與天津市政府簽訂合同,未來數年在當地多開20間幼兒園。謝燕川說,至今總投資已過億元,每間幼稚園投資由最低200萬,至最貴試過逾千萬。有時與土地供應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投資,對方出地建校,小金星負責營運管理,屬連鎖經營的教育集團。

各地小金星的學費不同,北京學費每月逾2,000元,拍得住香港幼稚園,且沒有學券優惠;廈門則約1,300元,九江約900元。

「訂學費是這樣考慮的,廈門最低工資現是1,100,我們收1,300,等於是一個多月的工資,所以大多是中上收入的父母才能送孩子入讀。」謝說,學童父母大多是老師、律師、白領、公務員、生意人等中上階層,而且學位搶手,部分學校約每3人報名才收生1個。

融合教學法 雙語學習

走中高檔路綫的小金星,每間校園約收生200至500人,校舍都有數層樓高,面積超大,外形建得像一個小小主題公園。校園內,游泳池、大花園、組合遊戲架都是必備設施,部分校舍還有兒童攀石、小農場。「香港的幼兒園一般地方很細,小朋友很少機會到農田和戶外活動,但內地面積大,不但可以有大花園和泳池,小朋友可以自己種豆種瓜。」

至於教學內容,當然標榜雙語。「雙語是中檔幼稚園必備的,但好多幼稚園只是形式化做,請個西人、搞搞噱頭就算。」謝稱,他們不但請外籍老師,跟孩子玩遊戲和唱歌,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學習英文,更稱融合了中、美、英、日式的教學法。

中美英日的融合教學法,驟聽好像有點超現實,謝燕川自豪地一一細說︰「我們要學生3歲讀《弟子規》、《道德經》,學好中國五千年文化;又用了西式的蒙特梭利法教學。有日式注重團隊合作、勇敢忠誠;又融入美式注重開發小孩潛質,個性培養;還有英式注重公德禮儀,好像我們要學生說『Ladies first』,教他們紳士風氣。」

原來不單香港家長,內地家長一樣要獨生孩子「贏在起跑綫上」,小金星搜羅導師不同興趣班的導師,為小小學子們提供芭蕾舞、功夫、棋藝等課程,務求令孩子文武雙全。

「內地家長得一個孩子,人人希望付出一份,得到一百分,更要求物超所值。」父母對獨孩緊張,要求也很奄尖,好像內地奶有三聚氰氨時,學校便立即改用荳奶,之後又周圍找可靠的當地農場,提供奶產品,平時茶點午飯的食物,都要有健康檢查和認證。

搞教育生意的壓力和責任,她說比以前做鐘錶首飾大得多,而且飾品生意更好賺,「一單都賺過一百萬,但一間學校一年也未必能賺一百萬。」她捨棄鐘錶生意,改做教育事業,背後原本有一盤生意大計。

目標:幼兒界沃爾瑪

「我要做幼兒界的沃爾瑪!」謝燕川說,她的目標不是做新東方(內地最大型補習社),而是要學沃爾瑪的商業模式︰「用最大眾化價錢,賣最優秀產品,產品利潤不超過30%,但可以做到全球500強。」

為此,她把小金星定在中高檔路綫,學費是一般內地中產可接受範圍,回報率一般約為15%至30%,「很多人說我們幼稚園收得便宜,但我告訴你一個故事。」接着謝燕川眉毛一揚說︰「一件孩子用品在百貨公司出售,銷售成功率約10%;但若由幼稚園推介,成功率是99%。」

因此她目前把利潤全投放在擴展校舍,以吸納更多學生。「我們未來20年想做一千間幼稚園,有30萬消費群體。」她改口說「消費群體」而非學生,因為她計劃未來的小金星,是一條兒童用品產業鏈,以自己的品牌生產一系列文具、教具、玩具、教育軟件、培訓、飾品、服裝等,透過學校網絡出售。「教育是長綫投資,所以我們不想從小孩身上賺錢,而是打造有質量的教育品牌,才可以長遠賺錢。」

----------------------------------

小金星教育生意經

開辦年份︰1999年

規模︰51間

分佈地點︰北京、天津、廈門、福州、泉州、武漢、蘇州等

學生人數︰約1.3萬

目前回報率︰15%至30%(視乎校舍地點)

長遠策略︰擴展校舍數目,建立品牌後,生產一條龍幼兒教育產品,透過校園網絡出售

部分學校學費

北京(3間)︰約¥2,000

廈門(10間)︰約¥1,300

福州(20間)︰約¥1,000

武漢(1間)︰約¥1,000至¥1,300

江西(5間)︰約¥800至¥900

﹏﹏﹏﹏﹏﹏﹏﹏﹏﹏﹏﹏﹏﹏﹏﹏﹏﹏

知識庫

公辦少位 民辦價貴

內地幼兒園現時分為公辦和民辦兩種,公辦幼兒園大部分開支都來自國家,學費較便宜,一般每月數百元,但學位不多;民辦幼兒園數量比公辦多,但學費的標準和加幅都沒有設限,但過去兩年民辦幼兒園大幅漲價,北京普遍加價兩成,廣州加三成至七成不等,已成為困擾民生的問題之一。

要開辦一間民營幼兒園,除了要自籌資金外,也要符合國家及地方對幼兒園規格的要求。例如部分地方會要求辦學規模不能低於100人、戶外活動面積不能少於人均1.5平方米、教職員和學生比例不能低於1︰20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318

貝萊德籲減持港資產

1 : GS(14)@2015-06-18 11:32:1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18/news/ec_ecj1.htm
【明報專訊】貝萊德亞洲股票投資團隊主管施安祖表示,因本地地產與金融板塊,對美國息口變化仍較敏感,故建議減持香港本地資產及地產股。

內地股市近期出現大幅回調,施安祖表示,內地股市部分板塊已經出現泡沫,部分中小型企業市盈率高達50倍以上,估值明顯偏貴,投資者要十分小心。但如果內地金融改革進程順利,中長期包括A股在內的中國資產仍有上升空間,看好藍籌股,以及健康護理和互聯網板塊。

深圳股市估值偏貴

他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較緩慢的增長期,未來仍有下調利率可能。貝萊德亦已從持有周期類股,轉移至較具平穩增長潛力、且受惠經濟周期蛻變的股份。

對於即將開通的「深港通」,施安祖認為,現時深圳股票估值偏貴,相比之下更偏好本港上市的中小型企業。他表示,目前南北雙向流動的資金正不斷增加,香港也部分受益,但仍未能全面獲益。包括「滬港通」與「基金互認」在內的內地金融改革目前尚處於初期階段,相信隨離岸流動性的增加,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中國資產都將受益。

對於人民幣今年十月是否能夠納入SDR,貝萊德亞洲信貸團隊主管賽思則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但料今年仍難加入。他表示,人民幣匯率在未來6至18個月內都將維持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70

港資北上開養老院 港式服務吸客

1 : GS(14)@2016-01-25 01:50:40

2016-01-01 HJM

中央政府全面推行「普遍二孩」政策,地產巨頭紛紛進軍養老房產,醫藥保健類股票基金不斷升 人口老化是棘手挑戰,老有所養則蘊藏商機,《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高達106萬億元人民幣。內地銀髮市場龐大,有港人出資1500萬人民幣在廣州開辦養老院,用5年時間引入港式專業護老服務。負責人認為,發展養老產業是長線投資,先有社會效益,才有經濟效益。

「環境清靜,社區醫院齊全,護工態度親切,而且院內經常組織舞蹈、讀詩等活動,很熱鬧,」88 歲的越南籍華僑劉婆婆對廣州市紅升僑頤養老院贊不絕口。4 年前丈夫離世,加上子女長期在外工作,她選擇到老人院安享晚年。

方便和舒適是劉婆婆最為看重的元素。「郊區的養老院雖然空氣好、設備新,但離市區太遠;而有些院舍雖設在市區,但服務質素差。」她說,比較過後覺得紅升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從老人院出發步行5 分鐘就有地鐵和巴士,附近有商舖和市場……我剛做完胃部手術,吃不了飯,院長就吩咐廚房特地為我煮粥,很貼心。」

某程度上,劉婆婆的話可反映

全院210名老人的心聲。2010年9 月開業,紅升僑頤養老院在一年多後便已滿額,連續四年爆滿。院長劉麗瓊表示,「養老院生意關鍵靠口碑,服務用心,老人家會幫你一傳十十傳百。」

港資難落地 穗團隊解困

港人獨資,是這所養老院的最大亮點。在《CEPA補充協議四》(允許港資在廣東省開辦養老機構)實施3年後,香港投資者白玉潔女士有感於中港兩地人口急速老化,且養老床位供不應求的現狀,於是北上尋找商機。「撇開經濟因素的考慮,她更多是本着愛心來經營這個項目的,她心裏清楚,做養老院,想回本甚至盈利要很長時間。」劉麗瓊如是解釋創院初衷。

雖有資金,外加政策支持,但不熟悉內地事務的白玉潔仍不知從何入手。經朋友介紹,她找到有多年辦院經驗的劉麗瓊。雙方商定以「港人投資+穗人運營」的形式創辦養老院舍。然而,即使熟悉辦事規則,劉麗瓊在申請獲批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不少困難,單單申請一個食品衞生許可證就花了一年時間。「我按照相關部門在官網上的要求準備好資料,沒想到去辦理時卻被告知還欠某個文件;當我補齊文件再去申請,對方又說需要提供另一份證明。」而在辦理稅務發票時,她又遇到稅局人員懷疑投資者存在偷稅漏稅的情況,要延長審批時間。「不過,香港投資者若想進軍內地養老市場,最佳落地辦法還是找當地的成熟機構合作,畢竟內地機構懂得各種遊戲規則和辦事流程。」

移植港式服務 建無牆院舍

護工照顧不周、管理方式落後是內地老人院經常受詬病的地方,建院之初,白玉潔和劉麗瓊就達成共識,要引進香港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從而形成競爭優勢。

多次到香港參觀學習,劉麗瓊認為香港養老服務最大的特色是有社工參與,他們能照顧到老人家的情感需求,並能幫忙協調老人、家屬和院方三方的關係。「香港有專門的《社會工作者註冊條例》,當中要求只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註冊人員方可申請養老機構專業崗位。」但內地社工行業仍在起步階段,要找專業人士進駐老人院並非易事,劉麗瓊想到從香港請導師過來陪訓員工。「我們向聖雅各福群會購買了社工督導服務,資深社工會定期舉辦講座和工作坊,如探討照顧老人情緒、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等,加深員工對照顧老人的理解。」如今,養老院給每位老人都設立了健康檔案、情緒檔案,員工每隔兩三個月會與老人進行訪問談話,及時了解他們的最新想法和需求。

另一香港特色是將院內的養老服務向社區進行延伸。比如有老人跌傷在家,養老院雖沒有床位,但可以派護工上門照顧;部分日托服務會開一輛車把社區的老人統一接到養老院照顧,傍晚時分再把他們送回家。借鑑這些做法,劉麗瓊在養老院所在的東山口社區建起了一個以15 分步行鐘路程為半徑的社區養老圈:與社區醫院合作,醫院給養老院提供臨時床位,養老院則購買醫院的醫療服務,實現資源整合;開設社區長者食堂,為區內老人提供便宜午餐;護工入戶服務也在積極籌備中。「我們希望能打造一個無圍牆的養老院舍,養老院就是要扎根社區,服務社區。」

港老人難留下 盈利仍需時

近年來,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積極興建養老院,路程不遠加上入住費相對便宜,吸引不少港人北上頤養天年。憑藉港人投資這個光環,紅升僑頤養老院在開業之初也有過20 名港籍老人入住,可當身體出現大毛病後,他們都選擇離開,因為醫療保險在內地不適用。

與紅升僑頤養老院的情況相似,位於肇慶市、由賽馬會出資建設的伸手助人護老頤養院,其入住的香港老人從最多時的60 多名下降至26 名(截至2013 年)。香港社會福利署的數據顯示,2009 2010 年度至2013 2014 年度期間,參加「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的人從2985 人降至2096人。

劉麗瓊表示,雖然香港政府在2013 年推出「廣東計劃」,讓在廣東居住的長者毋須回港住滿60天也能領取每月1135 港元的生果金,但與內地較高的醫療費用相比,這筆津貼只是杯水車薪。「在香港公立醫院看病,老人花100多港元就有不錯的治療,但在內地,一個感冒也得花300 元人民幣。另外,香港老人也不太相信內地的醫療質量,有病還是回港治療。」

紅升僑頤養老院目前收費為3000 4000元人民幣/月,價格在當地算中等水平,港式服務讓院內床位長期爆滿。但即使如此,養老院開業至今仍未回本,只是日常收支自2013年起實現基本平衡。

「做酒樓,一天下來結數就可知賺了多少;但做養老產業都是先實現了社會效益,才有經濟效益。如果社會不認同,再漂亮的院舍也沒人幫襯。」劉麗瓊表示,目前養老院也在籌劃增加額外服務以補貼日常開銷,如提供有償的導師培訓,對前來參觀的兄弟院舍收取一定費用等,「這些收費僅用於維持社區飯堂的運營,養老院要實現真正盈利,仍需要全社會對養老產業加以重視和支持。」

中國未富先老 地產商轉攻養老

「5年後,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可達8萬億元人民幣,是目前市場供給量4500億的18倍!」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早前在香港出席社企民間高峰會,他對國內龐大的銀髮商機十分看好,但同時指出,老人經濟蓬勃也反映社會對人口急速老化的恐慌。

人口老化快 養老產業滯後

「有別於一般發達國家『富國老民』的步伐,中國現在是『未富先老』。」徐永光表示,按聯合國標準,一個國家60 歲以上人口佔比達10% 即為老齡化,而中國於2011 年佔比已達13.3%,「再過10年,佔比會達到20%以上」,預計2033年佔比將擴至27%。

有「老人國」之稱的日本,老齡人口佔比為20.5%,徐永光坦言中國老化速度快,「目前某些地區都已經超過20%,例如長三角。因為經濟發達程度較高,且獨生子女政策執行較好,比例更見突出」。

然而,養老產業明顯滯後,「基本上沒有思想準備」。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2 年養老產業的市場需求約為1 萬億元,而實際只能滿足1000 億元。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每100 名老人需要5張養老院床位計算,全國共需養老床位800萬張,而目前僅能供應266萬張。

徐永光指出,中國非得把養老產業迅速發展不可。「一、相關服務供不應求;二、國家經濟增長放緩,面對產能過剩、污染嚴重,製造業空間有限,只能大力發展服務業,養老正是社會剛需。」

老人地產可平價拿地哪裏有商機,地產商就插足哪裏。當恒大、萬達、富力投資體育產業之際,萬科、保利、綠城則進軍養老地產,有些更與保險公司或醫療、養老機構實行跨界合作,在全國各地布局建造老人公寓或大型綜合養老休閒項目〔見表〕。

「剛需太大了!顯然有大量資金湧入養老產業。」徐永光說,政府也「開綠燈」,「去年關於養老的文件就有約10 份上報至國務院各部委」,目標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如果你搞養老地產,就不會按市場價拍賣,改為通過協商取地,投資成本也可以降低。」

香港也有類似長者住宅項目。房屋協會早年推出富貴長者屋計劃,位於北角丹拿山的「雋悅」項目剛於去年底落成,提供500 多個單位,區內開設醫療中心,並以「終身租約」形式租予60歲以上長者,租住權費最平為172萬,最貴高達近2000萬。

徐永光說:「這類項目普遍靠近市區,方便子女探視、上下班都可打個招呼。」而且多數具醫療配套,「有寧波房地產商推出2000套老年公寓,起初市場反應冷淡,後邀大型醫院進駐,公寓即全部售出,因醫院令子女放心。」

硬件齊服務缺 老人不買賬

《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指出,隨着老齡人口的增加,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老齡房地產業市場。不過社會對養老地產項目的反應現時不算熱烈。據內地媒體報道,上海親和源老年公寓實行會員制運營模式,一次性入門費高達45萬至85萬元人民幣,遠超一般老人和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北京東方太陽城專案屬於度假型產品,但老年客群僅佔三成。

紅升僑頤養老院院長劉麗瓊曾到上海、杭州等地參觀過多個養老房產項目,她認為,當下的養老房產多是以養老為名行售樓之實,並未真正從老人角度出發。「某大型老人樓盤建造了一個娛樂中心,裏面的電影院有400個座位,但我去參觀時,看到只有4名老人家在看電影。我心想,為何不節省資源搞些迷你影院呢?」

她指出,很多開發商都只關注硬件配套,做很多體驗館,疊加養老元素,如在房間增加扶手、平安鐘等設施,目的是把房子賣貴一些。「可對於老人來說,設施倒是其次,關鍵是有懂他們需求的護理團隊提供護理服務,這正是目前多數養老房產項目欠缺的。養老不應是一個噱頭,而是一種關懷。」

房商試水社區養老 收支平衡考驗大去年7月底,保利地產的「和熹健康生活館」進駐廣州保利花園,成為全國首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成為保利進軍養老房產的突破口。據悉,保利將在未來3 年於全國270個社區建立類似的健康生活館。

該館面積約600 平方米,裏面劃分為閱讀文娛區、保健區、養老產品展示區和餐廳區。場館負責人楊澤權介紹,目前館內只有3名員工,館內提供剪髮、沐足、全身按摩等服務,只要成為會員,則能以十幾塊錢享受各種服務,「館內還提供老人營養餐,一餐收費20元人民幣。」

他解釋,收費低廉是對老人的優惠,但收入肯定無法覆蓋日常開支。「我們也在思考該如何運營下去,有打算開設興趣班和提供醫療服務。管理層其實也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發展方向,一切都在探索中。」

記者於下午3 時逗留至5 時,只見四五名老人進館。65 歲的陳伯表示,生活館設施挺齊全,但很多服務還沒完善,如理髮師、醫生每周只來兩次。「而且我們都是小區居民,吃飯都會在家,應該很少機會幫襯這裏。」

骨灰安置有市場 台灣經驗可借鑑

銀髮商機也可以是「先人」商機!隨着人口急速老化,未來數年,內地和香港兩地的自然死亡人數將大幅增加,社會對殯葬服務的需求也將迎來高峰。華人向來講究生前死後皆能安居,骨灰安置服務有望成為下一個香餑餑。

酒店模式 主題多元

在殯葬業相對發達的台灣,骨灰安置場(當地稱納骨塔)的生意龐大。據台灣內政部統計,全台納骨塔共有458 家,其中約有200家是私營性質,空置塔位多達500萬個,足夠台灣未來15 年的社會需求(按每年34萬死者作估算)。

面對同行的激烈競爭,經營者都各出奇謀吸客。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福田妙國,將整個場所打造成酒店模式,內按不同主題劃分區域,其中有四個隔間分別以四季花卉做點綴,春櫻粉嫩、夏荷嬌紅、秋菊澄黃、冬梅雪白,置身其中不會有局促之感。龕位板的設計也可看出經營者的心思,既有傳統的佛像浮雕,又有鑲嵌碎鑽寶石的心形。

從事納骨塔設計多年、在台灣殯葬業頗有聲望的謝明勳先生表示,近年來,台灣民眾對處理親人的身後事愈發重視,希望能給往生者最好的祝福,「因此也就催生了五花八門的樣式,許多龕位更是設計成前後兩格,後面放骨灰缸,前面則擺放死者生前心愛之物的微縮模型,以表達家屬的思念」。

明碼標價 豐儉由人

台灣納骨塔的另一特點就是價格透明化。無論是公營還是私營,每家納骨塔都會把價目表貼在顯眼位置,上面列明不同龕位的價格(以位置區分)和管理費。據謝明勳介紹,台灣的骨灰位價格上下差距較大,「最便宜的是公營納骨塔,平均5 萬台幣(其中2 萬為管理費)就有交易,而豪華龕位可高達上千萬台幣,不過那些多是給大家族使用。在台灣,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富豪,都能為自己afford一個離世後的安居地」。

善始善終 香港可期

骨灰安置服務在台灣遍地開花,反觀香港長期面對骨灰龕不足問題。去年初,嘉里物流向城規會遞交申請,欲將旗下柴灣貨倉大廈改建用途,打造骨灰安置所「港島紀念中心」,惟計劃遭到區內居民強烈反對,政府部門也擔心項目會對交通和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我們後來提出新計劃,將原有的12 萬個骨灰位減少至8.2 萬個,並將以智能系統實施三重人流管制,提供免費穿梭巴士接送市民,中心亦不設燃燒蠟燭冥鏹,對環境不造成污染。」港島紀念中心項目規劃總顧問張量童表示。

項目顧問關志元分析,目前香港每年有8000多名死者無法分配到骨灰龕位,而排隊等候公家位置的先人已有20萬。「很多人的骨灰只能放在廟宇或紅磡的私人殯葬公司內,這其實對死者很不尊重。」他希望香港能借鑑台灣的經驗,鼓勵建立更多私人骨灰安置所,以解決目前一位難求的尷尬局面。

內地資本紛紛進軍養老地產

文、圖 黃中柱、李潤茵 本刊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993

中資繞道CEPA設「港資券商」 業界:證券行成可靠走資或資本運作渠道

1 : GS(14)@2017-01-09 08:05:05

【明報專訊】根據2013年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補充協議十(CEPA 10),放寬中港合資申領內地券商牌照,近期陸續獲批,惟翻查資料,不少申請以至獲批券商,實際上是中資繞道包裝而成的「假港資」。有證券界人士估計,在各類互聯互通架構下,券商已成可靠走資或資本運作渠道,在內地對券商發牌轉趨謹慎下,CEPA 10正好提供渠道取得發牌。有港資券商亦坦承純港資內地發展困難,與內企「拍檔」,有不少文化差異的問題。

明報記者 徐寶文

自中證監去年8月啟動審批工作以來,已接到逾10宗申請,至今獲批開業的兩家,分別為申港證券及華菁證券。不過,申港及華菁的股東組成中,所謂港資股東,實際上只是戴上港資面具的中資。

至今兩家券商獲批開業

根據中證監的資料顯示,已於10月份開業、首家獲批的申港證券,港資權益分別為民信金控(0273)、民眾金服(0279)旗下民眾證券及嘉泰新興資本,合股佔股35%,惟三間公司是香港註冊或上市,而民信及民眾實際大股東更具有民生銀行背景。

華菁「港資」股東為內企收購

至於另一間已開業的華菁證券,持股49%的「港資」股東萬誠證券,更是由內地基金華興資本在今年2月藉收購得來。還有由「三馬」合資籌建的眾安保險、恒大 ( 3333)及眾安保險董事長歐亞平、持股逾三成半的所謂港資股東、威華達(0622)子公司萬贏證券,合組恒贏證券,同樣亦是中資商人背景。

一通集團行政總裁宓光輝認為,近期情况愈趨踴躍,或許是與中證監放慢批出證券業務牌照有關。根據中證監網站顯示,今年目前為止中證監只批出了5宗證券或相關業務的許可,惟2015年全年卻有24宗。

宓光輝又稱,要在內地購買證券行成本高昂,動輒億元,繞道香港、利用CEPA 10或能更易成事,因為CEPA的政策層面更為廣闊,當中涉及中港兩地經濟關係。另亦有人士估計或與內地券商牌照擁有資本運作功能有關,稱「滬港通資金雖然係原路來原路走,但起碼已經不是人民幣」。

本港券商:文化差異難合作

事實上,本報亦曾向部分「真港資」查詢其意向。今年4月宣布終止與嘉實透過CEPA構建合資證券行的英皇證券(0717)行政總裁楊玳詩表示,公司對此方向的發展感興趣,惟在與嘉實展開詳談後,發現諸多方面出現差異,故決定終止,惟未來仍會繼續探索此方面的可能性。耀才證券(1428)主席葉茂林更多次表明,兩地文化存有巨大差異,兩地機構合作會有許多問題,故除非能放寬至100%股權,否則不會考慮。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701&issue=201701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929

七大港資買地額 不及中資地王 本財年共斥資150億 多屬二線區

1 : GS(14)@2017-03-03 00:15:39

【明報專訊】近年中資發展商大舉來港天價搶地,本港七大發展商2016年度僅投得5幅住宅地,共涉約150億元,以金額計佔整體賣地收入約16%(圖1),為近年新低,甚至不及內房奪得鴨脷洲地王的168億元中標價;折合平均每呎樓面地價約5827元,與中資的13,392元可謂天淵之別,反映本地龍頭發展商都寧願集中競投呎價較低的二線區域地,不願與中資硬碰。

本報統計近3個財年,本港七大發展商包括新地(0016)、恒地(0012)、長實(1113)、新世界(0017)、會德豐(0020)、信置(0083)及南豐,本港中小型發展商,以及中資在港投地情况(包括住宅官地及鐵路項目),發現本地龍頭發展商在投地金額及所涉樓面都持續下降,除被中資趕過外,更不及本地中小型發展商。

以2016/17年度為例,七大發展商只投得5幅住宅地,涉資約150億元,佔整體16.2%,涉及樓面約258萬方呎,佔整體26.5%;2015/16年度七大發展商共以262億元投地,佔整體45.7%,涉及418萬方呎樓面,佔整體46.3%。2014/15年度則為295億元、1053萬方呎,佔比58%及71%,即2016/17年度七大發展商投地明顯不及以往進取。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前日亦稱,新地將維持目前的入標方式,讓有意出「癲價」的買家先投地亦未嘗不可。

兩年前七大295億投地 涉逾千萬呎

反觀本地中小型發展商及中資購地情况轉趨積極,如2016/17年度本港中小型發展商已共斥323億元投地,涉及375萬方呎樓面,兩者分別佔整體近35%及38%,已拋離龍頭發展商;期內中資則以453億元投得338萬方呎樓面,佔比分別近49%及35%。

港資每呎樓面地價 僅中資一半

另外,港資與中資發展商投地取態,從每呎樓面地價可作參考,2016/17年度七大發展商投得之地皮,平均每呎樓面地價約5827元,中小型發展商則為8602元,中資發展商則達13,392元,反映本港發展商主攻一些地價較為相宜之地區,中資發展商則為求投得靚地,不惜以天價搶地。

本年度多幅矚目地皮都以天價落入中資手中,如海航系先後以近200億元鯨吞啟德3幅住宅地,每呎樓面地價1.3萬至1.36萬元。上周五龍光地產(3380)伙合景泰富(1813)更以168億元、每呎樓面地價2.2萬元投得鴨脷洲地皮,成交價刷新全港紀錄。另外,中國平安保險(2318)伙拍路勁基建(1098)投得港鐵(0066)黃竹坑站1期項目,更令市場大跌眼鏡。相反,期內七大發展商投得之地皮都集中在新界(圖2),只有會德豐以63.88億元、每方呎樓面地價7729元投得觀塘茜發道住宅地。

港資賣樓料求價多於求量

仲量聯行資本市場部區域董事莫凱傑表示,中資日益活躍於本港住宅市場,來自大型發展商的未來住宅供應料將減少,在補充土地儲備較過去困難下,大型發展商的新盤將更惜售,求價多於求量,預期新盤叫價更硬淨。

〔中資搶地狂潮(系列之一)〕

明報記者 林尚民、甘潔瑩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23&issue=20170302
2 : ahtf(35089)@2017-03-08 01:56:46

佢幅圖整得唔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