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留意到,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下稱“大唐集團”)在其官網上轉載了一篇大唐集團總經理助理、辦公廳主任王欣接受新華網專訪的文章。王欣正式介紹了燃煤發電上網電價下調,對大唐集團產生的影響。王欣稱,煤電上網電價下調,對煤電企業的經營利潤產生巨大影響。大唐集團2016年煤電平均上網電價每千瓦時降低約3分3厘錢,預計全年減利達到100億元。
千方百計降本增效
作為大唐集團旗下的核心上市公司,大唐發電(601991.SH)對外表示,根據初步統計,2015年全年,大唐發電已累計完成發電量約1697.252億千瓦時,同比減少約10.12%;同期,累計完成上網電量約1608.296億千瓦時,與2014年全年相比,減少約9.97%。
為何2015年全年發電量、上網電量雙雙下滑?大唐發電方面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寬松以及大唐發電的火電機組所在區域電網利用小時下降。
實際上,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將放緩為6.5%至7%,電力增長自然也將長期保持低位,但裝機容量卻在“逆勢上揚”,這就意味著,火電機組利用小時可能會繼續下滑。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於2月2日發布報告,預測2016年電力消費將維持低速增長,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2%。
屋漏偏逢連夜雨。自2016年1月1日起,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全國平均每千瓦時降低約3分錢。燃煤發電企業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不言而喻。
然而,1月底,大唐發電在發布的2015年年度業績預增公告中稱,經初步測算,預計2015年度(合並報表)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較上年同期增長50%~60%。
一位煤電企業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煤炭價格從2015年初500多元/噸,降到現在370元左右/噸,這讓火電企業節省了比較大的成本,也較為有效地對沖了電價下調帶來的不利影響。
實際上,煤價低位運行只是大唐發電業績“飄紅”的外部有利條件,大唐發電乃至大唐集團也卯足勁兒頭創造內部有利條件,即千萬百計地降本增效。
在全面總結2015年取得的成績時,大唐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王野平就指出,去年系統上下積極把握電煤價格持續低位運行、融資成本持續下降等帶來的機遇,開源節流、降本增效,主要經濟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全面完成了與國資委年初簽訂的考核目標和穩增長目標,實現了“十二五”的圓滿收官。
而在部署2016年重點工作時,王野平仍將“千方百計降本增效,積極拓展盈利空間”放在了首要位置,從而鞏固持續向好的經營局面。
“走出去”開拓業務
面對“十三五”期間競爭日益激烈的國內電力市場,大唐集團正在並將繼續大力拓展國際業務,推進核電、水電、火電及特高壓輸電“走出去”,大唐集團的國際化戰略也引起了國際巨頭的關註。2月3日,Abraaj集團合夥人及亞洲總裁阿瑪·羅蒂,卡拉奇電力公司總經理塔雅·拓林到訪大唐集團。
阿瑪·羅蒂表示,作為新興市場最大的私募股權集團,願與大唐集團一道攜手,推動在國際業務上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大唐集團副總經理、黨組成員李小琳在接見中表示,大唐集團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高度重視國際業務的拓展。
據悉,目前,大唐集團已和法國電力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加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源項目的合作,擬合作項目涉及老撾、巴基斯坦、哈薩克、蒙古、澳大利亞、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6個國家共8個項目,裝機規模約為1000萬千瓦,投資金額達1000億元左右。
中宇資訊煤炭行業分析師關大利等第三方觀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大唐集團的國際化既是響應國家要求企業走出去的號召,同時,也是為了通過布局海外市場,延伸自身業務面,這對於企業創收增利是有利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創新、高端,是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兩個關鍵詞。 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在加快,但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6月22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情況的報告。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表示,到2020年,上海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同時力爭成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國際高端智造中心之一。
2015年,上海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8.5%,今年上半年這個數字變成26%,已經趨近25%的目標。
減量增效已促進利潤提升
6月20日,寶鋼不銹鋼2500米高爐在投產17年後,正式關停。高爐關停後,寶鋼不銹鋼全年將減少產鐵250萬噸。
這是近期上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大舉措,也是上海市和寶鋼集團按照“減量、增效、調整、發展”原則做出的重大決策,寶山地區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邁出一大步。
近年來,上海市加快促進制造業優化結構、提升能級。
目前,相關效果已經逐步顯現。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工業企業利潤率達到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4%)和東部地區平均水平(5.8%),位列全國第二,工業品產銷率達到99.94%,位列全國第二。
同時,上海已經在部分產業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比如,上海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基地,集成電路設計行業規模居全國首位,寶鋼集團生產的汽車板、上海電氣研制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國內市場占有率均達到50%。
但是,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也在增大。
陳鳴波解釋,上海制造業外向度高,由於國際經濟周期性變化,外部市場需求乏力,也導致上海的出口壓力大;上海要守住人口、土地、環境、安全四條底線,建設用地已經接近“天花板”,制造業發展空間受限。
與此同時,上海也在主動、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汙染、高危險、低效益)企業、產線和工藝調整淘汰力度加大;制造企業也在加大上海以外的布局。這些因素,每年影響工業產值共計500億元左右。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211.57億元,下降0.5%。
而在“十三五”期間,主動減量還會持續推進。陳鳴波說,上海要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十三五”期間啟動實施50個重點區域、3500個左右結構調整重點項目。
反觀上海制造業自身,陳鳴波表示,上海制造業還存在瓶頸,比如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能夠完全自主掌控的技術領域不多,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急需突破;上海缺乏一批能與國際一流跨國公司展開技術競爭的創新性領軍企業,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在培育期,傳統優勢制造業亟待轉型提升,與制造業相配套的高端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滯後,兩化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實現新舊動能的轉化,提升制造業轉型的成效,是上海需要做好的題目。
陳鳴波說,上海將從5方面入手,以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的新型工業體系。
比如聚焦產業高端突破,提升產業競爭優勢,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制造業、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0%左右,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三分之二左右。
同時也要穩定重點項目投資。重點推進中芯、華力、和輝、大眾、商飛等一批重大項目。同時加快項目推進落實。推動一批總投資1億元以上竣工項目盡快投產達產,協調一批總投資10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加快建設。
穩定工業用地出讓預期確保高端工業發展
從今年3月起,上海市人大財經委對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最終形成的調研報告稱,從制造業看,到2020年上海市工業用地要從現在的753平方公里減少到550平方公里,土地減量化政策對制造業提出了新的考驗。
與此同時,上海郊區部分存量工業用地產出效率低,但是推進土地二次開發的成本很高,難度很大;隨著要素成本上升、政策門檻提高,一些企業也在加速推進投資轉移。比如上汽、華誼等企業,每年在上海市外的投資,占到總投資的70%以上。
土地是上海面臨的一大資源瓶頸,建設用地總量負增長是“十三五”時期的一條底線。而要發展工業,就意味著必須確保一定的工業用地。
在上海的規劃布局中,陳鳴波說,郊區要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中心城區則是充分利用存量工業用地資源,優先發展都市型工業、生產性服務業。
比如,要形成張江、紫竹、楊浦、嘉定、漕河涇、臨港六大“創新核”。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沿江臨海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帶、國際領先水平的嘉青松閔制造業轉型升級示範帶。同時著力建設臨港、化工區、長興島、祝橋等高端特色產業集群;提升嘉定汽車、寶山鋼鐵等傳統優勢產業基地;推動桃浦、南大、吳淞、高橋、吳涇等區域整體轉型調整;鼓勵各區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在集聚發展的同時,陳鳴波表示,上海將大力推進“198區域”工業用地減量化工作,年度減量目標不低於7平方公里。同時引入多元化社會資本參與重點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探索PPP合作模式,加快土地二次開發;加大高端制造業、新興產業的導入速度。
陳鳴波表示,上海要提高工業用地效率,在盤活低效、閑置工業用地的同時,保障重點項目的合理用地需求。
“區縣工業用地減量化騰挪出的土地指標,要按照不低於1/3的比例,用於發展先進制造業。”陳鳴波說。
核心要點:
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就是要確保企業的生產經營始終保持平穩運行,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有活力、有較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市場主體,為穩財政、穩就業作出更大貢獻,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去掉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形成新的發展動能。國有企業應當而且能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 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就是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全面落實五大重點任務,加快中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步伐,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矯正供需結構錯配,提高供給質量,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現“量質”雙升。 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就是要實現逆勢圖強,把發展的基礎夯得更實一些,把發展的質量提得更高一些,把競爭的實力錘煉得更強一些,把防風險的屏障築得更牢一些。 新動力正在強化,新業態不斷出現,新產業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活力將進一步釋放,動力將進一步增強,空間將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些為我們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提供了歷史機遇。當前,面對經濟發展新形勢,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對國有企業提高發展質量、提升經濟效益提出了明確要求。國有企業要圍繞提質增效升級,積極投身新經濟發展,在推動新動能培育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方面走在前列,下決心瘦身健體,苦練內功,努力向技術創新要效益,向深化改革要效益,向結構調整要效益,向管理改善要效益,實現品質和品牌新的躍升,堅決打好打贏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攻堅戰。
一、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做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直接相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是支撐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長期以來,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增加值占到全國GDP的10%,稅費貢獻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1/6,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維護國家安全、增強綜合國力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特別是許多中央企業都是行業龍頭,涉及的產業鏈長、關聯面廣,如果生產經營出現大的波動,就可能引發各類風險,對國家財政、金融、就業、民生等造成嚴重影響。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就是要確保企業的生產經營始終保持平穩運行,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有活力、有較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市場主體,為穩財政、穩就業作出更大貢獻,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去掉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形成新的發展動能。國有企業應當而且能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中央企業多處於石油石化、鋼鐵、煤炭、有色金屬、機械制造等重化工業部門,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伴隨著對能源、原材料的旺盛需求,中央企業的規模、效益得到快速增長。但“蘿蔔快了不洗泥”,一些中央企業有效供給能力和市場需求錯配的問題日漸積累。一方面,中央企業在原油、粗鋼、動力煤、電解鋁、水泥、普通機床等資源密集、投資導向的低端產品上供給能力過剩,面臨白熱化競爭,成本下不來、價格上不去,盈利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另一方面,在特殊鋼材、芯片、液化天然氣船舶(LNG船舶)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上供給能力不足,無法滿足高端、精細化的市場需求。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就是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全面落實五大重點任務,加快中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步伐,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矯正供需結構錯配,提高供給質量,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現“量質”雙升。
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是做強做優做大中央企業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做強做優做大是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近年來,中央企業整體實力顯著增強,湧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幹企業,2015年美國《財富》雜誌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我國中央企業達到47家。但也應當看到,目前中央企業的發展水平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相比,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資本運行效率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資本布局結構仍存在分布過寬、戰線過長等突出問題,資本合理流動的機制尚不健全,制約了國有資本功能的有效發揮。尤其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央企業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各項經濟指標增速明顯放緩,過去主要憑借高強度、大規模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持續,迫切需要通過優化資本布局結構、推動國有企業轉型升級,增強中央企業的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就是要實現逆勢圖強,把發展的基礎夯得更實一些,把發展的質量提得更高一些,把競爭的實力錘煉得更強一些,把防風險的屏障築得更牢一些。
二、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面臨挑戰與機遇
近幾年,受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央企業生產經營遇到了較大的困難和挑戰,效益下滑壓力不斷加大。今年上半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各級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幹部職工的努力奮鬥,國有企業利潤大幅下滑趨勢得到遏制,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9.9萬億元,同比增長0.8%。縱觀全年走勢,世界經濟仍在深度調整、整體複蘇乏力,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國內經濟面臨多重矛盾挑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短期陣痛不可避免,嚴峻性、複雜性不可小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凸顯,新困難、新問題不斷出現。中央企業提質增效面臨的挑戰之大、困難之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
形勢越是複雜嚴峻,我們越要看清楚、把握好中央企業提質增效的有利條件,堅定信心,攻堅克難。
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新動力正在強化,新業態不斷出現,新產業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活力將進一步釋放,動力將進一步增強,空間將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些為我們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提供了歷史機遇。
改革發展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確了五大重點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提振經濟的政策措施。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特別是針對搞活實體經濟推出了不少有力度的支持政策。國有企業改革“1+N”系列文件陸續出臺,各項改革試點全面推進,改革的紅利效應正在逐步顯現。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區域協調協同發展和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加快落地,國家重大工程、重要基礎設施以及城鎮化建設正緊鑼密鼓地推進。這些為中央企業提質增效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中央企業自身實力積累提升。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央企業積累了比較厚實的家底,資產規模已達到47.2萬億元,其規模實力、管理水平、抗風險能力大幅提升,不少企業的競爭能力和效益水平已走在行業前列。更為可貴的是,經過多輪市場周期的考驗和歷練,我們培養了一支愛國敬業、勇闖市場、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隊伍,以及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工人、科研人員、經營管理者隊伍,企業把握市場機遇的能力已今非昔比。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這些為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增添了信心底氣。
三、堅決打好打贏提質增效攻堅戰
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既要看到嚴峻挑戰,又要樹立必勝信念。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和中央企業將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切實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緊迫意識,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紮實的作風、更加有力有效的工作措施,堅決打好這場提質增效攻堅戰。
強化目標責任落實。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對盈利大戶、減利大戶、虧損大戶實施掛牌督導,加大工作協調力度,支持盈利基礎好的企業多做貢獻,幫助困難較多的企業及時遏制下滑趨勢、虧損企業努力控虧扭虧。強化激勵約束,充分發揮業績考核的導向作用,實施業績考核與工資總額、負責人薪酬的緊密掛鉤、同向聯動,將提質增效工作成效納入企業領導班子和企業負責人綜合考評。完善工作機制,逐級簽訂責任書,形成目標層層分解、責任層層落實、壓力層層傳遞的工作推進機制,確保任務到崗、責任到人。
搞好開源節流工作。指導企業緊密跟蹤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努力保持營業收入穩定增長。增加適銷產品品種、提高產品品質、加強品牌建設、創新商業模式,進一步發掘市場潛力。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等戰略性機遇,加快提高中央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堅持“成本管控、效益否決”,督促企業壓縮管理層級、精簡管理人員,繼續開展“應收賬款和存貨”壓降,大力提高資金集中度,做好負債規模和負債率的雙重管控,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大力促進調整優化。加快推動中央企業兼並重組和內部資源整合步伐,推動業務協同和資源共享。提高資本配置、運營效率和核心競爭力。指導企業加大對符合國家戰略的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投資力度,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創新投資模式。加快發展核電、高鐵、航空航天裝備等優勢產業,支持軍品技術成果轉化。引導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督促企業規範投資決策程序,有效防範投資風險。堅持“一企一策”,推動虧損企業做好債務重組、冗員分流、清產核資、業務整合、破產重整等工作。繼續做好重點虧損子企業專項治理。對石油石化、火電、汽車、煤炭等創效壓力較大的企業開展專項督導。結合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加快處置“僵屍企業”。加快推動中央企業兼並重組,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大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市場化流轉機制和轉讓價值共享機制。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分類改革,加快開展落實董事會職權等十項改革試點工作,擴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範圍,設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和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面推開“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等。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提質增效攻堅戰中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共產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結合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增強“四個意識”,不斷鞏固和擴大從嚴治黨成果,為提質增效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