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文化類綜藝到小眾電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頻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1228/166678.shtml

從文化類綜藝到小眾電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頻出
任珊 任珊

從文化類綜藝到小眾電影的崛起,2017年清流之作頻出

2017年已經接近尾聲,今年影視圈也湧現出了不少“清流”之作。

來源 | 文創資訊

記者 | 任珊

不知不覺,2017年已經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來自娛樂圈的一股股“泥石流”,不斷挑戰著我們的忍受下限。我們經歷了“摳圖不自賞”的辣眼睛,見證了各路明星的人設崩塌,經受了“逐夢爛片”的洗禮,也圍觀了“戲精的誕生”里一幕幕的“互撕大戲”……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這些辣眼睛的“泥石流”背後,娛樂圈也湧現出了不少“清流”。以《朗讀者》、《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帶給我們文化上的滋養;以《岡仁波齊》、《二十二》為代表的小眾電影,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震撼;以《人民的名義》、《白夜追兇》為代表的精品劇,在這個IP劇橫行、小鮮肉霸屏的時代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劇的制作精良。

或許,正是因為娛樂圈的種種“怪現狀”讓人看不慣,清流作品和清流節目的出現才分外讓人珍視。接下來,文創資訊就帶大家回顧一下2017年的“清流”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

文化類綜藝異軍突起,激發觀眾文化自豪感

以往說起綜藝節目,可能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中國新歌聲》這些娛樂性強的綜藝節目。但在2017年,多檔娛樂類綜藝聲勢大不如前,文化類綜藝卻異軍突起,從年初的《朗讀者》到年末的《國家寶藏》,幾乎承包了一年的行業熱點。

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底《見字如面》開播時,文化類綜藝已經出現了“爆紅”的兆頭。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持續領跑綜藝類收視榜單,再度彰顯了文化類綜藝的魅力。2月18日,央視又推出了一檔文化類綜藝《朗讀者》,同樣博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這三檔綜藝節目的爆紅,讓一貫高冷的文化類節目徹底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三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雖然節目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承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見字如面》通過明星讀信的形式,將一個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中國詩詞大會》借由選手答題和專家解讀,讓觀眾品味詩詞之美,並了解詩詞背後的故事;《朗讀者》則憑借朗讀動人美文和分享人生故事,讓觀眾在嘉賓的人生故事中,體味到經典文本的深層意蘊。

文化類綜藝成為熒幕新寵之後,很快在各大衛視遍地開花。浙江衛視的《向上吧!詩歌》、江蘇衛視的《成語中華》、安徽衛視的《少年國學派》、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這一年只要打開電視,總能看到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身影。

臨近年末,又有一檔文化類綜藝引發了觀眾的熱情,那就是《國家寶藏》。這檔節目以國寶為題材,采用演播室錄制的環節、文物紀錄片、歷史小劇場這三種形式,多維度地講述國寶背後的故事。有別於以往文化類節目偏嚴肅的風格,《國家寶藏》努力貼近年輕人的審美。尤其是歷史小劇場環境,故事內容和演繹形式生動有趣,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

從《見字如面》和《朗讀者》,到最近的《國家寶藏》,文化類綜藝如同一股清流,湧進了觀眾的心田。在這類節目中,觀眾不僅體味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讓他們首次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與自身血脈相連,喚醒了觀眾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也正是文化類綜藝節目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電影市場日趨成熟 清流電影迎來春天

回顧今年的電影市場,同樣會發現“清流作品”的存在。以往的中國電影市場,一向是商業大片的天下,小眾電影即使擁有好口碑,受眾也十分有限,難以斬獲高票房。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以《岡仁波齊》、《二十二》為代表的小眾題材電影,都紛紛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6月20日,《岡仁波齊》登陸內地院線,首日排片率僅為1.6%。當時,以《變形金剛》為代表的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了超過60%的排片。但隨著口碑的發酵,《岡仁波齊》的排片一路逆襲,最高有近6%的排片。最終,這部完全沒有商業元素的小眾電影,意外斬獲了過億的票房。

《岡仁波齊》的票房成功並不是一個孤例。暑期檔上映的紀錄片《二十二》,上映6天後票房過億,上座率甚至一度超越同期熱映的《戰狼2》。最終,這部電影斬獲了1.7億票房,成為了內地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除了這兩部電影之外,《七十七天》、《重返狼群》等多部小眾題材電影,同樣取得了高於預期的票房成績。文藝片《七十七天》票房過億,紀錄片《重返狼群》也斬獲了3200多萬票房。

這些電影的票房成功都不是偶然。文創資訊認為,題材上的稀缺性,精準高效的宣發方式,是這些清流電影能夠走進大眾視野的主要原因。從題材來看,《二十二》是一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所承載的意義是一般電影無法比擬的。《岡仁波齊》講述的是藏族人朝聖的故事,《七十七天》則是首部極地探險電影。這些新鮮的小眾題材,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好奇。

從宣發方面來看,《二十二》因為意義特殊,有半個娛樂圈的明星自發推薦。《岡仁波齊》邀請樸樹演唱主題曲,並在電影上映後,邀請KOL進行口碑和話題上的引導。《七十七天》則秉持精準營銷的原則,將戶外愛好者、影迷、文藝青年作為核心觀眾。精準高效的宣發方式,促進了這些電影的口碑發酵,進而在競爭激烈的票房市場上占得了一席之地。

當然,盡管這些小眾電影的票房超乎預期,還是很難跟《速度與激情7》等商業大片一較高下。但至少可以說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成熟,分眾化的需求日益形成,觀眾不再將商業片作為唯一的選擇,小眾題材的電影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這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清流電視劇頻出 彰顯國產劇的高品質

回顧過去一年的電視劇市場,會發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上半年,電視劇行業亂象不斷,頻頻爆出“劇本抄襲”、“摳圖演戲”、“濫用替身”、“收視率造假”等問題,不斷挑戰著觀眾對國產劇忍耐的下限。

正當觀眾對國產劇失望之時,《人民的名義》、《白夜追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河神》等一大批優質作品的橫空出世,又將觀眾拉了回來。在摳圖與替身齊飛,收視與口碑倒掛的國產劇市場,這些清流作品的出現,再度燃起了觀眾對國產劇的期待。

其中,反腐劇《人民的名義》可以稱得上是“清流中的清流”。這部電視劇既不是大IP,也沒有小鮮肉,但卻切中了當今社會的痛點,滿足了觀眾對官員貪腐內幕的獵奇心理。最終,《人民的名義》成為今年最大的收視黑馬,不僅收視口碑雙收,還一舉打破了近十年國內電視劇史最高紀錄,平均收視率高達3.661%。

網劇《白夜追兇》同樣是今年的一部清流之作。這部網劇同樣沒有IP效應,也沒有流量明星的加持,卻憑借頗具新意的劇情,主角潘粵明炸裂的演技,以及真實細膩的細節,在豆瓣上斬獲了9.0分的高分。由於超高的影響力和口碑,《白夜追兇》還被流媒體巨頭Netflix買下,成為了內地首部出海的網劇,未來將通過Netflix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除了這兩部劇集,《軍師聯盟》、《河神》、《無證之罪》等多部國產劇,同樣突破了IP+小鮮肉的慣用配置,為國產劇帶來了一陣清新之風。這些優質國產劇的橫空出世,讓觀眾看到了國產劇的巨大潛力,也讓影視創作者意識到,投機取巧雖然能夠獲得一時的利益,卻難以真正贏得觀眾的心。

回顧即將過去的一年,雖然“辣眼睛”的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為數不少,但令人欣喜的是,無論是在電影、電視劇還是綜藝領域,都能看到一些堅持原則、不隨波逐流的影視創作者,為觀眾制作出一部部的“清流之作”。希望在明年,能有更多的影視創作者回歸初心,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清流作品”。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文化娛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