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首個煤炭深加工產業規劃出臺 強調“量水而行”

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煤炭深加工產業示範“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這是我國首個煤炭深加工產業規劃,在明確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定位的同時,也為未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指明了方向。

煤炭深加工是指以煤為主要原料,生產多種清潔燃料和基礎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轉化產業,具體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氣、低階煤分質利用、煤制化學品以及多種產品聯產等領域,不包括傳統煤化工產業。

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原料。適度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既是國家能源戰略技術儲備和產能儲備的需要,也是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

《規劃》明確,煤炭深加工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到 2020 年,已建成的示範項目實現安全、環保、穩定運行,自主技術和裝備可靠性得到驗證,煤制清潔燃料和化工原料得到市場認可和應用,裝備自主化率進一步提高,推動形成技術路線完整、產品種類齊全的煤炭深加工產業體系,為產業長遠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具體到產能目標上,預計 2020 年,煤制油產能1300 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產能 170 億立方米/年、低階煤分質利用產能 1500 萬噸/年(煤炭加工量)。

技術升級方面,大型煤氣化、加氫液化、低溫費托合成、甲醇制烯烴技術進一步完善;百萬噸級低階煤熱解、50 萬噸級中低溫煤焦油深加工、10 億立方米級自主甲烷化、百萬噸級煤制芳烴等技術完成工業化示範。

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理事長張紹強認為,煤化工碳排放量大、水耗大,以前大家對於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存在疑慮。現在國家明確給出了信號,煤炭深加工產業要適度發展。

為防止再現“逢煤必化”過熱發展,“十三五”期間將對煤炭深加工產業加強調控引導:列入規劃的新建項目抓緊開展工作,列入規劃的儲備項目先調整為新項目再申請核準;對主動放棄、推動不力、進展遲緩、無故拖延的,取消新建項目或儲備項目資格;對新的示範項目擇優增補;嚴禁項目違規審批、未批先建。

同時,《規劃》顯示出的煤炭深加工產業的門檻是“量水而行”。《規劃》強調,將資源和環境承載力作為產業發展的前提,堅守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預計到2020年,煤炭深加工項目年用水總量約為2.1億噸。煤炭深加工項目主要取用黃河、伊犁河等水系地表水,同時不斷擴大利用礦井水、中水等非常規水資源,超出水資源控制總量的地區,通過水權置換取得用水指標。絕大部分項目廢水不外排,少數項目廢水達標排放。

神華研究院副院長俞珠峰對媒體表示,《規劃》對煤炭深加工發展準入門檻的要求更趨嚴格,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提出了綠色發展。“十三五”期間,煤炭深加工項目將結合各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強化節能目標責任和監督考核,進而實現對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的控制。”

目前,我國煤炭深加工產業已初具規模。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我國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包括甲醇制烯烴)產能分別達到254萬噸/年、31億立方米/年和862萬噸/年,2015年產量分別為115萬噸、18.8億立方米和648萬噸。同時,示範項目運行水平和自主技術裝備水平也大幅提升。為進一步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必須推動自主創新成果的全方位升級示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48

玉米消費今年預計增長1500萬噸,深加工是最大增長點

今年將是澱粉及深加工行業非常關鍵的一年,東北地區逐漸恢複玉米原料優勢以及對澱粉市場的影響力,玉米澱粉及深加工布局正在北移,競爭格局逐漸發生改變,產業整合蓄勢待發。

4月19日,在中國澱粉工業協會八屆三次理事會議上,中國澱粉工業協會會長佟毅做出以上表述。

2016年,中國正式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障了玉米市場的平穩運行。同時,中國啟動了對飼料企業的補貼,促進玉米消費。重新出臺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鼓勵政策,也使得深加工產能大幅提高。

如今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艾格農業首席研究顧問劉愛民稱,2017年,國內玉米種植面積3545萬公頃,比上年下降約132萬公頃,降幅3.6%;2017年玉米總產量達到2.16億噸,與上年差異不大,僅小幅減產約366萬噸。

與此同時,2017年,玉米澱粉產量在上年恢複性增長的基礎上再次明顯提高,達到2595萬噸歷史新高,比2016年大幅增加336萬噸,增幅15%。2017年,中國玉米澱粉總產能近4000萬噸,行業平均開工水平65%左右。同時,當年玉米澱粉需求大幅增長13.8%,達到2550萬噸。

劉愛民提到,“前10家玉米澱粉企業(集團)產量占全國產量的57.2%。由於國家放開玉米深加工新增產能的審批,加上近年企業投資、擴產積極性較高,預計2018年新增產能將超過500萬噸,玉米澱粉仍處於產能過剩階段,這將促進企業間的兼並重組。”

上述會議上,佟毅稱,玉米加工行業作為農產品加工業,聯結工農、溝通城鄉、亦工亦農,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產業。不過,行業還面臨系列問題。比如行業加工產業集中度還不高、產業結構還不合理、內生增長動力還不足、創新能力還不強、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特別是企業規模偏小、管理水平較低、產業鏈條短、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高質量產品供給不足、優質綠色品牌加工產品缺乏等。

2017年,中國政府繼續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產融合發展等政策,玉米加工轉化和去庫存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但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取消了玉米深加工、生物液體燃料生產等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行業還面臨著企業環保費用導致的成本增加、種植業結構調整持續進行帶來的原料供應縮減等挑戰。

佟毅稱,2017年玉米價格持續上漲,玉米種植收益較好,在東北地區甚至超過大豆,預計2018年春播季節玉米種植面積下降的狀況可能逆轉,甚至再度回升。同時,2018年,國內玉米消費總量將繼續提高,預計將有1500萬噸的增長空間,增至2.25億噸。其中,玉米飼用消費預計將達到1.40億噸,比上年增加500萬噸以上,主要受益於飼料生產總量的提升以及國家對東北內蒙古飼料企業的補貼政策。玉米深加工產能將大幅釋放,預計玉米深加工消費量將增加800萬噸,至7300萬噸。

此外,隨著臨儲玉米庫存的逐漸消耗,國內玉米供需缺口將持續拉大,長期來看玉米進口量仍有較大增長空間。由於國內玉米需求增加而優質玉米供給有限,必將推動玉米價格走高,預計2018年國內玉米價格將延續2017年底以來的上漲態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10

雀巢入股塞尚乳業,搶先布局乳業深加工領域

隨著傳統乳制品產品UHT奶、奶粉業務的競爭飽和,深加工被認為是下一步乳制品行業轉型的風口。

23日上午,雀巢公司宣布正式入股國內乳制品深加工領域“獨角獸”寧夏塞尚乳業。雀巢大中華區奶品、冰淇淋和工業銷售執行業務官吉安龍透露,雙方的合作包括兩個部分,一方面雀巢將原呼倫貝爾工廠95%的股份出售給塞尚乳業的股東隆化縣中辰企業管理咨詢中心,同時雀巢公司也入股塞尚乳業6%成為其股東,該交易已於2018年5月中旬完成。

2017年底,業內曾傳出雀巢準備出售呼倫貝爾工廠,而傳言中的出售方正是塞尚乳業。

吉安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塞尚乳業是乳制品深加工領域的成功企業,曾經是雀巢的客戶,這一交易,雀巢正在將呼倫貝爾乳制品業務轉化成一個新的業務模式,但他並未透露具體的內容。

公開信息顯示,寧夏塞尚乳業有限公司創立於2010年3月,註冊資金1.69億元。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原理事長宋昆岡介紹,塞尚乳業也是國內唯一一家納濾分離水解技術生產濃縮乳蛋白的企業,同時在稀奶油領域,其也是國內主要的兩家生產商之一,而另一家正是雀巢。

據塞尚乳業內部人士透露,6%的股權是雙方最終商議的結果,雀巢方面希望占有更多的股份,但因為塞尚乳業3年內有IPO的計劃,因此公司方面並沒有同意。

在業內看來,雀巢入股塞尚乳業有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宋昆岡認為,雙方的合作更多是一種互補。公開資料顯示,呼倫貝爾雀巢有限公司成立日期為2004年9月,註冊資本為1.58億元,主要生產大包粉、奶油和固體飲料。在2007年正式投產時,它是雀巢20年來在中國投資建立的第22家工廠。但近年來由於國內奶價低迷,大包粉的利潤不再可觀,而奶油等深加工產品方面,黑龍江、青島雀巢工廠也有布局,呼倫貝爾工廠亟待轉型。

另一方面,入股塞尚乳業更多是為了搶占乳制品深加工領域的機會。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在UHT液體奶、奶粉等品類都趨於飽和、市場競爭激烈條件下,消費潛力大、增長快、附加值高的固體乳制品(如奶油、奶酪、蛋白粉、蛋白液)市場逐漸興起,以乳制品深加工為代表的新模式存在更多市場機會。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乳企的產品主要布局於常規的液態奶領域,但2008年以後,隨著競爭的加劇,液態奶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趨於飽和,根據中國奶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液態奶整體銷售量增速下降至6.8%。

另一方面,以奶酪、奶油為代表的固體乳深加工需求大幅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我國進口幹乳制品176.88萬噸,同比增長16.2%,進口額同比增長37.9%,其中,進口奶酪10.8萬噸,同比增加11.1%;進口奶油9.16萬噸,同比增長11.9%。

塞尚乳業董事長閆建國表示,目前中國乳制品人均消費在36公斤左右,大多集中於液體產品,在此前出訪其他國家時了解到,在歐美液態奶只占20%的比例,而固體奶和深加工產品的占比更高,未來中國固體奶消費也有人均35公斤的增長機會。

閆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交易的價值約在3億人民幣,最終雙方商定采用換股的形式來完成交易。交易完成後,呼倫貝爾工廠也會進行業務調整,從大包粉和無水奶油轉向生產稀奶油和奶酪產品。

對於IPO的進程,閆建國說,他旗下還有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金河科技,從事乳制品加工,未來不排除打包在一起上市,目前正在進行頂層設計,其他暫時沒有更詳細的可以披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66

中報季|上半年深加工產品增長放量,中國忠旺聯手近十家車企造全鋁車身

新能源車越來越成為未來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而其對於輕便車身的要求正在刺激位處上遊的中國忠旺擴大深加工業務板塊的占比。

8月24日,中國忠旺公布截至2018年6月30日未經審核的中期業績。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93.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7.4%,期內凈利潤為人民幣12.7億元,去年同期為12.6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得益於國內相關政策和市場推動,中國忠旺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增長迅速,報告期內深加工產品完成銷售4.98億人民幣,相較於去年同期的2.42億有了104.9%的增長。不過,目前深加工產品的占比還不高,占收入比例為5.3%。

稍早前,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交通部將加強車輛結構升級,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其中提出至2020年底,重點區域的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公交車將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城市公交、出租車及城市配送等領域新能源車保有量將達到60萬輛。政策及市場的雙重推動,為新能源車市場帶來利好的同時,也將帶動上下遊產業鏈聯動發展,其中也包括作為輕量化首選材料的車用鋁等深加工產品。

據悉,目前全球僅有1%的汽車為全鋁車身,而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18%。因為相較於傳統的鋼制車身,鋁制車身更輕,且兼具強度更高以及抗扭性能,同時,由於全鋁車身帶來的輕量化優勢,會因為慣性更小而有效縮短剎車距離,間接地提高車輛安全性能。

中國忠旺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近年來,忠旺與沃爾沃、奇瑞、比亞迪、長城華冠、華晨客車(大連)有限公司、一汽客車、黃海客車、廈門金旅等多家制造商展開技術合作,聯合開發新能源全鋁電動車及客車。”

目前,中國忠旺與一汽的全鋁車身項目,在今年初已通過一汽的路試試驗,目前處於樣車試制階段。

中國忠旺董事長兼總裁路長青也向記者表示,在中國,各下遊行業都在向著高端化、低碳化方向轉型,集團將不斷加深在綠色建造、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等高端領域的布局。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姍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92

小竹子深加工 刨出两亿元大财富

1 : GS(14)@2010-11-27 19:01:40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23/168917.html
    虽然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李延军教授自家装修没赶上用自己研发的”微薄竹“,但他的课题组研发成功的“刨切微薄竹”技术,3年里让小竹子在家装领域刨出了两亿多元人民币的大财富刨出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换了现在,我家装修肯定用微薄竹贴面的装饰材料,2000年搞装修的时候,市面上还没有这样的装修材料呢。”虽然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李延军教授自家装修没赶上用自己研发的”微薄竹“,但他的课题组研发成功的“刨切微薄竹”技术,3年里让小竹子在家装领域刨出了两亿多元人民币的大财富刨出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竹子的诱惑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品质,老百姓在做家具、装饰装修房屋时都喜欢使用优质硬阔材做贴面。但树的生长周期需要几十年,资源有限,浙江是个竹材大省,而且竹子生长周期只要四五年。李延军的想法是,能否把竹子”刨“成薄片,使其成为一种可以取代木材的新型贴面装饰材料?竹业界一直在期盼--用竹材开发出像刨切薄木那样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贴面装饰材料,从而使刨切微薄竹,代替微薄木使用。
  李延军主持完成的”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项目,填补了国内外竹材加工领域的空白,获得近10项国家专利。据不完全统计,0.6毫米厚的微薄竹刚面市时,每平方米卖到了55元,现在即使卖30多元,其利润仍是薄木的2至3倍。近3年来,刨切微薄竹技术已为企业带来2.4亿元的产值,其中90%的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地。
  如今,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已应用于浙江、江苏、安徽等不少企业,刨切微薄竹开始大量应用于家具、建筑装饰装修等领域,用微薄竹作贴面的家具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多,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竹子是财富的起点
  由于竹材径小、壁薄、中空、有尖削度、难胶和等特点,加工难度很大。要对竹材进行刨切,则必须先将竹材经过系列加工胶合成竹方材,经水煮软化使其具有较高的塑性后才能刨切。传统的刨切微薄竹技术由于难以处理竹材的湿度问题,使得竹材软化难、胶合不均匀、刨切困难,刨切出来的微薄竹质量和既得率都不高,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为解决这一系列难题,2001年底,林学院李延军博士与刘志坤教授、杜春贵副教授以及有关企业一起,靠着企业赞助的10万元经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由于缺少大型生产加工器械,专家们分别向地板厂、木材厂借用设备,晚上等工人下班后集中精力攻关。李延军说:“为了将竹板冷压制成竹方材,必须等工厂用过的热压机自然冷却后才能使用。而冷却时间至少要5个小时左右,我们通常晚上11点才能开工,一干就到清晨。”
  “当有了初步成果后,我们得到了杭州市科技局、省科技厅的资金扶持,这对我们帮助非常大。”李延军说。
  对于“创新”,李教授表示,“竹”的深加工创新一直是他攻坚的领域。不过,李延军十分感慨的是,因为这5年来,他一直陪着“竹子”,基本上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和孩子。女儿出生当月,他就一直在外出差,“每天吃晚饭时间到新闻联播时间,就是我和女儿的相处时间,从5点半到7点,也就一个半小时,这5年来,差不多都是这样。”他说,晚上7点之后,他又回到办公室,到12点多才回家,女儿已经睡着了。女儿最常问的一句话是,爸爸,你今天是不是又要加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