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鴻海成夏普大股東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153
  兩大電子巨擘的合作,在第一時間即受到了來自資本市場的追捧。


  3月27日,夏普宣佈將向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商—鴻海精密工業定向增發約1.2億 股,價值670億日元(約合8億美元)。交易完成後鴻海將擁有夏普近10%的股份 ,成為後者的第一大股東。


  消息公佈後,雙方股票分別漲停。而就在3月26日,因深陷巨虧,夏普股價還曾 一度跌至32年來的最低位。


  將於4月1日就任夏普新任社長的奧田隆司表示,「夏普自身從研發、生產到銷售 的一條龍垂直體系在發展中遇到了瓶頸」,「希望借力鴻海的製造及成本優勢, 發揮協同效應」。


  其實對於同處電子產業的兩家公司來說,隨著價值鏈轉移,無論是擁有品牌的夏 普還是以代工為主的鴻海都面臨向產業鏈上端升級的壓力。前者最好的學習榜樣 是蘋果,而鴻海則試圖從單純的代工廠向發包商轉型。


  「就互利關係上看這次合作是正確的,但成功與否還要看下一步的發展。」帕勒 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及國際平板顯示器件技術委員會主席王保平均表達了審 慎的觀點。


  在此次聯姻中,鴻海受益顯然更大。


  羅清啟認為,「和許多台灣廠家一樣,鴻海有器件的生產能力,也具備低價的優 勢,但沒有終端品牌。」郭台銘也曾提及,「我沒有經營品牌的基因」,「更希 望專注於製造環節,同時與有品牌的企業開展合作。」


  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郭明確表達過傾向於日本企業的觀點。鴻海從2010年開始與 日立接觸,看重了最早由日立研發出的IPS面板技術—特點是可視角度大、響應 速度快、色彩還原準確。但因為鴻海業績走低,收購金額未能談攏,談判最終破 裂。後來是日立與東芝、索尼結成戰略同盟。這也迫使鴻海不得不將將合作目標 瞄準了夏普。


  雖然沒能趕上第一批New iPad的供貨,但夏普預計將在本月內開始向蘋果供應 IGZO面板,同樣它也是Apple TV的主要供貨商。「鴻海入股夏普說明它正努力往 產業鏈上游爬升」,羅清啟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


  液晶顯示屏一直是蘋果係列產品中成本最高的部件,以New iPad為例,310美元 的總成本中,屏幕就花了70美元。


  摩根士丹利的數據表明,雖然鴻海的總銷售收入中,來自蘋果的佔比不斷攀升, 在2012財年第三季度甚至將首次突破50%。但利潤率卻從2002年12月的7.4%一直 下降到2011年的2.4%。向上游產業鏈的轉移,不僅將提升鴻海的整體利潤率,還 可以使其在與蘋果的談判中,掌握更強的話語權。


  更何況,夏普目前的股價已經是過去十年以來的最低值,僅以溢價11.11%的價格 入股本身就是一筆再划算不過的買賣。


  鴻海的現金支持,至少能讓資金鏈緊繃的夏普先緩一口氣。後者未來一年面臨價 值2000億日元的可轉換債券到期兌現的壓力。


  在發佈2011財年度業績預虧290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之後,夏普曾採取多項 改革措施以期自救。包括將主要生產大尺寸面板的一家日本工廠的開工率減半, 以及產能向中小尺寸面板轉移的策略。


  此前郭台銘曾以個人名義收購了夏普顯示器產品公司(SDP)46.5%股份,這家公 司負責運營一家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製造工廠,其中60吋以上面板的年生產能力 達到400至500萬片,相對於大尺寸液晶電視不到200萬台的年銷量產能嚴重過剩 。郭台銘承諾包銷其中50%液晶面板,為夏普解決掉最為棘手的難?題。


  但這些改革並不能給夏普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為此,夏普任命了新的領導層。 被換掉的片山干雄上任僅五年,刷新了這家百年老企社長在職年限最短的記錄。


  對比10年前的夏普,你會發現「液晶之父」的戰略出現了明顯的轉向。具體來說 就是放棄垂直整合。


  為了防止技術外洩,夏普從研發到製造曾一直奉行「黑盒策略」。創維集團有限 公司董事、副總裁劉棠枝曾對《第一財經週刊》表示,「夏普最初沒有把面板作 為一個公共資?源」。


  在意識到垂直整合戰略的侷限性後,夏普與索尼、台灣奇美均開展合作,將部分 面板生產技術轉讓給奇美,並通過共同採購降低成本。索尼在2009年就擁有夏普 一家工廠的7%股份,不過由於後來鴻海介入,索尼明確表示不會繼續出資,這意 味著雙方的合作走到了盡頭。


  在宣佈與鴻海的合作之前,夏普的脫困方案一度被外界認為「很不徹底」。索尼 則給夏普提供了一個參照,前者將原有電視業務分割成三個部門,包括高端產品 設計製造部門、低端產品外包以及新一代電視研發部門。這恰恰反映了電子行業 放棄垂直整合,僅保留高附加值環節的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24

82歲「標哥」跨海成觀光業救星 日本最人氣台灣老闆:捷安特劉金標

2016-06-13  TCW

日本最美單車道島波海道,因劉金標的加持而獲美名,他不僅拓展了自行車新文化市場機會,更贏得日本的尊敬。

日本朝日新聞社國際部前副部長野島剛,是日本的台灣通,已在台、日出版超過七本書,題材涵蓋台灣新電影、兩岸故宮歷史,乃至捷安特創業精神對日本的啟示等。本篇是他對近期席捲日本的「標哥熱」第一手觀察。

最近台灣企業領導人的動向在日本引起關注,並非只有鴻海集團的郭台銘而已。鴻海收購夏普(Sharp)一事,讓日本民眾心生「敬畏」,然而,剛結束訪日行的全球最大自行車公司巨大(Giant)創辦人劉金標,則贏得了日本社會的「尊敬」。

複製島波海道經驗

縣長夜宴談拚琵琶湖觀光

五月十八日,劉金標和執行長羅祥安,以及被視為接班人的營運長劉湧昌,三位巨大集團的重量級人物一同訪日,掀起日本媒體和觀光業者追逐的旋風,可說是台灣企業家至今在日本最受歡迎的一位。

劉金標一行首先視察大阪的捷安特專賣店,之後立即趕往位於滋賀縣的日本最大湖泊——琵琶湖,這裡新開設的專賣店,將是巨大拓展日本業務的重要據點。滋賀縣的三日月知事、守山市的宮本市長等人,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晚宴,餐桌上有琵琶湖的特產「鮒壽司」,這是連日本人也鮮少吃得到的高級料理。

巨大集團在琵琶湖的直營店不只賣自行車,還提供租借車子及車衣的服務。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長達兩百公里、環湖一週的自行車觀光路線行程,但周邊環境缺乏整頓且宣傳不足,琵琶湖的觀光產業也陷入低迷,因此巨大的出現,被寄予厚望。

促成巨大與琵琶湖地區的合作,主要是拜「島波海道」的成功經驗所賜。

五年前,在巨大積極推動下,連結愛媛縣今治市和廣島縣尾道市,沿途可眺望瀨戶內海美景的「島波海道」,成為海內外單車愛好者最嚮往的日本自行車道。

尤其像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等地,單車人口不斷增加,專程搭乘飛機來日本享受騎車的樂趣。「島波海道」的借車人數,也從五年前的十萬人增加到去年的三十三萬人。

劉金標結束琵琶湖的試乘活動之後,搭乘新幹線前往距離約三百公里之外的栃木縣宇都宮市,在日本台灣學會的年度學術研討會上進行紀念演講,是歷年來第一位受邀做紀念演講的台灣企業家。他在演講中回顧從企業經營到推動自行車新文化的心路歷程,可說是他的人生回憶錄。

東京演講高價門票搶光

各地政府官員排隊求會面

緊接著,劉金標又趕到東京都內演講,一張門票一萬日圓,價格不菲,但是二百五十個限定名額很快就被搶購一空。來自日本各地的聽眾,幾乎都是對捷安特的自行車觀光感興趣的觀光業者。此外,從北海道到九州超過十個以上的地方政府官員,也湧入會場希望和劉金標會面,並在貴賓休息室前排列等候。

甚至,日本電視台NHK也到場實況轉播他的演講,晚間的新聞節目也製作了捷安特特輯,描繪他年紀這麼大卻還對騎車很有熱情。先前他到琵琶湖和宇都宮等地的活動,當地媒體都熱烈報導。

近年來,在日本造成話題的外國觀光客「爆買」潮,其實僅限於首都圈和部分大城市而已,對於地方城市來說,要如何創造出吸引外國觀光客的「賣點」,成了一大問題。

巨大集團為了因應來自地方城市的大量需求,在日本成立了「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讓自行車和地方振興這兩大齒輪可以相互咬合。

日本的需求,也讓巨大的營運飛快擴張。五年前,巨大在日本只有東京兩間專賣店,現在已超過二十間,最近還以一個月新開一家店的速度開展。

劉金標倡導自行車不只是交通手段或一種運動,它對生命意義、健康、環保也都有助益,加上他本身在八十歲還騎單車環繞台灣島的故事,在在打動了日本的高齡社會。

日本高齡化速度居世界之冠,為了提升國民健康,如何將運動普及化,成為政府的緊要課題,因此,對自行車寄予熱切期待。雖然日本也是自行車大國,但大部分騎乘的是通學通勤用的淑女車,運動用的自行車還不太普遍。

針對日本的問題,劉金標也在演講中指出:「日本的自行車人口比台灣多,卻只是做為交通工具而已。可是,自行車在運動、休閒和觀光上,其實有相當多的好處,這也是現代新的自行車趨勢。」YouBike系統引爆關注

日人借鏡盼導入東京奧運

另一方面,巨大集團與台北市政府等多個地方合作推行的微笑單車YouBike,也在日本悄悄受到矚目。尤其因應二○二○年的東京奧運觀光潮,交通的配套措施是否完備,受到許多日本人關注,希望導入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的聲浪不在少數。

劉金標的自行車新文化正在逐漸改變日本的地方面貌,除了發展觀光和高齡社會的需要,日本人敬重他的原因,也許還有如日本台灣學會理事長佐藤幸人所說的:「增加自行車人口有助於拓展市場,也可以解釋為巨大集團的經營戰略。但是,劉董事長這麼積極推動的自行車新文化,其中內含著無法單純用企業利潤去說明的某種寶貴的東西。」

撰文者野島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13

地中海成難民偷渡“致命路線”

當歐洲面對史無前例的難民潮湧來時,哪條到歐洲的路線最致命?答案是:地中海。

聯合國難民署10月底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至今,途經地中海到歐洲的難民死亡人數已超過去年。今年至今有33.2萬難民選擇從地中海抵達歐洲,與去年的101萬相比並不多,但聯合國難民署已確認,今年至少有3930名難民命喪地中海,去年,這一數字僅為3771人。去年每約269名抵達歐洲的難民中就會發生一例死亡事件,今年這一比例上升至85:1。

從難民來源地看,敘利亞、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難民最青睞從地中海抵達歐洲。

 

今年4月,聯合國難民署在網站上公布敘利亞難民前往歐洲的路線圖。從敘利亞前往歐洲,有陸路和水路兩條路。水路選擇最為豐富。從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都可經地中海抵達歐洲。

2016年至今,從水路抵達歐洲的落腳國家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希臘(16.9萬人)、意大利(15.8萬人)和西班牙(4971人)。

從北非的利比亞出發,途經地中海,再抵達意大利,這條路線死亡事件頻發。聯合國難民署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地中海是公海,隨著季節的變化,地中海的洋流湧動規律不一,再加上時不時出現的不佳天氣,極易發生船只傾翻事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3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