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宏觀指出,油價再掀大波瀾,將對世界經濟造成四波沖擊。
經濟邏輯上講,國際油價暴跌並維持在50-60美元區間下限(接近布倫特原油成本線),甚至下探到更低位置,將給國際經濟帶來四波沖擊。
第一波將沖擊俄羅斯、委內瑞拉以及中東地區的產油國家,作為資源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上述國家經濟增速與油價走勢高度相關。俄羅斯的原油輸出占財政收入60%、出口收入的90%,油價暴跌使盧布貶值,俄羅斯央行將基準利率由10.5%提升至17%(接近俄羅斯大型能源企業的貸款利率19%),以遏制貶值、通脹和資本外流壓力,但高利率將給銀行體系和實體經濟帶來巨大壓力。
第二波將沖擊小型新興市場經濟體。由於油價暴跌推升避險情緒,並在短期利好美國經濟複蘇(壓制通脹、節約開支,提升實際收入水平),加之本周聯儲議息,市場預期FOMC聲明將透露首次加息的“新息”,多重因素疊加,資金流出新興經濟體。從面對資本外流的經濟韌性指標看(經常帳赤字、通脹、外債、短期外債、儲備),“防火墻”相對薄弱小型新興經濟體貨幣將發生大幅震蕩,甚至誘發貨幣危機。
第三波將沖擊歐美發達經濟體。歐美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俄羅斯面臨衰退風險,終將沖擊發達經濟體自身的複蘇進程,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中期沖擊歐洲的渠道:(1)貿易萎縮,德國在歐盟面對俄出口額中占比3成,德國出口和制造業已經出現動力不足的跡象;(2)加劇通縮風險。
中期沖擊美國的渠道:(1)油價長期低迷打擊頁巖氣、頁巖油以及傳統油田的投資意願,資本支出下降;(2)美國能源公司發行的垃圾債規模達750億美元,油價長期低迷可能誘發美國垃圾債(高收益債券)危機;(3)根據Perryman Group統計,能源公司2014年提供930萬個長期職位,油價長期低迷影響美國就業。
第四波沖擊中國、印度等國家。中國短期受益低油價,油價下跌將提升中國GDP增速、壓低通脹、並拓展財政、貨幣政策空間;歐美制裁俄羅斯,導致俄羅斯部分進口需求轉移至中國;同時俄羅斯也通過與中國和印度簽署經貿合作協議“突圍”經濟封鎖。但中長期看,中國、印度不會“獨善其身”,前三波沖擊將通過貿易、國際資本流動、經濟信心等多個渠道,最終會波及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經濟利益。
油價暴跌,四輪沖擊“次第”展開,目前已經走了“兩輪半”(歐洲出現問題)。當考慮政治博弈因素後,我們認為,四波經濟渠道的沖擊不會走完,使其“戛然而止”的因素可能包括:地緣政治沖突,從而推升油價;中東財政危機,致使OPEC限產;歐美經濟壓力以及能源行業商業政治遊說,導致對俄政策的調整等。
如果政治博弈因素“截斷”經濟沖擊路徑,則低油價在短期“探底”後,布油中期可能回複至60美元以上,達到“油價處於低位,但又不致於沖擊沿上述路徑展開、波及中國”的狀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