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85高校在讀博士,回首十幾年的求學路以及自身和同學的經歷,頗多感悟。
四月十六日下午, 《今周刊》舉辦「妳的世代.我們的未來─與小英姐姐面對面」論壇, 邀請總統當選人蔡英文與三百多名高中女學生面對面, 演講內容發人深省,對於學生的麻辣提問也見招拆招; 她抱持怎樣的心情與學生互動,又對學生提出哪些建言? 「與高中生見面,我不會太興奮,為什麼?我講的話都是那些,自己都覺得自己很boring(無聊)!」走進台灣師範大學禮堂的休息室,準總統蔡英文原本是這樣嘟囔著。 然而,一聽到一牆之隔的禮堂,傳出三百多位高中女生幾乎要穿破屋頂的歡呼聲,蔡英文笑了,眼神閃耀起來,「好久沒跟高中生互動了!」四月十六日下午,《今周刊》舉辦「妳的世代.我們的未來──與小英姐姐面對面」論壇,邀請蔡英文與三百多位來自全台各地的高中女生面對面,分享「我的少女時代」。《今周刊》社長梁永煌在致詞時表示,如同《今周刊》今年二月出版的第一千期封面故事「瑞士.最強公民國」,只有進步的公民,社會與國家才能進步;而讓年輕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期許,正是舉辦這項活動的緣起。 高中生們對於活動回響熱烈,不但臉書有十五萬人次關注,《今周刊》成立論壇提問網站,三月十四日正式上線,截至論壇召開前夕,總計有來自全台九個縣市、七十四所學校的學生,提出一四三個問題。《今周刊》最後邀請十四個縣市、四十八所學校共三一一位學生出席論壇,與蔡英文面對面。 對於邀約,蔡英文很「阿沙力」地答應了。高中生不是選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蔡英文雖然經常走入大學校園舉行座談,但其實沒有機會與高中生互動。 活動開始前,《今周刊》先來一段臉書直播,活動主持人岑永康請她回想,「高中時在做什麼?」蔡英文坦率地說:「煩惱啊!看能不能畢業。」引起哄堂大笑。 自曝有白襯衫情結、很怕被問倒她事後說,對高中的情結就是,她從大學一直到現在,都有穿白襯衫的習慣,「當然我媽會希望我穿綠襯衫(北一女制服),但我覺得我讀中山女高(制服為白襯衫)較自在,一女中壓力較大,我在中山是勉強畢業的。」當被問「若高中時與總統見面,要提問什麼?」她也直言:「想不出來,好像離我們很遠!」的確,蔡英文高中時的總統是蔣介石,一般高中生恐怕沒機會與總統互動;如今,準總統與高中生面對面,她說:「不要把我問倒啊!」然而,蔡英文在活動第一階段演講時,不用講稿,從細數自己的求學之路講起,剴切地提醒學生,要培養「在社會叢林裡生存下來的能力」;她提出學生四個需要擺脫的迷思,以及必須培養四個特質的建議時,發人深省,全場鴉雀無聲。 中場走進休息室,她連串說:「我講的都是真實的故事!」並且再三強調,「以後的人生是學一段做一段……,工作與教育可以連結起來,這不是叫中輟,將來的人生一定是間歇性的教育。」她進一步說,「我有很多朋友的小孩,大學畢業在家沒事做,因為沒找到目標,所以老師、家長與政府要做一些事,家長觀念也要改。」「我將來要做的一個計畫是,十八歲的年輕人出來做事,國家在後面撐著你!」第二階段與高中生對談,無論是台上的三十位學生代表,或是台下近三百位學生,都爭相搶著要發言提問,甚至活動時間已到,下一個行程等著她,但蔡英文不急著走,反而要主持人點名須注意地域平衡與族群平衡,頻問「東部有點到嗎?屏東呢?客家縣有嗎?」務求讓許多一大早即出門趕來台北的外縣市學生,有發問的機會;周到且細膩的行事風格一覽無遺。 活動的高潮,是蔡英文與學生一起玩自拍,從未自拍過的她說:「我唯一拍照是照我的貓,下次就跟我的貓來自拍!」這次見面,她是「小英姐姐」,下一次見面,她就是總統了。 這天給學生的回應與承諾,相信她不會忘記! 撰文 / 郭淑媛、賴若函 |
2015年8月31日,陜西西安西北大學,校園無障礙設施保障“特殊”新生順利報到。(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17日《南方周末》)
“既然允許這些人進來,就應該讓他們學得好。‘學得好’是指高校應該為殘疾學生提供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目前中國高校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基本上是高校自己在做”。
教育部等七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要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進行必要的無障礙環境改造,給予殘疾學生學業、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
“不能因為某一個學生寫信就對某一個人特殊關照,要整體、系統地來考慮殘疾大學生的特殊教育問題。”
2017年夏天,來自甘肅定西的殘疾考生魏祥和清華大學之間的信件往來,使得殘疾大學生的在校生活問題得到社會廣泛關註。
魏祥今年高考以648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理科實驗班類(數理)專業錄取。然而,由於他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內囊腫,出生後下肢運動功能喪失,上學需要家長陪讀照顧。為了爭取到一間陪讀房,他致信清華大學,隨後清華大學回應,表示將高度重視魏祥入校後的生活安排,解決後顧之憂。
事實上,殘疾大學生在校園內的學習生活問題,早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關註。教育部等七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下稱“二期計劃”)。“二期計劃”指出:普通高等學校要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進行必要的無障礙環境改造,給予殘疾學生學業、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
根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有8508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678名殘疾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2016年,全國有9592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941名殘疾人進入高等特殊教育學院學習。
隨著越來越多的殘疾青年有機會進入高等院校讀書,國家的配套政策也開始出臺。至於殘疾大學生能否真正得到關照,考驗著中國各個高校的執行力。
6月底,已經確定即將入讀清華大學的魏祥,還在為自己將要開始的大學生活感到焦慮。
雖然得益於針對殘疾考生的政策相繼落實,魏祥和其他同學一樣,能夠獲得到大學深造學習的機會。但由於先天殘疾,他在行動上不得不乘坐輪椅,在生活上需要家長的陪伴。為此,他致信清華大學,表示希望得到一間供其母親陪讀的房間。
隨後,清華大學表示,已通過貧困專項計劃錄取魏祥,並為魏祥母子準備好了宿舍,就讀期間母子住宿費全免。同時,清華大學相關部門也啟動了對魏祥的各項資助工作,清華大學甘肅招生組組長和清華甘肅校友會代表學校專程赴定西看望魏祥,並將校友捐贈的1萬元路費送到他手中。
殘疾大學生在校的生活問題,不只是魏祥一個人的困難。南方周末了解到,在魏祥和清華大學的互動被曝光後,7月2日,來自全國不同省份的5名殘障學生聯名“上書”教育部,呼籲國家層面積極推動學校無障礙支持體系的建設。
在5名殘障學生寄給教育部的建議信中,他們寫道,“我們期待貴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為殘障學生提供無障礙支持的制度體系,盡可能讓每個殘障學生的迫切需求都能找到表達的渠道,並且依程序得到應有的幫助。我們期待魏祥同學的經歷不只是殘障學生中極少的個例,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實際困難能從制度層面得到解決,好讓我們消除顧慮安心學習,更加平等地接受教育。”
5名學生認為,殘疾學生在大學面臨的困難主要表現在學校無障礙物質環境建設不完善、學校在信息交流方面難以提供必要的無障礙支持、缺乏殘障學生表達無障礙需求的渠道和應對這些需求的部門。
從高校的實際情況看,對殘疾大學生的關註程度與理想狀況還是有些距離。在7月28日教育部舉行的“二期計劃”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指出,目前中國在高等教育等非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發展相對滯後”。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副主任李東梅也對媒體表示,目前中國高校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基本上是高校自己在做”。
從國家層面上考慮,“既然允許這些人進來,就應該讓他們學得好。”李東梅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學得好”是指高校應該為殘疾學生提供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從整體情況看,中國高校的校內無障礙設施並不能全覆蓋。
在魏祥上清華的事被廣泛關註後,《北京晚報》對清華大學的無障礙設施進行了實地測評。結果顯示,清華大學內的多個教學樓和宿舍樓存在沒有輪椅坡道或坡道常年封閉的情況,校內人行道普遍較高且缺乏坡道,輪椅出行幾乎必須與機動車同道。這對於需要依靠輪椅行動的魏祥來說是個巨大考驗。
2016年畢業於華東交通大學的郭子成也是一名殘障人士。由於腦癱,郭子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運動障礙和視力障礙,出行需要借助拐杖。郭子成告訴南方周末,在高考填報誌願時,他最關註的是校園面積,“如果校園面積過大,會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
值得慶幸的是,郭子成在大學就讀時得到了來自校方的優待:入學後,校方得知他的狀況,將他的宿舍從三樓換到一樓;在之後的一次宿舍調換中,其他同學被安排到了“上床下桌”的新宿舍,但是學校考慮到郭子成的情況,並沒有調換他的宿舍;在華東交通大學一座10層的教學樓中,只有教職工才能乘坐電梯,而郭子成被準許乘坐電梯上下樓。
雖然得到了學校的關照,郭子成的生活依然存在不便,這主要是因為學校的無障礙設施不夠完善。郭子成告訴南方周末,教學樓“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無障礙設施”,教學樓的大門離地面有近20級的臺階,“每每走在上面都感到提心吊膽”。
為了更好地關註自身權益,郭子成成立了一個名為“少數派”的微信群,該群有兩百多人,里面有相當一部分是殘疾大學生,他們或多或少地在生活和學習上遭遇過不便。
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就讀的大二學生黃斯蔥,在一歲半時遭遇車禍後跛腳,從14歲開始病情加重,必須依靠一副拐杖才能行走。黃斯蔥告訴南方周末,他所就讀的大學只有少數宿舍樓在入口處修有坡道。因為雙手需要拄拐,黃斯蔥在食堂打飯時尤其不便,需要他人幫忙打飯和倒餐盤。除此之外,校園內的廁所大多數沒有設置坐式馬桶,這對於行動不便的他極其困難。
黃斯蔥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寫道,“每次到了選課的時候,其他人都是首先考慮授課老師好不好,時間對不對得上,而我首先考慮的是樓層高低。有時候我不得不選其他低樓層班級的課,一個人去上課。還有些課程,所有時間和任課老師都在高樓層,我就得爬樓了。”
學校也考慮到了黃斯蔥的實際困難。在大學校園里,黃斯蔥有一輛電瓶車作為代步工具,為了方便他出入,學校特意在他所在宿舍樓前的三級臺階搭建了一個小斜坡,還把黃斯蔥的宿舍調整到了一樓。
而對於16個月前因一場車禍造成脊髓損傷,需要與輪椅長期為伴的鄺卓麟來說,想住在宿舍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因為學校宿舍廁所的門框較窄,輪椅無法通過,且宿舍樓前沒有方便輪椅通行的斜坡,即將升入大學四年級的中國民航大學學生鄺卓麟只得搬出宿舍,在學校附近的小區租房住。
更大的困難在於進入教學樓。鄺卓麟說,有些課程的教室樓層很高,樓內沒有電梯他完全上不去。因此他反複與學院領導、老師和輔導員溝通,最終通過在有無障礙設施的教學樓或者低樓層上課的方式,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實際上,面對突然受傷的鄺卓麟,學校準備不足也情有可原。在與校方的溝通中,經常有老師對他說,“哎呀,你是第一個這樣上學的學生,我們考慮一下這個情況,別著急。”
為了能夠完成學業,鄺卓麟付出了巨大努力,他說,“無障礙廁所常被清潔工具塞滿,我要告訴樓管叔叔,我需要用,麻煩您挪一下工具的位置。無障礙坡道有時在鎖著的側門,還得麻煩樓管叔叔打開。”
接受南方周末采訪的不少殘疾大學生提及,全國高校普遍缺少針對殘疾學生生活安排的相應制度和專門處理殘疾學生事務的行政部門。
郭子成認為,理想的方法是,學生的檔案資料被收集後,學校了解到學生的殘疾情況,相關部門就應該主動為其做好相應安排,而不是在學生向校方寫信請求便利後,再臨時準備一套方案。
相較而言,武漢理工大學在對殘疾大學生關照方面做得較好,它也是全國高校中為數不多的設有殘疾人聯合會的學校,該機構專門為校內的殘疾師生提供服務,從殘疾師生的教育、就業、生活等各方面建立幫扶機制,有力保障殘疾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和就業。
武漢理工大學殘聯理事長馬卉稱,該校近年來每年招收各類殘疾大學生10人左右,目前在校殘疾大學生44人,是全國招收殘疾大學生人數最多的普通高校。
每年新生入學之後,武漢理工大學殘聯會和各個學院聯系,統計殘疾大學生的數據和情況,隨後殘聯會組織召開“新老同學交流會”,邀請一些已畢業或高年級的殘障學生和新生分享交流經歷和經驗,“由於經驗來自同為殘疾生的同學,這對殘疾學生的鼓舞就特別大。”馬卉說,為了讓殘疾學生不抵觸該活動,活動名稱刻意回避了“殘疾人”等敏感字眼。
武漢理工大學殘聯在幫助殘疾學生方面非常細致,學校曾在2015年招收了一名全盲的殘疾學生,殘聯特意為其請來專業人士進行校園定向行走訓練,並定制盲文及電子教材,提供錄音筆等輔助設備供其使用。校內還有一名需要輪椅行進的殘疾學生,殘聯向學校申請,幫助其陪讀的母親在學校後勤得到一份工作。
雖然有專門為殘疾學生服務的機構,但是武漢理工大學的無障礙設施和大多數高校一樣建設滯後。馬卉坦言,校園內有大量七八十年代修建的老樓房,無障礙設施亟待改造。
今年給教育部寫信的5名殘障學生,也在信中建議,“大量老校舍的無障礙設施普遍缺失,並且改造進度十分緩慢。我們的一些殘障朋友為了能完成學業,甚至不得不自己請施工隊來學校修建坡道。”
5位學生認為,法律法規盡管明確提到了學校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新建校舍在無障礙方面提出了硬性要求,但對於既有校舍的無障礙改造卻未提出具體的要求和規範,這一制度空白可能是學校無障礙改造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而對於校園內老樓房無障礙設施改造滯後的原因,馬卉直言是“改造經費不足”。
馬卉告訴南方周末,之前殘聯的工作重心在給殘疾學生提供合理便利,給予個案關懷,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在於倡導和推動校內無障礙設施的建設。
由於國家政策得到落實,越來越多的殘疾學生能夠進入到高校就讀,大多數高校對於殘疾大學生的報考展示出歡迎的態度。但實際上,不少高校仍對殘疾生抱有抗拒心理。
南方周末了解到,中部地區的一所985高校在2015年招收了一名需要乘坐輪椅的殘疾大學生,該校表示會對特殊考生給予特殊照顧,為其提供了一整間宿舍,方便其父母陪讀。但是該校卻拒絕媒體就此事進行報道,源於宣傳後會有更多的殘疾生報考該校的擔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內不少高校管理者的理念還未轉變過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想過要招收殘疾學生。”熊丙奇認為,招收殘疾學生是不少高校迫於政策要求的被動之舉,“有的高校不願意改造無障礙設施,因為改造了會有更多的殘疾學生過來,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
武漢理工大學的情況印證了部分高校領導的憂慮,該校殘聯理事長馬卉介紹,在該校並未在招生殘疾學生做任何宣傳的基礎上,因為口碑效應,其招收殘疾大學生的數量是湖北省同等級高校的5至10倍。
在今年5名大學生給教育部寫信之前,解決包括高校無障礙設施在內的殘疾學生學業、生活上存在的困難,事實上已經被相關政府部門提上日程。
早在2014年,七部委印發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就指出,要“發展殘疾人的高等教育”“有計劃地在高等學校設置特殊教育學院或相關專業,滿足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學校要為殘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提供便利”。
2015年4月,教育部、中殘聯發布《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規定(暫行)》,該規定列舉了十三項應該為殘疾考生提供的“合理便利”,其中就包括提供盲文試卷、允許殘疾考生使用輪椅等。2017年4月,教育部、中國殘聯修訂上述規定,擴充了提供“合理便利”的內容,殘疾考生由此可以延長考試時間。
2017年5月1日,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開始施行,國務院法制辦、教育部根據殘疾人教育發展形勢變化和實際需求,對殘疾人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和理念進行了調整,指出發展殘疾人教育事業應當保障義務教育,著重發展職業教育,積極開展學前教育,逐步發展高級中等以上教育。
這一系列的政策落地,使得殘疾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處境,已經比過去有所改善。馬卉告訴南方周末,上述提到的武漢理工大學招收的盲人學生,因為缺少盲文試卷,曾無法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在2017年5月,教育部表態,在6月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為視障人士提供盲文試卷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2017年印發的“二期計劃”則進一步制定措施,要求“普通高等學校積極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進行必要的無障礙環境改造,給予殘疾學生學業、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指導意見。統籌殘疾人高等教育機構的布局,支持高校增設適合殘疾人學習的相關專業,增加招生總量”。
對於5名殘疾學生寫信這件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南方周末表示,“不能因為某一個學生寫信就對某一個人特殊關照,要整體、系統地來考慮殘疾大學生的特殊教育問題。”
“二期計劃”印發後,更對下一步高校如何保障殘疾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方面做出了規劃。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滕祥東認為,“二期計劃”在重點任務中明確“穩步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1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89&art_id=16281650
學生豪考完文憑試,只剩番 Oral,本以為佢好得閒,點知佢話唔敢去街住,仲要考 GCSE加托福噃,考咁多試,無非搵定後路,萬一文憑試有差池,入唔到本地理想大學、理想學院嘅話,就立即申請外國學校。
左丁山對學生豪講:「如果你有決心求學,唔駛驚呀,到加州讀社區學院,接駁入加州大學,一樣有前途,總之要定!」夠膽講得咁大聲,皆因有不少學生循此途徑入到 UCLA, UC Davis, San Diego, Irvine,甚至柏克來。秘書 V家姐個女於 2010年會考得六個 B,甚為失望,竟然唔肯返回著名女子英文中學讀中六,話要去英國或加拿大讀中六喎,秘書 V向左丁山問怎麼辦,左丁山就話去英加讀中六考大學,簡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不如立即去 Foothill。細路女於是在 2010年 12月入讀 Foothill。上星期六左丁山到馬場睇馬之際,突然收到細路女短訊,附上 UCLA四月二十日電郵,恭喜佢已獲取錄,今秋入讀理學院生物化學系,真為佢開心!去到 Foothill讀書要勤奮,不要掛住與來自各地嘅有錢同學開 party,先至可以攞到較高 GPA,否則 UCLA點會睬你。過去左丁山就見過著名女校學生過到矽谷,兩下就俾有錢男生搞掂,同居係正職,返學當課外活動,可憐父母在香港猶懵然不知。
讀社區學院有一個事先冇諗到嘅界外利益,因為社區學院係過渡,想接駁升上著名大學就要在入學兩年內勤力讀書,學好英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David Brooks(四月二十一日)引述一個重要研究:"Academically Adrift" by Richard Arum and Josipa Roksa,指美國學生進入大學後,頭兩年就有學業進步嘅學生,只增加七個百分點,美國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複雜推理、寫作技巧方面,有一半人入學兩年後毫無進步。 1961年,美國大學生每星期用二十四個小時讀書,今天學生只用一半時間。既然如此,一啲有志氣嘅社區學院學生為求升上大學三年班,頭兩年有可能比正規大學生學習得更快,更勤力!
左丁山
2樓提及1樓提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89&art_id=16281650
學生豪考完文憑試,只剩番 Oral,本以為佢好得閒,點知佢話唔敢去街住,仲要考 GCSE加托福噃,考咁多試,無非搵定後路,萬一文憑試有差池,入唔到本地理想大學、理想學院嘅話,就立即申請外國學校。
左丁山對學生豪講:「如果你有決心求學,唔駛驚呀,到加州讀社區學院,接駁入加州大學,一樣有前途,總之要定!」夠膽講得咁大聲,皆因有不少學生循此途徑入到 UCLA, UC Davis, San Diego, Irvine,甚至柏克來。秘書 V家姐個女於 2010年會考得六個 B,甚為失望,竟然唔肯返回著名女子英文中學讀中六,話要去英國或加拿大讀中六喎,秘書 V向左丁山問怎麼辦,左丁山就話去英加讀中六考大學,簡值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不如立即去 Foothill。細路女於是在 2010年 12月入讀 Foothill。上星期六左丁山到馬場睇馬之際,突然收到細路女短訊,附上 UCLA四月二十日電郵,恭喜佢已獲取錄,今秋入讀理學院生物化學系,真為佢開心!去到 Foothill讀書要勤奮,不要掛住與來自各地嘅有錢同學開 party,先至可以攞到較高 GPA,否則 UCLA點會睬你。過去左丁山就見過著名女校學生過到矽谷,兩下就俾有錢男生搞掂,同居係正職,返學當課外活動,可憐父母在香港猶懵然不知。
讀社區學院有一個事先冇諗到嘅界外利益,因為社區學院係過渡,想接駁升上著名大學就要在入學兩年內勤力讀書,學好英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David Brooks(四月二十一日)引述一個重要研究:"Academically Adrift" by Richard Arum and Josipa Roksa,指美國學生進入大學後,頭兩年就有學業進步嘅學生,只增加七個百分點,美國大學生在批判性思維、複雜推理、寫作技巧方面,有一半人入學兩年後毫無進步。 1961年,美國大學生每星期用二十四個小時讀書,今天學生只用一半時間。既然如此,一啲有志氣嘅社區學院學生為求升上大學三年班,頭兩年有可能比正規大學生學習得更快,更勤力!
左丁山
以前在外國讀書,內地人,10個有9個都唔係讀書,越有米架越唔係讀
見過一個,渣全新波子番學架~~你話佢老豆諗咩?依家俾個仔讀書定係去威
不過,個同學仔,威左2個星期,就立即轉手賣左買5部掃把佬,自己渣1架,4架賣左去
小小年紀,已經識點樣呃人(佢老豆),內地人呃人性格已經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