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銀靠利基產品挑戰德、日機械大廠深耕精密機械多年的上銀,去年稅後純益暴增五倍,首次進入一千大企業排行榜就登上第六五六名。董事長卓永財帶領上銀打進由德日大廠寡占的領域,成長強勁,堪稱台灣企業的代表。 在台灣,有一種最「大牌」的工業產品,它的尺寸不大,但下訂單的新客戶,都必須等十八個月;若是今年五月下訂,明年十一月才能領貨;這就是上銀科技生產的滾珠螺杆。 日本大地震之後,機械業必需的滾珠螺杆和線性滑軌出現供給疑慮,這兩種零件,剛好都是上銀的主力產品。為了確保生產,世界各地業者爭相把訂單投向上銀,成為今年上銀業績成長的一大契機。 「現在我是傳動工具產品最完整的業者,我最有實力,你(新客戶)要下訂單,請等十八個月。」坐在擺滿自家產品的會議桌前,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將雙手撐在桌面,豪氣地說,「不用靠購並,未來讓上銀年營收達到一千億元的產品線,我已經準備好了。」 搶手暴紅 日本震後訂單排隊得等十八個月二○一○年,上銀的合併營收約為九十五億元,離一千億元還有不小距離。然而,上銀不僅去年營收成長達一一七%,稅後純益更是暴增五倍! 這股可觀的爆發力讓上銀股價由去年初的三十九元,一路沖上最高價二八七元,漲幅達七三五%;上市二年多,上銀的市值整整成長十一倍,卓永財口中的「實力」,在數據里顯露無遺。 「我從沒見過像他那麼上進的人!」比卓永財小二屆的校友、前新竹縣長林光華回憶,「每天我們擠在上學的客運里,總是看他端著一本書讀;午餐菜色很簡單,只有菜脯,但在這種環境下,從沒聽他喊過一句苦!」靠著勤學,卓永財在夜大一年級就通過乙等特考,錄取交通銀行職務。 今年七十歲的卓永財,前半生一直在銀行工作,四十二歲那年卻峰回路轉,創辦了上銀科技。 臨危授命 整頓三星五金開啓創業靈感卓永財在銀行工作期間表現傑出,他原以為自己會長久在金融業發展,但一九八三年,卓永財在出差前夕臨時接到另一個任務,銀行委派他整頓財務告急的三星五金;這個任命,徹底改變卓永財的下半生。 「當時我不懂技術,派到三星五金那一整年,我都在(生產線)現場辦公!」卓永財回憶,他為了整頓公司,每天拿著一張板凳,坐在生產線旁觀察流程、記錄問 題,忙到凌晨二點才返家。當時的三星五金陷在退票風波和員工罷工里,卓永財一肩扛起內外交迫的處境,不斷地改善作業效率,短短四個月內,就讓三星五金變成 損益兩平。 臨危授命的寶貴經驗,令卓永財見識到金屬加工產業的商機;他也發現,只要掌握高度利基性的制程和技術,小企業也有機會與機械大廠一拚高下。於是,卓永財在一九八九年創立上銀科技,進入精密機械市場。 吸引卓永財中年轉行的滾珠螺杆與線性滑軌,到底有多重要?和卓永財相識逾二十年的宇智顧問公司執行長徐小波,這麼形容著:「任何機具、武器要運作,都需要 滾珠螺杆。」徐小波說,「電影『英烈的歲月』(The Memphis Belle)劇情里,美軍B-17轟炸機鎖定的目標,就是德國的滾珠螺杆廠,這東西太重要了。」徐小波分析,台灣的資訊科技產業雖然產值龐大,但是再新穎 的產品總會被一波又一波的趨勢浪頭給淹沒,最後淪為「一代拳王」,無法長久維持競爭力。「但也有幾個產業是長青的、幾乎永久有續航力,精密機械就是一 個。」徐小波拿出自己搜集的機械業剪報資料夾,封面赫然貼著「上銀科技」四個字,他對記者解釋:「台灣機械業是我研究項目之一,我就以上銀科技作代表。」 上銀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想見。 然而,看出商機,還不足以讓上銀在市場生存。德、日大廠長期稱霸的精密機械領域,美國廠商實力也頗為突出,半路出家的卓永財面對強敵環伺的生態,為了讓技 術水準與領先大廠並列,他堅持上銀的研發費用占營收比率長期在四%至五%間,這在台灣業界是少見的高比率。不過卓永財強調,未來還會更高。「像我們這樣的 先行者很辛苦,客戶半信半疑,要用不用,這就是MIT︵Made In Taiwan)的難處。」上銀自創的「Hiwin」品牌,一開始就選擇站上國際,但和強力競爭者爭食,有多難?從上銀與傳動機械大廠牧新光 (MAKISHINKO)交手的經驗,可以窺見一二。卓永財回憶,為爭取牧新光訂單,他每年至少跑一趟日本,抵達當地,牧新光社長並不直接拒絕卓永財,而 是請他吃涮涮鍋,但吃完一頓飯,生意總沒了下文。 直到第七年,卓永財忍不住開口說:「我已經吃第七次涮涮鍋,你就試用一下嘛!」牧新光的社長勉為其難答應,向卓永財拿了兩支螺杆試用。 「第八年他又請我,我大歎一口氣說:『經過一年,你也真是的!』」對方總算加大了採購。」卓永財緊接著說:「買多少?四支。」好在,卓永財接著露出了微 笑:「現在他們九成螺杆都用我們的產品,一年好幾千支。」上銀逼近百億元的業績,便是卓永財帶著業務團隊,如此一支支地「磨」出來。 卓永財對上銀經營管理事必躬親,程度超乎想像。「所有主要市場我一定親自到,哪里都一樣!」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各種機具展覽、論壇,卓永財都是從 頭坐鎮到尾;他相信眼見為憑,展覽現場的交易氛圍,往往是最準確的市況指標。卓永財說:「我要聽顧客怎麼看我,對手怎麼變化,市場聲音在哪里,請下屬寫報 告都是次級資料了。」 事必躬親 整合生管與財務並致力國際化卓永財笑稱,上銀能快速趕上日本對手,秘訣就是他親自出馬。他到日本參展,還會在自家攤位協助發傳單。「我告訴同事絕不可以叫 我社長,因為日本人的社長從來不幹這種事!」說到這里,卓永財忍不住得意地呵呵笑說:「我對自己在生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的整合上,還滿自負的!」可見勤于鍛 煉的管理技巧,結合本身的財務學識,確實是卓永財管理上銀最有效的武器。 現階段,卓永財除了帶領上銀全力拚事業,也花許多精力「拚學業」。他持續舉辦碩士論文獎,也不斷促成機械業者和學術界交流,目前光是和上銀有正式合作關係的大學,就多達二十所。 卓永財說,自己每周工作六天,總是得忙到深夜才能休息。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卓永財在一幅書法前停下腳步,逐句讀起來:「這是毛澤東寫的『沁園春』──惜秦 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經過二十年的沉潛,卓永財全力投入的事業終於初見成果,他對上銀科技的信心,也像這闕詞 一般「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上銀科技 創立:1989年 董事長:卓永財 主要業務: 滾珠螺杆及線性滑軌 關鍵財報數據 營收年成長率: 117% 稅後純益年成長率: 505% 股東權益報酬率: 31% 撰文·鄭淳予、周岐原 |
| ||||||
上銀科技(簡稱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最近背了兩個黑鍋,這讓六月二十八日上銀台中股東會現場,成了一場解釋大會。 「(9B總裁)不是我講的,」不等股東和媒體詢問,卓永財就搶先在致詞時喊冤。日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參訪上銀、和中部業界座談時,他身為工具機公會理事長,代表業者建議新台幣可適度貶值一○%、到三十二元兌一美元;隔天竟刊出他嗆央行總裁不肯貶值救廠商,卓永財十足成了箭靶。 股東會後,記者再問卓永財匯率,聽得一旁的上銀總經理蔡惠卿趕緊滅火:「不可以再害董事長了。」卓永財也無奈表示,匯率是複雜議題,「代表業界反映心聲後,就要回頭打拚事業了。」 另外,陸續有外資對上銀應收帳款偏高、高成長不再等疑慮,持續發布減碼、調降目標價報告,使得上銀股價從前年最高四百,至今一路腰斬逾一半,卓永財可說是又背了全球景氣低迷的黑鍋。 卓永財說,中國代理商庫存已陸續消化,第二季應收帳款有望回沖上千萬美元,六月營收有機會重回新台幣十億元大關。有「喊話」有差,果然七月一日股價逆勢上漲超過二%。 |
| ||||||
二○一四年,不論是和碩、光寶、億光等科技業,義美、聯華等食品大廠,甚至是製造巨人鴻海集團,都計畫在生產線導入機器人大軍,讓競爭力「升級」。 七月二十一日,機電股王上銀正式和研華簽署策略聯盟,雙方攜手提供機器人前端生產與後端系統整合服務,率廠商打群架搶進台灣全年產值上看兆元的智慧自動化商機。 機器人事業貢獻全年營收一○%的上銀,不只是台灣機器人龍頭,日前更因智慧自動化相關成績拿下《富比世》(Forbes)全球創新成長最快公司第五十名,居台灣企業之冠。「上銀因導入機器人可加薪二○%。」上銀董事長、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卓永財接受本刊專訪,暢談最新的機器人大趨勢。 以下是《商業週刊》的專訪紀要。 談人力取代問題:機器人贏不過三歲小孩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預估,隨著機器人崛起,二十年內,美國有高達四七%工作將因自動化成為被取代的高危險群,你怎麼看? 卓永財答(以下簡稱答):有可能,但是那也不是一台機器人取代四七%的人,只能說是取代某些製程,或生產(簡化)由兩、三個製程搞定。 問:可以說未來二十年,現在工廠會有近一半的工人消失? 答:不能這樣講。如果同樣工作都沒有進步的狀況下,有可能。但製造業不可能完全沒有進步,所以它不見得會取代那麼多。人還有價值,機器要取代人的智慧還早得很。現在的機器人再怎麼厲害,也贏不過三歲小孩。人還是會存在,還是要用很多程式去控制機器人,所以企業對工程師的需求會比操作員多,將來會改變。 問:什麼時候會發生? 答:五年以後,機器人越便宜、越普及、智慧自動化整合越好,就會看到。現在大部分都是操作員,很多工廠都是一百個人中,(操作員)大概佔八、九十個。 但是台積電大部分都是工程師,就是高度導入智慧自動化的結果。 談威脅還是機會:機器人幫我,生活品質變好 問:機器人到底是威脅還是機會? 答:機器人既是威脅,也是機會。看你怎麼面對它。你如果要研發,用機器人,很多呆板的工作不用那麼多人做,附加值上來,本來(一個員工)月領三萬,就可以調高到月領五萬至十萬。 到我們工廠看,以前我們一個人看兩台(工具機),現在一個人看七台,好像機器停在那裡都沒人。……以前做十二小時才有這錢,現在做六至八小時就領這個錢,工作也不用這麼累。機器人可以取代我,幫我搬東西、上下料,我比較輕鬆,生活品質會不會比較好。 我現在一直在調高待遇,最多加薪二○%。 智慧自動化導入機器人,讓我現在僱人腳步沒那麼快,但上銀的員工數還會再成長。因為我營業一直擴充,還有新產品要增加人力,只是需求不會像現在那麼高。如果沒做自動化,就需要加更多人力,假設現在加一千個人,在以前可能要加三、四千人,我就不能調待遇。 談機器人趨勢:未來少子化,靠人工已不行 問:現在該怎麼正確看機器人趨勢? 答:機器人絕對是趨勢,完全靠人工很吃力。現在年輕人工作態度跟父母、阿公阿嬤不一樣,必須要用機器人輔助,讓工作比較輕鬆,符合現在價值觀,沒智慧自動化做不來,這是我們必須要走的。 加上人工也是有限,尤其台灣現在少子化、高齡化,靠人工已經不行,一定要走機器人、智慧自動化。大學再過幾年,招生剩下一半,以前教育部核准入學人數三十四萬,現在大概剩下二十二萬,過幾年剩十七萬,肯定會關門一些,這很現實。再怎麼困難,台灣必須要走這條路,現在製造業就要做,你現在不做,等你雇不到人就來不及。 問:沒能力導入機器人的台灣企業怎麼辦? 答:靠工藝呀。你還要做便宜標準型的東西,只好關門。台灣要進步,不進步你就倒了,沒有怎麼辦。問誰?問上帝、問佛祖呀。……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問:你曾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台灣機器人產業還是沙漠? 答:(如果)不是沙漠,以前誰在做?都是組裝好玩而已。 問:鴻海不是計畫打造百萬機器人大軍? 答:任何一家機械廠都可以做機器人,只要買人家的(關鍵零組件)組一組。可是自己用可以,成本偏高,要像我們一樣專業生產賣給人就有問題。 問:現在還是沙漠,還是沙漠中有綠洲了? 答:還不到綠洲,我只有一點,才剛開始(哈哈哈)。沒辦法啦,按部就班。……工業製品沒有人可以一下子就飛黃騰達。現在看好的(國際機器人企業),都是累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系統整合台灣有機會,將來可以服務大陸和東南亞,還有台灣製造自己要升級。只有上銀一家好沒有用,要打造產業鏈,才能形塑更多的機器人MIT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