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水污染事件:采选矿已停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4/1NMDAwMDE4NjY1NQ.html
当汀江鱼群死亡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紫金矿业(601899.SH)却被卷入了深深的漩涡。7月12日,福建省环保厅正式通报了紫金 山金铜矿湿法厂水污染事件:2010年7月3日下午,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按照紫金矿 业的说法,约有9100立方米含铜酸性污水进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水质受到一定污染。随着事件的逐步公开,紫金矿业的生产已然受到影 响。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厂长助理张耀珉向本报记者表示,“工厂及相关上游采选矿已停止运作。”惊心三小时按 照紫金矿业的说法,事故源自一个意外。“污水池防渗膜垫层被撕裂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情况,之前并没有估计到。”张耀珉称,引发此次污染事件的 污水池,每年冬季都会对干池进行检修,曾认为可能会点渗漏,但“后面的环节可以处理好”。这些天,张耀珉每天要工作16小时以上。他不仅见 证了整个污染事件的发生,也参与了具体的处理工作。但据紫金矿业介绍,经省、市专家初步核查,由于前阶段持续强降雨,使污水池区域内地下水 位迅速抬升,超过污水池底部标高,造成上下压力不平衡,形成剪切作用,导致污水池底垫多处开裂。汹涌的污水随后迅速流入6号井——这是一个 收集井,周围污水和雨水会汇聚至此。工厂在6号井安装了自动抽水泵,当井里水位上升到一定水平,抽水泵自动开始抽水,把井里的水抽至专门的池子里。不 过,此次流入的水量远远高于6号井抽水泵的抽水能力,这导致通往应急池的涵洞先被填满,污水最终从227地下排水排洪涵洞(以下称排洪涵洞)奔腾而出,直 入汀江。7月3日15点50分,张耀珉接到同事报告——排洪涵洞有大量液体流出,初步判断为酸性含铜污水。“(我在)现场一看水质不对,马 上就组织人员去封堵,同时向上报告。”张耀珉介绍说。不过,由于流量太大,工厂虽然组织了近两百号人,但无法有效封者污水入江,“当时只能用沙袋堵,放一 个冲走一个”。随后,现场有抢险人员建议打穿另一污水涵洞来争取时间,但被现场最高指挥否决。事实上,工厂在污水排放设计上 曾有过应急预案的考虑,即在6号井旁边建了一个应急池,并通过一个涵洞与其相连。不过,在去年的一次检查中,政府环保部门出于对偷排污水的 担心,下令紫金矿业封死了应急池与6号井相连的涵洞。“对于打开这个涵洞的提议,现场最高指挥担心,这违反政府命令”。抢险现场最终决定从 中打穿排洪涵洞,来缓解流量,从而实现对其的封堵。但要打穿涵洞必须用专业设备,抢险现场并没有具备这一条件,必须从别处运来。时间一分一 秒过去了,所有的人都在焦急的等待着。直到一个多小时后,专业设备终于来了,通过把排洪涵洞从中打穿,从而把污水引流到污水池。至次日7点左右,污水外流 终得到控制。次日14:30,污水渗漏事件得到控制。教训与遗憾虽是天公不作美,但在污 染事件中,紫金矿业污水处理系统和应对措施的缺陷却也显露无遗。“大意”是张耀珉总结的一条主要原因。“由于年年对污水池防渗膜垫底进行检 查,(我们)因此放松了对防渗膜撕裂情况警惕。”另外,对暴雨关注不够也是原因之一。今年6月,张耀珉的同事注意到,2天内降雨量已经超过 270毫米,而平时一个月也就250毫米左右。“这个情况虽然促成了兴建污水坝的决定,但我们没有采取其它的应对措施。而污水坝从设计到建造花费的时间太 长,直到污染事件发生也没能发挥作用。”。污染事件发生后,张耀珉有两个遗憾:“如果设计的时候能让污水处理系统远离汀江水域,或许污染就 不会这么大。”另外,如果当初能打开封堵的涵洞,让污水进入应急池,那也许这次事故就只是“一个企业事故”。现在,紫金矿业也只能尽力想办 法弥补。据本报了解,该公司正计划垫高污水池,减少甚至避免污水池防渗膜垫层被地下水影响的风险,不过,“现在主要按环保部门的要求做,毕竟这次也不是简 单的企业问题”。污水渗漏事件得到控制,只是张耀珉高强度工作的开始。随后,张所在工厂逐步停止了生产,“原本再循环利用的水,现在也必须 入池进行处理。由于天天在增加处理设备,在新的污水坝建好之前,大家都会很忙”。扩散的影响此次事故最为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当地渔民的重大损失。目前,污染事件的后续影响仍在 继续扩大。一项初步统计显示,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中毒的鱼总量就约达378万斤。紫金矿业称,截至2010年7月8日上午 10:30,对汀江受影响水域10个监测点每小时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水质逐步好转,总铜浓度下降、PH值上升,总铜浓度和PH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III类水的标准。不过,据当地民众反映,7月8日仍有新鱼死亡。对此,张耀珉解释说,“进入汀江河道的污水一边扩散一 边随波而下,其箭头部分污染物含量较大,另外,在扩散的过程中,某些地区会形成污染物滞留,从而引起鱼类死亡。”张耀珉特别强调,由于汀江 现在处于洪期,为防止洪水溃坝,各处水坝和电站均在开闸放水,因此污水一路而下,所处污染扩散的面积较广。虽然整体水质好转,但仍不排除部分地区污染物超 标。至于紫金矿业,亦难以从污染事件的漩涡中脱身。事实上,这并非该公司首次被卷入这样的漩涡。今年5月,环保部曾发文严厉 批评11家存在严重环保问题的上市企业,紫金矿业名列榜首,此次发生渗漏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身处通报之列。据本报了解,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 本身产值并不大,利润约为1亿。张耀珉认为,“停产对紫金矿业应无太大影响”。但由于其上游铜矿采选,以及相邻的金矿的采选均受波及,因此对紫金矿业“可 能会有较大影响”。资料显示,紫金山金铜矿湿法厂所在的上杭县是福建省的矿产基地,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正发力打造“海西铜都”。其中紫金 山铜矿可开发储量达205万吨,是目前中国华东地区蓄量最丰富的铜矿。事件发生后,紫金矿业副总裁刘荣春对受影响的居民和投资者一再表示抱 歉,并称“我们一定会负责任”。目前,紫金矿业已经向渔民提出了初步的赔偿方案——死鱼按每斤6元进行回收,鱼苗按每斤12元回收。对 于全国第一大黄金企业——紫金矿业来说,这样的赔偿并不会伤筋动骨。但业内人士担心,由于受污河水顺汀江而下,死鱼事件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汀江生态所受影 响不容乐观,这或许将成为紫金矿业的不可承受之重。
紫金矿业水污染波及下游 广东多部门启动应急机制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1/2MMDAwMDE4Nzk2Mw.html
紫金矿业污水泄漏事件,波及广东梅州市。本报记者获悉,广东梅州市大埔县受此次污水泄漏影响较大,该县已与福建龙岩方面协商,将90万斤鱼放生,从渔民手中收购价为每斤6元。大埔县因在韩江流域而受影响。作为韩江河源之一的汀江,其源头是福建省宁化县的南山坪,途径福建省上杭县,南流至广东最东边的地级市——梅州市大埔县的三河坝汇合南源梅江后始称韩江。此次被污染的水质,便是从汀江流向下游的韩江。而广东环保、水文等部门正密集监测水质,除铜浓度外,有致癌作用的六价铬也在监测之列。广东方面表示,目前水质属于可饮用范围,但对鱼类危害较大。“今天水质和前两天差不多,但浓度已基本稳定。”20日,广东省水文局梅州分局局长任成均告诉记者,目前断言水质变好为时过早。除初步解决渔民最关切的赔偿问题外,此次水污染引发的相邻区域应急协调机制滞后、流域生态损害赔偿、渔业资源损害赔偿等问题也暴露无遗。而肇事企业紫金矿业如何赔偿,则需要公安、环保等部门进一步调查后才能明确。渔民获赔款此次水污染事故,先行获得赔付的是渔民。据统计,目前梅州大埔县青溪库区网箱养殖户53户、约90万斤鱼已被全部收购破网放养,提前实行补偿。从7月15日开始,从福建棉花滩水库下游到梅州大埔三河坝55公里汀江河段实施全面禁渔。任成均坦言,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铜的限值是不大于1毫克/升,故而目前水质不会对人体饮用造成伤害,“但关键是对鱼类有影响,因为水中铜浓度只要超过0.01毫克/升,鱼鳃对铜极为敏感,同时有可能造成死亡”。“更重要的是大埔青溪水库内鱼养殖户采用的是网箱养鱼的方式,一旦网箱内的水质含铜浓度过高,鱼不能游到其它水质较好区域,便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死亡。”任成均说,最后采用的方式是开箱放鱼。梅州市政府应急办熊姓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污染的补偿,龙岩市政府已收购这90万斤鱼,“养殖户对收购价格还挺满意”。据悉,福建方面以每斤6块钱的价格收购。一位大浦县政府知情人士则对记者透露,龙岩市政府已和鱼养殖户达成协议,总的收购价“可能最后会由紫金矿业来出钱”。污染影响几何?“从数据来看,确实受到了影响。”大埔县环保局办公室人士告诉本报。截至20日上午8时,监测显示,广东境内涉污染水域断面铜浓度为0.028mg/l,六价铬浓度低于检出限(0.004mg/l)。根据中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每升水铜含量标准值不能超过0.01毫克,目前的检出值仍然高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上述大埔县环保局人士告诉本报,六价铬现在是该部门的重点监测对象。不过,目前看,含有六价铬的韩江水梅州段,目前处在三类水水质。该类水质,属于可饮用范围内。但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六价铬在体内具有致癌作用,皮肤接触可能导致敏感;更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一位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多年的专家告诉记者,这次出事的矿是铜矿,尾矿中除了铜元素以外,还有一些别的伴生元素。除了已经公布的PH值、铜和六价铬以外,还有镉、汞、铅等元素的指标需要公布,这些对人体的危害更大。“这几个数据也都测了,只不过低于检测限,或者没有这些物质,所以数据没有公布”,刚从粤闽边界,回到梅州市,广东省环保厅监察局邓姓副局长回应这一质疑。“从目前公布的几个数据的浓度指标来看,对人体影响不会太大”,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现在还有一个感官的指标是,水库里的鱼还没有死,如果鱼死了,那就是有毒”,广东环保厅一位官员说,“青溪水库内鱼养殖户的90万斤鱼经收购后放入水库,目前水库无死鱼”。“关键是饮水问题,而受到威胁的是大麻镇。”该办公室人士介绍,全县只有大麻镇的饮水源来自韩江。不过由于有应急水源可供取水,故可缓解险情。而广东环保、水文等部门正在紧急部署,密集监测来水水质情况。“省厅已经迅速启动应急监测,密切注意水质变化,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加强水质监测和现场巡查,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并要求当地政府做好沿线居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广东省环保厅一位官员回应记者。他的同事、坐镇梅州的广东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邓副局长解释说,广东监测自己这边的水,青溪断面水质管理目标即是三类,我们会一直跟踪,环保部应急中心也一直有人,监测、巡查以及与福建的信息沟通。韩江水从梅州流出来后,再往下游,便到了潮州市境内。该市境内的韩江河段上,共设置了两个水质监测点。位于赤凤境内的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处于24小时自动监测中,另一监测站点位于竹竿山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处。潮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梁站长告诉本报,目前韩江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属于二类水质。但当闻知上游梅州境内的韩江已经检测出该物质后,还是引起了他的紧张。梁站长告诉记者,目前尚未检测到韩江在该市河段的六价铬来。梁告诉本报,此次污染事件中,主要通过梅州监测站了解水质污染情况,而广东省环保厅提出的要求则是加强监测。其表示,平时竹竿山的断面水质监测站每月只进行3次,自知道该渗漏事故后,该站改为每日监测3次。据梅州市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近日,广东省海洋渔业局调查组已经在梅州进行取水样。不过,目前已经公布了大部分的数据。从数据层面看,韩江水质尚符合标准。跨省应急机制之考面对上游流下来的威胁,广东省政府层面亦颇为紧张。18日,广东省环保厅对福建省环保厅发出了特急函件。在函件中,广东省环保厅商请福建省环保厅建立紫金矿业污水渗漏事件信息通报机制。同时,广东省环保厅也提出建议,希望建立上下游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包括事件处理处置情况、棉花滩水库的水文监测点位监测信息、该水库下泄流量等。发现异常情况,两地随时互相通报,必要时对交接断面上下游水质联合采样检测。上述福建省环保厅办公室人士确认收到了该特急函件。但其坚称,自发生紫金矿业环境污染事件以来,从汀江流向广东境内的水质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据龙岩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7月3日龙岩紫金山金铜矿区发生污水渗漏事故后,龙岩市采取一系列紧急处置措施,汀江水质从7月11日起已基本恢复,汀江流入广东境内水质一直都是达标的。而梁站长表示,他是直到数日前,福建省环保厅召开新发布会后才知悉情况。记者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是,福建省龙岩市政府已与梅州市政府协商,从7月19日开始两市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双方商定,龙岩市每天通报棉花滩水库水质监测、棉花滩水库下泄流量等信息;梅州市每天通报境内韩江水域水质监测、沿线巡查、饮用水源情况等信息。
水汙染防治產業分析:市場化節水利器——水權即將起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487
PPP試點項目環保占三成 水汙染防治投資需求超過2萬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7/1008136.html
在“2016中國水務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指出,新常態下做好水務工作也必須把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充分運用現代手段加強水務的監督和管理。季曉南稱,如何保證企業跟水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都能嚴格地執行國家環保生態等法律,既要靠加大力度,也要靠技術和手段。
每經記者 李彪
水汙染治理形勢緊迫,企業的環保責任面臨考驗。
5月26日,在新華網與中信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6中國水務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指出,新常態下做好水務工作也必須把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充分運用現代手段加強水務的監督和管理。
季曉南說:“現在我國面臨的問題是很多企業不是沒有安裝汙水處理設備,問題是受利益驅動,監管的時候他開著,你一走他就關掉。包括少數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心不夠,出於完成業績的需要,在政府監管不在場的時候關停環保設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於運營環保設備會帶來一定的成本,政府檢查時就運行,走了就停運,已經成為一些企業偷排的慣用手段,因環保設備停運而被查的問題並不少見。
2015年,環保部在對山西呂梁市進行約談時,就指出“多個企業擅自停運環保設施或環保設施運行不正常”。同時,2015年,杭州開源蔬菜食品有限公司未向上級環保部門辦理汙水處理設施報停手續,擅自關停汙水處理設備,受到相關部門嚴肅批評。
季曉南稱,如何保證企業跟水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都能嚴格地執行國家環保生態等法律,既要靠加大力度,也要靠技術和手段。
實際上,我國水安全一直遭受著較大挑戰,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等方面都存在不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季曉南介紹,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目前全國657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全國範圍內,有近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但我國地下水面臨遭受汙染的“水安全”問題。
“水汙染治理難度比空氣汙染治理要難得多,特別是湖泊汙染的治理,可以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季曉南說,正因為如此,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水汙染防治進行了全面部署。
據了解,《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投資需求達到2萬多億元,可以帶來GDP5.7萬億的增長。季曉南也指出,目前國家公布的PPP試點項目中,環保項目占比達35%左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巡視員孟春介紹,截至2013年底中國汙水處理量是445億噸,供水量是641億噸,到了2018年這兩個數字將迅速攀升到,汙水處理量要到674億噸,供水量要攀升到724億噸,平均年增長率分別是8.7%和2.4%。
在巨大的市場面前,水汙染防治領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關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水汙染防治法修訂征求意見 系八年來首次修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267.html
環境保護部6月12日在其官方網站披露了《水汙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各方意見。這是《水汙染防治法》施行8年來,首次大規模修訂。
編制組介紹,現行《水汙染防治法》於2008年2月28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8年來,在標準規劃、監督管理、工業和城鎮水汙染防治、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制度措施,深化了水汙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一些地區水環境質量差、水生態受損重、環境隱患多等問題仍然突出,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據介紹,征求意見稿的創新點在於,提出了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統籌協調,系統考慮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地表水與地下水並重,綜合運用行政、司法、經濟等多種手段。中央與地方密切配合,各有關部門協調發力,企業事業單位依法盡責,社會和公眾全面參與,共同推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此外,征求意見稿還提出了建立兼顧流域和行政區劃特點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體系,建立生態流量保障制度,提出對廢水或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及其排入廢水的管理要求,增加農村水汙染防治規定等。征求意見稿還厘清政府、排汙單位和社會公眾等主體及政府各部門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為環境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預留空間。
根據征求意見稿,我國將實行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國家建立流域-生態功能控制區-水環境控制單元三級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體系。完善水汙染防治規劃體系,明確國家水汙染防治總體規劃、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規劃的功能定位,確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編制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和重點行業或領域水汙染防治專項規劃。
根據地方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需要和地方經濟、技術條件,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制定基於技術經濟評估和基於水環境質量改善需求的兩類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同時完善目標評價考核規定,增加了評價考核、限期達標、區域限批、環保督察和離任審計等要求。
編制組介紹,征求意見稿強調“防在前,治在後”,新增了八方面預防性規定,包括建立健全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預警體系和機制;建立江河流域生態流量和湖泊、水庫、地下水合理水位保障制度;增加規劃環評規定,與建設項目環評協調發揮好空間和行業準入作用;建立重汙染企業退出機制;體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制定有毒有害水汙染物名錄,加強風險防範;借鑒《大氣汙染防治法》,在部分產品質量標準中明確水環境保護要求;在地下水保護、良好水體保護方面進一步落實保護優先原則等。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征求意見稿還增加了綠色信貸、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水生態環境補償等經濟手段規定。
征求意見稿提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水環境、防治水汙染的財政投入,加強水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建立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相結合的多元化資金投入和保障機制。國家鼓勵建立水汙染防治基金,支持綠色信貸,對水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國家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對位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江河、湖泊、水庫上遊地區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鼓勵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橫向資金補助、對口援助等方式,建立跨行政區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環保部表示,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均可,向環保部提出意見和建議。征集意見截止時間為2016年6月30日。
水汙染防治:176.21億元財政資金未能有效使用
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26日透露,2015年度有176.21億元財政資金未能有效使用。
當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劉家義作了國務院關於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劉家義介紹了水汙染防治及相關資金審計情況。他說,審計的18個省不斷加大投入,積極推動水汙染防治項目建設,5年間區域內重點國控和省控斷面水質達到三類及以上的增加33個百分點,五類及以下的減少32個百分點。
劉家義介紹,審計共發現三項主要問題:
區域性水環境保護壓力較大。抽查長江經濟帶沿江區域的23個市縣,城市生活汙水有12%(年均4億噸)未經處理直排長江;沿江373個港口中,有359個(占96%)未配備船舶垃圾接收點,260個(占70%)未配備汙染應急處理設施。抽檢89個市縣的231個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中,有124個(占53%)水質監測指標不達標;72個地下水水源中有27個(占37%)超采。
有397個項目未達到預期效果。至2015年底,抽查的883個水汙染防治項目中,有276個(占31%)因前期準備不充分、配套設施不完善等未按期開(完)工;有121個(占13%)已完工項目未及時發揮效益。
有176.21億元財政資金未能有效使用。至2015年底,抽查的財政資金中,中央專項補助有143.59億元結存在地方財政部門,其中4.22億元滯留超過2年;項目資金中有29.28億元閑置在地方主管部門和項目單位,其中9.4億元閑置3年以上;還有3.34億元被違規套取或損失浪費。
劉家義說,對上述問題,有關地方推動77個項目加快了實施進度,撥付資金23.45億元,盤活和統籌使用8.02億元,歸還2.6億元。
首批水汙染防治項目中央儲備庫 總投資超4300億
第一財經記者8日從環境保護部獲悉,甘肅省劉家峽水庫、湖南省三仙湖等水生態保護和汙染防治項目,已被納入2016年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央儲備庫。
環保部介紹,該部近日建設完成了2016年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央項目儲備庫,甘肅省劉家峽水庫、湖南省三仙湖等15個已獲省級人民政府批複的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實施方案和湖南省湘潭市、四川省廣安市等103個符合中央儲備庫入庫條件的地市水汙染防治實施方案作為首批項目入庫,共涉及具體工程項目4800多個,總投資超過4300億元。
環保部規劃財務司有關負責人稱,為推進《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國家“十三五”環境保護相關規劃重大項目實施,環保部近期聯合財政部組織開展了以地級城市為申報單元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項目儲備庫建設。儲備庫分中央儲備庫和省級儲備庫,水汙染防治相關項目實施依托儲備庫開展。
據介紹,中央財政近期已下達2016年度中央水汙染防治專項資金130億元,將首先用於省級人民政府批複的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集中用於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地下水汙染防治等。對於未納入中央儲備庫的項目,中央水汙染防治專項資金原則上不予支持。
該負責人介紹,列入中央儲備庫的項目以解決地方水環境突出問題為重點,項目總體目標均達到或優於重點流域考核目標,項目實施後能有效改善部分地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或改善水十條規定的江河源頭或現狀優於地表水標準Ⅲ類的良好水體、支撐水十條地下水相關目標的實現等。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首批入庫項目中,82個地市涉及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49個地市涉及水質較好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59個地市涉及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19個涉及地下水環境保護及汙染修複,6個地市涉及跨界跨省(區、市)河流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等水體保護,共涉及具體工程項目4800多個,總投資超過4300億元。
水汙染防治法大修 確立排汙許可制核心地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獲悉,環保部部務會議日前審議並原則通過《水汙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強化水汙染源頭預防,強調“防在前,治在後”。推行排汙許可制並確立其核心地位。
環保部介紹,現行《水汙染防治法》施行以來,水汙染防治標準規劃、監督管理、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等各項制度措施進一步完善,水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水環境保護壓力的日益加大,現行《水汙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防治思路、制度設計、責權規定、手段措施等方面已難以適應新常態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需要,有必要進行修訂。
據本報記者了解,修訂草案新增了八方面預防性規定,包括:建立健全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預警體系和機制;建立江河流域生態流量和湖泊、水庫、地下水合理水位保障制度;增加規劃環評規定,與建設項目環評協調發揮好空間和行業準入作用;建立重汙染企業退出機制。
此外,修訂草案還增加了體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制定有毒有害水汙染物名錄,加強風險防範;借鑒《大氣汙染防治法》,在部分產品質量標準中明確水環境保護要求;在地下水保護、良好水體保護方面進一步落實保護優先原則。
環保部介紹,修訂草案理順和協調了水汙染防治監管制度體系。圍繞排汙許可、總量、環評、監測、監察等多項制度的系統設計和有機銜接,主要做了三方面修改:推行排汙許可制並確立其核心地位。明確了排汙許可對象和許可證內容的確定依據。同時,簡化行政審批並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刪除排汙申報登記和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制度。根據水環境質量改善需要,完善水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作為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手段,加強其與水環境質量目標的銜接。建立科學、規範的水環境質量監測制度和水汙染物排放監測制度。統一水環境監測的網絡、規範、數據共享、質量評價、信息公開等規定。
環保部介紹,修訂草案堅持以水環境質量改善核心,建立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體系,包括實行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基於以往研究實踐成果,國家建立流域-生態功能控制區-水環境控制單元三級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體系。完善水汙染防治規劃體系,明確國家水汙染防治總體規劃、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規劃的功能定位,確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編制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和重點行業或領域水汙染防治專項規劃。
修訂草案還創新了水汙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根據地方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需要和地方經濟、技術條件,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制定基於技術經濟評估和基於水環境質量改善需求的兩類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完善目標評價考核規定,增加了評價考核、限期達標、區域限批、環保督察和離任審計等要求。
針對落實各方責任,修訂草案還提出落實政府及有關部門責任。借鑒《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和地方立法經驗,將對水環境質量負責的政府層級拓展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加大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評估和追責力度,實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明確了排汙單位主體責任,要求其按證排汙、依法開展自行監測記錄、定期執行報告、公開相關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水汙染,並對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修訂草案明確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水汙染防治,包括補齊義務性規定的責任條款、加大違法處罰力度、調整不合理懲處措施等規定。增加綠色信貸、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水生態環境補償等經濟手段規定。落實《環境保護法》中公眾參與的權利。運用司法手段,重點解決水汙染損害賠償等問題。
凈水器質量良莠不齊 緩解水汙染指標難治本
與空氣凈化器相似,近兩年來人們對生活和飲用水的健康安全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註。隨著健康意識的普及和提高,人們的飲水習慣也逐漸發生改變,從桶裝水、瓶裝水,到凈水器,追求健康的飲水業已成為趨勢,凈水器產品應運而生,隨著解決家庭的健康用水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居家常規理念,進一步加大公眾對凈水器的認知和接受。
不過,凈水器市場良莠不齊也給消費者帶來選擇障礙,規範市場亟待推行,與此同時,在凈水業內人士、豐盛環境科技板塊負責人彭跟陽看來,凈水器能夠起到的作用僅僅是某種程度上緩解水汙染給人類用水帶來的危害,治標不治本,真正解決居民飲水問題還需要從源頭根治。

消費者:品牌和價格為首選
現在大多數凈水器的作用都集中在除細菌、除重金屬和除雜質這幾個方面。
2016年中消協發布的《中國凈水器市場消費者調查報告》指出,目前對凈水器最為關註的群體集中在30-39歲人群,比例高達56%,其次為20-29歲消費群體,占總數的21%;其中,男性關註比例達75%;北上廣深占據關註排行榜前四位,其次為唐山、杭州等二線城市,而北方關註凈水器的比例遠高於南方;從學歷及收入構成來看,本科及以上學歷人群對凈水器產品關註比重最大,占整體比例的50%,體現出高學歷高收入人群更註重飲水安全。
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大約八成消費者表示有必要購買凈水器,另外約一成的消費者表示沒有必要,認為開水多煮三分鐘和凈水器的作用差不多。
有關消費者購買行為的調查表示,目前消費者購買凈水器的主要原因來自對環境汙染和飲水安全現狀的擔憂,而口碑介紹以及互聯網是消費者了解凈水器的主要渠道;在最後決定購買時,品牌和價格是消費者選擇凈水器的決定性因素。
中商情報網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凈水器廠家已經發展到3000多家,近幾年每年以30%的速度發展,每年新增企業約40%,另有約10%企業倒閉或轉行。此外,還有大量沒有衛生批件並且不打算申領衛生批件的凈水器生產企業。

產品良莠不齊 服務滯後阻礙發展
最新調研數據顯示,在凈水行業1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已成為全球凈水機制造中心之一。目前市場上已有的家用凈水器品牌超過3500家,還有一大批企業正試圖進入凈水器行業。同時,一些櫥櫃、衛浴、家電行業品牌亦欲跨行業發展。到2015年,國內凈水器品牌已經突破4000家。
品牌過度增長的同時,也使得行業亂象叢生。很多不知名的企業偷換概念、混淆視聽。
目前凈水器市場銷售額分散。無論是深耕於行業多年的老牌凈水企業,還是近年來剛剛開始涉足凈水領域的傳統家電企業,在經過多倫廝殺後,卻依然未能呈現出行業歸一統的局面。行業門檻普遍不高,因而吸引了大批投資者跟風加入。行業風氣的日漸浮躁,導致了凈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售後服務不足也導致了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態度差、找不到服務人員等等這些售後問題常常能聽到,在接受采訪的大多數消費者也表示,在購買凈水器之前常常會擔心其質量和售後,導致延遲購買時間,甚至是放棄購買。
中國凈水行業協會秘書長顧久傳表示,目前,從事凈水器生產及銷售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且絕大多數仍處於成長期。沒有雄厚的資本積累,很難在這片紅海中占據主導地位。
面對亂象叢生的市場現狀,顧久傳認為,“兼並”正成為凈水行業的發展趨勢。當小型企業具備一定的用戶基礎及不俗的市場表現後,可聯合更大的資本背景來獲得更廣闊的市場機遇。對於大型家電企業而言,應通過細分市場,將重心轉移至換芯頻率較低的免安裝類凈水器上,從而延緩售後周期。同時,在廚下式凈水設備的銷售過程中,可將售後服務外包給第三方公司,或采取兼並戰略。
“同時,消費者本身對凈水器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的誤區。”顧久傳指出,對於國內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凈水器僅僅是一種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產品,而非必需品。人們往往更習慣於購買桶裝水,甚至直接飲用自來水。這便使得凈水器因缺乏剛性需求而導致市場整體銷量不佳,企業也難以在第一時間找準用戶痛點,積極調整並完善。
對此,顧久傳指出,首先,凈水企業應迎合市場需求,做好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提升濾芯質量、制訂統一標準,解決堵塞問題;同時,降低濾芯價格,以及換芯、維護等一系列服務費用。
其次,無論是凈水企業還是家電企業,內部體系應當更加健全。目前,各大廠商為爭奪市場份額加大投入,企圖在1至2年內迅速壟斷市場,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忽略了產品的質量。因此,企業應更加專註於制造與品控,切勿盲目追求利益。
最後,企業應利用好自己的渠道特性。與傳統家電產品不同,凈水器的銷售與使用是建立在用戶與企業雙方信任的基礎上。因此,企業應建立渠道,不計較時間成本,樹立信任型品牌形象。同時,優化服務及產品體驗,有利於加快口碑傳播。

凈水器治標難治本
對個人而言,做到飲水健康和安全,可以通過安裝凈水裝置,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水汙染可能帶來的危害,然而要真正解決水汙染問題,僅靠一個凈水器並不夠,在當今社會,做到水環境的健康,則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努力,而且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豐盛環境科技板塊負責人彭跟陽向記者介紹,自2012年以來一直牽頭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相關科研機構在城市水處理領域進行探索和鉆研。在他看來,目前中國城市水體治理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水土一體”的治理體系。水汙染與土壤汙染的關系非常密切,水體的汙染物很容易向土壤轉移,而反過來土壤的汙染也會影響水體,但是目前全國很少有公司系統從事土壤汙染處理。彭跟陽曾在全國多個城市考察水土汙染,目睹很多工廠簡單粗暴地將汙染物,不經任何處理,直接通過管道排入地下,簡直觸目驚心。土壤的汙染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大多老百姓根本不知情。
而具體到水體的治理,現有的很多做法也是治標不治本。
城市水體治理的科學做法,應該從汙染的根源上進行解決,恢複河道的自凈功能,打造水體生態系統。彭跟陽和他的團隊,采取的仿生態治理技術的理論基礎來自於中國著名的水專家王清熙提出的循環水處理理論,利用仿生學原理,實現自然界河水自凈。2015年,這套理論被應用到南京典型的“黑臭”河道——忠字河的治理上。
在彭跟陽看來:“‘水土一體’的治理體系將是未來中國城市治水的必然之路,而且還要用全局的思維進行考慮。以南京為例,90%的生活用水來自長江,長江上中遊城市的汙染排放對南京人的影響很大,這才激發了市民大量購買凈水器,僅僅南京城市水體治理好了,顯然不夠。而南京治理不好,又會影響到鎮江、泰州等下遊地區。目前國內還沒有從事“水土一體”治理的公司,豐盛等企業已經開始試水這種做法,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根植水汙染,讓消費者可以不用再依賴凈水器。”
中央環保督察組:廣東水汙染治理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突出
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經濟發達的廣東省,在治理水汙染方面應該很有“招”,也應該出得起血本。
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4月1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廣東省反饋督察情況時舉了這樣幾個例子:
潮州市為了治理三利溪黑臭問題,不從建管截汙上想辦法,而采取從韓江調水稀釋;深圳市在茅洲河等流域汙染治理中,大量采取箱涵截汙,導致清汙不分、雨汙不分,截汙效果大打折扣;廣州市曾先後投入300多億用於水汙染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後續措施沒有跟上,缺乏連續性,導致汙染反彈。截至督察時,廣州全市51條重點河湧中有35條為黑臭水體。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並形成督察意見。4月13日,督察組向廣東省委、省政府進行了反饋。反饋會由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主持,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陸浩通報督察意見,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作了表態發言。
陸浩說,廣東省在大氣環境治理上早謀劃、早行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區域大氣汙染防治機制。珠三角地區在全國三個大氣汙染重點防控區率先整體達標,創建了國家重點城市群空氣質量達標改善的成功模式,為全國大氣汙染治理樹立了標桿。
廣東省環保廳本月11日公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廣東省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2.9%。在同期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不含粵東西北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惠州、深圳、珠海進入前十佳。
但陸浩同時表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任務更加繁重,有效治理難度加大,廣東省環境質量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盼仍有差距。

4月13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廣東省反饋督察情況。攝影/章軻

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陸浩通報督察意見。攝影/章軻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反饋會上作表態發言。攝影/章軻

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攝影/章軻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主持督察反饋會。攝影/章軻
遇到問題“繞著走”
督察發現,廣東省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不擔當、不敢擔當問題比較突出,遇到問題“繞著走”。
粵東地區一些地市在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細、不實,群眾意見很大。汕頭市潮陽區垃圾處理設施三年三次變更選址,至督察組進駐時仍未開工,導致區域垃圾無序堆放,汙染問題突出。
“一些地方在處理群眾環境訴求時,態度消極、久拖不決,常常使小問題拖成大問題。”督察意見說。
督察組介紹,廣東省環保責任考核也失之以寬,導致一些地區和部門對環保的壓力感受不足。
廣東省在環境質量考核子項中,對完成跨界河流汙染治理任務的有加分,對沒有完成的無扣分,難以對地方形成壓力;在汙染控制和環境管理考核子項中,要求對垃圾填埋場超負荷運行、重點項目未批先建等問題予以扣分,但2015年實際考核中,有些地市沒有扣分到位,考核作用難以發揮。
2013-2014年,廣東省對廣佛交界河流汙染問題實施掛牌督辦,但在水質繼續惡化的情況下解除省級掛牌,工作流於形式。
督察還發現,廣東省在水汙染治理方面統籌協同不夠,一些地方治水急功近利,治標不治本,導致錢花了,活幹了,但效果甚微。

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人員在廣東督察時,向當地群眾了解情況。攝影/章軻
汕頭、揭陽兩市長期以來存在等靠要思想,練江治理計劃年年落空,應於2015年底建成的5座汙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3個汙泥處置中心、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2座垃圾填埋場無害化改造工程等無一建成,每天約62萬噸生活汙水直排環境。
茅洲河治理整體謀劃和系統推進不夠,截至督察時,深圳、東莞兩市每天仍有約45萬噸生活汙水直排環境。
督察組介紹,廣州市每天仍有47萬噸生活汙水直排流溪河或其支流,加之流域內禁養區有300余家畜禽養殖場未清理到位,導致流溪河89條一級支流中46條水質為劣V類,幹流人和斷面水質由2013年IV類下降為2016年劣V類,江村斷面水質長期為劣V類,2016年氨氮濃度較2013年上升66%。
當地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省69條主要河流124個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為77.4%。
多地環境問題突出
廣東省“十二五”規劃要求建成汙水收集管網1.4萬公里,但實際只完成9000余公里。廣州市“十二五”計劃建設1884公里汙水管網,實際建成590公里,只完成目標任務的31%。
截至2016年底,深圳市汙水管網缺口達4600多公里,全市汙水收集率不足50%。中山市2012年以來投資約21億元建成949公里管網,但由於工程質量不高,全市汙水收集率沒有提高。
督察組介紹,東莞巿城市汙水管網“十二五”規劃要求建設1080公里,僅完成240公里,37座汙水處理廠中35座管網建設未配套到位,長期從185條河湧抽水處理。石馬河汙染反彈,下遊河口斷面氨氮、總磷濃度分別較2012年上升123%和122%。“十二五”規劃建設的14個固體廢物處置工程,到2016年底仍有7個未建成投運。
督察發現,潮州市應於2015年底建成潮州市第二汙水處理廠,但目前仍處在設備調試階段,其配套5.7公里汙水收集幹管至今無實質性進展,每天約15萬噸汙水直排。
潮州巿第一汙水處理廠自2002年建成投運以來一直未配套建成汙水主管網,長期利用三利溪收納、輸送汙水,導致三利溪又黑又臭,群眾意見很大。
另外,潮州巿垃圾焚燒發電廠、潮安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饒平縣大湖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嚴重滯後,潮安區大肚坑垃圾臨時堆放點每天堆放垃圾量達800噸,無防滲措施,滲濾液直排。
督察還發現,雲浮巿新興江流域新興縣內1.7萬余家養殖場及散養戶絕大部分僅配套簡易治汙設施,大量養殖廢水直排;新興縣城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和截汙管網建設嚴重滯後,每天約2萬噸生活汙水未經處理排放,導致新興江陳舍斷面水質從2013年II類快速惡化為2016年V類。
另外,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規劃邊界與實際管控邊界不一致,歷史形成的4800多公頃養殖場沒有清退,以及局部侵占或破壞紅樹林等問題。
惠州惠東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開發旅遊項目,大面積挖山毀林,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韶關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源和平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揭陽桑浦山-雙坑省級自然保護區等也存在違規旅遊開發和采礦行為。
反饋會上,督察組要求廣東省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系統、科學推進水汙染防治,狠抓城鎮汙水管網建設,切實提高汙水收集處理率,加強畜禽養殖汙染防治,提升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水平。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30個工作日內報送國務院。

空中俯瞰廣州城。攝影/章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