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氣象預報會省錢 三星、福特也信服 被拒絕2.4萬次 他讓人掏錢「買天氣」

2016-08-01  TWM

編按:喬爾·梅耶斯(JoelMyers)在一九六二年推出當時只有一個客戶的「準確預報天氣」(AccuWeather)公司,之後把它做成一家市值逾一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十二億元)的巨型天氣預報企業。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幾家公司都是他的客戶,不過當初他可是下了十年苦功,才說服那些業者,讓他們相信,買他的天氣預報,是一項值得的投資。他是怎麼 做到的?以下是他的自白。

當我在五十四年前創辦這家公司的時候,沒有人願意花錢買天氣預報,因為電台會向他們免費提供天氣預報。我在當年憑藉的科技,就只有一樣:我自己。想成功,我就得讓人相信兩件事:我可以針對他們的生意,為他們提供量身打造的天氣預報,幫他們省錢;我提供的預報,比政府經營的國家氣象局預報更精準。

發揮客製化的價值車輛銷售增減少保險損失

為證明客製化天氣預報的價值,我首先仔細研究了潛在客戶的生意與業界狀況。我必須判定天氣變化對客戶的衝擊——必須讓客戶知道,若沒有我的協助,他們永遠無法察覺這類衝擊。

舉例來說,我發現,民眾在即將降雪時,比較喜歡購買四輪傳動的車輛。我就往來探訪汽車代理商,向他們解釋說,如果擁有客製化天氣預報,他們可以在天氣狀況即將惡化時,將停在展示間的那些跑車與轎車栘走,換上四輪傳動車輛。我還向汽車代理商的保險公司展開遊說,說我能在冰雹或颶風即將來襲以前提出警告,讓車主把車子開進車庫躲避風暴,從而減少損失。

為了證明我可以做得比政府好,我必須讓客戶了解,高度針對性、但政府沒辦法提供的天氣預報,究竟怎麼能幫他們省錢。

相信自己的產品堅持50年如今15億人接受

舉例說,我追蹤相對溼度,為賓州一處滑雪區的滑雪場主人預測製造人造雪的最佳時機,當時還沒有任何其他人用這種方法進行預測。我還向他證明同一時間在同一雪坡上,可能出現三種不同的天氣狀況。這位滑雪場老闆對我的話仍然將信將疑,於是我讓他免費試用三十天,他最後終於成了我的客戶。

儘管這麼苦口婆心,絕大多數公司仍不相信我的話。自一九六二年起,我在十年間,共走訪兩萬五千家公司。終於有了一百家付費的客戶。換句話說,面對潛在客戶,我吃了兩萬四千九百次閉門羹。我當時那種遭人排斥的沮喪感,大得讓你無法想像。但就這樣一點一滴,我終於讓人相信,喬爾·梅耶斯提供的精確天氣預報能幫他們的公司省錢。

今天,我們的客戶包括鐵路公司、演唱會票券公司LiveNation、三星,還有將我們的預報程式整合、融入其車輛的福特汽車(Ford)。現在每天有超過十五億人接受我們的天氣預報。但若不是對自己了解天氣動態的能力如此深具信心,我不可能有這麼大勇氣堅持下來,一定早就放棄了。

全台獨家授權刊登

《Inc.雜誌》是科技界最夯的商業雜誌,專門介紹最天才的腦袋、最熱門的新創公司、最新穎的商業模式。早在一九八一年,它就是全球首本以賈伯斯為封面的雜誌,預言他將改變世界;每年選出的「Inc.5000強企業」裡,十倍、百倍爆發性成長的獨角獸也俯拾皆是。除了可以在《Inc.雜誌》看到精采的企業故事,也能在網路、科技改變傳統商業環境的當下,看到明確的趨勢。

作者 Will Yakowicz 譯者 陳曉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20

氣象局:未來十天西南多雨 北方高溫範圍將擴大

中國氣象局4日發布的未來十天天氣展望顯示,西南地區東部多降雨,6-9日北方高溫緩解,10日後高溫範圍擴大。未來十天,將有2-3個臺風生成,其中一個臺風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誌華介紹,未來十天,我國主要降雨區將位於東北地區東部、江南東部、華南、四川盆地及雲南等地,大部地區累計雨量有40-60毫米,部分地區有70-120毫米,局部有150-20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4成;主要降雨過程出現在6-7日、10-12日。

王誌華介紹,5日,內蒙古、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等地仍有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日最高可達38-40攝氏度;6-9日,北方高溫緩解;10日之前,南方無明顯大範圍持續性高溫天氣;10-14日,高濕範圍擴大,華北、黃淮、江漢、江淮、江南、貨華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再次出現高溫天氣。

未來十天,將有2-3個臺風生成,其中一個臺風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

王誌華說,8月是我國暴雨、強對流天氣的高發季節,各地須繼續做好防汛減災工作。在東北、華北和南方地區,須防範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引發的各種災害。8月,東北、華北和南方地區強對流天氣高發,需防範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引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

王誌華說,8月是西北太平洋臺風生成最多的一個月,江南、華南等地需提前做好臺風應對。

中國氣象局還建議各地防範高溫天氣對公眾生活、人體健康和水電供應的影響。中國氣象局預計,8月各地的氣溫高,出現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部分地區可能會出現高溫高濕的“桑拿天”,公眾需密切關註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預警,註意防暑降溫。

8月是暑期,外出旅遊的學生、家長等較多。中國氣象局提醒廣大民眾尤其是學生,在外出旅遊時要提前關註天氣變化。

王誌華對記者說,預計8月份全國大部農區氣象條件總體利於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江漢中西部、江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降水偏多2-5成,部分地區可能遭受暴雨或漬澇災害。江南東南部、華南東部氣溫偏高,部分地區可能發生高溫熱害,對晚稻移栽後生長不利。另外,8月可能有2個熱帶氣旋登陸或明顯影響我國,將對沿海地區農漁業生產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中國氣象局提醒農區要加強水肥管理,促進秋收作物健壯生長和產量形成。王誌華說,8月,秋收作物進入產量形成關鍵階段,各地要做好田間水肥管理,提高結實率、增加粒重。棉區要及時整枝打頂,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及時追肥,提高座桃率。

王誌華說,南方地區要加強田間管理,防範農田漬澇、高溫熱害。江漢中西部、江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降水偏多地區,註意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範漬澇災害。避開強降水時段移栽晚稻,註意以水調溫,采取日灌夜排等措施防禦高溫對水稻生長的不利影響。沿海地區要註意臺風防範,減少農漁業損失。另外,各地做好病蟲害的監測防治,減輕危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94

上海市政府法制辦關於舉行《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草案)》立法聽證會的公告

為提高政府規章制定的公眾參與度,進一步增強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市政府法制辦擬於2016年10月中下旬對《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草案)》召開立法聽證會。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聽證議題

本次聽證會主要針對《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草案)》中公眾較為關心、實踐中存在不同意見的問題進行聽證。聽證議題主要包括:

1.在發生災害性天氣時,為保護未成年人安全,《辦法(草案)》規定,臺風、暴雨、暴雪或者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生效期間,中小學校、幼托機構、中等 職業學校應當采取停課措施,對已經到校或者要求到校避險的學生,靈活安排教學活動,並做好安全防護工作;為學生上學提供交通工具的,應當采取措施保障學生 交通安全。這些措施是否必要、可行?(第三十條)

2.在發生災害性天氣時,為了保障勞動者權益,避免因極端天氣造成公眾生命財產損失,《辦法(草案)》規定,臺風、暴雨、暴雪或者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 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為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避險措施,對因天氣原因誤工的工作人員,不作遲到或缺勤處理。除政府機關和直接保障城市運行的企事業單位 外,其他單位可以采取臨時停產、停工措施。此外,《辦法(草案)》還規定臺風、暴雨、暴雪紅色預警信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停止戶外作業的規定。這些措 施是否必要、可行?(第三十一條)

此外,對於聽證會報名者提出的其他較為集中的問題,也將作研究後考慮是否納入聽證議題。

二、聽證代表的組成和產生

本次聽證會安排聽證代表14人,包括:市民代表4名,企業等相關單位代表4名,專家學者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1名,市政協委員1名,市律協代表1名。

市民代表通過報名遴選方式產生,其他代表通過所在單位推選後由我辦邀請的方式產生。

聽證代表的名單將在“中國上海”門戶網站(www.shanghai.gov.cn)、“上海政府法制信息網”(www.shanghailaw.gov.cn)和“東方網”(www.eastday.com)上公布。

三、報名辦法

有意參加聽證會的市民請填寫《聽證代表(市民)報名表》(附件二),並於2016年9月30日前以郵寄或者電子郵件方式發送至市政府法制辦經濟法規處 (上海市人民大道200號,郵編200003,電子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聯系電話:23119752)。

四、其他

本次聽證會設旁聽席。旁聽人員由我辦在報名的市民中遴選後產生。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2016年9月14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45

中國氣象局:明後天京津及河北沿山有中到重度霾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日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華北中南部及黃淮等地將有兩次霧-霾過程。其中,3-4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有輕到中度霾,京津及河北沿山有中到重度霾。10-12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還將出現霧-霾過程。

中國氣象局預計,有兩股冷空氣將先後影響中東部地區。未來10天(12月3-12日),冷空氣活動頻繁,但勢力總體偏弱,新疆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北部、華南南部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全國大部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

4-7日,先後有兩股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冷空氣具體預報為:4-6日,一股中等偏強冷空氣自西北向東南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上述地區將先後出現4~6級偏北風,氣溫下降4~8℃,其中,內蒙古東北部、東北等地的部分地區降溫幅度有10~12℃,局地可達12℃以上;6-7日,受另一股冷空氣影響,淮河以北大部地區氣溫將下降4~6℃。

未來十天,新疆北部、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累積降水量有1~5毫米,其中新疆北部和東北地區東部的局部8~15毫米,其中4日和7日,新疆北部塔城、阿勒泰、伊犁等地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青藏高原東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有5~15毫米;我國其余大部地區無明顯降水。

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提示,中東部地區須防範霧-霾天氣對交通和健康的影響。12月,中東部地區已進入霧-霾天氣的多發季節。各地須防範因能見度降低、空氣汙染物增多,對道路交通和人體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

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表示,應關註冷空氣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進入12月,冬季風將明顯加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起伏較大,需防範強寒潮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公眾需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地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和心腦血管等疾病。關註低溫雨雪對生產生活的影響。12月份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增多,需防範雪災對農牧業的危害,以及局地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對生產和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對未來農業生產的建議方面,中國氣象局有關專家表示,北方設施農業和畜牧業要做好凍害和雪災的防禦工作。東北地區大部、內蒙古東北部、新疆北部要及時采取保溫措施,防止設施蔬果受凍;雪後及時清掃積雪,以防棚舍垮塌。牧區要做好牲畜防寒保暖、飼料儲備等工作,防範強降溫和白災危害。

此外,北方冬麥區應加強田間管理,確保冬小麥安全越冬。目前尚未越冬的麥區要加強冬前管理,促弱轉壯,力爭壯苗越冬;已越冬的麥區要適時增施冬肥,提溫保墑,確保冬小麥安全越冬。南方地區要註意清溝理墑,促進作物生長。南方土壤偏濕地區要及時清溝理墑,苗情偏差田塊應合理施肥,促進冬小麥、油菜穩健生長,並註意在冷空氣來臨前及時采取覆蓋、熏煙等措施防止露地蔬菜、經濟林果等受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66

中國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可秒拍500張圖探測閃電

據新華社報道,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據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介紹,風雲四號衛星實現了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雲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風雲四號衛星是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從第一代(風雲二號)向第二代跨越的首發星,也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三軸穩定定量遙感衛星,使用全新研制的SAST5000平臺,設計壽命7年。衛星成功突破了代表國際前沿的高精度圖像定位與配準、微振動測量與抑制等20余項核心關鍵技術,裝載四種先進有效載荷,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風雲四號的主用戶為中國氣象局。衛星投入使用後,可更加精確地開展天氣監測與預報預警、數值預報、氣候監測。衛星裝載的閃電成像儀能1秒鐘拍500張閃電圖,探測區域範圍內的閃電頻次和強度,在國內首次提供閃電預警。風雲四號能每3分鐘對臺風區域進行觀測,可彌補目前在軌衛星雲圖分辨率不夠高的缺點,還將對災害及環境監測、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撐。

此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4顆氣象衛星(7顆衛星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形成了“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

目前,風雲系列衛星為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超過2500家用戶提供服務,為多個行業和領域應用提供重要支撐。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組織實施。衛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一院研制,測控通信系統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負責,地面應用系統建設由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

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42次發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00

冬季氣象變差速度超過減排 環保部長開出6“藥方”治霾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09/1068227.html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王可然  

1月6日,北京市的上空依舊灰霾籠罩,當晚,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主持召開媒體見面會,向記者介紹大氣汙染防治相關問題。

陳吉寧說:“全國層面上,我們統計了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也是在30%左右。我們把這個速度和發達國家做個對比,我們改善的速度比發達國家在同一發展階段還要快一些。”

冬季大氣汙染問題反映的是強化措施不夠和氣象條件變差,陳吉寧強調:“這幾年連續下來,冬季的汙染氣象條件變得越來越差,超過了我們卸負的減排速度。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同時,他從加大燃煤鍋爐取締力度等六個方面為強化冬季汙染治理開出了“藥方”。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冬季一旦出現不利的氣候條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就容易出現霧霾,根本原因是汙染物減排不夠,區域聯防聯控沒有真正做好,還存在各自為戰的問題。

74城PM2.5濃度三年改善30%  

1月7日20時,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解除空氣重汙染橙色預警,意味著2016年12月29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持續重汙染天氣結束。

實際上,從2016年10月份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就頻繁遭遇霧霾天氣,僅2016年12月份,京津冀部分地區就遭遇了5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為了減少區域汙染物排放,河北省部分地區甚至連續啟動了二十多天的紅色預警。

對於冬季大氣汙染的問題,陳吉寧說:“當前大氣汙染治理一個核心問題是冬季問題,冬季問題怎麽辦?這幾年下來,冬季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

陳吉寧認為,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冬季強化措施還不夠,需要進一步強化;第二個是冬季的氣象條件變化比想象的要更困難、更複雜、更不利。

據了解,2016年7月,中國工程院對《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大氣十條》)中期評估顯示,京津冀地區的汙染氣象條件,2014年比2013年差了17%,2015年比2014年好一點,但是比2013年差了12%。冬季的情況更差。據氣象部門分析,2014年曾經是全球最暖的一年,2015年打破了2014年的紀錄,2016年再次打破2015年的紀錄,而且紀錄被打破的幅度比較大。

“去年5月份我們曾經預測到冬天會比較困難,啟動了京津冀強化措施,出臺兩年專門針對京津冀地區的強化方案。這幾年連續下來,冬季的汙染氣象條件變得越來越差,超過了我們卸負的減排速度。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陳吉寧說。

馬軍認為,在大氣汙染治理上,一些地區仍在做平衡,並沒有下大決心治理霧霾,使得整個區域的霧霾治理成效受到了影響。

“不能寄希望明年會從暖冬變成冷冬,氣象條件會有很大改善。環保部最近一個時期正在加班加點研究,我們要提出一些更有效的措施來更針對性地解決好這段時期的冬季汙染問題。”陳吉寧說,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來加快解決冬季問題。

但是,冬季大氣汙染問題較為突出並非意味著大氣汙染防治沒有成效,也並不意味著大氣治理方向出現問題。

陳吉寧在總結《大氣十條》實施三年來的治理成效時稱,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2016年與2013年相比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地區改善的幅度大約也在30%。整個改善的速度比發達國家在同一發展階段還要快一些。

正在評估京津冀20城應急預案  

“京津冀地區比較困難的是解決冬季供暖問題。冬季供暖大概新增了多少汙染物排放量呢?我們估算了一下,大概增加30%左右的汙染物排放量。就是進到冬季,我們背負的汙染物增加了30%。”陳吉寧說。

陳吉寧部長進一步解釋,供暖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京津冀地區熱電聯產程度低,城市供熱基礎設施比較差,大概目前只有50%;小燃煤鍋爐環保設施跟不上,裝備水平低,運行管理水平也差,汙染物排放濃度甚至是大電廠的十幾倍,環境影響很大;農村散煤問題,全國大概有2億噸散煤,京津冀占了20%。燒1噸散煤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是電煤的10倍以上。

為此,陳吉寧從六個方面為強化冬季汙染治理開出了“藥方”,包括:加大燃煤鍋爐取締力度,加快推進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的散煤治理;加大工業企業冬季錯峰生產力度;提高行業排放標準;強化“小散亂汙”企業整治;機動車排放治理等。

值得註意的是,與此前相比,2016年在應對冬季重汙染天氣過程中環保督查的“利器”被頻繁使用,但是,每次督查過程中似乎總會發現一些問題,除了企業違規生產或超標排放外,一些地方的應急響應措施也存在一些問題。

在元旦期間的環保督查過程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環保部督查組在河北省某地區就發現,雖然該地政府對一些企業采取了停產措施,但是,一些企業在停產狀態下處於悶爐過程中,汙染物的排放量甚至遠超正常生產狀態下的排放。

對此,陳吉寧強調,地方在制定針對性預案的時候,科技支撐不足,這是下一步需要強化的。同時,環保部正逐個對京津冀“2+18”城市的應急預案進行評估,希望通過這輪評估能夠提高這些城市應對重汙染天氣的能力,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馬軍建議,除了在重汙染天氣加強應急措施外,也應該在長效中加強對排汙企業的監管,提高違法成本,同時,真正落實好重點企業的排放數據實時公開,更多地發揮綠色供應鏈、綠色信貸等市場化的手段,倒逼企業正視排汙問題,把市場真正讓給綠色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555

公報:2016年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大 氣候年景差

國家氣候中心1月10日發布的2016年《中國氣候公報》稱,2016年,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我國氣候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暴雨洪澇和臺風災害重,長江中下遊出現嚴重汛情,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大,氣候年景差。

公報稱,2016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1℃,為歷史第三高,較2015年和2007年分別偏低0.13℃和0.09℃;除黑龍江偏低外,全國其余30省(區、市)氣溫均偏高。夏季全國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高溫日數多,影響範圍廣,全國出現4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多地日最高氣溫破歷史極值

全國降水為歷史最多,全國平均降水量730.0毫米,較常年偏多16%,較2015年偏多13%;四季降水均偏多,冬季和秋季為1961年以來最多,春季為次多;除陜西、甘肅偏少外,全國其余29省(區、市)降水均偏多;長江中下遊沿江、華南中東部及新疆降水偏多明顯,長江中下遊區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最多。

2016年,華南前汛期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多;西南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少;華北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量多;華西秋雨開始晚、結束早、雨量少。暴雨過程多,全國暴雨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南北洪澇並發,26個省(區、市)出現不同程度城市內澇,為暴雨洪澇災害偏重年份。

登陸臺風多,平均強度強,登陸強臺風比例為歷史最高,臺風直接經濟損失高於近10年平均;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全國有2000多縣(市)次出現冰雹或龍卷風天氣,損失偏重;幹旱範圍小、影響偏輕,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夏旱和黃淮、江淮及陜西等地夏秋連旱較明顯。

全年出現8次大範圍、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較2015年偏少3次,12月16-21日華北、黃淮等地出現2016年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汙染程度最重的霾天氣過程。

2016年,主要糧食作物產區氣候條件一般,部分地區因暴雨洪澇、高溫、低溫陰雨、階段性幹旱等造成農作物受災。

2016年,全國大部地區交通運營不利天數較常年偏多,中東部地區偏多20天以上。2016冬半年,京津冀地區平均大氣環境容量較常年和近十年分別偏低13%和2%,長三角和珠三角大氣環境容量低於常年,但較近十年偏高。

中國氣象局10日上午發布的《2015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認為,2015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助推了溫室氣體濃度增長。去年10月24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5年度全球大氣溫室氣體公報。公報稱,2015年開始的厄爾尼諾氣候事件持續了20個月,是1951年以來出現的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的超強事件。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京都議定書》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六氟化硫(SF6)、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蒙特利爾議定書》限排的部分鹵代溫室氣體。其中,鹵代溫室氣體是分子中含鹵素原子(氟、氯等)溫室氣體的總稱,例如氯氟碳化物(CFCs)、氫氯氟碳化物(HCFCs)等,幾乎全部由人類活動產生,用作制冷劑、發泡劑、噴霧劑、清洗劑、滅火劑、溶劑、絕緣材料等。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氣象局先後建設了青海瓦里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雲南香格里拉、湖北金沙和新疆阿克達拉等7個大氣本底站,分別代表了我國幾個典型氣候、生態和經濟區,開展中國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監測與分析。青海瓦里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4站還進入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或區域大氣本底站序列,也被遴選進入了中國的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系列。

據了解,上述7個大氣本底站開展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和其它鹵代溫室氣體,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穩定同位素等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聯網觀測。

其中,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於1990年開始采樣分析,1994年開始在線觀測,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擁有國內最長的大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時間序列。其它大氣本底站自2006年以來,陸續開展了溫室氣體的采樣和在線觀測。同時,中國氣象局初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分析標校體系,為進一步規範化開展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網絡化觀測提供了示範、平臺和經驗,並在科學研究、技術標準溯源與傳遞、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氣中部分鹵代溫室氣體如氯氟碳化物等的濃度已開始下降,而六氟化硫和一些氫氯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濃度呈快速上升趨勢。其中青海瓦里關站和北京上甸子站大氣中六氟化硫濃度分別為8.75±0.11ppt和8.79±0.13ppt,均達觀測以來的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67

環保部氣象局回應“暫停霾預警”:正研究聯合會商發布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關於氣象部門停止發布霾預報預警一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氣象局今天對記者表示,根據《大氣汙染防治法》的有關規定,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氣象局正在研究聯合會商和發布的相關事宜。

環境保護部和中國氣象局表示,每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發生前,環保、氣象部門會依法發布空氣重汙染和霾預警信息,各地方政府依據此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應對措施。由於評價指標體系、分級標準和發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環保部門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信息與氣象部門發布的霾預警信息有時存在不一致,給公眾認知和地方政府應對工作帶來困擾。

此前,互聯網上出現了一份某省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內部通知,引發廣泛關註。

網上流傳的《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94

氣象局暫停霾預報 霾預報標準制定者重申“霧霾”叫法誤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548

這是霧霾籠罩的北京東三環地區的樓群(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圖)

兩份網傳的通知讓不少公眾以為霾被“被消失”了。

2017年1月17日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和某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的兩份通知均提到“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

2010年6月,《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行業標準開始執行,在2013年1月的長時間全國大範圍汙染期間,1月28日中央氣象臺第一次專門針對霾發布了預警。此後,市民也可以在天氣預報和手機短信通知中看到不同等級的霾預警。

多位國家氣象局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了這個網傳消息,但氣象系統內部的霾預報預警業務還在調整,沒有對外正式發布結果。中央氣象臺網站的“環境氣象”一欄還有“霾預報”這項,但點進去顯示為亂碼。

霾並沒“被消失”

霾並非如公眾的理解“被消失了”。

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也轉發了網傳的通知。他回複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估計這是暫時的,以後霧和霾應該還會正常地進行預報和預警。對於霾的預報和預警,應該只會更重視、更關註。”

暫停霾預報的只是部分地區。1月18日,一位標簽為“氣象預報員”的知乎網友說自己並未接到通知,並貼出一個截屏:“中國氣象局僅通知了部分省份……未通知的省份繼續開展”。上海市氣象局的消息也稱,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只針對北方九省市,上海暫不涉及。

氣象和環保兩個部門都有霾、空氣重汙染的預警,在多個地區,預警由氣象環保兩家會商後再發布。在氣象局暫停霾預報的地區,環保部門還將繼續發布空氣質量預報,公眾也依然可以從手機軟件上查看身邊的實時空氣質量。

19日,據新華社報道,環保部和中國氣象局兩個單位正在研究信息聯合會商和發布的相關事宜。同時,兩個單位回應稱:每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發生前,環保、氣象部門發布的信息,由於評價指標體系、分級標準和發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信息有時不一致,給公眾認知和地方政府應對工作帶來困擾。

如在北京的秋冬季節,市民常會收到“市氣象臺”發布的“霾預警”或“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

不只是發布單位不同,劃分等級也不一樣,空氣重汙染預警有藍黃橙紅四級,霾預警只有黃橙紅三級。但在大多數市民感知中,二者似乎一樣,都是“霧霾汙染預警”。所以當兩種預警出現差異,比如一紅一橙的時候,市民就懵了。

暫停霾預警是部門之間的一次統籌協調。以後如何發布霾預警,氣象部門也正和環保部門商議細則。

氣象局和霾的這一輪關註讓人聯想起2016年底的新聞,當時北京市擬將霾寫入《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霾是否為氣象災害也引起了很大爭議。

“霾列入氣象災害的不只是北京,中國氣象局2005年‘天氣預報等級用語業務規定’中即有所表述,廣東省等地早就列入了。”暨南大學教授吳兌說。在2017年的跨年霾中,1月3日11時,山西省氣象局就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霾)Ⅲ級應急響應。

“爭議的根源在於不能用‘霾’指代空氣汙染,更不能用‘霧霾’指代空氣汙染。”吳兌強調。吳兌自1980年代開始相關研究,是《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這部與霾預報最相關的氣象行業標準的第一完成人。

霧≠霾≠霧霾

PM2.5、霾、空氣汙染、能見度差,這幾個概念在很多公眾心中是一回事:霧霾。

吳兌認為,要減少爭議,首先需要重新理清這些概念。

霧是由水滴和冰晶的消光造成的能見度降低現象,這些水滴是平均尺寸在6-10微米左右的大粒子甚至巨粒子,人眼都可以觀察到。鄉村和濕地容易形成霧,但在城市里,霧很難形成的。一年可能不到1次。即使在濕度如此大的廣州,霧也很少見。

霾是次微米粒子消光導致的低能見度現象。在2010年《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標準之前,對於霾的觀測偏描述性,而標準將霾的定義定量化,明確了能見度、顆粒物濃度、消光和濕度等指標。

霧和霾都會造成能見度降低,但濕度,顆粒物大小和消光原理都不一樣。形成霾的顆粒物就小得多,大都是小於1微米的“次微米”,或可稱為PM1,大部分是汙染物,也包含在PM2.5範圍內。

吳兌強調,霧霾同時出現幾率很低。霧和霾不能劃等號,更不能合並為“霧霾”,從而“集美好與猙獰於一體”,這是“新時代的指鹿為馬”,毀掉了霧原有的仙氣和禪意。

國家氣象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在氣象系統內部,霧和霾是要嚴格分開的。比如2016年1月7日中央氣象臺的媒體通氣會上,專家介紹“霧-霾天氣”的ppt中,就有一個小橫杠。

以前的霾是自然現象,後來主要是人為汙染造成,為了區別二者,吳兌曾一度建議將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霾叫做“灰霾”,從英文gray haze翻譯而來。

而對於“霧霾”,他認為在行政、法律中均無此說法,英文中也沒有對應的翻譯。英文中的專業術語smog來源於smoke和fog,翻譯成“煙霧”,比如倫敦煙霧、洛杉磯煙霧事件。

對此,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也建議,應進一步區分塵霾和灰霾。

2011年秋,PM2.5進入公眾視野時,媒體用詞還是以“灰霾”為主,之後“霧霾”頻繁出現。在中國知網搜索發現,標題含有“霧霾”的報道和論文已有8072篇,遠大於“灰霾”的1086篇。

霾≠PM2.5≠空氣汙染

霧和霾都是氣象術語,空氣汙染則是環保術語。環保部門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以及公眾手機軟件上的數據,都是基於AQI(空氣質量指數),參評的汙染物包括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數據來自於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436個監測位點。

可見,霾和空氣汙染指數AQI都有PM2.5這個指標,但二者並不能劃等號。

吳兌和多位環保部門人士都提醒南方周末記者,霾關註的是低能見度而空氣汙染指數AQI關註的是人體健康。

霾中的有害物質主要是超細顆粒物PM1,但在空氣汙染指數AQI中,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2.5、PM10等共6種汙染物,其中二氧化硫與臭氧分別是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罪魁禍首。

將霾等同於空氣汙染就會忽視藍天下的汙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PM2.5濃度下降時,臭氧濃度卻在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67

氣象局暫停霾預報 霾預報標準制定者重申“霧霾”叫法誤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548

這是霧霾籠罩的北京東三環地區的樓群(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圖)

兩份網傳的通知讓不少公眾以為霾被“被消失”了。

2017年1月17日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科技處和某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的兩份通知均提到“氣象局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

2010年6月,《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行業標準開始執行,在2013年1月的長時間全國大範圍汙染期間,1月28日中央氣象臺第一次專門針對霾發布了預警。此後,市民也可以在天氣預報和手機短信通知中看到不同等級的霾預警。

多位國家氣象局工作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了這個網傳消息,但氣象系統內部的霾預報預警業務還在調整,沒有對外正式發布結果。中央氣象臺網站的“環境氣象”一欄還有“霾預報”這項,但點進去顯示為亂碼。

霾並沒“被消失”

霾並非如公眾的理解“被消失了”。

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也轉發了網傳的通知。他回複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估計這是暫時的,以後霧和霾應該還會正常地進行預報和預警。對於霾的預報和預警,應該只會更重視、更關註。”

暫停霾預報的只是部分地區。1月18日,一位標簽為“氣象預報員”的知乎網友說自己並未接到通知,並貼出一個截屏:“中國氣象局僅通知了部分省份……未通知的省份繼續開展”。上海市氣象局的消息也稱,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只針對北方九省市,上海暫不涉及。

氣象和環保兩個部門都有霾、空氣重汙染的預警,在多個地區,預警由氣象環保兩家會商後再發布。在氣象局暫停霾預報的地區,環保部門還將繼續發布空氣質量預報,公眾也依然可以從手機軟件上查看身邊的實時空氣質量。

19日,據新華社報道,環保部和中國氣象局兩個單位正在研究信息聯合會商和發布的相關事宜。同時,兩個單位回應稱:每次重汙染天氣過程發生前,環保、氣象部門發布的信息,由於評價指標體系、分級標準和發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信息有時不一致,給公眾認知和地方政府應對工作帶來困擾。

如在北京的秋冬季節,市民常會收到“市氣象臺”發布的“霾預警”或“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

不只是發布單位不同,劃分等級也不一樣,空氣重汙染預警有藍黃橙紅四級,霾預警只有黃橙紅三級。但在大多數市民感知中,二者似乎一樣,都是“霧霾汙染預警”。所以當兩種預警出現差異,比如一紅一橙的時候,市民就懵了。

暫停霾預警是部門之間的一次統籌協調。以後如何發布霾預警,氣象部門也正和環保部門商議細則。

氣象局和霾的這一輪關註讓人聯想起2016年底的新聞,當時北京市擬將霾寫入《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霾是否為氣象災害也引起了很大爭議。

“霾列入氣象災害的不只是北京,中國氣象局2005年‘天氣預報等級用語業務規定’中即有所表述,廣東省等地早就列入了。”暨南大學教授吳兌說。在2017年的跨年霾中,1月3日11時,山西省氣象局就啟動了重大氣象災害(霾)Ⅲ級應急響應。

“爭議的根源在於不能用‘霾’指代空氣汙染,更不能用‘霧霾’指代空氣汙染。”吳兌強調。吳兌自1980年代開始相關研究,是《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這部與霾預報最相關的氣象行業標準的第一完成人。

霧≠霾≠霧霾

PM2.5、霾、空氣汙染、能見度差,這幾個概念在很多公眾心中是一回事:霧霾。

吳兌認為,要減少爭議,首先需要重新理清這些概念。

霧是由水滴和冰晶的消光造成的能見度降低現象,這些水滴是平均尺寸在6-10微米左右的大粒子甚至巨粒子,人眼都可以觀察到。鄉村和濕地容易形成霧,但在城市里,霧很難形成的。一年可能不到1次。即使在濕度如此大的廣州,霧也很少見。

霾是次微米粒子消光導致的低能見度現象。在2010年《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標準之前,對於霾的觀測偏描述性,而標準將霾的定義定量化,明確了能見度、顆粒物濃度、消光和濕度等指標。

霧和霾都會造成能見度降低,但濕度,顆粒物大小和消光原理都不一樣。形成霾的顆粒物就小得多,大都是小於1微米的“次微米”,或可稱為PM1,大部分是汙染物,也包含在PM2.5範圍內。

吳兌強調,霧霾同時出現幾率很低。霧和霾不能劃等號,更不能合並為“霧霾”,從而“集美好與猙獰於一體”,這是“新時代的指鹿為馬”,毀掉了霧原有的仙氣和禪意。

國家氣象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在氣象系統內部,霧和霾是要嚴格分開的。比如2016年1月7日中央氣象臺的媒體通氣會上,專家介紹“霧-霾天氣”的ppt中,就有一個小橫杠。

以前的霾是自然現象,後來主要是人為汙染造成,為了區別二者,吳兌曾一度建議將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霾叫做“灰霾”,從英文gray haze翻譯而來。

而對於“霧霾”,他認為在行政、法律中均無此說法,英文中也沒有對應的翻譯。英文中的專業術語smog來源於smoke和fog,翻譯成“煙霧”,比如倫敦煙霧、洛杉磯煙霧事件。

對此,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也建議,應進一步區分塵霾和灰霾。

2011年秋,PM2.5進入公眾視野時,媒體用詞還是以“灰霾”為主,之後“霧霾”頻繁出現。在中國知網搜索發現,標題含有“霧霾”的報道和論文已有8072篇,遠大於“灰霾”的1086篇。

霾≠PM2.5≠空氣汙染

霧和霾都是氣象術語,空氣汙染則是環保術語。環保部門發布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以及公眾手機軟件上的數據,都是基於AQI(空氣質量指數),參評的汙染物包括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數據來自於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436個監測位點。

可見,霾和空氣汙染指數AQI都有PM2.5這個指標,但二者並不能劃等號。

吳兌和多位環保部門人士都提醒南方周末記者,霾關註的是低能見度而空氣汙染指數AQI關註的是人體健康。

霾中的有害物質主要是超細顆粒物PM1,但在空氣汙染指數AQI中,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PM2.5、PM10等共6種汙染物,其中二氧化硫與臭氧分別是倫敦煙霧事件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罪魁禍首。

將霾等同於空氣汙染就會忽視藍天下的汙染,在全國大部分地區PM2.5濃度下降時,臭氧濃度卻在上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