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回顧馬雲屌絲歲月的慘狀:創業失敗4次,多次被拒失聲痛哭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8/145856.html

i黑馬註:阿里即將在明天上市,可能是美股最大上市案(業內人士分析阿里估值約1600億美元)。馬雲已經封神,但他曾也是一位苦逼的創業者,多次被人拒絕,創業四次失敗。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馬雲奮鬥歲月那些慘狀。


阿里巴巴集團即將創下全球融資紀錄,自己也成為全球最大的草根創業者平臺。不用說,無論哪個標準來看都是風頭無兩。不過俗話說的好,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阿里巴巴和馬雲本身也是草根創業的典型。從屌絲逆襲為“外星人”,當中的苦難有誰知?換句話說,要比富馬雲比你富,但要說比慘你也未必比的過。在這方面,這個世界是公平的。

一、至少有2次求職因為外貌被拒

幾乎所有人看到馬雲都會印象深刻,因為像外星人ET唄。現在任何人包括馬雲都可以以調侃他的外貌為樂。但回到20多年前,馬雲沒少為外貌發愁。且不說高考考了3次,第一次高考落榜之後,他的夢想是去酒店做服務員,也夢想做警察,統統因為外貌特征被拒絕,說白了就是:醜!

問題是,長成什麽樣,馬雲決定不了啊。世界就是這樣:至少他永遠失去了進入酒店行業這個夢想。

對了,他後來找到一份零工,去踩三輪車給人送雜誌去了。

二、翻譯社靠賣襪子來補貼

和朋友一起創辦的海博翻譯社是馬雲最初的創業。這家杭州第一家翻譯社一開始就面臨窘境。第一個月收入700元,而房租是2400元。怎麽辦?為了讓事業撐下去,馬雲只能把翻譯社的一半店面出租給別人。自己開啟第二兼職,背著麻袋去義烏批發鮮花、手電筒、內衣、襪子、工藝品來賣——這看起來還算是個老板。但後來他就不得不上門推銷商品,對象包括醫院、赤腳醫生。英語班的學生也幫他到百貨大樓門口發傳單、拉橫幅、做宣傳。受盡了路人白眼,完全沒有高大上的翻譯公司範兒。

往好了說,馬雲可能通過這個過程很早地了解了小商販和銷售的艱辛,對今後創辦電商平臺準備了經驗。

但客觀的說,創業的事情真不適合玻璃心的人來幹。

對了,馬雲當時還是杭州電子工學院全校課程最多的老師之一,上面說的都是他的業余工作。

三、怎麽證明別人都沒見過的互聯網——說說說做做做

“中國黃頁”的業務是把國內單位的資料放到互聯網上去,讓老外能找到他。但那時候國內還沒有互聯網,誰也看不到摸不著,屬於“信則有,不信則無”的範疇。創業團隊在收到客戶資料後翻譯成英文,然後快遞給美國合作方做成網頁——要為看不到的東西心甘情願付錢,換成哪個老板都不會信啊。因此,馬雲團隊不但要證明客戶資料已經上網,還首先得證明世界上有互聯網這種東西。

馬雲不懂技術,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說,他每天出門對人講互聯網的神奇,還在大排檔跟人神侃瞎吹。老板不相信,除了打印網頁之外,還請老板打免費越洋電話,問在美國的親戚朋友,讓美國人上網查證。1995年上海終於開通互聯網,“中國黃頁”團隊還提供額外服務——長途電話到上海再接入互聯網,花3個半小時才看互聯網上的照片,焦躁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的馬雲欣喜若狂,委屈的淚水稀里嘩啦地掉了下來。

而在很多沒有互聯網的城市,馬雲則一律被稱為“騙子”。這也是“馬雲是騙子一說”最初的來源。

四、“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

馬雲現在是阿里巴巴集團的董事局主席,但當年也不過是一個”推銷員“。央視紀錄片《書生馬雲》里,瘦小的馬雲梳著八分頭,背著一個黑色單肩包,敲門找人,逢人便講,“我是來推銷中國黃頁的。”一臉迷茫又不耐煩的人們將他“請”出門外。有個編導幹脆跟記者說,這人不像好人!

1996年,馬雲在北京到國家某委推銷,說“中國黃頁是給國家某委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做宣傳,把中國全部放到電腦里去,讓世界了解中國”,得到的答複很不耐煩:“這個事情你應該先約,你要是不約呢,我很難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

馬雲的樣貌和大街上任何一個推銷員完全一樣,但吃的閉門羹和白眼不但沒有改變他對互聯網的相信,還成為阿里巴巴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這可能是最大的差異。

即便後來創立阿里巴巴之後,員工去企業上門推銷業務,被狗追,被保安趕也都是家常便飯。

五、南歸前痛哭 連續4次創業失敗

阿里巴巴團隊曾在北京幹過一段政府項目,最後馬雲決定南下杭州再次創業。在北京的14個月,馬雲從沒帶團隊一起去遊玩,最後一天他們決定去長城。晚上,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飯店,天下著大雪,眾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一起抱頭痛哭,最後唱起了《真心英雄》,唱完《真心英雄》就唱老歌,一首接一首,這群走南闖北的漢子們都回避著“離別”這個對他們來說太過沈重的詞語。許多人都不記得那天晚上馬雲到底說了些什麽,也不知道第二天開始將要面對怎樣的生活,但是那個晚上,酒是熱的,心是熱的,歌是熱的。大家就記得唱了一個晚上的《真心英雄》。

這也意味著此時已經是馬雲30歲以來第4次連續創業失敗。

六、沒有人看好 最少時銀行里只有200元

在外界流傳的關於阿里巴巴接到投資的只字片語中,都瀟灑地提到6分鐘搞定孫正義的2000萬美元和雅虎後來的10億美元,實際上更多的苦痛不為人知。

沒有豪華的團隊配置,也沒有美國成功模式可參考,與北京、上海、也廣州等地的同行相比,阿里巴巴一度是互聯網行業的醜小鴨。互聯網素來以燒錢著稱,阿里巴巴創辦後也面臨資金壓力,最為窘迫的時候銀行里只有200元。有一次馬雲去見上海的投資商,對方出了一個苛刻的條件。馬雲不滿意但不免猶豫,於是溜出去問管財務的同事,得到的消息是:賬上已經沒錢了。回去之後馬雲還是咬著牙放棄了這筆投資。

他不說,沒有人知道當時他的內心有多麽煎熬。

在時隔15年之後的紐約IPO路演會上,馬雲才以玩笑的形式一吐當年窘境:“15年前我為融資200萬美元,我來紐約,失敗而歸,15年來我就沒放棄,這次來紐約就是想多要點錢回去。”

七、公司差點因“非典”崩潰

盡管阿里巴巴經常說非典讓大家真正關註到不需要出門的電子商務。但非典幾乎讓阿里巴巴崩潰。

因員工去廣州參加廣交會染上非典,這讓整個杭州如臨大敵,實施了最大規模的隔離:超過500人被隔離,杭州市長前一天剛來視察過,結果市長及隨從人員也因此被隔離。同樓的其他公司員工紛紛帶著電話機、傳真機、電腦象逃難一樣跑,隔壁公司有人沖進阿里巴巴砸東西泄憤。那時的阿里巴巴在杭州一舉“成名”,但員工上街根本不敢說自己在阿里巴巴上班,就像見到了老虎一樣恐懼。一直到隔離結束以後走到街上,都會遭到不正常的待遇,人們還會指指點點。

這期間員工全部回家,換一些公司可能就此解散。但工作並未停止,員工將工作電話轉移到家中,甚至家里的老人都養成習慣,拿起電話第一句話:“你好,阿里巴巴。”

受到影響的還有當時還處於保密期的淘寶網。5月10日,淘寶網成功上線,但因為非典隔離,場面極為寒酸,甚至淒涼——沒有鮮花,沒有大餐,沒有鎂光燈,沒有歡快的音樂,沒有湧動的人群。“在略顯沈寂的臥室里,躺在床上的馬雲面對著天花板,慢慢地舉起了酒杯,虔誠而默默地念叨著:保佑淘寶一路順風。不過,馬雲絕不是孤獨者,因為他知道,那一刻,同樣的儀式將在散落於杭州市的十余處居民住宅里同時進行。”

也因此,5月10日被阿里巴巴定為”阿里日“,回顧非典的磨難,感恩員工家屬一並參與。馬雲也總不忘在每年給員工的春節郵件中提醒大家,“大年三十晚上,八點老習慣,我們對空敬酒感恩,祝福。”

八、被大象全面封殺

在淘寶網創立之初,國內的c2c市場就已經有霸主eBay。2003年,eBay和易趣(合並為一家)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0%以上。無論是技術、資金、人才、占有率還是品牌,eBay易趣是全面占優的。並放出豪言說:淘寶只能存活18個月!

淘寶網不僅僅全面落後,更慘的是被eBay全面封堵。eBay買下了搜索引擎中關於“淘寶”的關鍵詞廣告,搜索淘寶就出現“要淘寶,到易趣”的廣告,還在自己的主頁上打出了“淘寶貝,開店鋪,生活好享受”的宣傳語,這正是廣告封殺。接著,eBay易趣與各大主流網站簽署了一年的排他性廣告合同。合同註明,一旦發現這些網站與eBay易趣的競爭對手如淘寶網產生任何有關宣傳和推廣的合作,就要支付高額的罰款。甚至在淘寶的辦公室對面,豎起了ebay易趣的廣告牌。淘寶網只能投中小網站,更有意思的是,只要其在一家網站上投放廣告沒幾天,eBay易趣就會用兩三倍的價格獨家買斷該網站所有關於在線交易的廣告。

走“投”無路的淘寶網只好將廣告投放在公交車、電梯和地鐵列車上。

現在,淘寶網已經是全球訪問量最大的電商網站。

九、汶川捐4744.7萬被汙只捐1元錢

時值2008年汶川大地震,眾多企業宣布為災區發起捐助。此時一篇《馬雲為汶川捐款1元 冷靜得讓人脊背發涼》的文章在天涯、網易論壇地處散播,並通過QQ群大量散發。文章說,“馬雲只捐了一元錢……一元錢也足夠表達態度……在逃避責任……置災區人命於絕境,與間接施暴何異?”

在舉國哀悼的時刻,被宣布“只捐1元錢,不捐有理”,很快引發了網友們的憤慨,論壇上充斥著“馬雲滾出”、“從此再不上淘寶”等字眼。

而這一切竟然是徹徹底底的謠言。彼時,馬雲正在國外,聽到消息就立刻捐出100萬,隨後整個公司、員工、用戶等一起行動,最終匯成4744.7萬元的善款。此時被汙“只捐1元錢”,顛倒黑白,讓有心的競爭對手大發“災難財”。

除了直接捐贈之外,阿里巴巴隨後還對口援建青川災區,利用電商平臺優勢為青川人民搭建平臺。並發起“阿里誌願者行動”,此後數年,都有員工利用各方面力量駐紮援建青川。做“授人以漁”的長期事業。

現在跟阿里集團密切相關的有2支公益基金,一是起始資金5000萬元的集團公益基金,每年按年收入的0.3%補充擴大,是國內互聯網企業首家環境保護基金。而馬雲和蔡崇信一起捐出自己的部分股票成立專項個人公益基金,該基金規模約為阿里巴巴集團市值的2%,估計在20億美元到40億美元之間,也是國內最大的個人公益基金。

十、“偷走支付寶”鬧劇

2011年關於馬雲偷走了支付寶的事件鬧得紛紛揚揚,雅虎對外披露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支付寶已經剝離出去,這一消息引發各界的關註。不少評論人士指責馬雲只顧私利強行轉讓支付寶給自己名下,著名的財經出版人則認為馬雲“偷天換日……沒有遵守契約……違法商業原則……錯在違背了支撐市場經濟的契約原則,其後果不可小視……可能直接影響海外投資者對中國公司的信任,形成大範圍的“支付寶折扣”。”還有人忿忿不平於廣泛存在互聯網行業的VIE架構曝光於天下,甚至將因造假導致中概股暴跌也算在馬雲頭上。

隨著事件的逐步明朗,人們才發現,所謂的“偷”並不成立,管理層就轉讓一事已經多次在董事會內討論,各方均知情。其次轉讓的原因也出於符合央行的規定並可持續支撐淘寶等業務的發展的需求。而即便轉讓後股東方們就補償也一直展開透明協商。最終,雅虎、軟銀、阿里集團達成完整協議,雅虎和軟銀盛贊,“將會維護淘寶的價值,並讓各方分享支付寶的利潤,同時確保阿里巴巴集團能在支付寶上市時得到價值兌現”、“建立在阿里巴巴集團、軟銀及雅虎長期深厚的合作關系以及互相信任的基礎。”

馬雲在支付寶占的股份跟在阿里巴巴集團一樣,都是不到8%。粉碎了馬雲強取豪奪支付寶的傳聞。

————

“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馬雲自己這麽說。在看到阿里巴巴和馬雲的成就時,不可不知成就也建立在苦難之上。

來源:創事記 作者:科技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79

別了 全球化的光輝歲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87

國際貿易,進口,GDP,IMF,世界銀行

IMF與世界銀行新近研究發現,在中國轉變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的背景下,中國制造商的重心由對外轉向對內,全球貿易不可能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大發展的巔峰水平。

過去兩年國際貿易增長速度遠低於全球經濟增速,幾十年來尚屬首次。這一變化意味著,由國際貿易兩位數增長開創的“超級全球化”時代壽終正寢。許多經濟學家將近兩年貿易增長下滑歸咎於金融危機,以及貿易自由化進程放緩。而IMF與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認為,貿易增長下滑主要源於結構性因素。也就是說,過去支持貿易增長的因素一去不返,國際貿易不可能加快增長、重回危機前水平。

國際貿易,進口,GDP,IMF,世界銀行

上述IMF與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將發布於12月發行的IMF旗下雜誌FINANCE & DEVELOPMENT。報告認為,國際貿易這一推動全球化的“發動機看來現在已耗盡前進的能源”。如以下該報告中的圖表所示,與2009年不同,2011-2013年全球貿易大跌的主要因素是結構性因素。

2014USChinatradegrowth

上述研究的帶頭人Aaditya Mattoo認為,中國曾是全球化的首要動力,但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中國就已啟動了“內部全球化”。所以他說:“這不是危機後的現象,這種更大規模的結構性變化在此之前就已出現。”如該研究報告的以下圖表所示,2011-2013年,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進口增長就已總體平緩。

國際貿易,進口,GDP,中國,美國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認為,上述研究將使有關國際貿易統計數據有誤導性的爭論更激烈。此前經合組織(OECD)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些經濟學家主張,在衡量貿易時,決策者應關註“附加值”的指標。比如從附加值角度衡量,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就明顯收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21

周小川郭樹清的崢嶸歲月:1991年世紀大討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1

回憶1991年討論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系列座談會

作者:郭樹清   本文來源:陳君、洪南編《江澤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年回顧》,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年12月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距今已經整整20年。這個目標的明確提出,是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鄧小平理論,從中國實際出發,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和實踐,大膽展開理論探索的結果。其中,1991年江澤民同誌主持召開的系列座談會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根據我自己的筆記和其他有關資料,對會議的情況作一概略回顧,細節未必記得準確,歡迎其他同誌斧正。

1991年屬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挫折時期。之前兩年經濟增長緩慢,國內市場疲軟,國外受到西方制裁,蘇聯“八一九”事件之後,國外一些人更以為中國垮臺指日可待。年初,鄧小平同誌在上海談話時說:改革開放還要講,我們的黨還要講幾十年。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麽回事。然而,國內經濟界、理論界和宣傳輿論界,對改革的看法並不一致,出現了不少迷惘、模糊和錯誤的思想。一部分真誠的具有理想的黨員、幹部,包括我們的父輩和同事,認為市場化就是資本主義化,繼續開放無異於繳械投降。在這種氛圍內,不要說實施改革的行動,就是理性平和地討論問題也比較困難。10月中旬,正是秋風落葉時節,我們接到了江澤民同誌召開座談會的通知。

一定要睜開眼睛看世界

10月17日,江澤民同誌在會議一開始就說,我們這個會是內部研究,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實事求是,怎麽想的就怎麽說,會議也不做結論,主要是聽大家的意見。隨後他明確指出了會議的三個專題:第一,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第二,蘇聯東歐劇變的原因和教訓;第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座談會為什麽從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發展開始?江澤民同誌點明了要害,研究資本主義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列寧說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垂死階段,但是二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垂而不死”,生產力還有了很大發展,這個問題不能回避。

劉國光首先發言說,1950—1990年西方國家經濟增長平均達到約4%,比1870—1949年高出約2個百分點。吳敬璉接著指出,在1890—1990年的100年里,以3.2%劃一條線,二戰前波動很劇烈,二戰結束後比較穩定。王慧炯介紹了美國資本集中浪潮所采用的水平兼並、垂直兼並、傾斜式兼並三種模式。張卓元著重從經濟目標和社會策略的角度作了分析。一些與會同誌認為,資本主義“垂而不死”的主要原因在於,戰後西方國家總結吸取了歷史教訓,對經濟體制和宏觀政策作出了調整,充分發揮了市場和科技的巨大作用,在認真對待社會主義制度挑戰、加強福利、緩和社會矛盾等方面也作出了努力。

王慧炯指出,在發達國家,新技術的應用使大企業獲得了“技術租金”,改變了資本收益與工資開支的比例關系,促進了世界一體的市場形成。江澤民同誌十分肯定大家對科技進步作用的強調,他說:科技的重要性,我們總是認識不到位。比方說,電子工業,我看全國至今還沒有認識到其重要性。領導幹部知識水平不提高,對此就很難認識到。技術革命特別重要。二戰結束以後,科學技術發展太快了。上大學我學的是電機系,當時教科書還都是電子管的內容,沒有晶體管。現在呢?發展太快了。現在科技作用更重要了,不承認科技革命的巨大作用不行。

林毅夫認為,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興起是戰後資本主義最引人註目的成就,但這並不代表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成功,關鍵仍在於經濟發展戰略。楊啟先談到西方發展對我們的啟示,認為必須解決好穩定與競爭的關系,按照客觀要求及時調整有關改革和措施,社會主義也可以采用一些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做法。甄炳禧分析了戰後世界經濟超出預料的發展趨向,認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依賴日益減少,貿易和投資的絕大部分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倪立羽談到,根據倫敦戰略研究所的資料,布熱津斯基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四大經濟體之一,即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將來亞太地區的安全由中國的興盛而改變,歐洲的衰敗將隨著蘇聯的衰敗而改變。大家對此進行了充分討論,多數人認為,要認真對待經濟國際化(少數同誌還提到全球化)趨勢,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經濟貿易活動。

我在發言中指出,戰後西方,人們的經濟社會地位發生很大變化,總體分布結構從“金字塔型”轉變為“洋蔥型”,收入分配則從“倒金字塔型”轉變為“倒寶塔型”。富人比從前多了,但是特別富的人少了;物質性、金融性資本的影響削弱了,勞動力資本特別是高級專業人員的勞動力資本的地位大大上升了;國家日益從市場經濟體系之外進入到市場經濟體系之內,宏觀管理成為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世界格局中兩極化和不平衡依賴迅速發展。啟示有四點:(1)經濟現代化中最重要的是科技,而科技的基礎是教育;(2)在不破壞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前提下,緊緊控制住總量關系的變化方向;(3)公平合理的競爭才能帶來高效率;(4)同種所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

討論中,江春澤引用了智利中央銀行行長的一句話:在封閉的環境下搞現代化只能建成“烏托邦”。不少與會同誌指出,我們千萬不能把剛剛打開的門關上,無論是搞建設還是搞改革,都要了解外國,爭取最有利的國際環境。研究中國的任何問題,都要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事實上,江澤民同誌首先讓大家來分析研究外國,就是讓大家再一次睜開眼睛來看世界,資本主義為什麽沒有像我們預期得那樣走向滅亡,反而不斷攀上經濟發展的新高度?我們無法回避,而且作為局外人,觀察和評論可能更少一些主觀的東西。毫無疑問,這也貫徹了鄧小平同誌一貫倡導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基本方針。如果把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戰後的發展及原因搞清楚了,接下來,中國應當怎麽辦的問題也就更容易理清楚了。

如何吸取蘇聯東歐的教訓?

12月6日,會議開始進入第二個專題,討論蘇東劇變及其教訓。江澤民同誌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主持詞:我們一定要牢牢扣住一個問題,為什麽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國家,經濟沒有搞得很好?蘇聯、東歐國家過去的經濟基礎比西方怎麽樣?有的差,有的還不差,為什麽後來都不行?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我們研究蘇東問題,怎麽能夠真正總結蘇東的經驗教訓,把社會主義理論搞清楚,這是很大的問題。

留蘇學習過的劉國光對蘇聯比較了解,在他看來,蘇聯垮臺有多方面的歷史深層原因,理論僵化、不改革、政治關系處理失誤、民族政策不當、黨的幹部腐敗都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蔣一葦發言道:國際社會主義事業經歷了重大挫折,有近因、遠因、次因、主因,“和平演變”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想一想,1950年代東方和西方究竟誰怕誰?蘇共覆滅根本原因是兩條,一是經濟沒有搞上去,這是根本的;二是黨脫離了人民群眾。中國為什麽能頂住,因為十多年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老百姓說:“左不滿,右不滿,回到家里還是滿。”他對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建議,對中央工作也提出意見,非常坦率、真誠。早在改革開放初期,蔣一葦就曾經去南斯拉夫考察所謂“工人自治”,長達一個月時間。他主張企業本位論、職工主體論,提倡民主經濟或者經濟民主,更堅信共產主義理想。他對於把商品、資本、股份制和市場經濟都貼上資本主義標簽很不以為然。同樣的話,他說出來具有莫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其時他已罹患絕癥,是從醫院病房直接來開會的。

吳敬璉、王慧炯等認為,經濟是一切的基礎,沒能把經濟搞上去,是蘇聯式社會主義失敗的根本原因。傅豐祥列舉了許多財政經濟數字,說明蘇聯經濟惡化的原因在於體制和政策,他指出,二戰剛結束時,捷克的生活水平比奧地利高10%,東德有一段時間比西德恢複發展得還好,匈牙利曾經也與西歐其他國家相差不大。崔琦說,蘇聯的演變與東歐不太一樣,是蘇共自己領導下發生了政權更叠、國家解體、經濟崩潰。千百萬人的價值取向和人心向背是以物質利益為基礎的,根子是體制問題、結構問題,不是工作問題。蘇聯對科技不重視嗎?不能說不重視。對農業不重視嗎?從勃列日涅夫到戈爾巴喬夫,蘇共中央就農業問題發了200多個文件。

周小川對比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思維邏輯,在他看來,資源配置和激勵機制是分不開的,必須要靠改革開放把社會主義經濟搞上去。江春澤認為,蘇聯沒有把資源配置方式與社會基本制度區分開來,總是把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看作是社會主義。宦國英、張卓元等同誌認為,蘇聯經濟建設失敗根本上還是體制效率低下,計劃分配資源。聽到這里,江澤民同誌說,社會主義如何把勞動生產率搞得比資本主義還高,這是個大問題。蔣本良特別強調了黨的建設問題,他認為蘇共長期沒有從革命黨、國際黨的定位轉出來。

有同誌結合蘇東的政治問題談到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蔣一葦主張,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就是要建立起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沈晉福明確提出,中國的政治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和經濟改革同時進行的,但是現在感到提經濟改革,內容比較豐富,說政治改革,文件中話很少。實際上,鄧小平同誌1986年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有三個方面,一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二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鄧小平同誌當時就指出:“要通過改革,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對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江澤民同誌作了積極回應,他說,外國人來中國,特別是西方人來,總問我們中國的政治體制問題。我回答說,中國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他們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還有民主黨派。我們搞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當然要不斷發展。緊接著,江澤民同誌又談到腐敗問題,引用了古話,“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他說,我對腐敗問題感到十分沈重。“七一”講過反腐敗問題,十四大還得講。“七一”講話中,最得人心的就是這一段。

我發言談了蘇聯東歐經濟停滯的歷史教訓。主要看法是,革命和戰爭之後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基於政治熱情和軍事熱情,持續時間一長,信息、利益和動力都成了問題,整個社會都養成巨大的惰性。等到很晚才真正啟動改革,根本的矛盾已無法自己解決,社會各個領域都失去了對商品經濟的記憶。所以,必須堅持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如果停留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詞句上,我們的事業將沒有任何前途。堅持社會主義必須抓住根本,就是生產關系更適應生產力發展,創造更高生產率,按照最符合人類本性的方式來組織生產和使用資源,在同樣的經濟發展水平上能夠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公平更合理的生活條件。離開這些實質性規定,去追求這樣那樣貌似有道理的東西,必將走入歧途。

在總結蘇東教訓的會議結束時,江澤民同誌有感而發地講道,這次會議我們大家都暢所欲言,開得很好。我們要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過去的歷史和經濟。蘇聯、東歐的失敗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只要我們真正吸取其教訓,堅持改革開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功。

核心問題是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在討論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江澤民同誌始終強調,計劃與市場是核心問題。他說,總的感覺是,我們該放的必須放,該集中的必須集中。現在是應該放開市場調節的沒有放開,應該用計劃集中的沒有集中。我們提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具體怎麽做是關鍵。我們有些東西該計劃管的沒有管,不該政府辦的事管得太多。

劉國光在計劃與市場關系的問題上著述頗多,他在詳細回顧了黨和政府各個時期就此問題的各種提法後說,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我們改革以來經濟理論最重要的突破之一,也是我們改革最重要的基礎。楊啟先結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分析了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認為,計劃與市場不是誰為主、誰為輔的問題。吳敬璉談到蔣一葦所總結的中國改革的兩個突破: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二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他表示贊同。他希望中央把十二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定下來,應該恢複到鄧小平同誌、陳雲同誌改革開放初期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用的提法,強調兩者的結合,以此對新體制的基本特征和改革的基本經驗全面總結。經過討論,多數與會者認識到:現代商品經濟是有宏觀管理的,是宏觀調控下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在宏觀調控下發揮對經濟資源的配置作用。江澤民同誌非常認真地傾聽大家的發言,他敏銳地抓住一個要害問題:“十四大要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內容說清楚。”

一些同誌還提出,應當由國內外市場信息來對經濟活動發揮引導作用,不能把責任都放在計委和信息中心。周小川巧妙地觸及到了姓“社”姓“資”的敏感話題。他認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一是要改進並收縮計劃,二是要擴大市場調節的範圍,要在堅持以公有制為主的同時,不斷發展、完善、探索新的更好的公有制實現形式。他還結合國內形勢,談到重複建設、中央地方關系、財稅改革、工資獎金膨脹等問題。在這個時候,江澤民同誌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的大賬是誰來算,誰來管?是國務院還是計委算的?按道理計委要算這個賬。為什麽算不了?江澤民同誌嚴肅指出,各部門都從部門利益出發,無法搞好。

會議討論到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控問題,吳敬璉轉引國家計委一位負責同誌的話說,現在的計劃不是牽牛鼻子而是擡牛腿,計劃不能和市場規律、價值規律對著幹。江澤民同誌尖銳地對亂上項目的現象提出批評,首長批項目是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遺毒。我認為,我們本事再大,也不能簡單一批就定項目,誰有這個本事?還有,研究要搞成真正的可行性研究,而不是可批性研究。首長批項目,往往有貪汙腐化,流弊叢生。他說,至少有兩點,一是首長批示上項目要堅決反對;二是地方的利益驅動上項目,問題也很大,要解決。

12月12日,我發言說到,中國的改革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現在,一個符合現代商品經濟規範的新體制的基本輪廓,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個新體制里,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通過市場,一切市場關系都受計劃調節,市場成為協調經濟關系的基礎機制,計劃就是間接型的宏觀管理。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勞動者參加生產活動並獲取與其勞動成果相符合的報酬;而政府的基本經濟職責是,提供包括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在內的非盈利性公共服務,開展宏觀調控及對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當前的條件非常有利於加快改革步伐,一定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爭取用5年時間完成基本轉軌。

從多個角度研究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

江澤民同誌特別註意從實際而不是概念出發來研究改革的目標體制問題。座談會涉及許多具體的經濟問題,多次提到農業問題、糧食問題、鄉鎮企業問題、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工業生產的質量問題、庫存問題、外貿問題、利用外資問題、投資項目的審批問題,以及民營資本投資問題、出口信貸問題,等等。在看似非常分散的議論中,江澤民同誌總會抓住問題的要害,最後總要回到政府和企業、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上來。

“你們猜猜看,巧克力上長了白霜還能不能吃?”一次會議上江澤民同誌向大家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早在解放前,他大學畢業就到一家食品廠工作,對生產、營銷、市場調研、客戶服務早有體驗。後來又到一家肥皂廠工作,再後來到輕工產品設計、汽車、電機和核電等單位及部門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濟政治工作經驗。當問題具體化之後,思想就容易統一,傳統觀念就容易轉變。

江澤民同誌十分重視農業和糧食問題,座談會上多次涉及這些方面。江澤民同誌說,糧食產量從8000億斤到9000億斤,用了6年時間,也就是1984—1990年,畝產增長率出現下降趨勢,而且幅度很大,這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林毅夫發言說,糧食問題不能放松,中國的糧食產量歷史上的波動大都在上下5%,最多是1959—1961年,達到15%,這是“大躍進”造成的。所以正常情況下,安全儲備最多占5%,也即500億斤。加上中國還有二季、三季產量,所以300億斤就足可以了。總之,許多方面是要由市場來調節,但是也有一些方面要由計劃來調節。江澤民同誌提到不久前開另一次會議時,發現現在人們說糧食太多了,我給他們潑涼水,不要說糧食多了。今年安徽水災,外國人就準備要看笑話,沒想到我們有幾百億斤糧食儲備。研究糧食儲備問題,多儲備,就得多拿錢。到底國家應儲備多少?我看我們必須有一個全國性的系統。中央、地方都要有儲備,都要有責任。將來要各級負責,適量儲備,然後把價格放開。

能否提高實際效益,涉及庫存問題。江澤民同誌說,過去我搞過清產核資,庫存里有許多東西是廢品,沒什麽用處。生產了賣不出去,質量好的東西也經不住放。收音機、電視機,放上兩三年,可能就不能用了。由於江澤民同誌工作過的行業、企業非常多,他對我們自身體制和政策的優點缺點、利弊得失,有著一般人所沒有的深切體會。這段話對大家很有教育和啟發意義。對庫存的態度,差不多可以說是區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一個標尺,因為計劃經濟下人們只重視生產計劃的完成,不會重視銷售結果。國有企業真正做到銷售導向、按訂單生產,差不多花了20年的改革探索時間。

周小川發言談到就業問題時說,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但是潛力也不小,第三產業發展余地很大,目前的企業通過優化勞動組合也還有很大余地。這一問題引起了江澤民同誌的關註。他批評了科技人員隨意改行的現象,他說,青年知識分子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到基層去,深入搞專業,要解決都想留在大城市的問題。他問道,我們過去大學畢業,都想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地方,現在怎麽大家都想留大城市,都不怕改行呢?吳敬璉等回答說,關鍵還是個競爭機制問題沒解決,是一個制度安排問題。

也許與早期參與經濟特區和外貿外資工作有一定關系,江澤民同誌對於擴大開放的建議十分支持。在一些當時看來非常敏感的問題上,他的態度也異常鮮明。有同誌發言提到,現在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對我們貸款,提出要有改革開放內容的要求,一些部門一些同誌認為這不能幹。江澤民同誌說,這沒關系,我看可以幹,他們什麽目的企圖不要管,我們是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於我們有利,為什麽不幹?不要因噎廢食。有同誌談到對外援助,江澤民同誌說,我看以後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就應當多用買方信貸或賣方信貸。我有一些實際的體會,例如1976年我就在巴基斯坦搞過電力工程。我看多搞外貿信貸比較好,推動我們的機電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有同誌插話說,對提供信貸出口機電產品給落後國家,各部門看法不一,計委、經貿部、機電部和銀行評價不一。江澤民同誌特別囑咐,這個事情可以協調一下,有個總的政策。我也可以做這個工作,大家一起商量,是可以解決的。

座談會上對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進行了深入討論。張卓元強調,要建立合理的價格結構,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總體上要堅持漸進改革,但分領域、分地區應當加快。李琮重點談了企業改革,他認為資本主義的企業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而不是人為選擇的。陳東琪、劉國光等同誌談到,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公有制為主體不代表都要搞成公有制。傅豐祥認為可以搞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特別要發展公有為主的股份制,調整稅收結構,研究擴大稅源;要搞活大中型企業,減輕國有企業包袱;加強股份制改造,因為這不僅僅是一種籌資方式,而是涉及計劃、投資、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只有產權清晰,企業才能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

傅豐祥還特別指出:我國證券占GNP比重不到10%,主要是國債,股票才有40多億。但是,證券業要和銀行業分開,政府要設監督管理體系。交易所要打破地方限制,上市股票不僅要在股民之間流通,也要允許在法人之間流通。應當培養和建立一批投資合作社。交易開放程度要逐步擴大,先讓基金進來,然後機構投資人,然後個人,對外國人更要如此。關於股票和證券市場,江澤民同誌作了一段評論。他說,證券怎麽個搞法,我們要好好研究。目前定下來的是上海和深圳兩個市場。證券市場發展的幾個階段我都見過。解放前,我在上海就看過證券交易。芝加哥期貨市場,我也去參觀過,有1000多人,吵得不得了,比紡紗車間還鬧。股份制問題,現在不好簡單說什麽,恐怕將來要好好研究。在上海時,我專門開過幾次會研究股份制。上海當時搞的股份制都是些小打小鬧。我當時就提出過,搞大的行不行?我曾找過上海電機廠廠長談,研究能不能試驗股份制。要搞就搞幾個大的企業試一試。弄幾個比較有名的大企業試一試,我看翻不了船。

處理好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問題

經濟體制選擇必然會涉及相應的發展戰略問題。大家在立足於中國經濟社會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的同時,也介紹了許多世界上的新理論、新概念。更重要的是,與會同誌都贊成,一定要面向未來,處理好改革、開放、發展、穩定等多方面的關系。

多數與會同誌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如果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八五”時期的經濟增長完全可以達到甚至超過“六五”、“七五”的速度,而且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經濟都將處於“起飛”時期。但是,不少同誌在發言中也指出,政府不宜人為地追求高指標,過去已經吃過很多虧。江澤民同誌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意見,並且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概括。他說,經濟增長速度要有一個恰當的把握,既不能過慢,也不能過快。過慢不行,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慢了吃飯和就業都有問題,更談不上趕超發達國家;過快也不行,快了就會出問題,質量滑坡,能源交通都跟不上。江澤民同誌最後指出,關鍵是效益好不好,效益好,速度高點是好事,效益不好,速度很高,沒好處。

會上有人發言提到,西方發達國家白領雇員早已超過藍領工人,腦力勞動取代了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這與馬克思、列寧所處的時代已很不相同。陳東琪特別指出,西方發達國家共同的特點是對人才的重視,對發展教育和人力資本的重視。有的同誌在分析戰後西方國家發展時得出結論:由於人力資本的地位不斷提升,人們會越來越把教育費用看作是投資,對社會對個人都是如此,而且是收益率最高的投資。然而,最終的問題是,中國如何培養出源源不斷的人才,能夠具有自己的創造能力,實現創新發展。江澤民同誌特別強調,國家必須尊重人才,個人必須奮力拼搏,要鼓勵青年到生產科研第一線,要教育留學生回國施展自己的才能。

許多同誌在發言中強調要增強競爭、鼓勵創造、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市場發揮更廣泛的作用,同時也關心公平公正、共同富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和做好公共服務,江澤民同誌對此很贊賞,他後來回憶也說到,為什麽關於改革的目標選擇了那樣一個表述方式,在市場經濟體制前面堅持要加上“社會主義”,這不是可有可無。社會主義說到底,還要堅持按勞分配,互相幫扶,共同富裕。李景賢發言說,多年實踐證明,社會主義不是唱出來的、叫出來的。從老百姓的角度看,很實惠,不能不看到西方的物質財富對老百姓的心理影響。與此同時,不少同誌也指出,必須看到西方國家高工資高福利帶來的消極後果,與會者一致贊成社會保障改革一定要早起步,要從國情出發。一些同誌還提到,從西方的經驗教訓看,在物質生活條件普遍富裕了的國家,人們在心理上並沒有增加多少幸福感,反而是精神疲勞代替了肉體疲勞,心理疾病、自殺、吸毒、社會犯罪、環境等問題十分嚴重。與會同誌提出,中國一定要盡可能地避免重複西方的錯誤,努力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倪立羽認為,要正確估計自身,抓緊時間把經濟搞上去,這樣才能真正防止“和平演變”。對此,江澤民同誌講了一段很重要的意見。他說,要做到胸中有數,要清醒,“和平演變”是危險的。但是絕不能有兵臨城下、草木皆兵的印象。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把經濟搞上去。一句話:財大才能氣粗。把經濟搞上去,就需要穩定,不能亂。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必須高度重視地區差別問題,經濟發展戰略一定要充分考慮地區之間的協調和平衡。當有同誌談到蘇聯國內聯盟與共和國關系時,江澤民同誌特別指示說,應該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一定要從中吸取教訓。有同誌介紹說,包括戈爾巴喬夫在內的蘇共領導人,長期生活在一種錯覺之中,他們以為蘇聯的民族問題解決得很好,其實正好相反。還有同誌提出要註意蘇聯解體對我國可能帶來的沖擊。江澤民同誌說,新疆、西藏、內蒙古、雲南,我都去了。我們的有利之處是,這幾年改革開放,邊疆地區經濟也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不過,我也看到,比較下來,還是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更高一些,差距大了也是問題。可以看出,從一定意義上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醞釀了。

溫故知新有利於迎接挑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是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探索過程,也是一個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經典範例。歷史經驗再一次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始終富有飽滿的理想和熱情,擁有強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必須敢於正視現實問題,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始於1978年底的改革開放,經過10年的順利推進,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問題。1988年經濟過熱引發通貨膨脹,雙重體制並存導致經濟秩序陷入嚴重混亂,1989年又發生了社會動蕩和政治風波,中國改革自然地也是必然地進入了一個調整期,需要認真總結、反思,明確新的目標。這個歷史性的任務落在了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肩上。在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支持下,江澤民同誌從一到中央工作開始,就立足實際,認真研究思考如何繼續堅持改革擴大開放。在主持座談會的過程中,他緊緊抓住如何提高經濟效率這個中心問題,不時就一些體制和政策問題發問,有些時候甚至是自問自答。這個系列座談會是又一次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務虛會。

1991年是國際形勢動蕩的一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海灣戰爭使得國際時局變得愈加錯綜複雜,國內經濟、政治、社會面臨許多挑戰,內政、外交、國防工作頭緒極多。作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江澤民同誌要處理的日常公務十分繁重。但盡管如此,他依然十分掛念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法,以及如何進一步明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指導原則,在百忙之中堅持“抓大事、議大事”,在不到兩個月內總共抽出11個半天的時間召開座談會,無疑是非常不易的。同時,在一些重要的方針政策性問題上,他有意識地引導大家進行反複議論和磨合,真正做到了陳雲同誌所倡導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和“交換、比較、反複”。江澤民同誌也非常註意聯系學者專家,包括體改部門和研究機構。他曾經親自給國家體改委主持工作的常務副主任賀光輝打電話,了解國內外有關經濟改革的情況。江澤民同誌還前後幾次給陳錦華打電話,專門布置有關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的調研。

江澤民同誌重視不同意見,善於溝通和交流。在會議的一開頭,他就告訴大家,咱們是關起門來討論,允許各種不同觀點,可以爭論。這樣做,不僅減少了認識上的差異和對立,而且讓人感到心理上比較放松。歷史經驗證明,黨的領袖和領袖集團,要正確把握大局,作出重要決策,必須密切聯系群眾,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善於傾聽各種意見。在廣開言路、從善如流方面,江澤民同誌、胡錦濤同誌都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整個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作為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具有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真正做到繼往開來,與時俱進。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為我國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確定了基調。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這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隨著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即將翻開新的篇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的歷史起點的時候,重溫21年前江澤民同誌主持座談會研究一系列重要問題的過程,給我們以許多新的啟發。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將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51

福耀玻璃2014年報分析 淡忘的歲月

http://xueqiu.com/2858189581/36774594
先上三張報表









先看現金流量表,這家公司的現金流比較健康,主要體現在:
1、經營現金流為正,造血功能良好。
2、自由現金流也為正,但金額小,主要是資本支出高,所以留下的現金不多,需要股權債權融資。
3、淨利潤全部轉化為經營現金流。
4、營業收入全部轉化為現金流入。
但這家公司的資本支出很大,這從資產負債表也能看出,它的固定資產加上在建工程的佔比高達50%以上,所以固定資產折舊會很大。

利潤表方面,毛利率比較高,達到42.33%,做汽車玻璃能達到這麼高的毛利率真難能可貴,這要比汽車整車的毛利率好很多。
同樣,它的核心利潤率和淨利潤率也比較高,表明期間費用控制比較好,淨利潤率達到17.16%,也很不錯。
今年的營業收入增速和淨利潤增速分別是兩位數增長,也是挺喜人的。
最重要的ROE指標,竟高達25%以上,賺錢能力超強!

資產負債表方面,貨幣資金僅佔總資產的5%,很缺錢,這大比例分紅的錢真不知從哪裡籌集。按現在總股本20億的每股派現金0.75元,需分現金紅利15億元,而賬面上貨幣資金僅5億元,如果看現金流量表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只有4.99億元,即使加上主要有銀行承兌匯票組成的應收票據5.44億元,加起來也不過10億元。看來公司計劃在香港IPO也是為瞭解決資金困難。
應收賬款24億元,佔總資產14.42%,沒有提供賬齡,無法評估壞賬風險。
有息負債佔總資產25%,這會有一定的利息負擔,不過扣除預收賬款後的總負債沒有超過淨資產,財務風險並不高,當然如果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有息負債這樣嚴格的要求來算則並不妙。
從應收預付和應付預收款項上看,這家公司的產品不屬於強勢地位。這也可以從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天數、資金周轉天數得出這一結論。

按杜邦方程式ROE=淨利潤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茅台模式*沃爾瑪模式*銀行模式上來看:福耀玻璃算類銀行模式,主要通過自身積累外加對外融資的方式發展業務。

2014年ROE=17.16%*0.77*1.92=25.37%
2013年ROE=16.67%*0.78*1.87=24.31%
從上列公式可以看出,福耀玻璃2014年的淨資產收益率之所以能夠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主要得益於淨利潤率和財務槓桿的提高,而資產周轉率有所降低。

按盈利能力矩陣分析:


福耀玻璃應該位於第四像限,即高ROE-低自由現金流類型,不算偉大但對於重資產企業而言已算優秀了。


總而言之,這是一家不錯的企業,汽車玻璃行業的全球龍頭,現金分紅慷慨,賺錢能力超強,公司董事長曹得旺人品好,值得關注。
至於估值,目前的股價對應股息率在5%以下,PB在3倍以上,已不便宜了。


這家公司的歷史業績



今年的主要經營指標



因為福耀玻璃的競爭對手的報表未查到,無法作對比分析。
至於按季度環比分析,就不在這裡探討了。

註:本人持有該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6

大空頭的艱難歲月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nae.html

     與股票群的熱火朝天不同,大宗商品的群里鴉雀無聲,除了偶爾有開玩笑的說幾句,就立即消沈,橡膠和銅都在一個相當窄的空間里震蕩,追單的不停被止損,隨著收益的蹉跎,人們也就變得喪氣。
     大宗商品波動率的下降,是所有交易員的噩夢,人們期待一段明朗的行情,要麽向上,要麽向下。
     但是市場沈默以待。
     現貨市場也同樣如此,橡膠的一二十美金盈利都成了渴求,套利機會蕩然無存,不管是合約套利,還是期現貨套利,大家都消停了下來。
     金融市場並無奧秘可言,人人都知道中國經濟處於去庫存、去產能的周期里,幾乎所有的產業都放棄了做庫存,上遊還在掙紮著維護產能。經濟下滑和對政策的期待對沖,人們在絕望中等待,無人行動。全球在美元去供應周期中,歐日央行資產負債表卻在擴張,中國央行維持著匯率均衡和貨幣定向供應平衡,所有的貨幣都處於低利率狀態。
     我們清楚地知道中國經濟處於熊市架構,消費的主流市場衣食住行,房地產和汽車消費都到了瓶頸,過剩產能向海外輸出的市場也已經無法承受,新的龐大市場尚未出現。
      許多產業的財務成本居高不下,無法讓原物料成本下降帶來的盈利覆蓋,旁氏經濟的地獄正等待救贖。
      所以,當資金無處可去,只有股市選擇,一堆紙對應一堆紙,這並不是經濟現象,而是一個度量遊戲。
      我們知道很多業內在煎熬中,聰明的人或許抽走了資金去股市搏殺,要麽早死在國際貿易中,要麽晚死在股市中,至少還有機會從泡沫中分一碗羹。
      傻瓜行情是傻瓜賺的,思慮過多,像我這樣看過太多經濟史,對幾千年來的經濟周期了然於胸的,過多考慮風險,就容易踏空泡沫行情。
      是的,我仍舊等待泡沫崩塌的那一刻,不知道幾年,就像保爾森做空次級債,過早介入,讓他壓力重重在中央公園跑了幾年步。你要讓我期待一個經濟大牛市,那實在是自欺欺人的過分了。
     我清楚地知道未來只是兩個選擇,一個是大崩潰,一個是大毀滅。
     煎熬的釋放,只是從塔勒布的書中尋求安慰,他這一生只做了兩次交易,兩次大崩潰。
     我在奔五的歲月里,明白至少還能看到一次大熊和大牛,選擇在於等待,等待,等待。
     就我內心期待的狂喜來說,我很希望看到世界毀滅和重生,人生就可以完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40

歲月留聲──天蠶變之再與天比高

  亞視"歲月留聲"是日開始又再重播此劇。

  說起"天蠶變",一般被譽為麗的當年武俠劇經典作,其一原因自是當年此劇一度創造了收視佳績。然而若撇開此一點,平心而論,不管是從劇情、製作,或武打場面的設計上,在個人看來,顯然都未見有太大新鮮突破。或云,此劇製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怎能以現代水平太作苛求?在製作問題上,筆者或可認同此種說法,然而若光從劇情與武打設計兩方面來看,則顯然與年代問題不太相關。先說前者,在當年的八十年代,我相信兩大電視台都必定生產過劇情、題材遠比此劇更多更有創意的武俠劇作品來。

  想當年,"天蠶變"一劇,以至其續集"天龍訣"的故事劇情,本身已乏善足陳,想不到在十四年後推出的這齣"再與天比高",在故事劇情上居然仍然沿襲"天龍訣"的餘緒──甚至可以說,只是"天龍訣"劇情的再次稍作改編的演繹,新意欠奉。依筆者之見,本劇其實完全可拍成"天蠶變"、"天龍訣"的另一天馬行空的創新延續故事,又何必墨守成規,以至今天看來,有點像非驢非馬,兩不討好。例如,編劇主創完全可依據"天蠶變"與"天龍訣"的原有劇情再作一番全新創作,發展出另一個新故事來,另闢蹊徑,甚至可以描述當年的雲飛揚曾育有一兒子,或傳有一弟子,以此作為主角,其實又有何不可?無論怎麼看,筆者認為,這都是比將"天龍訣"故事再翻拍一次更加值得可取的做法。原因究竟是什麼?莫非就光可說成是編創人員的懶惰麼?

  在電視劇的創作上,應該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在一些編創人員的生花妙筆與獨特創意下,甚至死去的角色都有可能"翻生"復活,還有什麼不可能?

  唯更要命的是,在"再與天比高"的第一集中,編創人員似乎從一開始就沒抓著藉以吸引觀眾追看下去的懸念和重點,反而花去過多的篇幅來試圖build up(營造)由未成名的尹天照所飾的小子(在"天龍訣"中同一角色由梁小龍飾演)這一角色人物,似乎是刻意讓後者盡情發揮其喜劇搞笑潛質──可惜出來的效果還是有點差強人意。而在第二集中,好像更有點刻意玩出一點點經典電影"龍門客棧"的味道。


  與其在舊的框框中作出有限創新,何如徹底拋卻舊有框框,活出一番新的自我?即使最終以失敗告終,至少可贏到一份無怨無悔,與無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92

科學家揭示基因如何改變“歲月之痕” 有助“不老藥”研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132.html

那些研究青春之泉的人現在還沒有找到永葆青春的秘方。而在實驗室里,另一個比它更現實的謎題:“為什麽有些人比其他同齡人顯得年輕”可能很快就會有答案。

在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荷蘭鹿特丹的科學家稱,第一次發現了一個專門影響外表年齡的基因。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基因發生突變的人看上去要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平均老兩歲。

如果這項研究結果被證實,科學家就能夠從分子學的角度解開人們容顏是怎樣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的謎題,或許還會因此而研發出減緩衰老的方法。

鹿特丹伊拉斯謨醫療中心的法醫分子生物學教授曼弗雷德·凱澤表示:“這是我們發現的首個決定外表年齡的基因,僅靠這個基因就能造成兩歲的外貌年齡差。當然也有一些其它的基因會影響人的顯老程度,我們的青春探索之旅才剛剛開始。”

科學家早就知道人們的顯老程度是不同的,而這與基因和生活方式都有關系。吸煙和過多接受紫外線照射會加速皮膚衰老,但是到底是何種基因能夠決定人顯老還是顯年輕,到目前為止都未被證實。

這項名為“鹿特丹研究”的項目由凱澤教授和聯合利華的科學家們共同合作。他們要求一組觀察員根據近3000人提供的面部照片和DNA進行年齡上的估計。經研究,凱澤教授發現人們對女性的年齡估計要高於她們的實際年齡,而對男性年齡的估計則低於他們的實際年齡。一個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可能也反映了媒體對年輕女性形象的過度關註。

但是這並不是這項研究的主要結果。在對人們的基因組進行檢測後,凱澤教授發現攜帶變異基因MC1R的人看上去更顯老。為了驗證這項發現,他對另外兩組分別來自荷蘭和英國的人群也進行了同樣的基因組檢測,而結果再次證實了MC1R基因的作用。此外,攜帶MC1R基因的人頭發有可能顯示為紅色。

隨後,科學家們對基因如何產生作用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MC1R基因不僅會使人的頭發呈現出紅色,還會導致皮膚蒼白,而皮膚蒼白的人更容易受到紫外線傷害及長出皺紋。但是一篇刊登於《當代生物學》的研究報告顯示,科學家稱即使排除膚色、皺紋和陽光照射等因素對外表年齡的影響,MC1R基因的作用依然存在。這說明,MC1R有著其它功能,對外表年齡的影響起著很大的作用。

凱澤教授表示:“我們有兩件事情還沒有搞清楚:這個基因影響了外貌年齡的哪個部分,表現在什麽地方,以及它是如何影響的。”。

聯合利華公司科學家戴維·岡恩說:“弄明白為什麽一些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有助於公司研發出讓人們‘永葆青春’的產品。但是任何一個從基因層面上研發的抗衰老產品都很可能被歸為藥品,而聯合利華公司不是一家藥品公司,所以只有通過臨床實驗和國家監管機構的批準後才能上市。

凱澤教授認為,這種基於這項研究結果的產品與面霜及其他化妝品不同,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護膚保養層面。“發現與外表年齡相關的基因越多,我們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年齡樣貌和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這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健康老齡化。”凱澤教授表示。

對於這項研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愛丁堡大學的遺傳學家伊恩•傑克遜對此提出了一些質疑,他認為很難弄清楚科學家們在研究中是否合適地排除了膚色因素。如果MC1R基因影響人們的年齡樣貌是通過對皮膚上的影響體現出來的,而恰巧膚色蒼白的人看起來更加年輕,那麽這些研究結果就不會那麽引人註目了。此外,傑克遜還對科學家們讓觀察員估計參與者的年齡提出了質疑。他說:“你們是在真正地估計人們的年齡樣貌,還是在對觀察員進行心理測驗?”

與傑克遜的看法類似,利茲大學的皮膚醫學教授Julia Newton-Bishop認為,盡管科學家們排除了MC1R基因使皮膚抗紫外線光的因素,也很難在研究中將MC1R基因對皮膚產生影響的其他因素排除。“MC1R確實對皮膚細胞產生了很多複雜的影響,但是我並不認為這項研究建立了關於MC1R的附加機理。它只不過是指出了MC1R的影響也許並不都和陽光有關。”

面部容顏的老化通過很多不同的方式呈現,皺紋也許是最明顯的特征,但也表現在其它方面,如嘴唇變薄、臉頰凹陷、法令紋變深。

在利物浦大學從事衰老基因研究的João Pedro de Magalhães認為,這項研究“很吸引人”。他說:“MC1R基因與紫外線造成的皮膚傷害、皮膚色素沈澱、雀斑、老人斑以及皮膚癌相關。所以,雖然它對外表產生影響的發現不足為奇,但它的意義是開創性的。”他表示,這項研究只是個開始,隨著更多研究的開展,和外表年齡相關的其它遺傳變異體也會隨之被知曉,“我想大家都知道,很多化妝品行業都把焦點放在抗衰老方面。而這項發現正是為探索臨床應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65

大劉轉場置地重溫梟雄歲月

2016-08-11  NM

大劉轉場置地重溫梟雄歲月

呢期追劇,必睇大劉紅顏爭寵升級,幕幕高潮。佢近排唔去福臨門,改咗同甘比去半島酒店入面嘉麟樓食飯。樓底高風水好,大劉八十年代曾狙擊過持有半島酒店的大酒店(45),嚇到老牌嘉道理家族跪低。來到重溫舊日足跡,威水哦。

上星期五,大劉開飯再轉場,來到中環置地廣場嘅中菜廳唐人館。呢度,又有古講。話說87年,一眾華資策劃狙擊英資置地,食番鋪大茶飯。當時由鄭裕彤策劃、李嘉誠領軍,包玉剛、李兆基、郭得勝等實力雄厚的華資財團,與尚未進身巨富行列的劉鑾雄兄弟,齊齊狙擊置地。狙擊手大劉先與怡和大班西門•凱瑟克講數,提出以每股十六元,向怡和收購其所持百分之二十六置地股份,凱瑟克拒絕。鄭裕彤、李嘉誠繼之而上,以十七元一股之價,再與對方談判。最終因十月股災未能成事,華資亦回售股份予怡和策略,套現十八億元,並訂下七年內不再狙擊置地之盟。此事為商界中人所津津樂道;而家嘅大劉,連食飯都自怨論盡,想緬懷吓梟雄歲月,合理嘅!

騰訊亮劍

講開狙擊,被盯上嘅上市公司大股東,隨時嚇到鼻哥窿都無肉。係咪無得防範?又未必。上市公司有把尚方寶劍,可以引用《證券及期貨條例》第329條,調查邊個揸緊貨。小宗發現剛公布業績嘅滙控(5)好鬼勤力,過去一年有成198份權益調查報告,幾乎日日有記錄。而同樣被基金搞到頭都痕嘅東亞(23),亦都有104份。最離奇係「股王」騰訊(700),都有成90份權益調查報告,行內人話並唔尋常。騰訊解釋,係想了解股東地理分布及投資風格,計劃路演行程。咁信不信由你!

中環寸嘴:太古城月供100蚊

太古集團有個歷史檔案庫,收埋唔少寶物。其中包括太古城翠湖臺洞庭閣樓書。76年開售。最平單位1樓D室,十一萬二千元,本週一小宗搵滙豐估價,現值四百五十七萬元。當年仲有香港建屋貸款,供15年每月只係一百一十一蚊。而家食餐飯分分鐘都唔止,呢啲歷史印記,有賴有心人保存。

南豐改名馬鞭草

上星期隔涉嘅屯門新盤「豐連」熱賣,扑中八九十後心態,發展商南豐攞晒彩。「豐連」除咗由南豐發展,仲有間叫豐資源嘅公司參與。豐資源即係以前嘅南豐資源,由陳慧慧私人擁有,佢囡囡張添珞幫手打理。小宗搵吓公司註冊記錄,發現喺今年2月26日,呢間公司連同南豐集團、南豐中國實業,都向公司註冊處通報改名。其中「南豐集團」擬改名「豐資源集團」;英文名就最離奇,由Nan Fung變Vervain。Vervain即係馬鞭草,以抗憂鬱聞名,希臘文係「祭壇植物」的意思。據講喺17世紀,經常被法師用作施法的材料,認為可淨化靈魂,歐洲人特別是法國女性,更加愛不釋手。身為陳廷驊次女嘅陳慧慧,今年以近400億身家進身香港女首富。Vervain呢個名,有啲似慧慧洋名Vivian,又夠國際化;唔通想甩咗浸守舊嘅味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38

“歲月號”沈沒當天樸槿惠花7小時整容?韓青瓦臺澄清

11日據韓聯社消息,韓國總統府發言人鄭然國今日表示,經樸槿惠總統本人證實,部分媒體不斷質疑樸槿惠在歲月號客輪沈沒當天進行了7個小時整容註射的報道毫無根據。

鄭然國稱,經青瓦臺警衛室證實,沈船事故當天並沒有外來人員或醫院車輛來訪的記錄。

鄭然國還一一列舉樸槿惠當天正常辦公聽取15次事故報告的具體時間。鄭然國指出,傳聞整容醫院院長已提供不在場證明,鄭重要求傳謠媒體主動糾錯以正視聽。

鄭然國援引媒體報道稱,樸槿惠忌諱麻醉,因此註射異丙酚的說法無事實根據。

2014年4月16日,韓國“歲月”號客輪意外進水並沈沒,僅有172人獲救。這是韓國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海難事故。

此外,坊間還流傳著樸槿惠執政初期搬入青瓦臺主樓的3張床供“親信門”主角崔順實留宿的說法。鄭然國就此解釋稱,其中1張床是前政府時期購置的,1張被運至樸槿惠的暑期休假時住過的別墅,剩下1張總統本人使用。

報道稱,鑒於韓國民眾或於12日舉行史上最大燭光集會要求樸槿惠下臺,青瓦臺出面澄清可能是擔心傳聞發酵影響輿論。

近期,韓國各地民眾持續舉行燭光集會,呼籲總統樸槿惠辭職下臺。(圖:視覺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13

“歲月號”沈沒1000天之際:樸槿惠答辯狀交代當天行程

韓國總統樸槿惠在2014年4月16日“歲月號”沈船事故當天的行蹤始終成謎。坊間懷疑樸槿惠當天打美容針長時間盤頭發貽誤搜救時機,韓國國會彈劾委員會認為樸槿惠玩忽職守應災不力,還將其列為彈劾事由之一,向憲法法院提交了包括證據在內的1600頁的意見書。

對此,樸槿惠的律師團10日在總統彈劾案庭審上向韓國憲法法院提交了答辯狀,交代了沈船事故當天樸槿惠的7小時行蹤。值得一提的是,1月10日正是“歲月號”客輪沈沒1000天之際。

1月7日,韓國首爾民眾參加第11輪燭光集會,要求樸槿惠立刻下臺,並打撈“歲月號”沈船。(圖:視覺中國)

1月10日據韓聯社報道,在該答辯狀中,樸槿惠稱因身體狀況不佳,當天留在官邸工作。

樸槿惠的律師團表示,樸槿惠第一次接到沈船事故報告是在當天上午10時許,由青瓦臺國家安保室匯報。上午10時15分,樸槿惠給時任國家安保室室長金章洙打電話要求其了解事故情況,10時22分再次致電金章洙下令搜救全部遇險人員,但律師團沒有拿出證據證明樸槿惠和金章洙當時通電話溝通。

律師團還主張,樸槿惠事發當天整個上午都在接受沈船事故搜救情況的相關報告,並接受時任青瓦臺總統秘書室第二附屬秘書安峰根的當面匯報。午飯後,樸槿惠還接受時任青瓦臺總統秘書室附屬秘書鄭虎成的當面報告,下午2時50分許得知大部分乘客獲救的消息不屬實,下午3時許表示要訪問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下午3時35分許,樸槿惠花20分鐘的時間整理了頭發,5時15分許訪問中央災難安全對策本部。回到青瓦臺後,樸槿惠繼續接受報告,晚上11時30分許決定親自訪問事發地點——珍島彭木港。

1月7日,韓國民眾悼念“歲月號”沈船事故遇難者。

律師團還表示,當時樸槿惠不時接受報告並下達指示,在此過程中出現有關機關的報告不符合事實的情況,加上部分媒體誤報災情,導致全國陷入一片混亂,而樸槿惠為指揮搜救工作盡其所能。

韓國憲法法院則指出,答辯狀的內容沒有滿足要求,需進行補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