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宜進利被凍結資產 未能還債內地三分店遭東亞查封

2008-09-10  AppleDaily


【本 報訊】停止償還貸款利息、私募基金CVC放棄拯救、加上被銀行催債,自上月中停牌的宜進利(304)再有壞消息,其位於內地的三家分店連存貨已被東亞銀行 (023)接管。據接近宜進利的消息指出,東亞(中國)廣州及深圳分行是於本周一分別獲廣州及深圳人民法院的接管批准。記者:陳健文、劉美儀

銀行界消息稱,接管屬正常舉動;但有分析員指事件發展至此,對宜進利前景感到悲觀。據悉,被查封的包括山西太原百盛百貨的勞力士專賣店,以及廣州廣百和友誼的多品牌名錶零售店。

消息人士透露,周一退出債權銀行督導委員會的東亞,是於本月4日在廣州及深圳市向宜進利提出民事訴訟,並於8日獲批。消息人士說,宜進利向東亞的廣州及深圳分行合共借取約2700萬元人民幣貸款,而三家店舖擁有的存貨則接近3億元人民幣。

東亞先下手為強

債 權銀行消息指出,東亞內地分行扣押及凍結宜進利三間店舖的資產,是因應東亞內地分行向宜進利提供雙邊信貸時包含抵押品的安排,故在借款人無力償債時便行使 充公「磚頭」的權利;至於東亞有份參與的宜進利銀團貸款,則屬無抵押融資。消息指東亞此舉屬正常商業決定,對任何提供雙邊信貸並持有抵押品的銀行,自會採 取「手快有手慢無」態度,第一時間先發制人,保障股東權益,不會把雙邊信貸抵押品,與由銀團貸款銀行組成債務重組及督導委員會債權人共享。除非銀團貸款當 初簽訂時,已具約束性條款,列明借款人所有抵押品及資產(包括各地域),銀團貸款銀行均可平等共享,或在銀團協議簽訂後,講明該公司不能再將資產抵押予其 他銀行的負面抵押(negative pledge)保障,這才能攔截個別銀行充公雙邊信貸下所持的抵押品資產。東亞(中國)副主席陳棋昌接受查詢時,拒絕評論個別客戶事宜。上海商業銀行常務 董事兼行政總裁郭錫志昨亦表示,該行亦有小量參與宜進利銀團貸款,問及會否為有關貸款減值撥備,他說視乎大圍情況而定,惟即使該行全數減值,亦只涉資數千 萬元。

債務重組機會微

接近宜進利的消息人士說,其實自問題出現後,管理層已不斷四出奔走,希望挽回公司的財務危機,但估不到 情況會發展到如斯田地。他估計,國內銀行將不理會香港債務重組及督導委員會的協議,料合共約40家債權銀行,會陸續採取類似法律行動。有分析員表示,宜進 利由財困發展到被銀行接管分店,估計能夠成功債務重組的機會已很微,「宜進利上次在通告中已講得好清楚,其銀行資金已被凍結,再有分店被接管,即是連套現 資金作周轉都可能有問題,情況真的未許樂觀。」

宜進利事件簿

08年3月事件:完成收購先施錶行(444)母公司

08年6月4日事件:以每股7.9元配售1.6億股新股,集資淨額12.3億元

08年7月初事件:瑞士名錶製造商Franck Muller在市場購入880萬股宜進利,佔已發行股本0.27%

08年7月22日事件:公佈全年純利4.6億元,升52%,不派末期息,是自01年中期業績以來首次不派息

08年7月29日事件:與六家銀行組成的銀團訂立包銷總額15.6億元的三年期貸款協議,為現有貸款再融資

08年7月尾至8月中事件:市場傳出大股東抵押股份等多項不利消息,宜進利管理層雖多次澄清,但股價仍由逾5元跌至約1元

08年8月18日事件:開市前停牌,透露私募基金CVC有意入股

08年9月3日事件:CVC放棄拯救,公司表示無力償還逾12億貸款,銀行現金亦被凍結

08年9月8日事件:《基點》雜誌報道,宜進利已停止償還貸款利息
問題嚴重 其他債權銀行料效法



鐘錶零售公司宜進利(304),昨突然傳出有內地分店被銀行接管,令市場嘩然。債權銀行消息說,東亞(023)充公宜進利資產,心理上會破壞本港債務重組及督導委員會會談氣氛。融資界人士認為,連審慎的東亞亦「出手」,顯示問題嚴重。

債權銀行消息稱,事件無疑會影響繼續進行的債權人會議洽談氣氛,不排除其他提供雙邊信貸及持有抵押品的銀行,亦會作出相類似行動。日前《基點》雜誌報道,宜進利現時總負債約30億元。包括已遭東亞接管的三家分店,宜進利擁有逾150家分店。

水源被截陷癱瘓

該 消息人士指出,即使所有債權銀行「按兵不動」,原來給予宜進利雙邊信貸的銀行,在停止供應流動資金下,宜進利亦一樣會因水源截斷而陷入癱瘓。宜進利早前表 示,41家債權銀行中,公司已被最少其中三家發出催債信,追討約2.4億元利息。有投資界銀行人士指出,從東亞入稟到真正接管漢普頓酒店、花了約1年時間 的事例看,東亞不是一家倉卒行事的銀行。他指宜進利由出現問題、股價急瀉到接管分店,只是短短數月時間,足以顯示問題的嚴重性,才令東亞要急於充公資產。 不過,有市場人士對事件不太悲觀,指在97金融風暴時,有不少問題公司均被充公資產,部份最終仍能逃過被清盤的命運,有時充公資產反能加快債務重組的速 度。而今次爆出有銀行接管資產的消息,有可能迫使作為最大債主的銀團讓步,接受大幅削債的方案,以避免要清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

為何還未能達致財務自由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5037

馬彼得 2009-08-01 14:14原理大慨如下,

 

每股盈利

市盈率

股價

買入時

1

5

5

賣出時

5

25

125

增幅 (倍)

5

5

 

25


 


一般買賣時機及眼光亦假定己有,可以找到個股會跑嬴成大牛股,那為何還未能達致財務自由,甚至是錯失手中的十倍股,反倒是值得反思的問題。

個人看法
1. 以上表所列的成績是假定單隻個股投資,高度聚中至一二隻股票也算是王者,這不是人人有這豪勇。


 

2. 我們談論的是財務自由,追求不單是幅度,也要量度。需要大部份資金 (i.e 甚至全部) 投入,產生更大的量度,這不是人人會願意。

 

3. 投入的資金也不是人人有這高遠的目標,非到10-20倍才放手,這不是人人有這"貪婪"。

 

4. 當中的滾全資金,又能否年復年重投原定的千里馬,這不是人人有這堅定。

 

------------

 

以上馬彼得講得非常好,指出了重點所在。因此日後若然聽到某人或者某財經演員吹噓自己找到/推介過什麼倍翻幾十倍的股票,那麼,他為何尚未發達呢?以上所列全部可以是其中的原因。理論方面講是十分容易,當真金白銀下注時,故事就多數是不一樣。

 

例如股票曾經恐慌性暴跌,不敢趁低買入的 想法是,它可能會再跌得更低;而太早放掉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利潤,一日不「鎖定」,一日就有機會化為烏有。例如一些人教大家升10-20%就一定要沽股票, 股票升了一倍後一定要清倉,不能貪心之類,這種操作是永遠不會得到股票倍翻的複利回報的。另一類是股票累創新高,令自己對該股票的情緒也變得很樂觀,在估 值偏高下不賣掉股票,反而加馬買進。

 

另外就是「量度」,1-2%資金買入一隻升幅很巨大的股票,對整體投資回報有正面作用,但不會有戲劇性的效果。但若然是十幾二十個%的資金有這種效果,那就不得了。

 

但是,當一個人全幅身家押注在一兩檔股票 時,心理和<10%押注在一檔股票十分不同。當身家在巨幅波動時,是十分之難冷靜下來作出適當判斷。也十分之容易出現認知上的偏誤。尤其在持股出現 像上一篇所講的「恐慌性暴跌」時,應加馬買進?還是止蝕?To be, or not to be?

 

我始終認為適度分散投資,是較易掌握,做得好是既安全而又能達致良好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14

“互联网头牌”破产记:中华网并购之路未能走通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79

作为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红色互联网公司”,中华网曾风光一时,但是它那仅仅依靠并购驱动的商业模式,终于走到了尽头。它的兴起与没落,值得当下互联网公司玩味。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0月5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一家代码为“CHINA”的中国概念股半日内市值缩水超过一半,股价暴跌至0.42美元,遭遇停牌。此前,这家公司向亚特兰大破产法庭申请了破产保护。

消息传至,中国互联网界一片哗然。

这家全称为“中华网投资集团”的公司早已从业界视野中淡出多年,但人们似乎并未忘记,12年前其前身“中华网”作为中国互联网海外上市第一股,受到资本市场狂热追捧。登陆纳斯达克次年,股价飙升至220.3美元,市值超过50亿美元。

仍然梦想着东山再起的中华网投资集团显然早已力不从心。缺乏自主造血功能、几乎完全依靠并购驱动的商业模式,最终将这家公司逼向穷途末路。

最后一根稻草

5年前的一张“对赌协议”成为压垮中华网投资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6年11月,中华网投资集团向12家机构投资者发债融资用于收购一系列软件、游戏公司,代价是承诺旗下子公司中华网软件及中华网游戏于2009年11月13日前完成IPO。

这一次,中华网投资集团 CEO叶克勇失算了——中华网软件于2009年8月登陆纳斯达克,而中华网游戏最终上市未果。

法院裁定中华网投资集团必须偿还美国一家对冲基金6540万美元债款。而中华网投资集团财报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中华网投资集团所持现金约为9180万美元,上半年净亏损2.39亿美元。

六千多万美元索赔金额最终将中华网投资集团押向破产悬崖。叶克勇也许从未想过,这家由自己一手打造、一路收购狂飙突进的明星公司,最后会倒在资本运作的泡沫里。

“很有钱”的急先锋

1995年,新华社在香港的控股公司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IC”),模仿当时“瀛海威”模式办了一家与因特网不同的“大网”——国中网,提供互联网接入和内容服务。

市场惨淡,已拿到先期投资的CIC酝酿网站转型。1997年,CIC在开曼群岛注册中华网公司。两年之后,CIC在深圳推出China.com。

网站推出次月,这个被精心包装的资本故事由雷曼兄弟承销,急不可耐地登陆纳斯达克,开启了“市场想象力的匣子”。尽管亏损上市,CNNIC排名只有39位的中华网在那一年顶着稀有的中国概念、CHINA的金字招牌赚得盆满钵满,上市之初就融资近1亿美元。

那一年,正是资本疯狂涌向互联网的年代。当时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异常单纯:建立网站,赢得风险投资,然后包装上市。

“叶克勇很有钱的时候,王志东、丁磊、张朝阳们还在创业阶段,还在苦苦寻找风险投资。”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说。

“一哥”中华网上市近一年后,新浪、网易、搜狐才陆续登陆纳斯达克。

后来的事实证明,毕业于沃顿商学院、自己开过系统集成公司的香港商人叶克勇此时正站在事业的顶峰,他再也没能像当时那样如鱼得水。

2000年1月通过股票拆分,中华网又获得近3亿美元资金。3月,分拆旗下香港网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获得近2亿美元资金支持。加上上市前CIC注资和私募资金,2000年3月时,中华网持有现金超过5.5亿美元。

此时,拥有官方新华社背景的中华网手握大量现金。多年后,很多业界人士对当年中华网的印象仍然是“很有钱”。

一位曾任中华网中层的陈姓人士回忆,2004年选择加盟中华网,因为这家公司所提供的薪金“比新浪网丰厚不少”。事实上,当时的中华网已处在下降通道。

资本掮客叶克勇

2001年开始,互联网泡沫出现破灭迹象,互联网概念股大跌。各家网站苦苦寻找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模式,经历阵痛。

直到2003年非典时期,用户近距离接触受限,电信增值服务迎来春天。三大门户相继传出盈利消息,而唯独中华网仍然在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网络广告连锁代理业务上苦苦挣扎。曾经股价最高的中华网已跌至低位。

早已落后的中华网幡然醒悟,终于掷出杀手锏。子公司香港网宣布收购国内排名前五位的短信服务商掌中万维。而此时,三大门户网站的无线业务季度盈利已达八九百万元。

“收购之后效果并没有那么好,因为已经过了增长点。互联网资本是追求高增值,而不是高市值。传统行业现金流增长最好的时期很可能是中后期,但是互联网行业则是在从无到有的阶段。”上述陈姓人士说。

他加盟中华网后,负责业务创新,直接向公司执行副总裁汇报。他当时在业界最早倡导将无线和有线结合起来的模式,并将中华网首页升级为2.0版,“不同人看到的首页不一样。过去的展示性广告就可以变成效率更高的关联性广告”。

但中华网高层显然对这种技术创新并不感冒。“公司在自己公司新业务上的支持度远不如在外面买公司那么有兴趣。”

在朋友眼中,叶克勇政商通吃,人脉甚广。葛甲了解到的叶克勇“很少跟互联网业内人士打交道,热心结交高官”。在陈氏眼中,叶克勇则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本掮客”,“他只是扮演资本交换的角色,没有做到资源整合”。

2006年,陈氏离开这家“更多考虑资本运作而非创新业务”的公司,加盟新浪网。对他来说,国内互联网行业虽然都缺乏主动创新能力,但至少还有被动创新意识。三大门户网站至少都暂时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中华网除去人气颇旺、经常上传独家揭秘图片的军事社区,几乎一无所有了。

疯狂的收购

2005年,为了弱化门户概念,将重心移至软件业务,中华网成立中华网投资集团,设中华网软件、中华网游戏、中华网全球服务、中华网科技四家子公司。中华网和香港网并入中华网科技公司。中华网在美上市的代码“CHINA”不变,公司主体已变更为中华网的母公司。

叶克勇亲自出任软件公司CEO,其收购野心终于在软件公司上得到满足。中华网软件在收购铂金公司后成立,而后仅公司网站上列出的并购公司就达18家,其中多数为海外并购。

叶克勇是个收购狂人。早在创立中华网伊始,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收购计划。夏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叶锋回忆,当年很多朋友通过把各种小公司卖给他致富,包括 一些小的搜索引擎、交友社区网站。“因为他买的都不是行业最好的公司,一买来,小公司老板就拿了钱自己创业去了,几乎没有做成的。”

叶锋在美国纽约大学主攻并购研究。“从我们统计的结果来看,并购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并购之后文化、团队的整合,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真正优秀的企业还是自身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事实上,中华网软件大跃进式的扩张,对利润增长实在杯水车薪。

公开资料显示,中华网软件2009财年营收约2亿美元,较上一财年下滑4000万美元。中华网软件2009财年净利润为2320万美元,而国内用友软件2009年净利润则达到中华网软件的25倍之多。

但叶克勇不以为然,他对“中华网软件公司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收购史”这一点非常自豪。叶在2006年喊出的口号是“用3-5年的时间,把目前位居全球企业软件排名第22位的CDC软件带进前十强”。

叶克勇的逻辑是——“去年我们的收入超过了2亿美元,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成长,要取得这样一个业绩,至少得花20年时间,但软件产业没有20年时间来等待你去成长。”

“就怕你既有野心,又没能力,还看不清方向。”葛甲告诉记者。

错失“大鱼”陈天桥

中华网曾放走了一条大鱼。

1999年末,刚成立盛大不久的陈天桥找上门来,希望为自己的图形化虚拟社区stame.com争取投资。合作谈妥,中华网承诺注资300万美元。

两年之后,试图转型的陈天桥请示中华网,希望使用中华网未到账注资100万美元运营韩国网游《传奇》。中华网并不看好网游,双方告吹。陈天桥拿回公司所有股份,并用少30万美元拿到《传奇》代理权。

后来的故事是,陈天桥凭借这款游戏成为国内游戏界的龙头老大。

后悔莫及的叶克勇2003年成立中华网游戏公司。面对媒体,叶克勇表现出对资本的狂热膜拜,“中华网要用100倍的资金追赶陈天桥”。

叶克勇收购驱动的商业模式,几乎不需要任何游戏专业人才储备,省去大量自主研发的时间,无疑是赶超陈天桥最速成的方法。叶克勇的目标是,“投资3亿美元,通过收购策略做大游戏业务,并计划在2008年2季度使中华网游戏公司上市”。

高调加盟中华网的女强人陈晓薇后任中华网游戏集团总裁,外界分析此举用意实为安排陈主推游戏公司上市。她完全认同这种资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她曾告诉 媒体,“我们走了和新浪等门户网站不同的道路,从现在来看,我们的路并没有走错。”她所说的不同道路,就是指上市募集的资金用于再投资。

2007年,主要资产包括收购而来的17game(一起玩科技)、光通网游事业部以及韩国Mgame部分股份的中华网游戏,递交了分拆上市计划。

没想到,中华网游戏上市未果。2008年2月,陈晓薇从中华网全身而退。

而这场失败的上市计划,最终将中华网集团拖入破产困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9

Groupon未能說服法官撤銷IPO欺詐指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7558

Groupon沒能說服美國聯邦法院放棄對其涉嫌欺詐的訴訟,該團購公司涉嫌在2011年11月IPO前,向投資提供了誤導性的財務前景和內控報告。

美國芝加哥地區法官Charles Norgle說,原告有詳實的證據證明,Groupon不當使用「返款賬戶」提高收入,並且在招股說明書以及其他相關材料中隱瞞了損失規模,而該公司應該知道並且知道其報表是虛假的。

法官還駁回了IPO承銷商瑞信、高盛、摩根士丹利,要求免除相關責任的請求。

2011年11月4日,Groupon以每股20美元的價格上升流通,當時團購網估值超過100億美元。

但是在上市5個月後,Groupon出人意料的調整了2011年4季度業績,調高了其淨虧損規模,並指出其內控存在「顯著缺陷」,並表示沒有預留足夠的錢向客戶返還償還資金。

Groupon在2011年11月最低跌至每股2.60美元,週五上漲6%收於每股12.64美元。

今年2月份Groupon解僱了其首席執行官Andrew Mason,由聯合創始人 Eric Lefkofsky繼任職位。

投資者謀求對Groupon 提起集體訴訟,為首的投資者是一名名叫Michael Carter Cohn的個人投資者。

法官Charles Norgle說將在之後決定Cohn是否有資格代表投資者,因為他本人沒有直接在IPO中買入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65

宏利仍未能海闊天空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18.html
恆生指數於去年12月2日創下52週高位24,111點, 然後於今年2月5日跌至年內低位21,197點, 2個月內共下跌了2,914點或12%. 上星期恆生指數已經漸漸回穩至22,298點, 回升了1,101點或跌幅的0.378, 非常接近黃金比率0.382, 短期較強勢的反彈可以0.5至0.618為目標, 即恆生指數升到22,654點至22,998點的範圍. 投資者包括筆者, 很少會"獨孤一味"只持有一支股票, 通常會持有一個股票組合. 個別股票的股價表現相對大市會出現3種情況, 跑贏大市, 與大市同步, 以及跑輸大市. 筆者通常會在大市上升至某個水平, 以及大市下跌至某個水平調整股票組合. 股市大升相對較容易操作, 只需減持股票增加現金水平, 偶然會買入一些落後大市但仍有賣點的股票. 股市大跌時如果有現金當然可以趁機增持優質股, 但即使缺乏現金也並非無所作為. 有朋友買入某股票之後, 一定要等到有錢賺才賣出, 蝕錢賣股心裡上始終覺得不舒服. 其實, 股市大跌是換馬的好時候. 當優質股票和次優股票的股價都同時跌至谷底時, 即使次優股票有虧損, 仍然可以賣出換入優質股票, 一旦大市回升, 靠優質股票升幅追回失地的機會大過死抱次優股.

945宏利公佈2013年全年業績, 歸於股東的收入淨額按年大升72.9%至31.3億元(加元, 下同), 每股基本和攤薄盈利分別為1.63元和1.62元. 不過, 如果採用美國公認會計準則, 全年則錄得股東虧損淨額6.48億元. 主要原因是美國公認會計準則下, 並非所有變額年金業務都要按市值入帳, 因此當市場表現向好時, 雖然變額年金保單負債和其他股市風險承擔會下降, 但靈活與整合對沖會錄得虧損並且虧損金融超過前者. 此外, 在利用投資收入以抵銷保單負債估值方面, 美國公認會計準則未能受惠定息投資及利率衍生工具所帶來的累計未變現收益. 不過, 單看損益表不能完整衡量保險股的經營成效.
 
2013年宏利保險銷售下降13%至27.57億元, 但保險業務的新造業務内涵價值(NBEV)卻上升5%至6.82億元, 反映集團重整新業務組合, 著重發展具有較高邊際利潤和較佳風險特徵的產品取得成效. 至於財富管理銷售則大增37%至496.81億元, 帶動財富管理業務的NBEV大升36%至5.2億元. 集團整體NBEV按年上升16%至12.02億元, 當中, 財富管理業務的貢獻佔比由37%提升至43%. 宏利整體内涵價值較去年底增加37.07億元或9.76%至417.05億元或每股22.62元(相當於159.75港元). 當中, 30億元的内涵價值增幅來自正常經營活動, 7.07億元的内涵價值增幅來自非經營因素, 包括因為美元和港元升值的外匯兌換正面影響14億元, 以及期內派發股息9.61億元. 以上星期收市價147.3港元計算, 股價對內涵價值倍數(P/EV)為0.92倍, 估值絕對不貴, 不過, 正如筆者以前所講, 宏利要開始增加派息, 才是真正海闊天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88

歧見難平 歐盟未能就擴大制裁俄羅斯達成一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762

因成員國嚴重分歧,昨天的歐盟外長會議未能就對俄羅斯施加新一輪制裁達成一致。此前歐美將馬航MH17客機墜毀歸咎於俄羅斯,認為源於俄方向親俄的烏克蘭分裂勢力提供導彈。 以英國為首的強硬派歐盟國家和以法國為首的反對擴大對俄制裁的國家相互妥協。強硬派的讓步是,歐盟外長呼籲歐盟領導者制定大範圍制裁措施,但僅限於日後俄羅斯未能配合西方時采用。 知情的外交官向彭博等外媒透露,反對派的讓步是,如俄羅斯政府不推進馬航墜機調查,歐盟委員會可以史上首次考慮更大範圍的經濟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俄方進入歐洲的資本市場、限制俄方獲得軍事和其他方面的“敏感技術”。 昨日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英國和東歐與南歐國家支持對俄羅斯采取全面經濟制裁,即“三級制裁”——對能源、金融和國防三大俄羅斯關鍵領域禁運。 但法國擔心向俄羅斯出售Mistral級軍艦的12億歐元合同泡湯,主張僅制裁俄個人和企業,不要擴大到所有經濟領域。 咨詢機構 Eurasia Group的歐洲分析負責人Mujtaba Rahman認為,不能因為歐盟內部有分歧就認為,目前歐盟缺少實際行動。他說: 歐洲的制裁政策已經變得更鷹派,考慮到這種沖突仍在升級,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領域制裁可能今年晚些時候出現。 同在昨天,據美聯社報道,美國情報高官透露,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俄羅斯政府與馬航客機墜毀有直接聯系,但俄方一直在支援烏東部分裂勢力武器,制造了墜機的條件,要為此負責。 上述官員稱,客機可能被俄羅斯支援烏東部分裂勢力的SA-11地對空導彈擊落,但美方不知道誰發射了導彈,不知道是否有任何俄羅斯炮手在導彈發射現場。 美國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Ben Rhodes昨天向CNN表示,美國還在致力於判斷導彈發射與俄羅斯有沒有“直接關系”, “我們的確認為,普京總統和俄羅斯政府向分裂勢力提供支援、提供武器、提供訓練,並造成了烏克蘭東部整體不穩定的環境。他們要為此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35

《繡春刀》:票房未能破億,口碑黑馬的票房麥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6/144968.html

i黑馬:《繡春刀》的首周末票房只有3500萬。路陽說在很早之前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大家就在猜《繡春刀》能賣多少錢,還有朋友好心建議他們“稍微降低一點預期就不會那麽失望”。盡管《繡春刀》的票房不盡如人意,但卻贏得了業內與觀眾幾乎眾口一辭的贊揚。最終的票房可能未能破億。這部口碑黑馬遭遇了票房麥城,好電影不賣座,爛電影越罵越火,中國電影怎麽了?

周期太短留下遺憾 最多一天拍100個鏡頭

在路陽與王東輝堅持不懈的跟各大電影公司推介《繡春刀》的過程中,中影被排在了後面,因為他們覺得國有企業應該更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想不到中影決定投資的速度非常快。

和中影談的時候,王東輝一進會議室就傻了,他這邊單槍匹馬,對面做了一排中影領導。中影集團制片分公司總經理趙海城為此還跟王東輝開玩笑,說你那邊人太少了啊,要不我們這邊坐過去倆?

基於對劇本的欣賞以及監制張家振的保舉下,中影集團決定投資《繡春刀》,預算3000萬,中影出一半,路陽和王東輝自籌一半。3000萬預算對於古裝動作片來說實在不能算多,但就算如此,直到開拍之前,路陽和王東輝都沒有湊齊他們自籌的那一半,整個預算還差著30%,如果開機前預算不到位,按照合同中影隨時有權利撤回投資,王東輝問路陽怎麽辦,拍不拍?路陽咬著牙說拍。最後中影發話,說剩下的30%中影也承包了,算是在為難之際又拉了路陽一把,這讓路陽感動壞了,“投資方給你這種程度的信任,你就得對得起他們。”

開機之前,路陽和攝影師做了40天的分鏡頭,因為預感到鏡頭量會非常大而拍攝周期又不可能很長,所以充足的準備就顯得非常重要。拍《盲人電影院》的時候也是時間緊任務重,有演員在其他劇組拍戲回來說,別的組一天最多拍十個鏡頭,讓路陽們羨慕不已。到了《繡春刀》做分鏡的時候,攝影師還和路陽暢想未來,說咱們這個戲,每天最好就拍二十個鏡頭,最多不能多過三十個。等到真正開拍了,一天拍四十個鏡頭是常事,最多一天拍過一百個鏡頭。張震在組里拍了一禮拜就忍不住了,問導演,為什麽我們要拍什麽快?路陽告訴他,因為真的沒有時間。

《繡春刀》最初計劃的拍攝周期是85天,後來壓縮到75天,75天的時候路陽想去內蒙拍最後大結局的一場戲,連景都看好了,王東輝說,不能去。路陽當時就急了,“為什麽不能去?因為沒有錢。那為什麽沒有錢?”吵到最後,兩人妥協的結果是路陽讓出10天的拍攝周期,王東輝讓他去內蒙拍大結局,於是《繡春刀》的周期變成了65天。張家振知道這件事之後直接告訴他們,這個周期你們拍不完。

事實上這個周期也確實快把路陽和王東輝逼瘋了,路陽說那段時間他每天在劇組只睡四個小時就醒了,就開始琢磨今天的計劃怎麽能拍完。開始拍的時候大家都不適應,到後來變成導演跟攝影說咱們還剩一個小時啊,必須拍完六個鏡頭,攝影說放心吧一定拍得完。

但緊張的拍攝周期還是留下了許多遺憾。張震就曾經表示自己覺得在拍攝過程中能夠發揮的余地太小,都是在按照既定的拍攝方案執行,有的重頭戲當演員想要再去表演挖掘的時候,導演已經沒有時間給他們了。路陽承認這樣的遺憾不止存在於演員,“張震殺青的時候請全劇組吃飯,當時大家都喝了一點酒,有人帶著攝影師過來找我,說導演你知道麽,其實他放棄了很多想法。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制片也在承擔著很大的風險和責任,不能讓制片再承擔更大的周期壓力,本身我和王東輝就是沒有片酬的,不能再讓他因為超期往里搭錢。所以我一直努力在做平衡,但我也知道確實會損失掉很多東西。”

在“各種苦難各種糟心”之外,也有幸福的時候,比如“偶像們”來探班的時候。在拍攝過程,監制張家振來過兩次。一次是剛開機不久,張家振來的時候正趕上沈煉出場的一場重頭戲拍完,剪出來的效果很不錯,路陽就想拿給張家振顯擺顯擺。但張家振看到的不是路陽想顯擺的部分,而是“最直觀的有問題的地方,不夠的地方,在後面拍攝中一定需要去註意的地方。”“黃建新導演也來探過一次班,其實他在11年的時候就看過這個劇本,當時對於劇本走向他也提出了他的想法。黃導來探班的時候也給了我們很多指導,告訴我們哪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好口碑差票房引發口水戰 業內好評能否逆轉乾坤

盡管《繡春刀》首周末的票房並不盡如人意,但卻贏了業內與觀眾幾乎眾口一辭的贊揚。

路陽坦言他之前想過觀眾應該會喜歡這部片子,但是能受到那麽多來自業內的贊揚完全在他意料之外,“我沒有奢望前輩能給出這樣的肯定,我想他們還是抱著鼓勵年輕人、鼓勵新鮮事物的心情,希望我們能夠這樣往前走,對於他們的鼓勵我真是特別的感激。”而在叫好之聲意外,路陽也感受到了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在微博有好多人發私信給我,說希望能想辦法用個人的資源去推廣這個片子,我真的不認識他們,但他們願意幫助我們,我就覺得這個電影沒白拍。也有好多行業內的朋友跟身邊的人讓大家幫忙,包場什麽的,也讓我覺得特別感動。”

王東輝現在每天睜開眼就在刷微博刷朋友圈,“有各地影院的經理會主動加我微博,告訴我他們在為《繡春刀》增加排片,我們的排片量都在提升,真的是讓我挺感動的。還有那些喜歡這部片子的觀眾,他們的會在影院看兩三遍,就為了支持誠意之作良心之作,我也會告訴他們不要以一己之力來支持對片子的喜愛,還要發動身邊沒有看過片子的人有機會進入影院到看片子。”

上映前一直缺乏話題性的《繡春刀》,終於在上映後因為“好口碑與差票房”被人關註,也意外的掀起了一場電影圈業內的口水戰。口水戰的雙方一邊是以影評人為代表的業內人士,在盛贊《繡春刀》品質的同時,認為其票房失利罪魁禍首是宣發問題,影評人碟中諜就幹脆在其微博上稱《繡春刀》是“零宣傳”,這樣的聲音也引發了不少觀眾的支持。

而口水戰的另一方則是以曾出品過《小時代》等片的麥特娛樂老總陳礪誌為代表的電影公司從業者,陳勵誌就在其微博上點名指出,“電影行業對《繡春刀》一片誇贊,然後對這部電影的宣傳一片否定,這就是【票房好了,是電影好;票房差了,是宣傳濫】的行業惡習。我不知道《繡春刀》宣傳誰做也不知道宣傳費用多少,但我相信再偉大的營銷團隊,面對這部電影也困難重重。電影營銷是要有元素的:題材,導演,演員,話題,宣發資金資源……”這種說法也獲得了不少業內宣發人員的支持。

對於這兩種聲音的爭議,王東輝表示,“我覺得兩種看法都有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站在片方的角度,任何產品都不能是百分之百完美的產品,任何電影在推廣上都會有難度。宣傳公司是為片子吆喝的職能部門,首先片子質量要過硬,這個關系不能倒過來。產品質量過硬,宣傳公司又能提出非常好的創意,那結果一定是ok的,現在的情況是在很多片子質量不過硬的情況下,只要請得起好的宣傳公司,也一樣能把片子宣傳出去,照樣賣錢。在我看來這是對電影本身信任度的一種缺失,但這也是整個電影市場的問題,不是哪部片子的問題。”

《繡春刀》馬上要迎來決定生死的第二個周末,王東輝還在朋友圈與微博上奮力的刷著屏,爭取憑著口碑與好評再多爭取一些排片。而路陽正在拍攝一部新的電視劇,每天起早貪累。

早在《繡春刀》開機之前,王東輝就曾經跟路陽深聊過一次,當時的王東輝對路陽說,《繡春刀》這部片子,你作為導演的成功,是從小制作藝術片到大商業片,只要片子質量沒有問題,那以後等著你的都是成功,不會再有這些困難。而我作為制片人的成功,就是片子質量過硬,能夠按時按期完成。

從現在看來,路陽和王東輝都已經達到了當初所定下的成功的標準,如果票房再能夠破億,那結果簡直稱得上完美。而即便是現在這個結果,也未必不能令人接受,就如同王東輝所言,“以後等著你的都是成功,不會再有這些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69

村上春樹未能獲奬的最大障礙 Mr. Grey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0/09/nobel_literature_prize/

這篇文,很久以前我已經想寫。有多久?大概兩、三年前我已經想寫。不過每次都是過咗timing,我才記得要寫。結果每年都要等到下一年。明年復明年,結果拖到這一年才落筆。

 

有甚麼是每年十月都會發生?不是萬聖節,我想講的,是諾貝爾文學奬。諾貝爾文學奬,大家每年關心的,都是村上春樹會否得奬。而他亦每年毫不例外地,拿不到這個眾望所歸的奬項。不過老實說,我已對村上春樹會否得奬這話題,感到厭倦。莎士比亞說:「玫瑰不叫玫瑰,也一樣芬芳」。他得奬與否,只要他繼續寫,我都會繼續買。

 

我真正關心的,是經濟學家張五常會否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我知,張五常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機會,只比我獲奬的機會,高出0.00000000000001%,而區區在下獲奬的機率,大概比中六合彩還小。不過要知道,諾貝爾奬的遴選委員會,比起選特首的提名委員會,更黑箱作業。當增兵到阿富汗的奧巴馬總統,都可以獲得諾貝爾和平奬時,你就知道所有事,都是有可能發生。

 

我高考年代,因為要考經濟科,所以要研讀張五常。所以除了他三本必讀著作:《科學說需求》、《供應的行為》及《制度的選擇》外,其他著作我都有讀過如《狂生傲語》或《捲簾集》等等,我都有看過。單看一位經濟學教授,竟然能改如此破格的書名。老實說,相比諾貝爾經濟學奬,真心,我覺得他更有機會拿文學奬。畢竟,諾貝爾奬只會頒給在該領域有特殊貢獻的人,而張五常對經濟學的最大貢獻,就是完善了交易費用的理論。但關於交易費用,Ronald Coase早已因為提出這個理論,而獲得諾貝爾奬。所以就算張五常如何完善交易費用這理論,珠玉在前,他都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奬。

 

至於文學嘅嘢,我識條X咩。所以我認為他獲得文學奬的機會,起碼會比得經濟學奬的機會大。真的,既然今屆村上春樹都得不到諾貝爾文學奬,我決定轉會支持張五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71

諾獎遺珠:那些未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無冕之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37

0

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自1969年以來,已經有70多位經濟學家摘取了諾獎桂冠。

盡管獲獎者都是經過層層嚴格評選最後勝出,但在群星璀璨的經濟學界,難免有些學者與諾貝爾經濟學獎擦肩而過。比如,2012年Lionel McKenzie辭世時,這位一般均衡的創立者竟然還沒有獲得瑞典的獎勵。

最近幾年,瑞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似乎偏重技術和應用路線,使得一些經濟學領域的基礎性和開拓性貢獻者遲遲不能獲獎。今年,梯若爾(Jean Tirole)作為理論派大師獲此殊榮,也提醒我們關註經濟學世界里其他的“無冕之王”,期待他們不要等得太久:

Dale Jorgenson ,哈佛大學。喬根森(Dale Jorgenson)系統地闡述了以資本服務的租金價格為基礎的新古典投資理論,以及從增加投資中物化的新技術方面解釋了生產率的變動。1971年,他因為投資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而獲得美國經濟學會的克拉克獎。他還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和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長。

RobertJ.Barro,哈佛大學。巴羅(RobertJ.Barro)是一位高產並具開拓性的經濟學家,他在宏觀經濟學、增長理論和貨幣理論等諸多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巴羅早年是非均衡宏觀經濟學領域的領頭人,隨後投入到轟轟烈烈的理性預期革命中,成為理性預期學派的奠基者之一。後來,他的興趣轉向增長研究。在公共財政領域,他還提出了著名的巴羅-李嘉圖等價定理。

Paul M.Romer,紐約大學。羅默(Paul Romer)是新增長理論最重要的創建者。在羅默 1983 年的博士論文中,發表在 1986 年的《政治經濟學期刊》(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上,提出了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探討了糾正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徑的論文,重新激起了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理論的興趣。

Stephen A.Ross,麻省理工學院。斯蒂芬•羅斯(StephenA.Ross)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學家之一,研究過經濟與金融領域的多個重大課題,在套利定價理論、期權定價理論、利率的期限結構、代理理論等方面均作出過突出貢獻,發表了近百篇經濟與金融方面的論文,出版了四部教材。他的關於風險和套利的思想已成為許多投資公司的基本投資理念。

Peter C.B.Phillips,耶魯大學。Peter C. B. Phillips目前擔任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和統計系教授、奧克蘭大學傑出校友暨經濟學客座教授、約克大學經濟學客座教授等職務。Phillips教授同時還是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計量經濟學理論》的主編,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理論計量經濟學、金融計量經濟學、時間序列和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並長年從事應用宏觀經濟學方面的研究。Phillips教授在計量經濟學多個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並在當今世界計量經濟學界享有盛譽。

Jerry A.Hausman,麻省理工學院。Hausman先後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為計量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Jerry A. Hausman教授是世界上最傑出的計量經濟學家之一,計量經濟學中耳熟能詳的“Hausman Test”就是他首先提出來的;Hausman教授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通訊和電信產業經濟學家,同時也在消費者行為、公司行為、公共政策等應用經濟學領域發表了大量的論文。Jerry A. Hausman教授所獲的各種學術獎項和榮譽難以計數,其中包括1980年獲得計量經濟學會授予的弗里茨獎章以及1985年的克拉克獎。

ANDREU MAS-COLELL,哈佛大學。1944年生,西班牙人,在西班牙完成大學教育,1972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博士。1972-1981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系任教,擔任經濟學和數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1979年晉升為數學和經濟學正教授。1981年轉入哈佛經濟系做正教授,1988年晉升為講座教授(Louis Berkman Professor of Economics),1995年他被西班牙Universitat Pompeu Fabra挖走,現為該校經濟學教授。1993年擔任經濟計量學會主席。

Jean Tirole,法國圖盧茲大學,今年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縱觀Tirole 20多年學術生涯中所作出的貢獻,足令任何經濟學家瞠目:300多篇高水平論文,11部專著,內容涉及經濟學的任何重要領域———從宏觀經濟學到產業組織理論,從博弈論到激勵理論,到國際金融,再到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叉研究,梯若爾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智慧的光芒和熱量灑向經濟學每一個研究領域。梯若爾縱橫馳騁,盡情揮灑,激情所至,堪稱天下無敵。

Whitney Newey,麻省理工學院。Newey教授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主任,他曾經擔任國際頂尖學術雜誌Econometrica聯合主編,研究專註於理論經濟學領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特別是一般矩估計(GMM)和廣義經驗似然檢驗(GEL)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值得一提的是,Whitney Newey 的博士生導師是大名鼎鼎的Jerry A. Hausman。

Oliver S. Hart,哈佛大學。Hart教授的研究領域是契約理論、企業理論、公司金融和法律經濟學,他是不完全契約理論和企業的產權理論的開創者之一,並且至今仍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與Grossman以及與Moore的論文奠定了當代企業理論的基礎,並為企業理論確立了一個基於契約理論的分析框架。他的《企業、契約與金融結構》已是企業理論的經典教科書。(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經濟金融網”,作者為經濟金融網記者董金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99

大放水未能壓低利率 央媽會全面降息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13

昨天,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4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江湖傳言的放水得到官方證實,但貸款利率較二季度卻不降反升。融資成本走高,會迫使央行推出全面降準降息嗎?華爾街見聞綜合各家觀點,為您深入分析。

重磅:MLF工具得到央行確認,本質上是貨幣放水, 兼調結構

此前市場傳言央行放水的消息被央行確認,在9月和10月央行使用新式工具中期借貸便利(MLF)分別投放了5000億和2695億元。中期借貸便利期限3個月,利率為3.5%。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俞平康認為,由於MLF比SLF期限長,並存在展期可能,因此這是實際上的“放水”,規模上接近兩次降準。同時在資金投放上,以三農和小微為主,顯示了MLF工具同時兼備引導中期利率和調整貨幣投放結構的作用。可以預見,未來央行將主要通過SLF、MLF,甚至LLF的方式來構建多元化的貨幣工具,引導資金價格的方向和結構。

吊詭:貸款利率到底降了還是升了?

本次《報告》在描述貸款利率時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報告原文稱:“9 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比上月下降0.12 個百分點”。

回顧歷次《報告》,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的對比對象都是前一季度,本次《報告》將其與上個月對比實屬首次。央行這次為什麽會遮遮掩掩呢?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這是因為央行“心虛“了。

季度對比來看,9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7%,還略高於二季度的6.96%,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7.33%,也高於二季度末的7.26%。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也高於二季度。

俞平康指出,利率從貨幣市場向實體經濟的傳導還不順暢,流動性增加更多體現在銀行間的錢增多,但實體受益不多。其中原因主要還是債務率較高和風險溢價上升。解決實體端“融資貴”的問題還需繼續引導市場利率水平,理順傳導機制,這將仍然是未來貨幣政策的重心。

另一方面,從央行強調的月度對比來看,貸款利率確實也開始出現下降的勢頭。海清債券頻道的鄧海清稱,9月貸款利率相對8月已經開始下降,強調“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有一定程度緩解”,換句話說央行認為貸款利率的拐點和下行通道已經形成。

焦點:會有全面降息降準嗎?

姜超直言不諱地指出,降低融資成本仍是央行未來首要任務,降息概率顯著上升。目前央行各類創新工具對降低貸款利率收效甚微,“我們判斷15年央行或正式下調存款利率,次數或在兩次以上,以引導商業銀行降低貸款利率”。

不過,支持這一觀點的人並不多。俞平康就指出,降低融資成本確實是首要的政策目標,但央行目前尚未對全面降息降準有所傾向,意圖還是通過更加靈活性和針對性的金融工具創新,將寬松進行定向的引導。

他指出,報告對低通脹成為放水理由進行了反駁,認為盡管通脹數字較低,但“物價絕對水平不低”,“物價預期還不很穩定”,“物價對需求的擴張仍是比較敏感的”。

鄧海清認為,從9月貸款利率較8月下降的趨勢中,央行可能會認為貸款利率下行通道已經形成,那麽央行繼續大規模寬松的必要性並不存在。

而且,《報告》中稱“中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表明中國經濟的GDP底線已經明確小於等於7.3%,“為保7.5%而放水”的邏輯起點不再存在。

展望:更加靈活的定向寬松

央行如果不進行全面降準降息,可能會怎麽做呢?

央行在《報告》中指出:“增強調控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這一句話有兩個要點,一是將之前的“預見性”改為了“靈活性”,二是將之前的“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改為了“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鄧海清指出,對於“靈活性”,“我們的理解是,央行不再期望能夠在複雜的國際(美、歐、日分化)、國內形勢中清晰“預見”未來經濟的長期趨勢,而更傾向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采用見招拆招的方式隨機應變”。

央行一旦采用了長周期貨幣政策工具,則將封殺自己未來政策調整的空間,與“靈活性”根本上違背,因此降息等長周期貨幣政策工具不會輕易采用。

可見,未來央行的政策很可能仍將以“靈活的”定向寬松為主,不排除更多的創新工具使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