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包浩斯(483)業績有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715/LTN20080715088_C.pdf
其實我很喜歡這家公司,公司在1990年代由一對小情侶創辦,至今已多年,它們最後更成為夫婦,並於前3年上市。老闆唔似一般生意人,他做設計師出身的,個look好得意,老婆才是管理和財務的fit 人,成個說教的人,板起口面,他們聲稱給設計師很大自由度,並在衣服質料下功夫,但成本下跌,但價格仍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另外款式也不落俗套,所以很受年輕一族的歡迎。

公司公佈一份不錯的業績,營業額由5億,上升至6.1億,升幅約20%,銷售成本由於採用不同質素的衣料影響,只升10%略多,導致毛利率上升約2%,至66%的高水平,毛利更升接近30%,但是由於租金及人工成本上升,導致分銷及行政成本上升,所以盈利只升約19%,至6,700萬港元,以公司股數359,450,000股計算,盈利每股18.63仙,末期息5仙,並加派特殊股息6仙,共11仙,加上中期息2.5仙,共派發13.5仙股息,以股價約1.4元,股息超過9厘。

公司業績雖然大好,但帳目上卻有輕微惡化,公司可淨流動資產稍降低200萬,加現金派發後,淨流動資產尚餘1.1億元,折合每股約3毛錢,公司盈利主要流向新開設店舖的按金、存貨及應收帳、擴張的廠房等,由於現金情況稍有惡化,所以亦相應拖了數,可見得應付帳款由4,600萬,提升至6,300萬,並快於較營業額的升幅,以提高公司流動性,但是總的來說資金方面頗為健康,應能應付其後數年的擴張需要。

據我在其店舖的觀察,這家公司的生意雖然好像很少,但是D衣服貴到飛起,食水好深,但是較新潮,香港的青年中國"90後"的一族應喜歡這類衣服。

在香港、澳門、台灣方面,由於其bauhaus衣服的市場太新潮,所以不為大部分的成熟人士喜愛,所以營業額的增長只能靠開副品牌,另行開拓新的年齡市場,至今其政策也頗為成功。

中國的「一孩政策」,加上城市人口收入上升,使成人給青少年的零用錢增多,加上中國佔其營業額較台灣一島更少,所以開拓中國市場應有可為。

他們進入中國市場分兩步走,一是開新舖,一是搞特許經營,但兩者各有弊端,通漲導致租金、人工、電力價格上升,從而影響了開店成本,令盈利降低。由於開拓特許經營能降低風險,並能加快開拓市場,所以特許經營是需要的,但是增加特許經營最大問題就是特許商的操守,因衣服生意的同質性很低,款式差不多但牌子不同的情況時有出現,若它們滲雜了其他公司的貨物,不論品質好壞,會影響公司的形象,所以一定要抓好經銷商的質素。

總而言之,公司的擴張速度不在其現金情況,而在其擴張選址及其特許經營商的質素,而時裝品牌的質素及款式則難以量化及估計,在此不贅。

公司聲稱他們實行三向發展策略,即代表市場多元化、產品多元化及地區多元化,最終目標是促進本集團業務達致長期增長。此方法看來暫時在短期內成功,但是其後是如何,則極難預測,但是公司營業額及盈利定規模來說,仍是頗少,所以發展空間極大,可塑性極高,潛質優厚,加上財政穩健,可能成為大時裝集團的獵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0

會計師行研究有感 (2之1)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179

3大老千股:


第一家是大凌集團,是273的師父,2000年前後把大量垃圾公司上市,如已除牌的山河控股、國際融資,重組成功的變靚D(前身彩虹控股)、聯夢活力世界(前身活力世界)、109榮德豐(前身榮德控股、數字地球、榮豐控股,曾被910吳主席入主,後又退出)。

老闆因騙大凌錢,故公司被人停牌,證監又告他要他賠錢給公司。

第二家是江山控股,這家又學大凌,結果伏法。後獲榮盛系重組,現已復牌,和朱太(?)有關係。

第三家寶福控股,原屬會德豐,有幾十年的上市歷史,起碼大我一倍,在包玉剛收購會德豐的戰役中,因持有會德豐股票,故成為棋子之一,最終在會德豐系內沒大 作用,但有大量現金,成為殼股之一,由1051智庫能源(和346中聯石油化工有關係) 副主席劉夢熊、第二大股東做中間人,後售予和成國際(651)。和成國際買入後,就用其現金買濟南一物業,被股東稱為「一元買擦子膠」的交易而反對,最終 仍通過,最後不出股東所料,全部撇帳告終,陷入財困。和成國際前主席是誰?就是大名鼎鼎中國科技(985)的主席趙渡。





其他公司:


724泰豐國際 前稱千禧智慧,後易名先科國際,這家公司單新聞非常出名,可以很容易就找到。

370國華手腳不太乾淨。

1182中青基業 是老千股XO,看股票集資和股票圖就明。


 1229雅域集團現在賣給安哥拉的礦業公司,前手任得章,是財技老手,現時是潤迅的大股東,之前他想把卡拉OK注入潤迅後失敗,但是後來和問博系的人合作把這些東西注入眾彩控股(8156,前稱蜂蜂天然生命、蜂林天然生命、中國蜂業)。


681中民控股好似都唔係太正經,不過要讚Auditor。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963

30佳訊控股 、439英發國際都和朱太有大關係,其中30和中國水業(1129,前稱天鷹電腦)、菱控(8009)有關係的,其中1129的財技令人讚賞。

61綠色環球我不太知道它的來歷,但股本融資如下:

股本變化
- 99年7月,以每股$1﹒28,發行7000萬股新股上市。2000年1月,以每股$2﹒9,配售
4200萬股;8月,擬以每股$3﹒725,配售422萬股;9月,以每股$3﹒5,配售3200萬股
。2002年5月,以每股$0﹒53,配售6000萬股。2002年6月,以每股$0﹒562,配售
4996萬股。2005年8月,以每股$0﹒119,配售5462萬股。2006年2月,以每股
$0﹒102,配售1﹒18億股。2007年1月,以每股$0﹒22,配售1﹒1億股。6月,以每股
$0﹒72,配售1﹒6億股。2008年2月,以每股$0﹒25,配售1﹒99億股;6月,以每股

$0﹒108,1供1,發行12﹒67億股。2009年3月,10合1。

512的故事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961

2330紀翰集團 前身為德維森,是創業板公司,後轉主板,曾因財困停牌,停牌前管理層幾月一轉,和大誠電訊科技(8003,現稱世大控股)頗有淵源,後被地產炒家湯先生重組,易至現名。

2371直真科技和極多公司有關係,以下有提供,後379、692已和之脫離關係,又買入8158、8166,欲買925,又不成,其後925拿了明日系旁支劉先生的deal(8041、254、8172、499(?))作炒作之用。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8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8

會計師行研究有感 (2之2)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206


南海和中國數碼都是于品海的公司,此君也是財技高超之輩。他在1980年代以零現金取得南洋一酒店,之後包裝成上市公司集資,再以這家酒店購入南海(現時 中國數碼),之後又購入明報,因個人品格問題加上搞電視台,大虧,被迫售出明報。後來又把旗下的公司互換資產,另外也以財技使母子公司控股關係多次易轉, 連名稱也易轉過,哈哈。

970由楊受成及黃玉郎入主後,現在股權已易手,黃先生在極多年前為343的大股東。

185特速的陳先生也是財技高手,中國燃氣曾是他的公司。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334

905 前身為大名鼎鼎的明珠興業(後改名至新銀集團),有番十幾年股齡應該知道這家公司吧。這家公司的老闆黃坤,曾入主過大華國際(600,曾易名東方明珠實業 及信寶國際,現名中國基建投資),現時為中國明珠創業(632,前名招商辰、啟祥集團)主席,這些東西都有缺陷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9

参加谢瑞麟股东会有感:找不到不看好的理由 天高云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lk5k.html

  前几天去香港参加了谢瑞麟(417.hk)的周年股东会。

    就在公司红磡的总部会议室,不是在酒店。费用节省了,当然是我们股东所乐见。进门时,见有旅行团进公司参观购物,公司有专门的导购小姐讲解(不过不是大家 想象的身材曼妙的模特小姐,而是穿着普通工作西服的矮个大姐)。股东会提供一点蛋糕和纸盒装柠檬茶(在深圳卖不到一块钱),每位股东的纪念品是一把遮阳 伞。

    简单议程过后,和副主席黄生聊了10几分钟,了解了我关心的几个问题:

    一是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低于六福和周生生的问题,主要是产品结构原因。公司的存货周转在180天左右,属于正常,提升空间不大;二是开店速度问题,今年预计 新开20-25家谢瑞麟品牌店(全部自营),和10家左右saxx品牌店;出乎我意料的是saxx品牌毛利率甚至更高。开店速度也不打算再提高,因为财务 还是要保持稳健。公司的思路不是做最大的公司,是做最赚钱的公司。三是扩张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黄生说这个没有问题。基本和我的预期一致,因为人员和培 训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中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况且是成熟产业。

    公司目前管理到位,发展策略正确,大陆市场前景广阔。消费行业受经济危机影响不大,尤其主要面对大陆内需市场。估值10倍PE左右。品牌价值暂无法估计。

    作为中长期投资来说,找不到不看好的理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63

兩岸三地:聯滙有感 Uncle Ray

2010-12-28  AD




 

今年聖誕,香港 市面十分熱鬧,酒店自助餐一早訂滿,23日與家人到尖沙嘴賞燈飾,趁大減價買些過農曆新年的衣物。香港人就是那麼cheap,要等到減價才掃貨,與內地大 款不問價就掃十個八個LV,筆者當然自愧不如。

聯滙令經濟難自然調節

經過廣東道的名店,發現多了日本、韓國、歐洲等遊客,再 不是清一色內地大款。多了非內地遊客,相信是港元滙率跟隨美元下跌有關,香港無法恢復過去八、九十年代的經濟增長,聯滙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年 近40或以上的讀者,對90年代負利率造成樓價飛升應該還有印象,當時供樓利率達10厘,樓價每月上升,情況比現在嚴重得多,受制於聯滙,香港不能加息。 最奇特是,香港在泡沫越吹越大時,還要跟隨美國減息,香港人就這樣過了荒謬的90年代。

回歸後,香港簡直就墜落到谷底,對於中產有樓階級, 聽到董建華說甚麼香港地貴、人工貴,由於聯滙,資產貶值是唯一出路之類的話,就真的火燒心。香港就因聯滙,失去超過10年的經濟自然調節機會。

直 到現在,政府始終沒有解釋堅持聯滙這個貞節牌坊的理據,新加坡的經濟規模比香港小,但坡元是自由浮動的貨幣,又有甚麼問題?新年又到,本來有親友邀約到深 圳玩樂,但想起有很大機會喝到假紅酒、坑渠再造油、化學蛋、荷爾蒙海鮮,最慘是價錢跟香港差不多,筆者就沒有興趣了。

Uncle R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6

兩岸三地:聯滙有感 Uncle Ray

2010-12-28  AD




 

今年聖誕,香港市面十分熱鬧,酒店自助餐一早訂滿,23日與家人到尖沙嘴賞燈飾,趁大減價買些過農曆新年的衣物。香港人就是那麼cheap,要等到減價才掃貨,與內地大款不問價就掃十個八個LV,筆者當然自愧不如。

聯滙令經濟難自然調節

經過廣東道的名店,發現多了日本、韓國、歐洲等遊客,再不是清一色內地大款。多了非內地遊客,相信是港元滙率跟隨美元下跌有關,香港無法恢復過去八、九十年代的經濟增長,聯滙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年近40或以上的讀者,對90年代負利率造成樓價飛升應該還有印象,當時供樓利率達10厘,樓價每月上升,情況比現在嚴重得多,受制於聯滙,香港不能加息。最奇特是,香港在泡沫越吹越大時,還要跟隨美國減息,香港人就這樣過了荒謬的90年代。

回歸後,香港簡直就墜落到谷底,對於中產有樓階級,聽到董建華說甚麼香港地貴、人工貴,由於聯滙,資產貶值是唯一出路之類的話,就真的火燒心。香港就因聯滙,失去超過10年的經濟自然調節機會。

直到現在,政府始終沒有解釋堅持聯滙這個貞節牌坊的理據,新加坡的經濟規模比香港小,但坡元是自由浮動的貨幣,又有甚麼問題?新年又到,本來有親友邀約到深圳玩樂,但想起有很大機會喝到假紅酒、坑渠再造油、化學蛋、荷爾蒙海鮮,最慘是價錢跟香港差不多,筆者就沒有興趣了。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1

王光亞有感而發?


2011-8-6  AD




 

青姐在蘋果日報 專欄日日鬧滙豐之「黑池交易」計劃,乜咁好火氣呀?呢日碰到青姐,以此問之,青姐話:「散戶對黑池認識甚淺,叫佢地做黑池交易,等於古語一句:『盲人騎瞎 馬,夜半臨深池』,跌落池浸死咗,都唔知發生乜嘢事,我心為之危,先至係咁寫啫,明知得罪人嘅嘞,後面有唔少人抦我,好彩我夠大隻,捱一兩搥,暫時冇 事。」

既然青姐講得咁牙煙,點解證監會大開綠燈嘅,唔通韋奕禮呢位人稱打虎英雄走咗,證監會真空,滙豐於是搞掂咗?哦,打多幾個電話周圍八 吓,問吓人,卒之有人肯透露,向滙豐放行嘅,唔係邊個,就係韋奕禮,呢位「英雄」臨別秋波,返英國就任新職之前,喺三、四月之間就批准滙豐為散戶設置黑池 交易,滙豐行政總裁歐智華長駐英國,唔學紀勤咁搬來香港,在倫敦碰到韋奕禮嘅話,唔知會唔會向韋奕禮講句多謝呢,或者講句多得你唔少?

唔少 消息人士都係睇報紙先至知道滙豐獲得批准,嘆一句洋人好識得保密,但有必要之時,洋人又好識得放風,故此唔少關於證監會之事,往往係「金融時報」先知先 覺,譬如FT在上星期五透露,Ashley Alder(歐達禮)接任為證監會行政總裁,本地中文報紙如夢初醒,向政府查詢,政府先至講會即將宣佈,政府似乎好被動噃,全世界都知道嘞,特區政府仲要 擇吉(八月一日)公佈?唔怪得王光亞話啲公僕做咗boss之後,唔識做老闆,仲係俾昔日老闆階層牽着鼻子走。歐達禮呢招叫做先發制人,消息通天之後,特區 政府夠膽否認乎?唯有死死氣搵日期公佈,不敢有最後一分鐘嘅改變啦。

 

接近北京消息人士講,中央未必鍾意香港重要公共機構職 位由洋人出任,但特區政府不懂體會領袖苦心,陶醉於國際化,以為國際化即是要搵一啲國際猛人做重要公共機構之首,繼西九總裁之後,有地鐵總裁,現在又有證 監總裁由洋人出任,是故王光亞「有感而發」,先對國僑辦香港代表,繼對香港大學生代表,連續兩次講香港公僕唔識做老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5

讀朗咸平演講后有感 股壇老兵鍾記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159988/index

 

最近有個好朋友轉寄了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朗咸平於今年1022日在沈陽的演講文字稿給我,內容精闢大膽,披露了當前中國面臨的問題和危機,值得詳讀和細味。

 

 

朗咸平教授是國內著名的經濟學者,以敢言見稱。我90年代中開始認識朗咸平教授,他是我唸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財務課的老師,他講課生動有趣,能夠啟發學生的思想。

 

 

演講中,朗咸平教授重點說出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危機,包括:外國需求減少、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及勞工成本上升、產能過剩和國內宏觀調控令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最糟糕的是,大部份的中國企業都沒有定價權(pricing power),無法提高售價。

 

 

他提到「6+1」的產業鏈概念,詳細說明中國企業沒有定價權的原因。「6」是指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定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占整個產業鏈價值90%。「1」是指制造,僅占整個產業鏈價值10%。定價權決定於「6」而不是「1」,而中國企業只負責「1」,當然沒有定價權,唯有眼白白看著外國企業瓜分「6」的「肥豬肉」和成果。在國際分工中,中國分到最差的一塊,整個產業鏈價值最低的一塊,而且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剝削勞工。真正的制造大國是美國而不是中國,中國取得GDP的增長,而美國取得了利潤。

 

 

我認為富士康在中國為萍果制造iphone而換來「血汗工廠」的惡名便是最好的例子。萍果控制產品設計和渠道物流,而關鍵零部件則控制在美、日、韓、臺的廠商中。富士康只是代工而已, 沒有定價權,公司只能賺取微薄的利錢,而中國的勞工只能取得有限的工資。

 

 

現在中國有很多制造業的廠商已經撐不住而結業,但是朗咸平教授認為最差的情況還沒出現。隨著美國和歐洲的高負債時代結束,未來幾年,她們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勢必大幅減少,本來已經產能過剩的問題將更為嚴重,預料更多的工廠倒閉,失業率上升,影響國家的穩定。

 

基於以上的分析,應用在投資股票上,我認為大部份只做代工的工業股,都沒有長期投資的價值,關鍵是她們沒有定價權。投資者選股的時候,應該把重點放在從事「6」的企業上,例如在國內從事批發或零售、擁有自品牌和產品設計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00

業績期有感 止凡 Blog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7.html

近期多間上市公司相繼公布業績, 因為工作忙, 所以沒有第一時間看投資組合的業績, 但多數自己有買的公司業績都被多位網友分析了出來, 算是有個概念。

有不少網友分析業績時, 會對公司的業績感到失望, 而事實很多公司的業績都強差人意, 網上看到連市場先生都開始對國壽作出批評, 而我又偏向不會因為短期一兩年的業績而定一間公司的生死, 何況是一兩季的業績呢? 更說實點, 業績是還有錢賺, 只是賺少了。如果是基金佬, 相信即刻狂出報告說什麼增長期已過, 什麼投資價值不高, 已成為公用股之類, 他們可能在未出業績就估算業績, 每季甚至每個月的銷售訂單不好就洗人倉, 這些操作我完全不認同。

又說回做生意的概念, 只要還是好生意, 還是好的管理層, 還沒有變質的公司, 業績只是因為市場升跌及環球經濟出現一時間的收縮, 反應又何需太快呢? 還是那一句, 但願自己曾在六七十年代買入了很多匯控, 中電, 長實, 新鴻基, 恒生, 煤氣......到現在還未放就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5

香港行有感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2rww.html

下午參加了雨_潤的業績會,沒想到比中期業績會人更多,過道都擠滿了人。而且有趣的是,偶然看到一人,貌似是林園....年報和預警的數據差不多,實際上 如果考慮補貼收入沒有太大變化,下半年的核心利潤居然是虧損的,比我預期的要差。祝老闆的解釋很難讓人信服,特別是四季度情況。今年一季度估計繼續爆冷, 二季度可能仍然喘不過氣,要看下半年了。總的來說,並不是負面報導摧毀了雨潤消費者的信心,而是摧毀了雨潤在賬務上的不審慎做法的信心。2012年資本開 支計劃忽然降到15個億,說明這種做法的確已經引起了市場的極大警覺,但指望公司停止這種做法是不現實的。我只是想說:為什麼到目前投資者才會引起這麼大 的警覺呢?此前順風順水的時候,似乎聽不到任何質疑的聲音。最近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關於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和判斷,深感投資者在決策判斷過 程中要保持理性有多麼困難!

 

簡單看了下南京中商,嚇一跳!看看它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90.5%了!財務槓桿意味著從收購前的4倍多,放大到了目前的10倍!大量的銀行貸款,大量 的存貨(主要是房地產開發成本)。公司披著商業零售的皮,實際上房地產化,還享受著極高的估值(商業零售估值顯然遠高於地產)!祝老闆在雨_潤上做的事 情,又在南京中商上再做一次。如果不出意外,南京中商會依靠極高的財務槓桿和激進的財務做法推高業績,然後再尋找機會配股融資或者直接間接減持套現。

 

祝老闆並非要放棄雨_潤,但其他的業務都太對資金飢渴了!目前持股比例再降的可能性很小,但也很有可能會導致他對公司的定位在集團內做一次利益的再分配。注意到祝義亮已經轉作其他業務(他倆人居然不是親戚??),原來排名第五的余總擔任CEO,也許意味著這種定位的轉變。

 

這一次的投資也許是很充滿矛盾的過程,也許也是我看過最糾結的案例.....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順風順水的、高估值的優秀企業裡面,究竟還有多少 是我們不知道的,或者說忽視的?例如前期股權震盪的銀基集團。如果有戲言A股都是瘋子,那港股的確是騙子,充滿了地雷。一方面是香港監管部門對內地上市公 司(其實香港本地也是如此)的監管不力,另一方面是中國整體缺乏法制和道德的約束環境。不過也不必過於懊惱,看看美國,特別是一戰前的早期階段,更加無序 和黑暗。直到格雷厄姆的時代,上市公司管理層依然對投資者採取漠視的態度。包括投資者的成熟,都需要時間,需要市場來完成這種「投資者教育」,路漫漫其修 遠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