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到了,新的年度策略展望會也紅紅火火霧霧霾霾地開始了。
但是券商幾百家,每年策略會上千場,光本周德銀在北京開會,UBS和興業在上海開會。求為躲霧霾去了pass北京去了上海的二級狗心理陰影,我就一句忠告:跟人鬥窗外霧霾時候,註意背景反光,不要走光。
到底去哪場呢?今日朋友圈最佳給出了答案:
某券商組織的互聯網會議參會者寥寥無幾,這和前兩年形成鮮明對比。大家紛紛尋找原因:板塊估值過高、業績無法兌現、投資者開始拋棄純講故事的公司。然而,他們還是太年輕,只有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十年之久的我,看出了背後的原因:
主辦方沒有提供午餐!
憋笑,金融民工的生活就是這麽黑色幽默好伐,下面就要來港一港券商策略會翻牌指南。
1為什麽要有策略會?
顧名思義,是要討論來年策略的。
但是,街上隨便哪個分析師,你問他來年策略展望你們是怎麽寫出來的?忽悠點地告訴你,這是我們團隊研究結果,下面省略三萬字;直接點的回答你,隨便寫寫唄;關鍵是啥,關鍵是看看別人都想怎麽忽悠別人,所謂拿一個市場預期呀。
辣麽,這樣的基礎上,策略會存在的意義是什麽呢?
蝸牛妹總結一句:投資界的線下相親交友大會!
比如交友軟件,關註的是每日、每月訪問量,男女比例協調不協調,用戶是用他來嚴肅交友還是約X,變現渠道多不多,流水好不好,這是決定公司估值的關鍵呀。
就像券商的每一場策略會,關註的是參會者人氣,請的上市公司夠不夠多、投資者踴躍不踴躍,活動足不足夠體現券商平臺的品質,這樣才能在日後的傭金啊、投行業務中得到體現。
對公司來說,誰請我去開會我就去呀,畢竟又來了一次見新投資人的機會!(想想爹媽逼你們相親時候,你們會怎麽安慰自己,認識認識做個朋友也好嘛!)
對投資者來說,有機會見見公司,又有人願意服務我們,幹嘛不去!
See,券商要有存在感,投資者要見公司,公司要見投資者。策略會絕對是三贏之選哦!
2策略會,誰家技術最強?
內地的券商,一個季度得弄個策略會。一般開上兩三天,券商的差異化就在大券商有宏觀團隊,一定會秀秀肌肉整上半天的大類資產配置會議,請牛逼的大佬給臺下牛逼的客戶們,吹一吹明年可能會牛逼的投資策略展望。比如當年新財富N年第一的徐小慶,現在就是各大論壇的主力嘉賓之一。
之後大小券商的標配就是行業之上市公司交流會了。
香港的外資行呢:大會一年兩次;日常就辦辦行業corporate day(差不多也是一年兩次);為了凸顯環球氣質,還會每年歐美各一次的海外路演及海外corporate day。
既然核心都是安排基金與上市公司見面,那你覺得這技術能有多大的不同?
根據蝸牛妹的線下小範圍調查,除了大摩每年新加坡的投資會以外,小夥伴們紛紛認為其他的會沒有太大的差別,至於大摩新加坡的投資會是怎樣的與眾不同,兩年前的我是這麽記錄的:
大摩這幾天在新加坡開亞太投資峰會,聲勢非常浩大。三天的會議,據說從香港飛去了三四百人幫手,文華酒店所有的酒吧、餐廳全被包場了,過來參會的見面禮是紅米手機一部,每天馬卡龍無限量供應,餐餐飯都是米其林大廚掌勺,Spa和按摩也被承包下來了,開會開累了就去做個馬殺雞放松下。 關鍵詞:以上服務對參會者全部免費。 據估算,2009年這樣三天的會議預算大概在150萬美金左右,今年可能至少200萬美金往上才能拿下。
剩下還比較有特色的券商策略會,還有CLSA每年在香港的投資會,蝸牛妹曾經給你們八卦過。
還有wuli大招商的策略會,這種開一次會大盤就要抖三抖的市場震撼力,全市場也沒sei了。據說今年招商開會那幾天,二級狗們不敢出去,守在電腦前生怕市場大跌,等到招商開完會,才敢出門去吃飯。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實力。
3策略會策略趨勢:摳門
以前送禮物很大方的(參加上面大摩14年新加坡會送紅米),現在很多家已經淪落流行送旅行轉換插頭,更有不少家已經經常不送禮物了。
聽過最悲催的一個故事是,有家歐洲投行在國內開會,送了充電寶作為禮物;然後客戶沒看打包到行李里,結果人降落大西部了,棉衣還在行李里,滯留在北京國際機場,凍了個狗的。
開會地點還會往便宜的地方換,比如CS去年就從上海換到了深圳,這樣大家就可以愉快的坐著大巴而不是打著飛的過去了,這里還沒算深圳的Ritz比上海的Ritz破了幾個級別。
更加令金融民工們痛心疾首的,是策略會的午飯質素出現了嚴重下滑。開頭提到那個不是段子,是真事來的!
還有不少券商就在酒店樓下搞個大宴會廳發自助餐餐券,好吃程度和人數明顯呈反比,其中今年都開去深圳的CS被吐槽之,午飯自助餐還沒有位子,大家需要站著吃。
感覺金融民工的待遇快要趕上趴著吃飯的真正男子漢劇組了。
美資一般提供三明治、橙汁可樂自助,被小夥伴評為最難吃;直到碰到中金的策略會,午飯發了一盒飯,是真的盒飯。
可惜此處並沒有一張照片,不然就完美了。
所以呢,很多中資券商的分析師,都會自掏腰包,出去幫客戶啊、上市公司買咖啡。
當然不是所有家的飯都這麽難吃,日資比如大和每次的飯盒都能讓人感動到。
但是說到吃的最驚艷獎項,必須頒發給Citi澳門投資會,每年都必須是盆友圈飯前消毒的水準,請圍觀。
你們看連足療都有,就問你服不服!
除去午餐,這一最能體現差異化的細節外。各家corporate access(ca)的工作細致程度也是hin重要的。
CA是要代表分析師向上市公司發邀請函,然後跟公司參會CFO或IR確認時間、航班、接送機、酒店、會議日程本等等細節的人。
表現最佳的不用懷疑,還是日資行,超級細心;歐美行就秉承了國家傳統,經常粗心大意、有頭沒尾的;至於中資行,很多都還沒有CA這個職位,都是分析師自己照顧上市公司。
你以為這是件很輕松的活麽?開一次會,上百家上市公司,上千家機構,有的投資者想一對一,有的投資者想參加小組會議,一天slot只有那麽多,這麽多的request排起來,怎麽可能容易!更不要說還有很多人,喜歡最後一分鐘變這個變那個,你們當CA是阿拉丁神燈呢!
所以CA最喜歡的公司是啥樣的呢?
從來不改時間,很早確定日程,全天slot都open的。(碰到這種好IR,老板就多加點人工吧,多招市場喜歡呀)
畢竟對買方來說,參加一場投資會,機票酒店都是錢,一天不聽上八九家公司,小fund的老板怎麽可能不心疼cost啊。
當然開會前準備資料辛苦的是買方,但是開會時候,講的辛苦的就是IR了。二級狗開了四場累了,第五場要是小組會,還能找個地方歇歇去;但是公司不行啊,說好了今天九場,那就一場都不能少;當然這里也必須提醒約了1 on 1的二級狗,要是實在懶癌發作,去不了,一定記得提前和sales說,不然被記錄在案,有了這次就沒下次約會的機會啦。
5有會好好開
不同風格的投資者,提問風格是不同的。比如沒拿到1 on 1、但又想裝逼的,於是在小組會上壟斷了所有的問題。
喜歡鉆牛角尖的投資者,就喜歡對上市公司進行尖刻的批評。據說某此投資年會上,有個鬼佬小夥,在某上市公司的大群訪上,慢悠悠地向管理層調侃式提問,“哎呦餵,這個數字下降了0.3%,額,那個數字又跌了多少多少”,據說CFO等到回答機會的後,明顯地憤怒到臉都紅了,劈頭蓋臉說了一大通。(合理的猜測是,可能這間基金做空了這間公司,於是故意找壞消息。)
對付對沖基金,公司是這麽劃分的:有被認為是長線基金一般的smart money,拉攏之;有懷疑他們目的不明(表面粉你,實際空你),過於追求短期回報、進出頻繁、不利於公司股價保持穩定;還有一類想在短期內做高股價的公司,這種公司也是資瓷的。
對公司來說,長線基金是最招人喜歡的高富帥、白富美,但他們的風格變化也是蠻大的。
海外投資者,由於見公司的機會比較少,所以珍惜每一次的見面機會,一定會提前做好功課,不會上來就讓IR介紹20分鐘的公司基本情況;不過因為他們對中國的公司了解相對比較少,觀點會略顯悲觀,會在他們自己喜歡的行業中挑選個別公司。
對應有些香港的投資者,因為見公司比較方便,所以可能上來就是,哎呀我對公司不太了解,對行業關註的也不多,要不你先介紹下基本情況吧。當然亞洲投資者的觀點肯定沒有海外投資者那麽悲觀,比較偏重數字,有時候問完數字後就會直接放到模型中算算結果。
一直跟蹤公司的大陸投資者,那就直接進入問答環節,問問update,行業和公司基本面看的也都比較深入。但是大陸投資者的風格,雖然也是在自己喜歡的行業中選公司,但對行業的選擇不是根據基本面,而是根據宏觀政策風向標,政策支持什麽,就去炒什麽。
反正投資嘛,你們開心就好!
你心里,最喜歡的策略會是哪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