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季度GDP增速略超預期,無法減緩市場對於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放緩的擔憂,亞洲主要股市收跌。日經225指數收盤下跌2.03%,韓國首爾綜指收盤下跌0.77%。
中國方面,恒生指數午後由升轉跌,上證綜指收跌0.7%,深成指收跌1.2%,創業板指亦跌近1%。
消息面上,盡管中國政府此前采取了多輪定向寬松和放松房地產抵押貸款限制等政策,但是在地產市場疲軟的情況下,三季度經濟進一步放緩。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3%,略高於預期,創下2009年一季度以來新低。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評論稱:
數據好於我們的預期,也比我們預計的更加樂觀。但是中國今年絕對實現不了7.5%的增長目標了。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從三季度GDP增速來看,幾乎可以肯定中國今年將創下1990年以來最緩慢的增長速度。
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今日指出:
中國接近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極限。
中國需要實施結構性改革以維持7%的增長速度。
全球經濟面臨新的風險,如埃博拉、伊斯蘭國和烏克蘭局勢。
周一亞洲股市開盤大跌,延續周五美股跌勢。油價延續暴跌,日本數據不及預期,安倍晉三壓倒性優勢贏得日本大選,但投票率創歷史新低,推高市場避險情緒。
截至北京時間8:20,亞太股市基準指數MSCI亞太指數下跌0.7%,日經225指數下跌1.7%。
避險資產日元對美元,歐元匯率均上漲。美元/日元一度跌破118.0關口,至117.79。美元指數跌至88.51附近。
油價持續暴跌
上周五美國WTI原油跌破58美元後,引發美股尾盤大跌。周一油價依然無法遏制跌勢。周一WTI原油下跌2.4%,跌破57美元關口,日內跌至56.49關口。
油價大跌引發"大宗商品貨幣”澳元下滑,澳元/美元周一開盤後下跌超40個點,最低至0.8205。澳大利亞ASX 200指數下滑1.1%。
安倍能否繼續推動激進改革
安倍晉三的執政聯盟在周日的眾院選舉中大勝,在有475席的眾議院,安倍的自由民主黨和友黨公明黨肯定獲得317個以上的席位,保持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但日本選民投票率創下紀錄低點,顯示民眾普遍對其執政表現不滿。
今天公布的日本四季度短觀指數不及預期,表明日本央行大規模刺激仍未有效推動實體經濟。四季度日本大型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12,不及市場預期的13和前值。四季度短觀大型非制造業景氣判斷指數16,同樣不急市場預期的13,和前值13。
本周五日本央行將公布最新的利率決議。油價大跌推高了市場對日本央行加碼寬松的預期,但是日本央行內部極大分裂,或導致追加QQE規模的前景變得複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經典投資學理論的一個重點就是多元化投資。然而最近兩次全球性波動加大的情況下,主要核心資產出現了同步下跌的情況。
傳統的投資組合通常會包含股票、債券和其他資產。這樣做的原因是資金從某個資產流出的同時將流向其他資產。分散投資將降低整體的風險。但是這種應對風險的手段可能即將失效。
Columbia Management分析師Jeffrey Knight表示,“在最近全球市場遭遇的兩大波動性行情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那就是所有資產幾乎都在波動加大的情況下走低。盡管回過頭來看,這兩段時間相較於整個市場的趨勢只是曇花一現,但是在宏觀政策互相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投資者控制風險的難度正在加大。”
換句話說,當市場出現恐慌拋售的時候,投資者將會賣出所有的資產,尋找“避風港”將變得更加困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對增長的擔憂籠罩市場,銅領跌大宗商品市場,全球股市普跌,債券價格大漲。
受歐洲和中國拖累,世界銀行在最新報告中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3.4%下調至3%。報告警告全球經濟過於依賴美國這一“單一引擎”。世行還將2016年增長預期從3.5%下調至3.3%。
大宗商品在銅的帶領下幾乎受到全線重創,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創下12年新低。
銅價盤中暴跌超8%,刷新2009年7月以來新低;鎳價今日盤中大跌近4%,創下11個月新低;鉛價同樣跌近4%,刷新兩年來低位;布倫特原油跌1.5%,盤中觸及45.6美元/桶,刷新2009年3月以來新低。
對於油價暴跌,市場上主要有兩種觀點。樂觀者認為低油價相當於對企業和家庭減了稅,將促進經濟增長。但悲觀者則認為價格走低恰恰反映了全球經濟疲軟,銅價暴跌就是最好的例子。
今天的市場顯然由後一種情緒所主宰。大宗商品的暴跌引發全球其他資產濃厚的避險情緒。
股市方面,美國標普500指數期貨下跌16點至2007,歐洲Stoxx 560指數跌0.53%,富時亞太指數跌0.4%。上證指數最終也收跌0.4%。
投資者的緊張情緒同樣蔓延到國債市場,壓低了國債收益率。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3個基點至1.86%,徘徊在2013年五月原來的低位。10年期德國國債收益率下降2個基點至0.46%,僅比史上最低高出幾個基點。
避險情緒還推高了日元,目前美元/日元已經跌破117,最低觸及116.52。日元走強可能會傷及日本出口,導致日經指數跌1.7%。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6月16日,美、日、英、瑞士四大央行同日登臺議息。其中最受關註的無疑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美聯儲——其宣布維持現有利率水平在0.25-0.5%不變,下調2017年加息次數預測,而市場對7月加息的預期也從此前的20%驟降至10%。
此次,耶倫主席的“鴿味”可謂濃上加濃。“與上次FOMC會議有所不同,委員們這次一致投票通過保持利率不變。另外,6位委員都認為今年只會加息一次,而在上次4月會議期間,只有1位委員有此預期。” 嘉盛集團分析師James Chen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然而,一度被解讀為利好的鴿派消息,緣何導致包括美、日、香港等全球股指同時出現“普跌潮”?彭博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McDonough近期表示,美國加息對全球而言有時是正面影響。這說明“美國的決策者對美國經濟是有信心的。”相反,此次耶倫反而較此前更加鴿派,這也說明了經濟仍存在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利空全球市場。
截至同日北京時間14:30記者發稿前,美元指數跌至94.42,黃金暴漲,人民幣中間價上調262點,創逾一周最大升幅;標普500指數收跌0.14%,恒生指數重挫逾2%,日經指數更是大跌逾%,上證綜指跌0.41%。
美聯儲“鴿味”正濃
根據聯邦基金利率期貨走勢暗示,美聯儲7月加息的可能性僅為10%,9月加息的可能性為26%,11月和12月加息的可能性不到50%。
盡管市場本來就對6月加息無多期待,但此次最新亮相的點陣圖(dot plot)、會後聲明、經濟增長預估報告等都是重要看點。上述信息以及耶倫新聞發布會都透露出濃濃的“鴿味”,美元反彈乏力。
耶倫表示,“利率低於長期水平將持續一段時間。”美聯儲之所以放棄6月加息的關鍵因素包括了就業形勢以及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尤其是本月初發布的5月非農就業數據與預期產生巨大落差。美聯儲還擔心通脹預期短期內或持續低迷,無法達成央行2%的通脹目標。
“點陣圖”現實,美聯儲官員們對於今年年底聯邦基金利率預測的中位數維持在0.875%,意味著今年余下四次會議上將實施2次、每次25個基點的加息。但是,預期僅加息1次的美聯儲官員則從3月時的1位增加至6位。這很可能意味著,一旦經濟再次脫軌,今年加息預期將僅存1次。
(圖說:今年6月的點陣圖與去年12月、今年3月相比,FOMC委員對於加息次數的預期不斷下調)
同時,耶倫在答記者問時承認,英國退歐是FOMC選擇不加息的一個原因。“英國退歐公投結果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中的經濟和金融狀況產生影響。如果6月23日的公投結果是退歐,則會進而對美國經濟前景產生影響。”
全球股市普跌
表面看來,美聯儲推遲加息將助漲風險偏好,然而,如此悲觀的經濟預判無疑拖累了全球市場情緒。
6月16日,美國股市連續第五日下跌,三大股指在今日大部份時間上漲,但尾盤突然下跌,標普500指數過去一周累計下跌2.2%,主要因為擔憂沒有英國的歐盟將對本已脆弱的全球經濟帶來重大打擊。
道瓊工業指數收跌34.65點,或0.20%,至17640.17點;標準普爾500指數微跌3.82點,或0.18%,至2071.50點;納斯達克指數回落8.620點,或0.18%,至4834.931點。
轉視日本股市,跌勢便愈發慘烈。
6月16日,日本央行維持貨幣政策不變,日本央行政策利率維持在-0.1%,日本央行貨幣基礎年增幅目標80萬億日元,並未進一步擴大QQE(量化和質化寬松)。受此打擊,美元對日元觸及21個月低位,同時,日元對歐元、英鎊和澳元也觸及數年高點。此外,因對英國下周公投可能退出歐盟的擔憂打擊冒險意願,也促使投資者買入避險貨幣日元。
值得註意的是,日元走升嚴重影響了跨國企業利潤,例如企業所獲得的美元利潤折換成日元後,較日元升值前嚴重縮水。這直接體現在日本股市之中。日經指數收盤暴跌3.05%至15434.14點。
同時,受到全球避險情緒升溫打擊,港股持續重挫。
人民幣上揚、A股微跌
轉視境內市場,MSCI和美聯儲這兩大靴子落地之後,本周的不確定性逐步明朗化,有助於市場情緒回暖。
6月16日,人民幣中間價升值262點,截至同日北京時間14:30記者發稿前,美元對人民幣報6.5733,而此前一度跌破6.6關口。
前期,英鎊、歐元大幅貶值,美元指數走高,5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貶值1.5%,人民幣匯率近期走勢或已對上述因素作出較充分反應。此外,市場也更為接受“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形成機制,認為中間價形成更加有跡可循。
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降溫,美元反彈乏力,人民幣將迎來重要窗口期。近期,IMF第一副總裁戴維·利普頓(David Lipton)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繼去年調整以來,人民幣匯率正變得更加靈活和市場化,目標是在近幾年內實現匯率有效浮動。”中國經歷了自去年8月來的匯改進程後,IMF對於人民幣取得的進展再度予以肯定。
就A股而言,本周一,由於外圍市場大跌以及投資者預期A股將無法納入MSCI,滬深股市出現大跌。周二市場走勢平穩等待MSCI的消息。周三,雖然A股沒能被納入MSCI,但市場已經消化該不利消息,因此消息落地後市場反而快速向上反彈。
不過,從資金面來看,滬港通連續3日凈流出,融資融券余額低位徘徊,資金面不支持 A 股趨勢性上揚。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認為海外資金是否會流入A股更多的是看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勢,考慮到中國經濟在4、5兩個月增速重新放緩,而且政策層面從2季度開始中央政策立場重回穩健立場,未來更多倚重財政政策來低強度地穩增長,同時可能在下半年重啟供給側改革來實質性推進去產能,因此實體經濟層面可能乏善可陳。再加上下半年美聯儲加息對人民幣匯率造成的潛在貶值壓力,都會促使海外資金在考慮流入A股的時候更為謹慎。
在經濟增長乏力、金融風險積聚的背景下,市場情緒瞬息萬變。就在前幾天,股市、債市、商品市場還呈現齊漲的壯觀景象,但一切似乎從7月5日起就徹底變了樣——歐美股市終結了英國退歐後超跌反彈的走勢再度下挫;國際油價更是一度重挫5%;英鎊/美元跌破1.3關口,創下30多年來新低;黃金持續暴漲,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紀錄低點1.3499%。全球避險情緒瞬間再度燃起。
截至北京時間7月6日中午記者發稿前,英鎊/美元報1.1287,持續承壓;布倫特油價報47.65美元/桶,WTI報46.28美元/桶,因投資者擔心英國從歐盟退出將令全球經濟放緩,能源需求增長幅度不足以吸納過剩供應; 標普500指數跌0.7%止步四連漲,歐股大跌1.7%; 亞太股市開盤重挫,截至午盤,日經225指數跌幅擴至3%,香港恒生指數跌逾2%。
英鎊“滑鐵盧”
英鎊會在英國脫歐的靴子落地後跌跌不休,而這一格局恐在短期內很難逆轉。
北京時間7月5日16:50,英鎊/美元刷新31年新低,跌幅擴大至近1.3%,報1.3115,此後小幅反彈至1.3159; 7月6日07:00,英鎊/美元跌破1.30,刷新31年低位;眼下,英鎊更是朝著更低的點位滑去。
此次全球避險情緒始於英國脫歐,而英國的不確定性正在進一步加劇。英國央行行長卡尼昨日的一番悲觀言論以及悲觀的經濟數據,也加劇了市場擔憂。
卡尼在做英國央行金融穩定報告時指出,脫歐公投後英國面臨著“一段時期的不確定性和經濟調整”。英國央行在報告中強調了多個風險,包括商業不動產市場今年前三個月外資流入減少了一半,以及家庭高負債水平。英國央行已經隨之下調銀行資本金準備率,也就是說釋出了最高1500億英鎊貸款資金。
在那之前公布的英國服務業PMI弱於預期,自53.5的前值跌至52.3。昨天公布的建築業PMI大跌,暗示該行業的活動處於2009年6月以來最低點。房屋營建股因此下挫,並推低FTSE指數,並持擴大跌勢。
牛津經濟研究所全球首席宏觀策略師Gabriel Stern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英國央行將會在7月或8月議息會議上降息至0%的水平,我們將英國加息的時點進一步推遲至2019年,預計比歐洲央行再晚6個月。” 降息的預期,外加政治不確定性(一個法拉奇意外辭任英國獨立黨領袖,),主流觀點認為,英鎊近期很難企穩回升。
避險情緒引油價重挫
國際油價在整個6月持續狂歡,其雖然在脫歐後下挫,但隨後便重振旗鼓。然而,油價在周二(7月5日)急挫近5%。
嘉盛集團分析師Fawad Razaqzada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若幹原因共同推動了原油此輪跌勢:美元走強、風險規避情緒因正在上演的英國脫歐大戲不斷升溫,除此以外,還需考慮到原油的真實供求因素。
比如,市場情報公司GENSCAPE預計,本周庫欣地區原油庫存將增加23萬桶。“出現普遍的避險交易,”商品交易行Powerhouse執行副總裁David Thompson稱,“股票、商品、英鎊都下跌,美國公債和國庫券急升。”
其實,布蘭特和WTI自第一季分別跌至12年低位的每桶約27美元和26美元後,已經上漲了近80%,此前加拿大和尼日利亞供應中斷給這波反彈推波助瀾,令人們認為長達兩年的供應過剩狀況可能正在緩解。
然而Fawad Razaqzada指出,暫時性供應中斷的影響正在減退,各大波及地區的原油產量回升,尼日利亞對因武裝分子襲擊受損的基礎設施進行修複後,6月產量有所攀升。另外,鉆井平臺數字的大幅減少趨勢也告一段落,最近幾周,平臺數整體增加。雖然平臺增加還需數周才能轉化為美國原油產量的實際上行,但市場已開始計入該可能性。
事實上,CFTC持倉數據顯示截至6月28日一周的凈多頭頭寸大幅減少,WTI凈多頭合約減少2.8萬。ICE數據顯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數也呈現類似趨勢,凈多頭頭寸同期減少2萬多。
不過就較長線前景而言,“我們仍認為油價今年下半年將於$50-$70區間橫盤整理。再看看長線技術面前景,WTI的200天均線目前指向上行,50天均線同樣走高,而$42/43等重要支撐仍保持有效。因此,長線依舊看漲。” Fawad Razaqzada指出。
亞太歐美股市普跌
避險情緒重燃以及油價大跌無疑是對股市的雙重打擊,全球股市也因此重啟了“普跌模式”。
亞太股市周三開盤普遍下跌,日經225指數開盤下跌1.5%,報15434.46點,此後跌幅擴至3%;東證股價指數開盤下跌1.54%,報1237.33點;韓國股市首爾綜指開盤下跌0.49%;恒生指數跌幅擴至2%。
隔夜市場方面,美股全面收跌,標普500指數收跌14.40點,跌幅0.68%,報2088.55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跌108.75點,跌幅0.61%,報17840.75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跌39.67點,跌幅0.82%,報4822.90點。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創下紀錄低位,可見英國脫歐對經濟前景造成的不確定性使得市場極度恐慌。
歐洲方面,受礦業股和金融股大跌打壓,歐股持續下挫。泛歐STOXX 600指數大跌1.7%,延續周一跌勢。泛歐績優股FTSEurofirst 300指數下滑1.5%;法股CAC 40指數下滑1.69%,收報4,163.42點。德國DAX指數大跌1.82%,收報9,532.61點。
不過,英股富時100指數升0.35%,報6,545.37點。富達國際基金經理Matt Sidd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上市企業的主要收入源自國外,富時100指數成份股收入中只有不到30%是來自英國本土。投資者預計歐洲股市會持續動蕩。然而,部分企業將會從英鎊貶值中受益。英國出口商將更具競爭力,以英鎊計價成本高於收入的英國企業的利潤將得以改善。”
期貨午間收盤,多數品種現普跌。棕油、橡膠跌逾2%,白銀、螺紋鋼、焦煤、焦炭、豆油、菜油、雞蛋跌逾1%。
動力煤、玻璃漲逾1%,菜粕、豆粕、大豆、滬鋁、滬鋅小幅上漲。
展望後期動力煤現貨走勢,生意社資深能源分析師李文靜認為,隨著先進產能的釋放,國內煤炭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將會得到改善,動力煤價格有望理性回歸,價格漲勢有望進一步放緩。
但由於四季度去產能任務較為集中,截至9月底,我國煤炭行業退出產能已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以上,國務院要求各地在11月底之前確保完成全年去產能任務,加之目前各環節煤炭庫存均處於低位,冬季需求旺季即將到來,動力煤價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預計四季度動力煤價格將維持穩中有升態勢。
期貨市場收盤,多數品種陷入大幅回調。
菜粕、滬鋁期貨主力合約收盤跌停,雞蛋跌3.49%,豆粕跌3.06%,橡膠、鄭醇、PP、鄭棉跌超2%,鐵礦石、PVC、滬鎳等跌超1%;玻璃收漲3.51%,滬銀漲2.59%,熱卷、滬金、鄭煤、焦煤漲超1%,錳矽、白糖螺紋鋼收漲。
滬銀主力合約1612今日高開漲逾1%,截至收盤漲2.59%,報4193元/千克。
28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突然宣布重啟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郵件門”的調查。 最新民調顯示,特朗普以46%的支持率領先希拉里的45%。盡管特朗普這一個百分點的優勢在統計上可以忽略不計,但這是他自5月份以來,在ABC/郵政發起的民意調查中,支持率首次反超希拉里。
美國大選的動蕩,再一次推高了避險資產的價格,外盤方面,COMEX黃金報1,294美元/盎司,再次逼近1300美元關口;COMEX白銀報18.42美元/盎司,“郵件門”調查重啟以來,累計漲幅達5%。
內盤期市周五收盤,大宗商品普遍下跌,但能化板塊相對堅挺,焦煤、焦炭及瀝青逆勢上漲。其中橡膠、錳矽、雞蛋跌超2%,澱粉、鐵礦、鄭油、棕櫚、螺紋、PP、塑料、滬銀、豆油、滬銅、滬鋅、玉米、滬鋁跌超1%,鄭醇、白糖、菜粕、滬鎳、玻璃、鄭棉、豆粕等收跌。瀝青、滬鉛、鄭煤收漲。
期債今日震蕩收跌,T1703收報97.240,跌0.04%;TF1703收報99.435,漲0.01%。
供應方面來看,目前鋼廠利潤依舊較好,螺紋利潤維持在100元/噸左右,熱卷利潤相對較好。從近期回升的高爐開工率也顯示鋼廠主動減產意願不強,目前的限產多為環保影響下的限產,時機難確定且持續性不強。需求來看,目前是傳統淡季,下遊需求驟降,市場成交情況日益趨淡。因此從整個供需來看,一月鋼材依舊維持供需兩弱的格局,且在目前盤面利潤偏高的情況下鋼價仍有繼續下行的空間。從品種上來看,螺紋熱卷有所分化。
從目前庫存的累積情況來看,螺紋累庫速度遠快於熱卷更快於冷卷,熱卷冷卷的偏高價差對熱卷有所支撐,因此短期來看,螺紋會表現得更弱一些。在趨勢依舊偏空的情況下,需關註目前的螺紋基差變動情況。本次調整是期貨主動調整,現貨被動跟跌,基差從此前的-100擴大到近300。因此,現貨仍有補跌需求,關註現貨補跌後的基差變動情況,在現貨大幅補跌期貨不跌反而開始企穩的情況下本輪下跌有望結束。
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限制移民、金融業去監管、企業減稅,這一切強效政策原來只被認為是特朗普競選時的一面之詞。然而,在其正式當選後的僅10天內,總統的行政令(executive order)已經接踵而至。
上任之初,特朗普便宣布美國退出TPP,1月31日更發函通知11個參與國退出TPP; 1月27日,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令,稱今後90天內禁止向伊拉克、敘利亞、伊朗等七國人士發放簽證,原因是“阻止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入境美國”,該事件引發美國各城市抗議遊行不斷; 1月31日,特朗普簽署了“去監管”行政令,大幅削減聯邦法規數量、放慢新法規批準節奏,這一舉動被認為可能加速企業和經濟增長。
除了這“三把火”,他在1月23日就提及,新政府將大規模減稅,將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15%至20%的區間,各界料具體措施也將陸續出臺。
截至周二收盤,由於移民政策引發的擔憂導致美股暫時出現普跌——美國三大股指創2017年最大單日跌幅,標普500指數跌幅0.60%,報2280.90點;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幅0.61%,報19971.13點;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0.83%,報5613.71點; 恐慌指數VIX收漲12.29%,創三個月最大單日漲幅,報11.88。
“如果特朗普能夠平衡各種爭論、抗議,不讓政策反對方失控、打擊企業和經濟,並如期推行其政策,那麽美國股市(標普500指數)2017年可能會錄得20%的漲幅。經濟基本面強勁、去監管、擴基建、減稅等都將助力美股。”擁有20年華爾街交易經驗的投行人士馮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清溪資本合夥人、資深美股交易員司徒捷則告訴記者:“如果標普500守不住2283點,就可能會出現一段回調,應暫時平掉多倉。科技巨頭陸續發布財報,需要關註財報季的動態。”
新官上任“三把火”
近期特朗普用行動告訴市場,競選時的承諾絕對會一一兌現。
之所以特朗普如此迅速地簽署行政命令、祭出新政,原因並不難解釋。從歷史上來看,新政窗口期很重要。一般而言,總統上任的前兩年比較容易實施,因為參議院每兩年更換1/3議員,而眾議院每兩年改選所有會員,因此前兩年是最佳推動期。當前,參眾兩院都是共和黨占據多數。
第一把火——退出TPP
這一把火雖然早已在各界預期之中,但其影響仍然不容小覷。
穆迪副董事總經理Marie Diro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退出TPP意味著該貿易協定將不再執行。“此前我們曾預期TPP可為12個成員國,尤其是亞洲地區成員國降低貿易成本並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對於主要出口國而言,該貿易協定不再執行意味著喪失了全面進入主要市場的機會。12個成員國中,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和墨西哥比較依賴出口,且對TPP國家的貿易敞口最大。喪失該機會後,中期內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借助貿易增長從而實現收入大幅增長的預期應予以重新評估。”
此外,新加坡是受TPP取消影響最小的成員國之一,原因是新加坡已經和9個TPP成員國簽訂了貿易協定。與之類似,日本和澳大利亞與其他TPP國家的貿易敞口不大,並且日本和澳大利亞出口產品銷往其他全球市場的渠道順暢。
Marie Diron表示,一些國家已開始尋求其他貿易協定選擇,包括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或與中國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RCEP)。“但當前所構想的其他貿易協定預計都無法像TPP那樣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TPP成員國占到了全球GDP的40%。”不過他認為,因為TPP而推進的一些結構性改革不會因此而徹底停滯。
第二把火——七國移民限令
這第二把火可謂最為令人始料未及,其觸發的負面社會反響和市場反應也是特朗普就職以來最大的。
1月27日,為“阻止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入境美國”,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令。這份行政令宣稱,今後90天內,禁止向伊拉克、敘利亞、伊朗、蘇丹、索馬里和也門的人士發放簽證。行政令還指出,某些簽證可以例外,比如外交人員、持有北約成員國簽證的人員以及在聯合國工作的員工可以免除相關要求。
在行政命令中,特朗普同時還禁止所有難民入境美國,禁令將實施為期4個月的時間。停止接收敘利亞難民,除非“形勢出現重大轉變”。同時,特朗普將2017年的接收移民上限設在5萬人,這是原有上限的一半以下,其他措施還包括不再容許移民在沒有接受面試下續領簽證。
美國西部某留學生對記者表示:“學校發郵件動員學生上街遊行抗議,認為這項禁令是違反文化、人口多元化的宗旨的。”但也有美國當地居民表示,在近年來恐怖襲擊事件頻發、國內安全隱患加劇的當下,這種禁令不乏道理,為了安全必須在某些方面做出一些犧牲。
然而,主流聲音仍然充斥著對這一行政法規的抗議,其中以由技術移民員工占主導的科技巨頭企業高管為主,包括臉書、微軟、伯克希爾、甲骨文等。由於此事件持續發酵,1月31日的美股也出現普跌,尤其是科技、航空和金融業股價大幅下挫。
臉書CEO紮克伯格周五在Facebook個人頁面發長文,稱美國“應該接納難民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文章中說,自己的曾祖父母來自德國、奧地利和波蘭,太太(Priscilla)的父母是來自中國和越南的難民。“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而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他寫道,“如果幾十年前我們采取這樣的政策,那麽我太太的家庭今天就不會在這里。”
紮克伯格認為,我們需要確保這個國家的安全,但我們應當只針對那些真正帶來威脅的人。過於擴大司法機構的關註範圍將分散資源,導致所有美國人的安全系數下降,而數百萬並無威脅的非法移民將生活在被驅逐的恐懼中。
谷歌新任CEO Sundar Pichai在給雇員的備忘錄中提到,“對特朗普最新簽署的行政命令及相關提案感到不安,這將使谷歌員工和他們的家庭受到限制,這也為人才入美制造障礙。看到這樣的行政命令給我們的同事帶來成本,感到非常痛心。”
其實,特朗普主張收緊移民和貿易限制,這讓重視高技能移民且業務來自海外市場的科技企業早就倍感警惕。投資公司SynovusTrust基金理丹尼爾·摩根(Daniel Morgan)表示,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可能會影響簽證項目,這使得工程師和其他科技員工在美國就業更加麻煩。一直以來,科技企業大量招聘高技能移民職工。
此外,特朗普始終強調貿易限制政策,這可能會傷害那些海外營收占比較大的大型科技企業。尤其是例如臉書、亞馬遜等大型跨國企業。根據FactSet預測,臉書近一半的營收來自於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地區,而標普500指數中的大多數企業只有30%的利潤來自美國以外地區。
第三把火——去監管
所幸,“三把火”並非全部利空經濟,“去監管”的行政令早已經令華爾街人士歡呼雀躍,也令企業有所期待。
1月31日,特朗布宣布,最新行政令將精簡聯邦法規、放慢新法規的批準節奏。其中的亮點是,如果要創造一條新的監管法規,就需要去除兩條舊法規,這被認為是里根政府以來的最大監管變化。一直以來,各界都認為,繁複的行政法規對於中小企業而言無疑就是“隱形稅負”(hidden tax)。
此外,他當日也提及,將會致力於改變經濟監管政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推出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但其尚未明確提及要如何改變。特朗普稱:“關於多得弗蘭克法案,我們有很多事情要做。”
早在去年當選後,特朗普過渡團隊就承諾將廢除,甚至取消禁止銀行從事自營交易業務的“沃爾克規則”(Volcker Rule)。
美股牛市未盡、波動加劇
對於美股而言,盡管各界認為牛市未盡,但特朗普頻繁的新政也令市場動蕩不已,這種大幅波動料將貫穿全年。
1月30日,受到移民限令的拖累,科技和航空業領跌大盤,美股三大股指普跌,恐慌指數VIX暴漲16%至12.22.“前景再也不是一味地積極樂觀,”Thornburg投資基金經理Jeff Klingelhofer稱,“投資者必須仔細觀察好壞兩面,並重新評估其對於美國和全球經濟的具體影響。”
不過,馮磊表示,對於股市和經濟增長的樂觀情緒來自多個方面,例如通過擴大基建投資來進行財政擴張、通過減稅鼓勵企業將海外營收帶回美國、金融去監管等。“如果這些都如期實現,那麽美國經濟增速可能會重回3%的區間。”
盡管主流觀點認為特朗普的“赤字經濟”可能會使得美國高企的赤字率再度失控,但馮磊卻認為,“不需要擔心美國財政赤字擴張,原因有兩個:美元享受了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正因為如此,美國國債的發行無異於為美國提供持續的低成本融資,幫助提升美國和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此外,特朗普的基建項目如果能夠成功刺激經濟,這些都會推動經濟更高速發展,最終會帶來更多稅收收入。”
銳思投資基金經理Bill Hench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最大的風險是,提出的稅務、監管改革,以及基建支出不會實現。假如這個情況真的發生,一定會令人十分失望。同時,這樣做會令全國失去士氣。就算是不支持特朗普政權的人,都仍然會意識到部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政策對大家都有利。”從目前特朗普的行動來看,希望完全落空的可能性很小。
向來看好美國小盤股後續走勢的銳思此次認為,羅素2000將會稍微下調,但跌幅不會太大。自美國大選以來,羅素2000一直上升,尤其是基建行業,但近期不會看到太大升勢。未來6個月至9個月,漲幅將會浮現。若不見升幅的話,風險將會存在更長時間。
“在科技領域方面,例如,人工智能,無人駕駛,以及公共雲端和私有雲端的發展都不錯。從中期來看,能源發展非常樂觀。從更長期來看,醫療保健也是一個很有發展潛質的範疇。” Bill Hench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