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訣是不信自己 蔡東豪
2011-10-27 NM
很久未試過看一篇文章看得如此興奮,大聲笑了出來,這篇文章刊登在八月十七日的《紐約時報》,標題是《Do You Suffer From Decision Fatigue?》,這篇文章確認了許多我的做事和生活方式。過去我這樣做是因為我覺得這一套對我有用,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最正確,也不敢向人家推銷,總 之覺得對我有用。這篇文章引經據典,採用科學引證,原來我的一套是有科學根據,從今而後,我挺起胸膛繼續我的做事和生活方式。
文 章開首問讀者一個問題。處境是三個在以色列監獄服刑的囚犯,他們已服了三分之二的刑期,三個人同一日獲Parole Board(假釋委員會)接見:第一位早上八時五十分接見,是犯了詐騙的阿拉伯裔以色列人,正服三十個月刑期;第二位下午三時十分接見,是犯了傷人的猶太 裔以色列人,正服十六個月刑期;第三位是下午四時二十五分接見,是犯了詐騙的阿拉伯裔以色列人,正服三十個月刑期。其中一人獲提早假釋,猜猜是哪一位? 這項研究根據超過一千宗個案的結果,Parole Board給了約三分之一申請提早假釋,而獲得假釋的條件跟囚犯的種族、罪行和刑期無關,亦不關乎囚犯見Parole Board時候的談吐,不關乎罪行的嚴重性,不關乎餘下刑期的長短,只關乎時間,是指什麼時間獲接見。早上見Parole Board有七成機會獲提早釋放,下午見Parole Board只有一成。以上問題的答案是第一位。 以上不是IQ題,全關於人性,因為人會疲倦。Parole Board成員要作出決定,他們由朝到晚在作決定,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人生,他們不敢掉以輕心,但他們會疲倦,人疲倦的時候很可能會做出錯誤判 斷。CEO作出災難性決定,可能是開了一天會,在深夜時候作出。 一個幾叻、幾冷靜、幾英明、幾有經驗的決策者,都受到同一個影響,就是決策者的意志是有限的。意志有限的意思是用得多會用完,意志是一種客觀的人體狀態, 意志疲倦跟身體疲倦最大的分別,是身體疲倦有很多明顯徵狀,當事人會知道自己身體疲倦,但意志疲倦沒有明顯徵狀,當事人未必知道,或不肯承認,特別是當事 人被人家視為鐵漢,更加以為自己擁有用不完的意志。 決策者的意志將近用完,他會發現作出每一個決定都變得非常沉重,這時候他會找捷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決策者變得隨便,信自己的感覺多於實質情 況,不大考慮後果。第二、決策者選擇不作決定,這做法表面上最穩陣,因為維持現狀,便不用多想。我們有太多鼓勵維持現狀的金句,例如「一動不如一靜」, 「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等。
不作決定通常是較容易的決定,因為現狀 差極都是現狀,從以色列囚犯例子可見,Parole Board選擇不作決定,囚犯繼續服刑,消除囚犯假釋後再犯事的可能性,表面上是最穩妥的決定。再者,不作決定其實等於保存Option暫時不用,日後在 最佳時機才用。很多人害怕失去Option,比失去自由更可怕。 決定是一項高難度動作,在動物世界,沒有太多決定的需要,獅子食斑馬,不用妥協,不用考慮Option。我們要接受的,是作決定需要意志,而意志會隨着體 力用完。英明決策者不是體力過人,不是擁有比別人更多更強的意志力,而是他們知道自己的極限,因此處處想辦法保留意志力,不讓自己出現在一個不利自己的處 境,例如須在深夜作出一個對公司有深遠影響的決定。 我四點起身,代表我早睡,謝絕夜生活,生活重心偏向早。避無可避,一定要出席重要晚宴,我會瞓晏覺,養足精神。我儘量避免連續開幾個會,一定不會安排六點 鐘開會。我的人生哲學是不停提醒自己不要信「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我信達爾文,我不信自己是強人,我有極限,我的極限不比人高,我戰勝他人的方法,是保 留體力,不信自己,不挑戰極限。 這篇文章還確認了一個我的小習慣。提升意志力只有一個方法:糖分。有小朋友的家長清楚糖分的力量。我的公事包常備一兩包M&M朱古力,是啡色包 裝,黃色包裝的花生黐牙。
蔡東豪Tony Tsoi
1號店於剛:價格戰是不正確的商業模式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9/230906.html
「理性」,這個現在看來和國內電商行業風馬牛不相及的名詞,意外地成為了本報記者採訪1號店董事長於剛的過程中最常被提及的觀點,「理性」在於剛看來,既是對行業未來的期望,也是對行業內同僚們的忠告。
「價格戰是不正確的商業模式」
上海張江高科園區的一棟不起眼的小白樓,就是1號店的總部,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京東劉強東及
噹噹網李國慶相比,於剛無論是在言論上還是做事風格上都沒有那麼顯山露水,而與1號店CEO劉峻嶺共享一間辦公室,並在辦公室內安置會議桌的做法,在其他
企業領導人也頗為少見。「扁平快的管理模式,是1號店最大的特色。」1號店的員工在和南方日報記者聊到兩位老闆的管理特點時表達了自己的感觸。
作為電商行業的一分子,「電商價格戰」的話題是無法逃避的。電商的價格戰可謂由來已久,而今年六月的電商價格戰可謂異常猛烈,也讓電商「優勝劣汰」的速度加劇。從京東商城的
高調點燃戰火,到蘇寧易購的火速跟進,再到天貓商城的豪砸巨資後來居上,電商的價格戰打得不亦樂乎。然而電商價格戰這個「老大難」問題,在於剛看來,似乎
和1號店並沒有太多的關係。「你看我們就算在六月電商價格戰如此猛烈的情況下,也不會有多大動靜。因為在我看來,價格戰是不正確的商業模式,不符合商業邏
輯。」於剛對於電商同行們的所作所為,可謂是「真心不認同」。
「兩年內行業將回歸理性化」
「價格戰是不對的,我不讚同價格戰。」於剛對電商價格戰有非常清晰的認知。「電商應該做的是提供最好的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價值,而不是價格戰。價
格戰是不健康的,是靠燒錢來獲取訂單的一種方式。」於剛對電商價格戰的批評,很大一部分的底氣是來自其「置身於價格戰事外」後所獲得的成績,據於剛表示,
在剛剛結束的7月4週年店慶月中,1號店三個小時內完成了2008年全面的銷售額,兩天內完成了2009年全年的銷售額,一個月內完成了2010年全年的
銷售額。而且在1號店的數據統計中,2400萬註冊用戶中老用戶對每天訂單的貢獻率達到了70%。「電商們熱衷於價格戰並不是顧客的問題,而是電商行業惡
性競爭所導致的,電商們只有盈利才是硬道理。」
對於電商行業未來的發展,於剛向記者總結了他的看法,其中擺在首位的則是「理性化」的行業趨勢,在於剛看來,電商同行們為了培育市場和相互競爭,做
出了很多「不理性」的行為,例如所謂的「免運費」等的舉措,都是屬於不理性的範疇,因為成本最終還是需要承擔的,而如今電商們普遍不再無條件地免運費則是
屬於回歸理性的一種表現。
「據我判斷,電商行業在兩年內必然回歸理性。」於剛稱。
【果殼探索】近親不如遠鄰:最關鍵的人脈是不熟的朋友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978「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的人或許是你最信賴的。不過在要用到「關係」的時候,他們卻不是最關鍵的。與此同時,社會學家還會告訴你——別跟熟人合夥。
俗話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人脈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時候總要依賴各種關係才能把事辦成,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
係」,是個正常的現象。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但社會學家們卻恰恰不這麼認
為。
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
Granovetter,曾在70年代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
發表[1]。Granovetter找到282人,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
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當宅男們還糾結於簡歷怎麼寫才好時,一半以上的工作機會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靠關係不新鮮,但靠什麼關係卻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聯
繫」,而是「弱聯繫」。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週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
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週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
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
裡。
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
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Granovetter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弱聯繫的強度》的論文
[2],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是深遠的。現在「弱聯繫」這
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寫了本書叫做《超級人脈》[3],其中大談弱聯繫的用處。
「弱聯繫」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據弱聯繫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
有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
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這樣來說,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了麼?
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做了一件有點驚人的事情來驗證這個思想[4]。他們把2005年八月整個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
90%的手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
——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三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
「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
在統計上我們使用「相關係數」來表示兩個東西之間的相關性,它的值在-1和1之間,越接近1,就表示這兩個東西越容易一起變大和變小,負值則表示二
者變化的方向相反。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
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正所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我們設想富人的聯繫人數也應該較
高,因為他們認識的人比窮人多——這也是對的,但聯繫人數目和經濟排名的相關係數只有0.44,並不太重要。最有意思的一點是,打電話時間長短,跟經濟排
名的相關係數是-0.33,也就是說富人雖然愛跟各種人聯繫,但真正通話時間比窮人短。
這種數據分析的問題在於它只能告訴我們社交網絡跟經濟地位之間有這麼個關係,但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是誰導致誰。是因為你富,才有不同的人願意跟你接
觸,還是因為你願意跟不同類型的人接觸,才導致你富?Granovetter的理論還有另一個問題。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弱聯繫,強聯繫
只是少數。如果讓所有認識的人每人給我們一條工作信息,最後有用的這條信息當然有更大的可能性來自弱聯繫!Granovetter在他1973
年的論文裡承認了這個問題,但他也提出了一個解釋:生活中強聯繫和弱聯繫跟我們交流的次數相差極大。我們跟強聯繫之間交流的信息,要遠遠多於弱聯繫。這種
交流到底多多少,他沒有辦法量化計算,但是來自弱聯繫的信息總量可能並不比強聯繫多。這樣看來還是弱聯繫重要,因為它傳遞的有價值信息比例更大。後來類似
的質疑不斷有人提出,但Granovetter的理論還是經受了考驗。
所以弱聯繫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這個猜想怎麼證實呢?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也許我們可以從網絡中不少蛛絲馬跡。在有了網絡後,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們是通過什麼聯繫得到新知識的。比如你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閱讀和轉發
來自網友的各種推薦,那麼是親密好友的推薦更有用,還是弱聯繫的推薦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數據團隊2012年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非常巧妙的研究
[5]。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聯繫的關係,否則就是弱聯繫。
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
朋友(不管是強聯繫還是弱聯繫)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可以想像,前一種方式發生的可能性肯定要比後一種大,
社交網絡的作用就是讓網友向我們提供信息啊。Facebook的這個研究通過隨機試驗的辦法來跟蹤特定的一組網頁地址,結果發現別人分享這個地址給我們,
我們看到以後再轉發的可能性(p_feed),比如我們自己看到這個地址直接分享的可能性(p_no
feed),大5倍以上。這兩種可能性的比值(p_feed/p_no feed),也就是網友分享的放大效應。
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人們更樂意轉發「強聯繫」分享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聯繫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聯繫發過來
信息的2倍左右。這是理所當然,強聯繫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加劇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
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個孤島呢?
不用擔心。這個研究最巧妙的一點是:它不但比較了我們願意轉發強聯繫還是弱聯繫,還比較了兩種不同聯繫的放大效應。強聯繫的放大效應是6,而弱聯繫
的放大效應是9。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網址,你看到一個弱聯繫分享給你你再轉發的幾率,是你自己發現這個網址再分享的幾率的9倍。再說白了,就是強聯繫告訴你
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聯繫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了。這個性質和當年Granovetter說的何其相似!
然後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聯繫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聯繫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聯繫。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聯繫,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聯繫。
現在「弱聯繫」理論已經被推廣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聯繫」,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聯繫」,比如我下面要說的這個有意思的現象。
別跟熟人合夥
已經有統計表明,從弱聯繫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聯繫合夥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社會學家Martin
Ruef問卷調查了766個在美國西部某個大學(其實是斯坦福大學)獲得MBA學位且至少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家」,試圖從中發現弱聯繫和創新的關係
[6]。Ruef統計了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
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是從哪來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創業的?Ruef發現,這個創業想法來自與家人和朋友這些強聯繫討論的,只佔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聯繫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家啟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聯繫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看來經常出去參加飯局的確比在家呆著強。但是那些連飯局都不參加的創業者有可能更強。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公司開起來以後的信息來源。調查表明,如果你
在創業過程中的信息網絡主要由弱聯繫構成,你的創新能力是那些指望強聯繫的公司的1.36倍。而如果你乾脆不靠熟人,直接從媒體和不認識的專家那裡獲得信
息,你的創新能力則是強聯繫公司的1.5倍。而從社交網絡來看,跟前面英國數據的結果一致,你的社交網絡越多樣化,你的創新能力就越強。那些擁有極度多樣
化社交網絡的企業家,他們既有強聯繫也有弱聯繫,還接受從未打過交道的人的意見,其創新能力是那些只有單一社交網絡的人的3倍。
雖是如此,大部分創業團隊仍然由家人和朋友構成。強聯繫團隊和弱聯繫團隊的數目對比差不多是5:3。而Ruef使用一個創新評估模型發現,弱聯繫團
隊的創新能力差不多是強聯繫團隊的1.18倍。更進一步,如果這個團隊成員在此之前從來不認識,那麼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還可以更高一點。
但是人們很難拒絕強聯繫的誘惑。比如在我們心目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比較冷酷無情的人,對吧?但是就算是這幫人也會犯追求強聯繫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使他們付出了相當顯著的代價。
這是一項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學商學院的Gompers,Mukharlyamov,和Yuhai
Xuan發了一篇名為《友誼的代價》的論文[7]。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有些人
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這個研
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其顯著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這些人願意跟什麼樣的人搭檔呢?能力是一個參考因素:如果兩個人都是從名校畢業,他們發生合作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8.5%。但更大的參考因素是關
係:如果兩個人是同一個大學的校友,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20.5%。而關係親還不如種族親!如果這兩個人是同一個種族的,他們合作的可能性會增加
22.8%。
那麼不同類型的搭檔關係,對投資成敗有什麼影響呢?兩個風險投資者中如果有一個是名校畢業的,其投資的這個公司將來能上市的可能性會提高
9%。如果他的搭檔也是名校畢業,則提高11%。所以按能力選搭檔,哪怕你把能力簡單地用學歷代表,都的確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選一個以前跟你在同一
個公司幹過的同事搭檔的話,會讓風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選校友,降低22%。如果選「族人」,降低25%。
看來風險投資的最佳合作夥伴,應該是一個從來沒跟你進過同一個大學,從來沒跟你在同一個公司工作過,而且跟你不是一個種族的高學歷者。
所有人都喜歡強聯繫,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都是如此。我們願意跟他們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微博。但是熟歸
熟,工作歸工作。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聯繫」才是最佳選擇。現在社會學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
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參考資料:
[1] 後來這個論文被擴展成一本書:Geting a Job.
[2]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 (1973).
[3] 作者 Richard Koch 和 Greg Lockwood。
[4]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5]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6] The Secret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7] The Cost of Friendship
百度七劍客王嘯:創業是不歸路,「好運氣」可修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79.html人最關鍵:連續創業者成功率高
創業環境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包括創業者、投資人、創業導師等。
大部分創業者的能力和經驗不足,有經驗者不願意加入創業公司,還有少數人缺乏誠信。經驗和能力的問題需要時間來成長,第一次不行,第二次不行,第三次就行了。中國目前很多比較火的產品都是連續創業者的傑作,連續創業四到十年的創業者,會突然間找到爆發點,實現成功創業。
我看到很多創始人全能,什麼都干,這需要改變,創業需要團隊來支撐。我投了一個做手機軟件和應用的公司,在美國招聘了原蘋果公司的員工做CEO,把專業技能很強的人招募進來,做成很酷、有價值、有前景的小公司。
有經驗、有才能的,願意跟創業公司一起成長的人太少。一家美國的創業公司雇擁了一位50多歲的超牛CIO,他之前非常成功,住價值300萬美金的別墅,照樣願意加入小公司幫助做財務規劃和管理,以及融資。在中國的這類人可以改變一下思路,作為副手,而不是自己獨立創業,幫助創業公司成長。
少數創業者靠忽悠拿到投資後不好好做產品或者卷錢跑掉,他的口碑壞掉後就很難再拿到投資。
軟性環境:中國仍然缺乏靠譜的創業導師
靠譜的創業導師還非常缺乏,但會越來越多。導師和創業者是互補關係,導師幫助創業者避免錯誤,真正的創新需要創業者自己去做。
在美國硅谷有很多創業導師對創業者的幫助很大。如谷歌創始人是兩個大學生,創業背後得到很多專業導師的幫助,才得以成就偉業。在中國,這樣的導師還較少,沒有真正的實戰經驗。我相信隨著中國互聯網的成長,一些公司的高管出來做導師,他們有非常成熟的實戰經驗,這是非常不錯的。
中國不缺錢,缺「有耐心、有經驗」的錢
創業環境的第二個因素是錢,可來自親戚朋友、投資人,VC、其他機構、政府補助、創業者自己掏腰包等。
錢在中國不缺少,缺乏的是有價值、有耐心的投資企業,以及錢背後的經驗和資源的輸出,以及能力判斷。中國的VC比較保守,對創業者的支持力度明顯是缺乏。在美國,經歷了好幾波科技公司創業浪潮,已經形成良好的資金規範。第一波像微軟的員工,他們做投資,創造出一些公司上市,再推出一大批人繼續做投資,他們經歷類似幾代的更迭,形成了目前硅谷的那麼多有經驗的投資人。而在中國,互聯網投資還暫時處於起步階段,從2000年第一批上市潮算起才13年,2005年又一大批上市潮,最多才兩波熱潮。這正是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
創業環境的第三個因素是環境,包括巨頭競爭、國家政策和支持等。巨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大家也可以明顯地感覺國家對創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在逐步擴大,各種創業孵化機構為創業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創業氛圍和環境越來越好。
借勢巨頭:創業者該投奔時就投奔
巨頭公司與初創公司的關係既有競爭,更有合作關係。我認為,大公司最終很可能被小公司顛覆掉,當然,小公司做大公司正在做的業務,也很容易被滅掉。創業者不能與巨頭為敵,要借勢,選擇跟巨頭互補的業務,找巨頭要資源、要關係鏈,這樣既不會被大公司滅掉,還能借勢迅速做大。
小公司創業的成功路徑有三條,一是自己能掙錢;二是被大公司併購,這是大多數創業者的理想歸宿,目前BAT的併購價格都不低;三是IPO,只有少數幸運兒。有些國內的創業者不太成熟,就認定一條路走到黑,在關鍵路徑上不跟大公司合作,錯過了很多機會。建議創業者該投奔時就投奔,特別是在還沒有太多收入時,投奔的價值更大。如果好123不被百度收購,就很難讓用戶量陡增變大,難以成為掙錢的生意。
巨頭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因此都想「拉攏」創業者,如此前的打車應用一出,騰訊就立即佔據了一席。這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好消息,一是,巨頭會付出資源、用戶等「代價」;二是,巨頭設置了各種基金,扶持創業者;三是直接收購。現在不光是BAT巨頭在不停地做投資,做佈局,二線的360、金山都開始投資收購。
創業是條不歸路「好運氣」是可以修煉出來的
現在是創業的好時機,一是現階段各行業的效率還不高,互聯網創新為提高效率提供了機會;二是,投資氛圍較好,創業者較為容易找到投資,而且政府對創業的支持力度會越來越強,資金、政策的傾斜更利於大公司中有經驗的人出來創業。三是,從產業鏈角度來看,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優勢將讓移動互聯產業實現爆發增長。互聯網時代是C2C(Copy to China),而移動互聯網則是中國模型和中國創新,去影響東南亞,甚至日本和美國。四是,大公司都在支持創業,提供生態鏈幫助創業者獲得用戶、關係鏈、資源等。
創業是條不歸,想好了就干,連續創業都不怕,莫回頭。資源,經驗,人脈都是要在社會上工作一段時間才能歷練和積累出來。不建議大學生和沒有公司工作經驗的人創業,我曾投過一個大學生創業項目,想法不錯,產品也好,但根本不會管理,最終陷入被動。
一旦開始創業,堅持和運氣就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運氣是可能被改變的,運氣會受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開放的心態,要聽有經驗人的勸告,不要已經錯了還執迷不悟;二是善於學習,創業過程中有無數的事件等著你去學習,學習讓大家反思、改變;三是擁有廣闊的人脈,你創業時大家願意幫助你,而不是你去求各種各樣的人;四是懂得借力,借助巨頭開放平台等的力量,抄捷徑,走上坡路。
關於王嘯:
百度創始團隊成員,人稱「百度七劍客」之一,也是百度公司的第一個程序員。
兩年前開始涉足天使投資,成立「九合創投」,投資了瑪薩瑪索、36氪、哇塞網、下廚房、錦食送、V電影等超過30個初創企業。想要投遞項目給王嘯,可發送項目計劃書到[email protected]。
20130706 假如我是不死的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lvw3.html 20130706 假如我是不死的 Cedric
記得中學的時候在《讀者》上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喬布斯患上癌症後死裡逃生,從此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注視著鏡子問自己:「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會做什麼?」通過這種方式,喬布斯能夠劈開冗雜的生活,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重新回憶起這個故事是在今年春天。陳總請大家在海底撈吃飯,他告訴我,年輕人不要用時間來換錢,因為錢不過是政府製造的信用,而時間則是人所擁有的不可製造的唯一資源。為了幫助我認清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陳總問我:「要是你明天就是死了,你這會兒將會做什麼?」
當時我回答說:「我會馬上回家,待在父母身邊。」
我猜,陳總問這句話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喬布斯。
* * * * *
的確,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立刻回家陪著父母一定是最正確的選擇,在短短的一天時間裡,所能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回家為父母洗一次衣服,做兩餐飯,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然而,在為 發現了自己對於父母的感情 而感到欣慰的同時,我更多地卻為「明天就要死了」這個設想而感到無限的傷感。——還有那麼多的夢想,都因為僅剩下一天時間,而不能實現了。坦誠的說,陪著父母的確是重要的事,但是這並不是我內心深處覺得最想做的事。
* * * * *
什麼是重要的事?掙錢、買房、結婚、生子、做研究、發文章,這些事情都是重要的。我們敢否認它們的重要性麼?
那麼什麼是最重要的?我不知道。 不過,我知道,很多事情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我們都是要死的。
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我們出生後都會成長到成年,然後就永遠保持成年的狀態,不會衰老,也不會死亡。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多少人覺得生子重要呢?如果生子不重要了,又有多少人覺得婚姻重要呢?如果婚姻不重要,又有多少人覺得一定得買房呢?如果買房不重要,又有多少人會把主要心思都花在掙錢上?
從生到死的固定模式 是人類生活的背景色,所有正常人的「生活籌劃」都是一個面向死亡的籌劃。在少年時籌劃著青年的生活,在青年時籌劃著中年時的生活,在中年時籌劃著晚年時的生活。買房、結婚、生子、讓孩子出人頭地,都是人生籌劃中選出來的重要事情。
人生籌劃的一個本質特性是,人們是望著前方的東西進行籌劃的,少年時望著青年生活進行籌劃、青年時望著中年生活進行籌劃… 而整個人生籌劃有一個明確的可以看見的終點。
但是,如果我們是不死的,我猜,傳統意義上的人生籌劃就不存在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那種不死的人甚至會按照超出現代人的想像力邊界的方式生活。
* * * * *
以前學初中物理的時候,曾經讀過一篇科普書籍,貌似叫做《假如這個世界沒有摩擦力》。那是引人入勝的一本科普書。
這個世界當然不可能沒有摩擦力,但是,想像沒有摩擦力的世界圖景,會有助於我們對於物理世界的理解,特別是對摩擦力的理解。
同樣,回答「假如我是不死的,那麼我會如何生活」,或許也有助於理解死是如何在我們的生活籌劃中扮演了角色。
不加論證地做一個斷言:在我看來,「假如我是不死的,那麼我會如何生活」這個問題和以下問題是十分類似的,「假如我是自由的,我會如何生活」,或者「我最想做的是什麼」。
但是它和如下問題則完全不一樣:「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最重要」,往往就意味著在通常人生籌劃中面對時間的稀缺性所作出的權衡。換言之,認為某件事情是「最重要的」,這只對於那些會死的人來說是有效的;對不會死的人,來說,不存在單獨的一件「最重要的」的事情 —— 這是因為他們的時間沒有稀缺性,不存在權衡的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有效的概念是「想要」。
在區分了「重要」和「想要」兩個概念之後,我們回到這個問題:「假如我是不死的,那麼我會如何生活」。
對我來說,回答可能是這樣的:
1、我只需要掙到一個保持溫飽的、可以付房租的、可以買書、可以付車票的錢,讓自己可以不至於餓死、可以看書、有錢乘車;我不用住在擁擠的北上廣,去西部找一個生活成本低,自然環境好的地方待下來是最好不過了。
2、我每天都很開心,因為我有無限的時間讓自己的知識不斷逼近上帝。
我可以用100年來學習和研究數學、經濟學、哲學,用100年學習和研究物理學、化學;
我可以用100年來學會人類所有的語言,用100年時間閱讀世界歷史上的所有文獻;
我可以用100年來考察和欣賞全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
我可以用100來研究各種組織,盈利的、非盈利的,上市的、非上市的;
我可以用100去學習和研究書法、音樂、美術;
我可以用6,000,000,000年時間去認識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去瞭解他們的生活,像德魯克欣賞紐扣大王那樣去欣賞每一個人;
我可以不用30歲結婚甚至不用40歲結婚,而耐心的等待我真正admire的人;
我可以等到觀看太陽是如何變成紅巨星吞噬地球;
我可以知道人類有沒有找到其他居住的地方;
我還可以去發現宇宙中其他的文明,或許他們擁有的知識比我們多得多。
這一切是多麼激動人心!寫到這兒我自己都想笑了。哈哈。
可惜這一切都不能成真。
* * * *
設想「假如我是不死的」,對我的生活有什麼幫助麼?
或許真正的幫助就是讓我知道了,什麼東西是重要的,但是卻不一定是我在另一個自由的可能世界中最想要的。
* * * *
寫出來權當一笑哈~
萬幸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有既重要、又想要的東西。
史上最牛的遊戲:玩我遊戲的人,都是不玩遊戲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29.html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如果要評選App Store上最奇葩的遊戲,《史上最牛的遊戲》系列一定要佔得一名。
這款由台灣遊戲開發團隊Orangenose Studios推出的休閒小遊戲曾風靡一時,奪得過中韓兩地App Store免費版第一的位置,應用下載量超過3500萬。
旗下考驗玩家反應能力和手指靈活度的《史上最牛的遊戲2》被國內各類開發團隊模仿。直到現在,一些「模仿品」還高居下載榜前列。
作為該類產品市場的開拓者,Orangenose Studios創始人簡銘亮在台灣Inside Salon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遊戲開發經驗,並在會上表示,他們瞄準的目標用戶就是一群「不玩遊戲」的人,讓這些非遊戲重度玩家願意用遊戲來打發時間。
台灣媒體《數位時代》對他分享的遊戲成功經驗進行了總結:
1.產品設計
遊戲在設計時就要簡單好上手,讓消費者看到App Store的截圖就明白玩法。「容易開始容易玩」是休閒遊戲成功的第一法則。
2.迷你關卡
《史上最牛的遊戲》每個關卡消費者平均重玩次數達50次以上,總共24關的迷你遊戲,玩一關只需要10秒,這對消費者來說不會有太大壓力。
3.選對市場
市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鎖定到一群不是遊戲的重度玩家,但是這群用戶會是願意下載遊戲來打發時間的人。
4.自然成長
當消費者下載一款遊戲,通常會介紹給身邊2個人。因此遊戲大多是透過口碑推薦,讓玩家數自然增長。
5.添加幽默元素
影響用戶下載量的重要因素是,一定要有趣好笑,這樣用戶玩過之後才會想介紹給其他人。有趣好笑是遊戲口碑傳播的重要點。
6.應用名稱和圖標很關鍵
App Store裡充滿一群好奇的用戶,他們都下載過無數應用,經驗老道。他們在應用商店尋找的就是新鮮有趣的應用,如果在應用的名稱和圖標上表現特別,這就容易引起用戶的好奇心,下載幾率就會增高。
【周末茶座】都是不發月餅惹的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095
今年中秋節八卦橫行,月餅竟然搶了月亮的風頭,真是掃興。自古以來,事涉中秋的詩詞歌賦,詠月亮的比吃月餅的多了去,現在月餅竟然僭越,從文化和情懷兩方面看,都屬於退化,讓人不禁要興今不如昔之嘆。更何況,按目前飲食科技的標準,高熱多糖的月餅,真談不上健康。
這都是月餅與福利勾搭、發生不正當關系的錯。歪風起於青萍之末,據說,“一些單位中秋節的二斤簡裝月餅沒了”,而這是“一些執行者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應有的職工福利”之故。嗯,用心何其毒也!以至於“權威主流媒體”要通過評論予以辨析、澄清、批駁、訓誡、指導——這直接是一塊精神上的五仁月餅嘛,很美味,有木有?
不發月餅,貌似真成了禍端。中秋翌日,東莞一家叫萬士達的外資廠,因沒發月餅和600元的節日獎,導致了罷工,現場目擊者稱還抓了人。這事亮點有二:首先一家企業,又不是國營,竟然乘公務領域“反四風”之機,悍然盤剝工人,這不是亂跟風胡拆臺麽?其次,工人們怒而停工,到底是為了月餅,還是餅子搶了票子風頭?這月餅得有多大,如皓月當空,才能轉移一些人的視線,看不到那決定性的節日獎金600元?
可見,月餅不該跟福利掛鉤,更不能等同於福利,以免搞亂反腐局面,模糊公眾視線。反腐當然不應反職工福利,但是,要劃清公私為界。換言之,被取消發月餅之權的“一些執行者”,應是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領導,被免發月餅的“百姓”,也當是花公款的那部分。我堅持認為,吃財政的人,中秋節就不應發月餅,這可是反腐大計,月亮再怎麽皎潔圓滿也不行。
理由很淺顯,福利歸福利,月餅歸月餅。公共領域,福利最好遵守規則,並以貨幣形式發放。這可以避免“一些執行者”收到的月餅由黃金打造,或者以鴿卵鉆石為餅餡,盒子里還有紅包、銀行卡裝點;而下級“百姓”呢,二斤簡裝餅,吃不完節後處理,還不值五毛錢。
民間中秋食用月餅以慶祝節日,屬於傳統,但以月餅當禮品,已異化成了陋習,為腐敗利用也並非始自今日。一個月餅,包裝成福利,鬧出這麽大的風波,八月十五的詩情畫意,竟淪為“海上升月餅,天涯共此時”了,坦率地說,這不科學,也不斯文。
牛文文:真正的創業者是不喝咖啡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7/153323.shtml
導讀 : 前段時間有人說中關村大街的咖啡冷了。咖啡也許會冷,但真正的創業不是喝咖啡的。
日前,“2015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出席並演講。
牛文文介紹,黑馬社群在過去7年中實現跨越式大發展,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創業者社群,聚集了100萬用戶,付費會員達2萬人。近兩年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創業生力軍呈上升趨勢。
在談及當下的創業熱潮時,牛文文表示,中國年輕人去創業了,而沒有去幹別的事,國家、社會、機構應該滿腔熱情對待他們,不要嘲笑他們。“前段時間有人說中關村大街的咖啡冷了。咖啡也許會冷,但真正的創業不是喝咖啡的。”
牛文文呼籲給年輕人一些機會,不要瞧不起他們,企業小沒有關系,但要看到它在行業里的創新和未來,看到它所代表的一種方向,“如果有特別獎,我願意推薦一些年輕人。”
在創新型驅動戰略指導下,新浪“2015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重裝來襲。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評選從“創新性、顛覆性、前瞻性、成長性、新銳性”五大維度出發,力求讓符合新時代下優秀、年輕的,具有突破力和顛覆能力的中國經濟人物脫穎而出,向時代驅動力致敬。從已公布的“2015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候選名單來看,更年輕的中國經濟新勢力赫然在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布的候選人中,有10人來來自中國目前最大的創業者社群——黑馬社群:柴可(大姨嗎創始人、黑馬營學員)、王宇翔(豆果美食創始人、黑馬營學員)、陳昊芝(觸控科技創始人、黑馬營學員)、王佳梁(觸寶科技創始人、黑馬營學員)、張旭豪(餓了麽創始人、黑馬會副會長)、段毅(房多多CEO、黑馬會副會長)、朱明躍(豬八戒網創始人、黑馬營導師)、姚勁波(58同城創始人、黑馬營導師)、吳太兵(萬興科技創始人、黑馬營學員)、李學淩(YY聯合創始人、黑馬營導師)。
以下為牛文文演講實錄:
我記得我剛做創業家這件事的時候,我跟吳曉波在一起有一個活動,曉波跟我說,阿里巴巴之後未來新的企業家還會多嗎?從現在看,7年多、8年時間,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要回顧一下這個歷史,其實就是中國創業創新的歷史。五年前還沒有新浪微博,四年前還沒有微信,小米還沒成立,360還沒上市,新的已經出來了,美團和大眾點評已經合並了,優酷、土豆上完市,然後又和阿里巴巴合並了,創新、創業都在發生,昨天在我們的年會上,新一代的創業者完全不一樣,以完全不同的姿勢出來了。
回到我跟曉波我們在2008年時候的推測,我們也沒想到中國這片熱土上創業的熱情這麽高,而且商業的變革這麽快,互聯網+如此改變傳統商業。創新沒有止步,這是最令人激動人心的事情,也是最讓我們感到有未來、有信心的事情。
具體到新浪的經濟人物,我非常想分享一點,我知道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有非常非常偉大的企業家、偉大的公司,對中國經濟做出貢獻的人非常多,我們要表彰他們。以我的角度來講,我也希望新浪能夠更多地發掘和表彰那些還在路上創業的那些人,他們也許現在還是在艱難奮鬥中間,大家都看不到他,甚至大家還在質疑他們。但是可能很快再過三到五年一切就不一樣了。所以,中國經濟的魅力就在於,在那邊看供給過剩了,有非常多的經濟下行的壓力,有那麽大的庫存在,但是你也看到有非常多的人開始新的嘗試,用非常多的商業因素在積極組合,在水面下靜悄悄地發生很多變革。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記得也有一個小聚會,三星中國的社長當時跟我們幾個人有一個聚會,我說三星現在如日中天,我說三星擔心蘋果還是擔心什麽?他說我們不擔心蘋果,也不擔心中國當時大的手機品牌商,他說我最擔心的是在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有一些你還看不見的小公司,有可能變成三星將來的挑戰者。當時說的時候我也覺得不太有可能,那時小米還沒出來。大概兩年之後,小米創業了,你看小米現在(發展)得非常快。當時大家認為華為不做手機,華為也沒有機會在通訊設備里重新塑造一個奇跡,也發生了。
每天在我們眼前都發生這樣了不起的小人物,對中國商業的重塑,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我這幾年職業經歷,在小微企業身上看到了未來,而且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如果中國經濟或者是資本有波動、有寒冬、有泡沫,我覺得在創業人群中間,尤其是我自己的體會,創業其實是沒有冬天的。
大家現在討論比較多的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會不會有一些泡沫,導致創業會不會有一些人失敗,在我的角度來看不用擔心,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業、不斷創新的歷史,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有那麽多年輕人有機會成就自己的夢想,或者是有機會去試一試,每年大概有一百多萬,大數是三百多萬創業。 大家想一想這些人創業之後並沒有浪費國家的錢,很大程度上也沒有浪費家里的錢,很多都是風險資本或者是一些產業資本在支持這些年輕人創新。即便中間有些人失敗了,對社會造成的浪費和破壞遠遠沒有房地產,遠遠沒有鐵公基造成的傷害大。每年有300萬人開始創業,開始創新,即使3到5年失敗了,對社會並沒有造成壞的影響,反而這些人以及他身邊的人明白了創新和創業是怎麽回事了,明白了未來一定要靠獨立的、奮鬥的創業。
華為經常跟一些大公司講,他們的企業文化是以奮鬥者為本,而且要持續奮鬥。其實中國這30年我認為已經有一些在內部有些老的感覺,不是國家老齡化、社會老齡化,而是中國人奮鬥的精神、創造的精神、創業精神,可能不太足了。很多人在想社會有諸多不公,很多人在講分蛋糕如何公正一些,可是創造永遠比分享要重要。如果今天的年輕人像前幾年一樣,那麽多人去考公務員,或者進央企,我相信中國的未來更令我們擔憂。
好不容易這幾年政府鼓勵創業,那麽多年輕人開始勇敢地靠自己,大家都在為未來而創造,無論從哪個角度、哪個意義上講,都是一件令中國人感到慶幸,而且令世界感到尊敬的一件事。你想想中國人不再去考公務員,而是獨立自主地創業、創造一點事。其但是現在年輕人有機會開始創業,這一定是件美麗的事情。
我們二級市場上上市公司的質量堪憂,需要新的創造力來幫助大公司註入很多活力。我們看看矽谷的創新是什麽,大家說矽谷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老的大公司,不管是英特爾、蘋果,不管是IBM,他們並沒有倒下,可是新的挑戰者不斷冒出來,我們以為是歷史的終結者,沒想到facebook出來了,結果後面還有。
矽谷的歷史是大公司沒有倒下,而新的挑戰者不斷冒出來。這是一個什麽關系呢?就是大公司開放它的資源,開放它的資本,給那些年輕人去創造。而且那些人創辦的公司如果不能獨立上市,大公司也能收購它們。所以,小的不斷湧現,而大的沒有倒下。這是一部非常好的經濟循環史。
在中國我們已經太久沒有看到這樣的情形,大公司看不起小人物。我們經常黑馬到外地一些城市去,比如溫州、大連這樣的地方,你發現我們去了之後,那些大企業家都問我們說,現在經濟很困難,我們企業很困難,有沒有一些新的機會投資啊?有沒有年輕人,我們需要新鮮血液。
我告訴他們你不要看我帶來的人,本地有很多小公司,只不過你很久不看你本地的小人物了。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鏈接在中國已經斷了很多年了。對於中國來講,大小企業都在創業,在創業這件事上沒有企業家,沒有創業者,大家其實都是在創業的路上。大的人物需要創業精神的回顧,小人物身上的莽撞和幼稚,其實是大企業家最缺乏的東西。
我今天借新浪年度人物評選的機會,我呼籲那些偉大的大企業家能夠回身看一看你身邊那些年輕的小人物,想想30年前那就是你的樣子,想想你當年被看不見,你今天要對他們多點熱情,一點陽光就夠了。如果一旦年輕人沒有像在非洲大家都在街上飄著,也沒有像在日本、歐洲,年輕人有太好的福利。在中國我們的年輕人去創業了,沒有去幹別的事,這個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其它機構應該滿腔熱情對待他們,不要嘲笑他們。前段時間有人說中關村大街的咖啡冷了,咖啡也許會冷,但真正的創業不是喝咖啡的,大家去創業就完了。我特別想有請新浪給年輕人一些機會,不要瞧不起他們,如果有特別獎,我願意推薦一些年輕人。
還有另外一個小的建議,第二個觀點,大的創業時代應該有不同於矽谷新型的創業價值觀。什麽叫創業價值觀?你以什麽為榮?黑馬經常去矽谷,在矽谷創業的年輕人臉上的陽光,根本不擔憂生活,完全不考慮說我會掉到社會保障底線下,在矽谷創業的人都是很好的人,都是大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人。他們想要改變世界,想為世界做點什麽有良心的事,我要給予我的創業提升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矽谷的年輕人是這樣的,心懷很大的夢想,因為他們衣食無憂,他們是有道義的創業。
可是我們在中國現在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百萬人創業,如果所有的創業者都像矽谷的年輕人一樣要改變世界,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對於中國的年輕人來講,最重要的創業價值觀應該是生存、活下來,讓你變成一個合格的創業者,這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很多年輕人不像矽谷,矽谷只有那麽點人創業,中國有百萬人創業,百萬人像倫敦一個小國家,在中國一將功成萬骨枯,矽谷有一個人成功,其他人都可以失敗,失敗在矽谷也沒什麽了不起。
但這是中國,不一樣,因為市場太大了,有太多的草根創業者開始創業。因此,提高創業成功率是最大的創業價值觀。你先活下來,先學會賺錢,然後再去融錢,然或再想後面的事情。這是中國式的創業價值觀。要想改變事業,先要自己活下來。年輕人不懂商業,而且我們的創業成本比較高,對中國的創業者來講,我想說的是小而美最好,能夠成功活到5到7年最好。我們國家有眾籌,為什麽這樣安排?
我們不要想著像矽谷一樣,一個大學生出去要搞一個偉大的東西,一開始就要做偉大的公司。這對於一百萬的年輕人來講不現實。如果這樣誤導年輕人,就像坐飛機一樣,坐飛機安全第一,說碰到危機的時候請自己先戴上面罩,再去幫助別人,坐飛機都有這句話。對於中國的創業者來講,你要想改變世界,幫助別人改善生活方式,你先得活下來。如果一個創業的人先自己活不下來,就失去了改變世界的機會。可是我們從矽谷帶來的這套創業價值觀,很多年輕人夢想太大,反而現實太殘酷。
我的第二句話是,在這個時代里邊,年輕的創業者一定要註意你不是在矽谷,提高創業成功率,讓自己生存下來,先學會賺錢,再去改變世界,比較現實,我們也不用擔心大眾創業在三年之後一地雞毛。社會上給創業者多一點掌聲,創業者自己要明白你先要賺錢活下來,不要靠著VC給你錢。我們黑馬兩萬多人,大部分人都是三四線城市的草根創業者,他們想上新三板,我說這是中國的未來,是創業者的未來,其實馬雲不是創業的樣板,應該是你身邊的你看不上的老板,那是我們創業的樣板。
歐萊雅跨界玩科技 投資倫敦創業公司是不務正業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167.html
科技讓傳統的企業都想跨界玩一把沾沾光。這一次,是法國美妝巨頭歐萊雅集團(L'Oréal)。
據美國WWD報道,這家公司日前宣布戰略投資倫敦的兩家創業公司,著力扶植美容技術初創公司。但歐萊雅沒有透露具體的投資金額。
其中一家名為Founders Factory公司的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孵化200家初創技術公司。公司創始人表示,公司專家團隊中很多人本身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們能為這些初創公司提供現場支持和建議,並與歐萊雅合作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和歐萊雅的合作,為新生代的美容初創企業成長提供了機遇。
歐萊雅首席數字官兼執行委員會成員Lubomira Rochet將出任Founders Factory董事會成員,另外三名歐萊雅高管也將加入該公司美容部門委員會。Rochet表示,本次戰略投資為公司涉足全球創業生態系統鋪平了道路。
事實上,這並非這家美妝巨頭的首次跨界。在2016年1月的時候,歐萊雅就發布了一款紫外線監測“智能皮膚貼片”,並參加了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據官方稱,該款智能皮膚貼片采用的是超薄彈力材料,厚度僅有50微米,可以制作成任何圖形以貼在皮膚的任意位置,使用壽命為五天。
作為行業內的領導者,通常會更加清晰地預見未來並作出反應。也許歐萊雅也是意識到了科技對人類消費生活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於是決定先人一步早早布局。雖是如此說,但歸根到底還是一家傳統的化妝品公司,著眼於本行專業才是良策。愛美的消費者並不會因為新科技產品博到眼球而多買兩支唇膏。

目前的情況其實嚴峻,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以中國市場為例。隨著本土化妝品品牌的崛起以及韓國品牌熱銷,雖然歐萊雅在中國的整體業績還在增長,但速度已經開始逐步放緩。繼2014年的銷售額增長首次跌破兩位數至7.7%後,這家公司在2015年的增長僅為4.6%。
在歐萊雅公司所有的細分部門中,大眾消費品無疑是受影響較大的,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喜歡要追隨最新出來的流行單品。有趨勢表明,年輕消費者更偏愛小眾產品。
而好在,相對於其它化妝品公司,像歐萊雅這樣擁有多個品牌且多方面定位的大公司還有多個高端品牌。按照最新公布的一季度財報來看,其奢華產品部在中國的表現優秀,增速達到了市場整體水平的兩倍。其中,Yves Saint Laurent的口紅和Giorgio Armani的粉底液都成了銷售爆款,受到消費者追捧。
所以,想想如何在產品和營銷做出創新上贏得消費者才是正經事兒。比如,這次戛納影展上,亮相的鞏俐、李冰冰、李宇春、井柏然全都是歐萊雅的代言人,星光熠熠,美麗妝容總有一款適合你。

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少了中國的TPP是不完整的
全球化過程中有輸家也有贏家;中美元首是時候會面了;少了中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PP)是不完整的……
在23日舉行的博鰲論壇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系學院東亞項目主任肯特·凱爾德(Kent Calder)教授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自己對中美關系的上述觀點。

肯特·凱爾德(Kent Calder)
中美關系好過特朗普所述
“我們不要被特朗普總統在競選中的說辭迷惑,中美關系肯定要好過他描述的那樣。”肯特反複強調,中美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兩國關系,還是全球經濟重要的穩定器,兩國需要找到穩定的方式進行合作。
近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剛剛結束訪華之旅,中美雙方對兩國間“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系達成了清晰共識。
與此同時,外界也對中美高層互動有了新的討論。
中美領導人見面時機剛好
美國國務院在一份聲明中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不久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
中國外交部20日稱,中美雙方都十分重視加強兩國高層及各個級別的交往。蒂勒森訪華期間,中美雙方就近期安排兩國元首會晤事進行了深入討論,啟動了相關準備工作。
對此,肯特教授認為,中美是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是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因此兩國元首會面宜早。
“現在會面的時機剛好,或許還比我預期更遲了一些。為什麽我的預期這麽‘著急’?因為在特朗普上任之前,人們會對中美之間的關系緊張產生猜疑,而這種緊張和沖突會損害兩國的金融和貿易。”肯特稱。
“缺少中國的TPP不完整”
肯特表示歡迎中國納入TPP框架的這種想法。“TPP談判的一個關鍵談判代表是我的學生,我跟他聊天時提到了TPP的總體設計,最後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缺少了中國的TPP將是不完整的。”
關於全球化,肯特認為,加強美國與亞太地區的經濟互動將會減少保護主義動能。如何應對不平等問題,才是中美在全球化過程中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為了達到全球穩定器的作用,美國必須在經濟上保持相對開放的狀態,美國也需要采取一些舉措,比如解決中西部地區以及其他一些地區的經濟問題。”肯特舉例,像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到的,通過電子商務合作促進美國出口、增加就業。“這樣的做法會加深美國與亞太的相互依賴,減少貿易保護主義。”
美俄關系在特朗普時代將改善
肯特同時談到,全球經濟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其中一個重要趨勢就是亞歐大陸的轉型。
肯特認為,在現在這樣的歐亞格局下,尤其是在亞投行成立之後,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包括連接中國、東歐乃至西歐的“一帶一路”倡議,長期來看都將具有全球意義。
肯特還提到,美國的基礎設施計劃以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政府幫助融資的角色也將發揮很大作用。
特朗普的經濟團隊正在完善他所提出的1萬億美元投資計劃,意在改善包括機場和道路等在內的美國基礎設施現狀,還要求各州簡化審批流程,優先考慮公路和高速路翻新。
肯特還認為,特朗普時代的美俄關系會比奧巴馬時代有所改善。“美國的國內政治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美俄之間相互猜疑沒有以前那麽嚴重了。”
21日,有媒體援引美國政府代表的話稱,蒂勒森計劃4月12日訪問俄羅斯。但是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卻表示俄方迄今並不知情。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