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福島核汙染已擴散至北美?加拿大專家稱三文魚檢測到放射性元素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海洋學專家傑伊·卡倫近日表示,他們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身上,首次檢測到銫-134放射性元素,證明日本福島核汙染已經擴散到北美地區。

據央視新聞22日報道,這是在歐美媒體近期陸續報道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出現遭到核汙染魚類後,加拿大專家首次證實這一消息。

傑伊·卡倫表示,為了檢測魚體內的人工放射性元素,2015年他們捕獲了一些魚,在這些魚身上他們檢測到了另一種人工放射性元素銫-137,於是就決定通過測定其同位素銫-134的含量研究與福島核事故的關系。“我們發現了銫-134,說明魚已經受到福島核事故影響。”

加拿大專家稱他們在三文魚身上檢測到了被稱作是“福島核汙染的指紋”的放射性元素

傑伊·卡倫是維多利亞大學地球和海洋科學院的教授,從2014年開始,他和他的研究團隊以及600名誌願者,開始對福島核汙染的擴散進行跟蹤研究,他們收集了400多種魚類和海水樣本用來檢測。

環境中存在著微量的銫-137與銫-134,它們都是人類核活動的產物。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因此在三文魚中如果檢測到銫-137,也有可能來自其他核活動,如核試驗等。銫-134的半衰期約為2年,而福島核事故發生在2011年,因此如果從太平洋中檢測到銫-134,就能確定是來自福島核泄漏,它也因此被稱作是“福島核汙染的指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30

癌細胞擴至骨質放射治療減痛

1 : GS(14)@2015-04-28 01:58:38

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對本報記者指,肺癌是眾多癌症中致命率最高的,但隨着現在藥物治療進步,即使被證實患上末期肺癌,如獲適當治療,亦能延續數年生命。



台前樞機主教可堅持五年


對於三年是否一個長時間,應志浩指隨着現今藥物發展,已非奇事,他提及台灣花蓮天主教前樞機主教單國璽,單國璽於2006年證實患上末期肺癌,但在藥物幫助下,仍能堅持五年。直到2012年,他才因急性肺炎引致器官衰竭病逝,應認為這個個案是一個比較長的時間。而在現今的標靶藥幫助下,末期肺癌病人能堅持三年並不意外。他又指,一般的標靶藥都是口服的,副作用並不特別嚴重,但亦可能會出現皮膚紅腫、肚瀉等情況。應又表示,像吳樹梁的個案,癌細胞已擴散至骨質,他會持續感到痛楚,有需要加止痛藥紓緩痛楚。如果情況加劇,更要進行紓緩性放射治療去減輕痛楚。應志浩指出,在本港最常見的癌症是大腸癌及肺癌,其中肺癌的致命率,持續保持最高位。據香港防癌會網頁顯示,香港每年有超過3,500人死於肺癌,新症亦有4,300宗,男女比例為2:1,每年患上肺癌的人數更有上升的趨勢。吸煙是已知的肺癌元凶,而預防肺癌最主要的方法則是戒煙,非吸煙者亦應該盡量避免吸入二手煙。《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27/191268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9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