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2/22-feb-11-0081.html
|
||||||
香港人口老化,係不可改寫嘅事實,香港嘅富翁特多(指擁有一億流動資產以上人士,唔係甚麼百萬富翁)亦係越來越多,所以保健產品、保健方法、保健理論大行其道,富翁每年有晒醫療保險,亦有保健專家做身體顧問,每年十零萬保健費(包括保健維他命),閒事啦。 普 通人買醫療保險,已算滿足,食物及衞生局推動自願醫療保險制,要到2015年先至有可能實行──假如一切順利,再無議員、政黨反對嘅話;實現呢個制度,要 有三方面配合:(一)擴充,增加醫院,政府話已經策劃緊,未來會有四間醫院落成,點解要多啲醫院?大家睇新聞就知道啦,全港醫院已經常滿,不能不增加數 量;(二)增加醫院醫療設備,譬如在公立醫院輪候MRT(核磁共振)要等八十六日,政府要撥款買多啲。但公立醫院已用盡每一吋地方,購入新儀器都唔知擺去 邊。汕頭大學醫院近月引入最新檢查儀器;有心人想話捐同一款式嘅儀器畀香港,點知香港公立醫院冇地方容納,想要都唔得,故此要達致第二個目標,先要做到第 一項;(三)有新醫院,新設施,有冇人呀?醫生、護士、治療師、醫療儀器技師夠唔夠呀?答案係全部唔夠,各方面急如螞蟻,政府將成立委員會檢討人才問題, 不排除引入外來醫生。 講到輸入醫生,醫療界就神經緊張,尤其是今年明年係選舉年,政治壓力甚大,舉個例,明年選特首由一千二百名選委投票, 而選委就係今年選出嘅,反對輸入醫生嘅組織,好有可能除咗口頭、書面反對之外,仲會派人選選委,得咗咯喎,有票在手,明年嘅特首候選人點都要洗耳恭聽佢地 嘅意見啦,不敢推行輸入醫生嘅政策啦。贊成輸入醫生嘅人士,唔諗埋政治呢瓣,多數會輸。一位政府醫生感嘆,新加坡與香港面對同樣情況,人地已大力輸入外國 醫生(英聯邦醫生為主),香港話要發展醫療優勢產業,連人手都唔夠,點同人爭呀! |
|
||||||
香港人口老化,係不可改寫嘅事實,香港嘅富翁特多(指擁有一億流動資產以上人士,唔係甚麼百萬富翁)亦係越來越多,所以保健產品、保健方法、保健理論大行其道,富翁每年有晒醫療保險,亦有保健專家做身體顧問,每年十零萬保健費(包括保健維他命),閒事啦。 普 通人買醫療保險,已算滿足,食物及衞生局推動自願醫療保險制,要到2015年先至有可能實行──假如一切順利,再無議員、政黨反對嘅話;實現呢個制度,要 有三方面配合:(一)擴充,增加醫院,政府話已經策劃緊,未來會有四間醫院落成,點解要多啲醫院?大家睇新聞就知道啦,全港醫院已經常滿,不能不增加數 量;(二)增加醫院醫療設備,譬如在公立醫院輪候MRT(核磁共振)要等八十六日,政府要撥款買多啲。但公立醫院已用盡每一吋地方,購入新儀器都唔知擺去 邊。汕頭大學醫院近月引入最新檢查儀器;有心人想話捐同一款式嘅儀器畀香港,點知香港公立醫院冇地方容納,想要都唔得,故此要達致第二個目標,先要做到第 一項;(三)有新醫院,新設施,有冇人呀?醫生、護士、治療師、醫療儀器技師夠唔夠呀?答案係全部唔夠,各方面急如螞蟻,政府將成立委員會檢討人才問題, 不排除引入外來醫生。 講到輸入醫生,醫療界就神經緊張,尤其是今年明年係選舉年,政治壓力甚大,舉個例,明年選特首由一千二百名選委投票, 而選委就係今年選出嘅,反對輸入醫生嘅組織,好有可能除咗口頭、書面反對之外,仲會派人選選委,得咗咯喎,有票在手,明年嘅特首候選人點都要洗耳恭聽佢地 嘅意見啦,不敢推行輸入醫生嘅政策啦。贊成輸入醫生嘅人士,唔諗埋政治呢瓣,多數會輸。一位政府醫生感嘆,新加坡與香港面對同樣情況,人地已大力輸入外國 醫生(英聯邦醫生為主),香港話要發展醫療優勢產業,連人手都唔夠,點同人爭呀! |
|
||||||
Q:所得差距擴大,社會越來越M 型化,這種不公平該怎麼辦? A:所得差距擴大,其實是整個經濟運作過程的一部分。 一個念哲學和一個念工程的大學生,日後的收入可能有極大差異。若念工程的人收入更高了,或念哲學的人收入降低了,使得兩者收入差距擴大,這反映出社會更需 要有人去念工程,因此市場才會給予這些人較高的評價,這會讓更多學生投入工程、退出哲學,這種調節會讓人力資源配置到能滿足社會最需要的用途,因此,這種 所得差距的擴大是有正面意義的。 如果硬把念工程的人收入拉低,或刻意抬高念哲學的人的收入,讓兩者所得差距縮小,就阻礙了這種調節過程,最後結果是工程師的人數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的需要, 反而培養出過多社會不需要的哲學家,這就浪費了人力資源。 另外,所得差距往往反映了從事不同職業的辛苦程度。某甲冒生命危險修電塔,所得較高;某乙安坐辦公室打電腦,但他的所得則較低。事實上,大部分觀察到所得 差距,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硬要不同職業的收入一致,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而且,現行的所得差距統計,由於沒有計算「家務」的價值,往往誇大了所得差距。例如,張三月收入六萬,李四月入三萬,前者收入是後者兩倍。張三的太太在家 洗衣打掃帶孩子,這部分勞務在市場上請專人代做值兩萬元,李四太太同樣是家庭主婦,其勞務內容和張三太太沒有太大差異,同樣也值兩萬元,因此張三的家計收 入共八萬元,李四的家計收入五萬元,兩者收入差距其實只有一.六倍。換句話說,若計算「家務」的價值,以家庭為單位的收入差距並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大。 然而,有一派人士卻主張,所得差距來自先天機會,例如,城市孩子含著金湯匙出世,將來可以上好大學,比鄉下孩子更容易賺到高所得,這種先天機會不平等,讓 社會越來越不公平,因此需要矯正。 但是,人們先天機會的差異不只這些:有人天生麗質靠走秀月入數十萬,有人長相平庸只能領死薪水,這種先天的差距,和「城鄉差距」一樣,同樣是父母傳給子女 的。如果要矯正城鄉差距,同樣也該要彌平人們外表、身高、聰明才智、運動神經的差距,畢竟我們干涉了一種先天機會的差距,有什麼理由不能干涉其他種先天差 距呢? 每個人的機會或能力都不同,所得當然不一樣。痛批所得不均惡化的人士,其主張無非是希望「結果的平等」,因此每個人所得越一致越好。但這種主張若實現,只 會讓社會變得更窮。當然,我一窮二白,你二白一窮,每個人結果都一樣,自然就公平了。問題是誰想要這種公平呢?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adanomics@gmail.com |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