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複牌首日跌停萬科A仍較H股溢價58% 三機構搶跑成功

深陷股權爭奪戰中的萬科A(000002.SZ)於7月4日複牌。截至收盤,逾777萬手賣單將該股封在跌停板21.99元/股。但H股萬科企業(02202.HK)同日盤中卻大漲,至收盤報16.22港元/股,合13.95元/股,漲幅為6.71%。至此,萬科A較H股溢價達58%,較開盤時的68%有所收窄。萬科A股與H股為何不同命?H股萬科企業還有幾日紅?

“自萬科陷入控股權爭奪後,A股停牌而H股則一直正常交易;今日A、H股的不同走勢是A股的補跌,以及H股近期超跌後的修複。” 國內某上市券商香港公司研究總監對此表示。

萬科A、H股命運首次出現分歧,是在萬科A去年12月18日停牌後。公開資料顯示,萬科A在停牌時股價為24.43元/股,停牌前20個交易日累積漲幅為69%。在萬科A停牌至7月1日期間,深成指累積跌幅為18.46%,房地產板塊跌幅超20%;H股萬科企業同期跌幅達到28.48%,僅今年6月的跌幅就達到13.31%。若以去年12月18日盤中最高價22.82港元/股計算,截至6月29日盤中階段新低14.56港元/股,最高跌幅已超36%。

避開了股東爭鬥和大盤調整帶給股價拖累,萬科A並沒有逃過複牌首日跌停的命運。龍虎榜數據還顯示,萬科A在4日還遭機構拋售;僅賣出金額前5名中就有三家機構席位,共拋售逾3900萬元,占當天總成交額的42%。而萬科企業當天卻迎來放量大漲。

“正常A/H的溢價在10%左右可看做正常,超過20%的已經不是正常區間內了。萬科企業前幾日跌得太多,目前的走勢是有修複的因素影響,也有市場對事件轉機的一部分預期;能複牌,利空就在逐步消化。而萬科A今日是正常補跌,A、H的價差未來還會逐步拉近。”對於萬科A、H股的不同走勢,上述研究總監如此表示道。

萬科企業大跌反彈的觀點,部分市場人士對此表示了認同,但更有觀點對大漲所蘊含的風險表示了擔憂。

港股投資人士溫天納對此表示,萬科H股一直並沒有停牌,均在正常交易且有明顯下跌;另外港股近期市場環境較為穩定,對萬科以及整個H股並沒有過多的影響和反應,萬科H股今天走勢是綜合上述原因的正常市場反應。此外,萬科大股東華潤和寶能系之間目前否認了一致行動人關系,默契度也不是特別明確,因此還沒有造成市場的恐慌,這可能也給了萬科H股反彈一定的空間。

然而,溫天納同時強調,控股權鬥爭和管理層與股東的博弈,各方通常是以金錢來解決,市場慣性思維都會認為是小股東的獲利空間;但目前該事件最終結果還沒未確定、重組結果尚不明晰的時候,出現這種大漲是需要警惕的情況。

而市場更為關註的是,誰會在7月4日買入H股萬科企業?

“我相信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目前是不太敢冒險去買萬科H股的。”溫天納稱,結合此前走勢,部分國際投資者可能預期萬科A會出現崩盤式下跌,在事件出現局部穩定的趨勢時這類投資者選擇補倉。此外,港股是允許被沽空的,今日盤中買入萬科企業也極有可能是早期沽空盤的補倉行為。

“在萬科事件推進中,如果一直沒有真正有利於小股東的事件出現,萬科H股未來的趨勢還不好判斷。更要註意是否有投資者在港股市場吸籌,如果真是如此,可能還會給當前萬科股權結構帶來更為混亂的局面。”溫天納同時表示,企業鬥爭延續的結果難測,而場外太多衍生工具,企業發展需要明朗化並盡快來個了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090

估值2.1億元,搶跑VR電影的蘭亭數字這次要試水VR交互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5/157922.shtml

估值2.1億元,搶跑VR電影的蘭亭數字這次要試水VR交互 | 每日黑馬
張曉軍 張曉軍

估值2.1億元,搶跑VR電影的蘭亭數字這次要試水VR交互 | 每日黑馬

下一步,蘭亭數字將重點發展VR直播和泛娛樂領域,包括VR電影、VR綜藝、VR真人秀等。

近來,VR內容創業成了創投圈的新寵,VR電影更是給人十足的想象空間,張藝謀、高群書等導演先後宣布將涉足VR內容領域。不少人認為,在沈浸式VR電影的沖擊下,傳統電影將喪失魅力。

蘭亭數字就是國內首部VR電影《活到最後》的制作方。今年3月,蘭亭數字獲得了華策影視、康得新和百合網的3150萬元Pre-A融資,估值2.1億元,這也是目前國內VR視頻領域創業公司里最高的估值。

這家成立不到兩年的公司在VR內容方面一直都在吃螃蟹。“除了《活到最後》,包括國內首部VR版MV《敢不敢》和國內首部VR版對戰真人秀《榮譽之戰》等都是我們推出的,公司有喜歡挑戰的基因。”蘭亭科技聯合創始人莊繼順說。

目前,蘭亭數字形成了“交互程序員+硬件工程師+導演編劇+影視後期”四位一體的團隊組織構架。團隊現已積累了180°3D、VR斯坦尼康硬件研發、影視專業級VR相機以及後期制作軟件二次開發等技術,年產出作品達到150 多部。

莊繼順對i黑馬表示,VR視頻是一個很綜合性的行業,需要軟硬件、交互和內容的深度結合。現在行業標準尚未統一,市面上的硬件和軟件都滿足不了PGC(專業生產內容)的使用,所以蘭亭數字非常註重團隊的自主研發與密切溝通,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作品生產能力。

918217986454460453

蘭亭數字團隊

在運營模式上,蘭亭數字選擇的是B2B2C,即先打通終端和平臺,目標是直接用戶。通過“立項-策劃-編劇-制片-攝制-後期-分發”的標準化制作流程,蘭亭數字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內容的生產制作上,為VR頭顯和平臺提供優質作品,並不參與用戶層的分發。

目前,蘭亭數字主要營收來源,是依靠銷售內容版權和播放權收費,以及承接廠商的定制化內容需求,內容購買方包括視頻平臺、VR硬件商、線下店、品牌方等。莊繼順坦言:“由於VR終端數量不足、行業標準未成形、缺乏標桿產品,VR內容領域現在還沒有較為清晰的盈利模式和時間點,現在大家比拼的更多是看誰能堅持下去。”

在《活到最後》之後,蘭亭科技也一直沒有推出新的VR影片。

“我們在做第一部電影的過程中發現了非常多的問題,而每個問題我們在短期內都無法解決。”莊繼順說。在VR電影方面,國內創業公司仍然還面臨著發展中的種種阻礙。但莊繼順表示,現在VR影視行業,誰能第一個探索出能夠應用的VR的鏡頭語言和導演邏輯,誰就可能在這個領域一飛沖天,成為這個領域中國版的好萊塢。

縱觀整個VR內容行業,未來的市場狀況尚不明朗,面臨著多重問題,但蘭亭數字的野心依然很大。莊繼順表示,下一步,蘭亭數字將重點發展VR直播和泛娛樂領域,包括VR電影、VR綜藝、VR真人秀、VR演唱會等。目前,蘭亭數字已經具備大型體育賽事虛擬現實直播系統,積極突破360度3D技術,試圖在虛擬現實的這條道路上探索新的可能。

黑馬檔案

公司:北京蘭亭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孫文博,莊繼順

所在地區:北京

所處行業:虛擬現實

融資狀況:3150萬元pre-A輪融資

VR電影 蘭亭數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56

一管血就能測癌 資本搶跑200億液體活檢市場

兩年前,剛從美國回來的生物醫學博士許明炎應該不會想到,回國首次創業就一腳踏進了當下最受資本青睞的賽道——液體活檢,更不會想到在自己創辦的海普洛斯兩周年慶時,公司會搬進3000平方米的豪華辦公室。

海普洛斯成立兩年,就獲得兩輪投資6000萬元,員工達到130人,這種發展速度也是國內液態活檢公司發展迅猛的縮影。就在今年9月,同樣做液體活檢的吉因加宣布拿到了該領域迄今金額最大的A輪融資2億元,由華大基因領投,火山石投資和松禾資本等共同投資。

當下,國內知名的生物醫藥領域的資本都在爭先恐後尋找液態活檢的標的,搶占目前基因檢測醫療應用中最熱門的賽道。今天,“基因濤略”就來講一講,液態活檢技術目前發展如何,何以會成為資本新寵?

劍指未來千億市場

液體活檢的賽道依托的是龐大的腫瘤市場。近年來,肝癌、肺癌、乳腺癌等癌癥的患病率在中國逐年增加,推動了腫瘤癌癥診斷的市場擴大。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430萬例腫瘤癌癥新增病人,死亡人數高達280萬。

一個嚴峻的事實是,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大約在30%左右,比美國低很多。中國工程院院士、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程書鈞表示,我國腫瘤治療的病人中晚期患者居多,早期病人比例少,治療效果當然差,美國腫瘤5年生存率大約在60%到70%。

要想治療效果好,就要早發現,早治療,好的診斷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按照檢測樣本不同,腫瘤分子診斷分為傳統的“組織活檢”和新型的“液體活檢”。

組織活檢,就是需要通過手術或者穿刺獲取腫瘤最有代表性部位的組織作為檢測樣本,這種獲取組織樣本的方法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有些患者的情況已經不適合組織活檢,有些腫瘤在受到手術擾動後,存在加速轉移的風險。取樣不易,也導致不能多次取樣進行動態檢測。

在這樣的背景下,液體活檢的出現讓市場看到了曙光。液體活檢通過抽取患者血液,以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CTCs)或循環腫瘤DNA(ctDNA)為樣本的無創檢測技術(廣義還包括尿液、腦脊液等,對遊離RNA以及外泌體的檢測)。

腫瘤細胞雕亡/壞死後釋放到血液中的遊離DNA片段,被稱為ctDNA,通過基因測序來檢測ctDNA進行腫瘤的靶向用藥檢測、療效監測、耐藥突變檢測。

此前,基因測序在臨床領域的應用從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開始,從2011年到現在,國內已有200多萬孕婦接受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來預防出生缺陷。

不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只是拉開了基因測序在醫療市場應用的序幕,受出生率下降的限制,市場容量是一定的。所以,各家基因檢測公司都在開拓新的臨床應用產品,腫瘤被認為是市場中最大的一塊。

可以說,國內龍頭基因檢測公司都在布局腫瘤液態活檢,包括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等公司。華大基因近期向吉因加投入巨資也不足為奇,吉因加創始人易鑫曾在華大基因負責腫瘤產品線相關工作。

未來,液態活檢的市場前景可觀。今年8月,FMI發布了《全球業態活檢市場報告》,報告指出,未來十年,液態活檢市場預計以21.7%的年複合率增長,至2026年底整個市場將達到289.37億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涉及液態活檢的基因檢測公司有五六十家,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杭州等城市,其中大多數公司是創業公司,早已被具有敏銳嗅覺的資本追捧,有些公司估值已經到了10億以上。

以海普洛斯為例,2014年9月,剛剛成立的海普洛斯就獲得磐谷創投的1000萬投資,今年上半年,又獲得軟銀中國等機構的5000萬A輪融資。

行業發展仍處早期

目前看來,液體活檢主要應用在於臨床患者。

比如一個被確診的腫瘤患者,在沒有基因檢測之前並不知道哪些藥物可能有效,只有患者試用無效後再換藥,這樣耽誤了癌癥患者寶貴的治療時間。現在,在應用了液體活檢的醫院,患者可以通過一管血的檢測,進行用藥指導,確定最適合的腫瘤靶向藥。同時,還可以進行耐藥追蹤,在治療中,病人一旦耐藥,腫瘤又會複發,可以通過液體活檢繼續指導患者換第二代靶向藥進行治療和控制。

貝瑞和康腫瘤事業部總經理王簾讀表示,由於血液中ctDNA只占總cfDNA含量的很小一部分(通常小於1%),且它們的絕對含量也相對較低;同時,血漿中的遊離DNA以隨機片段化的形式存在,因此需要檢測方法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同時還要能夠進行準確定量。

包括許明炎在內的創業者們想使液體活檢達到的效果是,不僅可以對癌癥患者進行用藥指導,還能在健康和亞健康人群里實現癌癥的早期篩查。

元碼基因CEO田埂說,完美的液體活檢是什麽樣的?是要通過一管血,找到腫瘤細胞,還能確定腫瘤的分期情況,確定來源於哪個部位,未來是否會存在轉移。

如果技術能夠實現對健康人群的早癌篩查,那麽液體活檢的市場前景將相當可觀,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大量的數據監測做支撐。

在癌癥早診的賽道上,有很多公司在為提高技術靈敏度而努力。海普洛斯正在實施“萬人癌癥基因測序計劃”,和深圳市人民醫院合作收集從腫瘤高危人群到腫瘤一、二、三、四期患者的樣本進行檢測,以確定基因在病情發展中的變化情況,其目標是建立一個多維動態的數據庫,為未來液體活檢應用到健康人群早篩做技術準備。“所以,我對於目前就聲稱可以做癌癥早篩的公司,持保留態度。”許明炎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剛剛獲得A輪2億元融資的吉因加也啟動了cfDNA基線計劃以及健康人群的基線計劃,建立中國人腫瘤基線數據庫,粗略估計這一項目花費超過億元。

國際上也有一些公司在做腫瘤基因的基礎研究,美國GRAIL公司募集了2億美元進行腫瘤的“基線計劃”,他們聲稱要測504個基因, 7000+腫瘤患者,包括14種高發/高致死率實體瘤,以及3000+無腫瘤人群進行對照,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GRAIL公司設置的日程表是在2020年以前完成這一計劃。

田埂認為,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一萬人的誌願者收集,14種腫瘤鑒定本身就是不小的工程,每個人將會產生100G的數據,如何去處理這些數據,兩億美元也不夠花,可能要更多的錢才能做完。

上遊的科學發現成為液體活檢技術推廣的瓶頸,田埂說,腫瘤的早篩和早診,以及腫瘤用藥指導變成大眾的篩查項目,都有賴於基礎研究的發展。

同時,對於中國的腫瘤測序行業來說,美國illumina公司對上遊測序儀的控制也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硬件受制於人,整個行業也會受制於美國公司。業內人士認為,盡管華大基因自主研發的測序儀已經開始量產,想要在市場擁有更多占有率以及和illumina抗衡仍需要時間。

以上因素決定,液體活檢仍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行業內的公司也魚龍混雜。一些公司沒有實驗室和樣本量,但因為擁有一定的渠道拓展能力,以代理方式出現,有些聲稱可以提供早癌篩查來獲得高凈值人群的購買,有些打著腫瘤基因檢測的旗號獲得政府補貼。

液體活檢的真正發展需要進入臨床應用,這就需要獲得臨床醫生的認可。但是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一家腫瘤基因測序的產品拿到了監管許可證,行業真正的風險在於,監管之手可以隨時關停整個行業,就像2014年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產品的暫停一樣。

不過,雖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未來存在的龐大的腫瘤消費市場,給液體活檢的發展帶來巨大想象空間,當下正是資本進行布局的時候。

“隨著液體活檢技術逐漸推廣,臨床認可度越來越高,遲早被體制認可的。需要各界一起努力,三到五年在政策上規範起來。”田埂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406

深港通7日起已可開戶 海通國信等多家券商搶跑

深港通尚未正式宣布開通日期,多家券商卻不斷加快各項備戰工作進度、搶占先機。

11月7日起已有海通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渤海證券、華西證券等啟動賬戶開立業務,開始受理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申請。此次深港通開通時的鮮明特點,是多家券商均支持全程在線開戶。按此前的規則要求,個人投資者需滿足50萬元資產、深港通業務知識水平測試90分等標準。

深港通交易權限審批提速

作為深港通開通前的小插曲,深交所此前的一紙權限批複通知擾動了市場和行業緊張情緒。11月3日,深交所向24家券商下發通知,同意開通其相關交易單元的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此通知後被市場誤讀為港股通即將開通、開戶權限將按次序分批推進,一度引發市場和行業關註。

一家券商深港通業務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在上述消息發布後,未在首批名單中的多家券商業務人士在交易所溝通群中反應較為強烈,希望就權限批複的順序安排等進行明確。

“深交所此前曾向符合深港通資格的券商下發文件,讓券商勾選兩種獲取資格和權限的方式;一個是在開通前完成全部的審批和核發,一個是先開通部分券商的權限、在深港通正式開通後陸續複新的交易權限。有可能是這次問詢讓券商緊張了,以為首批權限趕不上就不能在開通時進行交易了。”該人士透露。

但行業疑慮隨後被打消,交易所正在深港通開通前加緊權限審批工作。

根據本報此前報道,深交所在4日上向券商機構做出解釋,24家券商獲首批權限均是業務上已經向深交所提交正式申請材料並且材料完備,並在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開通了港股通結算業務,同時在仿真測試中達到了深交所和中國結算的測試要求,還正式並正確的提交了交易單位權限申請。未滿足申請條件的券商在進一步完善後,深交所每天會對達到以上條件的機構一批批的發送同意通知。

目前,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審批明顯提速。11月7日開盤前,長江證券、太平洋證券等多家券商發布公告,稱已獲得上述權限的批複。而同在該批次被批複的某券商內部人士出示的文件顯示,深交所在11月4日就審批通過了第二批券商的港股通業務權限,共涉及42家券商,包括海通證券、興業證券、銀河證券、中信證券等在列。

券商搶跑深港通開戶

深港通的開通當前已進入讀秒階段。深交所11月7日連續發布兩則通知,將聯合中登公司在11月11日收盤後實施深港通技術系統上線,11月14日起投產就緒,港股通相關數據接口啟用。同時要求擬首批開通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的參與人,在11月11日或18日下午收盤後完成自身港股通相關技術系統的上線實施,11月20日全部投產就緒。此外,深交所還下發了11月12日全網測試的通知。

盡管目前仍未公布具體的開通日期,但多家券商已迅速啟動了深港通賬戶開立的業務。

在第二批次中獲的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海通證券,於11月7日在官方微信號上宣布稱,今日起已開始受理深港通下港股通業務交易權限的開通申請。招商證券、國信證券也均在微信公眾號上開始了該業務的宣傳。而渤海證券、華西證券等客服或內部人士也透露,目前已開始受理深港通權限申請。

按照此前的規則要求,個人投資者在開立港股通賬戶時,需滿足資金、風險測評、業務水平測試和誠信記錄的要求;包括具備50萬元以上的資產(含信用賬戶自有資產)、港股通知識測試成績90分以上等。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從規則上來看與此前滬港通並無較大差異,券商的前期籌備工作並不複雜。而作為本輪港股通開戶的鮮明特點,多家券商目前均支持全程在線的開戶流程。

另有獲得權限批複的券商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尚未受理深港通業務權限,主要是在推進內部員工培訓和業務知識測試工作,以及在營業部層面開展深港通相關宣講和投資者教育工作;有望在本周正式開啟賬戶開立申請的受理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42

地方AMC擴容浙滬“二胎”搶跑 各路資本激烈競逐

11月7日,第一財經獲悉,銀監會公布陜西、青海、黑龍江、浙江、上海5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AMC)名單的通知,其中浙江、上海兩地批複的是第二家地方AMC。這意味著兩地在監管層松綁省級AMC、允許“二胎”的政策中搶得先機。

此前的10月21日,銀監會發布《關於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放寬了對地方AMC的相關限制,允許每省最多可設立兩家地方AMC,並松綁地方AMC對外轉讓不良資產。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4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52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面對上萬億的不良資產市場,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角逐地方AMC,例如上市公司、基金子公司、信托、券商以及金融控股集團等。

三地迎首家 浙滬“二胎”搶跑

根據銀監會上述批文,批準陜西省、青海省、黑龍江省、浙江省、上海市五個省市,分別設立陜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陜西資產”)、華融昆侖青海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昆侖”)、黑龍江嘉實龍昇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嘉實龍昇”)、光大金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睿銀盛嘉”),參與本省(市)範圍內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工作。

根據公開資料,嘉實龍昇2016年6月成立,註冊資本10億元,目前共有5家股東,分別為中晟合銀資產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嘉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嘉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尚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第一財經獲悉,嘉實龍昇是首家由基金子公司發起設立並控股的地方AMC,公司董事長趙學軍同時擔任嘉實基金的總經理,以及嘉實基金子公司嘉實資本的董事長。

陜西資產在新獲批的5家地方AMC中註冊資本最高,達45億元。其中,陜西省國資委為第一大股東,並引入了延長石油、西安城投、陜國投、中信證券、長安信托等大型國有企業為戰略性投資者。董事長冷勁松曾任西部證券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陜西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

華融昆侖註冊資本10億元,由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組建,聯合青海泉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格爾木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

在上述5家地方AMC中,浙江省和上海市“二胎”搶跑。光大金甌和睿銀盛嘉分別是浙江省和上海市的第二家AMC。

根據此前銀監會發布的相關函件,對於省級增設AMC,其要求考慮三大因素:一是當地不良貸款余額較高,不良貸款處置壓力較大;二是不良資產增速較快,不良資產轉讓需求較高;三是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正常經營並已積極發揮作用。

浙江此前已經設立了一家地方AMC——浙江省浙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由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全資控股。

光大金甌2015年12月底成立,被稱為溫州版“壞賬銀行”,註冊資本10億元,由中國光大集團控股。工商註冊信息顯示,中國光大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分別投資3.5億元、2億元,合計持股比例55%,此外,溫州市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溫州市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投資3.5億元、1億元。

上海此前也已成立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由上海國際集團全資控股。

據第一財經了解,睿銀盛嘉首期註冊(實繳)資本10億元人民幣,由上海地方國有資本聯合民營資本共同出資,是滬上首家混合所有制的“壞賬銀行”。由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前副行長夏建新擔任公司CEO。

有業內人士分析,地方AMC作為地方金融業的延伸,具有“人緣”“地緣”等特點,一方面能發揮本地化溝通協調優勢,提高有效消化和處置金融不良資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四大金融AMC的價格壟斷,銀行在出售不良資產方面將獲得更多的議價權,進而可以為優化銀行信貸結構,以及為服務地方經濟留出更多空間。就不良資產管理行業來說,通過地方AMC的設立,培育更多的市場參與主體,長期而言有利於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多元資本角逐

從前述5家新批地方AMC的投資方構成中可以看到,地方AMC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

例如,陜西資產陜西省國資委為第一大股東,更引入了14家股東。今年5月份,陜國投也公告稱擬追加2億元入股陜西資產,即共使用自有資金3億元認購其股權,持股比例5.36%;嘉實龍昇最大股東為嘉實資本;光大金甌則由光大集團控股,合計持股比例55%。

一位不良處置市場資深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在銀監會發布松綁地方AMC文件之後,各路資本都在爭搶進入地方AMC,“目前大部分第二批省級AMC都被地方國有資本緊盯,大量民營資本也想進入參股,不過競爭非常激烈。”

民營資本在地方AMC不斷擴容的過程中在不斷湧入。除了前述睿銀盛嘉由地方國資聯合民營資本出資之外,此前的湖北資產管理公司、寧夏順億資產管理公司和吉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註冊資本均為10億元,都有多家民企成為股東,吉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更是由來自遼寧的民營企業宏運集團發起成立。

據AMC行業人士介紹,地方AMC在主營業務上目前主要鎖定三個重點:一是重組金融不良資產。各行各業的許多不良資產最終都會表現為金融壞賬。二是重組國有企業不良資產。與2000年前後處置國有企業破產關閉的時代背景和目的初衷不同,目前的主要任務是處置國有“僵屍企業”、空殼公司以及各種無效低效資產,為優質資產證券化鋪路,為國有資本優化布局奠基。三是重組社會不良資產。與20年前不同,這一輪不良資產主要集中在非公企業,表現為企業暫時性的資金鏈斷裂,很多企業稍微撒點“陽光雨露”就會起死回生。

因此,地方AMC在股權上引資多元化,將促使其在不良資產的處置上更加靈活。

睿銀盛嘉表示,將依托不良資產處置牌照,定位為“企業債務重組金融專家”。將圍繞上海市政府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部署,積極參與地方企業債務重組與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積極發揮AMC對地方經濟金融的“穩定器”作用。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稱,地方AMC在機制構建上要完善三個端口。在前端,要通過銀企合作、基金引導等,建立高額度、長周期、低利率的資金池。在中端,要把握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原則,對歸集資產拆包篩選、分類分包,實施精細化管理、專業化經營、市場化處置。在後端,要備足定向增發、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工具,並形成安全的退出通道,加快資產的流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53

【獨家】銀監會批複5家地方AMC 浙滬“二胎”搶跑

11月7日,第一財經獲悉,銀監會公布陜西、青海、黑龍江、浙江、上海5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名單的通知,其中浙江、上海兩地批複的是第二家地方AMC,陜西、青海和黑龍江為首家批複。

此前,銀監會發布《關於適當調整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關政策的函》放寬了地方AMC的相關限制,允許每省最多可設立兩家地方AMC,並松綁地方AMC對外轉讓不良資產。

根據銀監會上述批文,批準陜西省、青海省、黑龍江省、浙江省、上海市分別設立陜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華融昆侖青海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嘉實龍昇金融資產有限公司、光大金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睿銀盛嘉”),參與本省(市)範圍內不良資產批量轉讓工作。

其中,陜西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華融昆侖青海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光大金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此前已經成立,不過未得到銀監會批文。黑龍江嘉實龍昇金融資產有限公司則是最新現身。

5家地方AMC中,浙江省和上海市“二胎”搶跑。對於省級增設AMC,銀監會要求考慮三大因素:一是當地不良貸款余額較高,不良貸款處置壓力較大;二是不良資產增速較快,不良資產轉讓需求較高;三是已設立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正常經營並已積極發揮作用。

光大金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睿銀盛嘉分別是浙江省和上海市的第二家AMC。浙江此前已經設立了浙江省浙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由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全資控股。

睿銀盛嘉則是滬上繼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之後的第二家地方性AMC。上海國資經營公司由上海國際集團全資控股。

據第一財經了解,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期註冊(實繳)資本10億元人民幣,由上海地方國有資本聯合民營資本共同出資,是滬上首家混合所有制的“壞賬銀行”。由中信銀行上海分行前副行長夏建新擔任公司CEO。

上海睿銀盛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表示,將依托不良資產處置牌照,定位為“企業債務重組金融專家”。圍繞上海市政府調結構、促轉型的戰略部署,積極參與地方企業債務重組與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積極發揮AMC對地方經濟金融的“穩定器”作用。

有業內人士分析,地方AMC作為地方金融業的延伸,具有“人緣”“地緣”等特點,一方面能發揮本地化溝通協調優勢,提高有效消化和處置金融不良資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四大金融AMC的價格壟斷,銀行在出售不良資產方面將獲得更多的議價權,進而可以為優化銀行信貸結構,以及為服務地方經濟留出更多空間。就不良資產管理行業來說,通過地方AMC的設立,培育更多的市場參與主體,長期而言有利於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60

獨家 | 拍拍貸、趣店向紐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互金公司“搶跑”IPO

由於前兩年已有多家公司開始積極籌備上市事宜,外界一直預測,2017年將成為新金融行業的上市“大年”。

第一財經獨家獲悉,今年的第一批上市“小分隊”:拍拍貸和趣店已經分別在農歷春節前後向紐約證券交易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另外,還有一家正在籌備上市的P2P公司同樣也把目標鎖定在了紐交所。

按照在美上市的流程,這兩家公司還需要同時向美國證監會(SEC)抄送報表及相關信息,提出上市申請。而相比交易所,SEC的反饋意見才是能否順利上市的關鍵。

為什麽又是紐交所?

記得2015年11月當宜人貸向紐交所遞交IPO申請的消息傳出後,幾乎每個人都會反問一句:不是納斯達克?

的確,納斯達克憑借其創新基因,以及相對較低的上市門檻,一直是眾多新興企業IPO的不二之選。

從上世紀80年代,伴隨 PC革命而起的蘋果、微軟、英特爾,甲骨文等,到90年代,伴隨互聯網絡崛起而出現的亞馬遜、eBay和雅虎等,再到後來新浪、網易、盛大、京東等一大批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都選擇了納斯達克。

但有意思的是,與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納斯達克紮堆不同,中國的新金融企業們集體選擇了歷史更悠久、金融“標簽”更顯著的紐交所。

記者從多家備戰赴美上市的互金公司了解到,根據投行提供的上市報告,盡管很長一段時間,相較於納斯達克,紐交所對上市企業的發行標準和財務標準要求較高,但目前兩家交易所的上市政策和費率已經趨同,並沒有明顯的差別。

據某在美上市的公司CFO介紹,過去紐交所確實對上市公司的規模、收入、盈利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較嚴格,但近年來,這家老牌的交易所也在積極擺脫自己刻板、陳舊的形象。

“比如,在技術上投入更多資金、調整企業上市要求等。”在他看來,僅紐交所放寬“企業必須盈利兩年才能夠掛牌”這一項的要求,就足以吸引很多過去只能去納斯達克上市的新興企業。

從紐交所的官網信息來看,目前對於上市企業的財務標準並沒有變化。但據正在接觸紐交所的多家互金企業獲悉,現在紐交所已經口頭放寬了上市的財務標準,尤其在盈利方面。

除了交易所方面的原因,就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或者金融科技公司)而言,盡管它們正在努力強化自身“以科技驅動”的定位,但就外界看來,它們本質上仍從事的是金融業務,與紐交所的歷史偏好更契合。

一位所在公司正在籌備上市的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互金企業並不具備所謂“金融科技”的能力,只是在金融業務上疊加了一些新的互聯網技術手段。所以,如果去偏愛科技企業的納斯達克並無優勢,反而它們對於填補中國金融服務市場空白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此外,多位參與公司籌備赴美上市的人士告訴記者,2014年的P2P公司LendingClub、OnDeck,2015年的宜人貸先後登陸紐交所,這些公司的順利上市也為後來者打通了道路,做好了鋪墊,這也是他們優先選擇紐交所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這幾家籌備上市的公司在投行、律所、審計公司的選擇上,跟已上市的幾家公司也多有重合。由於上市環節主要涉及投行、SEC、交易所三方,在已有先行者的情況下,這條路徑一旦走通過,後面再複制難度也會降低不少。

SEC才是重要關卡

根據公開資料,赴美上市通常包括幾個主要環節:申請立項(向中國證監會等相關部門申請到境外上市的立項)、提出申請(向美國證監會及上市所在州的證券管理部門抄送報表及相關信息和提出上市申請)、等待答複;法律認可、招股書的Redherring(紅鯡魚)階段、路演及定價、招股及上市等。

據已在美上市企業人士介紹,雖然申請是提交給交易所,但嚴格來說,交易所只是負責收集數據和按照SEC確定的標準來披露企業信息,對於企業能否通過上市申請並沒有最終的決定權。

“所以,在整個申請上市的過程中,企業與SEC的溝通才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據該人士介紹,SEC尤其在意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計算的準確性,對於其所在企業的業務指標以及財務計算方式做了很多的了解和調整。

他進一步舉例稱,比如,收入和支出怎麽計算。一筆貸款放出後,就要立刻計入負債,但對於P2P企業來說,收入卻是慢慢收回的。披露的標準不同,公司可能從盈利變成了不盈利。

與外界所關註的不同,相比操作的規範度、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準確性,SEC對於中國互聯網金融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和合規情況並沒有那麽看重。即便有風險也沒關系,只要真實披露就好,對於商業模式和市場風險的判斷,更多由投行和律所負責。

由於美國證券監管模式是三位一體(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的全方位監管。SEC的監管重心在二級市場,主要強調事後監管(這里說的事後是指上市後並不是“出事”後)且賦予監管機構很大的權力。

只要SEC發現誰有問題,被“盯上”的公司就得為自己做無罪辯護,這種監管創新有力地突破了以往的檢方做“有罪推斷”的監管模式,極大地降低了監管成本,使得上市企業戰戰兢兢,不敢“惹禍上身”。

據了解,按照正常程序,提交申請後,SEC通常會在4~6個星期內給予答複,但這個答複不一定是最終結果,可能只是一個反饋意見函,需要企業重新調整和溝通,直到最終符合要求。

為何“搶跑”上市?

作為近幾年中國成長最快的一個行業,新金融領域中的領軍企業,不管是業務規模、還是發展程度都到了邁入資本市場的階段。

只是眼下,對於不少中國互聯網金融(或金融科技)企業來說,不管是自身商業模式的合規性、成熟度,還是業務增長的可持續性、資本的認可程度,都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上市這一步多少顯得有些倉促。

一位所在公司正在籌備上市的人士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現在的互金公司上市就像女孩子對於結婚的渴望。大家各有各的打算,有些是要找長期飯票(上市之後融資更便利),有些是感情沖動(企業走了三五年之後不得不上市),有些是為了名聲(上市之後會有更好的品牌效應)。“但很多人並沒有想好結婚之後如何面對生活的瑣碎和柴米油鹽。”

另外,多位受訪者也曾向記者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並沒有成長到上市的最佳狀態,但為何要提前博上市?這其中的原因大同小異。

一方面是來自投資方、管理層、股東方等的壓力,尤其在完成多輪融資,發展三五年之後,上市似乎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是來自同行的競爭壓力,如果對手搶先上市了,不管是從品牌還是市場地位來說都對自己不利。

另據幾位投行人士介紹,每個細分領域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往往會只布局一個行業排名最靠前的幾家公司,一般有個“二八原則”,即前20%上市的公司會拿走80%的市場利潤。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每個細分領域也就容納前3~4家,遊戲公司、門戶網站都是這個水平。只是中國市場大,或許市場機會更多,但先上市的公司在估值上一定會占得一些優勢。”一位投行人士稱。

據前述某在美上市的公司CFO介紹,對於每一個細分行業而言,一波上市機會容納幾家公司,“窗口期”有限,而下一波機會可能又要等上3~5年,這個規律在很多細分行業都可以看到。

而且,在他看來,眼下,中國有幾家新金融巨頭都在籌備上市,這些巨頭市值都在千億、萬億人民幣規模,一旦上市,資本市場也需要消化一段時間,所以短期內會不利於其他中小公司上市。

盡管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眼下或許並非上市的最好時機,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上市對於企業規範發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卻有不少潛在的積極作用,尤其對於正在劇烈變化的中國新金融行業而言,上市這一目標也可以倒逼企業更規範地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55

多國醞釀減稅 李克強告誡有關部門要有“搶跑”意識

在全球減稅浪潮下,我國今年已經出臺了5800億元減稅降費舉措。

4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了簡並增值稅稅率等6項減稅舉措。

“今天這件事定下來,方案要抓緊出臺,減稅要抓緊到位,要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李克強總理在會上告誡有關部門,“許多國家都在醞釀出臺減稅措施,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我們要有‘搶跑’意識,用實際舉措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全球性減稅已經“箭在弦上”,而總理強調減稅要有“領跑”意識,其實反映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必須做好應對預案,從而未雨綢繆,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全球減稅浪潮襲來

馮俏彬表示,目前全球經濟處於後危機時代,不少國家都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而此前的貨幣政策比如降低利率空間有限,減稅政策成為美、英等國選擇,全球性減稅浪潮即將到來。

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3月24日在美國媒體舉辦的活動上表示,聯邦政府將很快推出稅收改革方案,稅改方案的核心是為中產階級大規模減稅,並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希望國會能在今年秋天通過稅改方案。

減稅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推行稅制改革的核心。其中,美國計劃將現行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5%下降到15%或20%,並通過低稅率對美國公司海外利潤實行“大赦”,企業投資還可當年作為成本扣除等。

在個人所得稅方面,特朗普準備將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目前的39.6%降低到33%,減少個人所得稅級次,從目前的7級稅率減並為3級,提高個人所得稅的標準扣除限額,個人申報由6300美元提高到15000美元等。

不只是美國,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已正式批準進一步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的政策,將在2020年前降至17%,並承諾英國企業所得稅稅率將保持在二十國集團國家中最低水平。法國總統的熱門競選人弗郎索瓦·菲永也表示,上臺後將使法國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從當前的33%降到25%。

馮俏彬認為,美國減稅方案實施需要形成法案,這還需要一段時間,但一整套稅制方案設計上很清晰。而英國減稅後,歐盟國家跟進減稅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國際稅收競爭將驅動資本、技術等流動性生產要素從高稅國流向低稅國。

不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最新發布的半年度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對特朗普提出的稅改計劃表示擔憂。報告稱美國共和黨提議的稅改將增加企業的現金流,但杠桿率已很高的美國企業或許不會將這些現金流用於生產性資本投資。IMF說,這些現金可能會被用於冒險行為,例如購買金融資產、並購和派息。

報告指出,以往的大規模稅改往往會帶來金融冒險行為升溫,包括1986年的稅改以及2004年的企業稅匯回“優惠期”。這兩次行動都導致杠桿增加,之後經濟分別在1990年和2008年陷入衰退。

中國“搶跑”應對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指出,當前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國家都競相發出“減稅”信號。“所以我們要有‘搶跑’意識!企業埋頭苦幹、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政府要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我國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相應帶動勞動力等成本都在上升,因此要更加註重通過減稅降費,增強競爭力。”總理說,“我們減稅不僅是為企業減輕負擔,更重要的,是要給市場一個良好預期。”

馮俏彬認為,中國在應對全球減稅時應該有自己的出發點和依據。中國減稅選擇上主要是落實對稅外收費體系的清理上。行政性零收費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廣東等地已經在做,中國已經具備基本條件。政府性基金項目雖然不多,但金額大,需要結合價格機制改革來進一步清理。社會保障費率降低也有空間。

普華永道中國稅收政策服務主管合夥人梅杞成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應該謹慎審視美國減稅方案對中國的影響,但是不要盲目應對,並非美國減了多少稅,我們就要減多少稅,而是中國要按照自己的政策目標去做,包括已經推出的鼓勵企業創新稅收優惠政策。

繼去年我國推出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等減稅降費措施,給各類市場主體降成本達到1萬億元後,今年我國繼續出臺減稅降費舉措,意在構建簡潔公平稅制,並加大稅收對小微企業、科技企業、就業、養老等領域支持力度。

這包括將增值稅稅率由4檔次並為3檔次,取消了13%稅率檔次;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的範圍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均擴大等減稅舉措。在降費方面,今年4月起國家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和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擴大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免征範圍,取消或停征41項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等。

國務院預計今年已經出臺的減稅降費舉措能夠全年降低各類市場主體負擔約5800億元。

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要推進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減稅降費的額度將力爭達到1萬億元!”

“最重要的就是要抓緊把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李克強在上述常務會上說,“中國太大了,這麽多稅收政策,涉及眾多小微企業、科技型企業、改革試驗區,所以政策落實一定要加快。”

馮俏彬表示,這反映中央給企業減稅意圖很迫切,但各地情況不一樣,甚至出現了中央在減稅,地方在增收的少數怪狀。解決這一問題不只是政策執行,還與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推進,地方收入體系構建息息相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99

美稅改吸引資本人才回流,中國減稅降費“搶跑”應對

美國26日公布了自1986年以來力度最大減稅計劃。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認為,盡管這一減稅力度驚人的計劃能否真正落地仍存疑,但若計劃落地將吸引資本和高端人才流向美國,其他國家或以減稅跟進,全球性減稅潮流將至。

針對多個大國發出減稅信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要求,有關部門要有“搶跑”意識,通過減稅降費給企業創造更好環境,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美國減稅力度驚人

此次美國稅改計劃目的是刺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簡化稅制,降低美國家庭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稅負,將企業所得稅稅率從全球最高之一降至最低之一。

具體來看,個人所得稅級數由七級降至三級,稅率由高到低分別是35%、25%、10%。向有孩子和家屬照顧支出的家庭提供稅務減免,廢除遺產稅等。美國企業所得稅稅率將從35%降至15%,對於美國公司在海外利潤提取回美國進行一次性征稅。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美國30年來稅制最大的一次調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時提出的減稅計劃相近,除了放棄邊境調節稅。這次美國打響了國際競相減稅的第一槍,英國等國也有減稅計劃,全球將掀起一輪減稅浪潮。

德勤中國並購重組服務全國主管合夥人葉偉文用“驚人”來描述這次美國稅改減稅力度。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美國真的將企業所得稅降至15%,將低於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低稅率國家或地區。再加上對美國海外利潤提取回美國采取更低稅率,這將促使美國企業把海外利潤匯回美國用於投資,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馮俏彬表示,這一方案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產生影響。資本流向低稅率國家,美國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和個稅,將有利於吸引資本回流。未來部分在華外資企業可能傾向於把資本匯回美國,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有海外投資計劃的企業,也可能在選擇投資目的地時考慮美國。

葉偉文也表示,對部分中國企業來說,美元強勢本身使得部分企業有配置美元資產的需求,而現在美國大幅降低稅率,投資美國的熱情可能更高。如果美國企業所得稅降為15%,將低於中國的25%稅率,在華的部分美國企業可能會傾向於將利潤匯回美國。

不過在馮俏彬看來,目前的美國稅改計劃能否真正落地還有待觀察,其中最大的焦點在於如此龐大規模的減稅計劃將對美國財政收入造成大幅沖擊,如何彌補減收的缺口將是個問題。

“對於此次減稅計劃對財政減收幅度有不同的測算,比如有機構估算減稅規模達到2萬億美元左右,對於這一缺口,美國政府靠減稅刺激經濟增長來自己買單,但究竟減稅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經濟還有待觀察。”馮俏彬稱。

葉偉文也對美國大規模減稅計劃真正落地持有懷疑,在大規模減稅後實現預算平衡是一大難題。

中國減稅降費應對

4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了總規模約3800億元的減稅舉措,李克強總理在會上告誡有關部門,當前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很多國家都競相發出“減稅”信號,“所以我們要有‘搶跑’意識!企業埋頭苦幹、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政府要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

在去年為各類市場主體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之後,中國今年力爭減稅降費達1萬億元。

馮俏彬表示,距離美國減稅計劃通過還有一段時間,中國應該謀劃方案來應對這一沖擊,但不必被國際稅收競爭的輿論戰牽著鼻子走。這一輪減稅降費思路是正確的,下一步應該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清理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等降低企業成本,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流轉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告訴第一財經,各個國家通過減稅來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態勢會更加明顯。我們國家有關財稅部門也會積極開展部署研究對策。當然中美情況不盡相同,中國第一大稅種是增值稅,而非所得稅。減稅空間有多大取決於財政負擔的大小,所以在研究減稅方案的同時也應關註財政預算體制改革以及如何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這也是國家競爭力的表現。

馮俏彬認為,中國減稅選擇上主要是落實對稅外收費體系的清理上。行政性零收費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廣東等地已經在做,中國已經具備基本條件。政府性基金項目雖然不多,但金額大,需要結合價格機制改革來進一步清理。社會保障費率降低也有空間。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在降低企業所得稅方面還有減稅空間。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白彥鋒認為,我國企業所得稅若選擇降稅負,可選擇方案有不少。比如降低名義稅率的同時減少稅前抵扣來確保稅收總收入不受太大沖擊。或者通過降低稅率、增加稅前抵扣直接降低企業所得稅收入的同時,加大個人所得稅、消費稅、資源稅、環保稅等“綠色稅收”征收力度,這一方面可以讓一些高能耗、高汙染的企業不會因普惠性降低稅率而“搭便車”受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對沖因企業所得稅降低帶來的“減收沖擊”。

普華永道中國稅收政策服務主管合夥人梅杞成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應該謹慎審視美國減稅方案對中國的影響,但是不要盲目應對,“並非美國減了多少稅,我們就要減多少稅,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政策目標去做,包括已經推出的鼓勵企業創新稅收優惠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82

強化功能性轉型 雀巢欲搶跑中老年奶粉大戰

隨著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增速放緩,中老年奶粉逐漸成為國內主要乳企的競爭方向。

昨天第一財經記者從雀巢公司獲悉,本周在北京舉行第十三屆全國營養科學大會上,雀巢推出一款以藥店為渠道的功能性中老年奶粉產品。在業內看來,雀巢正有意推動中老年奶粉從乳制品向保健品領域轉型,試圖用技術和研發建立壁壘,從而在國內近4億人的中老年市場上占得先機。

記者從雀巢公司獲悉,區別於傳統中老年奶粉產品,此次推出的新產品則是一款配方產品,更側重於功能性,據介紹,其配方中添加了MCT(中鏈甘油三酯)以保護腦部健康。與此同時,區別於傳統的KA銷售渠道,雀巢的新產品將借助藥信平臺,主攻連鎖藥店渠道。

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國偉現場解釋稱:老年人的大腦對葡萄糖的利用率減少10-15%。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則降低25%之多。中鏈甘油三酯MCT能夠轉化為酮體,作為老年人大腦的一種替代性能量來源。

事實上,類似功能性產品在中老年奶粉產品領域並不多見。

記者了解到,中老年奶粉產品此前並不被乳企重視,直到2010年前後國內很多乳企才開始推出相關產品,但市場始終不溫不火。在某知名電商網站上看到,在售的中老年奶粉雖然大多註明為配方中老年奶粉,但大部分還是以增加魚油、鈣和微量元素為主,只有少數品牌如伊利等推出了具有一定功能性的中老年配方奶粉。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進入中老年奶粉市場的乳企很多,包括伊利、飛鶴、以及部分海外乳企都有涉獵,但中老年奶粉市場規模整體較小,樂觀估計也就在150億元左右(另有一說為40億元)。但去年以來,由於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放緩,渠道開始轉向從中老年配方奶粉尋求增長空間,在渠道商的推動下,中老年奶粉市場增長迅速。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巨大的老齡人口總數讓乳企也都看到了巨大的增量機會。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趙文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5年根據人口抽樣調查結果計算,國內50歲以上人群已占到29%,約4億人,而在國內老年人中,營養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

雀巢大中華區奶品業務單元市場經理徐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市場上中老年奶粉品類增長迅速,目前中老年奶粉已占到雀巢奶品業務單元中的主導地位,遠超過學生奶粉和普通成人奶粉。今年一季度雀巢中老年奶粉產品的增長率在7%-8%,而這一增速持續穩定。

三元股份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吳松航表示,近兩年中老年配方奶粉逐漸升溫,三元的中老年配方奶粉是在2010年開始上市銷售,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尤其是近兩年銷量上升的勢頭非常快。

徐巖表示,盡管中老年奶粉配方化是在2015年前後才被提出,但國內中老年奶粉的功能化和配方化趨勢明顯。目前國內更關註疾病治療本身,而忽略了前期的預防,雀巢推出功能化產品也是希望從前期膳食預防的角度切入市場。

記者了解到,此次推出的產品也是雀巢研究院的成果,雀巢希望未來的中老年奶粉產品都具有在某個健康領域的針對性,未來還準備推出更多專註型產品。

值得註意的是,在業內看來,雀巢推動中老年奶粉功能性轉型,除了希望在大健康市場上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有利用其研發領域的積累建立技術壁壘的意圖。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專家朱丹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速,雀巢也把中老年奶粉作為一個突破口,根據中老年的訴求對產品進行了戰略性升級,從簡單的營養補充上升為保健功能,讓整個產品定位發生了變化。

事實上,目前包括飛鶴、伊利、三元、君樂寶等國產品牌,以及歐洲和澳洲等知名海外品牌都在加速布局中老年配方奶粉市場,雖然市場總量有所增長,但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行業競爭激烈。

不過在朱丹蓬看來,通過此次產品升級撬動市場,雀巢有搶跑行業的意味。作為國際上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擁有深厚的技術研發和產品配方上的優勢,雀巢也充分利用了技術壁壘,讓競爭對手無法馬上複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