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務院深入推進東北振興戰略 年底前出臺國企改革專項方案

16日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今日發布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幹重要舉措的意見,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意見提出,2016年底前出臺深化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專項工作方案。

以下為意見全文: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

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

若幹重要舉措的意見

國發〔2016〕6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深入推進實施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標本兼治、分類施策的原則,現就積極應對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提出以下意見。

一、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內在活力

(一)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東北三省要全面對標國內先進地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推廣“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簡化流程,明確時限,提高效率。先行試點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探索創新以政策性條件引導、企業信用承諾、監管有效約束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開展優化投資營商環境專項行動,推進“法治東北”、“信用東北”建設,實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制度,試點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保護,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遼寧、吉林、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以下稱三省人民政府〕負責)對東北地區投資營商環境定期進行督查評估。(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國工商聯負責)

(二)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2016年底前出臺深化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專項工作方案。推動駐東北地區的中央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選擇部分中央企業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部分中央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引導中央企業加大與地方合作力度。(國務院國資委牽頭,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三省人民政府分工負責)在東北三省各選擇10—20家地方國有企業開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組建若幹省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研究推動若幹重大企業聯合重組。有序轉讓部分地方國有企業股權,所得收入用於支付必需的改革成本、彌補社保基金缺口。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2017年底前推動廠辦大集體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三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指導支持)加快推動東北地區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提出分類化解林區林場金融債務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以下稱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三)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在東北地區開展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示範,重點培育有利於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金融環境、創新環境、法治環境等,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三省一區人民政府負責,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工商聯等指導支持)2017年6月底前,在東北地區至少設立一家民營銀行。(銀監會指導支持)推動“銀政企保”合作,建立融資擔保體系,重點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貸款融資提供擔保。遴選一批收益可預期的優質項目,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負責)

二、推進創新轉型,培育發展動力

(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東北地區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提高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務型制造能力,鼓勵國家重點工程優先采用國產裝備,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重塑東北裝備競爭力,積極開拓重大裝備國際市場,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建設一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和示範園區。加大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在東北地區投資力度,抓緊設立東北振興產業投資基金。建立“市場化收購+補貼”的糧食收儲新機制,積極引導多元化市場主體入市收購。支持建立線上銷售渠道,擴大東北地區優質特色農產品銷售市場,打造東北農產品品牌和地理標誌品牌。適當擴大東北地區燃料乙醇生產規模。(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國家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五)支持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地區轉型。加快推進黑龍江龍煤集團、吉林省煤業集團、阜新礦業集團等重點煤炭企業深化改革,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在專項獎補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三省人民政府負責,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支持)以黑龍江省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四大煤城為重點,實施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攻堅行動計劃,研究通過發展新產業轉崗就業、易地安置轉移等方式統籌安排富余人員。(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負責,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指導支持)將東北地區國有林區全部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支持開展生態綜合補償和生態移民試點,盡快落實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相關支持政策。支持林區發展林下經濟。結合林場布局優化調整,建設一批特色宜居小鎮。全面推進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支持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和工礦廢棄地治理。中央預算內投資設立采煤沈陷區綜合治理專項。(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六)大力培育新動能。實施好東北地區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對東北地區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產業新業態,支持打造制造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引導知名互聯網企業深度參與東北地區電子商務發展,支持互聯網就業服務機構實施東北地區促進就業創業專項行動。支持東北地區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三省一區人民政府負責,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部門指導支持)支持東北地區積極發展服務業,培育養老、旅遊、文化等新消費增長點,出臺推動東北地區旅遊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工作方案,完善旅遊服務設施,新建一批5A級景區和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旅遊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設立東北振興新動能培育專項。(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七)加強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深入推進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建設沈陽渾南區雙創示範基地,推進哈爾濱、長春等城市雙創平臺建設。鼓勵地方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中央預算內投資設立東北地區創新鏈整合專項。(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加快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支持吉林長春、黑龍江哈大齊工業走廊培育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部牽頭負責,三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支持東北地區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等金融改革試點。(銀監會、科技部、人民銀行按職責分工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在布局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重大創新基礎設施時向東北地區傾斜。支持在東北地區組建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科院按職責分工負責,三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八)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抓緊推進已納入各領域“十三五”專項規劃和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的鐵路、公路、機場、水利、農業、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東北地區高速鐵路網建設和既有鐵路擴能改造,對東北地區支線機場建設補助標準參照中西部地區執行。研究建設新的特高壓電力外送通道。制定東北地區電力體制改革專項工作方案,切實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擴大電能替代試點範圍,全面實施風電清潔供暖工程,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光伏暖民示範工程。在光伏電站年度建設規模中對東北地區予以傾斜。支持吉林省開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支持多元化投資主體參與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提高東北地區農網改造升級工程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比例。對東北地區新型城鎮化試點、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節能宜居綜合改造、重點城市“煤改氣”和燃煤機組改造等給予傾斜支持。各地建立項目負責和服務推進機制,掛牌督辦、包幹推進。加快全光纖網絡城市建設和無線寬帶網絡建設。(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能源局、中國民航局、中國鐵路總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擴大開放合作,轉變觀念理念

(九)打造重點開發開放平臺。指導遼寧省做好新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起草工作,加快在東北地區推廣中國(上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經驗。(商務部牽頭)創新完善大連金普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管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加快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建設,規劃建設中俄、中蒙、中日、中韓產業投資貿易合作平臺以及中以、中新合作園區。支持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加快東北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三省一區人民政府負責,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部門指導支持)在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支持中國(大連)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研究設立汽車整車進口口岸。(海關總署、商務部牽頭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支持東北地區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與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進一步加強東北三省一區合作。(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十)開展對口合作與系統培訓。組織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與江蘇、浙江、廣東三省,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市與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市建立對口合作機制,開展互派幹部掛職交流和定向培訓,通過市場化合作方式積極吸引項目和投資在東北地區落地,支持東北裝備制造優勢與東部地區需求有效對接,增強東北產業核心競爭力。2017年2月底前將對口合作工作方案報國務院審定後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組織部指導協調,相關省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依托國家級幹部教育培訓機構,組織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專題培訓,重點加強對省部級領導幹部和地市黨政主要負責同誌、省(區)屬國有企業主要領導人員的培訓,並在其他相關調訓名額分配上給予傾斜支持。指導地方分級加強縣處級以上幹部培訓。組織全國標桿企業、先進園區、服務型政府、創新院所、金融機構等系列“東北行”活動。(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按職能分工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東北三省要組織省內城市、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走出去,學習國內其他老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經驗。(三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協調)

四、切實加強組織協調,充分調動兩個積極性

(十一)強化地方主體責任。三省一區人民政府要強化東北振興的主體責任,轉變觀念、振奮精神、紮實苦幹,創造性開展工作。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幹意見》、《國務院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幹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發〔2014〕28號)等政策文件提出的重大政策措施、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要逐項明確責任、提出要求、規定時限,確保各項措施任務落實到位。完善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的領導、協調、推進和督查考核機制,充分發揮各省(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領導小組作用,設立辦公室,充實地方各級政府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力量。加強重大項目儲備,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組織黨員領導幹部下基層下企業,幫助重點企業和特殊困難地區,協調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創新招商方式,著力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加大引資工作力度。(三省一區人民政府負責)

(十二)加大財政金融投資支持力度。中央財政提高對東北地區民生托底和省內困難地區運轉保障水平。對東北地區主導產業衰退嚴重的城市,比照實施資源枯竭城市財力轉移支付政策。在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同時,制定實施過渡性措施,確保當期支付不出現問題。加快推進東北三省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財政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負責)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東北地區信貸支持力度,對有效益、有市場、有競爭力的企業,應滿足其合理信貸需求,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貸、停貸。對暫時遇到困難的優質大中型骨幹企業,要協調相關金融機構積極紓解資金緊張等問題。鼓勵各地建立應急轉貸、風險補償等機制。推進不良貸款處置。(銀監會、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相關金融機構按職能分工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對符合條件的東北地區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給予優先支持。(證監會牽頭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做好組織和服務工作)推進實施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方案並對東北地區企業予以重點考慮。支持企業和金融機構赴境外融資,支持東北地區探索發行企業債新品種,擴大債券融資規模。推出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大工程包。(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三省一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十三)加強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有關部門和東北三省要建立東北振興宣傳工作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加大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力度,組織各類媒體赴東北開展深度采訪報道,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增強發展信心。加強輿情監測,對不實報道等負面信息,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澄清事實,防止“唱衰東北”聲音散播蔓延,贏得公眾理解和支持。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暢通群眾投訴舉報渠道,完善舉報受理、處理和反饋機制,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妥善回應社會關切。(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三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十四)強化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積極主動開展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切實承擔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加強綜合協調和調查研究,牽頭推進重點任務落實。研究組建東北振興專家顧問團。(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部門原則上要在2016年底前出臺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的具體政策措施。各部門組織制定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要優先考慮在東北地區試行,組織開展各類改革創新試點原則上要包含東北地區。(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適時對東北振興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維護全國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意義十分重大。各有關方面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拿出更有力措施,打一場攻堅戰,闖出一條新形勢下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路,努力使東北地區在改革開放中重振雄風。

國務院

2016年11月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4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響“前奏”:2017年要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如何為2017年經濟工作定調是本次會議重點。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透露了部分明年工作的重大思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9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穩中求進是工作基調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效益提升,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但是,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領域金融風險顯現,部分地區困難較大等。

會議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依然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一年,依然要圍繞“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來開展經濟工作。考慮到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明年在推進結構行改革的同時,也要確保經濟平穩增長和防範系統性風險。

章俊認為,中央會堅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依然是最恰當的組合。綜合考量明年經濟的挑戰和機遇,預計明年經濟增長的目標區間會設定在6.0%-7.0%,區間下限下調0.5個百分點可以為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間和靈活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穩中求進,一條底線就是民生要穩,不論改革還是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民生。明年要繼續下大力氣落實精準就業、精準扶貧等保民生工作,做好社會政策托底。

振興實體經濟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資本“脫實向虛”令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更多挑戰。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

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於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並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明年政府推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在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制造業需要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不可以偏廢,或者失衡。實體商貿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要勇於面對現實,變革自我,尋求新的發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穩定的投資渠道,可以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國企改革要加快

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姚洋認為,明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定要加快推進。國企改革關系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要抓住這一關鍵突破口,其他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在9號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明年將是國企改革見效年,為了推進改革細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國資委正在積極研究和制定明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

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面臨人口紅利拐點,資本回報率下降,以及去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中國未來維持中高速增長的首要途徑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中國而言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的市場經濟改革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中國經濟的潛在產出水平。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明年的國企改革,改革的重點有可能側重在體制框架、機制和經濟結構三個方面。框架仍以三層國資管理體系為主,機制主要是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結構則是完善國資布局、加快兼並重組的步伐、新動能的形成等等。

李錦表示,今年開始明顯加快的央企重組將延續到明年,這一輪重組和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此前的重組大都是在“一帶一路”、參與國際競爭的外部背景下開展的,比如南車北車重組;但今年則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行業結構調整的內部環境下進行的。

張喜武在9號的媒體通氣會上明確了央企重組的三大思路:瞄準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推進重組,助力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推進重組;發揮協同效應提升效率推進重組。他表示,從實踐情況看,這兩年的央企重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明年央企數量會繼續減少到兩位數。

關鍵領域改革待突破

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破解發展難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專家分析,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明年一些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絕不能放松。

張立群表示,經濟運行更加健康、平穩、可持續,關鍵要有體制機制保障,需要一些重點和關鍵領域改革堅定不移推進下去。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區,涉及很多重大利益的調整。把握好穩和進的關系,對於順利推進各方面改革至關重要。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在一些涉及土地、資本和勞動要素市場的深化改革方面,市場正期待著真正的突破;在老百姓關心、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最突出的民生領域,還需要真正地攻堅克難,盡快拿出有效的方案。

滕泰表示,以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例,不論是魏則西事件還是廣東傷醫案,僅僅是醫療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一個側面,任何微小事件都可能迅速引發全社會的不滿。所以這種情況下要盡快展開醫療供給側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竹籃打水;也不能搞形式主義,換湯不換藥;更不能把什麽問題都推到機制上或者所謂的世界性難題上,畏難推諉、無所作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982

中國明年穩中求進振興實體,加快研制房地產新機制

對於2017年的經濟工作,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在不少專家看來,會議已釋放出了提振產業發展的重要信號。

按照慣例,每年研究分析來年經濟工作的最後一次政治局會議尤為關鍵,扮演著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基調的重要角色,後者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指揮。除此之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將在12月份召開,部署來年的三農工作,同時也是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預熱。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五年一次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召開。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中央的政策,但過去幾年由於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傾向,並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和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因此政府明年推行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也是希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在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異常不確定的大環境下,2017年的經濟工作仍會以“穩”字當頭,且很可能保留6.5%~7%的增長目標,並為此實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預算赤字會提高到3.5%左右。因此,控制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將成為2017年的重點。

而在市場關註的房地產方面,未來將出臺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能使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一攬子政策。

“擰水分”

9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在描述2017年經濟工作時用了不到600字,但卻透露出了不少信息。其中,特別分隔出一段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12年以來,穩增長成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2017年也將如此。

“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沒有變,財政、貨幣政策還是以穩增長為主,穩增長是明年首要任務。”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

以“穩”字當頭,其中一面便是抑制資產泡沫,防止金融風險。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一些資金“脫實向虛”,擾亂實體經濟信心。

今年7月份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抑制資產泡沫”;10月的政治局會議又將這一要求細化到了貨幣政策的層面,要求“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註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顯然,中央正不斷加強對於金融風險的防範。

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9日表示,自4月份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以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整體水平在下降,風險案件高發、頻發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目前,專項整治工作已進入清理整頓階段。

而在被認為是“抑制資產泡沫”主要方向的房地產方面,多地已出臺樓市調控政策。對於2017年房地產市場的動向,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意味著房地產市場發展不能只靠一時的應急政策,關鍵要解決內火,完善制度建設。”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和房地產經紀人學會副會長柴強表示,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是處理好住房消費和投資、房地產和經濟增長、存量房和增量房之間的關系。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的房地產調控註重短期效應,經濟低迷時希望借此拉動經濟,過熱時又通過限購限貸進行調控,沒有從本質上來研究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未來肯定要出臺一攬子政策,比如加大一線城市的土地供應,減輕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在購房需求上可以采取限購限貸政策,並在合適的時機推出房地產稅。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中國經濟階段性企穩條件逐步形成,但要高度重視房地產和金融領域風險,避免風險繼續積累和擴散,並在推進結構性改革中使風險逐步得到釋放。

他指出,穩中求進要為經濟築底創造條件。堅持穩中求進,核心是穩政策、穩預期。宏觀政策要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用穩定的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實現經濟築底企穩,不能急於求成,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

“練肌肉”

“擰水分”的目的則是讓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振興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制造業,關鍵在存量,核心是創新。”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除了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更重要的是用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日前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僅僅用金融杠桿來搞發展,對中國來講是災難性的。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的觀點與董明珠不謀而合:“如果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置於金融業而輕視實體經濟,從長遠看,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章俊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10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挑戰。

事實上,我國已經開始迎接挑戰。工信部7日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到2025年,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我國到2015年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我國制造業亟須突破的瓶頸。

專家認為,加快推進中國制造,還需要諸多綜合改革措施配套,包括財政資金的支持和引導,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最佳組合。

在配套措施方面,《規劃》提出,要創新金融扶持方式,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同時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做好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需要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穩定的投資渠道,可以引導這些資金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不少專家認為,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而國有企業改革則將直接影響下一步改革的成敗。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企改革的核心是要穩中求進,目前有一些穩定就不需要改革的輿論是不可取的。在穩增長、穩預期的同時要加快改革的步伐,需要重大的關鍵性改革牽引結構調整,用改革的成就來增強發展信心。

中央深改組近期通過的三個關於國有資本管理的文件明確,國資改革中的核心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國資委副主任劉強在9日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國資委正在通過職能轉變,設立了資本運營和收益管理局,就是為了突出“管資本”。與此同時,國資委正在制定出資人監管的權利和責任清單,按照現在的進展情況,國資委已經制定了這個清單,共有30多項權責。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明年將是國企改革見效年,為了推進改革細項任務的順利完成,國資委正在積極研究和制定明年的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

除此之外,此次政治局會議還明確,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並強調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19

振興實體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12月14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分析人士稱,傳統產業將進一步得到改造,產品附加值提高,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將得到大力發展。

提高制造業產品附加值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振興實體經濟具體措施包括: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這是為了提升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提升產品的質量,把產品做精做細,轉變增長方式。

胡遲說,與國際橫向比較,我國制造業的附加值偏低,在產業鏈中未能占據優勢地位。與國內的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相比,工業也受到擠壓。“以前農業被認為是弱勢產業,因為與工業相比,農業產出不大,而且受氣候影響大,靠天吃飯,但是現在與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相比,制造業也被認為是弱勢產業了,資金都在往金融房地產行業跑。”

振興實體經濟的措施還包括: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註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胡遲分析,這意味著要發展產業的兩翼,一個是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等方式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另一個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雖然體量較小,但是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發展新興產業也不能拋棄傳統產業,而且很多新興產業也是傳統產業衍生出來的。”

大中小企業平衡發展

此外,振興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還包括: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加強引進外資工作,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更加重視優化產業組織,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胡遲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大規模引進技術和管理等,對我國制造業的提升作用很大。現在,中國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了,體量很大,但是大而不強,所以引進外資的步伐還是不能停,還是要借助外部的因素來提升制造業。

他補充道:“從規模來看,企業有大中小,大企業體量大,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大,但是中小企業更靈活,很多創新發明來自於中小企業,而且很多大企業也是從小企業發展而來的。大小企業有互補作用,各有優勢,所有要平衡發展,這樣實體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04

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印發:支持東北國企先行試點混改

據發改委網站19日消息,《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務院批準,現予印發。

《規劃》指出,優化國有經濟戰略布局。在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創新發展一批領軍企業,做優做強國有經濟。在交通、能源、裝備制造等重點基礎設施及傳統制造業領域重組整合一批國有企業,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

在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領域建立健全優勝劣汰市場機制,有序退出過剩產能,妥善安置富余人員。通過企業兼並重組,實現產業結構布局調整和優化。制定深化東北國有企業改革專項工作方案。

《規劃》提出,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針對不同類型國有企業的特點,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為目標,靈活采取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企業改制上市、允許員工持股、吸引股權投資基金入股等方式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

支持在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先行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鼓勵地方企業和民營資本積極參與東北地區中央企業及其子公司產權制度改革。推動中央企業與地方協同融合發展,帶動地方發展配套產業,支持共建一批產業園區。

支持地方國有企業全面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地方國有企業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形成股權結構多元、股東行為規範、內部約束有效、運行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77

國資委:國企應在振興實體經濟中做出表率

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於12-13日在北京召開。國資委黨委書記郝鵬13日在會上表示,深化供給側改革,需要充分發揮國企的骨幹中堅作用,國企要在創新驅動、優化布局結構、振興實體經濟中做出表率。

郝鵬表示,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內容,國企大多處於關系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國際競爭力的實體經濟領域,國企應當立足產業報國,率先扛起國家振興實體經濟的責任。

具體而言,要加大實體經濟投資力度,提升投資效益,嚴控各類投資風險,防止經濟脫實向虛。落實《中國制造2025》,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不斷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結構調整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郝鵬表示,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大多集中在工業領域,產業結構偏“重”,有效供給不足、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問題十分突出。很多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但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於進口。

對此,要加快化解過剩落後產能,繼續加大“僵屍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治理力度,有效壓縮層級減少法人戶數,推動企業瘦身健體體質增效,大力推進企業調整重組,強化企業間同質業務整合,加快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突出做優做強主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化國有資本投向,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作用,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郝鵬認為,供給側改革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上實現根本性轉變,形成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國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不斷強化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此外,國企需大力推動協同創新和雙創工作,構建高效開放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42

養好牛產好奶!農業部研究部署振興奶業“五大行動”

據農業部網站,2月8日,農業部組織部分省級農牧部門、奶業20強企業及其他奶業企業代表、行業協會和專家,召開專題座談會,學習貫徹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旗幟乳業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共商奶業發展大計,研究部署振興奶業“五大行動”,加快推進現代奶業建設。

圍繞“種好草”,開展優質牧草保障行動。實施《全國苜蓿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技術指導,每年建設50萬畝高產優質苜蓿基地。2017年以“鐮刀彎”和黃淮海等地區為重點,深入推進糧改飼補貼試點,將糧改飼規模擴大至1000萬畝以上。力爭到2020年,優質苜蓿產量達到540萬噸,奶牛用青貯玉米產量達到4000萬噸,滿足奶牛養殖的優質飼草料需求。

圍繞“養好牛”,開展健康養殖行動。支持養殖場改擴建、小區牧場化改造和家庭牧場發展,“十三五”期間創建300家標準化示範牧場,深入開展奶業生產性能測定工作,引領帶動生產技術水平提高。擴大奶牛養殖大縣整縣推進種養結合試點,按照“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原則,推進糧經飼統籌、種養循環發展。以養殖大縣為重點集中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處理和利用,以養帶種、草畜配套,推動生產生態協同發展。實現“十三五”末泌乳奶牛年均單產達到7.5噸,規模養殖比重超過70%,糞便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的目標。

圍繞“產好奶”,開展質量安全行動。2017年將連續第9年組織實施生鮮乳質量監測計劃和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整治行動,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全國6352個奶站和5366輛生鮮乳運輸車實現精準化、全時段管理,構建嚴密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持續強化嬰幼兒乳粉奶源基地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對嬰幼兒乳粉奶源相關奶站和運輸車進行全覆蓋抽檢。全年計劃抽檢生鮮乳樣品1.8萬批次,通過專項監測、異地抽檢、飛行檢查、省間互查等方式,對奶站和運輸車進行嚴格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嚴防發生重大生鮮乳質量安全事件。

圍繞“創品牌”,開展奶業品牌創建行動。組織中國奶業協會辦好奶業20強(D20)峰會,舉辦D20企業高峰論壇,展示D20企業的乳品品牌形象。指導完善中國奶業D20聯盟工作機制,推動D20企業履行《中國奶業振興宣言》,促進乳品企業大協作、大聯合,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實現“好乳品、中國造”,把D20打造成引領中國奶業的旗幟和標桿。

圍繞“講好奶業故事”,開展中國小康牛奶公益行動。組織在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廣泛播發牛奶公益廣告,在主流媒體和網絡媒體上開展牛奶知識競賽,邀請衛生營養專家、牛奶知識專家在主流媒體普及乳品消費知識,宣傳飲奶有益健康的理念,宣傳國產牛奶的優良品質,培養科學消費習慣,擴大消費群體。組織發起D20企業牛奶助學公益行動,向貧困地區學校捐贈牛奶,讓貧困地區學生喝上奶、多喝奶,提高身體素質。推介一批休閑觀光牧場典型模式,拓展奶業新功能,讓消費者切身感受牛奶安全生產的全過程,激發消費信心及活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40

點睛丨奶業振興行動獲部署 推進現代奶業建設

據農業部消息,2月8日,農業部組織部分省級農牧部門、奶業20強企業及其他奶業企業代表、行業協會和專家,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部署振興奶業“五大行動”,加快推進現代奶業建設。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奶類產量已達到38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奶類占有量為33公斤,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然而,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多年來我國國內乳業一直飽受進口乳業沖擊。目前部分消費者對國產乳品信心不足,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出現原奶價格波動頻繁,養殖效益低,乳品進口增加等現象。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放開和國民對乳制品需求不斷擴大,國內奶業發展空間仍舊巨大。

2017年1月,多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乳業奶源自給率、100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達70%;生鮮乳、乳制品、嬰幼兒配方乳品抽檢合格率均達99%;泌乳奶牛年均單產達到7.5噸,奶類產量增至4100萬噸;此外,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前十家國產品牌行業集中度達80%,收入超5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數量達3-5家等。這也將推動我國奶業發展,特別是規劃中重點提及嬰幼兒配方奶粉未來發展,將有助於國內奶業品牌重振消費信心。

此外,規劃中也提及加快推進產業一體化、打造國產乳品品牌、加強良種繁育及推廣、促進優質飼草料生產、推進奶牛糞汙綜合利用、加強奶牛疫病防控等奶業重大發展任務。這與此次農業部部署的振興奶業“五大行動”:“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創品牌”和“講好奶業故事 ”,形成良好協同效果,有望在“十三五”期間重振我國奶業。

公司方面,作為我國三大奶業品牌,伊利、蒙牛和光明的發展前景一直頗受市場的關註。近日,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乳制品市場運營狀況分析及投資建議研究報告》中顯示,2015年國產奶業三大巨頭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業(02319.HK)、光明乳業(600597.SH)分別以17.51%、16.64%、6.875%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前三位。其中,伊利和蒙牛多年來在市場上競爭激烈。國際化都是兩家奶業企業重要的發展戰略。近年來,兩個品牌都著力與世界奶業合作,開拓自身的發展領域。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14

工信部談特朗普振興“美國制造”:不影響中國制造業發展格局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就職之後一直強調“美國制造”,業界也預期特朗普政府會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美國制造商搬回美國。我們想知道,中國現在已經有《中國制造2025》等促進政策,但今年會不會推出針對特朗普政府政策和“美國制造”競爭的新政策?會不會有新的補貼還是其他方面的政策?”

在國新辦1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出了上述問題。

發布會現場

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此回應稱,2015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未來十年整個制造業發展的行動綱領。現在推出接近兩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期我們不會再出臺新的政策,更不會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所采取的措施而出臺新的有關制造業發展的政策。

苗圩表示,關於特朗普總統提出的要振興美國制造業,要讓更多美國企業能夠搬回美國去,要雇更多的美國人,我們對這些政策也還在密切關註,但是不會影響到中國制造業大的發展格局。我想,整個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有內在的規律性。中國制造業工業體系比較完整,相對成本比較低,特別是有一個巨大的市場,究竟是把更多的工業產品放在銷售地生產,還是放在非銷售地生產,它有客觀的規律性。還有,中國很多產業的產業鏈是比較完整的,包括上遊下遊,企業搬遷也一定要考慮到這些諸多因素。

苗圩同時也指出,中國從三十多年前一直實行的是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我們擴大對外開放的目標不會變,在今後的發展當中,我們還會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過去我們對外開放過程當中,更多的是“引進來”,引國外的企業到中國來發展,今後我們還會繼續堅持“引進來”這條政策,鼓勵更多的國外企業到中國來發展,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同時,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提升,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還要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不光是像三十多年前把產品賣出去,更多是鼓勵中國企業到海外去發展,到海外去投資,到當地去設廠,去投資、發展、銷售產品。“引進來”也好,“走出去”也好,最終還是由企業來決策,不是由我們政府這些部門來決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15

如何振興實體經濟?質量、品牌、創新一個都不能少

中國企業提升質量之路正在獲得最高層面的支持。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再次強調,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質量是振興實體經濟的抓手

經濟增長,質量先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實體經濟發展指明了三個關鍵詞——質量、品牌、創新。經濟增長的速度被關註之時,經濟增長的內涵也更受重視。外界更為關心經濟增長是否有質量、有效益,是否可持續。

而質量和品牌總是一體化發展。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朱宏任今年1月在“第四屆中國企業五星品牌論壇”上表示,在做優實體經濟時,除了質量,品牌的實施也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

他引用了一組數據:2015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全年中國人買走全球46%的奢侈品。這其中,910億美元在國外發生,占到總額的78%。他說:“大量的消費需求在國外完成,這說明我們現在的供給結構不能滿足國內已經調整的需求,而且品牌建設很滯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質量是產品和服務的核心,但是過去我國走的是粗放型規模擴張的路,如果仍是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那麽我們的環境和資源都不可持續。

他以深圳市工業經濟聯合會為例:該聯合會已經連續組織開展了14屆深圳知名品牌的評選了,評出近700個品牌。評比過程中,組織方邀請行業專家梳理企業質量和品牌管理並提出改進建議,也會請政府官員、行業企業領軍人物出面,召開大型發布會,這既幫企業推廣了品牌,又有助於企業發現自身的不足。

王軍說,發展實體經濟,不僅要求企業提高產品的質量,還要求它們創造自己的品牌,形成美譽度,從而帶來更廣闊的市場。“不僅要產品質量高,而且品牌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光要賺吆喝,還要讓腰包鼓起來。”

李克強也在報告中指出,要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品牌助升銷量和議價權

中國品牌以前被認為質量不高、價格便宜,但是最近幾年一直在試圖重塑形象,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品牌。全球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正在進入建立品牌的機遇期。

‘谷歌與咨詢公司凱度最近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出海品牌30強》報告顯示,在技術領域人們對“中國制造”認知的轉變最為明顯,如智能手機、家用電器以及無人機等公司。

“中國制造”為什麽開始將註意力投向品牌的打造?品牌響亮之後,不僅議價權高,甚至擁有行業定價權。國內一家大型專網通訊設備企業的部門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幾年來我們頻頻出現在國際上一些安全度要求很高的場合,作為走出去的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已有較高的認可度。所以新產品推向市場之後,國內不少同行的產品定價會以我們的產品價格做參考。”

該公司主要消費群體是公共安全、公用事業、交通運輸和工商業等行業。因為擁有較好品牌認知度,他們即便是在國外市場,也能從國際巨頭手中分得一杯羹。上述部門經理說:“我們針對的是特殊行業用戶,專網通信盤子不像公網那麽大,所以公司體量也不算大,但是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並不多。”

即便是走中低端路線的企業,也難以抵擋品牌的魅力。深圳一家早在20年前就和海外客戶做生意的一位企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們當時是做ODM,即我們負責研發和設計,核心技術都是我們的,設計好產品後給客戶挑選,然後出整機給客戶,但是沒有我們自己的品牌。後來,很多手機制造商一到中國來尋找手機,就找上我們。”

雖然他們不缺客戶,但是2011年,他們還是走上了品牌推廣之路,從歐洲開始,第一站就是法國,品牌效應迅速顯現。2012年,他們在法國的銷量就達數百萬臺,賺取的利潤也翻了一番。
品牌帶來的不僅是銷量和利潤的增加,更是實力的象征,而實力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僅是從2016年到現在,就已經有4家大的歐洲運營商和他們合作了。

多方發力

那麽,如何抓質量、提品牌呢?除了企業,行業協會也可以發力。

就以深圳為例:深圳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之後,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便會在企業和政府之間充分發揮橋梁的作用,迅速把政府的政策落到實處。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質量處一位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很多來深圳調研的城市都反映,往往政策斷檔就斷在扶持政策出來後,沒能夠迅速惠及企業,而有了強大的社會組織便可以幫助政策迅速落實,同時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深圳擁有8000多家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推動行業質量和品牌提升的重要生力軍,龐大的數字可能會讓外界有點驚訝,但是在該工作人員看來,這些中介組織對企業來說好處多多。

上述工作人員說:“政府出臺一個政策,就是希望符合條件的企業都來申報,讓企業得實惠。但是如果行業協會數量少就容易掌握大量資源,可能跟哪家企業關系好就推薦誰,政策的實施效果反而就打了折扣,傷害政府的公信力。而現在,深圳的行業協會數量特別多,競爭激烈,大多靠企業會費存活,而非政府撥款,所以它們對企業的服務做得很到位。”

他以深圳市工業經濟聯合會為例:該聯合會已經連續組織開展了14屆深圳知名品牌的評選了,評出近700個品牌。評比過程中,組織方邀請行業專家梳理企業質量和品牌管理並提出改進建議,也會請政府官員、行業企業領軍人物出面,召開大型發布會,這既幫企業推廣了品牌,又有助於企業發現自身的不足。

在振興有質量的實體經濟過程中,政府又該如何發力?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府一是要制定標準,和國際接軌,標準要有前瞻性,這樣可以倒逼產業升級;另外要加強監管,保證企業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產品。”

胡遲認為政府要加大對品牌的支持力度。他說:“其實,中國現在產品質量做得好的企業不少,但是知名品牌少,這和中國的經濟規模以及制造業在世界的地位不相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