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振興實體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12月14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分析人士稱,傳統產業將進一步得到改造,產品附加值提高,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將得到大力發展。

提高制造業產品附加值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振興實體經濟具體措施包括: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這是為了提升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提升產品的質量,把產品做精做細,轉變增長方式。

胡遲說,與國際橫向比較,我國制造業的附加值偏低,在產業鏈中未能占據優勢地位。與國內的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相比,工業也受到擠壓。“以前農業被認為是弱勢產業,因為與工業相比,農業產出不大,而且受氣候影響大,靠天吃飯,但是現在與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相比,制造業也被認為是弱勢產業了,資金都在往金融房地產行業跑。”

振興實體經濟的措施還包括: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註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胡遲分析,這意味著要發展產業的兩翼,一個是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等方式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另一個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雖然體量較小,但是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發展新興產業也不能拋棄傳統產業,而且很多新興產業也是傳統產業衍生出來的。”

大中小企業平衡發展

此外,振興實體經濟的具體措施還包括:要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加強引進外資工作,更好發揮外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要更加重視優化產業組織,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胡遲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大規模引進技術和管理等,對我國制造業的提升作用很大。現在,中國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了,體量很大,但是大而不強,所以引進外資的步伐還是不能停,還是要借助外部的因素來提升制造業。

他補充道:“從規模來看,企業有大中小,大企業體量大,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大,但是中小企業更靈活,很多創新發明來自於中小企業,而且很多大企業也是從小企業發展而來的。大小企業有互補作用,各有優勢,所有要平衡發展,這樣實體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