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前5月32家央企和13省份地方國企利潤負增長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742

財政部6月19日公佈了2014年1-5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1-5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88313億元,同比增長5.3%(下同);營業總成本181624.5億元,增長5.6%,;實現利潤總額9425.9億元,增長6.9%,增速較1-4月回升1.6個百分點。

財政部解釋稱,納入統計範圍的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保持增長,但營業總收入增幅繼續放緩,且營業總成本增幅連續三個月高於營業總收入增幅。

其中,32家中央管理企業和13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利潤負增長,4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今年以來仍未擺脫虧損。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向南方週末網表示,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效益處於下滑態勢,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國有企業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在不斷上升。二是相較於央企,部分地方國企基本沒有壟斷性資源,如不能夠在機制方面尋求突破和創新,還將會面臨著持續下滑。

同時,數據顯示,1-5月,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為國有建材、汽車、施工房地產等。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為國有化工、煤炭、輕工等。國有鋼鐵、有色全行業仍處於虧損狀態。

其實,2013年以來,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速就已整體放緩,化工、煤炭、鋼鐵、有色等行業更是利潤增速下滑的「重災區」。

對此,交通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向新京報表示,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工業企業在生產方面不是很景氣,雖然PMI連續環比回升,但工業增加值較弱,且企業結構分化較大,產能過剩的行業和企業增速偏低。從需求方面來看,PPI兩年多來持續負增長,工業處於通縮狀態,需求較弱;但成本剛性上升,比如勞動力成本、資源成本和融資成本都在上升,由此擠壓利潤。

第一財經日報消息,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此前在央企內部會議上表示,今年央企經營形勢趨緊,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產能過剩的影響仍在加劇,主要工業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部分企業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資金循環不暢。

「利潤負增長的國企幾乎都是產能過剩行業,如煤炭、氧化鋁、鋼鐵等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產業,對於這部分利潤負增長的地方國有企業,與其讓他們耗著佔用資源,不如嚴格查賬後做破產倒閉處理。」宋清輝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74

上半年全國31省份GDP增速均未達預期目標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248

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上半年GDP數據已全部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重慶增速居首,黑龍江增速墊底。22省份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和全年預期目標相比,31個省份GDP增速均未達標。

22省份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22省份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GDP同比增幅為7.4%。在31個省份中,22個地區的增速超過了全國水平,8個省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寧夏剛好等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區增速總體高於東部地區,且重慶、貴州、西藏、天津、青海、新疆6省GDP增速均超10%。受產業結構影響,東北三省、河北、山西等地GDP增速則處於墊底狀態,且大幅低於全年預期目標。

財經評論員李文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與經濟發展梯度吻合,西部地區仍然能享受到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的快速提升,並且產業轉移和向西開放等一系列政策也對西部省份發展起到引導作用。

而東北和華北的部分省份經濟對單一行業依賴度仍然很高,政府通過投資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暫時“止痛”,但是爬坡過坎過程仍然很艱難,並且還要註意以後是不是會對結構轉型等產生副作用。

GDP增速前五名和後五名。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重慶增速居首 黑龍江增速墊底

在全國31省份中,GDP增速前五名的分別是重慶、貴州、西藏、天津和青海,其中重慶以10.9%的增速位居第一;而後五名的是上海、吉林、山西、河北及黑龍江,其中黑龍以4.8%的增速墊底。

值得註意的是,一季度黑龍江的GDP增速僅有2.9%。面對如此難看的數字,二季度以來,黑龍江加快了以投資穩增長的步伐。

6月23日,黑龍江出臺《黑龍江省促進經濟穩增長的若幹措施》,計劃投資3000余億元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其中僅基礎設施建設一項就投資2300多億元,與黑龍江全省一季度GDP總量相差無幾。

而重慶的高增長,則得益於多重因素拉動。中國戰略思想庫秘書長田雲向《新京報》分析,重慶GDP增速排名靠前,需要考慮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的拉動。重慶位於“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為重慶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作為內陸開放城市,重慶的加工貿易對拉動GDP貢獻巨大。另一方面,從消費的角度看,重慶的公租房建設處於全國前列,這避免出現收入低、房價高的局面,老百姓有更多余錢來消費,用消費來拉動GDP。

5省份GDP增速回落。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5省份GDP增速回落

通常情況下,隨著二季度微刺激措施逐步發力,整個上半年的GDP增速相較於一季度,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卻有五個省出現了相反的情況。其中,天津和安徽均回落0.3個百分點,新疆、遼寧和吉林均回落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這5個地區二季度經濟出現了下滑。

事實上,上述地區基本都是能源大省,或是工業基建投資大省,主要依靠能源或工業投資帶動GDP增長的情況與前文黑龍江等地的情況類似。隨著國家政策調控效果顯現,產能過剩的工區均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

以天津為例,中國社科院工業所專家陳乃醒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天津過去經濟快速增長主要是高投資拉動,目前全國大部分工業產能過剩,此模式難以持續。

今年5、6月,天津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為8.7%、9.2%,這是國家統計局有可查統計數字的最低值。而消費增速為全國第31位,即全國增長最慢。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只有4.5%,位於全國倒數第一。

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臧學英認為,天津GDP的放緩是在調整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好事,因為過去主要是以投資驅動為主,“下一步需要轉為創新驅動型”。

廣東省上半年GDP總量最大。數據來源:各省公開數據。(小虎、zero/圖)

廣東省上半年GDP總量最大

從GDP總量來看,廣東省上半年GDP總量高達3.088萬億元,為全國最高,江蘇以3.012萬億元緊隨其後,全國僅這兩個省的GDP總量超過3萬億元。山東排名第三,GDP總量2.808萬億元,也是唯一一個GDP總量在兩萬億級別的省。而西藏和青海則墊底,分別是0.037萬億和0.097萬億。廣東的GDP總量約是西藏GDP總量的83倍。

此外,GDP總量為千億級別的省最多,有18個;為一萬億級別的省次之,有8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65

18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回落 多地穩增長措施加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98

中新網11月4日報道,近期,中國各省份陸續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3日,除了西藏、甘肅外,其余29個省份前三季度GDP數據均已出爐,其中,18個省份GDP增速較上半年出現回落。面對較大經濟下行壓力,多地近期紛紛召開會議,穩增長措施進一步加碼。

113045959

29省份公布前三季度GDP增速 18省份增速回落

國家統計局10月21日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為419908億元,同比增長7.4%。此後,各地陸續公布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截至11月3日,北京、廣東等28個省份前三季度GDP數據均已出爐,僅西藏、甘肅尚未公布。

中新網記者根據已公布數據梳理發現,在這29個省份中,重慶前三季度GDP增速最高,為10.8%,貴州以10.7%的增速排名第二,天津(10%)第三,黑龍江(5.2%)墊底。

與上半年相比,山西、遼寧等18個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出現回落,其中,遼寧GDP增速從上半年的7.2%大幅下滑至6.2%,降幅最大。

值得註意的是,北京、海南、廣東、浙江、河北、寧夏、黑龍江、內蒙古等8省份GDP增速逆勢回升,四川、湖北、江西這三省份則與上半年持平。

從GDP總量來看,廣東、江蘇、山東這三省經濟規模邁入4萬億大關,遠超其他省份名列全國前三。在這29個省份中,17個省份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萬億元。需要一提的是,29個省份前三季度GDP總和為468472.97億元,這已經超過全國總量逾4萬億元。

多地加大經濟穩增長力度 狠抓投資成關鍵詞

雖然部分省份前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所起色,但多地GDP增速低於年初預期目標。近期,多省相繼召開會議部署四季度經濟工作,多提到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並紛紛部署一系列穩增長措施,其中,狠抓投資和項目建設成為關鍵詞。

http://d1.sina.com.cn/pfpghc/2e433ef386564cde9fb2219dfff94596.jpg
河北前三季度GDP增速由上半年的5.8%回升至6.2%,但仍低於今年8%的預期增長目標。為此,河北在10月24日省政府常務會議指出,當前河北經濟發展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要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狠抓投資和項目建設。

河南前三季度GDP增長8.5%,較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河南在10月29日的省政府常務會議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艱巨,要以重大項目建設和擴大開放招商為重點,促進投資平穩較快增長。

廣東認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壓力仍然較大”,提出要著力促進投資合理穩定增長,狠抓重大基礎設施投資。山西則提出奮力沖刺四季度工作,大力推進重點工程建設。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多地加大穩增長力度,有利於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但各地在加碼穩增長措施的同時,更應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加註重促改革、調結構,以增強經濟內生動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21

多省份新年開局謀擴大投資 基建仍是最熱門選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155

4703856697183218181

《經濟參考報》報道稱,綜合多方機構預測,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預計很難超過16%,甚至可能低於1至11月的15.8%,創十三年新低。受困於多種因素,2015年投資增長前景仍不樂觀,較去年進一步回落的概率偏大。為此,從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在謀求優化投資結構的同時能夠增加投資量。

該報記者梳理發現,在不久前結束的省一級經濟工作會議上,有多個省(區、市)提出要擴大投資規模,其中又以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最受追捧。上證資訊粗略統計,僅西部12省市今年交通建設投資就將超過6000億元。

從海通證券、交通銀行和中國社科院的預測來看,去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於16%,大概落在15.6%至15.8%的區間範圍內,創下十三年新低。

2015年的情況可能更不樂觀。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向《經濟參考報》表示,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周期性下滑是造成此輪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因素之一。盡管長期來看房地產投資趨穩,但從短期來看,我們對2015年房地產市場持謹慎穩健的預期。

李稻葵還表示:

預計2015年房地產投資將繼續去庫存化的調整,並於下半年調整到位,2016年房地產投資有望恢複到正常增長。反映到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上,預計2015年中期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將小幅下調至14.8%,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的預測值為15.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放在了2015年經濟工作主要任務的首位。然而作為穩增長主力之一的投資卻增長乏力,於是多個省市將擴大投資確定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其中西部地區尤為積極。

基建投資仍是大熱門

盡管各地普遍提出擴大投資,但與此前“4萬億”時期顯著不同的是,今年同時強調要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於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受到偏愛。

去年四季度以來國家發改委密集批複的50個交通基建項目大都會在今年開工建設,其中30個項目是在西部省份,主要集中在新疆、四川、內蒙古、貴州、雲南、廣西、甘肅等地。

上證資訊梳理西部12省份情況發現,西部各省均將公路、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今年項目投資重點,粗略統計,西部12省市今年交通建設投資將超過6000億元,重點推進高速公路、高鐵等建設。

在西部12個省份中,四川、雲南、貴州3省今年交通建設投資均達千億規模,四川計劃投資1000億,雲南計劃投資1200億。

內蒙古則計劃完成公路建設投資700億元,稱今年要加快推進自治區重點公路項目建設。陜西省“十二五”期間要完成交通投資2400億元,但前四年的投資約在1700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尚有700億元的空間留待今年完成。

在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召開期間,不少與會的省市交通廳廳長透露了其2015年工作計劃。寧夏公路交通運輸固定資產計劃投資135億元;青海計劃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以上,比2014年增長15%;新疆對交通運輸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初步安排資金250-300億元。

另外,廣西、甘肅、西藏等幾個省份尚未公布今年交通建設投資情況,但《上海證券報 》稱,這幾個省份均不約而同地透露出今年將加快鐵路建設的訊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519

2016年起25省份高考統一命題 不代表統一錄取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170

2014年6月8日,參加高考的學生走進考場。 (新華社記者 王守寶/圖)

“25省份高考明年統一試卷”消息引發萬千高中學子和家長的關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3月10日就此表示,全國統一命題是指國家考試中心用同一套大綱出多套卷子供各省選用,但招生分數線還是由各省自己定。

廣州日報》報道,近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將擴大高考統一命題試卷地區範圍,今年新增3個省,明年再擴大7個。到明年,全國25個省使用國家考試中心命題試卷。

3月10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2014年9月4日,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教育部經和有關省份協商以後,決定2015年將增加江西、遼寧和山東3個省,2016年增加7個省,包括湖北、廣東、陜西、四川、重慶、福建和安徽。

2014年,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包括:河南、河北、山西、貴州、甘肅、青海、西藏、黑龍江、吉林、寧夏、內蒙古、新疆、雲南、遼寧、廣西等15個省(區)。

續梅指出,全國統一命題不是指用同一張卷子考試,而是同綱不同卷,即同一套考試大綱,由統一的命題機構(國家考試中心)統一出多套卷子,供各省選用。

統一命題不代表統一錄取。續梅表示,招生分數線,具體還是由各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卷子和招生錄取是兩碼事,不能直接關聯起來。

是否高考恢複全國統一命題將成為趨勢?對此,續梅表示,逐步要形成高考命題以統為主的格局,由教育部和各省協商確定。

統考利弊

全國統一命題會有何影響?

半島都市報》報道,2014年10月23日,山東省教育廳公布《關於2015年普通高校考試招生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中提到:2015年起夏季高考外語(含聽力)科目使用全國試卷。

而山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2015年山東的高考科目中,只有英語(課程)明確使用全國卷,其他科目不會使用全國卷。該負責人指出,改用全國卷,通常至少會提前一年時間告知。

江南都市報》報道,2014年年底,江西省已經明確,從2015年起,江西普通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統一使用教育部考試中心制作的全國命題卷,不再進行語文、數學、英語科目的自行命題。

廣東省2016年將加入統一命題考試隊伍,考試專家們對新政看法不一。

據《信息時報》報道,廣東省政府督學、華南師範大學人才測評與考試研究所所長張敏強教授表示,恢複高考後,都是全國統一命題,後來改為部分省份自主命題。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各省考生人數不同,比如北京考生500分可上北大,其他省700分還上不了,這樣不公平;第二個原因,全國統一命題,範圍太大,試題保管、運輸等的風險更大,為了減少風險采取分省命題。

但是,分省自主命題也出現新的問題。張敏強表示,“各個省都要花好多人力、物力、財力來命題。各省命題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各省命題水平也不同。好的試題要有一定的連續性,包括命題的結構、穩定的命題隊伍、以及有相應的統計數據來分析等等。這些方面國家層面能做到,但是各省不一定有這樣的實力。”

張敏強說,若廣東采用全國統一命題,對廣東錄取更加有利。“廣東是一個大省,生源質量不算差,中等偏上,跟別人可以競爭,有比較大的好處。”

不過也有專家擔心統一命題考試對教學課改有沖擊,“統一命題對廣東來說弊大於利,有關部門決策時應謹慎。”廣東省政府督學、熟悉廣東高考命題和改革的教育專家李偉成如是說。他稱,從這幾年的試驗看來,獨立命題對於廣東錄取以及教學的指導都呈現正態影響。

李偉成認為統一命題雖不會對廣東錄取率有太大影響,卻可能影響清華北大等重點院校的錄取指標。

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考試招生改革時間表如下:

2014年

·出臺文件

1、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2、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3、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

· 綜合改革

滬、浙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2015年

·分類考試

通過分類考試錄取學生占高職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

·統一命題試卷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考試加分

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

·自主招生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

·錄取批次

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招生問責

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學分互認

2015年研究出臺學分互認和轉換的意見

2017年

·錄取率

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至4個百分點以內

·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人數

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形成長效機制

·分類考試

成為高職院校招生主渠道

2020年

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

·考試招生模式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

·體制機制

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

·終身學習“立交橋”

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

認可多種學習成果

來源:新華教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0

地方樓市“半年報: 沿海省份漲漲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9326.html

地方樓市“半年報: 沿海省份漲漲漲

一財網 林小昭 2015-07-23 20:46:00

上半年,不同區域樓市表現分化十分明顯,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樓市增速大幅領先於全國,而一些中西部省份、能源省份增速則明顯落後

在樓市330新政之後,全國樓市明顯升溫,不過,不同的區域表現分化十分明顯。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樓市增速大幅領先於全國,而一些中西部省份、能源省份增速則明顯落後於全國水平。

廣東:樓市回升促經濟回穩

廣東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上半年廣東商品房銷售市場情況指出,隨著多項房地產調控政策陸續出臺,調控效果逐步顯現,廣東商品房銷售市場持續回暖,銷售面積由年初的負增長迅速轉正,呈逐月快速走高態勢。

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商品房銷售面積4827.4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1.5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4622.67億元,增長31.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8.3個百分點。

此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6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5026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9%,也就是說,廣東商品房銷售增速領先全國21.6個百分點。

合富房地產經濟研究院院長龍斌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今年以來珠三角樓市發展比較穩定。珠三角的深圳、廣州、佛山、東莞都是外來人口很多的城市,人口仍在不斷流入,整個珠三角城市群樓市今年的表現都不錯。

數據也顯示,330新政之後,受益最大的正是珠三角地區。數據顯示,上半年,珠三角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30.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5.2個百分點。其中深圳市上半年銷售面積增長61.2%,比一季度提高47.7個百分點;東莞市和佛山市銷售面積增長70.2%和49.9%,分別比一季度提高45.7和28.5個百分點。

在成交量走高的同時,價格也明顯上漲。上半年廣東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8.5%,銷售額增長40.3%,增幅分別比一季度提高22.7個和32.2個百分點。銷售額的增長明顯大幅領先於面積的增速,這說明價格上升勢頭十分兇猛。

其中,深圳房價在2014年11月開始止跌,12月成為全國首個房價上漲的城市,2015年繼續扮演房價上漲的“領頭羊”角色。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的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深圳房價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漲幅均為最高,分別為7.2%和15.9%。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本報分析,深圳房價之所以上漲明顯,在於供求關系和市場預期發生了變化。深圳目前面臨供應乏力的尷尬,去庫存周期比較小,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僅為7.1個月,也就是說,未來深圳房價仍面臨著繼續上漲的壓力。

樓市回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整體經濟的回升。廣東省統計局指出,上半年廣東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11.1%,比一季度提高6.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

區域分化明顯

同樣得益於樓市回暖的還有一些沿海省份。例如,海南省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該省房地產市場銷售明顯好轉,各月房屋銷售面積連續攀升。上半年全省房屋銷售面積同比增長3.1%,盡管該增速仍落後於全國水平,但比一季度加快20.9個百分點。

由於房地產是海南省的支柱產業,在房地產大幅升溫的情況下,海南的經濟增速也大幅回升。上半年海南GDP增長7.6%,比一季度加快2.9個百分點。

浙江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566萬平方米,增長49.6%,增幅分別比一季度、1~5月提升34.6和10.3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2219萬平方米,增長55.5%。在房地產等產業的帶動下,上半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9647億元,增長11.4%。

其他幾個沿海省份的樓市銷售也不錯。例如,江蘇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9.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11.3%。上海上半年房屋銷售面積1014.74萬平方米,增長12.6%。

相比之下,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尤其是能源重化省份,樓市銷售增速則明顯跑輸全國。例如,陜西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108.16萬平方米,下降9.7%;商品房待售面積527.22萬平方米,增長9.7%。

在內蒙古,由於房地產下行壓力仍比較嚴峻,上半年,內蒙古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同比下降了18.6%,降幅比一季度擴大了9.9個百分點。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分析,由於在經濟發展、公共資源、產業布局、人口流入等方面的不均衡,本輪複蘇過程中,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走勢,在一二線城市迅速回暖的同時,三四線城市的影響相當有限。而一線大城市和南京、杭州等二線核心城市大多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因此東部的表現要明顯好過中西部。

部分省份上半年商品房銷售增速

省份

銷售面積(萬平米)

增速

浙江

2566

49.60%

廣東

4827.42

25.50%

湖南

 

16.90%

上海

1014.74

12.60%

廣西

1377.87

9.80%

江蘇

4634.4

9.60%

北京

574.1

7.10%

重慶

2326.01

6.70%

河南

2949.04

4.30%

四川

3349.1

4.30%

海南

469.81

3.10%

雲南

1292.09

1.30%

河北

2022.9

-0.80%

天津

704.46

-2.50%

安徽

2637.5

-5.70%

福建

1755.08

-8.70%

陜西

1108.16

-9.70%

編輯:劉菁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26

多省份不良率逼近2% “躺著賺錢”的銀行業迎來艱難時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305.html

多省份不良率逼近2% “躺著賺錢”的銀行業迎來艱難時刻

第一財經日報 楊佼 2015-07-30 06:00:00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認為,不良貸款峰值將出現在2015年中或年末,到今年年底,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將達到11247億元。

不良貸款規模、不良率持續迅速飆升,利潤卻在急速下降,一向被稱為“躺著賺錢”的銀行業,正在迎來越發艱難的時刻。

廣西是最新的例子,根據廣西銀監局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廣西銀行業總資產、總負債分別為2.86萬億元、2.77萬億元,比年初分別增長8.42%、8.37%,實現利潤172.54億元,同比減少40.22億元,降幅高達近20%。而在2014年上半年,廣西銀行業實現賬面利潤212.76億元,同比增長6.25%。

在利潤大幅下降的同時,今年上半年,廣西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也在快速飆升。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廣西銀行業不量貸款余額已達338.66億元,不良率則達到1.96%,同1月底相比,不良貸款余額增加97億元,增速約為40%,不良率則上升了0.49個百分點,增速達到33%左右。

而在今年4月,這一數字則更為驚人。數據顯示,從今年1月份開始,廣西銀行業不良貸款便逐月迅速攀升,並在4月份達到頂峰,此時其不良貸款余額370.49億元,不良率高達2.17%,分別比1月底增加約129億元、上升0.7個百分點,短短3個月,不良貸款便增長53%、不良貸款率上升約48%。

值得註意的是,截至目前,廣西銀監局尚未公布2014年監管數據。若同2014年全年數據相比,情況可能更為嚴重。

實際上,上述情形並非廣西獨有。根據公開數據,截至今年一季末,至少有3個省份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超過1.5%。

山東銀監局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山東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達1082.2億元,比年初增加86.2億元,不良率為1.95%,比年初上升0.09個百分點。此外,廣東的銀行不良率,也在今年一季末突破1.5%,達到1.62%,同比上升0.32個百分點。此外,河南省銀行業同期不良率也達到了1.83%。

今年6月19日,招行一位高管在談及該行不良貸款時曾稱,由於煤炭行業、鋼鐵企業嚴重產能過剩、價格大幅下跌,山西省銀行業的不良率達到4.5%。不過,山西銀監局尚未披露與此相關的數據。

作為不良貸款大戶,浙江尚未披露最新不良貸款情況。而據浙江銀監局數據,在2014年底,其轄區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已達1397億元,不良貸款率1.96%,比當年年初上升0.12個百分點。

不良貸款快速攀升的同時,不少省份銀行業利潤增長也開始進入下滑通道。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山東銀行業凈利潤300.2億元,同比下降10.33%;廣東銀行業同期稅後利潤為321.62億元,同比下降16.99%。

市場對銀行業今年的資產質量、利潤增長,也持謹慎態度,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此前在研報中預計,全年不良貸款率可能上升0.2~0.3個百分點,達到1.5%~1.6%的水平。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則認為,不良貸款峰值將出現在2015年中或年末,到今年年底,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將達到11247億元。

中國銀行業協會在《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5)》中表示,從業績來看,受經濟增長艱難尋底、利率市場化進程再次提速和金融脫媒持續深入等因素的影響,銀行業經營業績壓力進一步被放大。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30

地方公車改革大限將至,大多省份按兵不動“大家都等著別人先搞”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376

“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 (CFP/圖)

除四省正式公布車改方案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多個省份發改委,得到的答複要麽是中央車改辦尚未批複,要麽就是在完善方案細節。

“之所以車改在許多省份還沒有動靜,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大家都在觀望。”

一場涉及全國地方黨政機構的公車改革,正在醞釀進行中。

改革的動力來自中央。2014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決定取消副部級以下領導幹部用車、取消一般幹部公務用車,並按照行政級別發放汽車補貼。

更重要的是,兩個文件明確了公車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央和國家機關應力爭在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公車改革;地方黨政機關則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公車改革。

2015年已過大半,地方公車改革的推進力度並不一致。南方周末記者查詢官方公開報道發現,截止到8月18日,全國正式公布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份只有廣東、陜西、湖北和安徽四省。這四個省份的方案內容是怎樣的,改革的效果如何?車改大限將至,其他省份為何遲遲不推出方案?

陜西動作最快

2015年8月19日,早上10點整,淘寶網進行的一場公車拍賣活動即將展開。每輛車號牌都對外公開,頁面上端是“德系公務車”,第一輛奧迪車起價3.5萬,在起拍前1個小時,已經吸引了11.4萬次圍觀。

這已是陜西省車改辦第六次公開拍賣公務用車了。在四個已經亮出方案的省份中,陜西動作最快。

2014年7月28日,中央公布公車改革方案僅過去半個月,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就在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上,提出了陜西車改時間表,“要確保年底前省級黨政機關率先完成”。一周後,陜西公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組建。3個月後,《陜西省省級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在全省印發。

陜西省的車改時間表也比中央的要求大為提前:陜西要求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省級機關及省級參公管理的事業單位公車改革;2015年6月底前,力爭完成各市(區)、縣(市)、鄉(鎮)級機關的公車改革;從2015年7月至12月底,對全省公車改革工作檢查驗收。

不過,要是以國務院的批複時間為節點看,陜西和廣東並列成為全國最先推出公車改革方案的兩個省份。2015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對媒體表示:“廣東是第一個提交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份,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是廣東和陜西兩省,一個代表東部一個代表西部,將首先批準公車改革方案。”

“陜西省原本是全國第一個推出公車改革方案的省,但不願意成為領頭羊,以免面臨過多關註。於是等到廣東方案審批下來後,與廣東一同進行改革。”一位接近陜西省委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依照陜西省方案,取消公車後,省級機關公務交通補貼標準分為七檔,科級以下補貼最少,每人每月550元;正廳局級最高,每人每月1690元。正廳局級幹部原則上屬於改革範圍,但方案的態度是“鼓勵參加”,“確因環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車的,可以保留,但不得領取公務交通補貼。”

據《華商報》2015年5月29日報道,“目前,省級機關車改基本完成,公車處置正加速進行,繼4月首批公車網絡競拍後,5月第二批公車拍賣也於昨日完成。”

陜西車改方案出爐後,其他省份立刻慕名前往取經。據陜西省公車改革辦人士對媒體透露,陜西省公車改革方案批複前後,江蘇、湖北、安徽、天津、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河北、重慶、湖南、雲南、山東、河南等省分,有的派員考察學習,有的來電來訪交流。

副廳長騎自行車去開會

作為第一批推進公車改革的省份,廣東要求在2015年底前完成全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改革的順序從上到下,其中省直機關公車改革於6月底前完成,地級以上市、縣區將於9月底前完成,鄉鎮於12月底前完成。

“目前省直機關的車改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除了一把手,副廳級幹部都沒有車。”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在職的時候副廳長還配有公車,司機也是相對固定的。”

廣東省人社廳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單位公用車還有,但數量比以前減少了。人社廳現在只有廳長配專車,其他副職一律沒有公車坐了。”

從一位廣東幹部7月份的工資單來看,車補已按級別發到每個人的賬戶上。以前有車用的幹部也在逐步習慣沒有車的日子,8月初,人社廳一位副廳長騎著自行車去省政府開會,消息立刻傳遍了機關。上述人社廳公務員覺得這並不誇張,“如果開私家車去省政府根本沒停車位。人社廳的處長去省府開會也有很多騎自行車。”

省直機關車改完成之後,廣東省的下一步重點是地市車改。廣東韶關一位處級幹部透露:“市里的方案要9月份才出,補貼從10月1日開始發放。”對這位幹部來說,車改影響不大,“單位本來就只有一輛車,車改後估計這輛車也保留不了”。

廣東早在22年前就嘗試進行公車改革試點。1993年,東莞市沙田鎮在全省第一個“吃螃蟹”,試點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由於廣東省經濟發達,地方財政預算充足,在給公務員汽車補貼方面較為大方。對於已經參與貨幣化改革的廣東省地方政府公務員來說,新的改革方案會讓他們的車補減少。

“珠三角的試點開展得較早,大部分縣鄉都把補貼控制在3000元以內。現在中央要求金額不能超過統一標準的30%,其實補貼還是有縮水的。”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說,“之前在珠三角的試點,一個處級幹部可以拿到一個月2000多塊的補貼,現在只有差不多1000塊。”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廣東省的車改方案出臺後,科級幹部的反響最為強烈。主要原因是廣東省的車補標準低於湖北、陜西,也比之前廣東推行的地方車改補貼低。以東莞公務員目前的交通補貼看,正科級幹部補貼1800元,廣東省的標準正科級只有600元。

早先在佛山、惠州等地的車改試點中,補貼標準沒有完全按照行政級別來確定,而是分為領導幹部、中層幹部和一般幹部。市長、縣直局長、鄉鎮長都是一線領導,補貼相同;市直中級幹部要比屬於領導幹部的縣長領得少。

“全國各地情況不一,要定一個統一的標準很難。”謝谷梁也理解中央和省里的苦衷,“用真正的公務量去評判也不可能做到,按級別發放補貼是一個相對合理的辦法。”

“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 (CFP/圖)

“推行不下去之後,只能暫停了”

像廣東一樣在多年前就試點公車改革的地方,全國還有很多。

比如江蘇已有47個縣(市、區)“試水”推行公務用車改革。江蘇南京市下轄的所有區縣和街道,至少於十年前就進行了公車改革。那次車改,除了公檢法部門沒有參與,區縣中的所有部門一把手、副職都取消了公務用車。

汽車補貼的標準是正處級每月發1800元,副處級補1400元。“有些街道由於路途遠,會稍微多一些額度。還有的街道,直接一次性向幹部支付兩年的汽車補助。”南京市一位副處級幹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從各級幹部的反映來看,南京市的這次車改比較順利,由於區長、副區長都屬於市管幹部,車改與他們無關。利益相關方主要是區縣所屬的局長和副局長們,這之後所有局長都是自己開車,很多人當時沒有駕駛證,特意突擊學開車。

按照江蘇省政府2014年公布的計劃,江蘇於2015年上半年完成省級機關車改,地方黨政機關車改在下半年基本完成。但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截止到2015年8月上旬,江蘇省直機關的車改並未啟動。

一位接近江蘇發改委的人士透露:“江蘇先在武警搞了下試點,發現所有人都要貼錢辦公,推行不下去之後,就只能暫停了。”

“現在車改的風聲都是模糊的,不讓議論。”江蘇某省直機關幹部錢光耀(化名)發現,處以下幹部都希望車改,廳以上領導不想改,“副廳長沒明確是專車,但有個車,也有司機,對於個人相對固定”。

對於廳級幹部來說,公車意味著權力和政治待遇,不只是上下班有專車接送,還省去了領導自駕車的麻煩。出差時,廳領導也普遍喜歡坐專車。“正廳級領導出差肯定是兩輛車,他自己坐一輛,下屬坐另一輛。”錢光耀透露,“副廳級幹部可能好些,如果為人和氣好說話,出差時會跟下屬共用一輛車。”

處以下幹部反而更喜歡不帶車出差。江蘇省財政廳有個規定,出南京市下到其他市出差,如果坐高鐵或者大巴,每天給個人補貼180元;如果帶車,只能補貼100。算下來不帶車更劃算,更何況省級機關幹部出差,哪個地市不是車接車送,安排周詳,完全不用為交通勞心。

事實上,在中國行政體制內的各級官員,都能理解車改是國家層面的決策,地方上所做的只有執行,所以一般地方領導都能夠理解。

“之所以車改在許多省份還沒有動靜,是因為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大家都在觀望。”蘇南公務員王強認為,“誰要是第一個搞改革,領導盯得緊,記者盯得緊,下面人還罵你出風頭。所以,大家都等著別人先搞,機關在這種事上有濃重的隨大流思想。”

一些基層公車服務平臺“變了味”

除了上述提到的四省正式公布車改方案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個省發改委,得到的答複要麽是中央車改辦尚未批複,要麽就是在完善方案細節。

吉林省發改委一位李姓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吉林省公車改革方案8月7日向國家申報,大約20天左右可以批複下來。

河南省發改委一位負責車改的工作人員說:“我們的方案已經批了,但是流程和細節還在商量,等待省長(車改組組長)確定。”作為第二批上報成功的省份,河南省將於近期出臺相關規定。河南省發改委工作人員透露,現在只是確定宏觀的框架,補貼標準要等相關文件下發後,才能統一對外公布。

山東省某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建成(化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山東省公車改革方案已提交國務院,正在審批過程中。”王建成坦陳,“像我們這樣坐公車的,其實並不願意車改。因為車改後工作變得不方便了,外出辦公,公車隨叫隨到。開私家車去,先要找車庫停車,萬一找不到停車位或者堵車,這不耽誤事嗎?”

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許多地方官員如王建成一樣,擔心公車改革會影響工作。對這種說法,已經倡導了近20年公車改革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並不認同。葉青認為公務交通補貼應當依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適度調整標準。“但是各省還是比較謹慎,畢竟數字一公開就不能改了。”葉青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葉青一直踐行和推廣自己的“3510法則”,即3公里左右走路,5公里左右騎車,10公里左右坐地鐵、公交、打的或者開車。說得多了,葉青對周圍同事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許多坐慣了車的都開始走路,打車上下班也不覺得麻煩。

為了方便機關公務人員辦事,湖北將組建公車服務平臺,湖北省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相關負責人透露,“(這個平臺)集中保障省直機關保留執法執勤用車17個部門及其他具有執法職能部門的工作需要,兩年內到位。”

廣東省監察廳原副廳長謝谷梁在職時,也推動試點單位組建服務車隊,但規模不大。“試行車改之後,很多人就買了私家車,車隊服務市場發展有限。”謝谷梁認為,現在全省範圍內的車改推進之後,建立社會化管理車隊還是需要的,“和私家車相比,(服務車隊)對公務出行肯定有更好的保障,更高的安全性。”

不過,上述江蘇省直機關公務員錢光耀發現,一些基層單位的公車服務平臺變了味,有一次某縣的一個直屬單位領導到省里開會,表面上好像是通過機關車隊租來的車,“但他的車好像是專車,司機跟他熟得很。吃飯的時候,我們都問他,司機怎麽安排吃飯。”

“剎住了勢頭,才能談人情談道理談規範”

湖北省是7月下旬公布的車改方案,方案提出“力爭在8月底前,基本完成省級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湖北省各省直機關立刻行動起來。葉青透露:“每個單位都在核查公車數量,把結果報到車改領導小組,等通過了就開始進行第一輪收車,湖北省大概是8月20日交車,8月底全部繳清,到9月份就開始發放公車補貼了。”

湖北省統計局總共上交了大約一半車輛,留下9輛車,都是轎車車型,主要用於機要通信、應急公務等。“局長保留了用車,副局長沒有。”葉青在8月初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估計到8月15日左右車輛全部上交。”

另一個公布車改方案的省份安徽省,明確今年8月底前完成省直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改革任務。安徽省直機關一名公務員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單位落實情況很好”,以前領導車牌都是特殊號段,如今已經換成普通車牌;現在也不敢用公車幹私事,去學校門口接孩子再也看不到公車了;甚至以前員工上下班的班車,現在也取消了。

“矯枉必須過正。”蘇南公務員王強覺得,有時候一些改革雖然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必需的,“比如機關福利全部取消,重病需用猛藥。剎住了勢頭,才能談人情談道理談規範。”

一些黨政機構出現的“消極怠工”現象,就是矯枉的代價之一。一位省直機構處長告訴科員說:你們不要去開拓新業務,只要不出事就行。

對於全國各級地方黨政機構車改,某副省級城市人社局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了有公車可以用的領導,所有人都盼著改。改革給錢,反正平時也沒公車坐。”他擔心車改會跟以往政策一樣,越到基層越糊弄,“就看推行力度怎樣了”。

“雖然現在車改從紀檢委牽頭變成發改委全權負責,但我覺得紀檢委也應該參與進來。”謝谷梁建議,“應該從紀律監督的角度出臺相關督查規定,對公車拍賣如何杜絕內部處理、國有資產流失,補貼如何按時按量發放,司機怎樣安置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47

報告稱僅青海西藏生態盈余 其余省份均是“窮光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708.html

報告稱僅青海西藏生態盈余 其余省份均是“窮光蛋”

一財網 章軻 2015-11-12 09:58:00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僅剩青海和西藏兩個省份仍維持生態盈余,內蒙古、雲南、海南、新疆四個省份成為新的生態赤字省份。換句話說,一些所謂“財大氣粗”的經濟發達省份,在生態財富方面,其實是“窮光蛋”。

如果生態系統每年產生1萬元生態價值的話,那麽,實際上中國人每年消耗的生態價值是2.2萬元,早已入不敷出。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僅剩青海和西藏兩個省份仍維持生態盈余,內蒙古、雲南、海南、新疆四個省份成為新的生態赤字省份。換句話說,一些所謂“財大氣粗”的經濟發達省份,在生態財富方面,其實是“窮光蛋”。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下稱“國合會”)12日聯合發布最新一期關於中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需求狀況研究報告《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報告稱,“中國已經消耗著自身生物承載力2.2倍的資源,生態赤字正在給中國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

中國生態足跡總量世界第一

“從長遠來看,超越環境容量和生物承載力的經濟發展是難以持續的。如何以有限的生物承載力支持快速增長的經濟,是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執行項目總監李琳說。

生物多樣性大幅喪失揭示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報告追蹤了中國大陸682個物種2419個種群的時間序列信息,發現1970至2010年間,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49.71%。其中,兩棲爬行類物種下降幅度最大,為97.44%,獸類物種下降了50.12%。

李琳介紹,由於人類活動和發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退化和碎片化,是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種群大規模衰退的主要原因。對於兩棲爬行類動物和獸類而言,過度獵殺、氣候變化也是導致種群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

“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占全球六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李琳說,雖然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低於全球平均,但是中國已經消耗著自身生物承載力2.2倍的資源,生態赤字正在給中國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包括森林過度采伐、幹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等。

生態足跡是人類為滿足其需求而利用的所有生物生產性土地的總和,其中包括耕地、草地、建設用地、漁業用地、林木產品生產所需的林地,以及吸收海洋無法吸收的二氧化碳排放所需的林地。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都用全球公頃(gha)單位表達。

研究發現,碳足跡是中國生態足跡最大和增長最快的組成部分,占2010年中國生態足跡總量的51%。

而不同省市間的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差異巨大,中國生物承載力總量最高的山東、河南、內蒙古、四川、黑龍江、雲南、河北、江蘇、湖南9省集中了全國50%的生物承載力。

總體上,東部省份人均生態足跡相對較高,中西部省份人均生態足跡相對較低。2010-2012年,在能效提高的貢獻下,北京、上海這兩個特大城市的人均生態足跡有所下降,而其他省份人均生態足跡增幅在0.2-0.3全球公頃左右。

李琳說,中國快速的城鎮化對中國生態足跡的快速上升帶來重要影響。城鎮化帶來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驅動人均生態足跡的上升;城市的擴張會擠壓森林、濕地、耕地、草地等的生態空間,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李琳說,另一方面,在早年種群數量顯著下降之後,中國留鳥種群數量在1970年至2000年間保持穩定,並在2000年後顯著上升,1970年以來的種群數量上升42.76%,這主要得益於保護區數量的增長和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完善。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水足跡分析表明,2012年中國生產水足跡為1.17萬億立方米,其中綠水足跡占46%,藍水足跡占28%,灰水足跡占26%。值得註意的是,對各省生產水足跡核算表明,與2010年相比,2012年各省份生產水足跡量普遍稍有增加,說明社會生產活動對水資源的需求仍然有增加的趨勢。

引導城鄉生態足跡理性增長

大自然是人類商品與服務的基本來源。報告稱,在過去幾十年內,不管在金融流方面還是在物質流方面,中國都已經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這一結果顯著地提高了許多公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然而,這些成就加大了資源依賴性,其程度已遠遠超出中國自身生態系統的更新能力。

研究還發現,通過對455項貿易產品類型的分析,2012年,在生物質商品國際貿易往來上,中國是生物承載力凈進口國。凈進口的生物承載力約占全球生物承載力總量的1.3%。盡管人均生物承載力凈進口幅度增長較為明顯,但是,本地生態系統依然是中國居民滿足消費的主要來源。

中國約2/3左右的生物承載力進出口發生在與26國的生物質產品貿易往來之中。從生物質商品來源地看,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俄羅斯、新西蘭與印度尼西亞這些人均生態資源豐富的國家,是當年中國生物承載力進口的主要來源國。

進口的生物承載力類型具有濃烈的區域特色,如進口自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生物承載力以草地為主,進口自加拿大、俄羅斯的生物承載力以林地為主,而進口自巴西的生物承載力則以耕地為主。從生物質商品目的地看,中國的生物承載力主要出口到亞太與北美地區。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國合會秘書長李幹傑表示,“人類的永續發展依賴於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40多年來,人類對自然的需求已經超過了地球的可供給能力——生物多樣性正在急劇下降,自然資源逐漸耗盡。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了全球2015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

李幹傑說,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國家戰略,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增長方式相協調將尤為重要。中國在持續發展經濟、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如何應對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如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成為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

“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可·蘭博蒂尼說,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繁榮發展離不開一個健康的地球。然而,人類對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卻對地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上述兩家研究機構建議中國政府合理配置生態資本,建立區域物質、服務往來的互惠型夥伴關系。“國際上,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到投資與貿易的全過程,拓寬綠色發展國際平臺;在國內,以生物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為指標,建立生態平衡經濟圈。”李琳說。

“改善鄉村居民生活福利,引導鄉村生態足跡理性增長。”報告建議,增加對農村的公共財政投入與技術投入,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重視城市合理布局,對城市開展生態足跡距離風險評價,為城市群與城市的規模控制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提高生產的資源利用效率,擴大綠色消費的產品與服務選擇。嚴控能源消費總量,促進能源結構低碳化,降低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嚴格保護生態用地,保育與發展自然生產力。全面開展生態補償,增強生態系統活力與彈性,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李琳介紹,自2008年在國內首次發布關於中國生態足跡的研究報告以來,WWF已連續發布四期相關研究報告。本期報告以“發展、物種和生態文明”為主題,得到了來自全球足跡網絡(GFN)、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IGSNRR)、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IOZ)等機構的技術支持。

西藏紮果鄉紮果村60歲村民格桑家在自家屋頂上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用牛糞作燃料。攝影/章軻

內蒙古礦產資源開發和道路建設,使草原表土和植被遭到破壞或退化。攝影/章軻

2010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已超過了2010年中國人均可得生物承載力的2倍。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中國各省的生物承載力和生態足跡。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人類的生態足跡已超出了地球生物承載力。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1970年至2010年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49.71%。資料來源:《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國2015》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06

十多個省份申報自貿試驗區 上海如何打好四張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258.html

十多個省份申報自貿試驗區 上海如何打好四張牌?

一財網 胥會雲 2016-01-24 18:14:00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自貿試驗區構想的,有14個省份。

自貿試驗區的申報再熱,2016年或將出現一批新的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區如何保持先發優勢和獨特優勢?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建議,打好四張牌。

1月24日下午,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在上海人代會浦東團小組審議中,簡大年說,如果有新的自貿試驗區獲批,中國的自貿試驗區格局,將從原來的一花獨放到四朵金花,再到2016年的“花的海洋”。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要做的就是可複制、可推廣。推廣越快、複制越快就說明試點是成功的。

多地申報自貿試驗區

最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公布了當地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提出申報自貿試驗區的地方一下子又多了起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了全國除港澳臺之外的其他31個省份2014、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以了解各地對申報自貿試驗區的態度。

結果發現,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自貿試驗區構想的,有14個省份。

而2014年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有15個省份提出爭取自貿試驗區;2015年減少到8個,當然,2014年提出申報的廣東和天津已經獲批。

事實上,目前提出自貿試驗區構想的,還不止14個,比如四川省,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沒有自貿試驗區的字眼,但是在隨後的新聞發布中又提出,積極創設中國(成都)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

大略歸總一下可以發現,31個省份中,從2013年以來提出過自貿試驗區構想的,超過20個,占比超過2/3。

而且,關於自貿試驗區,不僅申報的數量在變化,申報的區域也在變化。

根據規劃,中國要構建一個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而要很好地構建這個網絡,一個保障體系,就是繼續深化國內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探索最佳開放模式,為對外談判提供實踐依據。

而在這個全球性自由貿易區網絡中,與我國毗鄰的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重點。

所以,相對於剛開始的沿海、內陸地區,現在的沿邊地區、“一帶一路”相關的地區,申報自貿試驗區的積極性就大增了。比如黑龍江,就是在“十三五”規劃建議里提出“爭取建設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

上海打好四張牌

作為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自2013年9月掛牌以來,上海自貿區很快將面臨三年總結,如何保持先發優勢和獨特優勢,是上海自貿試驗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簡大年稱,上海自貿試驗區可以打好四張牌。

第一張牌,就是以上海原有的全國領先的保稅區為先導。

具體來說,就是在國際業務、國際市場、跨境業務、離岸業務上,是不是國際領先。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對標世界先進的自由貿易區,比如新加坡、迪拜,上海自貿區可以有自己的特點。

第二張牌,就是金融創新,上海具有獨特的優勢。

比如,利用自由貿易帳戶,上海自貿區在資金池、對外投資備案等政策工具,在投資產品、監管流程,在一體化服務的機制上,形成了一套東西,這可能也是上海的優勢。另外,“金改新40條”提出率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這是上海的優勢。

不過,簡大年也表示,在金融創新的問題上,最關鍵的還是落地、落實。

第三張牌,就是“雙自聯動”。

簡大年說,“雙自聯動”的關健詞還是聯動,把自貿試驗區的監管創新、金融創新和開放創新與科技創新很好地聯動起來,使得資本、技術、人才在跨境流動上實現“雙自”的特點。

第四張牌,就是浦東新區一級政府職能的轉變,關鍵詞是系統性。

簡大年說,此前上海自貿區已經做了很多的探索,而且全國領先,在三年總結的時候應該更加系統。比如,在過程監管的總結上能夠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建立在信息平臺和信用體系基礎上的系統政府過程監管的體制機制框架。

“總而言之,2016年對上海自貿區的建設是特別重要的,是不是可以通過打這四張牌,讓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為開放度最高、便利化最優的自貿試驗區。”簡大年說。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