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與現實拔河》不再坐等南橫的過路財 中生代奮起 找到新出路

2013-08-19  TWM
 
 

 

甲仙要重生,顯現在甲仙的中生代,就是不斷往前看,放手拚出路。

小奇芋冰老店的留洋少東劉士賢,一路跌跌撞撞,為品牌重新定位;學化工的陳誌誠返鄉接下餐廳,邊揮鍋鏟、邊投入社區營造,他們不斷地與現實拔河,對土地認真執著,為偏鄉小鎮注入新生命。

撰文‧梁任瑋

今年7-ELEVEn的中秋預購活動,有一個品牌不賣月餅也不賣鳳梨酥,僅靠一款冰棒,打敗其餘八十種商品登上預購排行榜前三名,它是來自高雄甲仙的「小奇古早味芋仔冰棒」。

留洋少東拚轉型

翻新品牌定位 老店找回春天創立近四十年的小奇芋冰老店,是甲仙芋頭冰的創始店;去年,小奇旗下的「奇芋氣象台」系列,更從全球六千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國際德國紅點設計獎(RedDot)的最佳獎殊榮,由家庭式小鋪到百坪店面,為小奇芋冰老店注入新生命的,是今年三十八歲的第二代接班人劉士賢。

原本在瑞士念旅館管理的劉士賢,是甲仙前區長劉建芳的次子,二○○一年回甲仙與弟弟接起家族事業。在他印象中,店裡生意一直很好,有一次無意中發現,小奇芋冰老店的銷售量已下滑至同業的五分之一,「聽到那個數字,我真的頭皮發麻,這才開始有危機意識。」以前是一回家就只會窩在二樓看漫畫的少爺,在八八風災前,看到自家生意走下坡大受打擊,也點醒了劉士賢著手振作。

第一步,他建議父母重新翻修原本矗立甲仙商業區的店面,果然一如預期被打回票,「老一輩會覺得生意愈不好,就愈要守(財務)。」一天賣一杯紅茶 換通路求生改裝前的小奇芋冰老店分割成四個店面,其中一個還兼賣台汽客運車票,不論格局、動線都不便利,好不容易說服長輩改建店面完成,竟遇到八八風災來襲。風災吹斷了甲仙大橋,老店的生意也跟著一落千丈,最慘時,一天只賣出一杯十元的紅茶。

「員工一早上班翻開訂單簿,看到今天不用烤任何一塊芋泥餅,甚至每人得輪流休無薪假,他們眼神中的落寞,讓我覺得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劉士賢的內心很焦慮,對外卻必須表現出很冷靜。

「我很想走出去,但『小奇』這個名字、包裝都給人家很鄉下的感覺。」為了突圍,劉士賢北上找品牌設計顧問替小奇芋冰老店重新定位,最後他決定以次品牌「奇芋大地」搭配創新產品,進軍不同的通路,來追求成長。

這個過程,讓劉士賢深刻體會,「原來我的競爭對手不是甲仙街上的芋泥餅店,而是全國上百家比小奇更有知名度的芋頭酥店與糕餅店。」事實上,甲仙芋泥餅市場因競爭激烈,早已淪入價格戰,消費者可接受的價位是一盒十五個賣二百元,只要超過這個金額就賣不動。

為了跳脫割喉戰,劉士賢改以故事行銷切入,嘗試將店裡賣了三十年的芋條酥包裝為「奇芋氣象台」,以天氣變化晴天、雨天、月夜與打雷推出焦糖、芥末、咖哩與麻辣四種口味,顛覆傳統芋香。

奇芋大地的品牌出現,彷彿也慢慢卸下小奇三十幾年的老店包袱,劉士賢甚至大膽向誠品集團毛遂自薦,成功爭取到誠品書店門市的「誠品知味」專櫃販賣。

這個轉捩點,不僅讓原本被動在甲仙等客人上門的品牌,開始主動與台北消費者對話,另一方面,也讓劉士賢對旗下所有產品管理的態度比過去更加嚴謹。

「我希望告訴消費者的故事是『品質』。」他舉例,以前老店賣的芋酥條尺寸不一,變身為奇芋氣象台後,除了選用上好的芋頭製作,甚至連長度都統一,背後的過程是他請三、四位員工用手工一根根挑出來,無形中也大大增加了成本,還好苦心沒有白費,時尚的外盒吸引到重視質感的年輕族群,並成功打入年節送禮市場。

去年劉士賢首度推出一盒五二○元的奇芋大地禮盒,規格是九個芋頭酥加兩罐酥條,已創下甲仙當地的天價,原本他認為能賣掉二百盒就很不錯,沒想到最後衝出八百盒銷售量,「現在很多客人不在乎芋頭酥數量多,寧願貴一點,就是要送禮體面。」然而,當市場拉高層級,也表示很多細節不能馬虎。

七月底,劉士賢才因冰棒外盒的保存日期字體印不清楚,而重新更換包裝,他有感而發地說,「連鎖業標準真的很高,因為一個數字『○』印得很像C,我親自跑去7-ELEVEn的冷凍庫更換一千個冰棒外盒,待了一小時,回家就支氣管發炎。」這些努力,劉士賢的太太楊麗蓉都看在眼裡,但她也承受很多老員工的抱怨。「這些員工都比我們資深,覺得我們夫妻是門外漢,甚至有些人不認同,就辭職不幹。」面對外界異樣的眼光,劉士賢為堅持付出很多代價,如今換來的是客人遍布全台,甚至有香港食品業者的採購訂單。去年,小奇芋冰老店首度參加國際食品展,還遇到一張要求兩貨櫃產品的訂單,嚇壞了劉士賢,最後因無法供貨只好把生意推掉。

隨著業績逐步回升,去年劉士賢又添購兩台自動化機器,讓原本一天只能生產七百根芋仔冰棒產量達到兩千根,現在每周還有餘力供應便利商店一萬八八○根,這些正面的成績,也讓他思考成立中央工廠的可能。

劉士賢坦言,目前整體營收只回到風災前的七到八成,南橫公路不通是關鍵,「即使到現在,還是有一些甲仙人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只是我覺得老天爺給我們這種困境,自己要想辦法突破,所以我才會拚命做品牌、找通路。」如此,也讓老員工得以維持生計。

劉士賢談起這四年的老店轉型之路,雖然有人笑他「窮忙」,但他很慶幸自己趁低潮期不斷練兵,既傳承老店精神,又走出人生新局。

台北白領回鄉當總鋪師

熱心社區營造 自掏腰包種香草園「香草植物很怕強烈陽光、高溫,我又堅持不噴除草劑,要照顧它們真不容易。」甲仙人陳誌誠向採訪團隊說明。日正當中,走進去年底他才剛整理好的香草花園,深色棚架下種滿十餘種西洋香草,很難想像,在以生產芋頭、竹筍為主力的甲仙,竟有這樣一片專門提供遊客造訪的田園。

早期作為台二十線與台二十一線交會處的休息站,甲仙一直缺乏讓觀光客印象深刻的景點,加上八八風災中斷了聯外道路,願意到甲仙遊玩的人潮更少了。在甲仙出生、成長的陳誌誠一年前發現這個問題,就自掏腰包陸續投入百萬元在甲仙闢建一座香草花園,期盼甲仙深度旅遊能提供更多選擇。

陳誌誠的本業其實是甲仙市區皇都飯店的總鋪師,一樣也是典型第二代接班案例,另一個身分則是甲仙形象商圈總幹事,從他多元的角色,可看出其個性熱血、浪漫的一面。

「我常說自己是在做窮開心的事情。」陳誌誠每天行程滿檔,因為中午與晚上用餐時間他必須坐鎮廚房,只能利用脫下廚師帽的空檔,聯絡社區裡的事,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尤其偏鄉資源少,陳誌誠與在甲仙國小當教務主任的妻子張淑女,總是互相幫忙。

社區辦音樂會,需要桌椅音響,急公好義的陳誌誠二話不說,就從餐廳裡搬出借用;一有活動需要他幫忙,不顧外頭有好幾桌客人等著上菜,他一放下鍋鏟就跑出門,常讓幫忙顧店的媽媽又急又氣。

追隨有機農業潮流 發展深度之旅今年四十四歲的陳誌誠,台北工專(已改制為台北科技大學)染化科畢業後原本留在北部工作,由於家裡的餐廳需要人手幫忙,他帶著妻子,二十七歲回鄉當廚師;沒想到後來一腳跨入公益組織,甲仙形象商圈總幹事一當就是十二年,眼看甲仙從繁華到沒落,他感觸良多。

「其實甲仙市區並未受到嚴重影響,但風災後甲仙的觀光人潮就像洩了氣的皮球,消失無蹤。」陳誌誠說,甲仙要重生,一定要朝深度旅遊發展,重塑人與土地的關係,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甲仙,已有很好的基礎,當前全世界農業潮流是朝有機發展走,甲仙一定還有機會。

這幾年,陳誌誠一直推廣農民轉型種植有機無毒農作物,他坦言大家都還在適應中,因為不噴農藥,就必須忍受果實遭受蟲害或被野生動物吃掉,面對收成有限,雖然甲仙形象商圈協會保證價格收購農作物,但顯然理想與現實還在拔河之中。不過,從他堅定的眼神中,我們看見一位中年男子,對家鄉與土地願景所展現出來的執著光芒。

名店來甲仙,

薰衣草森林將進駐

與芋頭同為紫色系的薰衣草森林集團,成立12年,不僅是台灣知名幸福企業,更是以行銷生活態度、採用在地食材販售文創商品的觀光業者。今年九月,即將在高雄甲仙引進旗下第六個品牌「好好」,地點就在甲仙大橋橋頭前方。

這個消息已在甲仙傳開,當地人士都滿心期待,希望透過「好好」的高知名度,替甲仙找回已流失四年的觀光人潮。

薰衣草「好好」是全台首創的策展概念餐廳,七月底才剛在台中市區開出第一家店,甲仙店將是第二家據點,為了不與當地商家搶生意,「好好」只做當地較少人經營的咖啡廳,目前已開始招募當地員工。

小奇芋冰老店負責人劉士賢說,「好好」的出現可以刺激甲仙觀光業者成長,甚至可以學到精緻服務業的內涵,這對重振甲仙旅遊榮景,是一件非常正面的事。

劉士賢

出生:1975年

現職:小奇芋冰老店負責人學歷:瑞士雷赫士飯店管理學院

陳誌誠

出生:1969年

現職:皇都飯店廚師、甲仙形象商圈總幹事學歷:台北工專染製化學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4

“利率拔河”:解釋金價的變化的新角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362

本文由“黃金頭條”網站供稿。黃金頭條是專業貴金屬網站,為廣大黃金、白銀投資者提供最優秀的市場資訊。 對於一只股票來說,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數據和指標來計算合理股價,但是到了黃金身上,既沒有資產也沒有負債,更別提盈利、市盈率、股息分紅這些,黃金價格的計算變得困難起來。 黃金由於其獨特的貨幣屬性、商品屬性、金融屬性等特征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因為其屬性的複雜性,黃金價格不僅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對經濟環境與地緣政治的變動也頗為敏感,股票市場、貨幣市場、石油市場的沖擊都會引起黃金市場的劇烈波動。 但若一次考慮太多因素反而會使得分析陷入困境,那麽,有沒有一種簡單一些的模型來估算黃金的價格呢? CNN最佳博主、資深市場人士Eddy Elfenbein指出,理解黃金市場的關鍵並不全是研究黃金本身,實際上我們應該研究的是貨幣,簡單來說就是美元。 黃金是一種“反貨幣”資產,可以顯示信用貨幣發行國的誠實度。每一種貨幣都有相對應的利率,而利率便是一種貨幣最重要的指標。 吉普森悖論 在了解Elfenbein的模型之前,我們先得了解兩個概念,第一個就是長久以來困擾經濟學界的“吉普森悖論”(Gibson’s Paradox),簡單的說,利率並不隨著通脹而是隨著物價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現象稱作吉普森悖論。 根據傳統貨幣數量學說:“貨幣數量增加則物價上漲”;而流動性偏好理論則認為:“貨幣供給增加促使利率下跌”。 所以當政府采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理論上將觀察到物價與利率呈反向變動。  聽到這里,大家可能感到有些奇怪,因為當通脹上升,利率理應緊隨其後,同樣,通脹回落,利率也應下降。但實際情況並非這麽簡單。相反,經常會出現名義利率上升,物價也跟著上升,直到出現通縮利率才下降的情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曼(Milton Friedman)與施瓦茲(Anna Schwartz)稱“吉普森悖論仍然是一個無法用理論解釋的經驗現象。” 一度身為本屆美聯儲主席熱門候選人而被大家熟悉的薩默斯(Larry Summers)曾在1988年與經濟學教授Robert Barsky合著論文《吉普森悖論與金本位》(Gibson’s Paradox and the Gold Standard),其中承認吉普森悖論所述現象確實存在,但論文指出,這種現象與名義利率並無聯系,真正有聯系的是真實利率(剔除通脹後的利率),且吉普森悖論只在金本位環境下有效。 Elfenbein至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吉普森悖論也並未消失,只是很難觀察到。他利用薩默斯和Barsky的理論建立起了自己的金價模型。核心點為,金價與真實利率走勢相關,與上述論文的不同點在於Elfenbein使用短期真實利率,而論文里討論的是長期利率。 維克賽爾自然利率 接下來,我們還要再理解的一個概念是著名經學家克努特·維克塞爾(KnutWicksell)提出的兩種利率“互相拔河”的理論。一種是我們平時可以見到的利率,即貨幣利率。另外一種利率則是隱形的所謂“自然利率”(natural rate)。 自然利率的概念假設各種各樣的價格可以反映供求關系而在瞬時被調整,所謂自然利率是指在這個假設中成立的實質的利率。在這種假想經濟中,由於各商品的供求一致,就實現了有效率的資源分配。這樣,自然利率也就可以說是為實現理想的資源分配所要求的實質利率。 雖然我們見不到自然利率,但是它有著自己影響這個世界的方法。維克塞爾認為,當貨幣利率跌至自然利率以下時,經濟和物價共同上漲;反之,則經濟收縮,物價下跌。 Elfenbein將維克塞爾的自然利率觀點和吉普森悖論結合起來,得到了黃金價格如何計算的模型。 就像維克賽爾曾寫道: 就像貸款中存在一種自然利率,商品身上也存在一種自然利率可以保證商品的價格既不漲也不跌。 這個特定的自然利率便是本次模型中的關鍵,Elfenbein在幾年前曾使用2%作為這個特定的自然利率,盡管2%並不一定準確, 但把2%作為維克賽爾自然利率長期近似值,在模型試驗中的表現還不錯。 金價模型 在Elfenbein的金價模型中,當美元的短期真實利率降至維克賽爾自然利率以下時,金價上漲。當短期真實利率升至自然利率之上時,金價下跌。就像維克賽爾所表述的那樣,當金價保持完美靜止的時候,你便可以知道現在正處於自然利率之下。 既然金價總是與整體物價水平緊密掛鉤,這也正是吉普森悖論的含義。 現在我們可以稍微理解這個模型的原理了。不過這幾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存在很多波動性。根據Elfenbein最初建立的模型,真實利率與自然利率每相差1個百分點,黃金的年化變動幅度將是8%。 即如果真實利率是1%,而自然利率是2%,則黃金價格會年化上漲8%。如果真實利率低於自然利率2個百分點,則黃金將上漲16%(這正是我們在1999~2011年間看到的現象)。反之,如果真實利率較自然利率高1個百分點,則金價將下跌8%。 為何中間存在一個8倍的關系呢?Elfenbein表示,8是根據回溯測試找出來的最合適的倍數,這可能代表對持有黃金的風險因素的補償。 下圖顯示了該模型回溯測試的結果(黑線)與真實金價走勢(黃線)之間的關系: 不過Elfenbein也發現了這個模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即上文中所提到的,自然利率並不是固定的。但如果他不能在計算中使用固定的自然利率,那麽他相當於使用一個變量來解釋另外一個變量。這樣的模型顯然是不太合適的。他也考慮過用金價和對應的真實利率來倒推真實利率。 Elfenbein表示,金價在過去三年中一直在下跌,短期真實利率也相當低,事實上已經進入負值。同期的自然利率可能也在下跌。 Elfenbein總結道,黃金具有高度波動性和投機性,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多種多樣,他的模型並不是為了解釋和預測的金價走勢,而是為了找出有哪些潛在因素與金價緊密相連: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黃金並不與通脹直接關聯,與通脹的副產品 -- 真實利率的直接聯系也較低。所以上漲的金價與低通脹一齊出現並不奇怪,這也是我們在前幾年所能親眼看到的現象。 其次,當真實利率處在低位時,金價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上漲。 第三,當真實利率處在高位時,金價也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下跌。 第四,沒有理由存在一種所謂股市與金價之間的聯系。 最後,金價的變化本質上來說是與政治有關的。當央行提高真實利率,就像前美聯儲主席沃克爾(Volcker)在35年前所做的那樣,金價便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30

當前考驗》一句「我們做得到」,官民百日大作戰 最大難民營現場 看梅克爾理想與務實的拔河

2015-01-04  TCW

三個多月前,梅克爾(Angela Merkel)看似熱血的突然宣布對難民大開放,舉世震撼,更有許多德人認為她瘋了。但一百天後,整體情況並未失控,德國各界因為她的決定而動員起來,短時間內安置了五十多萬名難民,比去年一整年還多一倍。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當難民數量是過去十倍……先挪出軍營安置,再由民間接手

在中東近年戰火下,越來越多難民湧入歐洲,但大多滯留在東南歐等邊境。二○一四年,向德國申請政治庇護的難民約十七萬人,已較前一年增加六成,二○一五年更在上半年就有超過十七萬名難民申請德國庇護,但這都不比梅克爾的一句話有力量。

二0一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梅克爾在年度記者會上,一改她過去四平八穩、略嫌沉悶的演說風格,宣布德國將發揮人道精神,歡迎滯留在東歐匈牙利的難民入德,並 說雖然困難,但「我們做得到(Wir schaffen das)。」她後來不斷重複這句話,也被德國語文協會選為年度十大用語,反對者拿它來當笑話,贊成者視為富於理想的宣言,而最受梅克爾這席話鼓舞的,則是 數以百萬計的中東難民。

單單九月,德國就湧入十六萬三千名難民,十月超過十八萬人,十一月更達二十萬六千人,中東危機霎時成了德國的難民危機。

在九月的第一個週日下午,梅克爾召集內閣團隊,針對難民危機開會,分配任務。與會的德國內政部移民司司長賽茨(Norbrt Seitz)告訴《商業周刊》記者,過去內政部曾經有過一天之內接收一千名馬其頓難民的經驗,但近三個月的最高紀錄卻是一天來了一萬名難民。

因此,賽茨的優先工作,第一就是找尋安置地點,包括聯繫軍方挪出軍營;其次是找人手。

內政部編制一千五百多名公務員,其中約兩百名負責移民、難民事務,難以應付瞬間爆量的外來人流,地方政府也是人手窘迫。他們設法把退休人員找回來協助,也大量聘雇臨時人員。

政府人力不足,民間力量接手。「柏林參議院(即市政府)週五打電話給我的公司,說有八百個難民無處可去,我們趕緊在那個週末動員安排,由軍隊幫忙搭帳棚,週一巴士就載著第一批難民進來了,」德國社會企業Tamaja公司的公關人員馬利亞(Mara Kipp)說。

該公司受政府委託經營柏林目前最大規模的難民收容所,利用二00八年起停用的柏林Tempelhof機場裡,碩大閒置的停機棚。開張一個月,現已入住二干二百多名難民。

這裡曾是歐洲最大機場,也一度被納粹政府拿來當作軍火工廠。當年製造戰爭的場所,如今卻成為戰火下無辜百姓的避難地。亞洲記者團到訪時,收容所裡的難民正 分批排隊,等著電腦拍照、換發電子門卡。包括台灣,許多亞洲國家收容難民(非法移民)的設施如同監獄,但德國的難民卻可在收容所自由進出,白天外出,晚上 再回來睡覺。

發現:收容所像簡易的家!分房型、重隱私,入內須被邀請

世界十大會展場之一的柏林國際展覽中心,如今也有部分區域挪為難民收容所,由天主教的馬爾他國際援助協會經營,已收容近千名難民。「我們一律稱呼他們為 『客人』,」馬爾他協會的專員艾莎(AsiaAfaneh-Zureiki)強調,他們希望這裡不只是收容,還能協助難民盡快適應德國社會,因此安排許多 德語、文化課程。除了四十名正式雇員,也依賴約百名志工,在政府答應提供的經費還沒撥款前,協會先用本身的資金因應。

在應急下設置的這些難民收容所,管理方式仍可見人道關懷的細心,除了單身、家庭房分區,也設置兒童活動空間,並重視隱私,想進帳棚參觀,要獲得難民邀請;甚至,還為了暫住一、兩天的難民(例如等待轉送到其他地區者),另外設置專用盥洗衛浴區,以尊重居住較長期的難民。

此外,還有民間組織在自己的會所設置「歡迎咖啡館」,定期邀請難民來暍下午茶、與社區民眾交流,讓他們在等待申請庇護資格、就學就業之前,能排遣無所事事的不安。

用一張移動地圖管人流……

阿富汗要道設看板嚇阻經濟難民

八月底撼動世界的迎接難民宣言後,梅克爾和外交、國防部門也展開對外行動,目標是控制難民流入德國的數量。看似理想主義的背後,是一連串的務實規畫。

首先,梅克爾要求英國等歐盟大國分攤責任,承諾接收更多難民數額;接著又到敘利亞難民第一站-難民流入人數最多的土耳其,提供土國資金以利長期安置難民。 其後,十月中她改變德國本想從阿富汗撤軍的計畫,繼續協助訓練阿富汗軍隊,以阻擋塔利班入侵。德國《明鏡》週刊分析,

這是讓阿富汗的部分區域可被德國認定為「安全」,以便將部分阿富汗難民遣送回去。

德國外交部官員出示一張中東地圖,上頭標示著各地難民往歐洲移動的人數,「我每天都會收到一張更新的統計地圖,」不願具名的官員說。除了追蹤難民人流,德 國政府還花錢在阿富汗大城市的交通要道上,設置大型廣告看板,要阿國人民想清楚「去德國的路途很辛苦」、「德國生活很容易的說法是謠言」,以阻止經濟型難 民。「我們也透過當地活躍的社群媒體,傳達這些訊息,……前述官員說。

發現:對難民有差別待遇!政策先放後收,有助人流不失控對於入境德國的難民,德國政府也改採差別政策,包括對內戰情況最慘烈的敘利亞難民,提供「快軌」、 較簡易的申請庇護程序;對一九九0年代以來大量申請庇護的巴爾幹半島難民,也加快消化案件審查數,因巴爾幹情勢相對減緩,多數難民被認為是謀求經濟而來, 所以被德國政府拒絕庇護。至於也大量湧入德國的阿富汗難民,則陷入前途未卜、審查進度緩慢的窘境。

這種對難民「先開放後收緊」,視來源國採差別待遇的新措施,被人權團體批評為開倒車、違反德國基本法。但,在德國民意歡迎與害怕難民各半、許多人擔心短期大量難民難以融入的情形下,梅克爾政府決定跟現實妥協,先讓人流不失控,是穩住大局的做法。

難民能否融入德國社會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找到工作,安身立命。年輕的難民,則還有教育問題。這些中長期問題,德國也已開始準備因應。

全德國一共有逾八十個工商會(IHK ),是德國技職訓練雙軌體系(三成在學校、七成在企業)的法定承辦機構。即使在德國北部的施威林市(SChwerin),這個被聯邦政府分配要接收約兩、三千名新難民的小地方,當地的工商會也躍躍欲試。

施威林工商會政策及國際部門主管史蒂芬妮(StefanieScharrenbach)表示,近年德國年輕人力短缺,讓工商會苦於受訓生來源不足,甚至已 嘗試到西班牙等外國找年輕人來受訓,因此年輕難民正好彌補缺口。工商會也對當地企業辦了針對難民人力的說明會,已有服務業、農林等業者表現出雇用

難民的興趣。

施威林所在的德國北部其實民風較

保守,對極右派政黨的支持度高於全

國平均,每個週末還定期在車站舉行

反難民的示威活動。

發現:全民動員力量最大!

想法再好,沒有務實領導力免談

但史蒂芬妮強調,「我們就是沒

有足夠的年輕人(來填補勞動力缺

口),所以一定要有新思維。」工商

會向當地宣傳,移民對經濟還會帶來

三個好處,市場國際化、外資投資、促進觀光。

從安置到職業訓練,德國是從官到民都動員起來,以協助梅克爾實現她的那句「我們做得到」。雖然,梅克爾在現實算計下收緊對難民的人道開放,讓不少左派、人權組織對她失望,但他們仍支持她繼續擔任下屆總理,因為若沒有她,未來難民開放政策更難持續。

被批評在沒有妥善計畫下,因人道關懷而衝動宣布開放難民的梅克爾,其實不是德國人熟悉的梅克爾。「真正的梅克爾,是那個更早之前,因為誠實的說『不可能收 容全部的難民』,而把巴勒斯坦難民小女孩弄哭的梅克爾,」基爾大學社工系副教授瓦西里斯(Vassilis Tsianos)說。

所以,事實上,對於難民政策,梅克爾展現的領導力仍是務實。一方面是當時湧向歐陸核心區的敘利亞難民人潮無法阻擋,另一方面,德國二0一四年稅收超額,有 財力接納更多難民而無須加稅,且德國長期人力結構需要新血。不論眼前危機或長遠需求,不論道德高度或現實考量,她都一兼二顧了。

採訪後記》德國,早就是移民的先進國距離德國前總理柯爾所說「德國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移民國家」已二十五年,如今,商周記者與日、韓、泰、馬、菲、印尼等八個亞洲國家媒體同業,一同參訪德國,一路見證這個確確實實的移民大國。

德國外交部聘兩位隨行人員,一是生在德國的土耳其移民第二代,一是烏克蘭移民;受訪的移民學者,是希臘移民第二代;在難民營工作的社會企業專員,是巴勒斯 坦移民第二代;在社區居民與難民喝下午茶的場合,擔任阿拉伯語翻譯的志工,是阿爾及利亞移民;助難民就業的公益組織創辦人,是摩洛哥移民。

德國政府安排的左派媒體、人權團體受訪者,對記者們痛罵政府照顧難民的效率不彰,許多難民還在排隊等待審查;官員對我們說,雖然國內的極右派支持度只有五%,比法國低,但以德國的二戰歷史,極右派還能發展,「真是德國的恥辱」。

聆聽德國人對自己的抱怨、反省,來自亞洲的記者們私下互嘆,自己國家的移民政策,比德國更不知差了多少……。 (文。田習如)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