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馬祖賭出好行情 美星官員同日親訪


2012-7-23  TCW




同一天,兩位駐台代表登上馬祖這塊島嶼!史無前例的舉動,使得馬祖的國際地位,一下子像搭直升機般躍升。

博弈公投前十天,AIT發言人裴士蓮(Sheila Paskman)親自走訪馬祖,新加坡駐台辦事處代表于文豪夫婦也來了,兩人都在那天拜訪連江縣長楊綏生,也都為馬祖未來的觀光發展交換意見。裴士蓮此行是代表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來捐書,主動提及博弈議題,關心馬祖為何發展博弈。

和我不具邦交關係的美、星官員,同一天登島,不要說馬祖前所未見,就連戰略地位、觀光商機遠大於馬祖的金門,也未曾聽聞這兩國官員參訪。

賭場還沒確定開成,美商背景的懷德度假村開發公司,已迫不及待開出賭場營運之後,馬祖人一個月發放八萬元福利金的支票。這位大開支票的懷德公司行政總裁威廉‧懷德(William Weidner),曾是美國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總裁,在全球博弈產業算是響叮噹的人物,更和縣府簽下建設支票。儘管日後賭場未必真能蓋得成,但可以確定楊綏生縣長辦公室,已直升國際級政商會客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1

《幕後觀察》市場小、經費少就做不出好節目?這場超級大秀看見台灣軟實力優勢

2013-04-22  TWM
 
 

 

「我是歌手」創下收視佳績的同時,也引來網友筆戰,討論賽制是否不公。

看在台灣知名節目製作人眼裡,看到歌手認真的態度,觀眾從中得到滿足,收穫就十分豐碩。

只是未來台灣是否還能繼續產出這樣征服兩岸的歌手,恐怕有待觀察。

撰文‧孫蓉萍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歌唱比賽,不僅內容引起兩岸人民熱烈討論,比賽結果出爐後,賽制也引起爭論。例如,不是只由評審決定分數,更有五百位觀眾參與投票,讓人覺得愛國情緒會主導比賽結果。

賽制引起比賽不公爭論

「超級偶像Super Idol」、「百萬大歌星」等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薛聖棻,對於製作選秀節目很有心得。他認為,「我是歌手」製作單位把觀眾請來現場,而且客觀地取樣,依男女、職業、年齡層等區分,已經先排除某人粉絲霸占場子,導致結果一面倒的可能性;五百人的規模,可說已具參考價值。

他說:「素人選秀時,歌手是用他的技巧去爭取大多數評審的認可,這是技術的檢定考試。但是職業歌手參加選秀比賽,其實是在詮釋這首歌,用這首歌說故事。觀眾在意的是,他留下多少讓大家念念不忘的歌曲表現;歌迷其實就是想聽他唱歌,用歌聲說故事,並且透過網路百看不厭,名次其實只是其次。」常擔任選秀節目評審的音樂創作人黃國倫認為,素人選秀需要有專業評審,因為他們才能看到素人的潛力與未來性,由觀眾來評斷,可能有很多遺珠之憾;但是一位歌手在市場上紅不紅,事實上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所以由職業歌手參賽的「我是歌手」,比賽結果由觀眾決定,「無可厚非而且言之成理,」並且「這個節目用觀眾的眼睛檢視歌手,以前觀眾沒有這個權力,所以這個方法很有趣。」黃國倫說:「這五百人就像是濃縮的小市場,也可以說是市場在決定這些人的去留。觀眾其實不十分在乎歌手的基本功,歌手在舞台上,可以讓大家一起揮手來贏得群眾,也可以用有共鳴的歌來贏得群眾,甚至做伏地挺身!觀眾或許不確定歌手的音準,但他絕對知道自己high不high、喜不喜歡、爽不爽,有沒有引起共鳴。」因此,這五百位觀眾選出來的,是不是一位真正的歌王並不重要,因為唱歌認真就能感動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只是看那天狀況好不好;況且,得到「歌王」的稱號,也不表示消費者就都會去買他的唱片。

也有人質疑雙人組合與單一歌手競爭,是否不公平?薛聖棻認為,如果原本就是一個團體,卻為了參加比賽而刻意拆散,反而很尷尬。黃國倫則認為,「兩人天生就有優勢,容易互動、擦出火花。」而且一開始節目的遊戲規則就是接受團體參賽,大家也就沒話說。

至於「羽泉」中的胡海泉身兼主持人是否恰當?薛聖棻認為,主持又要唱歌,反而有雙重壓力,更何況他的主持還常被吐槽。對於有人質疑評審制度不夠透明,薛聖棻因為製作選秀節目的經驗豐富,所以一開始就會非常小心設計賽制,不讓人有任何黑箱操作的聯想,投票後會立刻公布結果,避免造成誤解。不過他笑說:「即使如此,還是會被罵不公平,因為有些粉絲支持的人沒拿冠軍!」任何賽制都會引起各種不同的反應。

事實上有沒有內幕、公不公平都不是重點,因為大家都是贏家!歌手因此聲名大譟,商演活動接不完,觀眾更從中得到感動。

雖然「我是歌手」節目呈現方式是購買韓國的版權,但它的紅火,台灣也與有榮焉。薛聖棻說:「一九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在全亞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當時的流行歌曲都是經典,演唱的歌手也成為『我是歌手』節目中重點邀請對象。現在大陸許多製作人約四十歲上下,他們是看台灣綜藝節目、聽台灣流行音樂長大的;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可貴的娛樂資源。現在他們能主導節目,就會把記憶資料庫中的資源取出來。」要製作出好節目 首先要具備的是能力台灣長年來,培育出流行音樂的軟實力,也創造出周杰倫、蔡依林等超級明星。儘管預算規模不如對岸,薛聖棻認為不必妄自菲薄,就像「我是歌手」版權來自韓國、「中國好聲音」則出自荷蘭,這兩國也不見得是超級大國。「我在淡江大學教書時,看到許多非常優秀的同學,即使讀商學系,對傳播工作卻很有想法,也有很強的表達力。」他認為,能用低預算製作出好節目,才真正厲害,首先要具備的應該是能力。

市場規模遠不如中國的情況下,政府如果能加速政策的開放,也對軟實力的發展有益。例如電影或體育性節目常見的商業置入性行銷,台灣遲至去年才通過草案,有條件鬆綁;而且,等到法案真正開始執行,企業可能都已經選擇到大陸立足了。

台灣民眾對於決賽結果不滿,並引發不公爭議,黃國倫認為這個節目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實境秀,「綜藝節目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這麼過了一生,認真就輸了。」不過,對於台灣如何繼續發揮軟實力的優勢,需要各界認真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1

精算微醺刻度 醉倒前蹦出好點子

2015-01-22  TCW  
 

 

喝酒不再是製造麻煩,還有機會解決問題!新上市啤酒「問題解決者」(Problem Solver)宣稱,喝點小酒,正好讓靈感源源不絕而來。

比起完全清醒,其實微醺時的大腦思想活躍,讓想像力更加奔放。行銷公司CP+B在啤酒的瓶身,加上「創意顛峰」刻度,並依照男女體重建議飲用量。依照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薇莉(Jennifer Wiley)估算,這瓶酒精濃度七‧一%的手工印度淡啤,成年人平均只要一小杯,就能點亮創意的火花。

啤酒換新裝,加上科學研究加持,立即化身創作者的機能飲料。從健康層面來看,這款啤酒也能幫助你小酌怡情,卻不至飲酒過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35

東北振興要不要先從農業開始:讓種出好大米的農民先富

東北熟,天下足。在東北謀求再次振興的大背景下,說出這句話,東北人還是有底氣的。

從東北糧食主產區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到2011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首次超過傳統糧食大省河南,坐上全國產糧大省頭把交椅的時候,“東北熟,天下足”的跡象更加明顯。梳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東三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為19.3%。跟實現“十二連增”起始年份2004年,東三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15.7%相比,增加了將近4個百分點。

這也意味著,中國糧食生產格局調整中又一次出現了標誌性的變化。從宋朝的“江浙熟,天下足”,到明朝中後期的“湖廣熟,天下足”,以及此前的“中原熟,天下足”,到如今已經演變成“東北熟,天下足”。作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平均糧食商品率達70%以上的東北糧食主產區,也讓“南糧北調”成為歷史,代之以“北糧南運”。

其實,伴隨國內中產階層群體崛起,一股日益壯大不容小覷的購買實力正在全球購,比如鄰國日本的大米和電飯煲。對於這部分群體來說,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吃飽”,而是需求“吃好”,他們有實力也願意為真正的好產品埋單。這傳遞到供給側端,就亟待改變當前國內低價競爭的模式,需要用匠人精神,以追求極致產品作為導向,進行全產業鏈的改革,從而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梳理東北三省公布的官方數據,三省常住總人口為1.09億,農村人口為4231.8萬,約占38.8%,也就意味著有將近四成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如果他們能夠認識到需求側已經發生變化這一點,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對於尋求轉型之路的東北來說,意義就不可謂小。

大糧倉的形成

據新華網報道,從我國糧食生產歷史和當前國家為糧食安全所做的各項舉措來看,東北地區始終處在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作為我國最大的玉米、優質粳稻和大豆產區,東北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糧食調運和商品糧儲備基地。

按照糧食總產量排名,黑龍江糧食總產量居全國第一,吉林省第四,內蒙古第十位。數據表明,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增長2.4%。東北四省區的糧食總產量比2014年增加519.5萬噸,占全國糧食增加量的36%以上。

東北地區的糧食除了供本地使用外,大部分銷往華東、華南和華北等地區,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說,中國目前糧食調出省(區)只有5個,而東北地區占3個。這個區域已經成為中國“北糧南運”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糧的供應地,東北的糧食外調量占到全國的60%以上。

產量的大量增加,在於玉米、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極大提升了糧食產量。

數據顯示,2000-2015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增長65.3%,單產增長28.2%,總產提高111.9%,年均分別遞增3.4%、1.7%、5.1%。玉米面積占全國糧食面積的比重由21.3%上升到33.6%,產量占糧食總產的比重由22.9%上升到36.1%,玉米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74.5%。

值得關註的是,生產持續超常規增長的政策因素——臨時收儲政策。

價格支持政策的大幅度提高,與大豆等競爭性作物比較,玉米的比較收益明顯提高。在2012年,糧食總產量第9次連增的時候,玉米產量首次超過稻谷,躍居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品種。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提供的數據,執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2007-2014年,玉米面積增加了38.1%,產量增加了69.5%,分別比全國快12.3、27.9個百分點;占全國玉米面積和總產的比重分別由36.5%、36.5%上升到40.0%、43.7%,主產區的地位更加突出。

至於水稻,雖然也有最低收購價,但是市場給予的信號更強,直接影響著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以吉林為例,該省有大米這一“白金名片”,由於吉林大米的品質已經得到市場認可,價格遠高於最低收購價,90%的粳稻都選擇流向市場,政策性粳稻收購不到12億斤。順著這個思路,吉林省準備通過3到5年的時間,將“吉林大米”打造成中高端大米的品牌。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曾對本報表示,吉林大米的市場均價比國家托市收購價格還要高。依靠品質走向市場,既減輕了國家收儲的負擔,還能賣個好價錢,促進農民增收。

從重視產量到重視品質

從全國範圍來看,“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也是“北粳南運”。東北粳稻特別是黑龍江粳稻產大於需,屬於調出區,呈現由北到南、由東北到全國的流通特點。

目前,粳米的消費群體有擴大趨勢,不僅東北、華北、京津滬、江浙大部分地區以粳米為主食,就連中南、華南等地的大城市也出現了這種趨向,尤其是東北大米,盡管價格偏高,但以其口感好、飯味香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市場。

全球商品采購中心主任許京認為,要振興國產大米,首先就要煮出好吃的“銀飯”,這是日本“煮飯仙人”村嶋(dǎo)孟對純正美味的米飯的稱謂。

許京說,過去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是為了好吃,為了健康。所以應該以“飯”為導向來進行破題,而非圍繞“米”。必須讓消費者覺得米飯是真的好吃,哪怕是白飯,也願意吃下去。這樣才會去重視,然後給予價格信號,刺激農民去種植。他說,一切都要讓市場來決定。只有讓種出好米的農民先富起來,才會讓更多的農民,願意犧牲產量去提高品質。

歷史上,考慮到國家糧食安全,大米作為國民主食,是以產量為導向,總是擔心不夠吃,其次才關心品質。反觀日本,也曾經歷過這一時期。從二戰以前到戰爭中、戰爭後的糧食困難時代,主要以高產為最重要目標,直到1970年前後,進入稻米過剩時代,於是市場才開始評價好與不好為開端,日本農民開始把品質作為最重要目標。正是因為追求極致的“匠人精神”,讓日本不斷改良大米品質、提高栽培技術,從而成就了不一般的日本大米。

目前,國內也正在重複日本當年走過的道路,從重視產量向重視品質轉變。

許京稱,這是產業鏈的重塑,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比如,要有專業技術人員給予農民品種選擇上的建議,當然還要推行大面積土地流轉,在田間管理上以方便管理控制質量。如果能夠組織全產業鏈上的合作社,讓農民全程入股深度參與終端利益的分配,就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更加重視產品質量。

其次,在評級標準和品牌建設方面,中國也需要進步。

大食品網創始人韋三水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表示,在評級標準方面,仍然屬於溫飽時期的標準,早已不能滿足從“吃飽”過渡到“吃好”市場要求。對於標準,需要更細、更專業化。對比日本谷物鑒定協會創立的一套將“好吃”付諸量化的大米評級系統,從物化實驗和感官體驗雙重入手,包括蛋白質、鏈澱粉、新鮮度、硬度、彈性等一系列指標,而反觀中國現行的大米標準,則顯得過於粗糙,指標範疇也僅僅局限在蛋白質、硬度等基礎指標。

另外,即便是雜質這種評價大米的基礎指標,中國現在的大米標準,參照日本也仍然存在很大的可細化的空間。比如:日本特A級大米要求零雜質,中國一級大米的雜質上限是0.25%。日本一等大米中碎米含量上限5%,中國一級粳米碎米含量上限是7.5%。日本大米中雜色粒上限是0.2%,中國則是1%。

不過,業內也建議,制定標準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落實到執行層面。比如,現在渠道商掌握著主動權,就會拼配不同產地的、陳化米和當季米、深拋的和碎粒的,從而拉低整體行業的標準。這是需要政府部門及行業引起關註的情況。

還有,在品牌建設方面,韋三水建議,做小做精。不應該用兩個地域品牌進行對比,因為地域是個過於宏大的概念,而且很難統一標準和監管。應該以具體的個體品牌進行對比,讓品牌具有人格化,更要能夠實現溢價。“慢工出細活,這是一個大工程。”

許京認為,以品牌引領產品,很重要的是找到它的特定消費群體,通過連續的宣傳和評級,慢慢的粉絲就會出現,最後形成口感依賴。之所以要評級以及進入市場後的監管,在於農產品的品質會受到雨水、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現在消費正在從共性化逐步走向多樣化、個性化。農業的供給側改革不能不註意到這一點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69

前香港金像獎主席文雋:如果有錢就能拍出好電影,那香港的電影早就被李嘉誠包幹了(獨家)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9/1103480.html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寒戰》曾在香港地區反響很大,是因為大家好久沒看到港式警匪片了,但它其實並沒有那麽好,不應該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很多獎項。而它最終沒有出現在我們‘十大華語片’的評選名單中,這就說明了我們‘十大華語片’評選的獨立性和不妥協性,這就是好樣的!”曾數度擔任金像獎主席的資深影人文雋說。

電影獎評審圈的“老資格”文雋此番點贊的,是“海峽兩岸三地十大華語電影”評選活動。今年,這項內地、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電影人不受區域劃分的共評三地華語電影的“海峽兩岸三地十大華語電影”已走到了第五屆。這項活動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批準舉辦,由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聯合主辦。

▲“第五屆 海峽兩岸三地十大華語電影”終評現場(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攝影)

經過之前的初評,近日這項電影獎的終評討論在北京舉行。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作為獨家媒體受邀參加了此次評審並進行采訪。

圍坐在會議桌前,來自內地、香港地區、臺灣地區的15名評委不僅投下了他們心目中去年公映的十佳華語影片。也透過他們的視角來看華語電影,很有意思。而他們關切華語電影現狀與未來的一番暢所欲言,在中國電影質量促進年里,在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電影創作者與內地市場日間融合的當下,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猶有啟示意義。

“觀眾是我們的鏡子,鏡子里看到帽子歪了,你不能去掰鏡子”

拿著初評的入圍名單,文雋首先將炮火指向《擺渡人》。

“我不知道《擺渡人》是怎麽入圍的。反正據我了解,香港地區初評沒選它,內地初評也沒選它。”文雋有些激動地說。在場的臺灣地區評委們聽著只好默然一笑。

▲《擺渡人》在內地收獲4.83億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擺渡人》就是彰顯了這幾年,以為有錢,把所有大導演、大明星全部放在一起就是好的一種資本玩法。從票房到口碑都讓人失望。我看了真難受。”文雋說,“就算把電影當作產品來看,這也是個不成功的產品,阿里影業也賠錢了,所以1+1+1+1+1不一定等於5,可能等於負5。”

在文雋看來,這似乎是電影拼資本導致的一種負面教材。去年中國電影市場暑期檔遇冷時,文雋就曾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表示,“電影不是買東西,如果有錢就能拍出好電影,那香港地區的電影早就被李嘉誠包幹了。”

▲曾數度擔任金像獎主席的資深影人文雋(主辦方供圖)

當IP變成一種口頭禪,當熱錢追著明星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一線導演。

“不可否認的是,國產電影的大勢比起以前好了太多太多。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電影都是‘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電影索然無味。”50後的上海導演張建亞接過文雋的話頭說,

“而現在的問題是,資本拿著錢讓你做拷貝工作。《泰囧》火了,讓你也拍個泰囧。我為什麽要拍這個呢?要比更高更快更多的話,我們就不從事文藝了。”

“拍電影就是要個人做個人的,即便是同樣的題材,也要拍出新角度。”張建亞認為。“可我們不能罵觀眾的喜好。觀眾是我們的鏡子,鏡子里看到帽子歪了,你不能去掰鏡子。”

張建亞點贊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電影中的官員是很醜陋,老百姓也好不到哪去。”不過,電影研究會名譽會長張思濤表示,對《我不是潘金蓮》感到有些矛盾。“它在基本法律設置上是站不住腳的,假離婚在法律意義上就是真離婚,她去告怎麽能辦理呢。”

▲《我不是潘金蓮》在豆瓣電影的評分為6.7分

“我前兩天去參加一個微電影的評選,感覺到現在的年輕電影人很迷茫,他們都在問我,到底該搞什麽類型的電影?”本屆十大華語電影評審會主席丁蔭楠感嘆道,“我跟他們說首先是要做你喜歡的電影,其次是堅持下去。所以我覺得我們的這個評選,要給年輕人一個引領,什麽是好電影。”

“好萊塢把臺灣地區本土電影‘欺負’到這個地步了”

香港和臺灣地區電影近半個世紀的親歷者、著名導演王童非常喜歡入圍的電影《塔洛》,這是一部由萬瑪才旦主導創作的藏語電影,曾一舉拿下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改編劇本獎,並入圍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情片等多項大獎。但這畢竟是一部非常小眾的藝術片,上映後在大眾市場上幾乎發不出聲音。

“電影的本質其實就是用鏡頭講故事,《塔洛》在用一種純真的語言講故事。我感到創作者的初衷不是票房或拿獎,他就是認同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人和那片土地上的羊兒。”王童分析道。

▲《塔洛》在豆瓣電影上的評分為7.7分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CCTV-6《中國電影報道》總策劃張衛則為大制作的商業大片發聲。“我們評獎的時候,一般都是藝術片占絕對壓倒優勢。但我覺得,我們應該‘照顧到’電影工業了。”

張衛在發言中表示,“我前段時間去臺灣地區,親眼看到那邊影城里清一色的美國大片,幾乎找不到本土電影的身影。好萊塢把臺灣地區本地電影欺負到這個地步了。”

更讓張衛感到危機的是,美國大片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其實也是呈碾壓態勢的。從今年3月的情況就可以看出,近93%的月度總票房被好萊塢大片收割。4月《速度與激情8》(以下簡稱“《速8》”)來了,全國排片比例一度高達80%。即便在5月,幾部優質的華語電影共同發力,也不及《速8》和《銀河護衛隊2》的能量。

▲上映26天,截至今天《速8》仍有8.31%的排片(CBO中國票房/圖)

“這些好萊塢大型系列電影,長期占據著我們80、90、00後觀眾的心理基礎,面對這個現實。作為電影工業的華語導演,和好萊塢能抗衡的,能有多少?”

張衛提出,要清醒的看到前車之鑒,好萊塢已經擠壓的臺灣地區本土電影找不到投資了。反觀現在的內地電影市場,大量中國資本都去投好萊塢電影了。

“這麽嚴峻的情況下,我們這次的‘十大華語電影’有《湄公河行動》《寒戰2》《美人魚》入圍,這是評獎上有意識的去關註商業大片,這是令我欣慰的。”張衛說。

臺灣地區導演、編劇朱延平給出的一組數據更觸目驚心。“入圍本屆‘十大華語電影’的臺灣地區影片有《再見瓦城》《五星級魚幹女》《我要長大》,沒有一部是投資成本超過3000萬新臺幣的(記者註:折合人民幣約680萬元)。完全看不到一點工業化痕跡,都是家庭電影式的制作規模。”朱延平說,去年在臺灣地區票房表現還不錯的電影是《樓下的房客》,完全走血腥色情恐怖路線。

“小清新在臺灣地區,已經罩不住市場了,大家就拍血腥的類型片,往死里拍。”朱延平苦笑道,“去年還有個大制作,《健忘村》成本3.5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8000萬元),結果在內地和臺灣地區的票房表現都不好,血本無歸,對臺灣地區的商業片是重重的一擊。正如片名,大家都忘掉了這部影片。”

▲《健忘村》在內地僅收獲1605.4萬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流星花園》導演蔡嶽勛:有時候需要兩眼一抹黑,嘗試市場上不太多的東西

臺灣地區的電影真的被“欺負”到這種程度了嗎?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評審會休息的間隙,采訪了王童。

“的確是這樣的,年輕人都是吸收著好萊塢電影文化長大的。”王童說。

“解決的辦法,理想狀況是我們用好萊塢的技術,來講我們自己的故事。比如李安,就是做的比較好的案例。但近年來的實踐,往往是用別人的技術,講了一個好萊塢模式化的故事,而沒有去挖掘能激發我們現實生活與情感共鳴的故事。”王童對每經影視記者表示。

坐在一群元老級電影人之間,臺灣地區導演蔡嶽勛被大家開玩笑稱為“小青年”。但其實蔡嶽勛也縱橫影視界近30年了,也許他的名字並非如雷貫耳,但他執導的臺版偶像劇《流星花園》,相信所有人都不會陌生,F4由此橫空出世,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流星花園》在豆瓣電影的評分為8.1分

面對臺灣地區電影人們的集體焦慮,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也和蔡嶽勛聊了聊。

“市場就是這樣。你越覺得拍出來的東西被人認可的少,就越會往後退,一步步的,越來越不敢創新。前幾年的電影,還出了一些有影響力的比如《love》《賽德克巴萊》等這些電影,這兩年突然又沒有聲音了。電視也是這樣,打開電視看到很多節目,但真正走出去的、有更大範圍影響力的臺灣地區的電視劇不多了。”

“原因非常多,資金的支持越來越少,創作者的視野也越來越窄。”蔡嶽勛說。正如去年李安所說,希望內地電影不要走臺灣地區電影的老路。

“其實現在內地電影走到了跟臺灣地區電影曾經非常像的一個境況,政策非常支持,資本也很支持,很多人投電影,很多人做電影,大家也都愛看電影,票房蹭蹭地往上漲,市場很熱,好萊塢也沒有完全進來。但臺灣地區後來對好萊塢影片的限額完全解開後,臺灣地區本土的電影就完全被打趴下了。”

在蔡嶽勛看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其實是突破,去解決問題,超過自己拍過的東西。

“我最近的新作是電視劇《深夜食堂》,資方和演員大多來自內地(記者註:主演黃磊、趙又廷等),目標市場也放在這邊。但我其實最開始是抵觸的,因為這又是一部改編的日本漫畫。我以前拍過的《流星花園》《戰神》《痞子英雄》都由日漫改編,《白色巨塔》改編自臺灣地區暢銷小說。”

蔡嶽勛表示,“我想做挑戰更大、更工業化的作品。”

▲《深夜食堂》海報

但抵不住合作夥伴的多次“安利”,蔡嶽勛還是在坐飛機時買了《深夜食堂》的漫畫看。“一看就吸引了我,好簡單的故事,但有個很奇怪的東西打到你。我就決定要做,這中間就經歷了很多,包括跟日本出版社‘小學館’反複溝通,跟原作者安倍夜郎多次溝通。”

“我們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礎上,要把發生在食堂之外的故事講出來。因為食堂內的人物其實只露出冰山一角。我要通過改編讓故事變得更有戲劇張力。”

蔡嶽勛說,“做影視的,有時候要當傻子,兩眼一抹黑,嘗試現在市場上沒有的或不太多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