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與協力廠共生 30年不拆夥

2011-9-12  TCW




台灣光學廠重新獲得日本總部的青 睞,關鍵在於他們快速而彈性的生產:他們,能在四十五天做出日本要的相機模型,比日本原廠的製造流程快了一倍,成本卻比日廠低了三成。

這個秘密,就藏在台中這個光學聚落。

「台灣的技術優勢高於(中國的)珠海,成本則優於日本,開發的知識、機構的人才(也)不輸日本,」投身光學產業超過二十年、聯一光學總經理蔡春霖指出中部 光學聚落的定位。

營造在地共生:降低人員流動,品質才做得出來

小潭子成為全球光學重鎮,關鍵就在他們營造了一個共生體系。其一,在地人才的培養,在日本,這被稱為「現地化」。台灣佳能成立四十年,就在中部培養出上千 名的鏡片研磨、組裝人才。

培養這樣的在地人才有多難?蔡春霖舉例,一台單眼相機的鏡頭,由十到十二片鏡片組成,每個鏡片凹凸曲度不同,誤差值不可以超過○.二微米,精細度為連接器 模具的五十倍。因此,技術員的第一課就是學怎麼拿鏡片,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居然有十種不同的拿法;而一片單眼相機鏡頭光學鏡片,從粗胚開始,就得經過 十四次研磨、一百二十次拿取。

換言之,這行業需要的經驗值遠超過科技業。例如,筆電生產線的組裝作業員訓練僅需一、兩個月,但是要做到鏡片檢測技術員,至少要三到五年。

據估算,一台數位單眼相機就藏有五百到六百個零件,工序高達七十到八十道,佳凌科技副總經理江振雄比喻:「如果其中一道出錯,就得從頭調查,就像是命案調 查,嫌疑犯太多,要抓出兇手很麻煩。」

「光學技術員流動率要低,(否則)人流動快,品質就做不出來,」蔡春霖補充。

也因此,台灣佳能六千名員工中,有七一%來自潭子,九一%則來自大台中,員工家距離公司最多半小時車程,台灣佳能內部評估,聘雇在地員工,員工花費比遠走 他鄉要低,比較不會因為薪水跳槽,他們因此成為移都移不走的聚落。內部員工們就打趣說,很多技術員從十八歲小姑娘做到四十歲兒子娶媳婦,一家三代都在同一 家公司工作的大有人在。

對比中國的光學聚落,勞工多來自內地,員工離鄉背井的唯一目標就是多賺錢,只要隔壁廠多出人民幣一百元就跳槽,蔡春霖說,「(中國的)人員流動率快,品質 就做不出來。」

與當地共生,因此台灣佳能未來兩年擴建新廠,就選擇嘉義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而非離加工區較近的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因為當地附近沒有其他工業區 可以大量聘雇當地人、降低流動率。

培養協力廠共生: 不惡性砍價,一起幫忙降低成本

這個聚落培養在地人才的方式,也同樣用在培養在地協力廠。

曾當過台灣佳能採購主管、現為佳凌科技總經理的劉嘉彬,過去掌握四十億元採購金額,他自豪的說,「我在台灣佳能二十四年又六個月,沒換過一家協力廠。」像 是今國光已和台灣佳能合作超過三十年。

對比歐美科技廠與台灣協力廠的合作,常因為價格差一美元就轉單,劉嘉彬認為,「歐美只有短時間互利,並沒有長時間的關係,」「你一直換,不是沒有人跟你合 作,不然就是把下游廠搞死。」

走進潭子加工區,短短七百八十五公尺的建國路,台灣佳能隔著三棟大樓,就是鏡頭組裝廠佳凌科技;再隔一條街,就是光學鏡片原料玻璃粗胚廠台灣小原;鏡片研 磨廠今國光,也在三十分鐘車程內。

換言之,這整條數位單眼相機供應鏈,高達七成協力廠,都在一小時車程可到達的台中地區;串起整條供應鏈,也只需兩小時。對比日本原廠的供應鏈,製造基地在 九州大分線的日本,設計基地則在東京,設計與製造兩個基地間,飛機一趟至少需一個半小時,也就是說,台灣供應鏈的緊密度、速度,明顯優於日本。

在這個體系中,上游廠商和協力廠共生,視協力廠為資產,是產線的延伸,是夥伴關係。當協力廠有困難,沒錢買模具、繳電費,台灣佳能甚至會充當銀行貸款給對 方。同樣,如果台灣佳能需要緊急支援,協力廠也都全力配合,劉嘉彬說,有次跟協力廠調貨,請他隔天早上送來,結果凌晨四點,對方的貨車就等在門口。

當然,台灣佳能也會定期要求協力廠降價,差別在於,科技業僅會開價格,怎麼做?供應商各自努力;台灣佳能則會進駐協力廠幫忙降低成本。

舉例來說,數位單眼相機最花人力的流程,就是組裝,每年,台灣佳能都會要求協力廠派出好手參加生產革新研習比賽,一起提升效率。今年,協力廠佳凌科技就派 出十人隊伍比賽,學習如何鎖螺絲,可以加快○.一秒組裝時間。

不要小看這○.一秒,找出十個缺失,一個人就可以增加十秒速度,一個生產單位六人,就可以省下一分鐘;以一台數位單眼相機需要花十四分鐘組裝計算,等於提 升十四分之一的效率。

降低十元成本後,台灣佳能只會拿五元,另外五元給協力廠,利益共享。台灣佳能的經營邏輯是,如果協力廠沒賺錢,就沒有能力投入研發提升設備效率。

對比歐美科技廠供應鏈,因為互相殺價毛利低,像是廣達毛利率最低僅二%,如同虛胖體質,但是數位單眼相機的組裝和鏡片研磨毛利率,至少有一○%至三○%, 好比精壯體型。他們就連付款也比科技業乾脆,給協力廠的付款天期平均兩個月,優良廠商甚至短至一個月,遠低於鴻海動輒九個月的付款期。

共生的好處: 台灣佳能用一元,做四十一元生意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黃崇興解讀,這種共生關係,不僅是合作(cooperation),而是一種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前者只是為了利 益存在,後者則是互相貢獻know- how,一起降低成本。

這種共生關係有條件:第一、產品技術高,少量多樣,因此能加入的供應鏈候選人不多,任何一個環節斷掉、缺貨,都可能無法生產,故大家得透過透明的資訊分 享,降低成本、風險。

第二,彼此要建立信任關係。產品技術層次高,台灣佳能和協力廠會共享產能技術資訊,彼此信任關係很重要。這也是日本品牌廠不放心把高階生產送往中國的原 因,中、日間的信任度,遠低於台、日。

這套共生體系,對協力廠的好處就是利潤不會被砍到見骨,獲利穩定;缺點為數位單眼相機出貨量僅占數位相機市場一成,是利基市場,不可能像是大立光一樣年年 賺一個股本以上。此外,還有排外條款,黃崇興解釋,「你接了佳能的單,就很難接它競爭對手尼康(Nikon)的訂單。」

共生模式則對台灣佳能有兩個好處,就是用小資本槓桿出大營收。譬如台灣佳能僅有八億元資本額,今年卻可以做到三百三十億元營業額,一元可以做四十一元生 意,比起大立光一元做九元生意,台灣佳能可說短小精幹。

第二個優點就是維持品質,由於數位單眼相機高單價,長期和一、兩家協力廠合作可以監督品質,台灣佳能每年至少稽核同一家供應商兩次。

除了技術合作,台灣佳能主管退休之後,也成為協力廠最佳挖角對象。算算中部光學廠,至少有十多位副總級以上高階主管,都來自台灣佳能,又降低彼此溝通成 本。

從技術、訂單到人員交流,四十年來,台灣佳能把協力廠都養成肥碩樹根,緊抓著台灣的土地,留住了光學聚落。

【延伸閱讀】2小時車程,就能備齊數位單眼零組件

玻璃粗胚:台灣小原、聯一光學鏡片研磨:今國光、佳凌科技、亞光、保勝光學電鍍塗裝:台灣昭工沖床:塑華工業、及成、歷成企業車床:星協精密印刷電路板: 相互公司模具開發:博特光電機殼射出成形:谷崧精密、佳凌科技鏡筒成形:佳凌科技彈簧:孔大五金彈簧鏡頭組裝:亞光、台灣佳能、佳凌科技、今國光本體組 裝:台灣佳能、佳凌科技

註:除了沖床、印刷電路板和彈簧外,其餘公司都在大台中地區資料來源: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38

蔡鎮宇、林敏雄「和平分手」 雙雄拆夥 連手購地戲碼不再

2011-10-17  TWM




蔡鎮宇和林敏雄曾於二○○八年連手以創紀錄的高價標得信義聯勤土地,轟動市場;但,一○年年底的「以地易地」分手協議,已確定了雙雄合謀獵地的精采戲碼將 成為過去式。

撰文.梁任瑋

九月二十三日,台北市新光敦南大樓不動產資產信託(REAT)標售,新壽、國壽、富邦人壽、頂新集團全員到齊,前國泰金控副董事長蔡鎮宇主導的寶豐隆地產 也悄悄出現在投標之列。

雖然最後是由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領軍的國泰人壽以九十六億元得標,但身為﹁個體戶﹂的蔡鎮宇,手握近七百億元的購地實力,一出手絕對不容小覷。

二○○八年,蔡鎮宇與好哥兒們元利機構董事長林敏雄連手買下「信義聯勤」土地,曾創台灣房地產史上單筆土地銷售最高總價紀錄。沒想到,兩年過去,林蔡的連 手戛然而止,雙方在一○年底就定下﹁分手協議﹂,如今,蔡鎮宇的獵地大計,重回單打局面。

兩人分手協議的重點在於「以地易地」:由林敏雄吃下屬於蔡鎮宇名下的信義聯勤土地持分,而林敏雄在○九年向國泰人壽購買的一一七八坪信義計畫區D5土地, 則在今年五月賣給蔡鎮宇的寶豐隆地產。

對此,元利建設董事長蔡建生低調證實,今年七月,雙方已經完成「以地易地」的過戶,元利建設取得信義聯勤的完全主導地位。

想法各異 但分手只是暫時?

蔡鎮宇與林敏雄兩人分道揚鑣的原因,據了解,是雙方在建築理念的歧異,蔡鎮宇對於豪宅規畫有許多細膩的想法,而林敏雄則務實穩健,以追求獲利為第一目標。 為了讓事情「單純化」,兩人決定各做各的,去年底決定﹁分手﹂。

由於信義聯勤當初就由林敏雄的元利建設著手規畫,林敏雄不希望前功盡棄,於是協議把原本就是由蔡鎮宇以及家族共同持有部分的信義計畫區D5土地換給蔡鎮 宇。

據說,易地過程中兩人對於土地價值的認定與交易細節,認知難免不同,至於兩人未來互動,相關人士透露,林敏雄向來與人為善,從來不會把話說死,就是要替雙 方預留合作空間。

只是,信義聯勤的基地面積較D5土地大上許多,總共二四九○坪的信義聯勤買價總計一○一.四億元,林蔡兩人各出資五○.七億元,至於D5土地當初買價約二 十五億元左右,雙方交換時換算了兩塊土地近年增值幅度,結果,林敏雄還得支付不小的差額給蔡鎮宇。

一樁哥兒們連手的美事雖然結束,無論是否另有內情,但兩人都能保持風度低調對外,既無礙於蔡鎮宇以個體戶之姿繼續獵地的氣勢,也無損林敏雄繼續作「世界最 高級豪宅」的推案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7

最重要夥伴 獲利低到想拆夥


2012-02-13  TCW




誰能夠幫臉書執行長馬克.佐伯格 (Mark Zuckerberg),從八億五千萬子民的口袋中,掏出白花花的銀子,就夠格當馬克臉書王國裡的財政部長。

這位財政部長,非 臉書的遊戲開發商Zynga莫屬。他使用的「臉書幣」(Facebook Credit),讓臉書子民們從現實世界裡拿錢,換成臉書世界裡的貨幣。

它 創造第二獲利源每四個用戶,就有一個玩遊戲

最重要的是,每位臉書子民,每換一個臉書幣,國王馬克就可抽取三○%的佣金。二○一一 年,Zynga玩家在遊戲中使用購買虛擬寶物,金額已高達三億七千萬美元,約占了所有臉書幣消費額的近七成。

從數字上來看,臉書去年營收三 十七億美元中,來自Zynga的收入,就占了整體營收的一二%,高達四億四千五百萬美元,成為唯一占營收比重超過十個百分點的合作夥伴,穩占臉書最大單一 獲利來源地位。

論功勞,臉書上前五大遊戲都來自Zynga。統計至去年十一月底,Zynga為臉書帶來全球每月兩億活躍玩家,占了臉書用戶 的四分之一,遊戲引起的熱潮,不只加速了臉書市場的拓展,更創造了臉書在免費使用的模式下,獲利的來源。

換句話說,Zynga的存在,讓臉 書自創的虛擬貨幣產生流動、價值,進而讓臉書的收入擺脫仰賴廣告的宿命。臉書的廣告收入占總營收比重從○九年的九八%,降到去年的八三%,Zynga居功 甚偉,享財政部長之名並不為過。

在這次臉書上市的公開說明書上,Zynga的名字共出現二十四次,在臉書列出三十五項潛在風險 中,Zynga是唯一被提起的合作夥伴,文件中明指兩方的關係是未來的擔憂之一,「現在我們的關係為我們帶來了可觀的營收,但未來,如果關係出現任何惡 化,將直接造成我們財務上的傷害。」

馬克與他的財政大臣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微妙關係,而把Zynga列為臉書未來最大的風險之一?

時 間,得拉回到二○一一年十二月,Zynga的上市說起。

才成立不到五年,Zynga已躍升為全球最大社交遊戲開發商,旗下開心農場、德州撲 克等遊戲,靠著臉書平台走入全球,也幫臉書帶進更多國民。

逾九成營收來自臉書,Zynga成為最純的臉書概念股,頂著光環,身負臉書王國在 資本市場上的第一槍,直到臉書申請IPO(首次公開發行)之前,Zynga都還是網路公司市值最高的申請案。

但,Zynga的臉書光環卻在 正式上市那天煙消雲散。

Zynga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正式上市,發行價只開出保守的十美元,卻還是在首日慘跌了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盤 中股價竟一度跌至八美元不到。

它獲利受限險鬧翻臉書幣抽三成,是其他平台近十倍

「到現在,他們發現其實臉書上的玩家購買虛 寶,消費力其實不高,大概三%到五%吧!」經營臉書電子商務的魔集客創辦人李育維分析,臉書上的玩家付費意願不高,遊戲市場已成紅海,營收雖然大幅成長, 但Zynga在臉書上的獲利能力,似乎有限。

麥格理金控分析師Ben Schachter也持同樣看法。雖然Zynga股價在臉書公開營運數字後,不斷創下新高,但他卻立刻寄信通知客戶,他卻看出Zynga的淨利表現不如預 期,「它第四季表現,恐怕不會太漂亮。」就算其他分析師有人預估臉書的熱度,將讓Zynga股價上衝,但長期而言,獲利能力的降低,才是決定性因素。

低 獲利的結果,其實來自一○年五月,一場臉書與Zynga的衝突,以及隨後所簽下的「不平等條約」。

綜觀兩家公司營收成長,其關係有如魚水互 助,都在一○年爆發性成長,但美國市場研究機構BIA/Kelsey分析師威廉斯(Jed Williams)卻說,「兩方其實都在想辦法證明,它們比彼此更不需要對方。」一邊試著減少互賴、多角化收入來源,同時,臉書和Zynga卻誰也不肯放 棄既得利益。

導火線,就是臉書幣。

對Zynga而言,臉書向Zynga收取高達三○%的抽成,幾乎是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例 如Paypal抽成的近十倍。根據《TechCrunch》報導,Zynga執行長馬克.平克斯(Mark Pincus)氣得在內部員工會議中宣布,Zynga要自立門戶,成立名叫Zynga Live的社交遊戲網站。

除了重稅,臉書祭出其他手 段,「他們還關掉了Zynga的遊戲通知,並威脅要關掉整個遊戲。 Zynga正考慮是否要完全退出臉書……。」平克斯在內部會議上宣稱。

它 讓步簽五年合約臉書承諾玩家數,高壓阻止轉檯

雙方衝突的結果,卻是一份長達五年的合作協議。

「臉書做出了某些程度的讓步,」 臉書曾發布新聞稿中如此聲明。所謂讓步,就是臉書答應了Zynga,要協助它各個遊戲的玩家數,能保持不墜。

但Zynga的讓步,卻遠大於 此,大到知名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以「臉書幾乎擁有了Zynga」為題,形容這份協定。

因為協定內容包括,Zynga 如果要在臉書上發布新遊戲,最慢七天前要告知臉書;而目前在臉書上的遊戲和其背後所蒐集的資料,由臉書獨家所有;最嚴重的是,臉書還要求Zynga,若要 在其他平台發布遊戲,必須經過臉書許可,若是有利益衝突的特定對手,臉書有權喊卡。

「臉書決定了Zynga可以發布什麼遊戲、什麼時候發 布,更決定了這遊戲將會多成功,」Business Insider指出,Zynga的成功來自於遊戲邀請訊息在朋友間流轉,讓使用者越來越多,加上Zynga擅長於創造互動,使用者的數量才能飆升,並有了 消費動機。

但遊戲訊息的轉載,卻引來臉書會員抱怨,這在臉書內部被視為頭號敵人,如今已不復見。這等於Zynga的新遊戲過去獲取廣大會員 的模式,被臉書為了自身利益而喊停。這讓Zynga的成功方程式不再。

「他們(臉書)不斷利用Zynga的成功,換來更多的廣告收入。」 Business Insider觀察。後進的遊戲開發商,眼見Zynga的成功而在臉書上大打廣告,尤其某些類似的遊戲,又指名要將廣告放置在Zynga的遊戲頁面或連結 旁,對Zynga來說,開疆闢土越加困難,引來的追兵,卻又蠶食原有市場。

新的困境到來,老夥伴卻又開出嚴苛條件,但九成以上營收來自臉 書,Zynga只能簽下合約。站在巨人肩膀之上,Zynga雖在短時間內取得全球性的成功,但將立足之地交給了巨人,就必須承擔跌落的風險。

它 引爆兩強角力戰九成營收靠臉書,大股東是Google

Zynga或許沒有選擇,但是臉書,為什麼要在二○一○年中,一次簽下長達五年的合 作?

答案,就在Zynga上市前的公開文件裡。攤開股東名單,臉書的最大對手,Google,名列首位。

急於發展社交服務的 Google,將Zynga的遊戲,以及其他服務視為挖角重點,準備複製臉書一開始成功的模式。Google旗下的社群網站服務功能Google+曾在與 臉書的戰爭中,推出五%的低抽成,鼓勵遊戲開發商移至Google平台,Zynga雖小,但此時已成為巨人間競逐的關鍵一棋,它為整個王國帶來的價值,絕 對不只自身創造的收入。

臉書坦言,Zynga的遊戲創造了大量頁面,吸引廣告主投入,為臉書創造了可觀的廣告市場,如果Zynga持續在對 手的平台上發展,「對臉書的財務表現,將是非常不利的影響。」

它激化臉書危機感著手開發電影和音樂等夥伴

因為Zynga為臉 書帶來的效益除了廣告數量,還有含金量。 由於玩遊戲,臉書使用者待在頁面上的時間大過Google,提高了臉書上廣告的價位,直接影響了占臉書八成以上的收入變動。

最後,是臉書兩 億玩家的使用者資料。

挪威消費者委員會曾經調查發現,Zynga和臉書的合作,包括了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分享,對以廣告為大宗收入的臉書來 說,Zynga帶來的遊戲玩家,比一般使用者涉入更多,其使用行為,對特定廣告商價值更高。

平克斯曾表示,以每日累積使用者資訊來 說,Zynga的資料量無人能及,代表的價值更是可觀。

《華爾街日報》指出,臉書的公開文件中,載明來自Zynga的一二%營收,還不包括 在Zynga眾多熱門遊戲頁面的廣告收入,因此,雖然未來還有可能有其他遊戲開發商在臉書上成功,但Zynga的成長,將是無人能敵的。

但 是如同臉書在上市公開說明書中挑明,Zynga在別的平台發展,已經成為臉書未來營運的風險之一,五年合約還走不到一半,兩方擺脫依賴的腳步越走越快。

Zynga 除了一手繼續在臉書遊戲稱霸,另一手已搭上Google,同時也進軍中國等新興市場,與不同地區的社交網站;新起的行動裝置浪潮,Zynga也已將幾個知 名的遊戲推出行動版本。

臉書也不遑多讓,找來各家線上影音平台,除了遊戲的消費,設法讓使用者因為遊戲之外的理由,在臉書上越留越久、越花 越多,讓臉書幣的花費,不再仰賴Zynga的遊戲刺激。

Zynga如今不只是兩巨頭的角力焦點,它也攸關臉書王國能否繼續擴張,甚至是 Google能否攻破臉書城牆的最好指標。

【延伸閱讀】臉書申請上市,股價跟著一飛沖天 ——Zynga去年上市後股價走勢

2011/12 /16上市首日,股價就慘跌5%2012/1/9市場不看好,盤中一度跌破8美元2012/2/1臉書提出IPO後,兩天內急漲26%

註: 股價統計到2012/2/6資料來源:Zynga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3

台灣大與聯強拆夥 幕後盤算曝光

2013-12-16  TCW
 
 

 

今年光棍節,中國第一大電子商務平台淘寶網破全球紀錄,單日交易金額達新台幣一千七百五十億元,總交易筆數為二‧一億筆,其中近四分之一來自手機平台,占比較去年成長近四倍。

在台灣,從網購老將雅虎,到零售通路龍頭統一超,都搶搭這股行動商務風潮。這其中還有一個推出才過半年的新面孔,靠一支App,從十一月一日到十一日當天,累積破億營業額,它是台灣大哥大(簡稱台灣大)旗下的myfone購物App。

蟬聯七季電信獲利王的台灣大,為何一改以往辦門號、賣手機,開始搶做電子商務?其實,這是由台灣大總經理賴弦五練兵三年所推動的轉型革命。

過去,電信業者只須滿足消費者最基本的通話需求,但現在行動上網已成趨勢,面對Skype、Line等免費通訊軟體競爭,電信三雄語音、簡訊營收逐漸衰退,加上近年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三G用戶數已突破二千四百萬,難有拓展空間,逼得企業尋找下一個金雞母。

拚轉型,富邦集團給助力設立子公司,掌物流、維修

因此,不管比門市數、搶推新創服務,電信三雄無不用盡奇招拚轉型,但,雖然台灣大用戶數逾七百一十萬,比起中華電信破千萬還有段距離,位居老二,不過,背後有富邦集團加持的它,是三雄中唯一同時擁有行動通訊、固網、媒體,甚至實體零售通路、金流系統的業者,「台灣大有富邦資源,推新事業時的確比其他人走得快一些。」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表示。

台灣大早在二○○八年就開始強化通路布局,目前全台門市數超過八百間,為電信業者中第一。二○一一年初接任總經理的賴弦五(編按:賴弦五原任營運總經理,許婉美任行政總經理,今年十月起改為賴一人負責),過去曾負責過通路業務,深知空有店面還不夠,該如何再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開拓財源,是下一道難題。

像物流、維修問題,中華電交由神腦處理,遠傳和全虹等業者合作,台灣大過去和聯強搭配,今年一月卻決定與共事超過七年的夥伴分手,把通路拿回經營,還開始代理手機,成立子公司「台灣大數位服務」,挑戰神腦第一大電信通路商地位。

被問起和聯強拆夥的原因,賴弦五一度語塞,低頭思考許久後說,「我不想說哪些事情它(聯強)做得不好??,但我們對於客戶的想法存有落差。」

對電信商來說,如果想降低成本,最好把業務全部外包,但如果消費者手機出了問題,送給聯強維修,若沒修好,被罵的還是台灣大,也就是說,中華電信原本就和子公司神腦合作,遠傳則持有全虹五五‧三%的股權,只有台灣大和聯強是兩間毫無關係的公司,把通路收回來,才能夠避免紛爭。賴弦五也坦承,如今整個營運系統都是自己的,成本比較好控制,「如果經過別人處理,人家跟我一筆一筆帳算進去的話,這個cost可能太高。」

但自建通路須投入鉅額成本,讓台灣大今年資本支出預計創下六年來新高,達一百三十五億元,今年初起也重新招聘兩百名維修、物流人員,當本業面臨成長瓶頸,背後又有Line等OTT(over the top,指透過網路提供各種服務)業者追趕,這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跨網購,710萬用戶奠基礎握明確資料,方便精準行銷

不只如此,如今,myfone購物也透過自家物流系統配送,消費者還可隨電信帳單代收費用,目前就有將近三○%的交易方式來自於此,還能到全省台灣大直營門市取貨,為它跨足電子商務提供後盾。

「電信業者幾乎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能取得上百萬,甚至千萬用戶,」電子商務平台UITOX全球行銷長暨總經理黃文貴比較,台灣大跨足行動商務,最大的優勢仍是既有用戶基礎,不像其他人還得招攬新會員,「它只要發一封簡訊,很容易就跟消費者建立聯繫。」

做為第一家經營網購的電信商,賴弦五也說,因為掌握用戶真實資料,從性別、年齡到所在地都一清二楚,比起一般業者更方便精準行銷。而十一月開跑的光棍節檔期,光流量就是十月平均的一百倍,「前一、兩天還把網站癱瘓,連以前搶iPhone預購都沒這樣過。」台灣大總經理室處長朱曉幸說。

不過,myfone購物目前收入僅占台灣大總營收約一%,這些新創服務究竟能為電信業者帶來多少獲利,仍是未知數。黃文貴也表示,經營行動商務還要管理物流、倉儲,連如何挑選商品、行銷操作,都是門不簡單的know how,「在這方面電信業者能不能比過經驗豐富的網購業者,還不知道。」

雖積極布局通路,因展店過快,為了節省支出,台灣大第一線的門市人員仍有超過五成為約聘員工,流動率比正職人員高,較難保持服務品質。此外,一位曾在台灣大加值事業部擔任高級工程師的人士也分析,電信商就像一條「大水管」,提供穩定的通話、上網品質,水流不能間斷,內部難以容許任何錯誤,「但你要創新,就得不斷嘗試出錯,這跟電信業求穩的本質根本衝突。」

如今,台灣大一方面得維持獲利,但通路、新創服務都還在燒錢,這場轉型戰役能否成功,就看這頭十六歲、年營收破千億的大象,願不願意徹底拋下舊思維,換個新腦袋。

【延伸閱讀】成績亮眼,連7季居電信獲利王——台灣大3年來EPS表現

資料來源:台灣大財報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83

日本三得利要與青啤拆夥了 中國啤酒市場玩家又少了一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272.html

日本三得利要與青啤拆夥了 中國啤酒市場玩家又少了一個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10-16 17:07:00

未來中國啤酒市場的份額仍會不斷集中,一批沒有進入前五的企業都會陷入苦戰。

中國,占有全球啤酒消費的四分之一,但這個市場的玩家卻在減少,在美國第二大啤酒商被爆退出中國市場之後,日本飲料巨頭三得利也要收縮在華的啤酒業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0月16日獲悉,三得利控股擬退出與青島啤酒的合資經營,將雙方對半出資公司的股份出售給青島啤酒,涉及100億~20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5.33億元-10.66億元)。青島啤酒,是國內第二大啤酒商,該公司已於10月16日午間,以“正在籌劃收購資產重大事項”為由停牌。

對於上述傳聞,青島啤酒方面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僅表示,“以公告為準。”

短暫的“聯姻”

三得利,在2012年開始選擇與青島啤酒合作,按當時規劃,雙方各出資50%,建立分別負責生產和銷售的合資公司,將位於上海和江蘇的兩家公司旗下總計10家工廠劃歸生產公司,總計4家分公司劃歸銷售公司管理。時任三得利中國業務公司、三得利中國控股公司副社長松本洋還曾表示,“希望將來在其他地區的銷售領域也能展開合作。”

不過,這宗短暫的合作可能就要告終了。

日本10月16日消息稱,三得利擬退出青島啤酒,轉為向青島啤酒收取品牌授權費的模式,讓青島啤酒繼續生產三得利產品。預計交易會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完成,三得利將轉讓合資公司的全部股份。有消息人士向本報記者確認了上述消息。

啤酒行業專家方剛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舉對青島啤酒有利,意味著進一步提高青島啤酒在上海、江蘇的地位。”資料顯示,三得利與青島啤酒的合資公司主營“三得利”和“青島啤酒”兩個品牌,主要在上海和江蘇部分地區進行生產和銷售。年銷售額預估在400億日元左右(結合人民幣21.32億元),2014年銷售8600萬箱(每箱相當於20大瓶),在上海市場握有約30%的份額。暫時未知三得利退出後,對“三得利”啤酒的經營會做何調整。

敗退中國啤酒市場

“對於不是處於壟斷地位的啤酒商來說,退出是理智的選擇,三得利、銀子彈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方剛判斷,三得利退出青島啤酒之後,意味著它的啤酒業務幾乎完全退出中國市場了。消息稱,三得利中斷合作之後,將把經營資源集中於成長領域的洋酒和紅酒上,三得利去年就以16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最大蒸餾酒企業比姆。

這種遭遇,與不久前在中國折戟的美國第二大啤酒商摩森康勝敗退中國市場相似。

這家日本巨頭,早在1981年即已進入中國市場,是日本廠商中進入中國最早的企業,並以銷售中低價格產品擴大了市場份額。在2000年前後的上海,該公司曾擁有5成市場份額,但近年來,由於遭遇華潤雪花等品牌的低價攻勢打擊,陷入了苦戰。根據英國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調查,盡管三得利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位居日本企業之首,但也僅有1.4%,在業內排名第8。

盡管如此,三得利已經是國內銷售得最好的日本啤酒企業了,包括朝日、麒麟在內,日本3家企業在中國啤酒行業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到2%。方剛認為,未來中國啤酒市場的份額仍會不斷集中,一批沒有進入前五的企業都會陷入苦戰。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04

日本三得利要與青啤拆夥了 中國啤酒市場玩家又少了一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272.html

日本三得利要與青啤拆夥了 中國啤酒市場玩家又少了一個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10-16 17:07:00

未來中國啤酒市場的份額仍會不斷集中,一批沒有進入前五的企業都會陷入苦戰。

中國,占有全球啤酒消費的四分之一,但這個市場的玩家卻在減少,在美國第二大啤酒商被爆退出中國市場之後,日本飲料巨頭三得利也要收縮在華的啤酒業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0月16日獲悉,三得利控股擬退出與青島啤酒的合資經營,將雙方對半出資公司的股份出售給青島啤酒,涉及100億~20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5.33億元-10.66億元)。青島啤酒,是國內第二大啤酒商,該公司已於10月16日午間,以“正在籌劃收購資產重大事項”為由停牌。

對於上述傳聞,青島啤酒方面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僅表示,“以公告為準。”

短暫的“聯姻”

三得利,在2012年開始選擇與青島啤酒合作,按當時規劃,雙方各出資50%,建立分別負責生產和銷售的合資公司,將位於上海和江蘇的兩家公司旗下總計10家工廠劃歸生產公司,總計4家分公司劃歸銷售公司管理。時任三得利中國業務公司、三得利中國控股公司副社長松本洋還曾表示,“希望將來在其他地區的銷售領域也能展開合作。”

不過,這宗短暫的合作可能就要告終了。

日本10月16日消息稱,三得利擬退出青島啤酒,轉為向青島啤酒收取品牌授權費的模式,讓青島啤酒繼續生產三得利產品。預計交易會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完成,三得利將轉讓合資公司的全部股份。有消息人士向本報記者確認了上述消息。

啤酒行業專家方剛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舉對青島啤酒有利,意味著進一步提高青島啤酒在上海、江蘇的地位。”資料顯示,三得利與青島啤酒的合資公司主營“三得利”和“青島啤酒”兩個品牌,主要在上海和江蘇部分地區進行生產和銷售。年銷售額預估在400億日元左右(結合人民幣21.32億元),2014年銷售8600萬箱(每箱相當於20大瓶),在上海市場握有約30%的份額。暫時未知三得利退出後,對“三得利”啤酒的經營會做何調整。

敗退中國啤酒市場

“對於不是處於壟斷地位的啤酒商來說,退出是理智的選擇,三得利、銀子彈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方剛判斷,三得利退出青島啤酒之後,意味著它的啤酒業務幾乎完全退出中國市場了。消息稱,三得利中斷合作之後,將把經營資源集中於成長領域的洋酒和紅酒上,三得利去年就以16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最大蒸餾酒企業比姆。

這種遭遇,與不久前在中國折戟的美國第二大啤酒商摩森康勝敗退中國市場相似。

這家日本巨頭,早在1981年即已進入中國市場,是日本廠商中進入中國最早的企業,並以銷售中低價格產品擴大了市場份額。在2000年前後的上海,該公司曾擁有5成市場份額,但近年來,由於遭遇華潤雪花等品牌的低價攻勢打擊,陷入了苦戰。根據英國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調查,盡管三得利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位居日本企業之首,但也僅有1.4%,在業內排名第8。

盡管如此,三得利已經是國內銷售得最好的日本啤酒企業了,包括朝日、麒麟在內,日本3家企業在中國啤酒行業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到2%。方剛認為,未來中國啤酒市場的份額仍會不斷集中,一批沒有進入前五的企業都會陷入苦戰。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05

外母女婿拆夥糯米糍風波

2015-12-03  NM

有智慧不如趁勢,講到今期流行,非杧果糯米糍莫屬,近日長洲糯米糍在各區「遍地開花」,不少人跟風 開店,上演龍爭虎鬥。三十歲的王若鴻(Yorky),兩年前任職旅行社,在第二個小孩出世時,有感發展遇樽頸,決定辭職自己開店,問親戚朋友左賒右借籌到 三十多萬。經賣了十多年水果的外母搭路,以兩個兒子為名,開了「黃孖記果子」,賣貴價水果,但經驗不足,個個月幾乎「白做」。今年芒果熱席捲全 港,Yorky決定轉型,在長沙灣賣水果糯米糍,暫時賺兩萬多元,可惜與外母關係「由濃轉淡」。難道可共患難真的不能共富貴?

Yorky從入行賣生果到轉賣糯米糍,外母可算是半個伯樂,開業初期她都有到店內幫手,但不久就退出:「間鋪最難捱嗰時,外母話想出去做番老本行賣生果, 我由佢啦。後來我知道佢自己偷偷哋賣糯米糍,整到好似我哋鋪咁,又問老婆知唔知啲皮點整。最後外母間鋪續唔到牌,佢又想返嚟我度做,我都請夠人,就話唔好 啦。」其實當初Yorky由外母介紹到果欄入貨,亦不見得有着數:「都冇乜優惠,叫做知吓價錢咁。我見荔枝角多office,啲OL又捨得買靚嘢,所以決 定喺度開。」為免太太唔開心,對家事他不敢講多半句。黃孖記現由Yorky單刀上陣,其出名之處,是每盒糯米糍都用上半個杧果,而外皮則由北海道3.7牛 奶及快達牌椰子汁製成,售價二十多元與街外相若,幾乎不計成本!經傳媒報導,生意上揚,最誇張試過鋪外人龍達七十人!現場所見,午餐時間維持十數名客人購 買,以OL為主,近八成都是女性客人,而且很多都買過百元,令道路水洩不通。附近讀書的映彤,就經同班同學介紹購買:「我哋班每日起碼有五、六個人買嚟 食,自己試過士多啤梨味,唔會好粉。我今次買杧果,廿幾蚊都幾大件。」現時店鋪營運尚算流暢,但由於Yorky創業經驗尚淺,開店時貨量、客人流量等都不 太懂處理,令他受到多方批評,他又如何拆解?

挑戰一:順得哥情失嫂意

由於「杧果熱」在暑假開始蔓延,不少客人跨區來購買。由於Yorky當時未想到要請人,但以一人之力難以應付大量客人,最後要出到限時、限量及派籌。不久 就被客人投訴:「我限一人最多買六盒,俾客人話我賣到好寸,又話我懶巴閉要派籌,其實我都唔想!」他透露當初只可包三百盒糯米糍:「我啲貨同工場貨唔同, 即包即賣。自己朝早四點幾包到夜晚六點幾七點,但都係做唔切!」Yorky指雖然收到不少網上投訴,但當中亦有善意批評,他樂於接受:「好似話鋪頭無寫營 業時間,而嗰日賣晒貨亦要即時網上update。」現時他請了七位女工幫手包糯米糍,壓力才得以紓緩。

挑戰二:杧果質素難控制

杧果為糯米糍的靈魂,而Yorky亦因外母介紹的欄商來貨不佳及數量不準,經朋友介紹轉到另一批發商,與外母關係亦因此存有暗湧:「我覺得大家都係講個信 字。依家呢間合作得幾好,起碼要多啲貨佢都會俾到。」他現在每星期兩次到果欄提貨,每次提三至四十箱。但由於天氣、船期等變數,他曾試過拿了整箱貨都是壞 的:「批發商都無辦法,佢叫我唔好要,我話要得嘅就要啦。最後佢幫我揀啲無變壞嘅,如果係其他果欄真係會費事睬你!」Yorky又試過因來貨並未熟透,需 要暫停營業一天。而街外不少糯米糍店兼賣麥提莎、花生等口味,但Yorky堅持不賣:「太單調啦,買呢啲唔使同我間鋪買啦。我始終係做生果起家,鋪頭名又 有果子兩個字。杧果唔靚,咪賣其他生果囉!」採訪當天,店鋪就兼賣士多啤梨、金奇異果等口味,但仍以杧果最受歡迎,佔九成生意。

挑戰三:同行隔籬鋪眼紅

店鋪位於青山道,在聯邦廣場附近,開業半年,「死鋪」真身逐漸現形。先有鋪位所屬大廈長期搭棚,令門面非常擠塞,招牌亦被遮擋,裝修期間又長期滴水。加上 鋪外馬路近日進行路面工程,有噪音之餘又沙塵滾滾,客人購買時亦十分狼狽。Yorky指位置都不是最大問題,人為因素最為嚴重:「試過有個我認得嘅同行喺 鋪門口企喺度,一有人買完,佢就過去講:『有咩咁好食呀。』」最慘痛莫過於與隔籬鋪位爭執:「轉賣糯米糍關係就差咗好多,因為佢哋成日話啲客阻住做生意, 叫我指示啲客排第二邊。但係唔通排出馬路咩,佢就叫我用繩綁住啲客!」自此之後,Yorky與隔籬鋪幾乎無兩句:「聽員工講話佢哋要夾埋投訴我,但其實都 無乜嘢可以投訴到。近日就有衞生幫查牌,但係我行得正企得正唔驚!」他現在一星期要到果欄兩次,三點便起床到油麻地,到五點返回店內準備,到了九點開業就 要幫忙包糯米糍,途中還要將貨分到美孚分店售賣及處理網上訂單,到了晚上九時多又要清潔,回到家已十一時多,每天只睡三、四小時。但他並不以為苦:「我依 家仲爭緊人錢,但係債主知我孭起頭家,都唔會催我還。而家都三十歲,唔搏幾時搏!」

外母回應

記者向青山道的街坊打聽,Yorky外母,人稱事頭婆,早年曾賣生果但關門大吉,近期再次在荔枝角開店。記者專程到附近打聽,果然見事頭婆開鋪,還親力親 為。她坦承自己曾幫女婿,但最後選擇離開:「我喺呢度擺檔十幾年,到上年老公去咗,自己先無心機做,咪去咗女婿嗰邊囉。嗰度太辛苦喇,成日要企,頂唔 順!」但她否認與女婿關係變差,只稱自己喜歡自由自在;對於是否曾經開過糯米糍店,她亦加以否認。這次真是清官難審家庭事。

開業資料(01/2015)

前期兩店投資$70,000租金#$45,000裝修、出牌$100,000電器$50,000食材$10,000雜費$30,000總投資$305,000#二按一上

營業資料(10/2015)

營業額$300,000鋪面及貨倉租金#$43,000人工*$90,000食材$130,000水電等雜費$10,000盈利$27,000*老闆、老闆親戚及七位兼職#兩間分店及貨倉

撰文:梁延宇攝影:鄭樹清攝錄:陳浩樂[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85

盞記拆夥爆燕窩戰

1 : GS(14)@2011-09-30 20:11:03

2011-9-29 NM
          
    
月初,燕窩零售專門店「盞記」前
股東吳鴻森(Sam)於全港六份主要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宣布出走盞記另起爐灶,並以自己的嘜頭做招徠,開設蟲草、燕窩專門店「大棧」,半年不到,已在中港
設立逾十二間分店,矛頭直指盞記。擁有三十間分店的盞記,由吳鴻森與印尼華僑盧少卿(Eddy)於九五年創立,現每年營業額過億元。一朝割席,吳指意見不
合,盧反駁早將對方「炒魷」,火藥味濃,一場燕窩界的爭霸戰一觸即發。合作超過二十年的沙煲兄弟反面收場,再見不是朋友。

大棧第一間分店位於銅鑼灣軒尼詩道永光商業大廈十六樓,今年七月開張,同一大廈十三樓,是盞記分店。兩間店齊齊於地下大堂燈箱賣廣告,更各自在電梯大堂豎
立宣傳指示牌,對撼之意甚濃。不過,兩店的裝修大相逕庭,盞記以素色簡單為主,大棧乍看卻恍似一間珠寶店,黑色主調,天花鋪了實木條,牆身裝上會變色
LED燈,十分搶眼。「我有五﹑六成客都係內地人,佢哋講派頭,店鋪裝修一定要夠豪﹗呢間鋪裝修咗三個月,使咗三十幾萬,陳列櫃、LED燈都專程喺大陸搵
廠訂造,我同設計師講要高級過金鋪。」Sam指開業後「盞記」亦暗派員工到鋪內拍照,「我叫助手send咗封電郵俾佢哋,話多謝關心,亦歡迎佢哋再來參
觀。」Sam招積道。

提起全版「割席」宣言,Sam依然津津樂道︰「篇文由我操刀,十五分鐘就寫完,一開始用『賣掉盞記股份』呢幾個字,講明係我主動賣盤,唔係黯然退出。」六
個全版廣告合共花了三十萬,事前Sam準備了四百張開業請柬,派予上環一帶的海味行家及朋友,問及有否派給盧少卿,Sam搖頭說︰「呢張帖唔係立亂俾,要
稱得上朋友嘅先至收到。況且,我估佢唔會祝褔我。」
互斥其非火藥味濃

盞記由君政國際公司持有,Sam指盧少卿是大股東,佔五成七,他佔四成三。「君政國際下面仲有一間海利店,專做海味批發生意,由盧生負責,我主要睇住盞記
零售部分,負責marketing,盞記盤數亦係佢管。」今年三月十八日,Sam以八位數字(千萬)將股份賣予拍檔,對於確實數額及退股原因,Sam多番
表示︰「我哋簽咗協議唔講得,亦唔可以black
mouth(唱衰)對方,盞記嘅嘢我唔想多講。」不過,相信Sam落袋金額十分和味。資料顯示,君政於九十年代買下兩個上環寫字樓單位,及銅鑼灣一個地鋪
連閣樓,近年已升值數倍,其中地鋪今年以約九千四百萬賣出,勁賺八千多萬。Sam指去年已覺得在公司「諸事受到掣肘」,「公司好多決策都要好迂迴咁向盧生
提出,遲遲未有決定。咁樣落去下屬會覺得我呢個老細好柔弱,事事都要等到盧生批准。」

不過,前拍檔卻有另一番說法。記者於上環海利店找到盧少卿,提起Sam,盧即冷靜地說﹕「『盞記』兩個字係我畫出嚟嘅,早期由我打理,到咗二千年左右先俾
佢打理,後期出現問題,我收返嚟自己做。我係大股東,兩年前我已經免咗佢職,舊年公司業績仲升咗一成幾。」講到拆夥原因,盧少卿欲言又止道︰「當然有拗
撬,如果唔係佢有問題,我又點會咁平買返啲股份?佢一定反駁o架,你知佢好想出名,成日上報紙、電視。」盧指海利店是「控制塔」,盞記亦在此入貨。「我唔
講自己嘢,費事對方覺得我攬晒啲好嘢,佢好似無功勞咁,唔係人人都心胸廣闊嘅。」盧少卿句句有骨。Sam聽後即反駁道︰「我係公司董事,點可以話免職就免
職?」他承認兩年前盧提出想「參與多些盞記」,「咪俾佢主導囉,我工作量減輕啲,樂得清閒。」Sam指二人過去一年甚少見面,他主動發電郵予對方,商談拆
夥方案。「我出咗個價,佢還價,我折讓咗百分之五俾佢,等佢開心吓囉。」
狙擊盞記搶大陸客

去年十一月,Sam已打算另立爐灶,賣盤後三個月,銅鑼灣第一間大棧便正式開張,之後再於荃灣及屯門開設兩間商場鋪,三個場「梗有盞記喺左近」,Sam
解釋是巧合﹕「銅鑼灣呢度我搬入嚟先,盞記再過嚟。我點解要成為佢對手?我哋走高檔次路線。」Sam指盞記以往由揀鋪到裝修,都由他包辦,「舊時裝修我合
埋眼都識做,用木器同玻璃,搭成一排排陳列架,再加一行射燈,大約十幾萬,唔使三個禮拜就起貨。」大棧走高級路線,Sam落重本裝修,吸引內地客。另一邊
廂,盧少卿卻不把這個對手放在眼內。「我係印尼華僑,燕窩由自己工場加工製造,大家搵食,河水不犯井水,市面上咁多品牌,咩樓上、官燕棧,成千個品牌,多
佢一個品牌又有咩所謂,我靠嘅係實力,睇價錢囉。」盧不以為然道。現時,大棧的燕窩每兩由四百到千多元不等,原與盞記相若,但近日盞記突然推出四款燕窩優
惠,價錢便宜兩成多。

失去海利店的貨源,但Sam自恃在行內打滾多年的關係,建立貨源,現已花了四千萬入貨,「燕窩係印尼及越南入口,可以同上環行家拆貨,一樣有大手入貨
價。」Sam指,燕窩進入內地,要先運到東盟國家再入口,如泰國,可免關稅,只要繳交一成七的增值稅。除了燕窩,大棧亦主打冬蟲草,更擲三千萬掃貨。「今
年四月新草出嘅時候,我搵咗班藏民喺拉薩那曲收購咗三百斤蟲草。」最近,股市插水,Sam笑言買蟲草好過買股票,「四月到依家已升咗兩成,大蟲草成十三萬
一斤,如果買股票已經趴咗喺度。」蟲草毛利約三成,比燕窩、花膠的二成為高。問到是否「盡地一煲」,Sam即淡定地說︰「我係好瀟灑咁上路,一年之內可以
break
even(收支平衡)。」大手買入蟲草,除了看好前景,亦因為一個心結。「盞記九八年左右開始賣蟲草,當時三千蚊一斤,到後來升到五千、八千,盧生嫌太
貴,兩年後決定唔再賣。我覺得貴有貴賣,好似樓咁。至○四年,我搵無綫拍咗五集《天賜良源》,說服盧生再做番。」Sam不忘調侃舊拍檔。

盞記年銷過億

今年四十三歲的Sam,祖籍潮州,八歲隨家人來港。中七畢業後,做過製衣,後加入一間化工品貿易公司打工,認識了印尼華僑盧少卿,「公司總部喺印尼,盧生
當時任職經理。」九○年,二人連同一名友人共同創立「裕隆行」,主力燕窩批發,供應貨源給上環一帶的燕窩莊,「九三年,總理朱鎔基開始調控內地經濟,燕窩
漸漸賣唔郁,積咗幾水貨,我哋便自己開鋪頭散貨。」九五年,另一名股東已退股,Sam
和盧少卿於鰂魚涌康怡廣場開了第一間盞記燕窩專門店,「只係用咗八萬蚊裝修,連埋貨,開業成本都唔使二十萬。」當時盞記以「明碼實價」策略突圍,「舊時上
環燕窩莊賣燕窩,樽蓋底寫有暗花,mark咗每両燕窩嘅底價,譬如話一両七百五十,生客賣八百五十,熟客就賣七百九十,價錢浮動。」Sam稱,盞記營業額
每年都上升,年年都有錢賺。但真正第一桶金其實是賣罐頭鮑魚而非燕窩,「九八年金融風暴,盞記推出蘋果牌鮑魚,同報紙合作搞優惠,由二百幾蚊,一路減到一
百二十八蚊,三個月賣咗二十四萬罐,呢個先係我哋第一桶金。」Sam笑說。

前車可鑑,Sam指大棧乃自己獨資經營,店名諧音「大賺」,年底前香港分店將增至七、八間,集中於地區商場,而內地則有十間分店,分布於廣州﹑佛山及東
莞,由胞弟打理。Sam除負責香港業務外,入貨﹑管數亦一腳踢。「希望三年開到二十間,我依家得三間,人哋(盞記)有三十間,佢(盧生)依家未必睇得上
眼,但一年後,佢一定會主動來搵我﹗」Sam心雄地說。
2 : honey(6546)@2011-09-30 22:37:06

點解要拆顆?
3 : GS(14)@2011-10-01 10:07:37

都是錢同權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18

兩棲發展:Shine拆夥又重組

1 : GS(14)@2015-10-07 01:32:03

現年32歲的徐天佑,01年與黃又南組成男子組合Shine,與Twins同期出道,二人都是由導演陳果發掘。翌年,Shine有份拍攝電影《香港有個荷里活》及《一碌蔗》等,在樂壇頒獎禮亦獲得組合獎項,成績不俗,成名歌有《祖與占》、《燕尾蝶》等。07年,兩人宣佈分開發展,Shine正式拆夥,直至12年,Shine在黃偉文的作品展再次合體演出,大受歡迎,之後重組開演唱會及錄歌。天佑入行以來,緋聞不多,最為人知是02年與楊愛瑾(Miki)拍拖5年,二人再見亦是朋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1006/193217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71

KARA宣佈拆夥

1 : GS(14)@2016-01-18 00:58:27

出道9年的韓國四人女團KARA,成員具荷拉、奎利及昇延昨日跟所屬的DSP事務所約滿,雖然早前已盛傳三人不會續約,而KARA亦名存實亡,不過DSP表示一日未到約滿日,一切仍有轉機。直到昨日,DSP終於面對現實,發聲明宣佈KARA正式解散:「具荷拉、奎利及昇延決定結束合約,各自向不同的領域發展,英智會作為DSP的藝人,努力展現更好一面,我們會努力協助她成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116/194539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3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