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玻璃(739)從事製造及銷售玻璃產品及上游純鹼產品(生產玻璃的主要原材料)的業務。在玻璃生產業務方面,汽車級玻璃占89%,建築級玻璃占11%。 2008年度,浙玻旗下的青海堿業生產的純鹼,27%供集團本身的玻璃生產業務使用,其餘75%則供應給其他玻璃生產商。近日玻璃價格上升對它的玻璃業務帶來轉機,可惜純鹼產品價格卻長期低迷。 浙 玻一直有兩個問題,一是公司內部管理十分混亂,公司曾更換核數師(會計師)及被核數師給予「保留意見」。二是負債比率太高,今年上半年,浙江玻璃虧損 2.07億元。公司資產共84.57億元,流動資產21.82億元,流動負債51.7億元,非流動負債26.74億元,負債高到我一直認為此股是碰也不可 以碰,因為它有隨時停牌清盤的可能性。 不過近日它卻傳出了一些好消息,主席馮光成為了還債,要賣掉浙江玻璃的股權。而買家有機會是內地一家較大的國企。還有個說法是,買家是江蘇一家國企,似乎公司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2008年經濟環境差到了極點,正常來說,負債超高而又「蝕大錢」的浙玻根本應該一早已經倒閉了。但它卻奇跡地捱了過去,因此我認為一定是因為某些原因,令到浙玻得到了國家的特別照顧。 如,浙玻倒閉會影響當地很多的工人,或公司管理層跟當地政府關係良好等等。所以現在傳出主席要賣盤,而買家是國企這個消息,我認為是有一定的真實性。 除傳聞的買家國企外,Victoria還想到另一個潛在的買家,便是於A股市場上市,被胡潤選為浙江首富黃偉所主持的新湖中寶。新湖為一間全國性的房地產公司,現市值為人民幣350億元。近年來新湖不停參與其他投資,如金融,資源行業等。 玻 璃是房地產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因此如果浙玻主席要賣盤,背景強勁的新湖中寶是很有動機去參與。無論最終買家是國企,還是新湖,這個重組的消息對於負債 累累的浙玻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利好的消息。而這幾天,浙玻股價亦開始起動,可能是離成功賣盤愈來愈近了。(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 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
|
||||||
英特爾決定淡出WiMax產業後,許多人都認為台灣WiMax產業已沒有機會,但在許多新興國家,成本較低且可以一步到位的WiMax系統,就成了這些國家最佳的選擇,成為台灣WiMax業者的新出海口。 撰文‧林宏文 英特爾(Intel)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十月二十八日來台成為焦點,政府、業界因英特爾淡出WiMax產業,而對台灣相關科技業前景抱持悲觀看法之際,很少人會注意到,台灣已 有不少網通業者,不僅不悲觀,甚至已悄悄把WiMax產品打進印度、東南亞及中東等第三世界市場,大賺回教財! 七年前,張高登(化名)加入正文,如今已是經驗豐富的資深工程師,最近一年,他與其他五位工程師,都要輪流到印度科欽市︵Cochin︶出差,每次都要停 留兩個星期,替印度最大的國營BSNL電信公司安裝WiMax設備。為何美國人不愛、台灣推不動的WiMax,卻在印度成為搶手貨? 正文前進印度大賺回教財 科欽市是印度南部一座海港城市,早年英國人從此地上岸,因此經濟條件比較富裕,也成為印度政府積極推動電信建設的先期城市。不過,由於科欽目前只有2G電 信系統,也沒有ADSL服務,但為了因應民眾上網的需求,因此,不必3G大資本的投入,也無需開挖馬路埋ADSL線,便宜且無線的WiMax系統,就成了 印度電信公司的最佳選擇。 在科欽第一期的規畫裡,要建九百個基地台,每個基地台可涵蓋二百至三百個用戶端設備︵CPE︶。由於印度人收入較低,因此平均十幾個人共享一個CPE。以這個建置的規模來看,總計可以提供二七○萬名民眾使用無線上網。 科欽的這個WiMax標案,目前已有五家廠商得標,其中包括大陸的華為與中興,正文則是得標廠的下游包商。由於先前發生中印兩國關係緊張,加上部分歐美得 標廠商的價格與彈性都較差,而台灣因為WiMax晶片組、基地台及各種終端設備都已發展成熟,品質與價格都極具競爭力,因此不少訂單就流向台灣業者。 張高登說,每次去印度,大家都會水土不服,所以去之前一定要準備足夠的藥品。雖然工作很累,但卻是他加入正文這麼多年,感覺最興奮、最有成就感的工作,因 為過去台灣只能做代工,但現在卻可以掌握規格,直接幫客戶規畫及設計產品。以前這些比較落後的市場,歐美大廠都是硬塞一些不要的舊技術給他們,許多投資不 是過時,就是無法滿足當地的變化與需求。﹁這些客戶真的很需要我們,當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聲音,為他們的需求量身訂做,這是他們過去從來沒想過的事。﹂張 高登說。 台灣網通業者搶八千億商機根據台灣網通業者的報價,WiMax目前價格只有LTE︵第四代無線行動寬頻技術︶的不到五分之一,在窮困且電信建設相對落後的國家,WiMax可以立即滿足當地的需求,當然受到歡迎。 類似科欽市這樣的計畫,未來還有更多WiMax的建置計畫,目前BSNL已著手第二期的規畫,總計要建約七千個基地台,未來光是印度一個國家,三年內對WiMax的需求量就將快速成長八倍。 除了印度外,放眼全球,目前已有一四八個國家,布建了五六八個WiMax系統。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研究所︵MIC︶的預估,三年後,WiMax全球軟硬體商機將超過新台幣八千億元。對於去年產值不到八千億元的台灣網通業者來說,這是龐大到難以消化的倍數成長。 根據法人的預估,今年WiMax的業績,將占正文科技全部營收的一七%,達三十六億元左右,這是目前國內網通業者在WiMax營收最大的公司之一,明年WiMax的營收則有機會衝破五十億元。 目前新興國家對於WiMax需求正逐漸加溫,其中回教國家尤其殷切,包括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寮國,再到印度、孟加拉以及伊朗等中東地 區。傳統上回教世界就有反美情緒,加上過去歐美電信巨擘並未太照顧這些地區,以及電信產業有諸多保密及國家安全的考量,也讓這些國家思考,捨棄3G及 LTE等無止境的投資路徑,而採取便宜、方便又一步到位的WiMax。 其實,歐美電信大廠不斷宣傳的LTE主流技術,目前標準也尚未定案,預估國際電信聯盟︵ITU︶的4G標準要到二○一二年才會定案,等到技術成熟又要到二 ○一五年,因此,即使中華電信也都已聲明,要到二○一七年以後,才會考慮投資LTE。正文執行董事楊正任表示,這也意味著,LTE還有五年的真空期,這也 讓發展已較成熟的WiMax技術,有全力進攻的機會。台灣在ITU的WiMax聯盟中,目前占有一席的發言權,這是台灣發展電信產業歷史上從沒有過的經 驗,台灣不能只是人云亦云地跟隨歐美腳步,與其跟隨歐美建立的產業遊戲規畫,受限於Intel這樣的產業巨人,台灣產業還不如在第三世界、回教世界開發新 藍海,為WiMax尋找新春天。 亞、非、中東及拉丁美洲是成長最快區域──2007年至2012年全球WiMax用戶預估數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F) 2011年(F) 2012年(F)非洲╱中東 0.30 0.65 1.46 3.32 7.50 16.60 歐洲 1.35 2.34 4.07 7.08 11.22 21.01 亞洲 1.39 2.84 5.99 12.96 29.17 59.30 拉丁美洲 0.66 1.18 2.14 3.92 7.17 12.97 北美 2.61 4.03 6.25 9.59 14.79 22.62 資料來源:拓墣產業研究所,2009/03,F代表預測值 |
|
||||||
「我真的是壞例子,你們確定要採訪我嗎?」今年五月雅虎奇摩新上任的台灣董事總經理陳建銘,在採訪前一刻,還再三跟我確認。 看似亂換工作 從工程師變行銷,還創業失敗 他沒說錯,因為他前十年的職涯財務報表,幾乎是赤字一片,甚至瀕臨破產。先是做電動化設備的工程師,然後是寶僑(P&G)的人力資源專 員,接著又降薪跳到汎德汽車做行銷、到微風廣場發展新事務,最後自行創業,還失敗收場。以傳統職涯規畫的標準來看,完全不合格,因為他轉職次數太多,而且 都不關聯。 但,他的職場資產負債表,卻在最近幾年大變身,他只花五年時間,就從一個職場輸家,成為雅虎奇摩的董事總經理。 「我只是很誠實的面對自己的聲音。」陳建銘說。直到取得機械碩士,進入艾波比(ABB)與寶僑工作,他都沒想清楚過,自己最想做什麼。直到他在寶僑,想要 從人力資源部門轉到行銷部門。一位人力資源的主管對他說:「就算你去marketing,也要做自己有興趣的產品。」「你真的想去賣衛生棉跟尿布?你應該 去做自己有熱情的事。」「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熱情』兩個字。」陳建銘說。 跟多數人不同,陳建銘真的起身去找尋心中的熱情所在。他放棄寶僑的穩定工作,降薪到汎德去做行銷賣汽車,因為他喜歡汽車,他嘗試把時尚行銷跟汽車銷售做結合。他不斷嘗試新工作,但也透過盤點每份工作的「報酬」,去找尋心中最愛。 其實邏輯一致 愛嚐鮮,就做能改變人類生活的事 如,艾波比的工作「報酬」,是讓他發現自己喜歡機械,但不喜歡沒創新的規律工作。在寶僑,他喜歡能大開眼界的工作環境,卻不喜歡無法走入行銷領域的限制。 在汎德,他喜歡的是產品,但卻因為是家族企業,無法在更大的領域延伸,到微風,他喜歡的是從無到有,讓一個新業務誕生的成就感。 利用歸納法,直到他接觸遊戲業,陳建銘感覺到一拍即合,「我終於知道,自己喜歡不斷嘗試新的,而且能替人類生活帶來改變的事物。」 即便在遊戲產業創業失敗,陳建銘連進入雅虎,第一份工作,仍是發展遊戲,「線上遊戲是真正改變大家娛樂的方式。」他興高采烈的說著。過去大家在網路上打遊戲都只能跟電腦對打,但透過網路連結,人們終於又可以隨時跟真人一起玩遊戲。 陳建銘在雅虎,透過跟遊戲橘子一起推動線上遊戲,而立下戰功。接下來,他在關鍵字廣告的業務也立下大功。 當時,他做了雅虎全球第一個創舉,就是把原本的網路顯示型廣告(Display)跟關鍵字廣告部門結合在一起,此外,還力推強力關鍵字廣告的概念,「賺的錢不多,但是卻改變了很多中小企業的廣告方式。」 在陳建銘手上,雅虎與滙豐銀行、遠雄合作,企業開始習慣,在電視與平面打廣告時,會說網路搜尋請打「XXX(如遠雄的二代 宅)。」雅虎亞洲區副總裁鄒開蓮說,「Frank是個福將,」在他手裡,台灣雅虎順利度過金融風暴,業績在去年仍呈現兩位數成長。 「他是很open-minded,很喜歡嘗試新東西的主管。」雅虎奇摩搜尋行銷事業部資深總監陳婉怡。這讓他在做創新時,可以跨越很多挑戰。如,當年他做 組織改組,把兩個不同邏輯的部門結合,一個部門賣創意,不希望客戶現實的只看成交率,而是以曝光次數計價的顯示型廣告,一個部門是強調成交率成果的關鍵字 廣告。員工在轉型過程中,需要學習新的知識,也會有反彈,但他在客戶一次性採購的大勢所趨下,仍堅持前行。 陳建銘說,自己是以「P&L」策略,在職場定位。P是熱情(Passion),L是他學歷背景所具備的邏輯(Logic),當他的專長碰 到了熱情所在,過去的職場負資產,一夕之間由負轉正。遠雄房屋總經理謝貴仕說,陳建銘有熱情,常會提出新的主意,而他過去的多元經歷甚至是失敗經驗,讓他 跟客戶在談生意的時候,能直接以客戶角度分析成功機率,「他會更像個夥伴,可以信任。」 「我同意職場不能規畫……,但,卻可以管理。」陳建銘回顧自己的職涯。他很慶幸,自己沒有辜負心中的聲音,而心中的聲音,也幫他自己定位出了一個最好的職場定位。 |
|
||||||
展店迅速的幾分甜,不只賣麵包,更將台灣有名的各項伴手禮納入其中。 一位曾任職於八五度C的高階主管在看過幾分甜之後,向同業表示:﹁幾分甜的經營形態,值得好好觀察。﹂去年不只營業額破八億元,甚至吸引華威創投注資,幾分甜成功的祕訣為何? 撰文‧羅弘旭 二 ○○九年開始,招牌上畫著一隻熊抱著一桶蜂蜜的「幾分甜」伴手禮烘焙店,迅速出現在台北縣市的主要商圈。不到一年半,幾分甜已經展店到台中、台南、高雄, 四十三家直營店,一○年營業額超過八億元,今年預計開店破百家,營業額破十五億元,市場上公開的祕密是,幾分甜已經吸引華威創投注資! 進入 幾分甜的店面,發現好像進入台灣點心的微形縮影市場,例如紅到大陸的鳳梨酥、嘉義的蛋捲、彰化的桂圓蛋糕、宜蘭的三星蔥餅、奶凍蛋糕、台北的雞蛋布丁。開 創幾分甜的藍海國際董事長許湘鋐不諱言說:「我就是抄襲,但一抄二研(研發)三創新,做出自己的特色,我就贏了!」一位曾經任職於八五度C、兩岸咖啡的經 理人,不只一次表示:「幾分甜的經營形態,值得好好觀察。」除了模仿,幾分甜快速成長的祕訣在哪裡? 曾胡亂投資 品牌多卻不賺錢 「我到底要選擇哪種餐飲事業,才能找到自己的藍海?」這是一年半之前,許湘鋐質問自己的一句話。 雖 然公司取名為藍海,但從口福QQ自助餐起家,許湘鋐創立過的餐飲品牌,卻一點都不藍海。市場上有哪種餐飲具有話題性,他就如法炮製推出同質性的餐飲,從豬 排、關東煮、義大利麵……,全都搭著市場話題走,但成績並不突出。他苦笑說:「胡亂投資,把累積十年的資本都花光了。」四十歲那年,許湘鋐卻毅然決然收掉 「京都浪漫館」、「東都關東煮」、「i to z愛到你義大利麵」、「包子先生」四個品牌,低調地經營起幾分甜。更一改過去,先把幾家旗艦店做大,然後就開放加盟的經營形態,目前幾分甜四十三家分店, 全部由公司直營。 八五度C中國區營運副總林明哲說:「餐飲業經營的兩個關鍵數字,一個就是來客數,一個就是客單價。」許湘鋐在定價策略上,就是把店內產品平均價位壓低到比一般伴手禮低三成,以平均單價兩百元的伴手禮吸引客人。 目前幾分甜店裡的伴手禮,普遍價位在兩百元上下,比其他烘焙店伴手禮平均二百五十元的單價更低。許湘鋐說:「我不要俗又大碗,我要的是便宜,但是精緻得能當禮品的商品。」 顧麵包本業 由伴手禮衝高客單價 過 往伴手禮這個品類,除非是已經打出名號的在地店面,其他多半由烘焙麵包店附屬經營,很少能獨立成為店面。幾分甜就在烘焙店中強調伴手禮這個部分,但又不放 棄麵包的銷售。目前四十三家店中,伴手禮和麵包的銷售比例大約五比五,許湘鋐說:「我們一開始就沒放棄過麵包,因為麵包出爐的香氣,是吸引客人進門的關鍵 因素。」用麵包吸引客人固定上門,再以伴手禮衝高客單價,許湘鋐還搭配提貨券,預收現金,穩住經營的周轉金。 但是要和老店、名店拚輸贏,關 鍵就在大量生產的規模。「砸錢!徵人!組織戰!」許湘鋐無奈表示:「別人說我多賺錢,但我光中央工廠的投資就花了五億元,這品牌到現在還是在燒錢。」為了 做出帶殼的雞蛋布丁,全台灣只有三台的洗蛋機,就有二台在幾分甜的中央工廠。投資是值得的,光一盒九個賣一百九十八元的雞蛋布丁,一年就能為幾分甜帶進上 億元營收! 而做出來的每項伴手禮,許湘鋐要求全部店長都回來試吃,由所有店長決定是否能夠上市,售價定在多少。他說:「過去連鎖加盟,中央 說了算的辦法已經行不通,要透過店面知道消費者在想什麼。」台北市糕餅公會理事長尹玉仙觀察,台灣市場小,烘焙品牌開店數量二、三十家已達一定瓶頸,但困 難的是如何持續賺錢,幾分甜今年計畫總店數要破百,面臨真正的挑戰。 為了讓店營收持續成長,許湘鋐以創新能量取勝。過去,餐飲連鎖店一年推 不到十種新產品,但幾分甜中央工廠的師傅超過二百五十位,一年有三百種以上的麵包在架上輪替,除非熱銷款式,否則二個月就下架,他笑著說:「就是要讓客人 每次來都買不到一樣的產品。」今年,幾分甜還計畫在店內增設飲料區,提高客單價,但店面賣蛋糕也賣飲料,這些手法,彷彿都在跟著八五度C的腳步;幾分甜光 憑伴手禮這項特色,是否能超越對手?提到這問題,許湘鋐骨子裡好勝的個性發作,不服輸地說:「我就是在別人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伴手禮,是否真能打 開許湘鋐的藍海,今年就能見真章。U許湘鋐 Profile 出生:1968年 現職:口福餐飲、藍海國際董事長 學歷:國中 許湘鋐傳授三心法 1.﹁一抄二研三創新﹂,做出自己的特色。 2.以麵包吸引客人,用伴手禮衝客單價。 3.兩百元的伴手禮均價,切入市場區隔。 |
|
||||||
從家人眼中不學無術的叛逆小子,到身價上億元的股市大戶,最高文憑是一紙「國中畢業證書」的林適中,在茫茫股海中找到人生舞台,憑藉著摸熟自己看好的股票,累積至少逾二億元身價。 撰文‧林心怡、歐陽善玲 「念書的時候,我是個很讓父母頭痛的小孩。」外表斯文、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個十歲的專業投資人林適中,講話慢條斯理,絲毫看不出天生反骨的性格。頭腦 靈活的他當年考上師大附中後,耽溺於玩樂,高二那年還因無照偷騎機車發生車禍,導致骨折無法上學,最後因功課跟不上而休學。 「當時看到同學都在準備聯考了,自己還要重讀一年,覺得面子掛不住,乾脆選擇在家自修,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竟也順利考上海洋大學航海系。」林適中笑著 說,「念不到幾個月覺得混不下去了,乾脆辦休學降轉物理系;眼看成績又快不行了,之後轉學落腳在淡江國貿系;最後我大學依舊沒畢業!」原來年輕氣盛又愛玩 的林適中,大二學期結束前,眼看可能有被退學的危機,乾脆辦休學先去當兵。退伍後,林適中並沒有重返校園,而是出社會工作。 蹉跎歲月:年輕氣盛又愛玩求學之路顛簸、工作更換頻繁 無定性但正如他顛簸的求學歷程,踏入社會後的工作資歷依舊一波三折。「還記得當時有三個行業正在起飛階段,就是保險、地產和證券業,而我選擇了保險業。」 但一年後,卻因直屬長官虧空公款,整個單位遭公司解散。之後與友人合夥賣過便當,當過房仲業務,也都無法長久。 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年期間,林適中還曾先後在兩家券商任職研究員,但工作資歷前後累積仍不足一年的時間。「在那個台股主力盛行的年代,證券公司的研究員不 像現在要到上市櫃公司去拜訪,大多是幫主力、金主整理有用的資訊,當時年輕氣盛,常與長官、同事理念不合,加上自己股市投資獲利不差,後來也就乾脆辭職不 做了!」即使當時已年近三十歲的而立之年,林適中依舊相當隨興地辭去工作。 「談到投資台股始末,要從一九八七年還沒進券商前說起,當時我媽很擔心我不務正業,進而央求我爸傳授我一些做股票的訣竅。」林適中笑著說,其實父親原本也 只是位薪水微薄的公務員,憑藉著台股操作得宜,賺到了數桶金,是親戚們眼中的「投資理財達人」;但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卻是家人眼中「沒什麼定性」的頭痛人 物。 「還記得當時父親給我五十萬元當投資台股的本金,要我邊看邊學,當時大盤指數約正處於漲升的階段,在行情好、運氣又不錯的情況下,我進場大概一周就獲利二 ○%,五十萬元很快就變成了六十萬元。」一出手就嘗到甜頭的林適中,產生了「台股錢很好賺」的錯覺,正因當時投資股票全憑感覺,沒花太多時間在充實股市投 資的專業素養上。所以當台股反轉,大盤指數從四千點崩跌至二千點時,馬上虧損逾六成,不但獲利全數回吐,就連本金也僅剩十幾萬元。後來他只好硬著頭皮再次 向父親伸手要錢,湊足了五十萬元準備東山再起,同時有長達二年的時間,他每天至少用一小時的時間,向父親請益台股操作的實務經驗,父親是他生命中第一位貴 人。 人生轉折:父親過世、投資失利沉潛自省不再融資 改賺大波段行情在這段期間林適中還出了一場車禍,但竟意外為他奠定了投資台股專業知識的基礎。「還記得那次摔得跟豬頭一樣,腿斷了、女友也跑了,哪都不能 去。只好在家閉關一個月,把當時熱銷,由張齡松所著的《股票操作學》詳細地『K』過一遍,也開始對技術分析有了系統性的基本概念。」林適中笑著說,後來他 除了廣泛閱讀相關書籍外,每天還會剪貼個股行情表,研究每檔掛牌公司走勢,追逐強勢股,加上用融資拉大投資槓桿,再次以五十萬元投資的他,短短二年的時 間,就賺到六百多萬元,之後才進入券商當起了研究員。 只是股市多變,投資永遠有新的功課要做。「九四年時,父親過世,同一段時間裡,我手上的股市操作資金也僅剩下二百萬元。」痛失至親,再加上過度融資、景氣反轉,資產大幅蒸發,林適中曾有一年多的時間,躲在朋友的工作室裡充當氣功師助理,靜心沉潛,期待重新出發。 九五年,心境歸零後的林適中,利用手上二百萬元本金再度投入股市,二年就滾出了二千萬元的獲利。此時,林適中更遇到生命中另一位貴人,也就是當時鑫報投顧的協理劉仁天。 「還記得我們在券商相識的隔天,他就冒著交淺言深的風險,告訴我不該做丙種、融資壓到滿水位,這樣太貪心,很容易血本無歸!」經過此番提醒,林適中開始自 我反省,前幾次大起大落的賺賠經歷,都怪自己太貪心;也總想著就算失敗了還有父親當靠山。但如今情況不同了,他必須更加重視風險控管。 九七年,有了前輩的提點,林適中不再像以往頻繁地在台股殺進殺出,也不運用融資等拉大槓桿的操作策略,改以研究好一家公司的產業趨勢與公司基本面,搭配技術面觀察後,再予以重壓,賺取大波段行情的方式,後來果真成為他財富不斷累積的獲利關鍵因素。 「既然要重壓投資,當然得摸透這家公司的基本面與未來成長性。」在林適中的眼裡,要重壓一檔股票,必須掌握幾項原則。首先,先研究該產業基本面是否具備成 長趨勢,比方說競爭力是否優於同業,公司每年EPS(每股稅後純益)成長率是否可達一○%至一五%,尤其是EPS逐季創新高,且未來三至五年獲利成長率可 望持續成長,甚至呈現逾三成的爆發性成長,都是值得留意的投資標的。去年他在五十幾元發掘的上銀,還有近期在六十元附近布局的巨路,都是承襲這樣的挑選邏 輯。 東山再起:找到成功投資邏輯研究基本面配合技術面 締造經典戰役以近期布局的巨路為例,林適中分析,該公司是具備自動化設備概念的程控廠商,隨著相關程控設備的墊片成功開發,該產品毛利率可達四○%,但綜 合公司原有產品個位數的毛利率,未來平均毛利率將在二○%左右。而搭上中國提升商業效率所需的自動化設備需求題材,未來三至五年獲利成長率可望超過三成。 其次,林適中認為,想要獲利一倍,布局股價本益比最好不要超過十倍;但如果發現一家公司股價剛超過十倍不多,未來本益比又有二十倍的價值,依然值得布局。 例如巨路今年EPS至少六元,若以目前股價六十八元附近來看,本益比十一倍,以未來目標價可望上看三位數來看,就是值得布局的標的。 「我偏愛股價技術面盤整多年,打過大底,籌碼乾淨的公司,且在市場尚未聚焦前,逢低布局,等待股價發動行情。」林適中笑著說,從技術線形來看,巨路也符合打底完成,進入帶量上攻的多頭走勢。 的確,攤開林適中近年來最經典的戰役,均是相同的選股邏輯。二○○四年,他重壓中菲行一萬張,長線投資二年多,賺進超過一倍的獲利。原來,他早就觀察到中 國市場經濟活絡的長線趨勢,物流貨運需求正處於起飛的階段,而當時深入布局中國貨運承攬產業的中菲行,正符合林適中「產業趨勢向上,未來獲利成長性佳的特 性」。 當時中菲行本益比低於十倍(約八倍左右),股息殖利率八%等數據,讓林適中進一步積極地詳閱公司的公開說明書,從速動比、流動比等財報數字檢視公司的財務狀況後,決定伺機介入。 林適中分析,中菲行在○六年前五年的長期平均股價,大約在十五元上下,從技術線形來看,已打了一個三至五年的厚實底部,浮額清洗乾淨,且持股大多集中公司派,籌碼相對安定,加上股價基期也相對較低,讓林適中決定開始牛刀小試。 從百餘張、千餘張,到最後取得一席董事,林適中勤於蒐集公司相關的報導資訊,勤於檢視公司的月營收變化之外,還向公司毛遂自薦,表明自己是持有公司數千張股票的股東,不但勤問資訊,還提出拜訪公司的要求。 未來方向:培養信心、找對時機看好自動化及軟硬體 未來留意商管效率「還記得中菲行的人帶我參觀公司時還有點難為情,因為當天股價跌停僅十五元多,但我卻告訴他,我認為公司有四十元的價值。」林適中笑著 說,當時領他參觀公司的中菲行員工,都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然而,數字會說話,從○四年林適中以十六、十七元成本布局,至○七年中菲行股價最高來到五 十七.六元,可以看出中菲行後勢股價,充分反映其當時強勁的基本面,也證明了他精準的眼光。 「習慣從眾多訊息中去蕪存菁」,是林適中平日尋找潛力股每日必修的功課。例如,他會定期與投資同好意見交流,或參加相關講座,廣泛蒐集資訊後,再透過自我 判斷系統,從中挖掘投資靈感,收斂選股方向。「像先前在投資論壇上聽到一個觀點,講中國大陸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經過仔細分析、思考後,也成為 我發掘投資方向的養分。」針對台股後勢看法,林適中依舊看好具備中國收成的概念股,他認為在中國勞工薪資成本不斷提高下,隨著企業追求提高商業化效率,並 以自動化設備取代勞動成本,已是大勢所趨。其中,自動化設備是硬體的呈現,以近來獲利持續攀升的上銀為例,就是自動化設備元件商,而工業電腦則是自動化設 備軟體的呈現,未來爆發性同樣值得期待。 再看工業電腦主要廠商近期表現,包括飛捷、巨路、凌華,近幾年皆有資本支出持續擴張的動作;尤其到今年,即將進入出貨巔峰期,就代表景氣仍持續扶搖直上。林適中認為,未來最紅火的投資標的,將聚焦在可提升中國商業管理效率的產業。 「挑股票就像追女友一樣,總得徹底了解,耐心相處,才知道誰最合適,交往後還得持續關心,才能保持最佳狀態。」林適中笑著說,在投資一家公司前,他總會耐 心地花時間檢視財報,用一整天蒐集資料、詳閱技術形態,經過不斷地交叉比對才會出手,有了強烈的投資信心,在對的時間進場,要成功獲利只是時間長短的差別 了。 出生:1961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經歷:前中菲行董事 學歷:大學肄業(國中文憑) 林適中的投資心法 1. 研究趨勢向上的產業,CEO有誠信,公司專注本業投資,不投資業外。 2. 只買未來3~5年獲利成長的公司。 3. 挑選龍頭股或具備產業競爭優勢的公司,並精讀財報。 4. 挑選EPS年成長10~15%的公司,若能搭配現金殖利率逾5%尤佳。 5. 介入時點本益比最好低於10倍,但獲利起飛者則享有較高的本益比。 6. 選擇技術面打底完成,籌碼洗淨的時間點做布局。 目前看好的標的: 巨路(6192) 看好自動化設備概念,巨路研發出高毛利產品,獲利大成長,具備中概收成題材。 飛捷(6206) 看好工業電腦受惠中國企業自動化設備需求增加,飛捷利基產品獲利成長性高。 上銀 (2049) 看好中國企業追求提高商業化效率,及自動化設備硬體需求。 |
|
||||||
畢業季已到,但美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可能會發現,雖然數據顯示,企業求才若渴,而且聘用意願比去年高近兩成,但他們謀職仍將十分艱難。這種不對稱的根源來自專業技能。 五月底,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謀職並不如年初預期樂觀,而且即使已謀得一職半位,多數是薪資較低、和他們所學不相稱。 矛盾的是,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Manpower)最新公布的人力調查卻顯示,全球有三成雇主苦惱找不到合適人才。缺洞這麼大卻補不到人,《華爾街日 報》(Wall Street Journal)追蹤調查的結論是:企業不喜聘用缺乏專業技能的通才生,最愛電子電機、會計、統計、經濟系畢業生。 反之,由於各州與地方政府都在削減教育預算,教師類的公職機會今年特別少;英語科系畢業的學生也因為沒有第二專長,求職之路異常黯淡。這些人得到的面試機會若非有一餐、沒一餐的兼職差事,就是不提供底薪的業務員職缺。 技能不符企業所需 文科生想求職不吃香 就業市場不均等已非新鮮事,而大學學位的報酬今非昔比,也不是新論調。讓企業更憂心的是,教育系統不能使學子對經濟真正需要的技能產生興趣,例如基礎科學和工程學科。 萬寶華北美總裁普萊辛(Jonas Prising)就說,各界對就業問題的本質議論頗多,但無論是結構性(供需之間不匹配)或週期性(取決於經濟景氣),畢業生的問題並非不具備技能,而是 錯誤的技能(社會不需要的技能)。他說:「當文學藝術技能供過於求,這就是教育的問題。」 對畢業生而言,有幾個途徑或許值得一試:社群網站。根據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業者凱利(Kelly Services)調查統計,今年以來,二一%的求職者透過社群網站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找到工作,僅次於最容易成功的親友推薦。 再者就是將目標設定成資本投資將爆炸性成長的中國企業。倫敦招聘諮詢業者CRCC Asia發布的數據顯示,幾年來,中國企業招聘的畢業生增加兩倍多,是需求最強的地區之一。 整體而言,全國失業率維持九%以上,表示仍有大把人才尚在尋覓,這可能帶給企業慢慢來、好談價的買方優勢。不過,普萊辛認為:「這種期望會隨時間逐漸降低,公司最終會接納具備基本技能的畢業生,再訓練他們成為合適的員工。」 |
|
||||||
一間公司,除了一個執行長外沒有第二個員工,每天只工作六小時,一個月卻能入帳一萬美元,一年創造十二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四十萬元)的淨獲利! 這不是直銷業的宣傳手法,而是在台灣真實發生的App傳奇。 這家公司叫作聖星科技,執行長盧育聖,原本是竹科上市公司思源科技研發處處長。二○○八年,他厭倦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放棄年薪兩百多萬的工作與配股,選 擇退休,專心投入Android平台的App研發,前後發表了八款應用程式,其中有五款下載數目都超過二十五萬人次。 由於成績單相當出色,工研院聘請他擔任Android系統顧問,Google甚至邀請他在今年飛到舊金山,參加全球開發者大會(Google I/O),現場展示他的作品。「他是全台灣唯一一個通過資格評審,獲選參加Google I/O的程式開發者,」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證實。 投入Android Market(線上市集)不過短短兩年就有這種成績單,盧育聖是怎麼做到的? 找商機!簡單程式滿足使用者 第一步,是找到消費者的痛苦點,用最簡單的方式滿足他們的需求。 綜觀盧育聖開發的八款應用程式,有的功能是追蹤流量,有的是簡單的匯率換算,還有的只是清除手機中的快取程式,看起來一點都不酷炫,但盧育聖神秘的笑著說:「最好的創意都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以他銷售最好的「App 2 SD」為例,當初只是盧育聖苦惱於手機中的程式越來越多,但容量有限,靈機一動就寫了一個可以把手機程式轉移到記憶卡上、清出手機本身儲存空間的應用軟體。 「這種類似的軟體在Android Market上不是沒有,但都很難用,我花了四天寫了一個簡單的使用者介面,讓消費者可以用一個動作就完成。」 盧育聖說,這個簡單的工具在上架的第一天晚上就賣出六百多套,幫他賺進新台幣一萬兩千多元,到目前為止,下載量高達一百五十五萬,也高居工具性軟體分類第一。 想行銷!用免費軟體提高知名度 再者,是要有清楚的行銷策略。盧育聖說,當你迸發出一個點子的時候,不要盲目的投入研發,最好先上線上市集看看有沒有類似的軟體,因為「你想得到的,別人一定也想得到,」先做好市場調查,才能判斷是要靠創意取勝還是靠優化勝出。 確定方向、做出產品後,下一步是要讓自己的作品浮出檯面。盧育聖觀察,現在很多App創業者的心都太大太急,幻想著一推出就要賺大錢,卻忽略了在基礎上扎根。 他建議,一開始最好先做幾款免費的程式,一方面測試作品的市場接受度,一方面累積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讓消費者認識你之後,再逐步推出付費軟體。「不要小看免費的力量,他是幫助你進入排行榜的重要關鍵,」盧育聖說。 事實上,如果你做出來的軟體夠優質、下載量夠大(超過二十五萬),免費帶出來的效益可能比付費更大。盧育聖分析,現在他的收入結構中有六五%是由付費下載 而來,但這個收一次就沒有了,反倒是另外三五%的免費軟體,每天靠著一千三百下的點擊次數與四十五萬人次曝光量,持續不斷的賺取廣告收入。「付費加免費, 就是最好的獲利組合!」盧育聖說。 許多人都羨慕能在大公司中力爭上游取得亮麗頭銜與高薪,但盧育聖的例子證實了,在App時代,只要有好點子與聰明的行銷策略,一個人也能成為百萬CEO。 |
||||||
http://news.imeigu.com/a/1319072468718.html
网络裁员潮还在继续,在继高朋、团宝、窝窝团等团购网大幅裁员之后,昨日,记者接到爆料电话称,国内最大的LBS(地理位置签到服务商)嘀咕网展开 了大幅裁员行动,70%的员工被裁掉。该人士表示,裁员主要是因为嘀咕第二轮融资出现了问题,加上嘀咕短期内找不到盈利模式,不得不通过裁员降低运营费 用。
嘀咕网创办人李松(微博)(也是珍爱网的创办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公司确实在重组。“移动互联网除了游戏之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嘀咕网不会放弃这块业务。”
爆料称多部门成建制裁撤
LBS 这一移动互联网新业态,起源于美国。以Foursquare为代表,其于2009年3月上线,仅仅在2010年就已聚集了650万的手机用户,用户每日签 到数量为200万次,其用户蹿升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年Facebook初创期的水平。在Foursquare的带动下,仅仅去年一年时间,就有50多家中国 企业进入LBS领域。其中,嘀咕网的公司规模和用户数,都处于国内LBS行业领头羊位置。
然而,由于一直没有找到盈利模式,LBS行业烧钱度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少此前信誓旦旦的企业都已经偃旗息鼓,或关门或转型。
昨 日,一位自称是嘀咕网员工的女士告诉记者,嘀咕网刚刚宣布了大规模裁员的决定。“嘀咕网原有110多人,经过此次裁员,留下的仅剩下40余人。”据该女士 透露,从7月份开始,嘀咕网就开始了小规模裁员行动,而昨日的裁员则是“大刀阔斧”,市场部、运营部、品牌部几乎都是成建制地裁撤。“连一些总监级别的高 层都被裁掉了,只有运营部的总监,是从腾讯挖过来的,没有被裁掉,降级做了产品开发部的经理。”
该女士告诉记者,嘀咕网之所以要大幅裁员,主要原因是因为嘀咕网的盈利模式不清晰,产品一直在变,从LBS转型到做照片社区,到现在做照片冲印服务,一直没有准确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风投机构不看好嘀咕的前景,新一轮融资迟迟不能到位。不得已,嘀咕网才决定大规模裁员。
据该女士透露,嘀咕网这次裁员,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对被裁员工进行了补偿。
LBS仍未找到盈利模式
早 在今年3月份,李松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就透露,要在LBS上最终熬出头,不准备融资到3000万~5000万美元的资金,恐怕难有作为。当初,李松 对融资十分有信心,表示未来两三年内不谈收入问题。然而,当下经济形势较年初要悲观得多,市场资金链紧绷。团购网泡沫的破灭,更是给互联网行业浇了一盆冷 水,风险投资变得越来越谨慎。在这种大背景下,嘀咕网的此次大裁员举措,是否意味着嘀咕将放弃看不到挣钱希望的LBS业务?
记者就嘀咕网裁 员的消息致电李松,李松告诉记者,嘀咕网目前确实是在重组。“以前摊子铺得太大,既做商户,又做产品,两头都要做,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的重组,是 收缩战线,将业务集中到产品开发上来。”对于嘀咕网70%的裁员规模,李松表示,做产品开发,40多个人就足够了。对于爆料人所称的融资出现问题,李松表 示否认。
李松指出,尽管现在移动互联网炒得很热,但除了手机游戏之外,其他的都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婚恋网商业模式十分清晰,而移动互联网大家都在探索,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嘀咕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用户量做起来。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55.html
要達到極致就必須要專注,要專注則要先克服自己的貪心和慾望。
對一個產品來說,產品經理就是總經理,有些產品經理做出一個產品來,說自己是基於LBS的什麼服務,是O2O的什麼什麼產品……你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要找到真正的用戶需求,而不只是把一些概念掛在嘴邊。
「概念為先」是一種有害的思路,可罪過並不在產品經理自己,而是被兩類人害了。一類是進行馬後砲式總結的人,比如Facebook帶動了社交網絡的 風潮,國內所有做這樣產品的人都給自己掛上兩個標籤,一個叫SNS(社交網絡),一個叫六度空間理論。可是,Facebook是因為有了六度空間理論、有 了社交網絡這種認識才成功的嗎?實際上這種總結過於抽象,它把真正成功中做產品的那種細節全部給抹掉了。
當你在網上看別人的總結,看得特別熱血沸騰,什麼基於手機地址簿的即時通信應用,什麼Push to Talk對講,你按照這個概念去做產品,實際上我覺得是違背了一個做產品的規則。
再回到Facebook,它真正最早做起來打中了什麼點?哈佛大學的男生要泡女學生,他們有太多的荷爾蒙和太多的時間,他們要看看今年新進來的女生長什麼模樣,就這一個需求解決了,打動了第一批用戶。
任何一個產品的模式都是做出來的,不是總結出來的。尤其在產品的早期階段,產品經理不能被各種模式束縛了自己的頭腦和創造力,應該忘記這些東西,回到產品本質。
那產品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用戶為什麼用你的產品?你的產品解決了什麼問題?給用戶帶來了什麼價值?
所以要從用戶的角度去看問題,忘掉自我。我們每個人都有太多自我,都認為我們應該給個什麼功能給用戶、有個什麼技術應該可以教育用戶來用,其實越是普通用戶,他們的想法越是和產品經理的想法差異很大,連雙方腦子裡的詞彙都大相逕庭。
用戶不會因為你給自己加了個SNS或者LBS的標籤就明白你是什麼,更不會因此來用你。比如說百度當年起步時超越了Google,其中MP3搜索起 到很大作用,可對一個普通用戶來說,他甚至不懂「搜索」這個詞代表什麼,不懂什麼叫MP3,他只知道百度上有免費的歌可以聽,他絕對不會說,「因為百度有 強大的搜索引擎技術所以我使用它」。
你要做的是在市場上為你的產品找到切入點,你個人的髮型可以酷一點,你的思想一定要土一點——要從普通用戶的角度出發,用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的思維去看問題,發現他們是怎麼想的、怎麼談論產品的。
很多產品經理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平常接觸的也都是同行居多,這種所謂「白領」階層在中國不超過3000萬,使用產品時容易形成一種自我加強。當你看見周圍人都在「偷菜」時,其實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遊戲,只有當騰訊做它時,它才真正擁有了全中國的用戶。
所以行業裡太多的馬後砲式總結和標籤化的模式,會讓我們離用戶越來越遠,最後變成一幫人弄一個小圈子,大家互相吹捧,談論出來的產品一定脫離實際。
國內有一些小的創業公司非常草根,他們有可能在後繼的發力階段做不上去,缺乏商業運作的經驗,可是他在早期的時候會比一些所謂有經驗的創業者或者在大公司混過的人更能看到用戶的本質。他們可能笨拙到不能用語言描述出這種模式,可他能描述出用戶有一個強大的需求。
在廣大用戶面前,我們要把自己當成什麼也不是,才能把自己清空之後,屁股決定腦袋也坐到用戶那端。當你把自己變成一個沒有耐心、不懂互聯網、要求非常簡單、對太複雜的產品也不會用的用戶之後,你再來看自己的產品,會發現過去覺得很俊的自己的孩子,突然變得不那麼漂亮了。
當用戶對你的產品不滿意的時候自然會罵你,我剛開始被罵的時候也會很難受。這時候生氣總是難免的,你會覺得他們很傻,很不可理喻,已經免費把產品給他們用了結果還罵你;你會覺得用戶沒有耐心,你做了10個功能,有一個功能不好用他都能罵你。
其實,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產品是用戶一邊用一邊罵的,用說明他離不開你,罵說明他對你有期望。群體智慧很牛,如果只是靠公司裡這些人,腦子還是會有不好使的時候,會忽略很多細節,可是靠用戶反饋給你提意見,經常能捕捉到很多需求。
最極端的時候有幾家公司特別恨我,雇了成批的水軍來罵我,可他們不能純粹造謠啊,所以也要先用放大鏡看我,挑到毛病再放大。這些水軍的進攻對我就是最好的幫助,因為他們一點都不寬容,你就想能不能產品做得更完美,讓他們一點都罵不出來。
我們有個開機小助手,這個功能真不是大家在屋子裡通過什麼創新的模式做出來的。它怎麼出現的呢?特別簡單,很多人電腦慢,第一反應就是中了病毒,結果用360的產品處理不了,於是很多人過來罵我們:我電腦很慢,用360一個毒都沒查出來,你們做的什麼垃圾軟件!
可是,用戶的罵一定要分析他背後的東西,他表面是罵殺毒不行,可電腦裡我們發現沒病毒,原來這時候用戶想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電腦開機太慢。中國有很 多軟件開機都自動運行,而且經常有彈窗廣告,當用戶電腦裡有幾十個軟件開機啟動、彈好幾個窗口之後,啟動自然很慢。可它們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病毒和木馬, 它們是用戶需要用的軟件,那怎麼辦?把軟件從加載項裡去掉。需求解決,這就產生了開機小助手。
人的本性實際上都是貪、嗔、痴的,我們恨不得做無數的功能,恨不得什麼產品都干。包括我在內,稍不注意也會忍不住在產品中堆砌功能。
所有的方法論,還是歸結到之前我所說的:換位思考。我們認為很花裡胡哨的功能、很重要的技術,為此編了十萬行代碼,用戶那兒可能感覺不到;可我們有個不起眼的功能,可能對用戶帶來很大的改進,用戶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
李開復的書裡講到過微軟Windows Vista失敗的例子,那個產品中很多東西都是微軟的想法,不是用戶的想法。為這些東西微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用戶不買賬。與此相反,用戶使用iPad永遠不知道什麼叫睡眠,用戶一按就開了。
很多人希望我告訴他們一個一招制敵的功夫,可很慚愧,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試出來的。不要想每次都給產品發一個大版本,而是在一個個小版本的嘗 試中,每次提供一個主打的功能。之後反覆看數據,一旦發現用戶覺得好,找到了正確的突破口,迅速加大投入、趁勢追擊;用戶如果反映不好,最多浪費了兩週或 者四周的時間。
做產品和發現極致需求,是一個小步快跑、不斷嘗試和調整的過程,不要害怕失敗。實際上我也做過很多失敗的產品和很多不怎麼樣的功能,只是這些功能沒有發佈出來,或者發佈出來不成功大家都不知道。你今天看到的功能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背後至少有1:10的關係。
其實極致是結果,達到極致的手段是專注。任何一個公司,不管規模多大,真正的領軍人物或者說能擔當一個產品的人是極少數的,他決定了你公司的帶寬。所以,帶寬和廣度、深度是不能兩全的。尤其是很多初創公司,資源特別有限,只有聚焦在一些點上才能把它做到極致。
回頭再來看蘋果公司,我們再怎麼神話喬布斯,其實他最近10年來就一類產品,那就是以iOS為核心的產品。連蘋果這麼偉大的公司實際上都很專注,喬布斯回到蘋果的時候把產品砍得不剩幾個,只有兩條主產品線、4個型號;iPhone主要也就兩個版本,16G和32G。
要達到極致就必須要專注,要專注則要先克服自己的貪心和慾望。
奇虎360董事長 周鴻│口述 夏勇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