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国美决战:陈晓打出三张牌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4/yMMDAwMDE5MzgyMQ.html
核心提示:这三张牌首先是决定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将召集会议的主动权抓在手里;其次是“黄光裕折扣”牌,陈晓称国美电器股价过去两年间6次大跌都是在大股东被拘、香港被起诉等事件后发生的;最后一张则是更显煽情的感情牌。
相关专题:国美电器起诉黄光裕并索赔
8月23日,国美电器争夺战的关键一天。
是日,国美电器发布2010年半年报。自股权之争公开化后一直没有在媒体露面的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终于现身香港记者会。总裁王俊洲、贝恩投资竺稼等与会。
这一次,陈晓打出了三张关键的牌。
这三张牌可谓“做工考究”。首先是决定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将召集会议的主动权抓在手里;以退为进,主动宣布重新选举包括竺稼在内的3位贝恩投资派驻的非执行董事。
国美电器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主动召开股东大会,以及提出重新选举非执行董事的提议,显然是现有董事局对胜利的信心所在,而且我们已经得到了前50大股东99%的支持。”
陈晓还打出了“黄光裕折扣”牌。他展示的两张国美电器股价过去两年间的波动图显示,其中6次股价大跌都是因为大股东被拘、香港被起诉等事件后发生的,而每次大涨都与现有董事局引进贝恩投资、发行新2014可转债等相关。
陈晓坦言,“我相信黄光裕先生智商不低,我智商也不低。黄先生说的所谓业绩、业务模式、融资问题都站不住脚”。
而 最后一张感情牌更显煽情。陈晓主动透露自己在国美电器危险时刻以个人资产和股权抵押来换取银行授信的选择,来显示其对上市公司的帮助,以及对目前被误解的 不解,发言中其声音一度哽咽,他甚至表示,“目前对于陈晓来说最简单的化解矛盾的方式就是离开,但这并非对公司和股东利益最佳的方式。”
陈晓以退为进
在双方矛盾公开化后,何时召开股东大会一直是外界最为关注的决战点,如今国美电器董事局终于在黄家给出的最后期限(8月25日)前两天做出了选择。
陈晓告诉记者,“虽然董事局不认可大股东处理事情的出发点和方式,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动议是不理智的不恰当的不受欢迎的,但在考虑后决定要认真对待其诉讼,现在决定9月28日召开特别股东大会。”
显 然,这背后隐藏着董事局和管理层对这次决战主动权的争夺。有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其实董事局虽然反对大股东的提议,但如果因此拒绝召开股东大会,这样 大股东可以单方面召开股东大会,这在机构和公众投资者,特别是态度并不明确投资者看来是现有董事局的信心不足,这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也意味着丧失 主动权。”
正是出于对主动权的争夺,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局选择了主动出击,甚至将贝恩投资的三位非执行董事的人选来捆绑在一起进行全新的表决,这更是为了向投资者显示出其信心。
陈晓告诉本报记者,“每个投资者都会负责任而理智地投票,董事局会尊重股东的选择,坦然面对股东的选择。”
上述国美电器人士表示,“其实大股东这次并没有要求贝恩投资的非执行董事重选,但是董事局认为5月11日的那次投票结果并没有反映所有股东的看法,如果董事局强行任命势必给大股东一方口实,如果这次投票率高,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结果会截然不同。”
陈 晓的信心也恰好来自5月11日的那次结果,在投票率只有62.5%情况下,拥有33.98%股权的大股东最后的否决票也只占54.65%,这意味着当时没 有任何机构和公众股东支持大股东,如今贝恩投资已经做出了在股东大会前完成债转股的决定,其投票比例也从5月11日的0.2%提高到9.8%,这意味着即 便其他机构不参与,陈晓为首的董事局依然可以获胜。
对于这次债转股的决定,竺稼表示,“作为财务投资者,我们不会谋求第一大股东的地位,这样做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参加投票。”
而2010年半年报也为现有董事局争取其他投资者支持提供了弹药,249亿元的销售收入以及9.62亿元的净利润已是过去两年来最高的,而从8月24日开始陈晓、王俊洲等国美核心管理层将开始多日的投资者路演沟通,这为9月28日前获得足够的支持创造了条件。
对此黄光裕家族的代表8月23日表示,“对于董事局和贝恩投资目前的选择我们都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的确没有路演这样的沟通机会,但我们有信心在股东大会上获得胜利。”
他还表示,“国美电器这样的业绩算不上好,净利润只有竞争对手的一半。”
本来国美电器董事局完全可以选择在近期内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来避免夜长梦多,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选择在9月28日是有原因的,如果安排在近日,大股东方面可能会对外宣称现有董事局利用权力来特意这样安排,来减少其争取投资者的时间,我们这样安排更是信心的表现。”
黄光裕折扣
对于陈晓为首的管理层来说,现有业绩显然不够,必须要将过去两年国美电器的业绩下降和股价大跌与黄光裕事件联系起来。
在陈晓看来,国美电器2008年9月的股价开始从4港元左右的高价,受黄光裕被调查传闻影响开始大幅下降,到黄光裕出事后的11月24日停牌前已经跌到1.12港元,而长期停牌后,由于黄光裕夫妇在香港被起诉并冻结资产,以及黄光裕家族要求改组董事局等一系列事件后大跌。
相反的是,在国美电器董事局引进贝恩投资,提前赎回可转股债并发行新的2014可转股债等关键节点,国美电器的股价都在大涨。
陈晓表示,“国美电器每次价值受损都与黄光裕有关,而黄光裕的个人市价资产在过去19个月中则从50亿港元上升到160亿港元。”
对 于大股东公开信指出的管理层在业绩、期权激励、发展方向,引进贝恩投资等四大问题,陈晓表示,“现在的矛盾并非利益和股权之争,也没有所谓的陈黄之争,只 是黄光裕依然在按照创始人的个人需求来管理公司,并让公司工具化。大股东说的股权之争,不是真正的原因。这次要求改组董事会的真正目的,要的是对国美电器 控制权。”
他还指出,“如果国美电器依然是黄光裕100%控股的私人公司,这样管理无可厚非,但现在只有33%左右股权却依然要这样管理显然不符合其他股东的利益,从让其胞妹和私人法律代表进入董事局显示出其通过代理人遥控董事局的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大多数股东的利益。”
对 于黄光裕家族指出的贝恩投资捆绑管理层利益的说法,竺稼则指出,“贝恩投资没有捆绑任何人的利益,之所以有董事局席位的要求,是因为贝恩投资在全球各地的 投资都有这方面的要求,而2009年上半年可转股债的持有人回报率很低,协议中提出多项债权人保护条款只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保底。”
竺稼表 示,贝恩的角色一直是债权人,拿到的是可转换债券,“有一些条款要求我们能参与管理,也是私募股权投资的一贯做法,我们不是被动投资者,对投资的公司提供 支持,比如在零售行业方面提供支持。我们也有一年的锁定承诺。我们不是永远的持股人,私募就是投资者把钱交给我们管理,一般的项目5-7年就退出。”
为增发铺路
在8月23日发布会现场,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发布了与麦肯锡共同制定的新5年规划,并对规划所需资金进行了具体介绍。
王俊洲介绍,国美电器未来5年将实现门店翻番,即新开700家门店,这部分需要资金7-21亿元;而建设11个全国和区域性物流基地,其总投资将在22-55亿元。
与此同时,国美电器还计划全国改造400家现有门店,总投资4亿元,同时建设11家自有超级旗舰店的投资达到26.5亿元(一级市场4家,每家投资4亿元,二级市场7家,每家1.5亿元)。按国美电器的新五年规划,开店重点集中在山东、大上海、大四川、京津塘和广深地区。
显然这样的规划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在特别股东大会上的支持,但更重要目的是为增发铺路。
是否增发,显然也是双方矛盾焦点。
按照陈晓的介绍,在2009年3-4月最为困难的时刻,国美电器的银行授信一度停止,公司现金保有量低谷时只有20.33亿港元,而正常公司的流动资金应该在25-40亿港元,而目前公司的现金达到了近60亿港元。
不过在国美电器董事局看来,目前的资金除了40亿港元的流动资金外,还有几十亿元的新旧2014年可转股债需要偿还,所以未来5年的规划需要新的资金。
国美电器有关人士表示,“未来5年的资金至少需要70亿元,最多则需要110多亿元,所以公司未来增发融资不可避免。”
但陈晓否定了在特别股东大会前增发的可能性,他告诉本报记者,“公司没有很清晰的阶段性发展计划,也没有相应的资金需求。”
显然在陈晓为首的管理层看来,其认为没有必要在年度股东大会前来完成增发,也没有可能完成增发的程序,但在明年5月年度股东大会前完成增发是有可能的,而且未来几年可能会多次增发来逐步稀释大股东的股权。
不过黄光裕家族的代表表示,“9月28日到现在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让大股东来继续争取投资者的支持,所以大股东完全有胜出的机会。”
有 消息称大股东计划在特别股东大会前在二级市场增持不超过2%的国美电器股权,对此国美电器董事局似乎不担心夜长梦多。有国美电器内部人士表示,“大股东小 规模增持不会影响到最终的投票格局,而且其手中的资金也难以支撑大规模增持,黄光裕家族在寻求外部借款支持时甚至提出了谁能解决问题给中介费用1亿元的优 厚条件,但目前愿意向其提供借款的机构和个人几乎没有。”
渣打出事後還值多少?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3.html
近日看見不少價值投資blogger對渣打銀行(2888)這支股票很有興趣,自由一千萬兄更話要組織一個「渣打同香會」建議大家做渣打股東,這是在別人恐慌時買入的行為。與此同時,有不少持有渣打的朋友仔欲哭無淚,見股價下跌而鬱鬱不歡。這令止凡很有興趣對渣打作一下估值,看看由160元跌下來至110元的渣打是否一個價值投資好機會。
對一支股票突然下跌,令不少基金經理作出沽貨動作,決不能單看其過往價格作為基礎,或以為過往市盈率達13倍而如今只有9倍,就斷言話抵買,作出人棄我取的決定,這將會是危險的。相反,又不能話這家公司的盈利增長放慢了,或某地區出現虧損,就不問價地大手沽出,把這支股票唱得一文不值,這又是不可取的。我會建議先分析渣打下跌的原因,鎖定損失及公司變質的範圍與程度之後,再作合理估值,看看有否跌過了頭。
今次分析只基於盈利數字,其方法在之前一篇「何謂與大市同步」大致討論過,利用大市作為基準,即10年回本期來看其價值,而渣打本身的運作效率及與同業的比較則不會涉足。從平日對渣打的印象來看,渣打算是管理優良的公司,風險控制亦不錯,而這些年盈利數字出事,應該與其公司本身運作及管理無關,是地區生意出現問題,所以先排除了公司結構性變質的問題。
如果沒有出事,渣打由2006年賺26億美元,到2012年賺近50億美元,平均每年有1成多的增長。假如今年繼續能賺50億美元,往後10年也有8%增長的話,10年下來總盈利就是720億美元。
在此要看看股份數目變化,2006年有13.5億股,在2008年至2011年期間,股數每年增加一兩成,但近兩年沒有大動作,股數都沒有突然增加,2013年大約有24.5億股,未來10年就按每年普通的3%去增加(除非有供股或發股作收購活動就另計),10年後的股數大約為32億股。
簡單除數,720/32,就是10年每股賺回盈利值22.5美元,即175元港元。所以股價一時在150港元,一時在200港元,在這些區域上上落落,沒有話抵或不抵,只能算合理。
讓我們看看今天渣打的問題,出事的主要是南韓市場,其實過去多年,南韓的稅前盈利只是3億多美元左右,佔總稅前盈利的幾個百分點而已。在2013年,由於出現問題,渣打已作了大手減值,達10億美元,到2014年上半年又多作10億美元減值,這個市場由2007年至今只貢獻了總共20多億美元,這一年半已經蝕清有餘,實在過份。不過,金融世界就是如此,一件毒資產可以一直輸下去,然而渣打管理層未有放棄這個市場的決定,合理地想,他們應該有把握改善虧損情況。
同時,那一邊廂又話要被美國罰款3億美元,增長又不能保持雙位數字,這樣的情況之下,渣打的估值不會再是175元了,但到底多少呢?150?130?100?70?作為投資者,就是先要評估價值,再看看市場恐慌是否過度了,這才是安全合理地有利可圖。
假設南韓地區下半年還要多減值10億美元,2015年還要再多減值20億美元,由2013年開始總共減值50億美元,我相信這已經是極差的打算,如果一個地區在正常時每年只賺3億多,如今蝕了總共50億美元,而管理層在這三年時間還沒有想辦法把這毒瘤切除,這會是災難。另加3億的罰款,與及各地的盈利增長減慢,就拿一個比通脹率好一點點的數字4%吧,這數字已經極之保守地看待渣打銀行的盈利能力。
算未有南韓的減值前,2014年就應該大約賺50億美元吧,每年增長4%,未來10年總共賺到600億美元,之後,我們可以再減去南韓在2014及2015年的40億美元減值(其實稅後可以減值小一些),再減去3億美元罰款,即10年賺了557億。按10年後的32億股計算,大約17.5美元,即135港元。
渣打出事了之後,我認為它的合理價為135港元,現價為110元,大約有兩成折讓,算是抵買。然而,股神很喜歡說安全邊際,如果達3成拆讓,即大約95元,甚至5成拆讓,即68元,這安全邊際會更大,補足以上分析假設上的錯誤及風險。雖然這分析簡單地拿盈利數字拼來拼去,但並不是拿市盈率或股息率簡單比較一下就算,單看市盈率或股息率買賣股票的朋友,想清楚自己拿個PE或息率思前想後,真的是在價值投資嗎?要小心價值投資陷阱。當然如果一心希望渣打在雨過天晴之後回覆當年勇的話,這又另計。
很希望blog友可以交流一下,尤其是決定買入渣打的朋友,為何覺得渣打跌過頭呢?你們心中股值及股價為多少呢?你覺得以上的假設如何?歡迎提點。不過,估值有如藝術而非科學,以上數字的大概感覺、方向、範圍有個譜就可以了,請不要跟我針著小數點後的數字,還每個數字的來龍去脈噢。
何壽川打出王牌張晉源將重振業績 永豐金大風吹談判高手打前鋒
2015-07-13 TWM
| 面對競爭激烈的兩岸金融市場,永豐金控日前發表歷年最大一波人事變動,不只高階主管大風吹,也起用多位中生代大將,何壽川這著棋能否讓永豐金獲利大幅躍進?
撰文•梁任瑋
六月二十四日傍晚,永豐金控拍板史上最大一波高階人事調整案,幾乎所有核心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都換人,一口氣動了十九位高層的職務。調動規模雖大,不過都是原有核心經營班底大風吹。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說,人事調動是為了讓組織更有創新活力,拚下一個五年計畫。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兩岸三地最靈活便利的金融品牌。」一手主導此次人事布局的何壽川發出聲明稿宣示他的決心。
除了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辭去永豐銀中國子行董座;台灣部分,最受矚目莫過於永豐金租賃董事長游國治、永豐金策略長張晉源分別出任金控、銀行總經理,還有這幾年在永豐銀行積極推動行動支付的總經理江威娜,調升為永豐金控營運長。
處事冷靜理性
他是何壽川最得意左右手
公司對外宣稱,曾任萬事達信用卡台灣區與中國區總經理的江威娜,因為推動行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業務及簡化流程有成效,未來要借重她的專業與經驗複製到其他子公司,提升各個子公司的數位效能。
除了江威娜外,這波調動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永豐金控財務長暨發言人張晉源轉調兼任永豐銀行總經理,由他負責中國市場的用意很明顯。
「Michael(張晉源英文名)終於浮上枱面了!因為以董事長何壽川對他的信任,升他上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曾與張晉源共事的中華工程總經理蔡維力,對他接任永豐銀總經理不感意外。這位號稱「何壽川最得意左右手的」銀行總經理新秀,堪稱是永豐金「頭銜最多的」專業經理人,過去長期擔任策略長與財務長等幕僚角色,這一次一舉擔綱總經理。
今年五十一歲的張晉源,最常出現的場所不是法說會就是股東會,「他最厲害的地方是,每次開會總能在短短幾分鐘內羅列出這季財報與營運展望重點,完全不拖泥帶水,是非常非常聰明的人。」凱基投顧金融產業分析師施志鴻這麼形容。
張晉源處事冷靜理性的態度,源自於早年在外資對沖基金工作時接受的嚴格訓練,他加入開發金控後,在策略長劉紹樑麾下做事,之後購併大華證券,張晉源不到四十歲就坐上韓國KGI證券資深副總,更擔任大華期貨董事長,也是在這時與時任開發金控董事的何壽川熟識,之後又協助何壽川打贏北商銀與建華金控大戰,獲得何壽川信任。
一局談判,配一首古詩他隨口接上兩句,驚豔對方何壽川取得建華金控經營權,改名永豐金控後,○八年挖角張晉源到永豐金擔任策略長,之後開發金控同事蕭子昂與莊銘福也在張的牽線下到永豐金控,當時金融圈就有「開發派全面掌權永豐金」的說法。
但張晉源在何壽川心目中地位的升級的最大關鍵,是一三年中國工商銀行宣布斥資兩百億元入股永豐銀二○%股權一役。永豐銀行在中國市場合作談判的第一線都是張晉源,而非總經理江威娜。
除了事前詳細準備外,熟稔談判技巧的張晉源,也擅長將自己融入到對岸中國人民的文化與語彙中。舉例來說,中國文學底子不錯的張晉源,在與客戶接洽時,總能跟上對方隨興丟出的兩句古詩,讓雙方對談氣氛融洽,這種看似不重要卻又扮演潤滑劑的軟技巧,張晉源也能掌握。
此外,知情人士透露,張晉源深知永豐金的資產規模較工商銀行小,為說服工商銀行入股永豐銀,張晉源做了詳盡的分析與預測,了解工商銀行一直在找互補性高的策略聯盟對象,強調永豐銀行的優勢,就這樣說服了工商銀行入股永豐銀,讓何壽川歡喜不已。
六月初才將永豐金控投資評等調升至「表現優於大盤」的麥格理資本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許世德就指出,永豐金控早在一九九九年就推出MMA(永豐銀行網路銀行)切入財富管理市場,並於○三年招募兩百位財務規畫師,開風氣之先,但是,其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卻僅由○八年的二十三億元成長至一四年的四十億元,在私人銀行當中是成長幅度相對小的,主要原因就是○五年建華銀行與北商銀的合併綜效未能顯現,因此,最近大舉投入資源在消費金融服務基礎建設上,應該可以得到一些成效。
一個五年計畫,動19位高層能否有成長動能,就看這次歐系外資券商分析師表示,過去十年永豐金控營運策略上,最大的問題在於購併北商銀後,營運重心由消費金融轉向企業金融,但在○八年金融海嘯期間踢到鐵板,這幾年雖回防消金領域,但切入的業務與中國信託等銀行業者相比,時間點已落後許多,故成效相對有限,是這幾年營運團隊更迭頻仍的主要原因。
張晉源坐上銀行總經理大位後,除了站在前總經理江威娜打下消金的基礎上,加上未來中國市場的開拓,能否讓永豐銀行有新的成長動能,相信不只法人期待,更是何壽川推他至前線,所肩負的最大任務。
Profile張晉源
出生:1964年
現職:永豐銀行總經理、永豐餘董事經歷:永豐金控策略長、副總經理、大華證券資深副總經理、大華期貨董事長等學歷:英國艾賽克斯大學財經系碩士高層大換血,張晉源順勢到台前——永豐金重要人事調整一覽表
職務 新任 原任
永豐金控總經理 游國治 蕭子昂永豐金控策略長 無 張晉源永豐金控營運長 江威娜 莊銘福永豐金控投資長 莊銘福 無永豐銀行總經理 張晉源 江威娜永豐銀行總稽核 陳日田 王永盛中國子行董事長 鍾敏敏 何壽川中國子行總經理 黃宗貫 鍾敏敏永豐金租賃董事長 鍾敏敏 游國治永豐金證券董事長 陳惟龍 黃敏助永豐投信董事長 莊銘福 陳惟龍
那些被315打出的“假”,能讓時間去抹平一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5/154704.shtml
導讀 : “315”又到了?好嘞,左手危機公關,右手緊急聲明,一套降龍十八掌,打完收工,回家吃飯。而今年,你在期望什麽?
天下無賊,終究只能是個傳說?
你知道“315”之前最火的生意的是什麽嗎?是網上刪帖。據說少的一兩百,多的上萬,涉及較大門戶的還要驗單。各路公關小夥伴們也到了接受考驗的歷史性時刻。當今晚晚會開始前5分鐘進廣告時,估計誰家的BGM響起,誰家PR就可以松口氣去喝茶了。
而這,就是“315”的全部意義所在嗎?
在各路打假和投訴小分隊都非常活躍的今天,我們的創業圈兒自然也不是可以置身事外的凈土。創業“造假”也不是陽光下的新鮮事,“造假”的方式和內容呢,也是花式更新,每年都能解鎖一些新的姿勢。
比如,刷單和刷榜硬是被做成了一條龍產業鏈。比如,刷粉買轉發已經不是秘密……
在這個人人為媒體的時代,以朝陽群眾為代表的熱心網友們顯示出了無窮的力量。扒皮、打假,也成為了貫穿了2015年創投圈的關鍵詞。從融資到學歷,從數據到產品,造假的花樣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被曝光。
但曝光之後呢?第一天,轉發;第二天,辟謠;第三天,轉發……事件完。
對,就是這樣。在這個媒體過載、信息爆炸的時代,即使是爆炸性的大新聞,也不過只能在大家視線內停留個一兩周而已,更何況是其他呢?
而這些被曝光過的企業會如何?大概率的能是,在年底的媒體盤點或者危機公關討論時露個一兩面,然後繼續銷聲匿跡。“用時間來抹平一切”,仿佛成為了一切事件的解決良方。
不然怎樣呢?你告我啊?
Case 1:你還記得“PPT造汽車”嗎?

還想得起去年在知乎上被扒皮得不亦樂乎的遊俠汽車嗎?
純中國版電動車,性能媲美特斯拉,50人團隊482天造出概念車,三里屯亮相,地點優衣庫(對,你知道的那個優衣庫)往西。
當天媒體就爆炸了。第二天知乎就爆炸了。這款概念車車型一亮相就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樣車的側視圖和特斯拉那麽像,就是在特斯拉比例上改的吧?整車車載系統怎麽用安卓?幾百萬元怎麽做出一個自己設計的底盤來?續航能力和百米加速數據沒有經過測試是怎麽得出的?
更有網友直接質疑,這樣車就是拆了一輛特斯拉直接改裝的。遊俠汽車被冠以“PPT造汽車”之稱。更有甚者,年僅28歲、創業五次的創始人黃修源之前的經歷也被翻出來質疑。
而針對種種發難,黃修源在知乎上發布了一篇憤怒的“遊俠官方關於所有質疑的回應”。內容包括對山寨特斯拉質疑的回應,包括強調底盤的設計和開發是自己完成的等等。
但是這仍然無法消除最基本的懷疑:2000萬元,50個從沒從事過汽車行業的人成立的團隊,怎麽在482天里造出一輛汽車來的?與之相比,李書福可以去面壁了。
遊俠團隊並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這並不意味著遊俠汽車的終結。2015年12月,新的合夥人、西拓能源董事長衛俊加入,黃修源成為產品負責人,主要負責車機、操作系統的產品設計。遊俠X電動車也仍然存在,繼續在量產路上進發。
當然,我們不是要打擊國產電動車創業領域的熱情。不過,其實我們也挺想知道,上一款樣車到底是怎麽回事。
Case 2:999.999噸毛桃你知道是誰買的了嗎?


成立於2011年的一畝田,是當年一個農業B2B平臺的樣板。創辦後4年里,根據公司公開資料,它實現了2000%的增長。而如果不是去年的那場風波,它還有一個豪言要實現,那就是2016年實現5000億元的交易規模。
言猶在耳,風向已變。去年8月,突然爆出一畝田投資方撤資,裁員1500人。隨即裁員的事被媒體證實,也有據稱是被辭員工致信媒體,表示一畝田刷單造假。頓時輿論嘩然,之前外界對一畝田業績的一些懷疑,仿佛瞬間找到了坐實的論據。
那是因為,在此之前,就有眼尖的人發現,一畝田公開的動態成交數據中,活動著一些奇葩,諸如“6小時前劉老板采購了999.999噸毛桃”、“9小時前老板采購了1073741.8235噸的洋蔥”之類。
對此,一畝田的回應是,這些詭異的數據是產品bug,它們是版本更新期間的測試數據。但真實數據和測試數據一起在公開平臺上出現,一畝田後臺月均流水99億元的數據,自然真實度也就大打折扣。
此後,盡管一畝田發表聲明竭力表示撤資系謠傳,裁員是因為員工違規操作,但潘多拉匣子已然打開,就不會合上。從當初風頭正勁到跌落塵埃,一畝田只用了一個月時間。
但一如其他事件,很快風聲過去,對一畝田的質疑也不再有人提起。時至如今,一畝田仍然在運營中。危機過去了,似乎就和它從沒發生過一樣,一切仍然照常。
在農業經濟亟需發展的背景下,農業電商的空間仍然巨大,一畝田仍然作為新農業創業典型,是被鼓勵的對象。在2015年底,一畝田創始人獲得了某評選機構的“2015中國互聯網+農業最具創新力年度人物”稱號。但是,一家企業的做法,和它代表的商業模式如何評價,仍然是值得我們去思考,而不是輕輕地,就讓它成為過去。
Case 3:當報出企業真實融資額,居然是個壯舉時……


去年創投圈抵制創業公司“融資造假”,聲勢浩大。2015年2月,真格基金創始人、天使投資人徐小平發出倡議,抵制創業公司虛報融資額。誇大融資額,是創投圈公開的潛規則,人民幣變美元,金額再乘上個三五倍,實屬家常便飯。即使來上個十倍,也並沒有什麽稀奇的。在去年的315,i黑馬也戳了一部分虛報融資的公司的牛皮,並且發起了一場73名創業者響應的“集體宣布真實融資”的活動。之後整整一年,鼓勵創業者報出真實融資的行動都在進行中。
然而,坍塌的只是冰山一角。隱藏在水面下的部分,還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巨大。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樣的事件在重複上演。比如,我們仍然可以在部分申請上市或掛牌新三板公司的公開轉讓說明中,找到某筆融資額縮水的證據。再比如,i黑馬也註意到,在近期仍然有某些公司宣稱獲得億元以上融資,卻甚至連投資方都沒有公布。
不過也不能賴這些公司不把“造假”放在心上。畢竟,縱觀歷年,別說民間打假,連被央視直接在“315”晚會上點名的對象,大多都還活得挺好的……
2015年,央視曝光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它們我們就不說了,開掛的。
2014年,大唐高鴻被點名大唐神器植入木馬吸費,大唐高鴻連發兩次聲明否認。
2013年,央視點名用戶郵箱數據會被網易“出賣”,通過獲取用戶信息來精準投放廣告,網易當夜回應:網易不會容忍該行為,以後將規範銷售部門,避免誇大宣傳。網易郵箱數據泄露事件不止一次曝光,但網易郵箱市場份額的下滑,卻是移動互聯網通訊工具崛起帶來的。
同年,高德也被點名泄露用戶信息,高德的回應理直氣壯:那是舊版本的問題。如今,高德已被阿里全資收購。
…………
但現實能夠考驗一切。批評雖然不痛不癢,可在死亡面前,任何謊言都無能為力。
當融資的冬天來臨,那一長串死亡名單,就是最好的註解。
那些全都是泡沫,只一剎的花火。
天下有賊,捕之不盡。正如光明與黑暗,同時並生,本就是時代的必然。
但是,“天下無賊”必然是人心所向。
當泡沫被擠出,死亡的考驗,不僅是真正具備創新能力公司的試金石,也是創業和創新領域的拐點來臨。踏上2016年征程的創業者們,大約也都心里有數,風浪之中,能夠立足的基礎,仍然是企業真正的實力,再加上機遇。
也但願“315”,不再只是個企業危機公關能力的考驗器。
本文八點二十發。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滴滴投資人談合並: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
針對滴滴收購Uber中國一事,滴滴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第一時間在朋友圈進行回應,稱“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並提及談和的籌碼越來越高,去年是7億美元,今年是70億美元。“沒有這些籌碼連談合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團隊的融資能力極其重要。”
朱嘯虎所指的70億元的籌備,或許要回歸至2016年6月,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輪4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新的投資方包括Apple、中國人壽及螞蟻金服等。騰訊、阿里巴巴、招商銀行及軟銀等現有投資人也都參與本輪融資。
招商銀行還將為滴滴牽頭安排達2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中國人壽對滴滴進行20億人民幣(約3億美元)的長期債權投資。這也意味著,滴滴本輪融資的實際總額高達73億美元。

作為最早下註滴滴的機構投資人,200萬美元的初始投資給朱嘯虎帶來了超過百倍的回報,也成為其投資名單中最為閃耀的一筆。在獲得金沙江註資之後,滴滴開始發力北京市場。
“在北京,滴滴開始顯現出強於其他團隊的執行能力,具體體現在PR、廣告投放、瘋狂的補貼策略,而所有這些我們看到的除了團隊自己的決策外,很大程度上是由滴滴的A 輪投資人——金沙江決定的。投資滴滴A 輪的正是當年投資拉手的金沙江朱嘯虎;如果你還記得當年拉手在瘋狂擴張時的景象,那麽你就不會吃驚於2013 年Q1-Q2 滴滴的表現,結果是北京市場被滴滴幾乎全數吃下。”在《為什麽移動打車 App 一直在燒錢,投資人還在不斷投入? 》一文中,前經緯中國投資經理莊明浩曾如此提及這筆資金對於滴滴的影響。
而作為滴滴出行董事局成員之一,曾深度參與滴滴與快的合並的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徐傳陞則表示,“合並,是將為資源優化配置、資本運作以及品牌效應等多個層面的整合打下了良好的開局。滴滴出行作為從本土市場成長起來的公司,其打法、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無疑也將極大提升合並後公司的戰力。”
降價能讓BURBERRY在中國打出漂亮的一仗嗎?
當然不能夠大張旗鼓的打出“SALE”的標識,特別是對那些奢侈品品牌牌而言。
但事實上卻是真的。9月開始,英國奢侈品牌博柏利(BURBERRY)在中國市場進行調價,價格下調幅度高達20%-25%。
最先是博柏利在中國香港市場對經典手袋款式及初秋全新上架的部分產品進行價格下調,降價幅度達10%-15%,其中經典系列手袋降幅最高達到20%。然後是在中國內地市場,大約是在一周前,各大店鋪里,博柏利包袋產品也開始降價,降價幅度約在20%左右。
上海交通大學奢侈品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李傑總結,世界上所有的奢侈品品牌在新興市場的定價總是傾向於往高位定價。他說,這是一個默認的行規。
雖然地球是圓的,但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平的。東方的消費者通過網絡看到了與西方的巨大的差價,於是調整差價在所難免。更何況是博柏利。“博柏利的全球銷售有40%的顧客來自中國。”安索帕中國集團董事總經理黃敏蔚透露。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博柏利中國區的負責人,當你看到本土零售門店銷售冷清,而客戶流失嚴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國內零售品牌的價格劣勢。那麽,你會做的也只有催促歐洲總部調價,擴大本土銷量。
這樣的降價策略並不是奢侈品牌在中國的頭一次運用。去年一輪的降價讓Chanel、Gucci的門口大排長龍引起搶購,促進了銷售。但另一方面,太過於“高調”的調價對於高端品牌的聲譽都有損害。李傑稱,所以高端品牌都應該對此的促銷謹慎處理。
這或許是為什麽即使已經大半月過去,博柏利的降價消息鮮見報端。甚至很多業內人士都不太知曉此事。
不過,鑒於中國消費者強勁的購買能力,中國市場無疑是個重要市場。博柏利在今年8月發布聲明,以5400萬英鎊從耀萊控股有限公司(Sparkle Roll Holdings Limited)手中收購了剩余15%的中國公司股權。
據博柏利方面透露,完成收購後,公司在今明兩年間會新開出9家店。但至於在哪里開店,品牌方沒有透露。不過,記者了解到,此前博柏利曾找到安索帕對於在海外購買該品牌的消費者進行分析,後者通過銀聯卡定位分析消費者來自哪一個中國的省市,然後做成分析報告提供給品牌方在中國開店選址的建議。
蒙牛攜手昆侖決打出搏擊賽事IP第一拳
9月24日,全世界搏擊愛好者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市昆侖決世界搏擊中心,一場國際高規格搏擊盛宴在此上演。這場擁有超豪華陣容的比賽是昆侖決世界搏擊中心的揭幕之戰,也是自今年8月蒙牛宣布與昆侖決升級戰略合作、共同打造體育產業大IP以來,雙方的第一次“大動作”。
晚上7點,在世界搏擊中心揭幕儀式之後,巔峰之戰正式上演。壓軸戰中,泰拳王子播求和法國拳手迪倫展開純泰拳規則的對決。在雙方出色的防肘防膝中,播求展現了更積極的進攻實力,完美控制了比賽節奏,多次準確命中對手,並最終憑借點數取勝,贏得了昆侖決首條泰拳金腰帶。

諸神之戰70公斤級世界冠軍賽1/4決賽,世界第一西提猜和播求弟子蘇波邦上演泰國德比,西提猜曾在去年的昆侖決諸神之戰半決賽KO蘇波邦,所以,本場比賽可以說是複仇之戰。不過有了師傅播求親自做場外指導的蘇波邦不負眾望,利用高掃殺手鐧壓制住了對手,最終裁判一致裁定蘇波邦複仇成功,而衛冕冠軍西提猜被淘汰無緣四強。
暴力大鵬張立鵬與英國選手博斯夫過招,這是張立鵬昆侖決次中量級世界冠軍金腰帶的衛冕之戰。第一回合,雙方戰鬥十分頑強多次上演固鎖與掙脫的好戲;第二回合,張立鵬覓得良機背後裸絞降服對手,將自己在昆侖決的連勝紀錄提高到了9場,如願捍衛了昆侖決世界冠軍頭銜。

拳臺上激情的碰撞點燃了現場觀眾的荷爾蒙,比賽過程中喝彩聲、吶喊助威聲不絕於耳,也許正如此前有人預言的那樣,世界搏擊中心正在由西方向東方轉移。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飛升,而在今年7月初,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就明確把競賽表演業作為八個重點發展的行業之一,獲得了政策和資本的雙重保障的中國格鬥產業在未來想必即將迎來一次跨越式發展。“昆侖決”作為其中後發制人的優秀代表,在剛成立一年的2015年,便被國外權威格鬥媒體評選為全球最佳站立格鬥賽事。

由此也可以看出蒙牛作為體育營銷領域的“老兵”的過人眼光。作為乳品行業中首家與體育機構合作進行跨界營銷的企業,蒙牛與NBA中國合作已經長達十年之久,積累了深厚的體育IP運作經驗,更是早在2009年時便推出史上第一檔電視籃球選秀節目《終極籃徒》,掀起了一代年輕人的籃球熱。
證監會打出“組合拳”,為ipo註冊制鋪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042

(東方ic/圖)
近日,證監會打出一套“組合拳”,先是宣布松綁股指期貨,接著約束上市公司定增。一收一放,為IPO註冊制鋪路。
“久旱逢甘霖,有很多客戶都準備好了。”某券商股指期貨交易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據他描述,身邊不少客戶對股指期貨的“松綁”表示歡迎,部分券商也已調高對股指期貨的業績預期。
股指期貨作為目前A股的主要對沖工具,曾一度被視作股市暴跌元兇之一。針對股指期貨的管控源於2015年年中股市的“異常波動”。彼時市場驚現“千股跌停”,融券通道遭禁。
為控制市場風險,中金所在當年7月起陸續開展一系列針對股指期貨的管控措施,包括多次提高中證500、滬深300和上證50股指數期貨保證金,調整滬深300、上證50和中證500股指期貨日內開倉限制標準,並提高日內平倉手續費標準等。
近20個月嚴守防控後,2017年2月10日,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宣布,“直接退出股指期貨臨時性限制措施。”股指期貨終於迎來松綁。
2月16日晚間,中金所發布公告,宣布對股指期貨相關政策作出數項調整。
但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政策仍屬於“漸進式”松綁——相較於原本千余手的日內可開倉交易量,如今上升一倍的20手仍顯得“杯水車薪”;同時,保證金仍遠高於2015年前期水平,萬分之九點二的平倉手續費也處於較高水平。
總體來看,股市因股指期貨所產生的流動性有限,高額手續費和保證金還會將一些資金阻擋在外。不過,至少股指期貨交易正逐漸走向正常化,這預示著股票市場即將開始常態化運作。
與此同時,證監會還出臺了融資新政。2月17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簡稱細則)進行了修改,並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規範上市公司再融資。
詳細來看,細則主要通過三招對再融資進行約束:一是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二是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三是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托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
多位業內人士形容,這本質上是對機構間的定增做了嚴格限制,對融資做出“結構性調整”,其最終出發點就是為了ipo註冊制的順利進行。
同時根據申萬宏源研報統計,2016年定增市場募資總額達到1580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此前的2015年也有將近1.5萬億規模。但是2016年已發行競價定增截至2017年1月8日的浮動絕對收益率均值僅為13.56%,與2015年同期發行的競價定增的解禁收益率均值24.56%相比下降近半。
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黃建中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本次規則修改有利於優化調節A股融資結構,可壓縮再融資規模和結構。
“減少定向增發,增加公開增發和配股,但壓縮出來的再融資資金是否能變成IPO、有利於解決IPO堰塞湖,還有待觀察。”黃建中表示。
他說,定向增發不單是融資手段,還是目前國內上市公司最主要的並購重組手段,本次規則修改(定價機制和20%限制)帶來的一個新問題是,會嚴重影響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組和借殼上市。
針對這一問題,證監會2月18日晚間公告稱,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總體按照《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重組辦法》)等並購重組相關法規執行,但涉及配套融資部分按照《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執行。
本次政策調整後,並購重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部分的定價繼續執行《重組辦法》的相關規定,即按照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60個交易日或者120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之一定價。配套融資行為定價按照新修訂的《實施細則》執行,即按照發行期首日定價。
配套融資規模按現行規定執行,且需符合《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配套融資期限間隔等還繼續執行《重組辦法》等相關規則的規定。
“證監會打上這個‘補丁’就對了。但是,不滿足《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重組辦法》)的大量並購重組(即沒有到到重組辦法要求的三個50%線那部分並購重組,數量上也不少),將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不能做了。”黃建中提出。
獨家對話朱嘯虎: 邊界是靠槍打出來的 不是靠談出來的
“騙子太多了,基本都是借區塊鏈之名,實則發幣,不公開發聲就不停有人拿著你的名字去站臺。”在與陳偉星幾番隔空對話互懟後的一個月,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接受了第一財經的獨家專訪。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再到區塊鏈,一次次登上科技圈頭條的同時,也讓朱嘯虎置身於輿論漩渦中。最近鮮少接受媒體采訪的他,依舊在此次采訪中直言不諱回應了對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以及共享單車乃至大出行市場的預判。

痛點是想象出來的
在幾番區塊鏈大討論之後,朱嘯虎被打上了“古典互聯網”(指的是一切未用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投資的標簽,這個說法出自“3點鐘區塊鏈”社群,在他們看來,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3D打印、無人駕駛等等,都是古典的。
對於這樣的標簽,朱嘯虎並不反感,他認為,投資歸根結底還要強調痛點,而當下區塊鏈的痛點是想象出來的痛點,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朱嘯虎的觀點是區塊鏈技術強調去中心化和信任問題,而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信息技術發達的地區,信任本身不是問題。他舉例,銀行賬號、證券賬號很少出現問題,此外通過全民記賬來保證準確性,而區塊鏈的存儲和技術成本非常高,效率卻極低。
早在去年夏天朱嘯虎和團隊在矽谷,彼時區塊鏈和ICO就異常火爆,他和團隊成員在美國考察了幾個創業項目,但發現完全不靠譜。“他們的談話風格和互聯網創業者完全不同,不講技術只講概念,一直強調去中心化做信用,談到最後商業模式就是靠發幣一夜暴富。”
對於外界所強調的區塊鏈技術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朱嘯虎直言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非常的有限,甚至追根溯源這個理論本身就存在問題。
在投資中朱嘯虎一直強調“死亡谷過後再進入”,任何技術創新都要經歷一個S曲線,火一段時間之後會經歷一個“死亡谷”,這個“死亡谷”很深,第二次起來才能淘汰掉90%的泡沫,而這個第二次起來的公司可能和最初完全不一樣,也會更成熟一些。任何新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有lead time(前置時間),需要各方面條件成熟後才能到tipping point(引爆點),越大的變革需要的前置時間越長。
在這場區塊鏈熱潮中,各路資本都在布局。以BAT為代表的巨頭公司紛紛入場,面對比特幣、ICO、區塊鏈等一連串的技術名詞和區塊鏈造富運動,害怕錯過的焦慮感也在創投圈蔓延。根據IT桔子數據統計,在2017年新成立的46家投資機構中,有9家聚焦於區塊鏈投資。
朱嘯虎認為大公司入場更多是為了做技術防範布局,和這些公司的體量相比,這部分投入所耗費的成本是很低的,就目前而言大公司所探索出來的,能夠落地的應用場景也是非常有限的。
對於投資機構紮堆區塊鏈,朱嘯虎談及切身感受,“一夜暴富對很多投資機構有刺激,尤其是在錯失傳統互聯網機會下,希望靠區塊鏈來改變。但投資一定要想清楚解決什麽問題,是否創造價值,賺快錢的都是投機者。”
邊界還要靠槍打
在風險投資圈,朱嘯虎是個特別的存在,尤其是對共享單車Ofo小黃車的投資,讓朱嘯虎名聲大噪也飽受爭議。從共享單車三個月結束戰鬥,到與馬化騰的共享單車論戰,以及合並一說,他的每一次發言都挑動行業神經。
在采訪中朱嘯虎坦陳“已經於去年12月份清空了Ofo的股份,一部分給了阿里巴巴,包括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另一小部分給了滴滴”。在朱嘯虎看來,“共享單車早期投入非常的大,而營收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情,這就使得共享單車對資本高度依賴,在幾方競爭情況下,競爭會比較慘烈,局面也比較混亂,基本就是巨頭控制,看巨頭怎麽想。”
去年年底他觀察到,頭部城市市場已經出現飽和,靠租金已經無法收回成本,不合並的話已經看到市場天花板。回頭來看,朱嘯虎認為共享單車在去年年底可能是唯一的合並機會,不管是對於Ofo還是摩拜,如果這兩個公司去年合並,這個市場估值還會有兩三倍的空間。
共享單車之外,滴滴和美團則在外賣和大出行市場焦灼開戰。
4月9日,滴滴外賣正式在無錫上線運營,第二日宣布首日單量33.4萬單,稱在無錫市場份額已經位居第一。不過這引來了美團外賣方面的質疑,稱自己才是穩居無錫市場第一。口水戰背後,雙方也在無錫市場展開了瘋狂的補貼大戰。
作為投資人朱嘯虎再次在朋友圈為滴滴“發聲”,對於靠補貼獲得的訂單是否有意義,朱嘯虎稱“補貼可以測試對方防禦的深度,補貼情況下可以打穿對方,超過對方市場份額。和在高度補貼的情況下也只能拿到20%~30%的市場份額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好像穿著3級甲VS裸體沒穿甲。”
朱嘯虎的後半句指向了網約車市場。在南京和上海,美團和滴滴短兵相接開始補貼暗戰,頗有幾年前網約車市場剛剛興起時“價格大戰”的意味。但朱嘯虎認為,不同於當年,現在政府是不希望看到惡性競爭的,美團在大量外地司機和外地車輛牌照情況下,補貼非常大,雖然官方表示拿下大量訂單,但就和當年易到燒掉幾個億,最終也是不行的。“美團補貼是把不打車的人或者習慣單車的人拉過來了,補貼要看真正拉來了什麽樣的司機什麽樣的乘客,效率很重要。”朱嘯虎向第一財經表示。
做外賣的進入網約車市場,做網約車的邁入外賣市場,超級獨角獸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而未來滴滴和美團交鋒的業務也並不止網約車和外賣,激戰與短暫和平下,朱嘯虎表示:“美國互聯網邊界清晰,中國互聯網邊界一直都是不清晰的,包括騰訊和阿里也不那麽清晰,曾經騰訊想做電商,阿里想做遊戲,邊界是靠槍打出來的,不是靠談出來的。”
獨家對話朱嘯虎:邊界是靠槍打出來的 不是靠談出來的
“騙子太多了,基本都是借區塊鏈之名,實則發幣,不公開發聲就不停有人拿著你的名字去站臺。”在與陳偉星幾番隔空對話互懟後的一個月,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接受了第一財經的獨家專訪。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再到區塊鏈,一次次登上科技圈頭條的同時,也讓朱嘯虎置身於輿論漩渦中。最近鮮少接受媒體采訪的他,依舊在此次采訪中直言不諱回應了對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以及共享單車乃至大出行市場的預判。

痛點是想象出來的
在幾番區塊鏈大討論之後,朱嘯虎被打上了“古典互聯網”(指的是一切未用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投資的標簽,這個說法出自“3點鐘區塊鏈”社群,在他們看來,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3D打印、無人駕駛等等,都是古典的。
對於這樣的標簽,朱嘯虎並不反感,他認為,投資歸根結底還要強調痛點,而當下區塊鏈的痛點是想象出來的痛點,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朱嘯虎的觀點是區塊鏈技術強調去中心化和信任問題,而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信息技術發達的地區,信任本身不是問題。他舉例,銀行賬號、證券賬號很少出現問題,此外通過全民記賬來保證準確性,而區塊鏈的存儲和技術成本非常高,效率卻極低。
早在去年夏天朱嘯虎和團隊在矽谷,彼時區塊鏈和ICO就異常火爆,他和團隊成員在美國考察了幾個創業項目,但發現完全不靠譜。“他們的談話風格和互聯網創業者完全不同,不講技術只講概念,一直強調去中心化做信用,談到最後商業模式就是靠發幣一夜暴富。”
對於外界所強調的區塊鏈技術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朱嘯虎直言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非常的有限,甚至追根溯源這個理論本身就存在問題。
在投資中朱嘯虎一直強調“死亡谷過後再進入”,任何技術創新都要經歷一個S曲線,火一段時間之後會經歷一個“死亡谷”,這個“死亡谷”很深,第二次起來才能淘汰掉90%的泡沫,而這個第二次起來的公司可能和最初完全不一樣,也會更成熟一些。任何新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有lead time(前置時間),需要各方面條件成熟後才能到tipping point(引爆點),越大的變革需要的前置時間越長。
在這場區塊鏈熱潮中,各路資本都在布局。以BAT為代表的巨頭公司紛紛入場,面對比特幣、ICO、區塊鏈等一連串的技術名詞和區塊鏈造富運動,害怕錯過的焦慮感也在創投圈蔓延。根據IT桔子數據統計,在2017年新成立的46家投資機構中,有9家聚焦於區塊鏈投資。
朱嘯虎認為大公司入場更多是為了做技術防範布局,和這些公司的體量相比,這部分投入所耗費的成本是很低的,就目前而言大公司所探索出來的,能夠落地的應用場景也是非常有限的。
對於投資機構紮堆區塊鏈,朱嘯虎談及切身感受,“一夜暴富對很多投資機構有刺激,尤其是在錯失傳統互聯網機會下,希望靠區塊鏈來改變。但投資一定要想清楚解決什麽問題,是否創造價值,賺快錢的都是投機者。”
邊界還要靠槍打
在風險投資圈,朱嘯虎是個特別的存在,尤其是對共享單車Ofo小黃車的投資,讓朱嘯虎名聲大噪也飽受爭議。從共享單車三個月結束戰鬥,到與馬化騰的共享單車論戰,以及合並一說,他的每一次發言都挑動行業神經。
在采訪中朱嘯虎坦陳“已經於去年12月份清空了Ofo的股份,一部分給了阿里巴巴,包括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另一小部分給了滴滴”。在朱嘯虎看來,“共享單車早期投入非常的大,而營收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情,這就使得共享單車對資本高度依賴,在幾方競爭情況下,競爭會比較慘烈,局面也比較混亂,基本就是巨頭控制,看巨頭怎麽想。”
去年年底他觀察到,頭部城市市場已經出現飽和,靠租金已經無法收回成本,不合並的話已經看到市場天花板。回頭來看,朱嘯虎認為共享單車在去年年底可能是唯一的合並機會,不管是對於Ofo還是摩拜,如果這兩個公司去年合並,這個市場估值還會有兩三倍的空間。
共享單車之外,滴滴和美團則在外賣和大出行市場焦灼開戰。
4月9日,滴滴外賣正式在無錫上線運營,第二日宣布首日單量33.4萬單,稱在無錫市場份額已經位居第一。不過這引來了美團外賣方面的質疑,稱自己才是穩居無錫市場第一。口水戰背後,雙方也在無錫市場展開了瘋狂的補貼大戰。
作為投資人朱嘯虎再次在朋友圈為滴滴“發聲”,對於靠補貼獲得的訂單是否有意義,朱嘯虎稱“補貼可以測試對方防禦的深度,補貼情況下可以打穿對方,超過對方市場份額。和在高度補貼的情況下也只能拿到20%~30%的市場份額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好像穿著3級甲VS裸體沒穿甲。”
朱嘯虎的後半句指向了網約車市場。在南京和上海,美團和滴滴短兵相接開始補貼暗戰,頗有幾年前網約車市場剛剛興起時“價格大戰”的意味。但朱嘯虎認為,不同於當年,現在政府是不希望看到惡性競爭的,美團在大量外地司機和外地車輛牌照情況下,補貼非常大,雖然官方表示拿下大量訂單,但就和當年易到燒掉幾個億,最終也是不行的。“美團補貼是把不打車的人或者習慣單車的人拉過來了,補貼要看真正拉來了什麽樣的司機什麽樣的乘客,效率很重要。”朱嘯虎向第一財經表示。
做外賣的進入網約車市場,做網約車的邁入外賣市場,超級獨角獸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而未來滴滴和美團交鋒的業務也並不止網約車和外賣,激戰與短暫和平下,朱嘯虎表示:“美國互聯網邊界清晰,中國互聯網邊界一直都是不清晰的,包括騰訊和阿里也不那麽清晰,曾經騰訊想做電商,阿里想做遊戲,邊界是靠槍打出來的,不是靠談出來的。”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