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爸爸去哪兒》就知道黃磊會做飯,但他這手藝能成一門生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321/154794.shtml
導讀 : 黃磊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想通過黃小廚品牌傳遞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家吃飯,多陪家人,愛世上美好的一切。”
明星創業不是新鮮事,最近黃磊也玩起了創業。黃磊將自己身上的標簽“黃小廚”進行轉化,做成了基於生活方式的“黃小廚”品牌。黃磊打算用這個標簽幹點什麽?在視頻里教大家做菜嗎?此外,他又準備如何運作這個品牌?
何炅、羅誌祥等大V轉發,黃磊如何把流量分給“黃小廚”?
2015年9月21日,黃小廚在微博上發布了首支宣傳片,不久,便有何炅、孫紅雷、羅誌祥、黃渤、海清等眾明星轉發。同一天,其微信公眾號發出了第一條推文《做演員,做美食,黃小廚一直想感謝他》,黃磊將自己和父親的往事娓娓道來,他說,可能正是吃了爸爸太多的拿手好菜,我才練就了一身好廚藝。正是這種明星效應,讓黃小廚這個微信號20天就拿下約10萬粉絲。
經過近5個月的發展,黃小廚總經理王戈說,目前公司已經有20名員工,在微博上已經積累了15萬粉絲,微信是30萬,每天的推文有四萬左右的閱讀量。
這個在PR上不愁的新品牌,到底要幹什麽?
黃磊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他想通過黃小廚品牌傳遞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家吃飯,多陪家人,愛世上美好的一切。”
“柴米油鹽醬醋茶,風花雪月詩酒歌。”看這句略顯文藝的廣告詞,就知道黃磊要幹什麽了。在微信公號上有一個版塊“小廚上菜”,屬於用戶UGC的內容,比如會有“用牛油果做一份元氣早餐”、“天冷禦寒,就來杯煮熱紅酒吧”、“二十八把面發,猴賽雷小饅頭”等生活達人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小廚FM”,黃磊會向粉絲們分享他的私房菜譜,還有關於美食的獨家故事等。如果你觀察得夠仔細的話,會發現黃小廚的微店里也悄悄上線了五色原木筷子、油茶籽油、茶的搭配師冬日普洱禮盒等商品。
在尚無知名品牌的領域,比如筷子等,黃小廚會選擇自己出品產品。相反,如果已經有巨頭,黃小廚可能會選擇和巨頭進行聯合出品。
目前,黃小廚並未大力推廣電商,還在營造社群的氛圍。畢竟在還未聚集足夠人群的時候,強推電商是有損用戶體驗的。未來,黃小廚品牌想要做就是一個生活方式品牌。
和誰一起做?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黃小廚這個這個生意,是黃磊和他家對門的鄰居一起“吃”出來的,就在一次聚會上,他們聊出了黃小廚這個概念,現在鄰居也成了黃小廚的合夥人。
黃小廚的總經理也是在飯桌上找到的。2015年4月10日,黃磊和時任時尚集團旗下某發展中心的副總王戈吃了頓三個半小時的燭光晚餐,期間黃磊用了三個小時激動地描述了自己關於黃小廚品牌的構想,並向王戈拋出了橄欖枝,早在1995年,王戈就是黃磊的第一批粉絲。1999年,還是大學生的王戈與黃磊相識,後因黃磊要為《時尚健康》雜誌寫專欄,他們的聯系日益緊密。
明星創業,火一陣之後去哪兒?
視頻是黃小廚今年發力的重點,三個類型的視頻已在籌備中:以黃磊和他的朋友們為主角的美食類真人秀;專題化的短視頻“黃小廚的春夏秋冬”;以及更具實用性的菜譜、資訊等小視頻。
韓寒的“一個”同黃小廚類似,做的都是偏生活方式、偏文藝範的產品,都靠名人效應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粉絲。
今年1月份,“一個”改版了,加入了音樂板塊和電影評分板塊,從文藝閱讀擴展到了文藝生活。這種改版思想似乎也適用黃小廚。,據介紹,它將來不會只是一個微信公眾號,美食也只是一個切口,未來會更多涉及到一些家庭消費的場景。
王戈向i黑馬表示,“黃小廚最初的粉絲多數來自喜歡黃磊的人,但後來我們發現,有很多與黃小廚有著相同生活追求和主張的人也來關註我們了。 ”
黃小廚會從一個名詞變成一個形容詞,會涵蓋你的主張和狀態。”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黃小廚新廚房生活(北京)有限公司
創始人:黃磊
所屬行業:生活方式品牌
融資進度:未透露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常皓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07/160240.shtml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胡欣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
本文系博望誌(微信ID:szszbf)對i黑馬投稿,作者胡欣,編輯小肥人,圖片何瑫提供。
何瑫簡介:《智族GQ》總主筆,非虛構報道知名寫手。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團長,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人物》雜誌。任職《智族GQ》期間創作了《帝吧風雲》《喊麥之王》《裸奔者範美忠》《風口上的孫宇晨》等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何瑫提議的咖啡館隱匿在北京朝陽區一座住宅區里。就在半年前,我在此地附近先後結識了一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部門的制片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寫手和一位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主管,並從他們口中得知,這里常年是各路媒體人的聚集地。
何瑫的住處就在此地,離公司不遠。
如果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兜轉於此,定會與一些有著迥異打扮的人士擦肩而過:金黃色的男士貝雷帽,厚底沙灘人字拖,斑馬紋瑜伽七分褲和波西米亞薄紗披肩,哪怕是在入秋後的微涼時節,也不妥協他們挑戰自然氣候的性感與時髦。
但我們的交談,卻是謹慎、嚴肅的。
衛詩婕第一次與何瑫見面的時候也曾有類似的感覺。她在看了那篇寫丁俊暉的人物特稿《控制》後,決定給何瑫發去一封郵件。不久,她從幾十名申請者中被選中,順利拿到了在《智族GQ》雜誌實習的名額。面試中,她與何瑫在一家咖啡館聊天,這位特稿寫手不茍言笑,談話內容永遠圍繞著工作,像極了一位嚴肅的教務處主任。
但在好友魯韻子眼里,這種印象自然存在偏差,何瑫有其隨性、好玩的一面。比如,《喊麥之王》發表前,為了體驗喊麥,兩人曾在KTV包廂里點了MC天佑的所有成名曲目;再比如,他也會偶爾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體味,傾訴感情上的苦惱。
一位記者曾說「文藝男青年即使醜如XX(某知名特稿作者),都會有女生半夜去敲他的門」;魯韻子將何瑫定義為文藝男青的典型反面:沒有神秘化寫作過程,也並未嘗試構建才子做派。
讓何瑫陷入沈默的問題,是他在知乎Live開設特稿寫作課程後,來自外界的些許質疑聲。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在《智族GQ》雜誌的特稿版面里出現,他的名字也時常出現於各路新媒體報道中。旁觀者在談論他的作品時,也在談論其年齡與資歷。
我對面的何瑫遁入思索。他凝神的時候,盯著桌上的某一樣物件(此刻是一杯剛剛喝光的橙汁),眉頭半展,很認真;右手則習慣性地翻動著放在一邊的手機,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
「他們並不了解我。」 片刻後,他說。

何瑫近期在WeMedia活動上參與現場對話
熱情
幾個月前,何瑫在與《中國三明治》的訪談中提及「寫作者的焦慮」:他自認是一個焦慮感較低的從業者,這與其對特稿寫作所保持的熱情有關。
在剛剛過去的記者節當天,葉鐵橋在《刺猬公社》的微信平臺推送了一篇長文,記錄了曾經的《中國青年報》(以下簡稱為《中青報》),和那批一線新聞人的過往種種。何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將當年沒能成為中青報的正式記者定義為「職業生涯里一個無從彌補的遺憾」。
與中青報正式簽約後,何瑫雖然邁入了報社大門,卻沒能如願加入記者編制,而是被分配到了發行部。那時,如今的新世相創始人張偉作為寫作者開始在《冰點周刊》聲名鵲起,何瑫至今記得此人在某篇評論文章中寫下的一句「偉大的批評者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此語背後的見地與視野,令他印象深刻。
但與這些記者們照面時,何瑫從未主動上前招呼或寒暄。他曾幾度申請記者崗,均無果而終。來到理想中的新聞聖地卻不能寫稿,痛苦顯然比駐足門外時更加焦灼。
爭取無望,何瑫選擇離開中青報,同時又做出了另外一個後來令自己蹉跎的決定:他成為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位財經記者。
做此選擇的初衷,是出於對金融世界的好奇,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讀懂同行的稿件。複雜的金融模型與術語讓他興趣索然,所有采訪幾乎都是通過電話溝通,內容則更多圍繞著某些專業觀點展開,缺乏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何瑫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他喜歡的方式。
2007年,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提出「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新理念;次年3月,何瑫出任第八屆記者團團長,也是新聞網歷史上第一任民主選舉出的記者團團長。從那時起,他的寫作欲望與觀察力初露鋒芒。
在記者團指導員潘聰平眼中,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記者,在每年由北大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編采了大量素材,為了寫稿常常熬到三四點;在學術講座中積極挖掘選題,產出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新聞稿。
鮮為人知的是,寫作之於何瑫,也像是另一種救贖。
從甘肅到北京,他如同眾多由小城出走的青年一般,經歷了價值與理想的斷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他感到自己的眼界與周遭世界脫節;唯一讓其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雲集的北大竟也成為了劣勢:睡下鋪的四川同學,高考成績比他高出40分;他對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也處於中下遊,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自卑的疼痛;社交圈里,他只是謹慎地與老鄉來往,因為,與外面的世界無話可談。
一次同鄉聯誼會上,他向一位學長傾訴苦悶,為了助其紓解壓力,對方將他介紹到北大新聞網試試。成為校園記者後,何瑫像是忽然找到了信念,並在次年毅然轉入中文系,為之後的種種可能開啟了大門。

與同事曾鳴參加知乎《職人介紹所》節目錄制
規律
與大多數為人推崇的「天才型寫手」不同,從何瑫的經歷中,似乎很難摸索出其少年時期對人生的思索與規劃。相反,穩定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不太具有反叛精神的優秀學生:何父是一位中文系教授,在其成長過程中未施加太多束縛;他早於同齡人擁抱書本和閱讀,三歲便能讀報,求學時從不認為念書是件難事;學生何瑫喜歡聽流行音樂,一心希望考上北大,業余時間貢獻給了足球經理與實況足球兩款遊戲。
他同絕大多數高中生一樣,生活在一套標準的作息框架里: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回家,按時看新聞,按時與父親聊天,按時上床休息。但同校的學生常在晚自習結束後留校繼續苦讀,何瑫卻從不超時學習。校方曾一度占用休息日開補習班,何父在家長會上提出異議,卻遭眾人圍攻,你家孩子倒是成績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呢!
規範的作息規律,在何瑫成為一名特稿記者後仍被沿用,這在寫作者的行當里並不算常見。
與他合作的知名寫手中,原《智族GQ》報道總監蔡崇達就是一位典型的「夜戰」記者。2010年世界杯前夕,二人相識於一篇關於中國足球的報道,作為外援記者的何瑫親眼見識了對方熬夜寫稿、天亮回家休息的工作方式。其間他與《中國青年報》簽約,進入其發行部門,合作中,何瑫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來到蔡崇達的辦公室協助編稿。
第二個對立面來自於他在《人物》雜誌的經歷。當時正值雜誌初創期:除李海鵬、林天宏、張悅、張捷四名主編外,記者團隊里有如今效力於36氪的張卓,和寫出了《永不抵達的列車》的趙涵漠。從這個編輯部走出來的名字,在後來幾年間,幾乎占領了中國特稿界的半個高地。雜誌社同事多數習慣夜間工作,作為短報道編輯的何瑫也放棄了正常作息,白日休息,半夜趕工。
加入《智族GQ》後,何瑫有意識地將生活規律調整為熟悉的方式。一至三個月寫一篇長報道,看似時間更加靈活,實則向職業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不用坐班,在家里隨便玩一玩,很容易半個月就過去了。
何瑫的應對策略,就是再度將自己置入框架:早晨八點起床,九點開始工作,固定的時間里定量完成2000-3000字的寫作,每天完成50頁書本閱讀,準時睡覺絕不熬夜,以及定期健身——這樣的日程安排在過去的三年間從未改變。可他卻執意不願將之解讀為「自律」,這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通過長期的重複而形成的自然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是本能。
與何瑫的第二次見面,是在其家中。他看起來更加生活化:一件白色的短袖汗衫,一條黑色睡褲。由於長期健身,他維持著勻稱的體態。
何瑫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體重的疊增往往伴隨著紊亂的作息。第一次不愉快的增重體驗是在高考查分之後:他的實際成績與預估分值出現31分的落差,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去北京大學的機會後,關在家中近二十余天,不間歇地打遊戲;第二次就是在《人物》雜誌工作期間。
為了避免陷入拖稿的焦灼,每次寫稿前,何瑫將更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對采訪素材的消化整理,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規劃中。真正的寫作,只是一個在已搭建好的文本框架上擴寫的過程。而這個框架本身往往四五千字,細致到對每一個自然段落的內容安排。
同時,他習慣提前動筆,每天事先規劃好的字數會逼自己寫完。創作對於寫手是一個甘苦自知的過程,而何瑫自認是在拖稿與寫作兩種焦慮感里,選擇了程度較為輕微的後者。

在操作《帝吧風雲》選題過程中,跟訪前國家隊球員李毅
理性
如果硬要為寫作者分類的話,魯韻子認為可以將特稿寫作者劃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憑借感覺與天賦創作的靈感型;第二類則是講究結構與技巧的「方法論」者,而何瑫信奉的寫作路徑,無疑屬於第二類。
何瑫時刻保持著對文字細節與邏輯結構的自覺,帶著創作圈難得的理科思維色彩。他也在那些響亮的名字間找到了與之相吻合的線索:海明威、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乃至勞倫斯·布洛克,都強調寫作的技巧與方法。
作家劉震雲在不久前接受何瑫采訪時,切入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劉說,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是一位作家的責任;而許多人說不清楚,是因為數學不好。
這樣的理論如果套用在何瑫身上,恰好能夠形成一條貫穿的脈絡: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何瑫,在入校初期曾就讀於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而早在初中時代,成績優異、受師長溺寵的他便敢於在課堂上公然指正數學老師的解題手法。成為記者後,同樣的思考模式意外為之敲開了寫作的另一面。
去年,何瑫創作了描寫鹿晗粉絲群體生態的《粉絲帝國》。在一次活動上,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從「信息增量」的角度對此稿做出了積極評價:它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不為人們所知的事件內幕。而何瑫本人卻並不滿意,在他的評判體系里,該稿在人物形象描寫上用力分散,導致全文完成度不高。由此,他總結出的經驗為:在表達深遠的主旨時,敘事方式一定要是反宏大的,並落實在細刻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上。
今年操作《帝吧風雲》選題期間,其描寫對象龐雜的歷史脈絡對文章結構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戰。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單線性的敘事方法似在閱讀編年史,何瑫希望通過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意向或者物品,將全文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後,他將原本只存在於第一部分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一役拆離分解,貫穿至敘述的每一個部分,把故事的講述整調為雙時間線結構。
在對待特稿寫作時,何瑫堅稱自己是一個「反靈感論」者,在他看來,所謂的感覺與天賦在固定的寫作周期面前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好像一個性工作者,不可能感覺來了再接活兒」。而在他所接觸的年輕寫手中,對感覺的盲從與輕信者卻不在少數,他認為,通過學習寫作與結構技巧,可以保證稿件質量快速邁過「及格線」。
何瑫的理性除了體現在對寫作技巧的鉆研,更反映了他的創作追求。
早年在《新京報》做實習突發記者時,他曾被臨時指派去肖家河河道給一只黑天鵝拍照。那時正值過年期間,同校的學生大多返鄉,留下他一人在北京。他沿河道一路尋覓,雪已結冰,只得一步步緩慢挪動。天色漸暗,他才終於找到那只天鵝,在河道兩岸來回周旋數個回合後,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他到《南方都市報》時局版實習,恰逢做兩會選題。為了寫成一篇稿件,他翻閱了過去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偶然發現相較於河道上的黑天鵝追逐戰,他更擅長運用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報告用詞,推測政策隱喻。何瑫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具備「草莽精神」的記者,突發事件和快速的采編節奏並不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更願意像是一位研究者,偏好調用智識挖掘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
特稿寫作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一追求。《帝吧風雲》發表之後,獲得了2016騰訊傳媒獎年度解釋性報道。評語中,不僅肯定了其寫作方式,更強調了報道本身所提供的學術價值。
傳遞
在完成《大張偉: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後,魯韻子在何瑫的催促下,才將這篇人物稿轉發至朋友圈。她對此文滿意度不高,轉發時只寫了一句簡短的評價:很遺憾,很多東西沒有寫到。
在何瑫眼中,這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轉發方式,除了無謂的謙虛外,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意義。何囑咐對方:你應該講一講寫這個稿子有什麽心路歷程,有什麽收獲和遺憾,並在最後點明歡迎大家指正。和大多數寫手比起來,他顯然是一個不吝思考與梳理的記者。
在中國的特稿界正發生著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長報道的傳播率大大提升,稿件背後曾一度被忽視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何瑫,無疑是近年間最常被讀者提及的寫手之一。無論是個人采訪,還是其稿件的傳閱,都為這位年輕的特稿記者增添了行業辨識度。
伴著知名度的提升,質疑也隨之而來。今年九月,何瑫在知乎上舉辦了第一場Live課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收費29元,參與人數高達1114。而後他又於同一平臺,相繼開展了兩場關於特稿寫作的收費指導課。在知乎上的講師簡介中,追隨者們還可以看到他除了非虛構寫作者之外的更多頭銜,在VICE中國、中國三明治、刺猬公社兼職導師。一位媒體公關從業人員曾私下表示,這是作者借著既有名氣套現;而另一些人將之解讀為一種不踏實,他們認為,從資歷看,何瑫似乎還不具備成為「導師」的資格,他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何瑫本人對此有另一番理解。
對於長期關註特稿寫作的人而言,《南方周末》曾占據著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在這個開辟了中國特稿領域先河的編輯部里,誕生了太多如今已成傳奇的明星記者。在何瑫看來,當年《南方周末》的強勢,除卻記者們自身的才華與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在那樣一個人才輩出的特定時代里,這支隊伍占領了特稿界高地,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優質寫手。
反觀當下,他認為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何瑫坦言,如他這般年輕的作者,若是放在美國,恐怕還只夠格給別人充當學徒;可在國內,卻被行業大勢推上了一線陣地。
除了維持穩定的稿件出產頻率與質量外,他希望能夠通過分享與傳授的方式,號召更多年輕人關註特稿,甚至參與其中。何瑫說,不但他自己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經驗豐富的特稿人能夠站出來,加入到授業的行列中去。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何瑫在面對質疑時,卻堅信馬東說過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他的選擇是,繼續表達。
[本文系作者胡欣對i黑馬投稿,文 | 胡欣,編輯 | 小肥人,圖片 | 何瑫,采訪 | 胡欣 小肥人。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何瑫
贊(...)
分享到: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07/160240.shtml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胡欣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
本文系博望誌(微信ID:szszbf)對i黑馬投稿,作者胡欣,編輯小肥人,圖片何瑫提供。
何瑫簡介:《智族GQ》總主筆,非虛構報道知名寫手。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團長,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人物》雜誌。任職《智族GQ》期間創作了《帝吧風雲》《喊麥之王》《裸奔者範美忠》《風口上的孫宇晨》等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何瑫提議的咖啡館隱匿在北京朝陽區一座住宅區里。就在半年前,我在此地附近先後結識了一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部門的制片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寫手和一位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主管,並從他們口中得知,這里常年是各路媒體人的聚集地。
何瑫的住處就在此地,離公司不遠。
如果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兜轉於此,定會與一些有著迥異打扮的人士擦肩而過:金黃色的男士貝雷帽,厚底沙灘人字拖,斑馬紋瑜伽七分褲和波西米亞薄紗披肩,哪怕是在入秋後的微涼時節,也不妥協他們挑戰自然氣候的性感與時髦。
但我們的交談,卻是謹慎、嚴肅的。
衛詩婕第一次與何瑫見面的時候也曾有類似的感覺。她在看了那篇寫丁俊暉的人物特稿《控制》後,決定給何瑫發去一封郵件。不久,她從幾十名申請者中被選中,順利拿到了在《智族GQ》雜誌實習的名額。面試中,她與何瑫在一家咖啡館聊天,這位特稿寫手不茍言笑,談話內容永遠圍繞著工作,像極了一位嚴肅的教務處主任。
但在好友魯韻子眼里,這種印象自然存在偏差,何瑫有其隨性、好玩的一面。比如,《喊麥之王》發表前,為了體驗喊麥,兩人曾在KTV包廂里點了MC天佑的所有成名曲目;再比如,他也會偶爾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體味,傾訴感情上的苦惱。
一位記者曾說「文藝男青年即使醜如XX(某知名特稿作者),都會有女生半夜去敲他的門」;魯韻子將何瑫定義為文藝男青的典型反面:沒有神秘化寫作過程,也並未嘗試構建才子做派。
讓何瑫陷入沈默的問題,是他在知乎Live開設特稿寫作課程後,來自外界的些許質疑聲。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在《智族GQ》雜誌的特稿版面里出現,他的名字也時常出現於各路新媒體報道中。旁觀者在談論他的作品時,也在談論其年齡與資歷。
我對面的何瑫遁入思索。他凝神的時候,盯著桌上的某一樣物件(此刻是一杯剛剛喝光的橙汁),眉頭半展,很認真;右手則習慣性地翻動著放在一邊的手機,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
「他們並不了解我。」 片刻後,他說。

何瑫近期在WeMedia活動上參與現場對話
熱情
幾個月前,何瑫在與《中國三明治》的訪談中提及「寫作者的焦慮」:他自認是一個焦慮感較低的從業者,這與其對特稿寫作所保持的熱情有關。
在剛剛過去的記者節當天,葉鐵橋在《刺猬公社》的微信平臺推送了一篇長文,記錄了曾經的《中國青年報》(以下簡稱為《中青報》),和那批一線新聞人的過往種種。何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將當年沒能成為中青報的正式記者定義為「職業生涯里一個無從彌補的遺憾」。
與中青報正式簽約後,何瑫雖然邁入了報社大門,卻沒能如願加入記者編制,而是被分配到了發行部。那時,如今的新世相創始人張偉作為寫作者開始在《冰點周刊》聲名鵲起,何瑫至今記得此人在某篇評論文章中寫下的一句「偉大的批評者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此語背後的見地與視野,令他印象深刻。
但與這些記者們照面時,何瑫從未主動上前招呼或寒暄。他曾幾度申請記者崗,均無果而終。來到理想中的新聞聖地卻不能寫稿,痛苦顯然比駐足門外時更加焦灼。
爭取無望,何瑫選擇離開中青報,同時又做出了另外一個後來令自己蹉跎的決定:他成為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位財經記者。
做此選擇的初衷,是出於對金融世界的好奇,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讀懂同行的稿件。複雜的金融模型與術語讓他興趣索然,所有采訪幾乎都是通過電話溝通,內容則更多圍繞著某些專業觀點展開,缺乏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何瑫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他喜歡的方式。
2007年,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提出「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新理念;次年3月,何瑫出任第八屆記者團團長,也是新聞網歷史上第一任民主選舉出的記者團團長。從那時起,他的寫作欲望與觀察力初露鋒芒。
在記者團指導員潘聰平眼中,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記者,在每年由北大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編采了大量素材,為了寫稿常常熬到三四點;在學術講座中積極挖掘選題,產出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新聞稿。
鮮為人知的是,寫作之於何瑫,也像是另一種救贖。
從甘肅到北京,他如同眾多由小城出走的青年一般,經歷了價值與理想的斷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他感到自己的眼界與周遭世界脫節;唯一讓其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雲集的北大竟也成為了劣勢:睡下鋪的四川同學,高考成績比他高出40分;他對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也處於中下遊,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自卑的疼痛;社交圈里,他只是謹慎地與老鄉來往,因為,與外面的世界無話可談。
一次同鄉聯誼會上,他向一位學長傾訴苦悶,為了助其紓解壓力,對方將他介紹到北大新聞網試試。成為校園記者後,何瑫像是忽然找到了信念,並在次年毅然轉入中文系,為之後的種種可能開啟了大門。

與同事曾鳴參加知乎《職人介紹所》節目錄制
規律
與大多數為人推崇的「天才型寫手」不同,從何瑫的經歷中,似乎很難摸索出其少年時期對人生的思索與規劃。相反,穩定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不太具有反叛精神的優秀學生:何父是一位中文系教授,在其成長過程中未施加太多束縛;他早於同齡人擁抱書本和閱讀,三歲便能讀報,求學時從不認為念書是件難事;學生何瑫喜歡聽流行音樂,一心希望考上北大,業余時間貢獻給了足球經理與實況足球兩款遊戲。
他同絕大多數高中生一樣,生活在一套標準的作息框架里: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回家,按時看新聞,按時與父親聊天,按時上床休息。但同校的學生常在晚自習結束後留校繼續苦讀,何瑫卻從不超時學習。校方曾一度占用休息日開補習班,何父在家長會上提出異議,卻遭眾人圍攻,你家孩子倒是成績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呢!
規範的作息規律,在何瑫成為一名特稿記者後仍被沿用,這在寫作者的行當里並不算常見。
與他合作的知名寫手中,原《智族GQ》報道總監蔡崇達就是一位典型的「夜戰」記者。2010年世界杯前夕,二人相識於一篇關於中國足球的報道,作為外援記者的何瑫親眼見識了對方熬夜寫稿、天亮回家休息的工作方式。其間他與《中國青年報》簽約,進入其發行部門,合作中,何瑫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來到蔡崇達的辦公室協助編稿。
第二個對立面來自於他在《人物》雜誌的經歷。當時正值雜誌初創期:除李海鵬、林天宏、張悅、張捷四名主編外,記者團隊里有如今效力於36氪的張卓,和寫出了《永不抵達的列車》的趙涵漠。從這個編輯部走出來的名字,在後來幾年間,幾乎占領了中國特稿界的半個高地。雜誌社同事多數習慣夜間工作,作為短報道編輯的何瑫也放棄了正常作息,白日休息,半夜趕工。
加入《智族GQ》後,何瑫有意識地將生活規律調整為熟悉的方式。一至三個月寫一篇長報道,看似時間更加靈活,實則向職業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不用坐班,在家里隨便玩一玩,很容易半個月就過去了。
何瑫的應對策略,就是再度將自己置入框架:早晨八點起床,九點開始工作,固定的時間里定量完成2000-3000字的寫作,每天完成50頁書本閱讀,準時睡覺絕不熬夜,以及定期健身——這樣的日程安排在過去的三年間從未改變。可他卻執意不願將之解讀為「自律」,這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通過長期的重複而形成的自然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是本能。
與何瑫的第二次見面,是在其家中。他看起來更加生活化:一件白色的短袖汗衫,一條黑色睡褲。由於長期健身,他維持著勻稱的體態。
何瑫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體重的疊增往往伴隨著紊亂的作息。第一次不愉快的增重體驗是在高考查分之後:他的實際成績與預估分值出現31分的落差,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去北京大學的機會後,關在家中近二十余天,不間歇地打遊戲;第二次就是在《人物》雜誌工作期間。
為了避免陷入拖稿的焦灼,每次寫稿前,何瑫將更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對采訪素材的消化整理,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規劃中。真正的寫作,只是一個在已搭建好的文本框架上擴寫的過程。而這個框架本身往往四五千字,細致到對每一個自然段落的內容安排。
同時,他習慣提前動筆,每天事先規劃好的字數會逼自己寫完。創作對於寫手是一個甘苦自知的過程,而何瑫自認是在拖稿與寫作兩種焦慮感里,選擇了程度較為輕微的後者。

在操作《帝吧風雲》選題過程中,跟訪前國家隊球員李毅
理性
如果硬要為寫作者分類的話,魯韻子認為可以將特稿寫作者劃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憑借感覺與天賦創作的靈感型;第二類則是講究結構與技巧的「方法論」者,而何瑫信奉的寫作路徑,無疑屬於第二類。
何瑫時刻保持著對文字細節與邏輯結構的自覺,帶著創作圈難得的理科思維色彩。他也在那些響亮的名字間找到了與之相吻合的線索:海明威、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乃至勞倫斯·布洛克,都強調寫作的技巧與方法。
作家劉震雲在不久前接受何瑫采訪時,切入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劉說,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是一位作家的責任;而許多人說不清楚,是因為數學不好。
這樣的理論如果套用在何瑫身上,恰好能夠形成一條貫穿的脈絡: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何瑫,在入校初期曾就讀於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而早在初中時代,成績優異、受師長溺寵的他便敢於在課堂上公然指正數學老師的解題手法。成為記者後,同樣的思考模式意外為之敲開了寫作的另一面。
去年,何瑫創作了描寫鹿晗粉絲群體生態的《粉絲帝國》。在一次活動上,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從「信息增量」的角度對此稿做出了積極評價:它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不為人們所知的事件內幕。而何瑫本人卻並不滿意,在他的評判體系里,該稿在人物形象描寫上用力分散,導致全文完成度不高。由此,他總結出的經驗為:在表達深遠的主旨時,敘事方式一定要是反宏大的,並落實在細刻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上。
今年操作《帝吧風雲》選題期間,其描寫對象龐雜的歷史脈絡對文章結構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戰。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單線性的敘事方法似在閱讀編年史,何瑫希望通過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意向或者物品,將全文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後,他將原本只存在於第一部分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一役拆離分解,貫穿至敘述的每一個部分,把故事的講述整調為雙時間線結構。
在對待特稿寫作時,何瑫堅稱自己是一個「反靈感論」者,在他看來,所謂的感覺與天賦在固定的寫作周期面前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好像一個性工作者,不可能感覺來了再接活兒」。而在他所接觸的年輕寫手中,對感覺的盲從與輕信者卻不在少數,他認為,通過學習寫作與結構技巧,可以保證稿件質量快速邁過「及格線」。
何瑫的理性除了體現在對寫作技巧的鉆研,更反映了他的創作追求。
早年在《新京報》做實習突發記者時,他曾被臨時指派去肖家河河道給一只黑天鵝拍照。那時正值過年期間,同校的學生大多返鄉,留下他一人在北京。他沿河道一路尋覓,雪已結冰,只得一步步緩慢挪動。天色漸暗,他才終於找到那只天鵝,在河道兩岸來回周旋數個回合後,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他到《南方都市報》時局版實習,恰逢做兩會選題。為了寫成一篇稿件,他翻閱了過去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偶然發現相較於河道上的黑天鵝追逐戰,他更擅長運用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報告用詞,推測政策隱喻。何瑫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具備「草莽精神」的記者,突發事件和快速的采編節奏並不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更願意像是一位研究者,偏好調用智識挖掘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
特稿寫作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一追求。《帝吧風雲》發表之後,獲得了2016騰訊傳媒獎年度解釋性報道。評語中,不僅肯定了其寫作方式,更強調了報道本身所提供的學術價值。
傳遞
在完成《大張偉: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後,魯韻子在何瑫的催促下,才將這篇人物稿轉發至朋友圈。她對此文滿意度不高,轉發時只寫了一句簡短的評價:很遺憾,很多東西沒有寫到。
在何瑫眼中,這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轉發方式,除了無謂的謙虛外,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意義。何囑咐對方:你應該講一講寫這個稿子有什麽心路歷程,有什麽收獲和遺憾,並在最後點明歡迎大家指正。和大多數寫手比起來,他顯然是一個不吝思考與梳理的記者。
在中國的特稿界正發生著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長報道的傳播率大大提升,稿件背後曾一度被忽視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何瑫,無疑是近年間最常被讀者提及的寫手之一。無論是個人采訪,還是其稿件的傳閱,都為這位年輕的特稿記者增添了行業辨識度。
伴著知名度的提升,質疑也隨之而來。今年九月,何瑫在知乎上舉辦了第一場Live課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收費29元,參與人數高達1114。而後他又於同一平臺,相繼開展了兩場關於特稿寫作的收費指導課。在知乎上的講師簡介中,追隨者們還可以看到他除了非虛構寫作者之外的更多頭銜,在VICE中國、中國三明治、刺猬公社兼職導師。一位媒體公關從業人員曾私下表示,這是作者借著既有名氣套現;而另一些人將之解讀為一種不踏實,他們認為,從資歷看,何瑫似乎還不具備成為「導師」的資格,他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何瑫本人對此有另一番理解。
對於長期關註特稿寫作的人而言,《南方周末》曾占據著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在這個開辟了中國特稿領域先河的編輯部里,誕生了太多如今已成傳奇的明星記者。在何瑫看來,當年《南方周末》的強勢,除卻記者們自身的才華與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在那樣一個人才輩出的特定時代里,這支隊伍占領了特稿界高地,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優質寫手。
反觀當下,他認為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何瑫坦言,如他這般年輕的作者,若是放在美國,恐怕還只夠格給別人充當學徒;可在國內,卻被行業大勢推上了一線陣地。
除了維持穩定的稿件出產頻率與質量外,他希望能夠通過分享與傳授的方式,號召更多年輕人關註特稿,甚至參與其中。何瑫說,不但他自己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經驗豐富的特稿人能夠站出來,加入到授業的行列中去。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何瑫在面對質疑時,卻堅信馬東說過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他的選擇是,繼續表達。
[本文系作者胡欣對i黑馬投稿,文 | 胡欣,編輯 | 小肥人,圖片 | 何瑫,采訪 | 胡欣 小肥人。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何瑫
贊(...)
分享到: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07/160240.shtml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胡欣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
本文系博望誌(微信ID:szszbf)對i黑馬投稿,作者胡欣,編輯小肥人,圖片何瑫提供。
何瑫簡介:《智族GQ》總主筆,非虛構報道知名寫手。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團長,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人物》雜誌。任職《智族GQ》期間創作了《帝吧風雲》《喊麥之王》《裸奔者範美忠》《風口上的孫宇晨》等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何瑫提議的咖啡館隱匿在北京朝陽區一座住宅區里。就在半年前,我在此地附近先後結識了一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部門的制片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寫手和一位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主管,並從他們口中得知,這里常年是各路媒體人的聚集地。
何瑫的住處就在此地,離公司不遠。
如果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兜轉於此,定會與一些有著迥異打扮的人士擦肩而過:金黃色的男士貝雷帽,厚底沙灘人字拖,斑馬紋瑜伽七分褲和波西米亞薄紗披肩,哪怕是在入秋後的微涼時節,也不妥協他們挑戰自然氣候的性感與時髦。
但我們的交談,卻是謹慎、嚴肅的。
衛詩婕第一次與何瑫見面的時候也曾有類似的感覺。她在看了那篇寫丁俊暉的人物特稿《控制》後,決定給何瑫發去一封郵件。不久,她從幾十名申請者中被選中,順利拿到了在《智族GQ》雜誌實習的名額。面試中,她與何瑫在一家咖啡館聊天,這位特稿寫手不茍言笑,談話內容永遠圍繞著工作,像極了一位嚴肅的教務處主任。
但在好友魯韻子眼里,這種印象自然存在偏差,何瑫有其隨性、好玩的一面。比如,《喊麥之王》發表前,為了體驗喊麥,兩人曾在KTV包廂里點了MC天佑的所有成名曲目;再比如,他也會偶爾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體味,傾訴感情上的苦惱。
一位記者曾說「文藝男青年即使醜如XX(某知名特稿作者),都會有女生半夜去敲他的門」;魯韻子將何瑫定義為文藝男青的典型反面:沒有神秘化寫作過程,也並未嘗試構建才子做派。
讓何瑫陷入沈默的問題,是他在知乎Live開設特稿寫作課程後,來自外界的些許質疑聲。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在《智族GQ》雜誌的特稿版面里出現,他的名字也時常出現於各路新媒體報道中。旁觀者在談論他的作品時,也在談論其年齡與資歷。
我對面的何瑫遁入思索。他凝神的時候,盯著桌上的某一樣物件(此刻是一杯剛剛喝光的橙汁),眉頭半展,很認真;右手則習慣性地翻動著放在一邊的手機,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
「他們並不了解我。」 片刻後,他說。

何瑫近期在WeMedia活動上參與現場對話
熱情
幾個月前,何瑫在與《中國三明治》的訪談中提及「寫作者的焦慮」:他自認是一個焦慮感較低的從業者,這與其對特稿寫作所保持的熱情有關。
在剛剛過去的記者節當天,葉鐵橋在《刺猬公社》的微信平臺推送了一篇長文,記錄了曾經的《中國青年報》(以下簡稱為《中青報》),和那批一線新聞人的過往種種。何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將當年沒能成為中青報的正式記者定義為「職業生涯里一個無從彌補的遺憾」。
與中青報正式簽約後,何瑫雖然邁入了報社大門,卻沒能如願加入記者編制,而是被分配到了發行部。那時,如今的新世相創始人張偉作為寫作者開始在《冰點周刊》聲名鵲起,何瑫至今記得此人在某篇評論文章中寫下的一句「偉大的批評者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此語背後的見地與視野,令他印象深刻。
但與這些記者們照面時,何瑫從未主動上前招呼或寒暄。他曾幾度申請記者崗,均無果而終。來到理想中的新聞聖地卻不能寫稿,痛苦顯然比駐足門外時更加焦灼。
爭取無望,何瑫選擇離開中青報,同時又做出了另外一個後來令自己蹉跎的決定:他成為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位財經記者。
做此選擇的初衷,是出於對金融世界的好奇,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讀懂同行的稿件。複雜的金融模型與術語讓他興趣索然,所有采訪幾乎都是通過電話溝通,內容則更多圍繞著某些專業觀點展開,缺乏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何瑫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他喜歡的方式。
2007年,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提出「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新理念;次年3月,何瑫出任第八屆記者團團長,也是新聞網歷史上第一任民主選舉出的記者團團長。從那時起,他的寫作欲望與觀察力初露鋒芒。
在記者團指導員潘聰平眼中,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記者,在每年由北大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編采了大量素材,為了寫稿常常熬到三四點;在學術講座中積極挖掘選題,產出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新聞稿。
鮮為人知的是,寫作之於何瑫,也像是另一種救贖。
從甘肅到北京,他如同眾多由小城出走的青年一般,經歷了價值與理想的斷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他感到自己的眼界與周遭世界脫節;唯一讓其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雲集的北大竟也成為了劣勢:睡下鋪的四川同學,高考成績比他高出40分;他對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也處於中下遊,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自卑的疼痛;社交圈里,他只是謹慎地與老鄉來往,因為,與外面的世界無話可談。
一次同鄉聯誼會上,他向一位學長傾訴苦悶,為了助其紓解壓力,對方將他介紹到北大新聞網試試。成為校園記者後,何瑫像是忽然找到了信念,並在次年毅然轉入中文系,為之後的種種可能開啟了大門。

與同事曾鳴參加知乎《職人介紹所》節目錄制
規律
與大多數為人推崇的「天才型寫手」不同,從何瑫的經歷中,似乎很難摸索出其少年時期對人生的思索與規劃。相反,穩定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不太具有反叛精神的優秀學生:何父是一位中文系教授,在其成長過程中未施加太多束縛;他早於同齡人擁抱書本和閱讀,三歲便能讀報,求學時從不認為念書是件難事;學生何瑫喜歡聽流行音樂,一心希望考上北大,業余時間貢獻給了足球經理與實況足球兩款遊戲。
他同絕大多數高中生一樣,生活在一套標準的作息框架里: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回家,按時看新聞,按時與父親聊天,按時上床休息。但同校的學生常在晚自習結束後留校繼續苦讀,何瑫卻從不超時學習。校方曾一度占用休息日開補習班,何父在家長會上提出異議,卻遭眾人圍攻,你家孩子倒是成績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呢!
規範的作息規律,在何瑫成為一名特稿記者後仍被沿用,這在寫作者的行當里並不算常見。
與他合作的知名寫手中,原《智族GQ》報道總監蔡崇達就是一位典型的「夜戰」記者。2010年世界杯前夕,二人相識於一篇關於中國足球的報道,作為外援記者的何瑫親眼見識了對方熬夜寫稿、天亮回家休息的工作方式。其間他與《中國青年報》簽約,進入其發行部門,合作中,何瑫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來到蔡崇達的辦公室協助編稿。
第二個對立面來自於他在《人物》雜誌的經歷。當時正值雜誌初創期:除李海鵬、林天宏、張悅、張捷四名主編外,記者團隊里有如今效力於36氪的張卓,和寫出了《永不抵達的列車》的趙涵漠。從這個編輯部走出來的名字,在後來幾年間,幾乎占領了中國特稿界的半個高地。雜誌社同事多數習慣夜間工作,作為短報道編輯的何瑫也放棄了正常作息,白日休息,半夜趕工。
加入《智族GQ》後,何瑫有意識地將生活規律調整為熟悉的方式。一至三個月寫一篇長報道,看似時間更加靈活,實則向職業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不用坐班,在家里隨便玩一玩,很容易半個月就過去了。
何瑫的應對策略,就是再度將自己置入框架:早晨八點起床,九點開始工作,固定的時間里定量完成2000-3000字的寫作,每天完成50頁書本閱讀,準時睡覺絕不熬夜,以及定期健身——這樣的日程安排在過去的三年間從未改變。可他卻執意不願將之解讀為「自律」,這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通過長期的重複而形成的自然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是本能。
與何瑫的第二次見面,是在其家中。他看起來更加生活化:一件白色的短袖汗衫,一條黑色睡褲。由於長期健身,他維持著勻稱的體態。
何瑫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體重的疊增往往伴隨著紊亂的作息。第一次不愉快的增重體驗是在高考查分之後:他的實際成績與預估分值出現31分的落差,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去北京大學的機會後,關在家中近二十余天,不間歇地打遊戲;第二次就是在《人物》雜誌工作期間。
為了避免陷入拖稿的焦灼,每次寫稿前,何瑫將更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對采訪素材的消化整理,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規劃中。真正的寫作,只是一個在已搭建好的文本框架上擴寫的過程。而這個框架本身往往四五千字,細致到對每一個自然段落的內容安排。
同時,他習慣提前動筆,每天事先規劃好的字數會逼自己寫完。創作對於寫手是一個甘苦自知的過程,而何瑫自認是在拖稿與寫作兩種焦慮感里,選擇了程度較為輕微的後者。

在操作《帝吧風雲》選題過程中,跟訪前國家隊球員李毅
理性
如果硬要為寫作者分類的話,魯韻子認為可以將特稿寫作者劃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憑借感覺與天賦創作的靈感型;第二類則是講究結構與技巧的「方法論」者,而何瑫信奉的寫作路徑,無疑屬於第二類。
何瑫時刻保持著對文字細節與邏輯結構的自覺,帶著創作圈難得的理科思維色彩。他也在那些響亮的名字間找到了與之相吻合的線索:海明威、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乃至勞倫斯·布洛克,都強調寫作的技巧與方法。
作家劉震雲在不久前接受何瑫采訪時,切入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劉說,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是一位作家的責任;而許多人說不清楚,是因為數學不好。
這樣的理論如果套用在何瑫身上,恰好能夠形成一條貫穿的脈絡: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何瑫,在入校初期曾就讀於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而早在初中時代,成績優異、受師長溺寵的他便敢於在課堂上公然指正數學老師的解題手法。成為記者後,同樣的思考模式意外為之敲開了寫作的另一面。
去年,何瑫創作了描寫鹿晗粉絲群體生態的《粉絲帝國》。在一次活動上,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從「信息增量」的角度對此稿做出了積極評價:它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不為人們所知的事件內幕。而何瑫本人卻並不滿意,在他的評判體系里,該稿在人物形象描寫上用力分散,導致全文完成度不高。由此,他總結出的經驗為:在表達深遠的主旨時,敘事方式一定要是反宏大的,並落實在細刻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上。
今年操作《帝吧風雲》選題期間,其描寫對象龐雜的歷史脈絡對文章結構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戰。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單線性的敘事方法似在閱讀編年史,何瑫希望通過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意向或者物品,將全文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後,他將原本只存在於第一部分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一役拆離分解,貫穿至敘述的每一個部分,把故事的講述整調為雙時間線結構。
在對待特稿寫作時,何瑫堅稱自己是一個「反靈感論」者,在他看來,所謂的感覺與天賦在固定的寫作周期面前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好像一個性工作者,不可能感覺來了再接活兒」。而在他所接觸的年輕寫手中,對感覺的盲從與輕信者卻不在少數,他認為,通過學習寫作與結構技巧,可以保證稿件質量快速邁過「及格線」。
何瑫的理性除了體現在對寫作技巧的鉆研,更反映了他的創作追求。
早年在《新京報》做實習突發記者時,他曾被臨時指派去肖家河河道給一只黑天鵝拍照。那時正值過年期間,同校的學生大多返鄉,留下他一人在北京。他沿河道一路尋覓,雪已結冰,只得一步步緩慢挪動。天色漸暗,他才終於找到那只天鵝,在河道兩岸來回周旋數個回合後,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他到《南方都市報》時局版實習,恰逢做兩會選題。為了寫成一篇稿件,他翻閱了過去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偶然發現相較於河道上的黑天鵝追逐戰,他更擅長運用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報告用詞,推測政策隱喻。何瑫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具備「草莽精神」的記者,突發事件和快速的采編節奏並不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更願意像是一位研究者,偏好調用智識挖掘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
特稿寫作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一追求。《帝吧風雲》發表之後,獲得了2016騰訊傳媒獎年度解釋性報道。評語中,不僅肯定了其寫作方式,更強調了報道本身所提供的學術價值。
傳遞
在完成《大張偉: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後,魯韻子在何瑫的催促下,才將這篇人物稿轉發至朋友圈。她對此文滿意度不高,轉發時只寫了一句簡短的評價:很遺憾,很多東西沒有寫到。
在何瑫眼中,這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轉發方式,除了無謂的謙虛外,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意義。何囑咐對方:你應該講一講寫這個稿子有什麽心路歷程,有什麽收獲和遺憾,並在最後點明歡迎大家指正。和大多數寫手比起來,他顯然是一個不吝思考與梳理的記者。
在中國的特稿界正發生著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長報道的傳播率大大提升,稿件背後曾一度被忽視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何瑫,無疑是近年間最常被讀者提及的寫手之一。無論是個人采訪,還是其稿件的傳閱,都為這位年輕的特稿記者增添了行業辨識度。
伴著知名度的提升,質疑也隨之而來。今年九月,何瑫在知乎上舉辦了第一場Live課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收費29元,參與人數高達1114。而後他又於同一平臺,相繼開展了兩場關於特稿寫作的收費指導課。在知乎上的講師簡介中,追隨者們還可以看到他除了非虛構寫作者之外的更多頭銜,在VICE中國、中國三明治、刺猬公社兼職導師。一位媒體公關從業人員曾私下表示,這是作者借著既有名氣套現;而另一些人將之解讀為一種不踏實,他們認為,從資歷看,何瑫似乎還不具備成為「導師」的資格,他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何瑫本人對此有另一番理解。
對於長期關註特稿寫作的人而言,《南方周末》曾占據著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在這個開辟了中國特稿領域先河的編輯部里,誕生了太多如今已成傳奇的明星記者。在何瑫看來,當年《南方周末》的強勢,除卻記者們自身的才華與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在那樣一個人才輩出的特定時代里,這支隊伍占領了特稿界高地,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優質寫手。
反觀當下,他認為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何瑫坦言,如他這般年輕的作者,若是放在美國,恐怕還只夠格給別人充當學徒;可在國內,卻被行業大勢推上了一線陣地。
除了維持穩定的稿件出產頻率與質量外,他希望能夠通過分享與傳授的方式,號召更多年輕人關註特稿,甚至參與其中。何瑫說,不但他自己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經驗豐富的特稿人能夠站出來,加入到授業的行列中去。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何瑫在面對質疑時,卻堅信馬東說過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他的選擇是,繼續表達。
[本文系作者胡欣對i黑馬投稿,文 | 胡欣,編輯 | 小肥人,圖片 | 何瑫,采訪 | 胡欣 小肥人。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何瑫
贊(...)
分享到:
老手藝“繼承者們”紮堆淘寶年貨節 創意傳統美食成新寵
最近,“酒狐”家的80後店掌櫃楊天吉剛剛帶著手藝師傅體驗了一把淘寶直播做“網紅”的樂趣,與網友分享客家米酒釀造技藝。這場長約1小時的直播為酒狐家吸引到超過3萬人圍觀。據第一財經獲悉,對於眾多亟待在新消費形勢下容光煥發的老手藝來講,淘寶年貨節的出現帶來了轉機。淘寶年貨節從1月5日到11日,意在幫助這些傳統手藝、老店傳承人創新產品形態及玩法,定位自己的新粉絲。
鄉村版“繼承者們”湧現年貨節
客家米酒要喝桂花紫薯味兒,寧波水磨年糕要有七彩,川式鹵味“冰火五重天”烹制很魔幻,浙派辣椒醬也進入彩色時代……這種消費趨勢正在成為今年年夜餐桌上的新潮流。數據顯示,一些經過創新“加持”的傳統美食更能贏得消費者青睞,在年貨節期間牢牢占據銷售榜單的前幾名。
做了十多年品牌咨詢的楊天吉前年毅然辭去工作,跟兄弟姐妹做起了“酒狐”品牌專註經營芷溪米酒。如何讓家鄉米酒成為如同紅酒、果酒一樣倍受年輕人喜歡的“時尚飲品”,這成了他現階段專註的小目標。楊天吉與黃保豐師傅共同改良工藝釀出“新派”甜米酒,仍用祖傳老缸釀酒,但不加一滴水,口感更顯醇厚;並創新地推出紫薯、檸檬、桂花等新口味。為與店鋪粉絲更好地了解和溝通,阿吉還通過微博、微淘等工具,義務做起了客家傳統文化的宣導,讓深厚的文化故事為好產品代言。
“現在,一方面我們主動驅動自己為用戶的口味轉變而創新,另一方面,互聯網消費者也推動我們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嘗試。今年以來,很多人找到酒狐提出定制口感的需求,比如年底贛南臍橙豐收,有人找到我們定制了500份臍橙味米酒,我們也為對方開發了新口味。”楊天吉說。
“這些創新的背後,是淘寶嘗試對年輕人越來越多的、關於過年無趣和無聊抱怨作出的許多努力。我們鼓勵年輕人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到春節儀式中,創造性地繼承好春節這個中國人傳統文化當中最重要的時刻。” 淘寶年貨節負責人表示。
淘寶年貨店鋪大集畫風很“穿越”
憑借對年輕用戶的了解和令人稱絕的創意,今年,不僅提供繽紛的創意年貨商品,淘寶連同整套年俗大街“清明上河圖”也搬上了線。
據了解,這條極具穿越風的有聲版“清明上河圖”街市,囊括了酒狐米酒、俞家年糕等在內的近百家“山野小店”、明星美食、酒肆作坊,還把各地方言傳統吆喝聲采樣成背景音,讓消費者可以邊逛邊玩氣氛滿滿。自1月5日上線第一天,淘寶年貨大街引來超過四百萬人掃貨,三天累計吸引千萬剁手黨同逛這條街。
很多老手藝店鋪玩法愈發熟練,揉合著直播、短視頻等新玩法,方便用戶在逛街的同時隨時點擊進入店里直接觀看新打年糕、現寫春聯、炮制臘肉的“事發現場”,熱熱鬧鬧、會動會響的年貨場景星羅棋布,十分帶感。而這套古風畫卷里還埋著“彩蛋”,融合了滑板、比基尼等潮玩元素、黑貓警長等二次元文化以及中國網絡流行語等。
除此外,淘寶還提供了新審美下的“高顏值”年禮100、定制專屬門神等行動,號召年輕人用自己的創意和靈感為新年加入“非一般”的時髦畫風,將創意發揮到極致。
精品消費時代,“手藝人”的春天來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742

手藝人在雕刻徽州木雕(資料圖)。(新華社/圖)
“中國人的消費行為正常了,會催生出很多新業態”
前不久我看到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個數據,說是2016年中國有9個省市的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這是很值得關註的一個經濟數據。
歐美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韓,他們的經濟軌跡都表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國家的消費會進入升級階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品質消費和文化消費的興起,這也是“精品消費”時代爆發的主要特征。
中國的精品消費剛剛開始,因為中國人剛開始變得“正常”起來。所謂正常,主要是消費觀念的正常。
過去中國的消費是低端為主,大百貨模式。無論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都追求多、快、省、大。在網上買一瓶醬油,你得在2小時內送到,還免運費。
但現在大家關註環保、健康,希望生活慢下來。人正常起來後,消費行為就會正常起來,會催生很多新業態。現在共享單車為什麽這麽火,因為它讓大家慢下來了,回歸健康和環保後,就能體驗到更多匆忙時忽略的東西。
“誰掌握匠人,誰就是精品消費時代的贏家”
中國人的消費觀越來越正常後,就會變得越來越懂生活,大家的自我認知能力越來越強。比如你愛好嗩吶,不一定要成為專業嗩吶演奏人,你可以作為業余愛好。在一些場合,還可以表演一下。就跟國外很多冰球運動員,都不是專職的,他的本職工作可能是銀行的一個會計。
隨著中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的省份越來越多,很多人會富起來,並且生活無憂。這些個體被解放和釋放了,他們的消費能力會很強。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成為匠人,成為精品消費時代的生產者。
一個人如果笛子吹得好,他很可能就出來做個小工作室,平時教幾個學生,交流和分享一下,並不是圖那個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會主動找到精品和提供精品的匠人,只要你手藝足夠好,不用擔心沒有用戶。而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精品消費還能通過大數據,實現定制化供給,滿足各種分層的需求。
精品消費時代,做平臺的玩家們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你手上有多少匠人。個體玩家的核心競爭能力,以及你是否真的懂行。
“以後大家銷售的都是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
隨著大家對精品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體驗和服務就變得很重要,什麽樣的服務是好的服務?好服務的標準和細節、流程是什麽?誰能用心解決這些細節問題,打造“匠心零售”就會成為精品消費時代下,崛起的新型平臺公司的關鍵能力。
所謂“匠心零售”,對匠人來說是把商品做到極致,對零售平臺來說,是把體驗和服務做到極致。未來的平臺公司都是服務公司。商品以後只是個載體,大家銷售的都是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用戶消費的是體驗和服務。“匠心零售”會率先在奢侈品、教育、醫療、健康和旅遊等領域爆發。
在中國,服務要升級,關鍵是要改變服務人員的工資福利體系。比如快遞員的收入目前普遍很低,但他們是服務升級最關鍵的一個鏈條,必須提高他們的工資和幸福感,他們才能在服務的過程中,把幸福傳遞給用戶。就算是很多高端服務場所的服務員,工資其實也很低。2500元一個月,員工隨時會換工作,這個工資水平沒法提供“匠心零售”所需要的服務標準。
這就是為什麽,你在美國看到的高端服務場所的服務員,他們自信滿滿,洋溢著一種服務別人的幸福感。其實他們的工資也很低,但國外有給小費的習慣,有的服務員的小費收入遠高於工資,可能比一個科學家同時間的收入還要高。所以他們的服務增值,具有無窮的想象空間。
【專題籽】半世紀手藝 拯救壞鞋子
1 :
GS(14)@2016-01-14 13:30:28輾轉由海邊搬到天橋底的現址,根記補鞋在美孚已開業五十年。
【專題籽:舖仔小店】「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補鞋這行業會變成怎樣?」這問題好像怪怪的,很多更重要的價值,此刻看來都似乎終將逝去,我卻想起這個問題,在經歷了兩代共五十年的小小補鞋店裏,我也確實地問了這個問題,「城市也不會因此而滅亡的。」自稱補鞋佬的蘇先生帶笑回答,答案輕描淡寫也如同白說,沒說補鞋業的消失會令城市翻天覆地,只是當人人鞋子稍舊就換一雙時,惜物的情操,也隨時代煙消雲散。
在一九六五年,美孚還不是新邨或港鐵站,而是在荔枝角灣上的油庫,蘇永權的父親蘇暖已開始在海邊替人補鞋。店名根記原來跟個人的名字沒有關係,而是沿自鞋匠用來縫合鞋底的粗麻線:「皮鞋筋」(現代用尼龍線)。蘇暖從前跟師傅學做鞋,學滿師後自立門戶幫人補鞋,客人總是好奇他手上縫鞋用的線,常問那是甚麼線,結果蘇暖都被街坊喚作「補鞋根」。後來離開海邊輾轉遷入剛落成的美孚新邨一個天橋底的小舖位,因人的腳像樹根支撐身體,於是「根記」正式開張大吉。根記的位置雖然不起眼,但靠近葵涌道,附近就是一排巴士站,總是人來人往。舖頭面積極小,目測約五十平方呎的面積堆滿了補鞋用的機器、工具和鞋材,還有趕在過年前修補的大堆破鞋,「補鞋都有分淡旺季,天冷較多人來補鞋,或者是因為多節日吧!」根仔蘇永權每朝準時九點半開舖,晚上七時關門,旺季通常要加班,「每天最多可以修補三、四十雙鞋,最多也是如此,鞋多時惟有加班趕在節日前修好給客人。」店內「候診」的鞋一大堆,其中超過一半是皮鞋,還有跑鞋、籃球鞋、布鞋、行山靴,說得出的鞋款都有,症狀以甩底居多,或有些是鞋底質料老化等候「器官移植」,「很多人以為只有皮鞋才可以補,其實不是,亦沒有甚麼鞋是冇得補。」
蘇永權傳承父親補鞋技術,接手經營補鞋舖廿五年。
近乎正方形的舖面空間小,雜物多卻分門別類擺放,蘇永權每天工作時都被破鞋包圍。
店舖門楣還有父親的名字。
繼承父業 「辭工時都有掙扎」
蘇永權自小學四年班便到舖頭幫手,跟爸爸學補鞋,「爸爸總是有傳統人的心態,想子女學一門手藝,即使他朝讀書不成亦有一技傍身。」到中四,為了應付會考而暫停落舖,畢業後亦沒有想過要回鞋舖,從事廣告和印刷工作四、五年,後來蘇爸爸患病,身體不能應付補鞋工作,「當時打算辭工回來幫手,等他舒服一點,後來爸爸正式要退休了,我便先接手再想辦法。」蘇暖育有三子一女,蘇永權是長子,傳承父業的重責自然落在他肩上,「辭工時都有掙扎,當時很多人並不看好這行業,我也叫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仔細考慮,回家問媽媽是否接受自己嫁給一個補鞋佬。」結果外母首肯,太太還辭去當時的會計工作,兩口子邊做邊學努力經營,一做就是廿五年。店小但整齊,待補的鞋按先後排好,鞋材分門別類堆叠,補鞋用的工具按次掛在工作間。「以前沒有這些工具的,爸爸比較堅持從前師傅教落的一套,靠手工而不靠工具,是沒有錯的,但我就不停想如何可以更有效更快地補鞋。」接手初時蘇永權經常與爸爸爭吵,「有時爸爸嬲得一走了之,我太太就從中調解,掃掃他的背脊安撫,那段時間都幾難捱。」父親正式退出鞋舖後,沒多久便因病離世,「我覺得老人家是口硬心軟,我回來接手他已很安慰,他應該是認同我的。」
自製工具 「沒有補不好的鞋」
舖頭多了幾台打磨用的機器和電動工具輔助之同時,父親從前用牛骨、遮骨、搭棚竹等手製工具仍然健在,蘇永權亦繼續沿用父親教的方法製作自己所需的補鞋工具,例如一支有勾錐,「以前的老師傅都慣了自己製作工具,有些工具到現在是依然可以買得到,但都是由老師傅所做,數量不多,老師傅不做便會消失,所以還是要靠自己做。」蘇永權近來還在facebook開了專頁,把自己補好的鞋或改裝好的鞋拍照上載,讓更多人看到他的傑作,「我覺得補鞋是一門藝術,因為沒有一套方法可以應付每一對鞋,要運用創意想辦法,要找合適的物料將每對鞋修好。」他說沒有鞋是補不好的,再難的或許用上兩個月思考,也總是補得好。有客人試過送來一雙被狗咬爛鞋踭邊緣的鞋,由於修補後太着迹,他於是刻意在完好的鞋上做出類似的補縫,配襯鞋子。
經蘇永權改裝的鐵腳,可分拆成三部份。
累積多年的補鞋經驗,蘇永權說沒有甚麼鞋是冇得補。
父親親手製的工具仍然留在舖頭。
一排電動工具都是蘇永權接手後才設置的。
蘇永權從外國訂製不同款式的鞋底,除了補底,亦有改裝行山鞋。
幾十年來舖頭間隔沒有太大改變,只是現時多了一道玻璃門。蘇暖(左)和年幼的蘇永權(手抱嬰兒者)在門外合照。(受訪者提供圖片)
拒開分店 「人生不是只有做工」
從前幫襯的主要都是街坊,自從開了專頁後多了一些特意前來補鞋的年輕人,「他們原來沒有想過自己的鞋可以補。」蘇永權不但補皮鞋,跑鞋、行山鞋也補,「自己喜歡跑步跑山,以前鞋爛了會自己想辦法補好,結果找出修補各種波鞋的方法。」現代人大多鞋爛了就換一雙,沒有放太多的感情在腳下那雙每天陪伴上下班或馳騁球場,又或旅行踏過萬里的鞋子,「沒有補鞋業城市不會滅亡,但好些鞋因此而縮短壽命就有點可惜。」根記的生意其實不錯,訪問當天是周日,不時都有街坊查問鞋子是否可補,「有街坊叫我開分店,我不願意,不想生活只得補鞋,我也喜歡跑步、跑山、攝影,人生不是只有做工,要與娛樂取得平衡。」蘇永權沒有收徒弟,兩名女兒仍在學,亦不鼓勵她們學補鞋,「始終女仔不太適合補鞋這一行,如果有心人來學,我也不介意教的。」蘇永權今年五十歲,曾經獲機構邀請與新一代分享補鞋事業,旨在培養「鞋爛了可以補」的觀念。未來,當蘇永權退休,補鞋的技藝很可能就此失傳,「我太太也經常叫我退休,自己亦想花多一點時間去跑山去旅行,現在是做得幾耐得幾耐。」
根記補鞋美孚新邨二期吉利徑五至七號地下周一至六早上九時半至晚上七時營業
記者:曾冠輝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14/19450259
聘基層婦女合作鍾舒漫自家果醬傳承父手藝
1 :
GS(14)@2016-09-03 23:28:55■Sherman(左)聘請基層婦女幫手,以小型社企形式試業。
鍾舒漫(Sherman)曾試過兩次擺市集,昨日再在奥海城食品節賣DIY天然果醬。開業前4天,Sherman密密手炮製500瓶果醬,分別有蘋果和香橙兩款口味。Sherman雖獲胞妹鍾舒祺幫手,但能力有限,製醬工場需聘臨時工,她遂以社企形式合作,發揮助人自助精神。
賺錢有限
這次賣果醬Sherman大約用了兩萬,即使全部果醬售出,淨賺有限,但她享受當中學習過程。日前她與臨時員工在柴灣工廠大廈內,在秘密廚房動工製果醬,見她發施號令分配工作,剝橙皮、切蘋果、打茸和煮果醬。果醬食譜傳承自Sherman的廚神爸爸,她說:「有次爸爸整咗好味菠蘿果醬,我諗到爸爸年紀開始大,有一日佢離開,我會好懷念呢種味道。」
■Sherman(右)想保留父親製果醬的味道。互聯網圖片
■Sherman投資約兩萬,由切果肉到煮醬都親力親為。
■曾兩次擺市集的Sherman,今次在商場內賣自家製果醬。
冇防腐劑
Sherman講到賣點:「平均三個生果做兩樽果醬,純果肉為主,完全冇加果膠同防腐劑,我仲加埋黑杞子落去,健康啲。」她希望擺市集學做生意,她說:「外面可能會請啲有經驗或者後生仔,但我想搵一啲婦女或者做嘢能力相對局限嘅人,今次係一個好機會嘗試超級小型社企形式,希望將來越做越大規模。」採訪:陳杰攝影:陳志嵐
Sherman開初要一腳踢,試過與拍擋把生果抬上五層唐樓
拿著製成品的Sherman,份外興奮。如果想支持Sherman,可以由今日至8號到奧海城的食物市集
Sherman選擇做果醬是因為鍾爸爸煮過,所以她很想留住爸爸的味道
現場所見,Sherman每事都親力親為
Sherman與妹妹鍾舒祺姊妹情深,鍾舒祺表示家姐做乜都撐
Sherman希望請更多婦女,以社企形式運作
蔡小姐是其中一位臨時員工,她來自海南,表示工作期間感到舒服自在
俊文是唯一男員工,將到台灣讀食物管理,是次經驗讓他有個實習機會
Sherman與員工大合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3/19758104
【生活方「法」】元朗壽司 師兄手藝勝師弟
1 :
GS(14)@2016-10-10 16:15:15上星期中午與朋友飽頓了一餐,再應邀到元朗一間新開的壽司店試食。不說不知,原來這間壽司店的師傅出身自見城日本料理,與區內另一間網上食評如潮的壽司店份屬同門,可惜約半年前我光顧過那間壽司店後,覺得不外如是,更在此專欄內評下「失望」二字。說起來,今次試食其同門師兄的手藝,確是頗有踢館之意。
這裏同樣主打廚師發辦(Omakase)。Omakase首重食材新鮮,在香港,當然不能苛求吃到如在日本當地般的新鮮食材,在日本隨便走進一間壽司店,食材之鮮都是香港壽司店所不能及的,所以香港師傅的手藝、技術尤為重要。是日由於仍然處於半飽狀態,於是要求份量、款式減半,師傅隨即準備了七款酒餚及壽司,按味道淡至濃排序,穿插奉上。一問之下,原來主理這餐的師傅曾到日本師承「壽司匠」流派的壽司店「一番町てる也」交流過一個月,難怪連奉上酒餚、壽司的模式都如出一轍。
無飯沙丁魚紫菜卷 眼前一亮
先試石垣貝刺身,石垣貝上碟後仍然微微郁動,足見新鮮,但味道方面無甚驚喜。其後的沙丁魚紫菜卷卻令人眼前一亮,平日吃的紫菜卷大都是包着飯,但這個做法是用紫菜包着沙丁魚,裏面則捲有紫蘇葉和青瓜,味道很特別,是意想不到的好吃,而且我見師傅從一鐵盒裏取出紫菜,原來鐵盒可保紫菜爽脆,讓客人品嚐壽司時仍食到爽脆口感。至於響螺壽司沒甚麼特別,不提也罷。反而燒目光魚很香口,肉質像銀鱈魚,如果喜歡吃銀鱈魚,這個也不錯。之後的三件壽司中,我最欣賞北海道牡丹蝦壽司,蝦肉夠甜夠厚,食得出食材新鮮之餘,師傅的處理手法亦很特別,先用心地將蝦頭的膏肉擠出來,再用火槍燒一燒,並略作調味令它更香,最後在牡丹蝦上加了這蝦膏蝦籽,鮮味十足。大拖羅壽司不過不失,但北海道海膽壽司卻有點失色,海膽並非即剝,但既然用鹽水浸着,拆出來後理應用蒸餾水先浸,洗走表面鹽份,但師傅沒這樣做之餘,竟然還加上自製的豉油,實在太鹹了。不過這個Omakase午市只索價$500,晚市也不過是$800,以這個價錢來說,可以吃到這個質素的酒餚和壽司,我覺得是不錯的。至少這裏給我的感覺,比師弟那間店勝幾籌,無論禮貌態度、裝潢氛圍,還是師傅手藝。寿司源地址:元朗青山公路1號珍珠樓地下10號舖電話:28860811消費:晚市每位$800
石垣貝刺身
響螺壽司
北海道海膽壽司
北海道牡丹蝦壽司
燒目光魚
Profile:何偉文
香港出生,溫哥華長大,多倫多約克大學修讀政治學,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深造法律,現在香港執業。熱愛旅遊,閒時喜愛到處發掘美食,至今已嚐超過二百粒米芝蓮星。IG:
www.rayho.hk
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10/1979415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