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自营”的隐秘战线:再造Hitao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9/4NMDAwMDIwNjg4NQ.html
向来专注于“平台服务”的淘宝,终于涉足自营B2C了。这个落点就选在了和湖南卫视成立的合资公司——快乐淘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快乐淘宝”)上。
今 年4月上线的快乐淘宝,试图将网购的价格优势与电视的传播优势相结合,探索零售模式的蓝海。在这个初衷下,湖南卫视在黄金时段推出了节目《越淘越开心》, 淘宝则开辟了“Hitao”专区,并在首页上为Hitao网提供了入口链接,希望聚合起1.3亿的收视观众和1.6亿的淘宝注册用户。
在日 前召开的Hitao网招商大会上,公司宣布全力进军自营B2C领域。快乐淘宝总经理孙振坤称,Hitao网将主推海外特色商品的引进和销售,涵盖家居用 品、食品、美容化妆品、服装鞋包、海外旅游等品类,“为25至35岁的女性用户提供时尚生活方式的整体解决方案”。到今年12月中旬,Hitao网将覆盖 1万个SKU的自营海外商品。
按照孙振坤的计划,Hitao网在第一年以代销为主,对10%至20%的商品采用购销或买断模式。接下来,为获得更大的定价权,公司将逐步减少代销,快速扩大购销或买断商品的比例。
在自营模式的基础上,“电视节目能为Hitao网带来品牌的传播和流量的导入,淘宝则能为Hitao网带来一定程度的会员转化。”他说道,“Hitao网首先要让消费者熟知,进而再使自己变得强大。”
从 这个角度看,Hitao网要做的是一个独立于淘宝的全新B2C商城——而就在几个月前,它还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网站。用孙振坤的话说,“那时的Hitao 网,所有的商品都是淘宝链接过来的。除了《越淘越开心》的视频和一些明星专栏,Hitao网的商品全都是淘宝的商品,相当于淘宝的一个子频道。”
这种定位的模糊不清,导致Hitao网最初的探索并不顺利,也迫使公司进行彻底的转型。毕竟,淘宝在C2C领域已经做到极致,“如果快乐淘宝继续做C2C,或是操作类似淘宝商城那样的平台B2C,Hitao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众 所周知,淘宝的商业模式聚焦在电子商务的“水电煤”设施上,通过为平台上的商家提供服务,从商家身上赚钱,而非做零售,关注进销差价。于是在孙振坤的构想 中,区别于淘宝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做B2C。同时,Hitao网将自营的目标锁定在海外商品,以进一步和淘宝形成差异化。
除了Hitao网 自身的定位,以下数据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公司自营的用意:2003年淘宝刚萌芽时,B2C和C2C所占的网购市场份额分别是35%和65%。从那以 后,C2C一路高歌猛进,到2008年,B2C和C2C的比例变成了7%与93%。之后,B2C重新走强,按这个趋势到2012年,B2C和C2C将分别 占到网购市场的23%和77%。
与之相对应的是,京东、当当等B2C公司近年来增长迅猛,亚马逊在美国也势如破竹。相比之下,淘宝的C2C卖家基本属于游击队,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卖家依然屈指可数。
对 淘宝而言,公司同样面临着将重心从C2C切换到B2C的问题。无论是淘宝商城的独立还是Hitao网的转型,都是这个大背景下催生的产物。在孙振坤看来, 尽管淘宝本身不碰商品,“但这绝对不代表它对这一块不重视。作为Hitao网49%股份的持有者,淘宝同样乐见自营B2C的试水。”
尽管被 寄予厚望,并分享了湖南卫视和淘宝的优质资源,但对Hitao网来说,要迅速增长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毕竟,淘宝过去的优势是服务小卖家,平台自身并不涉 足供应链,而一旦自营,其所需的后台、技术和流程都需要重新设计。也是在这种情况下,Hitao网正另起一个班子,努力摆脱淘宝传统的“平台思维”,尝试 另一个专门适用于B2C或B2B2C的服务架构。
在重建服务体系之上,Hitao网还要面临另一番质疑。据悉,如果消费者拥有淘宝的账户, 在Hitao网上购物就不需要重新注册,Hitao网可以将淘宝上的流量免费导入自己的平台。也就是说,淘宝一边为其他卖家提供平台服务,一边又开始自营 商品,这多少有点“左右互博”的味道。但这么做会不会引起其他卖家的反感,消费者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将Hitao和淘宝看做两家独立的公司,仍然是个未知 数。
除此之外,新生的Hitao网还要面对更为强大的外部竞争对手。无论是已经IPO的麦考林,还是正在百货化的京东、卓越,它们都已在B2C的道路上奔跑多年。Hitao网显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實德的隱秘海外戰線
http://www.eeo.com.cn/2012/0407/224145.shtml經濟觀察報 記者 賈華傑 多方消息證實,3月末,實德集團總裁陳春國被調查。此前的3月12日,陳春國還出現在實德集團北京辦公室。
工商資料顯示,陳春國持有實德集團11.5%的股份。實德集團在201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列第66位,年營業額為121億元。
消息的擴散源頭來自於3月20日下午的一則傳言,據稱銀監會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報送信託交易對手是大連或集團公司是大連的企業所有業務清單。
隨後消息迅速傳開,而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龐大的多產業民營企業集團實德集團,2009年正式進入房地產開發行業之後,似乎正在面臨著資金面上的巨
大危機。本報記者經過十幾天的調查發現,實德集團去年以來多方努力融資並未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實德集團的海外投融資平台高登國際(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下
稱:香港高登)在調查過程中逐步浮出水面。高登公司在實德集團龐大的資本運作圖譜中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
3月30日上午,在實德集團黨委書記楊寶善辦公桌上擺著一份實德集團的現金流量表。但楊拒絕了記者採訪,僅表示「公司目前運作正常」。此後,實德公司除非持有門禁卡,其他人一律不准進入。
誰的高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公司註冊處網站上查詢的信息顯示,香港高登成立於2000年3月22日,總部位於香港灣仔駱克道160號越秀大廈802室。主要從事直接投、融資和業務諮詢的跨國投資公司。
香港高登公司總裁黎明偉,董事和股東包括陳春國、徐明、徐斌和隋信敏,董事長為陳春國,財務總監為現任大連實德集團公司副總裁的姜岩。據瞭解,黎明偉為香港籍人士,曾在美洲銀行供過職。
事實上,香港高登公司2000年成立之初公司名稱為實德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1月30日更名為現名。
可以佐證的是,凌云股份(600480SH)2005年年報披露的董事資料中,實德總裁陳春國為香港高登董事長,姜岩為高等公司財務總監。
據本報瞭解,香港高登管理著「實德系」約19家殼公司,此外負責為12家公司做全套會計賬,處理16家公司的年報,為36家公司做年度預算。
香港高登不僅是實德集團的一家海外投融資公司,也是實德集團與國外公司進行投資合作的重要平台,據悉,實德的絕大部分與國外公司的合作項目都由黎明偉及其負責的香港高登出面商談。
本報獨家瞭解到,整個實德境外的架構已經整合成兩大主要的投資主體:盛和地產集團和天實安德集團。但這兩大投資主體的管理歸口於香港高登。具體的方式是,香港高登以收費方式提供服務給它們,但據瞭解收取的只是象徵性的費用。
盛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10月,是在開曼群島註冊的一家大型房地產集團公司。董事為陳春國、郝懷灝、賈月湘。公開資料顯示,盛和總部
設在北京,在北京、哈爾濱、大連、瀋陽、重慶分別設有下屬投資公司,進行住宅地產、商業地產、旅遊度假地產的開發與運作,已有土地儲備近600萬平米,目
前在建項目323萬平米,項目總投資近100億元。
本報瞭解到,目前盛和正在進行架構整合,除實德系公司外的股東已退出盛和,盛和亦更名為盛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整個2011年,高登公司忙於為實德
搭建這個名為「盛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海外架構,其目的是為了將數個國內地產項目注入該公司,以便在資本市場融資。這項工作去年一季度啟動,但因實德缺
乏資金不得不暫停。至第四季度,實德重新重組房地產公司架構,但進展不大。
而天實安德集團也是一家地產公司,據瞭解,2011年初,該公司啟動了長興島、金石灘、普灣和北京等地的項目開發建設,但是中央出台的房地產調控政
策,導致大興土木的天實安德形勢急轉直下。有消息稱,除長興島朗庭山項目之外,其他項目均處於停滯或放緩階段。實際上,天實安德一直在試圖通過融資方式繼
續推進普灣和金石灘的項目,甚至考慮與其他地產公司合作,但據悉並未成行。
實質上,香港高登是大連實德集團設置的海外公司管理架構公司。香港高登的體系主要包括房地產板塊天實安德(中國)有限公司,以及工業板塊的23家公司。
管理這麼龐大的海外公司群,這項工作並不輕鬆,有高登員工曾抱怨,在內地經營的公司提供了與事實出入很大的報表,他們擔心香港審計師追溯原始數據。另外,近期頻繁的旗下公司架構調整也增加了工作量。
實德的海外平台
這是實德海外融資活動的一個插曲。
今年初,香港高登公司財務主管侯錦玲向蔡建初請求協助,並詢問為何給 Amicable Bong Management Ltd匯去的17.7萬美元未收到任何相關收據。蔡的公開身份是天實安德旗下天實和華公司的總裁。
杳無音信的17.7萬美元,是在一年前匯出的。2011年3月高登國際旗下的天實安德集團,經過數番洽商後,與美國融資公司Amerex Invest-nent Corp達成融資協議,該公司承諾提供8.5億美元融資。
香港高登向Amerex Investnent Corp支付了17.7萬美元該融資的前期費用後,卻一直沒有下文。據瞭解,香港高登之後屢次與對
方及中間人溝通,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高登屢次被對方「忽悠」,直至今年2月份,這筆款項也沒到天實安德的賬上。希望越來越渺茫,17.7萬美元的損失對天實
安德並不算什麼,但是8億美元的融資卻漸成泡影。
這筆巧遇「皮包」公司的融資只是香港高登積極運作海外融資中的一樁事情。事實上,香港高登一直在嘗試接觸各類能為實德集團國內房地產項目提供融資、投資的基金或者投行、銀行,試圖挽救自己在國內極度吃緊的地產項目。
據本報獨家獲悉,實德集團利用其海外融資平台,接觸了數家機構。匯豐銀行就是其中之一,據稱匯豐的投行業務部門有意想把實德集團下的地產項目打包做
輔導上市,另幫助其引進上市前的戰略或者財務投資者。在解決實德集團地產項目燃眉之急的同時,也能在上市後大賺一筆。但是,有業內人士指出,實德集團內部
地產項目整合需要一段時間,這個方案成行的難度不小。
另有消息透露,加拿大皇家銀行和一家「四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也一直在與實德方面接觸,有意幫助實德從海外引進房地產投資基金。但是他們的要價奇高,據悉資金成本都在20%以上,明顯有趁火打劫之嫌。
實德集團也在考慮以股權及項目質押的方式融資,改變目前的資金困境,目前天實安德公司旗下的大連普灣新區、金石灘以及東港項目都在考慮之列。另外實德可能也正在考慮用手中其他的股權進行抵押融資。但據本報得到的消息顯示,目前均未有能解決實德地產資金困境的巨額融資談攏。
為了節省現金流,實德集團的部分地產項目在對外求售。天實安德在北京亦莊綜合體項目正在擇機變現。該項目規劃總面積在23萬平方米左右。本報瞭解到,北京嘉捷集團已有意全部收購該項目,首輪報價4.8億元。
實德集團2009年開始大舉進入房地產業,到2010年實德已經在全國十幾個城市鋪投房地產項目。實德集團在擴張房地產的時候,尤其是在東北地區,
往往以工業投資為先導,向當地政府拿到眾多優質低價土地。實力強大的實德集團本來有機會成為地產行業的一匹黑馬,但是中央嚴厲的地產調控政策出台後,實德
集團的地產盛宴成為空想。2009年,在地產行業成本最高的時候進入的,但隨後迎來了地產業的蕭條,資金難以回籠,大量在建項目亟需輸血,整個資金鏈條緊
張起來,地產成為實德危機的罪魁禍首。
1.5億那筆貸款
在向地產擴張的同時,實德集團又目標瞄準入股金融企業。早在2010年,大連實德旗下新藍置業有限公司和北京富德投資有限公司就入股鐵嶺商業銀行,取得27.1%的股份。
2011年6月,完成對鐵嶺市商業銀行增資,是實德歷史性的首次控股地方性商業銀行。這也在陳春國2011年的內部工作報告中得到證實。在此之前,實德只是大連銀行的股東之一。
2011年11月28日,大連實德給鐵嶺商業銀行發函,要求鐵嶺商行為瀋陽煤業集團提供1.5億貸款。本報從實德內部瞭解到,貸款的申請人瀋陽煤業
提供的申請資料中尚缺少大量貸款要件:1.董事會決議;2.董事成員身份證明;3.貸款卡密碼及企業信用報告;4.董事簽字樣本;5.資信等級證書。
但這筆貸款最終在實德的堅持下得以貸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鐵嶺商行副行長孫玉升卻對本報表示,鐵嶺商行與大連實德集團並無任何關係。並且他強調,鐵嶺商行所有貸款都遵守嚴格的審批程序。
此外,去年下半年沈煤集團得到遼寧省國資委准許投資保險業。隨後沈煤集團和實德關聯公司發起設立的華匯人壽拿到了保監會准許開業批文。而此前,實德
關聯公司單獨上報的華匯人壽的審批文件曾被保監會退回。2011年12月27日,華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這是實德集團首次控股壽險公司。
不確定的未來
但是時至今日,據本報瞭解,實德還正在計劃把旗下北京富德、大連三德、大連瑞德、大連萬朋所持華匯人壽股權質押給相關機構。
另外,在醫療產業方面,實德正打算把手裡的資源賣出。據悉,實德正在與華潤集團探討出售深圳龍珠醫院,目前,雙方已經完成了數輪協商。
從實德集團內部傳出的信息稱,陳春國在年終總結時,直言實德集團的投資體系針對集團屬下資產採取變現、合作、投資等措施,來盤活資產、加強流動性。
自2004年,大連實德董事長徐明將行政總裁角色交給陳春國之後,開始保持低調。知情人士稱,徐明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投資領域。大連實德的投資生意,已經形成一個橫跨化建、房地產、保險人壽、商業銀行、醫療體系等諸多產業的多元譜系。
事實上,在實德集團龐大的產業結構中,投資巨大的化建產業是其核心產業,但目前整體盈利能力不容樂觀。隨著2003年原材料的大幅漲價,實德的化建產業利潤率越來越低。
在這些背景下,融資都成為實德最重要的工作。由於國內都對地產項目貸款的嚴格控制,實德只能把融資的主要努力轉向海外。據悉今年以來,香港高登公司
在黎明偉的帶領下多方接觸地產投資基金,以期盡快融來資金。另外有消息稱,實德也在積極尋找香港資本市場上的上市殼公司,希望用這種手段實現融資突破。
而陳春國在年底報告時也提出要增設三個投資公司,擴大人員隊伍,以滿足實德集團的投融資需求。但是這些事情目前進展情況都還不得而知。
本報從大連致公黨委員會辦公室得知,經過相關程序之後徐明已不再擔任大連市致公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而本報向大連市公安局求證實德事件時,警方表示
這件事情大連市公安局一直沒有參與。但無論如何,隨著實德高管被調查,整個實德集團的資金困境逐漸暴露出來,實德的未來充滿變數。
減薪裁員蔓延 券商弱市調戰線
http://www.eeo.com.cn/2012/0827/232539.shtml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旭 「這個成交量再幹半年,全行業估計都回家了。」東方證券研究所的一位人士告訴本報。
走過了大盤跌逾2成、證券行業近三分之一虧損的2011年,2012年以來的券商們仍舊艱難度日。銀河證券統計顯示,截至7月底,2012 年日均
股票交易額為1431 億元,市場交易活躍度處於近3 年較低水平。今年上半年,112家券商累計利潤僅有226.59億元,89家券商實現盈利,佔比
79%。
依靠資本市場活躍度獲利的券商們,「瘦身」還在蔓延。
2011年,銀河證券挖角一流分析師的價碼是500萬元年薪,而僅僅過了一年,市場上已經無此行情。不僅如此,許多大型券商的前台部門開始了減薪裁員。
在證券行業的「壞時光」中,券商們一邊在傳統業務上成本控制、收縮戰線,一邊又在行業變化的大機遇中力求擴張。
「瘦身」蔓延
2011年,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師酈彬被宏源證券高薪挖角,並任命為首席策略分析師。如今,在酈彬加盟中信證券後,他在中金的原同事,有不少為了尋覓工作而赴宏源證券面試。
繼今年年初投行部門裁員約30人後,本報從中金內部人士處獲悉,或許還有一些前台崗位將裁員。「以前中金的人打死也不會到小券商找工作吧。」宏源證券一位員工告訴本報。
券商的裁員潮相對於外圍市場來說,並未到來。但是,減薪潮確實已經讓業內人士感覺到了寒冬臨近。始自去年底的這次裁員減薪風波,涉及的券商已經由平安、中投等中小券商,逐步向申銀萬國、中金公司這樣的大型券商擴散。
記者獲悉,包括招商證券、國金證券等券商都已經開始了變相減薪。
國金證券2011年報淨利潤2.32億元,今年1-7月的數據,國金證券的淨利潤已經達到了2.19億元。即便在此情況下,國金證券的一些員工發現,他們的獎金變少了。「公司沒有明確提出減薪,但是因為行情不好,大家的獎金都少了。」國金證券的一位員工稱。
2011年初,很多券商提出了將會把自己研究所的人員規模擴大一倍,一年過去了,市場上再也沒有了這種聲音。
不僅研究所擴張停步,而且在券商設立輕型營業部的趨勢下,未來經紀業務對人員數量的需求也會減少。在一份《宏源證券西部地區聯合調研會議紀要》中顯
示,西部證券方面表示,「監管層推進輕型營業部是希望券商能加大行業影響力,基本會成為複合型的網點。會在現在基礎上人員基本減半,行業成熟度已經夠了,
將會降低券商的成本……」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證券行業實現營業收入706.28億元,同比下滑5.96%;累計實現淨利潤226.59億元,同比下滑13.03%。虧損家數佔行業總數的比例由2011年中期的14%上升到今年中期的21%。
從目前已經披露2012年半年報的10家上市券商業績來看,除了東北、長江、興業等券商業績實現增長外,其餘大多出現業績下滑。其中,西部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55%、36%和26%。
戰線的收與擴
情況遠不如2003年糟糕,當年國元證券研究所被撤掉,震撼市場。而現在,許多券商的裁員減薪,被解讀為控制成本之舉。目前,除了華泰證券、東方證券等國資背景的券商尚未開始減薪外,大多數的券商已經開始了嚴格的成本控制。
海通證券一位高層曾經向記者預言,10年內國內最多剩下20家賣方研究所,因為留給前10名以外的賣方研究蛋糕已經越來越小。
在股票市場處於長熊市況中,券商賴以生存的傳統業務越來越失去以往的吸引力。以往帶來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的研究所和投行部門,都成為這一輪減薪裁員的集中地。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淨收入同比下滑33.33%,投行業務淨收入同比下滑32.9%,資管和自營業務的淨收入同比上升。
勒緊「褲腰帶」的同時,券商們也在創新業務領域增加籌碼。
在券商創新大會之後,監管層的政策導向作用開始顯現。8月22日,證監會就修改《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徵求意見。該辦
法主要內容為取消限額特定資產管理計劃和定向資產管理雙10%的限制,豁免指數化集合計劃的雙10%及3%關聯交易投資限制,明確被動超標調整機制;允許
對集合計劃份額根據風險收益特徵進行分級;適當允許集合計劃份額在投資者之間有條件轉讓;調整自有資金參與或退出集合計劃的規定;取消「集合計劃資產中的
證券,不得用於回購」的限制;調整「關聯證券」的範圍,明確資產託管機構及其關聯方發行的證券,不屬於關聯證券。
而最為各方關注的則是報批制改備案制,在券業鬆綁後,券商們已經悄悄轉換了發力點。2011年,來自基金的分倉佣金費用較2010年的62億元減少
了21%,對比依賴交易通道-機構佣金模式建立的前台體系,已經受到了來自創新業務的挑戰。例如,在債券市場可能大發展的情況下,中信建投證券等券商都開
始在該領域招兵買馬。
雖然已經開始減薪,但招商證券對下屬的招商期貨增資並未猶豫。招商證券8月14日公告,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對招商期貨有限公司增
資1億元的議案。而兩年來,上市券商對旗下期貨公司的增資就超過了20億元,為了備戰相關的資產管理業務和境外期貨代理業務,控制成本的各家券商都沒有吝
嗇。
在同業券商都在討論轉型的時候,一些上市券商的優勢開始顯現。近日,興業證券推出其再融資計劃,募集50億元人民幣擬投入資管、場外市場及融資融券業務。
業內普遍認為,對於轉融通開閘後的做空氛圍,許多券商仍然沒有準備好。德邦證券公司近期就轉融通開放後,進行了各部門的模擬,以尋找其中可能的獲利方式。而另一些券商,則已經開始探討僱傭可以寫出「空方」的報告的研究員。
美國開辟新“戰線” 起訴中國大範圍出口補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66

美國政府為對華貿易起訴開辟了新“戰線”,這次投訴WTO的是中國政府通過“公共服務平臺”(common-service platform)給予紡織品、服裝與鞋類、高級材料與金屬材料、輕工業、專用化學品、醫藥產品、五金建材、農業這八大行業企業不應給予的出口補貼。
《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美國此次投訴正逢美方尋求與中國以外的12國締結“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而TPP將有助於確保中國不會在迅速發展的亞太經濟區制定貿易規則。路透報道則是指出,此前中美已有24項貿易申訴,其中15項由美國發起。
美國貿易代表Mike Froman昨日稱,正申請WTO就中國政府允許地方官員通過公共服務平臺補貼小出口企業的隱性項目進行磋商。該項目覆蓋全中國將近200個“示範基地”。
上述外媒報道援引美國官員說法稱,雖然難以確定相關補貼的數量,但中國顯然已通過這一平臺向設在示範基地的出口商等供應商提供折扣價或者免費的服務,相當於三年內補貼約10億美元。報道還提到,Forman在聲明中表示:
“無論是免費的還是打折提供的,所有這些服務都影響了公平競爭。”
“這一項目違背了中國加入WTO時所做的承諾。這種政策傷害了美國的工人、農民、牧場主和企業,也傷害了所有遵守規則並希望以努力工作和產品質量公平競爭的人。”
上述《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商務部網站公布的數據稱,安徽省東部的示範基地提供補貼相當於申請補貼項目成本的10%。這類補貼最高可達人民幣100萬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O2O戰線解密BAT股價的漲跌之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5/153091.shtml
導讀 : 股價反映的是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與決策的認可與否,以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近一年間的股價變化為例,騰訊平穩,阿里最低時股價下跌近50%,百度從9月底至今股價上漲超過100%。
股價反映的是資本市場對企業經營與決策的認可與否,以中國互聯網三大巨頭近一年間的股價變化為例,騰訊平穩,阿里最低時股價下跌近50%,百度從9月底至今股價上漲超過100%。這期間,他們共同的動作,便是在O2O領域的布局。他們在O2O領域的布局與策略,是如何影響到他們的股價的?
2015年,O2O從上半年的不被資本市場看好,到下半年的被看好,使得O2O成為BAT股價變化的重要一極。BAT在O2O領域的博弈,其精彩程度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就目前來說,三家在O2O業務上的廝殺已趨於白熱化。
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並後與阿里走向決裂,步入騰訊懷抱;阿里隨後“一怒之下”賤賣美團股權,將新美大的估值從150億拉低至130億美元,同時還入股餓了麽,一副要與新美大決一死戰的架勢。
然而值得回味的是,在阿里騰訊廝殺之際,宣布轉型O2O的百度股價卻不斷上揚,本周一更是逆市報收於217.97美元,與三個多月前相比,漲幅超過100%。此次股價的逆勢上漲,充分說明百度以all in姿態轉型O2O已經受到業界和投資者的普遍看好。
事實上,BAT頻頻布局O2O,自然是因為三巨頭都看到了本地生活服務的巨大前景。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3800億元,線上市場占比將超過6%。當前的O2O行業正處於深度整合、服務深化的發展階段,正是搶占市場的好時機。

2010-2017年中國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
BAT三巨頭絲毫未曾掩飾過對O2O的覬覦,越來越喜歡在博弈中露出肌肉。而之所以會出現AT相爭,百度“得利”的情況,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三家對於O2O的不同戰略以及不同心思導致的。
騰訊:只為搶占支付入口,動力不足從未親自下場
業界以前有一句話,叫做“如果你的項目被騰訊看上了,你怎麽辦”。說的是早期很多創業者有了創新的點子,費盡心力上線產品之後,一周之內騰訊就上線了雷同的產品,創業者瞬間被騰訊強大的流量和資源優勢沖垮。近些年這種論調很少再聽到了,因為騰訊似乎改變了發展前期的野蠻生長策略,對於非騰訊主營業務(社交、遊戲等),基本已經懶得親自下場了。
O2O對騰訊來說也不例外,縱觀騰訊在O2O領域的布局,多數以投資為主。除了大眾點評和餓了麽,58同城和趕集網合並時,騰訊投資了4億美元參與58的增發。而近期的阿里美團關系破裂,美團也投入了騰訊的懷抱。
看似騰訊在O2O大戰中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段成了最終贏家,然而,對於新美大這個“遠房侄子”來說,微信和微信支付這對兄弟才是騰訊最看重的親兒子。並且,有過易迅網前車之鑒的騰訊對於電商似乎先天不足,即便是在大眾點評時期,騰訊龐大的社交用戶到電商購物上的轉化率總是差那麽一點。雖然在2015年的O2O市場,騰訊打了一個大勝仗,把新美大從阿里陣營拉到了自己的陣營,但以王興的性格,未來會不會再次叛出騰訊或未可知。
事實上,騰訊雖然將新美大收入麾下,但出於轉化率的問題,新美大的未來之路,可能得到更多的只是資金上的支持。而騰訊之所以如此大費周折的攪動O2O風雲,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稱霸整個O2O行業,而是在布局自己的支付入口,因為移動支付正從一個線上交易的輔助工具變得越來越中心化。騰訊非常明白自己的優勢與短處,在社交和遊戲營收方面的強勢,加上電商與O2O基因的缺失,使得騰訊做O2O的決心並不大,但是O2O未來的前景依舊足以讓騰訊心動,所以現在投資新美大,騰訊更多像是一個財務投資人,如果新美大成功了,微信支付將徹底奠定自己的地位,成為新的入口。同時,騰訊也可以享受到O2O帶來的紅利,進行分紅或者上市後套現。如果新美大不成功,騰訊就當是用新美大增加了微信支付的用戶,對於騰訊依舊擁有戰略意義。騰訊在O2O領域的一切布局,並不是真的為了要做O2O,而是有自己的小心思考量。這也是為什麽O2O發展了這麽多年,騰訊從未有過親自下場,卻一直都在任性地買買買的原因。也正是因此,騰訊的O2O戰略由於未來結果的不明朗,對其股價影響有限。
阿里:沈淪電商太深,短期內很難實現自我革新
O2O發展到極致,完全可以再造一個天貓。沒有任何人規定過O2O平臺只能有餐飲商家的入駐,而不允許網店的入駐。在美團和百度糯米上買團購券,與在這兩個平臺上買衣服並沒有鴻溝,只是平臺的經營者是否有這個意願的問題。而商家和賣家多一個擁有大流量的平臺,更沒有不歡迎的道理。
因此,作為電商經濟的既得利益者,阿里對於O2O的態度就非常複雜了。馬雲曾經在多個場合稱O2O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他覺得“線下到線上,有人認為是如虎添翼,我從來沒見過一個老虎有翅膀的,坦克裝上翅膀未必是飛機。”而目前的現實卻是阿里也開始以支付寶為核心,自己做起了O2O業務。這種“嘴上說不要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的行為,說好聽點叫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說得直白點便是阿里對O2O的愛恨糾結以及背後擔心被取代和沖擊的焦慮。因此,阿里的股價下跌,不僅僅是單純的“透支消費”和“假貨”影響的,O2O失去先手以及O2O展現出來的廣闊前景對阿里的影響,可圈可點。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因為阿里在電商領域的一家獨大,其對於發展O2O的欲望並不算強烈。如果將O2O作為傳統電商的升級版,阿里作為現如今傳統電商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是不希望看到O2O有長足發展的。而阿里自己做O2O的主要目的也並不是要搞多大,而是讓支付寶有更多的開通率。所以相對於騰訊的攪局搶占支付入口,阿里作為傳統電商巨頭,更多的則是打壓O2O平臺的崛起。
此外,阿里通過重啟口碑和扶持餓了麽,想要維持的是一種與新美大的低烈度競爭態勢,最根本目的,是造成中國O2O市場無法出現一個類似滴滴快滴這樣的壟斷性平臺,讓新美大無法最終實現盈利。這一策略或許能最後達成拖死新美大的目的,保住電商的傳統優勢,繼而是繼續深耕電商還是在電商基礎之上染指O2O,也能遊刃有余,主導權掌握在阿里自己手上。
百度:技術加持,轉型升級之下的破釜沈舟
事實上,百度相對於騰訊與阿里,在O2O的布局最晚,但卻是對進軍O2O最為積極的。自2014年全面收購糯米後,百度開始發力O2O,然後從2015年Q2財報發布日正式提出了轉型O2O的策略,並豪言投入2/5的現金儲備200億推動包含糯米在內的O2O業務。手筆之大震動整個業界。百度轉型O2O的策略,與其說是轉型,不如說是升級。因為百度正從連接人與信息升級到連接人與服務。而現在來看,百度的升級轉型成效已經顯現。
百度O2O業務通過投資並購、內部孵化、內部拆分等方式布局旅遊、打車、本地生活,完善產品生態,形成了以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百度糯米為核心的O2O三大矩陣。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便將糯米的市場份額從Q2的11%增長到Q3的20%,覆蓋超過400個城市,在60個城市保持市場份額第一。在2015年第三季度,總交易額(GMV)為人民幣602億元(約合9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9%,預計未來還會持續增長。這種良好的勢頭,無疑讓百度對O2O更加誌在必得。表現在市場上,便是從9月底至今,股價上漲近100%。
拋去流量入口的優勢不說,基於LBS的定點精準推送,以及百度糯米新推的全景地圖等等都是基於百度技術基因協同作戰的,這些技術資源的整合是AT在短時間內難以趕超的。在搜索領域,國內競爭對手份額被壓縮到20%以下,利用這一優勢,百度已經把整個O2O串聯起來,以此來與競爭對手周旋。與騰訊的攪局和阿里的打壓截然不同,百度對於O2O的重視有目共睹。而這種重視也獲得了良好的回報,例如在O2O旅遊這一細分市場,百度在2015年便打了一個大勝仗,促成了攜程與去哪兒的換股。與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並後的一地雞毛不同,百度實際上掌控了合並後的新公司,控制了旅遊O2O的市場。當然這只是百度升級O2O大戰略的一小步,做有技術含量的O2O無疑是百度未來發展的關鍵路徑。
總之,2015年中國的O2O合縱連橫背後一直是BAT在操控,很多不直接與BAT發生關系的O2O創業平臺也間接與BAT產生了各種牽連。雖然整個O2O行業喧囂不已,但BAT三巨頭在O2O領域的較量其實才剛剛開始。雖然業界輿論對於BAT三巨頭的O2O爭霸分析層出不窮比比皆是,而最終結論各有偏向,但對於BAT來說,誰的布局如何偉光正並不重要,切實可用才是最重要的。
不僅如此,BAT三家對待O2O不同的心思和態度,也值得行業內相關人士的深思。例如王興,騰訊對新美大的投資,真的是想幫助新美大做大做強嗎?阿里和新美大決裂後,真的想做出來一個新的O2O平臺嗎?未必。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歪道道,微信公號:歪思妙想。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