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月初,亞洲出版人協會 (SOPA)舉辦年度頒獎,由香港陽光衛視總裁陳平資助、成立不滿一年的《陽光時務》(iSun Affairs)(為iPad中文時事電子雜誌),在「人權」、「評論」、「調查報導」等項目勇奪大獎。許多人問,什麼時候,台灣才可能出現這樣生猛有力 的獨立新媒體呢? 事實上台灣不僅可能,還有希望超越。 八月四日,由朱淑娟(二○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李惠仁(二○一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馮小非(二○○六年全球華文部落格獎得主)、黃哲斌(前中時電子 報副總編輯),及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等,多位重量級傳播工作者共同發起的「獨立媒體學院」,進行了第一期培訓的最後一天課程。 在一間小教室裡,二十五位學員利用中午,分成農業、環保、社會等三組,為下一階段的「實習」進行提案討論。 他們只追真相脫離商業、藍綠的拉扯 年輕學員充滿熱情,有人想探討每年銷量達三萬五千公噸的農藥,如何販售?誰來管制?有人想追蹤「比黃金還貴的鰻苗」,是誰在掌控貨源和定價?這些都是媒體探索不深,卻和民眾息息相關的議題。 這幾年,部分媒體在商業壓力和藍綠意識形態拉扯下,已經越來越媚俗、激化、廣告化,許多記者只好忍痛離開,另尋一個乾淨的發聲場域;另一方面,對公共議題 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是記者,但像「樂生院拆遷」、「文林苑都更」,這些部落客精心製作的「懶人包」,反倒是網路上轉寄數千人次、影響最大的。 「『社會意識』和『報導能力』,是我們挑選學員的標準,」人稱「阿孝老師」的陳順孝表示,目前全台灣三百一十一萬個部落客中,如果有人想從「隨興寫手」轉成「專職╱專業寫手」,學院會以「師徒制」做培訓,讓台灣獨立記者的陣容逐漸壯大。 什麼是「獨立記者」?它對社會有什麼重要?「環境報導」網誌作者、獨立媒體學院發起人朱淑娟,總括了學院希望呈現的價值。 在《聯合報》工作十年,因「人事調整」被迫離開的朱淑娟說,傳統媒體觀通常只做有「梗」、能「賣」,而且不要得罪當權者或廣告主的新聞,但獨立記者該做的,卻是「把沉在深水裡的東西,一點一點挖出來,讓它浮到水面上。」 從國光石化到中科四期,近幾年最轟動的環境議題,朱淑娟都從「第一場公聽會裡的唯一一個記者」開始,一路緊追,連枯燥冗長的「範疇會議」(確認二階段環評要審查的項目範圍),都因她深知其中暗藏「眉角」而不敢缺席。 以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造成轟動的「危雞英雄」導演李惠仁更是如此,為了官員是否隱瞞禽流感疫情,他耗費八年時間,終於讓官員坦承錯誤。 「記者的天職就是追查真相,還原拼圖,造成改變,」李惠仁說,哪怕一生只拼出一片,但能讓別人順利接下去,就一切值得。 他們自主供稿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 朱淑娟說,在傳統媒體裡,每個記者都是螺絲釘,每天被長官派去追不同的新聞,寫的稿也被隨意刪改,時間切割,思緒切割,連價值觀都是分裂的。成為獨立記者後,朱淑娟覺得自己終於「成為完整的人」,可以全心去做喜歡的議題;這不僅是志趣,也是一種現實需要。 「獨立記者沒有固定的發表版面,只有寫得夠多、夠深、夠久,才能留住讀者,」她說。 阿孝老師的想像更「激進」。他認為,部分媒體之所以墮落,就是營運壓力太龐大。為什麼媒體不能轉型為品牌商,只留下核心領域的記者,其他邊緣領域就由獨立記者負責供稿,雙方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這樣一來,「朱淑娟工作室」可以成為環境新聞供稿中心、馮小非是農業、李惠仁是公衛或食品安全……。然而,他們不是聽業主指令的自由撰稿者(free lancers),在為媒體提供客製化新聞的同時,他們仍保有「真相報導」的主體性。 朱淑娟也認為,獨立記者再怎麼「哇」都很小聲,主流媒體卻是強力擴音器。 「我們讓真相浮上水面後,也希望主流媒體能看到、跟進,促成臨門一腳的轉變。」 獨立記者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這一點很令人驚訝。更驚訝的,則是獨立記者和社運團體等NGO(非營利組織)╱弱勢者的關係。 「我們不是社運團體等非營利組織的代言人!」朱淑娟強調,獨立記者強調社會公益與公義,很容易讓他們誤以為是「自己人」。 「很多環保團體成員質疑我,『怎麼妳連官方都跑(採訪)?』我心想,這不是廢話嗎?」她說,記者肩負「communication」(傳播)之責,本來就 要傾聽多元聲音、促成各方溝通。無論官員、環保團體、企業和學者,她都堅持「等距」交往,或許孤獨,但更能得到尊重和信任。 正如朱淑娟所說,不要去預設市場在哪裡?讀者要什麼?「真相」才是獨立記者唯一要追求的。「你要把自己想得很大,一個人也可以成就很多事!」這是她對學員的期許,也希望有朝一日,不論身在主流媒體還是獨立媒體,每位記者都能有這樣的自信。 |
| ||||||
五年前,如果有人說聯想會擠下惠普、戴爾,成為全球PC霸主,一定沒有人相信,聯想執行長楊元慶做到了。如今,楊元慶再下戰帖,這次他要挑戰三星與蘋果。 撰文‧賴筱凡 四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北京空氣出奇地好,占地廣闊的北京奧體中心萬頭攢動,中國的PC(個人電腦)供應商們屏息以待,等著聆聽聯想執行長楊元慶的演說。上台那一刻,所有焦點都集中在楊元慶身上,「進入『PC+』時代後,聯想的競爭對手已經改變,三星、蘋果將是最大的競爭對手。」楊元慶一字一句、清楚地說出聯想的戰略藍圖。 在這個聯想公司全年最重要的中國區誓師大會上,楊元慶不能讓通路商們失望,像是要揮別近一個月股價大跌一二%的陰霾,楊元慶直言要挑戰蘋果與三星。 聯想真有這等能耐嗎?從數據裡可以略窺一二。去年第四季,聯想的智慧聯網產品(編按:Smart Connected Device,含PC、平板與智慧型手機)全球市占率達六%,排行市場第三,六○%年增率比蘋果的成長速度還快。 最驚人的爆發力來自「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這個由楊元慶最倚重的左右手|| 聯想業務集團總裁劉軍操盤的部門,單季營收比前一年暴增七七%,中國市場智慧型手機出貨更以倍數成長,成為聯想內部最有潛力的精銳部隊。 以變制變 楊元慶出奇制勝四月十一日,由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發布的研究報告,斗大標題寫著「二○一三年首季全球PC出貨量降至二○○九年第二季以來最低水準」,震撼市場。報告中點名,今年第一季PC出貨衰退率將達兩位數,直逼金融海嘯。消息一出,聯想股價大跌五.八%,華碩大跌五.五%,宏碁、仁寶的跌幅也有三%。 然而,在一片低氣壓裡,楊元慶老神在在,因為面對這波PC市場的大衰退潮,聯想已經有所準備。 今年一月五日,一封楊元慶親自執筆的信件在聯想流傳,令公司內部議論紛紛;「為了成功挑戰新的對手,贏取新的勝利,我們必須擁有清晰有力的品牌定位……。」簡短的宣示,是楊元慶吹響聯想組織大改造的號角。 楊元慶大刀一揮,將聯想的業務一分為二:第一,是以聯想品牌為號召的聯想業務集團(Lenovo Business Group),主攻零售消費者;另一部分,則是延續Think品牌的業務集團(Think Business Group),強攻企業客戶。 「PC已死」的呼聲,從iPad問世以來從未停歇,然而PC產業的龍頭大老們,從來不承認這股趨勢,只有楊元慶例外。「消費者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楊元慶深知聯想面對的嚴峻挑戰,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砍向過去從未動搖的信仰核心|PC,「聯想要果斷徹底轉型『PC+』!」楊元慶說。 在這場三十分鐘的演講中,楊元慶談到「PC+」這個字眼就有二十五次之多,他知道,改革過程從來是痛苦的,「轉型很不容易,要穿上比平時小一號的衣服,挺胸收腹提臀。」低價策略走出中國後 還有優勢? 其實,楊元慶的魔術秀早已悄悄展開。他以三年時間布局智慧型手機,去年大舉在中國推銷智慧型手機「樂Phone」,劉軍更喊出要賣三千萬支的目標。結果令楊元慶十分滿意:市調機構IDC公布的全球智慧型手機排行裡,聯想以市占率四.四%攻上第五大品牌,排在前面的是三星、蘋果與華為、中興。 反映在數字上,去年,聯想營收成長約十八%、獲利年成長約二五%,手機部門更占公司總營收達一○.七%,使公司股價一度站上十年來新高。今年二月七日,聯想再次成為恆生指數成分股,這是二○○六年公司被指數剔除後,重回「藍籌股」,等於投資人給予其最大的肯定。 只是,當楊元慶將競爭目標直指三星、蘋果,如何與這兩大行動裝置龍頭平起平坐,市場仍有不小疑問。 一直以來,三星用極高度的垂直整合能力,輔以精準行銷策略,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攻城掠地;蘋果則以獨特的產品設計創新力,深獲消費者喜愛。這和過去PC市場裡靠價格與通路廝殺的模式,顯然有很大的落差。 解決競爭對手搶料問題 也是考驗以聯想「樂Phone」為例,價格落在人民幣兩千至三千元之間,即使是五月上市的最新款「樂Phone K900」,定價也僅人民幣四五九九元。對照之下,三星S4最低售價也要人民幣五一九九元,聯想的相對低價策略顯然占優勢。然而,這個策略走出中國後能否奏效,是劉軍的首要課題。 為了落實產品差異化,去年聯想與英特爾推出第一款搭載英特爾晶片的手機,「一方面是配合英特爾要拓展手機市場,一方面是聯想也亟需找到關鍵零組件的替代供應商。」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智慧型手機晶片多由高通供應,除了蘋果、三星有自給能力,多數業者還是得看高通臉色,如何解決競爭對手搶料問題,也是劉軍的一大考驗。 另一方面,隨著各家智慧型手機大廠狂打行銷戰後,聯想能否迅速跟上腳步,還是未知數。對PC廠而言,與通路商共同作戰是產業競爭的關鍵,自宏碁前執行長蘭奇加入團隊後,聯想在歐非中東(EMEA)市場確實衝出漂亮市占率,PC出貨量大幅成長二六%,市占率達一一.三%的新高。 但當戰線拉長至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時,競爭態勢更加複雜。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通路優勢緊緊握在電信商手中,多年耕耘電信商關係的三星,擁有絕對優勢,聯想除了要積極拓展與電信商關係,如何讓行銷策略走出中國,在在考驗著劉軍。 金融海嘯將一大群中國企業淘汰出局,但在這五年,聯想已默默地在市場衰退中壯大。○八年時,聯想市值僅二○○五億元;一○年歐債危機時,更一度跌至一六八○億元,隨著楊元慶的策略奏效,今年聯想的市值上升至二八六七億新台幣,比三年前大增一千億元,坐穩全球PC霸主地位。 這是楊元慶帶領聯想購併IBM的個人電腦部門後,再次寫下的新頁;然而,隨著PC轉型時代正式登場,楊元慶要想挑戰三星與蘋果,如何辦到,外界等著看。 聯想 成立:1984年 負責人:楊元慶 主要業務:NB、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製造與銷售 聯想關鍵數據 營收年成長率: 17.70% 稅後純益成長率: 24.87% 股東權益報酬率: 22.84% 1000大企業市值排名: 122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