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f659101017ql4.html
发表时间:2011-06-22
加速莫忘看“油箱”
在全面解析“现金流管理体检报告”之前,不得不强调眼下采访中小企业真实营收状况的艰难。我们曾想法设法从沿海地区各纺织主要省份的行业协会入手,了解当地企业如何像外界所说在“钱荒、电荒、人荒”面前被推进死胡同,但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否定。
不承认本省存在严峻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今年以来统计门槛提高,协会层面掌握宏观情况的统计数据多来自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除此之外,投资力度也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生命迹象。福建省内有纺织服装企业2691家(其中服装企业1468家),截至记者调查,几乎未发现停产。不仅如此,长乐市近250位企业家投入几百亿元资金,集体到上海纺机展选购纺机设备,浮现大发展的先兆。
然而不能掩盖的事实是,在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原料采购支出、劳务支出、税费支出增幅较 大,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幅度少则20%、多则翻倍,现金流资金占有率高企。央行自去年开始已8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使得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周 期变长、利率提高,抵押贷款的抵押物折扣率较低。
银行将纺织设为限制性行业虽然不是新话题,但在多种情势逼压下更为雪上加霜。此时,借助二级市场融资难免进入视野,但碍于对自身赢利能力和资产负债率的不自信,多数企业短期内还无法敲开拒签率越来越高的IPO大门。
调查中发现,重压之下一方面企业成本上升而利润下滑,另一方面很多原定技改、扩张项目被迫 延迟或取消,有限的资金主要用来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正所谓好钢使在刀刃上,必要的投资仍然推卸不掉,因为它以需求为依据,是未来将主宰主流的消费驱动型 增长方式的雏形。现金流趋紧的试金石把盲目扩张挡在了门外。
上市融资也绝不是万能的。据一项券商统计,约55%的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 数,而上市公司基本算是公司中的佼佼者了,由此联想大量非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更难乐观。而我们调查选取的8家样本企业,主营收入至少在2亿元以上,已经 属于行业内的“壮汉”,透过它们的压力指数不难想象那些原本孱弱的中小企业如何度日如年。
在破解融资难的具体政策出台之前,企业正积极展开自救,例如快速调整生产及产品结构、加紧催收应收账款、缩短对客户的放账期限、集团公司集中资金统一调配等,同时把合理运用“财务管理技巧”推上避险的台面。
某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笔者,企业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格外重要,用特定的方法确定理想的现 金流量余额,进而对日常营运资金进行控制。可运用的管理策略包括:力求现金流量同步,使企业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合理压缩期间费用;加速 应收账款收回;在不影响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充分享用供货方的信用优惠;适当进行证券投资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制定合适的资本结 构,适当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股权融资并制定盈余分配方案;适当向银行贷款或在公开市场发行公司债券等。
戴尔公司当年在面对史上唯一一季亏损时曾反省:“把注意力放在利润表的数字上,却鲜少讨论现金周转的问题,就好像开车只顾盯着仪表盘上的速度,却没注意到油箱已经没油了。”藉此提醒纺织企业,即使身处繁荣之中也莫忘警惕衰退的风险。
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成长质量。从金融危机时“现金为王”的感悟,到眼下“现金寒流”再度来袭,人们越来越无法忽视这个勘测企业生命周期的度量衡。
现金流的“纯粹”在于,它只计算营业利润而将非经常性收益剔除在外,避免了利用增加投资收益等非营业活动操纵利润的缺陷。会计利润按照权责发生制确 定,可通过提前确认销售、扩大赊销范围或关联交易来调节,而现金流量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确定的,所有调节利润的方法对增加现金流量毫无作用。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质量能显示其应对风险和快速复苏的能力。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极端是,企业利润和现金流呈截然相反的走向,而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高危信号。
国外资料显示,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5%是赢利非常好的企业。如美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W.T.Grant在宣告破产的前一年,营业净利润近1000 万美元,经营活动提供营运资金2000多万美元,银行贷款6亿美元,公司股票仍按其收益20倍价格出售。然而,早在其破产前5年现金流量净额已经出现负 数,虽有高额利润,但公司的现金不能支付巨额的生产性支出与债务费用,最终导致“成长性破产”。
此次“现金流管理体检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眼下上市公司正在经历的这场“现金寒流”,不仅强度罕见,波及面也甚为广泛。
|
||||||
今年股市遭遇大幅修正,但「關大戶」卻因為及時獲利了結,並沒有在風暴中受傷。 雖然他對未來的景氣保守以對,但透過嚴謹的選股法則,關大戶仍找到了下一波潛力好股。 撰文‧周岐原 《今周刊《曾以「司機變大戶」封面故事報導的股市「老先覺」關大戶,不只是過往投資成果豐碩,今年台股遭遇大修正,他依然全身而退。看來,真正的股市獵人 不只在春暖花開的多頭行情中,可以滿載而歸;在暴風雪降臨前,更能觀察天候,曉得退守打獵小屋,休養生息,整理獵具,等待下一次的出擊。 關大戶平安躲過股災,憑的是什麼祕訣?展望未來,他又瞄準什麼獵物? 狩獵法則 界定你不能、不要、不想獵取的獵物今年下半年以來,台股頻頻遭逢利空消息打擊,指數回檔,最大修正幅度達二千點之多;但關大戶卻在今年上半年股價大漲時, 以均價一七二元將手中五百張中碳出清,獲利三.七倍,之後空手觀望。同樣一場狩獵,經驗老到的股市獵人,絕不往其他獵人聚集的地方狩獵;他選擇逆向思考, 先找到對自己有利地形、設下陷阱,然後耐心等待獵物上門,最後歡慶豐收。 投資和狩獵一樣,最忌人云亦云,關大戶強調,獨立判斷的研究精神,以及過人耐心,才是達成理想投資成果的關鍵。︽孫子兵法《指出:「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 而止(計算條件有利才行動,若對己不利則應觀望)。」正如這番守則所指,關大戶投資最優先的第一步,是先找出「不合於利」的標的。因為避免盲目跟隨眾人決 定,勝率往往能相對提高。 「千萬不要跟市場流行,買時下最『夯』的股票」。在一個清風徐徐的涼爽午後,關大戶悠閒地喝著下午茶,看來一派輕鬆的他,卻語重心長地提醒:「你看歷來的 股王,現在不是暴跌,就是淪為雞蛋水餃股。」在關大戶眼中,蘋果概念股、智慧型手機等產業,就是他目前完全不敢碰的族群;至於LED、太陽能等一度受市場 注目的產業,也是敬而遠之。 關大戶直言,因為憂心電子股變化快速,所以自己從來不碰電子股;這次即使有許多千元股從高點跌落,他也毫不動心。「想去抓空中飛鳥,掉下來都很慘。」關大 戶比喻,許多電子廠的景氣難以捉摸,並不適合一般投資人長期持有。加上股價不便宜,選擇這種股票,無異於想捉高高在上的鳥兒。就算抓到了,當鳥墜落在地, 人恐怕也會摔得頭破血流。 狩獵法則 只精研自己有把握的獵物習性更令關大戶憂心的是,若明年景氣持續探底,電子業的衰退可能將蔓延至他一度看好的金融股。關大戶觀察,國內許多行庫對面板、 DRAM等電子業有不少放款,一旦部分二線電子廠不支倒地,這些放款可能都得列為呆帳。最壞情況若出現,金融業獲利勢必受嚴重衝擊。「所以,現在的金融股 我也不敢買!」從一千多檔股票中,關大戶將絕對不買的電子、金融股刪除,剩下企業已不到總數一半。接下來,關大戶只關注股本較小,長期股性冷門的公司,若 公司所屬的產業,在國內僅此一家的「孤門獨市」,那就是最理想的標的了。他曾經在低檔買進,並長抱數年的中碳,就是最好的例子。 關大戶回憶,二○○二年時,生產軟瀝青等化工產品的中碳,股價只有三十多元,每日成交量也只有數百張,對散戶而言,並沒有什麼特殊吸引力。 但他仔細研究發現,中碳的原料來自母公司中鋼,生產成本較低廉;更重要的是,公司具備技術,可將煤焦油提煉成鋰電池負極材料── 介相瀝青碳微球,在上市櫃公司中,還沒有一家生產與中碳相同的產品。關大戶欣喜地發現,股本只有二十三億元的中碳是一檔難得的潛力股。於是,他在股價三十 元左右,耐心地布局約五百張中碳。 狩獵法則 耐心追蹤獵物的足跡 股市獵場上,不僅尋找獵物需要耐心,箭矢射出之後,更需要時間來驗證,你是否命中獵物的要害,以及如何循著血跡找到倒臥的獵物。中碳這檔持股,關大戶在 「買進」的箭矢射出之後整整七年,直到今年上半年才以一七二元均價將中碳出清,獲利七千萬元。關大戶深入研究的精神及耐心,換來了美好回報。 好獵人曉得何時收拾獵物,不能過早,以免獵物負傷逃逸;不能太晚,以免兀鷹啃噬,僅存殘骸。被問到如何拿捏中碳賣出時機,關大戶指出,當中碳具生產鋰電池 負極材料技術,成為市場普遍認知的事實,電動車前景也被普遍肯定,視為未來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時,好的股市獵人正應該反向思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 也印證關大戶一再提醒讀者的格言:「大家一窩蜂研究某個產業,都在說它好時,那些股票都不要碰!」 狩獵法則 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林 股市獵場上,飆股就如同人人見獵心喜的大型獵物,只是並不是每個獵人的技能、獵具都適合獵取速度飛快的花豹。依據自己的特質,關大戶則是偏愛投資長期配息 穩定的公司。他分析,今年前三季以來有不少股票仍然虧損,但股價相對居高不下,持有這些股票實在很難賺錢。但也有不少股票持續獲利,又有比定存更好的配息 水準,如同毛色美麗的花豹,在股市寒冬中,不失為好標的。 關大戶目前找出一檔十分看好的股票,並且分批買進,那就是東鹼。「最近已經有公司放無薪假了,你想買出現無薪假的公司?還是買產能滿載的公司?」關大戶用 這句鮮明對比,當作看好東鹼的理由。 的確,一般投資人肯定都想買產能滿載企業的股票,關大戶研究後便認定,東鹼就是一家業績看好的公司。 從產業來看,目前肥料占東鹼營收比重約為七成,關大戶認為,由於鉀肥原料供給被加拿大、俄羅斯寡占,糧食供給及需求又有利於肥料使用量,東鹼營收獲利可望 持續上升。他分析,黃豆、小麥、玉米需求量一路攀升,連帶提升鉀肥需求,未來多數國家甚至可能出現缺糧危機。加上全球稻米出口第一大國── 泰國近來遭遇洪災,復耕後鉀肥用量將更可觀,所以今年來,鉀肥價格已調漲四次。糧食供給量也有不如往年的隱憂,如十月底時,美國冬季小麥出苗率約為五 六%,就比過去五年平均值六三%低。 分析財報,東鹼第三季營收七.二九億元,年增率約一八%,這已經比年初月營收衰退情況顯著提升,雖然日圓升值造成六二○○萬元匯損,但只要日圓回貶,這部 分損失仍可回沖。公司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二.二八元,獲利能力和EPS比去年同期成長,可見東鹼的成長潛力,確有基本面支撐。 關大戶分析,明年東鹼將新增兩條生產線,總數由八條增為十條。因為需求熱絡,投產後產能可望持續滿載。同時,東鹼也擴增業務,轉投資五艘散裝貨輪,每年的 長期租金可帶來約一.五億元獲利,換算EPS達一元左右。關大戶估計,在本業加溫、又有業外收益挹注下,今年EPS上看三元的東鹼,明年更有挑戰四.五至 五元實力。以明年獲利換算,股價三十元左右的東鹼,目前本益比只有六倍多,顯得低估。 觀察資本額,東鹼股本十五.八億元,屬於中型,每日均量僅數百張,相對冷門,表示不是多數人關注的標的。此外,國內只有台肥與東鹼生產肥料,十分符合關大 戶對「孤門獨市」產業的偏好。而且東鹼近十年來持續配息,近年股息更達一.五元以上,這種兼具成長機會與高股息的冷門股,正是不可多得的選擇。因此關大戶 在三十元以下買進東鹼,一路買到二十八元,目前已布局近二千張。 關大戶直言,東鹼經過層層篩選,仍合乎標準,所以他相當看好這檔股票,並認為在周線大底成形之後,未來潛力將宛如當年中碳。但他提醒:「不是找到股票就穩 當,投資人要常留意該產業的變化才行。」隨時保持警覺,絕不怠慢,或許就是關大戶狩獵股市無往不利的祕訣所在。「還有,賺錢就應該多做善事,土地公是管偏 財的神明,應該多多參拜。」擁有富足人生的關大戶,為自己的成功,下了這麼一個注解。 關大戶 現職:股市投資人 經歷:私人駕駛 學歷:初中畢業 關大戶對景氣的看法與私房股 對景氣看法 明年的景氣明顯不佳,最先影響到消費,導致高價商品被低價替代,所以從事終端消費品製造的企業要小心。另具指標意義的國際大廠,其股價代表整個產業的趨 勢,可從中了解重要變化。 私房股 東鹼(1708)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9x.html
Tiger--老兵 :
1.當你決定買時,你對成長性公司的買入點是如何計算的?
2.
聽風—上校:買入點,也只能是毛估估, 我從來買不到最低價, 只能是估值合理,向下分批建倉,攤薄成本
tigeryu—投資: 毛估估怎麼估?根據什麼
tigeryu—投資:是參考DCF,還是行業相對估值?
聽風—上校:快速增長到平衡增長,要看其擴張到了哪了階段,還有公司的報表數據也能透露許多信息
tigeryu—投資:成長股這種目的真不好估值
Tiger--老兵:
聽風—上校:按未來三到五年的PE,接合PEG綜合進行估值
Tiger--老兵:
聽風—上校:關鍵是未來三到五年成長的確實性要高
Tiger--老兵:按未來三到五年的PE,接合PEG綜合進行估值
-----這種估值方法,你實戰的成功率是多少,不分重倉和輕倉
聽風—上校:確定性越高的品種,倉位越高啊
tigeryu—投資:聽風一般要求PEG到多少水平比較合適?
Tiger--老兵:「聽風—上校(106805771)
快速增長到平衡增長,要看其擴張到了哪了階段,還有公司的報表數據也能透露許多信息」
----能不能用個公司,做個實例講解,謝謝!
聽風—上校:如目前的羅萊
一般要求PEG到多少水平比較合適?
----會根據確定性,然後做一些調整,價值投資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固定的方法。
聽風—上校: PEG到多少水平比較合適?這個確實沒有固定的簡單的公式可用, 我做過一些數據模式,但只能是理論上評估,實戰最重要的還是看未來的相對確定性
Tiger--老兵:
通訊—市場調研:他CEO自己都不知道
聽風—上校:就像興業銀行一樣,我給予過不同的未來增長進行評估,但在未來五年到來之前,你只能是評估,無法知道它將來的實際業績增長
Tiger--老兵:
飛鳥--小兵:如果連續兩個季度不
通訊—市場調研:我做過類似這樣的報表,每年做, 累死人, 忽悠人不償命, 還得把謊話編圓滿
飛鳥--小兵:淨利潤增速下滑,如果連續兩個季度,很可能跟這個股票說再見
聽風—上校:「CEO自己都不知道」確實如此,所以我的投資體系是允許出錯的,是有容錯功能的
通訊—市場調研:這是實話
聽風—上校:我沒有法肯定就是高成長,我只能大概率的評估
通訊—市場調研:大家都是度概率,賭
Tiger--老兵:
通訊—市場調研:行業,企業變化,就這
飛鳥--小兵:魔鬼在
聽風—上校:誰如果清楚地看到三年或者五年後的公司狀況,肥股市就是提款機了。
聽風—上校:
客棧裡我專門較系統地介紹過一次
(http://www.tfkz.net/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6&page=4 中小板企業交流1-4)
聽風—上校:每個企業都有其特殊性,確定沒有固定的公式,更多的是對企業的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具體個性化的東西,就像人家寫巴菲特的書至少有幾十本子,但 到目前為止,也不能找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當人家說巴菲特長期幾十年不變持有時,許多企業持有幾年就出手了,當人家說巴菲特遠離高科技股時,卻出手了比亞 迪和IBM
裂痕-銀行餐飲:
聽風—上校:看菲雪的成長股投資,說的都是一些大白話,似乎什麼都沒有說, 而且說話的語言還沒學好,文字也不通暢,如果人家不說費雪是巴菲特的老師,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他的成長股投資,估計能看完一半的就是牛人了
通訊—市場調研:我先看的第2本,再回頭找第一本看的
聽風—上校:但是,你如果看到三遍以上,你的感覺就完全兩樣了
通訊—市場調研:好像是他孩子寫的
聽風—上校:他的思想是非常具有穿透力的
聽風—上校:功夫在文字之內
老五—人事主管::聽風
牛心熊眼—少校:拈花一笑,自得其樂
重陽—少校:聽風厲害
銀行股實證進行到第5篇了。光大和3家城商行以外的銀行都已公佈2011年報,從本篇開始實證數據將包括最新年份數據。在之前的博文中曾經說過,我不太關心公司的成長性,因為那些成長性高的公司其內在價值更難以把握。那麼比較銀行股的成長性意義又何在呢?主旨在於考察哪些銀行在過去幾年的競爭中落後了,僅此而已~
過去幾年中國貨幣發行量保持了非常高速的增長,2008以來全社會整體貸款複合增長率高達22.0%。這方面的宏觀信息參考人行網站的統計數據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172/index.html。下表1列示了各上市銀行貸款、總資產、淨利潤的增速情況。其中深發展於2011下半年完成了與平安銀行的合併,數據沒什麼可比性。
表1:2008-2011年銀行貸款、總資產、淨利潤複合增長率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貸款 增長率 |
總資產 增長率 |
偏差 |
淨利潤 增長率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22.0% |
18.5% |
-3.5% |
33.3%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19.4% |
16.6% |
-2.8% |
23.4%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19.6% |
17.6% |
-2.1% |
22.3%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24.4% |
19.4% |
-5.0% |
25.0%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24.5% |
19.9% |
-4.6% |
21.3% |
000001.SZ |
深發展 |
29.8% |
38.4% |
8.6% |
155.8%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24.0% |
27.0% |
3.0% |
29.7%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19.8% |
19.4% |
-0.5% |
44.3%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22.3% |
28.3% |
6.0% |
52.4%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23.4% |
21.2% |
-2.2% |
19.7%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25.3% |
33.1% |
7.8% |
30.8%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NA |
NA |
NA |
NA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29.2% |
32.5% |
3.3% |
32.3%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NA |
NA |
NA |
NA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NA |
NA |
NA |
NA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NA |
NA |
NA |
NA |
從貸款來看,中信銀行以29.2%排名居首。中信銀行跑得最快的理由何在呢?還真說不上來,有瞭解內情的朋友請不吝賜教。其他最低工商銀行19.4%,最高興業銀行25.3%。從表中還可看出,各銀行貸款增速之間沒有顯著差別,同志們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被貨幣大量發行的潮水席捲著呼嘯前行。
表1同 時列示了各銀行的總資產增長率以及貸款增長率與總資產增長率的偏差。幾大行的貸款增速高於總資產增速,招商銀行也表現出相似的特徵。交通銀行總資產增速僅 高於四大行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則顯著高於貸款增速。興業銀行出現這一現象得益於其同業業務(銀銀平台)的快速發展。民生銀行呢? 沒找到原因,還需要進一步求證。
表1最後一列是淨利潤的增速。民生以52.4%居首。招商以19.7%排 名最後,居然是這樣。四大行保持較低的成長率俺可以接受,但招行、交行比它們還低,總覺得有點說不過去。博友熊熊兄說招行是因為出於「二次轉型」考慮自己 放慢了發展速度。關於「二次轉型」和放慢速度的關係沒有搞得很懂,很想聽聽朋友們的意見。交行呢?我不敢抱太多的希望。
關於淨利潤,下表2做了更深入的比較。我們以招行歷年淨利潤為基準,看看其他各行利潤相當於幾個招行。以工行為例。2008年工行淨利潤為5.26個招行,到2011年則為5.76個招行。民生、興業過去幾年的表現最為突出。2008年民生利潤僅為0.37個招行,短短幾年後的2011年則相當於0.77個招行。交行的表現同樣糟糕。
表2:淨利潤相當於招行的數量
股票代碼 |
公司名稱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601288.SH |
農業銀行 |
2.44 |
3.56 |
3.68 |
3.37 |
601398.SH |
工商銀行 |
5.26 |
7.05 |
6.41 |
5.76 |
601939.SH |
建設銀行 |
4.39 |
5.85 |
5.23 |
4.68 |
601988.SH |
中國銀行 |
3.01 |
4.43 |
4.05 |
3.44 |
601328.SH |
交通銀行 |
1.35 |
1.65 |
1.52 |
1.40 |
000001.SZ |
深發展 |
0.03 |
0.28 |
0.24 |
0.28 |
600000.SH |
浦發銀行 |
0.59 |
0.72 |
0.74 |
0.76 |
600015.SH |
華夏銀行 |
0.15 |
0.21 |
0.23 |
0.26 |
600016.SH |
民生銀行 |
0.37 |
0.66 |
0.68 |
0.77 |
600036.SH |
招商銀行 |
1.00 |
1.00 |
1.00 |
1.00 |
601166.SH |
興業銀行 |
0.54 |
0.73 |
0.72 |
0.71 |
601818.SH |
光大銀行 |
0.35 |
0.42 |
0.50 |
NA |
601998.SH |
中信銀行 |
0.63 |
0.79 |
0.83 |
0.85 |
002142.SZ |
寧波銀行 |
0.06 |
0.08 |
0.09 |
NA |
601009.SH |
南京銀行 |
0.07 |
0.08 |
0.09 |
NA |
601169.SH |
北京銀行 |
0.26 |
0.31 |
0.26 |
NA |
多說一句幾乎為所有投資者一致看好的招行吧。俺在形成這篇博文時還比較成長性指標以外的更多指標,發現招行的許多指標更趨向於四大行,這不是一個令人happy的發現。
結論:
1、對交行的成長性沒有信心,給予剔除。
2、招行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暫時認為我沒有搞懂原因,予以保留。
「破百隻不過是一個數字意義。」秉承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的美國基金經理黃一波稱,成熟投資者看重的是公司估值從低估到溢價的偏離糾正空間,「如果看好公司股價的上漲空間,哪怕股價已經1000美元了,投資者依然趨之若鶩;反正,就算股價只剩10美元,仍然還有9美元的下跌空間。」
搜索引擎巨頭谷歌(GOOG)在2004年8月上市首日,股價就在IPO定價的85美元基礎上,收漲18%,站上了100美元的位置。如果你是看好谷歌股價未來空間的投資者,會因為百元股而放棄買入嗎?答案顯然是不會。
事實上,就在不久前的5月17日,谷歌的股價已經突破900美元,向「千元股」邁進,市值突破3000億美元關口,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谷歌股價累計漲幅超過50%。
近期收購以色列導航軟件公司Waze的谷歌,實在有太多的理由支撐自身股價延續向上的趨勢,對業務未來增長幅度和緯度的想像空間,不僅使多家美國投行重申對其1000美元的目標價格,華爾街大佬投資者折腰,「大鱷」索羅斯在提交美國證交會(SEC)的持股文件顯示,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索羅斯基金增持谷歌股票從上季度末的18.874萬股上升到33.7271萬股。
業績報告顯示盈利狀況良好,谷歌在今年第一季度營收為139.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6.5億美元增長31%,淨利潤達到3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
和谷歌同屬一個陣營的還有華爾街超級明星股蘋果公司(AAPL),繼2009年3月首次突破100美元大關,蘋果股價最高衝擊700美元,儘管近期股價走勢略顯頹勢,但在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期間,蘋果股價累計翻了50倍。
「如果蘋果股價再次跌破400美元,我會毫不猶豫地買入。」一位美股投資人對記者表示,從估值和盈利前景看,哪怕400美元的股價對蘋果這樣的公司來說也實在太便宜了。
在經濟大周期沉浮中,靠公司自身策略調整而贏得投資者追捧的「百元股陣營」中,IBM(IBM)和高盛(GS)是另一派的典型代表。
IBM公司在2007年首次突破百元,同期高盛因為美國金融市場泡沫催漲股價超過200美元,但歷經2008年的金融危機洗禮,兩隻股票均出現下跌,其中金融股高盛的跌幅深重,在2008年跌破了100美元,然而隨著經濟和市場環境的改善,IBM靠著自身戰略調整,重新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股價扶搖而上突破200美元,而經過「去槓桿化」之後的高盛也強勢反彈,在近12個月中,股價實現累計上漲75%,從2012年7月至今保持股價穩站百元之上。
千元股、百元股不稀奇的美股市場,還有著名的「萬元股」,野村證券在5月初剛給股神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BRK-A)A股設立目標價18.4萬美元/股,理由是看好未來兩年中伯克希爾的每股利潤將創下公司歷史紀錄。
伯克希爾股價畸高的原因是掌門人巴菲特從不拆股及從不分紅,除了1967年唯一一次每股10美分的分紅。巴菲特的邏輯認為,如果公司有更好的投資方向,就不應該向股東分派現金紅利,這樣有利於股東價值最大化,也避免投資者的二次紅利徵稅。
事實上,股神不斷擴大併購投資,使公司股價在過去幾十年中實現大幅上漲,在1996年為了滿足想投資伯克希爾但又買不起該公司A股的投資者,巴菲特發行了伯克希爾B股(BRK-B),即便曾經為了收購美國第二大鐵路公司柏林頓北方鐵路(BNSF)而拆股,伯克希爾B股當前股價也突破了百美元關口。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6 10:18 編輯 金利豐金融:大股東增持並成長性確定的品種 作者:格隆匯 robinchenrong 近期金利豐申報大股東朱李月華博士及其家族以每股0.8元,行使15億股可換股優先股,相當於現有股本的12.38%,持股量增至74.61%,信心已表露無遺。 金利豐主要從事金融證券以及酒店博彩業務,如今金利豐金融旗下的金融業務增長迅速並遠較原本的酒店及博彩業務吸引。 從集團截至去年9月底止的2014中期業績看,金利豐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1%而利潤更大幅增長達到70%,毛利率也從41%上升到了本次的50%。 集團業務由兩大部分組成: 其一是金融證券業務-以下簡稱金利豐證券,金利豐證券業務收入占集團總體業務比重由2013年的47%上升到如今的56%,而金利豐證券業務增長更是同比達到了67%,而同期香港證券市場每日成交額僅從587億港元上升到642億港元(增長了9%)。可見金利豐證券表現出色; 其二是酒店博彩業務-以下簡稱金利豐酒店博彩,金利豐酒店博彩業務占集團總體業務比重由2013年的53%下降到了如今的44%(也就意味著金利豐證券已經逐漸趕超金利豐酒店博彩),同期雖然受內地反腐和中國銀聯銀行卡等相關負面政策影響澳門總體博彩收入放緩並下滑帶動,但金利豐酒店博彩業務卻逆勢增長了17%,這無疑和朱太這位賭王女兒的長袖善舞有密切關系。 近期即將公布的2014年報,預計金融證券業務增長將是較大看點。 經歷過數次大風大浪的朱太(朱李月華)在4約初曾公開表示這次港股的升浪有望超過2007年的高位,意味著朱太眼中恒指或會超過當時的31958點。其次港交所李小加也表示,目前港股面臨歷史上最大的機遇,滬港通深港通將使巨大的海外資金池和巨大的內地資金池在香港重疊交匯。而在歷次的港股升浪中,金融券商股都是跑贏大市的絕好標的。 更有近期集團曾發公告稱正考慮分拆部分業務獨立上市,朱太更坦言希望在2015年完成此項工作。坊間就一直認為金利豐早前所言的分拆業務,就是分拆金融證券業務上市。金利豐金融(01031)目前每股凈資產1.31元,合市凈率約1.6倍,無論相對於大券商申銀萬國(00218)約4.68倍,國泰君安(01788)約4.32倍,還是中小券商耀才證券(01428)約7.14倍,以及英皇證券(00717)約2.78倍,都屬價值低估。 如果光從技術上來看,從月線分析,該股上個月一根大陽剛剛走出為期數年的大鍋底,而日線上該股在前期放量大陽後,走出了收斂三角形的整理形態,目前即將面臨突破,是突破後追逐呢?還是提前布局呢?我想聰明的投資者早就心里有了答案。 ====================================================================================================================================================== 附錄:朱李月華博士小檔案 “融資大亨”、“殼後”、“賭廳公主”、香港男權金融界之女強人、金利豐證券總裁、博士、優秀莞商……這些頭銜的背後是一個叫做朱李月華的女人,人稱“朱太”,這個名字在香港金融界廣為人知。在男性壟斷的香港金融界,朱李月華獨創一面,她與丈夫朱沃裕成功將金利豐金融(0331)打造成一個成功的家族式證券經紀機構,發展成為香港數一數二的華資證券行,被業界戲稱為“富豪禦用證券行”。 金利豐主要以承銷創業板低價股上市聞名於業內,經其沾手的上市公司超過150多家,曾經參與了香港金融市場數宗轟動的收購,如電盈種票事件、國際資源變身金礦股等,有關她的報道也比較多,媒體稱她為“殼後”,是贊許她長袖善舞,眼光獨到,善於為低價股公司進行融資。 朱李月華1958年4月出生於香港,1972年,朱李月華正式移民去美國舊金山市讀書,她於1985年在當地嫁朱沃裕,育有一子。並與丈夫在當地拓展房地產生意。始於1992年一次她回港度假,在中環踱步深深感受到香港人急速的步伐,在美國生活十多年,才發現香港是她心中的天堂,於是決定回流,放棄美國綠卡,舉家遷回重打江山。 1992年回港不久,朱李月華想過做回老本行,投資發展地產生意,不過她發覺香港的地產發展公司,由於經營歷史相當悠久,本身的基礎已十分穩固,加上發展地產事業,人才網絡需求很大。而自己卻只是剛剛回港發展,一切尚在起步階段,做起來便顯得勢單力薄。若純粹只是做地產代理,要完成一宗買賣又非常困難,反而從事金融業,請別人開設投資戶口卻容易得多。剛巧父親的朋友退休,打算出讓聯交所的股票經紀經營者牌照,於是她便買下了牌照,與修讀會計的丈夫合力創立金利豐證券,並在香港仔開設第一間鋪,實行邊學邊做,摸著石頭入行。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金利豐證券卻未很大受影響,朱李月華稱關鍵在於自己沒有炒賣股票,自己也不讓下屬炒股,加上當時公司規模不小,而且只是純運作,處理客務十分審慎,甚少參與投機炒賣,所以才能安然渡過,避免在股災中翻船。金融風暴後金利豐證券規模日漸擴大,總部更進駐國際金融中心,躋身於國際知名金融企業林立的中環國際金融中心,成為當時發展最快的香港本地券商之一,與一眾外資大行分庭抗禮,而且更成為一間業務多元化,在業界首屈一指的華資證券行。 1998年,朱李月華看到證券市場冷清,轉而開發企業融資及投資、內地新股上市招股等業務,隨後還涉足博彩、娛樂、酒店等不同行業。 除了個人努力,可以說朱李月華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因為有父親和父親朋友的支持。 黃金廳主李惠文 澳門賭場人稱“福哥”的李惠文是朱李月華的父親。香港的公開介紹稱,李惠文年逾70,但仍健步如飛,在澳門博彩業無人不識。他是葡京最大貴賓賭廳黃金廳的廳主,葡京高註碼的VIP賭廳,他擁有五個。李惠文是澳門博彩業的元老級人物,也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得力助手。因此朱李月華與何超瓊、梁安琪等名流相識甚早。這些人後來在她創業過程中給予不少幫助。朱李月華打理的黃金集團由李惠文創辦,旗下的博彩業務也是由澳門博彩分拆出來的。 李氏的黃金廳早於90年代初期創立,由於他昔日曾擔任拉斯維加斯賭城凱撒皇宮賭場的顧問,負責亞洲VIP客戶的信貸,故擁有不少富豪客源。加上他廣結人緣,為人講義氣,懂得有錢齊齊揾,故與澳門各界關系良好,亦因此成為賭王身邊紅人。而黃金廳更絕對是澳門博彩業的金漆招牌,早前就有報道指,黃金會擁有“鐵客”過百。 由於不少富商甚或江湖人士都是黃金廳的賭客,有Banker(莊家)之稱的創興銀行非執董廖烈文與李惠文也是老友,因為父親的關系,朱李月華得以認識了各方富豪。 藉父親多年建立的人脈關系,朱李月華與賭王以及其它香港富豪交往甚密。鄭裕彤、張松橋、劉鑾雄的“鐵三角”更是對朱李月華青睞有加,在很多業務上都給予鼎力支持。 2005年朱李月華成功收購因財政問題的邁特科技(黃金集團(1031)前身)後,委任首席執行官,同時更名為黃金集團。由於看好賭權開放後的澳門酒店、娛樂及博彩事業將有一個良好發展,故將邁特科技由原本的手表業務轉型拓展澳門博彩業。2005年3月31日及5月31日,黃金集團分別以5億元和12.5億元(現估值分別增加至7億元及18.8億元)購入澳門君怡酒店及皇家金堡酒店及內設的賭場,朱李月華以及其父李惠文現分持公司46.58%及9.5%股權。 黃金集團自購入君怡酒店及皇家金堡酒店後,入住率均增加兩成以上,而酒店內的賭場生意額大幅增長。集團旗下有806間客房,75張賭桌,2間貴賓廳以及206部角子老虎機,已經成為澳門酒店及娛樂業的領導者。 金融界一向是男性的天下,朱李月華能闖出名堂,與她深明自己的長處,並加以發揮有關。她的角色,不是純粹一個只收取傭金的代理人,她麾下的金利豐亦出謀獻計,擔當收購合並的牽頭人。 朱李月華經營下的金利豐之所迅速崛起,除了大佬們的支持外,獨特的生意手法也是關鍵。港交所有不少三四線低價股,限於市值太低,國際投行都不屑於接觸,融資困難,故此很難有大規模的變身、借殼等活動。而金利豐等則以此為契機,搶攻低價股,向大批低價股公司大股東融資,並收取高息。一旦有上市公司大股東無力還債,發財機器便啟動。一般在覓得殼股後,金利豐會找來內地富豪註入概念資產,例如礦產資源等,並發動本地富豪一起加入,結果即引來本地散戶,甚至內地資金蜂擁而上大炒。而在資金充沛的內地資金源源不斷支持下,以往只是小打小鬧的變身伎倆,得以被擴大無限倍。經典的例子如中策(0235)、國際資源(1051)及中國科技(0985)等,故事即愈吹愈大,引得無數中港散戶爭相湧入,使金利豐以至香港富豪亦得以高位套現,獲利頗豐。 中策“蛇吞象”收購南山 從事生產及銷售電池產品及相關配件公司中策集團(0235)於2007年8月31日通告稱,中策集團已與配售代理金利豐訂立協議,分兩次有條件配售分別8,800萬股及15億股配售股份,分占已發行股本約19.96%及340.29%。兩批配售股份配售價均為每股0.33港元,較該公司停牌前收盤價0.38港元,折讓約13.2%。 同時宣布擬通過金利豐發行總額最多13.2億港元的可換股票據,到期日為2010年年底。若悉數轉換,該公司將發行40億股新股,占已發行股本約907.45%,及已擴大股本約90.07%。該批可換股票據若於2008年底前轉換,每股轉換價0.33港元;2009年期間之轉換價為每股0.36港元;2010年期間之轉換價為每股0.39港元。倘若配售完成及可換股票據以每股0.33港元悉數轉換,現有公眾股東股權將由71.46%,下降至5.23%。中策集團股價在公告停牌之前的過去一個月下跌64.5%。 2009年,金利豐的重頭戲,即是為中策集團配股集資,以“蛇吞象”方式收購臺灣南山保險。6月10日中策集團刊發通告,表示計劃將向最少6名人士配股集資78億元,配售分批完成,每次要最少配售20億股,配售價0.1元,但中策集團當時市值僅5億多元,市場則認為中策透過擴大股本將控股權易手,儼如變相賣殼,中策配股的計劃安排卻巧妙刻意避免新的主要股東要提出全面收購建議。中策完成配股集資78億元,作為配售代理的證券商金利豐收取2.5%的配股傭金,賺得1.95億元。金利豐同系的金利豐財務,同時持有中策已發行股本約17%的抵押股份,而金利豐財務由金利豐證券負責人朱李月華及其母馬少芳持有。 金利豐為中策發行78億元可換股票據,認購團隊包括鄭裕彤及劉鑾雄等,及後再以一角配售400億股,再集資40億港元。前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柯清輝和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二人的得以聯手擊敗臺灣中信金控拿下南山人壽。 2010年8月31日由於南山業務員也數度上街頭抗議,中策團隊知名度不高也缺乏相關背景,包括股東是否為中資以及專業經營能力等受到社會高度質疑,臺灣金管會於決定駁回以中策為首博智財團收購南山人壽的議案,理由是博智股東結構不斷變動,有違長期經營承諾。 豪賭電訊盈科私有化 震動金融界 在香港投行界,金利豐證券只為三四家上市公司提供融資服務。不過令朱李月華真正名動香港的是電訊盈科私有化事件。 2009年朱李月華聯合自己的父親,與富豪劉鑾雄等一幫香港大佬聯手,甚至發動了賭場的小弟過江豪賭電訊盈科私有化,大賺一筆,一時間朱太成為香港投行界的“女王”。 不過,金利豐的炒作手法亦惹來爭議。2009年4月2日,電訊盈科(00008)私有化“種票”事件在經過香港高等法院聽證後證監會認為,將電盈股份分拆給手下經紀人以增加投票人數的做法影響了私有化投票結果。在電盈私有化的贊成票中,有170票來自金利豐證券。證監會認為這些計劃是有精密部署,如果法庭接納電盈私有化,證監會認為這將會成為香港首宗因“種票”而成功私有化的案例,這會影響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助長大股東蠶食小股東的行為。朱李月華卷入電盈種票案而協助證監調查,但她否認有拆細股份。最終電訊盈科在法院會議及股東特別大會上,經過重重波折,宣布私有化的議案獲得通過。朱李月華曾鼓勵金利豐員工和相關人士購買電盈股份,並承諾無論私有化結果最終是怎樣,她都會向他們回購相關股份。在電盈公布私有化後,亦購入200多萬股股,通過私有化賺取差價。經過此次震動香港金融界的事件後,朱李月華的影響眾所周知。 金利豐借殼黃金集團 黃金集團(1031)的前身邁特科技創辦人為黃永盛,1996年於港交所主板上市,業務是生產表。到了2000年發生財政問題,第一次易手給企業投資者,易名“邁特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05年朱李月華成功收購遇到財政問題的邁特科技,出任首席執行官,後出售於手表相關制造及貿易之100%股權,並把澳門君怡酒店與皇家金堡酒店註入本公司內,同時更名為“黃金集團有限公司”。 2010年12月15日,主營酒店及娛樂業務的黃金集團(1031)發布公告稱,以120億元代價向朱李月華全購金利豐全數權益,通過現金、承兌票據、發行新股以及可換股債券支付方式作價。至此,金利豐得以變相借殼上市,登陸港交所主板。黃金集團的業務也將擴至提供證券經及企業融資服務。 根據黃金集團建議,先進行股份重組,每2股合成1股,後再以120億元向大股東兼行政總裁朱李月華購入金利豐全數權益,當中20億元代價屬現金、10億元為承兌票據、48億元會發新股支付,余下42億元則屬可換股債券。這些現金代價將以公司內部資源、銀行借貸或股本融資支付。黃金集團同時會發行60億股新股,每股作價0.8元,較合並股份於停牌前收市價0.83元折讓3.61%,占公司現有發行股本116.3%。另外公司還會發行5年期可換股債券,兌換價同樣為0.8元,全數兌換涉及新增股份52.5億股,占公司現有發行股本101.8%。 完成交易後,朱李月華可收取20億元現金,而按金利豐的120億元收購價計算,則為當時香港市值最高的券商股。獲註入黃金集團的金利豐集團,包括金利豐證券、金利豐期貨以及金利豐財務顧問等等,身兼黃金集團單一大股東及執董的朱李月華,完成交易後將持有黃金集團超過74%權益。 黃金集團的股價複牌後一度飆升近40%高見0.62港元,收盤報0.52港元,漲幅約25%。收購完成金利豐證券、期貨、財務顧問及資產管理業務後,黃金集團再次易名為金利豐金融。平安保險旗下的平安人壽及西京投資亦有入股金利豐金融。 染指伯明翰環球 據2012年9月7日聯交所股權資料顯示,金利豐大股東及行政總裁朱李月華,於9月3日及4日兩日入市增持伯明翰環球(2309)共580萬股,每股平均價0.541元及0.522元,好倉由99.33%升至99.38%。 2007年7月,金利豐財務向楊家誠名下泓鋒國際借出1.4億元,收購伯明翰環球。泓鋒國際於2009年8月,再與金利豐證券達成包銷協議,寄望全面收購伯明翰環球。同年9月,泓鋒國際向外發出公告,透露從華夏興業有限公司獲得6.9億元貸款融資,供股包銷商為金利豐證券。因此由貸款融資到供股包銷,金利豐一直是泓鋒國際背後運作的證券機構。 收購先施表行 榮登福布斯榜單 2012年2月28日先施表行(0444) 發布公告宣布買家,正是金利豐行政總裁朱李月華。朱李透過發言人確認以私人名義收購Sincere Watch全部100%股權,但交易仍在進行當中,暫時未能披露作價。她強調希望繼續營運業務,暫定會保留大部分現有管理層,未來希望保留公司業務繼續營運,並稱昨日已與先施表行新加坡方面的管理層會面,短期內會陸續與香港區管理層見面。 朱李月華因為父母的影響,也喜愛收藏手表。在有了家族企業經營證券機構的基礎下,開始開拓另一自己感興趣的時尚行業,她先從收購先施表行(Sincere Watch)開始,當然進入時尚名表世界當然不是一個隨意的舉動,她實際上是看見了其中商機。 先施表行於1954年由新加坡人鄭務然創立,1993年該公司在新加坡上市,2005年其大中華區子公司也在香港掛牌上市;當時,它也是瑞士奢侈手表法蘭穆勒(Franck Muller)的一個主要經銷商。 根據聯交所2012年2月股權披露資料,先施表行股權於2月21日出現變動,持有該公司75%股權的控股公司Sincere Watch,被披露為朱李月華及其私人公司Be Bright的附屬公司,港交所公告顯示是朱李月華收購Sincere Watch,並透過控股Sincere Watch成為先施表行的大股東。 Sincere Watch原為新加坡上市公司,2007年獲“鐘表大王”周湛煌旗下宜進利斥資28.5億元全面收購並私有化,並藉此控股先施表行,不過由於宜進利收購Sincere Watch時舉債過多,並將股份抵押予多間銀行,至2009年金融海嘯時宣告長期停牌,Sincere Watch股權輾轉由現任主席鄭廉威、奢侈品牌LVMH旗下投資公司及渣打旗下渣打銀行私人資本(SCPEL)組成的財團,以低價6.3億元投得。持有Sincere Watch股東以基金股東為主,估計未必有意長期持有公司股權,加上朱李月華罕有以私人名義主動收購上市公司股權,反映收購頗具誠意,最終完成並購。 朱李月華則因今年成功收購先施表行,以12.3億元的總資產排名福布斯香港40富豪榜的第32位,同時位列2013福布斯亞洲商界權勢女性榜。先施表行由她和兒子朱俊浩共同打理,後者擔任先施表行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聯太工業股權之爭 2012年10月15日聯太工業(176)2.61億股非自動對盤交易上板,聯交所數據披露,原來是有“殼後”之稱的金利豐行政總裁朱李月華在場內掃貨。朱李月華每股買貨平均價為0.35港元,涉資約9100萬元,持股量達26.32%,直逼大股東詹培忠的27.32%持股比例。 聯太工業在2012年之前一直是另一“殼王”詹培忠控股,系第一大股東,而在公司2012年年報中,顯示了詹培忠持有271,000,000股,占公司股本27.28%,朱李月華當時則持有261,313,309股,占26.31%。詹培忠透露,該筆大手成交是公司第二、三大股東 BRIAN CYRIL BEAZER、 SKP CAPITAL減持。聯交所數據顯示,兩股東之前分別持聯太20.63%及6.26%。因聯太早前公布2012年半年溢利大升82%,帶動股價曾單日急升15%,朱李月華收購26.32%股份難免令市場憧憬爆發股權收購戰。聯太股價於8月14日單日飆19%,其後連升兩日。但在2013年開始,公司的股權開始產生大變化。根據港交所權益披露,一位叫Anthony Lee的人士在2013年3月尾在場外以每股0.38港元購入了281,313,309股聯太工業,而朱李月華則把手上持股全沽出了。 收購奧園 2012年4月1日,中國奧園發布公告稱,以18.29億港元(人民幣14.8億元)出售其手上長安8號項目51%權益,接盤方正是此前傳言的金利豐行政總裁朱李月華。 公告顯示,中國奧園在2012年3月27日就已簽訂出售協議,有條件以代價約18.29億港元(人民幣14.8億元)出售世紀協潤投資有限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的52.69%,亦即北京耀輝置業有限公司股權的51%,而北京長安8號項目股權正為北京耀輝置業有限公司持有。 朱李月華最終實際擁有的LogicCapitalLimited,將會以約18.29億人民幣,向中國奧園購入位於北京CBD核心區的長安8號項目51%權益總樓面逾24.76萬方米,世紀協潤現持長安8號項目公司耀輝置業96.8%股權,奧園和北京富豪王誌才合組的王府世紀,分別持世紀協潤52.69%和47.31%權益,所以奧園實際持長安8號51%權益。 收購內蒙古物業 2007年10月,黃金集團宣布開拓中國物業發展業務,收購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國際商住城項目銷售收益達6.9億。擴大收入來源。2007年10月31日,黃金集團宣布收購MassiveBondInvestmentsLimited(MassiveBond)全部已發行股本(收購)。於2007年10月29日,集團之全資附屬公司GoodStartGroupLimited(買方)與楊家誠先生(賣方)訂立協議,賣方同意出售而買方同意認購相等於MassiveBond全部已發行股本的銷售股份,總代價為3億港元。 收購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國際商住城項目位於包頭市東河區康複路,面積約142,486.52平方米,將進行開發工程,興建總建築面積約230,000平方米的住宅及商業樓宇,其中約204,000平方米會用作住宅,約26,000平方米會作商業用途。根據已獲房屋管理當局批準的現行計劃,發展完成時,物業將為多層住宅及商業樓宇。物業後銷售收益達6.9億。 入主國中控股 2011年10月,國中天津的主要股東國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中控股”)前實際控制人張揚以每股0.27港元向Rich Monitor Limited/朱李月華出售其持有的10.333億股國中控股股份,每股面值0.1港元,約占國中控股已發行股本總額約29%,金額2.79億港元。出售後張揚不再擁有國中控股的任何權益,同時辭去國中控股執行董事兼主席一職。 潤中國際(0202)在2000年由民營企業家張揚創立,在中國內地經營環保水務業務(國中水務控股39.12%)、物業投資、證券及金融業務,2000年8月31日,由已結業的柏寧頓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去換取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實際上在2007年以前,國中水務前身是黑龍股份,控股股東是國企黑龍集團,主營業務是生產和銷售新聞紙。2007年5月,因巨額債務糾紛,黑龍集團持有的黑龍股份22972.50萬股全部被凍結或者輪候凍結,涉及債務本息合計11.94億元。 為避免破產退市,黑龍股份將全部所持股份轉讓給國中天津,最終實現戰略性重組。於是國中天津收購了黑龍股份的3個水務資產,轉入水務處理行業。國中天津於2009年4月恢複上市並更名為國中水務,不久後實際控制人張揚又因背負巨額債務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國中控股售予朱李月華。內地市政工程公司背景多是國資委、水廠電力和基建等。非國企進入此領域阻礙應不小。然而被朱李月華收購控股的國中水務不僅涉足內陸水務行業,還能成功在全國各地擴展業務。公司旗下共有15家子公司,業務遍布河北、山西、內蒙古、青海等。 國中水務的核心業務為市政水務、工業服務、資源與增值服務三大塊,註冊資本4.27億元。在接手國中控股後,通過增發等方式,李月華使國中水務在水務行業大展拳腳。由於當時國中控股間接持有國中水務53.77%的股份,比例超過國中水務已發行股份比例的30%,導致本次收購構成了對國中水務的間接收購,觸發了Rich Monitor Limited控股人全面要約收購國中水務股份的義務。 中國證監會認為收購主體Rich Monitor Limited因未取得QFII資格,不能直接投資境內A股市場的上市證券,因此不具備全面要約收購條件。 於是從從2013年1.14—2.20日間國中天津共進行過7次減持,累計減持國中水務1.1億股,占總股本25.75%,成交總金額約為9億元。此番減持後,國中天津仍持有國中水務1.20億股的股份,約占國中水務已發行股份的28.02%。 由於國中天津所持國中水務的股份已由1月初的53.77%降至現在的28.02%,國中水務已不再是國中控股的附屬公司,而成為聯營公司。但國中控股仍是國中水務的單一最大股東。朱李月華作為這一“單一最大股東”,從收購到套現可謂賺頭不小。在朱李月華收購國中控股後不久,國中水務高調公告朱李月華到上市公司考察,同時強其非常看好內地水務行業的發展,對於本次收購她將作為一項長期投資,長期持有。而李月華與國中控股的股權交易僅花了2.79億港元,以當時匯率推算約合人民幣2.3億元。僅一次考察上市公司,便套現9億元。 最近朱李月華的收購對象是香港福利集團的物業,金利豐於2014年8月5日以16億元購買中環皇後大道中35號全幢,大廈於1957年落成,地盤面積約為2805平方尺,現為一幢13層高(包括地庫)的商業大廈。地庫及地下為商鋪用途,1至11樓為寫字樓用途。購入該廈後會先作收租,日後或重建物業。 雖然朱李月華商務繁忙,經常要忙於到處洽談生意,但她亦毋忘回饋社會,對公益活動十分熱心參與。擔任保良局總理期間,除出錢贊助外,還經常出外探訪,實行出錢出力為社會服務。 朱李月華設立“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獎”,在5年內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分“優秀博士生獎”和“優秀教師獎”兩個項目,每年獎勵在中科院所屬研究生培養單位學習的博士研究生和從事研究生教學的教師。 朱李月華於2006年入選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成員。2008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建言中港兩地一體化經濟圈,十分關心人民幣和深圳前海的發展。 朱李月華也是非盈利組織香港上市公司商會的副主席。該會於2002年9月正式註冊成立,主要為在香港交易所主板及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及其他相關機構提供服務,宗旨是保障投資者利益、推廣企業管治。 朱李月華小檔案: 中文名:朱李月華 外文名: Chu Yuet Wah 別名: “朱太”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58年 職業: 商人 畢業院校: 美國金門大學 主要成就: 香港東莞同鄉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東莞同鄉總會婦女會會長 香港南區管弦樂團永遠名譽主席 主要成就: 香港上市公司商會副主席 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名譽會長 香港青少年科技基金會副主席 鴨脷洲旅遊促進會主席 鴨脷洲街坊福利會主席 全國政協委員 廣東省政協委員 主要公司: 黃金集團、金利豐 祖籍: 中國東莞 父親: 李惠文,澳門博彩業元老 好友: 何超瓊、梁安琪 涉足行業: 金融、博彩、娛樂、證券、酒店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 會員投稿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20 07:21 編輯 香港信貸(1273):難得的安全性、成長性兼具標的 作者:莊臣 最近拜讀格隆匯很多文章,發現諸位大俠挖掘的眼光只是盯在了有大陸血統的“港A股”身上。實際上,香港本地公司里也有不少性感程度絲毫不遜色“港A股”的好標的。今天小弟就鬥膽獻上一只鄙人壓箱的東東。 A、是香港本地公司,所以大陸資金不太在意。 B、市值小,外資也不看。 舅舅不疼,姥姥不愛,導致公司頗有滄海遺珠的味道——但這也給了尋寶人極好的機會。 這家公司具備如下幾個特點: 1、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市值僅4.77億(主板殼價就值5個億了); 2、非老千:從無拆股合股這些行為,2013年十月上市,上市不足兩年,卻已經分紅兩次; 3、業務性感:公司專做按揭貸款,靠利差吃飯,每年增長率都不低於20%; 4、財務健康:一個做按揭貸款業務的,負債率只有區區36%; 5、估值低廉:靜態PE只有9倍出頭,遠低於同類公司環球信貸集團(1669.HK)的29倍,靄華押業信貸(01319.HK)的18倍; 6、擁有催化劑:美國人加息是遲早的事,實行聯系匯率制的香港必定跟隨加息,香港利差擴大對公司是絕對的好事。 好吧,上名字:這公司叫香港信貸(1273.HK)。下面我一條條展開。 1、首先,確定公司不是老千股 如果公司不是老千股,對於一個殼價就值至少5個億的主板上市公司來說,就算不考慮任何其他業務價值,低估都是顯而易見的。 怎麽判斷公司不是老千股?很簡單,上市兩年以來,公司從無合股,拆股,供股等玩弄小股東的老千行為。最關鍵的是,上市不足兩年,公司已經分紅了兩次。 所有人應該都知道,老千公司最大特征之一就是鐵公雞,從不分紅。僅此一條,足以判斷公司不是老千股。 雖然累積分紅率只有10%左右,但分與不分,就決定了是否老千股的分野,而且這比那些一毛不拔的公司就強太多了;最後,考慮到公司放貸業務需要資金擴大業務規模,低分紅率並不是壞事! 2、其次,業務性感,財務狀況優良 公司的業務是提供房地產按揭貸款——屬於吃利差,以錢生錢的性感業務。香港人好買樓,更好貸款按揭買樓幾乎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這種商業環境讓經營房地產按揭貸款業務的公司都活得很滋潤。數據顯示,香港信貸(1273.HK)2013-2014年的按揭貸款收入達到8120萬港元,同比增長22.7%。 其實判斷公司的業務環境有多好,只需要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對其進行分析就可輕松判斷: 需求端:香港房價高企已經嚴重影響到香港的社會生態,格隆匯大俠左龍大叔的雄文《誰是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有非常精辟的論述,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因此,本屆港股一直有打壓樓市的意向。在連續出招後,香港金管局(相當於內地的人民銀行)於今年2月27日突然宣布再度為樓市加辣。具體包括: 1、將700萬元以下自用住宅物業的按揭成數,由60%至70%,降至一律為60%; 2、第二套自用住宅物業的供款入息比率上限,由現時最高50%調低至40%; 3、各類非自用物業,包括住宅及工商物業,供款入息比率上限亦由50%降至40%。 這些政策夠辣。結果是,銀行門難進了,必將促使部分客戶對於銀行按揭的需求轉向香港信貸(1273.HK)這些財務公司的按揭貸款產品! 供給端:財務公司要貸款,就能必須有資金來源,資金渠道限制往往是制約很多房貸公司的瓶頸,香港金管局也曾明確表示不鼓勵銀行提供資金給予部分財務公司進行按揭,這和金管局出辣招控樓市的政策一脈相承。因此,銀行資金來源的受限,將更為考驗公司的融資能力。 但香港信貸(1273.HK)對於銀行資金的依賴非常弱。 從下表來看,公司資產負債率只有36%,凈資產與貸款總規模的比例已經達到84%,呈逐年遞增狀態。2013年底至2014年初,公司大股東還提供了8000萬港元的低息貸款。另外,利潤的逐年增加,也在增加大股東增加投入的動力! ![]() 而公司在4月份報的業績提示公告表示,2014年度的盈利將至少增長20%以上,這應該是公司勵精圖治之後,天時地利人和一起起作用的結果。 3、業務水平明顯高出同業一截:利差高,風控好 根據公司年報披露,公司的息差保持較高水平,一直維持在18%以上,2014年度,有望進一步擴大,主要是公司業務進一步擺脫了對銀行貸款的依賴,來自於大股東子公司的相對較低的貸款增加! 雖然利差較高,但公司的風控能力一直較好。住房按揭貸款的風險主要來自於系統性風險和個體違約風險,而對於公司而言,把握程度較高的就是個體性風險,公司在2011-2014年,沒有發生過貸款減值損失的情況,說明公司在客戶風險評價方面的能力非常強! ![]() 4、大股東控盤程度高,利益一致性高 從2013年披露信息開始,大股東陳光賢便通過附屬公司持有公司70-75%左右的股權,大股東高度控盤。 大股東高度控盤的情況下,最怕兩種情況: 一是一如既往的不分紅,以利益輸送方式轉移利潤; 二是玩弄財技,壓榨小散。 實際情況是,香港信貸(1273.HK)的大股東不單沒有壓榨小股東的傾向,反而是穩紮穩打的帶領大家做業務,拼業績。在老千遍地走的港股市場,這也算得上是“業界良心”吧。所以在此情況下,高度控盤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大股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會捆綁的更緊! ![]() 除此之外,我不會告訴你,大股東過去幾個月一直在悄悄的增持股票,一直在幹,悄悄的。 ![]() 5、估值足夠低廉 這也應該是大股東悄悄不斷增持股份的原因之一? 公司目前的市值是4.77億港幣,作為一個幹凈的殼,市價就會達到5億港幣,加上公司又屬於大股東帶領下,紮紮實實拼業績的創業公司,肉眼可見的嚴重低估! 不需要去和大陸的那些土豪同僚比,人比人,會氣死人。但和同在香港上市的,業務完全一樣的公司比總可以? A、港股對標的環球信貸集團(1669.HK),PE已經達到了29倍 B、靄華押業信貸(01319.HK)已經達到了18倍 C、公司目前PE還只有9倍左右,而且是歷史靜態的,沒考慮2015年的增長。 公司上市三個年度,股價未曾有過爆發,主要是因為公司作風低調,加上港股流動性差,資金關註度有限。 但,人老實不是被欺負的理由,是不是這個理? 就算只是恢複到香港同類公司估值水準,股價也應該有翻倍以上的空間吧?! 6、催化劑 按說公司具備以上,就已經可以讓很多人無腦進入了。但其實還有好東西:美國人叫嚷著加息已經叫了很久了。別忘了,香港是實行聯系匯率制,捆綁美元。美國人加息,香港必然跟隨加息。 加息,你說對一個靠放貸,吃利差飯的公司,意味著什麽?夢里都會笑醒吧? 誰也不知道美國人到底何時加息。反正遲早會加。就當一香港信貸(1273.HK)的零成本看多期權吧。 當然,公司也不是沒有風險:業務層面的風險在於房地產的系統性風險。一旦系統性風險爆發,那麽將會大量的貸款違約,從而導致公司業務崩潰,但這種風險目前來看,可能性太小! 最後上一張公司的K線圖:港股4月以來這麽大一波行情,公司幾乎沒表現。看看下圖,有沒有一點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的感覺: ![]()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投資是投一個行業里某個活生生的企業,而不是冷冰冰的宏觀數據。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張維。
題圖:基石資本董事長 張維先生
1、關註產業周期
很多創業者都認為我們很關註宏觀經濟,因為我們做的是偏後期的投資,其實不然。宏觀經濟是7%的增長還是5%的增長,並不影響投資決策,因為投資是投一個行業里某個活生生的企業,而不是冷冰冰的宏觀數據。那麽,作為投資人我們關註什麽呢?答案是:企業的成長性。
我所說的這種成長一定是持續穿越經濟周期的增長,不依賴於持續資本投入的內生性成長,能夠產生與凈利潤規模相匹配的現金流。我們拒絕偽成長性,即:依賴於經濟或者產業周期的短期成長;依賴於持續資本投入的輸血式成長;依賴於持續並購的捏合式成長。
而決定企業成長性的要素有:產業周期、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組織系統、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其中,產業周期與企業的成長性密切相關,這是最核心的因素。
產業結構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幾乎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又不是歷史的簡單重複。很多產業都經歷過這樣的成長演變過程: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判斷產業周期什麽時候結束與什麽時候開始同樣重要。在產業周期末期進行的投資或創業要想創造高回報是很難的。
舉兩家我們投的企業為例,一家是山河智能,基石資本在2004年投的。當時宏觀經濟調控,沒有人投,我們沒有指望獲得多高的回報,我們認為3倍就滿足了。後來這家企業2006年上市,2007年我們獲得了100倍的回報。之後山河智能進入下降周期,我們趕在了正確的時點上,在2007年達到高峰時我們退出了。
另一家公司是江蘇三六五網絡,我們是在它初創期時投的。這筆投資在退出時給我們帶來了100到200倍的回報,能獲得這麽高的回報,也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產業和市場因素。
我們投資的邏輯一定是投行業的前三名、前兩名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當時門戶網站商業模式面對不確定性,它們和電商、門店在結合的過程中還有巨大的空間和演化。對於中國企業來講,看行業前三名的市場份額,只有電信、鐵路、保險、銀行等比較集中的行業,絕大部分行業還是高度分散的,高度分散意味著大部分企業處在成長階段,還沒到行業整合時期,大家還都有機會。
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所有的產業都將遵循同樣的路徑(一個被分為四個階段的S曲線)實現整合;兼並行動和整合趨勢是可以預測的;產業演進曲線可以作為重要工具,每一個重要的戰略層面和運營層面變動,都必須考慮產業整合的影響。
2、企業家精神
總結這些年的經驗,我們不期待宏觀經濟的好壞,不期待企業商業模式的改造,不期待所謂的風口,也不期待改造一個團隊和創始人,大家經常聽說這個企業缺一個市場總監,缺一個合適的總經理,通常這種企業抓瞎了。一個企業有最重要的團隊基因,不是能隨便嫁接和空降,尤其是CEO。
我講一個最失敗的案例吧。位於佛山市的鷹牌控股曾經是中國陶瓷行業的第一名,在新加坡上市,市值被嚴重低估了,因此我們在新加坡市場收購了第二大股東的股權。我們做了美好的規劃,退一步,萬一沒做好,也可重組回國上市。
但實際運作的複雜程度超出了我們的判斷,在我們入主兩年期間,公司在治理和管理上仍然面臨困難,而我們也沒有能力經營公司,最後就在新加坡市場把資產全部賣了,拿回了本金,大概賺了每年兩個點的微利。
這是一次看上去很美的投資,公司財務健康、回國上市還有跨市套利的空間,但公司是靠人來經營的,人若不行,你又不能簡單地把他趕走。這次失敗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公司治理的複雜性,以及優秀管理團隊的重要性。優秀的管理層有能力創造價值,是企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萬科,這形成了我們投資的基本價值觀。
萬科的特殊性在於,王石既是公司的創始人,又給公司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業績。寶能雖然是第一大股東,卻不能簡單把管理層趕走。因為企業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管理層不是汽車的一塊零件,可以隨便換。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核心的因素是企業家精神。德魯克1984年寫了一本書《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在他看來,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就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創新。它有四個方面的內涵:
1)大幅度提高資源產出;
2)創造出新穎而與眾不同的東西,改變價值;
3)開創了新市場和新顧客群;
4)視變化為常態,他們總是尋找,對它做出反應,並將它視為機遇而加以利用。
談企業家精神,很快就會令人想到IBM的郭士納,許多人都讀過郭士納的自傳《誰說大象不能跳舞》。郭士納被稱為是IBM歷史上三個偉大的CEO之一,他在IBM當政十年,將IBM公司市值從320億美元增長到1600多億美元。
郭士納走之後,市值到目前為止低於郭士納在的時候,這十幾年過去了,IBM市值從大約1600億美元下降到1400多億美元,這說明什麽問題?像IBM這樣強大的企業,不缺人才、不缺機制、不缺體系,但它缺少引領企業的企業家,需要具有更大的知識能力、更敏銳的戰略創造力、更強悍的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
而企業家精神是投資中最難以把握和複制的,換個人就會不一樣。2016年2月29日,巴菲特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現在,他不認為持有IBM股票是個錯誤,但稱其「有可能變成」一個錯誤。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企業家精神。海爾的張瑞敏,平安保險集團的馬明哲,萬科的王石,溫氏的溫鵬程等,都是優秀企業家的典範,引領企業不斷創新、成長為行業翹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精力旺盛,特別愛折騰。
3、治理水平
還有一個巨大影響因素是組織能力。企業的組織體系是企業從遊擊隊進入正規軍的重要保障,中國很多企業是靠著一個產品、一個渠道取得了勝利,真正來自組織體系發育的企業並不多。諸多企業曇花一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組織系統建設沒有到位,盲目擴張後轟然倒塌。
比如,很多電商企業做大以後,最後檢驗的是企業體系,物流配送體系能不能支持關鍵的核心問題——低成本。用哈佛大學傑出戰略學家的一句話,傑出的企業要有戰略對稱,它的組織體系是協調並進的,這是優秀企業和普通企業最重要的區別。
優秀的企業是規模化的,戰略配稱是指在整體的戰略活動領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組織體系是協調配稱的,這是優秀企業與普通企業最重要的區別,是創造競爭優勢的核心因素。它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接的「鏈」,將模仿者拒之門外。
優秀的組織體系的配稱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配稱是保持各運營活動或職能與總體戰略之間的簡單一致性;
第二類配稱是各項活動之間的相互加強;
第三類配稱已經超越了各項活動之間的相互加強,我稱之為「投入最優化」。
組織體系的建設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的長期發展的價值。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在20多年前請全世界各大管理公司做咨詢。它的管理體系是很厲害的,否則不能夠管理20萬知識分子,並且8萬人持有股權。邁克爾波特的話來講,在各方面實現了協調配置的企業擁有了更大的潛力。
4、估值
現在很多創業企業非常關註的一個問題就是估值。其實投資的核心要素也是對成長性和估值的把握,如果說成長性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那麽估值則是實現超額收益的必要條件。
對比谷歌和蘋果,2005年到2015年,谷歌的利潤增長了10倍,市值也增長了10倍;蘋果的利潤增長了大概40倍,市值增長了10倍。谷歌作為更技術導向型的企業,是更具有前瞻性的企業,所以它的估值增長相比蘋果要更快一點。
對比騰訊和恒瑞醫藥,這是國內兩家出色的企業,騰訊的利潤過去十年從14個億漲到300個億,利潤增長幾十倍;恒瑞醫藥市值比利潤的增長幅度更快,利潤增長十幾倍,但是市值增長了三十倍,市值的增長速度更快,因為它是在國內的資本市場,具有更高的估值體系。
你再看中集集團和寶鋼,中集集團的利潤是下降的,但它們的市值都有所增長,說明中國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還沒有充分看透它。資本市場的不同特性對估值的影響巨大,對投資收益率的影響甚至是顛覆性的。
我曾經遇到一個在香港做管理的機構,他說很多人為了買打折的LV的包包專門飛到香港買包,他說為什麽不來香港買企業?很多企業在香港和LV一樣打了五折,為什麽不來買?我就跟這位朋友講,你這個看法,做營銷還可以,但如果做投資是完全錯誤的。
因為A股、美股、港股的估值差距是巨大的,而且是長期的,大部分A股股票的估值在全球處於較高的水平。中國A股是散戶投資者結構,中國的監管體系也不支持完全的市場化,這導致了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長期高估。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企業在國內上市,也可以在香港上市,可以獨立IPO,也可以大股東收購。從投資角度來講,如果你的認知對這個問題是含糊的,而不是像我們這樣堅定的、尖銳的,你在投資回報上一定是有天壤之別。
所以投資看似是簡單的事情,其實沒那麽簡單,因為企業是活生生的、複雜的,很多時候投資並不是一條直線上去。
美國科技股調整進入第三天,周一早盤納指平開後快速走低,跌幅迅速擴大至1.5%以上。對於成長股投資者而言,這輪調整來得有點猝不及防,自從上周四Facebook公布財報以來,科技股總市值已經蒸發近3000億美元。
周一早盤,科技股五朵金花 'FAANG'中全線下跌, Facebook和Netflix下跌超4%,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 下跌超1%,蘋果下跌0.6%。 'FAANG'是科技股中高成長性的代表,在美股本來持續至今的九年牛市中,漲幅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
上周四社交媒體Facebook度過了可能是公司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受“劍橋分析”數據泄露事件及假新聞等方面消息影響,公司迎來了堪稱災難性的一份財報,營收和活躍用戶均不及預期,公司股價大跌20%,市值蒸發超1200億美元。
然而不止Facebook一家公司令投資者失望,流媒體巨頭Netflix此前公布的最新財報也讓投資者大失所望,新增訂閱用戶近五個季度以來首次不及市場預期,且差距甚遠。公司此前宣布將投資80億美元生產原創劇集,同比增長超一倍,市場擔心訂閱用戶增速下滑將無法維持公司股價,本月奈飛下跌近13%。
如今市場的目光已經轉向即將在周二盤後公布財報的蘋果身上。目前市場的預期偏正面,彭博社統計市場分析師數據顯示,預計蘋果本季財報營收為5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這將是2015年以來公司最強的3季度增長),但可能會給出略為疲弱的4季度指引。摩根士丹利則看好蘋果服務業務收入增長。
有券商開始建議投資者轉向價值股,傑弗瑞股票策略師德桑克蒂斯(Steven DeSanctis )周一表示,科技股成長性遭遇質疑,不妨將目光轉向價值股。摩根士丹利的看法類似,將工業板塊作為主推。不過高盛並不贊同完全退出科技股,認為Facebook的財報表現不足以代表整個科技股和互聯網公司的未來前景。
統計顯示,科技股依然是今年美股中表現最好的板塊,整體漲幅14.1%,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