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股漲跌幅10%時代 散戶必懂三要

2015-04-13  TCW
 
 

 

金管會宣布,台股漲跌幅限制由七%放寬到一○%,將提前於今年六月一日實施,期盼藉此帶動交易量,這也是一九八九年以來,主管機關首度調整台股漲跌幅,業界普遍正面看待,但是這也代表投資人必須提早針對新措施,做好準備。

台股的七%漲跌幅限制,不管與成熟市場或部分開發中國家相比,確實都相對嚴苛,也因為如此,從金管會到業界均大聲疾呼,開放漲跌幅是順應國際潮流的變革。元大投顧分析師薛舜日指出,台股從交易制度的改善,到下一步規畫將交易時間拉長,皆是與國際進一步接軌,有助於外資將台灣調整為如MSCI等重要指數的已開發國家。

另一方面,此新政也可望為台股帶來結構性轉變。目前法人占台股的整體成交比重約四成,散戶高達六成,但此後股市的震盪幅度最多由一四%增加到二○%,「上沖下洗」效應將擴大,獲利空間變大之際,潛在風險也增加。

「以前(漲跌幅限制)只有七%時,大家會很勇於追高殺低,但(擴大至一○%)之後會很謹慎,除非心臟很強,否則不敢輕易去追漲上去的股票。」薛舜日說,在這種市場機制下,太過投機或口袋不夠深的散戶不會貿然進場,估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法人或長期投資者的交易比重會逐漸提升,對股市的穩定與健全將發揮正向作用。

雖然放寬漲跌幅可望使台股獲得外資青睞,但由於大盤指數已在相對高點,現階段放寬漲跌幅,是否增加操作難度,尤其是對於習慣於以漲跌幅操作、拉抬特定個股的本土投資人來說,是否更形不利,也引發討論。

凱基證券董事長許道義如此譬喻:「就像計程車剛調漲時,大家一定會比較cautious(謹慎、小心),不敢貿然去搭。」薛舜日也預估,漲跌幅正式放寬後,市場的觀望氛圍將瀰漫一到兩個月,並影響期間成交量表現。但是只要度過這段「陣痛期」,投資人很快就能從善如流。

這也代表一件事情:台股的「漲跌幅一○%時代」到來後,可望從主力拉抬特定個股、多數散戶殺進殺出的氛圍,轉變為側重基本面,中、長期的布局思維逐漸形成主流。既然搶短、殺進殺出不再是上策,投資人應當更關注基本面,戒除不做功課、打聽明牌的陋習,研究上市櫃公司的產業前景、財報數字等。

相對短線操作者,要嚴守停利停損並避險

如此一來,操作個股的策略,也要扭轉思維,首先,既然「看對賺更多、看錯賠更多,」務必要強化避險觀念。許道義認為,投資人可以適度運用一些工具,做為避險的操作,比方說持有權值股者,可考慮放空台灣五十ETF。

此外持有不同類型的標的,也該有不同邏輯。華南永昌投顧董事長儲祥生認為,持有權值股者,受影響不大,但如果是買賣股本小、易急漲急跌的中小型股,買賣時則需要留意安全邊際,因為個股漲多後,一旦跌回來,只要跌停兩天,報酬率就減少二○%,故必須更明確設定停損點或停利點。

薛舜日則認為,對長線投資人來說,放寬漲跌幅沒有太大影響,但對短線投資人而言,股價不易掌握,執行停損必須更嚴格、講究紀律,保護自己不要受傷。

習慣看技術線型者,要改看長天期均線進出

對於習慣以技術線型判斷進場、出場時間點的投資人而言,薛舜日建議,由於此後股價震盪加劇,也讓短天期均線的標準差擴大,故長天期均線(如月線)的參考價值會更高。

以實務面而言,漲跌幅擴大後,還有一項不得不談的疑慮,就是融資買賣股票的投資人,運用資金的彈性勢必降低。

按規定,現行信用交易整戶擔保維持率為一二○%,金管會為了讓融資融券投資者有更多「緩衝」空間,決定在放寬漲跌幅的同時,將擔保維持率調高為一三○%,五月四日先行上路,並允許在五月底前,整戶擔保維持率不到一三○%的投資人,皆可盡快回補。

換言之,此後融資融券者的持股跌幅若超過三○%,維持率即低於一三○%,券商將發出追繳令,投資人若來不及於兩個營業日內補繳自備款或保證金的差額,就會被強制處分持股,亦即俗稱的「斷頭」。

利用融資買股者,要預留三成現金防斷頭

在漲跌幅放寬的前提下,維持率從一二○%提高至一三○%後,代表投資人從「跌停兩天即被斷頭」成為「跌停三天才被斷頭」,但背後的風險是:只要短線震盪加劇,或非理性賣壓太過強勢,以往被斷頭的投資人,損失兩成銀彈,如今是一口氣銳減三成,資金缺口擴大的負擔更形沉重。

為了確保資產損失程度降至最低,重點不在擔保維持率多少,而是投資人應調整資金配置的概念。

「以前可以融資到滿(水位),現在最好多留點現金。」許道義建議,新制上路後,投資人最好預留在融資額度三○%以上的現金,舉例來說,融資額度若為一百萬元,最好另行準備三十萬到五十萬元現金。

【延伸閱讀】漲跌幅放寬,斷頭投資人傷更大—台股漲跌幅調整內容及影響

漲跌幅調整˙內容:1.台股和所有商品(TDR、期貨、股價指數類期貨與選擇權)漲跌幅從7%同步調整到10%2.證金標購價格上限由7%?15%調高至10%?20%

˙正面影響:市場能更迅速反應其基本面和真正價值

˙負面衝擊:震盪幅度擴大,操作的風險加劇

風險控管調整˙內容:1.信用交易整戶擔保維持率從120%調高至130%2.T+5型有價證券、半年型有價證券借貸款項業務擔保價值維持率,皆提高至最高130%

˙正面影響:融資者持股跌幅超過30%(跌停3根)才遭斷頭

˙負面衝擊:一旦被斷頭,資金缺口比以往更大

資料來源:證交所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63

合庫銀接棒,國內首宗以房養老商品問世拿房子換養老金必懂三件事

2015-12-14  TCW

繼政府主導後,業者也開始推「以房養老」產品,申請門檻更寬鬆,哪些族群適用?一次分析給你聽。

高齡化時代來臨,「養老」儼然成為最大商機,繼金融業者爭相推出相關保險產品後,國內首宗「以房養老」商品也問世了。十一月三十日,合作金庫銀行(以下簡稱合庫銀)宣布,推出商業型以房養老房貸專案「幸福滿袋」,只要年滿六十五歲、有房產者均可申請。

可換等值現金!

最高貸款額度可達七成

其實,以房養老與「反向抵押貸款」 (reverse mortgage)概念相同,以合庫銀的方案而言,申辦的老人以自有房子交由銀行鑑價後,換取等值現金,在一定年限內,銀行將每月固定給付一筆金額給老 人;但也會從中扣除貸款利息,扣息金額不超過每月給付金額的三分之一。計息利率最低二.

一三%起跳,若房屋地段夠好,貸款成數可達七成。

舉例來說,若一位老人將價值兩千萬元的房產,辦理三十年期「幸福滿袋」專案,貸款成數七成、申請到一干四百萬元額度,代表這三十年內,銀行必須給付老人平均一年近四十七萬元,亦即每月須給付約三萬九干元。

由於申貸者每個月皆得支付利息,隨著貸款本金逐月累積,每月繳息的金額越來越高,以利率二.五%來計算,到了貸款第十一年後,繳息金額即來到一萬三千元,已經達三分之一上限,就不會再提高,每月貸款扣除利息後,剩餘二萬六千元。

有房就能貸!

固定年限按月領養老費

換言之,此方案的申辦者,在三十年內皆可住在此房屋內,而且每月都有二萬六干元以上現金做為養老費。期間,若老人往生且無繼承人,或是繼承人不願清償本金及利息,合庫銀就會拍賣房產。

當然,也有不少質疑聲浪:現在房市轉空,萬一合庫銀日後要拍賣房子,但房子跌價,豈非得不償失?合庫銀副總經理程燕翌一指出,儘管未來幾年房市前景不佳, 由於此商品投資年限極長,以景氣循環的長期軌跡而言,仍看好房市走勢向上,所以銀行持有三十年,基本上資產還是會增值;即便真的走跌,跌幅也不超過三 0%。

「以房養老」在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家行之有年。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舉美國為例,實施初期也成效不佳,主要是老人平均壽命拉長,銀行擔心必須支付的生活費超過房產抵押的價值,不願加入;直到後來政府介入,支付超過貸款額度的生活費,接受度才提高。

如今合庫銀接棒推動,並轉換成商業型方案,申貸條件堪稱寬鬆,業界、學界普遍認為,高齡化時代來臨,加上各大政府基金財政問題雪上加霜,合庫銀的以房養老方案,為民眾建立更根深柢固的「自己的退休生活自己救」觀念之際,也提供更多理財的選擇,堪稱一個好的開始。

/這真的是未來商機所在。」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台灣自有住宅率高,加上不少住宅持有人皆為中高齡長者,以房養老方案能觸及一定數量的客群,極具潛力。

並非萬用丹!

投資占比不宜超過五成

不過,多數金融業者談到「以房養老」能否蔚為風尚,仍持保留態度。安聯人壽副總經理李頌齡指出,國人「有土斯有財」觀念強烈,不願輕易將房產拿去變現,而且老人家普遍不喜歡借貸、負債;再者,現在市面上已有很多養老、退休商品,「以房養老」貸款不易成為首選。

以近年來壽險業者推出的長期照護險(以下簡稱長照險)為例,主要是依據生理和認知功能的「狀態」(符合巴氏量表六項中的三項以上)來理賠。此後,業者又推

出長照險變形商品類

長照險、殘扶險,前

者以「傷病」(如怕

金森氏症、頭部重創)

來判斷;後者則以符

合「殘廢等級與給付

比例表」所列的殘廢

等級,做為給付依據。

事實上,就連合庫

銀推出「幸福滿袋」

之際,也與南山人壽共同推出「樂活三寶」三種可搭配年金、長照、醫療等險種的保險方案,搶攻三十歲以上的客戶。

合庫金控董事長廖燦昌表示,等這些客戶六十五歲,可考慮直接銜接以房養老專案。

既然同是應「養老照護」而生的商品,想為退休或高齡生活做更充足規畫者應如何選擇、判斷?所有專家都異口同聲建議:除不動產,仍要有易變現的資產。

顯而易見的,「以房養

老」適合有房產、現金

少,或未打算讓子女繼承名下房產的中高齡人士。

但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

展中心經理黃舒衛提醒,

若房屋並非位於大都會

區、價格較抗跌的地段,可貸款成數低,換出來的現金不夠高,再加計

老人得自行負擔利息、

房屋稅和土增稅等稅金,

民眾仍要估算:是否足

以成為照護老年生活的

資金?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

徐佳馨也建議,以房養

老的投資不宜占整體資

產五成以上,最好維持一定比重的流動性資產。

但她提到,有一種退休族,退休後到大台北以外區域定居,房產占整體資產比重三成以下,但手中現金部位較高者,相對於以房養老、長照險等保險商品可能更適合,每人可依此原則,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老年財務規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