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聽到有人建議希望政府帶頭愛 用國貨,以創造國人就業機會,這會有什麼效果? A:假如你是個農夫,每天生產稻米,然後和鎮上的另一個裁縫交換衣服。某晚你突然靈光一閃:「肥水不落外人田,為什麼要讓那非親非故的裁縫得到好處?我要 保障我家人的就業機會,所以今後讓我弟弟來縫衣服好了。」 但是,因為你不再向裁縫買他的衣服,裁縫也沒辦法向你買米了,因此你的米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賣那麼多了,要麼你就得減產,或把多餘的米扔掉,你可能也被迫要 多休好幾天「無薪假」。雖然你弟弟有了縫衣服的就業機會,但這卻是建立在你的犧牲上面的。 這就是「愛用國貨創造國人就業機會」的結果。這些人以為,我們不進口,多多消費本國貨,那不是就讓本國人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了嗎? 但是,若我們減少進口,就等於我們不再向外國買那麼多東西,外國人收入就減少了,他們能向我們買的東西也變少,我們出口也跟著下降,這就使得出口產業的就 業機會減少。因此,雖然愛用國貨讓某些國產品的就業機會增加,但這卻是建立在出口產業就業機會的減少上,正如農夫弟弟縫衣服的就業機會,其實是建立在農夫 的犧牲上面一樣。 「愛用國貨」的結果,只會讓這個國家變得更窮,因為照這種思維,我們必須把一些適合在國外生產的產品,強制移到國內來生產,以保障國人就業機會。然而在進 行這些生產時,必須把稀缺的生產資源,從原本更能滿足消費者欲望的其他部門拉過來,這就減少了其他種財貨,而這些財貨原本是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的。 例如,原本弟弟很適合當音樂家,但因為自家製的衣服,被家裡每個人愛用「家」貨的觀念影響,因此弟弟發現在家裡當裁縫比作曲給家人聽還來得好賺,那他就改 行去當裁縫了。 如果這個家還是向外面的裁縫買衣服,他們不但有衣服可以穿,而且還有弟弟的音樂可以聽,現在因為每個家人都要愛用「家」貨,弟弟就不會再去作曲,而變成要 去當裁縫了,這個家也沒有音樂可以聽了。整體來說,這個家不會變得更富有,而是變得更窮了。 事實上,一個只買進口貨的消費者,也在創造國人的就業機會。如同農夫向裁縫進口衣服,也創造了自己和弟弟的就業機會一樣。「愛用國貨」思維的錯誤,就在於 沒有認清「沒有進口就沒有出口」這個事實。 「愛用國貨」思維推演到底,就是要每個人都自給自足,因為若要保障國人就業而愛用國貨,豈不是更該保障家人就業而愛用家貨?這樣豈不是柴米油鹽都該全交給 自己或家人生產嗎?如果我們想要退化成像原始人那樣生活,那麼「愛用國貨」就是最好的方法。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
善用App重建財富基因,年輕人可以加速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對富人與財經專家來說,App則是讓財富增值的好幫手。 打開名人手機,看看他們到底在用哪些「添財App」吧! 撰文•林心怡、周思含、楊紹華、蔡曜蓮、戴致安在美國,理財App已經成為官方與學界認同的「搶救國民財務困境」重要解方;但就連財富盈滿、專業滿分的財經專家與理財達人,也熱中於利用各種理財與財經相關App,持續強化財富能量。 打開這些財經達人的手機,大致來說,他們愛用的App多屬股票分析、財經資訊相關,而非日常生活理財相關類型,凸顯這群人與年輕理財族「力拚第一桶金」的需求差異。 投資好好用》「愛挖寶」 掌握全球市場行情 陳忠瑞、黃世聰都愛用瑞展產經研究公司董事長陳忠瑞,已是大師級的投資名家,但仍然肯定App對於投資判斷的加值效果。他指出,App對投資者的正面貢獻 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方便」,「你不可能隨時帶著個人電腦,查看個股狀況或全球市場動向。」其二,則是「投資紀律的加強」。 在「便於查看全球動向」的優勢方面,陳忠瑞雖然不願對個別App特別推薦,但他表示,今年年初的確因為利用App的資訊及分析功能,即時確認國際油價已至 波段低點,因此布局產油大國俄羅斯股市,獲利近三成。由此足見App對投資者的資訊提供強度,已經不輸個人電腦上的專業系統。 陳忠瑞較常使用的App包括「iWow愛挖寶」及「FX168」,兩者的共同特色是,輕易掌握全球股匯市與原物料商品行情,而前者更包括了即時新聞及投顧 影音。事實上,除了陳忠瑞之外,包括投資名家蔡森、向威國際投顧總經理仲向榮、財經專家黃世聰等,都是愛挖寶的使用者。 在投資紀律方面,陳忠瑞曾經試用「型態操盤手」App,對其「績效日記」的功能提出評論,認為由於能夠保留交易紀錄,因此可清楚回憶當時買進或賣出的環境與理由,甚至進一步檢討錯誤。 除了前述App之外,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投資相關App,也獲得專家愛用。曾在金控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熟悉全球財經脈動的《今周刊》人氣作者乾隆來,對「國泰證券股票抽籤App」印象深刻,主要就在於它的新股抽籤功能。 其特色,首先是提供推播提醒,讓使用者能夠掌握新股的申購日期、扣款日期、抽籤日期等。另外,圖像化的倒數計時,也算是個人性化的設計。「值得一提的是, 由於它只提供小額抽籤,格外適合小額投資人嘗試參與新股投資機會,我自己就曾幸運抽中一張,賺了點小錢。」乾隆來說。 記帳超方便》「花了多少錢」帳戶分流又能圖像化 陳斐娟靠它嚴控開支一向給人精打細算形象的財經主播陳斐娟,至今仍然維持日常消費隨時記帳的習慣,而她的工具,也已與時俱進地「App化」了。 陳斐娟從小就在媽媽「嚴格監管」收支的情形下,養成記帳的習慣,數十年來如一日;不過隨著科技發展,記帳的工具也從紙本進化成手機App。「以前用紙本記帳時,常因為無法回想一整天的花費細項而遺漏;現代人機不離身,用手機App可以隨時隨地記錄,方便多了!」她說。 陳斐娟認為,對於薪資固定的上班族來說,儲蓄是累積資產最重要的步驟,而儲蓄的關鍵,就是透過「記帳」掌握所有開支。「就像每天量體重,對於減重一定有幫 助;每天記帳,自然也不會亂花錢了。」過去的記帳工具也許因為麻煩,又或者健忘,導致無法長期持續而成為習慣,所以App的出現,就讓記帳變得相對簡單, 她強調:「讓記帳實行起來簡單容易,才會持久成為生活中的習慣。」打開手機裡的記帳App「花了多少錢」,陳斐娟從二○一三年使用至今,所有支出明細轉化 成色彩繽紛的柱狀圖,「我有做帳戶分流,每個月的薪水就是固定作為生活花用,所以記帳軟體只記支出;其他收入來源,比方代言費、演講、出書的版權費等,全 數進到另外一個只進不出的帳戶,作為投資及儲蓄專戶。」她解釋,將帳戶「分流」的意義,是可以有效控制收入的花費與分配,避免自己花費超出預算,或做出太 過冒險、超過能力的投資決策。 「帳戶分流後,接著就是將你的花費分類。」陳斐娟說,將各項花費仔細分類後,每月就能再逐條檢視消費,也許可以再省下不必要的開支。不過儘管省錢是可以快 速累積存款的方式,她認為有些開支是不能省的,那就是「學習費」與「公關費」,因為那代表的是「投資自己」,以及「建立人脈存摺」。 資訊不漏接》「彭博財經」內容多易上手 張智超、夏韻芬超黏它某種程度上,年輕族群與富人的理財需求差別,在於前者的財務工程是「存到一桶金」,後者則是整合各種資訊之後做出判斷,為財富有效加 值,也因此,多數財經專家與達人的手機裡,必備的就是「國際財經資訊」相關App。 說到這個類型,不能不提各路專家指名度最高的App──彭博財經 Bloomberg 雖然這個App聽起來專業感十足,甚至給人一些距離感,而且是英文的介面,但其功能與容易上手的程度,的確值得給予高分。 根據專業評分部落客的建議,一款好的App,基本條件是「三步驟之內,讓你找到需要的功能與資訊」,彭博的內容包含全球各類財經新聞、各類專業評論、各種市場動態,甚至是影音頻道等,而這些分類多元且龐雜的內容,幾乎都能「三步搞定」。 舉例來說,就連要查詢稱不上熱門的「土耳其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你的手機也只要「跑三次」就能看見。首先,打開彭博財經App;第二步,選擇畫面左上角功能選單,從「市場 Market 整體而言,黃世聰表示,無論是利用App進行股市下單或是資訊蒐集,成敗的關鍵前提,還是在於自己是否具有一套投資邏輯,「對我來說,App提供的是機動 性與便利性,股市瞬息萬變,App讓我可以更快知道市場正在發生什麼、討論什麼;但並不影響我的投資邏輯,我是把這些資訊套用於我的投資邏輯,然後做出最 佳的判斷。」 |
被網友戲稱“天雷滾滾”的《太子妃升職記》槽點滿滿,與彈幕這種新型的交互形式相配合,不得不說還真是絕配。 (資料圖/圖)
年底爆紅的網絡神劇《太子妃升職記》,便是彈幕的受益者。被網友戲稱“天雷滾滾”的《太子妃升職記》槽點滿滿,與彈幕這種新型的交互形式相配合,不得不說還真是絕配。不少網友打出“我是來看彈幕的”“二刷玩彈幕”之類的彈幕條。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彈幕文化是如何興起的。
彈幕是什麽?如果你還不知道,那可要小心被時代潮流所拋棄了。簡單來說,視頻上方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是彈幕。網友們在刷劇的同時,用彈幕邊看邊吐槽,就好像還原了小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看電視邊點評的場景。
其實,彈幕源於日本,來自二次元(指ACG次文化中對動漫、遊戲等作品中虛構世界的一種稱呼用語,與“三次元”,即現實世界相對),而如今正在大步向前地朝著主流文化進發。2015年,越來越多的網劇,牽手彈幕,以望穿秋水之勢企盼網友前來圍觀吐槽。
年底爆紅的網絡神劇《太子妃升職記》,便是彈幕的受益者。被網友戲稱“天雷滾滾”的《太子妃升職記》槽點滿滿,與彈幕這種新型的交互形式相配合,不得不說還真是絕配。不少網友打出“我是來看彈幕的”“二刷玩彈幕”之類的彈幕條。
在創作時,該劇組便埋下了兩三百個槽點,有節奏地跑出去,最終走紅的二十多個槽點,並沒有超出劇組的預設。一位創作人員透露,為了找到合適的包袱,他去專業的彈幕網站蹲了半個月,刷遍了網站的熱門劇,看彈幕在講什麽,以便摸清年輕人的觀劇心理。
借彈幕爆紅的網劇,遠不止《太子妃升職記》一部。同在此列的還有《古劍奇譚》、《白衣校花》、《拐個皇帝回現代》等一系列表現優良的劇作中。仙俠劇《古劍奇譚》在專業彈幕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為“B站”)播出時,彈幕數達18萬條,這相當於每秒鐘有75條彈幕發布,彈幕幾乎掩蓋了整個視頻畫面,普通電腦甚至會因為彈幕過於密集而死機。
據統計,目前,青年人是彈幕的主要使用者,87%的彈幕用戶在30歲以下,其中73%為24歲以下。“宅男”占比63%,是中國主要的彈幕用戶。
事實上,彈幕最早就是在禦宅族盛行的日本興起的。其中日本NIWANGO公司旗下的NICONICO動畫網站是彈幕網站的鼻祖。2006年12月上線之初,該網站允許用戶在視頻畫面上留言。使用者可自由指定字幕出現的時間、在影片上的位置、字體的大小和顏色等。留言可以從影片的右方移動到左方,也可以固定在某個位置一段時間。這種字幕後來被命名為“彈幕”。
在NICONICO創始人西村博之眼中,即便視頻很無聊,觀眾實時分享,會讓他們覺得有種在“在一起”和互相取悅對方的興奮。因為觀看視頻的多數是“宅男宅女”,他們渴望與人交流,彈幕讓他們產生了不是一個人的錯覺,有學者將之稱為“虛擬的部落式觀影氛圍”。所以,在一條一條滾動的彈幕中,他們刷的是存在感和寂寞。
近些年,彈幕視頻網站在中國漸入熱潮。國內依舊存活的且最早的彈幕視頻網站是於2007年上線的AcFun(簡稱為“A站”)。2009年,B站成立,現已成長為國內彈幕網站中的領軍者。除了這兩家,被稱為“C站”的吐槽網、“D站”的嘀哩哩等彈幕視頻網站陸續上線。
彈幕視頻網站起初以二次元內容為主體,是動漫遊戲愛好者的聚居地。隨著彈幕被更為廣泛的人群接受,彈幕視頻網站的觸角漸漸伸向三次元。NICONICO 的發展可稱之為繁茂。2012年,時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與安倍晉三進行黨首辯論,便是在該網站上直播,140多萬網友紛紛用彈幕圍觀、發言。在日本,NICONICO儼然已成主流視頻平臺,明星藝人和政界人物越來越重視與其的合作關系。
彈幕視頻網站發展為龐大的帝國,這一盛況在中國還不可想象。但在中國,彈幕雖不如在日本那般火熱,卻也在不斷進擊中。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遊戲直播、電子書閱讀、體育比賽等,開始嘗試與彈幕結合,彈幕也正從小眾文化進入主流文化視野。
2014年8月,《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和《小時代3》成為首批放映彈幕專場的電影。同一時期,舞臺劇《瘋狂電視臺2選秀風雲》也嘗試彈幕,利用彈幕與觀眾互動,戲中的演員甚至會依照彈幕的提示做出反應。當劇里模擬“非你莫屬”招聘真人秀情節出現時,有觀眾就打出“南翔技校來招人啦”的彈幕,主持人馬上就問演員:“南翔技校來招你,你願意去嗎?”這種實時回應、交流,讓劇場變成了一個大party,場上場下都在演、都在笑。
對於那些需要互動的劇作,彈幕成了新潮且貼切的選擇。在彈幕的環境里,觀眾能夠堂堂正正地吐槽、解構、戲謔、調笑,觀眾不再以仰望的姿態來看待一部電影、或是話劇,以往像是在對待藝術品的心情也不複存在。觀眾與劇創人員之間,因而也變得更加平視。
專業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為“B站”)。 (小塵4x/圖)
但更多人在首次接觸彈幕時,往往很不習慣。因為在觀看彈幕視頻時,一邊要看原視頻畫面,一邊還要應付密密麻麻的文字,這不符合觀眾多年來形成的“只需看原畫”的觀影模式。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曾提到他第一次上B站看彈幕的經歷:“面對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鋪天蓋地的文字,我的第一反應是,這里面的視頻怎麽看呢?……堅持看半小時後,我開始有點頓悟的感覺,畫面看得下去了,會發現眼中的畫面和評論是可以分離的,你想看畫面就看畫面,想看評論就看評論。”
對學習設計出身的黎萬強來講,看彈幕,是自己了解亞文化的方式。而關註亞文化,一方面是真切知道年輕用戶的喜好,另一方面也是對未來主流文化的前瞻探知。
彈幕內容市場發展近十年,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資本關註,從小眾文化到影響主流文化,發展的想象空間巨大。但在想象與現實之間,仍有一大堆優化工作要做,比如如何規避不文明彈幕、如何生產高質量彈幕、發彈幕時應遵守哪些原則和禮儀等諸多問題。
據騰訊企鵝智庫分析,彈幕視頻的核心用戶依舊是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遊戲的總稱)愛好者,主體內容則是二次元文化。彈幕和基於彈幕的打碼、空耳、高能預警都只是衍生而來的次文化中的一種。脫離二次元文化圈,彈幕將變得不倫不類。
六間房、56等視頻門戶在幾年前都曾嘗試過彈幕視頻,但因為用戶群體過於複雜,以致彈幕內容混亂不堪,最終都無疾而終。土豆在2012年推出的“豆泡”是視頻門戶在彈幕視頻上為數不多的成功嘗試,但即便如此,豆泡的內容依舊以ACG為主,其它題材的視頻非常有限。
彈幕興起,其背後有互聯網時代無處躲藏的寂寞,有樂於解構、反叛的表達精神,也有同氣相求的社群效應。如何跨越二次元藩籬,是彈幕前行面臨的問題,它的解決需要更多創造性的努力。但無疑的是,彈幕的誕生,使看視頻更富樂趣,用戶不必像以往那樣等到曲終人散,才能在評論區里發表感想。而另一方面,集聚了大量意見的彈幕,也的確成了視頻制作方了解觀眾的一種新渠道。
2016,你會彈幕嗎?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恐怖分子也緊盯潮流。
網絡安全公司趨勢科技(Trend Micro)最新發布的一份關於恐怖分子通訊方式的研究報告顯示,34%的恐怖分子使用免費手機聊天服務Telegram進行溝通。該研究證實了此前有關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使用Telegram進行秘密信息交換的研究。
追蹤IS更加困難
恐怖分子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攻擊、溝通、籌款、招募和培訓人員、協調和策劃攻擊等各種活動,這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首先網絡提供了大量的潛在受眾,其次它登錄方便、能夠匿名,另外信息傳播迅速,政府監管也比較困難。
Telegram的發明者是一名強調隱私和自由的俄羅斯科技創業者,其具有匿名和信息加密的特點。
研究人員監控了恐怖分子活躍的論壇,並將2301個賬戶信息進行了歸類。除Telegram外,在恐怖分子中較受歡迎的其他免費聊天應用軟件還包括:Signal、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Wickr,這三款應用分別有大約15%的恐怖分子在使用。上述報告顯示,在有報道稱調查人員通過監控WhatsApp,成功逮捕16名嫌疑人之後,WhatsApp在恐怖分子中的受歡迎程度有所下降。
還有一小部分恐怖分子使用的是更為小眾的聊天服務,如Surespot和Threema。
所有這些聊天應用都提供加密服務,也就是將文本對話轉換成“亂碼”。這種技術令政府很難,有時候甚至是不可能對恐怖分子實施監控。
專家表示,事實上,追蹤IS正在變得更加困難。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曾經就此警告說,加密功能令恐怖分子得以隱藏各種陰謀計劃。但如果限制加密,將銀行信息等日常溝通暴露在黑客和恐怖分子的眼皮底下,也會產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電子郵件方面,Gmail是恐怖分子間的通用郵件服務,約有34%的人使用Gmail。這一現象表明,恐怖分子已經聚集在全球最受歡迎的電子郵件服務周圍。
盡管郵件使用者的姓名仍被隱藏了起來,但FBI可以通過要求谷歌提供用戶的唯一IP地址的方式,追蹤到Gmail使用者的實際地理位置所在。據說,FBI辦案人員經常這樣做。
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郵件服務為較為小眾的Mail2Tor和SIGAINT,這兩項服務均有近20%的恐怖分子在使用。執法部門對這兩項服務的追蹤尤為困難,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匿名的互聯網領域Tor中運行。
Tor是一種對信息加密,並將互聯網信號“彈射”回全球互聯網的一種系統。它能幫助你在瀏覽網頁時逃離審查,並隱藏你電腦的真實位置。當然,它也能隱藏到底是誰在使用Mail2Tor和SIGAINT服務。
盡管目前有一些證據表明,FBI已經能夠入侵Tor賬戶並找出用戶的真實地理位置,但尚不清楚這是不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戰略。
上述研究顯示,使用RuggedInbox和雅虎郵件的恐怖分子人數較少。
“定制”工具
趨勢科技公司還研究了恐怖分子自己開發的“定制”工具。一款名為Mojahedeen Secrets的工具能夠加密電子郵件,2007年,其作為流行隱私軟件PGP的替代品推出。這是首款特別為IS恐怖分子打造的專業軟件,目前還不清楚開發者是何人。
恐怖分子還自己開發了一款名為Asrar al-Dardashah的工具,該工具能夠十分便捷地和全球聊天軟件Pidgin進行嵌入,從而對AIM、Google Talk、MSN和Yahoo賬戶之間的對話進行加密。據上述研究報告稱,這款軟件是由專業公司為恐怖分子打造的。
2013年,一個名為“全球伊斯蘭媒體前沿”(Global Islamic Media Front)的組織開發了一款能夠加密移動設備的應用程序Tashfeer al-Jawwal。同年,一個名為“Al-Fajr技術委員會”的組織開發了一款能夠加密郵件和文本信息的工具Amn al-Mujahed。
不過,據網絡安全專家格雷厄姆(Robert Graham)表示,並不是所有工具都能正常工作。恐怖分子自己開發加密工具還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工作。他說:“他們的有些工具只是對現有(西方開發的)工具進行改頭換面而已。而一些用新代碼開發的工具卻很有可能讓他們被執法部門抓到。即便是像我這樣的專業人士,在編寫新代碼方面也會心存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