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地产项目怪圈:总是遥遥无期,资金管理5项违规遭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5/168609.html
一个项目拖延达7年之久;而一个园林收尾工作就耗时2年4个月,耗资2.5亿;募 集资金管理5项违规;管理漏洞频出等等。 继上周理 财周报推出《中粮地产被指造 假:3年沦落末流 回报率低如债券》,中粮地产的问题一一浮出水 面。 奇怪的成都项目 2010 年3月10日,中粮地产发布了《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鉴证报告》。 该鉴证报告细数了2007年配股募集资金投向的6大项目的最新进展。值 得注意的是,承诺投资额最大的成都天泉·聚龙国际生态园项目,离回本似乎仍遥遥无期,目前开发进度为32%。2007年8月中粮地产《配股 说明书》披露,该项目为中粮地产与鹏利国际(四川)置业合作开发,总投资10.8亿,中粮地产后续投资额为3.63亿,该项目分四期建设。 其 时,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并基本销售完毕。二期工程又分为A、B、C、D、E区,其中:B区已竣工;C区已完工,仅剩园林景观工程的收尾工作。 巧 合的是,一期、二期B区、C区工程面积合计恰占总项目约32%,与2009末开发进度基本一样。而在这期间,据其鉴证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已投入2.5亿募集资金,即承诺投资总额的69.37%。这意味着,这2年4个月来,耗资2.5个亿却只做了一个原二期C区外围景观改造、房屋整改工作。 按规划,该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64年,按10%基 准收益率计算动态投资回收期为2.91年。不论如何计算,2010年,该项目理论 上即可回收成本。但截至目前仅贡献利润5788万。 而照 此投资效率,余下的1.1个亿能补上剩下的工程窟窿吗? 遥 遥无期的“生死”一盘 可以称作“生死局”的资本 运作“26亿重金轰下的沙峪项目”更加难堪。 2010 年1月22日,北京市国土局公布了19个2008年12月31日之前购买但至今仍未开工的项目。中粮地产在顺义后沙峪吉祥庄的C06和C03两幅地块榜上 有名。 北京市国土局公布的信息还显示,中粮地产的C- 03和C-06两幅地块于2008年6月24日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合同约定的开工 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约定竣工时间是2011年6月30日。但截至发布通知之日,两幅地块的工程进展,仍处于“办理规划审批”状态。 而 据其年报披露,该项目一期预计竣工时间是2012年4月。但从中粮地产2009年10月16日提交给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顺义区后沙峪镇吉祥庄 村项目建设方案》[顺义(2009)14号]公告看,称该由中粮地产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项目共分三期开发建设,分别在2013年10月、2014 年6月及2015年6月前完工,其最迟竣工时间比其年报披露的时间晚三年两个月,比合同约定竣工时间晚了长达四年之久。 顺义项目究 竟要拖到何时? 这背后隐藏的,仍是一个巨大的资 金问题。据公开信息,该项目总投资将达到73亿之巨。为运作该项 目,中粮地产母公司中粮集团虽多次伸手援助,给予高达约42亿的贷款,但这仍旧杯水车薪。随后中粮地产股东大会通过35亿的配股方案,用以收购及后续开 发,其中9.1亿输血后沙峪项目。 为了募集资金,中粮地 产甚至以后沙峪项目在建开发产品用于抵押,获得20亿元贷款合同。截至年报,该项 目除去项目收购资金外,仅投入1.6亿左右。 而在 2012年4月之前,数十亿的投资没有任何现金可供回收。这对没有商业地产操盘经验的中 粮地产来说,这盘“生死”棋破解之日遥遥无期。公司 治理重大漏洞 项目运作效率的低能,对中粮 地产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粮地产2002年在深圳 拍得的澜山项目,因color社区在施工时擅自更改规划,导致延迟交房。一直到 2009年,该项目才最终完成交售,整整耽误了7年之久。一 位业内分析人士向理财周报指出,中粮地产的资金运用似乎成恶性循环:“项目运作效率低——资金周转慢——项目资金间拆东墙补西墙——需要更大量资 金补漏洞”,上述北京项目即为一个鲜明案例。而中粮地产的现金流实际上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为此,中粮地产动用了各种融资方法:配 股、反复的资产注入、债券、向母公司借债及上述抵押贷款等。几乎中粮地产开工的每一个重要项目,都伴随着一次融资,而来自于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支持一直非常 无力。 募集资金的管理之混乱更让人难以置信。 2009年3月5日,中粮地产发布的《关于深 圳证监局巡检发现问题的整改报告》称,深圳证监局在2008年10月中旬的巡回检查中发现中粮地产存在五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整改通 知》指出的第一点是:“你公司董事会授权董事长竞拍土地的权限过大,使董事会在重大投资的决策中无法发挥作用,也不利于你公司控制购买土地的风险。” 令 人吃惊的是,据该公告,此前中粮地产董事长孙忠人竟然可以不受金额限制的决定通过市场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获取土地并开发房地产项目。而震惊业界的 上述北京项目的获取,正是在该整改通知发出之前。 而在募 集资金使用与披露中,中粮地产存在更严重问题。深圳证监局指出五大方面:中粮地产 募集资金的存储不符合规定,募集资金专用账户的设立未经批准;募集资金的使用未进行专户管理;未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报告;未明确募集资金使用的分级审 批权限;募集资金实际投入金额计算错误、披露数与实际发生数不符。 其中多处违规均可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而在此之前,中粮地产独立董 事、监事会及审计机构开元信德会计师事务所均认为中粮地产内部控制比较完备。
中國的斯蒂格利茨怪圈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2/100446292_all.html#page2
中國有關部委正在試編國家資產負債表,以摸清「家底」。這其中的主要部分之一應為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一位外管局官員告訴財新記者,國際投資頭
寸表是國家的對外資產負債表,是一國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狀況的整體反映,也是國家宏觀經濟決策和市場涉外風險防範的重要信息參考。
國家外管局近期公佈今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可以看出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的結構分佈依然集中,對外金融資產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以外匯儲
備為主,外匯儲備餘額33148億美元,佔比67%;對外金融負債主要集中在私人部門的直接投資等,外國來華直接投資(FDI)19032億美元,佔比
60%。
不過,在對外金融負債中,外國來華直接投資上半年雖然同比上漲20%,環比上漲3%,依然呈上升態勢,但增速明顯趨緩。這引發了業界有關外資撤資的猜測。表中外國對華的證券投資3011億美元,比2011年底增長近22%,應是是擴大了QFII額度後的結果。
一位外管局官員透露,官方認為資本流出是正常現象,對經濟沒什麼影響。「匯率沒有波動。市場也沒有恐慌,我們的海外融資還在增加,投資是淨流入,其它投資的負債資產也是淨流入。」
一位資深金融專家也認為,如把國際投資頭寸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央行資產負債表放在一起分析,說明再在過去老路上走已很危險,就知道現在具有戰略意義的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開放、利率匯率市場化等都是為了糾正過去的扭曲,「金融改革時不我待」。
資本誰在流出
在對外金融負債中,FDI為19032億美元,同比上漲20%,環比上漲3%,依然呈上升態勢,但增速明顯趨緩。這引發了業界有關外資撤資的猜測。而證券投資3011億美元,比2011年底增長近22%。
「一個無法迴避是事實是,成本,主要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將會使得中國此前的低附加值的產業部門遷出中國,比如紡織企業,他們會選擇越南這樣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對較低的東南亞地區去生產。」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高級經濟師曾丹爍指出。
對於外商直接投資放緩的原因,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賀力平認為:首先,外商來華投資規模已經很大,增速放緩是順其自然;其次,中國國
內市場上已出現了一些外商投資向外轉移,比如相對簡單的加工業,轉到其他勞動成本更低的經濟體;第三,更多的外商投資是以參與股權併購的形式參與的,如今
很多領域對外商股權併購這一塊的開放度還不夠高;最後,今年宏觀經濟還在下行當中,外商呈觀望態度。
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
FDI留存利潤有可能低估,即便中國目前有2萬億美元的淨對外投資,整體的對外投資收益,或許依然為負。由於多種原因,目前中國國際收支頭寸表上的FDI餘額,是「歷史成本法」計算考量。而在美國等國家,對FDI的統計均是「市場價值法」。
但外管局人士認為,該方法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的有效方法,並且隨企業會計記錄的完善而與市場價值越來越接近。從多年來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利潤
匯回和利潤留存的數據來看,其與國際投資頭寸表中記錄的在華直接投資總量相匹配。即便在金融危機期間也沒有出現利潤大量流出的情形。
此外,一位外管局官員透露,現在資本外流的主力其實是中國人自己,與外國人沒什麼關係,「進行了分析後,外資投資企業的本金撤資同比還下降了」。
他解釋說,很多中國企業以前不能用外匯結算,現在拿了很多外匯用不出去,於是存在銀行,銀行到外面去投資。此外,地下錢莊和虛假申報也是資本外
流的另外兩個主力因素。其中地下錢莊有可能根本就不進入中國,「兩頭在外」,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沒法管理。第三是虛假申報,「我們當然儘可能的確保真
實,但是只能是表面真實,出示相關單證就放行。不可能保證它100%是真實的交易,真要做到筆筆都真實的話,社會交易的成本也會很高。」
儲備之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中國外儲經歷了爆髮式增長。中國外匯儲備1996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9年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2011年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
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認為,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對於便利企業對外開展經濟交往活動、確保國際清償能力、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維護國家經濟
金融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利於鼓勵藏匯於民,通過拓寬資本輸出渠道,逐步優化我國對外資產結構和提高外匯資源使用率。對外負債以來華直接投資為主,
具有長期經營、穩定性強的特點,有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優化企業管理制度,對金融穩定具有積極作用。
但賀力平認為,中國外匯資產一直佔比很高,是因為中國對外投資私人渠道相對不足,對資本的流出還是存在很多管制,和金融相對不開放有關。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中國外匯資產過大說明人民幣不是國際化的貨幣。同樣德國和日本也都是貿易順差大國,但從外匯儲備來看,
都是藏匯於民。日本官方儲備資產只佔日本對外資產比重的17.6%。德國一直維持經常項目下的順差,資本項目下的逆差,從而保證整個國際收支平衡,這也是
因為歐元本身是國際貨幣,沒有必要存有大量外匯儲備。
賀力平認為,從去年末開始中國外匯儲備開始減少,這是市場資金流動的反應。市場還是繼續有貿易順差,但在金融賬戶裡,外商對中國的證券及其他投資有所減少,國內也有一些資金流失到境外。這樣一來,資金的流動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發生了變化。
曾丹爍表示,經濟學一直將匯率與貿易順差掛鉤,外匯儲備下降帶來順差縮小。其實從2003年人民幣承受壓力以來,貿易順差對中國來說更多的是一
種負擔,外儲下降,順差縮小,可以一定程度減小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實從十年多前,中國的外貿政策目標就不再盯住順差,或者外匯儲備的增加了。盯住外匯
儲備的政策僅是階段性的應對措施,因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外匯儲備薄弱。但自從中國加『入世』後,特別是隨著中國的外匯儲備快速增加、人民幣匯率成為中
國主要面對的外部事件後,中國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沒有追求順差的衝動。」曾丹爍表示。
失衡的債權國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分析小組指出,國際投資頭寸表所反映的是資產和負債的存量,也就是截至某一時點的餘額。國際投資頭寸的變動由特定時期內
的國際收支交易、價格變化、匯率變化等引起。對外金融資產和負債相抵後的差額就是淨頭寸,如果對外資產大於對外負債,即表現為淨資產,則該國或地區是對外
淨債權國;反之,為淨債務國。
從國際投資頭寸表看,中國對外淨資產逐年大幅增加,從2004年末的2764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中的17488億美元,年均增長37%。截至2012年5月,是僅次於日本的世界最大對外淨債權國。
儘管世界第二大債權國的地位使中國成為國際資本供應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張茉楠認為,債權國的頭寸結構依然存在很大問題。中國對外資產有七成是外匯儲備,但負債有六成是FDI。
張茉楠曾撰文指出,作為國際債權大國的中國陷入了「斯蒂格利茨怪圈」。所謂「斯蒂格利茨怪圈」,是指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將本國企業的貿易盈餘轉變
成官方外匯儲備,並通過購買收益率很低的美國國債(收益率3%-4%)回流美國資本市場;而美國在貿易逆差的情況下大規模接受這些「商品美元」,然後將其
投資在以亞洲為代表的高成長新興市場獲取高回報(收益率10%-15%)。這實際上是失衡的國際資本循環方式。
「作為不成熟的債權國,中國無法以其自身貨幣進行放貸,因此,大量貿易順差帶來的是貨幣不匹配和儲備資產貶值的風險。」張茉楠指出。■
王興:美團網如何跳出了惡性競爭的怪圈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813767.html 今年3月,為慶賀美團網三週年生日,王興發了一條激勵團隊的微博:「O2O的十年注定是苦逼又牛逼的十年」。雖然前兩次
創業都出現三年之癢,但現在他卻將自己的創業時間軸延伸到十年。
今年34歲的王興穿著白色T恤,牛仔褲,娃娃臉配著顯著的大腦門,讓人一看就覺得滿腦子奇思怪想,某一瞬間你會覺得他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裡愛思考又長不大的小男孩兒。採訪前,王興還在緊鑼密鼓工作:面試。擴張和招人一直是美團網三年來的關鍵詞。
這是王興第三次創業。2010年3月,王興成立美團之時,團購鼻祖Groupon剛剛成立一年多。與籬笆網、51團購等中國早期團購網站相比,美團網專注的不是產品,而是針對本地白領階層的生活消費服務,比如美食、電影、酒店、KTV。於是短短幾個月時間,美團網就成為中國團購行業第一名。
美好的時光往往短暫。那時,市場上的團購網站以每天10家速度迅速膨脹,一度發展到最高峰時期的5000多家,從百團大戰到千團大戰。2011年上半年,美團在對手激烈的競爭手段下從No.1的位子上掉了下來。2011年底、2012年初,瘋狂進入、瘋狂擴張之後,團購行業終於迎來拐點,大量團購網站開始裁員、關門,「那一年多其實是蠻煎熬的。」王興對《中國企業家》說。
2011年一開始,美團就攤上件大事。2011年2月,知名冰激凌企業DQ與美團網合作不久,公開表示此次團購無效,但當時已有12003名團友以29元「搶」到了價值50元的現金券,卻因此無法消費,投訴不斷。
那段時間,王興和他的管理層團隊不斷開會討論一個問題:客戶第一是許多企業奉若圭臬的法則,但在美團網的業務裡面,到底誰才是客戶?有幾類客戶?如果他們之間發生利益衝突該怎麼辦?這些對於新興的團購行業來說還沒有標準答案。
在王興看來,消費者是C端客戶,商戶是B端客戶,他當然希望兩方面都服務好,然而當二者利益發生衝突,需要在二者之間做出取捨時,王興的選擇是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他們藉機確立了美團網的價值觀排序:消費者第一,商戶第二,員工第三,股東第四。還有,「王興第五」。
這樣一來,具體問題的解決反而變得明朗。在與商家協商無果的情況下,美團網最終決定啟動「先行賠付機制」以「倒貼」方式解決,一次性向會員返還50元至其美團網賬戶,再通過司法渠道與商家協調。
次月,美團網在成立一週年發佈會上宣佈了一項對其自身亦對行業影響深遠的規定:為團購後未去消費的消費者全額退款。這種「自斷其臂」的手段使得沉澱在美團網銀行賬戶裡的1000多萬資金一下子沒了,同行恥笑其譁眾取寵,商家抱怨美團多事兒,但美團網沒有動搖。「既然消費者權益排在商家前面,更排在美團網前面,那麼退款這個事,屬於消費者權益和美團網權益的衝突,必須做。」美團網副總裁王慧文對《中國企業家》說。
最終,有利於天平中弱勢一方的規則慢慢被同行效仿,成為中國團購行業特有的一條行規,也使得美團網從惡性競爭的怪圈中跳了出來。
王興覺得,如此決定本質上還是基於內心對互聯網力量的相信,他認為互聯網在本質上極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同時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幅度。「這時候你把精力、資源花在讓消費者滿意上面,獲得更好的口碑傳播,比打戶外、車身廣告更有效。」王興告訴本刊,2011年、2012年第三方對團購網站消費者滿意度調查的評分中,美團網連續第一名。
其實,王興也曾有過躊躇。對手猛砸錢做廣告,無論長期效果如何,至少短期排名沖上去了,一旦率先上市,整個市場格局就會發生大逆轉。是和同行一樣燒錢打廣告,還是不計較特別短期的市場份額,去做一些沒有短期回報又很辛苦的事情?比如花錢進行IT系統建設,解決擴張後的管理問題。這很讓人撓頭。
美團也曾瘋狂過。2010年美團網的交易額有1.4億元,到了2011年一下子衝到14.5億,一年10倍的增長。這一年,美團網的團隊大幅擴張,從200多人擴張至2000多人,也是10倍。速度與激情中管理問題逐漸浮現出來。由於員工入職、離職是家常便飯,一度連王興自己也不知道整個公司有多少名在職員工,到了6月他終於忍無可忍,告別區域經理發EXCEL統計名單的「手工」模式,上了一套專業人力資源的IT系統。
過去的創業經歷讓王興認識到,不僅僅需要明白自己能做什麼,還要知道不能做什麼。
2003年,剛剛25歲的王興中斷了美國碩士學業,回國創立校內網,後因融資失敗以200萬美元賤賣給了陳一舟。一年後,王興二次創業,可惜的是,飯否網也未能走得更遠。
「前兩次我也是非常投入地做事情,但並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能夠怎麼樣。要做好一件事情,真的需要萬事俱備,但把事情做砸的話,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王興感慨說。正是基於這種冷靜考慮,在百團大戰千團大戰中,王興並沒有大打廣告,而是從外部招聘了許多IT工程師,持續在IT系統上投入。有趣的是,2011年競爭對手到處挖人,美團網被挖走的大部分是銷售人員、區域經理,卻沒有IT工程師。王興認為,挖走銷售人員對業績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提升,但建設IT系統是長期工作,會有指數級的提升。
除此之外,2011年下半年,當美團網將業務擴張到90多座城市時,還撤掉了三四座城市的業務,從開到關就兩三個月。更重要的是,王興花了半年多時間,補充管理團隊,並且幾次赴杭州,終於挖來了阿里巴巴副總裁干嘉偉,現在擔任美團網的COO。
放下眼前的競爭,王興還做了一些佈局未來的事,比如美團網的移動戰略也是在這一年起步,從2011年初王興開始籌備移動開發團隊,從安卓到iPhone、iPad的產品,推廣、反覆迭代。現在,美團網近半的成交行為都發生在移動端。
美團的第二輪融資也是在這一年啟動。儘管團購是一個可以立刻產生現金流的商業模式,當時美團網的資金儲備充裕——2010年第一輪融資時紅杉投資的2000萬美元還存在銀行賬戶上,但過去融資失敗的經歷使得王興警醒:當行業寒冬來臨時再融資就晚了。美團網在當年8月完成阿里巴巴、北極光、華登國際、紅杉資本的B輪融資,總計5000萬美元。比起競爭對手動轍上億美元的融資,這還算克制。
「怎麼樣能夠創業成功,我不清楚。但是創業失敗無外乎是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沒有錢了,這時哪怕團隊再團結,你付不出錢那也不行;第二就是沒有信心了,通常沒錢以後,團隊很容易沒有信心,所以資金需要保障,不能斷。」王興總結說。
由於2011年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經歷過巨浪險灘的2012年是團購行業的整合之年,美團網不僅倖存,還佔據40%以上的市場份額(第二名點評團購佔據20%的市場份額),毫無懸念地坐上團購行業第一把交椅。在2013年年會上,王興首次提出了「2015年成為千億銷售平台」的目標。但現在他淡定許多,「我對『無法速成』這個想法比兩年前更加清晰。我覺得以我們的能力,甚至包括多數公司的能力,不可能在兩年、三年,甚至五年之內做成一個非常好的公司。」
幾番折騰,王興越來越堅信,難走的窄路才能越走越寬,「不管是之前的創業還是現在的美團,面臨選擇時,我覺得一個大的原則就是,要堅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
業績大漲股價大跌 券商融資潮陷入怪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3680.html
業績大漲股價大跌 券商融資潮陷入怪圈
一財網 李雋 2015-06-17 21:11:00
業績最好,漲的最慢,券商股為什麽陷入了這樣的怪圈?聯系起近日券商瘋狂的融資熱潮,對比2010年的銀行股,兩者的類似之處則有很多
“中信證券真是傷透我的心了!”一位誤信了“牛市買券商”的投資者如此感嘆,2015年買券商註定是券商投資者的傷心事。
如果要找一個2015年業績增速最快的板塊,估計投資者都會脫口而出的說是券商;如果問2015年什麽板塊漲的最少?同樣也是券商。業績最好,漲的最慢,券商股為什麽陷入了這樣的怪圈?聯系起近日券商瘋狂的融資熱潮,對比2010年的銀行股,兩者的類似之處則有很多。
業績漲股價跌
在2014年11月底開始的兩個月暴漲的藍籌行情里,中信證券(600030.SH)無疑是其中的明星龍頭,不過在2015年大盤繼續暴漲的行情當中,中信證券竟然逆勢下滑,其余大部分券商股的表現,也讓人大跌眼鏡。
方正證券研究報告稱,上市券商5月業績快報顯示,行業5月累計利潤同比增長318%,券商業績顯著受益此輪流動性驅的牛市;而在第一季度,絕大多數券商的凈利潤都出現了超過200%的增長,而到底什麽造成了券商股的業績暴漲,股價不漲?
“股價總是要走在業績前面。”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券商股的業績利好,其實在12月的那一波暴漲當中已經充分反映出來了,2015年已經後繼乏力,今年以來除了廣發證券和華泰證券發行H股之前的兩周左右,券商股明顯有強於大盤的表現以外,券商股2015年的表現乏善可陳,幾乎都跑輸大盤。
盡管如此,多家賣方分析師依然表達了對券商板塊的看好,包括中銀國際、方正證券、華泰證券、長江證券、平安證券的非銀行業分析師,都反複多次為券商股“搖旗吶喊”。
中銀國際分析師魏濤認為,券商今年的業績高增長基本定局,且今年上半年大幅落後於市場。
未來隨著牌照放開和互聯網券商政策的出臺,壓制券商股的“利空出盡”。隨著下半年深港通、註冊制、資產證券化等行業利好因素陸續落地或推進,投資者期待券商股將會迎來一波大幅報複式反彈。
不過“報複式反彈”或許只是幾次脈沖式的行情,未來券商股真的可以看好麽?
券商股今年以來跑輸大盤,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是反複再融資使得整個板塊的股票供需出現了失衡,供大於求的股票又怎麽漲起來?
券商再融資的原因,則是飛速增長的融資融券業務對券商業績貢獻越來越大,而這一切都需要券商融資擴大凈資本,這也讓人想起了2010年的銀行股,幾年來業績一直高速增長,近一兩年才開始放緩,不過幾年來股價走勢卻近乎是全市場最差,券商股會不會也陷入這個怪圈?
類銀行融資怪圈
6月18日,就是國泰君安300億IPO申購的日子。
2014年12月13日,正是券商行情最火爆的時候,社科院教授劉煜輝在其撰寫的《中國券商的“高盛”之路還很長》中稱,“中國券商股今年業務主要貢獻來自融資業務的暴漲,以及融資帶動的交投活躍,加杠桿引致息差收入是其主要增長點。跟前兩年傳統銀行業務沒什麽本質區別。同時還有一個約束,它的加杠桿的資金還是來自銀行。憑什麽同一個業務,券商賣得要比銀行貴3-4倍。”
今年幾乎所有上市的券商都公布了再融資計劃。國信證券和申萬宏源在登陸A股市場後沒幾個月,就馬上分別公布了配股和增發融資方案;中信證券更是在H股連續兩次增發,合共融資近400億港元,而向社保基金增發的這一次甚至只有A股價格的五折左右;此前海通證券的H股再融資價格只有當時A股股價的5.5折,在中信和海通宣布H股即將再融資後,券商股也走出了長期跑輸大盤的行情。
現在券商股的市凈率在3~5倍之間,只要完成再融資,券商就可以立即增厚每股凈資產,哪怕是以A股股價五折多在H股增發的中信和海通,都可以通過增發獲得的資金增厚每股凈資產,未來隨著融資融券業務額度提升和其他業務擴張,也可以大大增厚每股收益。
既然如此,只要券商的股價遠高於每股凈資產,券商就有動力繼續再融資,這跟2010年以來的銀行如出一轍;2010年,一位股份制銀行行長私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3年內不要買銀行股,資本太需要補充了。”
5月券商股的業績排行當中,冠軍恰恰就是4月初完成H股發行的廣發證券,這反映了現階段,在融資融券業務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券商的資本水平對業績增長有多麽重要。
過去5年,銀行一直面臨著利率市場化的預期,而到近兩年,隨著存款利率上限不斷放開,利率市場化的預期也終於逐步兌現。類似的,券商近年來傭金率不斷下滑,甚至某些券商一度喊出了萬分之二的“地板價”,現在萬分之二點五似乎已經成為行規,這與2007年的千分之三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就兩融業務而言,現在依然處於“供不應求”階段,過去的三次降息當中,只有今年3月初的那一次,多數券商跟隨基準利率把融資利率從8.6%降到8.35%,而2014年11月和今年5月的降息,券商並未跟隨下調。
不過券商凈資本增長後,融資融券業務也會擴容,未來融資利率或許會像傭金戰那樣出現又一輪價格戰,隨著銀行等逐步收購券商牌照,“傭金戰”和“利率戰”或將一觸即發。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巴西經濟衰退:難逃大宗商品與經濟共榮共損怪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79843.html
巴西經濟衰退:難逃大宗商品與經濟共榮共損怪圈
第一財經日報 閻彥 2015-09-01 06:00:00
作為拉美最大的經濟體,巴西正陷入又一波經濟衰退。8月28日巴西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巴西今年二季度GDP環比萎縮1.9%,創下逾6年來最嚴重下滑。
作為拉美最大的經濟體,巴西正陷入又一波經濟衰退。
8月28日巴西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巴西今年二季度GDP環比萎縮1.9%,創下逾6年來最嚴重下滑。一季度巴西GDP環比增速已從-0.2%向下修正至-0.7%,而連續兩季負增長,已符合經濟學上的衰退定義。
巴西貨幣雷亞爾今年以來已經貶值了25%,基準股指從今年5月5日的高點已經下滑了18%。經濟衰退,總統羅塞夫的日子也不好過。自2014年以來,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的腐敗案就鬧得沸沸揚揚。今年2月,公司總裁及高管層更是在重壓之下宣布集體辭職。而羅塞夫本人就曾在2003~2010年期間擔任Petrobras的董事長,這給外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伴隨著對腐敗的不滿和經濟衰退的切膚之痛,數月來巴西多地已爆發多起要求彈劾羅塞夫的示威遊行。目前,這位女總統的民調支持率僅剩下8%,成了自上世紀80年代巴西結束軍人獨裁統治時代以來最不受民眾歡迎的總統。
巴西經濟衰退意料之中
“事實上,巴西經濟不景氣已經很多年了。短期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資源、能源價格大幅下挫,還有農產品價格的下挫,這對資源依賴型國家都是致命打擊。”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2000年左右,得益於中國工業化的蓬勃需求,鐵礦石、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曾為巴西經濟註入長達10多年的強心針。如今,中國經濟走入“新常態”,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巴西尚未完全適應。

截至28日收盤,DCE鐵礦期貨價格從2014年最高價912人民幣元/噸跌至382人民幣元/噸;CBOT大豆期貨價格從2014年最高價1536美分/蒲式耳跌至885美分/蒲式耳;ICE咖啡期貨從2014年最高價225.5美分/磅跌至124.05美分/磅;ICE糖期貨從2014年最高價18.81美分/磅跌至10.93美分/磅。這些商品或多或少支撐著巴西的出口。
天輪投資研究院研究員臧正對本報記者表示:“產業周期與美元周期的疊加影響導致了本輪大宗商品價格的集體下挫。目前,世界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依然很強,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仍然在艱難尋底。”
“作為拉美典型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巴西經濟的衰退在我的意料之中。”張建平表示,“多年來,巴西經濟並沒有完全擺脫對資源、能源和大宗農產品的依賴。巴西自身在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的制造業方面,新的增長點挖掘不夠。”
商品出口行情的繁榮與蕭條幾乎貫穿了巴西的經濟發展。自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起,甘蔗、黃金、咖啡、石油、鐵礦石、大豆、牛肉等大宗商品都曾輪番驅動這一“未來之國”出口增長,至今巴西似乎仍未走出經濟與商品共榮共損的怪圈。
大宗商品牛市掩蓋結構性問題
大宗商品牛市帶來的“麻痹效果”遠不止於此。由於大量商品出口帶來的貨幣升值壓力,從2010~2012年,雷亞爾的升值幅度接近40%。從2003~2011年,巴西的進口滲透率(國內消費品中進口產品占比)從大約10%提高到了20%。2001~2011年的經濟繁榮也消磨了巴西進行結構性投資和改革的動力,包括對基礎設施、研發、教育的增加投資,以及稅收和養老金系統的改革。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4年巴西全國硬化的路面比例僅有13%。對於大約60%的貨運和45%的客運都需要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絡進行運輸的巴西而言,塞車擁堵時有發生,這不僅嚴重降低了該國的物流效率,商品的交貨時間乃至交貨質量往往也難以得到保障。
在經濟向好的時候,與勞動生產率不匹配的收入增長也助長了巴西勞動力市場的泡沫。2006年巴西工人的平均收入幾乎與墨西哥相同,但是到了2012年第二季度,巴西的勞動力成本已經超過墨西哥80%。再加上巴西對人力資本投入的缺乏,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缺失。
盡管身為“金磚國家”之一,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數中,巴西的全球排名僅為第120名。巴西最受詬病的一點就是複雜的稅收制度。在這個號稱“萬萬稅”的國家,名目繁多的稅收增加了內外資企業的經營難度和成本,成為各類企業的負擔。
深藏的結構性問題加之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美聯儲加息預期等短期因素,即便羅塞夫政府從2014年12月起就開始采取財政與貨幣雙緊縮的政策,甚至巴西央行年內連續6次加息,將基準利率調升至14.25%,也未能挽留一瀉千里的匯率和通脹水平。據官方預測,巴西2015年全年通脹率為8.26%,而私營部門的預估則高達9.25%,創11年新高。
消費預期驟降殃及各行各業
目前,巴西經濟的衰退已經影響到了各行各業,許多外資企業已在另謀出路。長期在巴西經營物流業的CIL物流公司CEO方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整個亞馬遜州瑪瑙斯自由區里的500強知名品牌企業中,工廠規模和產量都急劇萎縮。比如飛利浦、三星、雅馬哈、本田,傳統的奢侈品、耐用消費品的生產企業,都大面積關停。亞馬遜州以及瑪瑙斯政府都開始積極轉型,比如確定將LED和太陽能產品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民眾對經濟的悲觀預期也抑制了消費的需求。“巴西社會根據美元收入劃分為A、B、C、D四大階層。”方明表示,“恰恰是C階層向B階層的進化,才會產生大量耐用商品的消費,比如購房、裝潢、電器的升級換代、汽車的購買等。”而今,這一階層的流動正因為經濟衰退產生停滯,甚至倒退,整體消費意願急劇下降。
在方明看來,這一點在汽車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巴西,汽車的產量和銷量連續3年基本以每年20%的速度遞減。當地經營多年的菲亞特、通用、大眾,都采取了員工放假、裁員等措施,因為整體消費是靠信貸來進行支持的,整個信貸規模收縮,加之對未來預期的悲觀,消費能力就會下降。”方明表示。
奇瑞巴西公司銷售總經理盧建康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證實:“確實,2015年1~7月,巴西整個汽車市場銷量相比去年同期下滑20%,大部分汽車企業都處於消耗往年過量庫存或者半停工的狀態。”
正視巴西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不過,巴西經濟是否真的從此“萬劫不複”?在巴西市場深耕的中國企業家看來,巴西經濟的衰退只是正常的周期性波動。
盧建康向本報記者指出:“經濟波動在巴西是很正常的,汽車行業的波動也是。甚至可以說巴西汽車行業的波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基本是虧幾年,盈3年。”不過,“就整個汽車市場的基本面而言,我們認為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只是近兩年的經濟波動導致了比較差的狀況而已。”
方明也對巴西經濟的未來表達了正面的預期。“我覺得1~2年內,巴西將經歷一個漫長的經濟恢複過程,需要提振出口,重鑄國內消費信心,這要看當地政府有沒有能力進行協調,采取措施促進經濟發展。但巴西畢竟是一個資源大國,人口眾多,所以自給自足也好,民眾自發的剛性需求也好,相比於其他國家,巴西的資源結構仍然具有優勢。”
在方明看來,巴西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實屬正常,或許現在的經濟波谷正是中企進入的時機。“巴西經濟數年一個周期,從波峰到波谷震蕩的頻率比較頻繁。所以這樣的波動更能提高巴西抵禦外圍經濟影響的手段。”方明說道,“最近2~3年,可以明顯感到除了大型國企,中企的進入速度明顯放緩。但在當前的低谷時期,結合匯率、巴西當地企業的生存狀況、資金情況來看,對於中企反倒是比較好的漸進時機。”
中國(巴西)投資開發貿易中心投資部經理盧山鳴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投資角度看,相信中國資本的流入不會減少反而會增長。一是巴西正借此衰退謀求調整經濟結構,需要資本支持;二是巴西國內求合作的力度在加大,中國與巴西在基礎設施等大型項目(如奧運建設、兩洋鐵路等)的合作正在進一步深化,會加速項目推進進程。”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2P風控要謹防陷入“盲人摸象”怪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31/154997.shtml
導讀 : 風控是互聯網金融的根基,信用體系是風控的本質。所以歸根到底,互聯網金融要想持久發展,有賴於信用對市場經濟的驅動。
鳴金網微博最近出了個針對P2P行業的段子——“我以為我們平臺只是收益率比別人低,但是沒想到壞賬率還比別人高!”“我說我們平臺經營平穩,從未出事,但其實我們壓根沒有成交量!”“看到行業亂象,我希望監管出臺好好遏制;監管出臺後,我發現我們才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一個!”好笑之余,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小P2P平臺的無奈。
在上一階段的流量競爭角逐中,中小平臺大多燒錢獲客,吸引了一堆羊毛黨,效果不得而知。進入資產為王的時代,各家平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恨不得把優質資產端全都占為己有,更拿出了各式各樣的營銷秘笈:賣學歷,包裝自家大boss;賣顏值,把員工捧成網紅;賣情懷,大寫特寫創業團隊的心路歷程;賣廚藝,不會運營的CEO不是好廚師;賣技術,大數據風控常掛嘴邊。
現象
盲人摸象式的風控:僅看表象的算命術
說到風控,行內人都知道沒那麽簡單。搭建一個大數據信貸風控系統,不僅涉及大數據的采集,還涉及專業的數學建模分析。大數據的采集與數學建模分析對比,前者比較沒難度,本質就是搜集用戶的cookies,在垃圾堆中掘金。而且大數據收集更註重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如互聯網行業巨頭阿里的電商大數據,通過采集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用戶的大量電商交易以及支付數據作為最基本的數據原料,輔以電商賣家提供的銷售數據、銀行流水、水電繳納等信息,從而建立一個封閉系統的信用評級和風控模型。
但是對於P2P行業而言,這個封閉的征信系統並不存在。平臺目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好好表現,爭取擠進央行的企業征信機構名單,與央行共享一套較完備的征信系統。否則就只能選擇第二條路,貢獻自家數據給一個中間征信機構,與行業內其他平臺抱團共享信息,以突破單一地域和數據源的局限。事實是,這兩條路都不好走,第二條路甚至還沒成形。
沒有完整的征信系統,P2P平臺采取的多是盲人摸象式的風控,僅能看表面,再根據經驗揣測風險,有點像江湖郎中把脈,或者自稱半仙的算命先生。而參考的數據,主要有信貸記錄、違約記錄、社交人際網絡關系數據、生活圈的支付和交易信息、信用卡借記數據和消費數據等。國內只有幾家有背景的平臺擁有較好的數據源,如螞蟻金服背靠阿里,挖掘淘寶商戶數據;陸金所背靠平安集團,利用銀行自有信用評價記錄;宜人貸背靠宜信,共享線下信貸信用記錄;新聯在線背靠參股的新加坡上市集團,結合機構落地風控和新聯在線二次風控,在多維度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建模進行評級授信管理。其余做純線上的P2P,在線上數據審核這一塊到底是營銷噱頭,還是實力支撐,都要打個問號。
對策
風控考察要線上線下兩手抓
風控的流程可以概括為三步:貸前、貸中、貸後。貸前涉及的即上面提到的線上數據審核,貸中涉及的就是信貸審批,很多平臺引進了迪蒙的反欺詐系統過濾問題客戶,但其實這個階段還需要大量的人工幹預,以及行業知識和規則經驗的積累,來執行嚴謹的反欺詐判斷。
而一般的投資人平時最多只能在平臺官網看風控報告,但問題是風控報告不是每家平臺都會公布,即使有像紅嶺創投這樣坦率曬出壞賬率的平臺,也不是每個投資人都能理解其風控報告中的描述。筆者觀察發現,還有一部分平臺通過線下采集數據轉移到線上的方式來完善信用數據,不能否認,這種線下的實地考察看得見、摸得著,風控效果和說服力都讓不少平臺屢試不爽。更有新聯在線等平臺在此基礎上創新,推出“風控考察團”等活動,讓投資人參與到風控環節中。
貸後環節就不贅述了,但不代表它不重要。一旦平臺的信貸業務出現逾期或外賬,就需要催收,以保證總體的風控水平。重點是要隨時監控,提前預警。催收也形成了自己的行業,像人人貸、拍拍貸這些大平臺都把催收業務直接打包給了專業的催收公司。
總的來說,風控的每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不容忽視的,無論是線上的數據審核,還是線下的實地考察,都應該給予足夠重視。特別是“風控考察團”這種活動的舉辦,也絕非虛設,它區別於業內平臺自發成立的P2P投資人監督委員會,因為P2P投資人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僅限於對P2P平臺自身合規性和透明度的監督,而“風控考察團”一方面可以在項目真實性的披露方面起到極高的監督指導作用,倒逼平臺遠離風險不可控的不良資產,增加平臺投資人信心,另一方面還可以讓投資者通過實地考察借款項目來確定項目真實性及具體資金流向,從而更直觀地了解平臺的運作模式,同時風控負責人面對面的專業講解,也能有效提高投資人的項目甄別能力和投資水平。
展望
信用驅動市場經濟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路在何方?
風控是互聯網金融的根基,信用體系是風控的本質。所以歸根到底,互聯網金融要想持久發展,有賴於信用對市場經濟的驅動。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還在加快構建中,大方向非常明確:黨的十八大報告將“誠信”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對誠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
下一步要探討的,是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未來會走歐式,美式還是中國特色的道路?
現存比較成熟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為主導的模式,第二種是以歐洲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模式。前者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信用管理行業的自我管理來運作,政府僅提供立法支持和監管信用監管體系的運轉。信用中介機構在這種模式中享有絕對權力和影響力,運作的核心是經濟利益。後者則依賴政府建立公共的征信機構,強制性地要求企業和個人向這些機構提供信用數據,並通過立法保證這些數據的真實性。
筆者的個人觀點,中國正在嘗試向歐式道路靠攏。因為市場經濟在我國自實施伊始就與宏觀調控形影不離。特別是內地的金融行業,監管層一直都在嚴抓,不像香港主張自由市場,政府的態度是“積極不幹預”,在經濟方面幹預很少。盡管中國的內地市場近年來已經在逐步開放,但政府這只“有形的手”還會持續作用。因此,我們只能期待政府和央行早日牽頭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加快信貸征信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我國金融業信用體系建設,同時規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凍檸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京東進軍百花齊放的智能家居 仍不免陷入同質化競爭怪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2801.html
想象一下,每天回到家,窗簾電燈自動打開,門鎖瞬間扣好,音箱里傳出舒緩輕松的古典音樂。智能家居的快速發展,使得這樣愜意的現代生活離我們越來越近。

在CES亞洲展上,來自全球300多家的展商中不乏有智能設備、智能家居的代表。從智能單品再到智能平臺,再延伸至智能生態及智能解決方案,行業發展已十分迅速,產品種類和模式也極為豐富。可是,由於技術發展瓶頸等原因所限,幾乎所有的智能家居產品功能都基本定格在與其他產品開關相連、通過終端監控家庭環境、簡單語音交流等這些方向上,研發的空心化、沒有新亮點也困擾著智能設備的從業者。
智能平臺
第一財經記者在CES展現場看到,京東通過“京東微聯”,已將1900多種的電子產品連在了一起。通過提前設置好指令,京東微聯的APP可控制所有智能產品;他們另一款與科大訊飛共同研發的“叮咚”音箱,也可代替手機作為中控,窗簾、電視機、加濕器,微波爐,一切電器都可與這個音箱中控相連。提前設置後,你只要對著“叮咚”說一句“我回家啦”,它就能自動打開窗簾和電燈,而加濕器產品也能在濕度達到一定程度後自動使用。
京東這樣的平臺自己不生產電器,各個產品線則有其他公司提供。如門鎖可通過密碼、鑰匙和藍牙來開鎖,部分門鎖還能使用虹膜識別。專註於智能貓眼的Eques,將貓眼做成顯示屏,方便老人與孩子觀測。同時,顯示屏還可拍攝視頻上傳至雲端。創高安防則主要從事安全報警設備的設計與制造,可監控各類油、煙、毒氣等濃度,並在濃度過高時報警。

除了京東外,ABB公司也有i-bus智能建築控制系統,它能為客人控制房間內的所有設備,如燈光、遮陽、空調等設施,並集成了門禁和影音系統,增強了便捷性和舒適性,該系統還可以通過ipad等進行移動終端接入。
與京東、ABB這類主要安裝系統、串聯智能產品的方式不同,另一波公司則在做“智能生態”概念,並將其應用在實際產品中。
南京物聯傳感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南京物聯”)的工作人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道:“京東的產品只有一個連接系統,我們所有的智能連網產品都是自產,在微信上就可直接操作。”
南京物聯是做智能生態系列中規模較大的一家企業,其產品涵蓋了燈泡、窗簾、油煙機等。如今公司旗下已有203種自研的智能家居電器。就連智能家居的核心中控也生產了好幾個不同版本,如智能花瓶就能作為中控,養花的同時可以檢測溫度、濕度、噪音等數據。
外資企業飛利浦也有一套智能家居方案,它可通過燈帶、網橋、便攜魔燈等形成完整的智能燈光系統。飛利浦的智能空氣凈化器也可在夜間自動關閉所有指示燈,且在此模式下降低風扇速度和噪音級別,不打擾睡眠;其自帶的濾網也有更新提示燈,會於濾網需要更換時及時提醒主人,一旦未及時更換濾網,產品將自動停止運轉,避免二次汙染。
同質化競爭嚴重
盡管智能設備、互聯概念並不少,但許多企業只能生產中控和少數幾樣產品。如威視達康、亮精靈、螢石這樣的公司,選擇使用攝像頭作為中控來控制家電,主推安全性能(即攝像頭可監控門窗是否打開,煙霧、燃氣和其他氣體是否超標),發現異常可報警並拍攝視頻上傳至手機。更多一點設置的話,產品可搭配門鎖或門窗傳感設備,一起實現智能化。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智能設備的最大問題在於產品功能和外觀差異都不大,競爭如此激烈的智能家居市場中沒有領跑者。
威視達康一位工作人員也承認:相對而言,各類公司的最大差異是產品控制終端不同罷了,性能和零部件、設計都差不多。
亮精靈市場經理劉滔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今智能家居領域的公司很少有年銷量超過10萬臺的,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尚未形成。這可能與技術不成熟、設計單一有直接關系。不少顧客只會觀察和詢問產品,購買者寥寥。今後,當人們的消費習慣逐步形成後,智能設備才可能像智能手機一樣快速普及。
更重要的是,技術發展瓶頸是智能設備同質化嚴重的主要原因。市面上的智能設備,主要通過WiFi、ZigBee、藍牙、紅外等這幾種技術來控制電器開關。以門鎖為例,智能門鎖基本都使用ZigBee和藍牙,“現在,智能家居的主要技術就這麽幾種,而且設計都是將其他電子產品的開關放在APP上,實際上是一種偽智能。而在智能領域,未來這些設備的主動學習和分析現狀,才是最好的發展方向。” 劉滔說。
除了可選技術不多之外,智能設備大多都要插電,斷電後部分產品無法使用,即使是可放電池的部分安防產品續航時間一般也不超過6個小時。如何保持產品性能穩定,是其發展的另一問題。未來,這些設備在耗電、智能學習、性能穩定、信息傳遞等方面的技術有突破性進展後,智能家居或將打破同質化嚴重的怪圈,並快速對外普及。
SUV也陷“賠本賺吆喝”怪圈,自主品牌出路何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214.html
轎車市場中“賠本賺吆喝”的自主品牌,盡管進入了目前炙手可熱的SUV領域,依然要依賴於性價比優勢,與合資品牌抗衡。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2016全球汽車論壇表示,自主和合資品牌在品牌溢價上的差距仍在拉大。在SUV領域,同樣的配置,合資車的平均指導價幾乎是自主的2倍。
自主SUV也陷“賠本賺吆喝”怪圈?
由於SUV的單車利潤高於轎車、且這一細分市場保持了較高增速,因此2015年包括江淮、長安等自主車企的利潤表現都優於以往,一定程度掩蓋了上述事實。但在SUV領域,自主“領先”合資的殺手鐧還是價格,而為卡位市場,“賠本賺吆喝”的情況並不少見。
江淮汽車一位內部人士就曾對記者坦言,江淮的小型SUV瑞風S2剛上市時都一直是在虧本賣車。按照消費者的理解,小型車就意味著更低的價格,但事實上,他告訴記者,小型車相對來說更難進行成本控制。但為贏得市場,江淮不得不采取低價模式,尋求規模化以攤銷成本。吉利也是如此,據記者了解,無論是之前的B級轎車博瑞還是現在的SUV車型博越,在定價上都是以犧牲部分利潤來贏得市場的。

單純依賴於性價比尋求突破並不可持續。上汽集團副總裁、乘用車公司總經理王曉秋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主車企最後的出路絕不僅是在國內市場競爭,而必須要走出國門和外資品牌一較高下。”他認為自主品牌必須尋求向上的突破。
一方面,SUV的超高速增長並不可能永遠存在。今年以來的數據顯示,這一細分市場整體增速已經有放緩的態勢;同時,合資品牌的下壓也十分明顯,韓日系對自主的價格狙擊戰已經打響。早在2015年7月,現代就將旗下的聖達和途勝的價格調低了10%左右。緊接著在8月,起亞又將智跑和獅跑的價格分別下調了2萬元和5萬元,由此使獅跑的價格逼近自主品牌10萬元~15萬元的領地。今年4月中,廣汽三菱SUV車型新勁炫ASX全系調整售價為10.98萬元~17.98萬元,相當於在市場指導價下調了1.5萬元~3.9萬元不等。
價格帶動市場格局生變。中汽協的統計顯示,今年第一季度SUV市場銷量前十名的車型依次是哈弗H6、寶駿560、傳祺GS4、長安CS75、瑞風S3、途觀、昂科威、長安CS35、瑞虎以及中華V3,自主品牌占八個席位,且包攬了前五,並將去年排名第二的大眾途觀擠至第六名。然而,到了4月,局面卻迅速反轉。長安CS75、瑞風S3、瑞虎以及中華V3被擠出前十之後,自主品牌車型僅剩四個席位。5月份,長安CS35被擠出前十之列,前十中自主品牌僅占3席。
單純性價比路線已不可持續
王曉秋認為,自主SUV的窗口期最多還有兩年的時間。這樣的觀點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也曾對記者表示,他認為,目前的SUV市場已經是“紅海一片”。
“我們要打造自主品牌的‘品價比’時代。”王曉秋告訴記者。所謂品價比是上汽針對性價比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希望在價格之外,引導消費者更關註產品的品質和綜合性能。

榮威RX5是這一概念之下,上汽推出的第一款產品。6月16日這款車的2.0T兩款產品的價格被曝光,分別不高於19萬元和17萬元。記者橫向做了一個對比,在20萬元以下,這一級別的合資SUV僅有低配裸車可選,而上述RX5的兩款車型不僅在空間、動力性能以及燃油經濟性方面都表現出色,甚至超越了合資同級車型,還配備了10.4英寸高清電容屏、智能LED大燈系統、全景天窗、防夾電動尾門等科技配置。王曉秋告訴記者說,到上市時一定還有“驚喜”。
“榮威RX5這款車在研發和制造上花費了大量資金。”但這些成本都不可能一下子攤銷到消費者頭上,所以RX5最開始一定不賺錢。不過王曉秋表示,並不希望大家都將關註度放到價格之上。如果把競爭單純歸結到價格層面,那麽自主品牌永遠也走不出屬於自己的路。“我們要逐漸改變過去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做法,而要倡導‘品價比’。”他說。上汽希望做出一款高品質的車,來改變過去消費者對自主品牌低質低價的固有思維,更要改變現在自主品牌只能依靠高質低價和合資進行競爭的模式,上汽要做高質中價的車。

“我們目前的造車技術已經不比韓國車差,與歐美品牌的差距也越來越小。”王曉秋自信地表示,自主品牌向上突破是必然趨勢。“現在不做以後也不得不做,所以不如先走出這一步。”他說。
多家合資品牌都計劃在中國推出低價SUV進一步擴大地盤。韓國現代起亞日前宣布,未來兩年內,將在中國市場推出三款廉價SUV車型,售價將在10萬元以內。大眾和通用也公布推出廉價SUV的規劃。在合資大舉進攻的背景下,上汽等自主SUV的上攻之路,依然充滿艱難和曲折。
公路治超新規出臺 “不超不掙錢”怪圈怎麽破?
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五部委今天下午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進一步做好貨車非法改裝和超限超載治理工作。
針對貨車非法改裝和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兩個文件中提出,要杜絕貨車非法改裝現象,努力消除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超載超限。
貨車超限超載現象,造成道路交通安全隱患,嚴重幹擾道路運輸市場秩序。新規出臺了哪些舉措?能否改變貨車司機“不超不掙錢”的怪圈?
統一車型標準成為治超契機
交通運輸部公路局路網管理處處長陶漢祥介紹,此次公路超載超限治理新規有七大舉措,分別是修訂國標GB1589對於貨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的標準;修訂《超限運輸車輛行駛公路管理規定》,使之與國標GB1589統一標準;開展源頭治超;實施路警聯合執法;完善信用治超;開展跨省大件運輸並聯許可;推進治超大數據應用。
“新規對於超限運輸的認定標準進行了修改、優化了超限運輸許可流程、規範超限許可收費、明確了貨運源頭管理措施、規範治超路面執法行為。”陶漢祥認為,從源頭上統一標準車型,這是新規不同於以往的亮點。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貨運與物流管理處處長戰榆林介紹,根據《車輛運輸車治理工作方案》,將嚴把高速公路入口,自9月21日起,嚴禁雙排車輛運輸車進入高速公路,同時做好勸返分流保障措施。到2018年7月,禁止不合規車輛運輸車上高速公路。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物流所研究員譚小平表示,此次新規出臺,充分考慮了道路運輸市場的現狀,同時對照國際標準,對車型標準化進行統一規定,成為公路治理超載超限的重要契機。
據交通運輸部統計,我國現有治超站點或設施共計2181處,主要分布在國省幹線公路,以固定治超站為主,流動治超站、計重收費站為主要輔助方式。
一位貨車司機告訴記者,許多地方實際裝載高度超過4.8米都不罰款,有的地方超過4.5米就罰款。多年來各部門對超載超限的執法口徑不一,讓司機無所適從。希望有統一的執法標準、文明執法。
運能會下降嗎?成本上漲如何化解?
截至2015年底,我國現有貨運車輛1500多萬輛,其中個體戶占90%。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調查顯示,在大型物流企業中,26%的自有車輛存在非標準化問題。
新規出臺後,一些不合規車輛面臨淘汰,公路貨運市場是否會出現運能下降?規範統一車輛標準,會不會引發運輸成本上漲?
對此,不少企業存在一定疑慮。一些重點企業反映,目前長途幹線市場中大量存在17.5米非標低平板車。主要是由於市場準入不嚴,原來主要保障大件運輸的車輛進入普通貨運領域,憑借較大的容積水平,已成為幹線運輸的主力車型。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說,隨著新規的實施,大量非標車輛面臨退出市場壓力。由於非標車輛擁有者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司機,抗風險能力較弱,“一刀切”地禁止該類車輛進入市場存在較大的執行難度。
戰榆林說,新規實施後能保障公路貨運市場的總體運能。根據測算,市場需新增車輛運輸車約2萬輛,我國牽引車、半掛車年產能均在20萬輛以上,可以彌補運力的缺口。從現在起到2018年,逐步禁止雙排車、超規單排車上高速公路。統一標準車型有個過渡期,可以減少對市場的沖擊和影響。此外,治理後處罰減少、可白天上路通行,運輸效率也將大幅提高。
據測算,違規車輛整改為標準車型後,單輛車運輸價格將約上漲300元至450元。“車輛運輸車治理引起的運價上漲,是驅除劣幣必然經歷的陣痛。”戰榆林說。
“不超不掙錢”怪圈怎麽破?
“治超是老話題,治一陣子好一陣子,稍不註意就反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際剛說,治理超限要抓源頭,超限不能只罰司機,要罰裝貨的貨站或者公司。必須給貨車司機一個合理的出路,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超載超限。
魏際剛說,當前公路貨運市場粗放式發展,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對於個體運輸戶來說,生存的手段就是拉貨,以超負荷服務來打拼市場。要想取得貨源,只能被迫超載超限以及提供24小時服務,造成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魏際剛認為,公路貨運市場的經營模式必須要改變,逐步從傳統的生存模式向集約化、網絡化提升,確實要倒逼其轉型。政府在監管的同時可以給司機引導和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提升其自身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據測算,由於水路、鐵路運輸能力不足,大量貨運長途運輸都壓到公路運輸上,我國400公里以上的物流運輸有80%以上都在公路物流,只有不足20%在水路和鐵路。
譚小平說,公路治理超載超限從2004年起集中治理,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根上的問題沒有解決。發展合理的多式聯運機制,可以解決公路超限超載的市場需求問題。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趙國清說,要整治非法違規車輛生產源頭。他介紹,目前貨車整車進行非法改裝的較少,多數是半掛車企業改裝。由於主車、半掛車都是獨立目錄、獨立上牌,很多人就買一個合規的主車,再配一個不符合標準的半掛車。
趙國清說,對於貨車來說,主要有生產、上牌、運輸三個環節。要對生產廠家申報的產品進行監管,對上牌進行複核,只要控制住前兩個環節,基本就控制了超載超限。
2017首起恐襲案背後 土耳其緣何陷入不太平怪圈
對於多數土耳其人來說,迎接2017年新年的不是各種狂歡,而是又一場血腥的恐怖襲擊案。
當地時間2017年1月1日淩晨,當全球都在慶祝跨年夜時,伊斯坦布爾市區沿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雷納夜總會(Reina nightclub)遭到襲擊。至少造成39人死亡,其中16人為來自以色列、法國、印度、比利時、約旦與沙特的外國遊客。該夜總會廣受土耳其當地人與外國遊客的歡迎。

最新消息顯示,土耳其警方依舊在搜索夜總會襲擊案的兇手。目前,也尚無任何組織認領該襲擊案,警方對於兇手發動襲擊的動機尚不清楚,土耳其政府已將該襲擊案定性為“恐怖分子所為”,懷疑兇手有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背景。

動蕩依舊延續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事發後第一時間表示:“該組織(‘伊斯蘭國’)發動襲擊,就是為了制造混亂。”內政部長耶爾德勒姆(Binali Yildirim)則稱,一定會將兇手盡快緝拿歸案。
事發後,多國領導人也在第一時間譴責這一發生在跨年夜的恐怖襲擊。美國總統奧巴馬、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均表示要打擊恐怖主義,防止悲劇再發生。美國方面甚至把此次事件稱為“2017年第一恐襲案”。
剛剛過去的2016年,至少見證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土耳其遭到6次恐怖襲擊。無論是開放與多元文化相結合的伊斯坦布爾,還是與敘利亞接壤的邊境城市,甚至是首都安卡拉,都淪為了恐怖分子發動襲擊的目標。其中,去年6月底,發生在土耳其最大機場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機場(Ataturk Airport)的恐襲案造成41人喪生。此後2天,土耳其國內又發生未遂政變事件,使得土耳其國內的安全形勢風聲鶴唳。而去年年底,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遇刺事件又把波折的俄土關系提至風口浪尖。
這些或針對平民或針對政客的襲擊案,不僅使得土耳其“旅遊大國”的象形遭受重創,也使得土耳其付出了極大的經濟代價。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年度追蹤分析報告《貶值的貨幣》(the Troubled Currencies Project)顯示,去年土耳其貨幣里拉兌美元的匯率下跌了近20%,足以稱得上是一次貨幣危機了。而近幾個月來困擾著土耳其的政治動亂和恐怖襲擊已使土耳其的經濟狀況處於臨界點。土耳其經濟自2009年以來首次萎縮,在去年第三季度下跌了1.8%,導致了外國投資者對土耳其投資的比例有所下降。

誰是幕後主使
對於頻繁發生的恐襲案,宿敵庫爾德人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通常被認為是幕後主使。不過,2017年跨年夜恐襲案發生後,庫爾德工人黨(PKK)第一時間發表聲明,以撇清自己與襲擊案的關系。聲明援引庫爾德工人黨領袖穆拉特·卡拉伊蘭(Murat Karayilan)的話稱,他們(PKK)不會針對無辜平民發動襲擊。目前,“伊斯蘭國”未就該事件發表聲明。
4年前在埃爾多安的強權統治下,土耳其政府軍結束了與庫爾德工人黨三十多年的戰爭。隨後,世俗的庫爾德工人黨又史無前例地躋身土耳其議會,畢竟庫爾德人在土耳其8000萬人口中占據1/5,而這又導致埃爾多安感到自己的強權岌岌可危。
鄰國敘利亞的動蕩局勢又加劇了這種擔憂。埃爾多安害怕宿敵庫爾德人在敘利亞境內發展壯大,於是,借著與美國合作打擊敘利亞的借口,在軍事與政治上試圖進一步削弱庫爾德人的力量。結果便是,2016年見證了庫爾德人對土政府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與報複。
另一邊,埃爾多安政權一直以來對“伊斯蘭國”善變的態度,也最終自食其果。土耳其一直想利用“伊斯蘭國”推翻敘利亞的阿薩德政府,順便打擊在土東部和敘北部獨立建國的庫爾德人勢力。但是,土耳其面臨來自歐洲及國際社區的壓力,因為這不再只是關於敘利亞,這也關乎整個世界的安全。
當埃爾多安一邊不斷評估變化的國際形勢,另一邊西方等國際社會的壓力不斷加大時,土耳其政府對“伊斯蘭國”的繼續資助顯然已變得非常困難,因此,勢必會導致該組織與土政府的反目。
2017年伊始的動蕩,似乎預示著,土耳其依舊深陷庫爾德人與“伊斯蘭國”之間“打擊-報複”的怪圈中。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