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583
巴黎:
轉眼間寫了兩年Blog,巴黎收獲不少,過去一直專注Graham的財務數字原則,這些原則,令到自已能對市場上一些股票價格的變化多了一份以前從來沒有的觸覺,使我能在短時間形成某支股票價值的概念。
其 實Graham的"証卷分析"一書,很多章節都留有伏線,例如Graham說一些能賺到超水準的無形資產,較實在的有形資產更有利。這些說法,和 Graham自已在Intelligent Investor說的強調P/B x P/E比,我認為前者比後者更具啟發性,也因而令巴黎思考的角度擴大到一些例如思捷的股票。
現在我認為是時候在財務數字上往前再走一步,要更詳細了解每一個企業數字內外、對其長遠競爭力的意義。
幸好自已都有些商管知識,正好大派用場,這裡有一本自已以前看過的好書。
Michael Porter的"企業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Michael Porter書內引述企業時刻面對競爭的五種力量,都是合格的管理人在分析自家公司競爭力時必須要認識的分析架構,這裡是一個簡單的"五種力量"的解釋的link。
而巴黎決定在以後分析股票時,把這個分析架構和財務數字相互結合。
http://wiki.mbalib.com/zh-tw/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企業每天都面對五種競爭力量,分別來自:
1.新進入市場的玩家;
2.上游供應商加價的能力;
3.下游買家客人的議價能力;
4.市場出現替代品的對自身產品的影響;
5.行業處於的競爭狀態劇烈度。
企業應該以下面三種策略,化解這些壓力:
1. 成本領先;
2.產品差異;
3.Niche Market
最近Blog友給了很多分析過的股票給巴黎參考,我先多謝你們的信任,我不想逐一給意見,因為如果你有做過研究,我相信你們比我更了解。除非那支股票的內在價值遠高於它的價格,否則我會在選那支股作研究時便會先考慮那間企業面對上面說的5種力量的能力作取捨。
例如如果你的股票顧客是Wal Mart,而你的產品是大陸米,因為大米的替代食品很多,又難建立差異,升價會引致客人留失,又你面對一個有強力議價力的客人,及行業有一個非常強勁的泰國對手。
當然你的企業仍然能有機會賺到合理的利潤,但很難是水準之上的利潤。
回頭望,Blog友應明白我為何選Macdonald作研究,高ROE的企業必定有它克服5種力量的經營策略。
我時常鼓勵一些Blog友應以基本分析買股票,尤其是年青人,為什麼呢?
想 一想有兩個人,一個以技術分析,另一個以基礎分析,並看年報作為買股票依據,多年過後,後者必定能積累很多商業管理知識,很多時連大學也學不到,以我為 例,即使是財務碩士,但我透過AIG的分析學到很多課堂未學過的東西,又透過思捷、Macdonald的分析比較,我便明白Franchise和直接本廠 做的企業策略的分別,這些都是由全球最頂級的主席、行政總裁、經理在年報中公佈的經營智慧。
同一個以技術分析的人,十年後,先不說他可能已輸光輸淨,他學到什麼呢?一個每天都有市場上轉圈的人,連一點商管知識都學不到,是否諷刺,是否浪費自已寶貴的青春呢?!
阿創的來信
我叫阿創,拉了阿發與另外2名同事辭職一起出來創業。我們為這個O2O項目鋪墊準備了2年,大家也都很看好這項目。現在困擾我們的是公司的股權分配問題。
我是項目發起人,也是總策劃人。創業企業所需的資源、技術、市場策略都是我在策劃。我們整個創業團隊對創業企業都沒有直接的現金投入。創業企業的啟動資金也是我去和客戶談合作,客戶預付我們錢。我們然後給他們做項目。
我們初步定下來的股權分配方案是,我作為公司控股股東,拿公司35%股權,阿發拿公司25%股權,其餘2人各佔5%,剩下30%股權預留給後面進來的人。
初步方案出來了,但我總感覺不對勁、不靠譜,擔心方案有我疏忽沒考慮到的留下後遺症,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阿律的回覆
半紙文字,我讀到的滿是「糾結」。糾結於股權分配方案的合理性,糾結於方案的後遺症。當然,股權是公司的重大事項,初次創業不糾結也怪。
阿創,我們一起先整理潛在水面下的思路問題,再討論浮在水面上的技術操作方案。
一、 思路整理
股權沒有新鮮事。我們沒必要把創業企業股權分配神秘化。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股權分配的幹活,只是有些我們意識到了,有些沒意識到而已。
我們一邊吃餃子,一邊聊聊您的糾結:
1. 有沒有完美的股權分配方案?
週五下午,律所辦公室,包餃子,團隊建設。
有的小夥伴出錢買麵粉,有的帶肉餡,有的搟面,有的包餃子,有個牛拜的姐們熟悉包餃子的所有核心節點,全程指導,全程參與,並給小夥伴們分配任務……
餃子出鍋了,大家該如何分?你能不能從口袋裡慢悠悠地摸出個數學計算公式,給大家精準計算下哪個小夥伴應該分多少個餃子?我不相信哪個狗屁專家有這個公式,也壓根不相信存在這麼個公式。
雖然沒有完美精確的分配方案,但是否有相對公允靠譜的方案?餃子出鍋後,我首當其衝搶下了三個餃子,給俺姐們留著。眼睛雪亮的小夥伴們在我耳邊反覆提醒,咱姐們功勞最大,得給姐們留下幾個。出錢買麵粉等原材料的,在整個評價體系中並不是功勞最大的。我這個不會包餃子、只出了點苦力的南蠻子,第一鍋色香味誘人的餃子新鮮出鍋時,我還是小小克制住了蠢蠢欲動為自己搶的鹹豬手。大家雖然沒有完美精確的方案,但心裡是敞亮的,還是有相對公允靠譜的方案。
股權分配本質上是大家對股東貢獻的估值。貨幣出資、實物出資容易估值,人的眼光、胸懷、管理、才幹、人格魅力等要素就不好估值了,更不會體現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但這些卻是創業團隊所需的重要資產。雖然大家看到的所有公司的股權分配結果是明確的、唯一的,股權比例的表現形式(即各股東在註冊資本的出資比例)也是明確的、唯一的,但是,推導出股權分配結果的過程卻是模糊的、多變的。因此,初創企業股權分配沒法精確,需要拍腦袋,但可以有相對公允靠譜的方案。
2. 一個決定能不能管一輩子?
在我們包餃子的過程中,有的小夥伴由於臨時有約會提前撤離了。因此,即便大家從一開始就有個所謂的餃子分配方案,他不會也不能參與後期的餃子分配。
情人們走到一起,我相信很多人的初心都是指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但是,同林鳥成為分飛燕也不是個案。因此,別指望一個決定管一輩子。
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們在互相調適、磨合後,也可能面臨人員的進進出出、來來往往。股權分配的初步方案也可能會發生調整。
3. 那怎麼辦?
沒有完美的股權分配方案,一個決定又管不了一輩子。那怎麼辦?
創業企業可以通過設計股東的退出機制來對沖這些不確定性風險。比如,股權成熟機制,股權回購機制等。
(創業家&i黑馬:一般來講找一個專業的律師起草一份約定了退出機制的合同是非常有必要的。創業路上路阻且長,因此很多聯合創始人都可能散夥,很多投資者也可能要求提前退出,就算是創始人自己也需要規定好自己的退出路徑。否則就有可能引發各種糾紛,導致企業遭遇風險。很多企業就是死在退出約定不明確這種事情上。)
二、 技術操作方案
繞一大圈理思路,接下來討論下具體的股權分配的技術性操作方案。
1. 持股比例
您目前的方案(您拿35%,阿發拿25%,其餘2人各佔5%,剩下30%用於激勵股權),根據貢獻程度確定了控股股東,公司有了主人;其他參與創業的人也參與了分配;也給將來的創業夥伴們預留了利益空間。因此,方案有其合理性。
2. 不確定性風險的對沖機制
股權分完後,要設定解決將來不確定風險的對沖機制。
(1) 股權成熟機制
對所有股東的股權(含期權)都設定成熟機制。
比如,對於持股5%的創業小夥伴,可以約定股權在四年內逐年分批成熟。可以考慮的成熟安排為:工作滿2年成熟股權的20%(即1%),第3年成熟30%(即1.5%),第4年成熟50%(即2.5%)。
(創業家&i黑馬:某著名創業家的股權成熟機制就採用了何德文律師的這種逐年成熟方案。現實中非常有效。)
(2) 股權回購機制
股東離職時未成熟的股權,約定公司可以免費或按照法律允許的最低價格回購(公司回購或其他股東購買)。
股東離職時已經成熟的股權,原則上由離職股東所有,但也可以基於股東的歷史貢獻與公允性,約定按照員工離職時股權估值的一定溢價回購。
如果骨幹團隊成員由於嚴重過錯離職,比如,從事競業禁止、洩露商業機密、故意損害公司利益造成嚴重損失或損害公司聲譽等行為,可以約定公司可以無償回收股權。
(3) 期權代持
中國目前沒有授權股本制度。如果創業企業直接將期權實際發放並登記到員工名下,以後回收會面臨法律不確定性。因此,30%的激勵股權可以由您集中代持。
「小時候,一聽見芝麻糊的叫賣聲,我就再也坐不住了。一縷濃香,一絲溫暖」。祝您和您的小夥伴們在新的一年有餃子,有情有義,新年新氣象。
免責聲明:
任何跳開「是什麼」談論「怎麼做」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所有名字均是化名。本文只是針對阿創初步介紹的思路探討。它不構成本人或本人所在機構的正式意見。切勿脫離案件具體事實直接對號入座。本人或本人所在機構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 ||||||
情境1:會議尾聲,眾目睽睽,全場等著你總結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這樣很好! 解析:一般人通常會說,「不對!我跟你們講……這裡……那裡……」,這種命令式說法,透露出主管的不信任,員工會越來越懶得思考,累死老闆。相反的,「這樣很好」短短四字,不僅鼓勵員工練習決策的精準度,還降低一人決策風險。 每週五王品集團固定開一整天中常會,董事長戴勝益平均講不到十分鐘、一百句話;他最常在集體表決完後,就迸出同樣的口頭禪:「這樣很好」,肯定部屬的集體智慧。 對戴勝益來說,「這樣很好」不是說說而已,背後代表他對每個決議的可容忍風險額度,也就是若結果不如預期,容許虧損多少。王品中常會都是高階主管,如果決議的專案負責人是中常會主管,風險額度是一千萬,經理級三百萬,店長級一百萬,連店舖工讀生都有十萬的風險額度。 只要通過的決議在這個範圍內,戴勝益一律說「這樣很好」;如果決議超過風險範圍,戴勝益會重新分析一次,然後讓員工再投一次票。「如果還是通過,我就認了」,戴勝益說。 事實上,「這樣很好」是戴勝益「忍」十幾年的成果。 一開始,他自己站在前線殺價、找資源,做得比員工好,所以每逢決策總會嘴癢手癢,脫口而出的口頭禪是「我跟你們講……,」結果自己越來越能幹,部屬就在旁邊聽指示。於是他開始要求自己「忍」,近五年才把「這樣很好」說得琅琅上口。 「我只能做一件一百分,他們可以做一百件七十分,不就七千分?」戴勝益說,「老闆要忍受瑕疵,才能製造空間給員工;是要培養他們能幹,又不是我要能幹?才能讓公司永續經營。」 情境2:業績難看,老闆帶著撲克臉,找你「聊一下」 雪芃廣告創意總監林智豪:我們還能做什麼? 解析:一般部屬常回應:「我們會自我檢討。」但公司表現不佳的理由老闆最清楚,不缺員工的分析,這樣只是再次回顧過去錯誤,頗有落井下石之感。「我們還能做什麼」可讓老闆知道你與他同一陣線,且透過思考後續做法,帶大家立即脫離悲觀氣氛。 公司的危機,也可能是你的轉機。當老闆宣佈壞消息,如何把握機會讓他對你留下印象?也為同事打氣? 林智豪建議,此時通常是展現領導力的時候,要讓大家拋開情緒、回到理性討論,最好的方法就是討論下一步以及現在的補救措施。首先,用「我們」,讓老闆知道你與他休戚與共;「還能做什麼?」則可帶大家開始思考可能對策,把話題拉到當下、未來。 他回憶,一次總經理召集他與一級主管,臉色凝重的告訴大家「上面說我們今年業績表現不好……」會議室頓時陷入沉默,他想安慰總經理,又覺太矯情,因此,他直接把安慰的話化作討論:「那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們曾經拿下某某客戶啊,和他同類型的廠商也可以試試看吧!」「我也可以去找我熟的產業……」頓時,氣氛從低潮轉向理性討論,總經理也開始分派任務。 林智豪形容,當會議結束,大家都像是「要出門找獵物」般積極,和剛開始開會的神情完全不同。 情境3:部屬面臨難題,找你給建議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告訴我! 解析:一般主管常會說:「你想辦法解決」;但是,白崇亮這句話的力道,在於將主管和部屬綁在一起,創造「我群」(we group)之感,激勵員工放手去做。 這句話做為主管的口頭禪非常貼切,好說,好聽,卻很弔詭,因為它可以是口惠,也可以是承諾。 去年有家公司遭逢營運危機,找上奧美公關做危機處理,要求三天內止血;白崇亮知道後跟同仁說:「你們一定可以處理得很好,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告訴我。」 週日早上七點半,白崇亮準備出門做禮拜前接到電話,要求他當天下午兩點出面說服對方董事長,他捨棄家庭聚會,下午早到兩個小時瞭解狀況,然後說服客戶,甚至跳脫原先傳播媒體領域,建議客戶調整內部流程,有助解除危機。客戶聽從白崇亮建議後,順利在三天內終止媒體追逐。 「說這句話必須不能讓他們失望,出手一定要能解決;真的解決不了就一起面對,」白崇亮說。原來,口頭禪是累積員工向心力的最小單位。 情境4:分派新任務給屬下,但他一臉猶豫 宇瞻科技董事長陳益世:怕什麼? 解析:一般主管可能會說:「這是你表現的機會,好好考慮吧!」讓對方自己去思考,徒增變數;陳益世這句話,在部屬猶豫不決的時候,立刻提出承諾、讓對方知道將能獲得哪些資源,斷絕所有「怕」的因素。 「怕什麼?」現在已經是陳益世鼓勵員工的口頭禪,但真正讓他知道這句話的魔力的,其實是二十年前的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 當時,學管理出身的陳益世,被施振榮徵詢接下IT部門主管的意願,負責建構宏?皏?球的MIS系統。但是,陳益世因毫無技術背景,在驚訝之餘只能回答:「我可以嗎?」 「結果,Stan(施振榮英文名)很快就笑了,說:『你手下的人都是專家,你怕什麼?』」 陳益世回憶,施振榮只靠一句話,就給了他commitment(承諾)和支持。隔天,他接下新職位,從此改變人生。 他說,自己過去的個性相對謹慎,凡事沒有五成把握不敢出手。但接了MIS後,才發現有主管的支援,其實跨領域並沒有自己想的困難。 不過他也分析,「怕什麼?」這句話要能夠起作用,並且在正確的時機,為部屬推一把,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不必害怕的理由」。 宇瞻科技現任營運長羅雪茹,就是「怕什麼?」所激勵出的人才。 十六年間,她從市場行銷部,換到採購部,再從半導體事業處處長,成為硬體廠中少數的女性營運長。 如果不是陳益世的支持,恐怕連她也無法相信自己能勝任這麼多種職務。 「怕什麼?反正有好幾個團隊都會支援你,有不懂的事,把供應商叫來簡報就行啦!」 二十年後,陳益世用同一句話,打造出自己的子弟兵,也證明要員工跳出舒適圈,比起階級、薪水等拉力,保證與支持,可能是更有效的推力。 |
2015-06-22 TWM
30歲那年,李含仁從同儕眼中年輕氣盛的人生勝利組,一夕淪為負債累累的落魄藝術家;但他沒有逃避,反因嘗盡人情冷暖,而能創作出直闖讀者內心深處的角色。
挫折,也許讓他得到了更多。
撰文•鄭閔聲
﹁我曾經只要看見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就感到絕望,因為天亮以後,就會有更多人上門追債;也是在那時候,我第一次意識到,死亡或許也是一種解決方法。」平時總 以詼諧筆調,希望讓上班族在忙碌之餘仍能會心一笑的插畫家李含仁(馬克),說起話來,聲調就像在替一群孩童讀故事書般高亢明亮,幾乎讓人忘了他正訴說的, 是自己人生中最幽暗的一段往事。
當紅插畫家,卻捨不得搭計程車如果把職涯發展看作一場登山比賽,三十歲前的李含仁,絕對是領先群當中的一個。但一次讓他負債一千七百萬元的失敗創業,像是 突如其來的山崩,將他捲落谷底,甚至連重新起身都很勉強。但這場挫敗沒有擊倒他,反而使他更專注於創作,就像他筆下的馬克,雖然總是面對接二連三的荒謬鳥 事,卻從來不曾落荒而逃。
周日午後,大台北地區下起罕見的暴雨,讓市區低窪路段開始積水。身高將近一百九十公分的李含仁,仍舊騎著對他來說明顯小一號的摩托車赴約,身上的全罩式安全帽與藍色雨衣擋不住猛烈的雨勢,讓他走進門時,像剛被當頭澆了桶冷水般狼狽。
若非剛從臉書上讀過他十年前創業失敗,至今仍身背數百萬元債務的故事,實在很難相信一位每星期為五家媒體專欄供稿、臉書專頁擁有近五十萬追蹤者的當紅插畫家,在這惡劣天候下,竟然連搭計程車的錢都捨不得花。
盲目經營,不看、也不懂財務報表年輕時的李含仁,工作上一帆風順。從小即展現出繪畫天分的他,大學時代就為報紙及文學雜誌繪製插畫,並開始接觸廣告業;畢 業後正式入行,不到五年就升任外商廣告公司藝術指導。除了本業之外,他還利用餘暇為出版社製作兒童繪本,每月收入超過十萬元。
很快地,他存下人生第一桶金,讓年輕氣盛的李含仁自信心達到最高點,一股「沒有什麼事情我做不到」的豪氣,讓他在二十七歲時,與幾位學生時代結識的好友決定自行創業,希望從此擺脫上司、客戶拘束,自在揮灑創意。
李含仁與朋友共五人投資的手作禮品店﹁Face Name﹂開幕後,也確實獲得市場好評,全盛時期在連鎖書店、百貨公司一口氣開了五家實體店面,還有不少媒體主動報導,知名度水漲船高。
在各界好評下,這群缺乏商業經驗的創意人,更積極擴充據點、拓展營運項目,即使現金流出現缺口,他們依舊滿懷信心。而只要公司有資金周轉困境,通常是由收入最高的李含仁出面擔保借錢,甚至還開出超過個人財力的支票,暫時支應公司債務。
「搞藝術的人最討厭數字,我那時候根本不看、也看不懂財務報表。」李含仁回憶,當時根本沒意識到公司可能「破產」,甚至以為夥伴從事的「以票換票」、「擔保貸款」等高風險財務操作,都是經營企業常態;即使人生閱歷豐富的母親一再提出警告,他也嗤之以鼻。
夥伴人間蒸發,被迫承擔巨額債務被他視而不見的債務終於在二○○五年潰堤,隨著第一張一百五十萬元支票跳票後,接二連三的借款也紛紛跳票。
債權人向法院聲請凍結他名下財產、地下錢莊登門威脅恫嚇,情同手足的合作夥伴則如人間蒸發,留下他獨自承擔一千七百萬元的巨額債務……。
「我的信念、執著、財富、一切自以為驕傲的東西,突然全都沒了,那段時間我重度失眠,每天都要靠酒精和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醒來時就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我 會遇上這種事?」李含仁回憶,那時有朋友叫他逃到中國去躲起來。「不是沒想過,但是,負債已經很委屈了,為什麼還要躲起來?更委屈!我又沒做錯事。」他決 定留下來面對債務,不想躲躲藏藏過日子。
他先抵押了父母的房子,清償地下錢莊四百多萬元欠款,其他親友、民間債權人則重談還款條件,如只還本金免除利息等。接下來,就是開始想辦法賺錢償債。亟需 東山再起的李含仁,這時遇上了過去在廣告界結識、正打算轉換跑道的李心童,兩人一拍即合,共同成立小型工作室,從協助企業客戶設計網頁做起。
與負債累累的李含仁合作,難道沒有任何疑慮?「創意人缺乏財務管理概念是很正常的,我認為憑他的能力與工作態度,這些債務絕對不是不能還掉的。」李心童對自己的眼光充滿信心。
展開新生活之後,李含仁每天固定工作十五小時,只為了用最快速度再度證明自己,工作室運作也因此很快上軌道,讓他開始有能力償債;每當還清一筆債務,拿回 欠條,李含仁都會謹慎地收在一個盒子裡,「我把還債當成對年少輕狂時犯下錯誤的告別,我真的很期待另一個開始。」已經四十歲的李含仁說起這段話時,彷彿又 找回了年輕時的熱血。
對年少輕狂錯誤的告別,這段動人的語句下,其實藏著深深的痛楚。「若能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人生就是不能重來的,硬要去回想,就像是拿刀捅自己的舊傷口一 樣難過,所以我盡量不想當年的事,只往前看。」龐大的債務也許沒奪走他的傲氣,但終究讓他重新檢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二○○八年首度問世、讓李含仁重新 獲得肯定的角色「馬克」,正是在反省過程中意外產生的靈感。
傷痕凝成教訓,以樂觀與讀者共勉「以前總覺得什麼事都難不倒我,直到一切歸零之後,才懂得謙遜,知道原來自己也可能會失敗,必須學習用正向的態度,坦然面 對生命的變化。」許多粉絲或許不知道,李含仁筆下的「馬克」,一個在不如意外在環境下,始終默默努力的小人物,正是作者的個人寫照,「既然畫馬克的目的是 要人正面樂觀,所以我也會告訴自己必須多正面樂觀一點點。」有了情感投射之後,李含仁乾脆把虛構角色當成自己的稱號,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固定用筆名發表作 品,因為他說的不僅是馬克,更是自己的故事。除此之外,他更大力說服李心童投入資源,積極經營這個漫畫角色。而這一次,李心童猶豫了。
「有段時間,我們是用網頁設計的收入來支援馬克。對我來說,放下穩定的業務,投進不確定的人物,確實是有點不安的。」但李心童終究是陪馬克賭了這一把。
這賭注沒讓兩人失望,這幾年,馬克因為扮演上班族鬱悶情緒的宣洩出口而大受好評,成為知名度最高的漫畫角色,也讓李含仁的債務金額穩定下降,一千七百萬元 的債務已還掉了七百萬元。但更重要的意義是,滿足了他表達自我的欲望,「其實我很幸運,一直在做我喜歡的事,但如果有人一直願意聽我說故事,我就更滿足 了。」他說。
「當拿出一大筆錢還給別人時,其實心裡還是難免覺得有點酸。」李含仁笑著承認,面對著現階段仍難以擺脫的債務,他難免還是有些鬱悶,而將自己與馬克相互投射,就是他恢復豁達的祕訣,「只要想到馬克就是教人要樂觀、不在乎,我自己怎麼還能鑽牛角尖呢?」他說。
他用人生最珍貴的十年,撫平年少輕狂所留下的傷痕;但若非嘗過逆境的苦澀,也不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傾聽他的故事。李含仁也許曾經是個失敗的創業者,但他用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能夠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創作者。
馬克
本名:李含仁
出生:1975年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經歷:廣告公司藝術指導、個人品牌Face Name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