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策影視PK華誼兄弟 影視業併購引發模式之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298.html

最近一週內,華誼兄弟與華策影視兩家國內影業大佬相繼完成重大重組。華誼兄弟斥資6.72億元收購了廣東銀漢科技50.88%股權,而華策影視則以16.52億元的巨額資金對上海克頓傳媒進行全資收購,後者也因此成為目前國內影視業的最大單筆併購案。

資料顯示,銀漢科技在今年一季度手游市場中,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二、僅次於騰訊;而克頓傳媒則是國內影視行業「大數據」開發應用最成功的先行者之一。

然而對於這兩筆資產併購,資本市場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反饋。自7月24日復牌後,華誼因手游概念題材而備受資本市場追捧,截至7月29日,華誼兄弟連續4日漲停;而華策影視方面,7月30日復牌以後,僅當日一個漲停,31日上漲5.06%,8月1日才再次出現漲停板。

對此,華策影視常務副總裁金騫對本報記者說:「現在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是什麼?大數據、移動網遊,你踏出任何一步都會受到資本的追捧。但外界看到的都是當下,最終誰能夠讓併購標的真正起到整合效應,現在是看不出來的。哪個更好,誰對誰錯,現在還言之尚早。」

藝恩諮詢副總裁侯濤認為,華策的投資路徑與華誼兄弟外延模式形成巨大反差,國內影視娛樂產業集中化與多元化的模式之爭才剛剛開始。

「另類」克頓傳媒

「因為他們(克頓傳媒)是行業的『另類』!」對於這筆收購的理由,金騫的回答很直接。

在傳統影視公司中,內容製作基本都是以導演為核心的創作模式。但在克頓,模式變成了:由總部劇本中心、數據中心、製片人中心下發各類劇本給各個分公司、製片團隊,導演更多成為了執行者。金騫喜歡用「麥當勞的中央廚房」來形容克頓的這種模式。

這種基於「大數據」的分析模式早年在業界十分鮮見。根據相關資料,克頓的創業團隊此前都任職於電視台,而後轉戰於4A廣告公司,早期克頓的雛形其實是由實力傳播公司(隸屬於陽獅集團)旗下的一個數據部門。

「他們這群人對電視台的習性相當清楚,包括每個電視台的定位;某個時間段什麼題材適合什麼樣的觀眾;哪類演員、哪類劇本適合哪個電視台;克頓都有非常完整的數據。」金騫說。

目前,有兩個數字經常被華策方面提及:一個是根據「大數據」的指引,去年克頓在自制影視劇方面的成功率達到86%,即這86%的作品都超出同比過去的(收視率等)數據,以及同檔期其它競爭方的數據。

第二是,由克頓出品的《愛情公寓3》單集價格竟然賣到了466萬元的天價,其中傳統電視台花費300萬元以上,視頻網站出資在150萬元以上。

「你說《愛情公寓》這種戲才多少成本啊,華策投拍的《天龍八部》耗資巨大才賣100多萬一集,投入比他們大多了。所以你不得不服,他們的大數據有針對性。」金騫對記者說。

目前,華策影視對克頓的整合預期已十分強烈。除「大數據」以外,克頓的產能規模以及渠道談判能力都讓華策感到興奮。

今年6月,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曾向記者表示,公司未來的產能規模希望能增長到600~1000集/每年。從披露信息來看,2012年克頓傳媒共有11部、共359集電視劇取得發行許可證,再加上去年華策17部約711集的產能,二者的結合已經達到了趙依芳的產能目標。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目前傳統電視劇增長趨緩的行業背景下,通過併購取得增長是更直接有效的方式。

與此同時,金騫向記者暗示,克頓創始團隊的背景都非同一般,與買方市場的各大電視台有不淺的交情。

記者查詢資料獲悉,其創始人吳濤曾為安徽衛視副台長、創始人劉智曾任湖南衛視廣告部主任。

「雙方的前五大客戶中,除了像湖南衛視這種外,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安徽、陝西、四川的電視台,我們以往就很少涉足,這些市場如果能通過克頓拿下,受益就更直接明顯了。」金騫表示。

成長模式之爭

拋開掌趣科技和銀漢科技不說,僅2012年一年,華誼兄弟就對外進行了14筆股權投資,業務覆蓋電影、電視、音樂、遊戲、股權投資、旅遊地產、影院、藝人經紀等諸多板塊。

相比華誼兄弟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華策影視的表現多少顯得有些「老實」。許多業內專家認為,華策專注地固守在影視劇領域,相比華誼為代表的多元化發展路徑,華策更喜歡通過對影視劇領域的資源追加來發展。

但從2012年的業績表現來看,華誼兄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是1.54億元,而華策影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91億元,後者還略佔上風。

「大家的夢想都是一致的,每家都想成為中國的頂尖娛樂集團。但哪家的發展模式究竟是對的?不是說我華策影視就一定是對的,也沒有說多元化一定就不對,現在沒有這個經驗。」金騫對模式之爭如此回應。

「我們也可以進入到各個戰場,但首先要把大本營的籬笆扎得夠高,讓對手知難而退,望而生畏。這是華策的核心觀念。」

2012年,華誼兄弟影視劇及衍生營業收入3.8億元,華策影視對應的影視劇收入約6.7億元,而克頓傳媒去年影視劇收入達到5.85億元,資產重組後,意味著華策在影視劇板塊去年收入已達到12.5億元以上,約為華誼在這一板塊的4倍左右。

金騫說:「華策也完全有這個實力一年投20部電影,但我們不希望以試錯的方式來探索發展模式。比如華策就不會去碰文化地產,你可以去試,但發現不對的時候你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慘重。」

金騫還表示,至明年8月份,華策一定會有1~2個新板塊依託電視劇主業成長起來,其中最有可能脫穎而出的就是藝人經紀。而這一板塊上,華誼兄弟是業內毫無爭議的領頭羊,2012年,華誼藝人經紀及相關服務板塊營收高達2.3億元,而華策在年報中甚至沒有進行單列。

而對於模式的選擇,華誼董事長王中軍在今年6月接受本報採訪時也曾發表看法:「你不做內容,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家好公司,但是你只做內容,那麼市場對你只能是二線公司的估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69

影視圈老闆講影視行業的基本認知 盧山林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4950606
晚上飯局還有一位影視圈的一個比較牛的公司的老闆,他講了對影視行業的基本認知,對投資影視股的朋友可能比較有用,我把記得的寫下來

1,現在發行最牛,國內發行就是四大公司,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樂視影業、$萬達院線(PRE191)$ 。製片公司現在的項目最好有這四家之一撐腰,發行方看到好片子都會用保底分成的方式,發行方越來越像買手,高額利潤主要來自分成。最近高群書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被《小時代》打趴了就是因為不得不自己做發行

2,院線因為重資產,以後日子未必那麼好過,但萬達院線除外,一連串收購後話語權越來越大,溢價能力會越來越強

3,$博納影業(BONA)$ 選錯了上市地,沒有太多機會了,只剩下被併購一條路

4,併購將成為行業主旋律,以前華誼兄弟被市場認為不務正業,未來會做同業併購。

4,光線傳媒很穩,但電視這塊增長越來越慢,長期成長有不確定性

5,$華錄百納(SZ300291)$ 上市後很難做,現在一個像樣的併購都是10億級別人民幣的交易,他們玩不起

6,$華策影視(SZ300133)$ 在電視劇行業的地位已經確立,併購後年產劇1000部以上,每年全國產劇在10000多部但真正上映的7000部

7,最近很熱的長城影視借殼$江蘇宏寶(SZ002071)$ 那麼多漲停,但公司並不好做

8,影視公司沒有100億市值以後沒法玩,這是玩併購的基本門檻。

9,大部分公司都很難做全產業鏈了,華誼兄弟是個例外

10,他是不會投影視股的,項目制業績成長是問題。

11,如果一個片子上映首日30%排期、3000萬票房、口碑50%叫好,那麼整體預測5億票房沒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28

神奇的樂視網:不花自己一分錢拿下花兒影視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987.html

停牌月餘的樂視網(300104)昨日復牌並宣佈以「現金+增發股票」的方式收購《甄嬛傳》製作公司花兒影視,同時配套再融資。但與這筆交易同步實施的另一筆交易或許顯示出樂視老闆賈躍亭真正的目的。樂視網將增發收購樂視新媒體,而樂視新媒體是在樂視網停牌後的9月12日才新設立的殼公司,經過賈躍亭和紅土創投的注資,殼公司將以3億元的估值注入上市公司。分析人士稱,這樣一來賈躍亭和紅土創投能在重大利好出台前拿到大量股票;而賈躍亭則不花自己一分錢拿下花兒影視;更神奇的是,交易後賈躍亭的持股比例幾乎沒被稀釋。

賈躍亭通過眼花繚亂的手腕,將樂視網打造成了一個資本永動機。

樂視網買「甄嬛」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期間,創業板大牛股樂視網在停牌一個多月之後終於揭開神秘面紗。樂視網擬以現金和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購買花兒影視100%的股權,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樂視新媒體99.5%的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交易總額為15.98億元,公司股票從今日起恢復交易。

在公告中,樂視網稱擬以9億元的價格,向花兒影視的兩位股東曹勇及白郁以支付現金和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購買其合計持有的花兒影視100%的股權,其中以現金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30%,總計現金2.7億元;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花兒影視交易對價的70%,總計發行股份數為2130.54萬股。

同時,樂視網將向不超過十名其他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配套資金總額不超過4億元。募集配套資金中2.7億元將用於本次交易的現金對價支付,其餘部分用於併購完成後的業務整合併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一位知名券商TMT分析師稱,「樂視網整個9月都在停牌,但9月創業板依然瘋狂上漲,尤其是傳媒類股,再加上收購花兒影視本身也是重大利好,多重因素的疊加,樂視網復牌後應該會至少三個漲停板」。

殼公司的「妙用」

就在各路媒體都將關注投向花兒影視和樂視網的全產業鏈轉型之時,此次收購的另一個標的樂視新媒體讓這場充滿了鮮花和掌聲的收購又多了些「別樣的風味」。

根據收購草案,樂視新媒體未來將擔負起上市公司精品電視劇版權庫的建設及不斷擴充的任務。而事實上,這是一家今年9月12日剛剛設立的空殼公司。

9月12日,樂視控股發起設立樂視新媒體,註冊資本100萬元,而樂視控股是由樂視網第一大股東賈躍亭控制的公司。9月18日,樂視新媒體通過股東大會決議,決定將註冊資本自100萬元增加至3億元,其中樂視控股出資1.6億元,紅土創投出資1.38億元,樂視網出資150萬元。

「表面上看,是實際控制人在收購外部資產時也順帶注入了一個資產包,但這個資產包卻是空殼公司,實際上相當於在重大利好出台前彎道超車,以低價拿到大量股權。」 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憤怒地表示,「這根本就是內幕交易,8月停牌,9月才設立一個公司然後注入,直接低價拿股票,除非賈躍亭能證明自己在註冊樂視新媒體的時候不知道收購花兒影視的事情,否則就是對投資者的不公平。」

「賈布斯」的永動機

因樂視網發佈會的風格展示流程甚至賈躍亭自己的著裝都與前蘋果CEO喬布斯相似,因此被業界戲稱為賈布斯。無論樂視網能否成為蘋果一樣偉大的企業,但在資本運作上,賈躍亭可謂得心應手。

某參加多次上市公司併購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增發股份收購資產會稀釋現有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的股權比例,但樂視網此次交易卻讓這個資本市場難題得到瞭解決。

具體來說,雖然增發收購花兒影視稀釋了股權,但同時注入了一個由賈躍亭控制的公司,賈躍亭又獲得了部分股權,總的來說賈躍亭的持股比例由交易前的46.57%變為44.66%,改變並不大。

此次收購草案透露,賈躍亭的樂視控股旗下還有北京網酒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樂視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樂視互聯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公司,其中多家公司註明為「無實際經營」。

前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稱,「有無實際經營都不重要,賈躍亭已經為自己打造出了一個基於樂視網的資本永動機,今後每次在外部大肆收購之時,都可以順道注入一個自己的公司,這樣樂視網在無限擴張的同時,又不會讓賈躍亭的控股地位有絲毫損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82

樂視網收購花兒影視公告財務數據出錯的兩種可能性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bppd.html

第一種可能性是粗心。一樁收購案,要做很多文件,樂視網收購花兒影視顯然籌劃時間比較短,倉促作業,加之負責文件起草和數據核對的人粗心,所以在公告中把幾個數據搞錯了。出這種錯可以理解,以往別的上市公司也出現過類似的錯誤,更正一下就過去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由此可以看出,賈老闆和他的團隊不是一個嚴謹的團隊。我做過董秘,我知道,這種錯誤是非常低級的錯誤,做這種文件最怕的就是數據出錯,前前後後會安排不同的人校對很多遍,才會放到網上去。犯這種錯誤,只能說明做事情的團隊極不嚴謹。嗯,我倒覺得,這種事情出在樂視網身上很正常,因為這幫人本來就是異想天開、擅長下無理棋的人,他們有很多平常人不具備的優點,同時又會有一些致命缺點,呵呵,讓人想起古典希臘神話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他們類似於2004年的順馳和1995年在珠海造巨人大廈的那幫人。這樣的人敢想敢幹,常有驚人之舉,尤其在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下,能很快打下一片江山,可由於做事情賭性太盛,他們也常會受到上帝更厲害的懲罰,以此來磨他們的筋骨,苦他們的心智。很快,孫宏斌失去了順馳,史玉柱也因巨人大廈負債纍纍,這兩人後來臥薪嘗膽,才又東山再起。

如果這樣說的話,樂視網是不值得看好的,因為,賈老闆現在還處在於孫宏斌2004年、史玉柱1995年的那個階段,形勢一片大好,可接下來怎麼樣?從天上摔倒了地上。如果你看好樂視網,跟隨賈老闆,那麼,你需要每天祈禱,祈禱上帝不要對賈老闆那麼嚴厲,不然,你就要做好準備,跟著賈老闆一起摔跤。

至於第二種可能性,那就是有意為之。這聽起來有些陰謀論的味道,但也不是沒這種可能性。何況,媒體上看到這個消息正好是樂視網三天漲停板之後,而且正好在樂視網《關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在深交所網站發佈後,讓人不由得浮想聯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5

中國影視王 大賺3.7倍的花錢學

2013-10-14  TCW
 
 

 

中國「十一」長假,風景區被遊客擠爆,戲院也熱鬧非凡。同期間上映的電影十三部,3D就占了四部,而素有「鬼才導演」之譽的徐克執導、陳國富監製,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擔任總製片的《狄仁傑神都龍王》(以下簡稱《狄仁傑》)卻一枝獨秀,上映八日進帳人民幣四億元,僅次於《西游降魔篇》和《人再囧途之泰囧》六天破人民幣四億元紀錄,囊括全中國國慶檔期總票房七成比率。

股價近年飆四.五倍新片才上映,更連漲兩天

電影熱賣,連帶製作方華誼兄弟,股價水漲船高。九月三十日,上映第三天,股價連漲兩天,而中國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等研究報告也指出,《狄仁傑》總票房可望突破人民幣七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四億元),將其評等調升為「買進等級」。

不到一年時間,從去年底出品《一九四二》時,華誼兄弟股價從約人民幣十四元,攀升至九月三十日《狄仁傑》上映第三天的七十七‧八八元,十個月股價漲幅超過四‧五倍,躍升中國創業板市值王,約人民幣四百八十億元,僅次於美國六大電影公司的亞洲電影傳媒集團。

有趣的是,電影投資本有「壓賭盤」特性,在敏感的資本市場中,《狄仁傑》既不是華人3D第一部,也不是目前中國流行的小資本、小清新電影,卻將華誼兄弟的股價推升到歷史高點。

不免令人好奇原因何在?

「所有失敗電影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只會花錢,不知道如何花錢。」王中磊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對觀眾來說,買票進場重要的是,有無提供感動或者娛樂。」他也間接點出在「大輸大贏」的高風險電影投資裡,成為贏家的兩大關鍵:如何花錢花在刀口上,如何感動觀眾讓他們願意買票進場。

《狄仁傑》製作成本達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七億二千萬元),是華誼兄弟十九年來投資最高製作。「我一直不將好萊塢當作是我們的一個標準。」他強調:「我拍這部電影是要克服一種恐懼感。亞洲電影並不積極去碰3D技術電影,或水戰場面,因怕受批評。但克服這樣恐懼,才有經驗開啟的可能性。」敢為人先,替票房打下一個話題基礎。

懂取捨!該刪除絕不留戀每秒拍攝成本都精密計算

懂花錢第一步,就是打造3D視覺震撼。「內容不吸引人,做行銷都沒有力度。」王中磊說得坦白。於是,寫好劇本的鬼才導演,找上中國影視龍頭,一個想挑戰首部水中3D電影,一個想創造票房新紀錄,一拍即合。

只是,3D電影耗資頗鉅,如《阿凡達》製作成本達二億三千七百萬美元,如何花得其所,又能表達出海中水怪大戰唐朝軍隊的視覺震撼?風險是什麼?

徐克舉例,本來劇情設定是打算打到扶餘國,讓狄仁傑上戰船到敵國進行一場海戰。後來刪掉,一是成本太高,二是篇幅太長,講不了這麼多事。「我不會留戀在刪除地方,反而放在要處理的故事章節上。」他說。

王中磊補充說明:「要先想故事完整度,先由導演計算出一個規模。製作籌備時,才開始取捨,到底刪除哪些部分,才會討論。」取捨間,原本三小時的長度變成兩小時,而劇情也聚焦在狄仁傑打敗水怪之處,而非兩國交戰場面。

每一分、秒,都有精密計算。徐克表示,拍攝多在水中進行,人的閉氣受限時間,正式演戲了,情緒帶動心跳加快,需要氧氣就更多,閉氣時間就短,時間短了,鏡頭拍攝難度就增加了。如,救一個人,銀幕上可能短短幾秒鐘,但拍攝要花半天。人一旦吃水更容易恐慌,一秒鐘可能都受不了。

為解決心理恐懼,一開始,會將演員從高空放到水中放得很深,以熟悉水性,事前溝通許多信號,用手勢取代下命令,一有不舒服,比信號馬上拉上來,而不是跟過去一樣,一個人跑過去問。「太慢!也可以集中一個指令。太多聲音,指揮會失焦。」他強調,「好的電影應該要具備效率和組織性。」因為每一分秒,都是白花花的鈔票聲。

執行力在王中磊眼中,正是一個導演懂得掌握將錢花在刀口上的格局。

「這種電影類型,在過去我們都沒挑戰過,但從想像、執行到吻合度的完成度很高,」這是徐克給王中磊最大的感受,信任感的建立,讓彼此磨合期降到最低,也才有比前一部合作成本還墊高人民幣六千萬元製作成本的可能性。

不從眾!小菜吃久也會膩小成本投資風險不見得低

懂花錢第二步:是來自市場因素的挑戰。今年在中國有種說法,「大片時代」結束了!

面對疑問,王中磊直言:「電影市場應該是很多種類型所組成,每天都是氣勢恢弘,都是滷肉也受不了,而吃了一個月的清粥小菜,偶爾也想吃吃盛宴,我認為電影市場是這樣的。」

「在我看來電影沒有大小片之分,重要的是,跟電影要表現的格局有關係。我跟徐克導演或許過兩年合作一部小製作成本電影,或許不是走視覺的,而是走情感的,我也覺得那叫大片。」王中磊很清楚,成本、觀眾、票房要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不是砸錢就一定能做出市場所定義的大片,「或許很多人對大片定義是資本、卡司,但我們不會為了花錢而花錢,而是根據電影表現內容。」

他同時提出另一種見解:「市場中,大片可能僅出現二十部,兩部賺錢、十部持平,八部虧掉,相對來說,有十二部是安全的。但,小成本一年可能拍了四百部,但僅有十部成功。相對來說,大片投資勝算比例也就大,小投資的片子反而風險大。」

重效益!廣告非亂槍打鳥聚焦最紅節目引爆話題性

創新式行銷,則是王中磊懂花錢第三步。他表示,《狄仁傑》屬視覺大片,為讓觀眾感受視覺震撼,決定以電視廣告為主打行銷牌,但中國電視台頻道上百個,亂槍打鳥,投注經費可能得花掉人民幣上億元。

「要聚焦,」他透露,上映前一個月,選定收視最高、討論度最強的《中國好聲音》以及《快樂男聲》總決賽兩個節目,每節廣告播放十五秒,試圖先行強化觀眾印象。

很多電影製片花了廣告費,就等著電影上檔,但他不是,他還要從廣告效益中擠出第二層的話題討論度,以製造電影宣傳的延續性。

華誼兄弟在中國電影的發展路上,一向是商業或行銷模式「第一次」領頭羊,例如是中國第一個用版權融資的公司。這次也不例外,花上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費用,正是為爭取第一個上電視宣傳電影的「話題權」。果然,電影還沒上映,娛樂雜誌討論紛紛,連帶財經雜誌也開始關注。

一直挑戰自己創作極限的徐克表示,拍這部電影,「對我個人來說,希望每拍一部就可以解決一些困難。我盡量把電影拍好,站在觀看利基上,隨著時代變而變,不要重複,也不能離太遠,必須很誠意的跟觀眾分享一個故事,如果很忠於自己,至少自己那一關過了,而不是自己不喜歡,還拚命討好市場,那是給自己找理由。這是電影人要有的態度。」

從上映以來開出的票房來看,王中磊和徐克這次的合作,都克服了彼此心中的那座山。

一九九四年成立以來,華誼兄弟從一家小電影製作公司,逐一垂直整合劇本內容、藝人經紀、製作到戲院建置的上下游產業鏈,同時橫向設立音樂、廣告公司,還跨足電視,紅遍中國的《蝸居》即該公司出品。

「這兩年做比較多是購併,網路遊戲和動漫公司。今年也併了一家手機公司,公告正等待批准。」王中磊表示,相關電影主題公園也正在建造中。努力擺脫對個別大明星的依賴,全產業擴張是華誼近年來主要策略。

二○一二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近人民幣一百七十一億元,其中華誼兄弟占了一二%,在上百家電影公司獨占鼇頭;今年截至九月底,已經超過人民幣十七億元,全年上看人民幣三十億元並非難事。花錢,人人都會,但是懂得如何花錢,則是華誼兄弟成為最後贏家的真本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41

【大買家】華誼兄弟補電視劇短板:擬3.9億購永樂影視51%股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5/57381.html

i黑馬12月24日晚消息,影視行業並購風起雲湧。華誼兄弟繼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之後,再準備吞並一家影視公司浙江永樂。華誼兄弟昨晚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人民幣3.978億元收購浙江永樂影視51%的股權。華誼兄弟董秘胡明表示,其先後並購的兩家公司會讓華誼的電視劇業務板塊進入一個提速發展的快車道。華誼擬3.9億購永樂影視51%股權:包含對賭協議!華誼兄弟此次交易永樂影視的估值為7.8億元,即2013年凈利潤12倍。華誼擬向售股股東購買永樂影視51%的股權,股權轉讓價款總額為3.978億元。各方同意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將就後續投資事宜作進一步協商。和此前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簽訂了“對賭協定”類似,永樂影視控股股東程力棟也承諾:永樂影視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經審計稅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6500萬元、8,450萬元、10,985萬元和14,280萬元。永樂影視於2004年成立,目前註冊資本為6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程力棟,其持有永樂影視50.8175%的股權。永樂影視的子公司及附屬公司包括上海青竺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上海青竺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及象山永樂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華誼兄弟表示,由於公司與程力棟目前簽署的《核心條款清單》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該項目的投資尚存在不確定性。華誼兄弟方面表示,永樂影視的制作能力非常強,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比如《隋唐演義》,《封神榜》系列、《新西遊記》、《新水滸傳》等等;另一類主要作品是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比如《焦裕祿》、《大村官》、《雷鋒》等等。“和永樂影視的合並是對華誼兄弟電視劇業務的一個加強”胡明如是說。“在2014年,有永樂影視和張國立老師的浙江常升一同發力,會讓華誼的電視劇業務板塊進入一個提速發展的快車道。目前華誼兄弟的電視劇業務也在持續發力,胡明介紹說,最近正在熱播的彭三源老師作品《無賊》,反響很好。元旦期間,永樂出品的開年大戲《利箭縱橫》將在安徽衛視、黑龍江衛視、貴州衛視及重慶衛視黃金檔上星播出,將會是明年華誼兄弟電視劇業務提速發展的一個好的開端。影視公司並購重組頻頻遇挫一方面是不斷有資本在影視板塊圍獵,一方面是電視劇產量和制作公司不斷增加,但整體而言仍處於散亂狀態。如果按照機構平均產量計算,2012年國內持有電視劇制作許可證機構的平均產量僅為0.94部3.30集。今年下半年開始,傳媒板塊上市公司輪番在電視劇業務進行並購,向來以電影業務擅長的華誼兄弟在電視劇業務上並沒有占太多優勢。被譽為電視劇第一股的華策影視早在7月份就宣布布以16.52億元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下了國內影視行業並購交易額之最。是時,華策影視董事長趙依芳向媒體表示,此次收購完成後,華策影視將有望成為國內電視劇行業中首家市場占有率超過10%、黃金檔達20%份額的公司,生產規模將擴大到年產電視劇1000集以上。不過隨後該筆交易因涉嫌內幕交易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但12月6日,證監會已經恢複了這次並購重組的申請。這意味著這筆交易或將繼續推進。於2013年5月30日申請停牌的中視傳媒,8月31日公告預案宣布斥資10.2億元收購金英馬影視文化公司並於9月2日複牌,但一個半月後公司即公告稱董事會討論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事項而後自10月21日起連續停牌。但11月27日,公司發布公告決定終止對金英馬影視的並購。今年9月,華誼兄弟以2.52億元人民幣的股權轉讓價款收購張國立旗下浙江常升70%的股權。華誼兄弟支付股權轉讓款2.52億元人民幣,還約定張國立要在三個月內將1.52億轉讓款從二級市場上購買華誼兄弟的股票並鎖定三年。公司近日公告透露,截至2013年12月5日,弘立星恒已經將浙江華誼支付的股權轉讓款人民幣1.52億元全部在二級市場上購買“華誼兄弟股票”。雖然最終這筆交易順利完成,但最開始的並購方案中張國立並非是從二級市場購買華誼兄弟股票而是購買大股東王中軍、王中磊二人所持的公司股票,因為如是設計被質疑大股東變相減持最後進行了修改。此外,樂視網還斥資9億元購買了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8

影視信托試水

2013-12-23  NCW
 
 

 

好題材好項目,不缺傻錢閑錢便宜錢;信托的資金成本不低,還需控制項目成本,

如何找到突破口

◎ 本刊記者 劉卓哲 ? 劉冉 文liuzhuozhe.blog.caixin.com | liuran.blog.caixin.com 雖然此前並無影視行業的從業經驗,五礦信托推出了首款宣稱主動管理型的影視信托計劃。

在這款名為“五礦信托——影視藝術品投資基金結構化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下稱五礦影視信托)的次級計劃推介會上,至少有50家相關機構出席。

12月11日,五礦影視信托副總經理、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楊巍對財新記者確認,此次信托計劃的次級部分將于一個月之內完成全部募集。據她介紹,2014 年3月首個投資的影視項目將上馬,具體項目目前僅對次級投資者公開。次級認購完畢後,再開始推介中間級和優先級,收益率目前還無法確定。

今年35歲的楊巍曾任職于北京國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加入五礦信托。國影基金是一家由中國電影基金會發起、各地方政府文化產業引導基金配套扶持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針對信托開始為影視業融資的這一嘗試,上海市律師協會信托業務研究會委員、金誠同達律所高級合伙人許海波認為,看好影視信托的長期發展,但是“這類產品需要創新風險管理範式”。

“影視信托最大的風險是找到缺錢的好題材。現在大多數的好題材不缺錢,低成本資金很多,同時團隊和成本難控制。”一位信托業人士分析得十分犀利。

主動管理

五礦信托此次的嘗試並非首創的影視信托。真正意義上的首單影視信托計劃由外貿信托成立,即“一壹影視(一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2012年10月31日正式成立,首期總計募集規模為1億元,期限為36個月,年化收益率為8%,外加影視劇投資的超額收益。

楊巍認為,過去信托公司推出涉及影視行業的集合信托計劃,均是以債權 類為主的產品設計模式。從信托公司角度,不會真正參與所投資影視項目的具體項目決策和項目管理。從投資人角度,獲取的是固定投資收益,沒有機會真正分享到優質影視項目的超額投資回報。

據接近該項目的知情人士介紹,五礦影視信托總規模預計6億元,分兩期發行,每期金額為3億元。信托計劃採用結構化設計,分別為優先、中間、次級。優先級為固定收益,中間級為固定收益部分+ 浮動收益,次級為浮動收益;次級為優先級和中間級信托利益的實現提供保障。

產品的具體交易結構為,信托資金通過股權和債權的形式投到和和(上海)影業有限公司(下稱和和影業),再由和和影業投入到具體的影視項目。五礦影視信托持有和和影業約90% 的股權,楊巍代表該信托項目受托人擔任和和影業董事長。

和和影業是2013年成立的和和(上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全資控股企業,專門從事影視項目的投資、製作和發行,成員50余人,整合了影視和金融從業者。按照五礦信托方面的介紹,團隊成員曾經參與了多家票房成功的影視作品。

“此次信托計劃發行的6億元相當于對和和影業增資擴股,”楊巍對財新記者表示,“先行啓動次級信托受益權的募集,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匹配影視項目投資的現金流,防止資金閑置。”據財新記者瞭解,次級資金是為了解決影視劇投資的前期開發費用,包括版權購買、主創人員的簽約和定金的支付,以及看景、美術設計等方面的前期費用,這部分支出占項目總投資比例預計控制在20% 以內。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支出日漸擴大,至劇組成立,開機拍攝後,現金支出開始放量,且中間不能斷檔。次級的期限預計三年左右;中間級和優先級的發行,是根據投資需求在次級發行之後的三個月到半年或一年以內募集。

“中間級和優先級的期限會相應縮 短,也比較符合固定收益偏好投資者對期限的要求,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次級和中間級的收益。”楊巍表示。

“資金將對影視劇項目作為主要投資方和跟投方的項目進行混合投資。其中,電影項目投資占比預計為70%,電視劇項目投資占比預計為30% ;作為主要投資方所投資影視項目與跟投項目的比例分別約為70% 和30%。”楊巍說。

誰是次級投資人

按照楊巍的說法,次級信托受益權的投資者主要是影視行業內的公司,如中影集團、小馬奔騰、光線傳媒、大盛國際等。“我們引進這些產業方,不僅是為了募集資金,更是通過利益綑綁,解決項目定位的專業性、製作資源的整合及發行渠道的建立等問題。中間級和優先級主要針對五礦信托的自有個人和機構客戶發行。”不過,據接近小馬奔騰的人士表示,企業間相互參加發佈會,予以支持是常事,但目前還沒有實質性的認購行動。

光線傳媒董秘王戔對財新記者表示,“我們的人去參加了推介會,不代表我們就會怎麼樣。”對於影視信托的看法,王戔也表示,“目前不評論。”另一家影視巨頭——華誼兄弟相關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尚未聽說公司參與認購影視信托產品一事。

一位影視公司人士表示,如果有空余資金會投到公司正在開發的項目中。

由於去年暑期以來,國產片票房的持續升溫,目前投資影視文化的市場資金很多,各類閑錢、“傻錢”都已經湧進來 了,目前影視行業並不缺乏資金。

“影視公司在項目開發伊始,基本都會靠預售版權、植入廣告等多種渠道進行融資乃至收回成本。上述三家影視公司的製作能力都屬行業領先,已經掌握了好劇本、好導演和演員,與其把錢投給別的製作團隊開發影視作品,都不如自己做得專業。”前述影視公司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五礦信托內部人士回應財新記者:“中影集團、小馬奔騰、光線傳媒等影視公司的確參加了次級推介會。至於認購情況,我們還要等到明年年初才能最終確定。”有信托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次級認購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中間級和優先級投資人的信心。“掛帥這個項目的楊巍,據說在影視圈有一些關係,應該 可以找來投資人認購。當然,如果最後機構對項目並不‘感冒’,那五礦信托自己認購次級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退一步講,如果次級沒有被全部認購,那麼該項目也可能以未成立而告終。”前述信托人士表示。

風險無底線

“信托公司作為金融機構介入到影視項目的整體操作流程當中,一方面是對信托資金使用的監管、保障信托資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為影視行業在管理、財務、人力等多方面樹立了規範,對影視行業向更加健康、規範的方向發展奠定基礎。”楊巍對於影視信托頗具信心。

一位國有大型文化產業基金人士表示,影視信托與房地產信托不同,房地產信托有投資回報,最後還有抵押物做保底,影視信托最後可能就什麼都沒有。

“該產品的次級和中間級、優先級,在風險上差異並不太大。該產品的優先級能保證固定回報嗎?影視項目的回報其實是很難保證的。”上述人士說。

“我們曾和大型的影視公司談過,但人家對我們的基金不感興趣。有了公認的好劇本、好項目,內部早就分完了,都要看面子夠不夠,制片方像是給人情一樣的讓搭個便車,給個一兩千萬元的份額,有的是上下游產業鏈,有的是長期合作關係。”上述人士表示。

“如果是差項目,風險就會很大。

目前,中國的影視劇供過於求,真正能夠上映、達到盈虧平衡的電影,每年也就那麼幾部而已。”前述文化產業基金人士表示。

分析人士稱,五礦信托有自己的資金渠道優勢,如果是五礦信托募集資金投給光線傳媒、小馬奔騰等,具備可行性;但從光線傳媒、小馬奔騰募集資金投到別的項目上,可能性不大。“這樣相當于讓有錢沒經驗的一方出經驗,讓有經驗又有錢的一方出錢。這種模式很奇怪。”分析人士表示疑問。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五礦影視信托的目的是,利用高收益的次級來吸引光線傳媒、小馬奔騰,從而吸引合格個人投資者購買中間級和優先級,募集更多的資金。“對於二三線的小影視項目會是一種募資渠道;但對於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這樣的大公司可能不合適。”“在好萊塢,影視信托很成熟。信托的管理者都是影視圈出身,而非金融機構出身,因為對專業的要求相當高,對項目不能亂選。”前述分析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影視投資有四大風險:第一是項目的前期選擇風險,第二是成本的控制風險,第三是完片風險,第四是發行風險。

楊巍認為,該信托項目的投資平台擁有優秀的制片團隊,解決了大多數投資平台的產業人才問題。“從風險釋放角度來講,我們控制單片成本不超過6000萬元投資。”她告訴財新記者。

研究影視行業的投資人孫一認為,目前影視行業這麼熱,應該還沒輪到信托公司來賺錢。五礦影視信托投資回報的關鍵是,取決于運作和和影業的團隊與大制片公司的關係是否過硬,好項目會不會分得一杯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11

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107歲老人的百年傳奇經歷回顧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5.html

父輩的影響

1905年是邵逸夫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老家鎮海郊區朱家橋鎮來滬創業的第4個年頭,當時他在上海經營著一家名為「錦泰昌」的顏料行。同年,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旅日歸來的老闆兼攝影師任景豐購置了法國造木殼手搖攝影機以及14卷膠片,邀請京劇名家譚鑫培,拍攝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幾個片段。這一舉動,後來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誕生的標誌。

後人對邵玉軒的零星記載,大多沒有離開這幾個關鍵詞:為人謙和,經營有方。在眾說不一的有限史料中,有一點頗為一致:邵玉軒1920年去世時,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上海灘著名大亨虞洽卿、前蘇浙總督盧永祥、民國元老譚延闓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詞致哀。不難發現:邵玉軒思想開明,人脈廣泛,生意經營得極其成功,當時應該是十里洋場極有影響力的商場人物。

上海灘創業的20年,正是中國風雲突變的20年,邵玉軒的家族生意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多年後,他的幾個兒子「深諳市場、遠離政治」的經營之道,與他的經商智慧如出一轍。

邵玉軒跟電影初次結緣,是在一次跟朋友的遊玩中。那天他們偶然看了一場電影,雖然還處於默片時代,但老百姓對於一塊白布上出現活靈活現的山水人物充滿了好奇。散場後,邵玉軒跟朋友打聽起了他關心的問題:一部拷貝多少錢?一部影片可以放映多少場?每場觀眾大約多少?票房如何?成本多少?贏利多少?那一次,邵玉軒隱隱感到:經營得當的話,賣電影,比賣顏料掙錢得多!

1907年,邵玉軒迎來了四子邵逸夫的誕生。因其前有3位大哥、兩位大姐,排行老六,所以邵逸夫後來被港人稱為「六叔」。在3位大哥仁傑、仁棣、仁枚之後,這位「仁」字輩新丁取名「仁楞」。

在吳儂軟語裡,「仁楞」並無不妥;但換成北平或其他方言,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雅。三位大哥依次號「醉翁」、「邨人」、「山客」,邵仁楞給自己取的號是:逸夫。

「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頭等大事就是經商。一生從商,終生忙碌。取這個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後能鬧中取靜,忙裡偷閒,安逸度過一生。」邵逸夫後來這樣解釋。

入行與「六合圍剿」

邵氏家族進入電影業,始於大哥邵醉翁。邵醉翁,1914年畢業於神州大學法學科,從影之前在金融界、商貿界摸爬滾打,先是與人合資辦「中法振業銀行」,同時在南北各地兼營三十多家商號,後因經營「華友蛋廠」失利,開始尋求新的投資渠道。

1922年,法租界有個叫「小舞台」的娛樂場所,每日都有戲曲、評彈、評書等各色娛樂活動。因老闆經營不善,債台高築,最終只得抵押變賣。邵醉翁就這樣成為「小舞台」的新主人。接手後,他將「小舞台」改名為「笑舞台」。一字之差,觀眾一目瞭然:此地為娛樂大眾而立。

「笑舞台」的主要業務是上演文明戲。當時與他聯手創業的兩位骨幹,便是後來在影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代導演的兩位大家:張石川和鄭正秋。邵醉翁排演的第一出舞台劇,居然出人意料地大獲成功。身邊朋友於是誇他:你有寫劇本、做導演的天才。

不到一年,張石川和鄭正秋離開「笑舞台」,創辦了「明星影片公司」,推出《孤兒救祖記》。該片的成功,奠定了它在業內的龍頭地位。邵醉翁深受觸動,電影這個新興行業果然如他所料,有利可圖。1925年6月,邵醉翁創辦了邵氏家族的第一家影業實體:天一影片公司。

邵逸夫後來解釋:之所以叫天一,就是天下第一、天下一家的意思。他沒有提到另外一層意思,老膠片易著火,按《易經》說法,「天一生水」,水能避火。

天一開業短短半年,邵醉翁一鼓作氣執導了3部影片:《立地成佛》、《女俠李飛傳》、《忠孝節義》。傳媒學者李亦中後來評價說:這一快速、多產的特點,此後一直貫穿於天一制片公司的日常運作。

「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醉翁為天一公司確立的製片宗旨。在後來的很長時間裡,邵逸夫旗下的邵氏兄弟,沿襲了這一宗旨。

《立地成佛》描寫了一個橫徵暴斂的軍閥,在愛子死後,遣散妻妾、散盡家財,削髮為僧、立地成佛的故事。問世後,它在評論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一度被批為「反動影片」,「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直接對立」。

邵醉翁1933年接受採訪時回應說:我覺得什麼都有新舊,只有道德沒有新舊之分。就現在而論,還應適當提倡舊道德,忠孝節義不過是解釋略有不同。

「守舊」是邵醉翁和他的天一公司留給外界最深的印象。天一公司的片頭,是一尊佛像。在當時新舊文化激烈衝突的大背景下,很少有生意人會如此清晰地亮明自己的價值取向。不僅如此,邵醉翁還在辦公室供奉佛像。天一的片場按他的要求,四壁刷成明黃色,很多第一次來的人,都疑心「進了佛堂」。

《立地成佛》原本打算在中央大戲院隆重上映,卻與明星公司的排片檔期發生衝突,首映不得不推遲。天一與明星由此結怨。1926年7月,明星公司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華劇、友聯等6家公司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獨家發行6家公司出品的影片,以此控制片商,封殺天一。這就是「六合圍剿」。

以今天的眼光看,天一公司是典型的家族企業: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三弟邵山客任發行。不久,邵醉翁娶了紅演員陳玉梅為二房太太。在當時,再找不到第二個家族,有這樣的電影生產勢力。

邵逸夫當時的身份是攝影師,他使用手搖式攝影機,出任了大哥執導的影片《珍珠塔》的攝影,上下兩集,合計20大本。

天一自1925年創立,到1937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的12年間,共拍攝了101部故事片,製片速度幾乎達到50天一部。「邵氏兄弟善於揣摩大眾心理,搭准市場脈搏,比同行領先一步,推出新題材與新樣式,以此吸引觀眾,爭取更多票房份額。」這是內地傳媒學者李亦中對邵氏兄弟早期創作的看法。

胡蝶是天一公司最為後人熟知的影星,她曾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簽約兩年,共主演15部影片。公司出片神速,一部影片常常十來天就拍攝完成。剛上完一部戲,下一步就接踵而來,中間沒有任何休整。」

後來影人流傳的聲音中,有一種充滿了對邵醉翁和天一的不滿:天一雖為大公司,實則連小公司都不如。一般電影人不到末路,絕不會進天一,而從天一出來的,也大多是因為忍無可忍。

面對六合公司的聯合封殺,邵醉翁帶著邵氏兄弟離開上海,赴南洋發展。

下南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中心,離泰國、印尼、爪哇、怡保、吉隆坡都很近。那個時候那裡沒有電影,對中國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玩意,所以我們幾個兄弟很成功。」邵逸夫後來說。「我們有6組流動放映車,每組由一人掌管。全套器材,在貨架上,去鄉下放電影。」

邵逸夫當時剛中學畢業。他隻身一人在北平度假,突然收到三哥發來的電報,就這樣來到新加坡,做起了電影。

後來的邵逸夫,扛著手搖放映機,在馬來西亞的橡膠工廠裡給工人們放電影,身上都是毒蜂蟄的皰。香港媒體談到這段創業史,說:邵氏王國,是放映機連格搖出來的。

1920年代的新加坡,雖然本地影院不少,但是放的影片大多來自歐美。那個階段,邵氏兄弟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這一稱號後來成了家族的終身品牌。邵氏兄弟依然堅守中國傳統古典題材,放映一些天一出品的古裝片,同樣極受歡迎。

「當時南洋華僑七成以上為小商人、苦力和僱農,依舊過著中世紀的被剝削生活,保持著強固的鄉土觀念與先輩的生活習慣,世界觀很不進步。」電影史學家鄭君裡如此分析邵氏兄弟當時的成功,「邵氏很多帶有封建意味的作品,能在南洋各地盛行一時,不僅因為它們能夠滿足大部分下層華僑的鄉土觀念,同時也因為它們並不違背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奴化教育。」

1941年元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在《星洲日報》以整版篇幅為自己做廣告。「1941年,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139間戲院。」除了提到的這些名下產業,邵氏兄弟在當地還有兩家大型遊樂場。1942年2月,日軍佔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淪陷時期,在大哥的主持下,邵氏兄弟依舊堅持以稗史為題材,拍攝一些受普通觀眾歡迎的影片。香港媒體後來評價說:在大時代裡,邵氏拍投機、無聊的低級電影,迎合了觀眾的逃避心理。 

與兄長們的做法有所不同,邵逸夫當時因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日本憲兵隊抓走。幸運的是,未遭嚴刑拷打,兩週之後,他被釋放了。

「當時我以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實說,我是放抗日電影,但是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邵逸夫說,「他們又指我發了10萬傳單,我說豈止10萬,是50萬!」

據邵逸夫解釋:日本憲兵隊徵用的很多士兵,其實都是邵家兩個遊樂場的警察。當時邵氏兄弟還經營著「新世界」、「大世界」兩大遊樂場,僱傭了50名警察。淪陷後,這些警察進入了憲兵隊。「這些警察聯名保我,說我這個人沒有問題,所以我很快被釋放了。」

邵氏兄弟一開始經營,就在為日後龐大的影視帝國勾畫藍圖。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演員、影片和影院,邵氏兄弟在1946年成立了邵氏出版印務館。到1958年,他們將這種宣傳策略做得更為專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出版了邵氏正式的宣傳物《南國電影》,最初銷量便達到10萬冊。

《南國電影》的問世,主要是為了從宣傳陣地上,迎戰另一家影業公司——「國泰」的《國際電影》。國泰的掌門人陸運濤,是新加坡首富陸佑之子,也是後來邵逸夫在香港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

返港「救」業

創業30年之際,邵氏兄弟在南洋已經擁有了131家影院和十來家娛樂場所。不同於新加坡的局面大開,邵氏兄弟在香港的經營遇到了重大危機。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產大亨歷來是最強勢的金主。富豪榜上絕大多數的席位,是為地產界名流預備的。邵逸夫的二哥邵邨人逐漸眼熱,一心想進入地產業。此時,由邵邨人和兒子經營的「邵氏父子公司」,正在同業的競爭中岌岌可危。

邵邨人是兄弟中性格較為保守的一個。他知道投資拍片可能會獲得高額回報,但擔心個中風險,所以一直以放映為業。經營戲院回報率低,但是風險小。進入50年代後,邵邨人進入地產業,選擇清水灣的地皮作為未來邵氏父子公司的片場。因為邵氏父子在香港製片業務急劇萎縮,邵邨人將其中一個片場以270萬變賣,隨後在九龍彌敦道置地,興建了二十多層的「邵氏大廈」。邵逸夫來港後,便在這裡暫時棲身。

得知邵家在港的電影業務大不如前,剛剛結束第二次歐美採購之行的邵逸夫連夜從新加坡給二哥寫信。十多天后,收到回信。二哥明確表示:目前家族影業處境維艱,已無心戀戰,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來港主持邵氏影業。

1957年初秋,邵逸夫離開了打拚30年的南洋,隻身來港。這一年,他50歲。半年後,「邵氏父子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總裁。他的時代來臨了。

明星戰略

就在邵逸夫抵港的前一年,老演員王元龍領銜成立了「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一年後更名為「港九電影戲劇事業自由總會」。台灣當局聲明:為阻止宣揚赤黨思想的影片流入台灣,非「自由總會」會員機構拍攝的影片,不准進入台灣市場。「總會」成立後,香港影壇正式出現左右兩派。

1950年代,因為內地政局風雲突變,香港影業公司無法進入內地市場。為了讓邵氏的影片不致喪失台灣市場,邵氏兄弟加入了自由總會。

深諳市場的邵逸夫很清楚:左派只在官方主導的市場有競爭優勢,但香港是純市場環境,所以他的對手一直在那些自由派中間。放眼整個香港影壇,眼前最強勁的對手,依然是從新加坡就開始較量的陸運濤。

在後來的影史記載中,陸運濤這位13歲便奔赴瑞士、英國,修讀文學和歷史的海歸派,不僅作風洋化,而且視野開闊,極其喜愛文藝。早在1948年,比邵逸夫年幼8歲的陸運濤便成立了國際戲院有限公司,同時大舉引進寬銀幕、新式放映機。他以從事電影發行進入電影圈,旗下四十多間戲院,1951年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這便是「國際電影懋(mào)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懋」)的前身。

1953年,陸運濤的「國泰機構」正式登陸香港,成立子公司,設立「粵語組」,試探粵語片市場。電懋比起邵氏,最明顯的優勢在於劇本創作。很顯然,與文藝氣息濃厚的陸運濤相比,編劇是邵逸夫作為製片家的短板。電懋旗下當時最有名的編劇是姚克,由他編劇的《清宮秘史》在內地受到了官方的猛烈批判。除姚克之外,電懋另一位大牌編劇是作家張愛玲。當時大多數的一線明星,全部跟陸運濤的公司有合約。

面對勁敵,邵逸夫雄心勃勃地開始了在香港的出擊。他從美國之音電台挖來一個主持人擔任公司的宣傳經理,這就是日後成為邵逸夫左膀右臂的鄒文懷。重金相邀之下,鄒文懷來到尚未掛牌的邵氏兄弟上任。他對邵逸夫提出的惟一要求是:宣傳部門的所有職員,由自己決定。

明星戰略是從大哥邵醉翁開始就貫穿整個邵氏家族經營戰略的重要主題,邵逸夫面臨的處境,就是邵氏此時白手起家,沒有一位明星。據盛傳已久的版本,當時他和鄒文懷二人聯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單,最經典的一戰,就是挖來了電懋的頭牌女星林黛。

在二哥邵邨人經營的時代,邵氏父子曾不惜重金,聘請林黛主演過3部邵氏影片:《亂世妖姬》、《梅姑》和《追》。不過,經驗老到的陸運濤,早已師從好萊塢藝人的經紀理念,用各種方式控制藝人私下跟其他影業公司接觸,以防挖角。

因為電懋一直有人「照看」林黛,鄒文懷始終得不到接近她的機會,只好將電話打到林黛的住處。一番激將之後,林黛答應赴宴,坐在了邵逸夫對面。據說當日邵逸夫親自給林黛斟茶,林黛也在仔細打量眼前的邵氏總裁——他就是那個一手興建了清水灣影城的六叔?

跟三哥謹慎求穩的經營策略不同,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拿出了自己的大手筆。他在香港買下清水灣當時佔地65萬平方尺的地皮,打算籌建好萊塢之外的另一個夢工廠——為期7年才竣工的邵氏影城。

毫無疑問,兩次歐美之行,讓邵逸夫深受震撼,也明白了構建工業藍圖的諸多要義。香港地少人多,對於最擅古裝題材的邵氏來說,拍攝場地無處可尋。邵逸夫拿出50萬,按照圖紙,籌建了中式古代街道和極具中國田園意韻的鄉村永久外景。當他和他的清水灣影城出現在香港大小報端時,連同林黛在內,香港同行頓時明白了六叔的來頭。

陸運濤當時給林黛開出的片酬,已經極為可觀。邵逸夫將準備好的合約擺到了林黛面前:電懋的兩倍!當時全港最紅的女星,就這樣成為了邵氏的簽約藝人。為她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影片,便是後來紅透香江的黃梅調《貂蟬》。

關於黃梅調在香港的盛行,後來學者說法不一,比較一致的結論是:當時京劇在粵語地區並無市場,因戰亂滯留在港的京劇大師馬連良,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靠香港朋友接濟,以致長期負債。究其原因,正是因為香港人並不熱衷皮黃。反倒是黃梅戲輕柔婉轉的嗓音,打破國粵界限,進入尋常百姓家。

1957年5月28日,《貂蟬》公映,好評如潮。連續半個月場場爆滿,創下了當時最好的票房成績。一年後,這部影片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影展中,一舉囊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5項大獎。這部戲不僅讓邵氏名利雙收,也捧紅了從台灣來香港發展的導演李翰祥。

《貂蟬》走紅後,李翰祥成為各大老闆眼中苦求不得的名導。之所以同行們挖不走他,就是因為當時邵逸夫手上有一份跟李翰祥長達8年的合約。「我當時才30歲,8年一點都不覺得長。老實說,不要說8年,就是80年我都簽。那年頭,只要有人肯出錢,讓我做導演,怎麼說都行。」李翰祥後來這樣回憶。

事實上,邵氏對於旗下導演和藝人的掌控,極為嚴厲。邵逸夫本是通過挖角在香港起步,最懂如何力保自己不被以牙還牙。

「其實《貂蟬》是我最臉紅的戲,拍得很壞,但能獲那麼多獎,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李翰祥後來說。《貂蟬》之後,邵氏乘勝追擊,再度推出林黛擔綱女一號的大型古裝片《江山美人》,影片上映一週,票房突破40萬,刷新了邵氏自己的紀錄。在1959年的第六屆亞洲影展上,這部影片史無前例地囊括了全部的12項大獎,也讓林黛第三次捧起「亞洲影后」的獎座。一年後,李翰祥執導的《後門》再一次上演了囊括了新一屆亞洲影展所有獎項的這一幕。邵逸夫和他的邵氏兄弟,成為業內所有人刮目相看的黑馬。

1960年,香港10大賣座影片,邵氏獨佔6部。陸運濤的電懋,只有3部。

《後門》雖然大受獎項肯定,但是因為採用黑白攝影,太追求導演個人風格,票房並不理想。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春風得意的李翰祥正大談特談個人藝術追求,邵逸夫突然發火,「我拍電影不是為了獲獎!」

李翰祥十分不解:當初《貂蟬》獲獎,六叔您很高興啊?

「《貂蟬》能賺錢,《後門》呢?」邵逸夫說。

「那我就拍一部又能獲獎又能賺錢的片子!」

邵逸夫清楚:李翰祥心裡想的,除了獲獎,還是獲獎!是時候給這位狂熱中的年輕人潑潑冷水了。後來將近三年時間,李翰祥沒有獲得任何片約。

邵逸夫內心最在乎的,到底是電影藝術,還是票房生意?1980年代,在一次採訪中,他回應說:「我經營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拍一部純藝術的電影,我不敢肯定這年頭會有很多人喜歡。少人看,就少得益。所以我寧願專心向大家都中意(喜歡)的娛樂著手。如果香港人喜歡藝術,可以去藝術中心。我寧願捐錢給藝術中心,做藝術節。但是拍電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雪藏」李翰祥的第三年,電懋老闆陸運濤親自抓了公司的一個項目:籌拍《梁山伯與祝英台》。其實早在1920年代,邵氏在上海創立之初,就已經拍攝過《梁祝痛史》。令邵逸夫大為光火的不是自家題材被人翻拍,而是電懋一直擅長時裝片,如今卻想跑到古裝片這一邵氏的拿手地盤分杯羹。

「用最快的速度,拍出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簡稱《梁祝》)!」冷板凳上的李翰祥,在接到邵逸夫新命令的同時,正式「解凍」。

在邵氏影城外面,清水灣的路上,李翰祥遇見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子,行路步態中透出幾分男兒的幹練之氣。這位邵氏藝人,讓李翰祥迅速堅定了自己心中那個大膽的創意:起用女藝人,反串梁山伯一角!——這位在路上被李翰祥撿到的女主角,就是後來邵氏另一當家花旦凌波。

黃梅調《梁祝》只花了半個月就關機,鄒文懷抓住反串的噱頭大肆宣傳,吊足了外界的胃口。這是邵氏和電懋首次發生題材撞車的「雙胞案」,香港媒體說:梁祝生前未能完婚,死後化蝶,卻生出了雙胞胎。

《梁祝》在李翰祥的家鄉台灣引起了極大轟動。當時舉家出門看《梁祝》、萬人空巷的情形是很多台灣老人至今深刻的記憶。很多痴迷的影迷,連看十次以上,台北看完趕到高雄繼續看。1963年的第二屆台灣金馬獎上,《梁祝》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反串出演的凌波,領取男女演員哪個單項獎都不合適,組委會於是為她專門設立「最佳演員特別獎」。

邵逸夫從《梁祝》獲得的最大震動來自凌波——一個默默無名的藝人,一夜間成為不輸林黛的頂級明星。他深受啟發,這個心得對他後來的整個事業帶來巨大影響:要想讓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持續發展,一定要不斷培養新人。

電懋就這樣被邵氏殺了個措手不及。類似的事情在邵逸夫身上多次發生。70年代,鄒文懷跟他分道揚鑣自組嘉禾公司後,兩人成為競爭對手。邵逸夫在一次去日本出差的途中,發現嘉禾新片《啼笑因緣》因故暫停膠片洗印,趕緊給香港打電話,要求公司立即搶拍。邵氏用20天拍完,改名《故都春夢》,提前上映,票房不俗。這種策略,直到邵逸夫入主TVB,依然沿用。

摸索轉型

邵氏和電懋的競爭,在1964年陸運濤夫婦發生空難後基本終結。如果邵逸夫願意講述,這肯定是他五味雜陳的一年。這一年,邵氏當家花旦林黛因為感情問題自殺身亡;清水灣影城正式竣工,14間攝影棚全部落成,邵氏電影王國初具規模;邵逸夫的兒子邵維銘突遭綁架,交出300萬贖金才破財消災。

得知兒子化險為夷,邵逸夫又回到清水灣繼續工作。「全世界最忙的製片家」,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英文報紙《ChinaMail》曾在頭條以這樣的標題形容他。幾乎所有與邵逸夫接觸過的採訪對象口中都有一句大同小異的話:邵逸夫精力過人,工作時間驚人。他每天都跟員工同時上班,其他人5點下班,他一般會工作到10點。如果是在試片室看片,他會回家吃完晚飯,回來繼續看。不管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依然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如今的清水灣邵氏影城,昔日的3層辦公樓依然矗立在院內進門右手位置。二樓最右側便是邵逸夫當年的辦公室,他對面的房間屬於鄒文懷,過道旁邊是看片室。邵逸夫最喜歡在那裡看片,除了看邵氏影片,也看其他公司的影片。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看了9部電影。

陸運濤離世後,邵逸夫在香港已經沒有對手,但是昔日風頭強勁的黃梅調也已式微,新的出路在哪裡?《新生晚報》是邵逸夫經常看的報紙,他每天必讀的版面,是一個名為「何觀」的影評人寫的影評。在一片「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讚譽中,他批評邵氏電影「太過陰柔,缺陽剛之氣,是女星的天下,長此以往,發展不均」。「何觀」,就是後來開創新武俠電影的名導張徹。

張徹對邵氏女影星如數家珍。邵逸夫對他印象極好:你總批評我們捧女星,那我以後就叫鄒文懷多多宣傳男星。

「不!您錯了邵先生。邵氏電影,從劇本開始,就是為女星量身而寫,男藝人一直不過是她們的陪襯。要想治本,必須從劇本開始改!」張徹說。

1967年,受內地紅衛兵運動影響,香港左派電影機構已經瀕臨絕路。邵氏新片、由張徹執導的《獨臂刀》在這年公映。這部令邵氏所有高層提心吊膽的新片,上映首週,票房突破100萬,刷新了香港影史紀錄。主演王羽也從起初月薪200元,一舉躍升至6000元。這種薪酬,已經可以比肩邵氏一線花旦的待遇。從此,電影的男星時代來臨。

《獨臂刀》之前,另一位來自台灣的導演也拿出了自己的新武俠代表作《大醉俠》,但是因為票房不佳,邵逸夫並不高興。這位失意導演名叫胡金銓。後來,他拿著一個只有36場戲的劇本,再次出現在邵逸夫的辦公室。邵逸夫沒有細看劇本,呵斥他回去重寫。從影半生的邵逸夫不相信一部只有36場戲的劇本,能夠拍出一部及格的電影。胡金銓後來把這個劇本帶回台灣拍攝完成,打破了台灣的票房紀錄。這部戲就是《龍門客棧》。

錯過的往事

邵逸夫「看走眼」的故事,被外界提得最多的,並非胡金銓,而是另外兩位與他失之交臂的知名影人——李小龍和許冠文。

1970年,在好萊塢受挫的李小龍帶著被華納兄弟槍斃的電影項目《無音簫》返港。他對那些期待他加盟的香港公司開出的條件是:片酬1萬美金,拍攝週期不能超過60天,還有,劇本必須讓他滿意。

外界流傳的版本是:邵逸夫聽到這番條件後,冷笑回應:開什麼玩笑?一個武師,真敢開口!他難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個月的武師一大把嗎?

「其實這些都是外界杜撰的。」邵氏影城現任製片總監黃家禧說。他1970年進入邵氏,工作至今。除了方逸華,他可能是跟邵逸夫最親近的工作夥伴。「當時李小龍從美國回來,張徹找他試鏡,我們都已經打算用他,但是他一部戲要1萬塊美金。我們自己的藝人,狄龍和姜大衛當時才1萬港幣,1萬塊美金是6萬塊港幣。狄龍和姜大衛已經成名了,還是1萬一部戲,怎麼可以給李小龍1萬美金呢?給了你1萬,狄龍和姜大衛怎麼辦?」

後來鄒文懷的嘉禾公司用7500元美金拿到了李小龍的合約,由他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3周,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賣座的本土影片。嘉禾也憑藉這部影片賺得的350萬首輪票房,成為香港知名電影公司。

許冠文後來主演的《鬼馬雙星》,也是送到邵逸夫門前,被拒絕後落入鄒文懷手中的大餡餅。這部喜劇片的最終票房是625萬。

「許冠文的問題也是一樣,」黃家禧說,「他是拍李翰祥的《大軍閥》成名的,拍了兩三個戲之後要做導演。但是他要的片酬,比李翰祥還要多。如果給了他滿意的價錢,我們自己的導演怎麼辦?」

邵逸夫和鄒文懷,究竟因為什麼原因反目成仇?外界一直盛傳,因為方逸華進入邵氏高層,鄒文懷大權旁落,負氣出走。「其實事實不是如此。」黃家禧認為,邵鄒矛盾的核心,是製片理念發生分歧。「鄒先生拍戲,只求賣座,不管製作費,結果有很多地方就會有浪費。方小姐呢,是管錢的,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她會控制得很嚴格。因為這個問題發生矛盾,所以鄒先生就離開了。」

方逸華當時主要負責財務和採購,據說,任何採購項目都必須由她簽字。曾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劇組,拍攝時臨時需要一箱雞蛋,因為沒有打報告,全體工作人員只能現場等著打完報告、簽完字,戲才能繼續拍。這個說法也被黃家禧推翻了。「當時我們用過雞蛋,但是經常戲拍完,雞蛋就不見了。方小姐來了之後,就會過問。比如這個雞蛋,我們用完可以賣給我們的餐廳,這樣拍攝成本又回來了一塊。」黃家禧說,有些導演不善於拍攝大場面,他們把20個人放在大禮堂拍一個大場面,方逸華看到後不允許這麼做,一定要堅持配到足夠的人數才拍攝。

我問眼前這位與邵逸夫、方逸華共事四十多年的總監:有人說方逸華進入邵氏後,影片製片開始下降,所以他們說「成也蕭何敗蕭何」。黃家禧回答:「沒有方逸華,就沒有今天的邵氏。邵氏的很多事情,都是方逸華在打理。而且她也是邵逸夫現在最信賴的伴侶,邵逸夫的很多慈善事業,都是方逸華在身後支持和推動。如果沒有她,邵氏可能早就賣掉了。」邵逸夫的兩個兒子,一個從事地產,一個從事發行。而方逸華,始終在忠實地執行邵逸夫的意圖。

起伏

1971年,邵氏(香港)成為上市公司。1974年,邵氏影片產量達到創立以來的最高峰,一年之內,出品了50部影片。這一時期,邵氏的全球戰略穩健推進。在新加坡建成總統戲院後第五年,邵氏再添3條院線。包括新加坡在內,邵氏機構的全球連鎖戲院已達230間之多。為了吸引各地觀眾,邵氏出品的電影經常剪出多個版本,尺度最大的送歐美,最小的送南洋,中間的,則在香港上映。同時,邵氏還為拷貝配上不同語種的音軌,發往世界各地。

就在邵氏兄弟的影視帝國日漸壯大之際,邵逸夫於1973年和1975年,先後痛失二哥和大哥。

這一時期,邵氏在香港的基金會成立,開始了在香港和大陸解囊捐助的義舉。1974年,為表彰邵逸夫熱心公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特授予他「皇家CBE」勳銜。1977年,他再度被女王冊封為爵士勳銜,成為香港娛樂圈獲得爵士頭銜的第一人。

結緣TVB 

1980年6月26日,TVB原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突發心臟病,搶救無效辭世。這位地產大亨1967年創辦TVB,開設翡翠、明珠兩個台,採用粵、英雙播音,港人習慣稱之為「無線台」。

7月23日,董事會宣佈:邵逸夫成為董事局新任主席。接棒後,邵逸夫展開了與邱德根主政的亞洲電視(以下簡稱「亞視」)之間的收視大戰。接下來的所有情形,與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戰如出一轍:還在擔任首屆董事的時候,邵逸夫便說服利孝和,成功地從亞視前身「麗的」電視台挖來當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稱為無線大姐大。為了培養新人,無線在1971年創辦「藝人訓練班」,今天絕大多數的香港知名藝人,全部畢業於此。他們也是後來TVB自制劇的主要演員。幾乎所有亞視的王牌節目,無線都有應對的翻版:亞視選「亞洲小姐」,無線就選「香港小姐」;亞視斥巨資拍攝電視劇《一代天驕》,無線便搶拍出黃日華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歷史上,無線和亞視之間,先後有8次著名的收視大戰,無線始終沒讓亞視嘗到甜頭,築牢了自己的香港電視龍頭地位。香港媒體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說無線「無賴」;一說無線「棋高一著」。邵逸夫從不理會這些聲音,他心中有著更大的版圖要去拓展。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清水灣邵氏影城繼續保留,並參與製片。這一年,邵逸夫夫人黃美珍在美國病逝。10年後,90高齡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登記結婚。入主TVB後,方逸華成為董事局行政主席。

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這裡很容易讓人想到離它不遠的清水灣邵氏影城。電視城有22個錄影棚和兩個影視拍攝基地。它比舊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產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我到TVB的當日,正是冬至。雖然是粵港一帶十分重視的節氣,但是戲劇製作部裡,所有的小會議室,都坐著三五成群開創作會的主創。「我們有一條生產線,就是有量化、有規模、有體制的生產。如果要做一個強有力的產業,必須這麼做。其實現在想來,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監製梁家樹說。他和TVB另一位名監製曾麗珍一起,每年要監製500到600集自制劇。

據梁家樹透露,TVB分工極細,拍攝自制劇時,每天會有兩個組,一個外景一個內景。一線藝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裡回來趕內景。不止一個TVB藝人說過:工作最辛苦的時候,走路都能睡著。時常有一線藝人,在一個棚裡拍著一部戲,進入化妝間之後化好妝,進入下一個房間就拍另一部。

效力TVB六年的女藝人葉璇曾經對我說:「TVB是一所大學,它用人情世故教會你作為一個藝人該學習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後來發展出來的技能,都是TVB給我的。」

影視帝國

「我生產電影,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祖國大陸,也懷念自己的文化傳統。」這是邵逸夫在1964年,接受邵氏自宣刊物《南國電影》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今天,越來越多的電影學者通過這段話,找到了打開邵氏秘密的鑰匙。「影視帝國」,這是學者對邵氏家族企業並無爭議的稱呼。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與太平洋中心研究室主任傅葆石博士評價邵氏說:「由於只能在歐美世界處於邊緣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發展成為華人電影工業的中心,在60年代後為全球各地的華人生產和放映電影。國語是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保證了遠離祖國大陸的海外各地中國人能夠形成自己的社團群體。邵氏兄弟公司在他們的電影中構建的文化中國,勾起了全球華裔觀眾的懷鄉情結和民族情懷。邵氏兄弟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和導演,都是所謂的南來文人,在1949年後離開中國大陸,他們的根仍在大陸,他們所有的懷鄉情結和離異感都化作創作的源泉,通過創作電影來表達海外華人眼中的中國文化。」

在影視帝國大業終成之際,邵逸夫於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每年獎金金額高達100萬美金,因而也被稱為「東方的諾貝爾獎」。到2005年,邵逸夫對內地的捐贈累計達33億港元。

對於外界一直關心的、邵逸夫的健康狀況,黃家禧透露,邵逸夫現在十分健康。他最近一次見到邵逸夫,是上週去邵逸夫的家中。輪椅上的邵逸夫需要戴著助聽器跟他講話。那天他們微笑著打招呼,邵逸夫習慣性地衝他揮了揮手。如今在家的邵逸夫,每天必看TVB,今年所有的自制劇,他一集不落,全部看過。方逸華每週會帶他進城喝兩次茶。

「這麼多年過去了,你看邵逸夫從前的那些對手的公司都不在了,但是我們還在,而且還建了新的影城。」黃家禧說。在香港地鐵裡,播放著一部將於12月31日上映的新片——邵氏今年出品的電影《潛罪犯》的預告片。它是TVB今年熱播劇《潛行狙擊》的電影版。

據一位電影學者介紹:邵逸夫曾表示,不再接受任何媒體訪問,功過留給後人評說。也許多年後,他會有更多往事內幕被公眾知曉,也有可能,那些往事會和他從不示人的內心一樣,成為永遠的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8

跨世紀影視大亨邵逸夫離世

2014-01-09  NM
 
 

 

一月七日,由邵逸夫創辦的無綫電視發表聲明,宣布邵逸夫於早上六時五十五分,在家人陪同下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年一百零七歲。公司網頁亦轉為黑白,以表哀悼。據報遺體暫放於聯合醫院,現場有大批媒體守候。身為其多年「戰友」的無綫行政主席梁乃鵬,眼紅紅地發言指,無綫有今日的地位,全因邵逸夫的英明領導。關於葬禮安排,暫只供家人出席,其分布新加坡及世界各地的家人正安排來港,追思會詳情則另行公布。眾人懷念

TVB曾猛將如雲,得悉六叔死訊後,TVB前電視廣播業務總經理陳志雲立即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中,加插悼念六叔的環節,前經理何定鈞和藝人汪明荃讚邵逸夫是好老闆。何定鈞指除了公司大策略,小事他都會放手交由管理層處理,更沒有干預新聞部運作。而汪明荃則形容六叔對人親切,是個慈祥長者,她最難忘是每年台慶,六叔都會出席切蛋糕儀式。

《歡樂今宵》之父蔡和平向本刊大讚邵逸夫有眼光:「當時做開電影都覺得電視係競爭對手,就算電視都係做衞星,反而佢去投資免費電視,好有vision。」在邵氏南國實驗劇團訓練班出身的夏雨,一早得悉消息,心情相當難過,「幾十年都係我老闆,可以話係睇住我大,佢認得我,會叫我夏雨。好多年前出席慶功宴,嗰時六叔起碼八、九十歲,佢話自己練氣功,身體好,仲講咗句:『唏,你哋班後生仔做到嘅,我乜都做得到!』見到佢安詳離開,都算安慰。」

曾患肺炎誤傳死訊

事實上,邵逸夫近年已絕跡以他命名的邵逸夫獎及無綫台慶,最後一次現身,已是一一年十月十五日晚上,當時傳媒拍得他與太太方逸華在中環逛街。近兩年,方逸華已無帶六叔外出,免他着涼,只在家中活動,甚至在任何天氣下也會替六叔穿上厚褸及戴頸巾。於○六年七月,曾一度誤傳邵逸夫死訊,當時傳出六叔急病要入住法國醫院的消息,院方大為緊張,嚴禁醫護人員透露病情,但知情人士說,六叔近年每次入法國醫院,都是因為肺炎併發徵狀,○六年七月他便因患肺炎及肺中有痰在醫院住了一星期。方逸華其後開記者會,澄清六叔只患有輕微肺炎,已出院休養。年輕時有吸煙習慣的六叔,雖已戒煙多年,但心肺功能問題已種下禍根,亦曾試過心臟出現問題,知情人士說:「佢後生時食煙過多,搞到個肺唔係幾好,冷一冷就病,個心亦弱,行路都要人扶住,震吓震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31

收購影視公司:門口的「野蠻人」是外行

http://www.iheim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36

  燈火闌珊透過檸檬冰水,趙思城(化名)的眼睛變得深邃起來,「和其他電視劇公司一樣,王輝的壓力也很大。」
  王輝是大唐輝煌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今年3月,中南重工(002445)(002445.SZ)擬以支付現金及發行股份的方式向王輝等46名大唐輝煌股東購買其持有的100%股權。
  趙思城在此次併購中是關鍵人物。
  大唐輝煌是以影視劇為主營業務的公司,距離上市也曾近在咫尺。不過,這個容量龐大的市場已經不是遍地黃金的時代。
  文化產業融資潮
  影視劇公司已成為文化產業投融資規模中的重要領域。根據《2014中國文化產業私募股權投融資分析報告》,2013年文化產業投融資案例中,影視行業的數量雖不多,卻以融資總規模27.998億元居於首位,佔到了全年文化產業總投融資額的23.4%。
  今年影視劇企業被收購數量明顯增加。
  「拋開利益上的考慮,電視劇市場已是供大於求,再加之商業模式單一,如何走出困局,已不是王輝一個人所面臨的。」對這場併購案非常熟悉的趙思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對於被收購的結局,業內人士認為,像大唐輝煌這樣的「非一線」影視企業而言應該是最佳的選擇方式,「畢竟,價格賣得還不錯。」
  根據重組預案,中南重工在獲得大唐輝煌100%股權的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用於支付購買標的資產的現金對價,標的資產的預估值為10億元。
  但若作為一家影視上市公司來展開想像的話,投資者期望大唐輝煌成為「華策第二」。
  2010年10月26日,華策影視(300133)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繼華誼兄弟(300027)後第二家登陸A股的影視製作公司。上市首日大漲58.53%,股價一舉到百元大關,其市值暴增到60.88億元,而華策影視的實際控制人身家飆升至數十億元。
  王輝個人經歷與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以及光線傳媒(300251)董事長王長田略有相似之處,都有過電視台工作經歷。不同的是,王輝在1997年開始涉足房地產行業,並非直接進入到影視傳媒行業。
  「此前其主要收入並非來源於影視公司,但地產行業同樣面臨轉型的問題,2004年成立的大唐輝煌,一開始並沒有形成連續性的製作與量化,一年也就幾部戲。」趙思城表示。
  上市艱難
  但華策影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的「上市」潮流在一定程度上策動著一批同行,包括小馬奔騰、慈文影視等公司都已有上市打算。
  2011年,以電視劇起家的小馬奔騰完成上市前最後一輪7.5億元融資。由建銀國際影視出版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開信創投、信中利等其他多家風投跟進。
  2010年,只有幾十人的大唐輝煌也開始了首輪融資,博大創投、中植資本等成為其股東。
  在股改層面,為激勵工作積極性,大唐輝煌大多數員工都有持股;與此同時,大唐輝煌在短短半年時間內迅速簽下了包括唐國強、陳建斌等一線演員在內的工作室。
  「無論是資本搶佔二線"影視企業",還是這些企業迅速成長,背後更多還是和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環境有關。從2009年以來,就有十多項政策在力推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個階段,投資影視產業,只要精準,一般問題不大。 」冠群馳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廣東告訴本報記者。
  在大環境與股東們的力推下,大唐輝煌發展迅速,一年推出8到十幾部電視劇,稅後利潤也從曾經的2000萬元增加到上億元。
  2012年2月初,北京華錄百納(300291)影視股份有限公司(300291.SZ)以高達82.46倍的市盈率登陸創業板,令大唐輝煌的「華策第二」夢想成空。直至2012年5月,大唐輝煌進入了創業板IPO儲備企業。
  對於大唐輝煌而言,一切只是開始與未知。
  「大唐輝煌上市歷程也是一波三折。」 趙思城告訴記者。
  一是在這期間,大唐輝煌的上市輔導機構一創摩根出現管理人事變動,其保薦人「出走」,二是在最終完成保薦人簽字等諸多程序後,面臨的則是嚴格的IPO財務核查。
  坊間的一種說法是,就在去年「5·31」最後大限的那天,王輝正帶著資料報告趕到證監會前被朋友攔下,因為當時提交自查報告的企業不到10家,如果大唐輝煌提交,勢必進入現場檢查名單。
  而公開的報導稱,截至5月30日,僅9家上報自查報告。
  大唐輝煌沒有上報,這就意味著其要麼申請終止審查,從此暫別IPO;要麼選擇不作為,等待證監會啟動專項覆核程序。
  最終,在A股IPO暫停以及證監會今年啟動財務專項檢查之後,大唐輝煌、東陽青雨、拉風傳媒、炫動傳播被終止IPO審查。
  每年10億打水漂
  「我只能說我們的命不好,冰火兩重天,大唐輝煌都經歷了。」 趙思城說道。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大唐輝煌開始尋找合作夥伴,包括樂視、海倫鋼琴(300329)、新都酒店(000033)(000033.SZ)等企業都有過接觸,最終,與中南重工達成了協議。
  此次收購則是在寬鬆的政策環境下完成的,這就是去年10月8日,併購重組審核分道制的實施。
  「IPO開閘後,國內影視娛樂產業則迫切希望通過與資本聯手從而發展壯大,而一些傳統業務萎靡的中小盤個股也有轉型的強烈慾望,借殼或併購案例不斷湧現。中南重工考慮大唐輝煌,根本還是傳統企業在發展中也遇到了瓶頸,需要文化產業激活一些東西。」大唐輝煌一位內部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公開資料顯示,中南重工目前主要從事工業金屬管件及壓力容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管件、法蘭、管系和壓力容器。金屬管件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較大,特別是近兩三年受國內及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導致公司業績波動幅度較大。中南重工公司也曾坦言,目前中南重工主營業務發展情況與股東對業績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次收購意在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進一步增強公司未來整體盈利能力。
  湘鄂情(002306)(002306.SZ)收購笛女影視同樣被業界人士視為「缺乏經驗」,這又與2013年餐飲業的不景氣不無關係。
  湘鄂情在去年半年報中表示,上半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和國家政策影響,中高端中式正餐宴請業務市場需求低迷。由於食品原材料、房賃、人力成本、資金成本等生產要素仍然呈現長期上升態勢,公司經營業績出現嚴重虧損。
  去年下半年,湘鄂情開始收購環保公司,今年又連續收購兩家影視公司。
  「收購文化類公司,在某種程度是必然的選擇,因為環顧四周,能夠投資的產業領域是很小的範圍。」 新元文智董事總經理劉德良告訴本報記者。
  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的統計數據顯示,1985年,全國年產劇集1997集,經過1995年、2000年兩次倍增,2003年已經破萬。著名導演尤小剛曾公開表示,每年電視台買片子花費不超過40億,而13000集電視劇製作成本最低要50億,大量風險資本的流入,令電視劇市場的發展速度激增。
  但目前每年全國電視台只能消化8000至9000集電視劇,面對1.7萬集實際產量,每年差不多有一半的電視劇無法播出。
  「根本上電視劇產業是B2B模式。」冠群馳騁董事長劉廣東對記者說。
  中國電視劇發行渠道一般有兩條,一條是製片方直接賣給「最大買家」——中央電視台,優點是製片方省時、省力,但發行價格上不去。另外是自己做全國發行,與各電視台談判,發行週期長、風險大,而且發行人力成本又比較高,好處是發行價格高很多。
  「現在電視台與網絡的購買價格此消彼長,而電視台是電視劇產業最大的收益獲得者,相反,投資者的收益是有限的。我們業界估計,看似龐大的電視劇市場,真正盈利的並不多,至少每年有10億元打水漂,影視公司被收購,至少在產業鏈層面可以擴展,至於與其他產業的資源整合與融合,還要看未來的發展。」以上大唐輝煌知情人士表示。
  業界人士表示,相對於阿里、光線等文化產業戰略佈局,一些跨行業企業的壓力並不小,但收購影視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引起眼球效應。
  中南重工擬作價10億元收購大唐輝煌的公告出來後,公司股價連續幾個交易日漲停;湘鄂情也是如此,發佈公告後股價大漲。
  做好內容是關鍵
  以阿里巴巴為例,2013年1月,阿里巴巴旗下的音樂事業部收購音樂網站蝦米網,金額未披露;4月,以5.86億美元買入新浪微博18%股份。2014年2月,阿里巴巴以10.45億美元100%拿下高德軟件;3月,阿里巴巴62億港元獲得文化中國60%股權,此後,另一大互聯網巨頭騰訊(00700.HK)在文化中國的持股量將由8%攤薄至3.2%。
  而騰訊目前52%的盈利點來自於網絡遊戲,百度在音樂、網絡文學、視頻網站方面則早有拓展,優酷自己參與投資影視劇。
  「文化產業在與其他產業融合的過程中,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文化業態將是延伸的最好突破方向。這幾家很明顯,渠道不用說,就是向上游拓展,走全產業鏈發展之路。」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
  對於「壓力」之說,幾家上市公司雖未正面回應。但在預案裡,中南重工坦言,如果未來電視劇的製作成本繼續攀升,而發行價格不能同比上漲、藝人經紀和植入廣告等業務不能有效開展,大唐輝煌存在利潤率下降的風險。
  「中國文化產業3年前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為什麼?以前是以渠道為主,通過這兩年的發展,隨著院線和視頻網站的增長,又開始回歸內容建設。」 趙思城表示。
  「無論是收購還是被收購,市場會有一個理性回歸的過程,就電視劇生產而言,存在生產與消費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通過一定時間是可以解決的。現在是影視劇公司最艱難的時候,挺過去就好。」 他告訴記者。
  近日在圈內熱議的一個話題就是「一劇一星」,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或許是好事,因為以往財大氣粗的電視台就幾個,如果一劇一星,使得市場競爭激烈,價格自然就可以提升。
  「如果這個政策能夠實施的話,必然一個趨勢是電視台要參與到投資裡來,這樣是好是壞很難說,如果投資是在基於一劇一星收視人群的大數據之上去定製製作電視劇,還是對這個行業的發展有益處的。當然,現在一些影視公司已開始參照大數據進行影視劇的創作。」該知情人士表示。
  「大唐輝煌目前在年產10部影視劇階段,依靠這種模式結合藝人經紀業務,未來兩年還能保持一定的成長性。但王輝必然考慮更長遠的發展。」 趙思城表示。
  業界人士估計,大唐輝煌應會借助資本力量進行產業鏈條上的收購。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陳漢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