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創業,敗者幾無善終可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5/154406.shtml
導讀 : P2P創業不允許失敗,敗者無善終之路,成功了就是普惠金融,失敗了就是非法集資。遠比其他行業的創業更艱難
時間進入2016年,同年前一樣,P2P行業依然雷聲隆隆,惠卡世紀限制提現,隨後便被指詐騙和傳銷,各種負面新聞隨之而來。在《還珠格格》中飾演“皇阿瑪”的著名影星張鐵林也被指曾為如今面臨19億兌付危機的鑫琦資產代言,引起投資者紛紛要求其還錢的輿論壓力。
於此,在感概P2P投資風險大、投資難的同時,站在創業者的角度,筆者也不免感到P2P創業者的創業難、創業累,遠遠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看似外表光鮮亮麗,黃金地段高檔寫字樓,大手筆廣告營銷費,實則盈利微薄甚至大部分P2P平臺尚未盈利,處於虧損的狀態。創業者的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每月瘋狂燒錢卻收效甚微,還要面臨各種擠兌和打壓。
P2P是塊美味蛋糕,人人都想分一塊。眾多P2P創業者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期望自己能被吹起來,從此晴空萬里,碧海藍天。可曾想,也許迎來的是狂風暴雨,黑暗隧道。
互聯網O2O創業,幾個誌趣相投的合夥人,一個不錯的點子,一份商業計劃書,拉到投資方,尋得啟動資金,就可以著手開始創業。成功了就走上巔峰,君臨天下,失敗了就宣布破產,一貧如洗,大不了東山再起,重頭再來,人生誰沒有幾次失敗!
然而,P2P創業則不同,圈內有位大神說過:P2P創業不允許失敗,敗者無善終之路,成功了就是普惠金融,失敗了就是非法集資。遠比其他行業的創業更艱難!
一、相較於其他行業,P2P創業成本更高
作為金融行業,P2P其實是民間借貸的變種,依托互聯網,實現陌生人向陌生人借錢的模式。而一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建立,不僅需要好的運營,更需要金融、風控、法律、技術、互聯網等相關高端人才。盡管我國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另一面卻面臨著高端人才荒。用人荒成為企業運作的重大難題,高端人才的聘請自是“價值不菲”。據悉,P2P領域,30~50萬年薪,運營總監級主管當中已算普通,動輒甚至上百萬。就連普通崗位,剛畢業的優秀員工每個月能拿到上萬工資, 一般也有六千左右。一些公司為了留住核心員工,更會采用大幅度加薪,並許給期權激勵。
而一旦疏忽,人才方面有所吝嗇,倘若風控沒做到位,有可能幾筆壞賬就使平臺面臨滅頂之災。而監管細則尚未明確的時期,法律風險自是P2P企業需要規避的一個重大問題。技術方面一旦出現漏洞,趁機被黑客入侵篡改平臺數據,那也是無法彌補的錯誤。因此,P2P這個敏感的行業,為了平臺能安全運營,高端人才的標配必不可少。
時間成本另算,人才支出尚且,何況營銷推廣費,辦公用地租賃費,以及設備費,也是不小的一筆數目。
二、P2P創業所面臨的壓力更大
其一,如文章前面所說,其他行業的創業,失敗了面臨的也許只是資金的虧空,金錢的損失。而P2P創業,涉及了大量投資者,投資者把錢投進平臺,期望通過平臺賺取收益。可一旦平臺風控沒把嚴,或者是運營模式出現問題,投資者人心惶惶,在擔心本金不保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大面積擠兌,采取提前贖回資金的措施或者被媒體大肆報道負面新聞,敏感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生死常常就在一瞬間。就算平臺倒閉,也不會像普通公司一樣,宣布破產、處置財產就完事,創業挫敗感,道德譴責,法律制裁,牢獄之災,每一個都足以讓人崩潰!
已經倒下的東方創投、e租寶、泛亞、三農資本等,最後無一不牽動經偵介入,涉及違法,而創業者面臨的不僅僅是資金的損失,往往還伴隨著牢獄之災。
更為悲催的是,自己的P2P平臺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穩健運營著,可行業不斷出現負面新聞,使得投資者們聞P2P喪膽,從而在擠兌中遭了秧,破了產。
其二,P2P投資,向來以高收益、短期限、操作靈活又簡便獲得人們的青睞,企業一面在尋找優質資產的同時,一面要保持較高的收益才能在全國數千家P2P平臺中脫穎而出。如果收益低於8%,人們更願意選擇傳統的貨幣基金或原油投資,但利率高於15%的優質資產卻被銀行、小貸公司、典當行等傳統金融行業所爭奪,新興的P2P行業在這方面明顯處於弱勢。要使平臺正常運營,還要求平臺資產端和投資端能夠達到平衡的狀態,這也是企業面對的巨大壓力和考驗。
其三,07年拍拍貸的誕生意味著國內P2P發展的開始,世界P2P的誕生以06年Lending Club的創立為標誌,這樣算來,P2P行業的發展歷史尚淺。我國的拍拍貸、陸金所等平臺也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並未有什麽成功經驗可供借鑒,因此大部分P2P創業者都是靠著自己的理解,一面學,一面做,不斷進行試錯來開辟P2P行業的發展之路,創業之路艱辛而漫長。
總之,P2P創業不易,道阻且長,但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相信P2P行業終將朝著明媚發展。因此,P2P創業者們,堅持,挺住,陽光就在前面!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朵拉916,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金墉成為下屆世行行長唯一提名人選 連任幾無懸念
據新華社消息,世界銀行14日宣布,世行執行董事會確認提名下屆世行行長人選的時間於當天晚上6時截止,現任世行行長金墉成為唯一提名人選。
世行當天發表聲明說,根據之前宣布的行長遴選流程,世行執行董事將與金墉在華盛頓會面,預計將在今年10月初的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時結束遴選流程。
美國、中國等世行主要股東均已表示支持金墉連任,這意味著金墉再次當選世行行長幾乎無懸念。
金墉1959年生於韓國首爾,5歲隨家人移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醫學教授、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顧問、達特茅斯學院校長等。2012年,金墉獲得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名,成為世行行長候選人,並最終當選世行行長。他的本屆任期將於明年6月30日結束。

金墉
世行8月23日宣布,世行執行董事會收到現任行長金墉提出的連任意向,並決定啟動下屆行長遴選流程。世行執行董事可於8月25日至9月14日提名人選,後由執董會確定至多3名行長候選人,並最終確定行長人選。
根據世行章程,世行行長在執董會指導下開展世行的日常業務。行長對機構、官員和員工負責,受制於執董會的總體管控。行長在履行其職責時,完全對世行而非任何其他權威承擔義務。同時,行長還擔任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執行董事會的主席。行長當然也是國際開發協會和多邊投資擔保機構董事會主席及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管理委員會主席。
亞洲最大鋰礦實探:估值13.5億,4年來幾無產出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18/1139560.html
每經記者 陳耀霖 每經編輯 文多
四川阿壩金川縣集沐鄉的李家溝鋰礦,被稱為“亞洲最大鋰礦”,一直頗受外界關註,其采礦權在2015年底時估值高達13.5億元。
近年來,與該礦結緣的上市公司,包括恒鼎實業、雅化集團(002497,SZ)及*ST眾和(002070,SZ,原眾和股份)。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中,卻從多位相關人士口中得知,這個被大力追捧的李家溝鋰礦,近年來卻幾乎未曾開采出鋰礦。即使在鋰價高位的2015年、2016年,企業也未能把原礦采出轉化為利潤。換句話說,這個“亞洲最大鋰礦”難以產礦。
在上市公司們所宣稱和相應評估報告中,李家溝鋰礦無疑是一座巨大的“金礦”。然而,為何自2013年取得采礦權以來的4年多時間,該礦幾乎沒有產出?圍繞李家溝鋰礦,上市公司們所描繪的是一張“大餅”還是一幅藍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7月下旬對此進行了實地調查。
●德鑫礦業工作人員:礦已停產約2年
李家溝鋰礦的采礦權(由探礦權轉化)為德鑫礦業公司所有,層層往上看去,國理公司通過恒鼎科技持有德鑫礦業100%股權,而截至7月14日雅化集團持有四川國理公司37.25%的股權,為第一大股東。通過持有國理公司,雅化集團間接擁有李家溝鋰輝石礦采礦權,該礦已探明鋰資源儲量約51.21萬噸(折氧化鋰)。
但實際上,自從雅化集團2014年入主德鑫礦業掌握李家溝鋰礦的經營權後,就一直有投資者在雅化集團互動易平臺上詢問,“鋰礦什麽時候能實現開采?”“哪些在開采?”而上市公司則一直以“尚處於完善開采方案階段”的措辭作為回複。
“在鋰價高的時候,多開采原礦,把它變成利潤,是任何一家公司正常的沖動。”一位鋰行業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是經濟規律,有錢為什麽不去賺呢?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就是市場的反應。”
那麽,該礦目前到底建設得如何了?7月下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赴金川縣探訪發現,被多家上市公司追捧的“亞洲最大礦山”李家溝鋰礦,一直未能規模采礦並實現利潤。
“你們是來看鋰輝石礦的嗎?礦是好礦,但是路太難找,停產很久了!”在金川縣集沐鄉,一位鄉政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這個礦品位很高,但是很難采,很多人都在上面賠了錢。我有個朋友和德鑫公司做設備生意,現在賠了差不多200萬了。”
隨後,在當地人士的幫助下,記者驅車來到集沐鄉李家溝鋰礦所在地。進山入口處立著“禁止通行”的標誌,上山的道路全是碎石子路,十分狹窄,僅能讓一輛車通行。其中岔路很多,地形十分危險。“沒有當地人,你們肯定是上不去的,這里經常有車子掉到懸崖下去。”當地的引路人說。
驅車上山,經過近1個小時的車程,到了將近海拔4000米的高山地帶。記者發現,在這個高度,這條唯一能擔任運輸功能的碎石路,已經被洪水沖垮,車輛已無法再通行。
“現在里邊就還有兩個守礦的,其余的是德鑫公司雇的當地人,我們的工作就是修路。”在礦山現場,一位德鑫礦業的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條路是今年沖垮的,礦的話,停產大概有兩年了。”
在隨後的采訪中,雅化集團內部人士也向記者坦承,李家溝鋰礦近年來並未得到有效開采。
不過,根據德鑫礦業一位已離職的負責礦產開采的人士向記者透露,雖然目前道路被沖毀,但在之前,李家溝礦山也並非完全沒有產出過礦。“前兩年,李家溝曾開采出過少量的原礦,但是因為現場沒有選廠(即選礦廠,是將低品位礦石富集成高品位精礦的廠),只能拉到金川縣城里去加工,這樣太不方便,成本又高,僅僅做了一段時間就沒做了。”前述的離職人士告訴記者。
根據該人士的說法,從取得探礦權至今,李家溝鋰礦只開采出過“微乎其微”的少量原礦,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停產狀態。
值得註意的是,2015到2016年,國內鋰價在高位運行,在幾乎所有鋰業公司都在想方設法釋放產能時,李家溝鋰礦的所有者們,卻抱著“金山”難以變現。
●“不是公司不想開礦,而是沒法開”
取得采礦權已有4年時間,卻為何李家溝鋰礦開采始終開不出來?
2015年底至去年,雅化集團擬出讓四川國理股權給福建上市公司*ST眾和,*ST眾和在收購中給予了“李家溝鋰輝石礦采礦權”評估值高達13.53億元。
到2017年4月,該轉讓謀劃宣告終止。不過,在2015年12月時,*ST眾和曾披露過:當時德鑫礦業如果要達到生產狀態,需要完成的工作不少。其中包括對礦區變電站進行擴容改造、建設新的供水系統、對礦山道路進行簡易改造、完善試驗選廠等多項工作。此外,還有包括環評在內的多項行政審批手續需要辦理。
從記者現場獲得的相應情況來看,目前,李家溝礦山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為何無法實現順利開采?德鑫礦業幾位不願具名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之所以遲遲未能實現規模開采,除了顯而易見的道路不通、礦山基礎設施建設困難外。還由於其他一些利益分配的問題,導致開采一直難以順利進行。
“不是公司不想開礦,而是沒法開。”近期,雅化集團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也不是哪一家公司的問題,而是基本上沒有人順利開采出來。”該雅化集團內部人士言語間頗為無奈,“作為企業,做事情肯定要算成本賬。如果自己開采不如進口劃算,那還強行去開采的話,是不是也是對投資者的不負責任?”
開采進展緩慢,礦山還引起了多起糾纏不清的官司。
金川縣人民法院公開信息顯示,由於勞資糾紛,2015年,李家溝鋰礦原采礦場礦長付玉忠將德鑫礦業告上了法庭。
從金川縣法院的判決書中,可以一窺德鑫礦業的經營狀況。其中原告、被告分別提到,“由於一直未進行采礦生產,導致與被告的合同無法履行”,“公司的經營情況極其困難,為了便於集團化管理,需降低德鑫公司中層管理幹部薪酬約20%”。
另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有德鑫礦業的合作方,也正欲與之對簿公堂。由於長期未進行采礦生產,德鑫礦業曾將采礦工作外包給另一家公司,該公司將采礦設備等運抵礦山後,卻遲遲無法開采,蒙受了一定損失。目前,該公司也有意提起向德鑫礦業訴訟。
礦山的經營如此困難,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受到拖累。據雅化集團披露,在公司成為四川國理大股東後的2014年、2015年,四川國理凈利潤分別虧損2942萬、394萬元。國理公司曾表示,虧損是由於原材料鋰精礦石短缺長期停產造成的。
對於四川國理的情況,雅化集團內部人士也曾向記者表示:“在增資完成以後,四川國理的經營情況一直不容樂觀,上市公司又是給擔保又是提供平臺,進行交易,最終虧損的現象才有所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