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PC之父 三十年前發明PC 如今平板不離身 狄恩:PC將步上黑膠唱片後塵

2011-9-5  TWM




在惠普宣布賣掉PC部門後,PC 已死的說法如今再度甚囂塵上,本刊特別邀請IBM當年開發第一台PC的狄恩,請他發表對PC及未來科技發展的看法。

撰文‧林 宏文

惠普宣布將PC部門賣掉,引起市場相當大的震撼,不僅因為它是全球最大PC品牌,市占率達一七.五%,也因為惠普是對台灣採購量最大的 外商,去年在台灣委託製造的訂單金額高達二五○億美元。

相較於二○○五年IBM將PC部門賣給聯想,惠普這個宣布晚了六年,未來不論賣給哪 家公司,以及賣掉之後可能的衝擊,都是台灣業界非常關心的議題。

八月十二日,是IBM公司推出後來成為標準規格個人電腦(PC)的三十周年 紀念日。不過,最早參與設計並擁有三項專利,且有「PC之父」之稱的IBM科學家狄恩(Mark Dean)卻表示,PC將逐漸沒落,而他個人現在也改用平板電腦了。

狄恩是IBM內部第一位取得技術領域最高榮譽院士(Fellow)的非 裔美國人,也帶領大型研發團隊開發包括一GHz的微處理器。為了進一步了解狄恩對PC的看法,本刊特別取得他針對多個問題的第一手回答,以下是狄恩的訪談 內容摘要。

取代PC地位的不是裝置,而是新穎的理念PC已經發明三十年了,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日子。當年我參與IBM「五一 五○」機型PC的設計時,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創意後來竟可以創出一項巔峰期年銷售達三億多台的產業;身為IBM設計團隊的一分子,我感到相當自豪。

儘 管「後PC時代」已經來臨,我自己所使用的電腦,也已改成平板電腦;但是,當初我協助設計PC時,並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親眼看見它沒落。雖然PC未來仍會 被大眾廣泛使用,但很明顯的,PC已不再是提供創新的來源。

我認為,PC將步上打字機、卡式錄音機、黑膠唱片、真空管的後塵,逐漸沒落,不 再是人類創新活動的中心。取代PC地位的並不是另一種裝置,而是各種新穎的理念,決定電腦運算在人類進展中扮演的角色。

近來趨勢日益明顯, 人們創意的泉源不再是特定的裝置,而是各種裝置形成的「社群空間」。如此,電腦運算才能對人類的經濟、社會及生活造成更大的影響。

雖然我這 樣講可能有點奇怪,但我還是要說:更令我感到驕傲的是,IBM在二○○五年就決定退出個人電腦事業,並把它賣給了聯想公司。當時,許多科技業人士都很質疑 IBM的決定,但如今事實證明,在「後PC時代」中,IBM又一次居於領導地位。

從參與PC的開發,到進入後PC時代,IBM在這個發展的 故事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那就是,IBM永遠關注著下一個最重要的大事,我們期待這個世界的變化,並試圖去領導與超越,而非被動地做出反應, 甚至坐以待斃。

一九九○年代中期,IBM就積極進行轉型,並取得了很大的改造成果。在IBM一百年(編按:今年六月十六日是IBM創立一百 年的生日)的歷史中,就是因為有不間斷地改造與轉型,IBM才能屢屢創下高峰。

歷經百年改造與轉型,確認軟體與服務為未來發展方向如 今,IBM為顧客及社會帶來更多整合性的科技與生意,我們引領許多基礎的科學研究,並且設計全世界最頂尖的晶片與電腦,提供軟體及諮詢服務等,讓我們的客 戶也可以像我們一樣持續性地進行轉型。三年前,我們推出「智慧地球」的計畫,目標是協助解決這個地球最複雜的問題——讓地球可以運作得更好。

我 們在進行轉型的過程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想法,就是盡量退出大宗商品的事業,轉而擴大投資高價值的市場。因此,在過去十年間,IBM除了退出PC事業外,也 陸續退出硬碟及印表機市場;另外,我們持續地投入研發,每年達到六十億美元的金額,就像最近IBM開發的華生電腦,在美國知名的益智電視節目 「Jeopardy」中,擊敗了前任冠軍一樣。

同時間,IBM也不斷地建立我們在軟體及服務上的能力,特別是在邏輯分析領域的投資,從二 ○○一年至今,IBM已花了三三○億美元,收購了一二七家公司。

IBM的轉型,給公司的業績帶來很正面的貢獻。以出售PC部門的前一年、也 就是○四年為例,當年IBM的稅前營益率為一一.一%,去年(一○年)的數字則已明顯提高到一八.九%;更特別的是,由於IBM認真耕耘新興國家,因此, 在許多成長型市場中所創造出來的利潤,已經相當於或甚至超過在許多成熟型市場的利潤。

至於我在IBM的角色,如今也有所改變,目前我擔任 IBM中東與非洲地區的首席科技長職務,服務地點在杜拜。我的工作特別聚焦將IBM的技術與解決方案,帶給非洲大陸的客戶及政府,讓他們可以發展並提升科 技技術及電腦科學,雖然PC革命已經帶給這個世界很大的衝擊,但我相信IBM與其他公司正在做的努力,未來會給非洲大陸帶來更重大的影響。

我 很高興我有機會在PC革命中扮演一個角色,更幸運的是,我還有第二次機會來參與並改變這個世界——幫助非洲人達成他們的夢想,並創造屬於他們的機會。我 想,這應該就是科技可以帶給人類最大的進步吧!

狄恩(Mark Dean) 現職:IBM中東與非洲地區首席科技長經歷:IBM聖荷西大型研究團隊副總裁IBM開發1GHz微處理器負責人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7

張忠謀為何「追殺」三年前叛將?


2011-11-07  TCW




台積電前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今 年開始多了兩個新的身分,他是三星電子(Samsung)新任研發副總經理,也是台積電全力追訴的被告。

他的名字,再次牽動台積電和三星之間的敏感賽局。

就在台積電宣布領先全球晶圓代工廠,率先生產二八奈米晶片的兩天後,十月二十六日,梁孟松帶著大群律師出現在台北智慧財產法院。

這一天,法院審理重點,是台積電對梁孟松提出的「定暫時狀態假處分」聲請,台積電主張,梁孟松手上擁有在台積電工作獲得的營業秘密,必須限制梁孟松使用, 才不至於影響台積電的權益。台積電和三星的法律戰,再落下一顆棋子。

梁孟松是誰?為什麼這個官司這麼引起注目?

梁孟松在台積電十六年,在現任研發副總經理蔣尚義加入台積電前,在一九九七年,梁孟松曾代理過台積電研發部門領導人,因此得以了解台積電研發的整體狀況。 在美國專利局的資料庫裡,梁孟松個人參與發明的專利半導體技術,有一百八十一件。

這個數字,和台積電擁有的五千多件專利相比,也許不特別多,重要的是,梁孟松參與的都是最重要先進製程的技術研發。台積電十月二十四日宣布進入量產的二八 奈米製程,就和梁孟松參與研發的多項專利有關,因為工作,他得以接觸台積電最核心的關鍵技術。

曾經,是台積電悍將研發能力可排進前十名

一位半導體公司主管觀察,「說他是蔣爸(指蔣尚義)的大弟子,是錯的,但梁孟松確是台積電研發部門的一流高手。」他分析,如果說發明浸潤式顯影的台積電微 製像技術處資深處長林本堅是光學高手,梁孟松就是在半導體先進製程模組開發的一流高手,「梁孟松是台積電可排進前十名的研發人才,」他觀察。

梁孟松的工作,就是領導模組開發團隊,這是先進製程的核心,再把結果回報給先進製程開發負責人。從九○、六五、四五甚至到二八奈米,計畫領導人都是由米玉 傑擔任,他是台積電今年新升任的研發副總經理。

但一位曾和梁孟松合作過的工程師觀察,「他一直覺得自己對公司有很大貢獻,希望自己也能升到副總位置。」曾有一度,台積電決定把二八奈米兩個平台的研發計 畫,其中之一交給梁孟松負責,但最後還是臨時決定由米玉傑負責。

關鍵在於梁孟松的行事風格。「他是不容易team work(團隊合作)的人,」一位台積電主管觀察。「梁孟松個性豪爽,講義氣,但有的時候他把話說得太滿,」一位曾和他合作的工程師說。「梁孟松是比較單 打獨鬥型的人,」這位台積電主管分析。

二○○六年,蔣尚義退休後,一位認識他多年的朋友觀察,梁孟松原本以為自己有機會再往上升,卻沒想到台積電從英特爾挖來台積電前總執行長、現任新事業組織 總經理蔡力行的學長——英特爾前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負責先進製程研發,梁孟松雖然研發能力強,但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當時更勝台積電,這間接影響 梁孟松的職場規畫。

同時,原本一直和他在公司內平行發展的同事孫元成升上研發副總經理,雖然台積電把梁孟松調為基礎架構的專案處長,這也是先進製程裡的核心單位,但○八年, 梁孟松仍選擇離職。

採訪過程中,本刊記者分別由台灣三星,以及梁孟松在韓國成均館大學的通訊地址聯絡,查證梁孟松的想法,但一直沒能得到回音。

三年時間,梁孟松為什麼一下子從台積電不得志的悍將,選擇遠走韓國?

後來,變出走叛將赴三星投資的大學任教

「二○○八到○九年,三星計畫來台積電挖兩百到三百個工程師,」一位半導體公司主管說。三星開出的條件是,「在台積電十年能賺到的錢,在三星三年就能賺 到。」以梁孟松的位階,這個金額,不會輸給美國公司的CEO,三星還出動行政專機,載他和其他台積電前員工往返台灣和韓國。

台積電祭出結構性調薪等方案留人,同時勸這群人,「不要走,走了,就不要想再回來。」最後三星只挖到二十幾個人,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

三星電子公關王慈萍回應:「三星在全世界都對優異人才有興趣,我們在全世界聘人,都會遵守當地和國際的法規。」

當時的梁孟松,雖未從台積電離職後,就直接進入三星,但仍被視為是跳槽出走。關鍵是他離開後,在新竹清華大學電機研究所的教職只待不到一年,就轉往韓國的 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任教,直到現在,成均館大學資訊和通訊學系網站上,教師名冊裡,還放著梁孟松的照片。

這一步,讓梁孟松被台積電視為投奔敵營的叛將,因為成均館大學是三星投資的大學,三星在一九九六年投資成均館大學,其中資訊科學院更在三星總部所在的水原 市;進了成均館大學,就等於進了三星,「他那個時候,就在替三星做事,只是規模還小,」一位台積電主管觀察。

如今,成官司被告老東家殺雞儆猴意味濃

台積電代理發言人孫又文表示,台積電目前有關於智慧財產權的官司正在進行,因此不評論這個案件。

最值得注意的是,若○八年,梁孟松就被視為投奔敵營,進入被三星投資的機構,為何台積電要到今日才出手?

表面看來,是因為今年中,梁孟松終於正式加入三星公司。但過去兩年,三星的晶圓代工部門,已從台積電雷達幕上的一點,變成今年張忠謀口中「很大的競爭 者」,台積電原本冀望甚深的蘋果(Apple)A6處理器訂單,一直受到三星的干擾,才是關鍵原因。

「這一步,是要殺雞儆猴,」一位半導體公司主管觀察。梁孟松擔任過研發主管,熟悉台積電的研發流程,「台積電最怕的,是梁孟松回來挖角。」侵犯營業秘密, 是有刑責的重罪,如果已掌握證據,「不會只是假處分,」現在告梁孟松的用意,就是告訴其他人,離開台積電,除了財務上的風險,還得承擔被全世界最大晶圓代 工廠控告的法律風險。

除了殺雞儆猴的用意外,台積電背後「順藤摸瓜」的策略,更值得玩味。

一位律師觀察,警告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一系列的動作計畫。」

他分析,過去台灣曾打贏過重大的營業秘密官司,第一步就是先控告對方關鍵員工,如果梁孟松有交付營業秘密給三星,關鍵的場景和最重要的證據都會在台灣。

「他交付秘密的對象是誰,那個人也有刑責,」只要查扣關鍵證據,順藤摸瓜,三星就將進入台積電的法務火力範圍,若找到證據,梁孟松將成台積電送進三星的 「特洛伊木馬」。

像上次台積電對中芯的訴訟,在台積電掌握重要證據後,中芯前執行長張汝京就不曾再到台灣過境,如果台積電在台灣官司裡掌握了重要證物,就可望循中芯模式, 在美國法院控告三星。台積電選在開庭前兩天宣布二八奈米領先量產,就是要證明二八奈米的生產技術,台積電領先全球,而梁孟松擁有的先進製程技術,是因在台 積電工作取得,未來若梁孟松把擁有的先進製程知識使用在三星,形同三星利用台積電的營業秘密,勝算將更往上升。

這就是,台積電以這麼激烈的手段,對付一個離職研發處長的原因。

這是一場商業戰爭。一個悍將,是企業在戰場上的支柱,但善用法律制度,一個離職員工,也可能成為企業殺敵的刀刃。當企業如此「精算」人才的價值與意義時, 人才未來將會如何看待「企業」,雙方的互動關係,其實更值得關注。

該如何與這群最優異的頭腦共舞,對台積電與其他人來說,未來,可能是比專利、製程,更重要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台積電留不住的研發高手——梁孟松跳槽三星大事紀1992 進入台積電,負責DRAM、嵌入式記憶體技術2006 直屬長官蔣尚義退休,原以為升遷在望2008 離開台積電,進入清大後留職停薪,轉赴韓國成均館大學2008 三星啟動挖角計畫,要挖台積電200名好手,最後只挖成20名2010 媒體報導梁孟松可能洽談回台積電事宜2011/7 加入三星電子任研發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99

家電企業佈局新興市場/方向TCL若干年前就去了越南 潛水員文摘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6837464/

 [ 肖友元說,格力海外工廠的選址有三個條件:一是有市場潛力,二是有關稅壁壘,三是勞動力成本低 ]

歐美市場持續疲軟,新興市場正成為中國家電企業征戰海外的新重點。

美 的電器(000527.SZ,下稱「美的」)日前公告披露,將與開利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拓展印度空調市場。雙方在印度的空調業務將合併,新公司投資額約 3300萬美元,其中美的投資約2000萬美元,控股60%;開利投資約1300萬美元,持股40%。新公司初始投資產能約100萬台。

印度是繼越南、埃及、巴西和阿根廷之後,美的空調業務在海外的第五大生產基地。

美的電器董事會秘書李飛德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新興市場是美的2012年海外拓展的重點,在新興市場建廠及打造自主品牌是美的海外戰略之一。公司不久的將來還會在另外一至兩個新興市場國家建工廠,以逐步完成新興市場佈局。

力拓新興市場

放眼全球,新興市場比歐美潛力更大。包括南美、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新興市場空調銷售額目前已經超過歐洲和北美,在全球空調銷售額中佔比超過50%。

中 國機電進出口商會高級商務專員於治璞曾向本報透露,2011年1~9月,中國空調出口3923萬台,同比增長10.89%;出口額達82.9億美元,同比 增長33%。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使出口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空調出口仍然保持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新興市場迅猛增長,俄羅斯出口就同比增長了 300%。

李 飛德說,印度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人口數量,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之一,家電市場增長潛力巨大。開利原來在當地有一個空調生產工廠,美的也有一 些空調銷售業務。這次雙方將各自在印度的家用空調及部分輕型商用空調的生產、銷售業務合併後,將建100萬台/年的空調產能,生產「美的」和「開利」兩個 品牌的空調。

開利是美的國際化的老搭檔。2010年,美的收購開利埃及Miraco公司32.5%的股權,並擁有其工廠;2011年,美的收購開利拉美空調業務51%權益,又收穫巴西、阿根廷工廠。

「美的與開利通過在埃及、拉美等地的合作,已形成良好的戰略合作關係。」美的電器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表示,這次在印度再次合作,將發揮雙方的專業技術與營銷網絡的優勢,推動建立本土化的高效率經營與運作平台。

加快在海外新興市場建立自主品牌,是美的戰略重點之一。美的集團副總裁黃曉明曾向本報表示,美的希望「十二五」期間海外銷售佔整個集團銷售額的35%以上,其中自主品牌佔出口額30%以上,美的在全球新興市場的產業佈局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

據美的電器2011年的半年報,去年上半年,美的電器在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的銷售收入分別約為452億元和168億元。海外收入佔比約25%,仍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海外建廠升溫

新興市場需求升溫,催生海外建廠熱潮。除了美的,海爾在巴基斯坦,格力在巴西、越南、巴基斯坦,志高在尼日利亞、土耳其,也都設有海外空調工廠。

「在有潛力的海外市場建工廠,是格力拓展國際市場的方向。」格力電器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向本報表示,人民幣升值,使海外建廠的成本降低。

肖友元說,格力海外工廠的選址有三個條件:一是有市場潛力,二是有關稅壁壘,三是勞動力成本低。像巴西空調整機進口的關稅已提高到35%,不設廠就沒有競爭力。

格力海外工廠的合作方式多樣:有的100%控股;有的與合作夥伴共建;在市場較小的地方則技術入股,由經銷商建組裝廠。肖友元說,「建了海外工廠,可以降低出口費用,提高成本競爭力,從而更好地支撐自主品牌。格力希望自主品牌的佔比從30%提高至50%。」

志高海外市場管理部部長廖世興透露,志高的海外工廠,一般與當地經銷商合作投資,以提高海外物流供應能力。而且,通過散件出口,規避海外關稅壁壘。「OEM有一定規模後,推自己品牌的時機到了。品牌永遠是你的,有定價權,可以掌握自己的銷售渠道。」

不過,海外建廠也存在匯率、法律等風險。比如隨著人民幣升值,出口空調散件的成本越來越高,且外匯結算損失也較大。曾有業內人士抱怨,在越南設廠出現虧損情況。

因此,在海外設廠、發展自主品牌與保證海外市場利潤之間,美的希望尋找一個平衡點。與開利合作似乎是不錯的選擇。美的好幾家海外工廠都是從開利手中收購的,而且「美的」、「開利」雙品牌的運作,有利於做大海外工廠的產能規模,分擔經營風險。

 

附表 家電企業的海外設廠情況不完全統計

資料來源:本報整理

格力: 巴西、越南、巴基斯坦

志高: 尼日利亞、土耳其

長虹: 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捷克、韓國

美的: 越南、白俄羅斯、俄羅斯、印度、巴西

海信: 南非、匈牙利、法國

海爾: 20餘個海外基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35

漏洞篇》新版證所稅會重演二十四年前的歷史?七大漏洞透視證所稅開徵的最大挑戰

2012-4-23  TWM




新版證所稅對於境內、境外的個人 及法人課稅方式大不相同,稅制的改變對於資本市場衝擊還沒辦法預知,多位專家檢視財政部證所稅版本認為,接下來台灣股票市場將會產生七大漏洞與出現很多 「怪異」現象。

撰文‧張瀞文、葉揚甲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四日,蔡先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二十四年前的這一天。

當年蔡先生僅三十五歲,已經擁有上億元身價,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他帶著家人到台中遊玩,正當與家人開開心心共進午餐時,電視上突然傳來財政部長郭婉容宣 布第二年要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簡稱證所稅)的消息。

二十四年前,證所稅開徵一年後停止沒想到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一)一開盤,所有股票全部跌停,之後連續十八個營業日都是「開盤就收盤」無量下跌,投資人股票 想賣、想斷頭都賣不掉。

在接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蔡先生每天吃不下又睡不著,體重一下子暴瘦八公斤,由於股票沒辦法斷頭,金主開始來討債,一夕之間他從原本的億萬富翁,變成被人追 債的千萬負債大戶,他萬萬沒想到在年屆耳順這一年(二○一二年),「證所稅」又死灰復燃!

二○一二年四月十二日,台灣六百萬股民都會記得這一天!

當天晚上六點十分,所有財經線記者都收到了財政部傳來的簡訊,「財政部長劉憶如等一下要舉行記者會宣布重大決策!」大家都在猜是不是暌違二十四年的「證所 稅復徵方案」就要出爐!

果然七點鐘一到,劉憶如在全場閃爍的鎂光燈下宣布財政部版「證所稅復徵方案」,停徵二十四年的證所稅將於二○一三年正式實施(即二○一四年五月申報一三年 所得稅適用)。

暌違二十四年,證所稅捲土重來根據財政部規畫,未來每一申報戶,股票等證券及期貨交易,年獲利超過三百萬元,要課徵二○%證所稅,報稅時與綜所稅採取「分 開計稅、合併申報」。

至於企業證所稅部分,仍維持最低稅負制,不過免稅門檻從過去的二百萬元降至五十萬元,稅率從過去的一○%到一二%,調高至一二%到一五%,財政部建議適用 稅率在一二%。

在成本計算的部分,個人採取「先進先出法」,法人則因為有明確的成本資料,所以採取過去最低稅負制的成本計算方式。另外費用的部分,在需要繳交證所稅時, 原先繳納的證交稅及券商手續費可以當作費用減除。

如果個人或是企業當年投資虧損,財政部建議提出申報比較有利,因為如果當年虧損而留下申報紀錄,未來將可以盈虧互抵。其中個人投資虧損可遞延三年,法人的 部分遞延年限則為五年,得以從交易所得中扣除。

另外,不管是個人或是法人,都可享有長期持有五年以上,則證所稅減半課徵的優惠,這對於創投及壽險公司較為有利。

根據財政部估計,在個人部分,受到衝擊的股民約有一%,至於可以徵收到多少稅收,以二○一○年營利事業採用最低稅負制約一六七六家,在最低稅負所繳的「證 所稅」約七十七億元來看,未來由於免稅額降低,稅率提高,預估將會增加。至於個人的部分,由於先前沒有申報紀錄,劉憶如說,這必須觀察二、三年才能知道成 效。

二百天變十六天,定案過程有草率之虞劉憶如表示,這次改革的原則,主要是鼓勵大家把制度健全起來,最終希望能往「量能課稅」目標邁進。她強調,「稅收穩 定」,「稽徵成本小」,「市場及經濟衝擊小」,同時維持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都是必須兼顧的。

所以選擇「簡單可行、受影響的人最少、對資本市場衝擊面最小」的方式,而「縮小打擊面」是這次改革的主要原則。劉憶如甚至強調,門檻可以調、稅率可以改, 但「法人適用最低稅負、個人適用分離課稅」的架構必須維持。

但是「縮小打擊面」、「法人適用最低稅負、個人適用分離課稅」,就真的都沒問題了嗎?︽今周刊︾訪問了多位股市投資達人、專家學者及會計師後認為,賦稅的 公平性很重要,不過證所稅復徵的決策過程似乎過於草率。

因為證所稅從提出討論到送交行政院,原本預計九月、大約二百天左右才會提出版本,結果卻短短十六天就完成定案,其中許多參與討論的專家甚至笑說自己是跑龍 套的,因為版本「改來改去」。而這十六天的紛擾,已經讓台股總市值蒸發掉接近一兆元台幣,相當於一家鴻海的市值規模。

另外,財政部版本當中對於自然人(個人)及法人課徵證所稅,且對待境內及境外的自然人及法人的課稅方式大不相同,以上種種對於股市未來的衝擊雖然還沒辦法 預知,不過了解股票市場的專家以及會計師已經預言,接下來台灣股票市場將會有七大問題發生。

一、人頭戶橫行。財政部版證所稅方案,針對個人部分,新法訂有三百萬元的免稅額,這部分足將誘使納稅人使用人頭戶。

免稅額度與對象,催生人頭戶與假外資當年前財政部長郭婉容復徵證所稅為何功敗垂成?很多人以為是因為股市十八天無量下跌所以失敗,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蔡先生回憶說,當時宣布復徵證所稅時股市暴跌僅是短線衝擊,就在宣布復徵後,台股在一九九○年還第一次衝上萬點,但是因為證所稅有免稅額的規定,引發當時 人頭戶猖獗的情況,當年很多人用老兵的名義開戶,甚至還發生有個人頭戶交易量高達一千億元,最後國稅局卻找不到人課稅的弔詭事件。

針對人頭戶問題,目前財政部新版復徵案,已宣布將訂﹁人頭戶條款﹂,抓到加倍罰。

二、市場充斥假外資。新版證所稅方案,並不對外資課稅,所以未來中實戶或是大股東可能把資金匯往海外,化為假外資再回頭投資台股。

其實當初在最低稅負制制定時,為了避免對外資產生衝擊,外資不必適用最低稅負制,因此這類外資在台灣投資股票的資本利得,本來就不必課稅。所以這次財政部 版證所稅當中,外資免課證所稅,僅是最低稅負制的延續。

但是不管是最低稅負或是新版證所稅對外資的課稅方式,卻是提供了法人或是中實戶另一項「節稅」甚至是「逃漏稅」的管道,因為未來只要把自己也變成外資,就 可以享受外資同等待遇,「把自己變成外資,再回國投資國內股市」,這類由本國中實戶或法人所變成的「假外資」,可能形成未來市場新主力。

三、期貨市場轉戰摩台指:由於期貨也被納入課稅範圍,市場資金將轉向免課證所稅的新加坡摩台指,台灣期貨市場將毫無競爭力。

一般國家大都以課期所稅為主、沒課期交稅,現在財政部版,不僅維持期交稅,還要課徵期所稅,台灣將成為全世界唯一「兩種稅」都課的市場,在兩稅都課的情況 下,對於國內期貨市場的交易量能極為不利。

另外,投資人在台灣就可以輕鬆的買進新加坡摩台指,在新加坡既不課期交稅、也不課徵期所稅的情況下,台指期將如何與新加坡摩台指競爭。若未來台灣期貨市場 「兩稅都課」可能造成資金外流,讓正努力發展中的期貨市場失去競爭力。

成本計算有邏輯上的矛盾

四、成本以先進先出法(個人的部分)計算,將與五年稅負減半優惠牴觸。

新法規定二○一三年開始,股票成本的計算以「先進先出法」為主,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投資人同一檔股票數量很多,必須按照買進的時間,愈早買的,愈優先拿來 計算成本。

這部分將會與持股滿五年以上減半課稅牴觸,怎麼說呢?比如甲君持有台積電股票五張,持有時間已達到四年,再經過一年如果賣掉台積電持股,他將可以適用持股 滿五年以上者證所稅減半課稅的優惠。

但是最近甲君因為看好晶圓代工產業前景,他又買進一張台積電,持有股數達到六張,之後股市因為全球景氣不穩定而下跌,甲君在隔年也因此出售一張台積電,那 這一張出售股票的成本,該怎麼計算?

如果以先進先出法計算,勢必要以舊股成本為計算,若是如此甲君將平白喪失持股五年減半課稅的機會,由此可見先進先出認定成本,在某種情況下將會與五年稅負 減半優惠牴觸。

五、盈餘轉增資配股,恐有重複課稅問題。

至於因為參加除權、配發股票股利取得的盈餘配股,已按面額課過綜所稅,也就是說已經納入綜所稅計算,若再採用國外股票分割的觀念針對盈餘配股課徵證所稅, 恐有重複課稅的疑慮。

因此會計師建議,盈餘配股部分,在證所稅的課徵上,若以除權後的價格為課徵證所稅時的計算成本,亦即前述的股票分割觀念,那麼,原有的盈餘配股納入綜所稅 部分,就應檢討調整。

六、未上市股票沒有公平市價為依據,成本如何計算。

因為接下來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也將納入證所稅課徵範圍,在成本的認定上,由於未上市股票並沒有公平市價,若是投資人無法舉證取得成本,今年年底成本的部 分是以淨值認定還是另有他法,這部分財政部可能必須要進一步加以說明,以利投資人參考。

七、政府大刀闊斧,最後恐仍是徒勞無功,加上過程太繁瑣,恐怕導致資金往其他更有效率的市場移動。

當年第一次復徵證所稅時,由於課徵規定太過複雜,造成各種規定隨著投資人的疑問日增而持續補充,搞得市場怨聲載道,當然最重要的是政府也沒課到多少稅,過 高的稽徵成本迫使政府不得不放棄。

這次雖然時空背景已經不同,散戶在台股的比重也已降低到約六成,不過因證所稅的繁瑣,可能導致占市場僅一%的中實大戶,將資金從台股撤出而往其他更有效率 的市場移動。

若大戶不玩,當沖也減少,台股資金動能將停滯,成交量也將低迷不前,最後不僅券商、營業員失去飯碗,散戶也會因為大戶不玩,市場凍結,而有「大象踩死螞 蟻」的情況發生。

股市成交急凍,證交、證所稅兩頭空而目前政府宣布恢復課徵證所稅之後,已經開始有聲音要求「調降證交稅」,以目前證交稅課徵千分之三,去年證交稅約九百多 億元計算,證交稅調降千分之一,政府可能短少三百多億元的稅收,如果到時候台股因為成交量小,大家都不玩,不僅僅是證所稅,財政部甚至可能連原先的證交稅 也課不到,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開徵證所稅,結果稅收並沒有增加」,那顯然就不是「健全財政」的有效方法。

況且這次復徵,因為仍有免稅額的規定,屆時人頭戶事件將難以避免;加上很多投資人可能一年進出筆數都有上千或上萬筆以上,還要自己一一核對進出紀錄,可說 曠日廢時。

未來國稅局怎麼針對每位股民的交易做稽查,怎麼去查人頭戶,以及人頭戶可能衍生的糾紛,都將帶來相當高的稽徵成本,與上次證所稅開徵的情況幾乎相同,即可 能重蹈覆轍。

證所稅該怎麼課才合理?如何防範可能的漏洞?是行政院與立法院接下來必須審慎面對的問題!

財政部版證所稅引爆 7 大疑慮

疑慮1

訂有300萬免稅額,誘使納稅人使用人頭戶,易造成人頭戶橫行

疑慮2

外資無須課稅,誘使大戶把資金匯往海外,恐造成假外資充斥台股

疑慮3

資金恐轉戰新加坡摩台指,台灣期貨市場失競爭力

疑慮4

成本以先進先出法計算,將與五年稅負減半優惠牴觸

疑慮5

股東的股票股利有重複課稅問題

疑慮6

未上市股票沒有公平市價,成本如何認定

疑慮7

稽徵成本過高,過程繁瑣,恐重蹈當年失敗覆轍

分離課稅

指將部分所得排除於每年合併申報的所得總額之外,單獨以一定稅率計課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在稅額扣繳後,不必在年度終了時併入綜合所得額中申報。

最低稅負制

為使適用租稅減免規定而繳納較低之稅負,甚至不用繳稅之高所得個人,都能繳納最基本稅額的一種稅制。目的在於使有能力納稅者,對國家財政均有基本的貢獻, 以維護租稅公平,確保國家稅收。

量能課稅

為實現公平課稅的理想,主張按照個人的經濟能力作為課稅多寡的依據。凡具有同等經濟能力者,應課徵等額的租稅;而具有不同經濟能力者,應負擔不同數額的租 稅。

財政部版證所稅

個人 營利事業

課稅方式 分開計稅、合併申報 最低稅負制課稅對象 納稅義務人 境內法人課稅標的 上市櫃、興櫃、未上市櫃、私募基金受益憑證、在我國境內期貨交易所得 上市櫃、興櫃、未上市櫃、公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其他有價證券、在我國境內期貨交易所得實施年度 2013年實施;2014年開始報稅 2013年實施;2014年開始報稅申報門檻 每一申報戶全年獲利達300萬元者 基本所得額超過50萬元者稅率 20% 12%~15% 所得計算 交易時之成交金額-原始取得成本-必要費用*-扣除額300萬元 交易時之成交金額-原始取得成本-必要費用*

本 計算

方法 先進先出法 (1)有價證券:個別辨認、先進先出、加權平均、移動平均或其他方法(2)期貨及選擇權:先進先出法

成本

認定 以今年底收盤價或實際取得成本,兩者孰高認定 實際取得成本盈虧互抵 當年度盈虧互抵,扣除不足者得於後3年度扣除 當年度盈虧互抵,扣除不足者得於後5年度扣除長期優惠 持股滿5年以上者,減半課稅 持股滿5年以上者,減半課稅註:必要費用包括證券交易稅、手續費及其他相關費用

過去開徵三次的經驗法則

實施證所稅 弊多於利

針對證所稅對台股的影響,多數市場專家認為,由於明年度才開始實施,因此若國際盤上漲、台股多頭格局不變,且最後版本就如財政部規畫,那麼台股下半年至第 四季間可望順勢推升行情;若遇到基本面差的台股空頭行情,成交量急凍、行情下跌也同樣具有加乘的效果。

大華投顧董事長杜金龍表示,台股過去實施過三次證所稅,雖然宣布後都曾讓台股「大地震」,但從歷史資料來看,宣布實施當年,台股整年的行情都是大漲的;但 隔年真正開始實施後,除了1989年走大多頭,1965年、1974年兩次都是走空頭,甚至成交量都萎縮到上一年度的三分之二不到。

不過,畢竟目前市場籌碼結構法人占比提高,與早期散戶及中實戶為主力的投資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杜金龍認為,課徵證所稅只要有合理的配套措施,對今年台股的 殺傷力相對影響有限;不過若大股東不看好未來行情,資金出走海外,對台股長線競爭力將可能造成傷害。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00

如果你體驗了20年前的日本

http://songwenzhou.blog.caixin.com/archives/42342

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年前,不光日本人,就連中國人也不會想到日本會失去以後的二十年。

當時的日本旭日東昇,有凌駕美國的勢頭。感到不安的美國人走到街頭抵制日貨,用錘頭砸爛日本家電。有一本美國人寫的名為《日本作為世界第一》的書風靡全球,尤其在日本銷量特大,著實地讓日本老百姓飄飄然了一陣子。

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時房價居高不下的理論,那就是「土地不能生產」,意思說它只會越來越少,也就變相說它會越來越貴。很多人現在還在為當時的投資埋單,因為他們恐懼將來更買不起房子,就硬著頭皮貸款買房,而那一刻正是最泡沫的幾年裡的一刻。

我也忘不了日本政府刺激經濟的常用手段,那就是「加大公共投資」。GDP成長率稍微下降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是公共投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興,利益鏈上的公司和個人也高興,大家都說應該修路,他們都個默認一個前提:人口會不斷增加,經濟也會持續增長。

最火的時候,我的日本同學都買了股票,很多主婦都成了投資名人。到了1989年,東證股指在接近4萬日元後,就開始跌跌不休,每況愈下,一時返回2萬多點之後,再也無利返回2萬大關。

我國2007上證股指達到6千多點時,股民也是一片瘋狂,學生上課炒股,退休大媽排隊買基金。後來股市一洩千丈,一時返回3千以上後,再也難碰3千大關了。用倍數算算,你會發現這些拐點數據相似的多麼驚人。

不動產又怎樣了呢?當時的日本人見了外國人就嘆氣,說我們日本人拚命勞動讓經濟復甦了,可是我們的老百姓卻沒地方住了。他們也想了很多壓制房價的政策,也 蓋了好多公共房,連我都住過呢。不過最後房價還是被房價自己壓垮了,尤其是那些地方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區,如今房價是當時十分之一也不算稀罕。

我岳母當時就因扛不住壓力,為了我妻子的將來,在福岡買了塊地,現在那塊地長滿了雜草,恐怕白給都沒人要。日本實際上從90年代就開始了人口減少,現在老 齡化已經非常嚴重。年紀大的人不喜歡不方便的郊區,寧肯擁擠點,也願住在市內,醫院近,購物方便。房間少點,更便於清掃打點。過去繁榮嘈雜的郊區小區,現 在都成了鬼城,只剩下些沒有去處的老人。

我們再看看汽車。我在北海道大學讀書時,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加深加重的幾年。家庭富裕的大學生們開始有車,和女朋友約會時有車是非常光彩的事。很多年輕人都省吃儉用攢錢買車,車是當時年輕人談話的焦點之一。週末你能常能看到一邊吃方便麵一邊擦車的年輕人。

可現在的日本呢,很少有人把車當做顯示身份的道具,只是當做移動工具,很多情侶們寧肯坐公交出遊,省心省力,更有情致。也許在我們看來他們缺乏熱情,老成愛靜,但我們中國的年輕人真的活得舒服嗎?他們是不是為了很多不必要的攀比而活得很累?

很多人以為日本產品原來就是安全精細,其實不然,20年前日本也很不規範。撕不破的包裝袋,噴射果汁的包裝盒,我都記憶猶新。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食品公司,那裡的職員就告訴我他從不吃自己公司生產的東西,因為他知道用料和生產過程。

我不認為當時的日本食品質量就和現在的我國一樣,但起碼是現在的日本不可想像的。日本是一個不斷改良的國家,也是消費者輿論非常給力的國家。當發現某個企 業作假或摻入不當成分時,這個企業必須及時向消費者道歉,賠償損失,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同類問題,不然這個企業必死無疑。因為它的產品再也無人問津,代理 商也不會將其放到貨架上。

北海道的「雪印」公司,是日本最有歷史和影響的食品公司之一,比我們的某個奶製品公司有名多了。就是因為一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混進了毒菌,而且處理不當引 起民憤,就破產了。儘管看起來好好的一個老牌企業就為一件事倒產有點可惜,但是對整個產業卻起到了最好的示範作用。儘管倒產了一個公司,但一個產業得救 了,老百姓的健康得救了,一個國家的形象也得救了。

有人說,不讓作假公司倒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因為國家是大股東,我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無論誰持有這樣的公司,都應該讓其倒閉,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後代,也為了我們的國家。

告別高速成長之後,日本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這期間日本產生了很多問題,經濟成長率一直很低,為此有人說這20年是日本失去了的20年。但是這20年 又是日本走向成熟,走向精細的20年。當今我們為之誘惑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經過這20年的進化而產生的,你說我們能說他們失去了20年嗎?

我通過自己的經營和生活體驗覺得,我們現在的處境和2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我國今後的20年如何發展,我不得而知,但吸收日本的經驗是讓我們20年後活得更好的捷徑。如果你體驗了20年前的日本,你會對此深信不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6

何享健交班背後:十年前就開始謀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31/4MNDE5XzUxMTA4Mg.html

很久之前美的內部就有這麼一個段子:「中國家電業前路在何方?中國家電業前路在何、方。」何就是指美的創始人何享健,方則是美的製冷家電集團總裁方洪波。這個段子暗指何享健將「傳位」於方洪波。

8月25日,美的集團宣佈,70歲的何享健「退位」,45歲的方洪波接棒出任美的集團董事長,公司內部波瀾不驚。

但細心人發現,何老闆「退位」的同時,他45歲的獨子何劍鋒也首次進入美的集團董事會。為什麼何享健寧可將美的這艘千億級「巨艦」交給職業經理人方洪波掌舵,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呢?這裡面又有怎樣的「何氏邏輯」呢?

十年前開始謀劃

何享健多年來的夙願——70歲前退休、美的不做家族企業,此刻都變為現實。不過,與其說何享健「傳位」給方洪波,倒不如說是傳給了以方洪波為首的職業經理人團隊。

美 的集團全新的董事會成員很多元,且年富力強。十名董事中,董事長方洪波,總裁黃健,高級副總裁蔡其武、黃曉明、袁利群,美的電器(000527)董秘李飛 德,均為職業經理人。其中,何劍鋒和美的控股總裁栗建偉,代表大股東;陳勁松、胡曉玲分別代表戰略投資者融睿投資、鼎暉投資。他們介於35歲~45歲之 間,大多數為美的服務了15~20年。

何享健在告別會上說:「以後不再過問公司經營、不再參與公司事務,也不再出席公司會議。」他的退出,可謂「一箭雙鵰」,既完成了美的集團決策層、管理層的「新老交替」,推動了美的集團整體上市,又實現了何氏家族利益最大化。

在美的集團董事會「交接班」的同時,旗下製冷家電(即美的電器)、日用家電、機電三大二級產業集團的層級被撤銷,下面15個事業部仍保留不變。

「方洪波運作上市公司已有多年經驗,現在美的集團要實現整體上市,如果由何享健來協調非上市部分,就會多一個環節;由方洪波直接協調其他非上市部分,會加快美的集團整體上市的進程。」順德一家商貿企業的副總裁如此認為。

而只有集團整體上市之後,美的旗下業務的價值才會被放大,何氏家族的利益才能實現最大化。整體上市,也為何氏家族參與公司決策形成一個良好的機制。

美的集團高級副總裁黃曉明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何劍鋒只代表大股東參與美的集團董事會的決策,不參與公司具體經營事務。「這樣,大股東既參與了決策,又受到戰略投資股東、職業經理人的制衡,從而保證公司決策的科學性,最終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

從這一點看,通過股東層、董事會、經營層「三權分立」,美的公司利益與何氏家族的利益實現了有機統一。

而為了這一天,何享健已佈局了十年。

60歲時的何享健,曾向媒體坦言:「我的理想是通過美的的機制、制度、文化,誰有能力誰上,不一定做家族企業。這是我的方向、目標,能不能實現,還要看我的努力。」

從2001年開始,美的在制度完善、治理結構設計、授權與激勵體系建設,職業經理人團隊打造、事業部制有序推進等方面花了很多工夫。一直關注美的的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陳春花教授認為,何享健從那時起就開始為交接班鋪墊。

在這個過程中,陳春花認為,最關鍵的是三點——治理結構、授權與激勵體系,以及職業經理人團隊打造。

2006 年,借股權分置改革的機會,何享健以10.8億元巨資,對美的電器的持股比例從約22%提升到50.17%,實現對美的電器的絕對控股;2009年,何享 健將美的電器董事長的職位讓給方洪波,釋放了即將退休的信號;2011年,美的集團引入融睿投資、鼎暉投資作為戰略投資者,美的集團整體上市初現端倪。

獨子有志另起爐灶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也才華橫溢,他現任盈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同時還是上市公司上風高科(000967.SZ)的董事長。

1994年,何劍鋒便開始自己創業。何享健一直在美的「體外」培養自己的兒子。2000年,何劍鋒創辦的盈峰集團的年收入已超過13億元。

讓兒子回美的,何享健不是沒動過這根弦。2003年,何劍鋒出售盈峰旗下的東澤電器;2004年,盈峰旗下的兩家公司——現代電器和金科電器先後賣給美的電器。東澤電器原是美的代理商,現代電器、金科電器則為美的做電風扇、電飯煲的代工。

知情人士透露,何劍鋒清掉與美的之間的關聯交易,與何享健的「逼迫」不無關係。

2004年底,美的集團董事會換屆,方洪波等職業經理人不再在美的集團層面任職,業內風傳「何太子」將進入美的集團董事會。不過,何劍鋒後來並沒有進入。

「『大少』不想進入美的集團,他的心態很複雜,回去壓力也大。」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畢竟美的集團由何享健一手創立,「老爸」在美的集團裡威望很高,自己恐怕很難超越,而且美的集團裡有一幫優秀的職業經理人。

而且,何劍鋒希望在其父親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不想重複父親走過的路。何享健在製造業上已取得成功,何劍鋒更關注資本市場、金融產業。他後來接連出手,在上風高科、易方達基金的收購上「初顯身手」。

何享健育有二女一子,大女兒的婚姻後來出現一些變化。家庭成員的變化,更讓何享健感到沒必要勉強子女擔負起企業使命,一切順其自然,況且何劍鋒擅長投資,對日後他代表大股東在美的集團發揮作用也不無好處。

2007年,何劍鋒正式出任上風高科的董事長,另起爐灶顯山露水。何享健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更加堅定了交給職業經理人的想法。

當年在順德家電展上,年屆65歲的何享健向本報記者坦言:「將企業寄託於某個人身上並不適宜,關鍵是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企業體制,無論誰來管,美的日後都能穩健發展,不管何劍鋒回來與否。」

十 年前的1997年,美的曾逃過一劫。當時美的空調業績大幅下滑,行業地位由第三跌至第七位,當地政府甚至有意讓科龍併購美的。這件事情讓何享健意識到, 「老臣子」不能適應「新時代」,於是杯酒釋兵權,勸退了創業元老。在公司內部推行事業部制,力排眾議,大膽起用方洪波等非順德本土的年輕人。

1998年,美的實現跨越式發展。唯才是用,讓何享健嘗到甜頭。依靠分權與授權、依靠職業經理人團隊,成為美的的文化基因,也成為美的2000年~2010年十年成長十倍、跨入「千億俱樂部」的關鍵所在。

何享健堅決不讓家庭成員談論公司事務、不讓家庭成員參與公司經營,目的就是不想讓美的成熟的職業經理人文化受到影響。

「儒將」方洪波領銜新團隊

能者上、平者讓,美的用「賽馬機制」說話。何享健以各個事業部為平台,讓職業經理人充分鍛鍊,通過對比,篩選人才。方洪波便在此背景下脫穎而出。

被喻為「坐直升機上來」的方洪波,1992年加入美的,可謂「由士兵到將軍」的典型。開始他只是美的內刊的編輯。1994、1995年,方洪波曾陪同何享健考察市場,他的膽略與見識讓何享健另眼相看,回來便得到提拔。

從公關科副科長、科長,再到廣告部經理、市場部經理,直到1997年後出任空調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

何享健對方洪波著力培養,方洪波亦知恩圖報,對企業盡心盡力。1998年,美的空調銷量增長了200%,不僅消除了危機,還奠定了空調行業一線品牌的地位。2000年,方洪波升任美的空調事業部總經理,此後美的空調一直保持行業三甲之位。

方洪波一路平步青雲的背後,是他的商業天分與勤奮努力和美的管理機制的完美結合。

2004年後,在方洪波的主導下,美的對華凌、榮事達、小天鵝等實施了一系列併購,完成了美的冰箱、洗衣機的產業佈局;還先後推動美的與日本東芝、美國開利的合資合作,使美的製冷家電業務日益國際化。

2011年,美的集團整體收入1400多億元,其中製冷家電收入900多億元,為整個集團貢獻了超過六成的收入。方洪波在美的集團內的業績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學歷史出身的方洪波行事、為人都很低調,從不主動在媒體「露臉」,因此深得何享健信任。

「方 洪波以及全新的董事會成員,基本是在美的成長起來的經理人,他們與何先生的合作長達接近20年之久,在美的從幾十個億到1000億的過程中,一起貢獻了才 幹、智慧與心血。這樣的合作歷程所建立的信任、默契是非同尋常的。」陳春花認為,美的的職業經理人團隊是國內民企中難得的。

最近幾年,中 國民營企業密集迎來了「接班」問題。陳春花認為,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根本性問題,其中最核心的是組織與文化。「大部分人選擇交給家族 內的人,也是因為這兩個問題無法解決,也就無法建立真正有效的信任。美的的交接,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極具借鑑意義的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15

聯發科蔡明介沉潛600天的首次告白 看到宏達電 就想起 兩年前的聯發科

2012-9-17  TWM



口述.蔡明介 整理.林宏文最近很多媒體來約訪我,想寫聯發科反敗為勝的故事。說聯發科有多好、多成功,我覺得都還太早,最近我們的晶片賣得不錯,但我都跟同事說,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不要高興得太早,還需要再努力。

其實,這兩、三年來,聯發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更不是什麼很大的成功,我們只是把一些該做的事情做好而已。例如產品開發的進度,客戶的需求與服務,以 及time to market (產品上市的時程),這些都是經營企業本來就要做好的事情。我們把這些事情做得快一點,符合市場及客戶的需要,如此而已。

外在環境的競爭情況也確實是如此,IC設計業的挑戰依然很大,價格戰沒有停止的一天,聯發科的毛利也不像以前那麼高。挑戰永遠都在,經營者沒有停下來的一天,只能心無旁騖地把事情做好。

比較現在與二○○九年,未來在手機產業的競爭,當然會更激烈,因為對手更大咖,產品的整合必須做得更好,深度要更扎實,不論是3G或4G,也都要想辦法加快研發速度,把障礙與難題解決掉。

最近我看媒體對宏達電的報導,讓我心有戚戚焉,這讓我想起兩年多前,媒體也是這樣報導聯發科,把聯發科講得很慘。

當時媒體報導聯發科的主管及員工大量跳槽流失,甚至手機事業部總經理徐志強、財務長喻銘鐸等主管離開,也被大肆張揚,其實他們是完成階段性任務;至於研發人員也是自然替換,情況並未如外傳的淒慘。

我覺得,宏達電目前的狀況,也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差,我有幾次與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接觸,對他們很多想法非常欽佩。hTC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品牌做得那麼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很令人尊敬,我覺得大家應該給他們更多鼓勵才對。

企業的營運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很多都是細節;不論是人才、制度、管理、國際化與高階主管訓練等等,都要不斷投入。聯發科這兩、三年在這些部分都下了一些工夫,已經慢慢可以看到一些成績。但我覺得還不夠,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再改進。

對於媒體曝光,我一直很認同︽誰說大象不會跳舞︾這本書的作者、IBM前執行長葛斯納的想法,經營者除非在不得已的情況,否則盡量少接受訪問。因為主管應 該把時間全心全意放在企業的經營上,我也希望媒體不用寫聯發科有多成功,因為,革命尚未成功,聯發科離世界一流大廠還有一段差距,我們還需要很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6

喬布斯1983年錄音曝光:20年前就構思iPad雛形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04/233300.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一直認為,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的遠見超越了當時時代的束縛,而日前披露出的一份1983年的錄音恰恰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當地時間週二,一名名為馬塞爾-布朗(Marcel Brown)的博主在其生活、自由與技術網站(Life, Liberty and Technology site)上發佈了一份有關史蒂夫-喬布斯於1983年在阿斯彭舉辦的國際設計大會(International Design Conference)上的完整錄音講話。

儘管當時喬布斯的主要講話內容已經在今年8月份被媒體曝光過,但布朗此次發佈的錄音包括了問答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喬布斯全方位展示了當時自己對於 網絡、語音識別技術及所謂「類似圖書那樣可隨身攜帶計算機」理念的看法,而這款「可隨身攜帶的計算機」與蘋果27年後發布的iPad有著太多太多相似的地 方。

喬布斯當時向與會者表示,這個「可隨身攜帶的計算機」將有一個「無線連接器」(radio link),能夠使用戶在不連接任何線纜的前提下進行無線通信(即現在的Wifi)。

以下便是布朗為我們總結出的喬布斯Q&A亮點:

1. 喬布斯指出那款「可隨身攜帶的計算機」運行速度很快,就像魔術一般。布朗認為,喬布斯將這樣一款產品稱為神奇絕非巧合。因為在未來數年後,人們與PC交互的時間將比開汽車的時間還長。現在看來,喬布斯當時的預言看似十分正常,但在當時卻令人難以想像。

2. 喬布斯認為,當時社會對於科學技術的熟悉程度,就像人們與個人電腦所進行的「第一次約會」一樣。他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科技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人們也將越來越容易接受這些新技術。不過,在PC成功統治了科技市場後,喬布斯卻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繼續規劃著「下一件大事」。

3. 喬布斯在演講中曾自信的表示,個人電腦將成為人們全新的交流媒介。要知道,當時的網絡並不普及,互聯網也沒有任何可能成為主流的跡象。然而,喬布斯卻已開始談論早期的電子郵件系統及如何重塑通信這些問題。

4. 在錄音中,喬布斯提到了由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一個試驗項目,該項目同目前的谷歌街景應用十分相似。

5. 喬布斯討論了早期的網絡及不同協議的混亂問題。喬布斯預測,人們將在未來的5年解決辦公室上網問題,然後在未來的10至15年的時間裡解決家中上網的問題。後來的事實證明,喬布斯的這一推斷完全正確。

6. 喬布斯透露,當時蘋果的長期戰略目標就是「將一台不可思議的偉大計算機放進一本書中,用戶可以帶著它隨處走動,並且任何人都可以在20分鐘內學會如何使用它。」喬布斯還指出,當我們擁有帶有可以通過無線電連接的便攜式計算機後,人們就能夠邊走路邊查看電子郵件,方便用戶走到哪裡都可以與大型數據庫或者其他電腦進行通信。需要指出的是,喬布斯發表此番言論的時間是1983年,比移動計算機出現的時間還早了20年。

7. 喬布斯將軟件行業同唱片業進行了對比,他指出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軟件,但是人們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走進一家音像店時想要什麼樣的唱片。這 是因為,人們在購買唱片前已經試聽過其中的歌曲。因此,喬布斯認為軟件行業也需要像唱片業一樣,給潛在用戶一個試用、預覽的機會。喬布斯認為,由於軟件可 以通過電話線進行傳輸,因此用戶完全可以通過電話線以及信用卡支付的方式便捷的購買軟件。而這,也正是目前蘋果App Store的雛形。

8. 在最後的問答環節,當被問及語音識別的時候,喬布斯表示「相信20年後,這項技術將成為現實。但由於語言的巨大差異性,這樣技術的實現過程將十分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36

百多年前的社會改革——羅伯特·歐文的故事之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418.html
美國有個歷史傳奇:1826年7月4日,美國獨立50週年紀念日,「建國之父」中的兩個重要人物,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一起離世。他們為美 國的奴隸制尚未最後解決而憂心,卻沒想到,歐洲工業革命浪潮很快將衝擊美國,帶來新危機;他們也不知道,在德國,一個叫做卡爾·馬克思的八歲男孩,將領世 紀學術新潮流,掀起紅色革命浪潮。

  在他們之間,還有幾個年富力強的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插在美國先賢和馬克思這兩段不同思想之間,聯繫著兩片大陸。烏托邦社會主義者就是其中的代表者。

  羅伯特·歐文是英國人,出生在美國革命五年前的1771年。父親是個小業主,母親娘家也挺富裕,算個小康人家。歐文卻很早就開始學徒生涯(這在 當時很普遍),後來升到工廠經理,又和別人合夥開廠。他不僅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自己還是個資本家。他喜歡讀書,也趕上了啟蒙時代後的新思想爆炸。

  英國是個有歷史負擔的國家,英國革命的政治爭執,九九歸一,都會歸到宗教,甚至起頭就是宗教派別之爭,只不過後來吵成了宗教化的政治而已。

  可是到了一百年後的美國革命、法國革命,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宗教隱退,世俗政治挺進。其實宗教紛爭並非神在打架,而是人借神名在打架。後來,宗 教紛爭退回教會,宗教熱情也不再堂而皇之化為世俗世界的政治燃料,這都和啟蒙時代有關,而啟蒙時代一直可以追溯到英國17世紀的洛克時期。

  啟蒙時代對知識人的影響,是強調理性;它促成社會的根本轉折,是推出政教分離。政治是政治,宗教是宗教,二者脫離了關係。教會回到原位,為信眾們修心養性,和社會政治拉開距離。

  面對巨變,後世歷史學家更多注意到制度層面的改變,卻很少注意個人變化:他們的思維和說話方式,正悄悄地改變,變得脫胎換骨。他們開始不再用宗 教語言討論社會問題。社會政治議題可以和信仰無關,政治家吵架不再引用《聖經》,不再用宗教來指導政治。人們開始習慣理性地進行邏輯推論、用世俗話語,不 再習慣將政治人物當作聖人崇拜。

  因此,對所謂政治領袖的超常服從,會立即被西方世界看作是政治神聖化的返祖現象。他們會條件反射一樣認為是出了問題。這種判斷,既源於他們經歷過特別殘酷的政教合一的古代經驗,又因為他們經歷了後面啟蒙時代的反省對比。負面歷史經驗成了西方文化的一針免疫劑。

  如此漫長的政教合一的負面經驗,一旦「分離」,自然就有一大批知識人覺得如夢方醒,大徹大悟,從把一切問題歸於宗教信仰,不由自主走到徹底否定宗教的另一極端。

  歐文就是。他的成長時期,浸泡在啟蒙後的「新社會」。他特別強調理性,強烈反對宗教,認為一切宗教都是人欺騙自己的幻覺。歐文認為,宗教不是把人變笨變傻變得弱不禁風,就是變痴變狂變得不可理喻,再不,就是變成個偽君子。那個時代認為「上帝死了」的,可不止一個兩個。

  當「美國」還只是英國殖民地、掙紮在新移民墾荒時代,英國早已發生工業革命,經濟起飛,可巨變下的社會狀況觸目驚心:工人自然就被集中起來。千 年農業社會好不容易形成的規範,突然不管用了,而新時代的規範還沒來得及誕生。貧困也不是農業社會的那種貧困,艱難也不是農民熟悉的那種艱難。業主們身不 由己就進入了惡性競爭和追逐利潤的雙重怪圈,拚命壓低成本。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在英國,一開始資方為壓低成本,把工資壓了又壓,英國的保爾頓織工,1795年平均週薪是33先令;20年後的1815年,週薪減為14先令;到1829年至1834年間,竟然每星期淨收入只剩下4先令多一點。物價指數不可能是下降的吧。

  工廠主還不發錢,只發工廠貨幣,只能在工廠商店換東西,出廠門就沒人認賬,商品價格還定得比外面高。英國紡織廠大量招收婦女兒童,超過工人總數三分之一,圖的就是廉價、不容易鬧事。

  18世紀末,歐文在格拉斯哥的新拉納克工廠,認識了工廠主大衛·戴爾,愛上了他的女兒卡羅蘭,1799年結婚。第二年,他就成了岳父工廠的半個 老闆和經理。新拉納克工廠經營很成功,前後有兩千工人在那裡工作——讓我驚訝的是,這兩千工人不但四分之一是小孩,而且被戴爾領來廠裡幹活時,居然才五六 歲。據說戴爾先生對這些小孩很好,我相信是真的,他是歷史上的著名慈善家。

  可這就更說明了兩百年前英國底層狀況的可悲:就算是善心好人,也沒覺得領五六歲小孩來工廠幹活有什麼問題。當然,這也是童農觀念的轉換版,所謂 不當童工也要當童農,農村孩子也是從小就幫家裡放牛放羊了,幹了還沒現金進賬。但工廠是工廠,和在家裡幫父母幹農活兒有本質的不同。你必須釘在一個崗位上 不挪窩,工時還特長。

  這也和當時社會底層的極度貧困有關,看狄更斯的《霧都孤兒》,那小孩只不過要求添口飯,大家就被他雷得石破天驚。戴爾工廠這些孩子,就都來自極貧苦的家庭以及本地或愛丁堡的孤兒院。讓他們有口飽飯吃,就是天大的慈善了。

  歐文看到,當時的工廠對成人都是地獄,凡是日子還過得去、還能留一份自尊的農家,都不肯來幹這種毫無自由、工時又長的工作。所以,他看到的成年工人大多是問題人群,酗酒賭博、偷盜犯罪,是工人群體經常發生的事情。

  工業飛速發展,底層社會迅速擴大,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大,古已有之的平等議題,很快就走向了工人砸機器洩憤、知識分子聲討自由經濟的地步。有很多 人想到,與其讓「看不見的手」在那裡操縱,競爭無度,還不如好好規劃,計劃經濟,讓「看得見的手」管一管。管生產也管分配。這種想法一點不高深莫測,很直 觀很自然。所以,此後雖然計劃經濟屢戰屢敗,還一定會屢敗屢戰。因為每次失敗大家總是想:錯的一定不是不該多管,而是沒管好或是管得還不夠。

  歐文顯然是個好人,他接下工廠,寧可少賺錢,想搞成個實驗基地。他開的工廠商店價廉物美,可他的改革措施對一個資本家來說,是在反利潤,合夥人難以接受。歐文最後只得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購股票,其中就有著名的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老頭兒在歐文工廠投了一大筆錢。

  歐文還在作哲學思考,結論是:個人不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應誇獎或者責備「個人」做對或做錯什麼,因為人的「性情」不是神賦天賦或遺傳,而是被社會環境影響造就,有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歐文是個「環境決定論」者。

  這想法實際上很有啟蒙時代特色。可宣佈「上帝死了」不要緊,上帝死了以後「道」的一部分怎麼辦?原來由基督教認定人有「原罪」,又由上帝引領來 作靈魂救贖,如今一切宗教渠道,都被「理性」宣佈無效了,那麼,原來由上帝在照管的個人道德,還有集合個人道德的社會道德怎麼辦?歐文的結論是:理性教 育。

  後人研究歐文,研究哪些理論是原創,哪些古已有之,可不管結論是什麼,有一點大家都特別買賬,就是歐文更有實踐。他要自己動手,開創新教育和建 立更好的社會環境。所謂「好」,對歐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平等手段,達到個人和社會道德完美。那就是生產、分配製度都公平的社會主義,以及財產公有的 共產主義,推論下去,人自然就會產生一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道德,因為如果按需分配,貪婪、爭奪、嫉妒、怨恨等等就都會消失,沒必要了!於是,世間惟有 愛。

  歐文一開始就是拿自己的錢實驗,不斷改善工廠環境和工人生活。這改革還是從他丈人戴爾開始的,戴爾的改革收效甚微,最後,他把新拉納克工廠和週遭地產,以6萬英鎊賣給了歐文和他的合夥人。

  歐文之所以能改革成功,是他捨得放棄更多的利潤,給改革投錢。他禁止招收十歲以下的童工。實驗除了在工廠進行,還有新拉納克的工人村。歐文建學 校,供工人孩子讀書。幼兒教育就是歐文的發明。我想,一個重要起因就是當時的「低幼童工制」,他的工廠是十歲起招,別的工廠都是五六歲就招,要想讓孩子受 點教育,也只有開發幼兒教育了。不然小孩斷奶沒幾年,就得進廠幹活了。

  新拉納克成了改革樣板,人們紛紛前來參觀,後來的俄國皇帝尼古拉也來看過。200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終於將新拉納克遺址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蘇格蘭五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歐文深受英國傳統影響,認定必須以立法來推廣改革。英國在1802年就有了第一個工廠法《學徒法》。1812年,他把自己的實踐寫出來,呼籲進一步立法。

  在他的努力下,1819年,英國國會立法限制童工最低年齡,規定受僱孩童必須年滿九歲;規定工人勞動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考慮到當時五六歲童 工的普遍現象,工人最長一天可能幹16小時,這算是很大進步了。可立法還需要執法,由於缺乏執法機制,英國當時「上有立法,下有對策」。童工處境無太大改 善。

  工廠實驗給了歐文極大鼓舞,他進一步推而廣之,提出歐文版的未來社會藍圖。那是理想化的公社聯合體,現在被大家稱為「烏托邦」。1820年,歐文在一篇報告中提出,應該達到的目標是:消滅私有制,財產共有。

  於是,1825年,馬克思七歲那年,英國人羅伯特·歐文不遠萬里,去到美國,建了個烏托邦共產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8

金融業寒冬:彭博終端今年前9月僅售千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472
紐約郵報:在一個向公司15000員工播放的視頻中,彭博主席Peter Grauer承認彭博今年前9個月只出售了1000台終端。
 
相比之下,彭博在2011年安裝了13763個終端,低於其15000個的目標。
 
這一緩慢的增長讓彭博員工非常不安,因為至少50%的員工薪水取決於公司整體業績。終端銷售的慘淡意味著更少的獎金。
 
彭博的盈利仍然可觀,但兩位數增長的時代看來已經過去了。
 
據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彭博的收入將從去年的70億美元小幅上升,預計低於80億美元。
 
彭博員工透露彭博在全球共安裝了315000個終端。這些終端每年的平均費用是2萬美元。
 
Graue表示:「非常不幸,大的賣方機構仍在收縮、裁員。他們佔據了全球彭博終端安裝中的39.3%。而佔據剩餘60%的買方仍然在增長。」
 
ZH評論道:
 
當銀行的CEO們還在媒體面前到處宣揚經濟的復甦時,沒有比彭博終端銷量更能體現金融業真正的現狀了。彭博終端的長期服務費用和不可或缺性使其成為一個艱難的選擇。顯然華爾街對於未來並不如表面顯示的那麼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