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回歸“擇優入學”原則 梅首相要給窮孩子一個機會

“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們有太多孩子的命運受制於他們居住在哪個區域、他們的父母掙多少錢。我們要打破這樣的界限,進入好學校的機會應該屬於每一個孩子。”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9日提出議案,誓言對英國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她希望回歸擇優招生的“文法學校”體制(相當於中國的重點中學),要求目前享有慈善特權的私立學校為公立學校提供更多幫助,否則慈善特權可能會被取消。
梅的教育改革計劃一出,立刻遭到保守黨同僚的反對:“這是一個錯誤的計劃。”一位政府大臣批評道,“恢複文法學校是好主意,但是不能損害私立學校的利益。”
私立學校的校長更是反唇相譏。有校長直接指責梅是為了“政治上得分”,並諷刺梅想出這樣的主意簡直太異乎尋常了,“在私立學校已經做了很多的情況下,還要求我們做得更多,有點厚顏無恥”。這位校長認為,梅應該更深入地了解目前英國私立學校的情況。
工黨、自由民主黨和蘇格蘭國民黨也紛紛表示反對,稱梅的舉措是走回頭路。前教育大臣更在媒體撰文表示,回歸文法學校會葬送最近6年政府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就近入學還是擇優入學?
在人們印象中,英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教育質量,但普通英國人的生活並非如此,從孩子出生起,為入學犯愁就已經開始。要不要到伊頓公學註冊?要不要搬去一個某知名學校學區附近居住?該不該在某名校旁租個房子住?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年輕父母。
在倫敦一家保險公司工作的唐小姐前不久就因安排5歲兒子上學的事情一臉愁容。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她結婚買房時就是挑了“學區房”地區買的,結果按照她所在地區的入學情況,最佳選擇學校沒有輪上,她的兒子只能被擠到第二選擇。去看了學校後,她覺得很不滿意。於是,她開始糾結,到底是送孩子去那個不理想的學校,還是花血本從此走上一條私立教育之路?她告訴記者,不是完全沒有能力送(私立學校),但是如果要第二個孩子的話,就不一定能承擔得起了。
住在東南倫敦的瑪格麗特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和丈夫都是高學歷畢業,有體面的工作,是英國較為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但一想到他們每年要承擔3個孩子共計5萬~6萬英鎊私立學校的費用,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從老大開始,她就選擇讓孩子去公立的文法學校就讀,即便每天路程超過1個小時,她覺得能夠有機會考上好學校還是值得的。
目前,在英國的中學教育系統,公立學校以所謂“綜合學校”為主,另外也有164所沿襲過去傳統的“文法學校”,還有教會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等。
簡單來說,“綜合學校”以適齡少年就近入學為主,學習成績不分高低,無須進行入學考試,16歲之後或者為進入大學做準備,或為直接就業進行技術培訓。由於根據地區劃分,很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一些好學校,就在這些學校轄區內置業。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中國家長非常熟悉的“學區房”,該地段的房價因此節節攀升。這就給一些沒有經濟實力的家庭很大壓力。
“文法學校”則被視為傳統中學教育體系,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一直以來,英國的文法學校一直以重人文科學、走學術道路、教育質量卓越等特點著稱,但是由於文法學校遵循“擇優入學”的原則,被指社會教育資源不平衡而遭到反對。上世紀90年代末,布萊爾執政的工黨時期,大量綜合學校替代了文法學校,教育資源開始向弱勢和貧困家庭傾斜。
不過,梅強調,此次恢複的文法學校的建議與以往不同,比如文法學校必須為低收入家庭設立一定名額配置。同時,她還提出其他一些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如果大學要提高學費標準的話,必須出資建立一所新學校或者資助一所表現不佳的現有學校;小規模私校教師要去公立學校授課;私立學校要拿出名額給貧困生等。

梅首相的教育改革計劃“太理想化”
“文法學校應該是為那些沒有經濟能力支付私立學校費用的中產家庭孩子,能在更優質的學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機會。而真正處於社會底層的困難家庭的孩子,估計沒有什麽競爭力。畢竟優秀的公立學校競爭極其激烈,那些想要報考文法學校的孩子,如果入學前沒有良好的家庭氛圍或者很好的家庭輔導等,就已經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了。”一位對英國教育體制頗為熟悉的留學中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在這位中介看來,梅提出這樣的計劃,很顯然比較脫離實際,“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狀態,有點癡人說夢。”畢竟,英國的教育問題並非單純在教育方面,而是與整個社會體系、福利制度以及社會階層的長期固化有極其緊密的關聯,甚至形成一種因果邏輯。
“梅希望通過重建文法學校給弱勢家庭出身的孩子創造一條更好的職業和人生發展的通道,是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對國家來說,支持精英教育應該以最大可能提高、普及基礎教育水平為前提。”一位金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如果從11歲就給孩子確定未來,有點殘酷。”
一位孩子在英國頂尖公立中學讀書的中國家長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英國的私立學校也沒有像梅說得那麽不堪。幾乎所有的私立學校都有獎學金和助學金,對所有孩子開放。”這位家長認為,就連英國的家長都在抗議學校考試太多,怎麽輕而易舉地恢複文法學校?“讓私立學校承擔更多責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位家長說道。
根據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網站的最新數據,私立學校每年為英國的GDP貢獻95億英鎊,甚至超過利物浦和英國廣播公司所貢獻的金額。同時,私立學校創造的全職就業人才達22萬多,年均納稅約為36億英鎊,每年為納稅人節省的開支高達30億英鎊,相當於每年可以興建460所免費學校。

暗指海外學生“爭奪”英國教育資源?
此外,在梅的講話中,她還提到,“自2010~2015年,私立學校的收費上漲速度是收入增速的4倍。與此同時,2008年以來,來自海外、在私立學校就讀的學生數量增長了33%。”她相信這些私立學校會給予英國其他社會方面的回報。
那麽,梅是否在暗指,33%的海外生源某種程度上“搶奪”了英國的教育資源呢?事實上,招收海外學生是英國私立學校賴於生存的資金來源之一。其中,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學生人數在英國私立學校海外學生中占比近38%。根據專業從事國際教育商業和研究機構的數據,2014/2015學年,來自海外的國際學生約有2.7萬人,來自中國內地的為5683人,香港地區為4785人。
從目前各方的強烈反應來看,梅上任後,力推的首個國內重要政策是否能在議會通過,依然存在懸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5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