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色星期一之交易員回憶錄(下):金融系統據崩盤僅一步之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83

災難並沒有在剛開市時到來,主要因為許多股票沒有立刻開始交易。他們開盤時間被推遲,提醒投資者們開盤價可能會很低(亦希望可以吸引投資者逢低買入)。於此同時在芝加哥,由於賣空價無須高於前日收盤價,價格開始自由落體一般下跌。

很快,芝加哥的價格開始比紐約低,給紐交所帶來了更大的沽售壓力。在開市後不久,很明顯這一天將會成為非常特殊和危險的一天,幾位紐交所主管在 Phelan主席的辦公室會面,他們在場內巡視,評估任何沽售壓力的最新趨勢。他們也在和前白宮參議員Howard Baker通話,後者曾經是白宮辦公廳主任。

回到交易大廳裡,情況變得更不真實了。交易指令越來越快的湧入,行情記錄帶延遲越來越嚴重。(記錄帶是線性運作的,而人眼每秒只能辨認出約900個 符號。所以記錄帶的速度有限制,交易速度快過記錄帶速度的時候記錄帶就產生延遲)。一位股票經紀說這一切好像是一個奇怪的夢,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

上午晚些時候有跡象表明市場正開始穩定下來。隨後新任命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David Ruder在參加華盛頓五月花酒店的一個會議後被記者逮個正著。無論當時記者到底問了什麼而他又說了什麼,此後出現報導市場可能停盤。雖然之後他發誓這是 一個錯誤用詞但木已成舟,對停盤的恐懼嚇退了買家們,股價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落體。

股指和期指的互動見證了股價的蒸發。道瓊斯收跌508點。一位過於看好市場的專業人士用完了資金,他們的公司當晚就被賣給了美林。在一家又一家酒吧 中,交易員和專業人士一遍又一遍的重申自己的資金是多麼緊張。若再次經歷這樣的一天,華爾街就將崩潰。幸運的是,還有酒保可以讓他們把酒杯不斷滿上。

在所有的敘述中經常被忽略的是第二天發生了什麼。星期二事實上危險得多。「那是車輪真的差點從車上掉下的一天。」

讓交易大廳興奮的是,道指週二高開了約200點。但隨後股指迅速下跌。200點的反彈迅速化為烏有,道指轉升為跌,在大廳中可以聽到交易員緊張的喘息聲。很快跌幅超過了100點,幾家組成道指的藍籌股被停盤。

然後我們得知幾家核心銀行正在關閉做市商和紐交所專業交易員的信用額度。銀行害怕被暴露在明顯已崩盤的股市中。

紐交所主席Phelan迅速向就職不久的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求助,但格林斯潘正在搭乘飛機。Phelan立刻致電了紐約聯儲主席Gerry Corrigan,後者馬上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當即致電要求銀行重新開放額度。銀行儘管剛開始不願意,但最後在威逼利誘下被成功說服。額度重新開放, 停盤的股票重新開始交易,最好的消息是市場開始回升並在當天收漲。

這是一段很難以置信的經歷,整個金融系統距離徹底崩盤僅幾個小時或幾個電話之遙。這是我永遠無法忘記的經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30

0億元鑽石商機 港資壟斷7成5 低價豪賭 點燃台灣觀光崩盤未爆彈

2012-11-05  TWM
 
 

 

台灣開放大陸旅客來台,旅遊業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旅行業賠本接團、導遊代墊團費、餐廳飯店被賒帳、台灣購物店不敵港資軍團進逼邊陲化的現況,全都不忍卒睹。陸客來了,台灣為什麼賺不到人民幣?

︽今周刊︾獨家直擊陸客團操作實況,專訪港資購物站,掀開陸客團層層黑幕。

撰文‧李建興、賴琬莉 攝影.陳俊銘十月六日,適逢中國十一長假的第一個周末,上午十一點不到,台北一○一大樓前的信義路上擠滿了十幾輛臨停的遊覽車,偌大的廣場集結數百名引頸企盼的人群,他們不是周年慶的搶購人潮,而是等著登上一○一觀景台的大陸觀光客。

鏡頭拉到入夜後的高雄六合夜市,短短三百五十公尺長的大街,映入眼簾的是一攤攤被長長人龍包圍的攤商,鼎沸的人聲充斥著內地的鄉音,更有店家吆喝員工加快手腳的催促聲。而這天,隨著日月潭的住宿人數破表,距離日月潭百里之遙的台中市旅館同樣應接不暇,讓許多業者不得不回絕臨時投宿的散客??。

總之,這一幕幕「人民幣淹台灣腳目」的繁榮景象,自從二○○八年開放陸客來台後,就成了台灣觀光業欣欣向榮的絕佳寫照,不僅是台灣在經濟百廢待舉中的唯一希望,更為國人編織出一幅幅美麗的消費場景:大陸客來了,人民幣也來了!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到八月陸客來台超過一七○萬人次,是去年同期的一.五四倍。人潮帶來了錢潮,若以陸客平均每人每天花費二百五十美元(新台幣七千五百元)計算,今年前八月就已經為台灣創造了九四三億元的商機,以此估算,全年更將衝破一千四百億元。

績優旅行社驚傳倒閉

陸客大餅真相現形

但是,人民幣真的淹到台灣人的腳目了嗎?就像國王的新衣,當大家都沉浸在虛假的謊言中,不願承認真相,事實卻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台灣承接陸客量第十一大的華曜旅行社倒閉,硬生生拆穿陸客團來台旅遊的榮景。

華曜旅行社去年的接團量在全台四○七家的地接社(台灣接待外地來遊的旅行社)中,排名第十一,任誰也沒想到,在陸客大餅越撐越大之際,一個業績頂尖的大咖旅行社,居然會走上窮途末路?

時間回到兩個月前,九月十三日,專門承做大陸觀光團的地接社華曜旅行社累計跳票超過五百萬元,成為第一家被觀光局勒令停業的陸團地接社。倒閉當天,華曜手上承接的二十六團、五九八名陸客成為燙手山芋,在觀光局協調下,由台灣租車旅遊集團旗下的建明旅行社接手,「當時,司機罷駛、導遊不幹,怎麼辦?總不能丟臉丟到大陸去,只能咬牙善後。」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浩源表示。

然而更驚人的災難還在後頭!旅行業者透露,華曜一倒閉,其積欠給餐廳、飯店、遊覽車、購物店,甚至導遊代墊的呆帳全都無處可討,中華民國旅行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許高慶證實,事後幾天就接到某中部餐廳業者的哭訴,埋怨華曜還有兩百多萬元的帳款沒付!「你想想看,一家小餐廳被華曜倒兩百萬元,如果再多幾家倒閉旅行社,大家怎麼活?」業界更盛傳,華曜債留觀光業的金額,高達上億元。

「但最令人膽戰的是,這恐怕不是最後一個,許多未爆彈正一觸即發!」許高慶語重心長地說,華曜案絕非特例,到了年底結帳之際,很難預料旅行業,甚至整個觀光業是否會出現排山倒海的倒閉潮?對此,專接陸客團的高雄漢王飯店董事長暨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林富男憂心急籲:「問題再不解決,恐怕演變成台灣觀光業全盤皆輸的局面!」然而,令人納悶的是,明明原本是一塊能夠雨露均霑的陸客大餅,怎麼最後成了禍延百業的產業災難?

病因一:兩岸業者關係不對等地接社壓低身段 間接墊高大陸業者姿態「陸團來台,從一開始兩岸旅行社不對等的關係,就種下禍因!」一位目前已經逐漸淡出陸客市場的旅行社業者,一語道破台灣旅行社業者心中最大的痛。

他分析,目前大陸有二一六家旅行社承接陸客來台業務,再把生意交由台灣的四○七家地接社承接。就供需面來講,已經形成二搶一的白熱化局面,偏偏對岸的組團業務又是各一級行政單位(省或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分治,若以大陸目前有三十四個省、市來算,每一地其實只掌握在六、七家業者手中,換言之,四○七家台灣地接社在各省只能和六、七家業者往來,等於大陸每家組團社的生意,平均由台灣的六十七家業者去搶食。

「這好比六十七個男孩要同時追求一個女孩!」該業者忿忿地表示,在這樣不平等架構下,造成了台灣地接社為求生意,壓低身段、甚至委曲求全的荒謬現象,也間接墊高大陸業者姿態。舉例而言,目前大陸組團社大多以八天七夜人民幣五千元行情攬客,也就是業者俗稱的每人每夜六十美元,但在多搶一的局面下,台灣業者卻以二十美元、甚至十五美元的﹁自殘價格﹂接團。

以經營陸客醫美團聞名的正安旅行社董事長吳碧蓮說,依業界生態,大陸組團社扮演仲介角色,頂多只須支付機票費,而其他費用則全由台灣地接社負擔,但地接社卻用三成費用接團,「你能想像嗎?媒人的紅包居然收得比聘金還多!」導遊出身的創新旅行社董事長李奇嶽更進一步透露,儘管目前枱面上,業界和對岸已協議得在四十五天撥款來台,但在台灣人為求生存,竟然普遍默許組團社在出團後九十天才付款,「甚至還傳出三加三(出團三個月後向大陸請款,再過三個月才撥款)!」也因此,根據旅行社業者估計,目前大陸組團社就尚有五十億元款項還沒付給台灣,這等於有一百二十萬名的陸客是由地接社墊錢接客。「更嚴重的是,若以每月接團量四十團的大型旅行社來說,光九十天的利息,就高達一百萬元!」而就在地接社「錢沒來、團照出」的怪象下,風險只好轉嫁到其他業者身上!例如旅行社向下賒欠飯店、餐廳和遊覽車業者的帳款,早已是公開的祕密,甚至不少旅行社還會要求導遊代墊。也因此,地接社的競價惡果,居然成整個台灣觀光業的共業。

摒除延後收款的扭曲現象,依旅行業者細算,地接社一接團,光花在每位團員的車資、住宿、餐費、門票、導遊費、稅金等雜支就足足要一萬四千四百元,但地接社實質團費收入卻只有四千二百元(以每夜二十美元計),等於每接一個陸客就要倒貼一萬元。

病因二:惡性競價、轉嫁風險﹁錢沒來、團照出﹂ 接一陸客倒貼一萬元為了填補資金缺口,只好靠「購物退佣」解套。業者就分析,以目前陸客團來一人賠一萬元的額度估計,地接社要回本,就得要讓團員的人均消費衝高到二萬元才行(以購物店五成營業額退佣行規來算)。其實購物退佣在全球的inbound(接外國團來本地)早已行之多年,並無原罪,但在割喉流血的業態下卻倒果為因,成了業者廝殺後止血止痛的嗎啡,整個行業充斥著「不問接團價格、只問購物業績」的「賭團」現象。

「有一次,我們的團才剛路經水果店不到五分鐘,旅行社業務就來電質問,為何沒進XX水果店?」擔任八年導遊的小鳳就無奈地說,地接社現在連水果店都「綁」!而林富男也舉例,還聽說有地接社會在途中忽然以簡訊下旨,要導遊捨A購物店轉枱至B店,「很顯然的,是和A店的抽佣比例沒談攏!」於是,時下的陸團地接社,關心的不再是景點好不好玩,而是「有沒有開?(業者的行話,指業績達成與否)」,萬一業績遲遲未達標,中途「補行(額外多停購物站)」就不足為奇。

病因三:港資購物集團橫掃千軍殺價成風 優質本土旅行社棄守陸客大餅雪上加霜的是,在一起起的內亂未平下,卻有一波波的外患進逼。「香港商業模式來台,更是一場『傷口撒鹽』的災害!」一位曾經營過旅行社和鑽石購物店的大老級業者娓娓道來。他表示,台灣當前的亂象,其實對於早在十年前就和陸客交過手的香港人來說,已司空見慣了,因此挾著豐富的經驗,從港資的旅行社到港資購物店,就將當年的操作手法一路複製來台。

首先在旅行社方面,不少本土旅行社業者指出,由於港資旅行社歷經十年的割喉洗盤後,存活下來的多是財力雄厚或有港資購物店背後奧援的旅行集團,因此看到台灣這塊處女市場,根本不畏競價,而且價格殺得更凶,為的就是能掌握市場,最後再一一將殘弱不振的同業蠶食殆盡。

幾年下來,態勢早已昭然若揭!雖然目前在台具有港資背景的旅行社家數占不到市場的五%,但卻掌握了三成的陸團市場。攤開去年在陸客接團量前二十大的地接社榜單上,就有七家具有港資背景,至於剩下的又有八家具有港資入股,等於只有五家是純台資經營。值得注意的是,在殺價成風後,讓不少優質且大規模的本土旅行社宣告棄守陸客大餅,像東南、鳳凰、雄獅等幾乎都在陸客市場銷聲匿跡了,反而剩下一些規模不大,卻勇於豪賭的「小鬼當家」!

於是,被視為旅行社救贖者的購物店,成了港資大展身手的舞台。本土購物店業者分析,生長在購物天堂的香港業者,比台灣人更懂得如何操作市場,「除了傳統的退佣模式外,港資更擅長用預付佣金、旅遊贊助和融資調度等手法,收買台灣旅行社!」所謂的預付佣金,有別於陸客購物金額退佣的模式,而是先以每位團員一千五百元的代價預付給旅行社,超過一千五百元的再以比例退佣;而旅費贊助則是購物店幫忙負擔旅行團的車資或餐費,至於融資則是直接借錢給旅行社當作資金調度。

由於條件誘人,四年前才來台操作的香港模式,快速橫掃千軍,已成為台港公認的「標準規格」。「但別以為坐莊的一定贏!」購物店業者就指出,購物店在「養」旅行社之際,其實背負了龐大的資金風險,拿這次華曜事件,據傳就有某鑽石購物店被倒了五、六千萬元的帳。

後續效應一:流血戰持續

旅遊業倒閉潮將再起 沒人是贏家「因此,在這場變調的賽局中,到最後恐怕沒人是贏家!」林富男憂心忡忡地指出,儘管不少業者都消極認為這是每個inbound(接外國團來本地)市場必經的洗盤過程,當年台灣人到泰國、日本人來台都是這樣盤整後重生的;但他認為,由於陸客市場是過去歷史經驗的好幾倍,飲鴆止渴的後座力絕不能等閒視之,一旦當局和業者漠視輕忽,將有一波波難解弊端出籠!

林富男認為,首先該注意的是業者的營運狀況。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浩源就感同身受,他表示,四年前,陸客開放之初,他大手筆砸了近兩億元,購入三十輛新遊覽車,「貸款時,我告訴銀行,一年來兩百萬人,十年兩千萬人,一百年也才兩億人,大陸有十幾億人,這是百年事業,你怕什麼?」然而事實證明,徐浩源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遊覽車一天七、八千元,扣掉司機、油料、保險、保養、銀行貸款,就算一輛遊覽車每天接團,一個月還要倒賠五萬元。」至於許多小型旅行社礙於資金缺口,不得不接更多的團來抵帳,也就只好以更低的價格來爭取。在香港就已有零團費,甚至地接社不但不收費,反而付錢給組團社來買團的「負團費」現象。而這就像吸大麻一樣,毒癮越犯越凶,如此惡性循環之下,恐怕形成整個觀光業的金融風暴!

後續效應二:本土業者邊陲化口袋不夠深 陸客市場恐剩港資蹤影另外,雖然港資來台發展並不違法,但高雄市前旅行公會理事長吳寶順則指出,倘若購物店金援旅行社的形態不變,購物店需要準備更龐大的資金才能護住樁腳,這並非資金有限的本土業者所能匹敵的,「以鑽石店來講,若沒有上億元的儲備資金,很難玩得過港資!」事實上,台資購物店因資金不敵港資而收攤的情事已經上演,其中尤以鑽石店最為明顯。

高雄的本土鑽石購物店業者分析,相對於陸客大宗採購的珊瑚、玉石等,貨源多半掌握在本土業者,鑽石的貨源,大多掌握在香港人手中,再加上香港人比台灣人資本雄厚、又懂陸客市場,也因此,鑽石購物店漸成香港人的天下,主宰五十億鑽石商機的七成五。

以捷達為例,曾有一天接團量達一七○團的紀錄,足足是台資業者的八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者恆大的狀況下,港資業者更已跨鐘錶、糕餅、珊瑚以及飯店等領域,其中,鑫瑟甚至號召同業組成中華觀光精品協會,甚至入主上市公司祥裕電子,影響力不容小覷。

後續效應三:旅遊品質沉淪﹁香港阿珍﹂醜聞 可能在台重演「最令人擔憂的,則是台灣旅遊品質的受損!」李奇嶽一語道破一旦陸客市場沉淪最要命的後果。他認為,台灣原以導遊高規格的服務品質著稱,這也是每回陸客滿意度調查能撐住九成佳績的主因,但在利字當頭下,恐怕最後一道防線也將失守。

由於旅行社不敷虧損,只好拿導遊開刀。因此導遊的出差費已從原本的一天三千元,購物佣金一成,折半對砍。預料,未來導遊為求生存,恐怕得學香港導遊自行掏腰包買人頭帶團,再從購物佣金回補,若真如此,幾年前對著不消費陸客大聲咆哮的﹁香港阿珍﹂,恐怕會出現在台灣。

另外,隨著媒體和政府大幅吹膨陸客大餅,也讓業者受害。今年八月舉行的「海峽兩岸觀光交流圓桌會議」,大陸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會長邵琪偉就高唱去年陸客買鳳梨酥高達二五○億元,而連旅遊業的老將徐浩源,也因誤信市場,而在台北內湖設了占地千坪的觀光工廠,從鳳梨種植介紹到烘焙製作,甚至提供陸客DIY鳳梨酥及到特產購物站,但卻事與願違:「我現在還在虧損中!」因為這一年來,陸客團購物佣金從五成漲到七成,他根本沒賺頭,看清惡劣的現況,徐浩源只好轉向做台灣市場。

面對急速膨脹的陸客市場,政府甚至喊出﹁二○一六年陸客來台人次要達七百萬﹂的願景,但若現實環境不變,劣幣驅逐良幣下,這場繁榮的春秋大夢將提前夭折。一位資深旅遊業者表示:「開放陸客來台旅遊四年,大陸國家旅遊局沒有懲處過一家組團社,若中國政府不監督陸客出團費用,台灣政府與業者要如何保證陸客旅遊品質?」這場台灣國家形象、台灣旅遊業、陸客三輸的賭局,兩岸政府不能再坐視不管,應該大力整頓,台灣的觀光業才有明天。

誰賺到陸客商機?

賺最多!七成團費入大陸旅行社口袋

組團社收錢

(大陸旅行社)

目前多以每人每夜60美元接團,20美元給台灣地接社,但已出現30至40美元的低價團,扣掉機票,利潤漸薄。

客人搭機

(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穩賺不賠,而且不會被倒帳。

交給地接社

(台灣旅行社)

接團成本為平均每人每夜20美元(8天7夜新台幣14400元),每接1人賠1萬元,是受傷最大的行業。

到台灣導遊接機開始行程(導遊)出差費由每天的3000元對砍,目前出現8天7夜1500或800元的行情,靠購物抽佣補薪資。

搭遊覽車

(遊覽車業者)

全國遊覽車約1.35萬輛,在旅行社競價下,每夜車資為7、8000元,業者大喊入不敷出。

景點

(觀光區業者)

旅行社多以切票方式買入大量折扣票,或以記帳方式月結,並盡量走免費入園的景點。

購物

(購物站業者)

表面因購物行程而大發利市;惟在同業競爭與付高佣金下,利潤不如外界想像,並得承擔巨大的資金風險。

餐廳吃飯

(餐飲業者)

餐廳以每人每餐150元接團,在物價上漲之際,還得承受旅行社賒帳的風險。

飯店住宿

(飯店業者)

住宿每人每夜約為800至1000元,兩人一間最高房價僅至2000元左右,與3000至5000元市場行情,相去甚遠。

陸客團來台費用大拆解

接一位陸客賠1萬元,團員得購物2萬元,地接社才能回本!

大陸組團社收費(陸客繳費):

22500元╱人

(以大陸一般行情5000元人民幣計)

台灣地接社承接費用:

4200元╱人

(一般以每夜20美元承接,8天7夜計)

8天7夜支出:

車資:2560元╱人

住宿:7000元╱人

餐費:2400元╱人

門票:800元╱人

導遊費、稅金等雜支:1640元╱人合計支出:14400元╱人

結果:

等於地接社以每人虧本10200元接團

解套:

每位團員須購物滿2萬元,以平均退佣50%計,回補地接社1萬元才不致虧本。換言之,若以每團25人計,全團8天7夜的行程,須購物超過50萬元,否則地接社等於賠錢。

旅行業公認最具港資色彩的 3大購物店集團

歐亞

業主 雷素娥、雷素玉姊妹集團背景 香港鑽石珠寶批發商,總部在香港,在廣東順德及廣西梧州生產,其中雷素娥為深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

集團事業版圖 總部:新意集團控股(香港)工廠:廣東順德、廣西梧州鑽石購物店:歐亞(香港、高雄)鐘錶購物店:星際(台北)

飯店:帝豪飯店(高雄)

捷達

業主 鍾偉棠

集團背景 鍾偉棠在香港經營鑽石珠寶批發多年,以DIL品牌聞名全港。除珠寶加工廠外,購物店遍及港、台、星、馬。

集團事業版圖 總部:DIL(香港)、時代珠寶(香港)鑽石購物店:捷達(高雄)鐘錶購物店:寶時捷珠寶(台北)伴手禮購物店:天使事業(高雄)糕餅購物店:御品軒(台北)飯店:已買大樓整修中(高雄)

鑫瑟

業主 張雅俐

集團背景 廈門出生, 14歲移民至港, 21年前到台灣發展,被視為港資,但其據點全在台,因此堅持自己是台商。

集團事業版圖 總部:鑫瑟國際(台北)鑽石購物店:林紅(高雄,現改晶鼎旺)免稅店:世界名城 (將設於台北晶華城)珊瑚購物店:東林珊瑚(台東)控股公司:祥裕電子(台北)旅行社:世通旅行社,品牌為中華情,經營者為張雅俐的胞弟張鏞陸客到哪、買什麼產品,早被完全掌控!

台北:

名牌精品、鳳梨酥、

故宮仿製品

南投:

日月潭鹿茸、靈芝

花蓮:玉石

嘉義:

阿里山高山茶、檜木加工品

高雄:鑽石

台東:珊瑚

港資購物店的回應

隨著港資的旅行社和購物店大舉進軍台灣,市場對於港資集團的不平,可謂甚囂塵上。《今周刊》專訪港資的捷達事業總經理張妮妮以及鑫瑟國際業主張雅俐,首先對港資以一條龍鯨吞蠶食台灣觀光業,張妮妮忿忿地說:「港資不是原罪,別把港資汙名化!」她表示,該公司在香港曾操盤旅遊市場,有豐富的經驗,也懂陸客講門面的心態,因此來台砸上億元資金裝潢。以高雄店為例,當初店面就以一天容納180團為設計,占地2500坪,挑高9米,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珠寶購物店,店內存貨高達9億多元。

張妮妮強調,為提升服務品質,捷達500位員工都送到香港受訓,而且公司賺來的錢,大多投資在台灣,主要幹部全都在高雄買房,「我們對台灣市場的貢獻,並沒有比較少!」至於一條龍經營,她表示,捷達確有跨足其他購物店,但對經營旅行社沒興趣,「你想想,我們自己開旅行社,其他旅行社還會帶團來嗎?」另外,對哄抬售價的指控,張雅俐解釋,購物店為工廠直營,不會比一般店面貴,「有人指稱我們的價格是市場的10倍,但想也知道,動輒數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的珠寶,再加個零,誰買啊?」最後張雅俐強調,購物店的退佣是國際行之多年的模式,只是台灣還來不及配套及法制化,購物店也十分願意化暗為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62

1987年股市崩盤的10條教訓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ymp.html

 作者:Wallace Witkowski

 

  25年前,也就是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Average)暴跌近23%,這是該指數有史以來最高的單日跌幅。儘管這次暴跌沒有引發另一場大蕭條,但它的確使投資者進入了股市波動的新時代。

   儘管有市場控制措施,例如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後推出的旨在避免如黑色星期一那樣的另一次崩盤的「斷路器」機制,但市場仍然容易產生嚴重而漫長的衰退。

   如今美國股價接近於五年前達到的最高紀錄,那是在房貸危機和金融危機拖垮美國股價之前。道瓊斯指數接近於歷史最高水平14,164.53點。同樣,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Standard& Poor's 500-stockIndex)也接近於其歷史最高水平1,565.15點。不過,隨著即將到來的11月大選和1月份美國削減政府支出和增稅造成的「財政懸崖」,股價在攀向新高峰時預期將可能面臨一輪波動。

   鑑於此,MarketWatch對幾位曾親歷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投資經理就從中可以吸取的經驗教訓──這對於現在的投資者來說很重要──進行了調查。

    1.在別人衝動時保持客觀

   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旗下Mutual Series基金的總裁兼首席執行長彼得•朗格曼(PeterLangerman)說,為了在其他人亂做一團時保持冷靜,投資者需要對其投資組合選擇保持信心,因為成功取決於能否在市場最壞的時期生存下來。

   1986年創建了Heine Securities Corp.(Franklin MutualAdvisers的前身)的朗格曼說,現在的高頻交易算法與1987年10月19日導致投資者驚慌失措的從眾心理沒有太大不同。

   朗格曼說,「基本經驗之一是,你不會永遠正確,事情可能變糟,因此你必須相信你的投資組合能完好無損,讓你堅持挺過混亂時期。」

    2.像巴菲特(Buffett)一樣:在恐慌時買入,在貪婪時賣出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Investors,簡稱AAII)副主席查爾斯•羅特布拉特(CharlesRotblut)說,儘管黑色星期一創造了紀錄,但歷史上股市崩盤很常見。

   羅特布拉特說,「你能認識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如果你堅持持有長期投資組合,你就會安全無恙。」他指出,1987年以後,大盤股股價在1988年上漲約12%,在1989年上漲約27%。

   羅特布拉特說,將股市崩盤看作買入機會的投資者充分利用了這些反彈。

    3.列出在股市崩盤時要買入的股票

   為了在股市低迷時揀到便宜,不要等到市場暴跌時才決定你要買什麼股票。

    BarrackYard Advisors的負責人馬蒂•勒克萊爾(MartyLeclerc)說,「列出你希望持有的公司,如果它們不太貴的話。」25年前他曾是經紀公司DeanWitter一位年輕的部門經理。

   勒克萊爾說,「利用這種極高的波動性獲益。」他以耐克公司(NikeInc.)作為主要的例子。在1987年10月19日和10月20日的兩個交易日中,耐克的股價從1.27美元跌至94美分,總跌幅為26%。該股票在1988年1月底反彈回股市崩盤前的水平,25年後該股票的交易價接近每股100美元。

   現在,勒克萊爾的股票購買名單包括金融交易所運營商和包括肥料生產商和生物種子公司的全球農業公司。

    4.漲得快的股票跌得更快

    A. GaryShilling & Co.總裁、經濟學家加里•希林(GaryShilling)說,「任何一種旨在通過股票賺大錢的模型都注定會失敗。」

   希林說,1987年的股票崩盤在一天之內對前半年漲勢迅猛的股市進行了強力修正。

   正如許多接受採訪的經理所指出的,股票崩盤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一種叫「投資組合保險」的策略,它的目的是通過在股市上漲時買入股票指數期貨,然後在股市下跌時賣出它們以限制損失。

   希林解釋說,這種策略的問題在於,當它被廣泛應用時,就不再能反映最初建立模型時的基本面。當變為程序化交易時,這種折中式策略就不堪重負,趨於崩潰。

    5.沒有不可能的事

   一位統計學家告訴特德•阿隆索(TedAronso,他在1984年創建了機構投資公司AJO),1987年的股市崩盤是一次25西格瑪事件,即距離均值25個標準差。換言之,它是一次基本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這種思考方式的問題在於,基本不可能發生的事隨時都在發生。

   阿隆索說,「我們以人類的方式思考,我們找出市場陷入瘋狂、更接近於「模糊地帶」時的模式和趨勢。」

   阿隆索給投資者的最好建議是,不要迷失在投資熱潮中,要降低成本,分散資產。

    6.不要理會股市噪音

    BanyanPartners的首席市場策略師鮑勃•帕夫利克(Bob Pavlik)說,10%的修正率是很常見的,而且通常每年發生大約三次。

   1987年,帕夫利克剛工作,那時他是Laidlaw, Adams andPeck的助理投資組合經理,他說他不認為股東們從25年前的崩盤中學到了多少教訓。投資者在股市修正期間仍然會恐慌,忘記這是股市持續存在的緊縮和擴張週期的一部分。

   帕夫利克說,「如果你只關注細節,就會輸掉大局。」然後他補充道,「你輸掉了那些本能對你有幫助的週期。」

    7.不要為減少損失而退出

   Ballentine Partners的首席投資長威廉•布拉曼(WilliamBraman)說,在黑色星期一之後,一群經濟學家警告說,金融界的末日來了。相信他們的投資者錯過了機會。

   1987年就職於Baring Assetmanagement、專門管理國內大盤股成長型投資組合的布拉曼說,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配置應能承受每日和每週的波動。

   布拉曼說,「你必須持續關注長期,不能被短期噪音沖昏頭。」

   在1983年創建RTD Financial Advisors的羅伊•迪利貝托(Roy Diliberto)同意這種說法。

   迪利貝托說,「退出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知道何時該回來。」

    8.不要定期重新平衡投資組合

   如果你每季或每年重新平衡投資組合,拋出表現好的股票,買入表現差的股票,那麼你可能需要重新考慮這種做法。

   迪利貝托說,改進的投資組合管理軟件允許投資者根據市場事件重新平衡投資組合,他稱其為「機會主義再平衡」。

   他說,「2009年,我們的債券比重過高,於是買入了比重偏低的資產類別,我們在按兵不動的人之前達到了盈虧平衡。」

    9.量力而為

   經歷過1987年10月那場股市崩盤的經理們表示,追加保證金要求實屬火上澆油。

   AAII的羅特布拉特說,儘管從那時起保證金要求已經收緊,但個人投資者仍應避免它。

   Barrack的勒克萊爾說,個人投資者唯一應該關心的追加保證金要求是機會主義的追加保證金要求──例如對沖基金必須廉價出售以收回成本,向價格施加下行壓力並創造便宜股價的時候。

    10.投資者現在面臨著更高風險

   1987年,投資組合保險和程序化交易威脅著金融市場的有序運行。現在,高頻交易算法每微秒都處理著大量交易,放大了波動性。

   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Wealth Management)的首席投資長官傑夫•阿普爾蓋特(JeffApplegate)說,這種風險,正如2000年以來的市場動盪所證明的,傷害了散戶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

   羅特布拉特說,技術和廣泛使用的網絡交易的興起還使個人投資者更容易進行不經思考的交易,不再有經紀人或養老金計劃經理來說服個人投資者遠離危險。

   但是,由於科技讓投資者能更方便地自行交易而無需傳統指導,因此波動性可能導致焦慮,並讓投資者更容易跟風,支付更高的費用。

   AJO的阿隆索說,「現在投資者的風險敞口更高了。現在有更多機會利用投資構想,放大投資構想,有更多『進步』給了投資者更多掏自己腰包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79

一個老外讓十六家中資企業股價崩盤 加州股票禿鷹槓上六十五位中國大亨

2012-11-12  TWM
 
 

 

一位不懂中文的放空研究者賴夫特,近年來數次出手狙擊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造成多家股票下市;最近他看空恒大地產與奇虎,引來陸企老闆眾怒,雙方互相興訟。但他揭發的公司有多家慘跌下市,證明賴夫特的研究觀點確有獨到之處。

撰文‧周岐原

前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奇虎三六○董事長周鴻禕、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總裁俞敏洪,這三位專長各異的名人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他們是一樁官司的共同被告。如果被判有罪,他們與另外六十二位中國大亨,將面對總額三千萬美元(約八億八千萬新台幣)的索賠!

誰有膽子對一群中國大亨興訟,並要求天價賠款?原告的身分令人稱奇,他是連一句中文也不會說的老外,名叫賴夫特(Andrew Left)。今年四十二歲、頂著一頭金髮的賴夫特來自美國加州,是香櫞研究(Citron Research)的負責人,這家由賴夫特包辦所有事務的一人公司,專門蒐集上市公司可能涉及詐欺或財報造假的證據,然後對客戶提出建議放空的報告。

十一年踢爆百餘家公司

近年多狙擊中資股

成立十一年來,香櫞已針對一五○家公司發布報告,其中約二十家是中資股。在這些中資股內,十六家股價因此崩盤,跌幅最少者重挫達六六%,更有七家因遭香櫞檢舉,股票最後下市。對這些中資而言,一手主導香櫞研究的賴夫特簡直就是揮之不去的夢魘,或者說,他是一位來自加州的「職業股票禿鷹﹂。

在香櫞網頁裡有一則聲明提醒讀者,香櫞在發布唱衰報告時可能持有放空部位,不難想見,這就是賴夫特獲利的核心模式。但作空和作多一樣是合法的交易行為,賴夫特的厲害之處是,他能找出「具有大跌可能」的個股。去年,香櫞踢爆來自中國的東南融通公司(LFT),就展現他獨到的研究眼光。

二○一一年四月底,香櫞質疑經營軟體服務的東南融通獲利能力長期優於同業,可能透過將員工外包再重新聘用,來壓低實際薪資成本、提升獲利,懷疑公司造假;隨後,為東南融通簽證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跟進,指出因客戶扣留關鍵資料、對客戶財務狀況產生高度懷疑,宣布辭任會計師。一連串變化導致東南融通股價暴跌,這家以十七.五美元掛牌、最高漲到四十二.八六美元的公司,三個多月後從紐約交易所主板黯然下市,股票淪為壁紙。

近年中資股的經營信用固然不佳,但不識中文,也未曾至中國考察的賴夫特,如何冒著極高的被告風險找出證據?方法很簡單,他聘請在加州讀書的中國留學生,專門為其翻譯財報及各種經營訊息,然後自己抓漏洞、寫報告。「這些公司的共同特色是獲利能力勝過所有對手,這肯定是某些不合理因素造成的。」賴夫特透過電子郵件回答︽今周刊︾書面採訪時指出,「可以從這些案例學到的教訓是:如果一個投資題材實在好得不像話,也許公司財報真的被灌了水。」

攻擊恒大、奇虎三六○

陸企老闆成群反擊

最近,賴夫特再對中資股出手狙擊,結果讓不少股民在驚慌之餘將持股瘋狂殺出、股價一瀉千里,種下陸企老闆成群反擊的遠因。

讓賴夫特在華人世界一夕成名的對象,是在香港上市的恒大地產。六月二十一日,香櫞報告對恒大提出六項指控,認為公司涉嫌在報表中隱匿實際負債、名下早已資不抵債;另外恒大還涉嫌透過賄賂中國地方官員取得建地,未來名下資產可能因此有被政府回收的風險。消息一出,名列中國十大建商的恒大立即暴跌二○%;儘管經營團隊召開法說會安撫投資人,但接下來一季,股價累積跌幅仍達三七%。公司無端成為箭靶,令恒大老闆許家印憤怒至極,他特地向香港警方報案,要求將「搶劫的土匪、強盜繩之以法」。

這發冷箭正中紅心,賴夫特還瞄準在美國掛牌的中資網路股奇虎三六○。香櫞指出,奇虎三六○網站的導航業務收入可能誇大,遊戲業務收現能力和同業相比亦有過高之嫌,懷疑股價高估四至五倍。這不僅令公司董事長周鴻禕暴跳如雷,連Google前中國區總裁李開復也參一腳,他直言批評:「香櫞曾是一家非常『準』的公司,確實揭發了一些不規範的公司。但是它最近非常沒有誠信,讓很多中概股在國外名聲受損、股價打折。」因此決定挺身而出,要求香櫞道歉並撤下報告。

面對李開復為首的反擊聲浪,賴夫特不僅拒絕道歉,還指稱若公司研究有誤,他願意以李的名義,捐出十萬人民幣作為慈善用途;賴夫特甚至進一步「爆料」,指稱李開復之所以涉入這場爭端,在於他募集一.八億美元基金的來源,是一群由奇虎三六○領銜的投資人。李開復除全盤否認指控,十月十一日,他也在自己的推特(Twitter)頁面表示,已決定對香櫞提出誹謗訴訟。

賴夫特緊接著向加州控告六十五位陸企老闆,李開復則在中國對香櫞提起告訴,無論如何,這都將是一場難分勝負的訴訟。儘管賴夫特的同業私下認為,如果研究標的的同時自己也進行放空,那麼觀點必然帶有偏見,但賴夫特頗有自信地指出:「我已經被提告四次,一次都沒輸過,」他強調:「我不曾因任何一份報告被判有罪;相反地,經香櫞提出報告的公司有好幾家被(美國)證監會及司法部盯上,這個紀錄比歷來任何一個網站、財經記者或放空機構達成的還多。」一位美國人單挑數十位中國大亨,為的是趁打擊違規企業,用槓桿效果擴大放空利潤。看來只要股市還有一家經營不合規範的造假公司,賴夫特這類放空機構還會繼續發聲,絕對不會消失。

香櫞戰果輝煌

18家公司因香櫞出具報告而下市或詐欺官司纏身公司名稱 原上市交易所 公司現狀Medis Technologies 櫃檯買賣 普通股下市新華財經傳媒 那斯達克 美國司法部控告公司詐欺Hoku Scientific 那斯達克已提出下市聲明,準備下市Home Solutions of America 那斯達克 美國證監會控告公司詐欺Terra Nostra Resources 櫃檯買賣 股票下市並聲請破產Bidz.com 那斯達克 美國證監會調查公司存貨,隨後私有化Basin Water 那斯達克美國證監會控告帳務不實,公司聲請破產Arthrocare 那斯達克 美國司法部對兩位前任高層提出詐欺訴訟Ener1 那斯達克宣布破產Amedisys 那斯達克 美國司法部立案調查終身夥伴控股 那斯達克 德州官方控告公司涉嫌詐欺新東方教育科技 紐交所美國證監會調查其財報內容中國生物 那斯達克 於那斯達克下市中國閥門科技 櫃檯買賣 由那斯達克下市,轉往場外交易中國高速傳媒 那斯達克於那斯達克下市東南融通 紐交所 美國證監會註銷股權上市地位德爾家電 那斯達克 由交易所停牌,等待公司提供資料Questcor Pharmaceuticals 那斯達克 美國司法部立案調查

資料來源:香櫞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35

黃祖斌:香港股市崩盤的誘因竟是3張假股票 黃祖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eolw.html

股市的崩盤不僅是製造成千上萬負資產小市民的陷阱,也是導致億萬富翁回到人生起跑線的武器。

股市的崩盤,幾乎都是因為市盈率太高,泡沫膨脹得太大。直接的誘因,卻各有不同。以中國股市2007年的崩盤為例,是中國神(華)(石)油兩大公司IPO共圈走了1300億元的市場存量資金。台灣股市在1990年前後的最終的崩盤前,曾有一次跌幅達50%左右的大幅調整,直接的誘因,卻是台灣當局開徵稅率僅僅是2%的股市交易資本利得稅。

 

股市的崩盤雖然可怕,但對於有經驗的投資者,特別是對於牛市起步時就重倉的投資者,即使跌回起步點,也未必有多少損失。虧損多的,傾家蕩產的,基本上都是沒有經驗,對股市缺乏最基本的瞭解,在牛市中後期入市的人,如果還是融資入市,那就是背著糞筐低頭走路——找死(屎)。據說全球各國各個時期的股市崩盤史中,跌幅超過80%的也只有四次。其中1929年美國大蕭條,最終股市也只不過跌了89%。中國股市6124點後的最大跌幅是73%。目前為止股市跌幅最高的記錄,是香港股市1973年的暴跌。

 

上一篇文章提到,香港在1950年代初到1967年,是經濟起飛的年代,但股市除了1961年之外,一直沒有像樣的行情。但到了1968年,在香港暴動結束,社會穩定後,股市卻開始了持續數年的暴漲,把股市對經濟的長期「欠賬」還得一乾二淨還透支了未來。

 

1968年年初,香港恆生指數隻有66.92點,到年末,暴漲60%多,達到了107.55點。對於只有20多年歷史的中國股市來說,一年暴漲60%的行情是區指可數的,但對於香港股市,這只是一次大行情的起點。到了197339日,恆生指數漲至1774點。這樣從1967年末算起,香港股市在5年多的時間裡,暴漲約26倍。這種前所未有的股市泡沫形成後,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導致它的崩盤。

 

當時香港股市的股票還是實物股票,在上週五股市創歷史新高後,312日(星期一),香港股市卻因為發現了3張合和實業有限公司的假股票開始崩盤,315日,恆生指數快速下跌至1604點。326日,新一輪下跌開始,當天恆指由1417點下跌至1229點,單天下跌188點。

 

當時的港英政府在香港股市的這次崩盤中,也顯得不負責任。在股市持續大漲的過程中,港英政府只是告誡市民股市有漲也有跌,但沒有採取較有力的政府來抑制泡沫的膨脹。而在股市已經開始轉熊後,卻出了一個大昏招。

 

19734月,港英政府稅務局在44日發表「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繳稅」的公告,計劃向股票投資者徵稅。49日,恆生指數跌破1000點大關,收於934點。短短的30天內,恆生指數大跌800多點,跌幅接近於50%

 

隨後香港股市因石油危機等其他利空,持續大跌,在恆指面如土色割肉的投資人事後慶幸不已。1973年底,恆指收於433點,年中高點算起,累計跌幅達75%

到了1974年,香港股市繼續下跌,51日,恆指跌至290點。828日,恆指跌至260點。1210日,跌至150點。算下來,香港股市在約7個季度內,大幅下跌91%,將26倍的漲幅幾乎跌去其中的25倍。直到大概七八年後,恆指才重新漲至19733月的高點。

 

香港股市從1950年開始近25年的歷史對A股可能有一點借鑑:經濟繁榮期股市很有可能長期沒有行情,但這種經濟發展的成本,有可能在較長期以後在股市中集中體現出來。

 

事實上美國股市也曾有這樣的歷史:1998年前的34年分成兩個階段(各17年):美國的GNP(國民收入)在19641981年(17年)大漲373%。可謂經濟騰飛!19811998年(17年),GNP只是小漲了177%。而股市的表現則完全相反。道瓊斯指數在1964年底為874點,17年以後,即1981年底:還是875。在第二個17年的起點,即1981年底,指數為875點,但是1998年底,它大漲到了9181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09

美鋁:沒人操控鋁價 LME庫存新規或使市場崩盤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645

FTav:(略有節選)

世界最大鋁產品生產商之一美國鋁業公司(Alcoa),已經站出來反對LME處理倉庫排隊問題計劃中實施的新規。

在提交給LME的信中,Alcoa原材料管理主席Tim Reyes表示,該計劃有「反效果」,其公司認為這是旨在「轉移注意力的東西」。

後者有一些有趣的表述——表明(LME倉庫排隊)問題存在比至今終端用戶和製造商給出的表面解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表面的解釋一般認為,倉庫所有者有意拖延交割通知的反應時間,因為他們可以從存儲商品中獲得更多的費用收入。

LME的計劃將要求懲罰這些拖延行為,但這樣做將增加使用LME系統的成本。

根據Alcoa的解釋,該問題更為結構性,不僅與利用鋁作為抵押品的一種新型低風險融資行為有關——就像一種高收益但安全的CDO證券一樣,還和我們現在所處的低利率環境有關。

Alcoa在信中寫道:

正如之前計劃的一樣,LME庫存系統又再次完成了其使命,在供應中斷的時候,發揮了緩衝的作用,克服了供求失衡的時期。LME的倉庫,通常分佈在不同的大型金屬消費中心,接收增加部分的金屬產品。有趣的是,用於儲存在倉庫的現貨金屬需求大幅增加,因為全新的低風險融資行為的大量出現。這個現象是由處於歷史低位的利率水平和金屬價格的期貨溢價狀況共同驅動的,當然還有金屬和其它大宗商品作為一種資產類型不斷上升的投資吸引力。

受惠於更大範圍的經濟復甦,我們已經看到,鋁行業的下游產品需求增長加速。基於7月8日Alcoa的估計,全球汽車和飛機市場正在顯現強勁的勢頭,預期分別能實現2%和約10%的同比增長。就算是建築建造市場,預期也能增長接近5%。

相反,鋁生產商卻一直在掙扎經營。雖然下游需求強勁,同時冶煉廠也在不斷的削減產量,LME級別鋁的「滿載價格」(也就是LME市場價格加上相應的地區性溢價)現在正處於4年的新低。消費者現在仍可以以2009年年中出現的價格購買原鋁材料,而2009年中全球經濟才剛剛走出衰退,非常脆弱。

 

為了在LME市場價格和現貨需求實況之間取得平衡,現貨買家支付的地區性溢價是一直存在的。在過去一年裡,這些溢價從歷史上4-8%的波動區間,上漲至超過10%(如下圖所示)。

一些消費者在抱怨溢價走高和倉庫外排的長隊。現在對沖溢價的可行方案是缺乏流動性的,而且只能在場外市場進行。對金融溢價互換交易對手方的信用敞口限制了流動性,而且也不存在針對遠期溢價明顯的基準指標,這對遠期頭寸估值是必要的。

Alcoa總結道:

計劃中倉庫規則的改革的基礎是,市場對高鋁價和缺乏購買鋁渠道的錯誤抱怨。原鋁原料在市場上是很容易獲得的。因「排長隊」而廣為人知的底特律和弗利辛恩LME倉庫(至今為止LME最大的倉庫),其中被金融協議綁定的鋁庫存只佔全球鋁庫存的20%。就算考慮底特律和弗利辛恩LME倉庫的全部庫存,我們估計也只佔全球鋁庫存的35%。實際上,LME系統的總庫存只佔全球存款的50%。現在的鋁價並沒有人為做高——鋁的滿載價格已經比2008年的高點下跌了約40%。現在鋁的滿載價格是2009年年中以來的最低水平。

Alcoa提出的關鍵論點是,在過去五年,在市場對沖現貨的溢價已經變得不可能了,因為LME市場的期貨價格很大程度上與現貨市場的實際情況脫節了。

很多終端用戶或金融消費者完全不使用LME系統了。因為價格的背離,如果用戶需要對沖,他們將不得不增加不大透明的場外互換交易,這對小經營者來說是成本高昂的。

正如Alcoa寫道:

這些規避金融風險買家的利潤,正是通過鎖定LME期貨溢價獲得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受惠於低利率水平和倉庫儲存的低成本。當全球經濟復甦,利率上升降低了這種投資結構的吸引力,那麼倉庫的庫存將會自然而然地消失,正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

最後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Alcoa的觀點可能是對的。如果真實世界的利率上漲,對投資者而言,利用期貨溢價套利的融資交易應該會變得沒那麼吸引。那麼,問題就完全由市場自己解決了。

在利率走高的時候,庫存會自然消失,因為把商品轉換成現金的動力不斷增加。凱恩斯在數十年前就預見到這種情況了。

我們認為,LME的倉庫規則改革計劃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只是把努力放在病徵上,而並不能解決病因。實際上,LME沒什麼能做的,因為這個問題只能通過美聯儲加息來解決。LME的所有改革計劃,都將增加還在使用LME系統的小規模終端用戶的倉儲成本,並可能扼殺流動性,把更多的業務推給更不透明的場外雙向互換市場。

對投資者而言,倉儲成本上升就像是用負收益率的證券打擊他們。在最好的情況下,這將導致資本從鋁和其它大宗商品市場流出,流向其它更高風險的投資。在最壞的情況下,這將導致現貨金屬頭寸的無序消失

正如Alcoa總結的,這麼做的風險是令市場完全從認證的倉庫撤走:

LME在規則改革的計劃中指出,倉庫企業可能通過上調租金和處理費用來應對。...因此,LME認證的金屬庫存所有者,將偏好以更低的成本持有金屬,便會撤離LME認證的倉庫。在這種情況下,更大規模的庫存將變得不可跟蹤,市場也無法瞭解庫存情況,同時庫存也會逃離監管者的法眼。這將減少市場的透明度和可見度。

鑑於LME計劃「懲罰」提貨隊伍超過100天的倉庫(要求這些倉庫保證出貨量大於進貨量),這又可能加劇「刷」倉單的活動——這將使交易員有能力通過創造黑色庫存利用或影響遠期價格曲線:

另一個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因為金屬庫存被迫撤出隊伍長隊超過100天的LME倉庫,這些金屬可能回到其它隊伍不足100天的倉庫。那些金屬仍可能留在原倉庫,但會註銷倉單,在那裡囤積一段時間,直到某個時候再次決定短時間內同時註冊大量金屬庫存的倉單。因此,這時候這些倉庫就不再有100天的長隊了,這些倉庫就不會受到新規的影響,直到100天的長隊再次形成。這種可能性也會降低可見性和透明度,因為市場將不知道哪些倉庫正在囤積大量庫存,直到這些庫存重新註冊倉單。還存在一種可能性是,市場將會發現金屬在有限的倉庫間來回運轉,這製造了更長時間的不確定性,並導致市場庫存缺乏透明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52

廉價派遣工十年增加七倍 政府帶頭壓榨台灣薪資大崩盤

2013-09-30  TWM
 
 

 

為了撲熄主計總處公布實質薪資倒退的民怨,基本工資好不容易調漲了!

但是我們的勞動市場,真的有因此改善嗎?

除了「22K」現象,逐漸惡化的「派遣工」,正在改變台灣的就業形態。

糾紛不斷、立法延宕,濫用派遣已成為台灣薪資倒退16年的幫凶!

撰文‧楊卓翰、林麗娟 研究員‧楊政諭A八○,這是秀珍在某電信公司工作時的代號,在這裡,主管不知道她的名字。和她坐在同區,兩百多張辦公桌的名牌上,一樣都只以代號示人,她們是一群沒有聲音,也沒有名字的派遣工。

一年一簽的工作,沒有獎金、休假、福利,但她們願意忍耐並接受,只盼望有一天可以從派遣變正職,人生就有新希望。然而,秀珍的期待愈來愈不可能實現了,因為台灣正邁入「低薪派遣」的時代!

大學幼保系畢業的她,今年三十一歲,在這家電信公司客服部門當了六年多的派遣工,薪水還不到兩萬五千元,只有正職的一半。父母總是不解地問:「這麼大的電信公司,難道你能力那麼差,做了六年還不能升上正式員工嗎?」秀珍父母的質疑,是社會的主流看法,認為當派遣工是自己不上進。秀珍只能無奈地搖頭:「不是我不努力,而是高雄這兩百名客服人員都是派遣工啊!」她每天值班八小時,一周四十小時,環顧四周,整個公司的客服中心,正職還不到派遣人數的一半。七年來,轉為正職的人也僅有十多位。

勞工界的孤兒!

五十七萬派遣工 比外勞還弱勢原本,派遣工是企業用來應付臨時性、季節性的工作需求,屬於短期、非常態工作。但是,從民間企業到政府,都嘗到派遣人力低成本的甜頭,大家愈用愈沒有顧忌。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年實質平均薪資(薪資扣除物價膨脹)一口氣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除了「22K」(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方案,月薪二.二萬元)之外,派遣已成為另一個箍住年輕人薪水的魔咒。

以秀珍的例子來說,他們不是電信公司員工,而是透過第三方的人力派遣公司,外派到電信公司工作。所以,派遣工的「雇主」不是電信公司,而是人力派遣公司,電信公司只是「要派公司」,不但不用對派遣工負法律責任,連廁所衛生紙都不肯多給,一人發一捲,用完才能再領。

法律上,要派公司不用支付派遣工保險、獎金、休假等福利,甚至資遣派遣工時,要派公司連資遣費都不用出。派遣工也沒有任何升遷管道,他們連名片也沒有,因為公司根本不承認有這些員工,像用完的寶特瓶,喝光後就丟回給派遣公司資源回收。

○八年金融海嘯後,台灣的派遣人力大幅增加。學者及勞委會也統計,臨時性或派遣勞工人數從○二年的七萬多名,暴增七倍,到去年的五十七萬名,早就超越外勞的四十萬名,但他們的工作卻比外勞沒保障。

薪資倒退嚕!

年輕人就業難 把派遣當正職跳板文化大學勞工系副教授李健鴻更估算,像派遣這種「非典型就業」,在台灣實際數字可能超過百萬;也就是說,每十名勞動者,就有一名可能陷入像秀珍這樣惡劣的就業情況。主計總處統計,台灣去年經常性的平均薪資是三萬六千元,還比十年前少六%,但是國科會調查派遣人員平均薪資,僅是二萬六千八百元。派遣,已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令人擔憂的是,年輕人已成為派遣最大的「寶特瓶貨源」。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失業率飆破一三%,這群初出校園、沒經驗、沒本錢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別無選擇,就是「派遣」。

國科會調查,台灣五十七萬名的臨時和派遣工中,二十四歲以下勞工占了三成,而三十四歲以下竟占了六成五,派遣業者有大量「寶特瓶員工」可以使用。為什麼他們願意忍受?「很多人心想,先暫時做一下當跳板,還有機會轉正職。但是很多人一做,就是好幾年。」一名派遣公司的業務員說。

這股派遣浪潮已經席捲所有產業,不止低階職務,甚至高階職位也無法倖免。

大學畢業、現年二十八歲的許嘉雷(化名)在退伍後,就是透過派遣公司在IBM上班,工作內容是維護主機和系統測試,今年邁入第三年。

公司的一切,許嘉雷都熟悉,做的事情及工時也和正職一模一樣。就定義來說,他早就是長期雇員,但許嘉雷無奈地說,「薪水硬是差了二萬元,只有正職的六成。年終、三節獎金更是看得到、吃不到。」在公司待了三年,「連尾牙都不讓我們參加!」他還透露,有個單位原本機房主管還是正職,誰知從去年起,連部門主管也變成了派遣工,「整個部門都是派遣工在做。」「轉正職」的夢碎,許嘉雷也想過換工作,可是,房租怎麼辦?雖然有穩定交往多年的女友,他卻遲遲不敢和她談到結婚,因為過一天算一天的不確定感,已經讓他對未來與承諾失去信心。結婚、生子、買房,在他眼裡是好遠好遠的目標。

許嘉雷指出,IBM的派遣薪資已比其他同業大方,在各國都有用派遣工,這也早就是全球趨勢,「但台灣法令有沒有跟上,保護派遣工?答案是:沒有。」IBM副總經理林芳妃則表示,公司在全球各地雇用派遣勞工,絕對符合當地法令,並無違法。

大公司猛用派遣!

左手玩社會企業責任 右手剝削勞工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總統馬英九,日前雖也為年輕人的低薪問題「感到歉疚」,卻沒有發現當他追求台灣經濟成長時,激增的派遣工市場,惡化的勞動條件,已讓多少台灣年輕人失去夢想?

趨勢愈來愈明顯:失業率走高、薪資降低、犧牲勞動條件的派遣工愈來愈多。企業長期雇用原本臨時性的派遣工,來壓低勞動條件,減輕勞動成本,結果是犧牲勞工權益來成就企業利潤。

光是雇主提撥勞退、勞保和健保不用負擔,以每月薪資二萬五千二百元的派遣工來說,就能省下四三八四元,一年可省五萬元,這還沒算進年終和資遣這些費用。這也是為什麼人力派遣公司統計過去八年,民間企業登錄網站徵求派遣工的筆數暴增十九倍,每天有高達將近三萬筆的派遣機會。

「很多應負擔社會責任的公司,還有中華郵政、中鋼、公廣集團等,都大量使用派遣工,而且超過十年的派遣工不在少數。」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理事長張緒中說,「這個『奴隸』市場有多巨大,左手玩社會企業責任,右手卻壓榨勞工『假派遣、真剝削』,說一套做一套,都是披著羊皮的狼!」政府是派遣工大本營!

愛用廉價高材生 比率最高逾六成不只是民間企業愛用派遣工,更誇張的是,政府竟然才是全國最大派遣戶,而且還用低於合理薪資三到四成的超低價,讓台灣的薪資更進一步崩壞。

在政府預算和人力縮編的情況下,業務量卻不斷增加,讓政府把腦筋動到派遣工來。根據監察院去年調查政府派遣勞工問題時發現,農委會及所屬機關派遣勞工達二八○三人、經濟部有二四三三人、教育部有一一七四人,高居各部會前三名。整個中央機關派遣勞工竟超過萬人。相較於日本和德國明文禁止政府公部門用派遣勞工,為什麼台灣政府卻自己大大用起派遣人員?

監察院最新報告指出,台灣政府去年採用一萬一千名派遣工,其中,碩士生就占了一千二百位,超過一成,而這些高學歷派遣工,有二○%的年資都超過五年。

今年三十多歲的李天強(化名),長年在教育部擔任派遣工。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擁有高學歷的他,派遣時間長達六年。

「我們單位派遣工也占了五成,而且就是要求大學學歷。」李天強說:「我們做的工作,和公務員完全一樣。」但是,他的薪水卻和正職差了不只一倍。

「我有碩士學歷,進去時就領到四萬二千元,做了六年,雖然比派遣到民間企業穩定,但本來與我是同事的公務員都已經變成我的主管,我卻還在領一樣的薪水。」他說。「當然不公平啊!但是失業率那麼高,我們在外面也不見得找得到工作,就這樣卡在中間……。」特別像是中研院、國家圖書館,任用比率甚至高達六○%以上。

這些,就是政府透過招標「低價採購」來的廉價高材生。

帶頭壓低薪資!

採最低價搶標 把派遣人力當商品政大勞工所教授林佳和說,本來政府的採購勞務,只有「雇傭」和「承攬」,派遣是違法的。「但隨著政府討論派遣合法性時,大法官會議卻把派遣解釋成符合《政府採購法》。從此,政府就能明著採購派遣。」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鄭津津就在行政院研考會的一篇報告中指出,政府大量採用標案,採最低價「價格標」,於是,派遣公司為了得標,自然就壓低「商品」的價格,派遣工這些「商品」,也就愈來愈不值錢。

「每一年都有新公司出來搶標,而且每一年的價格都愈來愈低。因為量大,所以他們都低於業界薪資水準的三到四成。標案價格越來越低,讓大型合法的派遣業者無法承接,最後接的派遣商,都是……嗯,鑽法律漏洞的。」一名知名派遣公司的中部主管說。

政府用低於市價四成的低標大量採購派遣工,在政府單位當過五年派遣工的謝先生感受最深。他在法務部待過五年,換過三家派遣公司,政府一開始從一人月薪三一五○○元開始招標司機,後來降成三萬元。派遣業者的利潤被壓縮,因此向派遣工抽取的「介紹費」也逐年增長,變相壓榨勞工。

「原本一個月派遣公司要抽七千五百元,但每換一家,條件就變差,」派遣公司找到各種名目向派遣工抽錢,「最後連勞保、健保都幾乎可以從我們身上扣回來,一個月活生生抽掉一萬元。」薪水愈做愈少的謝先生,最後因難以忍受而辭去派遣工作。

政府愛用派遣工,更因為他們招標的方式,反而助長不肖派遣業者。

鄭津津在報告中指出:「此一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專業具規模的派遣公司在沒有合理利潤的情況下,不願意再參與。」政府帶頭壓低勞工薪資,逼退良心大公司,讓接案的公司愈來愈小,更讓聽都沒聽過的人頭公司有機可乘。

原來,為了搶得政府標案,很多派遣公司生出許多人頭公司。「成立派遣公司資本額和員工人數都沒有限制,連報備、許可都不用,隨便一家公司就能成立三、四個人頭公司。」今年用A公司標、明年用B公司標,配合政府不讓派遣工累積年資和特休。派遣工,就像交接的桌椅資產,被派遣公司和政府單位挪來挪去。

法令三不管地帶!

派遣工竟執行政府公權力

不只如此,這些派遣工在政府單位裡的工作,都與正職無異,有些甚至還可以在公文上蓋章。監察院的報告就發現,以台電為例,台電的招標設計圖、工程附屬機械設備之規畫設計、計畫型工程機械相關圖資審查、工程品質督導等,都是派遣工在做。

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就質疑,這些派遣工竟然能執行政府公權力,「我們要那麼多公務員做什麼?」而且,「很多企業都在看政府人力運用,政府既然帶頭用派遣工,民間企業哪裡不會學?所以我們的薪資和勞動條件一直往下掉,這是一個很大的主因。」中研院院士胡勝正也認同孫友聯的看法,「台灣的薪資差距擴大、勞動條件降低,若從較大的格局來看,是因為全球化,高階的薪水愈來愈高,低階的工作,如果可以取代,那麼薪資就會愈來愈低。」胡勝正舉例,「像電信客服現在連整個服務區塊,都可以外包給大陸了。」全球化競爭之下,沒有差異化的職業,自然容易被取代。

然而,台灣濫用派遣,卻讓這個情況變本加厲。原本確實需要這些臨時派遣工,但我們的企業卻把臨時工當正職在用。再加上「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等於是變相將勞動廉價化。

李健鴻更指出,台灣在轉型服務業時,薪資卻沒有同步成長。雖然服務業已占就業人口六成,但服務業薪資在過去十年幾近停滯,而台灣濫用派遣,讓這個情況變本加厲。原本產業上確實需要這些臨時性的派遣工作,但我們的企業卻把臨時工當正職在用。胡勝正雖認同派遣的立意甚好,但他仍搖頭說:「這個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等於是變相將勞動廉價化;醫療、法律、會計等領域,各行各業都樂用派遣。這些非典型勞工人數自然與日俱增,勞動市場已逐漸變成高度不穩定的非典型。「他們雖有工作,但薪資不足,形成『新貧階級』。」李健鴻說。派遣導致低薪人口快速增加,成為台灣實質薪資倒退的元凶之一。

怎麼解決?胡勝正認為派遣仍須健全的勞動市場才能發揮效用,因此最根本的法令必須先出爐,「這要從根本來治理。法令就要規定,從嚴治市。」回顧台灣派遣已有幾十年歷史,至今派遣卻仍沒有法規可循,勞工、要派公司、派遣業者三方的複雜契約關係,更成為勞資糾紛的溫床。勞委會在○九年到一一年,針對派遣業者進行調查,發現每年違反《勞基法》的比率高達八五%,其中以未給加班費、未依法提繳或調整勞退月提繳工資最嚴重。立法,勢在必行。

雖然胡勝正及國內勞動法學者都贊成將派遣法制化,不過,勞工團體卻有不同看法。孫友聯指出,如果派遣入法,並採負面表列,僅限制少數行業不能用派遣,等於宣告政府、企業可以「明著用」,害怕門戶大開。

新草案擬鬆綁!

門戶大開 正職工飯碗恐不保遺憾的是,勞團害怕的噩夢恐怕會實現,《今周刊》獨家取得九月六日最新修正版的《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根據這份相關人士口中「確定會送件」的草案條文中,雖然明確制定例如積欠工資、勞動災害的賠償責任,減少了派遣三方的責任規避,但草案中赫見第二十三條分為甲案和乙案,當乙案規定派遣工不得超過企業員額四○%時,甲案卻是「不規範要派單位使用派遣人數比例限制」。

「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覺得如果訂定上限,反而會『鼓勵企業用盡派遣員額』,增加派遣人數。」林佳和說。但是,這種解釋實在難以說服勞團,孫友聯就大力指責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再加上只針對保全、醫療等少數產業禁止派遣,根本是為了方便政府大量使用派遣訂出的法律,等於大開門戶,「讓企業和政府派遣於法有據,正職工將全面被取代!」他擔憂地說。

熟悉日本《勞動法》的文化大學法學系教授邱駿彥也提醒,就算是派遣業大興其道的日本,法規仍然規定一定的上限。邱駿彥說:「從國外的派遣進程來看,都是從嚴格到鬆綁。台灣卻是反其道而行,從鬆到嚴,與其說管制,不如說是『就地合法』。」就連贊同用派遣活化勞動市場的胡勝正也認為:「在開始的階段,我們應該先用正面表列(僅准許少數行業派遣,多數禁止),減少大家的疑慮。等我們熟悉後,知道怎麼做規範後,再轉用負面表列(僅禁止少數行業派遣,多數准許)。」即使如此,草案中也有關鍵的一點,特別受到學者和勞團重視,也就是第十六條「要派單位雇用派遣勞工,不得低於從事相同工作性質職務勞工之工資」。這正是德國和日本等先進國家所設定的「平等待遇」與「同工同酬」原則。

如果真的能實現,那就是台灣派遣市場的一大進步,因為「這麼一來,派遣工薪資會與正職一樣,不但可以減少政府和企業濫用派遣工的誘因,也能夠拉升目前派遣工的薪資。」林佳和說。而這正是保護派遣勞工重要的關鍵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和歐洲雖然派遣勞工比率高,但是卻沒有像台灣及日本有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

面對派遣魔咒,惡化年輕人的低薪問題,馬總統不應該只有歉疚,而是正視面對,整個社會更不該再冷眼旁觀。派遣法規最後定案究竟如何走,又會如何衝擊擁有一千萬勞工的勞動市場,身為派遣工的秀珍和許嘉雷或許無能為力,但是值得你我深刻思考與關心。因為,當派遣、低薪趨勢已成定局,用完就丟的派遣工已從藍領往白領延伸,若沒有完善法令健全勞動市場,你我沒有人可以逃得了「寶特瓶員工」的命運。

青壯年族群占最大宗——台灣派遣人力的樣貌

平均年齡33.1歲

平均月薪26819元

平均派遣工作年資3.89年更換派遣公司頻率3.31家

福利不如正職員工

——要派公司提供派遣工福利比率

項目 比率(%)

各項補助(生育、結婚等) 34.6

年終獎金 30.8

績效分紅 3.8

法定以外其他保險(如團體保險) 34.6 資料來源:2013年台灣非典型就業變遷調查

錯綜複雜的派遣三方關係

和傳統雇主及員工只有兩方關係不同,勞動派遣牽涉到三方。派遣業者雇用勞工,然後提供勞務給要派公司。對派遣人員而言,他聽命於要派公司主管,也受主管監督與指揮,但雇主卻是派遣業者。

帶頭壓榨!

政府是派遣人力最大戶

行政院所屬機關運用派遣人數

年別 實際運用

派遣工人數 中央各機關公務員人數 派遣工與公務員比率(%)2010 12985 186381 6.9 2011 11930 1871146.3 2012 10738 187670 5.7 資料來源: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銓敘部2009年中央機關派遣比重逾30%一覽表非正式人員占全部人員比率 機關名稱60%以上中研院、國家圖書館50~59%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文建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等11機關40~49%教育部、體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等12個機關30~39%交通部、衛生署、營建署、經濟部水利署、故宮博物院、國有財產局、原民會、客委會等20個機關

資料來源:審計部

2012年行政院派遣勞工運用人數排行榜

排行 機關 人數

1 農委會 2803人

2 經濟部及所屬事業機構 2433人3 教育部及所屬事業機構 1174人

資料來源:監察院

派遣工年年增,

比率逼近派遣大國日本

各國勞動派遣人員占全體勞工比率 單位:%台灣 韓國 日本 德國 美國2009年 1.1 0.4 1.8 1.6 1.5 2010年 1.50.4 1.5 2 1.8 2011年 1.4 - 1.5 2 - 註:台灣為僅占工商及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率資料來源:勞委會國際勞動統計

台灣派遣工人數成長

2002 2009 2010 2011 2012 7萬 51.7萬 53.9萬 53.1萬 57.4萬註:統計沒有獨立計算派遣,而是納入臨時性就業者資料來源:主計總處2012年勞動情勢統計要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2

商業史上最慘崩盤案 財產一年半歸零 泡沫吹破 巴西首富敗光兆元身家

2013-10-21  TWM  
 

 

巴蒂斯塔是個不世出的「生意囝仔」,不到四十歲,就掌控市值六千億元的公司,更在去年榮登巴西首富寶座;他從零打造能源帝國神話,雖然吹出了巨富泡沫,卻只花一年半就成了廢墟。

今年十月一日,巴西首富巴蒂斯塔(Eike Batista)的旗艦公司OGX驚傳跳票,當天原本應該支付新台幣十三億元(四四五○萬美元)的公司債利息給國際投資人,但是OGX已經燒光了所有的現金,跳票了。

受害債權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國際投資大師,包括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的PIMCO基金、全世界管理資產最大的貝萊德(Black Rock)基金、通用電器(GE)、加拿大操作績效最頂尖的安大略省教師基金,還有杜拜主權基金。

十月一日跳票之後,OGX的財務長與葛洛斯等債權人展開債務協商,如果無法達成債務遞延的協議,估計十月底,OGX就將宣告破產,創下巴西金額最大的破產紀錄。

最驚悚的是,巴蒂斯塔去年才在《富比世》雜誌以及《彭博商業周刊》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以超過新台幣一兆元(三四五億美元)身價,榮登全球富豪第八名、拉丁美洲首富,以及巴西首富寶座。這個數字,超過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是台灣首富蔡衍明的三倍半。如今不過一年半,巴蒂斯塔這一兆元身價就已經灰飛煙滅,堪稱商業史上最迅速、最慘烈的崩盤案!

富可敵國的巴西首富巴蒂斯塔,到底發生什麼事,竟然在十八個月內賠光一兆元身家?

出身顯赫家庭 有生意天分巴蒂斯塔不是胡亂吹牛的騙子,用台灣人說法,今年五十六歲的巴蒂斯塔,是個不世出的「生意囝仔」。

巴蒂斯塔出生在顯赫家庭,受過良好教育,從小培養國際觀,能夠非常流利地操持英文、德文、法文等五種國際語言;十九歲開始做生意,二十三歲創業,一年半後,公司就已經賺進新台幣兩億元的獲利;四十歲時,他已經掌控市值高達新台幣六千億元上市公司,成為國際知名的成功創業家。

巴蒂斯塔的父親曾經是巴西能源與礦業部部長,還兩度擔任淡水河谷礦業公司(Vale)執行長。淡水河谷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公司、第二大的礦業集團,巴蒂斯塔的父親在巴西的地位,猶如台灣的王永慶那樣受到尊崇。

二十三歲,巴蒂斯塔從德國念完大學回到巴西,當時巴西最夯的話題,是亞馬遜河流域的淘金熱,成千上萬的淘金客衝進原始的亞馬遜森林,拿著最原始的工具撈金。巴蒂斯塔也加入這股熱潮,但是他一開始就引進現代的技術,找股東、買機器;一年半後,公司就已經創下年獲利六百萬美元,相當於當時新台幣兩億元的豐厚利潤。

一九八三年,二十七歲的巴蒂斯塔帶著亞馬遜淘金的獲利,以及最早支持他的巴西股東們,北上加拿大,入主金銀島採礦公司(Treasury Valley Exploration);兩年後,二十九歲的巴蒂斯塔成為這家股票上市公司的執行長,他用這家原本奄奄一息的採礦公司作為集資平台,一邊向股東增資,一邊逐步買入巴西、智利、加拿大的礦區。到了一九九六年,這家更名為TVX的加拿大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達到新台幣五百億元,當時,巴蒂斯塔才剛要慶祝四十歲生日。

娶回巴西最性感的女神

巴蒂斯塔不只展現了從無到有創造財富的能力,他的私生活也非常精采。他娶了《花花公子》雜誌(Playboy)封面女郎露瑪(Luma de Oliveira)。露瑪不是普通的封面女郎,她在一九九一年嫁給巴蒂斯塔時,已經累積三次封面女郎頭銜,嫁給巴蒂斯塔之後又登上一次封面;二○○四年兩人離婚後,還能以三十七歲高齡成為「五連霸」封面女郎,創下西班牙文《花花公子》封面女郎的最高紀錄;而且每次登上花花公子封面,都讓雜誌創下銷售冠軍的紀錄。

巴蒂斯塔喜歡高調生活,二、三十歲時,曾有長達十年瘋狂「飆船」,維持將近十年高速飛艇的巴西、美洲,以及世界冠軍頭銜。他在里約熱內盧的豪宅,經常開放給記者採訪拍攝,客廳就放了一輛要價新台幣三千萬元的賓士麥拉倫超級跑車。他搞了一艘五十五公尺的大遊艇,天天在里約港灣舉辦流水晚宴,船上總是載滿巴西的政要、電影明星,以及報社總編輯。

去年三月,他以三四五億美元的身價榮登全球第八富豪時,巴蒂斯塔迫不及待地高聲向全世界媒體宣告,到了一五年,他就會超越墨西哥的卡洛斯,成為淨資產突破七百億美元、每年獲利一百億美元的世界首富!

現在看起來,巴蒂斯塔根本是瘋了,但在一二年之前,即使最保守的債券天王葛洛斯,都不敢不和巴蒂斯塔往來。

千禧年後,巴蒂斯塔用他瘋狂飆快艇的速度、用他矢志將第一名模娶回家的決心,打造他的世界第一能源王國。

○一年,他帶著加拿大的成功經驗回到巴西,時機對他非常有利。宣布要全面迎接資本主義、鼓勵創業投資的魯拉當上巴西總統;高盛將巴西、中國等組合成為「金磚四國」,成為全球投資機構關注的焦點。而最有前景的產業,就是他所熟悉的礦產與能源。

巴蒂斯塔先從能源著手,買下巴西北部一個地熱發電廠,成立稱為MPX的能源公司,並獲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的大力加持。三年後,他再度出手創立鐵礦石公司MMX,再三年後的○七年,巴蒂斯塔成立了讓他成為巴西首富、卻也導致他破產的石油開採公司OGX。

一桶油都沒採 股價已飛上天這家公司在○七年成立,○八年六月就已經在巴西證券交易所上市,創始股東有巴蒂斯塔自己的控股公司EBX、他的老戰友安大略省教師基金,也找了巴西石油公司的鑽油專家擔任探勘技術長。

除此之外,就是幾本製作專業而精美的營運企畫書,以及○七年底標到的油田開採權利證書。巴蒂斯塔就這樣憑空創造出被稱為「巴西第二大的石油集團」,輕易就在IPO的過程中,募集到將近新台幣一千億元(三十億美元)的資金。

拿著飽滿的現金,巴蒂斯塔瘋狂標購石油探勘權,花十三億美元(約新台幣四百億元)買下巴西外海二十一座油田的開採權,出價是競爭對手的兩到四倍,然後用這些權利證書繼續集資,搜刮了三十億美元。

OGX在○八年六月上市,不到一個禮拜後,國際石油價格來到每桶一四七.三美元的天價;不斷飆漲的原油價格,讓瘋狂追捧OGX的投資人欣喜無比。OGX在還沒有開採出一桶原油之前,就已經創下三百多億美元市值紀錄,將巴蒂斯塔推上巴西首富寶座。

在這段瘋狂衝刺的期間,巴蒂斯塔高舉「X」旗幟,用極限運動的力道打造他全球首富的能源王國。他繼續成立以「X」為名的子公司,例如OSX公司,打造了兩艘海上煉油船,更承建全世界第三大的超級港口,面積有一整個美國曼哈頓島那麼大。他把集團所有的運輸資源集中成立LLX公司,再從OSX公司手中承接超級港口的承建合約。

然而,就在《富比世》、《彭博商業周刊》宣布巴蒂斯塔榮登巴西首富,並且快速邁向世界首富的榮耀時刻,OGX王國的泡沫破滅了。這個過程,要用金融與法律專業術語描述,或許非常複雜;但如果用白話文解釋,卻也非常淺白,巴蒂斯塔原本預估,OGX集團每天要生產七十五萬桶原油,但是實際產出卻只有一萬五千桶。

當投資人了解到,巴蒂斯塔標到的石油開採權,都是打不出原油的乾井,或者還得花大錢才能吸到油的密封井之後,就毫不留情大賣它的股票。而且禍不單行,金磚四國的光環褪去,石油價格回跌,鐵礦砂與金屬的價格崩跌,巴蒂斯塔的世界首富宣言,很快成了笑柄。

OGX股價剩一%

公司債跳票

從一○年的股價高點起算,OGX股價從最高的二十三里拉,一路跌到十月初剩下○.二一里拉,只剩高點的一%;另一家OSX的股價,從三十二里拉崩跌到剩下○.四七里拉;有開採鐵礦的MMX已經賣給德國公司EON,巴蒂斯塔只拿回不到兩億美元的現金,根本是跳樓大拍賣。

不只是股票,OGX發行的公司債也成了膠水未乾的壁紙。一八年到期、當初發行二十五億美元的公司債,在十月初的交易價格每單位剩下六美分(面額一美元),其他的公司債也都剩下面額的十分之一上下。彭博資訊報導,巴蒂斯塔旗下公司債的跌幅,高居今年新興市場公司債的前三名,已經等同破產了。

OGX在十月一日跳票四四五○萬美元之後,巴蒂斯塔的能源王國已經被送進了棺木。GE投資的三億美元、杜拜主權基金的十五億美元、PIMCO二十幾支基金持有的五億七千萬美元公司債,全都血本無歸。

PIMCO管理資產超過兩兆美元,被巴蒂斯塔倒掉五億七千六百多萬美元,不會有任何實質影響;但是倒債過程太惡劣,因此PIMCO、貝萊德等龍頭資產管理公司,帶頭組成聯合債權人團,聘請投資銀行羅斯柴爾做財務顧問,代表總金額高達新台幣一○八○億元的公司債債權,向巴蒂斯塔索討。

至於GE、IBM、杜拜主權基金、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基金,由於投資的是股權,過去這段期間已經不斷與巴蒂斯塔私下協商,交換各種權利,設法減少損失。

巴西償債惡名昭彰

九月底,巴蒂斯塔開除原本公司的財務長,改聘從巴西電信挖角來的阿馬拉,負責與葛洛斯及債權銀行談判。

阿馬拉向葛洛斯等債務人提出的重整方案,是要這些已經被洗劫一空的國際投資人,再掏出新台幣七十五億元(二.五億美元),用來重整OGX,重新啟動Tubarao Martelo 油田,並且用這個油田的收入來逐步償還公司債權人。OGX能否逃過十月底的破產,就看葛洛斯等債權人願不願意再掏錢出來。

過去巴西賴債的紀錄惡名昭彰,平均破產程序長達四年,而且一百美元的債權只能拿回十六美元;即使是破產稀鬆平常的美國,平均也只要花兩年,投資人可以拿回八十二美元的債權。巴蒂斯塔賠掉的,不只是他的全球首富夢想,還有巴西好不容易重建的國家債信。

巴蒂斯塔崩潰的過程,創下企業崩潰金額最高的紀錄,他從零打造能源帝國神話,雖然吹出了新台幣一兆元的巨富,卻只花一年半就崩盤成了廢墟。泡沫就是泡沫,雖然每次都會響起「這次不一樣」的衝鋒號角,最終,還是逃不過必然的審判日。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1

中國民間借貸:一場接近崩盤的龐氏騙局 止損永遠是對的

http://xueqiu.com/1947482702/26304369
最近一個月,無意中接觸了不少從事民間借貸的人。從我最近瞭解的情況看,中國的民間借貸與龐氏騙局非常相像,比較可怕的是,經過近5年多的發展,這個龐氏騙局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邊緣。

有幾個現象反應了這個局已經發展了多麼嚴重的地步:

1、基本上我接觸到的朋友,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二、三、四線城市,民間借貸的普及率之高令我驚嘆,放貸者之多甚至多過股民。

2、借貸的利率之高也令我咋舌,月息2分屬於起步價,即年化26.8%的利息是最低的。3分息(年化42.6%)是正常價,4分息(年化60.1%)也很常見,5分息(年化79.6%)才算高的,更高也不是沒有,比如當下這個時候,接近年關,8分息、10分息的借款人都有。但是,不要說資產收益率超過26.8%,中國資產收益率超過15%的企業都屬於鳳毛麟角,究竟有誰能承受這麼高的利率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資金鏈已經斷了的企業,或者資金鏈難以為繼的龐氏騙局。

3、為什麼月息2分屬於起步價,因為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的實際利息成本也高達20%——中國利率的二元結構是個嚴重的問題。

4、所有這些民間借貸最重要的擔保特是房地產,另一個就是值得依賴的中間人。竊以為,在借款人無力還款的情況下,無論是房地產還是中間人,都無法擔保本金安全。

5、民間借貸崩盤已經在溫州發生過,溫州屬於對於商業比較敏感的地區,走得最早,問題也暴露得最早。現在,我看到次敏感的一些城市的民間借貸也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

6、一些朋友已經捲入到出問題的民間借貸中。

7、一位與我老家民間借貸領域關係密切的投資人告訴我,他放貸必須監管資金去向,一般都需要成立一個新的項目公司操作,但一旦他提出這個要求,借貸者就卻步了。這個現象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們,這些借貸者是在借新還舊,至於還舊的本金還是利息就不得而知了。這就回到了那個古的比喻,借款人可能都有十個鍋,但卻只有五個蓋子(資金)。

投資界有句俗話:智者始而愚者終。五年前的放貸者或許是最精明的商人,而現在的放貸者可能成為龐氏騙局最後一棒的接棒者。值得警惕的是,伴隨著民間借貸的崩盤,當地的房地產市場往往也會出現崩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24

瘋狂的比特幣:崩盤的歷史會否重演?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36

第一張圖:1719-1722年英國發生的史上首次證券市場泡沫——南海泡沫。

第二張圖:1624年12月1日到1637年2月5日,傳說中的鬱金香泡沫從堆積到破滅的全過程。

第三張圖:日經225指數在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崩盤。

最後一張:近來大熱的比特幣瘋狂上漲。

而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對比了比特幣對美元的匯價和南海泡沫股票達到巔峰前的價格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